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动力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命的动力(通用9篇)

生命的动力 篇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一片芦苇不只是提供了背景,也摇曳着情思,一片起伏的芦苇,其实就是心潮的激荡。青青的叶片是那样柔滑,可以随着手掌的安抚,但却不会改变原来的形状。一根小小的芦苇,竟然承担起了世界所能给予它的所有的负荷。由此,人生便有了生命的动力与激情。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哲人帕斯卡尔曾这样妙喻。芦苇是韧性的,哲人才以之相比人生。人的生命若也像一根芦苇,那就虽柔而韧。如此,生命还有一种反弹,正是凭着这种反弹才得以拔节向上。但岁岁年年,都有一根芦花飘过。飘着飘着,芦苇就在水面上飘出了美丽得让人心痛的涟漪,一圈又一圈,层层打开的如莲花一样的心事,能让我们积蓄起喷涌的生命之泉。

沉甸甸的苇絮,被现实捉弄着,摇晃着,摧残着,像风雨中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跋涉的旅人,又像雷电击中,左歪右斜,凄凄惨惨,哀鸣着找不着家的雏燕。那些飘飘然,沉甸甸的芦花,乍看去是一团蓬松,疏懒得很,却又并非懒散,只能说是困倦吧。仿佛一场酣睡醒来,生命已到了另一个飘飞的季节。命运的跌宕就这样通过那一管纤细的苇秆与一团蓬松的芦花,被感知与激励着。

不过生命并未远离,仍是此时此地还在守候那个老地方,可堪寄托的只有希冀。点点飞花,漫空而去,抵达的会是一片遥远吗?然而,这时节的天空多么高远,大片大片的湛蓝,让人的视线无法含及,而朵朵白云,又仿佛在梦幻里飘游。对于无法抵达的彼岸来说,这一叶芦苇成了最美丽的背景,最温暖的力量。

生命的动力 篇2

阴旋力, 是大自然孕化万物生命的动力源, 小到原子, 大到宇宙, 无论动物, 还是植物, 都无法摆脱阴旋力的控制。“阴”是指自然中的阴性能量、生命信息运动所必须的能量源;“旋”是指自然力作用人体受力运行所产生的不同方位及不同脏器有序旋转过程;“力”就是自然中的生命力子。阴旋力的运行轨迹, 是以方、圆、角为主体所构成的网络即阴旋程序。阴旋程序里的各条线路统称为阴旋通道。

人体体构同样在遵循DNA双螺旋原理, 两臂向上伸展同两腿平行就是双股链, 其中的横档就是各个组织器官, 左手带动右腿, 右手带动左腿交叉循行, 以百汇穴到会阴连成的直线为中轴旋转, 左旋、右旋、上旋、下旋、前旋、后旋画出4个直角梯形结构, 回旋同样结构, 构成4个方体, 一左一右8个方体, 这是阴旋力的循行结构, 控制人体各个部位, 协调人体的阴阳转换, 维持人体的生化平衡。

2 讨论

细观人体都是椭圆及三角结构, 头部椭圆、四肢椭圆、躯干椭圆、手指和脚趾椭圆、眼球椭圆、鼻孔、耳孔、口腔、食道、胃、大肠、小肠、肾脏及小小的细胞都是椭圆结构。而具有角状结构的器官和部位都是同自然信息连接的重要枢纽和免疫核心。心脏是椭圆的三角结构, 它是阴旋力进入人体的接受器, 控制着全身的阴性系统, 执行着生命指令, 指挥大脑作用于全身的阳性器官;肺脏也是椭圆三角结构, 阴旋力从角入肺, 阴性能量推动肺正常做工, 保障人体的氧气供给;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阴旋力从角入肝, 阴性能量控制肝脏分泌人体所需的消化酶, 主导食物的消化和解毒功能。胰脏是个长椭圆三角形, 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 阴旋力从胰尾内角进入胰岛, 控制胰岛分泌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 参与调节糖代谢;阴旋力从外角进入胰腺, 控制分泌胰液, 参与对食糜的分解消化。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同样也是椭圆三角结构, 阴旋力作用脾脏生成淋巴细胞, 参与免疫反应。胸腺是机体免疫的主要调节者, 是长形椭圆角状结构, 阴旋力从角进入胸腺, 控制其分泌胸腺类激素, 促进T淋巴细胞的成熟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甲状腺附于甲状软骨上, 分左右两叶三角结构, 中间峡部相连, 阴旋力从角进入控制分泌及储蓄甲状腺激素, 维持生长发育和促进代谢, 还有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效应。肾上腺是肾脏顶部的内分泌器官, 椭圆角状结构, 阴旋力从角进入, 控制肾上腺外部分泌3种激素, 一种用于控制人体血液内的矿物质平衡;一种是类固醇激素, 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最后是性激素;并控制内部髓质分泌肾上腺素, 平稳血压和应激反应等作用。

再来看体表角状结构特征, 眼角, 阴旋力从此进入眼睛, 供给眼睛所需的阴性能量。鼻子, 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 阴旋力从鼻尖进入控制呼吸功能。人中是督脉的终点, 承浆是任脉的起点, 阴旋力从嘴角进入上下连接督脉、任脉的阴性信息, 进行阴阳八基的交换。耳蜗接收阴旋力的进入, 控制听力。下颚三角有重要的颚下淋巴, 是面部免疫的核心。锁骨窝内有大量的血管和淋巴管及神经系统。两肋承倒三角保护着内脏, 同锁骨构成一个X, 阴旋力在此交叉运行, 控制内脏的阴性功能;腋窝内有腋下淋巴, 主管手臂的免疫功能及进入心脏和肺脏的淋巴功能;跨下三角有大量的淋巴结, 排解两腿的细菌病毒还参与生殖系统的免疫功能。手指和脚趾相连处都是角状结构, 也是阴旋力进出交换最频繁的部位。

3 举例

脑血栓及脑栓塞患者, 大多数都有遗传性, 胚胎一形成就带有父母的疾病信息, 相关部位的阴旋通道就已经存在隐患, 阴旋力的循行不顺畅, 年轻时没有感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 加上环境和食品污染、压力等因素, 有缺陷的阴旋通道会波及上下游, 该部位的神经、血管、水液、气行道因缺少阴性能量而出现病变反应, 血管粥样硬化、血压高、血脂高等。继续发展, 有问题的脑组织就会爆发血管闭塞, 引起脑缺血, 形成脑血栓或脑栓塞。右小脑向右前旋通道出现机能障碍, 此处血管和神经组织就会栓塞, 表现为交叉的右臂左腿的行为障碍。右小脑向后左旋通道出现机能障碍, 就是左臂和左腿的行为障碍。右大脑前旋通道受阻, 人体右半边出现行动障碍。大脑后旋左旋通道受阻, 就是身体左半边行动障碍。脑血栓一旦爆发, 完全康复的机会不大, 积极配合治疗, 争取时间尽可能恢复脑组织, 预防二次复发更重要。所以心脑血管疾病重在预防, 阴旋程序能第一时间检测到身体阴旋通道里的潜在隐患, 及时的干预调理很有必要, 把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给病人编排一套完整的自我调理方法, 勤奋练习有效的方法保证阴旋力在体内的有序循行, 机体有足够的能量供给, 自然就不会发病。

4 结语

十几年的研究和超过300例病人的临床证实, 阴旋力就是生命的动力源, 是生命信息的控制者;阴旋程序是万物生命的缔造者, 阴旋程序能检测出人体的各种疾病, 有相对应的阴旋疗法, 都能产生明显效果。阴旋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力, 阴旋程序可以像电子程序一样可以复制到每个角落, 阴旋疗法无毒无害、实用有效, 这一方法的普及会减少能源的消耗, 减轻对地球的污染, 这必将是人类生命健康未来的最佳选择。

摘要:对人类的发病原因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重大难题, 找到生命的动力源及生命信息的控制者, 无疑就找到了发病原因。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300多例病人的临床实践, 证实了生命的动力源就是阴旋力,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财富;阴旋程序是万物生命的缔造者, 囊括人体所有信息, 可以像电子程序一样复制应用。

关键词:阴旋力,阴旋程序,脏器,脑血栓,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迟焕芳.人体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心脏——生命的动力之源 篇3

