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写景的作文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写景的作文(共16篇)

小学生写景的作文 篇1

我房间里的东西可多了:有花了几个小时才能拼好的积木,有拼到半夜才能拼完的机器人的,有能看见极小的东西的显微镜,还有能长知识的书和杂志……

我最喜欢在我的房间里玩积木和机器人。那积木可是我花了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拼好的,那机器人,可是我搭到半夜才搭好的。

我也喜欢与爸爸妈妈一起在房间里打牌、下棋。打牌时我们会不停地念叨:“哎呀,打错了。”“哦~,好牌。”……偶尔,我连输了几盘,就“输不起”了就不肯来了。

我偶尔也会叫同学一起来玩。有一次,我叫上了汪汪和小赵一起来我家玩。我拿出了过生日时他们送我的积木。我们每人选了两种积木来玩。汪汪选了“直升机”和“越野车”,小赵选了“跑车”和“运输车”,而我选了“吉普车”和“押运车”。最先搭好的是汪汪,他先搭出了“直升机”,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积木去围观,结果就是,除了直升机其它的都要我来完成,玩到了最后他们都不愿回家去了。

我连晚上的时间也不会放过。我那上百本的书可是看了一遍又一遍,几本有意思的书我甚至都看了几十遍了,我把几本书上的内容早已记在我的脑海里了,你问我书里的内容,我都能给你一一回答出来。

我那张床也是舒服极了,软软的,在上面睡觉我保证,你能在半小时内睡着,第二天你定会不想起床。

小学生写景的作文 篇2

一、借一双“慧眼”

世界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想要发现美, 就需要学会观察。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并不太了解“观察”和“看”的区别, 虽然每天都在看, 但基本上是无目的、随意的看, 不注意观察景物的形状、颜色及变化, 更谈不上认识景物的本质和特点, 凭这种浮光掠影的印象, 当然是写不出景的。那么, 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眼中有物

“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在作文之初, 首先要确定写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前先进行思考, 即要选取哪一处景物, 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观察这一景物, 采用什么方式观察。为此, 在作文前, 我安排了一次“春游校园”活动, 让学生自由组队, 边走边观察, 边观察边讨论, 边讨论边记录, 每位小组成员确定一处景物观察并写作。

2.眼中有景

想要进行写景作文, 首先要选定景物, 然后仔细观察这一景物, 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 还包括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身体接触等等。只有充分发挥多个感官的作用, 才能全面认识这一景物。于是, 我让选择同一处景物的学生组队观察, 例如, 观察树的一组学生围着树仔细观察, 有的用脚步丈量距离, 有的用手指敲敲树干, 有的用耳朵去听听声音, 有的用脚轻踢从地下钻出来的树根, 有的模仿树的形状做出造型。通过对选定景物的细心观察, 学生对景物的认识会更加深入。

3.眼中有序

如何才能有条理地将观察到的内容表达出来呢?这需要把握一个“序”字。针对本次习作“选一处景物, 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的要求, 笔者把学生选定景物的观察素材整理出来, 并着重展开“序”的讨论, 即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在哪里突出重点等。

4.眼中有神

林语堂曾说:“人有人趣, 物有物趣, 自然景物有天趣。”这里的趣就是此事物区别于彼事物的标志, 即特征和个性。只有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在写作时才能与众不同, 才能传神动人。笔者在进行课堂练习时, 将事先拍摄下来的景物制成幻灯片, 让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提示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如景物的形状像什么, 接触时有什么感觉, 它的颜色让你想到了什么。提示的内容广泛, 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思考时加入联想与想象, 意在打通景与情的界限, 让景物活起来。

二、磨一面“明镜”

记得张化万老师曾说过一句幽默且富有哲理的话:“眼高手低固然不行, 但眼不高也不行。为了帮助学生练眼力, 我们可以赏析教材中写景的句段、篇章, 打磨一面鉴赏的明镜。”在这里, 我以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七月的天山》第二自然段为例, 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赏析。

附上《七月的天山》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进入天山, 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 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 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 太阳下, 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 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 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 浪花往上抛, 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 却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这个时候, 饮马溪边, 你骑在马上, 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 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 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 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生机。

1.磨“镜”第一步:抓景物

这段话共有五个句子, 我让学生在默读后思考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在思考和交流之后, 学生得出结论, 即这五句话分别写了作者的行踪、雪峰、雪水、洄水涡、饮马溪。我向学生提问这些景物都是围绕什么写的, 一阵思考之后, 学生发现这段话描写了天山之水, 即有了雪峰才会有雪水, 有了雪水才会有饮马溪。至此, 学生明白了写“水”可以从源头开始, 并且, 与之相关的景物都可以作为观察和写作的对象。

2.磨“镜”第二步:理顺序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天山”, 请学生把作者观察到的景物添加上去, 并注上景物的名称。在一名学生添加的过程中, 其他学生给他作指导:“往下!往下!”原来, 他们早就发现了作者的表达顺序, 即从上到下。接着, 我又和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要用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观察。经过讨论, 学生发现观察一处景物时, 不仅要有顺序, 还要选择合适的顺序, 就像描写水, 因为水来自峰顶并顺流而下, 所以要从上到下进行描写。

3.磨“镜”第三步:观神韵

关于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所见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写雪峰, 把雪峰比作白缎, 把雪峰间的云影比作银灰色的花朵, 整个雪峰像一块绣花的白缎;写雪水, 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 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 又写出了它的光亮, 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盛开的白莲花, 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美, 那么讨人喜爱。然后我做了总结:“让景物传神的方法有很多, 合理的拟人和联想都是此类方法的运用, 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从而增加景物的神韵。”

