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书

2025-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科毕业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书

本科毕业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书 篇1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目 多层教学楼

学生姓名

马乐 专业名称

土木工程

指导教师

郭波

2006年05月20日

多层教学楼设计

目 录

第一部分:设计总说明 摘要

1、建筑设计………………………………………………………6 1.1 建筑说明 1.2 方案设计 1.3建筑材料及做法

2、结构设计………………………………………………………7 2.1 结构说明 2.2 结构计算

2.2.1风荷载作用

2.2.2竖向荷载作用(恒载及活载)2.2.3 内力组合 2.2.4 配筋计算 2.3现浇板式楼梯设计 2.4 现浇厕所楼面板设计 2.5 基础设计

3、设计总结„„„„„„„„„„„„„„„„„„„„„„„„„„ 13

多层教学楼设计

多层教学楼设计

[ 马乐 土木建筑工程系 湖北省孝感学院 432100 ] [摘要]:本设计为某多层教学楼工程设计的整体过程。按照设计任务书依据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和《结构设计规范》,完成本设计。设计分为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两大部分。建筑部分包括建筑设计要点、建筑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和剖面设计等。结构设计选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一榀框架进行设计计算,主要包括结构选型(包括楼板、屋面板、楼梯等);结构布置方案;选用有代表性的单元确定计算简图、导算荷载、进行内力分析和内力组合,对构件进行截面配筋设计;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对基础进行设计;用结构分析软件(PKPM)进行验算,并对手算和电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完成了建筑平面图、结构布置图、梁柱配筋图、基础计算等。

[关键词]:建筑设计

结构设计

框架结构

[Abstract]:This design is for the whole of engineering design of teaching building.According to design specifi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design specification of the building》and 《design specification of the structure》,I finish the designing.Design include two major part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tructural design, The part of building inclu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main point, planar design of the building, elevation is designed and designed etc.I choose on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to design, it mainly includes the selection of structure(includes floor, roof board, stair, etc.);Layout of structure;I select the representative unit to confirm sketch of calculating, Compute its load and carry on internal force analysis and cabinet;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materials of the project, I design the foundation;go on checking with structure software(PKPM), and carry on checking by comparing manpower calculating and computer calculating.Finally, I finished structural plans, a table of beams and columns ,a footing plan and pile foundation drawing.[Key words]:Building construction design

Structure design

Frame structure

多层教学楼设计

1、建筑设计

1.1 建筑说明

本工程为拟建某多层教学楼,该工程最高处为五层,普通教室,办公室,会议室层高均为3.6m,并带有阶梯教室(两层),层高4.8m。总建筑面积约为4921m2按任务书要求通过查找资料,基本风压为0.35KN/m2,基本雪压为0.50 KN/m2,该教学楼位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区域,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由于为六度设防烈度,无须进行计算,由规范要求进行构造抗震设计即可.

1.2 方案设计

1.2.1根据地形地貌,设施布置,建筑物在基地上的位置、标高、道路绿化及其他说明,去考虑方案设计。从而很好的把握方案的经济性、合理性。

方案比较

方案一:建筑平面为U型。U形建筑具有造型简单、美观、采光通风较好,有利于教室平面灵活布置等优点。由于其转折处可以灵活设置,可以避开设置伸缩缝的限制,另外可以根据大小教室对建筑面积的不同要求,各段采用不同的平面布置,有利于柱网的布置。

方案二:建筑平面为矩形。满足平面力求简单,规则,本方案既可避免设缝。但由于其采用内廊式,走廊的采光不容易满足,在大小教室的平面布置上不够灵活,对结构简单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方案一的平面布局较为合理,结构设计简单,传力明确,施工方便,较方案二要合理。因此,选择方案一为本次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任务书所给资料,结构型式选用框架结构。本多层框架结构教学楼采用外廊悬挑式柱网布置,考虑到走廊长度大于40m,两面布置房间时,走廊最小净宽度为1.8m,所以走廊的跨度取为2.1m,房间的开间和进深采用3.6m,7.2m;3m,10.2m和4.2m,7.8m。采用三部楼梯,楼梯开间均为4.2m,考虑到阶梯教室与普通教室的标高不同,在走廊连接处设轻质踏步,以实现两者之间的交通联系。根据武汉地区的气候条件,内外墙均采用240厚。

该教学楼为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设置了大小教室以及阶梯教室。根据其他

多层教学楼设计

使用功能的要求,首层设有门厅、门卫室,各层还设有休息室、办公室、男女卫生间等。

1.2.2 该教学楼在建筑立面上采用较大而明亮的玻璃窗,走廊两侧均设置窗户,有效的满足了采光的要求,同时又表现出简洁现代感,还增加了立面的美观效果。建筑立面和竖向剖面上力求规则,避免立面凹进或突出,使结构的侧向刚度变化均匀。为了丰富立面,外墙层高处设装饰线,底层从-0.450标高往上至0标高做天然石材饰面。室外台阶采用花岗岩贴面。在排水方面由于屋面宽度不大,采用单面有组织排水,落水管采用直径为100PVC落水管。在剖面上,主要反映建筑物在垂直方向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考虑室内外采光通风,窗台取900mm高。

1.3建筑材料及做法

1.3.1墙体:内外墙均采用240厚砌体,防潮层设在相对标高-0.050m处,做法是1:2水泥砂浆掺2%防水剂20厚。

1.3.2 门窗:底层外门均采用铝合金门,建筑内部门采用木门,所有窗户均采用铝合金推拉窗,凡木料与砌体结构接触部位均应涂满防腐水柏油二度。

1.3.3楼地面做法:见中南地区建筑图集。1.3.4 散水做法:水泥砂浆散水宽600mm。

1.3.5 落水管及雨水口:屋面雨水口做法见中南地区建筑图集;落水管材料采用直径为100PVC落水管。

1.3.6 挑出墙面的雨篷等构件:凡未特别注明者,其上部粉1:2水泥砂浆,并找1%挑水坡,其下部粉1:2水泥砂浆15厚刷白色106涂料,并做滴水线30宽。

2、结构设计

2.1 结构说明

本设计为五层框架结构(阶梯教室部分为两层,层高4.8米),建筑物总高度为18.45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正常使用年限为50年。室内设计标高为±0.000,相对于绝对标高0.450m,室内外高差450mm。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为二级。图纸中标高以米,尺寸以毫米计。由于建筑物总长度为47.4m,满足《混凝土规范》GB50010-2002

多层教学楼设计

第9.1.1条伸缩缝最大间距55m要求。在结构设计计算中,首先进行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确定承重体系。在计算荷载之前,根据设计经验初了估梁、柱截面尺寸,并进行了验算。

2.2 结构计算

在结构设计计算中,首先进行结构选型〔采用横向承重体系,以增大结构的横向刚度〕和结构布置,确定承重体系。在计算荷载之前,根据设计经验初估梁、柱截面尺寸,并进行验算。

2.2.1地震作用

因该地区地震6度设防,所以地震作用影响很小,采用一般结构上设防即可。2.2.2 风荷载作用

根据负荷面积宽度,将风荷载换算成作用于框架每层节点上的集中荷载,运用D值法,求出柱上下端弯矩,通过节点平衡得出梁端弯矩,由此得到水平风载作用下梁柱弯矩和梁端剪力和柱轴力。

2.2.3 竖向荷载作用(恒载及活载)

在计算单元范围内的纵向框架梁的自重、纵向墙体的自重以集中力的形式作用在各节点上。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梁端和柱端弯矩计算之后,梁端剪力可根据梁上竖向荷载引起的剪力和梁端弯矩引起的剪力相叠加而得到;柱轴力可由梁端剪力和节点集中荷载叠加得到。

2.2.4 内力组合

根据结构类型、地震设防烈度、房屋高度等因素,由《抗震规范》确定该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梁的内力组合:根据《结构规范》和《抗震规范》考虑三种内力组合形式:

(1)1.2SGk+1.4SQk(2)1.2SGk+0.9×1.4×(SQk+SFk)(3)1.35SGk+0.7×1.4(SQk+SFk)在进行柱的内力组合时,须根据柱可能出现的最不利荷载分别进行组合、配筋。这三种组合形式为: ① ︱M︱max及相应的N、V; ② Nmax及相应的M、V;

多层教学楼设计

③ Nmin及相应的M、V。2.2.5 配筋计算

由于本工程按6度设防区设计,因此进行了抗震设计,形成延性框架结构。其设计原则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

