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和落实安全发展理念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树立和落实安全发展理念(共12篇)

如何树立和落实安全发展理念 篇1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推进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是在部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必须强化“三种观念”,准确把握部队安全发展方向。

安全发展是部队建设的基础,是关系全局、影响中心、制约部队建设发展的核心组成。做好部队安全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强化“三种观念”。

一是强化安全发展的观念。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前提,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抓好部队安全工作,要在强化安全发展理念上下功夫,始终把安全发展作为使命任务来筹划,作为政治任务来落实,作为党委政绩来检验,使部署工作任务与提出安全要求同步、检查任务完成情况与检查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同步。把安全工作与中心工作统筹起来,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来谋划和指导部队安全工作,以是否经得起实战的检验来评估安全工作,以中心工作落实的好坏、完成急难险重任务能力的强弱来综合考评安全工作,坚决克服和摒弃抓安全工作就是“确保部队不出事”的片面认识和错误观念。二是强化预防为主的观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出事故不等于没有隐患。抓安全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到问题,最大的隐患就是缺乏忧患意识。实践证明,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提前预防,及早应对,才能牢牢把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要教育部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越是在部队建设形势较好之时,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是在部队安全稳定时,越要看到潜在的问题和隐患。要有如履薄冰的精神状态,把安全工作看成是爬高山、走钢丝,把苗头当作问题来处理,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教训来吸取,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一劳永逸的思想。

三是强化群策群防的观念。安全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基础性、综合性的工作。要充分发动群众做好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作为官兵的“共同课目”,通过树立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思想,教育引导官兵充分认清做好安全工作,不仅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而且是共同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只有每个成员、每个岗位、每个部门都安全了,整个部队的安全才能有保障。要坚持党委统揽全局抓、主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抓、机关形成合力抓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 “安全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目标”的局面。只有积极构建部队、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群防组织,充分调动广大官兵参与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安全发展才有保证。

二、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依法治军”,努力夯实部队安全发展基础。

“令严方可塑兵威,命重始于整纲纪”。推进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安全发展是前提,依法从严治军是保障。要不断健全依法治军长效机制,提高部队依法开展工作的能力,扎实推进部队安全发展。

健全依法治军长效机制是确保安全发展的重要保证。机制是落实法规制度的重要载体和重要保证。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不仅是落实从严治军的有效措施,更是确保部队安全发展的现实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结合部队实际,细化上级规定,健全各项安全制度的同时,还要健全依法运行机制、检查督导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构建出一套权责明确、程序严密、约束有效的依法治军长效机制。要积极开展“学法规、知法规、用法规”活动,打牢部队依法从严治军的思想基础。通过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切实保证部队各项建设在法规制度的规范下高效安全运转。

提高依法抓落实的能力是加强安全发展的有效途径。贯彻依法从严治军,必须提高领导机关依法抓落实的能力。要严格按法规制度规范部队的“四个秩序”,以严格正规的秩序保证部队运行有序、工作落实。在抓安全工作落实过程中,要实现目标责任管理,把安全目标落实情况,作为评价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责任人的政绩依据之一,作为评比先进、晋升的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要强化依法治军、按章办事的意识,把严格落实规章制度作为加强部队管理和安全稳定工作的根本措施和手段,狠刹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禁不止,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不按操作规程办事的不良风气,真正形成党委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运转、官兵依法办事的良好作风,扎实推进部队安全发展。

三、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激发部队安全发展内在动力。

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安全工作是由人来做的,官兵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安全工作的成效。只有努力提高官兵综合素质,才能促进部队安全工作深入落实。

一是要夯实思想防线。建立坚强有力的思想防线,防止官兵思想上出现缺口,就要把安全发展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当前要特别重视做好“个别人”的教育转化和管理控制工作,突出解决官兵在理想信念、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安全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健全信息反馈、思想分析、全面排查等措施,提高及时发现“个别人”并及时帮教转化的能力。要教育广大官兵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自我教育的必修课,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感情上亲近,在工作上帮助,在生活上关心,做到勤接触、勤观察、勤谈心、勤督促、勤分析,充分发挥党支部和思想骨干的作用,建立帮抓机制,做到有了苗头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理,用正确、健康、向上的思想武装官兵的头脑,提高官兵的基本觉悟和自控能力,增强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免疫力,筑牢官兵的思想防线。

