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师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西师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教学重点:

品析语言,比较词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教学难点:

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读与想象相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启发。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动画激趣,了解鹬、蚌,导入新课

1、看动画激趣。导语:今天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小动画,有兴趣吗?(播放动画)这段动画有趣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课件打出课题)

2、了解鹬和蚌,出示“鹬”和“蚌”的图片,引导学生介绍鹬和蚌。

3、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或者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4、梳理问题.导语: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梳理了几个典型的、有价值的问题(课件出示)

(二)初读课文

【导语:好,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10页,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会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读,再接着往下读,并边读边想,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好吗?(好)好,开始】

1、检查字词【导语:⑴、刚才看到同学们读书非常的认真,老师感到十分的高兴(课件出示生字)那课文中的这些生字同学们都扫清了吗?(扫清了)谁想来试试?每个字读一遍,(指名读)读得真好,全班一起读读,每个字读两遍。(师注意纠错)请同学们看这些字当中笔画又多又最不好记的是哪个字(出示“鹬”)⑵、这课的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会)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每个词读一遍(课件出示词)】

2、检查读书情况。【导语: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扫清了拦路虎,非常棒。哎,那你们读了课文你还有了哪些收获?你知道了些什么?(生回答)(“嗯,不错”、“嗯 非常棒”、很好、好谢谢你的回答......)】

(三)品读过程,探究相争原因

1【导语过渡: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使河蚌张开蚌壳进入梦乡,也因 此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这时的河蚌本能反应合拢蚌壳,鹬鸟的嘴被钳住,鹬、蚌相争由此开始(板书“相争”。鹬蚌刚开始相争时河蚌 想了些什么?鹬鸟又想了些什么呢?

A、从这两段中你体会到什么?(河蚌很生气,鹬鸟很懊悔)(嗯,很不错)B、那河蚌为什么生气?

C、所以河蚌想到这些是越想越气,那它究竟想了些什么呢?

D、这时的鹬鸟在懊悔,懊悔在这里怎么解释?它又在懊悔什么?(它用尽全力也不能将嘴拔出来)它是真的觉得自己做错事了而感到懊悔吗?那它是什么情况下感到的懊悔?

E、“无计可施”是什么意思?

F、指导朗读【导语:鹬啄蚌,蚌很生气,蚌夹鹬,鹬无计可施,很懊悔,谁愿意来试一试读读这两段,读出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懊悔。(个别读,评价再 读,)好我们再一起试着读一读】

2、就这样它们相持着,它们相争的时间久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从 这句话知道了什么?

3、眼看一天就要过去了,难道鹬鸟就真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了吗? 那它想到了什么办法?鹬是怎么说的?指名说(出示句子,指名读)谁来读读。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饥肠辘辘)饥肠辘辘是什么意思?鹬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鹬自己觉得它的话能让河蚌松口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它为什么暗自得意?河蚌要喝水,长期离开水就会受不了,这就是河蚌的(弱点)这也说明鹬抓住了河蚌弱点对它进行(威胁、恐吓)哪位同学想来挑战它一下用威胁、恐吓的语气来激一激河蚌(指名读)读得真棒,大家都会了吗,一起来读读。(齐读)

⑵、听了鹬的话,河蚌会服气吗?它又是怎样回应鹬鸟的?(出示句子,指名读)(反唇相讥)道。。这里的“反唇相讥”是什么意思?可见河蚌面对鹬也是毫不示弱、反唇相讥,好下面请同学们用毫不示弱、讥讽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齐读)

(3)、同学们的朗读让老师仿佛看到了鹬和蚌正争得不可开交,我想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鹬和蚌再读读,再来感受他们激烈的争斗场面。(指名分角色读)真好,全班同学来一遍,也许会争得更激烈。男同学扮演鹬,女同学扮演蚌。(全班男女生分角色读)

(4)、过渡:鹬用尽了办法,蚌都不放,鹬和蚌就这样争吵着,相持着,这就是课文里的一个词——(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甚至是(怒目相视)它们这样互不相让的目的是什么?

(四)、探究,明确其中的道理。

1、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结果是怎样?(渔翁得利)(教师相机板书:渔翁得利)渔翁同时抓住鹬和蚌费力气没有?书中用了哪个词语?师板书:轻而易举

2、请同学们试想一下,鹬和蚌在刚开始相争时都让一步还会有这样的结果吗?就如一句名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课件出示

(五)美读海景,了解故事起因

1、师导语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这个故事一定给你留下了更深的印象。下面我们稍作休息来欣赏一幅图片,(课件出示图片)谁来说说你从图片看到些什么?

