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火锅的导游词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川火锅的导游词(通用9篇)

四川火锅的导游词 篇1

四川火锅表现了中国烹饪的包容性,在制作配料上以”厚味重油“著称,鲜香味美,制作精细,口味大众化。

当时的重庆却是水路交通要道,比起泸州就大多了。这种食俗沿袭而下,传至重庆后,就又有一番变革了。当时一些苦力(“棒棒”)见到这种吃法后,就跑到杀牛场捡一些被人丢掉的牛内脏到长江里洗净,切成小块,和船工们一起吃。大家都觉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饱肚子,又能驱寒。再后来就有人干脆用一挑(两个)箩筐,一头放些牛杂(以毛肚为主)、小菜,一头放一泥炉子,用一口分了格的“大洋铁盆”放在炉子上,盆内沸腾翻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又香的卤汁,每天就在河边、桥头或走街串巷的叫卖。于是这些船工、苦力(棒棒)们也不再自己生火煮了,各人认定一格,即烫即吃,直至吃饱,还花费不了多少钱,既经济,又方便,又能增加热量。除了那些苦力外,来围着挑担子的吃的人也越来越多。直到民国二十三年,才有人把它搬进了小饭店,把这些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了格的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众人的口味,慢慢地这种小饭店越开越多,在重庆对岸江北的一条小街上几乎全都是这种饭店,并且吃的人相当多,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后来人们为了记住这种吃法是从小米滩传过来的,就干脆把这条街称作“小米街”。

乃至后来,到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火锅日益兴盛,官场要员、金融巨头、商人、记者等以吃火锅为荣,有人还把这种火锅店高尚化。许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跑到台湾的国民党老兵,至今仍念念不忘重庆火锅的美味,有的还在台湾开起了火锅店(但由于原材料的问题,老是赶不上四川本地的味道)。所以现在许多书上都说四川火锅发源于重庆江北,但事实却是源于泸州,在重庆发展开来的。

四川火锅的导游词 篇2

项目面积:1022平方米

完成时间:2015年4月

主持设计师:胡俊峰

参与设计师:邓浩杰、陈勤

设计单位:成都私享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主要材料:瓷砖、防火板、乳胶漆

摄影:王牧之

庭中继来花院香,竹柳堆烟,洞中无重幕;江南烟雨过食处,围炉夜话,音律耳郭入。

徽州小景檐屋木,颊齿留香,煮意惹人妒;玉液细酌杯盏触,微醺思遐,远山写意述。

成都是舌尖上的美食天府,全城大大小小有11条美食街,其中首指玉林路。在这片城南传统富人区中,火锅店的数量更是有几十家之多,餐饮业态在味道上无法形成任何优势,此时,设计导向就尤为重要了!

远山炭火火锅的食材来自西昌远方的大山,崇尚环保和绿色的经营理念在油爆火锅的群聚中释放健康的吸引;而紧密嫁接火锅的是远山品牌旗下的FM酒吧项目,与火锅店对门相邻,一食一饮,一静一动,跨界的创新引入,体现商业的多元!

空间是商业和品牌的实际载体,就品牌识别而言,商业空间设计在形态、色彩、线条对整体项目的环境统一把控,提高商业项目品质。我们从项目定位、商业策略、品牌识别、空间格调、差异化利基等方面都进行了梳理,在商业创新上革一场火锅的命!

江南院子里的火锅店

来到远山的食客们,都第一眼被空间场所吸引,建筑层叠、出入有致、空间交错、明暗通透,一组组写意江南的小品构筑了远山火锅的整体空间形态。青黑石板的地面,徽派意景的内胆建筑.贯连有秩的窗洞门廊,灰白砖墙,竹林小景,风古旧木,流苏吊灯,还有堂中一棵枝丫重叠穿顶而立的大树,那一种写意和洒脱的场所气质调动着食客们的心悸季、此一回江南院子里的火锅也独居风雅。院、园、宅,一入一出,人、物、境,交疏吐诚,此时此刻,才刚刚渐入佳境……

空间定调在新中式古典院落,即刻将火锅业态的差异化做到极致,想不到,没想到,设计诠释品牌的内里,空间表述商业的外形,下笔铺陈转合,叙事婉约灵动,设计的精妙亦在于此。

照相馆中的火锅店

品牌价值提升商品价值,商业策略支撑后续经营,经商拼智,善谋应市,一切设计上的思考都为应市。远山不是简单的火锅店,而被食客们戏称为“火锅主题照相馆”。“互联网+”思维模式,自媒体时代,主动营销不如口口相传,我们在本案的设计中植入多个节点,让食客成为宣传出口,让传播成为可能实现!

除了空间本身的高分享值,更多节点的考虑更增添了传播的价值。食来食往,惊喜到餐碟的别致,厚重的鹅卵石、粗质的瓦砾、古朴的瓦当,乘起精致的菜肴,你会忍不住拿起相机;等待锅开,你不会空栈相望,一枚沙漏计时徒增待餐趣感,你会忍不住拿起相机;试管瓶的调味料、嵌入天花的旧门板、攀附墙壁的八仙桌、长条凳、卫生间玩笑的小人导视,你都会忍不住拿起相机……分享即是价值,传播即是口碑,私享设计工社让空间自承和内部装载都构成有力的传播!

体验关怀的火锅店

体验式经济模式,购买目的被消弱,感受氛围、愉悦心情,随即产生辅助消费。现代餐饮空间尤为注重客户体验,食客们在双重感受获得的满足里,才会产生正向的积极传播。

王家渡火锅 先锋火锅的体验感 篇3

重书“渡口”文化

火锅,始于商周,兴于明清。一提火锅,大家自然会想到四川火锅,麻辣飘香,忍俊不禁。

四川人有个习俗,贵客临门时主人定会招待客人吃上一顿火锅。而吃火锅最尊贵的礼遇便是在河边、在船上。眉州东坡餐饮集团董事长王刚先生的老家门前有一个古渡口名为“王家渡”,渡口作为商贸枢纽之地自然是人川流不息,而河中美味的河鲜更令商人们流连忘返。正是源于此,当眉州东坡将经营思路拓展到川菜的第二板块——火锅时,王家渡火锅的“渡口”文化便成了最好的品牌诠释。一个“渡”字与水结缘,火锅本身又是涮食艺术;“渡口”有停留靠岸之意,多了几分休闲与优雅;除了以此表达思乡的情感,也更将火锅的最高礼遇,招待各方好友的美好心意,呼之欲出,相得益彰。