三、指一条“材”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脑中无物, 即没有素材的积累, 要想让他们写出好文章是不可能的。因此, 指导学生写作文的基础就是积累大量的素材, 尤其是写景类的文章, 由于小学生所学不多, 生活经验和体验也较少, 因此, 积累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为他们指一条生“材”之道很有必要。

1.材料之来源

第一,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景物, 只要留心观察, 不断扩大自己的眼界, 捕捉一枝一叶, 并细心体会, 就会有鲜活的材料跃入视野。第二, 写作素材来源于阅读。积累素材, 除了从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外, 还可从阅读中获取间接经验, 阅读他人的文章, 在阅读中启迪思维, 发挥想象, 从而生成自己的素材。

2.材料之序列

积累的材料包括字、词、句、段、篇, 如何将这些材料组合起来, 这是需要序列的, 从词语到成语、谚语、歇后语, 从现代佳句到经典古诗词, 从段落到篇章, 从描写对象的一统化到分门别类, 从单纯绘景到景情交融甚至景情理合一……我们需要在新的序列不断派生的过程中, 在脑海中构建素材大厦, 从地基开始, 如建设高楼大厦般将材料排序组合。

3.材料之存储

怎样帮助学生存储材料呢?顺于口、熟于心是存储材料的第一步, 无论词语还是句子, 都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最终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我采用了造句的方法, 为了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材料, 我组织学生观察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校园风光, 让他们尽量多地造句来帮助记忆并存储材料。同时, 建议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游玩, 在游玩的过程中帮助他们积累材料。另外, 我还指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 鼓励他们写观察笔记, 以此存储素材。

小学生写景的作文 篇3

[关键词] 写景作文;观察顺序

笔者在17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谈作文色变”,尤其是对写景作文,他们更是无从下手。其实,写景作文如同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如何用文字描绘出美景呢?南宋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的,要想写景作文美如画,要靠观察来实现,观察是写作的第一要素。如何从观察入手,培养学生写好写景作文的能力?

一、从观察顺序入手,培养学生按顺序写作能力

任何作文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按时间顺序来观察。我们学过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者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观察了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天,树木抽条,积雪融化;夏天,树木茂盛;秋天,落叶纷飞;冬天,雪花飘舞。作者把观察到的美景按观察顺序记下,就成了一篇条理分明的写景作文。在教学生写《家乡的小河》一文时,学生开始不知如何下笔。于是,让学生先去观察家乡的小河,有的学生观察了四季的小河,有的学生观察了早、中、晚的小河,有的学生观察了白天、夜晚的小河。他们把观察到的美景按自己观察的时间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完成了一篇层次分明的写景作文。

2.按空间顺序来观察。何为空间顺序?是指景物的空间结构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如老舍的《草原》中第一段景物的描写,作者按照从上到下的空间观察顺序,把看到的天空、小丘、平地、羊群等景物一一描写出来,构成了草原初入作者眼中的样子。在教学作文《美丽的校园》时,让学生先选好校园的观察点,按从前到后或从左到右等空间顺序进行观察,最后,用文字就能轻松地按观察的顺序表达出观察的景物,习作也就完成了。

3.按游览的顺序来观察。游览顺序就是地点变换的顺序,也叫移步换景法。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一篇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游记,他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这一个游览顺序,用文字记叙了自己沿途所看到的美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游中华贤母园》(九江县景点)时,让学生先游览贤母园,确定自己的游览顺序,大部分学生是按“入口(母爱之门)、大道(仁爱台阶)、最高点(中华贤母园主题雕塑)”三个地点来观察,也有部分学生是按四个主题馆(岳母馆、金戈铁马苑、母范天下主题馆、陶母馆)的顺序来观察,最后,让他们把自己的观察顺序当作写作顺序,用文字记下沿途的风景。这样,一篇写景作文也就完成了。

观察是写景作文的第一要素,学会了观察就是学会了搜集素材,观察顺序就是素材的整理顺序,明白了写作顺序可以从观察顺序入手,那么要写写景作文就简单多了。

二、从观察细致入手,培养学生写景鲜活的能力

我们观察景物,除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每一部分都观察到,还需要让每一部分景物鲜活起来,如同画家笔下的景物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样。如何让景物鲜活起来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一部分的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要从观察细致入手。何为观察细致?是微小细节都能被观察得清清楚楚。如《七月的天山》作者把自己的观察点放在天山脚下,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他观察得非常细致,在观察雪峰时,看清了雪峰间的云影像是在白缎上绣上了银灰色的花,看清了雪水是从高涧上、峭壁断崖上流下来,溅起时会形成盛开的雪莲。作者在看溪流时,竟然注意到了水底的石子是五彩斑斓的。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最后用形象、鲜活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人看了文字就能有身临其境之感。下面的文章是一名学生在观察了凤仙花之后写的:

“风仙花的颜色丰富多彩,我只种了两种颜色——红的、白的,红的似火,白的似雪。仔细观察,我发现凤仙花的颜色与茎的颜色有关,靠近根的茎是红色,它的花也是红色的;靠近根的茎是绿色的,它的花就是白色的。我轻轻地摘下几朵,白色的就是纯白的,而红色的还有一点小规律,越靠近花蕊的颜色就越淡,越靠近花瓣顶端的颜色就越浓。凤仙花的形状像凤凰的尾巴,我想它的名字大概就是由此而来的吧。最奇特的是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由两片大花瓣和两片小花瓣组成的,最有趣的是有一片小花瓣像漏斗。咦?这花难道没有香味吗?那怎么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呢?我把鼻子凑近一闻,它那淡淡的香味立刻扑鼻而来,它真是一个不骄傲而永远谦虚的花啊!老师告诉我,它是天然的染料,可以用来染指甲和头发,听说古代埃及皇后也用它来染过头发呢。”

