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修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10篇)
甘肃省西和县何坝职校 742105 鱼进洋
某村搞新农村建设,按照“要致富先修路”的方针,村干部肆意规划,滥修公路,部分良田纷纷为公路“让道”,修的是热火朝天,几家欢乐几家愁。
欢喜者,政府出资修路,自己受益;怨恨者,多年来的良田无偿被占,没地方讨说法,谁如果反对修路,谁就是跟群众过不去,跟村干部过不去,村里以后有什么福利全部“一票”否决,更有甚者还会受到村干部的打击或报复。用村干部的话来说,搞新农村建设就应该大刀阔斧,牺牲部分人的利益而受益全局,就不能有所畏惧、缩手缩脚。村干部的宏篇大论确实让人为之一振,但搞新农村建设,部分群众的利益就可以“忽略不计”?
农民拉关系无们,走后门无钱,对村干部而言确实是一个更弱势的群体,他们的利益由谁来保护?我们的政府倡导尊重民意,重视民声,村干部是村民之代表,村干部理应保护村民的权利,而他们为了搞所谓“政绩”无视部分群众的利益,把“民心工程”变为自己的“政绩工程”,欺上瞒下,损害了部分群众的利益,也给政府脸上摸了黑,造成不好的社会舆论。村干部之所以有如此之行径,说白了就是权欲熏心、利欲熏心。他们自以为权力太小,整天想的不是为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而是煞费苦心地研究如何让自己的“小权力”发挥更大的效能来,于是借修路为名让部分群众的利益受损,来显示自己权力的伟大。农村之所以有这样的村干部,我认为关键是选举环节上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尽管三令五申村干部要村民民主选举,但是好一部分农村村干部选举只不过走走形式,仍是权力干涉,内定为主。拿我们村为例,村干部从来就不是通过民主的办法来选举。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村干部真正是由村民通过民主的办法选举的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肯定会为民请命,就不会在群众面前玩弄权术。修路没错,但应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如果无计划、无科学的滥修,只能是“高射炮打蚊子”得不偿失,给国家和群众的利益带来没必要的损失。当然这当中也不乏一些村干部借修路为名,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从中混水摸鱼、大捞好处。因此我建议县乡政府要对村级公路建设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加强监督,科学指导,让修路真正成为群众受益、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行管理重视不够
虽然上级政府非常重视, 但是落实到基层很多村干部没有认识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认为文化礼堂就是农民平时唱跳活动的地方, 得不到任何收益所以内心上是不愿意建设的。也有一些村子已经建设起了文化礼堂, 然而在后期的运行管理方面却十分欠缺, 没有专人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 也没有定期的安排文化活动, 导致很多文化礼堂都处于闲置的状态, 没有实现当初建设时的初衷。
(二)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文化设施相对落后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村的整体物质环境和硬件设施才得到显著的改善, 但是对于文化设施的建设还是比较薄弱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涉及到单体建筑的建设, 是实体的文化产业, 而建设这样一个能满足全村文化活动功能的场所在数量和功能上自然要求也较高, 这就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对于农村来说, 本来经济基础就比较差, 农民的收入也不高, 如果没有政府相应的资金扶持, 很难有能力建设起本村的文化礼堂, 而且日后管理和维护的经费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三) 农村文化礼堂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在农村文化礼堂模式推广过程中发现虽然在试点村的活动开展的比较好, 但是由于缺少创新精神, 其它各村只是形式上的生搬硬套, 对试点村的内容和形式简单的复制, 并没有结合本村实际和当地的文化。形式的单一与内容的雷同让原本文化基础就很薄弱的农民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 必然会影响农村文化礼堂的可持续发展, 出现了建设时大张旗鼓, 建设后悄无声息的现象。另外, 文化建设工作在基层得不到落实, 也打消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策略
(一) 充分重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要提高基层村部领导的重视。村部可以成立专门的文化礼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工作的开展, 严格执行文化礼堂的建设标准, 实时把控建设质量。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和经济能力制定建设计划和相关的管理制度。负责人员要深入调研, 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细致规划礼堂内部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 科学规划, 合理使用, 使其具有一堂多能、灵活多样的复合型功能。在文化礼堂的管理方面, 制定文化礼堂的使用和活动安排计划, 加强对农村文艺人才的培养,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 实现自管自用, 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建立长效机制及考评管理机制, 确保农村文化礼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 多渠道筹措经费, 加大对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
由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 光靠政府的专项财政拨款和村里的自筹资金很难实现, 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一是政府在建设文化礼堂的资金投入要形成区、镇、村三级财政结构, 保证财政政策能够逐层落实, 并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二是积极引导地方企业投资, 吸引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企业对文化礼堂投资建设, 并且对愿意投资的企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支持出资企业对文化礼堂拥有冠名权或者在其中为企业老总设立创办名人堂, 在今后开展的文化活动中也可以为企业免费宣传;三是在后期的管理过程中建立考核制度, 对那些充分发挥文化礼堂作用, 组织丰富活动的村子进行物质奖励。同时要集思广益, 充分发挥村民的聪明才智提出多种筹措资金的方法。
(三) 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丰富农村文化礼堂的内容
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要充分挖掘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本土文化。结合各村的现状, 多途径查找村史宗谱资料, 整合文脉资源, 深入挖掘本村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 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的融合。丰富农村文化礼堂的内容和形式, 可以在展览墙或展览馆通过照片、文字、实物、模型或者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和村中的典型人物, 也可以举办一些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 比如文艺演出、摄影比赛、书画展览等,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弘扬地方文化, 传播正能量。在文化讲堂投入使用的过程中, 要重视文化礼堂的教育功能的实现, 将对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农业专业技术知识融入到文化礼堂的活动中来。
结束语
文化礼堂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现代文化、传播正能量的文化场所, 是展现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因此必须要充分重视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工作, 以丰富的内容和全面的功能提高文化礼堂的影响力, 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旭俊.浅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J].大众文艺, 2013, (23) :11-12.