探索心脏的复杂结构

想知道这个与我们相伴一生的器官长什么样吗?您可以想象一下,大部分人的心脏都位于胸腔中间偏左的地方,它就像一个倒置的梨,上宽下窄,大小和您自己的拳头一样。

别看心脏的个头不算大,它内部的结构却非常复杂,整个心脏就像是由四个房间组成的一套住房,这四个房间分别叫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在这四个房间之间有两扇能起到连通作用的“门”,一扇叫“二尖瓣”,开在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血液就可以通过这扇“门”从左心房直接进入左心室,我们把这两个相通的房间合称为“左心”,另一扇“门”叫“三尖瓣”,开在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这两个房间合称为“右心”,左心和右心之间是被完全隔断的,没有直接连接的通道。

心脏的主要任务

——推动血液循环

心脏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笔者小时候曾经和伙伴们讨论过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人说“心是用来想事儿的”,也有人说“心是用来爱别人的”,还有人说“是用来跳的吧”……当然,现在我们都已经懂得,心脏的主要工作就是推动血液循环。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心房、心室分别进行规律、有力的收缩和舒张,这使得心脏就像“泵”一样,为血管里的血液提供了循环流动的动力。在这循环中,右心负责将低含氧的静脉血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左心负责将肺部回来的高含氧血送到全身。据统计,心脏每次泵血可达70毫升,一个人的心脏一生泵血所作出的能量,可以将3万千克重的物体举到喜马拉雅山顶峰。

心跳推动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意义重大,如果没有心脏的话,血液停止循环流动,我们从外界吸收的氧气就只能积蓄在肺部,正是因为有了心脏不停的“跳动”,让血液在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循环流动,才使得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除了运送氧气外,心脏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把各种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带走组织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等代谢废物,传递内分泌系统制造的激素,调节人体体温。可见,无论是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工作、内分泌系统运行,还是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体温保持恒定,归根结底都是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劳,从这一意义上说来,心脏可以说是我们生命的动力之源。

心脏的力量由谁调节?

正常血液循环依赖于心脏规律、有力的收缩和舒张,但心脏舒缩的力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神经、内分泌和心脏的形状改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调节心脏舒缩力。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连接在心脏上的两种重要神经,交感神经可以增强心脏的舒缩能力,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正好和交感神经相反,它能够减弱心脏舒缩能力。内分泌则可以通过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物质来调整心脏舒缩能力。

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处于运动状态时,交感神经起主导作用,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多,心脏舒缩力量增大,这可以把更多的富含氧气、营养供给人体,当人体安静下来时,副交感神经就开始起到主导作用,使心脏舒缩力逐步恢复正常。

生命中永恒的动力高中优秀作文 篇4

在我们步履维艰时,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

在我们孤单落寞时,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给予我们无限的温馨。

在我们迷茫彷徨时,亲情是最清晰的路标,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

亲情,是风雨中伴我航行的远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离不弃。

亲情,是海上明亮的灯塔,在我迷茫时,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亲情,是慰藉我心灵的鸡汤,无论受了什么委屈,总能给我温暖。

亲情,就在眉眼的顾盼间,浅浅的微笑间,声声关怀中,潜滋暗长。

我生长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父母对我的爱普通像空气一样甚至让我忽略了它的存在,但有一件事,改变了我原有的这个想法。我在高一那年的暑假快要来临的时候,准备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外地补习专业课,给家里打电话时,电话响了好久才接通,可接电话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舅舅。因为不是母亲接的`电话,我简单说了两句便挂了,舅舅并没有多说什么。到了放假的前一天,我给母亲打电话,心里在默默念着:这次一定要接啊,一定要接啊……当电话里的嘟嘟声响了一遍又一遍,我快要放弃时,电话通了,里面传来母亲虚弱的声音,我急忙问:“妈,出什么事了?”母亲却说:“傻孩子,妈在家能出什么事。”我听得出母亲的话说得很勉强,可是她却不给我细问的机会,就岔开了话题问我有什么事,我把握的假期安排告诉了母亲,家里一向支持我的学习,母亲一听说我要外出学习很快就回答我:“去吧,去吧,现在累点,以后生活会好点。你放假回家去姥姥家吃饭,你胃不好,别饿着……”

回到家后听姥姥一说,才知道母亲因为车祸住了院。在去医院的路上,就在想母亲被车撞了,还担心我的身体,知道我在学校有考试,就不让舅舅告诉我家里出事了。到医院,我跟母亲说,我不去补课了,在家照顾你。母亲听了很反对地说:“学习是一定要去的,家里的事你不用管,只是你自己把东西收拾好,我也不能送你,你没出过远门……”,听到这些,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后来,我去石家庄的路上,母亲给我发了好几条短信,让我照顾好自己,别太累……母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强忍着疼痛,还不忘给我发短信嘱咐我,这是怎样的爱啊!

亲情是雨,带走烦躁,留下清凉;亲情是风,吹走忧愁,留下快乐;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明。亲情是伟大的,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它永远轻轻地走在你的路上,悄悄地伴着你的一生。

亲情,是生命永恒的动力。

教师评语:本文围绕“母爱”这一永恒的话题展开,通篇记叙了一件事,正是这件事使如空气一般普通的爱变得亦如空气一般的重要,叙事细腻,抓住细节。文章开篇和结尾排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更有利于抒情,语言具有吸引力。

生命没有动力和激情怎么办? 篇5

王文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咨询的问题:

我在一家公司工作,虽然自己也挣了一点,但是总觉得自己挣的是老板的零头,有些心理不平衡;下班了,没什么事情干,就是看看电视,没什么好的节目,但是为了消磨时间,我还在看;我现在还没有成家,但是我想就是成家了,有了孩子,不是也得这样生活?

尽管我不想这样,但是也习惯了这样,但是又总有些不甘心,我想问问,这样有什么劲?为什么要这样?能不能有所改变?

我曾经用自己的名字“渺小”为题写了一个也不知算不算诗的东西,基本上描述了我现在的感觉和认识,我把它寄给你,不知你是否愿意给我提供一些心理帮助?谢谢了!

渺小

我渺小,可我愿意思考。

我知道,激情会带来幸福的感觉,但是,智者告诉我:暴雨不终朝。

我期盼战争,领略生命和鲜血的激动;

我害怕战争,生命,不象棋盘,可以复盘,可以永恒。

我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但我不知从何着手;

我是渺小,在无奈中忍受。

我的回答:

嗨,朋友,不管你的真名叫什么,先用朋友来称呼你吧。你对人生的体验很敏锐,也为很多人生的无奈感到很困惑,你的来信提出了很多人生的重大问题。仔细分析起来,你的问题可以分为如下四个:1)如何处理这样一种百无聊赖的心情,如何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2)如何看待自己与老板的关系,尤其是老板的收入与自己收入的关系;3)如何度过下班后的时光,如何让业余的时间过得更主动;4)怎么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或者说有价值的人。

这几个问题都是大问题,都不是一句两句能够说清楚的,不过第一个问题可能更基本一些,其实,对于后三个问题,道理你可能都是明白的,不过,由于心情不好,认识容易走些偏差而已。

首先,我要说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打不起精神的人有很多,先不用为此担心。我们可以设想,在这个50多亿人口的地球上,能够精神非常昂扬的人能够多少呢?要是都精神昂扬,世界早不是这个发展速度了。大部分人都是很无奈地生活,做一个螺丝钉,做一块砖,做一个细胞,从个体的角度反思起来,可能没什么意思,但是少了还真不行。

另外,乐趣是自己找的,个性是自己塑造的,你作为你,肯定有与大家不一样的地方,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和社会义务的同时,把你独特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就是您的创造。人,关键是要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做些符合自己本性的事情,从而自得其乐。

第二,我要说,作为员工有作为员工的幸福,作为老板有作为老板的痛苦。员工,只要按照领导的吩咐或者公司的规定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基本可以下班走人,按时拿钱,最坏的可能是白白工作了几个月,拿不到钱,浪费了时间;而老板呢,他要考虑成本,考虑公司的前途,要工商、税务、司法、行政等各个层面的人接触和周旋,还要有陪钱的风险,所以老板不仅辛苦,而且“心苦”,不仅有可能浪费时间,而且有可能浪费钱。老板有了这样痛苦和付出,多拿些钱有何不可呢?