凤仙花的颜色我们大家都能一眼看出来,但能发现它的颜色与其茎的颜色有关,这就需要细致观察,他的这一观察让我们看到了凤仙花茎就好像看到它的花一样。在观察红色花时,能发现其颜色有规律的变化。经过小作者细致的观察,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水仙花摇曳的身影。

三、从观察感受入手,培养学生写作情感的能力

写作不是文字的叠加,也不是自然界景物的客观存在,而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写景作文名为写景,实为抒情,即写景是为了抒情。写景时,把你的情感渗透进字里行间,你的喜怒哀乐同景物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你的感情。托“景”言“情”的“情”从何而来呢?我认为应该从你观景时的感受入手,不同的心情,对同一景物的感受也就不同。如《山中访友》中,作者初到山中,看到山中的老桥时,第一感受认为它是一位朋友。当得知老桥长年累月、默默为人们无私地奉献,不再感受它是一位普通的朋友,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学生在写《游中华贤母园》一文中,当在岳母馆看到“岳母刺字”的蜡像时,有的学生写出的是“字刺在身上好痛哟,难道岳飞不怕痛吗”,而有的学生却写道“岳飞的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啊,为了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特在其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升华了景物本身的内涵,让人接受到贤母文化的教育。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认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细致观察是积累丰富写作素材的途径。尤其是写景作文,我们只要学会观察,学会从观察入手,就不会谈文色变,而会下笔如有神的。

小学校园写景的作文 篇4

由于我们地处西北,气温要相对低一些,看到南方朋友传来的早春二月鲜花已经纷纷怒放的图片,我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地翘首企盼了,春姑娘你快点儿来吧。

首先报道春天信息的是草坪上的小草,原来一片枯黄的草坪,渐渐地泛出了绿色,刚出来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宛如新出生的婴儿骄嫩可爱。

松树虽然是四季常青的植物,但四月的松树长出了新枝,比冬天绿多了,就像做了美容,老态龙钟焕发出了充满活力的青春。

一簇簇的迎春花开了,有黄的、粉红色的,人们看见它们心里就漾起了暖暖的春风,仿佛它们就开在了人们的心头。

附小校门口的丁香花盛开了,让我们上学放学都能闻到一阵阵清香,紫色是我的最爱呀,我们在丁香花下嬉戏玩耍。

冰清玉洁的玉兰花有白的、粉的,她是那样的高雅,好似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骄傲的芭芘公主呢!

四月底,月季园的月季花也会盛开的,理科楼后面的月季园,我每年都会和妈妈在那儿留影的,她见证了我的成长。

各种各样的花也不甘示弱,樱花、桃花,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花也都竞相开放了,处处弥漫着花的香味。

小学生写景作文秋天的雨 篇5

秋天的雨,有一把神奇的小毛笔。看!它把银杏叶画成了金色,就像披上金色的外衣。金黄金黄的叶子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的旋转。它把枫叶画的红红的,红红的叶子像一把把红色的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牵牛花画成紫红色的,花瓣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秋天的雨,是天地丰收的歌,快来听一听吧!“叮叮”是哪儿来的钢琴声?原来,是樱桃小姐为了欢庆秋天的丰收弹起钢琴,发出了美妙的音乐。“咚咚”是哪儿的敲打声?原来,大西瓜也是为了欢庆秋天,响亮的打起了打鼓。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笛。它转告大家:冬天快来了。小熊找来了苹果填肚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加紧挖洞。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家乡的冬天小学生写景作文 篇6

家乡的冬天小学生写景作文

我的家乡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冬天的大平原宁静而又空旷。田野里的小麦还没有长起来,一片土黄一片暗绿,落光了叶子的大树把苍劲有力的树干使劲的伸向天空,蓝天下偶尔有鸽群悠闲飞过。 夜晚的月光像轻纱一个笼罩了整个大地。月光把光秃秃的树枝写在大地上,几棵树枝交错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绝妙的 水墨丹青画。 最秒的是下一场不大不小的雪。雪后的.大平原,是千里银装;一个美丽的雪世界。这时候,我们可以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甚至可以扫出一片空地,支起一个箩筐,捉小鸟雀呢。 冬天大平原,没有春天百花的香味,没有夏天的绿树成荫,没有秋天的硕果累累,但冬天的有安静祥和、和雪的洁白。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景能力 篇7

一是习作对象内容空洞,或不合逻辑,或常识错误,即言之无物。如一位同学这样描写新疆喀纳斯,“我们来到了卧龙湾,只见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仿佛世外桃源一般。”经过与小作者交谈,笔者得知学生游览时观察不细致,习作时凭借模糊印象,再调动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就出现了多种景象云集的不合逻辑的情况。

二是习作语言干巴无力,或缺乏想象,或词句单一,即言之无文。如一位同学写小蛮腰:“小蛮腰的夜景很漂亮,整个塔身五光十色,有蓝色、黄色、绿色、红色、紫色,真好看!一到放烟花的时候就更漂亮了,烟花千奇百怪,有的直接发射,有的绕着小蛮腰发射,真是壮观!”这段文字描写了小蛮腰的夜景,光色和烟花,求真求实,若整篇文章都是这样的文字,就会缺少想象、词句单一,语文的味道不浓。