王家渡火锅以“创新、健康、时尚”的特色蜚声在外,在秉承四川传统火锅麻辣鲜香的特点之上,董事长王刚与其恩师:被誉为“总统厨师”的甘国请老先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创新,并将散落于民间的火锅配方加以收集和整理,又借鉴了台湾火锅、港式火锅、京城涮锅等闪光之处,博采众家之长,为京城人民呈上了颇具四川家乡风味的王家渡火锅,并将八大山人的山水文化、江畔的船工文化、渡口文化运用到业态理念之中,突出意境、尽显尊贵,全力将中华火锅演绎到极致,致力于打造绿色火锅、生态火锅、健康火锅、时尚火锅,根据顾客的需求不断推陈出新。

沸腾的美食艺术

王家渡火锅金宝汇店延续火锅品牌的核心概念,在设计上用最时尚、最前卫、最酷的方法,为食客传达一种当代先锋的体验感,其与金宝汇时尚、品质、高端的气质不谋而合、相得益彰。步入金宝汇店,似曾相识,却又处处充满惊喜。整个空间以黑色系为主,细沙映衬出仿若水墨画般延展于脚下的地面,形态各异的精致灯饰,光影交错间为沸腾的火锅映上一层朦胧的美感,让人们在一个比较暗调的环境中,静心静气品味美食。王家渡火锅的经典渡口元素在这里也不乏体现,比如石质把手、芦苇和鹅卵石。给人们的整体感觉是:虽然身在闹市,心却置身于一片安静的水边和悠悠的芦苇丛中。新开的王家渡火锅金宝汇店,不但有大家熟知的清汤锅、红汤锅、鸳鸯锅,更有秘制的顶汤锅、番茄锅,锅底均采用营养价值丰富的优质材料精制而成,健康、美味、营养。涮品方面主要以四川盛产的江团、雅鱼、石爬鱼、鲶鱼、黄辣丁、松花鱼、挑花鱼等名贵河鲜为原料,再加上王氏秘制的清汤底料和麻酱小料,吃起来真是别有一番清鲜滋味。

打造精品店铺

此次王家渡火锅入驻金宝汇,除了想丰富王家渡的餐饮类型选择外,更重要的是想打造出一个品牌店,让其成为一个对外展示的窗口,所以在装修方面下足了功夫。在菜品方面,金宝汇店使用的是A类菜单,与B类餐单比,这里的食材更丰富,荟萃各种精品海鲜。据王家渡相关人员介绍,之所以选择金宝汇,主要是看重这里的品牌氛围,很多人对四川火锅的感觉都是非常家常和随意的,但王家渡想告诉大家的是,四川火锅也可以做出品质和价值。围锅而聊,无涮不欢,即使是初次相约的友人,在升腾的气氛中亦仿若参加一场老友的聚会,感受沸腾的艺术,领略不一样的“锅”色天香,这就是王家渡想带给食客们的温馨感觉。

对话王家渡

今年王家渡在菜品、经营等方面会有什么变化?

1.从自助展台设计到餐具的颜色材质的选用,都选用很独特的器皿,既凸显时尚又典雅。

2.免费自取展台水果,选用时令新鲜的木瓜、草莓、西瓜、火龙果、马蹄,让客人在餐前吃点水果,更加营养健康。

3.餐后的甜点:在很多餐厅甜品是需要单独付费点取的。王家渡为了让顾客更好地完美体验,吃完火锅会免费送上一份甜品,在餐后品尝这道美味的甜品,可以让食客的肠胃感觉更舒适。

4.王家渡从食材选材方面追求原生态、健康的原料,拒绝老油,永远一锅一料。菜品从工艺、技术方面绝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拥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很多的原料从原产地选购做到优质优选,在保证菜品特色的前提下同样重视菜品的新鲜,比如四川孟文花椒是最好的,就从孟文选;四川辣椒最有特色,就从四川采购。

案例手记

导游介绍四川景点的导游词 篇4

在这个遗址中,近几十年来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文物,特别是1986年7月至9月,两个大型祭祀坑的相继发现,上千件地坑宝藏的出土,如平地春雷,石破天惊,震惊了全国,轰动了世界。

之后,我们在遗址的一角,建起了这座大型的现代历史博物馆,就是为了让这批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能够得到充分展示。让来自五洲四海、四面八方的朋友领略这批人类文化遗产的璀璨光彩。

现在,请大家随我步入这座融原始意味和现代气息于一体的艺术殿堂,去回顾一次古蜀历史,去作一次美的巡礼。

序展

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物。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中,属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且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之一,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应属于级别的范畴。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及三星堆文物的出土,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三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使自古以来真伪莫辨的古蜀史传说,因此而成为信史。古蜀史的源头及古蜀国的中心,亦因三星堆而得到确认。

三干多年以前的古蜀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区,也有了确切的实证。本陈列的主旨便是发掘文物,再现历史真实。序展则是陈列的前奏和序言。这里我们使主体展品“人面鸟身”青铜立雕造像和置于其后的三星堆遗址的巨幅航拍照片有机组合,来反映“土地与人民”、“人民与文化”的深刻命题。而以这个人首鸟身像作为典型器物徽标,置于开端,藉以表现万物有灵,人神互通,天人合一的古蜀时代特征。

博物馆陈列要表现的主题之一就是——人与神。

单元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

组雄踞西南(古城、古国)

本组陈列旨在粗略勾勒古蜀历史的大体轮廓,说明时空框架及纵向关系。

首先,遗址全景模型向大家清楚地显示出三星堆遗址的全貌。其中有东、西、南三面城墙和北面的鸭子河所围成的中心区域——城区,城区里有著名的人文景观三星堆和月亮湾;有举世瞩目的一、二号大型祭祀坑……

其后,由一批能够反映时代序列的陶器组合和大量的辅助照片,图板和翔实的考古资料,雄辩地证明了这里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古蜀历史曾在这里展开过无比辉煌灿烂的一叶。

后,陈列通过与同时代中原地区相比较,三星堆遗址规模之宏大,出土器物之精美,足以证实三星堆一带,是人类早期文明社会初始阶段在西南地区所建立的一座古城,乃至古代王国。

第二组物华天府(农业、商业)

本组陈列主要反映三星堆古蜀国在农业和商业方面的重要成就。在各位面前所展示的这一大批陶质容器,客观地真实地说明这一点。

大量的家养动物遗骨和塑造乖巧的家养动物造型,说明当时的家畜饲养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而这正是农业发展兴旺的标志之一。而大陶盆、大陶缸、大陶罐等粮食容器和形制各异,用途不一的酒器,则直接表明了当时农业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酿酒的出现,说明已经有了粮食剩余。