不过,你可能想,你愿意忍受这样的痛苦,愿意这样付出,这样才能生活的更有意思。是的,老板的确有可能这样感受或者幸福,但是,那是没办法的事,谁让你不是老板呢?谁让你没有资金或机会呢?你可以积累资金、创造机会成为老板,但是在这之前,人就要心平气和地工作、生活。

第三,下班后如果没有什么积极的活动,只是盯着电视看,时间长了的确会让人产生一种颓

废或沮丧的感觉,但是你能这样做,表明你有这样做的条件。一是你可能有了自己的一个房间,另外工作可能比较稳定,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连饭都吃不饱,或者是十几个人住一个小房间,可能就根本没有放电视的空间,也不会有看电视的时间;另外,如果你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每天都要加班还不能使领导满意,那你也不敢看的电视的。所以,你能安心的看电视表明了你有这样一种优越的生活状态。但是,古人讲要“居安思危”,或者用现代的说法要“与时俱进”,只要你稍微允出一些时间,干一些能够产生社会价值或者增加自己能力的事,你的状态和心情可能会更好。

另外,如果你有一个平和的心,结婚或者有了孩子,事情会更多一些,生活可能会更充实一些。当然,结婚和生孩子又有它们各自的麻烦,要有心理准备。

最后,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伟人的问题,或者说关于人的“渺小”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要说,我们谁不渺小?历史上,象孔丘、孟轲、苏格拉底、伯拉图这样的思想家有几个?象邓小平、华盛顿这样的政治家又有几人?剩下的人,还不都是跟随他们的脚步或者换一角度阐发他们的声音?只要我们自己活得问心无愧,只要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只要我们尽了自己的义务,完成了周围的人或者公司赋予我们的责任,如果有可能,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善了他人的生活,我们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完整的人。

孔子、邓小平是对历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是伟人,但是,作为一个人,我们和他们在人格和尊严是平等的。他们是地球的儿子,我们也同样是地球的儿子。

生命的动力 篇6

4.1 职能部门要加强管理与协调

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导和协调机构,加强劳务管理,切实可行担起责任。

政府劳动部门的职能应由城镇延伸到农村,统筹开发城乡劳动力资源,疏通城乡两条就业渠道。

劳动部门要着重掌握地域之间、省际之间乃至国际间的供求信息,及时提供外地劳务需求情况,对务工农民进行科学有效地指导和服务,提高他们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

增加就业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理应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准,纳入政府管理目标,层层落实。

如广州开发区,市、区劳动局通过大力提倡各街道办积极申报广州市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来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而街道办就业工作紧紧围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标准,抓好工作落实,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使得街道各企业全面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企业人力资源全面优化,逐步提高职工社保参保率和生活福利水平,形成鲜明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高标准实现了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的规定指标。

通过这样的创建活动,企业完善了经营管理,规范了用工行为,健全了诚信体系,积极履行了社会责任,依法保障了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达到了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成果的建设目标。

4.2 大力发展公共劳动力中介组织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发展至今,全国城市和大部分县都建立了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窗口的综合性服务场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免费、安全的服务,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社会效益。

但是,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现状与社会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在公共就业服务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及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劳务信息,帮助他们实现有效转移。

广州开发区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的负面影响,保持各街道就业局势的稳定,解决辖区内高校毕业生、各类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搭建求职人员与用人单位直接洽谈的正式渠道与平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每年举办“春风行动”来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而各个街道办事处紧密联同开发区就业服务管理中心“轻骑队”开展大量的招聘活动。

由工作人员提前一个星期在宣传栏张贴招聘会通知及上门到有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家做动员工作,由于宣传到位,为有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搭建就业平台,创造就业机会,受到群众的好评。

4.3 规范职业劳动力中介市场运营秩序

规范职介市场秩序,首先要强调的是管理。

政府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职介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改变职介市场无序状态的主导因素。

由政府扶持建立的公共职介机构与其他职介所相比较,管理较规范,业务开拓能力较强,加强公共职介服务机构建设,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拓信息渠道,进行信息的分类与整合。

二加强服务条件的建设,创新服务形式。

应该建立一个面向更广泛求职者的窗口,营造亲切的、平易近人的服务氛围,三是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经常地进行市场研究,了解供求信息,挖掘市场潜力。

四是提高机构的信誉,从有利于用人单位的事业发展出发,推介用人单位所需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石遐.劳动关系中介化[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社,,(3).

生命的动力 篇7

1 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系统模型的构建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以系统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主要手段,定量地研究系统发展动态行为的一门应用学科,属于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2,3]。系统动力学自身的特性决定了系统动力学适合处理长期性和周期性的问题、对数据不足的问题进行研究、处理要求不高的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处理非线性和多重反馈的复杂时变系统,能做长期的、动态的、战略性的仿真分析与研究,分析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动态行为[4]。

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对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进行因果关系分析,消费者的需求量增加,即零售商销售量的增加,会造成零售商库存量的下降,因而又引起了零售商订货量的增加。由此可以看出消费者需求量(零售商的销售量)—零售商的库存—零售商的订货量之间负—负反馈的关系。其它各因素之间的反馈关系可依据相同的分析步骤得出。为了使总的反馈结构形成闭合回路,模型中在生产商生产量到零售商库存之间建立间接的正反馈关系。模型总的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

因果关系图只描述了反馈结构的基本方面,不能表示不同性质变量的区别。现由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因果关系图画出它的系统动力学流图。如图2所示。

2 模型的数据准备及运行

为了便于在以下的分析中模拟系统的行为,更好的量化牛鞭效应的程度,在此假设一个传统库存控制模式下的案例。

本文针对某一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假设。为了保证上游企业对下游需求的充分供应,假设生产商的库存≥批发商的库存≥零售商的库存;而且通常批发商的订货周期≥零售商的订货周期。因此对该模型中主要参数做出如下的基本假设:

(1)消费者需求量:初始100件/周,10周后150件/周

(2)零售商的订货周期=0.5周

(3)零售商的库存量的初始值=150件

(4)零售商的期望库存=100件

(5)批发商的订货周期=1周

(6)批发商发货延迟时间=1周

(7)批发商的库存量的初始值=1 500件

(8)批发商的期望库存=1 000件

(9)生产商生产周期=2周

(10)生产商发货延迟时间=1.5周

(11)生产商的库存量的初始值=3 000件

(12)生产商的期望库存=2 500件

通过分析以上流程图中表示出的各个参数的相互关系,可以得出该供应链模型的基本方程如下:

(01)零售商订货率=DELAY3(零售商库存差/零售商订货周期,批发商发货延迟)

Units:件/周

(02)零售商订货周期=0.5

Units:周

(03)零售商库存=INTEG(零售商订货率—零售商销售率,150)

Units:件

(04)零售商库存差=零售商期望库存—零售商库存

Units:件

(05)零售商期望库存=100

Units:件

(06)零售商销售率=消费者需求量

Units:件/周

(07)批发商订货率=DELAY3(批发商库存差/批发商订货周期,生产商发货延迟)

Units:件/周

(08)批发商订货周期=1

Units:周

(09)批发商发货延迟=1

Units:周

(10)批发商库存=INTEG(批发商订货率—零售商订货率,1 500)

Units:件

(11)批发商库存差=批发商期望库存—批发商库存

Units:件

(12)批发商期望库存=1 000

Units:件

(13)生产率=生产商库存差/生产周期

Units:件/周

(14)生产商发货延迟=1.5

Units:周

(15)生产商库存=INTEG(生产率—批发商订货率,3 000)

Units:件

(16)生产商库存差=生产商期望库存—生产商库存

Units:件

(17)生产商期望库存=2 500

Units:件

(18)生产周期=2

Units:周

(19)FINAL TIME=30

Units:周

The final time for the simulation.

(20)INITIAL TIME=0

Units:周

The initial time for the simulation.

(21)消费者需求量=100+STEP!50,10"

Units:件/周

(22)SAVEPER=TIME STEP

Units:周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output is stored.

