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管理办法试行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保管理办法试行(精选8篇)

环保管理办法试行 篇1

办法(试 行)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建设项目的环保管理,促进企事业单位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环保“三同时”管理是指建设项目自环评批复之日起至通过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前,环保部门对该建设项目管理的过程。

本办法适用于温州市环保局环评审批(包括浙江省环保局委托温州市环保局审批、温州市环保局直接审批和温州市环保局委托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管理。

第三条 市环境监察支队具体负责建设项目“三同时”的日常监察。受市局委托,负责建设项目试生产的审查、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三同时”环保验收的组织,“三同时”监管各类报表、台帐的汇总统计。市局开发处、市局污管处、环境监测单位等相关部门参加“三同时”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第四条 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性质和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分A、B、C三类,市局开发处负责管理分类。

A类(重污染企业):电镀(金属表面处理)、印刷线路板、冶金冶炼、印染、水洗、医药、医院、化工、农药、造纸、制革(不包括后处理)、人造革(包括移膜革)、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报告书类)、饮料食品(报告书类)等行业为A类;

B类(轻污染企业):除A类和C类以外的其余项目为B类;B类项目中的金属铸件及压延加工、表面处理、食品加工、饮料制造、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卫生、畜牧等行业,若处于环境敏感区域(与居民区邻近地处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则上升为A类;

C类(一般企业):房地产、学校、服装、电子、基础设施(不包括污水处理厂)等为C类。

第五条 根据项目的分类,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分别管理。

(一)对A类建设项目的管理:由市环保局负责监管,各地环保局配合监管。

(二)对B类建设项目的管理:由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负责监管,其违法行为的调查和竣工环保验收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委托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组织实施;

(三)对C类建设项目的管理:由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负责监管,其违法行为的调查和竣工环保验收委托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组织实施。

第六条 开发管理科每月上旬将上月的建设项目审批材料(包括环评报告、审批意见、项目审批明细表)的备份交市环境监察大队,并按月将建设项目的审批目录在瑞安市环保局门户网站上公布。

第七条 建设单位必须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批复意见的要求,对污染防治设施进行设计;并将建设项目污染防治措施和方案送交开发管理科备案。

第八条 市环境监察支队和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建立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档案,并做好现场监察台帐和季报表。

第九条 建设项目“三同时”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核实项目的建设地址,了解项目主体工程建设进度,预计投入试生产和正式生产的时间;

(二)核实项目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与原申报内容是否相符;

(三)检查施工期防治污染措施的落实情况;

(四)检查环保“三同时”的其它内容。

第十条 对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污染防治设施的“隐蔽”工程(指工程需要在地下布设,竣工时将不能直接检查的部分,如地下排污管网等),要求建设单位在覆盖前,通知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由当地环保部门对其“隐蔽”工程进行现场监察,并做好现场勘查记录。

对环评批复中明确提出要求进行工程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须定期向环保部门提交环境监理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报告,环保部门对监理报告进行现场核查。

第十一条 对环评批复中需有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向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提出试生产申请,经审查同意后,建设单位方可进行试生产,并确保处理设施同时投入试运行。

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在收到建设单位试生产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会同有关单位对其“三同时”的落实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作出是否同意试生产的决定。同意的,作出书面决定;不同意的,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对试生产3个月仍不具备环境保护验收条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试生产的3个月内,向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提出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延期验收申请,说明延期验收的理由及拟进行验收的时间。经批准后建设单位方可继续进行试生产。试生产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

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在收到建设单位延期验收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会同有关单位对项目的试生产情况和污染防治设施试运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作出是否同意延期验收书面决定,不同意的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向开发管理科或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

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自试生产期之日起3个月内或批准延期验收的期限内向开发管理科或项目所在环保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

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应提交以下验收材料:

(一)对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应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并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或调查报告,实行环境工程监理的建设项目,应同时提交环境工程监理报告;

(二)对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应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并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表或调查表;

(三)对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应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资格的单位进行环保验收监测或调查。

开发管理科或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在对建设项目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该项目具备验收监测(或补测)条件的,当场告知建设单位,并通报监测单位。

监测单位在收到建设单位验收监测委托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编报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方案,并告知业主监测日程的安排。

编制环境报保护验收监测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其环保验收监测方案由监测部门报开发管理科,开发管理科如有不同意见应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逾期视为同意。

监测单位在实施验收监测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出具验收监测报告。

第十五条 开发管理科或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申请材料后对其进行审查,并当场做出是否收件的决定。予以收件的,当场出具书面回执;不予以收件的,一次性当场出具书面说明。

对验收申请材料内容需要进行现场检查核实的,开发管理科或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通知建设单位,在10个工作日内会同有关单位至项目现场进行检查核实。

对验收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开发管理科在10个工作日内组织市局污管科、市环境监察大队、监测单位、环评单位、处理设施设计单位和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等进行现场验收,对于重大项目,邀请有关专家参加。

对验收不通过的建设项目,由市环境监察大队做出书面限期整改决定或由市环保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通过验收的建设项目,由市环保局出具验收意见。验收意见中有限期整改要求的必须明确负责监督落实的责任单位。

第十六条 省、温州市局委托审批的建设项目,委托市局验收的按本办法规定执行;没有委托市局验收的按省、市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开发管理科在瑞安市环保局门户网站按月公示建设项目验收情况。

开发管理科、宣教中心、市环境监测站按各自分工,做好“三同时”监管平台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第十八条 本办法所涉及的内容,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9年5月1号起实施。

瑞安市环保局公众参与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随着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环保问题逐步从“隐性”走向“显性”,环境事件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事件”,公众意愿日趋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强大动力。为了使公众更充分地行使环保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环保工作必须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由群众评判、让群众满意。

二、开展形式

(一)完善环保信息披露制度

公开政务信息,保障群众知情权。公开执法依据、环境政策、办事程序、环境标准、收费项目、标准等公务内容和监督制约、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公开突出环境问题污染整治、生态市建设、总量减排等环保阶段性工作重点,公开企业环境信用行为、限期治理、建设项目审批和验收等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接受公众监督。

由信息中心牵头,健全《绿色温州》网站和环保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二)建立网络互动交流制度

在《绿色温州》网站开设“环保在线交流”栏目、开展网络投诉受理和在“703804”论坛上试行“环保实名回复”制度,及时解答公众环保政策咨询、听取解决环境污染诉求、接受环境管理工作意见和建议,增进与网络群体交流互动,畅通公众沟通渠道。