关键词:新农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46-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但必须看到,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十六大以来,党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走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这五句话,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全面体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部署,强调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充分調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教育落后、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金融事业落后等多方面的限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村基础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农村建设最坚实的基础是农村基础教育,它承担着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农民的重要责任,并且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目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农村地区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但是,“现有的一套体制基本上是围绕硬件发展、规模扩大、普及率来运作”。也就是说现有的一套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革农村教育。因而,农村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是以升学率为其单一目标;农村师资力量薄弱且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等。这些问题关系着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进而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
亿万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素质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就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着基础教育落后,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严重问题。它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障碍,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说改善农村教育是目前我们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
1.2 农村金融事业落后
农村金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命脉,广大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包括建设新农村的20字要求都离不开金融。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村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金融组织和机构的发展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还没有满足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从而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其中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网点分布不平衡,农民存贷款困难;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农村资金外流,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撑日趋弱化。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促进粮食的增产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还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离不开农村金融发展这一关键的环节。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要素配置,其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如今,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则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抓好这项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以此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3 农民增收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地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加强,农民收入也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民增收困难的深层矛盾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解决的不好,将会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也会制约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中问题表现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影响着农民的增收;农业的主要资源缺乏影响着农民的增收;农民自身的素质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而其中农民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如果农民增收缓慢,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度增长的局面,会阻碍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扎实的经济基础。
1.4 基层组织建设薄弱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和国家政权大厦的基石,是党和政府直接联系群众的桥梁,是我们党领导群众进行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其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在新的时期,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建设由于出现了问题,不能发挥其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不能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从而无法很好的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农村党员干部民主意识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而且还必须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因为,基层民主不健全不仅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无法为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民主利益提供一个保障机制,更不能让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所以,加强基层政权和民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改革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2 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改革和发展与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基础教育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农村基础教育摆到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不断改革和创新农村教育体制,使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首先、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实施“双证式”教育。“所谓双证式是指中学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 “双证式”教育它承担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任务,形成了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村社会培养更多合格劳动者的基本理念。其次、提高农村教育投入,统一城乡办学标准。“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因此,政府要优先保障农村教育发展,在资源配置上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第三、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最重要的就是要稳定和提高现有的农村教师队伍。第四、完善教育监督机制,保证城乡教育师资平等。
2.2 大力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命脉就是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必须要依靠农村金融的支持。为此,我们应切实加强农村金融建设,改变目前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使农村金融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首先,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其次,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建立多层次的小额信贷载体;第三、选择合适的农村金融模式,以弥补我国地区差异大,农业生产不平衡的特点。
2.3 发展新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实现新农村建设“生活富裕”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基础,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首先、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其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来实现。第三、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技术能力较差是农民增收难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要培育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2.4 强化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推进民主管理,深化农村改革
加强村干部的文化素质,重视农村领导班子建设是农村政权建设和民主管理的核心环节。为此,我们要抓好基层干部的学习教育,对农村村级主要负责人实行培训制度,提高农村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此,带领农民致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健全民主管理机制。通过民主评议制度我们可以选拔优秀的能干的好干部,通过村务公开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群众民主监督机制。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一个社会目标,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而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所面临的问题自始至终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由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党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因此,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从制度、经济、社会各个角度去寻找综合解决的办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最终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2008年基础教育发展五个关键词[J].人民教育,2008,3:
-------以长安区西崔村为例