(23)TIME STEP=0.25

Units:周

The time step for the simulation.

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关系模型运行如图3所示。

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关系模型库存变化如图4所示。

3 运行结果分析

从模型中库存变化图可以看出:供应链中上游企业相对于下游企业的库存量变化幅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上游企业对下游需求量的响应也在不断的放大;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库存量也在逐渐的放大。此时整个供应链系统出现了“牛鞭效应”。

通过分析系统趋于收敛的条件,调整订货周期和发货延迟时间,对模型进行改进,可以看出改进后模型的响应是趋于稳定的收敛函数。如图5所示。

同时,通过供应链的协调,订立合理的契约,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实行有效的信息共享,可以减轻甚至消除牛鞭效应。在具体的运作中,可采用销售数据和库存信息共享,减少供应链环节,缩短订货的提前期或交货时间,买卖双方协调订货以及建设起战略性伙伴关系、加强各企业的合作机制等策略。

价格也是影响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牛鞭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在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加入价格因素,对各要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分析,深入对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进行研究。

摘要:通过因果关系分析构建了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订货、发货子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构图及方程,在Vensim的模拟环境下,运行模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消减牛鞭效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牛鞭效应,系统动力学

参考文献

[1]A.A.Kurawarwala,H.Matsuo.Product Growth Models for Medium-Term Forecasting of Short Life Cycle Product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98(57):169-196.

[2]Foresster J w.Urban Dynamics[M].Cambridge MA:Productivity Press,1969.

[3]Peter Senge.第五项修炼[M].郭进隆,杨硕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生命之动力在于真爱的表达 篇8

小张(化名),男,19岁,从去年开始,和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关系非常紧张,与父母几乎一直处于相互排斥的状态。为了避开这样的关系,去年,他独自去北京打工,在打工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外地的女孩子,两人建立了恋爱关系。到现在为止他与女友的关系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年。来访者的父亲打来电话预约,在电话中表示孩子的状态非常差,希望能够尽快进行咨询和处理。

据父亲介绍,孩子已经绝食三天了,前天他给在乡下上班的父亲提出了要求,需要求助心理医生,父亲不知孩子具体遇到了什么事,孩子也不愿多说,在孩子的一再要求下,父亲答应了儿子的请求,找到了我。

来到咨询室的除了父子二人,还有一位穿着打扮入时的年轻女孩,小张称她为姐姐,说自己特意请她陪着一起来的。三人走进咨询室,小张就叫父亲出去,只留下身边的姐姐陪他坐下。还没有到夏天的晚上,男孩只穿着一件天蓝色的棉衣,嘴唇发白,瘦弱的身体有些瑟瑟发抖。不难看出,男孩最近几天的艰难。

男孩说,自己就在前天晚上十点多,迷迷糊糊地走到八一大桥上,爬上栏杆,准备跳下去,就此了结自己的生命。当时正好被一位六十多岁在桥上散步的大爷拉了下来,并把他狠狠骂了一顿。被老大爷救下来后,他一下瘫坐在地上,自己感到一阵阵的后怕,最后不知怎么回到住所。夜里,就给自己的父亲打电话,要求心理咨询。

慢慢地,小张用很虚弱无力的声音叙述了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从小,小张就觉得母亲特别不待见他,从来就是用骂和打的方式来对自己进行教育。长期下来,他形成了条件反射,看到母亲就害怕,反感厌恶。总想离开父母,离开家,永远都不要再回到这个家。

带着这样的想法,去年春节后,他远去北京打工,并爱上了一位心仪的女孩,认为她就是自己感情生活的全部。他一直怕她离开自己,怕她跟别的异性说话,每次回到住处都要看到她在自己的身边。在这样极度的不安全感的情况下,女孩开始承受不了男孩的爱,并提出如果男孩不改变就要分手。

在一个月前,男孩回到邵武家乡,准备在家乡工作积累更多的钱为今后结婚用。在分开的日子里,他们每天都要通话,不想就在前几天,电话打不通,直到夜里11点电话终于打通了,但听到电话里有别的男人的笑声,女孩说声有事就挂断了电话。

这个电话对从小没有感受到亲情之爱的小张来说,就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几天下来神情恍惚,茶饭不思。带着怀疑恐惧的心理,再次和女友联系,依然没人接。在他看来,可以不要父母,可以不要自己原生的家,女孩就是他的全部,没有她活着就没有意义和价值了。而他的困惑又不愿对家人述说,于是就出现了欲跳河轻生的一幕。

咨询过程:

心理咨询师首先应当无条件地接纳和尊重来访者,因此我对小张的情感故事表示了认同,让小张的心慢慢地打开。在和他的对话中,及时扑捉到小张对于婚姻情感中存在的不合理观念。用语义转换技术和角色扮演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让他感受到,爱一个人只是给你权利去为她做什么,而不能让她为自己做什么,爱她就是给她幸福而不是束缚她的自由。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深层沟通,男孩意识到是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怀疑,造成了对女友的控制的爱,那是一种让人窒息的爱,就像手里抓着一把沙,抓得越紧沙子就漏得越快。

本以为首次的咨询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对感情执著而不自信的小张,还是放不下女孩,也不想接受女孩对自己的态度,害怕今晚回去如果再给女孩打一次电话,遇到她不接或者是听到了要分手的消息,可能依旧过不了今晚。

我们只能对来咨询的一方负责。由于女孩并没有来咨询,我不能确定她的态度。正当我感到咨询效果出现反复时,男孩的提议给我打开了一扇窗。他想在咨询室通过心理咨询师和女友连线,来确认对方的态度。

电话接通,是用男孩的手机。从对方的防御和怀疑的语气,我可以感到女孩对男孩很在意,同时也能感觉到女孩受到的折磨和痛苦。我简要地做了自我介绍,并表达了男孩深陷情感不能自拔的现状。其中,男孩和女孩的沟通过程中,还一度出现全身颤栗的状态。

整个咨询过程用了整整三个小时,父亲也在门外等了足足两个半小时。最后我和父亲做了交流,让父亲认识到,在原生家庭中,并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爱的表达。因为感受不到爱,儿子险些失去生命。

我建议父亲带着小张先去补充身体上的能量,进食,让自己慢慢走出绝望和灰暗。

三人带着感激走出了咨询室。

其实,我更要感谢来访者,在这个咨询中,我学习了,成长了。在我自己快要被问题带入不堪的状态时,又是来访者让我学会,要跳出问题来看问题!

信仰的动力 篇9

作者: wei

書名:信仰的動力

作者:保羅‧田立克

出版:桂冠1994

翻譯:魯燕萍

有一點該先提出來,我是讀桂冠的譯本,發現有很多專有名詞翻譯錯了,這讓我對這個譯本十分沒有信心,但還是把它讀完並寫出書摘,其中很有可能會出現與原著有出入的理解,加上時間緊迫,粗糙之處在所難免。另外,這本 書根本就不難,我猜這是田立克特地為一般人寫的,這種書不自己唸實在太可惜了,再說,這種書要我幫忙唸也實在是太小看我了,kid 你應該不是唸不懂 而是懶得唸吧?