“环保在线交流”由信息中心牵头,各相关业务处室积极配合解答,及时汇报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涉及举报投诉的内容,转由“12369”网络投诉中心受理。

网络投诉受理和“703804”论坛“环保实名回复”工作由监察支队负责实施。

(三)健全公众参与环保管理制度

向社会公开招募成立市民环保督察团,并根据相关科室单位的安排,组织督察团成员代表参与或督察环保管理工作。

1、建设项目审批和“三同时”验收公众参与 我们有选择性地对一些新建项目,特别是一些污染较大和环境敏感的建设项目,在项目立项、环评、审批、验收阶段邀请群众代表参与,采取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逐步完善环保部门、企业、公众“三位一体”把关机制。

2、参与执法监督(1)飞行监测

邀请市民环保督察团代表参与“飞行监测”行动,了解采样、现场笔录、环保设施检查等执法活动,切身感受“飞行监测”的迅捷性和科学性。由监察支队牵头,每年不少于2次。(2)执法检查

邀请市民环保督察团代表参与执法活动,感受执法过程,了解企业违法排污环节,体会违法排污行为的危害,积极发展公众监督力量。

由监察支队牵头,每年不少于2次。(3)法院强制执行

邀请市民环保督察团代表参与法院强制执行工作,了解环境执法的法律程序,理解当前环境执法存在的难处,增强改善环境质量的信心,积极投身保护环境公益事业。

由法制处牵头,每年不少于1次。

3、参加管理验收(1)污染整治项目验收

邀请市民环保督察团代表参与企业限期治理、整改措施实施和污染整治的验收工作,并对整治效果拥有建议权。

由污管处牵头,每年不少于1次。(2)生态创建验收

邀请市民环保督察团代表参与市级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验收,感受生态建设成果,并提出工作建议。

由生态处牵头,每年不少于1次。

4、参与突出环境热点问题查处

邀请公众代表参与热点环境问题的调查和处理过程,调动公众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热点环境问题”由有关处室单位提出,由相关处室牵头实施。

(四)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跟踪督查制度 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本地区突出环境问题或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专题调研,帮助推进环保工作。

由办公室牵头,每年不少于1次。

(五)建立“圆桌会议”制度

对于环境纠纷、污染举报,提供平台让双方当事人直接对话和协调沟通,直接参与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纠纷。

由监察支队牵头,每年不少于2次。

(六)引导支持环保民间组织开展环境公益活动 进一步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参与、监督与创新作用,促进全社会对环保的支持与参与,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社区环保积极分子为骨干,引导开展环保志愿活动,引导公众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由宣教中心牵头,每年不少于2次。

(七)实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鼓励公民、社会团体等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并提供环境法律政策咨询等支持,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支持机制。

由法制处牵头,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研究探索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环保公众参与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公众参与日常事务的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宣教中心。

(二)制度保障

1、由宣教中心牵头,招募成立市民环保督察团,与成员保持日常联系,组织协调开展公众参与活动。

2、各有关处室根据责任分工,上报公众参与活动时间安排表,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总体平衡和合理调整,原则上保证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公众参与活动,领导小组审核后组织实施。局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可临时确定开展公众参与活动,各有关处室须按照职能密切配合。

3、为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聘任能够长期关注、参与环保,并提供可行性意见的督察员为荣誉督察员,扩大公众参与影响力,保持公众参与活动的长期性,进一步壮大公众参与力量。

(三)后勤保障

由局办公室负责提供必要的交通保障和资金支持,保证环保公众参与活动及时顺利开展。

环保管理办法试行 篇2

特此公告

养蜂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支持养蜂行为,维护养蜂者合法权益,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养蜂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农业部负责全国养蜂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养蜂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养蜂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级养蜂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发展养蜂,推动养蜂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推广普及蜜蜂授粉技术,发挥养蜂业在促进农业增产提质、保护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

第五条养蜂者可以依法自愿成立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成员提供信息、技术、营销、培训等服务,维护成员合法权益。

各级养蜂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养蜂业行业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指导和服务,提高养蜂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

第二章生产管理

第六条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广泛宣传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的增产提质作用,积极推广蜜蜂授粉技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做好辖区内蜜粉源植物调查工作,制定蜜粉源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措施。

第七条种蜂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出售的种蜂应当附具检疫合格证明和种蜂合格证。

第八条养蜂者可以自愿向县级人民政府养蜂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免费领取《养蜂证》,凭《养蜂证》享受技术培训等服务。

《养蜂证》有效期三年,格式由农业部统一制定。

第九条养蜂者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生产。

各级养蜂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养蜂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工作。

第十条养蜂者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所生产的蜂产品质量安全负责。

养蜂者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正确使用生产投入品,不得在蜂产品中添加任何物质。

第十一条登记备案的养蜂者应当建立养殖档案及养蜂日志,载明以下内容:

(一)蜂群的品种、数量、来源;

(二)检疫、消毒情况;

(三)饲料、兽药等投入品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剂量;

(四)蜂群发病、死亡、无害化处理情况;

(五)蜂产品生产销售情况。

第十二条养蜂者到达蜜粉源植物种植区放蜂时,应当告知周边3000米以内的村级组织或管理单位。接到放蜂通知的组织和单位应当以适当方式及时公告。在放蜂区种植蜜粉源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避免在盛花期施用农药。确需施用农药的,应当选用对蜜蜂低毒的农药品种。

种植蜜粉源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施用农药3日前告知所在地及邻近3000米以内的养蜂者,使用航空器喷施农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作业5日前告知作业区及周边5000米以内的养蜂者,防止对蜜蜂造成危害。

养蜂者接到农药施用作业通知后应当相互告知,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第十三条各级养蜂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支持养蜂者与蜂产品收购单位、个人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实行蜂产品优质优价、公平交易,维护养蜂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转地放蜂

第十四条主要蜜粉源地县级人民政府养蜂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蜂业行业协会,每年发布蜜粉源分布、放蜂场地、载蜂量等动态信息,公布联系电话,协助转地放蜂者安排放蜂场地。

第十五条养蜂者应当持《养蜂证》到蜜粉源地的养蜂主管部门或蜂业行业协会联系落实放蜂场地。

转地放蜂的蜂场原则上应当间距1000米以上,并与居民区、道路等保持适当距离。

转地放蜂者应当服从场地安排,不得强行争占场地,并遵守当地习俗。

第十六条转地放蜂者不得进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养蜂主管部门依法确立的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区、保种场及种蜂场的种蜂隔离交尾场等区域放蜂。