2、指名说,课文中哪些段对这幅画进行了描写,是怎样描写的,谁愿意读出来给大家听听,(生读)(师导读:多美的景致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好吗?

3、师导语过渡:正因为有这样的美景,河蚌才来到了沙滩上晒太阳,鹬鸟们在天空中飞来飞去,才发生了下面这段另人深思的故事。

(六)感悟道理,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个故事,我想对你的学习,生活一定有所启发,今后,你会怎么做?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为一个成语,像这样成语还有很多,比如:(课件出示)下去过后请同学生去积累一些好吗?

3、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板书: 鹬 蚌

相争

(互不相让)

渔夫得利

西师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2

《鹬蚌相争》是苏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其中一则寓言, 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 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因为完成本则寓言教学任务只用一课时, 所以, 指导书写生字“弱”“疲”, 理解重点词语“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要融入其中。

学生情况及教学策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 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 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 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以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为突破口, 通过角色对话、情景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朗读, 深入与文本对话, 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对话来理解故事, 理解寓意。

通过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 通过叙说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 深化寓意。读写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使情感目标的渗透不落痕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及语言环境理解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

3.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 争执不休, 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音认识字词, 能读通课文。

教具准备:1.学生课堂练习题卡。2.鹬蚌的图片。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学寓言, 了解内容

(一) 解释课题《鹬蚌相争》

1. 先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 给“鹬”“蚌”注音。

3. 齐读课题鹬—蚌—相争, 再读:鹬蚌—相争。

4. 出示图片, 认识“鹬”“蚌”, 说说它们的特点。 (生:有长长的嘴巴, 有坚硬的贝壳。)

【锻炼学生观察能力, 为下文的鹬鸟的“啄”, 河蚌的“夹”的理解做基础。】

5. 给“争”组词。 (争吵, 争斗, 争执, 战争, 斗争……)

(二) 读懂词语, 读顺寓言

师过渡:它们为什么争斗呢?它们是怎样争斗的呢?争斗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1.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难懂的词语, 教师巡视。

2. 读懂词语。

(1) 课件出示词语:啄肉威胁夹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相持筋疲力尽喜笑颜开

(2) 学生自由练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指名一学生读, 其余学生做动作。

【从词语入手, 读顺词语, 初步理解词语, 为下文读文章, 理解文章扫清障碍, 也积累了词语。】

3. 读通顺带词语的句子和段落。

(1) 课件出示带这些词语的句子 (2) 自由练读——汇报朗读——随机鼓励、评价 (针对词语) 。

[从句子中来, 到句子中去, 既把课文读通顺了, 又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去诵读, 让学生对词语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性认识。]

(三) 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1. 出示题卡, 生做, 教师巡视。

默读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把字漂亮、工整地填在田字格里。

(1) 河滩上, 一只鹬啄住河蚌的肉, 河蚌毫不示 () 把鹬的嘴夹住了。

(2) 他们互不相让, 最后都筋 () 力尽了。

(3) 这时, 一位渔翁过来, 喜笑颜开地把它们给 () 走了。

2. 汇报。

3. 教学、练习书写生字“疲”“弱”。

4. 师生合作表演故事。

【题卡的设计, 给出故事的梗概, 降低学生整体感知故事的难度;加入生字的教学, 包括书写的课堂练习, 减轻了学生课外练习的负担;根据给出的梗概合作表演完成了对故事的整体把握。】

二、精读课文, 理解寓意

(一) 过渡。

渔翁不费吹灰之力, 就捡了一只肥肥的鹬和一个大大的蚌, 他可高兴了, 喜笑颜开, 这么容易就得到这么大的好处, 为什么呢?都是因为鹬蚌相争的结果。我们来看看, 它们是怎么相争?怎么互不相让的?