再从大量海贝、象牙的出土,雕花漆品的发现和衣饰繁复的青铜雕像等情况来看,当时已存在比较明细的社会分工,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发展,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第三组镂石琢玉(制玉)

三星堆的玉石器群,与青铜器变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三星堆文明及其文化艺术的成就。各位观众,在你们眼前“矗立”的,由三块巨石垒成的这座“玉山”,请大家用手去感受一下上面这些清晰的切割痕迹,这便是三千多年前古代留下的手迹了。我们展柜里光彩烨然,晶莹剔透的玉石器,就是取材于这种原料。

现在,请大家浏览展柜中蔚为大观的玉石器集群。先请欣赏这件硕大无朋的边璋,它宽约22厘米,长度将近1 .6米,上下端还有残损,估计应再加几十厘米。器身有镂刻的线条纹饰。这么大的边璋,目前仅此一件,堪称“边璋之王”了。

再请欣赏这件大石壁,直径约70厘米,厚近7厘米,重达百斤以上,两三个人搬起来也很吃力。这么大的石壁实属罕见,可谓“石壁之”了。总的说来,三星堆遗址包括两坑出土的数以百计的玉石器,大致可分为礼器、兵器、用具、乐器、杂器、饰品以及人物及动物造型等类别,其中以礼器及具礼仪用途的兵器和属于祭祀用品的工具居多。

三星堆蔚为大观的玉石器群的发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中国的西南地区,引向了充满神秘色彩的三星堆古蜀国。第四组化土成器(制陶) 本组陈列展示三星堆古蜀国在制陶工艺方面取得的成就。观众们,请仔细观看这一大批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陶器。无论是小型的动物造型,器皿盖纽,还是形体硕大的陶尊,陶缸等。都可以看到三星堆无名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制作工艺。

从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意义上讲,陶器是测定年代和分期以及确定某文化体系的重要标尺。蜀地陶器的基本组合是高柄豆、小平底罐(包括尖底器)和鸟头形把勺等。专业人员就是依据这些典型器物及其基本组合来确定蜀文化及承传关系的。第五组烈火熔金(冶铸) 如果说三星堆玉石器群的发现已令世人瞩目,那么,三星堆伟大的青铜器群轰轰烈烈、洋洋洒洒地横空出世,则更令全中国、全世界震惊了。

中国青铜时代为光辉灿烂时期,是商周时期。尤以商代后期的各类青铜器为壮观、有气势、具魅力。而三星堆的青铜集团军,正属这一时期中国西南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本组陈列有流光溢彩的金叶,有虎虎生威的铜虎,有造型奇特的龙形饰,有气宇轩昂的大雄鸡,更有造型优美无比、林林总总的铜铃……请大家仔细观赏。三星堆的金器纯度高达85%左右。另外的15%是银,其它少许微量元素可以忽略不计。金器的铸造过程大致为:采用原始方法淘洗沙金,再使用熔融法冶炼成合金,经人工锤打和碾压而成金带、金皮、金箔等。三星堆青铜器的合金组成,可分为五个类型,其中以铅锡铜这种三元合金构成的青铜器多。三星堆青铜器的含铅量普遍较高,古代匠师意在利用铅的易流动性和柔软性,追求青铜器造型的繁复和优美。

接下来,请朋友们凝神专注这一大堆铜眼睛和眼珠。众多的眼睛,可以列出一大阵势,这些林林总总的眼睛群像,或圆睁大跟,或闭目冥思,正清楚地表达一种意象——古蜀先民不懈地追求着对天地、自然、宇宙的认识。而在数千年之后,我们用自己的眼睛,透过这些青铜的眼睛,看到了古蜀先民的灵魂和精神,想象出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和思索。

第二单元众神之国——神秘的原始宗教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打破了以往橱窗式单一陈列的传统手法,以全景式的陈列方式,设置了四个大型场景组合,意图揭示古蜀先民的社会结构和精神世界,再现一个久已消逝的上古社会的轮廓。请看:组两坑奇观本组陈列以两个祭祀坑初揭状态下的实景模型为主体展品。模型大体忠于原样,比例略有缩小。

一号坑呈长方形,坑有左、中、右三条通道与坑口呈“品”字形分布。坑内共出土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骨器、象牙器等400余件。还出土了数百枚海贝和约三立方米的烧骨。闻名天下的金杖便出于此坑。二号坑与一号坑相比,不仅更大、更深,而且出土的文物无论在种类上还在数量上都要丰富得多,不包括数千枚海贝,总共出土各类文物800件左右。其中,神树、大立人像、大型纵目面具、戴冠纵目面具、太阳轮、金面人头像、人文玉璋等文物都堪称稀世珍宝。

坑道的存在,两坑朝向的一致性,两坑器物的承传关系,两坑器物均遭到人为的破坏和焚烧,这种.种因素,使我们能大致得出以下结论:两坑的掩埋是三星堆古蜀国同一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在不同时期改朝换代的结果;在掩埋过程中毫无疑问地举行过带有浓厚祭祀意味的大型宗教活动,而器物所遭到的破坏和焚烧,正是在祭祀活动中应用了“碎物祭”和“潘燎祭”两种祭法的结果。两坑的性质应定为“广义的祭祀坑。”

第二组神巫群像

本组陈列以三星堆文物中宗、富有研究价值的三星堆青铜雕像群为主体,以全方位立体陈列手法,来表现三星堆古蜀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及社会形态。两个祭祀坑共出土人头像50多件,面具20多件以及全身人像十余件,一个遗址,出土如此庞大的青铜偶像群,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庞大的青铜兵团中,有“王者之风”的青铜大立人像;有栗眉大眼、高鼻阔口的各类人头像;有呲牙咧嘴、形象诡谲的青铜兽面;还有形式各异的各型跪坐人像……。硕大无朋的青铜纵目面具有一双呈柱状外凸的“千里眼”和一对宽宽的“顺风耳”,俨然像一位威严的蜀人老祖宗,正率领着它的部众子孙,摆出这青铜军阵,欢迎来到这里的每一位朋友。

这些雕像无疑是一批受人顶礼膜拜的偶像,既象征着天神、地祗、祖先等亦折射出人间社会的群体结构,代表着国王及巫师一类世俗领袖;而王、巫同时也是精神领袖。一般认为,大铜立人像代表的是统治者,其他人头像代表的是统治集团的高级成员,所谓纵目面具等代表的是神灵,而具王者身份的巫师在下民眼中亦为神。总而言之,王与巫、人与神,在此复合交融,莫辩彼此.可谓王巫合一,人神一体。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古蜀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形象地说明了古蜀先民的群体关系。