第十七条养蜂主管部门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及时处理偷蜂、毒害蜂群等破坏养蜂案件、涉蜂运输事故以及有关纠纷,必要时可以应当事人请求或司法机关要求,组织进行蜜蜂损失技术鉴定,出具技术鉴定书。

第十八条除国家明文规定的收费项目外,养蜂者有权拒绝任何形式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等行为,并向有关部门举报。

第四章蜂群疫病防控

第十九条蜂群自原驻地和最远蜜粉源地起运前,养蜂者应当提前3天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的,方可起运。

第二十条养蜂者发现蜂群患有列入检疫对象的蜂病时,应当依法向所在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就地隔离防治,避免疫情扩散。

未经治愈的蜂群,禁止转地、出售和生产蜂产品。

第二十一条养蜂者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正确使用兽药,严格控制使用剂量,执行休药期制度。

第二十二条巢础等养蜂机具设备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禁止使用对蜂群有害和污染蜂产品的材料制作养蜂器具,或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任何药物。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所称蜂产品,是指蜂群生产的未经加工的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蜂毒、蜂蜡、蜂幼虫、蜂蛹等。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环保管理办法试行 篇3

[关键词]股权众筹;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法律风险

2014年12月19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出台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引起界内人士的广泛热议。《办法》就股权众筹监管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包括股权众筹非公开发行的性质、股权众筹平台的定位、投资者的界定和保护、融资者的义务等。总体而言,《办法》对于股权众筹的相关法律风险明确了立场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但仍暴露出弊端。

一、股权众筹的发展概况

近两年来,股权众筹模式发展涵盖了各个行业,包括餐饮、教育、房地产、科技、医疗等,为投资人提供了广阔的投资领域。众筹网统计,仅在2014年上半年,中国共发生众筹融资项目1423起,其中股权众筹融资项目430起,募集总金额1.56亿。可见,当前股权众筹已呈现迅速发展之势。

二、对《办法》的解读

(一)“非公开发行”偏离股权众筹的内在需求

股权众筹的目的即通过对外发行股份,获取资金支持,因而股权众筹易触犯擅自发行股票以及非法集资的风险。《办法》第9条、第10条以及第12条明确规定了股权众筹应当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并通过一系列自律管理要求以满足《证券法》对“非公开发行”的相关规定:一是投资者必须为特定对象,即经股权众筹平台核实的符合《办法》中规定条件的实名注册用户;二是投资者累计不得超过200人;三是股权众筹平台只能向实名注册用户推荐项目信息,股权众筹平台和融资者均不得进行公开宣传、推介或劝诱。然而,《办法》第九条“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不超过200人的限定”这一规定并不能适应股权众筹的特点。如此一来人数限定过低,极易引发项目融资不足、众筹活跃度偏低的后果。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JOBS》(全称为《2012年促进创业企业融资法》)法案。《JOBS》法案要求,合格股東的人数上限是2000人,非合格投资者的人数上限是500人。[1]可见,《JOBS》法案充分体现了创业型,特别是高科技公司的现实性需要。我国亦可借鉴《JOBS》法案的精神,将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的人数适当上调,但为了防范风险,还需限制投资的最高金额,以分摊风险。此外,在当前阶段建议采取试点办法,推行300人、400人试点单位或地区,进一步探讨合适的人数限定。

(二)投资者的准入门槛过高

《办法》专门设立了合格投资人制度。《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的投资者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或个人:(五)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或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此规定提高了投资者的门槛,使得多数有意愿参与股权众筹的人都被拒之门外。首先,股权众筹自2011年进入中国以来,其迅速蓬勃发展起来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大多数的普通“草根”投资者,而这些草根投资者在《办法》中都被认定为非合格投资人,因此这样高的门槛可能对股权众筹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抑制效果,不符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2]其次,《办法》规定的高净值人群的投资渠道本来就很多,这样的目标人群并不能够有效活跃股权众筹的未来发展。对此,个人建议应根据不同融资项目的金额、风险程度、流动性来制定差异化的投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借鉴美国的《JOBS法案》,按照个人投资者年收入来划分不同的投资区间,每个区间又规定不同的投资额限制。

(三)资金安全性缺乏有力保障

对于资金交易安全性的问题,《办法》仅仅规定应该“专户管理”,具体应如何保障投资者资金安全、确保资金合理使用整个意见稿并未作出具体规定,对于未来是否需要资金托管也没有明确说明,如此一来在未来实际操作中交易资金安全仍存在安全隐患。在此建议我国立法明确规定交易资金由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托管。这样,在原来的筹资人—众筹平台—出资人模式基础上,增加第三方支付平台,众筹融资流程转变为:首先筹资人申报发起的项目,众筹平台进行相应的审查,然后经过信息发布等环节,在出资人选定投资项目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完成资金支付,由第三方平台进行资金托管及通知义务。[3]筹资人分次从第三方平台获得资金。待项目完成,第三方将全部款项转至筹资人账户,筹资人才可以获得全部融资资金。股权众筹行业近日也开启了“将第三方资金托管方案引入了股权众筹行业”这一模式,以此来提高股权众筹信息公开度、有效降低风险并保证各方权益。引入第三方支付独立托管解决方案对于股权众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笔者认为《办法》应在风险有效控制的前提下,鼓励金融创新,大力扶植中小微企业创业,落实李克强总理部署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在此建议相关立法机关参考各方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办法》。

参考文献

[1]刘明:“美国《众筹法案》中集资门户法律制度的构建及其启示”,载《现代法学》,2015年第1期.

[2]孙永祥:“我国股权众筹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从中美比较的角度”,载《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3]董安生:“论股权众筹合法化的前置性规则构建”,载《中国物价》,2015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史欣媛(1991-),女,辽宁沈阳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竞争法.

