院前急救模拟演练(精选12篇)
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应急演练方案
一、演练时间:2015年6月3日14:00—15:00
二、参加演练人员:
胸痛中心:毛镇伟、张国辉、尹春阳、王成华、姚永伟、俞捷、姜大鹏、王莹莹、夏芸、顾仁春、武文俊
院前急救:丁传明、吴敏、张恒
三、演练预案:
(一)现场设计:
1、【14:00】120急救中心接到胸痛患者报警电话:王某,男性,65岁(实习同学扮演),诉胸痛胸闷10分钟,持续无缓解,无咳嗽、咳痰,无咯血,无呼吸困难,无晕厥,目前神志清楚,未服用任何药物,请求救治。地点在市区华都名城,从救护车出发地到达事发地点约20分钟,从事发地点到胸痛中心约20分钟。
2、【14:02】由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120救护中心派急救车前往现场。急救车携带18导联有心电图机,车载心电监护远程传输系统。
3、【14:20】120急救医师到达事发现场。观察病情:患者老年男性,65岁,诉胸痛胸闷持续无缓解,无咳嗽、咳痰,无咯血,无呼吸困难,无晕厥,未服用任何药物。查体:T37.0℃,P94次/分,R24次/分,BP125/85mmHg,神志清楚,呼吸急促,平卧位,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充盈,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腹部、四肢及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4、【14:25】将患者抬上救护车,固定。
5、【14:30】吸氧,给患者作18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将心电图通过微信和远程传输系统上传至胸痛中心,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SPO2并通过远程传输系统上传胸痛中心,电话通知胸痛中心值班人员,建立静脉通道。
6、【14:35】胸痛中心值班人员王成华医师收到上传心电图,V1~V6胸前导联广泛ST段抬高,判定为STEMI,一键启动导管室,导管室相关人员(尹春阳、夏云、武文俊)到位,准备手术。王成华电话联系救护车急救人员询问患者病史,既往史,在家服药情况,指导术前用药,阿司匹林300mg、替格瑞洛300mg嚼服,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可能需要介入手术,家属同意手术,王成华医师立即至急诊门口等待患者。
7、【14:50】救护车进入医院到达急诊门口,记录患者到院时间,急救人员将患者抬下救护车,在王成华医师带领下沿胸痛中心指引标志至导管室,系统自动采集进导管室时间。王成华医师从接触患者及家属开始即进行术前谈话,到达导管室签署术前同意书,抽血查心梗三项,8、【15:00】模拟手术开始,预计球囊扩张时间15:30
(二)应急演练总结
1、院前急救系统对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流程掌握熟练,达到了检验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急救系统无缝连接真实性的目的。
2、实现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绕行急诊的流程,提高了胸痛中心对STEMI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3、院前急救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较少,患者及家属对行介入治疗无心理准备。
4、胸痛中心对微信传送的心电图反应延迟。
—
END
1 对象与方法
1. 1 培训对象本县5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一线医护人员78 人, 男25 人, 女53 人;年龄21~48 岁, 平均32 岁。其中医生29 人 (37.2%) , 护士49 人 (62.8%) ;职称:中级19 人 (24.4%) , 初级59 人 (75.6%) ;学历:本科23 人 (29.5%) , 大专39 人 (50.0%) , 中专16 人 (20.5%) 。
1 . 2 培训方法
1.2.1 成立急救模拟演练推广小组由本院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急诊科主任、护士长、1 名副高职称的急诊科医生、3 名中级职称的护理骨干及5 家联合体单位的分管领导组成。主要负责确定演练内容、收集资料、制定计划和拟定模拟急救方案[2], 准备培训材料, 技术指导及考核评价工作。
1. 2. 2 现状调查培训实施前推广小组成员分批到上述5 家单位,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建设指南要求, 对各家单位的基本急救医疗设备和物品的配备情况实地考察, 并对医护人员进行理论摸底考试和现场模拟案例演练考核。理论考试总分100 分, 合格为60 分, 参加考核78 人;主要内容是心肺复苏的急救流程、急腹症及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处理要点, 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注意事项, 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等。现场模拟案例演练考核总分100 分, 合格为80 分。存在问题:除颤仪和洗胃机使用率低, 设备老化情况严重;部分设备没有定期维护, 不能正常使用;吸痰及静脉留置针、留置导尿等相关操作物品配备不全, 操作不规范;抢救车内物品放置杂乱, 无统一标准;医护配合不流畅, 遇到突发情况处理无序;各类疾病的急救流程资料陈旧;洗手设施不规范;垃圾桶未分类放置等。
1. 2. 3 培训内容根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 主选急腹症和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处理流程作为培训重点。抢救过程中的医护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及仪器设备的规范操作、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等作为重点培训内容。把课件做成PPT和视频的形式, 便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急救处理流程课件内容:临床资料采集重点、症状和体格检查要点、处理原则、并发症的预防等。其他培训课件内容:学习模拟演练剧本, 掌握医护人员分工职责和配合要点。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术、体格检查、腹腔穿刺、气管插管、吸痰、留置导尿、静脉留置针留置术和抽血等的用物配备和操作要点;各类抢救仪器设备 (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简易呼吸囊、洗胃机、呼吸机等) 的操作及维护;各类突发事件 (停水、停电、火灾、仪器故障、医疗护理不良事件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等) 处理流程。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手卫生、垃圾分类处理、各项操作及用物处理注意事项、患者呕吐物和分泌排泄物的处理要点等。整个培训强调团队协作, 情况稳定后安全转运。
1.2.4 培训方式采用集中培训、实地巡讲、现场操作示范、电话咨询、实地考核点评指导等多种形式。依托县科技局科研项目的开展及免费举办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 对5 家单位的医护人员运用PPT和视频的形式进行下乡现场讲课。每家单位挑选4~5 位临床骨干到本院进行各项操作培训。急救模拟演练推广小组制定疾病演练剧本, 并下乡实地指导急救配合操作流程, 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 不断完善各个环节。