第三组祭祀大典

本组陈列试图通过模拟的祭祀大典场景,演绎古礼,揭示古蜀先民的精神世界,表现当时的时代特征。陈列借鉴成都羊子山祭台原形,制作了一座三级祭台,祭台四周摆放着根据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中人物造型仿制而成的阵势浩大的拜祭人群,祭台正中放置的就是本组的中心展品——青铜神坛。这件神坛是根据原件放大六倍后的仿制品。神坛共分三层,层为圆座及两个怪兽;第二层是圆座及四面而向、双手持杖的立人;

第三层,先是山形座,再上面是呈方斗形的神殿,神殿分四面,顶部四角饰有立鸟,方斗上额铸有人首鸟身像。整座神坛构思奇特、神异诡秘。它应是当时神庙中的重器。三千多年前的人们在这件神器面前该是何等的虔诚,怎样的膜拜!在那个相信万物有灵的年代,人们渴求丰产和丰收,希望神灵能赐福禳灾,他们通过巫师为中介,把祭品献给天地和诸神,祈求神灵的保佑。而统治集团也就是那些领袖兼巫师的人士,除了自己笃信神灵,也把“神”作为一种统治手段,藉神施法来统驭下民。祭祀成了等的国家大事。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教合一的神权政体。而三星堆古蜀国,正是这种典型的神权色彩极重的早期政权之一。

第四组通天神树

本组陈列将展品与博物馆的建筑相结合,在螺旋形结构的中央天井安置了三星堆文物中为宏伟壮观和无比神奇的——神树。这神树是原件放大3.5倍后的精美仿制品。由底座、树及树上的龙组成,底座呈穹窿形。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一层的三枝是靠后一枝,左右两枝,呈对称布局。左右树枝上分别有二果枝,一果枝朝上,一果枝下垂。向上的果枝上各有一鸟,共九鸟。树干上嵌铸一条绳身马面龙,龙头有一对犄角,龙身有刀状羽翅,前爪匍匐于树座,身尾串连于树干,造型怪异,匪夷所思。全器结构合理,布局严谨,表现出炉火纯青的技艺和极高的艺术境界。

三星堆神树是中国“宇宙树”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伟大实物标本,是一棵代表古蜀先民宇宙观念的神树。它反映了古蜀人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神树枝头的九只立鸟,正是金乌——太阳的写照。太阳及太阳神崇拜是人类诸神崇拜中的主神崇拜,三星堆神树正是太阳及太阳神崇拜的产物。同时,神树在古人的神话意识中,还具有通灵、通神、通天的功能,巫师藉此神树,连接天地,沟通人神。

第三单元千裁蜀魂——奇绝的文物精华

在本单元陈列中,我们向各位朋友展示三星堆遗址所出全部文物中的精华之。

单元标题“千载蜀魂。”我们藉“魂”字象征蜀人自古不泯的精神,又意指与世永在的三星堆文物。

组天降斯神——戴冠纵目面具

完美的造型设计及制作,使它显得威凌四面,气盛八方,凛凛然有天神突降人间的感觉。在史书中,有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又有所谓天神烛龙“直目正乘”的记载等。很早以前,就有人解释“直目正乘”为“纵目”和“直目”。是否就是指的这种眼睛呢? 一般人都认为这就是蚕丛及其蚕丛部族“纵目”、“其目纵”的形象化的实际写照。我们认为:它们与古蜀先民的太阳及太阳神崇拜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古蜀先民渴望认识人间世界、认识宇宙的精神需求。

第二组山陵之祭——玉石边璋

这件边璋,通长54.5厘米,是三星堆全部玉石器中具代表性的文物,珍贵之处在于它满身都是图案,其中有云气纹、太阳符号、山形物及人像等。这幅极为罕见、弥足珍贵的图案,总体内容表现什么呢?我们只能大体推测它与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有关。从每幅图案上各有四座山,山侧有主要用于祭山的璋,以及人像作拜祭状等情况来综合分析,大概正是“山陵之祭”吧。

第三组日照中天——太阳轮

这种青铜太阳轮在出土时,与其它文物的命运一样,被砸碎并经过火烧过,根据残片可大致识别出六件。有关太阳的图案或纹饰,在我国早期岩画和各类文物中,多得不胜枚举。但青铜的太阳轮,目前只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这几件,所以极其珍贵。

第四组群巫之长器

在三星堆的人物雕像群中,如果要找一个领袖人物的话,该是本组陈列的“群巫之长”——青铜立人像了。立人像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通高达2.62米。其中底座高0.9米,人像高1.72米。人像头戴冠,身着三层衣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人像的双手极为夸张,呈抱握状,似乎拿有什么东西。整座塑像构思奇特,精美无比,俨然如天神下凡,神威无穷。我们大致推测:大立人像代表的是国王兼大巫师一类人物。在下民眼中,它同时也是“神”。它是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的、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它是神权与王权权力的象征。

第五组登天之梯

这一组展品是被称作“登天之梯”的大型铜神树。三星堆已出土了八棵神树,但均曾被砸烂并经火烧。大多残缺不全。这棵约四米高的是型的一棵,经修复后,也是完整的一棵。有关神树,我们在前面已谈了许多,这里不再重复,请细细欣赏这珍品文物。

第六组凤鸟翔云

这是第六组,展出青铜鸟及饰件等。

在三星堆全部青铜文物中,首屈一指的当然是雕像群。其次,作为集群展现的动物造型中,令人瞩目的就是阵容强大的凤鸟一族了。

或许,有观众要问,三星堆何以有如此庞大的鸟群?简单的回答是:它反映了古蜀族的鸟崇拜。鸟崇拜也是古蜀族诸神崇拜中的主神崇拜,而鸟崇拜的实质是太阳及太阳神崇拜。

第七组龙蛇腾飞

先请看这条蛇,残长55厘米。蛇体形硕大,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颇具写实风格,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说三星堆的蛇是具形象化表现的话,那么,这些龙就极富抽象色彩了。当然,谁也没见过龙,在塑造它时,自然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本组陈列设置这个龙、蛇组合,意在使观众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蛇本来是众人皆知的常见动物之一,但经过人们的想象发挥,它逐渐从蛇(包括蜥蜴、鳄鱼)演变为一种神物了。自从有了所谓“龙”之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断升高。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它渐成权威的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今天,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正如我们常说的“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第八组青铜神坛

这件空前绝后的稀世之宝,我们在前面已较为详细的介绍过,这里不再多说。它的文物价值极高,深不可测,我们只能大致推测,它是三星堆古蜀国某代王朝神庙中的国家祭祀重器,似乎有点“社稷坛”的意味。总体来讲,或者可以认为,这件神坛反映了古蜀先民的一种宇宙观,一种包罗万象的,对天地、自然、神祗、人世的认识体系。