梁、柱配筋计算

框架梁按弹性理论设计,以求得的最不利内力值为控制值。对框架梁进行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跨内按T形截面计算,应满足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包括:截面尺寸的复核、腹筋计算和最小配箍率验算。按照框架结构的合理破坏形式,在梁端出现塑性是允许的,为了便于浇捣混凝土,也往往希望节点处负钢筋放得少些。因此,对于现浇框架,可取弯矩调幅系数为0.8-0.9。必须指出,我国有关规范规定,弯矩调幅只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即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不参加调幅,因此,弯矩调幅应在内力组合之前进行。根据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有关规定:当梁的腹板高度大于450mm,在梁的两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对于悬臂梁中,有不少于两根上部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小于12d;其余钢筋不应在梁的上部截断,而应按规定的弯起点位置向下弯折,并在梁的下边锚固,弯终点外的锚固长度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d,在受拉区不应小于且不小于20d〔d为受拉钢筋直径〕。

框架柱的内力控制值取值,应预先判断大小偏心。试验表明,小偏心受压情况下,随着轴向压力的增加,正截面受弯承载力随之减小,但在大偏心受压情况下,轴向压力的存在反而使构件正截面的受弯承载力提高。在界限破坏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达到最大值。因此,当为大偏心时,应取弯矩较大,轴力较小;当为小偏心时,应取弯矩较大,轴力较大。根据此原则,可确定出所需最大钢筋面积。除此之外,框架柱全部纵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6%;同时,一侧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轴心受压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应沿截面的四周均匀放置,钢筋根数不得少于4根,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通常在16至32mm 范围内选用。为了减少钢筋在施工时可能产生的纵向弯曲,宜采用较粗的钢筋。从经济、施工以及受力性能等方面来考虑,全部纵筋配筋率不宜超过5%。平面框架柱的平面外稳定按轴心受压构件验算。梁与柱为刚接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其计算长

多层教学楼设计

度应根据框架不同的侧向约束条件及荷载情况确定。对于有侧移的全现浇框架结构,柱的计算长度可取底层柱为1.0H,其他层柱取1.25H〔H为柱所在层的框架结构层高〕。

2.3 基础设计

根据地质报告,本工程所在地地质情况良好,第二层作为持力层,其地基承载力达到200Kpa,因此在框架部分选用柱下独立基础。基础埋置深度的大小,对于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基础施工技术措施、施工工期和工程造价等影响很大,因此,确定基础埋置深度是基础设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本工程在设计时综合考虑建筑物自身条件以及所处的环境〔例如,应注意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动态〕。从实际出发,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以基础宜浅埋的原则,合理选择基础埋置深度〔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m〕。根据第一层为素填土,土质松软,结构不均,厚0.4-1.0m;第二层为粘土,属中偏高强度中偏低压缩性土层,可作天然地基,厚2.5-3.5m,本工程的基础埋深设为1.5m。选择基础材料,根据计算确定基础高度为1.0m,从下至上分两层,每阶高度为350mm,250mm。基础埋深1.5m,高度0.6m,根据上部结构传来的内力值,初估基底面积,然后进行冲切验算和底板配筋。

2.4 现浇厕所楼面板、上人孔处屋面板设计

根据所设计房间区格的长边与短边之比,确定是单向板还是双向析(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2,属于单向板;长边与短边之比小于2,属于双向板。)按照不同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分别进行控制截面配筋计算。

2.5 现浇板式楼梯设计

根据建筑要求和施工条件,本工程中采用现浇板式楼梯,并根据建筑类别确定楼梯的活荷载标准值后,分别对楼梯梯段板、平台板、平台梁进行控制截面的配筋计算。

采用板式楼梯,具有下表面平整,施工支模较为方便,外观比较轻巧等优点。梯段板、平台和平台梁组成,对于梯段板和平台板〔设计成单向板〕都取1m 的单元进行计算,对于平台梁的设计与一般梁设计相似。斜板厚约为梯段板水平长度的1/25至1/30,本设计采用约为1/30的梯段板水平长度。

考虑到楼梯与平台梁整浇,平台对斜板的转动变形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故计

多层教学楼设计

算板的跨中正弯矩时,近似取Mmax=PLn 2/10。为避免斜板在支座处产生过大的裂缝,应在板面配置一定数量的钢筋,一般取ø8@200,长度为Ln/4。斜板内分布钢筋可采用ø6或ø8,每级踏步不少于1根,放置在受力钢筋内侧,最大间距300mm。2.6 雨篷设计

本工程中雨篷设计成板式雨篷,框架纵梁兼作雨篷梁。雨篷计算包括三个内容:a.雨篷板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b.雨篷梁在弯矩、剪力、扭矩共同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c.雨篷抗倾覆验算,之后进行配筋设计。由于雨篷梁与框架整浇,故无须进行抗倾覆验算 设计总结

经过两个多月的辛苦劳作,在指导老师耐心、兢兢业业的指导下,我的毕业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这次设计是我们在大学四年学习中最大,最完整的一次设计。本次设计不仅是对我们所学知识的全面检查,更是提高了我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次设计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将四年所学的大部分知识串联起来,对专业知识全面复习一遍,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知识,深有成就感。

由于时间较短,设计不太全面,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老师批评指正。在此,对老师们的热情指导深表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参 考 资 料: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东南大学编著、清华大学主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001-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3.1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3.1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4.1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1.1 [6].《建筑地基基础》吴湘兴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7 [7].《混凝土结构》上册、中册,第二版,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主编,清华大学主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8].《房屋建筑学》第三版,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多层教学楼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书 篇2

一、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设置的目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社会上对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应用型的人才, 而是需要现代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学生通过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等实践环节中去, 在实习、实验中获得大量的信息, 通过生产实习和撰写论文, 将学过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 培养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独立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目前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方面的问题。

尽管毕业论文 (设计) 是本科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实践创新环节,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毕业论文 (设计) 与就业分配没有多大关系。由于毕业论文 (设计) 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 这个时期各种各样的人才交流会接连不断。为了能够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 大部分学生急于参加交流会, 到处奔波;部分考研的学生又要忙于复习复试, 争取考个好成绩上公费研究生。这样一来, 多数学生无法安心实习、撰写毕业论文 (设计) 。再者, 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毕业前夕, 此时一部分学生已经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 工作找好了, 他们认为毕业论文 (设计) 写的好坏对自己已没有影响了, 因此, 对毕业论文 (设计) 潦草敷衍, 有的学生甚至实习回校后临时拼拼凑凑, 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

(二) 教师方面的问题。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校四年, 理论学习都通过了, 这是最后一个实践环节, 能让学生毕业就毕业, 再说, 学生找工作也是理所当然, 因此个别教师对指导毕业论文 (设计) 流于形式, 对学生要求不严。还有部分青年教师本身很少参与社会实践, 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 自己没有科研课题, 不具备作为指导教师的水平和素养;一些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 也影响了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

(三) 管理方面的问题。

毕业论文 (设计) 的监管力度不够, 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严重;尽管各个学校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规范, 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不合实际;还有些教学管理人员甚至个别领导对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按照学校的规定去执行。总之, 管理不到位也影响了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

(四) 毕业论文选题方面的问题。

毕业论文选题不当, 论文题目的几年一贯制, 导致有些学生的选题陈旧;还有学生的选题同实习内容与毕业论文 (设计) 题目脱节, 有些学生选的题目过大过偏, 脱离实际, 有的题目难度和工作量过大, 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成。

(五) 实习条件差, 经费投入不足。

要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设计) , 实习基地是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 目前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经费、实验设备、实践教学条件等很难满足毕业论文 (设计) 的需要。

三、提高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 提高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认识。

学生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体, 只有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才有信心和动力将任务完成好。在毕业实习前, 要给学生作实习动员, 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制定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 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职责。

(二) 加大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

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高低,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水平, 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首先, 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的宽和窄、深与浅以及专业知识掌握的多与少,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评审所能达到的水平。因此在指导教师的选配上应坚持以下原则:教师必须是讲师以上或硕士研究生毕业, 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实践经验, 参加过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了确保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 指导教师指导毕业生的数量, 每位教师限定7至8人;让科研课题多, 科研水平高,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充实到指导教师队伍。

(三) 让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经。教师的科研大多是该学科乃至该专业比较领先且具有较高创新性的课题,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的一部分科研, 了解到该专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动向, 接触到一些学科前沿的东西。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方法的确立、实验素材的收集、实验数据的分析, 以及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感受, 获取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综合分析、加工、数据整理、得出结论以及结果、讨论、分析等, 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但由于毕业实习时间紧, 实习内容多, 往往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刚刚入门, 实习就结束了, 这样也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学校做法是:大二、大三年级的在校生可以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 申报自己的研究课题或导师的科研课题的一部分, 学生自己立项, 学校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 此项目可以与大四毕业选题时有机结合, 很大程度上能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因为他们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通过申报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中期检查、结题总结等环节, 获得大量的撰写毕业论文的素材, 从而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保障, 进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四) 精心组织选题。

