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法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辨证法(精选8篇)

辨证法 篇1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马盼盼

摘 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世界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得以提升。“病态式消费”模式,这使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崩溃的危险。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克制消费欲望、调整消费行为,才能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消费;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0 引 言

工业革命在加快人类社会进步步伐的同时,却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日益缺乏,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些环境问题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当今人类已普遍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方式所内在包含的消费理念。人们已普遍意识到:当今,倡导一种更加符合环保要求的消费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转变消费方式,提倡绿色消费方式已成为摆脱生态危机、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我们将在本文中探讨生态消费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以及如何实现生态消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问题。1生态消费模式及其特征

生态消费模式是指“绿色的”、“生态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消费模式,是指符合物质生产发展需要的,适应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又不对环境产生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2]。它指出,人类的消费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类的消费要服从生态系统对其的约束,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与传统消费模式相比,生态消费模式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生态消费模式具有适度性的特点。生态消费模式是以有限的环境资源为约束条件来从事的最优消费活动,目的是建立一种与环境相协调的、低资源消耗的、高质量的消费体系。其次,生态消费模式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不同代际人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生态消费模式得以满足。它认为,当代人所享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同样适用于后代人。所以,当代人在消费时就要充分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后代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再次,生态消费模式具有无害性的特点。生态消费将维护生态平衡、保持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来代替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克制自身的欲望,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效率。最后,生态消费模式还是一种精神

消费模式。人的精神需要是生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的学习相比物质需要来讲更具有价值性意义,越来越多高素质的公民就充分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和水平[2,3,4]。

2生态消费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消费模式的变迁。生态消费模式是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后的理性选择和重新定位,这种全新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有力支撑。构建生态消费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成当今环境恶化与全球生态危机表面上直接的原因,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经济活动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自身,但真正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消费需求增长引起对自然的过度开发造成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传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无论是在代内还是代际,都无法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公正、平等、合理、协调的性质,能体现的只是一种发展的不可持续性[6]。传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过分强调物欲满足,忽视经济与环境、社会、文化诸方面协调发展.对物质消费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消费的异化。甚至人性的扭曲。造成人类精神家园的空虚和失落。生态消费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它作为一种公平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以追求当代人与后代人共同消费需要的满足为立足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生态消费模式提倡遵循生态规律。调节消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是一种从生态伦理角度对消费进行理性审视,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消费模式。因此,推进消费方式的转变。构建生态消费模式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生存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推进消费模式转变和生态消费的建议

生态消费模式所提倡的生态式的新节俭主义是合理性与合道德性的统一体,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以下给出由普通消费向生态消费转变的几点建议。

塑造“生态公民”。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当他们意识到仅仅依靠自身转变消费方式尚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时,他们自觉地实现另外一种转变,即由单纯的消费者而变成自觉维护和捍卫自身生态权利的现代新公民——“生态公民”[7]。所谓生态公民是指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其核心理念与基本目标,依法享有生态环境权利和承担生态环境义务,具有参与生态环境管理事务并担任公职资格的人。生态公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同时也是和谐社会体系建立和运转的前提,培养生态公民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培育一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环境公民或居民,使之能够认识并关注环境及其相关问题,并在个体和群体层

次上具备面向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或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承诺”,加强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有利于自下而上地贯彻和实现国家既定的生态文明价值、战略、计划。近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人们对环境生态问题的认识还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仍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要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普通消费者不仅要作为消费者捍卫自己的消费权益(如购买某种产品必须货真价实),而且还要作为具有生态权利的主体,来捍卫自己的生态权利和义务。他们和企业家、政府官员一样,有权利占有和使用公共的生态资源,如空气、水等,有权利要求所使用的商品有利于环境保护。当他们发现自己生活所依赖的生态资源被侵占、环境被污染,所使用的商品使环境遭受破坏,从而影响到广大公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时,他们应该自觉站出来抵制这些政策和活动。首先,强化生态公民意识。生态环境的保护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有赖于全体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因此,要通过大力推进公民意识教育,强化公民的参与意识,树立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意识。其次,充当企业和政府的生态责任的监督者。对企业和政府的生态责任进行有效的监督,一方面要求公民树立环境污染的监督意识,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政府在行政决策时,进一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这是公众监督行之有效的土壤与根基。最后,每个公民作为普通消费者有责任自觉地转变消费方式,把适度的、理性的绿色消费方式,贯彻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商场购物自带购物袋,拒绝使用塑料袋,尽量少使用塑料制品多使用布制品和纸制品;尽可能买有机蔬菜,减少化肥及农药的摄入;尽量用散装的茶叶,少泡茶包,节省资源,减少污染;尽量用蓄电池或可充电的电池,少用普通电池;离开房间时关掉电灯和空调;节省用纸,必要时才影印或电脑打印;喷雾剂会破坏臭氧层,尽量用其他替代品;尽量坐公交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在旅游过程中,不乱丢垃圾污染自然景观等。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传统的消费观念盛行,这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仅绝对数量十分巨大,而且铺张、浪费等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要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就应该坚持适度消费、减少浪费、生态消费的模式,这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树立生态消费意识,使社会成员在观念认识上自觉地摒弃高消费的愿望和行为,为实践生态消费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的利益;通过不断完善相应的社会机制,如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的转变,使人们从制度层面落实生态消费的价值理念。可以说,生态消费模式不仅是出于当前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应激性反应,而且也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参考文献

