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教学设计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锄禾教学设计(共9篇)

锄禾教学设计 篇1

(2)禾是一个象形字,就是指禾苗。

(3)你知道哪些带有禾字旁的字吗?(和、秋、种、稼)

2、板书:锄(1)看图:你看,这位老农手里拿着的就是一把锄头,锄头是农村一种及其常见的农具,可以用来给庄稼锄草、松土。

3、看图猜猜锄禾是什么意思?(就是用锄头给禾苗锄草、松土)。

4、唐代有一位名叫李绅的诗人就以锄禾为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认真地读一读,学一学。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

3、读出节奏。

三、解读古诗。

(一)第一句。

1、自由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脑子里打个小问号。

2、质疑。

3、解疑。

(1)日当午:出示太阳图,你觉得贴在哪里比较合适?说出你的想法。(相机教学生字:午)

(2)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夏天,中午的太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句式训练:______________的太阳

太阳像______________(选择一个说)

(3)想象说话:炎热的夏天,中午的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很热,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种热吗?句子中不能出现热字。

(4)老农夫却还在锄禾,他热成什么样了?请学生画汗滴理解第二行。

4、看图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并读好诗句。

(二)第二句。

诗人李绅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心里感触很深也很多,于是用三、四两行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了些什么呢?(板书:看想)

1、自由读。你知道他想了些什么吗?

2、交流。(板贴图2)

3、看录象:体验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4、这句古诗流传至今已经成了名言,人人皆知,你看,老师请我们学校的书法家老师把这句诗写成了一幅作品,你想把它帖在哪里?

四、背诵

锄禾教学设计 篇2

一、小扣心门, 拨动学生的心弦

教学这一课, 我准备按照古诗的一般教学步骤进行: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诵诗句。当初读诗句时, 我发现学生对于学这首诗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好奇和欣喜, 只是面无表情地唱读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诗, 因为这首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早已熟记于心, 甚至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由于学生对农民劳动的情景缺乏感性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我结合课件将图画和诗句对应起来, 以对话形式拨动学生的心弦, 试图让学生从一幅幅画面中看到农民弯腰弓背、挥汗如雨的情景, 感受他们辛苦劳作的艰辛。“你从图上看到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到农民劳动十分辛苦?”学生仔细看图, 发现了感人的细节:“农民汗水直流, 他太热了!”“这个农民皮肤晒得很黑, 双手很粗糙。”……“孩子们, 你在烈日暴晒下能坚持多久?”所有的学生连连摇头, 甚至还表现出热得受不了的模样。我抓住机会让学生发挥想象:“农民伯伯在粮食的生长过程中, 还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又会如何克服?农民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什么呢?”在有的放矢的教学引领下, 学生的表情不再麻木, 惊讶、佩服、同情、激动显现于一张张小脸蛋上。随后一段教学视频的播放, 学生在声音、形象、色彩的感染下看得津津有味, 看着禾苗渐渐长高, 直至抽穗、成熟、收割、脱粒, 最终白花花的大米呈现眼前, 我因势利导:“这时你想说什么?”举手的孩子很多, 想必孩子们的内心一定不再平静, 情感的涟漪已悄悄激起……“你想怎样读好这首诗呢?”一个个学生的大声朗读告诉我, 他们已能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懂得要珍惜粮食, 不能浪费的道理。这正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但我觉得若教学到此, 接下来让学生带着对诗句的理解背诵这首诗, 会显得很苍白。这样一首有教育意义的古诗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更高境界呢?