二是要提高综合素质。官兵素质是部队建设水平的基本标志,是推进部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开展岗位练兵、爱军习武、知识竞赛等活动,全方位培养人才,不断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要积极借鉴现代知识管理的思想观念,把培养有技术、懂指挥、善管理、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的最高目标,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实用科学、良性循环的人才队伍。

如何树立和落实安全发展理念 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它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只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其重大意义,才能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简单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1、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汲取和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与当代发展理论的新成果,反映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当代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3、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和领域的综合指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目标。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一句话,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的解释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政治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相统一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作出了统一的安排。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七大报告精辟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正是反映了这一思想和要求。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求的发展,既要快速发展,也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实现发展的质量、效益和速度的统一。过去一个较长时期,我们一直把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作为主要方针。现在则要求发展的质量、效益与速度相协调,好与快的统一,好中求快,坚持把发展的质量效益放在首位。在“好”的基础上保持较快发展。把“好”放在快之前,这不是简单的顺序的调整,而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重要发展,意义重大。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和根本宗旨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发展的速度和结构相协调,速度和质量效益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因而,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切入点和实现途径的创新。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总揽全局,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时期新阶段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顺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全面统筹,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它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体现了发展本质与发展动力的统一、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式的统一、发展要求与发展方法的统一;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三、提供措施保障,确保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有力的保障。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使之真正为全党同志所掌握,真正把它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确保实现科学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首先,必须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把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同学习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统领、贯穿其他重大战略思想的主线,其他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展开,彼此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其次,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再次,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同时还要结合实践,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另一方面,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障。

3、从作风上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真理,坚持和发展科学理论;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牢记“两个务必”,全面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使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

4、要建立起一整套保证科学发展观得到落实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从制度上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加快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认真考虑各项政策措施是否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衡量各项工作的尺度。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为了造福人民的观念,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目的。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能够推动科学发展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努力形成促使广大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导向,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总之,只要我们党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又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也一定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篇3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相关链接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提出的时间、背景、内容、措施。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内涵解读。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原文: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解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同党中央一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

第二,发展对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既强调要时刻铭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同时强调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原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解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党的十七大报告原文: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解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十七大报告原文: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解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方面的统筹,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现实途径。

三、与课本相关知识的结合点

1.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同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

3.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了解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国策,了解我国资源、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5.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我们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6.基本路线、和谐社会、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

四、中考命题预测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08年的思想品德中考,科学发展观会成为考查重点。试题通常会创设一定的情境材料,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发展战略、和谐社会建设、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实践探究题等多种形式出现,侧重三维目标的考查,以引导学生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把全社会的发展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五、相关能力训练

1.上边这幅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学会自律,养成好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B.人类一味地破坏环境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C.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先发展经济,然后再治疗环境创伤

2.贵州省毕节地区曾因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无限制垦植,水土流失面积达60%以上。整个毕节地区大约有100平方千米的土地因炼硫炼锌而沦为不毛之地。严峻的现实让毕节人重新调整发展思路,广泛开展林业生态、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使全区的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1.88%,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105平方千米。如今,林子绿了,农民钱袋子鼓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拼资源换增长,牺牲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效益显著 ②毕节人广泛开展林业生态、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③毕节人广泛开展林业生态、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表现 ④发展经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007年以来,节能减排开始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强力推进的重大举措,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的强制实施,将大大缓解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和资源压力,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谈谈国家采取强制措施推进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2)请你说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做到节能减排。

参考答案:

1.BC 2.B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读后感 篇4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国家主席胡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主题。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报告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规律,体现了构建和谐物价的目标要求,进而促进了新形势下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科学发展观处处体现的都是“以人为本”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并把它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目的问题。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途径。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以科学为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处理好:

1、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2、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3、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

4、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如何树立和落实安全发展理念 篇5

敬爱的党组织: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我们都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在统筹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积极向上的新气象;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潜在的风险仍然在发展,并且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所以说我们要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入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客观依据、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而深入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在我看来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首先是它的提出有着客观的依据和现实的针对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新论断:一是“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两个论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里所作出的判断是关于我国当前国情的重要判断。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并且从国民经济、经济体制、人民生活、协调发展、民ZHU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建设、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对“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全面阐述。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客观依据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对于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二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科学发展观就是以这样的国情为依据提出来的,就是以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的中国呈现出来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提出来的。因此,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具有自己的新思想、新特点、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不讲发展的发展观绝不是科学发展观;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把“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立起来。