辨证法 篇2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管理学,体育管理学,因素与环境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社会学科,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也就是说,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1]

体育管理因素是体育管理系统内在构成的基本元素。体育管理环境则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并决定体育管理系统活动的外在的客观因素的总和。任何成功的体育管理实践, 其管理者必定能依据对管理因素和管理环境的深刻认识, 将纷繁复杂的管理关系简化, 进而驾驭与把握体育管理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基本矛盾。

一、体育管理系统的构成因素

体育管理活动本身是一个有机系统。在系统内部, 它由管理主体、管理客体以及管理中介诸方面的因素构成。

1. 管理主体方面的因素

管理主体指行使管理权力的管理者和管理机构, 凡是完全或主要从事体育管理工作的人员都属于管理者。管理者有层次性, 低层管理者同时也是上层管理者的管理对象。管理机构是指专门从事体育管理工作的机构, 是体育管理活动赖以进行的依托和组织保证。其设置的科学、合理、精干、高效对管理系统的功效有极大影响。

2. 管理客体方面的因素

管理客体泛指非行使管理权力的管理对象, 包括被管理者、财、物、时空、信息。被管理者是指管理主体是施加作用于其上, 接受和执行管理指令的各类人员。财即资金或经费。理财包括生财 (根本) 、聚财 (保证) 、分财 (前提) 和用财 (关键) 。物即物资。广义的物, 是指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内的物质资料的总成。狭义的物, 则单指生产资料, 即生产力中物的要素和经费的实物形态。体育物资由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和材料三者构成。时空即是时间和空间的合称, 它反映了体育管理活动的速度、效率、范围、领域和各种关系。从管理学上讲, 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势。信息, 即日常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信息。一切管理都是通过信息来指挥人、财、物、能量和信息流通的, 整个体育管理过程, 从预测决策、拟订计划、组织协调到控制监督, 都贯穿着信息流。

3. 管理中介方面的因素

管理中介是连接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中间媒介。组织机构即是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组织起来, 形成一定的机构和体制。法规, 法和法律规范的合称, 保证体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工具, 即指信息网络、信息工具和电子计算机等。

二、体育管理对象各因素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是物质世界的本质特点, 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之中才能存在和发展。

体育管理的对象, 首先表现为由管理者负责控制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尽管这个整体可能因为管理业务性质和具体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作为管理对象, 它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

体育管理者应该如实地把管理对象看作是整体、部分、相互关系、关系变化及其结果转化的动态统一体。也就是说, 体育管理对象应该是管理主体负责控制的那个特定的有机系统, 绝不只是一个孤立的要素。

三、研究体育管理环境的重要性

1. 研究管理环境是体育管理决策职能的基本环节和重要内容

为了创造和利用最佳环境条件, 降低决策成本, 正确选择决策方案, 在决策过程中, 体育管理组织必须确保环境分析这一基础性环节的完整。

2. 研究管理环境是建设中国特色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

一个国家的体育究竟采取何种发展道路以及采取何种管理模式, 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历史发展来决定, 而不应该脱离这个最基本的现实环境与历史条件。

3. 研究管理环境是体育管理系统为自身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的需要

体育管理系统要与外部社会环境协调、平衡, 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

四、体育管理环境的类型

按照环境的形成原因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是指体育管理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3]一旦认识或掌握了本国的自然生态规律, 我们就能从必然王国不断迈向自由王国, 从而成为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真正主人。在认识上, 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 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在社会历史中, 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 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 摆脱了盲目性, 能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 就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4]

社会环境是指通过人类自身劳动与创造而形成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和影响体育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主要由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基本要素构成。

五、结论

体育管理系统由管理主体、管理客体以及管理中介诸方面的因素构成。体育管理对象作为管理主体负责控制的特定系统, 它是整体、部分、相互关系、关系的变化及其结果的转化的动态统一体。在体育管理系统诸因素中, 主导核心因素是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7]

体育管理环境是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并决定体育管理活动的诸种客观因素的总和。按照环境形成原因的不同, 可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社会环境又有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人口环境的区分。

通过透彻分析体育管理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 并以此为依据, 进而驾驭与把握体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矛盾, 可将纷繁复杂的管理关系简明化, 便于提高实际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纯成等.自然辩证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9:9.