环保管理办法试行 篇4

----

专业卫浴招商加盟平台 :

中华卫浴网讯 自长葛地区自发行业协会,欲加强和政府对话,已经充分表明长葛地区卫企坚定贯彻落实环保整顿方针的决心。截至目前,长葛市有13家卫浴企业即将恢复生产。

即将恢复生产的卫浴企业均年产量逾百万,有的甚至高达150万,可见整改动作非常大,标准严格且范围扩散到整个区域。从今年3月份宣布将卫浴马桶纳入抽查范围以来,今年政府在环保企业生产打压方面,力度前所未有,作风一贯利落干脆。

据悉,在此次环保大整治行动中,对浴室柜企业要求是,裁板、打磨工段必须在密闭车间,对产生的粉尘进行收集净化处理;厂区底漆、面漆工段均应在无尘负压喷漆房内进行,配套建设合格处理设施,有机废气处理后达标排放;按规定要求进行现状评估,领取排污许可证。

足可见整改规范到具体细节,辐射到整个流程。对于企业来说,环保整治的过程是比较难过的。试想,一个企业被迫停产到整改,不仅没有利润支持,还需增加成本来购买环保设备,这对于企业的资金链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是,环保整治犹如企业产业革命,通过整改整合,企业有望迎来转型升级新突破。

长葛市环保部门表示,卫浴企业恢复生产后,不能松懈大意。长葛市环保部门还将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监测企业排放达到稳定标准,以确保污染处理设施正常运行。而监测结果不达标的企业,将对其继续实施停产整治政策。并且,绝对不允许超标排放企业擅自停运治污设施,一经发现予以重罚;如有两次以上(含),则坚决予以关停。

为了响应中央环保督察组环保整治和打压力度,长葛市开始试运行排污有偿制度。长葛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二阶段到今年年底前,计划完成现有排污单位排污权确权工作,并分行业逐步实行有偿取得;第三阶段待所有企业实现排污权有偿取得后,实行排污权网上交易。

《退休管理办法(试行)》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维护集团公司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做好员工退休管理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包括集团各部门和集团所属各子公司全体员工。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退休,是指员工到达法定的退休年龄,或符合法定的退休条件,从工作岗位上退职,并与集团公司或者下属子公司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

第四条集团人力资源部是员工退休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退休人员的申报与管理工作。

第二章 退休条件及申报工作

第五条 根据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对企业员工的退休规定,退休条件如下:

(一)男职工年满60周岁,在管理(技术)岗位工作的女职工年满55周岁、在工人岗位工作的女职工年满50周岁;

(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工作的,男职工满55周岁,女职工满45周岁;从事高空和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的必须在该工种岗位上工作累计满10年;从事井下和高温工作的必须在该工种岗位上工作累计满9年,从事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必须在该工种岗位上工作累计满8年。

(三)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可以退休的情形。

第六条退休申报工作流程:

(一)员工到达法定退休日期前三个月,人力资源部及时通知用人部门及员工本人,做好后续工作接任安排。

(二)员工到达法定退休日期前两个月,人力资源部负责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向社保部门提交退休申报材料。

(三)退休审批完成后,人力资源部反馈到用人部门,与用人部门一起安排退休人员的离职手续办理。

(四)员工退休申报得到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一个月内,退休员工应完成各项交接,离开工作岗位。

第七条员工为公司做出了特殊贡献,且已为公司连续工作10年以上,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因年老体弱多病等原因,无法正常工作的,经本人申请,集团总经理办公会议审核通过,可安排内部退养,待达到法定退休条件后,按退休申报。

第三章 退休人员管理工作

第八条退休人员待遇与管理

(一)员工退休后,退休待遇转至社会保险所核发,不再列为公司在编人员,不再享受公司员工的待遇。内部退养人员,改发内退生活费,按内退时社保所测定的退休工资确定。内退生活费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

(二)退休返聘。根据公司的需要,对从本公司退休或从其他企业退休的人员,经批准,可以返聘,并签订《返聘协议书》,明确返聘的期限、工作内容及返聘待遇等事项。返聘人员的待遇按《返聘协议书》执行,不再享受在岗员工的待遇。

(三)公司建立退休人员管理档案,对退休人员档案进行整理、归档。

第九条员工退休年龄的认定,以员工社保缴纳档案为准;无法确定的,以本人提供的户口本记载的年份为准。

第四章 附则

第十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归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

节电节水管理办法(试行) 篇6

为做好集团节电、节水管理工作,经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节水、节电管理工作指导思想

在保证教学、教研和办公正常使用的前提下,提倡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增强全集团的节约意识,形成勤俭一切事情的良好风气,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办公费用。本着“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实行用水、用电计划管理,明确责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职责划分

(一)集团总部用水、用电计划管理由行政部负责。

(二)集团所属各机构及分校区使用的办公、教学场所凡单独使用并设有计量仪表的,水电指标的控制和管理,由使用机构、项目、校区负责。

(三)若由若干个单位混合使用的,且不能单独设置计量仪表的场所,其水电指标的控

制和管理由指定单位或责任人负责。具体责任分为:各单位使用的固定教室、办公室等场所的水电节约管理由使用单位负责;公共教室原则上按长期使用项目划分水电节约管理责任。被指定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负责管理辖区内各单位节水、节电工作,有权对浪费和违章用水、用电行为进行制止和按规定追缴违约金,辖区内各单位应服从管理并执行违约金决定。

(四)各机构、项目、校区水电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单位行政领导,第一责任人可根据

本单位实际,按区域明确教室、办公室、自习室等场所的节水、节电责任人。

(五)各学管师、班主任老师及校区其他工作人员有责任教育学生节水、节电。

三、水电经费的使用

水、电经费按计划包干,专款专用,节约奖励,超支不补,指标下达到各责任单位,由行政部统一管理。计划内的水、电费由行政部统一结算,超计划的费用将按职责划分范围从各单位预算经费中扣除。混合使用水电的单位,超计划的费用按比例分摊。

四、工作程序

(一)行政部负责水、电计划的下达,检查、监督各单位节水、节电工作,协助、督促奖惩措施的落实;并于月日前和各使用单位签定用水用电协议书。

(二)各单位(或责任人)须按水、电计划合理安排水、电的使用。

(三)各单位(或责任人)每月会同水电公司查抄本单位的水、电表,做好用水用电登

统工作,并将结果报本单位领导及集团行政部。

(四)各单位(或责任人)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对违章个人直接收缴违约金,需从单位

经费或个人工资扣除的,行政部、财务部协助办理。

(五)各单位(或责任人)在实施“双节”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可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