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 (设计) 的关键, 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 对能否达到本科教学环节所规定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我院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 要求毕业生一人一题, 由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之前, 根据不同的专业给出多于学生数的论文题目 (供学生参考) , 经过筛选后,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习内容选择合适的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 学生在实验室、实训基地中获得了大量的材料信息, 这时, 我们允许学生回校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查找、检索资料, 和指导教师一起商讨、确定实验方案和毕业论文 (设计) 题目。

(五) 认真组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学生的毕业论文 (设计) 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审查通过后方可答辩, 并且逐一进行, 凡是答辩不合格的学生, 必须进行论文修改、整理, 推迟一周进行第二次答辩。成绩评定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严格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四、建议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这与学生联系就业和部分学生考研复试相冲突, 如果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提前一至两学期进行, 效果会好一些。这样, 一是避开学生频繁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的时段, 学生可以安心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的撰写;二是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毕业论文 (设计) 的撰写做准备, 提前拟定毕业论文 (设计) 题目, 收集大量素材, 参与实训基地项目实训及教师的科研课题, 毕业前写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分析探讨 篇3

【关键词】结构设计;计算分析;高层结构;基础设计

1.引言

随着建筑师设计建筑形态的复杂性,对结构设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结构设计人员不仅仅要对结构进行合理的布置,同时还需要结合当前相关规范规定要求进行结构设计以及计算,在保证结构的安全性情况下,还需要考虑到工程成本的要求。因此,对于结构设计人员来说,需要不断结合工程实践经验,针对不同结构类型情况而采取有效的合理设计方案,采取相适应的结构设计方法。

2.结构设计技术要点

(1)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到结构构件的竖向荷载所产生的竖向变形。鉴于对于承受较大竖向荷载的构件,其会产生相应的轴向变形,当构件承受一定量轴向变形后,会导致连续梁的受弯状态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会明显减小连续梁中间支座的负弯矩。另外对于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也应当考虑到轴向变形的影响,设计人员应根据轴向变形的数值,对下料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2)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应当要考虑水平荷载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结构来说,构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如恒载、活载)会产生轴力和弯矩,其弯矩与高度是一次方关系,但对于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竖向构件的轴力和弯矩则与高度是二次方关系。显然对于高层结构来说,水平荷载作用下其对结构竖向构件的影响程度大于竖向荷载。另外,从结构效应角度分析,竖向荷载对结构构件的影响效应基本上是定值,但对于水平荷载,其对结构构件的影响确实非定值,与结构的动力特性有很多关系,不同的结构特性所产生的水平荷载效应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对水平荷载效应进行严密的计算和分析。

(3)同时对于高层结构设计应考虑结构的延性问题。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其对结构的柔性产生较大影响,建筑高度越大,结构越是显得柔,越柔的结构就会使得结构产生较大的变形,越大的结构变形就会导致结构较快地进入塑性阶段,最终导致结构出现倒塌问题。因此结构设计时应当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具体可通过对结构采取一定的工艺和技术措施从各方面来有效地增加结构的延性。另外,鉴于随着高度增加,水平荷载会对结构产生较大的水平侧移,因此应当考虑到严格控制建筑结构的侧移变形,应把结构的侧向位移控制的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3.工程实例分析

某高层住宅结构地上建筑层数为20层,同时有一层地下室,建筑高度为75m,长宽比为3.7~7.5,高宽比为5.5~10.0之间,建筑总面积达到25万m2。本结构地处地势平坦区域,地基表面的土层基本为人工填土,填土下面则为沉积土,水平和竖向两个方面的土分别较为均匀,根据本地区的规范要求,本工程为6度抗震,场地类别为三类,基本风压取为0.45kN/m2。

3.1主体结构设计分析

从结构概念设计出发,鉴于本结构高度为75m,通过方案比较分析,本结构类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对布置本结构的剪力墙时,充分考虑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对剪力墙的布置位置以及竖向进行合理设计,而且剪力墙尽可能地布置在结构周边位置,使得剪力墙有效地满足抗侧力要求同时有效地起到抗扭效果。同时剪力墙的布置可以形成筒体结构,在筒体周围可以合理的布置框架柱。同时对本结构的楼层主次梁的布置是沿着Y方向,这是为了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和楼高的限制,这样有利于提高楼层的净高,降低主梁的高度。本工程结构的嵌固端位于地下室的顶板,因此对于板厚选取时,应充分考虑板承载力以及嵌固的刚度要求,选取板厚为180mm,对板采取双层双向拉通配置。

3.2基础设计

在进行基础设计之前要充分了解地质勘察的结果,通过承载力的计算,本工程的基础采用梁板式筏形基础,基础双向同时配置有梁,X方向的梁尺寸为900×1800,Y方向梁的尺寸有两种,分别为1000×2000或1800×2000,根据受力的不同,合理进行梁的布置。筒内电梯基坑和集水井会产生一定的沉降,这导致了在主梁的布置时,遇到沉降的部位难以进行贯通,筒体局部变形部位的竖向荷载相对较大,因此在设计基础板厚时,考虑增加筒体四周的板厚,其值取为1.5m,而其他部位的板厚则取为1.0m。在本工程中是采用软件进行基础的计算的,计算时基础采用的计算模型为弹性地基梁板,为了确保计算结构的精确度,应特别注意各种先进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3框支层结构的设计

(1)框支柱的设计。鉴于控制框支柱的轴压比为0.6,本工程所采用的框支柱截面形式有多种,为1300×1300或1300×2300等几种红形式。在设计中,通过相应的计算可知,全部的框支柱在受力方面都较为合理,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轴压比均满足低于0.6的要求,在0.41~0.52之间,因此,在设计中对于框支柱变形的控制情况较为理想。当进行框支柱的剪力设计时,剪压比的大小不得超过0.15,跟根据配筋情况确定设计值,同时要乘以1.1的放大系数。柱内的纵向配筋率低于1.2%,而箍筋配筋率不得超过1.5%,这样的配筋情况才能保证柱的延性效果。

(2)剪力墙的设计。在本工程的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应根据不同部位的情况,相应的设计剪力墙的厚度。本工程中,核心筒的落地剪力墙的厚度为40cm,而在其他部位,例如建筑四角,其采用的剪力墙的厚度为70~90cm,形状为L形。在本工程中,通过分析,采用的墙肢轴压比的数值为0.5以内,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受压能力,整体上提高了结构的额延性。对墙体结构进行水平和竖向钢筋的配置时,应满足计算结果的要求,同时还应符合规范的要求,规范中规定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得低于0.3%。当对于底部加强区域的剪力墙进行设计时,有其相应的规范和技术要求。在剪力墙的周围要布置好一定量的约束边缘构件,这些构件的配筋率不得低于1.2%,同时箍筋的配筋率应大于1.4%。

(3)箱形转换层楼板设计。在本工程中,存在箱形转换层的设计。该层的总高度为244cm,楼层中的楼板厚度取值为25cm。在结构设计中,采用分析软件进行转换层内力和变形的计算。通过软件的分析结果可知,在不同的荷载作用下,该转换层上层楼板的最大压力均低于1.2 MPa,而下层楼板的最大压力相对较大,为2.0MPa。规范规定,该转化层的采用双向进行配筋,钢筋应贯通整个楼板,设计中,应保证楼板的裂缝在0.2mm以内。

4.结语

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性,文章通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总结出结构设计中应当重点注意的几点事项,同时结合工程实例来加以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郑仪龙.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规则性的研究与应用[J].福建建材,2013,(04):26-29.

[2]陈天华.建筑结构设计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四川建材,2009,(08):26-29.