在科学发展观提出来以后,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在全社会树立起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也有人指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见物不见人”的庸俗生产力论。这是毫无道理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好地把“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时要考虑已有的经济实力以及对经济发展是否有利。

最后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从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出来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推动科学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只能分阶段、有层次地循序推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要求我们客观冷静地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地开拓前进,扎扎实实地团结奋斗,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达到预定的目标。

如何树立和落实安全发展理念 篇6

(根据周文斌校长在第二届二次“双代会”暨 2004年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即席讲话录音摘录)

2004年2月27日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省委十一届四中全会指出,观念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能不能发展,关键是能不能解放思想。思想解放,天地就非常宽;观念转变,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转变观念时,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破除等、靠、要的观念,树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观念。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等、靠、要的现象,需要通过树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观念来加以转变、克服。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就是一种主动出击、“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很多事情,你老是去等、去靠、去要是没办法解决的。比如说,你能坐在那里去等红角洲的3000套房子吗?不能,很多东西不在我们控制之下,我们只有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条件实现我们的要求,而不能去等;还有院系管理条例,有些同志说,我们等院系管理条例出台之后才好操作,难道不出台就不开展工作吗?全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学校出台这东西,但不都在运行吗?所以,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2、要破除计划经济观念,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我国改革开放要实现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中,首先就是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通过市场经济可以解决很多计划经济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的校园管理,以前是由学校来负责的,尽管花钱不少,但效果很不理想。现在过渡到物业管理,由原来的拨款转变为现在的收费,以前早、晚能各扫一次地就不错了,现在是24小时恭候,随时随地清扫,厕所里有一滴水也给擦掉,这都是运用市场经济带来的效应。有的同志说学校给物业管理的钱多了,但没有想想原来学校出维修费、清洁费、付工人工资等费用加起来的支出比现在给物业的管理费还多。走上物业管理后,不仅学校经费支出可以得到控制,而且档次提高了,享受的服务也不一样了。再比如,一谈到解决教师住房问题,不少人就想到让学校向省政府打报告,建议政府支持高教事业的发展,考虑老师经济还不太富裕的现状,划出地皮为高校教师盖一批住房。这实际上是违反国家房改政策的事,是办不成的事,只有通过市场的唯一途径去解决。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破除计划经济观念、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必然要求。

3、要破除大锅饭的观念,树立竞争意识。我们很多人习惯于大锅饭,拉开一点差距就嗷嗷叫,但是,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日趋完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竞争意识,根除大锅饭的思想,迎接时代的挑战。

4、要破除小市民意识,树立大都市、大南昌的意识。大家要以大都市人的标准和眼光来拓展自己的距离感和空间感,走出校园的小圈子,融入大都市的怀抱。为了寻求进一步的发展,两年前学校决定建立间隔20公里的新校区。在建设、发展期间,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包括交通比较难,上、下班时间长等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既然这已经成为事实,我们就要正面看待。就说距离远吧,如果把它放到大南昌的范围去看,就算不上什么远,只有40分钟的乘车距离嘛,当上海北路修通以后,还可缩短10分钟。如果同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相比,那就更谈不上远了。

只有坚决转变上述几种观念,我们才能解决在发展中的思想认识问题,才能帮助我们去解决很多实际困难,才能营造出干事、创业的环境来。一年来,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些负面的东西出现,大家要看事物的主流,要多一点宽容之心。学校要大力营造一种让大家敢干事的氛围,要鼓励大家为学校的发展大胆地去闯,大胆地去试,不要缩手缩脚,不要以旁观者的态度说三道四,更不允许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对人家指指点点。我们学校的工作都是公开的,不清楚的事情,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去问、去了解,到纪委、财务处都可以咨询得到,为什么非要去听信一些小道消息呢?南昌大学是全校教职工的家,它的兴衰与广大教职工息息相关,只有学校兴旺 了,上级才会重视与支持,我们教职工才能实现最大的利益。要保障教职工最大的利益,全体教职工就必须以校为家,共同促进学校的繁荣。因此,全校上下要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认识,营造一种有利于干事、创业的环境,对于干事、创业者,即使他们遭受挫折,甚至失败,我们也要伸出友谊之手去帮助他,对于看笑话、捣乱者,我们则严肃纪律直至处理。

(二)要以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工作状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我们现在所碰到的很多问题,关键在于缺乏主人翁意识。如果大家真正爱校,能以校为家、校兴我荣,很多事情就是另一番景象。因此,今年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要加强主人翁意识的教育,使每一个教职工都能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