第九组雄杰灵怪

这一组陈列是三件精品文物的组合。这件顶尊跪坐人像,人像下面有一山形座,座腰上饰扉棱,座上有镂空花纹。人像上身赤裸,下身着裙,腰间系带,头顶一带盖的尊,双手上举护尊,通高15厘米。从造型上看,古代匠师的艺术夸张手法运用得极高明,使整个造像显得结构完整,比例匀称,美观耐看。

请看这件大象头冠人像,人像下部残断,仅存上半身。称它为“大象头冠”,是说这人像的冠饰很像大象的头部。这尊人像被刻画得仪态威严、盛气凌人,颇为生动传神,当是古蜀先民眼中的一位神像。

再请观众特别留意这鸟脚人像,通高81.2厘米。其中鸟高50厘米,人像残高31.2厘米。如果人像是完整的,估计至少有一米二三高吧。出土时,发现这人像遍体涂有朱砂和黑彩,原来又是一个彩色的怪物。人像的脚演化成鸟爪,强劲有力,紧紧钳住下面的鸟头。三星堆的文物千奇百怪,这件文物大概要算是怪得出奇的一件。

第十组精气长存

此组展示三星堆的众鸟之王——青铜大鸟头。说它是鸟,其实它更像鹰。请凝视这神鹰,它紧闭勾喙、圆睁大眼、精神抖擞、魄力万钧,充溢着无比雄浑壮伟的气势。

今天,当我们不经意地仰头注视西南航空公司在蓝天中飞行的银鹰时,我们突然发现,机身上的徽标,正是一只雄鹰。历史如此巧合,30似无时空界限,这种血脉的嗣承相连,精神的交汇遗传,正是蜀人不泯之“千载蜀魂”!

第十一组光焰万丈

这是本陈列文物展的后一组,我们为三星堆的金器专辟—室,特意展示令万众瞩目的金杖和戴金面罩的铜人头像。请看这金光熠熠、耀人眼目的“金面使者”,如同天神降临人间,何等尊严高贵,何等气度不凡!

请大家参观三星堆盖世无双、绝无仅有的文物——金杖。金杖出自一号坑,系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一根木杖而成。出土时,金皮内尚存炭化的木渣,可知内有木杖。金杖全长1.42米,直径2.3厘米,净重约500克。杖的一端,有长46厘米一段图案。图案分三组:靠近端头的一组为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高冠、耳垂三角形耳附的人头像,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另有两组图案,皆是下方为两头相向的鸟,上方是两背相对的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只似箭样的东西。

目前对这幅图案的各种解释似乎都还不能尽如人意,金杖图案之谜是三星堆诸谜之中的又一大谜。而金杖的性质,一般都公认:金杖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标志,即王杖权杖,是王权的象征;应是集神权与王权于一体,政教合一体制下的“王者之器”。

第四单元三星永耀——三星堆的发掘与研究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考古学人在三星堆不懈地进行着探索工作。80年代中后期举世轰动的重大考古发现,使三星堆成为中国及世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丰厚深邃的文化,使众多的学者为其倾心注力。“古城”、“古国”、“文化”、“文明”等课题早已引起学界的热烈讨论。围绕三星堆的研究已渐成一门显学,并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学者。三星堆赋予学界的影响是广泛、深远和持久的,随着研究工作日益拓展深入,其学术价值将会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本单元是本陈列的学术展,设置了四个栏目,意图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目前有关三星堆的各方面情况,旨在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些基本参考资料。

组名扬四海——三星堆在海内外的重大影响

公元1986年夏秋之际,三星堆大宗文物重器轰然呈世,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古代文明的独特风貌。国内学术界给予了“全国首次发现”、“填补重要空白”、“前所未有”及“罕见的实物资料”等高度评价。海外更有世界考古“引人注目”、“惊人的发现”等盛赞之辞。

1988年1月,三星堆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国文物精华,三星堆部分文物曾几次在京展出并走向世界。三星堆文物初露丰采,即以其深厚的文化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使海内外无数观众称奇道绝,叹赏不已。可以预见,随着三星堆文物的全面展示和遗址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三星堆在海内外的重大影响将会进一步扩展。

第二组心路历程——三星堆的发现及发掘经过

本世纪代末,三星堆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玉石器,引起世人对古蜀文化的关注。30年代和40年代,中外考古学人即开始在此地探幽发微并从事专题研究。以后50年代、60年代,四川考古学人踵武前贤,坚持不懈地在此辛勤耕耘。

从8年代初始,开展了10多年持续性的大规模考古工作,先后发掘10多处文物点,出土数千件玉石器和陶器,发现房址遗迹数十座,灰坑上百个。80年代中后期,两坑宝藏的出土及大型城墙的勘定,更属重大的考古发现。半个多世纪的遗址考古工作,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从“巴蜀文化独立发展说”,到“广汉文化”的提出;从“三星堆文化”的认同,到“三星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确证,正是几代考古学人在三星堆这块土地上前赴后继,抛汗洒血的心路历程。第三组辉映学林解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具有全方位认识古蜀社会及探索上古社会概貌的重要学术价值。三星堆“古国”的典型性,使其成为探索人类早期政治组织及社会形态演化的一个范例。“三星堆文化”这一考古学范畴的确立,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给重建古蜀历史及研究上古历史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星堆文明”的确认,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三星堆的学术研究,不仅具有考古学及历史学方面的价值,还涉及政治、宗教、民族、神话、艺术等领域。三星堆从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双重角度,给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物资料。

第四组千古之谜——三星堆及古蜀史之谜

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向学术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许多重大学术问题,如同千古之谜,尚待人们去上下求索、破译及获取其间宝贵的信息。迄今为止,尽管研究者甚众,著述颇丰,且多所建树,但应当说对三星堆的研究还任重道还。

的四川木格措导游词 篇5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甘孜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冷谷寺坐落在格聂圣山和肖扎神山这两座雪山的谷地之中。从两座雪山出发的条条溪流从我们的脚下流淌而过,这些川流不息的溪流将会一直奔向长江。四五根大木头捆在一起就是一座坚固的桥梁,每座桥上都系着五彩风马旗。

首先出现在面前的是沉寂的谷地,幽静的森林,和一个亮如明镜的湖泊。这个小小的堰塞湖,旁边还圈着如同镜框般的沙滩。而灰色石墙的冷谷寺,就高高地矗立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这个千年古寺,拥有一个寂寞冰冷的名字,而那细节处的装饰却是热情繁复。冷谷寺是古代雕楼式的建筑,巨大的门幡上绘着吉祥八宝。随着微风拂动,门幡轻轻晃动着,而安静的寺院内静悄悄的。据管事-说,和尚们都在或闭关或面壁修行中。并且他遥指肖扎山下的佛洞,告知我们那就是修行的地方。