见,行政部和水电公司应进行研究,及时处理。

五、安全用电与节水、节电措施

(一)广泛宣传和认真执行集团《用水、用电管理办法》,教育本单位职工、学生爱护

水、电设施,做好节水、节电工作。

(二)新购设备应按选择节水、节电型产品。

(三)全体员工要增强安全用电与节水、节电意识,做到:不私自拉、接电线;不使用

禁用电器;室内无人要关灯、关风扇、关空调、关设备;用后随手关闭水龙头、阀门。

六、节水、节电管理工作奖励办法

(一)节水、节电管理工作的奖励,每季度执行一次,由行政部汇总每季报表,提出奖

励意见报主管领导批准后,奖励责任单位。

(二)奖励标准为:每节约1度电,奖励0.3元,每节约一吨水奖励0.3元。

七、超计划用水、用电处理办法

超计划用水、用电按水电公司届时公布的收费标准缴纳。

八、水、电的查抄时间

查抄水、电表的时间为每月的25~26日。

浪费水、电能源处理细则

一、无论什么原因,每发现一处水龙头长流水,扣责任人违约金20元;厕所冲便长流水,扣责任人50元,并承担双倍修理费用。

二、对长明灯(室内无人、自然光充足),扣责任人违约金10元/盏;

三、室内无人不关风扇,每台扣责任人违约金10元。不管空调,每台30元。不管电教设备,每套50元。

四、对未经批准而使用电热设备,除没收禁用电器外,电炉、电暖气、空调机等每台扣,责

任人违约金200元;电饭煲等每台扣责任人违约金100元;

五、下班忘记关闭的用电设备电源的每次扣除责任人违约金200元;

六、几点说明

(一)集团组织的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中,发现违章用水、用电,违约金由行政部会同

财务部从责任人工资中扣除,收归集团使用。

(二)各单位用水、用电责任人发现违章用水、用电时,扣直接责任人违约金,收归责

任人所在单位使用。

(三)收缴的违约金使用,40%用于奖励检查人员和节水、节电有成绩单位,60%用于改

环保管理办法试行 篇7

第一条 检查目的

为加强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管理与监督, 掌握全国森林抚育试点开展情况, 监测和评价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的实绩与成效, 为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全面推进全国森林抚育工作, 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编制依据

(一) 《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2009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的意见》 (财农[2009]464号) 。

(二)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省级实施方案编制框架意见〉的通知》 (林规发[2010]27号) 。

(三)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管理办法>和<中幼龄林抚育补贴试点作业设计规定>的通知》 (林造发[2010]20号) 等文件及有关规定。

第三条 检查对象

依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省级实施方案编制框架意见〉的通知》 (林规发[2010]27号) 编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实施方案的单位。

第四条 检查形式

检查验收采取县级自查、省级核查验收、国家抽查的形式, 由县级试点单位对所有抚育地块进行实测自查;省级单位在县级自查的基础上, 会同本级财政部门组织核查验收, 核查面积比例不低于计划任务量的5%;国家林业局根据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上报的核查验收报告, 会同财政部组成抽查工作组, 开展抽查工作。

第五条 检查内容

(一) 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任务分解下达情况

1.省 (自治区、直辖市、森工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省) 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年度任务分解下达情况。以省为单位自上而下逐级核对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年度任务总量和分解下达情况。

2.县级 (林场、林业局, 以下简称县) 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作业设计编制情况。依据《中幼龄林抚育补贴试点作业设计规定》以及省级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实施方案, 对县级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作业设计进行检查。重点检查作业设计是否与省级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实施方案紧密衔接, 是否经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并备案;作业设计内容和格式是否符合有关要求等。

(二) 抚育作业实施情况

1.任务完成情况。重点核实抚育面积完成情况, 是否存在虚报、多报以及重复上报抚育面积问题等。

2.抚育作业质量。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因不按作业设计施工, 出现超证采伐、越界采伐、乱砍滥伐、采好留坏以及开林窗等问题;是否存在擅自变更小班作业位置、改变抚育对象、改变抚育方式等问题;是否存在其他违规行为等。

3.抚育采伐许可证的核发及管理情况等。

(三) 组织管理情况

1.是否成立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2.项目审批、公示制度和程序是否依法合规。

3.是否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和管理培训。

4.是否按规定建立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管理档案。

5.是否开展省级核查验收。

(四) 成效监测情况

1.成效监测任务是否已经落实到科技支撑单位, 省级成效评估结果是否按要求报国家林业局。

2.是否根据不同森林类型、抚育措施、区域分布等情况, 选择确定森林抚育监测点, 科学布设对照监测样地 (以下简称“对照样地”) 。

3.是否在抚育后一年内以及第三、第五年定期对森林生长、森林结构、森林健康、林下植被、森林碳汇变化等进行调查。

4.是否对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全面的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

5.是否建立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成效监测档案, 是否做到档案资料完备齐全, 图表、数据和影像资料一一对应。注:2009年度任务只检查成效监测基准数据。

第六条 准备工作

(一) 技术准备:组织检查验收人员学习《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管理办法〉和〈中幼龄林抚育补贴试点作业设计规定〉的通知》 (林造发[2010]20号) 、《森林抚育技术规程》 (GB/T 15781-2009) 、《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 开展好技术培训。

(二) 资料设备准备

1.检查验收调查表和统计表及电子文档。

2.便携式电脑、GPS定位仪、测绳、围尺等设备。

3.受检县级单位地形图 (1∶5万或1∶1万) 或带有准确坐标网格的小班作业图纸。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七条 标准依据

(一) 《森林抚育规程》 (GB/T 15781-2009) 。

(二)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DB23/T 1250-2008) 。

(三)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18337.3-2001) 。

(四) 《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LY/T 1646-2005) 。

(五)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LY/T1690-2007) 。

(六) 省级森林经营技术规程 (标准) 等。

第八条 主要检查因子

(一) 小班检查因子

1.实测面积:指现地实测的小班面积。

2.平均胸径:指实测标准样地推算的小班伐前、伐后平均胸径。抚育小班林分平均胸径不得低于伐前林分平均胸径。

3.树种组成:指实测标准样地推算的小班主要树种株数或蓄积比例。

4.小班株数:指实测标准样地推算的小班抚育前株数。

5.郁闭度:指实测标准样地推算的小班抚育后郁闭度。

(二) 对照样地调查因子

1.对照样地面积:对照样地实测面积。

2.树种径级株数:不同树种各径级的株数。

3.树种径级蓄积:不同树种各径级的蓄积。

4.郁闭度:同上。

第九条 抚育方式及要求

(一) 抚育间伐

1.透光伐:在林分的幼龄林阶段、开始郁闭后进行的抚育采伐。间密留均、留优去劣, 调整林分组成, 为保留木留出适宜的营养空间。天然林抚育采伐后郁闭度不低于0.6, 人工林郁闭度不低于0.7。