我们只有认清形势,作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我校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碰到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在昨天的《学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和今天很多同志的发言中,都提到学校下一步面临的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事实上我们还有很多指标与要求相差甚远,需要我们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改变现状。我们大搞基本建设,而且是两个校区运作,办学经费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诸如此类的情况下,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决不能有万事大吉的想法。这种艰苦奋斗,并不是说要让大家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要大家务必保持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状态。当年周恩来西装革 履深入敌人心脏重庆进行谈判,物质上并不艰苦,但精神上决不比裹脚绑腿在那里打仗的八路军轻松,可以说是更加的艰苦。如果没有这种状态,我们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就不可能会有坚强的意志,碰到困难就会打退堂鼓,就不能很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

如何树立现代培训理念 篇7

2011-11-23

什么是现代培训理念,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培训案例:某国营机械公司新上任的人力资源部部长王先生,在一次研讨会上获得了一些他自认为不错的其它企业的培训经验,于是,回来后就兴致勃勃地向公司提交了一份全员培训计划书,以提升人力资源部的新面貌。不久,该计划书就获批准。王先生便踌躇满志地“对公司全体人员——上至总经理、下至一线生产员工,进行为期一周的脱产计算机培训。”为此,公司还专门下拨十几万元的培训费。可一周的培训过后,大家议论最多的,便是对培训效果的不满。除办公室的几名员工和45岁以上的几名中层干部觉得有所收获外,其他员工要么觉得收效甚微,要么觉得学而无用,大多数人认为:十几万元的培训费用只买来了一时的“轰动效应”。有的员工甚至认为,这场培训,是新官上任点的一把火,是在花单位的钱往自己脸上贴金!而听到种种议论的王先生则感到委屈:在一个有着传统意识的老国企,给员工灌输一些新知识怎么效果不理想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当今竞争环境下,每人学点计算机知识应该是很有用的呀!怎么不受欢迎呢?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问题:首先,培训计划的提出具有偶然性,没有调查本企业的基本情况,没有征求员工的意见;其次,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受学员欢迎,因而培训效果不理想;最后,培训目标没有与企业的生产联系起来。从以上几点可看出,培训组织者没有树立现代培训理念。树立现代培训理念是提高企业培训成果转化率的重要途径,它是指导培训活动的先进理论,能全面提升培训质量,使培训的长期效应能有效表现出来。什么是现代培训理念呢?培训理念是存在于观念中的一种关于培训活动的深层次的认识,它决定人们对培训目标的认识,指导人们对培训手段的选择,约束着人们对培训过程的组织。现代培训理念是与科技现代化相适应的一种先进的培训观念,是否树立现代培训理念,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建立起先进的培训模式,能否及时将学员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现实的生产效率。

它要求培训管理人员专业化,为职工创造良性的内部学习环境,培训设计与执行相一致,培训目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相一致,强调让培训理想地解决培训该解决的问题。

目前,许多企业的培训还没有解决培训该解决的问题,与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相背离的,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追求表面形式

比如许多企业界人士为了能拿到MBA进修证书,不惜花费很高的费用,结果造成许多参差不齐的培训班遍地都是。对这类证书,大陆企业好像相当重视,其实那些东西对企业并无多大意义。

2.培训手法是比较落后和单一的传统培训方法

所谓传统培训方式,是指由企业自行组织,通过邀请外部的专家学者或企业内部相关专业工程师、技术员担任培训教师,定时(多为教室)、定点、有一定规模、脱产或半脱产,就某个专题进行为期数天或数星期的正式培训活动。传统单一的培训方式有不少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培训质量受制于外聘教师的水平。对企业来说,外聘培训讲师是一件比较冒险的工作,尽管有职称、阅历、年龄、口碑等作依据,但总会因选择范围、交际幅度、费用预算等方面而要在理想状态和现实可行性之间妥协。而一旦聘定,则培训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就维系在教师的水准上了。受制于固定的安排:一旦培训计划确定后,当某些受训对象有重要事务无法到课时,机会损失就无法弥补。