三是习作杂乱无章,或段落无序,或句子无序,即言之无序。如一位同学描写自己的小区,先写门口花坛如何美不胜收,再写小区如何大、是孩子们的娱乐天地,最后又掉过头写花坛如何美,显得结构混乱。

因此,笔者以人教版部分写景课文和其他课文的部分段落为阅读材料,结合写景习作模型,探索文本的写景规律,做了一番“言之有物”“言之有文”和“言之有序”的尝试,为提高小学生的写景能力提供新的途径。

一、观察有道,言之有物

一般来说,观察的完成需要经过三个步骤:占有表象、比较差异、筛选要点。考虑到写景特点,笔者认为观察景物要做到如下三步。

1.整体印象

第一印象一般是整体的,可运用多觉法、跟踪法、鸟瞰法等欣赏景物的整体及构成景物的要素,如:《桂林山水》,整体感觉是山水如画;学习《颐和园》后,人们感觉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2.筛选要点

巴尔扎克曾说“细节成就作品价值”。在欣赏整体美的感觉下,总有一两处景物格外引人注目。如《桂林山水》,最吸引人的还是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其他景物,如空中迷蒙云雾、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只做点缀。

3.抓住特点

景物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比较观察,能够欣赏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同样描写山,繁花似锦的七月的天山、如笋似玉的桂林的山、云雾飘渺的黄山,就有很大不同,吸引游客的魅力也不一样。如《索溪峪的“野”》一课,张家界的风光千奇百怪,最吸引人的却是它的“野味十足”,继而通过山野、水野、动物野和人野四个方面展开描写。笔者以《桂林山水》为例,引导学生重温观察景物的三个步骤。

师:桂林山水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或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体印象)

师:《桂林山水》写了哪些景?

生: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竹筏小舟、绿树红花。

师:最能体现桂林风光甲天下的是什么景?

生: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即桂林山水。(筛选要点)

师:桂林的山水和其他地方的山水有什么不同?具体描述一下。

生: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抓住特点)

师:你们去过哪处景点?总体印象如何?里面有哪些景物?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具体描述一下。请依据这些提示写一写。

学生之所以写不出什么东西,言之无物,主要是因为其观察的精确性不高、判断力不准、目的性不强。有人对小学生的观察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高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提高,对事物进行分化观察的能力增强,但不具普遍性;开始区分观察事物的主次特征,注意有表现力的特征,但不具普遍性;一般能按先后顺序观察;观察目的性增强,但与低年级学生的随意观察无显著差异。精确性与判断力方面的特性反映到学生习作中就是容易出现言之无物,即描写笼统、泛化,注意无表现力的特征,忽略有表现力的特征。以教材中的写景文为范文,可以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明白观察是有路可循的,只有做到观察整体、筛选要点、抓住特点,才可以将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的内容写清楚。

二、养护想象,言之有文

想象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如果说观察是为了真实地反映景物的本来面目,是一种“无我之境”,那么想象就是景物在游客心目中的主观呈现,是一种“有我之境”,运用想象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文采、艺术魅力,还可以让景物的意境更有情,更能凸显写作者的独特感受。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表现在语言这一物质外壳上,则是大量使用拟人、比喻。因此,写景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多用比喻、拟人等富有想象力的辞格,来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清楚,传达对景物的某种情感,增强习作的魅力。

笔者以《山雨》为例,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风景的独特感受。

(学生已经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和描写内容)

师: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技巧写出山雨的韵味呢?结合相关语句说说。

生1:作者写雨声,用了比喻,把沙啦啦的小雨比喻成无字的歌谣,而且越来越清晰、响亮,突出了山雨越下越大的特点。

师:比喻的手法,抓住了雨势的特点。

生2:作者写雨声,还加进了幻想的色彩,他把雨丝比喻成柔软的手指,把岩石比喻成琴键,给人一种很唯美的画面。

师:是什么样的画面?再想一想。

生3:山雨,像烟一般,雨里的一切都变得朦胧起来,雨姑娘优雅地弹起钢琴,琴声美妙动听。

师:也是比喻,却隐含着一幅画。作者正是通过联想和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雨飘洒图。同样是描写雨声,如果这雨是下在别处,你又能联想到什么呢?

生4:“啪哒,啪哒……”咦,是谁在敲打我的窗?掀开窗子,哦,原来是雨来拜访了。

生5: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狂,像极了森林狂想曲,不是狼嚎就是狮吼。

生6:雨过天晴,瓦片上的雨滴依然落个不停,滴在石板上,叮咚———,真是余韵悠长呀!

……

师:同学们的联想真丰富,拟人、比喻可以帮助我们表达独特的感受。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用比喻、拟人来描写景物并不难,难在抓住特点把景物写优美,写出语文的味道,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因此要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感受表达技巧,并结合文本情境再造画面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灵感,做到言之有文。

三、理清表达,言之有序

1.观之有序,言之有序

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思维才有条理,表达才能层次分明,否则,事倍功半。小学生习作中出现最多的顺序就是观察顺序,观察到什么就先写什么。因为学生观察的无序,导致了习作的无序。因此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就非常必要了。从课文中,我们可以学到一段时间内景物的时间变化顺序,如《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和“早中晚”,《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中、潮过后”,甚至《火烧云》中的短暂时间变化顺序“一会……一会……”。