二、打开心房, 浸润学生的心灵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 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朗读感悟, 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勤,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时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让每个学生感受其中。课至中途, 我让学生合上书, 静静坐着, 学生莫名等待着。大约十秒钟后, 我问:“有哪些小朋友老家是农村的?请举手!”几乎都举了手。再问:“有哪些小朋友家吃的大米是老家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种的?”又是一大片举手。“知道你老家的亲人送的米、菜从哪儿来的?”学生脱口而出:“种的!”“怎么种的?”学生一下子答不上来了。我神情严肃、放慢语速, 一字字、一句句铿锵有力, 意味深长地告诉学生:“你爷爷奶奶经过风吹日晒, 吃了千辛万苦种了粮食自己舍不得吃, 把最新鲜的、最好的留给子女, 留给宝贝孙子孙女, 一天天, 一年年, 他们的背弯了, 腰驼了, 头发白了, 牙齿掉了, 身体有了病。孩子们, 当你捧着饭碗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 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最想对爷爷奶奶说什么话?”问到这儿, 我环视所有的学生, 有的举手激动得人已站起, 有的眼眶湿润悄悄低头, 有的陷入沉思……我强忍住内心的情感, 听着孩子们发自肺腑的心声, 连连点头, 不时竖起大拇指。“我以前不好好吃饭, 以后绝不再挑食!”“我以前不想到老家去, 以后我要经常去看看爷爷奶奶。”我以后要到乡下多帮老人做事, 让他们不再辛苦, 长命百岁!”……一张张笑脸涨得通红, 一句句话语让人惊叹, 每个学生徜徉在感动、幸福之中。别小看一首诗, 其中蕴藏着大道理;别小看年幼的孩子, 只要引领得当, 在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主体性得以凸显、个性得以张扬。在师生对话互动中,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有激情、充实有感触, 真是有滋有味。

三、倾听心语, 放飞学生的心愿

古诗的教学容易枯燥、乏味, 如何让学生从心底和作者共鸣, 从行为上指导学生, 这是教者需要慎重考虑的。抓住古诗背后闪动的灵魂, 彰显古诗的魅力, 才能达到古诗教学的目的。

我联系班级学生在校就餐的情况, 让他们当起了小老师。问:“学了今天这一课, 谁有办法帮助我班吃饭拖拉、总是挑食的同学改掉坏毛病呢?走到他身边去, 告诉他该怎么做。”立刻, 学生们围住了那几个吃饭问题大的孩子, 循循善诱, 一副教导有方的样子, 生生之间的互动融洽、和谐, 学生情绪高涨,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此时正是知识内化、深化之时, 欢快活泼的课堂氛围预示着优良的教学效果。

“除了我们吃的饭菜, 还有哪些东西也应该珍惜呢?先在小组讨论讨论。”学生立刻像小鸟一样唧唧喳喳, 个个说得眉飞色舞。他们禁不住挥动着举起的小手, 向老师暗示:“我知道”“老师, 请让我讲吧”, 这时, 学习已成为孩子的“自我需要”, 在他们内心深处, 《锄禾》埋下的种子已发芽、开花, 从身边的一支笔、一页纸说到窗外的一棵草、一棵树, 从一本本子、一件衣服说到一个人、一个家, 通过对话, 打开了一扇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户, 孩子们从一点一滴中看到劳动者的成果, 他们心中放飞的心愿达成了共识:所有的劳动者都是光荣的, 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因此所有的劳动成果都要珍惜, 拥有的幸福、美好的一切都要珍惜。针对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娇生惯养,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生活条件优越的特点, 对他们进行珍惜劳动成果教育, 就如一场及时雨润物无声, 播洒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田。

锄禾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分析:

《锄禾》是培智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古诗,让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懂得珍惜粮食。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14人,包括智力障碍、唐氏综合症、自闭症及多重障碍等多种类型,障碍程度参差不齐,从本班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将其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A:周鹏飞、杨凯、江境雄、刘晓雪四位学生,该类学生理解和认知能力较好,学习和语言能力较强,通过课堂学习能自主完成作业。

B:李正杰、陈怡敏、付旭辉、李坤、赵志峰、吴佳科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学习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书写及认读需要教师一定的辅助,在教师的提示及帮助下能完成部分课堂学习。

C:索文浩、曹浩栋、房佳路、贾正云综合能力较差,基本无法书写及认读,语言能力也较弱或无语言能力,课堂学习需要家长及教师的大力协助。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培智学生的心智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来理解古诗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并懂得节约粮食。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古诗。难点:理解古诗。教法学法:

培智学生综合能力较差,因此,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尤其是游戏和情景,以真诚、爱心、耐心和有效的教育机制来引导学生。本节课我将主要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并辅之以情景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法。我将引导学生采用朗读体会法、观察法、表演法来学习。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观看图片,谈话导入

培智学生观察能力普遍较差,通过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在结合本首古诗的写作背景,从而导出本课。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配合优美的背景音乐,加上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初步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结合图片及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意思,体会农民伯伯种粮食的辛苦,并懂得珍惜粮食。第四环节:情景表演,升华感情

通过改编小故事,在加上学生精彩的表演,帮助学生融入情境,升华感情。

第五环节:加强练习,巩固提升

培智学生识记慢,遗忘快,因此要及时加以练习,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环节。

1.判断对错,观察图片小朋友们做的对不对。2.填一填,文中表示农民伯伯种粮辛苦的是哪一句?表示我们要珍惜粮食的是哪一句。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锄禾教学反思 篇4

——阳谷特校三年级语文第五册

刘香菊

《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这首诗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我为学生的古诗学习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情境教学实践中,也早已证明通过图画、摄影、音乐等多种手段,再现教材的情境,能提供给孩子们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把学生较快地带入“智力发展区”,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我为学生制作了反映古诗内容的幻灯片,提供给学生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背景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古诗有一个很好的感知。

设计本课教学时,最大特点在于师生对话互动,力图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师生双方实现了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与收获,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上课伊始,我做闯关游戏的形式拨动学生的心弦,在读文、识字、书写中激发学生合作参与的热情,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将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在师生对话互动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充实、有滋有味。

同时我还根据弱智生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插入了学习儿歌、听儿歌的形式,来使学生放松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知识获取和应用的具有多种外部表征的信息库。将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资料,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形式收录,并通过课件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使学生真正在 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学习理解古诗,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堂堂

这节课中我较满意的地方是:采用插图以及多张照片,让学生对农民的劳动有所了解。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农活,自然也无法体会农民劳作的辛苦,利用插图及几组图片,可以较形象地展示劳动场面,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而图案的形象性也符合低年级的形象思维。另外不管是读课文还是识字环节,我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多次采用,较大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有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小组赛读,齐读等形式,让课堂书声琅琅,以多读来品味课文,理解课文。不足之处:

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太熟悉其合作方法。有的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练习,并应向学生明确合作方法。

2、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教学出现听课漫不经心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应多方面探索。

《锄禾》教学反思 篇5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让古诗插上歌声的翅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还能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

整节课我都是以音乐开始,以音乐结束,始终以音乐为本。让孩子们吟诵古诗更有节奏感;让学唱歌曲变得轻松、生动,歌声变得更甜美;在歌声中潜移默化的将思想教育进行宣泄和升华,从而感悟古诗中所蕴涵的道理。

这节课共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是看图听音乐读古诗——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读古诗的乐趣。

我一共安排了三幅图,并根据每幅图的题目和含义配有三段音乐。学生能够跟随字幕的变化有节奏的读出古诗。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体会这三段音乐速度和情绪的不同,并在最后能够归纳出速度与情绪的关系:速度不同,表现的情绪就不同,所以情绪与速度是密切相关的。二是通过音乐的渲染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表现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诵读。这也为后面学唱新歌做好铺垫。

接下来是学唱古诗歌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唱古诗的乐趣。

歌曲《锄禾》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节奏比较欢快,衬词“哎咳哎咳呦”的加入更使这段音乐的情绪变得坚实有力;第二部分的节奏比较舒展,情绪也很优美,与第一段形成了对比;歌曲第三部分就是第一段的再现。我采用的是分段学习的方式进行歌曲学唱。

我先是从朗读歌词入手,让学生观察四句节奏的变化,然后先解决第三句的难点部分,然后采取师生接龙的方式进行有节奏的朗读歌词。然后进行导入,我说:有一位作曲家非常喜欢这首《锄禾》,所以他还给这首古诗谱上了曲。(出示歌片)让我们一起听听看。(播放视频)让学生初次感受歌曲旋律。然后我进行提问:同学们,在这首歌曲中,加入衬词的.部分和没有衬词的部分,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一样吗?先不要着急告诉我答案,我们再来仔细的听一遍,这回我来唱给大家听。(师再次范唱)这样学生就再次感受了这首歌曲的旋律,同时也加深了印象。有了这两遍基础,学生就能够随着琴进行哼唱了,所以我让学生在哼唱中自己找问题,解决唱得不准确的地方。最后仍然采用师生接龙的形式完成第一部分的学唱任务。