当代中国新农村的发展,使中国的农村面貌的到一定的改善,但是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下面以长安区西崔村为例,浅谈如今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逛西崔村,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感想就是基础设施都哪里去了?虽然到处都是小店,但是我们很难见到路灯,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路灯。走了很长时间,我们才发现了一座学校,而且很小,这应该是在西崔和东崔村发现的唯一一所小学了。沿路的小孩子很多,应该都集中在这所小学上学。其次,西崔村周遭都是泥泞的小路,一道下雨天,都是烂泥巴,走起路来十分不方便。第三,西崔村根本就没有公用娱乐设施。譬如公园或者公众免费休闲的场所。因此,新农村的建设我们应当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公路建设、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我们应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新农村公路交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运输发展协调安排,做到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经济适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科学制定规划,完善交通网路建设,加强薄弱地区的农村交通建设力度。交通规划目标要有科学性、实用性,要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统一,与地方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要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是打通镇至县城或出县境与外县的联接线,发展县域经济。二是接通断头路,尽可能避免迂回线路,缩短里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三是做到村村、屯屯通公路。同时大力加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在教育方面,应当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同时充实学校图书馆,提高小学生教育水平,增加教育设施等,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教育设施良好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生素质。
二、规划不合理
西崔村各个房子之间建设的十分密集,大多数地方冬天都很难见到阳光我们询问租户的大妈,她冬天楼顶才能见到太阳。另外房间周围的陈设十分杂乱。这种住房规划不合理不仅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对住房的合理规划,做到统一规划,节省经费,使其规范化,城镇化,杜绝土地资源浪费、农村房屋乱建及房屋密集化。在住房建设中,应当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乱建现象。
三、环境脏乱差
走到周围不难发现,从来没见到公用垃圾桶,也没有见到集中的垃圾处理厂,有垃圾大家都是随手扔。房子周边都是随处可见的垃圾。居民的环境意识有待增强。西崔街临近西北政法大学,因此小商小贩及饭馆居多,造成地面脏乱,垃圾无人清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商贩的环境意识差,缺乏营造优美环境的习惯。农村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其生产、生活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没有形成讲卫生、讲文明的社会氛围和良好风尚。第二,缺乏统一规划,一些村屯房屋布局不合理,样式不美观,视觉效果不好。第三,治理农村脏乱差环境,缺乏带有约束性的规范性文件作为支撑,难以推进工作开展。第四,管理不到位,领导缺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对如何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缺乏管理手段,没能实现有效管理,严重存在领导缺位问题。在农村
工作中,偏重经济工作,而对农村社会性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追求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大力整治,同时培养农民及商贩的环境意识,使其明白只有环境良好,其经济才可持续发展。
四、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受创。
走完西崔村发现西崔村没有一点耕地,这或许也与西崔位于长安近郊有一定的关系。但纵观中国新农村这几年的发展,不难发现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经济效益偏低,许多土地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因而造成农业的发展遭受一定的打击。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先征用耕地,后旧村复耕,前提条件是只有新型社区达到入住的条件后,旧村址土地的复耕工作才能开始。而且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确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少则一两年,多则四五年。这就造成了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间内,在原来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耕地面积再次削减遭遇雪上加霜的困局。中间的这一空档导致在原有农村人口基数不变的情况下,大量的耕地减少,这一时期更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矛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征用补偿的制度和法规,保障耕地面积。
五、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虽然新农村发展使农村的生活条件的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村贫穷落后的状况。因而大部分农村的劳动力会选择去较发达地区打工,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这其中一个很大的群体就是留守儿童。他们受教育低,常年见不到父母,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一部分群体就是空巢老人,他们没有子女或者子女定居大城市,只剩下他们自己在农村生活。这两个群体造成了当今新农村建设中特有的现象,他们孤独无助,缺乏关爱。因为也成为在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大多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看病就医难、办事困难、难以得到心理慰藉;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同时失管失教失助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农村建设中,应当加强保障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法规的贯彻落实,加强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加强相关部门为空巢老人的服务延伸与转
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依靠群众,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试点村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上级投入资金有限,县级财政配套能力较弱,各地资金投入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少数试点村“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资金筹措难,因资金不到位,大多数村因为搞新农村建设而负债,有的村负债达20多万元,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新问题。
(二)旧房拆迁难。由于“祖业不可废、存下一片瓦、留与子孙用”,以及宅基地是祖业等传统思想作怪,加上补偿费不多,即使是旧房、烂房,有些村民也不愿拆除,还有一些破旧房房主在外打工,难以联系到人,拆迁也很难进行。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虽然各地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但许多试点村的特色产业,普遍存在着“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现象,缺乏规模效应,加上一些试点村存在重“三清三改”轻“生产发展”现象,导致产业培植难,农业龙头企业量少质弱,科技含量不高,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四)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使试点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农民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一些地方群众集体主义思想缺乏,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科学文化还停留在原来的较低水平上。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以及占用耕地建房、建坟墓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五)后续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由于资金短缺,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后续管理空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卫生保洁难。一些村刚修好的整洁巷道、广场由于缺少专人负责,一年半载后,人畜粪、杂草、垃圾又到处都是。二是公共设施维护管理难。器械自然磨损、灯具使用到期后,因为维修资金难筹,这些公共设备一旦失修便无法使用。三是规划坚持难。少数试点村没有按“五先五后”的程序建设,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有的地方新农村建设过后,一些村民仗着家(宗)族势力,批地建房不按规划实施,甚至未批先建、随心所欲,新农村规划意图难以落实。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各地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正确解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问题。一要着力处理好生产发展和村庄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优先;二要着力处理好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关系,坚持从群众最迫切需要的事情做起,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做起;三要着力处理好干部引导和群众参与的关系,大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四要着力处理好国家投入和农民投入的关系,农民参与是主体;五要着力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增强群众民主管理意识;六要着力处理好新农村建设短期见效和长效机制的关系。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设立新农村建设基金,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探索建立新的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避免因搞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负担、让村民背上新的债务。
(三)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的乡村规划审批办法,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总体规划,要经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法律文本形式确定下来。村庄规划一旦经过批准,就要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要引导干部群众围绕规划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用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大力扶持、培育特色产业。一是要找准产业定位,培育和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要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向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紧紧依托“红、古、绿”优势,开发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促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批旅游文化村、民族生态村,培育富民强村的新亮点。二要依靠龙头带动,扩大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各县(市、区)要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出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政策,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担保机构,推动农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三要发展产业集群,进一步抓好试点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的研究制定,让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掌握大量土地,带动产业规模扩张,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同时要切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为主的品牌产业链;要加速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创造良好条件。
发布日期: 2014-11-08 发布:
1.我市农村居民点现状