(2)传统培训大多费用偏高。培训费用主要由讲课费(包括差旅费等)和耽误成本(所有受训对象因参加培训而实际损失的工作效能)两部分组织。传统培训法的效果不怎么样,费用却不低,目前外聘教师平均课时收费为300-500元/小时,另加差旅费用。当然,西方的10000美元/天更是难以接受的天文数字。此外,受训对象参加培训如果没有学到应学到的东西,耽误成本将会双倍增加,既损失了工作应创造的价值,又损失了培训应得到的价值.这样就造成经费的无形与有形损失.(3)针对性差:课程设计偏于理论化和笼统、课程元素相对单

一,这是许多受训者的共同感受。(4)课后辅导缺乏:任何培训都很难保证在一次短期培训中解决企业和受训者所有的疑惑和难题,为使其真正有所收获,课后辅导和继续服务必不可少。而目前大部分培训是教师上课后一走了之,全不顾及学习学习后的感受,这也是造成培训质量低的一个因素。(5)从培训的主题方面来看,课题还不够细致,谈的主题还比较泛,体系性还不强。往往是选一个主体,让不同的老师分别讲,彼此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对一个问题,教师之间的观点大径相庭,这就易造成学员的思想混乱。(6)企业对培训较为急功近利,缺少长期投资意识。

当前,这些培训误区和问题的存在极在地影响了培训质量,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培训管理者的没有先进的培训理念对培训进行指导导致的,现代培训理念是一种先进的培训观念,因此,要想从误区走出来,解决培训方式落后的问题,就要求培训组织者树立现代培训理念。现代培训理念指导下的现代培训具有与传统培训截然不同的特点,以往培训是把培训看成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为培训而培训,认为培训就是把学员招集起来,请教师上课,而不管学员是否学到东西,培训的地点局限于教室,在教学上以教师唱独角戏为主要特点,说教的成份居多,学习与工作分离,注重个体技能的培养。在现代培训理念指导下培训活动注重学员学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导演,为学员提供指导,学习的空间相当广阔,从办公室到车间、到教室、到家庭,无处无时不在学习;在教学上强调学员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只是适时提供指导,注重组织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培训的模式主要表现为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所谓工作学习化:是指把工作的过程看成是学习的过程,学习型组织强调工作中的反思,认为反思是最好的学习;所谓学习工作化是指把学习过程看成最重要的工作,其它都靠后排;当今企业之间竞争就是学习速度的竞争;培训方式方法的多元化和现代化。现代培训理念要求综合应用各种现代培训方法,比如:教学手段有:网上培训、远程教育、培训超市;组织方法有:模块化、学分制、导师制、教导

营、星级员工、一线通、培训项目经理制。教学方法有:过程研修等等。此外,现代培训理念要求培训和管理结合起来,在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培训,培训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如果脱离开公司管理的实际情况,就像是望梅止渴。

如何树立现代培训理念,哪些人必有树立现代培训理念?这是目前培训活动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不但是培训组织者要树立现代培训理念,而且培训教师和学员也必须树立现代培训理念,只有这样,培训提供者和接受培训者才会形成共识,目标一致,扫清培训的心理障碍。如何树立现代培训理念?靠说教肯定是不行的?树立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系统的潜移默化的特殊工程,树立现代培训理念也不例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首先应培养具有本企业特色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培训师。企业培训从长远来说,培养自己的培训师方为上策。从企业成长起来的培训师,有着从外面聘请的培训师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企业培训师熟悉公司的内部环境、管理风格、业务状况;其次,企业培训师认可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再次,企业培训师所有的培训内容制定,都是切实围绕企业确实存在的问题来开展的,并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及调整。

大德阳理念如何树立发言稿 篇8

“双争”大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六问六反思”。一问理解德阳“五个走在前列”和“一高两率先”目标定位深不深、落实有没有力、效果好不好,反思是否具有无私无畏有志向、敢于担当的勇气。二问能不能做到用心谋事、真诚待人、自立标杆、遵规守矩,反思是否具有心正身正底线牢、敢于担当的底气。三问能不能亲力亲为,智慧果断,多想一想、悟一悟推动全市中心工作的方法举措,反思是否具有心灵手巧有魄力、敢于担当的锐气。四问是否存在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反思有没有坚持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五问能不能抓住重大项目落地、民生工程实施、重要工作推进的关键和重点,反思有没有坚持紧盯问题、咬定目标。六问有没有钉钉子的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反思有没有坚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作风。