2.移步换景,游中有序

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学生基本能掌握时间变换的顺序,但在运用空间变换的顺序时容易出现混乱,特别是定点观察和游览两种。定点观察就是固定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景物,或由远及近,如《观潮》;或由近及远,如《山中访友》等。而游览就是边走边看,移步换景。要想让学生会用游览顺序,宜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方式,鼓励学生从课文入手,找出游览的语句,抓住游览的动词,画出游览示意图;再领着学生游览一下校园,沿着自己的足迹逐一观察发现的美景,并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自己曾经到过的地点、看到的风景,画出游览图;最后让学生自己用学到的方法独立完成习作。

笔者以《颐和园》为例,引导学生理清文路,言之有序。

师:自由读课文的2~5 自然段,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开火车读画出的第一句话,想想这是什么顺序?(游览顺序)

师:请把作者游览过程的动词圈出来,再把作者的旅游路线画下来。

师: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写写我们的游览顺序。

师:根据刚才的游览,写一处景物。例如:进入校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笔者在发现一些学生不会运用游览顺序时做出的一次补救,旨在探索文路、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并不惜时间把课堂搬到了校园,让学生在游览中学习游览顺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是在习作前进行这样的指导,相信效果会更突出。

综上所述,写景习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观察、想象、表达缺一不可。观察,求真,让习作有话可写,言之有物;想象,求美,让习作生动形象,言之有文;表达,求清,让习作文路清晰,言之有序。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林可夫.基础写作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3]张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王崧舟“.写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言访谈录[J].小学语文教师,2008(6).

[5]王尚文.此为“之一”,并非“唯一”[J],小学语文教师,2013(5).

《绿》:写景作文的“三个一” 篇8

朱自清先生的《绿》是一篇极美的记游散文,它既是阅读教学的经典范文,也是学写作文的精妙范本。那么,学写游踪比较简单的游记,《绿》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大约就是“三个一”吧!一条游踪、一个景点、一个特点。

一、写清楚一条游踪

写游记而不交代清楚游踪,可能是最常见的失误;写游记写清楚游踪,可能是最基本的要求。《绿》的游踪非常清晰:作者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接着写“先到梅雨亭”,再写“坐在亭边”看瀑布,然后写“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最后重点写“站在水边”观赏梅雨潭之“绿”的感受。

游踪清晰,“移步换景”,一道道秀美动人的景色、景物随着作者的游踪而展现,这样文章的脉络就会清晰,层次就会清晰。写游踪,一般可按游览的顺序写。

二、描绘好一个景点

仅写清晰游踪是不够的。如果游踪清晰,但平均用力,没有重点,写得像导游说明词,像一笔流水账,这游记就不能算写得成功。写游记,不管游踪多么复杂或者多么单纯,在有限的记游篇幅之内,要着力描绘好一个景点,从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感等各个方面,工笔细描,尽显其特点,尽显其美点,尽情表达自己游赏的感受。《绿》着力描述的这“一个景点”,就是梅雨潭,其他景点“梅雨瀑”、“梅雨亭”,作者都略写,这样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突显出一个特点

写好景点,关键是抓住特点,突出特点。作者笔下,梅雨潭的特点,就是“绿”,作者用了大段精美的文字,以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着力描绘梅雨潭的“绿”,来抒发他心中的情: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苹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在这段活中,“绿”是作者写景抒情的着眼点。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从多个角度写梅雨潭的绿,写她的皱缬、跳动、滑嫩、纯净。又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梅雨潭的绿,突出那绿独特的神韵。最后变换人称,无比深情地倾吐自己对绿的情思,用“女儿绿”三个字,进一步点出了绿的柔美、娇艳。

小学生写景作文:海边的早晨 篇9

登上城墙,更是一片火树银花。“永宁祥钟”象征着平安、祥和。敲响它,寓意着国泰民安、吉祥如意。接着我们走向城墙西侧,看到是“鼠年庆丰收”灯组,这个灯组由吉祥物老鼠的形象来呈现一片喜庆热闹的农家欢乐场。接着我们来到灯谜区。在这个火红的灯笼长廊里,悬挂着500多条有趣奇妙的灯谜供游人猜想。

说起灯谜,早在古代就有,在宫廷和达观贵人的府中进行,而今灯谜已成为群众广泛参与并深为喜爱的新春活动。再向东走,我们来到“历史文化灯组区”。首先是一组“唐人诗意图”,灯组中演绎了三位诗人在长亭中喝酒观春到离别,诗人们从开怀大笑到拱手相送。使唐人创作诗歌的情节得意再现,也使游人充分领略到大唐文化的风韵。接着是“闹元宵”在大街上每家每户,老老少少都打着灯笼,放炮仗,每个人脸都洋溢着高兴的笑容。灯组以传统节日元宵节来揭示中国民俗文化的源源流长。然后我们观赏了“踏春图”,这是根据“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接头丽人行”的诗句而创作的,灯中许多丽人骑着骏马在鲜花中踏春,以采集春的气息。表现出长安文化的多姿多彩。最后我们还看了“大唐花韵”这一美丽灯组。我们穿过迎春花门,来到喜迎奥运灯组区。先是奥运五环,接着是福娃。它们形态、动作、表情各不相同,好像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迎接奥运会的到来。最后一组是“龙腾奥运”。最高处站着女神,周围站着五个可爱的福娃,两旁是两条巨龙,它既充满希望与吉祥,又彰显出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国在世界体育运动中腾飞的信心。再次穿过水仙花门,我们看到“人寿年丰”“年年有鱼”这两个既表现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美满富足,又表现中国民间文化特色的灯组。

写景的小学生作文500字 篇10

上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坐缆车上山,一路行来,远山峰峦层叠,犹如一幅连绵不断的山水画卷,在游客眼前一一展开。