[2]刘青.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 2003 (6) :129-132.

[3]邵显明, 张琪全, 李国柱.我国体育发展战略与决策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6 (6) :23-25.

班级文化评价的“八纲辨证”法 篇3

“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将复杂的人体机能信息概括为表里、虚实、寒热、阴阳等四对关系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很好地体现了中医“执简驭繁”的特点。有鉴于此,本文将反映班级文化状况纷繁复杂的信息概括为四种对应关系,提出班级文化的“八纲辨证”,以期为班级文化评价或诊断提供参照。

一、虚实辨证

班级文化建设的本质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强化和视觉强化,使班级成员形成与班级目标相符的共同心理特征。简单地说,就是要使班级全体成员在思想认识上解决“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去学习”这两个基本问题,前者是班级价值观,后者是班级精神。解决好了这两个基本问题,班级文化才能做好与班级目标的匹配。班主任所开展的活动、设立的标识,都是为这两个基本问题服务的。以此为标准进行判断,能够解决并落实上述两个基本问题的班级文化为实,即使形式上很朴素也不影响其效能。反之,未能解决和落实上述两个基本问题的班级文化则为虚,就算形式多姿多彩也难发挥其匹配作用。

判断班级文化是实还是虚,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考察班级文化的整体概念设计,主要看班级价值观和班级精神是否有助于解决班级文化建设的两个基本问题。如果班级文化整体概念设计模糊不清,班级价值观与班级精神的职能分工不明确或者配合不力,不能形成支持班级目标的内在逻辑性为虚;反之为实。二看班级文化的核心概念即班级价值观、班级精神等是否从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积淀而来。脱离班级学生成长经验的漂亮口号,只能使班级文化成为中看的花瓶。比如:某班主任提出的班级精神是“我们与众不同”,但看不出该班成长过程中鲜明的“与众不同”特征。三看推行班级文化建设以后,班风班貌是否有明显改善。前两种方法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才能掌握可资判断的信息,第三种方法则比较简单直观。如果班级文化建设如同推行一场新政,轰轰烈烈的形式完成以后,班风未见好转,学生成绩未见提升,班级文化的匹配作用就没有形成。尽管匹配作用的形成需要班级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出现,但该方法仍不失为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第三种方法作班级文化的虚实诊断时,要避免将班级文化评价庸俗化,单纯以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为标准。班级文化发挥其匹配作用,学生成绩提高显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然而班级目标追求的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除成绩提高外,还有思想认识提高、行为习惯改善、能力素质提升等。

二、刚柔辨证

如果虚与实反映班级文化的匹配作用,即班级文化是否发挥了对班级目标支持作用,那么,刚与柔则反映班级文化的构造强度,通俗地讲就是班风是否已经成型。班级文化一旦成型就会产生惯性,会比较稳定而难以改变。构造强度大的班级文化为刚性文化,构造强度小的班级文化为柔性文化。对班级文化构造强度的判断,一是考察班级文化的要素构成是否全面,二是不同层次的要素之间是否像齿轮那样形成咬合。按照主流划分方法,班级文化构成要素主要分为班级精神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只要上述三个层面要素有明显欠缺,或者要素齐全但相互之间未产生咬合,其构造强度就不高。

班级文化匹配作用的有无、强弱与班级文化的稳定性之间,既有一定的关联性,又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考察班级文化的构造强度需要与对班级文化的虚实诊断结合起来。比如:构造强度偏低的班级文化,即使是具有匹配作用的“实”文化,也会面临班级文化变异而可能丧失班级文化建设成果的问题。又如:不具备匹配作用的虚文化,如果构造强度较大,就会形成负面的班级文化惯性。这种情况在实践中表现为班风差而很顽固,要进行矫正比较困难。如果进行校级的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可以考虑以“虚—实”和“刚—柔”,即班级文化的功能(fuction)和班级文化的构造强度(structure)两个维度,建立班级文化F—S二维矩阵分析模型。(见表一)