(二) 出示重点语段, 练习角色朗读, 理解重点句式。

鹬用尽力气, 还是拔不出嘴来, 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 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 明天不下雨, 没有了水, 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 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 明天拔不出来, 吃不到东西, 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自由练读——指名读 (随机评价, 着重指导威胁、毫不示弱等语气) ——师生合作分组读 (师读旁白, 学生分鹬鸟组、河蚌组) ——自由练背——师生合作分组背。

【精读指导选取鹬蚌相争的对话描写。结合上下文和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让学生了解“争”的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两句话中的“……不……不……不……不……会……”句式以及两句话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会给学生以后的口语交际以及书面表达积累素材和方法。】

(三) 理解寓意

1. 分组比赛背诵, 看谁斗过谁。

规则:一组读完, 另一组马上接上, 然后第二遍, 第三遍。 (提醒:鹬蚌相争是声音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学生从下文的“筋疲力尽”找出答案, 理解了词语, 加强了朗读, 体会了“争”字。】

2. 出示第四段。

就这样, 鹬和蚌相持着, 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 有个渔夫看见了, 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 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1) 如果你是渔翁, 你会怎么说呢?

(2) 鹬和蚌被捉到了渔翁的鱼篓子里, 它们两个互相会对对方说什么呢?

【寓意的揭示靠学生去悟。问题的提出既是对故事的拓展和延伸, 通过想象补充了文本的空白, 又让思想教育的渗透自然而然, 不留痕迹。】

(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评价、总结, 结束新课。

三、布置作业

1.练习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

2.课外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在班上汇报。

3.完成鹬和蚌在鱼篓里的对话练习。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喜笑颜开

【板书设计里有故事的梗概, 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有生字的指导;简笔画“鱼篓”和“渔翁”的设计使板书充满了情趣, 也使故事的寓意昭然若揭。】

毛立业, 男, 研究生学历, 在海南省教育研究院工作, 中学一级教师。海南省小语会理事, 海南省教育厅扶贫支教高级讲师团讲师。2007年12月, 在海口市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堂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2008年和2009年分别获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教育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

总评: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邓文珍: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8号

《鹬蚌相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对照生字表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并积累词语。

2、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字。观察字帖,运用数笔画、编口诀等方法记住“夹”“洋”“ 脱”“候”的字形结构,并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书写汉字,能正确运笔,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3.在随文识字过程中,了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个成语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讲述“鹬蚌相争”这个成语故事。

2、了解这个成语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成语故事,这是个千百年来被大家所熟知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2、学习“鹬”和“蚌”

课题中有两个字宝宝需要我们会认,课件出示“鹬”字。谁能拼读并组词,“鹬”的部首是什么?根据汉字偏旁表义的特点,“鸟”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呢?(课件出示“鹬”的图片,认识鹬)

(课件出示“蚌”字)谁想和这个字成为好朋友。拼读并组词。强调“蚌”的韵母为后鼻韵母,要读准。(课件出示蚌的图片,认识蚌)

3生字回文:再来读一读课题。给“相”和“争”组词。“鹬蚌相争”什么意思?鹬蚌相争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又如何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自学生字

1、老师范读课文,请你看清字形,听清字音。并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后学生回答)

2、这个篇课文故事中有故事,有意思吗?请你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圈出文中的生字。并标清自然段的序号。

3、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随文识字。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哪几自然段讲的是与这幅图有关的故事。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想“鹬蚌相争”的起因是什么?(生回答)

3、学习生字“懒、洋、啄、夹”

(课件出示生字)你认识哪个字宝宝就请大声读出它的名字,并帮它找个朋友。(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学习)

学习“懒”拼读并组词。“懒惰”的反义词(勤劳)“懒洋洋”请你做个懒洋洋的样子让我看看,你现在看起来真是无精打采的,懒洋洋:就是无精打采的样子,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学习“洋”拼读并组词。洋是比海还要大的水域。地球上共有四大洋。洋葱的洋也这个洋。

学习“啄”字。你还认识哪个字宝宝。啄的音节有什么特点。(翘舌音,三拼音,二声)啄木鸟是树的好朋友。啄指的是鸟类用嘴吃食,可以组成“啄食” 学习“夹”拼读并组词。伸手做个夹菜的动做(夹就是从两个相对的方向用力,使物体固定),夹克衫。夹还是多音字jiá,读夹时表示双层的意思,夹被、夹袄。

4、生字回文:让我们把字宝宝送回到课文当中,如果你能正确流利的读出课文就说明字宝宝已经安全回家啦。(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5这句话中哪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特别迅速呢?请你动笔画出来。“连忙” 换一词不改句子的意思吗?请你用“连忙”来说一句话。过渡: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6、自由读一读课文4、5自然段,并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生回答)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7、指导朗读:人们吵嘴时说话的语气是什么样?(生气)而且声音大,语速快。“鹬和蚌”的话得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我们们分角色来读一读。(生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

过渡:真是吵得不可开交呀。

8、如果你当时就在他们身边,亲眼看到它们争吵你会对他们说什么呢?(生答)

9、鹬蚌相争谁输谁赢了呢?齐读第6自然段。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生答)这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学习“翁”拼读并组词。“翁”指年老的男子,老头。在书上把“毫不费力”画出来。“毫不费力”什么意思?渔翁捉到鹬和蚌后会对它们说什么?