本次调研范围内共有698个行政村,其中规划62个中心村,149个基层村,现已完成了33个中心村以及86个基层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并对区外一些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典型、新做法进行了调研。从房屋建设、村庄组织、基础建设等多个方面的不同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对发现的问题展开了细致的调查,希望从中收获一份宝贵的经验,提供一点有用的信息与参考。
2.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编制整体滞后,并且期限较短,发展后劲不足。长期以来,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规划仅局限于城市和城镇范围内,农村规划覆盖率较低,农民建房无序进行。在编制规划中,某些地方有短视现象,规划的年限较短,势必影响新农村的长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贯穿在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相伴而行、共始共终。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眼光,不仅要做好近期规划,还要对村庄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和展望。
(2)自然村庄规模散、小。调研发现,由于农村建设缺乏规划,农村建房主要是以组和自然村落为单位,依托行政地域,实行沿路、沿河发展,形成了马路村、河沿村,出现了“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现象,也有一些自然村落几户一庄,既不成线,更不成块,“只见新房,不见新村”,这严重影响了我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
(3)农村居民点建设管理薄弱。有些乡镇有农村居民规划点,但进居住区的少,在老宅基地翻盖多。究其原因为:一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少、管理范围大,致使农村违法、违章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二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和措施,各行政村的职能和定位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三是乡镇政府忙于招商引资、经济工作和计划生育,忽视了农村规划和居民点的规划建设。
(4)城市规划代替村庄规划,缺少农村特色。有些村庄套用城市规划手段来规划农村,忽视了农村经济的特点,把村庄建成了城市小区,这既不符合农村实际,也给农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新农村建设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加之农村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很大。只有从各地实际出发,从农村特色的角度来规划农村现代化建设,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才能使规划的实施收到良好的效果。
(5)趋大攀比,实施困难。某些官员急于干出点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政绩,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未能充分考虑当地农村的经济实力,盲目攀比,超过了农村的实际承受能力,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新农村建设规划只有立足现有的基础,以不增加农村负担为前提,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才能把规划的内容真正落到实处。
3.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几点建议
3.1加强管理、科学规划
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十分必要。一是要统筹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村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把“实施村”的村级规划完成情况纳入考核,保证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三是要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办法及技术规程,使规划的编制有章可循;四是与规划内容相关的部门要联合协调,科学预测未来人口流动、产业发展、资源变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势,保证编制质量;五是要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六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优秀科技成果,对农村进行整体规划。
3.2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展生产是其关键所在,应将其放在首要位置。而改善生活则是新农村规划之中农民最关注的焦点。如果能够对于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实事求是的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则可以一方面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之上促进生产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之中,要注重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两者之间的统一,不能够将发展农业生产与改善农民生活两者之间教条的割裂。同时,新农村规划过程之中,要时刻将规划的受益体落在农民身上,要能够以服务于农民为主要导向。在新农村规划过程之中,要能够积极的听取农民的心声,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3.3稳步推进、统筹规划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立足现状,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依据不同农村类型,区别情况,采取不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稳步推进、统筹规划。对于有经济实力、有改造条件的村庄,可先行进行试点,用市场经济机制带动其它村庄的规划建设。要从政策上鼓励、经费上支持、技术上指导、程序上规范,村庄的深度规划要成熟一个编制一个,稳步前进。规划要把阶段性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按照规模适度,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的要求,制定村庄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居方案,解决好村庄总体布局问题。
3.4尊重民意、特色发展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广泛征求和吸纳村民和基层干部的意见,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和村民大会等形式,请村民为建设规划出谋划策,提高村民的参与程度,使规划更贴近实际、切合民意。在规划村庄的空间调整上,更要充分考虑村民意愿,对于那些农民群众总体富裕程度确实较高、且旧村改造的意愿非常强烈的村庄,应鼓励其在高水平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拆旧建新进行整体改造;对于大多数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村庄,切忌不切实际和不顾群众意愿的大拆大建,不搞“劳民工程”和“形象工程”,要尊重农民意愿,把立足点放在环境整治和局部改造上,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居住环境恶劣
贫困山区人民群众大多生活居住在高海拔贫穷落后的山上、半山上, 并以少数民族散杂居住为主, 道路交通不便, 群众文化精神生活落后, 商品经济意识不强, 小富即安, 温饱而足。由于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进取精神不强, 见小利而不顾大局, 缺乏一种长期发展的全局观念。共同建设新农村的思想意识难于统一, 聚集动力弱。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一是土壤贫瘠, 导致土地肥力差, 保水能力弱, 不少地方仍然沿袭着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二是自然灾害频繁, 如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而农民抗御灾害的能力却相当差。
(二)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农民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但是, 贫困山区由于自然条件、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若干历史原因, 造成了贫困山区农村绝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 综合素质不高。即使一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 也都纷纷踊跃外出打工挣钱去了, 把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家里, 很难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一方面, 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理解不透彻, 期望值过高, 思想要求迫切。另一方面, 由于贫困山区大多数家庭, 通过近几年来党对农村的优惠政策, 刚好解决了温饱生活, 富裕家庭并不多, 自身积累少, 发展能力弱, 存在着明显的依赖心理。往往出现把建设新农村当作是政府部门的事, 乡领导干部的事, 等待观望多, 主动投资投劳少。此外, 当前各级各部门对贫困山区农村大多实行“输血式扶贫”, 很少培养农民的自身造血功能。就农业科技培训这一块来说, 农民培训机制不顺的现象是存在有的, 而且培训方式方法也不太符合当前农民文化素质现状, 有的甚至流于形式, 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建设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更为严重的是, 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冲击下, 贫困山区农村家庭大批孩子初中毕业后 (或者未毕业) 不是辍学回家帮助父母劳动, 就是主动放弃学业, 加入到了外出打工者的行列, 不再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如此发展, 又怎么能够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呢?
(三) 农业投资水平低
贫困县基本情况是财政非常薄弱, 维持正常运转困难, 处于“吃饭”财政;乡村债务包袱沉重, 大部分村都是经济“空壳村”。许多农民仅解决温饱, 习惯于“种田为吃饭, 养鸡为买盐, 喂猪为过年”的小农经济方式, 小富即安, 无力投入公益建设。各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十分脆弱, 投入资金有限。
(四) 农业综合生产力低
一是农业生产设施、技术装备条件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许多农活仍旧靠人工畜力, 劳动强度大、生产条件差、劳动效率低。二是农技推广应用滞后, 体制不畅。多数乡镇农技员没有工资保障, 把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种籽、化肥、农药等农资营销上, 农技推广流于形式。三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 低洼冷浸田多, 抗灾能力弱, 农民靠天吃饭, 现代农业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五) 法制观念淡薄, 文明、卫生化程度低
由于贫困山区群众存在严重的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 乡村文化站、室形同虚设, 根本发挥不出其应有的宣传作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早上听鸡鸣、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狂”, 这便是贫困山区文化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媒体传播少, 普法活动也难于进村入户, 一方面造成了山区群众法盲多, 动员大家发展“三高”农业产业, 却十分困难。相反, 一部分群众却又要偏偏对着干, 专门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如隐蔽性地大面积种植毒品原生物等。另一方面, 由于不懂法, 更不知道什么是唯物主义, 使封建迷信思想有了可乘之机。有些比较偏远落后的地方还时儿有“门徒会”等非法邪教组织的出现。有些地方一些文化素质低的群众不顾吃、不顾穿, 也不顾家庭的友好和睦, 赌博成风, 视酒如命, 好吃懒做, 以典型的“二干子”性格在村中横行霸道, 作威作福, 不行好事, 专给政府添麻烦, 调唆纠集群众闹事等, 严重地影响着贫困山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六) 农业产业化推进难
贫困山区分布分散, 对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了阻碍。农村土地分散、流转困难, 农民自主经营与产业区域化发展不协调, 难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产业。发展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机遇与空间相对变小, 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
(七) 农民收入提高难
一是缺乏增收长效机制。一方面, 种子、化肥、饲料等主要农资上涨, 增加了农民现金支出;另一方面, 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起伏不定, 既影响了生产发展, 又影响了农民增收。二是就业门路少。目前农民增收渠道狭窄, 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 来自农业的收入相对较少。多数农民仅局限于在承包的土地上作业, 种养单一, 富余劳动力找不到就业门路。