学唱第二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段音乐我们应该怎样表现?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伴奏。学生很快就会体会深情优美的情绪,所以我要求学生采用轻生演唱的方式,随着伴奏进行演唱。

应该说这首歌曲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于是我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演唱形式进行创编,大部分学生表现的比较积极能够踊跃发言,只是思维创造力没有放开,形式还是有些单一,如果再引导学生加入吟诵、律动等等,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我这样教《锄禾》-教学教案 篇6

上课一开始,我就告诉学生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在将近一年中已经背了很多古诗了,今天我们就要开展评选“古诗大王”的活动,形式上我采取了接龙的形式,接不出下句的则被淘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2、讨论诗句意思,进入古诗意境

当评选出“古诗大王”后,我这样导入:“看着小朋友背出了这么多的古诗,王老师相信在我们班中一定能有‘小李白’‘小杜甫’出现,古诗虽然只有几十个字,但包含的内容却很多很多,就像《锄禾》,我们已经能背得很熟练了,但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交流诗句的意思,在理解诗句的前提下,再读诗句,自己划分节奏重音,指名上黑板划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

3、连环画创作,深化主题

学生读出感情后,我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四人小组合作,每人给一句诗配上一幅画,四个人就是一本小小的连环画,画面下面再配上有关的语句。

完成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连环画解说,有一组小朋友是这样描述的:

生1:在一个夏天的中午,太阳照着大地,农民伯伯正在禾苗地里锄草。

生2:因为天气太热了,农民伯伯的汗水都流到了地里。

生3:我的画中是一家三口,他们正坐在饭桌前吃着香喷喷的米饭。

生4:因为我们知道了每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所以小女孩吃饭时一粒米饭都没有掉出来。

锄禾教学设计 篇7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每行诗的意思和全诗内容,懂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3.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能背诵全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每个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

一幅彩色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锄禾”。很多同学都会背诵这首诗了,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锄禾》

二、指名朗读课文。同学们认真看书,然后在书上划出生字来,指名读生字。

三、讲读课文:

(一)板书: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1.讲解字意:

锄:给禾苗锄草松土,是在劳动,指动作。

禾:指禾苗或庄稼。

日:太阳。

当:正是什么时候的意思。

午:中午。

2.请同学们讲解上述字的意思。

3.说说前半句话的意思:

(参考:在炎热的夏天,中午的时候,农民顶着烈日给禾苗锄草松土。)

4.理解字意:

滴:滴到的意思。

5.说说后半句诗的意思。

(参考:汗水滴到禾苗下边的土里。)

(二)看图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中午,太阳高高悬挂在空中,农民在烈日照射下,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擦汗,在田间给禾苗锄草松土,一滴滴的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三)板书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1.理解字意:

盘:盘子

餐:饭食

皆:都的意思

2.第2句诗的意思:

(提示:可以让同学自己来说。)

(参考:谁知道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用农民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四)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指名2~3人)

(五)指名背诵全诗。

四、小结: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作者看到农民辛苦劳动,知道粮食来得不容易,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艰辛的同情。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指名3~5人。

二、学习生字:

(一)辅导学习:

dāng当

1.分析字形、上边“当”,下边“彐”。

2.组词:当中、当时。

3.指导书写:

pán盘

1.分析字形:上下结构,上边“舟”,下边“皿”

2.组词:盘子一盘菜

3.指导书写:

(二)自学生字:

wǔ 午 hàn 汗 lì 粒 xín 辛 kǔ 苦

要求:分析字形结构并组出词语来,然后自己在田格里各写一个。

(三)读词语

当中 当时 中午 下午 汗水 盘子 米粒 辛苦

苦瓜 饭粒 汗珠 一粒米

(四)组词练习:

汗( ) 午( ) 粒( ) 苦( )

(五)读读作者写的另一首诗,同样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之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优秀散文:摇忆锄禾 篇8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当我听到唐朝诗人李绅写的这首《悯农》的歌谣时,便想起上中学放暑假锄地的情景。

进入三伏天,太阳也变得毒辣,强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热得人喘不过气来。站在太阳的底下皮肤都觉得发烫,大街小巷也很少有人出来。这时节地里的玉米也开始拔节往高长。地里的杂 草趁机而入。每天早晨,我便和大人一起扛着锄头,兴致勃勃的来到地里。夏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凉,也十分清新。人们趁着凉快早早的起床,就去地里锄地。走在去地里的路上,看着两旁绿油油的庄稼,深呼吸几口新鲜空气,真是一种天然“氧吧”的享受!

地里的杂草,在我们的锄头下,一个个被除掉,然后,经中午炎热的太阳一晒,立马变得枯萎,甚至当天枯死。但还有些顽疾,总是锄不干净,像香胡子、马杂菜、兔耳朵草。最难除尽,人们把这些草叫着“万年扎”,锄一遍地,浇一次水,它们就会很快冒出嫩绿地小芽芽。如果主人不快点除去,它们就会很快覆盖地面,甚至吸收土地养分,使庄家营养不良,而变得枯黄。听老人说这些马杂菜是一种中药材。我们这的人还没等到它长老的时候,就会摘下来,与面粉和在一起,蒸馍,或摊饼子。听大人们说,既环保,又有益于健康。

我们家因为妈妈身体不好,不能下地劳动。爸爸就领着我和姐姐下地,锄草,施肥。记得当时,因为我家的地远,要经过我们的中学,再经过小学,大约要走半小时左右才能够到达。所以每到下午,三四点爸爸就领着我和姐姐,与村子里的人一起往地里赶。因为太热了,所以人们到地里以后会坐在学校墙的阴凉处,等温度下降后,凉快些才开始干活。这让我体验到夏炼三伏的感觉。

那时候不过十五六岁,也不知道疲倦,只是跟着大人使劲的干着。想着赶紧把地里的草除完,然后,趁着玉米还没有长高,好给上肥料。记得上肥料的时候,太阳晒得人,汗流浃背。爸爸挖坑,我扔肥料,姐姐盖土。每次打开肥料袋子,一股强烈的刺鼻的味道,喷的人不敢正眼看,把脸面迈向一边,而且还要屏住呼吸。很快把肥料倒出,然后端走,才能得以深吸一口气,缓冲一下。上肥料的时候,玉米的叶子常常把人的.胳膊、脸、小腿划的到处是红道道子。这些红道道一见到水,或是肥料,蛰得人生疼生疼的。但是看到大人们一声不吭的干着,自己也咬着牙,挺着把那片地上完。然后给浇水,让肥料全部化掉,渗入土中,大家才算是松了一口气。这样的锻炼,也使我养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经济的发展,脑力劳动越来越多,体力劳动越来越少。特别是三伏天下地干活,已经很少见了。 而现在,我们周围的庄稼地全部盖起了高楼大厦,什么医药公司、梦想公社……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周围人们的思想意识,思想行为,以及面临的就业状况同时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先进文明的生活习惯,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满街道是小汽车,家用电器齐备,村村通公交,出行方便。而且很少见到以前人们做饭用过的风箱,土炕……而闲不住的老人还是会自己找一块空地,开垦起来,种一些蔬菜。一有空便务弄他们的空地,一天忙忙碌碌的,也使自己每天倒不觉得空闲。种下的菜吃不了的,就送给周围的邻居,和和美美,高高兴兴享受着自己的天伦之乐。

锄禾日当午带拼音 篇9

汗滴禾下土。

han di he xia tu 。

谁知盘中餐,

shui zhi pan zhong can

粒粒皆辛苦。

li li jie xin ku 。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李绅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李绅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李绅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李绅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李绅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李绅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李绅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李绅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创作背景

上一篇:销售工作心得怎么写下一篇:我喜欢的英语课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