2.生态疏伐:在特用林和防护林的中龄林中进行。按照有利于林冠形成梯级郁闭、主林层和次林层立木都能受光的要求, 将林木分为优良木、有益木和伐除木。保留优良木、有益木和适量的灌木;对风景林的景观疏伐, 按《生态公益林建设 技术规程》 (GB/ T18337.3-2001) 中的5.2.1.2.4条规定执行。

3.生长伐:在中龄林阶段进行的抚育采伐。伐除生长过密、生长不良和影响目标树生长发育的林木, 进一步调整树种组成与林分密度, 加速保留木生长, 缩短工艺成熟期, 提高林分质量和经济效益。抚育后郁闭度应保留在0.6-0.7, 飞播林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7-0.8。

4.卫生伐: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森林中进行, 选择性地伐除已被危害、丧失培育前途的林木。抚育后林分郁闭度保持在0.6以上。

(二) 人工修枝

在中幼龄林阶段进行, 主要适用于天然整枝不良的林木。要求幼龄林阶段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1/3, 中龄林阶段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2。

(三) 割灌

在下木生长旺盛、与林木生长争水争肥严重的中幼龄林中进行。采取机割、人割等不同方式, 清除妨碍树木生长的灌木、藤条和杂草。

第十条 小班作业质量合格的条件

(一) 主要调查因子准确无误。

(二) 抽检小班无作业设计图、改变作业地点、改变抚育方式、越界采伐、无证采伐、禁伐区采伐、作业设计未经批准已作业的为否定因子, 满足其一即为不合格小班。

其他详见《抚育间伐小班作业质量综合评价表》、《修枝割灌小班作业质量综合评价表》。

第十一条 抚育作业设计合格的条件

(一) 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完成的抚育作业设计, 内容符合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实施方案和森林采伐更新的有关规定。

(二) 主要调查因子准确无误。

(三) 抚育措施和抚育对象符合有关技术规定的要求。

(四) 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格式符合有关要求, 图表数据完备且一一对应。

(五) 抚育作业设计档案管理规范。

其他详见《抚育作业设计质量综合评价表》。

第十二条 对照样地的合格条件

(一) 对照样地的布设具有典型代表性, 能真实反映抚育成效。

(二) 对照样地的调查因子准确无误。

第三章检查验收方法

第十三条 听取汇报

(一) 受检单位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方面的政策、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等执行情况以及制定的管理办法。

(二) 受检单位执行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方案、组织管理、抚育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三) 受检单位对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四条 查阅和收集资料

(一) 省级资料

1.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任务分解下达的文件。

2.省级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实施方案。

3.省级成效监测实施方案。

4.制定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等。

5.省级核查验收报告和有关材料、省级成效监测结果和有关档案资料。

6.全省主要树种 (组) 根径材积表、一元或二元立木材积表、树种出材率表等。

7.省级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汇报材料。

(二) 县级资料

1.县级自查报告及相关说明。

2.县级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作业设计和有关材料。

3.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施工作业合同, 补贴资金支付使用情况的说明及相关票据或凭证。

4.最新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和森林资源统计表和档案。

5.森林资源分布图和林相图。

6.抚育试点在促进农林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量化数据和典型资料。

7.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采伐许可证发放情况及说明。

第十五条 检查样本的组织和确定

检查采取按类型抽样的方法, 以省为单位, 依次确定县级单位和受检小班, 具体方法如下:

(一) 省级样本

省级试点单位抽查率为100%。

(二) 县级样本

县级样本的检查包括对省级核查验收情况的复查和国家检查验收抽查两部分内容 (以下简称“复查”和“抽查”) , 这两部分采用相同的检查验收方法。

1.受检县个数的确定:

按照县级单位个数15%-25%确定受检县,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①县级单位个数不超过12个的, 抽取25%。

②县级单位个数超过12个的, 抽取15%。

③县级单位个数超过30个的, 抽取12% (以上均四舍五入取整) 。

复查受检县个数占受检县总数的30-50%。

2.受检县的确定: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经营业务主管部门确定各省县级样本的起始号和间隔号, 按复查和抽查分别抽取, 具体方法:

复查:将省级核查验收过的受检县按上报面积从大到小排序 (任务相同的按行政顺序排序) , 按照起始号和间隔号循环抽取 (遇死循环, 可从下一县重新开始抽取, 间隔号不变) , 直至满足复查受检县个数。

抽查:将省级核查验收未检查到的受检县按上报面积从大到小排序 (任务相同的按行政顺序排序) , 进行循环抽取 (遇死循环, 可从下一县重新开始抽取, 间隔号不变) , 直至满足复查受检县个数。

如果省级检查验收未检查到的受检县个数不能满足抽查所需县的个数, 则可在小班抽样中进一步区分。

3.受检县检查面积的确定:根据受检县上报面积的1%-10%确定检查面积,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①受检县上报面积1 000-5 000亩, 检查10%。

②受检县上报面积5 001-10 000亩, 检查5%。

③受检县上报面积10 001-20 000亩, 检查3%。

④受检县上报面积20 001-35 000亩, 检查2.5%。

⑤受检县上报面积35 001-45 000亩, 检查2%。

⑥受检县上报面积45 000-55 000亩, 检查1.5%。

⑦受检县上报面积55 000亩以上, 检查1% (以上均四舍五入取整) 。

(三) 受检小班

将受检县小班按上报面积从大到小排序, 根据起始号、间隔号循环抽取受检小班 (遇死循环, 可从下一小班重新开始抽取, 间隔号不变) , 直至实抽面积满足受检县应查面积 (相差±10%以内) 。每个县受检小班不应少于3个。

当复查和抽查受检县同为一个县, 则按照复查小班和抽查小班分别抽样, 具体方法同上。

(四) 受检对照样地

根据省级对照样地, 每种作业方式抽取一个样地进行检查, 每个省级单位不低于两个。

第十六条 外业调查

外业调查对象为抽查县所抽中的森林抚育试点受检小班和部分对照区监测样地。检查时应携带伐区调查作业设计和伐区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单等资料。

(一) 小班调查

1.面积检查:采用GPS控制点与地形图 (或作业设计图) 调绘相结合的方法求算面积, 当实测面积与设计面积相差≦±5%时, 认可小班上报面积, 否则以实测面积为准。

具体方法和要求:

当小班全部以山脊、沟壑、河流、道路等明显地物为边界时, 经与作业设计核对后, 可在明显地物处设置1个GPS控制点。

当小班部分以山脊、沟壑、河流、道路等明显地物为边界时, 其余边界用GPS实地测量, 且GPS控制点不少于三个。

小班无明显地物边界的, 按照小班面积设置GPS控制点, 要求GPS点能够精确反映小班面积和空间位置, 正确反映小班基本轮廓形状。

1-100亩小班设置4个及以上GPS控制点。

100-500亩小班设置5个及以上GPS控制点。

500亩以上小班设置6个及以上GPS控制点 (以上均四舍五入取整) 。

2.样地布设和检查:采用实测样地的方法推算小班检查因子, 根据小班作业情况布设面积为1 000m2的样地, 75亩以下 (含75亩) 小班设置1个样地, 75亩以上小班按照面积的2%确定样地个数 (四舍五入) , 最多不超过5个样地。

检查人员应根据小班作业设计图纸事先确定好样地的基本位置, 到作业区后, 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布设样地, 按照小班调查表测量和记录样地内各项调查因子, 并记录样地中心点GPS定位数据。

(二) 对照样地调查

1.面积检查:采用GPS控制点与地形图 (或作业设计图) 调绘相结合的方法求算面积, 当实测面积与设计面积相差≦±5%时, 认可设计面积, 否则以实测面积为准。

2.主要因子的检查:实测对照样地, 按不同树种进行每木检尺, 并填写《对照样地调查表》。

3.对照样地的定位:用GPS定位对照样地, 每个对照样地至少设置4个定位控制点, 并填写《小班边界/样地GPS点 (公里网格) 记录表》。

(三) 其他要求

外业调查如遇洪水冲路、塌方等特殊原因无法检查小班时, 应先查其他小班, 待道路通行后再查;确实无法进入检查的, 请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报告和相关证明 (盖公章) , 检查验收小组应及时上报备案, 并另行抽取面积相近的小班进行检查。

第十七条 内业工作

(一) 检查验收阶段

1.要求当天完成检查小班检查因子的计算和数据填表工作, 每个县外业检查验收完成后, 检查组应安排在受检县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工作, 并建立检查验收外业调查电子文档。

2.检查组组长负责组织收集整理各类资料、表格、图件, 避免遗漏调查数据和资料, 做好成果汇总的前期准备工作, 检查组完成受检县检查任务后, 应向受检县就检查验收情况进行意见反馈。

(二) 成果汇总阶段

1.认真梳理检查验收阶段的外业调查资料, 按照省、县、乡、小班建立层级分明的检查验收资料档案。

2.建立和完善电子文档, 做到小班、图形、数据、表格一一对应。

3.根据外业调查数据、收集的资料, 提炼汇总检查验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值得推广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意见和建议等。

第四章检查验收成果

第十八条 提交成果

检查成果包括省级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年度检查验收报告。具体内容包括, 检查验收工作开展情况、抚育任务完成情况、抚育作业质量、抚育试点的组织管理情况、抚育采伐限额执行情况;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等, 并总结各地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的主要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意见和建议等。

第五章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主要适用于国家林业局对各试点省份、森工集团公司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的抽查工作。本办法由国家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一条 附表

调查表1 抚育间伐小班调查表

调查表2 修枝割灌小班调查表

调查表3 对照样地调查表

调查表4 小班 (对照样地) 边界/样地GPS点 (公里网格) 记录表

调查表5 小班 (对照样地) 形状和样地布设示意图

调查表6 抚育间伐小班作业质量综合评价表

调查表7 修枝割灌小班作业质量综合评价表

调查表8 对照样地布设情况评价表

调查表9 抚育作业设计质量综合评价表

调查表10 县级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组织管理情况调查表

调查表11 县级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成效调查表

统计表1 省 (区、市、森工集团公司) 县级抽样表

统计表2 县 (林业局、林场、市) 小班抽样表

统计表3 小班调查情况统计表

统计表4 县 (林业局、林场、市) 检查工作量统计表

统计表5 检查验收资料收集统计表

统计表6 省 (区、市、森工集团公司) 年度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检查验收综合评价表

统计表7 县 (林业局、林场、市) 年度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检查验收综合评价表

环保管理办法试行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 风险管理 债券市场 信用评级

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中国银监会于今年1月17日公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并于3月1日起施行。本文旨在对《办法》出台的背景、主要变化和关注点,及其对商业银行、债券市场和评级行业的影响做出解读。

《办法》出台的背景

我国在1995年出台《商业银行法》和1996年出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时,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都参考了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Ⅰ。自此之后,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监管框架和政策体系都是以巴塞尔协议为基石和参考方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巴塞尔委员会在2008年和2010年相继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构建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全面框架,在进一步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定性要求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定量监管标准。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标准》,对2010年公布的流动性覆盖率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2009年,我国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从2011年开始着手制定《办法》,于2011年10月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在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新的流动性覆盖率标准后,银监会对《办法》进行了修订,并于2013年10月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可见,银监会出台《办法》的背景之一是巴塞尔协议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监管标准和技术的完善。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经营环境、业务模式、资金来源的变化,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出现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资产流动性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大等问题,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面临的压力不断上升。2013年6月和12月,我国银行间市场曾出现短期流动性异常紧张的现象,暴露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因此,《办法》出台的另外一个背景是应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大、流动性风险管理压力上升的局面。

总的来看,银监会出台《办法》既是满足国际银行业监管趋势的外在要求,也是应对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上升,加强和提升国内银行监管水平的内在要求。

《办法》的主要变化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本文将《办法》与《指引》及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其他规定进行比较,总结《办法》的主要变化和关注点,解读其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一)完善流动性风险定义

《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相比《指引》中对流动性风险的定义,删去了“有清偿能力”的前提,删去了“应对资产增长”的目的,《办法》对流动性风险的定义更为严谨。

(二)引入“流动性风险偏好”提法

《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经营战略、业务特点、财务实力、融资能力、总体风险偏好及市场影响力等因素确定流动性风险偏好,明确其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愿意并能够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

“流动性风险偏好”的表述,一方面表明银监会将流动性管理的责任下放到商业银行,明确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责任,这将提高商业银行管理层控制流动性风险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实际上赋予银行更大的流动性管理空间,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战略规划等选择不同的流动性风险偏好,但前提是必须满足最低的流动性监管要求。

(三)强化流动性风险成本考核

《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在内部定价及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中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因素,在考核分支机构或主要业务条线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时,应当纳入流动性风险成本,防止因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而放松流动性风险管理。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已经采用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指标,实现将风险纳入收益考核,流动性风险纳入考核的原理应该与其一致。