本科毕业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书 篇4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反映学生综合知识水平和代表学生见解、能力及成果的学术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2010-2011学年我担任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7级六个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学生通过选择教师命题或个人自主选题的方式,最后在学院的系统一协调安排下,有六位同学的毕业论文(设计)由我负责指导。他们分别是0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XXX、XXX、XXX、XXX、XXX、XXX、XXX。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末,在接到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任务和指导的学生名单后,我立即招集这六名学生对他们的论文选题作第一次的交流。还与学生交换了各种联系方式,便于即时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分析选题,指导学生如何查阅参考资料、如何确定毕业论文的主题和思路、如何做好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参考文献,并与我多次交流后,都按时完成了开题的相关工作,撰写了切实可行的开题报告。

开题以后,我分别与每位同学交流,进一步明确其论文写作所需完成的日程安排、大纲编写、资料搜集等工作。随后,对学生编写完成的论文大纲及各项工作日程安排进行认真审阅,再次招集六位同学指导其论文写作。通过交流我感觉这六位同学中间也存在着学习能力及对毕业论文写作意识方面的差异。比如,XXX、XXX两位同学从选题角度、论文大纲、资料搜集方面都完成得非常好,思路明晰;个别同学康选题后的工作就显得有点不够重视。为此,我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同学进行多次的面谈,理清其写作思路。由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初次接触,难免在版面、格式、用语的规范化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在2011年3月底第一次交论文初稿开始,我便通过对每位同学写作中存在的错误及不足之外给予批阅指正,细心指导,并提出修改意见。写作最好的XXX同学的论文也通过三易其稿才最终敲定。

六位同学均能在学校规定的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内完成各自的工作。我觉得,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不仅帮助学生完成一门学业,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们老师也看到了学生们是如何看这个世界,感受着每一位即将步入社会的学子心灵闪现的火花。

本科毕业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书 篇5

本科毕业(论文)

火车票订票系统

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班别

08本科

(一)班

2008404010147

学生姓名

程翩

指导教师

赵运红

2012年月

摘要:本文针对火车站的订票实际情况,按照软件工程的结构化设计思想,经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以及编码实现和调试等步骤设计开发了火车站网上订票系统。

工具软件利用MFC开发工具和Access 2003数据库来开发这个火车站网上订票系统。该系统要解决的是火车站网上订票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满足火车站网上订票的基本要求,包括查询、订票、退票这三个基本的功能。该系统能运用到火车站订票的工作中,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其权限,并快捷方便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关键字:Access 2003,MFC, 火车票订票管理系统

Abctract: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train station booking, in accordance with a structured software engineering design, after the project feasibility study and in the demand analysis, overall design, detailed design, coding and debugging steps as well as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nline booking system of train station.Using MFC tool software development tools and Access 2003 database to develop the railway station tickets online system.The system needs to solve the railway station tickets online job of problem to solve, and can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railway station tickets online, including inquires refund, booking tickets, three aspects of the function.The system can be applied to the railway station of the booking work,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users, set its permission, and quick and convenient for the user to provide services.Key Words: Access 2003,MFC, Train ticket booking management system

目录

1、概述.............................................................................................................................................1 1.1引言....................................................................................................................................1 1.2目的....................................................................................................................................1 1.3要求和目标........................................................................................................................2 1.3.1项目要求................................................................................................................2 1.3.2开发目标................................................................................................................2

2、开发工具介绍.............................................................................................................................3 2.1 MFC的介绍........................................................................................................................3 2.1.1 C++的简介.............................................................................................................3 2.1.2 C++的组成...........................................................................................................3 2.1.3 C++的特点.............................................................................................................4 2.2 ACCESS的简介..................................................................................................................4 2.2.1 软件的介绍...........................................................................................................4 2.2.2 ACCESS的特点......................................................................................................4

3、可行性分析报告.........................................................................................................................6 3.1可行性研究........................................................................................................................6 3.1.1经济可行性............................................................................................................6 3.1.2技术可行性............................................................................................................6 3.1.3操作可行性............................................................................................................6 3.2需求分析............................................................................................................................6 3.2.1功能需求................................................................................................................7

4、基于UML的系统总体设计.........................................................................................................8 4.1一般性描述........................................................................................................................8 4.1.1用例图....................................................................................................................8 4.1.2类图......................................................................................................................11 4.2软件设计描述..................................................................................................................12 4.2.1总体结构描述......................................................................................................12 4.2.2时序图..................................................................................................................12 4.3数据视图..........................................................................................................................16 4.4界面设计..........................................................................................................................18

5、系统测试...................................................................................................................................20 发展与展望.....................................................................................................................................23 结束语............................................................................................................................................24 致谢................................................................................................................................................25 参考文献.........................................................................................................................................26

1、概述

1.1引言

目前火车站售票的状况是仅靠手工操作,以现有的工作人员很难应付车票订购高峰时刻的大量数据处理问题。同时还会出现由此带来的大量记录存放和管理所带来的问题。本次设计拟开发一个火车站网上订票系统,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方便顾客订票。

1.2目的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人们的出行也越来方便,外出的人也日益增多,交通也更加繁忙。

计算机软件和系统的成熟,火车票的管理成了铁道部门所重视的问题,而建立火车票订票管理系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我们有必要开发出一个完善的火车票订系统,促使售票员高效的工作,也可以方便客户订票。

此系统具有手工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可以利用它进行大量的数据存储,检索信息迅速、方便,数据的可靠性高且保密性好。

本论文通过MFC在整体设计把数据库与应用程序相连接,做成一个火车票订票管理系统,使得火车票管理员能够有效的管理车次信息、旅客信息等。同时用户可以用它方便的查询到相关的火车票信息,选择是否合适自己,也可以在网上直接订票。

该项目开发计划是根据铁道部票务部门对车票管理和预先定票的要求编写的,目的是讨论小组成员做的可行性研究,共同制定该项目开发的总体计划,使小组成员在工作前有纲领性计划,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和物力资源。1.3要求和目标

1.3.1项目要求

功能:能实现查询和订票,客户登陆后可以自行修改密码并查询所需的车次情况,管理员可进行客户档案以及车次的更新。并为乘客提供火车票预定服务,方便铁路局的售票工作,提高铁路局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性能:火车站提供的信息必须及时的反映在铁路局的工作平台上。售票系统的定单必须无差错的存储在火车站的主服务器上。对服务器上的数据必须进行及时正确的刷新。

输入:用户名、密码、所查询车次的起始站以及终点站、查询所需票的日期且数据完整,详实。

输出:车次、发车时间、票价、座位号且简捷,快速,实时。基本的数据流程和处理流程:售票员与检票员在使用系统前必须凭帐号密码登陆,从而可对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信息进行统计,防止出现利用工作之便进行不合规程的操作。

安全与保密要求:为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客户登录系统后应自行修改密码,且对自己的密码保密,如有泄露,本系统概不负责。如数据涉及保密与安全问题,应由专人负责录入。1.3.2开发目标

该系统节省了客户大量的时间,免去了火车站排队的流程,也为管理员减少了工作量,使得车次信息一目了然,方便了客户的订票并实现了人力与设备费用的节省。主要用于可输入、添加、删除及修改列车信息,并能实现查询、订票、等功能。此系统还应能够打出取票通知和帐单,以保证能使每个旅客在出发的前一天凭取票通知和帐单交款取票。

2、开发工具介绍

本系统采用了用MFC开发工具和Access 2003数据库来开发,下面就具体介绍这两个工具,以此来了解下这两个开发工具的特性。

2.1 MFC的介绍

2.1.1 C++的简介

C++这个词在中国大陆的程序员圈子中通常被读做“C加加”,而西方的程序员通常读做“C plus plus”,“CPP”。它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的计算机编程语言。C++是一种静态数据类型检查的、支持多重编程范式的通用程序设计语言。它支持过程化程序设计、数据抽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制作图标等等泛型程序设计等多种程序设计风格。2.1.2 C++的组成

C++由以下四个“子语言”组成:

1、C子语言。C++支持C语言的几乎全部功能,主要是c89的部分,在语法上与C语言仅有极微妙的差别(如括号表达式的左右值性,具体请参考C++标准文献)。

2、面向对象的C++语言。C++语言原本不具备面向对象的设计功能,然而随着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的提出以及如Java等语言的发展成熟,C++语言也开发出了支持面向对象功能的版本。

3、泛型编程语言。C++强大(但容易失控的)模板功能使它能在编译期完成许多工作,从而大大提高运行期效率。

4、STL(C++标准模板库,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随着STL的不断发展,它已经逐渐成为C++程序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效率可能比一般的native代码低些,但是其安全性与规范性使它大受欢迎。2.1.3 C++的特点

C++的特点有:

· C++设计成静态类型、和C同样高效且可移植的多用途程序设计语言。

· C++设计成直接的和广泛的支援多种程序设计风格(程序化程序设计、资料抽象化、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泛型程序设计)。

· C++设计成给程序设计者更多的选择,即使可能导致程序设计者选择错误。

· C++设计成尽可能与C兼容,籍此提供一个从C到C++的平滑过渡。

· C++避免平台限定或没有普遍用途的特性。

· C++不使用会带来额外开销的特性。

· C++设计成无需复杂的程序设计环境。

2.2 ACCESS的简介

2.2.1 软件的介绍

Access 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的桌面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即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Office系列应用软件之一。它提供了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7种用来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对象;提供了多种向导、生成器、模板,把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界面设计、报表生成等操作规范化;为建立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方便,也使得普通用户不必编写代码,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的任务。Access能够存取 Access/Jet、Microsoft SQL Server、Oracle(甲骨文软件公司),或者任何 ODBC 兼容数据库内的资料。熟练的软件设计师和资料分析师利用它来开发应用软件,而一些不熟练的程序员和非程序员的“进阶用户”则能使用它来开发简单的应用软件。虽然它支援部分面向对象(OOP)技术,但是未能成为一种完整的面向对象开发工具。