1.3 考核评价理论考核由护理部及急诊科负责出试卷, 总分100 分, 合格为60 分。模拟演练现场考核评分标准根据浙江省等级医院评审要求, 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总分100 分, 合格为80 分。培训同时发放调查问卷表, 了解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对培训指导老师的评价、评估推广后的应用能力等。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 软件包,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 < 0. 0 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培训期间发放调查问卷78 份, 有效回收78 份, 回收率100%。通过技术推广培训, 受训单位78 名医护人员对急救模拟演练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和模拟案例的急救处理能力均较前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培训前理论成绩32~68 分, ≥ 60 分2 人, 合格率2.6%;培训后52 ~9 3 分, ≥ 6 0 分7 1 人, 合格率9 1 .0%。培训前现场模拟案例演练考核均< 80 分, 合格率0;培训后80~9 5 分, 合格率1 0 0 % 。医护人员培训前后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1 2 2 . 5 8 、1 5 6 . 0 0 , P < 0 . 0 1 ) 。
3 讨论
由于医疗突发事件的偶遇性与不可预见性, 平时医护人员实际临床接触较少或不全面, 或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习, 对现场的处理经验不足。急救模拟演练具有仿真性和前瞻性特点, 将多项急救技能融合到抢救过程中, 并规范各项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3]。现场模拟真实事件, 医护人员身临其境, 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时更迅速做出反应, 处理更加规范。演练以小组为单位, 考核过程中不仅要求每位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单项操作, 还注重整个疾病抢救流程的连贯性和配合协调性。要求医护人员具有相关知识积累的同时, 更要求有较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结果提示, 开展急救模拟演练培训能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增强急救意识。
急救模拟演练强调患者的个体性, 医护人员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需求实施不同的抢救方案, 有利于培养急救的思维能力。通过急救演练中设置各种情景模拟, 使参与的医护人员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 现场演示、配合操作, 更加具体化便于掌握与记忆, 训练反应能力, 避免因紧张而出现忙乱现象。模拟情景演练中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有利于角色的适应, 激发学习兴趣[5], 有助于提升岗位培训质量。案例抢救以小组为单位, 一起参与、分析、讨论、总结, 对医护合作技能是一个训练过程, 注重团队力量, 通过培训使医护人员增强了自信心, 树立了急救整体意识, 强调了团队协作, 培养了团队精神。
通过以急救案例模拟演练的形式反复地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演练、考核, 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是一种有效的培训模式, 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尹红.县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措施探讨[J].河南中医, 2013, 33 (4) :460.
[2]夏丽娅.实施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3) :42.
[3]覃秀芳.情景急救模拟演练在急诊科专科护士的培训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5) :145.
[4]赵伟英, 沈雪艳.模拟急救演练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36) :59.
【关键词】社区医师;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44-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救医学逐步形成一门崭新而独立的学科,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均寿命的持续增长,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等突发病症时时危及生命。而人类交往频繁、活动范围扩大,又使各种意外伤害诸如陆路交通事故、飞机航空意外、城市大火、建筑倒塌、毒气泄露明显增多。凡此种种,都需要得到现场及时准确的救治。
1 社区急救服务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急救医学服务系统应该由现场救护、院前急救、急救医学科内和急救重症监护室四环组成[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服务的基层组织,具有方便、可及、连续、综合及广覆盖的优势,其参与部分院前急救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院前急救体系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与院前急救体系的结合,将对提高社区急、危、重病人的院前急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市调查发现,87.39% 的急救呼叫病人发病地点在社区,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2]。因此,社区是院外急救的重点场所。
2 社区医师在院前急救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有序医疗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而其中急诊抢救、现场救护、家庭医疗、健康教育等正日益受到急救专业人士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期望。急救社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医师的重要作用。社区医师不仅要自身掌握现场救护的知识技能,还有为社区人员进行普及基本救护知识技能的责任和义务。在突发情况下,社区医生应该对现场进行初步处理,熟练掌握高热、昏迷、休克、急性脑血管病等急症的现场救护原则;熟练运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现场心肺复苏等技术操作,还要能够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能够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区群众实施有效地院前救治。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救专业机构和红十字会的共同职责,应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社区居民的优势,指导社区居民,特别是高危人群和家属,当急病发作或伤害时及时正确的呼叫、自救、互救、避险、逃生,以期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急症患者都能得到“第一目击者”的正确现场急救和有效的急救医疗服务,实现急救整体水平的提高。