10、谁能根据这四幅图讲一讲鹬蚌相争的故事。

三、指导书写: 洋、夹、脱、候

1、读生字

2、这个四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候:注意不要忘记写偏旁边上的一竖。

森:夹字注意点、撇的写法。

四、总结: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双方争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我们要学会谦让,学会宽容。为什么苏代要把这个故事讲给赵王听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4

1 、猜成语。

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个游戏好不好? 看图猜成语,看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件展示)

2 、引入寓言,导入本课《鹬蚌相争》

二 、新授

1、解释鹬和蚌(课件展示)

2、了解《战国策》

3、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读――明――品――悟。希望大家以后学习顾问能够用到它。

4、学习寓言:

(1)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 正字音:曝 箝 禽 鹬

(3) 对照节奏,再读课文。

(4) 对照译文,自读寓言,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从而读懂全文。

(5) 检查重点的字词的解释:

方:刚刚 曝:晒 箝:通钳夹住

禽:通擒 捉住 雨:名词作动词讲 下雨

谓:对某人说 喙:嘴

(6) 用你自己的话讲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自主复述课文

(7) 带着下面的问题再看课文:

A、它们为什么争?

B、它们怎么争?

C、结果怎样?(要求用波浪线画出它们相争时的语言)

(8) 汇报交流

(9) 指导鹬和蚌相争时的语言朗读 。

(10) 要求读出它们毫不示弱的语气(分角色来演一演) 。

(11) 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道理 ?

(三) 拓展延伸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模板 篇5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会课文。

2、能借助译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联系实际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最近共读的一本书《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看到大家的学习兴趣这么高,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止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战争,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他的著作《战国策》中记录了这个故事,同时它也被编进我们的语文教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二则之鹬蚌相争》。

请大家看看题目,注意“鹬”字的写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互不相让、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三、交流分享

(一)1、交流分享。

出示鹬的图片。

(1)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2)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2、出示蚌的图片。

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四、出示课件:朗读三部曲

(一)、初读课文

1、请大家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一两名学生是读课文,引导正音,其他学生评价。

(二)、课文再读,读懂内容:

1、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在一起再读一读。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你的同桌一起解决,明白课文大意。

3、找同桌站起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评价。

(三)、小组内分角色读

1、在小组内,有感情、分角色地朗读课文。

2、找小组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读懂了吗?那老师来考考大家?我读原文,你们读相应的译文,好吗?

4、看来你们是真的读懂了!相信在译文的帮助下,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精彩!谁来试一下?

五、文本交流:说一说文中你喜欢的或印象最深刻的词语或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生:我来交流:我来讲讲故事的起因,请大家看课文的一句话。蚌在晒太阳,鹬想吃蚌,就去啄它的肉。谁接着与我交流。

生:我与你交流:它们一个用嘴啄,一个用壳夹,为了生存他们就争斗起来,那他们又是怎样争的呢?请大家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二、三句话。

鹬紧紧地咬住蚌肉,而蚌呢也死死地箝住鹬嘴,它们谁也不肯放躲过对方,都一门心思要致对方于死地,这是一场生死之争,鹬曰(请男生读),蚌亦谓鹬曰(请女生读);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它们俩都不放开对方,相持着,相持着,此时鹬气急败坏地说(男生接读)蚌亦针锋相对地说(女生接读)。谁与我交流。

生:我与你交流:故事的结局是:鹬和蚌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放过对方,鹬和蚌争了半天让谁获利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谁与我交流。

生:我与你交流: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师:是啊,对蚌和鹬来说这个故事绝对是个悲剧,但对燕赵两国来说却是个天大的福音。回到我们开头的故事,赵王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恍然大悟,那么他到底听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呢?(燕赵相争——秦国得利)如果只顾眼前的得失,那可就要吃大亏了!