(八) 农村规划实施难
农村居住分散, 房屋多样, 建房无序, 往往是先建后批、批东建西、批劣占优等, 土地利用率低。乱占、乱建、乱放等现象普遍存在。山区基础设施滞后, 农村电网、有线电视、电话等建设处于无序状态。县乡规划经费、技术力量等相对紧缺。
二、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一) 加大资金投入, 注重典型引路
一是创新发展理念, 编制村庄发展规划。发展规划要因地制宜, 按照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功能全的要求科学布局, 坚持“一村一图”、“一村一景”, 充分体现科学性、实用性、超前性, 有利于生产发展, 有利于人居环境的改善, 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统筹规划道路交通、水利电力、商贸通讯、教育卫生、文体休闲等公共设施。要抓好农村绿化造林和水资源保护, 做好美化农村环境和农户庭院绿化, 保持青山绿水的优良生态环境, 抓好沼气生态农业建设, 促进生态保护、产业开发、节约能源循环发展。通过新农村建设, 使农民住上整洁房、喝上清洁水、走上平坦路。二是加大资金投入, 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靠政策保障, 二靠科学指导, 三靠投入支持。因此, 必须整合资金、人才、科技等发展要素的资源投入。加大财政投入, 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以湖南怀化为例, 贫困山区要注重整合财政支农、扶贫开发、产业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捆绑投入, 分步实施、突出重点,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效益。三是注重典型引路, 抓好示范样板建设。采取典型引路方式, 抓好示范村样板点, 着重建设一批产业带动型、村容整洁型示范样板。“十一五”期间, 主要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和乡 (镇) 政府所在地村 (居委会) 新农村建设, 要以“五改”:改水、改路、改房、改厨、改厕 (栏) , “五建”:建产业、建班子、建沼气池、建合作经济组织、建培训中心为主的切入点, 分步实施村庄建设规划。
(二) 发展龙头产业, 推广科学技术
一是兴办龙头企业, 发展主导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抓好“一村一品”建设。坚持不断调优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发展链条, 提高科技含量, 实现产业经营上规模、上档次, 提升经济发展效益, 使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要抓好经营机制创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 采用“公司+农户+基地”模式, 引导农民以土地、劳务等生产资料入股, 与企业形成互利双赢的经营机制。出台优惠政策, 招商引资办厂, 开发茶果、蔬菜、肉食、中药材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促进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推广科学技术, 提高农业生产力。抓好农业科学实用技术推广、良种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 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 培育农产品销售市场, 把品牌和市场建设融为一体,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者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重点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新品种的推广, 为农村培训人才。三是抓好设施建设, 夯实农业基础。要抓好农村道路交通、水利电力、广播电视、通信商贸等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山区当务之急的是要解决农村交通瓶颈制约, 发展乡村交通道路, 加快乡村通畅公路工程建设。
(三) 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城乡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发展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统领“三农”工作全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工作力度,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方针, 建立新农村建设考评工作机制,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企业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协调机制, 形成强大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合力。二是加强民主管理, 整体推进农村发展。要抓好以村级财务为核心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完善农村医疗、低保、养老等保障体系。要建立新农村理事会制度, 使理事会成为农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建设、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新型自治组织。三是抓好乡风文明, 建设和谐村庄。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农民崇尚科学, 发扬艰苦奋斗、辛勤劳动、诚实守信的光荣传统, 争当遵纪守法模范, 争当勤劳致富标兵。要深入开展“和美家庭”、“和美村庄”创建和“知荣辱, 树新风”教育活动,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建设, 治理农村脏、乱、差, 建立清洁的田园、家园、水源、能源, 创建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实现村容整洁目标。
(四) 抓好教育, 培养新型农民
贫困山区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就要树立一种“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 要结合当地实际, 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 以村委会为单位, 建立农民培训基地 (目前, 各村都建立起了相应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学校) , 并以此为阵地, 通过反复开展“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的方法, 着实宣传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 营造起一种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正确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 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动的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民培训机制, 建立县乡级统筹, 乡 (镇) 具体负责, 村委会积极配合的培训组织体系。形成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新机制。要以培训基地为依托, 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 或是聘请专家、科技员到基地开展现场授课, 对农民进行种、养殖业、加工业生产操作、家政服务技术等多门类多学科的实用技能培训。促使年满16周岁或18周岁以上的年青壮劳动力, 基本上能够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的就业技能, 从而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便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的要求。对于实际生活中那种被比喻为“守护型”的种植业大户, 养殖业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者等, 要进行重点教育和帮助, 有条件的还要给予一定资金扶持, 想办法把他们培育成一种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五) 狠抓农村制度创新, 构建和谐环境
目前, 贫困山区农村仍然是以单一家庭经营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 加上高度紧张的人地关系和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农业生产单一化、分散化的特点依旧没有改变。要打破这种格局, 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关系, 我们必须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创新的思维不断深化和探索各种改革, 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 以便适应、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从湖南省溆浦县温水乡的实际情况分析来看, 本人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以先进的文化和传统的传承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杜绝迷信活动思想, 坚决支持移风易俗, 激励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二是要充分发挥村调解委和村治保会的作用, 积极加大法制宣传工作, 调解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关系, 共同营造起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三是发动群众, 认真做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庭院美化、“四旁”植树工作, 切实改善生态、居住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四是要坚决打击种毒、贩毒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反对乱砍滥伐行为, 坚决抵制非法邢教组织的入侵, 净化我们共同生活的政治环境, 为构建平安、和谐、吉祥、文明的社会气氛作出大家应有的努力;五是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政府要加大对五保户、特困户和受灾群众等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 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在严肃认真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基础上, 着力推进“新农合”医疗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六是要通过加强并巩固农村基层组织政权建设的方法, 建立和完善村民小组长的考评奖惩制度, 想办法充分发挥村民小组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完善青年民兵组织, 使之在抵御自然灾害或重大事故应急处理过程中, 真正能够成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重要力量。
(六) 狠抓农村义务教育, 着力发展后劲
从新农村建设进程来看,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 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事业, 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 要关注、培养、提高年青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接班人, 贫困山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也才能够实现。为此, 一是要按编制数额配齐、配强山区教师, 及时补充年轻教师, 要大力呼吁市县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建立起一种城镇教师支持支援边远贫困山村教育的制度, 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二是要认真落实“两免一补”的国家教育政策, 解决贫困山区农民子女读书难、贫困家庭儿童辍学等问题, 切实巩固“两基”成果;三是要整合教育资源, 合理调整规划农村学校布局, 切实加强和完善农村教育“寄宿制”、“半寄宿制”、“九年一贯制”, 逐步走向贫困山区规模办学的轨道;四是要逐步提高教师待遇, 向贫困山区的教师发放特殊津贴, 用经济待遇来稳定教师队伍,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用长远的目光和发展的战略思想来培养并造就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
综上所述, 贫山区新农村建设困难与问题同在, 发展与机遇并存。通过分析困难, 找准问题的根结, 致而克服困难, 解决问题, 抓住发展的大机遇,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 (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依托政策优势, 打牢基础, 挖掘资源, 开发潜力, 动员全社会力量, 积极配合各级政府, 从自身实际出发, 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建设, 使我们的贫困山区农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居乐业、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为全面扎实推进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忠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要选准突破口[A].理论视野[月刊], 2007, (8) .