3 社区医师急救能力现状及对策
由于社区病人病种相对较少、病情相对较轻、急危重症患者在社区就诊不多见,造成了社区工作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以及各种急救设备使用操作频率较低、急救技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在急救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正确判断病情并给予相应急救处理,以致抢救的效果不理想,甚至贻误患者病情。由于社区医师自身能力不足,其健康教育功能开展尚未能尽如人意,急救普及工作不容乐观。加强社区医师的急救培训,既能准确有效地抢救宝贵的生命,又能广泛开展急救普及工作,对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我市加强社区医师培训的实践和展望
随着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方便化、家庭化,市急救中心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卫生工作精神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积极推动社区医师急救培训工作,推进我市院前急救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急救网络社会化、现场急救全民化的目标。
4.1 首先我市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在市急救中心成立急救培训基地,加快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将社区医师强化急救专业培训作为长期的一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4.2 市急救中心通过座谈、走访、发放调查表等方法广泛征求社区人员意见建议,了解社区医师、社区居民急救需求,并结合我市近10年院前急救病种统计情况(前三位依次为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在市急救专业委员会的组织讨论下精心制定我市社区医师的培训内容方案。
4.3 市急救中心开展各类急救技能培训工作,实行短期培训、反复培训、分级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心肺复苏术、四项技术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增加电除颤、气管插管术、呼吸机使用的培训,培训后经考核合格由市卫生局授予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并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4.4 以医疗机构结对联动、建立共建单位为抓手,全面实施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结对共建,按照“学科联创、发展联动、实事联干、活动联办”的主题要求,大力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指导工作。
4.5 全面实施城市医生在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一年的制度,积极开展“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对社区医师的传帮带作用。“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从“小病不出社区”向“大病少出社區”的跨越,是我市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民生幸福的创新之举。
4.6 我市率先试点开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抢救室视频传输系统,与市应急指挥中心、市专家远程会诊中心实时连接,按需实施远程会诊,对社区医师的急诊急救起到了实时指导作用。
急救面对着社会各个层面,触及到社会每个角落。只有全社会及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迅速有效的组织实施成功的救援,更是社会高度文明的标志[3]。如果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挥社区医师在现场急救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区医师在应急培训中的巨大潜力,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加强社区医师培训,提升院前急救水平,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中国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342.
[2] 刘全等.社区急救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995-997.
[3] 吕传柱、黎敏.试论院前急救体系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关系[J].中国急救,2009,29(5):459-461
作者简介:
院前急救运行情况汇报
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各兄弟科室的配合下,我院120急救站分别增设了肖云、马庙、胡集三个急救点并于2016年1月28日正式运行。现将一个月以来,院前急救工作的基本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车辆运行情况:120急救中心全体医护人员、驾驶员克服种种困难,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目前均能独立接警,并及时反馈出警信息,同时向本部调度员汇报执行任务情况。根据我院三个急救点的设置及出车次数统计,结合院内急救车辆偏少的情况下,原则上事发地点至站点、本院同等距离的情况下,尽可能从站点派车,特殊情况(产科),由院内派车。运行一个月以来,总出车次数为
858次,平均每日出车29次。其中院内
585 次,(院内三听出车次数31次)三个站点共
273次,马庙、肖云、胡集分别为 80次
101次
92次。备用车常规排班,共运行6辆车,院内3辆,三个站点共3辆。自2月20号以来出车总数有所下降,平均每日21次。分析原因为春节高峰期已结束,患者人数总体有所下降。
二、人员配置:现有值班医生12人(其中一人休假,不包括备用车人员),出诊护士12人,驾驶员14人(班长除外)均未达到急救站建设标准1:3的配置,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
三、胡集医院停车问题,医院内车辆多,停放混乱,交通阻塞,不利于出车,经与张院长积极协调,现已将急救车停放在大门一侧,夜间停放在院内。
四、经与马院长及袁院长协调,马庙及肖云急救点空调有线电
金乡县人民医院
视已维修,马庙急救点并安装一个新空调。
五、为方便管理院前人员建立了微信群。存在问题:
一、医疗人员不固定,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需招聘固定院前急救医疗人员。
二、各站点监管问题,监控定位系统不完善(现有设备已无法使用,站点无监控),希望在市120指挥中心系统升级完成后给予完善。
三、救护车不能及时维修,维修期间无备用车辆,影响出车。
四、由于院内车辆偏少,病人转院、长途接诊原则上未安排出车(特殊情况除外),有一例胸腹主动脉夹层的病人,病情危急,需紧急转往上级医院治疗,一边派急救车陪护转诊,一边向院领导汇报,使病人及时转诊,避免了纠纷发生。
五、备用车出车待遇问题,按其他院前急救人员给予待遇,并划拨给科室。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院前急救设施齐全,人员配备管理,利于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
急诊科一般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过程控制。
三、职责
1.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督促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的设施及药品。
2.有医务科、护理部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生、护士。
3.由护士长、护理责任护士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并经常保持救护车箱内的卫生。
4.由出诊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工作,并做好记录。5.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
四、工作程序:
(一).救护车设施策划及配置:
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的救护车设施要求配置所需设施及通讯器材,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领用。
(二).值班人员准时接班,熟悉了解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三).值班人员接到派车单后,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在5分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有关救护车的工作程序见《救护车的管理制度》。院前急救内容: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时,对患者应有高度负责精神,应立即检查患者,动作迅速,处理果断,根据病人情况可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回医院进一步抢救,转送过程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有3个以上的重伤者,应迅速报告科主任是否增援。
1、现场急救:目的在于挽救和维持基本生命,减轻途中痛苦和并发症,强调对症治疗。
①维持呼吸系统功能(包括吸氧、吸除痰及分泌物,呼吸兴奋剂,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
②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有生命危险的心率失常的药物治疗等)。
③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急性脑血管病的处理,预防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治疗、控制癫痫等)④急性中毒、意外处理事故。
⑤脑、胸、腹、脊柱、四肢以及其他部位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⑥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
2、途中救护:
①合理转运分流患者,但对转运伤病员要求快速安全。②为避免突然刹车时造成车内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受伤,患者的担架应该很好固定,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应该使用安全带和抓牢扶手,患者在车内应根据病情采取坐位、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
③四肢骨折的患者,给予外固定防止颠簸;脊柱骨折的患者卧硬板,以防止脊髓损伤;昏迷呕吐病人,将头侧向一边,避免呕吐时窒息;疑有颈椎骨折的病人,以颈领固定之,避免加重或造成高位截瘫。
3、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后,如患者已死亡,应详细询问患者家属或在场人员,了解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做好记录,并明确通知其家属或在场人员。死亡原因证明由司法部门出具。
4、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时要听从急救指挥中心、交警、公安人员的调度安排,保护有法律纠纷的现场。
一:上班
1:检查车内氧气、急救物品、急救设备、急救箱等,发现不足及时补充,并做好车内卫生整理。在检查表登记、记录、签名。2:整理病历,为出车做好准备。3:通知指挥中心,上班登陆。4:与上一班医生做好交接。
二:接到出车指令后
1:问清楚急救地点、病人情况等。2:通知驾驶员、担架员。
3:出车途中与病人电话联系,告知已经出车,确认出车地点,了解病情,做好相应的指导。4:根据病情携带相应的急救设备快速到达现场。
三:现场处置
1:病人检查,病情判断。2:相应抢救。3:病情告知。
4:如为到其他各级医院接病人,做好病人风险告知并签字。
5:心跳呼吸停止病人:①判断意识无;②颈动脉搏动、呼吸无;③胸外按压、皮囊通气;④并告知病人家属病人已经死亡,现在医生尽力抢救;⑤准备除颤仪,拉心电图,如室颤及时除颤;⑥边抢救边告知病人家属病人转送医院进行进一步抢救。
6:现场病人死亡确认:离首、重要脏器缺失、尸斑、尸僵。必须拉心电图及病历书写。车祸或有造成围观趋势的现场,必须配合警察把尸体送医院,通知急诊科由工友送太平间。
7:病人死亡不用抢救:①现场确认死亡;②家属放弃抢救并签字;③警察要求不能移动现场的,除了拉心电图并要警察签字。拨“120”告知指挥中心。
8:签字:①病情危重者及时签名(病人在医院中);②病人或家人等拒绝救治或到医院诊治;③放弃就近就急就专科原则;④其他不按规范处置的意见。
9:签名人员身份确认:①:直系家属。②:单位领导。③:现场警察。⑤:如果旁人或同事时,需电话联系家属以确认或委托,并要旁人或同事签名为证。
10:病人或家属等拒绝签字:①:打“120”电话汇报指挥中心,告知现场情况,并把病人或者家属的声音予以录音(在与指挥中心通话时的电话录音)。②:有条件请旁人证明人签字,同时要记录证明人的地址和联系电话。
四:病人上车
1:医生始终在病人旁边。
2:急救措施:吸氧、心电监护、心肺复苏、包扎、固定等。发现室颤及时停车除颤。3:病人转送的医院按照就近、就急、就专科、就病人意愿原则。病人有不同意见,及时签字。
4:病情重及时告知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通知接受医院急诊科。5:途中病情有变化及时告知,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到达医院
1:医生在病人身边并送到抢救室 2:向接诊医生做好交接。3:填写交接单,接诊医生签名
4:补充急救物品,如药物颈托等。
六:回到站点