六、思想大碰撞:请结合相关的故事、名言警句、古诗等交流你的思想感悟。

小组交流汇报。

七、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当年的悲剧还会重演吗?有请小演员上场。

师: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情景,但是鹬和蚌的孩子这时候同时退让了一步,两人安全脱险,渔翁空手而归,渔翁有什么感想,让我们采访一下渔翁吧!

八、用手写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矛盾,与长辈、同学或是邻居,怎样对待矛盾?怎样化解冲突?请你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九、总结升华:

同学们,区区几十个字就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短短一则寓言则让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正是:“字字珠玑化干戈,句句精炼蕴真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也是寓言的魅力,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战国策》的其他篇目。

板书设计:

不肯相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西师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6

1.能写清楚活动的过程, 学习为作文加题目。

2.学习抓住活动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写好活动的方法。

3.在动笔习作和评价交流的过程中, 感受习作的乐趣, 树立习作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观察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用比较通顺的语言书面表达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 点拨方法

1.孩子们, 这节课, 我们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木﹒——头——人。

2.交待游戏要求:每个同学的头、手、脚摆有趣的造型;保持1分钟。

3.师生拍手唱儿歌, 生摆造型。

4.教师引导:教室里静悄悄的, 听, 有没有声音;看, 周围的同学都做了些什么动作。……才过1分钟, 你的手、脚怎么样, 心里是怎么想的?……时间马上到了, 5、4、3、2、1时间到!

5.“面”的指导。

(1) 在这60秒里, 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同学们的表现。 (2) 在活动中你听到了什么?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板书:听想)

6.“点”的指导。

刚才呀, 各种各样的木头人出现在了我们的教室里, 不过, 老师发现有一个木头人很特别——请生摆造型。

(1)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木头人摆的是什么姿势? (2) 再从头、脚、身子等引导观察。抓住了木头人的动作。 (板书:动作) 。 (3) 请同学们给木头人的面部来个特写。观察的是木头人的表情。 (板书:表情) 看到他这个样子, 你猜想他想干什么? (4)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木头人的动作和表情, (扣板书) 请同学们把刚才前面同学说的按先说整体印象, 再分别介绍头、脚、身子的顺序, 连起来给大伙介绍一下。 (5) 运用刚才的方法, 同桌互相介绍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某个木头人。

7.总结:孩子们, 咱们的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60秒, 但你们的收获可不小, 你们已经掌握了观察活动的方法, 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同时, 重点观察了人物的动作、表情。 (扣板书) 如果用通顺流畅的语言将你观察到的认真地写下来, 就是一篇好习作。

【本环节教学理念:本环节设计了三个达成目标:一是教给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的方法:用眼看, 用耳听, 用心想,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能力。二是教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将自己观察到的表达出来。三是教给学生抓住活动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写好活动的方法。】

二、读题审题, 拓宽思路

1.在学校里, 你还参加过哪些像木头人一样有趣的活动?今天我们就用笔把这些快乐写下来。看, 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学校校刊正在开展一次征稿。 (出示习作百花园的要求) 快速默读, 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 明确了“写什么” (板书:写一次活动) 。 (2) 明确了“怎么写”, 将活动的过程写清楚, 并加上题目。

【本环节教学理念:“作文应该是生活的一个项目”, 是生活的需要, 是情感的自然流淌。孩子们为什么要习作?参加孩子们喜爱的《少年先锋报》的征稿活动激起孩子们想把自己喜欢的活动记录下来的兴趣, 让孩子们明白:习作是为自己所“用”。审题能力是学生写好作文必备的最基本能力, 征稿启事的内容就是“习作百花园”的要求, 既让学生明确了本次征稿的要求, 也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学生习作, 师巡指导

师:今天在课堂上我们只完成活动过程中最精彩的片段。选择你参加过的喜欢的一次活动为内容, 以“_______活动开始了”为开头往下写。

四、师生共评, 指导修改

1.大声地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边读边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中的错别字、错标点或不通顺的句子。

2.评改一篇习作。

(1) 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 看看这篇习作活动过程是否清楚, 是否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表情。 (2) 你们觉得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3) 你对这篇习作有什么建议吗?师生共同修改

小结:看来呀,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3.同桌交换欣赏习作, 发现别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红笔用“△”和波浪线勾出来。需要改进的地方, 用修改符号改改或在空白处给他指出来。

【本环节教学理念:习作的交流评价, 是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此环节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欣赏、修改习作的方法, 让学生养成反复修改习作的习惯, 在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五、指导拟题, 连段成篇

1.刚才我们完成了活动过程精彩片段的描写, 再在习作中写上活动的时间、地点, 写写自己活动后的感受, 加上一个题目, 这次活动就写得更完整了。如果能拟上题目就更完美了。 (引导学生从活动内容、活动时的心情等方面拟题)

孩子们, 课后进一步完善和修改自己的习作, 老师期待着在校刊上能见到同学们的名字!