[2]曹桂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A].湖湘论坛 (双月刊) , 2006, (6) .
[3]俞桂海.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执行力研究.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2007, (8) .
关键词:新农村 西部建设 人力资源 农民素质
新农村建设亟须大力开发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当下中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源虽然数量庞大,但总体质量较低、面临结构性失衡,这种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尤其西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就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关注,陆续出台了相关惠农政策,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西部作为农业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却因劳动力综合素质薄弱等实际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深化改革及经济发展进程。因此在对西部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做出具体的体制改革和措施应对,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透析了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与对策:基础是转变农村教育观念,路径是大力发展教育与培训,条件是建设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保障是优化政策系统支持,由此才能更合理有效地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西部新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的现实问题解析
(一)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在西部地区,农村的人口总数达到了4亿,其中劳动力总人数,占据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在西部农业进行经济发展时,成为极为优势的可用资源。但因西部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方面的落后,导致了劳动力中,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青壮年阶层的农民,对现代科技知识,掌握娴熟的人才更是匮乏。因此这成为其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制约的另外一点是因为,劳动力的增长,大大超出了城市非农产业的生产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比例,因此造成了大量农村人力资源的隐性存在。根据这两点不难看出,尽管西部地区,拥有极为优势的人力资源数量,但是其综合质量并不算高,并且在人力资源的结构匹配上,安排的并不合理。因此面对这一现实,如何做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的整合这一资源,是当前西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完善的问题。
(二)人力资源的矛盾分析
面对闲置的剩余劳动力,据统计高达一亿人左右,并且还在以每年600万的数字增长,这便造成了农村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与耕地资源有限方面的矛盾。这种矛盾也导致了人才资源浪费的必然,剩余人力资源在没有耕地可种的情况下,开始涌向城市,对城市也造成了诸多的压力。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大量人力资源的闲置,于此可从三点进行分析探述。
1、人力资源结构安排不合理
根据2008年对西部人力资源,从事产业的统计数据资料来看,其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源总数,占据了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五,第二产业占据人数,为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三,第三产业更少,为百分之三十二。这些数据有力的证明了西部人力资源结构安排上,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2、人力资源利用意识薄弱
在西部的政府官员中,对待人力资源的问题上,认知度和观念普遍存在着错误认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大部分政府人员都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放到了错误的位置上,没有就人才资源培养,进行构建具体措施,多数的乡镇政府也没有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来执行,因此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公共财政的框架更无从谈起。
3、现有人才外流倾向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人才培养,进行了具体的计划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都将人才的管理与分配,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于是才有了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在西部地区,政府部门明显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型人才外流。造成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难度加重。但造成人才外流,也与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有关。因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加,再此因素下,大量农村有知识的青年和劳动力,纷纷进入城市,造成了劳务输出的地区,出现儿童化、老年化、和妇女化倾向。在此人口结构形态薄弱的基础上,人力资源建设,必将遇到很多困难。自然这并不是反对青年劳动力的进城务工,而是提倡应在保持现有农村的基本生产前提下,进行城镇资本的汲取和利用。西部大量知识人才外流,加重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建设难度。
二、面对人力资源问题进行的措施对策研究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指出,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作为指导,以培养经营性的新型农民为目的,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势,大幅度的增加人才培养放面投入,对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进行全面提高。为西部建设提供最大化的智能人才支持。
(一)认识人才的重要性 采用现代教育打造复合型人才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无可厚非的理解就是打造和发展现代农业。因此在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其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扩大及加强西部农村实用人才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对这两个方面的范围与力度加强,才能够对农民的应用技术能力加以提升,大面积的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和改善农村基本经济结构。对此可以用开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课堂的方式,推广和提倡农民进行科技农业的学习,自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开办诸如夜校和职业学校的形式,进行教育的培训。同时并针对当前农村人才流向城市的局面,进行呼吁,以保证对建设型人才的把握,为新农村的建设,预留高素质复合人才及新型农民。
(二)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流动及使用制度
要想在农村的人力资源方面,做出相应的提升,那么便需要对传统制度下,产生的户籍及就业制度,进行系列的变更和创新,以便建立适合人力资源流通的行政制度。因此要鼓励农民,进行新型经济的的参与,因为农民的流动参与。可以促进农村的发展,这一点从农民外出就业,引起所在乡村,对外界开放政策态度的转变,就能看出。因为农民在外出过程中,带回了资金、信息等有利的因素,使其所在乡村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建设的不足和薄弱之处,以思考产生积极的方式方法改进。
(三)改变农民观念及生活方式对人力资源方面的影响
针对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认清一个观点,那便是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需要改善农村面貌,同时还需要引导农民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更新,淡化西部地区农民封闭守旧的思想,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步普及现代文明的思想体系。对西部农村的人力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层面的构建,保证其持续有效开发的核心理念是:提倡“时时学习与事事学习及人人学习”思想。通过科学化知识普及,在西部农民群体中灌输利用知识创造财富,利用科学指导劳动的有效理念。
(四)改变西部农民思想观念,更新西部农民生活方式
西部新农村建设不单单需要让西部农村面貌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引导西部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淡化西部农民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逐步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西部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西部农村人力资源方面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其核心是要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指导思想。通过科学化的学习,让西部农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实现利用知识致富。
结束语:
西部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为西部新农村全面建设服务,在西部农村教育与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相互促进中,优先安排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不断解决西部农村教育与西部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首先要优化西部农村教育资源,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综合指导,推进西部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西部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农村要考虑的问题,更是需要举国统一行动的全局性问题。针对西部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解分析,不难看出,在西部农村中,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有效的教育普及,具有着其必然性和根本性,以保证西部农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型农村的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
[1].撒玛 浅谈西藏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期刊论文] —科技创新导报2011(3)
[2].王冬云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培训模式研究 [期刊论文] —世纪桥2010(9)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包办代替一切,农民参与不进来。虽然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的积极性非常高,工作力度也很大,但是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一些干部没能正确地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关系,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进而把农民群众排斥在外,完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镇村的很多新农村规划,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在政府主导的强势作用下,一些农民也忽略了自身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要不要农民支持和拥护,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
2、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弄几条便道,建个小花园,就是村庄整治、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成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追逐的样板。不少地方流行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认为只要“门面阔了”就是小康。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误导着搞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在实践上容易劳民伤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使新农村建设在农民群众心目中大打折扣。对于新农村建设,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一些地方的规划不切合农村实际,损害了农民利益。
3、政绩为先的思想严重,试点村示范作用不明显。少数县乡干部头脑发热,热衷于立招牌,不想干真事,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是自己政治上升迁的大好机遇,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实施“达标工程”、“限时工程”和“指标工程”,希望在短期内就搞出“政绩工程”米。一些地方的“十一五”规划规定,20户以上的村都要通油路,都要盖新房子,都要按照新的统一的图纸建设。2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全面、系统且完整。新农村建设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真正建立好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1、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受益的长效激励机制。三农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缓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要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受益,从而激励他们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处理好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防止和及时纠正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倾向,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它的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江西省赣州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一些农民一听说要投入资金,又认为政府在搞政绩工程,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当地政府本着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原则,不急躁冒进,不搞强迫命令,先从解决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困难入手,派出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组下到乡村免费为村庄和农户搞规划,然后选定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农民从中得到了切实的利益,他们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等待观望再到积极参与,最后水到渠成。由此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基本着力点,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农民,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2、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机制。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来完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20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于一体的渗透各方面的综合建设。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然而近年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地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党员“创业富民”工程和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为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创设有效载体,彻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
内容摘要:新农村环境整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程,重在解决农村在村庄环境中出现的“脏、乱、差”问题,政府和村集体在加大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在实施的同时,更要注意对村庄整体的规划,注意在现有的建设成果上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形成一种长效保持机制,注重利用有限的资金去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关键词:新农村、环境整治
一、农村环境整治的意义和现状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农村环境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和中国千家万户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有利于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整治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与否。
自06年以来,我区各渔农村社区积极响应中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市委建设小康社区的号召,因地制宜,实施了环境整治工程。新农村环境整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程,重在解决农村在村庄环境中出现的“脏、乱、差”问题,在实施环境整治建设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确实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集中体现为道路硬化、街巷净化、村庄绿化、村道亮化的“环境四化”工程。首先硬化工程使进村道路、村主街道和街巷的路面得到了整修和硬化,路面平坦,排水顺畅的道路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然后是净化工程,主要针对的是村内柴草乱
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三乱”现象,和路旁的沙土堆、柴草堆、垃圾堆“三大堆”问题,各社区、各村由党员干部带头,严格管理,及时清理,还成立了专职卫生保洁队伍及时处理生活垃圾村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三是绿化工程。重点是进村公路和街道两侧以及房前屋后的绿化,在村庄周围、道路、河道两侧植树绿化,为村民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最后是亮化工程。以渔农村路灯照明为主的亮化工程,遵循统一规划、量力而行、美观实用的原则,在主要村道安装路灯,使群众夜间出行更安全。硬件设施改善的同时,干部、党员带头宣传、治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得到不断增强。
二、当前新农村环境整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但本人07年在朱家尖南沙社区开展暖促工作这一期间,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渔农村社区环境整治建设的进程和实际效果。
本人在实际工作和多次下村了解调研后,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思考,将积累经验和调研成功相结合,认为当前新农村环境整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矛盾。
(一)急待提高的村民自身环境意识与政府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的迫切希望,是社区各村环境整治建设的一个主要矛盾。
众所周知,新农村建设贵在一个新字,从一方面来讲,关键还是要政府、村干部以及全体村民的角色意识有一个新的转变。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村委在实施环境整治过程当中,一些村民的意识状态还是停留在“要我整治”的阶段,而没有转变到“我要整治”的阶段,村民中更多的表现出一