急救医学将急救过程分为院前急救、急诊处置及ICU观察三个阶段[1]。院前急救是指将急、危、重伤病者送入医院前所施行的医疗急救[2]。院前急救对挽救伤者生命意义重大。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院前急救的要求越来越高[3]。我院通过加强急救管理,在提高急救反应能力方面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1-12月间我院急救病人96例,其中男54例,女42例,平均年龄(39.5±2.1)岁,其中创伤47例,占48.96%。
1.2 方法
制订规范的院前急救程序,提高急救人员技术能力水平,加强时间观念与急救意识,比较加强管理前后急救人员的急救反应能力。
1.2.1 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
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条例,以及《院外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院外急救病历书写规范》和《院外急救管理制度》三大急救运作标准,帮助急救人员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以规范的职业行为开展工作,履行义务[4]。
1.2.2 加强思想建设。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5]。
1.2.3 提高急救技术能力。
“救”是急救人员的工作重点,通过加强技术能力训练,使急救人员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掌握急救知识,熟练地操作各种专业仪器和设备,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
1.2.4 严格执行规范的院前急救程序。
(1)采用急救呼叫记录表仔细记录急救呼叫内容及出诊准备工作;(2)根据急救人员情况每年安排两次以上技能培训;(3)严格执行院前急救技术及规范,坚持“只救命,不治病”的急救原则处理急性阶段[6,7],在处理成批伤者时按轻重缓急施救;(4)按制度要求备齐器械、药品,院内反应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急救反应时间控制在30 min之内;(5)院前急救措施包括:查体仔细,尽量不移动伤者身体[8];快速心肺复苏、除颤;建立静脉通路;止血、包扎和固定;病情允许时迅速送往医院继续治疗;运转途中密切监护记录病人情况;(6)病人运转途中通知医院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院前急救、急诊处置及ICU观察的绿色通道,采用首诊负责制;(7)规范文件书写,采用《院外急救病历书写规范》标准,全部资料做到记录准确、及时,文件按流程传递,设专人保管,以备事后查阅。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加强管理前后急救人员院内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以及急救人员技术能力考核得分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全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我院加强急救管理前后急救反应能力情况(包括加强管理前后急救人员院内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以及急救人员技术能力考核得分情况)。加强管理前,我院院内反应时间为(5.87±1.39) min,急救反应时间为(15.16±5.78) min,急救人员技术能力考核得分为(73.25±1 1.34)分;加强管理后,我院院内反应时间为(3.06±0.43) min,急救反应时间为(11.67±4.23) min,急救人员技术能力考核得分为(95.21±7.49)分。我院加强急救管理后急救反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较加强管理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和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的救护,是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的第一时间段,是挽救危重病人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而“第一时间段”以及“伤后黄金1小时”理念,也都体现了院前急救中现场救治的重要性[9,10]。
本研究表明,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后,我院院内反应时间由原来的(5.87±1.39) min提高至(3.06±0.43) min,急救反应时间由原来的(15.16±5.78) min提高至(11.67±4.23) min,急救人员技术能力考核得分由原来的(73.25±11.34)分提高至(95.21±7.49)分。通过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我院的急救反应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总之,加强院前急救管理,规范院前急救程序和提高急救人员技术能力水平,对于提高院前急救反应能力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曾秀美,胡玉燕,罗伙娣,等.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管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6):243-244.
[2]陈玉琼,魏竹君,毛晓泉.基层医院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的初步探讨[J].四川医学,2011,32(2):281-282.
[3]黄丽兰.基层医院如何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3):129-130.
[4]蔡碧厦.基层医院院前急救常见的医疗问题与处理对策[J].海南医学,2011,22(10):118-119.
[5]王瑞敏.基层医院救护车急救用品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4):88-89.
[6]周红勤.浅谈基层医院的院前急救管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2,9(10):412-413.
[7]李亚华,李莹,蒋虹.院前急救培训对改善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的现状的体会[J].健康天地,2010,4(11):5.
[8]刘红丽,马艳青,范志文.基层医院1129份院外急救病案质量控制分析及对策[J].中国病案,2008,9(10):13-15.
[9]金俊荚.120指挥抢救35次突发事故及院前反应能力的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2008,9(4):260-261.
【关键词】 院前急救;护理要点;意义
【中国分类号】 R69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44-01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有着与院内部分不同的工作环境条件,它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急诊医学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做好院前急救病人的护理工作,是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及时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措施和护理,赢得时间,才能真正降低急诊病人的死亡率,因此,院前急救及护理也成为院内急救的前提。