按照市委办印发《关于开展“争做‘两学一做’的表率,争当狠抓落实的先锋”大讨论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双争”大讨论将聚焦“六问六反思”,精心组织、创新推进,扎实开展学习教育、深入讨论、开展承诺、狠抓落实等各项工作。学习教育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个人自学、集体研学、专家讲学等,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大德阳”“一盘棋”“同兴衰”的理念共识,争当先锋、狠抓落实,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入讨论时间为6月中旬至7月底,要围绕“六问六反思”,分“大德阳理念如何树立”、“发展的大思路如何形成”、“抓发展的大举措如何制定”、“推进工作的大力度从何而来”四个专题深入开展大讨论,研究讨论如何破解“三个为什么”,形成助推德阳发展的思想共识和方法措施。7月底前,各地各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学习教育和开展讨论的情况,重树信心、再鼓干劲,郑重作出承诺,确保全年工作高质量落实落地。

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要把“双争”大讨论的成果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狠抓落实的实际行动,将开展比学赶超大竞赛,弘扬正气、树立标杆,持续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开展工作落实大督查,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对各地各单位践诺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将正反两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开展立说立行大整改,从大讨论一开始,就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重大项目落实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抓落实中党员干部存在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双争”大讨论取得实际成效。

更多热门相关文章推荐:

树立科学理念统筹审计发展 篇9

工作发展,使审计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相适应。笔者现结合基层审计机关实际,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科学认识审计的地位和作用

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一是法律地位高。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实行审计制度,“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这项法律规定是国务院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组成部门所没有的。二是在党委、政府工作盘子上的地位高。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审计工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审计工作,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向审计机关交办审计事项,为审计机关解决实际困难,在重大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安排、企业改革、财政改革等方面征求和采纳审计意见,为审计机关依法审计、依法处理撑腰壮胆。审计机关成为党委、政府宏观管理的“眼睛”。三是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高。随着“审计风暴”的掀起,审计公开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各界越来越了解审计、支持审计,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和评价都很高。不少群众在审计过程中积极向审计部门反映情况、提供线索;遇到经济政策执行上的疑难问题,积极向审计机关咨询;在自己的合法经济利益受到损害时,及时向审计机关举报,请求审计机关维权,审计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审计的地位决定着他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审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工具。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感受和抵御违法违规等“病害”侵蚀的风险,及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及时地运用法定职能去抵御、查处、消除这些“病害”,及时建议政府或有权机关运用各种资源去消灭“病害”,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安全运行。二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工具。现代国家审计是民主法制的产物,更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工具。审计通过经济监督来促进民主法制建设。让人民群众了解取之于民的财富是否用之于民,知道人民的公仆是不是真正地为人民履行了责任,了解纳税人的钱是否管得好、花得值。同时,把审计的结果公之于众,促进政府部门增强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用群众的民主监督来推动政府执政为民。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严格依据这些法律法规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督促被审计单位依法经营、依法行政。国家审计机关还可以通过审计,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促使其公开、公正、公平,促进建设法制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三是推动改革的工具。审计具有很强的建设性作用,通过审计,发现制度机制本身的缺陷,以及制度、机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党委、政府和被审计对象加以改进、完善和落实,推动改革的不断深化。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通过对审计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从事审计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开展审计工作,促进审计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安排审计工作各项任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资源环境改变期、社会矛盾凸现期和各项改革攻坚期,改革发展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认真履行审计职责,努力推动审计工作在新时期新阶段取得新成绩,是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为此,刘家义审计长指出新的历史时期审计工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审计机关要认真落实好审计长讲话精神和审计署五年工作规划,抓住五条主线,科学安排审计工作。

树立六种理念 发展生态农业 篇10

2012年02月09日 10:33 来源:中国甘肃网

字号:T|T

0人参与0 0条评论0 打印 转发

市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一山一水一古城,宜居宜游金张掖”的发展目标,赋予张掖发展生态经济新的内涵和更加丰富的内容。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用生态经济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着力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强化发展措施,把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统一起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重树立好六种理念,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用标准化理念提升特色产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以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种子加工检测中心和畜产品检疫中心为依托,严格落实已制定的90项农业生产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设施,加强管理,提升品质,做大做强,实施产业升级。按照适宜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绿洲川水地区重点发展规模养殖、优质林果、蔬菜、制种等优势产业,力促形成产业带、产业片;在沿山冷凉地