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而一旦涉及到村民个人利益时,他们更喜欢算小账,采取坚决阻挠的方式来应对。在我所在的社区的泽山村,因为一户村民的房子严重影响了村道建设,属违章建筑需要拆迁,但该户村民采取在村办公室闹事、谩骂等方式进行阻挠,以致拆迁工作受到阻碍,象这种情况是乡镇和村干部最头疼的事情。其次,在环境整治实施后取得短期成效后,总有村民有意无意地去破坏改造后的成果。虽然在村中配备了环保垃圾筒,但还是有个别村民和外来拾荒者旧有的生活习惯还是没有改变,垃圾依旧照习惯往老地方扔,污水还是随处倒,新栽种的树木随手又被破坏,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村环境整治建设的进度,也使得农村环境整治难以保持一种长效机制。再次,农村是个多山林的地方,在村民上山干农活季节,清明祭祖、春节上坟等一些节日,总有村民缺乏森林防火意识,随处扔烟头,放鞭炮、点香、烧纸钱,这一切都是村庄山林容易发生火灾的隐患。
(二)村庄环境整治对科学布局的要求和相对滞后的村庄规划成为了农村环境整治建设中一个新的矛盾。
由于旧有的村庄规划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村里的生产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人居环境建设规划没有达到完全程度上的统一,而导致了现有村庄布局零乱,进一步给现在的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工作加大了难度。
南沙社区泽山村在列为环境整治示范村后,我曾多次下村查看建设情况,拍摄实地照片时,当一处处崭新的村貌出现在笔者眼前时,欣喜之余总感美中不足,下面是一排排栽种起来的树木和新建的房子,而在上面却是杆线交错,杂乱无章,实在影响美观,也不安全。其次,村里有个别牲
畜养殖场和下网问题非常突出,因为其所在地都靠近村民,整日臭气熏天,村民更是怨声载道,多次向村委和社区反映情况,严重影响了附近村民的正常生活,这样就导致了村民的个体生产劳作与村民的生活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再者,随着渔农民生产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村民开始建造附房和临时搭建工棚,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又浪费了土地资源,使得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整治建设资金的匮乏与村干部、村民建设自身家园的积极性之间形成了当前农村环境建设一个突出的矛盾。
在实际下村的了解情况中,很多村干部反映,苦于没有资金,村庄内的一些工程迟迟不能启动,加之镇、村拨下来的资金有限,除了一些配套资金外,其他再无建设资金来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些村干部的工作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挫折。虽然政府允诺,在环境整治出成效后,将以奖金的方式予以补偿,但这一举措也许能对拿得出前期投入资金的村庄有利,但对于集体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且地域又相对宽广的村庄开展,确实加大了难度,也增加了村干部放手实施该项工程的后顾之忧。本人所驻的社区的庙跟村为所在镇最大的一个农业村,面积5.2平方公里,多山林和农田,拥有2000多的人口,加之村本身发展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这就加大了环境整治建设的力度,村里也只能在分期、分点中进行环境整治建设,村干部也只能望洋兴叹,要做到对该村环境整治全面覆盖实在太难。
三、针对上述三个矛盾的思考及建议。
(一)抓监督管理和抓宣传教育并重,双管齐下。
作为政府和村必须一边加大对村民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一边要实行必要的监管。一方面动用一切可利用的宣传工具,如各类新闻媒体、广播、电视、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组织多方的力量来共同管护,逐渐地让村民从起初阶段变成村民自觉地维护起自身家园的一种习惯。如南沙社区泽山村在向广大村民宣传的同时,积极把村庄的环境保护条例纳入《村规民约》、《村民守则》、《卫生公约》、《护林公约》中,在村民中挑选有责任心、威信较高的老干部、老村民担任专职的环境管护员、卫生保洁员、护林员,与他们签定责任书,年终实行考核奖励制度,他们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村民。发动党员、妇女、老年人队伍的力量积极组织义务活动,如植树、清扫村道等活动,让党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此外,村班子还可考虑,建立定片、定区域环境卫生承包责任制,以村自然点,甚至以原有的村民小组、家庭为单位,对环境卫生创建的活动进行评比,实行奖惩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自我维护、相互监督的创卫氛围。社区、村要积极创建各类与环境整治相结合的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如文明家庭、绿色家庭的评比活动等,培养他们的公德意识,社区要发挥自身的服务指导功能,创建各种教育载体,组织环保知识、法律知识、健康生活、文明道德礼仪等培训班,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寓教于乐,对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环保意识等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教育,在此基础上,村两委要加大村民自治管理力度,增强村干部办事的透明度,广开言路,积极鼓励他们对村庄建设献言献策,提高村民参与村里建设的积极性。多组织一些党员和村民代表到一些环境建设比较好的街道、乡镇、村参观、学习,拓展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建设家园的热情和使命感,形成以本村环境整治工作为中心,党员带领群众,村民代表带领村民的双主线建设队伍机制。
(二)搞村庄环境整治要遵循科学规划,做到统筹兼顾。
规划是建设的基础,搞村庄整治必须与科学的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具体地处理中我们得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地处理好绿化规划和总体规划的关系。把绿化规划纳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绿化作为村庄整治建设的重要组成。二是正确处理好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关系,在编制规划时既考虑到要“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又要注意到规划的可操作性、也要注意到村民的实际意愿,不搞一刀切,以便于实施为宜。三是正确处理好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关系。规划既要具有鲜明的时代和文化特征,也要始终把握村庄环境整治中突出乡村特色这一重点。首先可以考虑邀请相关专家前来实地考察做出科学的规划,要坚决拆除掉那些影响道路交通、环境、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如临时工棚和影响村民生活的牲畜养殖场等;坚决打击严重影响村民生活的解网等农活,严格限制在指定的地点下网,远离村民的日常生活。然后还要充分考虑到山水、山海农村的特点,保证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以后村民发展经济留足空间。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造好资金流出瓶颈,做到资尽其用。从开源来说,作为准备环境整治建设所在村的基层干部要因地制宜,突出村庄特色,积极创建各种如“卫生示范点”,“整治村”等创建载体来向上争取资金,集中用于绿化造林,护林管理,绿化村道,绿色家庭创建,卫生保洁。同时使该些项目与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本着“实事实办,好事好办”原则,采用良好壮苗造林,杜绝使用人情苗,做好施
工质量的督促和管理工作。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切忌广大干部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尽可能的利用有限的资金创造大的成绩,把钱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盲目的投入,导致不必要的资金流失。
针对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政府可以考虑完善以奖励代补偿的资金支持方式,对经济薄弱的农村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现有的“示范村”、“整治村”的评价标准,根据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的实际情况,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延长验收年限、在时间上允许相关村庄实行分期、分点的整治、改造和建设。另外政府应积极支持村里的的软实力建设,及时输入科技力量、文化力量,搞好农村现阶段适用于村民的各类教育培训,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种科技、种文化,培养新人,树好典型。
政府要重点支持具有资源开发潜力,但自主开发能力不足的村庄,正确引导,合理探寻村里尽可以利用的经济开发资源,发展村里的生态经济,如经济林、茶叶种植、野生兽禽养殖、农家乐等,只有搞活村里的经济,村庄环境整治建设资金才会源流不断。
(四)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广泛参与到整治工作中来。广大干部始终要认清,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还是广大农民,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放宽思路,放手让村民动手,同时可以借鉴各国各地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的经验,如韩国的新农村运动模式等。广大农村干部和村民要充分领会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深刻内涵,把握好“生产发展”和“村容整洁”两者的辨证关系,既要搞活村里的经济,更充分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又要使环境整治工作紧紧围绕村里的经济发展,为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将村民的个人利益同村集体利益紧密结合,让我们的村
民主动地参与进来,自己动手拆除工棚,自己动手改厕,甚至是个人自发筹资,切实克服“等、靠、要”的懒散思想,切实发挥在解决村庄的建设资金上的关键和基础作用,让我们的新农村环境整治建设,乃至村庄的整体建设常青不衰。
参考文献:
【新农村修路建设存在的问题】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7-05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06-15
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问题11-21
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07-27
农村经纪人存在的问题07-27
农村公路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论文06-0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07-12
对农村卷烟市场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对策06-06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9-12
浅谈农村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