管事-带我们参观了佛殿和宝物,精美的唐卡壁画在风霜敲打的荒岭中显得更加色彩饱满。佛殿近八十根巨大的柱子衬托出庄严和神圣,每道木门开启时呜呜声仿佛奏响着悠久凝重的历史。

介绍四川的导游词精选 篇6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20_年)出生于河南巩县,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死在湘江船上,因其曾任工部之官,所以后世亦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至衰的交替时代,经历了唐中期的“安史之乱”,他的许多诗篇,真实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尊他为“诗圣”。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起茅屋,在此居住历时近四年,在这四年之中,他著作了大量的诗文达240篇,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居草堂时作出的。

从北宋开始,后人在诗人的故居建园立祠,并多次修葺,现在的建筑规模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20_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20_年)的两次较大规模的修建中确立的,现存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

步入草堂的正门,两株大榕树耸立在古石桥旁,大树枝繁叶茂,浓郁遮天。跨越石桥,穿过梅林就来到了“大廨”,大廨后是“诗史堂”,堂中陈列杜甫塑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还有名人题写的对联。穿堂后过小桥,就来到了“工部祠”。祠内有明、清石刻和清代的泥塑,供奉有杜甫的塑像,塑像的两侧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陆游的塑像和石刻像。

“大廨”与“工部祠”的东西两侧,是杜甫纪念馆陈列室。“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展出了各种版本的杜诗。右边的“恰受航轩”是杜甫诗歌选译展览室。“诗史堂”左右两边的陈列室,展出了与杜诗有关的书画。

绕过“工部祠”后侧的假山,便到了解放后扩建的园亭。这里有水池、荷花、玉兰、海棠、月桂、山茶等,名花贵木,枝叶繁茂,水波潋滟,台、亭、水榭点缀其间,景色十分优美,颇有江南园林的风韵。

四川火锅的导游词 篇7

四川省的对外劳务合作事业起步较晚, 1980年12月四川省首家外经公司中国四川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成立。20世纪90年代, 四川省仅有17家公司获得了外经经营权, 到目前为止, 四川省有100多家企业获得外经经营权, 大致占到全国具有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权的企业总数的5%。四川省对外劳务输出在1980年仅有861人次, 1990年达到5375人次, 是1980年的6.24倍;2007年对外劳务输出为26317人次, 2008年达到32081人次, 同比2007年增长了21.9%, 对外劳务输出的人数已经成为1980年的37.26倍。

四川省2008年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217个, 合同金额48.2亿美元, 完成营业额24.1亿美元, 同比增长98.0%, 四川省在积极探索建立资源开发新机制的同时, 成功举办第九届西博会, 为打造西部对外劳务输出强省拉开了序幕。近三十年来, 四川省的对外劳务合作事业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差距。

2007年, 全国对外劳务输出37.2万人次, 当年四川省劳务输出数仅占全国劳务输出数的6%, 辽宁、江苏2007年的对外劳务输出分别是8.2万和17万人次, 而这两个省份2007年的人口总数分别为4298万人和7625万人, 都低于四川省的人口总数8172万人。由此可见, 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和西部经济中心, 四川省对外劳务合作的发展速度较快, 但是对外劳务输出的规模相对来说受到一定的限制, 并没有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相匹配。

二、四川省与其他省份的横向比较分析

(一) 四川省与江苏、辽宁、广东三省的对外劳务输出数据分析

对外劳务输出是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以来, 四川省和全国其他各省一样也投入到国际经济合作的浪潮中来。近几十年, 四川省的对外劳务输出取得重大进展, 但是由于地域、劳动力素质、法律、信息等因素的制约, 四川省对外劳务输出水平总体来说和其劳动人口总数在全国各省中的排名不够相称, 落后于广东、辽宁、江苏等省市的总体水平。根据国家商务部的统计数据, 截至2008年底, 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559亿美元;合同额599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62万人。其中广东省、辽宁省、江苏省和四川省的对外劳务合作情况分别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网站省市数据网中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另外, 根据我国商务部2009年最新数据显示, 2008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人数按省市区排名依次是: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广东等省, 其中四川排名第十位。同时, 2008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前20名的企业大多分布在江苏、山东、上海等沿海省市和辽宁、天津等沿边和港口省市, 而这20家企业中无一家隶属四川。

(二) 四川省对外劳务输出的特点

四川省对外输出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型企业以及烹饪、纺织、维修、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以四川省广元市为例:2008年1~3月, 广元市共实现外派劳务1016人次, 完成目标任务的40.64%, 同比增长76.18%。主要输往新加坡、韩国、阿尔及利亚、日本、泰国、俄罗斯等25个国家和地区。新加坡、韩国、阿尔及利亚是广元市目前最大的外派劳务市场, 派往三国的劳务人员分别占全市输出总数的35.92%、11.90%和9.94%。2008年广元市主要输出建筑工、纺织缝纫、厨师等工种, 其中建筑工占输出总数的80%。

四川省其他县市在劳务输出地和输出的工种方面也都有如上的特征;辽宁等沿边省份的对外劳务输出市场主要面向俄罗斯、韩国、朝鲜等国;广东、江苏等沿海省份的对外劳务输出市场主要面向墨西哥、新加坡、日本等国;沿边和沿海省市外派劳务人员从事的工作近年来得到很大的改善, 低层次的工种比例逐渐下降, 从事软件、咨询、设计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外派劳务人员所占的比例持续上升, 四川省对外劳务输出的市场结构也正在得到改善, 但是因为地处西部, 步伐要比沿边沿海地区缓慢得多。

通过对比, 我们不难看出, 处于沿海和延边地区的省份相对处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省份来说, 具有先天的地域优势, 这种地域上的优势使得沿海省份和东北各省的对外劳务输出和对外经济合作更加便利。四川省处于西部腹地, 没有优越的海上交通条件, 又不与任何国家接壤, 应该摆脱地理上的劣势, 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 抓住西部开发的契机, 促进对外劳务输出的良性发展。

三、发展四川省对外劳务输出的政策建议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 四川的劳务输出出现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自发向有组织转变, 由分散盲目向集群转变, 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四川省在树立劳务品牌的道路上, 仍需要从长远出发, 制定有力的政策来扶持对外劳务合作。

(一) 发挥四川省本土优势, 扬长避短

目前四川省应注重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多层次化, 不局限于过去重体力低技术的工种, 而应该满足国际市场对外来劳工的多元化需求, 才能够适应国际劳务市场愈来愈高的要求。