2.2.2 ACCESS的特点

ACCESS 2003 就是关系数据库管理工具,数据库能汇集各种信息以供查询、存储和检索。ACCESS 的优点在于它能使用数据表示图或自定义窗体收集信息。数据表示图提供了一种类似于 Excel的电子表格,可以使数据库一目了然。另外,ACCESS允许创建自定义报表用于打印或输出数据库中的信息。ACCESS也提供了数据存储库,可以使用桌面数据库文件把数据文件置于网络文件服务器,与其他网络用户共享数据库。ACCESS 是一种关系数据库管理工具,关系数据库是已开发的最通用的数据库之一。如上所述,ACCESS 作为关系数据库开发具备了许多优点,可以在一个数据包中同时拥有桌面数据库的便利和关系数据库的强大功能。

3、可行性分析报告

3.1可行性研究

该阶段通过对系统目标的初步调研和分析,提出可行性方案并进行论证。我们在这里主要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操作可行性三方面进行分析。3.1.1经济可行性

开发该系统所需的相关资料可以通过已存在的网上订票系统进行调查采集,所需的其他应用软件、硬件系统也易于获得.因此,开发成本较低。而引进使用本系统后,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特点,可以节省不少人力、物力及财力。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该系统可行。3.1.2技术可行性

开发工具:MFC 数据库环境:Access 2003 系统环境:Microsoft Windows XP或以上版本。

系统实现依靠相对熟悉的C++语言和Access 2003数据库系统,其基本操作实质还是对数据库进行添加、删除、查找等操作,暂不存在技术问题。3.1.3操作可行性

系统采用菜单式,实现用户与数据库的交互,界面简洁友好,操作方便。用户只需对订票流程和业务调查了解即可,不需掌握数据库等相关知识。

3.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软件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本阶段对订票系统的应用情况作全面调查,以确定系统目标,并对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以及数据处理要求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用户的需求。用户对系统的需求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3.2.1功能需求

本网上订票系统应该具备如下功能: 1.查询

分为对车次信息的查询和客户对已订车票信息的查询。要求: 1)对车次的查询,可以按照发车出发地和目的地进行查询;

2)车次信息包括:车号、座位类型、出发地、目的地、发车日期、票价。3)车次信息只允许用户查询,不能修改。2.订票

通过查询系统,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满意的车次,然后直接通过网上订票确定已预订选中的车票。要求:

订票记录应包括:车号、出发地、目的地、发车日期、总价。3.退票

可退票,通过查询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车次、座位号通过退票模块退去已购车票。

4、基于UML的系统总体设计

4.1一般性描述

该系统所涉及的车次信息和用户信息全部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中,数据库服务器运行在小型机上。本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的工作方式,系统的用户主要有:火车站工作人员、火车站的管理人员、网上用户(也称消费者)。4.1.1用例图

该系统一共有两个主体,一个是用户,一个是管理员,他们分别所能实现的功能如图4-1所示:

图4-1 系统用例图

Customer:用户 check:查询 order:订购 back:退票 admi:系统管理员 manage:管理

exchaTrain:修改票务信息 exchaCust:修改用户信息

(1)客户可以通过网站系统查询各种情况,如:票的价格,车的情况,以及一些铁路状况),再通过系统数据库给与的实时信息提示去预定想要的火车票,完成订票的过程,客户也可以通过网站系统对自己已经订购的票进行退订手续。

(2)管理员可以通过系统对客户进行管理,查看客户信息,修改客户信息,添加客户信息,以及删除客户信息等等,管理员也可以去修改票务信息,修改变动后的时间以及车票价格等等。

各用例说明如下:(1)check:查询票务信息

Step1:用户登录该系统

Step2:系统对用户信息进行验证

Step3:系统查询数据信息,根据其用户的性质赋予其不同的权力(一般用户只能进行查询、订票、退票,不能对车次信息进行修改)

Step4:在数据库中存在该用户,登录成功 Step5:用户输入要查询的车次信息 Step6:系统查询数据库中该车次的信息 Step7:车次的信息显示给用户

(2)order:订票,Step1:用户登录该系统

Step2:系统对用户信息进行验证

Step3:系统查询数据信息,根据其用户的性质赋予其不同的权力(一般用户只能进行查询、订票、退票,不能对车次信息进行修改)

Step4:在数据库中存在该用户,登录成功

Step5:用户输入要查询的车次信息

Step6:系统查询数据库中该车次的信息

Step7:车次的信息显示给用户

Step8:用户订票

Step9:系统修改数据库中该车次的票务信息

Step10:提示用户订票成功

(3)back:退票 Step1:用户登录该系统

Step2:系统对用户信息进行验证

Step3:系统查询数据信息,根据其用户的性质赋予其不同的权力(一般用户只能进行查询、订票、退票,不能对车次信息进行修改)

Step4:在数据库中存在该用户,登录成功 Step5:用户输入要查询的车次信息 Step6:车次的信息显示给用户 Step7:用户退票

Step8:系统修改数据库中该车次的票务信息 Step9:提示用户订票成功

(4)exchaTrain:修改票务信息

Step1:用户登录该系统

Step2:系统对用户信息进行验证

Step3:系统查询数据信息,根据其用户的性质赋予其不同的权力(一般用户只能进行查询、订票、退票,不能对车次信息进行修改)

Step4:在数据库中存在该用户,登录成功 Step5:管理员输入要修改的车次信息 Step6:车次的信息显示给管理员

Step7:管理员修改车次信息(增加、删除车次)Step8:系统修改数据库中该车次的信息 Step9:提示修改成功

(5)exchaCust:修改用户信息

Step1:用户登录该系统

Step2:系统对用户信息进行验证

Step3:系统查询数据信息,根据其用户的性质赋予其不同的权力(一般用户只能进行查询、订票、退票,不能对车次信息进行修改)

Step4:在数据库中存在该用户,登录成功 Step5:管理员输入要修改的用户信息 Step6:用户的信息显示给管理员

Step7:管理员修改用户信息(增加、删除用户)Step8:系统修改数据库中该用户的信息 Step9:提示修改成功

4.1.2类图

此系统中一共有四个类,分别是用户、车票信息、订票信息、管理员,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4-2所示:

图4-2 系统用例图

Customer类:顾客类 Ticket类:票信息类 Order类:所订票类 Adim类:管理员类

类的说明

顾客类的属性有:

用户名(use)、密码(passage),用户名是一个文本类,密码也是一个文本类。可用此系统进行的操作有查询、订票、退票、修改密码。管理员类的属性有:

用户名(use)、密码(passage),用户名是一个文本类,密码也是一个文本类。可用此系统进行的操作有增加用户、删除用户、增加车次、删除车次、修改密码。

所订票类的属性有:

车次号(trainNo)、始发站(startstop)、终点站(laststop)、座位号(sitNo)。这些属性均是一个文本类型,票的属性有:

车次号(trainNo)、始发站(startstop)、途经站(stop1~n)、终点站(laststop)、座位号(sitNo)、发车时间(starttime)。出发车时间外其余属性均是一个文本类型,发车时间是一个日期/时间类型。

4.2软件设计描述

4.2.1总体结构描述

本火车票售票系统由以下功能模块设计组成:

(1)网上查询订票模块(2)网上退票模块(3)删除车次模块(4)添加车次模块(5)系统维护模块

4.2.2时序图

1.用户均可以修改自己的密码,其修改过程如图4-3所示:

图4-3 修改密码时序图

(1)用户登录该系统

(2)系统对用户信息进行验证

(3)系统查询数据信息,根据其用户的性质赋予其不同的权力(一般用户只能进行查询、订票、退票,不能对车次信息进行修改)

(4)在数据库中存在该用户,登录成功(5)用户要修改个人的密码(6)系统显示修改密码的界面给用户(7)用户根据提示输入信息

(8)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修改信息修改数据库中的数据(9)提示用户密码修改成功 2.订票过程如图4-4所示:

图4-4 订票时序图(1)用户登录该系统

(2)系统对用户信息进行验证

(3)系统查询数据信息,根据其用户的性质赋予其不同的权力(一般用户只能进行查询、订票、退票,不能对车次信息进行修改)

(4)在数据库中存在该用户,登录成功(5)用户输入要查询的车次信息(6)系统查询数据库中该车次的信息(7)车次的信息显示给用户(8)用户订票

(9)系统修改数据库中该车次的票务信息(10)提示用户订票成功 3.退票过程如图4-5所示:

图4-5 退票时序图

(1)用户登录该系统

(2)系统对用户信息进行验证

(3)系统查询数据信息,根据其用户的性质赋予其不同的权力(一般用户只能进行查询、订票、退票,不能对车次信息进行修改)