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 1886-1965,大陸譯名譯作『蒂里希』,這譯名較近原文發音,原文應以德文發音,田立克是後來才入美國藉的,不過據 說『田立克』是他自己選擇的中文譯名,而且此名打字上也較容易,所以底下 還是使用此名。)美國新教神學家,存在神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神學上使 用的『相互關聯法』影響頗大,簡單說就是認為神學應把把基督啟示和人的處境關聯起來,因此也有人稱此為『處境神學』。在此對這種神學方法無法詳論,但需要提醒的是請勿在太廣泛的意義上使用這個術語,因為廣泛的講,每一 種神學都可以視為是一種處境神學,都是在談啟示和人的關係,但這樣講就失去田立克神學的特殊性了。要談神學中的『相互關聯法』,最好還是回到田立克的存在神學和作為其背景的存在主義中去看,尤其是回到現象學傳統,才能明白所謂相互關聯法中的『相互』究竟是什麼意思。

因為這篇書摘是用來幫助 kid 應付考試用的,所以底下就依序把各章各節 的重點列出,嘗試指出田立克的主要論證,不多作詮釋和批判,如果覺得太簡略就請回頭參照原典。這本書不愧是經典之作,論證緊密,論述簡潔,每一小節都是可以寫成一篇論文的大題目,卻濃縮成短短數百字,若能詳研此書,對 自己的論述功力必大有幫助。以下書摘略過了不少精采的論點,對此書有興趣 的人最好還是去讀原典,而且我也懶得校對了,發現錯誤的人請代為指正。

一、信仰是什麼

1.1 信仰是終極關懷

信仰在形式上的定義就是:信仰是『終極關懷』。在此不牽涉任何信仰內 容的限定。

人一生都有許多關懷,這些關懷或大或小,但總有些事情會成為我們生命 中的核心,是我們最看重的,我們可以說這種關懷便是終極的關懷。

終極關懷,作為一個信仰,它有三個特徵:它向人提出要求、發出威脅、作出承諾。也就是說,它要求人怎樣怎樣,人若不遵行就會怎樣怎樣,人若遵 行了又會怎樣怎樣。

可以看到,當田立克把信仰定義為終極關懷時,並不是純粹視信仰為一種 主觀的行為,毋寧說這是一種主體的處境,一種關係,在其中,信仰有它的主 觀面和客觀面。

1.2 信仰是一種集中行為

這是從主觀面來看信仰。信仰可視為是信仰者全人投入的一個對其生活產 生決定性影響的行為,它包括了信仰者的全人,也就是說,包括了信仰者的意 識與無意識、理性與感性……等許多在一個人裡面常是彼此有衝突有張力的因 素。信仰同時含括並超越了這些因素。換言之,信仰不是單純的是這些因素的 總和,而是超越在這些因素之上的一種會對這些因素分別產生影響的東西。因 此,不是某個因素(無論它是理性還是情感)成為決定信仰的特質,而是反過 來,信仰決定了這些因素。

若信仰不源於這些因素,那信仰從何而來?這就牽涉到信仰的客觀面。

1.3 信仰之根源

我們必須要問,終極關懷(即信仰)源出何處,如果它不能簡單的化約成 信仰者的主觀意識?

關懷一辭就包括『關懷者』和『被關懷者』,終極關懷的被關懷者就是『 至高無上、無條件、絕對以及無限的意義』。這個東西常以所謂『神性』的象 徵表現出來。

因此,從『終極關懷』來看就可見出『信仰』的主客觀意義,從主觀面而 言,信仰是指『人們藉著它而相信的信仰』,亦即,人們透過終極關懷而形成 了一種信仰;從客觀面而言,信仰是指『被人們相信的信仰』,亦即,信仰就 是人們的終極關懷的對象。

但這是從信仰的表現出來的層面來看,所以區分出主觀和客觀,但信仰又 同時是超越主客觀的,也就是說,正因為信仰擁有主客觀兩種意義,所以信仰 本身便意謂了一種無主客之分的東西/境界/處境/經驗,(我不知道該用哪 個辭來詮釋田立克在這裡想講的。)這個東西也就是信仰真正的根源。

1.4 信仰與神聖的動力

對這種超越主客的境界或經驗,可以『神聖』名之。田立克借用奧圖(R.Otto)的《論神聖》來解釋它,這裡我就不詳論,請參我所寫關於《論神聖》 的書摘,田立克在這裡講的只是奧圖思想的簡化而已。

『神聖』的原初意涵具有『神性』和『魔性』兩種特性,因此,『神聖』 一方面是具創造性的,另一方面是則破壞性的,這兩個特性都可能各自形成信 仰。對『神聖』的追求便構成信仰的動力,換言之,神聖的動力促成了信仰的 動力。鑒於神聖的雙重性格,導致信仰可能會醫治我們,卻也可能毀滅我們。終極關懷,不管關懷什麼,都可能使釋放我們,也可能捆綁我們。用佛教的術 語講,若追求『無執』是其終極關懷,那就可能會『執』於無執。這是一個信 仰上的悖論。

1.5 信仰與懷疑

信仰雖然源於主客合一的終極境界,但這是人生在世要透過信仰去努力的 目標,在此之前,因著人的有限,總是會遇著許多困難和限制,這無可避免的 會導致懷疑。

在信仰經驗中,在對神聖的體驗中,我們會發現有種無限的力量參與在我 們的信仰之中,如此才可能是一種『終極』關懷。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無法 排除信仰中的『不確定感』。對這種不確定感,我們必須接受它,而接受的力 量便是『勇氣』。也就是說,我們勇敢的去接受那在信仰中不時出現的不確定 感,勇敢的去接受一切懷疑的可能性。當一個人能如此勇敢的接受不確定感時,最能彰顯信仰的活力。

(打個岔,寫到田立克的這個觀點,真是滿懷感慨。沒有人能夠真正完全 堅定地相信上帝的,但對那些有懷疑的部分,是逃避問題還是面對問題,就端 賴我們是否有勇氣。我想到培訓時瑋玲姐講的話,我也承認對許多人來說,『 確定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信仰中有再多的『確定』,也不能驅除『不確 定』。是在已然確定的東西裡去抗拒甚至忽視不確定的東西呢?還是勇敢的去 正面迎向那充滿不確定的東西呢?信仰常常是一個冒險,有冒險的信仰,是一 個危險的信仰,是一個可能會成為『異端』的信仰,是一個充滿掙扎、懷疑、痛苦的信仰,但往往也正是這種信仰成為一個充滿力量的信仰,當然,也往往 正是這種信仰讓一個虔信者完全放棄信仰。正因為有這種危險,它才是不確定 的、才是懷疑的、才是充滿新的可能性的、才是富創造力也富毀滅力的信仰,面對它,真的需要勇氣。在這裡,是勇氣使人偉大,而非信仰。)

我直接摘錄田立克的話:『有大膽與勇氣之處,便有失敗的可能性。而每 個信仰行為中,都存在著失敗的可能性,這是無法避免的風險。……信仰行為 中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至高無上的理想和個人投注的無限熱情,……但是我們對 終極關懷的肯定程度卻遠不及此,因為我們無法立即感知終極關懷的內 涵,……為了終極關懷所冒的險,是一個人能冒的最大危險。』

但這種信仰中的懷疑不是科學研究中的那種方法上的懷疑,也不是對存在 著具體真理懷疑,而是一種『存在上的懷疑』,亦即,它不是直接去質疑某項 主張的真偽,而是去感知每種『存在性真理』(就是那種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的而不僅是知識上的真理)中的不安定因素,這屬於信仰的本質,也就是說,懷疑並不與信仰對立,而是蘊涵於信仰之中,任何信仰,都一定會有懷疑。

順著田立克的話說下來,我們就不是因為信心不夠而懷疑,而是一個信仰 就必然包括懷疑,它意指著信仰的不確定、不安定的因素始終存在。我們無法 設法去取消它,只有兩個態度,一個是正面迎向它,另一個像鴕鳥一樣不去管 它。(當然,還有第三種可能性:完全對這種懷疑毫無感知,所以不會意識到 這個問題。這種信徒實在太幸福了!)

可以說,存在上的懷疑和終極關懷根本就是一體兩面,沒有懷疑,也就沒 有所謂的信仰。有些人講說有信仰就一定是指沒有懷疑,否則就不叫信仰,這 實在是一個毫無信仰的人才會講出的話。任何一個真正有終極關懷、真正在信 仰的人,就『一定』會有懷疑,它不是信仰的障礙,而是信仰本身,想在此世 取消它,就等於取消了信仰。

這段論證不是讓我們因為懷疑本身屬於信仰,所以當我們有所懷疑的時候,就可以安心了,認為反正它是必然存在的。不,我們必須嚴肅的面對一切信 仰中的懷疑,這才是我們把一個信仰視為終極關懷的標誌。要懷著勇氣去擁抱 信仰,也要懷著勇氣去忍受懷疑的刺。

1.6 信仰與團體

然而,把懷疑視為信仰之本質的一部分,雖可促成個別信仰者的創造力,但這是否會抵觸到信仰群體(ex.教會)的主要觀念呢?亦即,個別信仰者的 豐富但危險的創造力,是否會導致信仰群體的危機,尤其是當懷疑的對象指向 信仰某一信仰群體的主要教義之時?