政府和劳务输出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对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机制, 可以有选择有针对地和劳务输出地的相应机构、培训中心合作, 使四川省对外劳务输出更加市场化和产业化。通过四川省特色和优势产业拉动从事于这些行业的相关人员的对外输出, 同时也可以增强人员素质的独特性。

(二) 统一政策法规, 努力保护川外派劳务人员的权益和安全

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特别是对外工程承包自带的外派人员因为所从事的工作具有累、脏、险等特征, 无法受到东道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公平待遇, 应在对外劳务输出所在地设立正规并有谈判力的保障机构或工会, 在各方面有效地保障川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拓展并开发境外就业市场, 稳固川外派劳务市场在海外的市场地位, 为川外派劳务人员争取更好的劳动环境和待遇。

(三) 积极与沿海、沿边地区加强合作, “借船出海”

广东、江苏、辽宁等沿海、沿边地区有天然的发展对外劳务输出的优势, 例如:渠道、信息、历史背景等。四川省要想与这些地区并驾齐驱, 最好能主动与沿海、沿边省市合作, 化被动为主动, 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可“借鸡生蛋”, 与对外劳务输出发达的省份共同建立一体化的对外劳务输出组织, 打破地方不相往来, 市场狭隘分散的状况。

(四) 金融危机下, 重振灾区对外劳务输出信心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 国际劳务市场前景不明朗, 这对灾区人民的就业和重建工作无疑带来了挑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 四川省要全力抓好灾后外派劳务基地和培训中心的重建工作, 加大对外派人员的培训力度。同时以非洲市场为重点, 进一步拓展海外劳务市场。抓住非洲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小, 大多数工程和劳务分包是我国救援工程的特点, 加强与中铁十四局、中铁十九局等国内大型外经公司的合作, 增加对非洲的输出人员数量, 促进灾区外派劳务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孙樱铭, 王欣.四川省对外劳务输出的经济效应与发展思路[J].商业时代, 2008 (22) .

[2]阎卓麟.四川营造外派劳务发展环境[N].国际商报, 2003-04-21.

[3]杨云母.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分析[J].人口学刊, 2006 (6) .

[4]陈清兰.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市场分析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 (学术版) , 2008 (11) .

[5]袁亮.四川出台首部对外劳务管理办法[N].中国改革报, 2007-12-11.

四川火锅 地狱火海 篇8

四川火锅出现于清道光年间,至于起源于何地,尚有争论。通常认为发源于重庆码头,也有人考证源自自贡盐场,或是川南江城泸州。源自何处按下不提,不过四川火锅的风格倒是一致:麻辣风味,以涮毛肚等牛下水为主,既美味可口,又驱寒除湿。四川作家李颉人在其所著的《风土什志》中就写过:“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发源于重庆江北。最初一般的零售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后煮一煮,而后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着一种又辣又麻的汤汁。于是河边、码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

时下正是天寒时节,全国嗜辣,四川火锅的爱好者为数众多,著名的老饕蔡澜就是忠实拥趸。他曾专程组团到重庆吃喝,一下飞机别的不干,先去到火锅店满足口腹之欲,第一次用麻油加蒜泥做蘸料的他,吃得简直要“乐不思港”。

从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以降,书写火锅的文章不胜枚举,其中观点最独特的,恐怕要属蔡康永了。闲读蔡康永的《LA流浪记》,在里面看到一段写四川火锅的文字,很是有趣。

蔡康永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书时,偶然与英国室友安德烈·象牙谈起中国饮食,喜欢整人的蔡康永吓唬他说:“在我的故乡,连血都可以直接趁热灌到肚子里……”

象牙君一听,顿时目瞪口呆:“你、你们中国人,直接生饮鲜血?”

蔡康永偷笑,心说这位出生于嬉皮士家庭的外国友人,从小听的就是“爱与和平”那一套,碰上“茹毛饮血”的我们,那还不得吓死?于是继续忽悠他:“象牙君,我们那里并不是把动物的血直接装瓶子在便利商店里面卖的。我们只是对某些动物的血比较感兴趣,比方说,有时候我们会把活蛇挂起来,用刀一直线割开来,摘出这条蛇的胆,挤出这条蛇的血,一起泡在小酒杯里喝下去。”

象牙君继续崩溃:“你、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们通常很少直接喝血的啦,我们比较常把动物的血凝结成一块一块的,丢进沸水里煮熟来吃。”

“吃、吃血块?什、什么动物的血块?”

“鸡的血,鸭的血,猪的血……”蔡康永算了算,觉得数量太少,不够威风,于是祭出了杀手锏。

“如果你到了四川,吃这种沸水煮的食物,那除了血块之外,你还可以在那个沸水锅里看到兔子耳朵的软骨,长长的……”他用手比出兔子耳朵的样子,继续说:“另外,也能找到猪的喉管,也是长长的……”他又比一比喉咙部位,继续说:“还有,很少能吃到的,猪的牙龈……”他又把嘴唇掀开,把牙龈展示给象牙君看。

可怜的象牙君,在蔡康永舌灿莲花的描述下,如同亲睹了残酷炼狱般,彻底地肝胆俱裂了。其实他应该感谢上帝,幸亏蔡康永讲起的只是四川火锅,而不是广东菜……

看到象牙君的反应,蔡康永也不由感叹:四川火锅才是地狱火海的缩影啊!任它什么东西,一丢到火锅里,夹杂在翻腾的喉管跟牙龈之间,全都是樯橹灰飞烟灭,一樽还酹江月了。

仔细想想确实挺恐怖的,红彤彤油亮亮一个沸腾的火锅,里面盛着牛的胃和骨髓,鸭子的脚蹼、肠子和血,猪的喉管、肾脏、肝脏、脑子……甚至还有牙龈!这不是地狱火海的缩影又是什么?