(4)在数据库中存在该用户,登录成功(5)用户输入要查询的车次信息(6)车次的信息显示给用户(7)用户退票

(8)系统修改数据库中该车次的票务信息(9)提示用户订票成功

4.只有管理员才有权限修改车次的信息,修改过程如图4-6所示:

图4-6 修改车次时序图

(1)用户登录该系统

(2)系统对用户信息进行验证

(3)系统查询数据信息,根据其用户的性质赋予其不同的权力(一般用户只能进行查询、订票、退票,不能对车次信息进行修改)

(4)在数据库中存在该用户,登录成功(5)管理员输入要修改的车次信息(6)车次的信息显示给管理员

(7)管理员修改车次信息(增加、删除车次)(8)系统修改数据库中该车次的信息(9)提示修改成功

5.只有管理员才有权限修改客户的信息,如增加、删除客户,过程如图4-7所示:

图4-7 修改用户时序图

(1)用户登录该系统

(2)系统对用户信息进行验证

(3)系统查询数据信息,根据其用户的性质赋予其不同的权力(一般用户只能进行查询、订票、退票,不能对车次信息进行修改)

(4)在数据库中存在该用户,登录成功(5)管理员输入要修改的用户信息(6)用户的信息显示给管理员

(7)管理员修改用户信息(增加、删除用户)(8)系统修改数据库中该用户的信息(9)提示修改成功

4.3数据视图

数据库中包括以下表: Ticketbooked表:

表 4-1订票信息表

Ticketprice 表:

表4-2票价表

Trainclass 表:

表4-3票类表

Traininfo表:

表4-4票务信息表 Usename 表:

表4-5客户信息表

4.4、界面设计

1.此为登陆页面,如图4-8所示:

图4-8 登陆界面

(1)用户登录

(2)根据自己的需要操作,如查询、订票、退票、修改密码

2.此为主页面,可以清楚地看见本系统的所有的主要功能,如图4-9所示:

图4-9 主界面

(1)登录(管理员的账号只有一个,所以是唯一的)。

(2)除一般用户的功能外,管理员还可修改用户、车次的信息,如增加车次、删除车次、增加用户、删除用户,同时也可以实现修改密码的功能,也就是说这个系统里的所有的功能管理员都可以实现。

5、系统测试

本系统设计要求用户通过登录框选择访问权限,登录系统。其中,用户须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以进入系统。系统用户权限登录访问时,车次信息查询、订票信息查询、订票、退票等功能均可用。系统用户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访问系统,得到其相应的权限。若输入的信息不合法,系统拒绝访问,如图5-1所示:

图5-1 登陆不合法提示信息

只有管理员才能修改车次信息,一般的用户只能够查询车次,权限有限,如图5-2所示:

图5-2访问受限提示信息

用户可以修改自己的登陆密码,也只能修改自己的密码,其余客户的密码除管理员和客户本人能修改外其余人员均没有权限修改,如图5-3所示:

图5-3用户修改密码界面 管理员可以添加用户,如图5-4所示:

图5-4管理员增加用户界面

用户输入相应的信息(始发站、终点站、乘车日期)可查询结果,本系统默认的是从荆门到武汉的车次,由于系统设计的比较简单,所以时间也固定在了6月10号,输入完正确的信息后点击查询就可以得到相应的信息,客户根据自己的要求找到合适的车次选择需要订的票,选择好了以后点击订票按钮就可以订到自己的想要的票,如图5-5所示:

图5-5 订票界面 点击预订车票后,显示订票成功,随后客户要在开车之前去火车站或代售点领取已定好的车票,逾期做废,如图5-6所示:

图5-6 订票成功提示信息

进入退票界面,只有管理员才有资格实现退票的功能,客户需要到火车站与管理员取得联系,通知其所需要退的票的车次与座位号,随后由管理员实施退票过程,如图5-7所示:

图5-7退票界面

输入相应的车次信息,点击OK按钮后会弹出一个对话框显示退票成功,此时退票的程序才会完全,同时其余的客户也能够重新订到这个票,如图5-8所示:

图5-8退票成功提示信息

发展与展望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火车将成为21世纪最为可靠,快速,便捷的出行方式,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向发展内需方向转变,为中国铁路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对火车票预定与管理系统,我认为将会出现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纸质车票将会被电子车票代替:电子车票的出现将乘客的唯一标识例如指纹或RFID技术作为购票和乘车凭证,因为免去了纸质车票的传递过程,将更大程度的方便乘客选择火车出行,真正的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车票的订购。

2:火车票预定与管理系统功能将更加多元化,系统将更加集中,电子车票的出现将使火车票信息系统的架构发生巨大变化,原来分散的,独立的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将转换为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并且一个主机系统可以服务全国的乘客订票需求。同时因为上百万的用户的在线使用,对火车票预定与管理系统的功能提出一个新的挑战。对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性能要求发生质的变化。

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速、快捷的年代。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年代里,速度成了我们追求的目标;二是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降低成本。因此,办公自动化的高速度、高效率、高便捷、低成本便成了我们的目的,为此开发了这个火车站网上订票系统。本系统可以大大简化退票、订票、查询等十分繁琐的工作,简化办公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易学、易用,满足客户需求。

这次系统的设计从最开始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到系统的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再到编码、测试等的一个整体过程,使我真正明白了要做一个软件的难度,特别是要做一个真正可用的软件,就更难了。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把以往所学的软件工程、数据库知识结合起来,利用MFC开发工具,加上Access 2003数据库系统,完成了本次课程设计,尽量使它能满足各个方面的要求。当然,我的个人能力有限,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敬请谅解。

在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的难题,比如数据库操作问题,界面设计问题,函数使用与实现问题,消息处理问题等等。其中,最关键的是在最初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做的不透彻,导致后续设计工作乃至编码时的修改工作量变大。尤其,越接近结束,就越是时常出现问题。所以,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刻体会到软件工程还是必须学精通点、学透彻点。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学会了如何对所学课程综合运用,巩固了软件工程的一般规范,对数据库的使用也有了更进一步了解。总体来说,课程设计让我学了不少知识。

我认为课程设计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相当重要的一课,除了验证学生的学习成果外,也是训练一个人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我要感谢指导老师和同学在这次课程设计中对我的帮助。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赵运红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赵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赵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他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同时还得到许多在工作过程中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

[1] 史嘉权.《数据库系统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1版.P151~P174 [2]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2月第5版.P55~P64 [3] 张荣梅 梁晓林 赵宝琴.《Visual C++实用教程》.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P232~P247 P305~P333 [4] 孙涌.《现代软件工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年8月.P246 [5]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P460 [6] 汤庸.《软件工程方法与管理》.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 [7] 张虹.《软件工程与软件开发工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8] 李素若 任正云等.《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北京工业出版社.2008年7月.P272~P289 [9] Stanley B.Lippman 等著 李师贤等译.《C++ Primer 中文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本科毕业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书 篇6

原创性声明和答辩申请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设计题目: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工作取得的成果,所涉及到的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均已经在论文中注明引用。对我提供指导的教师和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学已在论文中作了说明并表示谢意。

供验收的毕业设计作品符合下面第项的情形:

1、完全独立完成,所使用的平台、工具及资源(包括商业的和开源的)均已经在论文中说明;

2、与他人合作完成,或者是作为(单位)的(工程项目)中的一部分,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本人负责的部分是;

3、在他人工作(来源:)的基础上,本人作了扩充,扩充的部分是;

4、在他人工作(来源:)的基础上,本人对其中的部分工作进行了改写,改写的部分是;

5、其他。

本人完全清楚学校及学院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有关规定,并对以上声明负完全的责任。

鉴于本人认真完成了毕业设计,以此为基础撰写了毕业论文,并如实地对作品的原创性进行了声明,特提出毕业答辩申请,请予以批准。

学生:(签名)年月日

本科毕业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书 篇7

关键词:C++,计算机教学,程序设计

0前言

多年来, 很多工作在C++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就提高课程授课效果、注重专业素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教学改进方法, 使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 当今国内C++课程的教学方法远非完美。本文就目前国内C++教学的现状, 提出几点当前C++教学中的不足, 并给出若干改进的建议。

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 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陈旧

对于C++程序设计课程, C++语法和编程思维是教学内容, 教学中所使用的具体的C++编译器和集成开发环境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DE) 是教学工具。教学工具的陈旧必将导致教学内容的陈旧。目前国内高校C++程序设计课程多采用Visual C++6.0 (VC6.0) 。VC6.0是Microsoft公司于1998年推出的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 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 是一种比较老旧的C++开发环境。由于目前C++标准、IDE技术和软件科学的飞速发展, VC6.0作为教学和开发工具有着下列难以弥补的缺陷。