1 临床资料
我院急救中心成立于2007年1月20日,院前急救部分设有指挥中心,有3个急救分站,共有救护车7辆,医护人员30余人,司机11人。指挥中心设有GPS全球定位系统、葫芦岛市的电子地图、车载电台、车载电话、电话录音、急救预案电脑系统等设备,使救护车可以随时与中心保持联系,中心可以通过GPS为急救车指路,并能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提早做好院内抢救准备。2010年,共出车6024次,接诊急救患者5663例。我中心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出车时间最快半分钟,最慢5min,平均3min。到达现场时间最快2min,最慢20min,平均10min。抢救成功率达96.84%。
2 讨论
2.1 院前急救工作特点:(1)随机性强 病人随时呼救,病种多样性,重大事故或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要求救护人员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掌握全面。(2) 紧急 一有呼救立即出动,一到现场立即抢救或运送,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急性,所以要求救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3) 流动性强 院前急救服务区域广,可以是就近的工厂、学校或居民点,也可以跨区、跨县,对重大灾害事故进行增援。(4)急救环境条件差 现场急救有时在路边,有时在事故现场及运送途中,光线、噪音、震动会给听诊、测量生命体征、注射等护理操作带来困难。(5)病种多样且复杂 呼救病人的疾病涉及临床各科,在短时间内需要进行初步诊断和紧急处理,所以,要求救护人员必须掌握各科常见急症的急救和护理。
2.2 院前急救中现场抢救的护理:(1) 病人体位的放置 根据病情的轻重与不同,采取相适应的体位。原则上是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将病人放置成安全舒适的体位,如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使病人放松并保持呼吸道通畅。(2) 维持呼吸系统功能 护理措施包括吸氧、清除痰液及分泌物、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及呼吸兴奋剂的应用,最终保持呼吸道通畅。(3) 维持循环系统功能 护理措施包括测量生命体征,对于高血压急症、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或各种休克进行心电监护,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电除颤及体外心脏按压,及时开放静脉,尽量选用静脉留置套管针,选择较大静脉穿刺,固定牢靠,使病人在烦躁或搬运时,针头不易脱出血管外或刺破血管,保证液体快速而通畅的进入体内。(4)对症处理 护理措施包括协助医生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及搬运,应用药物或其它方法,进行止痉、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5) 心理护理 要注意对清醒病人不要反复提问,不要在病人面前讨论病情,给予安慰性语言,应尽量使病人能安 静休息并减轻其心理压力。
2.3 院前急救中转运和途中监护的护理:(1) 转运时的护理 搬运动作要轻柔,搬运脊柱受伤病人时要保持脊柱轴线水平稳定,准备好后,喊一、二、三,同时搬运。休克病人,将担架水平位或头部稍低,下楼时,前面抬担架者将担架举高,使担架保持平衡。上车时,病人头在前,脚在后,并固定牢靠,使病人感到舒适为宜。途中转运,既要迅速又要安全,尽量避免剧烈颠簸。 (2)途中监护的护理 途中要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对病人实施生命支持监护。给氧或机械通气,保持气道通畅。心电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神志,维持有效的静脉通路。用药时要注意三清一复核,即听清、问清、看清,复核药名、剂量、浓度和用法,并保留空安瓶,以便记录和再次核对。在医院急救中心工作之后,我接触到急救最前沿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更加使我深深的体会到院前急救护理这项工作对院内急救及所有急诊病人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现在只有扎实工作,积累经验,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急救护理事业,挽救更多急诊病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主编,极危重症护理学杂志,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中华现代医学杂志,2004年5月第2卷,第5B期。
[3]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6
为加强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担架工的工作行为,特制订本规范。
一、规范用语
(一)您好,我们是120/999的担架员,我们负责抬担架,请您配合。
(二)请您躺好,双手交叉在胸前,伸直双腿,我们给您系好安全带。
(三)抬担架时您有什么不舒服,请直接告诉大夫。
二、禁用语
(一)你躺好了,别乱动。(二)摔下来,我们可不负责。(三)这人真重,都抬不动了。
三、仪表着装规范
(一)仪表端庄,举止文明。
(二)按要求穿着工作服上岗,着装整洁规范。(三)佩戴工号牌上岗(工号牌必须挂在前胸左上方)。
四、行为规范
(一)遵纪守法,执行院前医疗急救的各项规章制度。(二)语言文明,仪表端庄,规范服务, 不说与本职工作无关的话,无论何种原因,不得与病人及家属发生争执。
(三)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与医生、护士和司机互尊互敬,团结协作。
(四)在医疗人员进行现场医疗处置时,得到医生指示时方可进入现场。平稳搬抬病人,系好约束带。
(五)加强责任心,无条件服从现场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安全搬运病人。不得参与任何医疗行为。
(六)注意个人卫生,班前班上不得饮酒,车上载有患者时禁止聊天及大声喧哗。
(七)严禁索要、接受病人及家属的钱物,对难以拒绝的馈赠要上缴主管负责人。
五、工作流程规范
(一)提前到岗,上岗前按规定检查担架(车)及约束带是否按规定配置,能否正常使用和是否有损坏;保证担架的清洁。如发现担架有损坏或不能正常使用,应及时报告并使用备用物品。
(二)上班后在值班室待命,不擅自离岗。接到出车任务后,在2分钟内出车。
(三)负责拿担架, 患者搬抬上担架后负责系好约束带。在医生指导下和司机、护士的协助下安全搬抬患者。
(四)完成任务后及时清理担架上的污物,并用消毒水进行擦拭。
董静,陈佩娟,徐雯雯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急诊科,广东 广州 510515)
摘要:通过100例院前急救的护理,在现场与医生的急救配合,途中的转运护理,圆满完成院前急救这一重要而宝贵的环节。经过探讨、总结得出院前急救的有效、快速处理措施。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救护理;现场转送
院前急救,最主要的特点是“急”和“救”。“急”就是紧急、快速,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和运输来实现;“救”则是要通过先进的医疗救护技术来实现。因此通讯、运输、和急救技术被认为是院前急救三大要案,当病人突发急症或遭到意外伤害时,这些设备技术将发挥及时有效的急救作用[1]。