田立克首先力主信仰群體的必要性,他從語言的角度出發,認為沒有群體,個別信仰者就不可能真正進行信仰實踐。而且,信仰群體既定的基本規條要 求每個信仰者都須遵守,是不容許受到破壞的。他認為所謂異端即是指那些背 棄真正宗教而轉向偶像崇拜的人,也就是那些把非永恆的、終極的東西作為自 己的終極關懷的人。但異端卻非如我們一般所意識到的是指擁有不同信念的人。在此我們得不斷回想田立克對『信仰』的基本定義:終極關懷。所謂異端,便是把不是終極的東西當作終極的東西來關懷,這便是偶像崇拜。但不同的終 極關懷,也就是對不同的終極事物的關懷,則無所謂正統異端可言。

我們總得問,這樣一來該如何避免信仰群體對個別信仰者之創造性信仰的 壓制?如何保持某一信仰群體對所有人的強制性壓迫?田立克從兩個角度來談,第一是社會權威人士和信仰群體之間的關係,社會權威人士有義務制衡信仰 群體,絕不能反過來幫助某一信仰群體成為社會的主要人仰,他必須力求保持 中立,儘管他可能有自己的終極關懷。

第二個角度是從信仰群體自身對懷疑的立場有關。田立克認為,一種『動 態信仰』(即他所謂懷疑是信仰本質之一部分的信仰)的信條,自身便應當包 含懷疑原則和批判原則,它必須持續保持自我批判的能力,無論是否有外來的 批判,它自己絕不能停止內部的批判,否則就會至終走向『靜態信仰』,即絕 對的高舉並由之而僵化某些規條。田立克認為這種動態信仰觀首先是新教的貢 獻,新教的產生就是一種基督教群體內部的自我批判,因此,把懷疑原則和批 判原則納入規條本身,這就被稱作『新教原則』。然而遺憾的是新教的發展也 日趨走向靜態信仰,於是有啟蒙運動代之而起,從某種角度看來,作為對基督 教之反動的啟蒙運動,其實在相當程度上是維繫著新教原則的延續,甚至可以 說,它比新教更具新教精神。

新教原則一定會強調一種冒險的信仰,一種帶有懷疑的信仰。這懷疑本身 便已被納入其自身信仰精神之中,以維持它進行自我批判的能力。當然,這種 『新教主義』與歷史上發展的新教教會是不能等同起來的,新教原則在許多領 域內都產生作用,甚至回過頭影響了天主教。只是令人不免幾分遺憾的是,基 要主義的興起削弱了新教原則的貫徹,今天的新教教會實在與當初剛起步的新 教教會在信仰的冒險性和創造性上差太多了。

二、信仰不是什麼

2.1 從理性角度曲解信仰之意義

作為終極關懷的信仰,從主觀層面看,是個人主體全人的專注投入行為,但若反過來把構成人格整體的功能,部分或全部等同於信仰,便會造成對信仰 之意義的誤解。

例如,把信仰視為是一種認知行為(或曰認信行為),視為一種基本上是 屬於理性的行為,那就會造成對信仰之意義的誤解。認信行為會是信仰的一部 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認信行為並不就等同於信仰。

2.2 從意志角度曲解信仰之意義

多馬斯認為,人的理性無法完全肯定信仰,因為信仰所能提供的理性證據 相當薄弱,因此最終需要訴諸於意志,由意志來促成信仰,意志本身就是信仰 的基礎。

然而,以意志為基礎的信仰,容易成為一種獨斷的決定,而非一個真正的 信仰。儘管信仰要求服從,亦即,要求信仰者全人投入其終極關懷,服從於發 自終極關懷的召喚。但這並不是意志的服從企成信仰,卻是相反,先有了信仰 才可能真正在意志上服從。也就是說,必須先有終極關懷,而在某些時刻發現 自己可能會逃避來自於終極關懷的召喚,此刻就要透過意志去服從此一召喚。意志是終極關懷中的一項重要的因素,但並不等同於終極關懷,也就是說,並 不等同於信仰。

2.3 從感情角度曲解信仰之意義

信仰中一定會有情感因素,例如謝來馬赫便把宗教定義為是一種『無條件 的依賴感』,但宗教中的情感因素是和終極關懷緊密相聯的。倘使不了解這點,就會很容易認為宗教中的情感只是一種主觀的感受而已,至於其內涵則無所 謂。

把信仰視為是一種單純的主觀情感而將之趨入個人領域,這是許多現代人 的觀點,但無論科學家、藝術家、道德家們如何把宗教信仰趕入私人領域,他 們自己卻都有其自身的終極關懷,並且為之獻身。換言之,就一種作為終極關 懷的信仰而言,是與作為主觀情感的信仰截然有別的,前者才是真正的信仰,儘管它也許不是一種建制宗教。這種信仰,並不來源於主觀情感,但在信仰行 為中,主觀情感的因素則總是存在著的。

三、信仰之象徵

3.1 象徵之意義

人們如何把他的終極關懷表達出來?利用象徵語言。

象徵與符號有所同異,所同者在於二者皆指向其自身之外的東西,這種東 西超出其自身。例如kid 是一個符號,但它指向其自身之外的某個不愛唸書的 小孩。然而象徵和符號有一個重大的差別,就是符號與它所指向的東西沒有必 然的關聯,但象徵則否。也就是說,作為符號的 kid,可以在另一種處境下(比方說在另一個BBS站)指涉到另一個人,而信望愛站中原先被kid 指向的 那個人,也可以用另一個符號來代表他自己。但象徵則否,象徵不能像符號那 樣可以隨便代換。

也就是說,象徵本身的內涵和它所指向的東西有密切的關聯。例如國旗就 是一種象徵,它是不能隨便代換的,攻擊某面國旗,就等同於攻擊它所象徵的 那個國家,二者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透過象徵我們可以得知某些原來所不知道的東西,象徵本身彷彿即啟示出 某種真理,而這是利用其他方法所無法達到的,大家只要回想一下自己的藝術 經驗就知道了。可以說,象徵向我開啟了某種真理,也開啟了我們心靈深處亡 受這種真理的大門,透過象徵,我們感到在心靈深處有某種以前一直被忽略的 東西被突顯出來,使我們得以與被象徵的那個真理相遇。

3.2 宗教性的象徵

一個真正至高無上的信仰之對象,必然只能透過象徵為人所知,因為它超 越一切有限的現實物,我們不可能僅以某一事物來代表它而就能窮盡它的內涵。象徵的意義就是它擁有某種『意義的盈餘』,也就是說,象徵的意義,總是 比象徵本身所包括的內涵更多,因為被象徵之物總是超越象徵之意義的。

而一種宗教信仰本身的語言必然是一種象徵語言,在這個意義上可說上帝 是超越『上帝』的,我們不能說上帝就是『自有永有』,『自有永有』是祂的 名字,但這只是一個象徵,『自有永有』這個辭本身的意涵指向某些上帝的屬 性,但被指向的上帝屬性本身依然超越這辭所能說的,其意義總比這辭的內涵 更豐富,也就因此『自有永有』這辭總是能被給出新的詮釋、新的意義,而永 不可能被固定下來為某一不可更動的意義。

我們若在更廣泛的意義下來使用『上帝』這辭作為所有終極關懷的對象之 象徵的話,就可以說,所謂的無神論者,並不是否定某個宗教甚至否定所有宗 教所崇拜之神的人,而是根本沒有終極關懷、對存在問題漠然視之的神。任何 終極關係,就『上帝』作為一個象徵而言,總是透過對『上帝』的信仰來使自 己與那終極關懷的對象發生關係。

倘使因為『上帝』這辭已被基督教壟斷,不如我們就使用『至高者X』來 代換以上所有的『上帝』,也許藉此可以比較容易理解田立克想要表達的東西。他在此絕非要論證基督教的上帝是獨一最高的神,也不是要把所有的信仰都 歸入同一個信仰底下。作為一個象徵的『上帝』,和那我們在宗教經驗中所直 接會遇的上帝是不同的,上帝之名便是上帝的象徵,但這總是一種象徵關係,而非等同關係。