【本环节教学理念:这是学生接触习作以来第一次进行拟题指导, 除了让孩子们知道拟题的基本要求外, 主要是想拓展学生的拟题思路, 多方面思考拟题。让学生连段成篇, 完成整个活动过程的描写。】

鹬蚌相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结果。重点学习“争”的过程,从中感悟出道理。

2、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和后果,并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鹬蚌相争》,谁来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读文,学习“争”的过程。

1、过渡:看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鹬蚌争斗地怎么样?

2、那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用“~~~~~”勾画出描写鹬的语句,用“——” 勾画出描写蚌的语句。

3、反馈。(1)“河蚌既怪鹬鸟打短了自己的美梦,更怪它侵害了自己的权利,居然想吃自己的肉,它越想越气,于是,把鹬鸟的嘴钳得更紧了。

鹬鸟用尽全力也摆脱不了被河蚌钳住的嘴,它无计可施,懊悔不该啄这河蚌。” A、你体会到什么? B、河蚌为什么生气?

C、河蚌越想越气,那它究竟想了些什么呢?

D、鹬鸟在懊悔什么?它是真的觉得自己做错事了而感到后悔吗? E、“无计可施”是什么意思?那鹬鸟就真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了吗?

(2)鹬鸟好久没吃东西了,饥肠辘辘。忽然灵感来了,它决定用激将法让河蚌松口,于是说道:“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鹬鸟深知河蚌是要喝水的,长期离开水就会受不了。鹬鸟对自己的一番话暗自得意。

河蚌本来就十分生气,一听鹬鸟这挖苦话,心里更加不高兴了,就对鹬鸟反唇相讥道:“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A、你体会到什么? B、鹬鸟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他心里高兴怎么不表现出来,而是暗自得意呢?从这里看出鹬怎样?

C、指导朗读鹬蚌的对话。

教师出示语句。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一读。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

4、它们相争的时间久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 理解句子,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1--

5、一天就要过去了,鹬鸟饿的饥肠辘辘,河蚌也渴得不行。可是,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互不相让呢?

三、探究,明确其中的道理。

1、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请大家把课文中阐述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指名反馈:鹬蚌相争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渔人得利

3、拓展: “鹬蚌相争”的故事也由此演变成了一个八字成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记一记这个成语。

4、引导想象。课件出示:

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

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5、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小结: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四、课堂小结

你们看,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拓展

鹬和蚌被渔夫捉走以后又会怎样呢?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篇8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课文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为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篇9

实施:

1、小班化为师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条件,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我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优势群体编排在第一组,弱势群体编排在第二组。)然后围成一圈,团团围坐起来。(这样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可以面对每一个人,使大家能听清他的发言)

2、我将同学们找来的又一篇短文发给大家,短文的内容是:

死路与活路

一天,我到河边钓鱼,遇到一捕蟹老人,身背一个大蟹篓,但没有上盖。我出于好心提醒老人说:“大伯,你的蟹篓忘了盖上。”

老人慈祥地看了我一眼,说:“小伙子,谢谢你的好意。但我想告诉你:蟹篓可以不盖。要是有蟹爬出来,别的蟹就会把它钳住,结果谁也跑不了。”

3、我请学生们看完短文后围绕这篇短文进行讨论。由于我将学生分层排列,所以就避免了发言都由好学生唱主角。

效果(一)第一组的同学很快地切入了主题提出:这些螃蟹只要放了对方自己也获救了。有的同学还谈到了螃蟹的想法:我没有逃出去,谁也甭想出去,要死大家一起死。有的同学接下去谈道:“它这样的想法恰恰是害了自己,原先还能逃出去,现在只有死路一条。事情的结果与它的想法有很大的关系。”第一组的同学发言积极,还谈到了如果我是螃蟹的话,我会怎么做。