随着缆车上山,一座座耸立的山峰好像活了起来,在茫茫的云海中,我仿佛听到了海水在奔腾,缆车外,云雾迷蒙,我们如同漫步在仙境中的神仙。一会儿,我们就下了车,沿着陡峭的山路,我们向山峰出发。一路上,看到黄山的石壁千奇百怪,有的平滑如练,仿佛如大佛的肚皮;有的如刚刚出笼的大馒头,游客似乎还能感受到它的热量了;还有的如盘古的大斧,直砍谷底,悬崖峭壁,万丈深渊,让人头晕目眩,望而却步,一不小心,跌落山间,就会粉身碎骨。

我们来到了莲花峰,我们下山后,各种怪石千姿百态,竞相映入眼帘,瞧!连绵起伏的飞山脉里,有一根柱状的的巨石指向苍天,多像一根巨人的手指啊!仿佛给游人指路。前方,有一根像笔似的巨石插入群山中,它饱经风霜,但上面的纹理却清晰可见。这还不像什么,在这奇石的上方,还有一棵松木屹立在上面,因此而得名妙笔生花……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石峰的南边,有一个小山峰,上面卧着一块巨大的石头,犹如一条巨大的鲤鱼,鲤鱼背上还有一只小乌龟,这只小乌龟也伸着长长的脖子,昂首向东眺望,似乎在等待潮水将他们带回大海。那惟妙惟肖的样子,直引得游人争相与他拍照留恋。

小学写景散文特点浅析 篇11

1.写景散文在结构上讲究谋篇布局

小学阶段的写景散文,大多呈现出总分总的形式。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四年级的《长城》《颐和园》《牧场之国》,苏教版三年级的《庐山的云雾》,四年级上册的《泉城》《九寨沟》等课文,开头的自然段统领全文,然后分段叙述,用细腻的笔触写景或状物,最后一段点题,概述文章主旨,或以抒发感情的句子作结。

有的课文是分总式或总分式。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就是这个模式,课文先用几个自然段描写乡下人家的各种风景,最后点出中心:“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有的课文即使整篇不是这样的结构特点,其中的段落却呈现这样的样式,有的围绕中心句展开,有的围绕重点词描写。如《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围绕“清、绿、静”这三个词展开写;《雅鲁藏布江》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围绕“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这个中心句来写。为了体现“生物的多样性”,作者写了高低不同的九个自然带所呈现的景观,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冰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物,充分体现了“多样性”。这些课文即使不是明显的总分式或分总式,只要用心体会,也能发现其篇章结构的特点。

2.写景散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散文语言优美,教材上的课文更是文质兼美。有的语言清新活泼,有的语言耐人寻味,有的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而且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美感。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金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一两句话,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生动的拟人,不但写出了“秋天的雨”是秋天的开始,更写出了秋雨的美丽宜人。又如:“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进攻”“撤退”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然的轮回是谁都无法阻挡的。再如:“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何等优美富有诗意!把三月的河水缓缓流动比喻为“竖琴”,突出了水的动感乐感,写出了作者愉悦的心情;而春水若“明镜”,则是静态之美,凸显了春水的透明纯净光泽亮丽,读来别有一番风味。这些优美的语言,既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文本,又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用好这些语言材料,能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写景散文寓情于景,注重顺序安排

写景散文,重在抒情,即借景抒情,表现作者的某种情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不过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把情感注入景物描写之中,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作者所书写的情感,乃是散文的“灵魂”。

教材所选的写景散文,顺序都很明显。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方位顺序,有的根据景物的变化描写,有的根据作者的观察角度描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浙江潮》《三峡之秋》《火烧云》就是按时间顺序写,写出了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景物的变化;《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长城》《颐和园》等则是按照方位的变化,写出了景色的不同。当然,无论采用什么顺序,都是为了更好地写景抒情。

二、写景散文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注重精读

写景散文要在“读”上下功夫。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阅读对理解课文的重要性。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教师要明白,哪些语段需要精读,哪些越段只需略读。对精读乃至背诵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既可积累语言,又可培养语感,提高欣赏能力,开阔思维,陶冶情操。《桂林山水》是写景散文的经典之作,二、三、四自然段可谓经典中的经典。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把握特点,读出其山水的特点,运用朗读比赛、合作朗读等形式,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准确的理解,并积累了语言。

2.方法心得——重点突破

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以在学生课文后,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学生紧紧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两个方面学习。教师可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体会“海面的色彩不同”与海底的高低不平及海水深浅的因果关系,再读出它的“瑰丽”。第三自然段要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体会“珊瑚的各种各样、海参的懒洋洋、大龙虾的威武”。如果学生通过这几个自然段能够感受到作者描写的方法,后面的学习,教师可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时间。学生在共同的讨论、交流中自然形成个性的体验与感情。

3.感悟途径——虚实结合

写景散文形象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而景物的描写又不能太实,作者写出的景物,是加了作者感情与想象的,是作者主观之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真情,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观潮》中写道:“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到这里,学生对钱塘潮的汹涌澎湃、恢宏磅礴之气势有了切身感受。

4.关键环节——读写结合

写景作文口诀 篇12

景物不同特点异, 抓住特点要牢记。

时间变化纵向思, 地点变化横向联。

景中有人景有趣, 景中有情文章鲜。

总分写景最常见, 描写景物抓特点;

四季变化最常用, 春夏秋冬是重点。

定点写景有顺序, 时间变化分层点;

静态动态对比写, 颜色形状联想变。

动点写景是参观, 地点变化交代全;