院前急救是现代急诊医疗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各种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人的前期急救。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对病人存在危害的环境因素、紧急情况,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工作,对保全病人生命,减少医院前期病人的伤残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院前急救100例病人中,男64例(64%),女36例(36%),年龄1小时—93岁,平均45岁,内科病人30例(30%),外科病人66例(60%),儿科4例(4%),出车距离1—20公里。
1.2现场的治疗44例外伤伤口包扎止血;16例肢体骨折夹板固定;7例颈椎损伤,颈托固定;现场进行人工复苏4例;电除颤1例;气管插管4例;心电监护32例;吸氧42例;吸痰25例;现场分娩2人;建立静脉通路40例;10例无需急救处理病人。
1.3急救结果100例病人中,4例呼吸、心跳骤停病人,在现场心肺复苏过程中,其中1例抢救无效死亡,3例现场救治成功后转送回院进一步治疗;80例病人成功转回医院护送到不同科室进行治疗;16例病人经过现场检查治疗后离去。
2.院前急救护理
2.1 急救车的用物准备急救车内配备所有急救所需的药品及器材,根据我院救
护车的型号不一,各种物品摆放的位置不一样,有各种抽屉及壁柜固定存放。根据病情的需要及我院发展,我们的救护车还配备了氧源及电源,为使用呼吸机及各种仪器的危重病人提供了充足的医疗急救条件。每台救护车上都配备了多种用途的担架及轮椅。这大大方便了病人的转送。护士要定时检查、维修、保养这些急救物品。除此之外还要保持车厢内的空气流通及消毒措施。病人转送时保持足够的空间,以便病人的休息及医护人员的抢救工作。
2.2 现场急救护理
2.2.1 脱离危险环境在院外紧急情况下,没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作出鉴别诊断,要明确诊断很困难,因此,要求先救命后治病,遵循对症治疗的原则:(1)将患者转移到平整、安全、通风、明亮、宽敞处施救[2];(2)先复苏后固定;(3)先止血后包扎;(4)先重伤后轻伤;(5)先施救后运送;(6)急救和呼救并重;(7)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8)精密衔接,前后一致[3]。我们到达现场时首先是判断现场环境,先将病人脱离危险环境,比如:煤气泄露、火灾现场、洪水区、可能会爆炸的车厢等,此时如有大批量伤员,应立即求助于医院或通知120,在等待支援过程中进行紧急处理。
2.2.2 护理体检 将病人转出后我们要迅速做出护理体检;观察病人脑科情况,测量生命体征,检查受伤部位及出血情况,有无脏器出血的迹象,有无呼吸道梗阻的表现,做出快而准确的判断,报告医生,避免重复检查,延误诊治;如是大批量伤员,此时应为病人佩戴病情识别卡:
(1)Ⅰ类伤危重伤,需立即抢救,伤票下缘用红色标示。具体包括严重头部伤、大出血、昏迷、各类休克、开放性或多开放性骨折、严重挤压伤、内脏损伤、大面积烧伤(30%以上)、窒息性气胸、颈部伤、上颌和面部伤、严重烟雾吸入(窒息)等。实践经验证明,休克、窒息、大出血和重要脏器损伤是伤员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要尽一切努力确保Ⅰ类伤得到优先抢救,待伤情稳定后优先由救护车送至相应医院
(2)Ⅱ类伤中、重伤,允许暂缓抢救,伤票下缘用黄色表示。具体包括非窒息性胸腔创伤、长骨闭合性骨折、小面积烧伤(30%以下)、无昏迷或休克的头颅和软组织伤等。
(3)Ⅲ类伤轻伤,伤票下缘用绿色表示。
(4)Ⅳ类伤致命伤(死亡),伤票下缘用黑色表示,按规定程序对死者进行处理[4]。
2.2.3 急救护理措施进行初步体检后,护士根据医生医嘱配合医生对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做出急救处理
2.2.3.1 摆放体位对轻症和中度伤情病人,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将其扶置成舒适安全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
2.2.3.2 松解开病人的衣物需要在院前现场中处理的猝死、创伤、烧伤,为方便抢救和治疗均需去除某些衣服、鞋、帽,尤其对创伤、烧伤病人,衣服不仅掩盖了真实的创口或出血,而且有直接的污染作用,为了争取急救时间及减少二次创伤,可直接使用剪刀去除衣服。但在没有家属的情况下要在2名医护人员共视的情况下替病人保管好财物。如病人有头部创伤,且因头盔而妨碍呼吸时,应及时去除头盔,但要防止对颈椎的创伤,应与医生合作处理。
2.2.3.3 建立静脉通路院前急救病人要求选择近心端大血管,有助于快速补液,抢救用药,现场转运时搬动病人。我们应尽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留置套管针,这样病人躁动、变化体位时就不易刺破血管,失去有效的静脉通路。
2.2.3.4 医护配合做好危急救治后护士要配合医生为病人包扎止血,固定骨折部位等,协助医生做好进一步急救。
2.3 现场转送
2.3.1 特殊病人的转送外伤病人怀疑有脊柱及颈椎骨折的病人要先颈托固定,使用木板或脊柱板转送病人,以免加重损伤。
2.3.2 保持管道通畅对有气管插管、给氧、建立静脉通路,胸腔闭式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病人要防止脱落、反折、扭曲,引流物反流,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并记录。
2.3.3 病情观察应用监护仪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对吸氧的病人要注意观察血氧饱和度、口唇、末梢颜色,注意缺氧情况。对痰液比较多的病人要注意吸痰,防止堵塞及误吸;对颈椎、脊柱损伤病人要注意保持安全体位,防止跌落及过大颠簸;对伤口包扎止血的病人要注意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对夹板固定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夹板的松紧度,患肢的末梢循环。注意安抚病人情绪,缓解紧张。
2.3.4 医嘱执行发生病情变化时要及时报告医生,院前急救都是口头医嘱,在用药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要“听清、看清、问清”,执行前复核一次并与医生做好查对,空安瓿应先保留,处理完病人再次核对后方可丢弃,并及时做好记录。
2.3.5 保证通讯通畅途中病人出现危重情况而救护车条件有限时或其它特殊情况需要支援时以便及时联系医院及120系统,以确保病人能得到完善、及时的急救治疗。
我院的急救设备配备齐全,有五台救护车,在大批量及多个地点病人需求急救时我们都能及时、快速的提供救助措施。院前的病种范围很广,病情危重、复杂,我们护士应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及判断力,要学习广博的专科知识,为院前急救赢得第一时间。
[参 考 文 献]
随着现代交通、建筑、工业的快速发展,创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迅速增加,创伤病人的院前急救比例有明显增高趋势,并且多发伤的患者居多,其病情重、变化发展迅速、还极易漏诊,如不及时救治就会发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丧失生命。为避免评估不足,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患者的再损伤,减轻患者的痛苦,快速、安全的护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对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现场评估的准确性