区重点发展马铃薯、油料、啤酒大麦、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力促上规模、上档次,促进全市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二是用产业化理念发展龙头企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农林牧结合技术,通过外引、内联、新建、改造等方式,做大做强玉米制种、马铃薯、果蔬、草畜、油料、啤酒大麦六大龙头加工企业群体,重点发展生产带动型、加工拉动型、营销推动型龙头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是用市场化理念打造农产品品牌。加大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争创一批农产品精品名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规范玉米制种市场秩序,保证制种产量,提升制种产品档次,扩大“张掖玉米种子”品牌效应,做大做强种子产业,全力打造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繁育基地。加大肉牛品种改良步伐,继续抓好山丹油料、民乐紫皮大蒜、甘州肉牛、临泽红枣、高台西葫芦等畅销农产品市场拓展。加快建立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相匹配的现代市场体系,支持储藏保鲜、物流配送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业。加快全市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新型流通业态,加大农超对接、产销衔接力度,不断拓展农产品流通市场空间。

四是用专业化理念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销组织,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供销合作组织,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基层干部、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村社无空白、产业无空白、品牌无空白目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五是用统筹协调理念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现代设施支撑。纵深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由农业向工业、农村向城市延伸,加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提高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发展现代节水农业,加快通村公路建设和农村电网建设,抓好农村“社区化”住宅建设和旧宅基地复垦耕工作,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推进防风治沙、荒漠化治理等工程,构筑“绿色长城”,维护绿洲生态安全,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六是用以人为本理念切实改善民生。一心一意为农民谋利益,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不断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卫生均衡发展。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加快农村文化广场、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文艺表演队、“家电下乡”和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严格“一册明、一折统”资金发放办法,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探索建立农村综治维稳中心,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如何树立和落实安全发展理念 篇11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古往今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权,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小康”一词本身就很直观地体现出增进民众福祉的含义。改革开放以来,党一直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其出发点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人民幸福。经过三十多年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全世界为之赞叹。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去国家经济基础差、底子薄,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少民众生活条件的改善还远没有到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让人民共享更多改革红利,给人民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应该是最重要的发展理念之一。

给人民更好的生活,就要在医疗、教育、就业、扶贫、食品安全等方面持续发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破解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寒门学子也能安心读书,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就业创业,给每个创业者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不让任何一个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掉队”;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让百姓确实感觉到生活富裕了,幸福感增强了;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食品安全”从口头承诺变成现实遵循……

如何树立和落实安全发展理念 篇12

2006-8-14 10:52:28

管理理念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决定管理工作的成效。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人来组织实施的。管理教育的各项目标也是通过人来实现的。我公司的管理理论,紧随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形成了融管人、育人于一体的科学管理模式,培育了具有我公司特色的公司管理科学理论体系。因此,人是管理中的决定因素。公司管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尊重人、关心人、发挥人的潜能作为首要任务,才能够建立正规的内部秩序,促进公司建设和谐发展,才能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人本管理概述

(一)人本管理的起源

按照一般管理论述,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与管理学派的形成,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本世纪初所形成的以太罗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太罗等人倡导的科学管理,是以提高效率为目标,在操作规程,管理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但对人的认识是有缺陷的。第二阶段,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侧重于研究人的需求、行为和动机、人际关系、激励理论等,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但当时仍把对人的激励作为管理手段,而不是目的。第三,是战后出现的广泛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为特征的管理学学派。这一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技术,推动了管理手段现代化与管理方式现代化,提高了管理工作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但实践证明,现代管理技术是有效的,却不能代替管理思想现代化和人员的现代化。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可能下降。但社会的现实使人逐渐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人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恰恰相反,在新的阶段,或者在可以称之为管理思想发展的第四阶段,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是最高贵的财富,提出了更多依靠“人”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进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新阶段的重要特征。管理理论的第四阶段,是第二、三阶段管理理论的延伸与升华,可以归纳为两大趋势或两大特征:一是由行为科学升华的人本管理;二是在管理科学众多流派基础上,把系统管理提到新的高度。

(二)人本管理及其内涵

所谓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1)依靠人——全新的管理理念

1、要严之有据,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依照制度实行自己的权利。但实际上有些部门领导奉行管用就行了,违背公司制度搞自己的一套。

2、要坚持严之有度,充分考虑员工的承受能力

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一个“度”,“度”把握好了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否则,就走到事物的反面。企业管理也如此类,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但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往往“度”的问题把握的不是很好。以人为本的观念的树立,必须充分认识员工的特点,做到管理工作有张有弛。

上一篇:课程改革方案和教学改革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销售员年终总结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