效果(二)第二组的同学由于摆脱了好同学的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不得不动脑筋主动思考。有的提出:这个故事与矿工的故事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有的说:“它们只有放了对方才能逃出去。”有的说:“如果我是螃蟹的话,我就像矿工队长那样,先让它们有秩序地逃走,我也可以逃走了。”在组内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发言质量也越来越高。

效果(三)经过了讨论——思考——讨论我将他们的发言进行了总结: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你不给别人活路,最终将会自短生路;你给别人机会,其实也等于给自己机会。

我觉得学生潜意识已经对这个道理有所领悟,特别是第一组的同学,几乎已经说出这个道理,而他们欠缺的是人生经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今后碰到类似的情况的话,我想他们一定不会束手无策,甚至会用今天学到的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六、反思与讨论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如此,学生们虽然在这次学习中获益匪浅,但是这样的教学需要大量的空间、时间。有时教学者会因组织不当而导致课堂纪律有所松散。学生家长会认为孩子的学习时间是宝贵的没有必要将时间花在寻找资料上。而我们每个人都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这样教学能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提高吗?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教育、教学应该追求的是人格的健全和多样。柏拉图早就指出,社会需要分工,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的人能够做最适合他的工作。

西师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0

《鹬蚌相争》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4、诵读古文,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5、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由“鹬”、“蚌”图片各一张和战国七雄分布图制作成的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示意:

故事导入——自读课文——激发兴趣——熟读概括——了解内容——初读指导——合作表演——指导朗读——体会角色——回归历史——角色换位——理解寓意——想象交流——创编故事——

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点燃学习兴趣。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

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叫什么?鹬蚌相争。(板书:鹬)“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是怎么样记住它的?

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就念“鹬”。)(出示“鹬”图片,认识鹬。)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生自己练习朗读。

(2)小组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完成板书:

鹬 蚌 ↘ ↙ 相争 ↓↓ 渔夫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

(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生1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生气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呀?

生:那鹬啄住我的肉,居然还威胁我,我才不怕它呢!

师:你从哪儿看出蚌不怕鹬?

生:从“毫不示弱”这个词知道的。

师:谁跟她读得不一样?

生2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慢条斯理,但很坚定)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我觉得河蚌还会想:你不是要把我干死吗?我就不放开你,看你能怎么样?气死你!

(学生们都笑起来。)

师:哦,看来河蚌不光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还很会气人呢!那鹬岂不是更生气了!我们再一起读读鹬和蚌的对话,感受它们各自的心理。

2、表演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

(1)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

(2)学生们两个人一组,合作表演鹬蚌“互不相让”的争斗过程。

看完几组同学的表演后,同学们纷纷提出意见:

生1:它们不能说完话就放开,应该“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

生2:那个鹬的嘴用力往外“拔”是不对的,因为说的是“互不相让”,就说明鹬并没有想“撤退”的意思。

3、对,应该是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

…… ……

板书:互不相让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1:它们这样一直僵持下去的话,鹬会被活活饿死,蚌会被活活干死,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师:这就叫——

生:两败俱伤!

生2:如果有渔夫走过来的话,它们一个不能飞,一个跑不了,就会被渔夫一起抓走……

生3(抢着说):渔夫把它们抓走后,很可能会把鹬卖掉,把蚌用来煮汤喝……

生4:鹬也可能会被吃掉……

4、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1:我会想:如果我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生2: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国,而且我们还应该和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四、体会寓言的魅力。

两千多年前,聪明的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故事,巧妙地劝阻了赵王,免去了燕国的一场祸患。你能体会到这个故事的言外之意吗?(燕赵相争,秦国得利。)你从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发?(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劝说君王将士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板书:《战国策》)一共有33篇。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板书:权衡得失要牢记。)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拓展延伸:创编故事,发散思维。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六、作业超市。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

鹬 蚌 ↘ ↙ 相争(互不相让)

《两猫相争》教学设计表 篇11

1、较生动的讲述图象的内容。

2、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理解故事中简单的教育意义。

3、喜欢欣赏漫画。

二、活动准备:

数码相机拍摄的图象。(图象内容:(老师的手掌部分)一只手拿着一根笔,在纸上画出两猫相争的图案。)学习包相应的小图书幼儿人手一册。纸张、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师引导幼儿提出看电视的要求。

a、观看的过程中不影响别人观看。

b、注意观看图象中的内容。

2、组织幼儿观看电视图象并讲述。

a、让幼儿观看手与笔的图象并定格,激发幼儿观看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猜猜接下去会出现什么呢?

b、引导幼儿完整欣赏图象。

c、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图象中的内容。

3、组织幼儿讨论:

a、两猫相争的结果是什么?

b、为什么它们都吃不到鱼呢?

c、他们要怎么做才能吃到鱼?