现场初级评估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抢救的成败,评估的内容包括生命体征和创伤部位的评估。基本的步骤包括:气道、呼吸、循环、神经损伤程度、全身暴露检查,即ABCDE步骤。初步检查应不超过2-5分钟,当存在多个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时应同时处理,若患者伤情不稳定或由稳定转为不稳定时,必须重新再次评估病情。由于现场情况危急,对神经损伤程度的评估来不及做Glasgow意识程度评分,笔者认为采用AVPU系统评估法快速简洁准确。
2 急救处理的原则和措施
急救处理的原则是基础生命的支持,辅以止血、包扎、固定等其他处理。时间就是生命,院前现场急救是先救命后治病,诊断要尽快、尽早、尽准,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有明确全面的结论,在事发现场对患者实施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减轻痛苦,为进一步院内治疗争取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死率或致残率。
基础生命支持主要是呼吸道的管理和循环的支持。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的前提,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可用口咽通气管开放气道,若呼吸仍不规则可考虑气管插管。对喉头异物梗阻患者及时用大号针头行环甲膜穿刺。对气胸血胸患者进行排气减压和闭式引流。创伤患者的循环支持主要是维持有效的循环,开通2条以上静脉通路,给予林格氏液、代血浆、右旋糖酐等输注,维持收缩压在80-100mmHg,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可为2:1,损伤越重,胶体液的比例越高。在补液同时注意控制出血,保证重要器官得到充足的血液灌注,但对合并颅脑或胸部损伤患者、老年患者、儿童伤员抢救时要适当控制输液速度,一旦休克纠正,要严格控制输液量,防止循环负荷过重造成脑水肿及心肺功能衰竭等。
创伤患者的常用急救處理还有止血、包扎、固定、止痛等一些处理。特别要注意的是上止血带的部位、时间一定要记录准确,骨折患者不要求现场强制复位,以免引起碎骨片损伤周围重要血管和神经。所有创伤患者尤其是颈部疼痛及昏迷患者应注意用颈托保护颈椎,防止颈髓损伤造成严重后果。原则上创伤患者慎用镇痛剂,但对部位明确、限于四肢的患者可及时止痛。
3 安全转运
在运送途中,要突出强调一个“稳”字。搬运时要注意体位,例如:昏迷呕吐患者取平卧头侧位、脑脊液漏患者取引流位、大出血及休克患者取双凹位等,对脊柱损伤患者要轴位翻身、适当制动,有条件最好用脊柱固定板固定、防止脊柱扭曲损伤脊髓,转运时保持中性体位。途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也是我们120急救医生院前急救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及时与医院急诊科联系,做好院内抢救准备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1 临床资料
2010年6~7月共收治260例病人, 其中男150例, 女110例。年龄最大104岁, 最小的9岁, 平均年龄54岁, 包括:车祸51例、刀伤8例、坠楼3例、溺水2例、心脑血管以外90例, 其他52例。
2 院前急救
现场抢救, 院前处理与院内急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随着国内外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 院前急救已经成为医院急救工作的主要环节。
(1) 强化急救意思、赢得抢救时机。接听电话时应问清病情、发病地点、联系电话等, 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药品及抢救设施。病情危重的应通知相关医护人员做好抢救装备, 准确及时到达现场, 快速地为病人做初步检查, 观察其意思、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 并做好记录, 根据病情配合医生对病人对缤纷人进行相应的处置, 为病人的院内治疗做好准备和赢得抢救时机。
(2) 对不能自行活动、体位受限的患者进行合理搬动, 因为不合理的搬动会加重病人的病情甚至导致死亡。对创伤引起的大出血应给予及时止血后再搬动, 并定时松解止血带, 以防肢体坏死。有颈椎、腰椎四肢部位骨折的应保持被动体位, 并用夹板固定及硬板担架搬运, 现场呼吸、心跳骤停的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待病情稳定后再搬动。
(3) 对病情危重病人, 要认真地向病人家属交待清楚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 必要时填写告知书,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确保转运途中的安全。避免给病人带来比疾病本身更严重的后果,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3 护理体会
(1) 出诊要及时, 为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赢得宝贵时间。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急救环境差, 时间紧迫, 车载设备有限, 技术要求高, 随机性强, 责任心强及法律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和事故。院前急救是急诊环节的基础, 院前急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抢救成功及预后。
(2) 技术操作过硬, 工作责任心强。现场急救要快速、正确进行所需要的处置, 途中监护要充分利用车载设备对患者施以必要的生命支持与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神志的变化, 保证静脉通路通畅。用药时要做到3查8对, 并保留空瓶, 以便记录和再次核对, 避免出现用药差错, 并做好抢救记录。
(3) 抢救物品装备充分, 这样才能给以正确救治, 不会延误抢救时机。
(4) 医护人员态度要好, 需要有“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与行为, 以消除病人及其家属的担心与恐惧心理, 有利于更好的救治病人。
(5) 心理护理, 被急救的患者多数病情复杂、病情较重。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于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 情绪失控常表现出惊慌、焦虑和恐惧。施救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 视病人为亲人, 努力消除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情绪。急救时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 用自己熟练的技术和温暖的话语争得患者及其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
【院前急救模拟演练】推荐阅读: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05-30
院前急救止血包扎技术06-13
外伤院前急救基础知识10-06
急救知识及应急演练总结06-07
关于开展急救知识及应急演练培训的通知09-29
急救理论试题07-20
创伤急救试题答案05-29
急救药物的顺序06-04
药物过敏急救流程06-12
触电急救培训教案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