(1) 在易用性方面落后。VC6.0易用性差。与Visua C++.Net 2005相比, VC6.0很多功能的使用很不方便, 如断点的设置、控件的使用以及MFC类的完善程度, 等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由于VC6.0在使用上的不便和界面的不友好, 使学生容易产生实践中的挫折感和对C++的畏惧心理, 在该门课程结束后不愿继续使用C++。

(2) 在IDE软件兼容性方面, VC6.0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兼容性问题。VC6.0在Windows XP中可以很好的安装和运行, 但是对于正逐步取代Windows XP的Windows 7以及更新版本, VC6.0有着很多兼容性的问题。随着Windows XP在软件市场的退出, VC6.0亦将退出, 到时候曾在大学中学习VC6.0的学生将面临熟悉的IDE无法找到合适的计算机来安装的问题。因此, VC6.0已经不再适合作为教学工具, 否则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1.2 授课方向的偏执

有些不切实用和怪异的内容和思想在课程中被反复强调、重点考察。有些内容在当今的软件开发中已经不常使用, 但在C++课堂上却作为授课重点。如iostream流类以及其中的输出控制符在可视化开发工具大行其道的今天已经极少使用, 却被作为课堂讲授和考试考察的重点内容。有些钻牛角尖的题目常被用来作为课堂例题和练习题, 如“int i=5;bool j=true;求i&&j”之类的题目带有并非提倡的编程风格。又如自增/自减运算符的问题“int a=3, b=5, c;c=a*b+++b;cout<

1.3 实验的欠缺

多数学生在课程实验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实验环节中, 实验题目难度水平单一, 学生各自单打独斗, 都不利于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的巩固和编程能力的提高。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而言, 编程技能是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 编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编程能力强则后续课程的学习扎实, 且能够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 反之则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屡屡遇到实质性的困难, 最终仅能学到理论, 而无法实现。而实验环节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编程能力的强弱。在实验过程中, 实验题目多为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题目, 即每个学生独自完成的题目。适当比重的个人单独完成的题目可以巩固学生理论课所学的语法知识, 锻炼学生的基本程序设计能力, 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模块化设计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 也会使学生在编程风格方面过于随意。

1.4 后期锻炼的缺乏

很多学生的C++程序设计生涯仅维持于C++程序设计课程开设时间内, 在后续课程中, 如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方法等专业主干课和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专业方向课中不再使用。这当中有C#、Java和matlab等使用更加方便的编程语言的影响, 也有学生对于自己C++程序设计能力不自信的因素。

2 改进的建议

上述是目前C++课程授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学生对C++语言的掌握和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针对上述不足, 笔者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2.1 更新集成开发环境

目前已有的C++标准有非官方的VC6.0标准、国际标准组织C++标准委员会制定的1998标准、2003标准和新近推出的2011标准。对于VC6.0标准, 由于年代久远, 对应的IDE——Visual C++6.0已经被淘汰, 因此可以不向学生介绍;1998标准与2003标准基本没有太大区别, 且为目前流行的各种主流的C++集成开发环境所遵守, 可以作为课堂讲授的语法依据;2011标准为新近推出, 尚无编译器支持, 且与2003标准有较大区别, 为了避免学生在语法学习过程中混淆不清, 可不在具体章节中介绍, 仅在最后单独作为一节——C++语法展望, 向学生简要提及。

对于集成开发环境, 推荐使用Microsoft公司的Visual C++.Net 2010或Code Gear公司 (前Borland公司子公司) 的C++Builder 2009。这些IDE不仅对C++的较新标准支持较好, 而且使用方便。

2.2 锻炼编程思维

不纠结于无用的语法细节和题目。对于基本的语法, 务必介绍全面, 并采用具体的简单应用作为例题帮助学生掌握, 不使用偏、怪、不符合编程习惯的题目讲解语法。对语法的掌握的要求, 只需达到会用、能用即可。

从过程控制语句部分开始, 着重锻炼学生的编程思维, 对函数、类等内容的讲解不可仅停留在语法层面上, 更要让学生明白为何使用这些方法, 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这些方法, 并锻炼学生使用这些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将尚未开设的课程中涉及的一些算法, 如计算方法中的线性方程组数值解法、模式识别中的K均值聚类, 在不涉及课程理论的前提下作为锻炼编程思维的题目向学生提供并指导设计思路, 让学生体会C++在实践中该如何使用、编程思路该如何整理。从根本上说, 一个学生的C++课程学的好不好, 不在于该生掌握了多少语法, 而在于该生能不能将一个实际的问题分解为多个易于使用编程解决的算法模块, 而这正是锻炼学生编程思维和能力的目标。

2.3 拓展课程内容

C++程序设计课程的直接目的是学习基本的语法和锻炼编程思维, 而最终目的则是使学生能够使用C++做各方面的软件产品的研发。要从事软件产品的研发, 就需要涉及基于对话框的应用程序的编写。从C++基本语法到基于对话框的应用程序跨度极大。这类直接用于开发的程序框架和风格与C++课程的教学风格有很大差距, 仅靠学生自己摸索有很大难度, 但是一但向学生讲明其中的联系, 并对使用方法做简要介绍, 就不仅能够消除学生对基于对话框的应用程序的陌生感, 更能对前面所讲授的函数和类等内容产生难以替代的巩固作用!这是由于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难以接触到C++的实际应用, 对指针、函数和类等关键内容的作用并没有深刻认识, 而只有在他们看到真正的C++开发模式时, 才能对这些内容的使用方法和习惯心中有数, 在日后的学习中对C++课程所学内容的运用也更为成熟和自信。真实的C++产品开发环境对于本科生的重要性, 就如同真实的战场经历对于一个操练已久的新兵的重要性。当然, 如果学校开设的后续课程中有.Net (C++) , 这部分内容可以不介绍。

对于基于对话框的应用程序框架的介绍, 可以采用Code Gear公司的C++Builder 2007/2009或Microsoft公司的Visual C++2005/2008/2010。相比之下, 前者较简单, 后者较复杂。如果采用后者, 则需要介绍Win32 API函数和Microsoft MFC。

2.4 选取不同难度级别的实验题目

单一的实验题目很可能使部分学生因为无法完成而产生挫折感, 而这会导致学生对编程丧失兴趣和信心, 终将导致学生学习不积极和更强的挫折感、失落感,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对于每个实验给出多个难度不同的题目供学生选做, 不仅使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锻, 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他们使用编程解决问题的信心。对于编程类的课程, 让学生怀着“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 对于函数、类等内容, 给出分组合作题目也很重要。初学者往往为自己能够单独完成一小段程序而沾沾自喜, 对程序的易用性和易读性并没有追求, 甚至将程序的晦涩、复杂作为自己的成绩。而实际上, 晦涩、复杂的程序是不能被别人使用的, 仅能称为“垃圾”。通过团队合作, 让每个学生认识到, 自己为整个团队提供的程序不仅要是可用的程序, 更需要是易用、易读、健康的高质量代码。这样更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在后续开设的能够使用C++的课程 (如操作系统、计算方法、数字图像处理等) 实验中, 为学生提供完成实验的基本程序框架, 引导学生通过C++程序设计解决这些课程中的问题, 进而在C++课程结束后进一步锻炼学生的C++程序设计能力和思维。

2.5 优化考试题型

课程考试题型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对于C++课程考试, 填空和选择题型侧重考察语法, 程序设计题不仅考察语法, 更考察学生的C++程序设计能力和思维。显然后者的考察范围更为广泛, 考察方面更为重要。如果考试卷中的填空题和选择题过多, 将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应试心理, 重语法、轻能力, 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因此, 考试题中要最大限度降低填空题和选择题所占的比重, 甚至不考这两种题型。对于程序设计题, 为了能够确切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对同一知识点的考察可以出多道难度不同 (当然分值也不同) 的题目供学生选做。这样可以避免考试对学生C++学习方向的误导。

3 总结

本文阐述了计算机类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常见的不足之处, 并给出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的改进方法, 这些方法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的C++教学也具有参考意义。针对目前计算机类本科生动手能力有待提高的现状, 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仍需改进。更新教学工具和内容、重视编程思维的培养、良好编程习惯的养成和贴近实战的教学模式将是进一步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骏扬, 陈汉武.工科专业C++语言教学目标与方法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7.

[2]何灵敏, 许翔, 陆慧娟, 等.C++教学中编程习惯的养成[J].计算机教育.2011.