首尾呼应最重要, 结构完整是一篇。

联想写景最好玩, 巧妙联想趣无限;

视角变化写景物, 空间方位要突出;

体验写景要新颖, 独特感受不一般;

分类联想细致写, 下笔有趣是重点。

拟人抒情景生情, 想象联想并列段;

景物童话有乐趣, 细节描述新故事。

写景多用修辞法, 语言优美人人夸;

淘气的秋雨小学生写景作文 篇13

秋雨是一位淘气的孩子,是一名知心的朋友,是无尽的梦想,是飞翔的翅膀。

秋雨好似特理解我的心。每当我的心在失落在茫然时候,它—就会娇柔的下起,如毛毯般在我的脸上轻轻抚摸,安慰我,和我一起共同悲伤,在悲伤的同时,它也会指引我方向,用它那娇弱的声音提示我,让我从迷茫无知的状态下走出去。每当我心情愉快时,它又像个淘气的孩子,想着法逗我玩,就在这时,一阵秋风吹过,也带来几只“枯叶蝶”和那几朵香气迷人的桂花,让我不禁陶醉在那个美丽的世界。

我喜爱秋雨—

爱它那阵阵凉爽,是它,拂去了太阳的炎热,让人们不再受太阳的苦。因为有了这凉爽的秋雨,大部分果实才选择这个季节结果;有了这凉爽的秋雨,果实才会结的.好;有了这凉爽的秋雨,才会有人们经常所说的“果实累累”。

这秋雨,是与众不同的,因为只有秋雨,才有这独特的芳香。秋雨,会夹着泥土的清香,一闻,让人神清气爽,这时,我常常会吐一口气,闭上眼睛在雨中舞蹈,在这香气中忘记那一切烦恼。

小学生写景作文-美丽的三亚 篇14

三亚很美。马路两边不是一般的大树而是椰子树,树上挂满了椰子。突然一颗椰子掉下来,好像一个绿足球。它的叶子像一把绿扇子,我们走到扇子下乘凉啦!我们走过马路来到海边,夕阳西下,阳光洒在海面上,一阵风拂过,海面就像一条绸带,好漂亮哦!阳光洒在沙子上,沙子就变成金色的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爱三亚的海。海水清澈见底,一望无际。我下海游泳了。然后我又在海边的沙滩上玩耍。沙滩上的沙子非常细,我双手捧起一把沙子,沙子从手指的缝隙中漏了出去,风一吹就吹散了,不见了踪影。我蹲下身,在沙滩里挖了一条渠,让爸爸躺进去,然后我和妈妈用手把沙子放在爸爸身上,快要把爸爸埋住的时候,忽然,潮来了!潮水卷着沙子来到了爸爸的身上,把他埋住了。我和妈妈把爸爸身上的沙子用力弄开,爸爸“得救”了。这时候我看见爸爸旁边有一个珊瑚,我用力在珊瑚边上挖了一圈又一圈,珊瑚终于被我挖开了。我拿着珊瑚来到海边把它清洗得一干二净。

七年级写景作文方法指导 篇15

学习写作当然离不开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通过模仿、借鉴语文课本上所选的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一个可行之法。

一、从语言上进行仿写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 第三单元都是写景的好文章, 朱自清的《春》,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 这些名家的作品具有典范性, 无论是布局谋篇, 还是具体描写的段落, 都具有典型性, 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我布置了一个以“秋”为话题的写作练习, 有一部分学生模仿借鉴了课文中的语言, 写出的句子如下:

1.阳光照射在湖面上, 波光粼粼, 湖水绿得逼你的眼。

2.秋之色如暖的红, 如枫叶, 如斜阳, 标志着生命的终结。

第一句模仿了《春》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将湖水绿的程度描写成“逼你的眼”, 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树叶鲜亮, 翠绿欲滴的特点, 将学到的描写小草的词语活用到湖水上, 也很贴切。第二句为《夏感》的仿句, 原文中为“春之色为冷的绿, 如碧波, 如嫩竹, 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 如夕阳, 如红叶, 标志着事物的终极”。仿句从形式到内容都很好, 用到作文中, 可以说是作文语言的一个亮点。

二、从文章结构布局上进行仿写

以王冰洁同学的《秋》为例, 她模仿了梁衡《夏感》, 原文如下:

秋天是甜蜜蜜的。一颗颗甜蜜蜜的果实被果农放进背篓, 果农们脸上漾着甜蜜蜜的微笑, 又是一个丰收年!

秋天是热烈的。火红的枫叶像跳动的火苗, 在夕阳的余辉下, 和着秋风欢快的拍子, 跳着热烈的舞蹈, 好一幅秋风红叶图!

……

她在文章的结构布局上模仿了梁衡《夏感》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 从多个方面描写了秋天给自己的感觉, 甜蜜蜜的、热烈的等, 选择角度独特, 调动了视觉、嗅觉等感官, 色彩明艳, 充满喜悦之感, 感情真挚, 语言优美。既然模仿课文中的名篇会有好的效果, 那么推而广之, 如果能把平时阅读的好文章中的好句或好的结构积累下来, 那将会有更大收获, 当然这需要平时多记诵多领悟。

那么, 写景应该从哪几方面着手呢?总不能老是模仿别人的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多角度观察, 调动各种感官体验, 写出所观察景物的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特点, 一定要观察仔细、准确, 要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例如色彩、形状、声音、动静态等方面的特征。只有细心地、连续地、多角度地看, 才能更好地写出它们的特点。比如,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第二段, 可以说形、色、声、味俱全, 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等各种感官, 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抓住了微风拂过荷塘时, 荷塘瞬间的变化, 这样能更全面地反映景物的特点。