在流动性风险考核体系建立之后,商业银行对长期贷款和债券、低信用等级债券及信托等资产的配置将承担更高的流动性成本,这将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和资产配置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更新流动性风险情景或事件范围

压力情景或事件是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全面、准确地情景或事件设定,对提高风险压力测试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的预见性具有重大意义。《办法》共列出了15条商业银行可参考的流动性风险情景或事件,其中9条是新增内容,是银监会对银行业现状的总结和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预测作出的更新调整。本次新增的情景或事件,包括负债波动性增加、负债集中度上升、负债期限下降、期限的错配程度增加、盈利水平下降及财务状况恶化等。说明银监会关注到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业务复杂性上升等因素,带来负债结构变化、期限错配上升等问题对流动性风险带来的压力。

(五)提高融资管理要求

《办法》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性,关注金融市场波动对融资的影响,加强融资抵(质)押品的管理。从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来看,同业负债占比上升明显,商业银行融资来源对同业资金市场的依赖度提高。由于同业资金市场资金价格市场化程度较高,价格波动较大,且主要以短期融资为主,因此,负债结构的变化对商业银行融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银监会提高融资管理的要求,有助于约束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同业资金市场融资,防范出现系统性风险。

nlc202309051451

(六)引入“潜在流动性需求”概念

《办法》引入“潜在流动性需求”这一新概念,要求商业银行合理评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业务、为防范声誉风险而承担超出合同的义务及客户的信用水平变化等所带来的潜在流动性需求。近年来,商业银行出现通过表内业务转表外的方式,规避贷款额度、存贷比及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限制,表外业务规模明显增长,这导致商业银行的隐性风险上升。因此,对商业银行提出潜在流动性需求的监管要求,表明监管关注表外业务存在的风险,如承销债券中发行失败需提供的信用便利、出于声誉风险考虑对理财产品承担刚性兑付等方面引发的流动性需求。

(七)新增流动性覆盖率、同业市场负债比例指标

《办法》新增流动性覆盖率作为三大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之一(另两个为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新增了同业市场负债比例作为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由于巴塞尔委员会正在修订净稳定资金比例相关标准,因此《办法》暂时未引入净稳定资金比例。同业市场负债比例是指从同业融入资金占总负债的比重。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比明显上升,期限错配程度增加,银监会引入该指标意在监控同业负债占比上升对商业银行负债稳定性的影响。

流动性覆盖率的引入是《办法》的重点之一,流动性覆盖率达到100%时,表明在一定的压力水平下,商业银行30天内可快速变现的资产能满足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的需求。此时,基本可以认为,商业银行拥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应付短期流动性危机,或者能够争取足够的时间处理流动性危机。流动性覆盖率的计算方法可以简单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 合格优质资产的计算

合格优质资产包含一级资产、二级A类资产和二级B类资产。一级资产主要指现金和拥有高等级国家主权信用的债券;二级A类资产主要指30天内变现的损失不超过10%的资产,如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定中风险权重为20%的证券、外部信用等级在AA-级及以上的债券等;二级B类资产主要指30天内变现的损失不超过20%的资产,如外部信用等级在BBB-至A+级的债券等。在计算合计合格优质资产时,除了对二级资产进行一定的折扣外,还需要考虑对用于抵(质)押融资的二级资产扣减二级资产调整项。

2. 现金流出的计算

对于零售存款和无抵(质)押批发融资业务,《办法》主要根据这些负债的稳定性等条件设定不同的流出率或提取率;对于抵(质)押融资业务,根据抵(质)押品的变现能力(参照合格优质资产的分类)设定不同的流失率或提取率。此外,还需将表内外业务导致的贷款承诺和现金流出纳入计算口径中。

3. 现金流入的计算

对于抵(质)押借贷,即未来30天将到期的含抵(质)押品的资产业务,《办法》根据抵(质)押品的变现能力设定不同的流入率。此外,《办法》还将未来到期的证券、存放同业等业务带来的现金流入纳入计算口径。

总体看,《办法》中流动性覆盖率指标是要求商业银行在保持正常流动性水平下,还需满足在压力情形下的流动性需求;流动性覆盖率的计算公式比较精细,考虑因素比较全面,对合格优质资产、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考虑项的折算率设定较为苛刻,因此该指标的引入对监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非常好的量化补充;此外,流动性覆盖率计算方法相对比较复杂,较为苛刻的指标设计对商业银行的达标带来一定的压力。

《办法》对债券市场和评级行业的影响

《办法》中存在多条涉及持有债券的信用评级和商业银行主体信用评级的规定,对债券市场和评级行业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把商业银行主体信用等级下调作为流动性风险情景或事件之一

商业银行是类公众公司,是重要的信用机构,因此其风险和信用状况受到广泛关注。评级机构一方面要积极为商业银行提供评级服务,另一方面也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对待商业银行的评级活动,关注评级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2.在计算合规优质资产时,按照所持债券信用评级的高低区别设定折算率

3.当债券作为融资和借贷业务的抵(质)押品时,按照债券的信用等级区别设定现金流预测的折算率

按照所持债券信用评级的高低区别设定合格优质资产折算率和现金流预测的折算率,符合基本的市场规律,同时也是对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的考验,评级机构应坚持自身的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监管提供更好的评级支持。根据《办法》,持有高信用等级的债券不仅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合格优质资产规模,还有助于降低现金流净流出的预测规模。因此,随着流动性覆盖率指标的执行,商业银行对债券品种的投资偏好将有所改变,利率债券或高信用等级债券将更受青睐,而低信用等级债券的需求有可能下降,或要求更高的流动性溢价。

结语

目前,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外汇占款货币投放的下降及央行对流动性调节态度的收紧等因素,将对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带来长期、显著的影响。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将长期承压,流动性风险管理重要性提高。《办法》不仅引进了巴塞尔协议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新理念和量化指标,还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期限错配扩大、对同业资金市场依赖度上升等现状,提出了具体的监管规定。总体看,《办法》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管理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在新形势下强化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降低流动性危机的发生概率,保障银行业稳健发展。

此外,《办法》的出台是监管环境和政策的重要变化,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办法》对外部信用评级结果的运用较多,对评级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级机构应加强与商业银行、监管部门的沟通,动态掌握商业银行信息,提高对商业银行信用水平的分析能力。

作者单位: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罗邦敏 夏宇宁

上一篇:快乐的圣诞节优秀三年级作文下一篇: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