许多胆小的“爱锅者”,听到这番话,恐怕从此要对蔡康永恨之入骨了。

四川瓦屋山的导游词 篇9

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而异,有针对性的。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川瓦屋山的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川瓦屋山的导游词1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眉山市洪雅县境内,占地面积104万亩,包括瓦屋山原始森林猎奇探险区、玉屏人工—度假区,八面山寻古揽胜区等系列景区。瓦屋山台顶海拔2800米左右,曾与峨眉山齐名天下,是历史上著名道教圣地,有“东有峨眉,西有瓦屋”之誉。环抱山顶有82座山峰、84条岗峦,顶上可东望峨眉,西看贡嘎山,北望邛崃山,南眺晒金山。瓦屋山台顶面积约10平方公里,四周悬崖峭壁。山上有植物3500多种,其中有60万亩天然杜鹃林,30万亩天然珙桐林,被形象地誉为“世界杜鹃花的王国”和“中国鸽子花的故乡”。山中溶洞成群,著名的有燕子洞、0洞、三星洞等24个。景区内山势挺拔,怪石嶙峋,奇异瑰丽;峡谷风光丰富多彩,如青衣江峡谷,白沙河白香岩—余家坪一带和瞧光溪、菩萨溪谷等。景区内还有汉王湖、樱桃湖、明月池等湖泊。汉王湖碧水万顷,幽美静谧。鸳鸯池位居瓦屋山顶中心,面积20万平方米。瓦屋山的瀑布多而高,兰溪瀑布二级落差高达1040米,飞泻千仞,气势壮观;磨子河梯级瀑布总落差210米,其中最大一级落差125米,夏季流量4立方米/秒。交通

从成都到瓦屋山约200公里,每日8:30—16:00在新南门汽车站有班车前往。自驾车可选择两条行车路线:

1、成都——眉山——洪雅——柳江古镇——瓦屋山;

2、成都——雅安——周公山——望鱼古镇——瓦屋山从乐山出发需先到洪雅县后再前往瓦屋山;从峨嵋山出发经高庙古镇到瓦屋山。

瓦屋山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镇处,距雅安市约50km,距洪雅县城约76km,距成都市约

200km。瓦屋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未,老君西行到位于瓦屋山的青羌之祀访道隐居。汉未张道陵到山下的易俗传道创教留下《张道陵碑》。

四川瓦屋山的导游词2

金花桥是瓦屋山的.门户,山门由原木装饰修建而成,庄重古朴,门坊上苍劲有力的“瓦屋山”三个大字是由已故著名书法家、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金花桥是瓦屋山原始森林猎奇探险景区的第一接待站,这里群山掩映,深坑河环绕而过,流水淙淙,空气清新,在炎炎的夏季,这里却是凉风习习,且无蚊虫叮咬,是避暑消夏之佳境。

为什么这里叫金花桥呢?于一个“官帽插金花”的传说。在一千多年前瓦屋山是个香火很旺盛的地方,四面八方的人都到瓦屋山来朝山敬神。可是后来有一段时间,山上接连发生香客失踪的事件,朝山者畏而却步,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于是,一位大臣奉命到瓦屋山调查,结果发现是一条巨蟒作怪,吞食了这些香客。在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后,这位大臣找到了巨蟒的藏身之处,于是挥剑与巨蟒大战起来。巨蟒挨了儿剑以后,作垂死挣扎时,它的尾巴把大臣的帽子打飞了。巨蟒被除掉了。大臣的帽子落在深坑河边,化成了一座小山,帽子上插的金花翎掉到河里,变成了两座桥,于是人们就把那座小山称作官帽山,桥叫金花桥。

四川瓦屋山的导游词3

元未明初,张三丰到瓦屋山修行创“屋山派”,后被明王朝诬为“妖山”予以封禁,然而朝山游人仍然络绎不绝,与峨眉山相互媲美,被称为姊妹山。远古青羌文化依赖尚存。远在西周未年,瓦屋山即得到开发,蜀国开国国蚕丛——青衣神葬在瓦屋山,古羌人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庙堂“川主”、“圣德”、“薄山”、“遗福”、“万安”等,祀青衣神,成为有名的“青羌之祀”。

从周秦到明清有许多墨客车骚人登临瓦屋山,如邓通、辟支、张道陵、诸葛亮、葛洪、岑参、苏轼、陆游、杨升庵、何绍基等人都曾与瓦屋山结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和优美传说,当代也有许多科学家和文化的知名人士,登临瓦屋山并留下极其珍贵的记录。

瓦屋山是以开展森林旅游、游览观光、避署消夏、寻古揽胜、探险猎奇、科学考察等为

主要内客的综合性大型国家森林公园;自1993年3月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以来,进一步加速了整个公园的开发进程。几年来,陆续在玉屏山与瓦屋山两个景区修建了玉屏森林度假村、瓦屋山金花桥、古佛坪、象耳山庄和光相山庄、瓦屋山大酒店等几个旅游服务点,古佛坪至代国槽的景区公路等。

1996年瓦屋山客运索道也投入运营。1997年被评为全国森林公园十大标兵单位,199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生态旅游景区,是国家林业总局定点联系的三个国家森林公园之一。目前,景区日接待能力达1500人,年接湖也5万人次,可满足各界人士、各类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是人们进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科普研究、探险考察、摄影写生、举办会议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

四川瓦屋山的导游词4

各位游客:

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眉山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

苏东坡诗句“瓦屋寒堆春后雪,峨嵋翠扫雨余天”就是对瓦屋山的赞美。瓦屋山四季可观日出、云海、神光、圣灯及“三个太阳”等奇观。春看万亩杜鹃,夏观飞瀑流泉,秋赏满山红叶,冬睹南国冰雪。看点

瓦屋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空气湿度,风向等条件,极易出现云海,日出、佛光、圣灯等神奇的天象景观,景观出现的几率比峨眉山金顶还要大,山顶象尔岩是观景的最佳位置。瓦屋山植被茂密,种类繁多。山上动物很多,在秋冬季节可在“野牛街”观赏羚牛群活动的壮观场面。森林公园内人文景观资源也很丰富,既有庙宇殿堂,又有摩崖石刻,还有自唐以来的著名文人如岑参、陆游、苏轼、田锡、苏辙等在游历瓦屋山时留下的大量文化珍品。传说瓦屋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传说当年太上老君骑着青牛出关“寻青羊之肆”,由草原故道入蜀,沿着青衣江流域来到瓦屋山传教布道,最后在瓦屋山升天,现在鸳鸯池畔的太上老君木雕神像虽历经千年的风吹雨打,依然栩栩如生。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沿着太上老君足迹来到瓦屋山麓,尊奉太上老君为鼻祖,和当地羌民一起创立了五斗米教,最后因为民出害斩蟒牺牲于瓦屋山,至今瓦屋山仍留有“张陵降蟒沟”遗迹。

四川瓦屋山的导游词5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盆地西沿洪雅县境,由瓦屋山原始山林景区、玉屏人工林海度假区、八面山寻古揽胜景区等组成。

瓦屋山就是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山海经》上记载的居山,因山形酷似民居瓦屋而得名,早年就以著名的道教圣地而与相邻的佛教名山峨眉山齐名。“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山横瓦屋破云出,水自戕可裂地来”,便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陆游对瓦屋山的赞誉。

上一篇:六年级圆柱测试题下一篇:初三下学期英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