以我班王冰洁同学的《秋》为例, 她调动了一些感官, 写出了枫叶在夕阳余辉的照射下随风起舞的状态, 把枫叶比成火苗, 抓住了枫叶红的特点, 让人感觉好像身临其境。对于初一学生来说, 要能写出景物变化, 还需要平时加强观察训练。

其次, 写景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注意条理性。描写对象有顺序、层次、重点, 要把景物间及景物内部各部分的关系有顺序地写下来, 可按照远近、内外、上下等顺序把景物描述清楚。例如, 在《紫藤萝瀑布》中, 作者在描写紫藤萝时, 先写一树, 又写一穗一朵, 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描写, 写得周到而又细致。

再次, 描写景物的语言力求生动、形象, 离不开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修辞方法不是为用而用, 而是事物本身在心中就是这个形象, 通过某种修辞手法表现出来。下面举几个学生习作中的佳句作为实例:

1.还有那清爽的秋风, 像尖尖的细针刺在你的脸上, 风小时, 感觉柔柔的, 风大时, 又痛又冰, 不一会我的脸都被吹成了一个熟透了的红苹果。 (比喻)

上面的句子把秋风吹到脸上的感觉, 比成了细针刺在脸上, 很生动形象, 我们平时似乎也有过这种感受, 写出了实感。

2.那天上的白云, 虽不大, 却密集, 偶尔漏出几点缝隙, 几颗小星星便调皮地露出脸来, 如初生的婴儿般,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拟人)

这个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星星若隐若现的情状, “调皮”还流露出了小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

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鉴赏写景散文 篇16

【关键词】写景散文鉴赏;解读题目;理清脉络;鉴赏意境;品味语言;朗读背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散文的阅读对学生大有裨益,可以让学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可以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生应该学习鉴赏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散文鉴赏是高中语文学习中较高层次的要求,是语文学习中的难点。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鉴赏散文,还要授人以渔,教给他们阅读鉴赏散文的技巧,让他们终生受益。在教学写景散文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些鉴赏技巧,现写出来和大家交流。

一、解读文章题目,初步了解描写对象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就是这篇文章的眼睛,是灵魂所在。把握好这篇文章的题目对鉴赏这篇文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因此它的题目也大多点明写作对象及其特点。我们在了解写作对象的同时还要对标题中的一些字词加以揣摩、玩味。比如《荷塘月色》,作者就点明了这是夏季晚上荷塘及月色的特点,因此鉴赏这篇文章就应该从荷塘和月色两方面入手;《祖国山川颂》,顾名思义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鉴赏时就要从了解祖国美景及感受热爱祖国情感入手;《我的空中楼阁》则不仅告诉了我们这篇文章要写的对象是“我的楼阁”,还要揣摩玩味为什么是“空中楼阁”,了解了它的一语双关,就能明白本文描写对象的特点,还能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散文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但作者用什么线索把这些较散的景物有序地组织在一起,这就是学生学习鉴赏写景散文要掌握的一个方法技巧了。在这点上我让学生们比较了几篇写景的散文,发现了一个规律,写景散文通常是以空间为线索,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顺序的变换,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如《荷塘月色》,就用作者的行踪作为线索。作者从自己家门出发,沿着小煤屑路来到荷塘,赏完景色又回到自己家门,这是移步换景;来到荷塘之后作者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又写荷塘四周的景色,观察角度有平视、仰视,有远处的景色,也有近处的景色,作者用行踪把这些景物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又如《我的空中楼阁》,作者把小屋作为一个中心点,围绕小屋运用定点换景,定景换点,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小屋。先写小屋与山、树的关系,接着写了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始终以小屋为中心,一切都是为衬托突出小屋服务。

通过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对文章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调动想象的翅膀,走进作品的意境

写景散文的灵魂是什么?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怎么表达出来?通过景物描写和抒情传达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散文中的景物都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一个个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景物就是意象,将一个个意象组合而形成的一幅美的图画就是作者要带给我们的意境。如果前边的理清文章脉络我们是找到了一篇写景散文的骨架,那么我们现在鉴赏意境则是在寻找写景散文的灵魂。写景散文的灵魂在哪里,在饱含作者情感的意象里,在作者用一个个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意境里。怎样让学生鉴赏意境呢,以《我的空中楼阁》中一段文字为例说明: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我们可以先找到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活泼,整齐,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我们从这些词语中可以感觉到,作者在写这些景物的时候,内心是愉悦的,是自由的,是轻松的。接着我们调动自己想象的翅膀,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感受,把这些美丽的意象在自己头脑中组成一幅画面:满目青翠的山中,一幢蓝墙白窗的小屋像鸟一样,蝶一样,轻灵而自由地休憩在绿树枝头,就真的像是一座空中楼阁。体会自己置身于这个优美画面中的感觉,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自由、独立、安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品味作品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真情

散文语言极富作者的深情。有的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有的娓娓而谈,情真意切。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品味语言,可以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内容几个方面来分析。

五、朗读贯穿始终,提升思想境界

散文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朗读的作用,我们一定要让琅琅书声伴随着我们整个的散文教学。只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甚至背诵课文,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才能真正领会文章语言的精妙;才能感受意境的优美;才能深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引起学生和作者思想的共鸣;才能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珍爱自然的情感。只有朗读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才能提升审美的境界,得到美的享受,也才能学会恰当地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上一篇:做最美衢州人下一篇:翻硕考研初试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