[3]陈国良, 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

[4]秦斌, 王艳会.关于计算机专业“密码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

本科毕业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书 篇8

摘 要:伴随着电脑、互联网和各种媒体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都被抛入了海量的信息和数据之中。虽然人们查阅资料、接收信息、相互交流变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方便快速,但问题也相伴而生,如难以深入阅读、难以自省反思等。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本科低年级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将本应该重视的手绘、实操等基本功抛到脑后,更多地依赖电脑软件、网络和手机,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设计质量下降。本文通过分析《旧城补园》教学设计,就当前建筑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最终提出要学习我国古代匠人的精神——心如止水、刻苦敬业、追求完美、熟能生巧,将这些品质在当前低年级建筑设计教育中加以推广,使学生打磨好心境,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为高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建筑设计教育;匠人精神

一、引言

大数据(big data)时代是指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随着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推广,信息海量增长,人们在接受和拥抱所谓的云数据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外,也出现了很多盲从外界信息、缺乏深度思考和自我反思等问题,建筑设计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时代,低年级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大谈设计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理性化,反而对学习设计之初需要具有的静心、认真、刻苦、敬业等品质不屑一顾。过度地依赖电脑辅助设计和盲目地互联网阅读,越来越多的学生相信手机上的快餐阅读,关注各个学校的各种评图竞赛信息,总想通过报短期训练班来学习手绘或电脑软件。他们高谈创意、概念和空间,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如何实现自己的设计,或者兴奋地奔走于各大院校明星建筑师组织的各种讲座和参观,可是一番奔波过后他们的设计水平依然进步缓慢。建筑设计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五年的学习需要教师、学生认真仔细地对待。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设计《旧城补园》的教学,引导学生能够沉下心来做设计,培养学生认真、刻苦、敬业、追求完美的精神。这些品质也恰恰是我国古代所提倡的匠人精神,匠人精神的回归,有利于低年级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与进步。

二、概念

1.匠人

匠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唐代韩愈的《题木居士》诗中说:“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这里的“匠人”是指工匠。而唐代贾岛《送令狐绹相公》诗云:“苦拟修文卷,重擎献匠人。”“匠人”又指是擅长写作的人。《仪礼·既夕礼》中记载:“遂匠纳车於阶间。”这里所说的“匠”是指主管载灵柩下葬的人。《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匠人”则是指建筑工匠。

可见,历史上匠人的概念多有所指。概括来说,“匠人”就是指具有某一门手艺或一技之长的人。匠人要精通自己的手艺,一般需经过艰苦的学徒和练习过程,最终熟能生巧,实现从技术到艺术的升华。

2.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的内涵包括了心如止水、刻苦敬业、追求完美、熟能生巧等品质。

我国古代匠人若想练就高超的技艺,需要具备匠人的精神。例如,齐白石少年学习木匠,刻苦勤奋,技艺精湛。偶然一次借到一套《芥子园画谱》,彻夜抄绘,长期学习,最终成为中国画界的泰斗。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匠人精神也有相似的内涵,试看日本非常著名的电影《入殓师》。如果一个人认真做一件事情,并将其作为一种融入人生的艺术,那么不管他是演奏音乐还是入殓尸体,都可以达到完美的境地。这种静笃、认真、刻苦、敬业的精神,恰恰是当前快速发展、缤纷复杂的时代中,建筑学本科生在学习中所缺乏的。

因为有了复印机,现在的学生再也不会手工缩放图纸了;因为有了水胶带或采用电脑绘图,再也不会裱纸的时候洗净图板了;因为有了拷贝灯箱,再也不会深究制图作业中每一条线的意义了;因为太费时间,也很少有人会在钢笔稿中去追求彭一刚风格了,更没有人会因为渲染时出现了一丁点的失误重新裱纸十几次了。

但是,在传统的建筑教育时代却截然相反。传统的建筑教育为我们国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建筑大师。由此看来,那些手工技术不是无关紧要,而是建筑设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建筑设计教育就是要通过细致地设计、制图、渲染、手工制作模型等环节,培养学生静心细察、耐心体味与完美表达的能力,最终能在一系列刻苦训练中提高自己的技艺和审美修养,达到设计与艺术的高度契合。强调手头功夫并不是要排除电脑辅助设计,先练好手绘能为电脑辅助设计与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这种重拾匠人精神的建筑教育目标不但不会阻止学生未来的发展,还是培养建筑大师的必由之路。因为匠人和大师之间本来距离就是非常之近,没有技艺不过关的大师,也没有只会充当大师的匠人。其实匠人到大师只是量变到质变的问题,熟能生巧,融会贯通,自古以来都是至理。

三、案例——《形式的解与构——古城补园》

1.侧重形式美训练——追求艺术的完美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建筑学二年级教学中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案——侧重形式设计训练,教学时间为5周。因为二年级学生的能力不适合设计综合性的建筑题目,因此,这里侧重单项形式训练,希望通过这种单一形式的训练和表达来培养学生认真敬业、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学生大约用2周时间就确定设计方案,再用2-3周进行设计方案的手绘表达。

《形式的解与构——古城补园》设计内容是将什刹海地区西南侧南临平安大街的梯形地块设计成城市公园,使这里能够成为周边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观景、休憩、交流的所在。单体建筑包括公厕一座,男女各有4个蹲位,建筑面积根据公厕相关规范自定;茶室一座,200平米,可集中或分散布置;根据周边环境结合调查,设计若干用于休憩、观景等多元功能的小品建筑若干,数量自定。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6米,可以局部地方(如构筑物、塔、观景台等)到9米。

设计题目提出补园的要求,这也是旧城更新普遍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当某一块地块的建筑毁坏之后,如何去更新,显然这不仅仅是卖地或是建房子的问题。而是要像匠人修补一个竹筐上破洞一样,既要考虑修补材料的结实性,又要考虑选材与原材料的肌理、色彩等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对原有竹筐做出浑然天成的修补。就建筑设计方面来说,一方面是功能修补,即该场地未来是建设街区还是公共空间?怎样的功能是周边拥挤的四合院街区当前所需要的?学生要访谈、调查、拍照、记录、分析,最后做出综合判断。另外,仅功能的修补还不是设计的全部问题,更重要的是形式的修补。要根据场地周边建筑的空间肌理与形式特点,建立对比性或协调性的形式结构关系,让设计的形式语言生根发芽。

教学通过场地分析与重塑、事件功能策划、形式生成逻辑等环节使学生学习建筑形式语言的组织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形式的概念、组织原则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学习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掌握点系统(物象系统)、线系统(运动系统)和面系统(空间系统)的叠合与结构性处理,正确认识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反思形式追随功能的正确性。

2.设计表达示范与绘制——追求静心刻苦的过程

通过设计训练,学生真正体验了设计和表达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接到任务书进行场地分析,到建立空间结构完善功能等。特别鼓励学生发挥匠人精神,手工制作草模,绘制图面草地、树木等配景,注重立面和透视阴影的深浅,演示色彩和线条的搭配等,这些都要经过不断尝试、推敲,甚至于推翻重做。

整个设计过程中图纸必须手绘,可采用水彩、水墨渲染。在教学过程中,最初学生都不敢上板画,也不知如何画草地配景等,不知如何分线型,这时候教师需要进行现场示范,绘制有竖向短线的排列式草地、横向长排式草地、斜短线斜排式草地、井字短线交叉排树等,包括小阴影画重、大阴影画浅等绘制方法。这种细密的线条排线极其费时间,连续画了两天之后,学生的速度能够逐步提上去。重要的是全班学生都非常认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能够静心绘图纸的习惯。

3.模型制作与推敲——追求熟能生巧的智慧

鼓励学生做纯手工模型,从第一周开始就要求做出草模。学生采用各种废旧材料或模型材料,重在表达概念,而且速度要快。第一周教师针对草模进行了分过程的记录和详细点评,然后让同学利用周末继续修改。在第二周结束时,学生要确定基本方案。

教师讲解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的基本构成,鼓励学生从场地空间结构出发来设定点、线、面系统,并且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推敲整体布局和局部空间塑造,如图3。在图3中可以看出,不同学生选用不同的空间结构,有的空间结构与基地周边街区肌理统一,有的则与周边街区肌理有一定对比性,路径依附结构线延展。做模型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的过程,三维空间的塑造代替了图纸上的二维推敲,空间形式训练更加直观与直接,这种动态的调整更有利于设计者手、眼、脑的相互激发与配合,也更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快速提升。

四、结论

建筑设计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或技术,更重要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传承匠人精神,在学习中认真敬业、不怕吃苦、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好的设计。希望经过匠人精神的滋润,学生能像《瓦尔登湖》中所说的那样: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整的拐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终那权杖,成了梵天世界最精美的作品。

参考文献:

齐珮.从电影《入殓师》看日本的“匠人”文化传统.电影文学[J].2010(23):22-23.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创新平台——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

上一篇: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管理技巧诸葛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