上帝是一個象徵,是信仰中最重要的象徵,但並非唯一的象徵,事實上,全能、慈愛、公義這些都是一種象徵語言,若把這些語言以道德語言來理解,就必然會引致誤解。另外,某些神聖事物也是象徵,例如聖像、十字架等,不 是這些東西本身是神聖的,而是它所象徵的東西是神聖的,而它與所象徵的東 西又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它在這個意義上分享了神聖。因此,我們不可 能輕易取消或代換信仰中的象徵,若發生這種情況,一定意味著信仰內涵在某 種程度上產生重大的改變。

四、信仰的幾種型態 4.1 信仰之要素與動力

信仰中有兩大要素,對它們各自的偏重會構成二種信仰型態,這兩種型態 會彼此衝突與倚賴,構成一種緊張關係,從而形成信仰的動力。

若把宗教定義為『神聖的經驗』,那就可粗略的劃分這兩大型態為神聖臨 在與神聖對個體及社會聖化的要求。

就神聖臨在而言,意指一種此時此地與神聖會遇的經驗,可以說這是一種 存有本身的神聖性,是與神聖相遇者在存在層次上的神聖經驗,田立克稱其為 『存有論的型態』,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當下即是的狀態,是一種在存有論上 對神聖經驗進行的描述。

就第二個要素而言,神聖要求信仰者在其生活中不斷努力,追求聖化的最 終境界,這是一種理想,而且多以道德形式表達出來,表現在對世界的愛、公平、正義等以道德語式來描述的行為上。田立克稱此一型態為『道德的型態』,這是一種不斷昇進的過程,是一種將要成為某種神聖存有的神聖性。

這兩種型態構成信仰中非常基本的張力,就前者而言,許多宗教都有自己 在存有論上神聖經驗,然而因為人自知是有限的,就會以一種相對主義的方式 去容忍存在與自己的經驗不同的其他經驗。但就後者而言,因著信仰者必然不 斷努力朝其終極關懷的最終理想前進,在其中產生的確定感促使他去追求至高 的理想,而不能滿足於相對主義的彼此包容。田立克認為,信仰必須結合寬容 和終極關懷的絕對要求,在這裡,一方面不斷朝自己的理想前進,一方面卻也 要不斷批判自己,避免全盤否定其他宗教。這是所有信仰都會有的問題,而田 立克這在新教中表現得最明顯,他說:『新教絕對的要求和生命的相對性之 間,存在著一種永無止境的緊張關係,而信仰的動力亦在其中顯露無遺。』

底下田立克分別論述這兩種型態及其整合。

4.2 信仰的存在型態

這是一種神聖臨在的經驗。『臨誰』意謂著『此時此地』,也就是說,必 然是透過某事某物才會經驗到這種神聖臨在,在此這些事物就被賦予了象徵神 聖實在的意義。每個信仰群體都會強調各自傳統中所珍視的這種事物,像天主 教之重視人與神在聖禮中的相遇,新教強調人與神在講道和讀經中的相遇,佛 教便會強調人與那終極實在在冥思中的相遇,也有許多傳統都會強調人與神在 受苦的他人身上相遇。這些都是一種對神聖的象徵,而且在各自傳統中佔有非 常崇高的地位,不容輕易更動。

這種神聖臨在的經驗只有親身參與進去的信仰者才能體會,局外人無權批 評某個信仰傳統將某物視為神聖象徵,他只能說他看到信仰者和某事某物的緊 密相繫,至於信仰者是否透過這種相繫而與神聖實在會晤,則是不能作出任何 肯定或否定的斷言的。

只有信仰者自身的質疑才是有效的,他會問,究竟某事某物是否真的引領 他與神聖相遇。這類問題便是促成信仰不斷前進的動力之一,尤其是當某事某 物的象徵性被削弱,而某事某物取代了神聖實在的地位之時代,此刻,某事某 物不再能指向它所象徵的神聖,可以說,這就淪入一種偶像崇拜之中。某事某 物只有在信仰的象徵關聯中才會是神聖的,沒有任何事物本身便是神聖的。

對某事某物的極端強調常導致神祕主義的興起作為反動,亦即,神祕主義 者會嘗試超越甚至是一切的事物,他們強調,與上帝的會晤就在人的心靈深處。基本上他們並不是要排斥象徵,而是希求透過沈思默想找到那一切象徵背後 最終極的東西,畢竟任何象徵都是有限的,都是不完全的。

如果把神聖實在的象徵視為就是『人本身』,那也是一種信仰,可以說是 一種人文主義的信仰。如果信仰意指終極關懷,那麼,以人為象徵來追求自身 終極關懷的理想的人,通常是一位人文主義者。因此人文主義和信仰是不相違 背的,人文主義也是一種信仰,這種信仰向度在當代已明顯影響到基督教,由 其是在上帝死亡之後。

4.3 信仰的道德型態

道德型態信仰的一個特色就是強調『律法』,這律法主要是指道德實踐。存在型態的信仰也會有律法,但主要偏要禮儀的遵循或克己苦修。

道德型態的信仰可概分為三大類:法律、傳統、倫理。這三者分別對應的 主要宗教是回教、儒教、猶太教。而猶太教影響力最大,不僅影響到基督教,也影響到世俗人文主義,它強調『正義』的信仰內涵深深影響近代以來的思想 及政治發展。

4.4 各信仰型態之整合

就神聖經驗而言,這兩種型態是結合在一起的,但就信仰者的信仰生活而 言,這兩者就常有衝突。田立克認為,基督教的發展應朝向二者的統合前進。他先回溯到新約,保羅把『信仰』詮釋為是一種『聖靈充滿』的狀態,田立克 認為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答案,但是隨著新的宗教經驗不斷形成,我們不能滿 足於這個答案,而要繼續嘗試給出修正。然而天主教卻僵化於新約傳統,過於 強調聖禮本身和教會權威,於是乃有宗教改革,但遺憾的是新教卻連原先作為 神聖象徵的聖禮也拋棄了,成為可有可無(甚至某些聖禮是強烈抵制的)的東 西,落於對道德型態信仰的強調,如此新教便無法理解天主教在聖禮中的神聖 會晤的經驗。

田立克說:『基督教唯有重建其容納不同信仰型態之整體性,才能對過去 與未來信仰史的動力提出一個圓滿的交待。』

五、信仰的真理

5.1 信仰與理性

『真理』是屬於認識論範疇的術語,那它與信仰是否能夠結合呢?信仰之 中是否也有認識呢?也就是說,是否可能存在一種『理性的信仰』呢?

第一,若信仰是指終極關懷,那至少信仰與理性並不衝突。但這還不夠,必須釐清信仰與理性的關係。這問題必然牽涉到理性自身的定義問題,究竟什 麼是理性?如果信仰已被定義為終極關懷,那麼,怎樣的理性和信仰觸碰後又 會產生怎樣的火花?

如果理性是指技術理性,亦即,理性在此被理解為是一個工具,那麼,信 仰就是理性方向的指引,信仰告訴理性:你該去分析這個命題、你該去歸納那 類經驗、你該去論證這個觀點、你該去研究那個論題。

另一種理性的定義更適合用來討論理性和信仰的關係:理性是『有意義的 心靈與現實結構』。(真是有夠曖昧的一個定義!)換言之,理性是人之所以 為人的基礎,是人創造力的來源,是人性的一個重要向度,是人生活的動力。在這個意義上,理性不可能與信仰衝突,一個與理性衝突的信仰談不上是一種 終極關懷。在這裡,理性成為信仰的前提,是信仰不可或缺的東西。從另一方 面來看,因著理性人認識到自身的限制,而透過信仰人的理性便可越過限制達 到無限,這便是理性的超昇。

總結說來,理性是信仰的前提,而信仰可成全理性。信仰與超脫後的理性 是同義的,都是終極關懷。因此,信仰與理性不但不抵觸,反而彼此交融。

5.2 信仰的真理與科學的真理

若信仰和理性本質上不衝突,那信仰和理性中的認知功能應該也是不會衝 突的,在此作為認知功能的理性和信仰之間的關係應該可以進一步澄清。這種 認知理性主要呈現在三個層面上:科學、歷史、哲學。另一方面,因為信仰中 也有相當程度的認知活動,因此也有所謂的信仰真理,田立克便分別論述了這 三種真理和信仰真理的關係。