4、组织幼儿再次观看图象并讲述,师重点引导幼儿学习词语: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5、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推测并讲述:鱼到哪儿去了?

活动延伸:让幼儿大胆的将自己创编的故事结局用漫画的形式画出。

活动反思

直接利用材料也可以开展好本次的讲述活动,但是,为了更好的激发幼儿的兴趣,选择了利用数码相机拍摄图象,这是在组织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工具与大胆创新的体现。

一、取得成效

1、拍摄的图象有效的激发了幼儿讲述的兴趣,因为有了绘画过程的体现,所以幼儿的讲述内容更生动了。

2、幼儿在电视画面的刺激下都很积极的参与讨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

二、不足之处

1、引导幼儿学习词语“难解难分”时师解释不清楚,幼儿比较不理解。如果利用两只手握在一起,用力拉也拉不开,让幼儿在简单而明了的过程中理解——小猫如何争得难解难分。

西师版《丑小鸭》的教学设计 篇12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选择喜欢的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4体会丑小鸭的心理活动,感受丑小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丑小鸭的心理变化,感受丑小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最后终于变成了漂亮的白天鹅的喜悦。

教学难点

体会丑小鸭的心理变化,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并造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小黑板,《安徒生童话选》这本书。

学生:阅读有关安徒生爷爷的作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边出示《安徒生童话选》,边问:同学们,你们读过这本书吗对了,这就是着名的丹麦作家安徒生爷爷的童话选。那你知道安徒生爷爷写了哪些童话故事呢(可引导学生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豌豆公主》、《丑小鸭》等)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去读一读《丑小鸭》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教师提醒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画出生字娃娃。

(3)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抽生谈感受,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3小结。

三、再读课文,合作识字

1认真听老师读一遍课文,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2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好翘舌音“丑”、“翅”、“软”、“充”四个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3小组互读,同桌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并以开火车、找朋友等形式加以巩固。

你记住了哪些字介绍自己的记字方法。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注重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如“裂”、“踢”、“膀”可运用记忆形声字的方法。“堆”、“软”可以采用“换一换”的方法。

4教师小结。

四、再读课文,体会丑小鸭的心理变化。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丑小鸭感情变化的词语。(伤心——兴奋——幸福)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丑小鸭伤心的原因。

(1)思考:丑小鸭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用“”画出来。(学生自读——抽生交流——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理解“破壳而出”和“稀稀疏疏”等词语。

(3)因为“丑”,丑小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a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

b朗读体会。重点抓住“打”、“啄”、“踢”这几个动词体会。

c“只好”这个词怎样理解

(4)教师小结。由于丑小鸭样子丑,所有的动物都瞧不起他,所以他很伤心。

3过渡:伤心的丑小鸭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被动物们瞧不起。秋天到了,当橘红色的太阳慢慢下落的时候,丑小鸭看见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5自然段,看看丑小鸭因为什么而兴奋

(1)找出描写白天鹅漂亮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重点指导“我要飞向他们,飞向那些美丽的鸟儿”这句话。从 而体会丑小鸭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

(3)教师总结。

4教师有感情的叙述: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丑小鸭也一天天地长大了。终于,奇迹发生了,他变成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鹅。赶快读读第6自然段吧。

(1)小声朗读第6自然段,找出描写丑小鸭漂亮的语句。

(2)反复品读,体会丑小鸭幸福的感觉。

(3)教师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好“又来了一只新的天鹅”和“丑小鸭低头一看……好美啊!”这两个感叹句。

5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伤心——兴奋——幸福”为线索,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五、指导写字并完成课后题

1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2学生观察要求会写的字,提出容易出错的地方。

如:“丑”字的笔顺要注意。“卷”与“巷”的区别。

3教师示范,学生描红、临写、欣赏。

4同桌互评,找出写得好的字,画上一面旗帜。

六、拓展延伸

1把《丑小鸭》的故事讲自己的家人听。

上一篇:生活高一作文800字下一篇:文明礼仪主题班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