信仰真理和科學真理的關係,田立克的立場相當明確爽快,他認為信仰和 科學根本是兩個不同的意義向度,因此不應彼此干預,甚至不應彼此借用對方 的成果來證明自己,更不能以自己的立場來打擊對方。總之,科學真理和信仰 真理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真理,沒有彼此質疑和支持的可能。

5.3 信仰的真理與歷史的真理

信仰真理與歷史真理也差不多處在相同的情況之中,信仰真理不因歷史真 理的肯定或否定而升高或失去它自身的價值,也就是說,即使證明童女生子是 歷史事件,也不增益信仰分毫,而若證明為否,也不損及信仰。反過來也是一 樣,不應用信仰來權衡與干涉史學的研究。

5.4 信仰的真理與哲學的真理

但當談到哲學真理的時候,情況就比較複雜了。哲學和信仰都關注終極事 物,但二者的差別在於,哲學是透過概念,而信仰則是透過象徵。但這本質上 的差別並不導致二者的漠不相關,就哲學一面而論,一種真正有影響力的哲學 往往出自哲學家自身的終極關懷,可以說,哲學在其自身之內總是同時含括了 哲學真理和信仰真理,以致於甚至可說是一種『哲學信仰』。而信仰之中亦有 許多概念分析的成分,信仰者(尤其是神學家)也往往要透過純粹理性的思辨 來處理信仰問題。

可以說,信仰真理包含了哲學真理,哲學真理也包含了信仰真理。因此就 有必要把哲學經過概念分析所表達的東西和信仰經過象徵傳達出的東西加以比 較,這可以開拓彼此的視野,但儘管如此,哲學和信仰卻沒有彼此控制的權利。也許這些觀點可以解釋為何歷代以來信仰和哲學的互動是如此頻繁,而其間 爭執又是如此劇烈。哲學和信仰實在是分不開的。所以,想要在信仰上進深的 人,好歹也得懂點哲學常識。

5.5 信仰的真理與其標準

如果以上三種真理都不能充當信仰真理的判官,那我們如何判斷信仰真理 呢?這可以分別從主客觀面來看。

就主觀面而言,若信仰能充份表達其人的終極關懷,那這就是真信仰,也 就是指,一個人的信仰能夠帶出一種有力的生活方式,它能促成他人的回應與 行動,在此,所有的象徵、所有型態的信仰都可以是一種真信仰。在此,判定 一個信仰的真偽就在於看它的象徵是否依然能夠傳達出終極關懷而未僵化,否 則即便它曾是一個真信仰,也有可能成為一個假信仰。

就客觀面而言,則指若信仰的內涵的確擁有終極性,那這就是一個真信仰。換言之,終極關懷的對象是否真具有終極性,便是一個主要的標準。每一個 信仰都有可能將自身的象徵升抬到神聖本身的地位,而使得象徵不再成其為象 徵,如此被終極關懷的對象就不再是終極的神聖實在,而是偶像,是那失去其 象徵功能的某事某物。由於這是在每一種信仰中都可能發生的,因此一個信仰 是否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能力,就成為它是否成當之無愧的稱為是一個 真信仰的標準。在此新教原則在度出現,基督新教(尤其是體現在自由派中的 新教)成為了最有資格被稱之為真信仰的一種終極關懷。

六、信仰的生活

6.1 信仰與勇氣

每一個信仰者和他的終極關懷之間總是有張力的,這張力主要是在信仰的 參與和疏離間產生的。沒有信仰的參與,就談不上信仰,談不是終極關懷,這 點應該是很明顯的。但沒有疏離,信仰不復為信仰,因為一個沒有疏離感的信 仰者,一方面忽視了信仰本身的期待因素和未來因素,另一方面亦將忽略人類 整體的困境和他的終極關懷之間的張力。換言之,信仰的疏離其實是信仰之為 信仰的一個本質因素,是不能取消的。既是如此,信仰者必將處於張力之中,信仰的疏離必將不斷對信仰的參與提出要求和挑戰。

信仰參與形成信仰的肯定,信仰疏離形成信仰的懷疑,二者儘可被彼此削 弱,卻不可能完全取消,否則信仰就不存在了。每回提到信仰與懷疑的張力,就會提及信仰的勇氣,田立克始終認為一個信仰者應該勇敢的去面對自己內心 深處的懷疑,那些表現出極度虔信的信仰者,往往會和狂熱的行為聯繫在一起,這正表示了他們對自己內心的懷疑的極度壓抑和逃避。一個信仰愈堅定的人,懷疑愈大。信仰與懷疑不是成反變關係,而是成正變關係,唯當達致最高境 界方可真正安寧,但那毋寧是一個此生此世的期待,永無可能實現。

田立克提出他的『動力的信仰』,就是建立在這一勇於面對懷疑的基礎上。一個真誠的信仰者才能產生真正的懷疑,也才能透過懷疑看到自身的有限和 信仰的寶貴,並由此看到信仰的真實內涵。田立克曾以另一本書《存在的勇氣 》來作更詳細的闡釋,可見他對此論題的關注。

田立克簡述了信仰與勇氣的關係,他認為,信仰之中便包含了對信仰的懷 疑、接受懷疑的勇氣、以及付出這勇氣所要承擔的風險。信仰的勇氣簡言之就 是一種承擔風險的勇氣。信仰中當然有確定的成份,但這並不取消懷疑的部分,信仰不能被勇氣取代,但勇氣是信仰之為信仰不可或缺的。只要信仰者是一 個有限的人,信仰就需要勇氣。

6.2 信仰與整體人格

如果信仰是指終極關懷,那麼,所有的基本關懷都會統攝於其下,來自於 終極關懷的整合對人格的塑造產生莫大的影響,一個人的各項基本關懷一定會 受到他的終極關懷影響。

信仰為一個人提供了一個集中全人投入其中的生活重心,因此信仰包括了 一個人的精神、身體、和無意識(心靈的本能),信仰把人的各個層面統一了 起來。但這種整合不可能是完全的,因為在每一個層次都存在著反整個的力量,拒絕來自於信仰的統一。

因著各種不同的信仰型態,經信仰整合後的人格也會有不同的型態。基督 信仰培養出來的人格是一種具有廣泛容納力的人格,它牽涉到信仰與愛和行動 的關係。6.3 信仰、愛與行動

在基督教中,信仰與愛是無法分離的,對上帝的企盼形成了終極關懷,而 這企盼的動力則來自於愛。只有當信仰被敗壞後,信仰與愛才會分離。

而愛的真接表現就是行動,換言之,愛成為了信仰和行動間的媒介。可以 說,有信仰的地方,有終極關懷的地方,就有愛,有行動,有信仰實踐。

6.4 信仰團體及其表現方式

如果信仰的表現是行動,而信仰又唯有在信仰群體中方得見出其意義,那 麼,信仰群體就成為了行動的主要條件,行動著的信仰者,是在群體中行動的,或者說,行動本身就是一種信仰群體的行動。

信仰是透過象徵來表達,有兩種象徵形式,一是神話,一是儀式,這兩者 常是相輔相成的,有怎樣的神話,就會有怎樣的儀式。一個信仰群體的建立需 要透過儀式,而信仰群體對自身的理解則是透過神話。

與其他建立在自然條件或共同利益之上的群體不同,信仰群體不會因外在 的條件改變而消失,信仰群體的韌性維繫於信仰本身的韌性,信仰的強度是維 繫信仰群體存在的主要因素,這點在猶太人的歷史中表現得十分清楚。

6.5 信仰與信仰之接觸

如果信仰意指終極關懷,那麼一旦信仰中的象徵被提升到神聖的高度,便 容易產生與其他信仰水火不容的情況,田立克認為這是信仰落於偶像崇拜的原 因使然。信仰中的象徵因素儘管指向那終極的神聖實在,但象徵本身卻非如此,一旦把某個信仰中的象徵(無論是神話或禮儀)提升為神聖實在本身,便成 為一種偶像崇拜,也勢必將視其他信仰的象徵為較低層次甚至是完全予以否定。

上一篇:【党建党史知识竞赛试题】下一篇:直线平面平行判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