A区间代表的是惯性班级文化,其主要特征是:构造力强,对班级目标的战略匹配作用弱;其管理方略应该是对班级精神文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但可能因为其构造强度大而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也存在重新建构班级文化的可能性。B区间代表的是健康型班级文化,其构造强度和匹配作用指标双高,因而是理想的班级文化目标,其管理方略应该是认真维护和积极创新。C区间代表的是颓废型班级文化,其基本特征是:构造强度和匹配作用指标双低,因而是最需要改造的班级组织文化。尽管如此,但因为其文化构造强度小,所以改造的努力可能相对于惯性文化来说要容易些,只要对班级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的定位,调整是比较容易的。D区间代表的是潜力型班级文化,该类型的班级文化尽管构造强度小,但因其匹配作用强而代表了健康的发展方向,只要在保持这种趋势的基础上,着力加强班级文化的构造强度,夯实班级文化的基础就行了。

三、宽严辨证

自古以来,处理宽与严的关系就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古代为人处世的经典读物《菜根谭》中就有“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的名句。后人用来纪念诸葛亮的成都武侯祠,也有“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名联。我们的古人不仅概括出“宽严相济”的基本原则,也总结了“先严后宽”的具体经验。这些思想对于判断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通过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宽严辨证,可以考察班级文化多方面的特征。首先,宽严关系可以考察班级文化的舒适程度。班级文化实现其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创造舒适的班级心理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成长。班级文化的舒适程度是反映班级文化质量的重要标志。实践经验表明,学生最喜欢“玩又玩得开心,学也学得扎实”的班级环境,这应是班级文化建设比较理想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班主任和学生都比较轻松,也学有所成。相反,需要班主任的强力措施才能维持班级秩序的班级,或者虽然形成比较好的班级管理秩序但班规严厉,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便会形成一种令人感到压抑的心理环境。在这种班级环境中,不仅老师觉得累,学生也会觉得烦。其次,从宽严关系可以考察班级文化的发展阶段。笔者曾参照英文原版的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对自己的班级文化建设实践进行总结提升,将班级文化的生命周期概括为启动、积淀、成熟、变革等四个阶段。一般而言,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启动阶段,班级环境“严”的特点突出,随着班级文化的发展,“严”的特征会越来越少,“宽”的特征会越来越多。最后,从宽严关系可以考察班级文化的运转机制。班级文化运转机制可以从自律与他律的比重关系进行考察,“宽”的背后是自律多而他律少,“严”的背后是自律少而他律多。

四、同异辨证

好的班级文化必然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二者中任何一项的缺失都将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的不足。其科学性体现班级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即班级文化的“同”;其艺术性体现班级文化的特殊性,即班级文化的“异”。从“异”的视角考察,班级文化就是班级全体成员在成长过程积淀起来的班级优势和特色。班级文化就是班级特色,世界上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班级文化。同异辨证的分析模式不同于虚实辨证和刚柔辨证的“非此即彼”,而同于宽严辨证的“此消彼长”。通过同异辨证可以综合考察班级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能够有效反映班级文化建设水平。班级文化的同异辨证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分析学习与创新的关系。班级文化建设的起因不外乎两种情况,即学习运用班级文化的理论或学习班级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如果班级文化建设只是照搬一般理论或者成功经验,而缺乏依据班情进行的创新,没有积淀本班的特色,其班级文化建设的艺术性就必然有所缺失,从而其质量就有待提高。以学习魏书生管理模式为例,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其中的原因就是没有吃透魏书生管理模式的实质,因而只学其形,未能与班级的特点结合起来。第二,考察班与班之间的文化差异。实践经验表明,班级文化建设容易受到同年级其他班级文化的影响,它们会在一些具体举措上形成相互模仿。因此,衡量班级文化的质量需要透过同年级班级的相似举措去考察其班级精神文化的差异。如果所学习的外班管理措施未能与本班班级文化的内核结合起来,那么,该班的班级文化建设显然是欠火候的。第三,深入了解班主任管理模式的演变。实践表明,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自己比较成熟的管理套路,在其前后所带不同届的班级中,这些套路应根据不同届学生的特点去“求同存异”。既要保持已有套路的基本内容,又要根据新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这是分析班级文化质量的比较深层次的手段,其分析方法也相较于其他方法特殊,需要对班主任进行访谈或者对班级管理的相关文献作深度分析。

(为清晰说明班级文化“八纲辨证”的评判依据和评判内容,本文通过表二进行说明。)

表二:班级文化“八纲辨证”信息对照表

参考文献

[1]胡冬群.从“四对关系”看班主任的管理路线[J].教学与管理,2014(4).

[2]周勇.我是怎样建设班级文化的:一位博士的班主任生涯回顾与反思[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自然辨证法 考题 篇4

1、从恩格斯《自然辨证法》的写作过程中受到那些启发?

2、为什么学习自然辨证法? P8 研究和学习自然辨证法的意义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1、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研究有什么意义? 首先,自然观是科学技术理论的思想基础 其次,自然观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对自然界及其关系的总体认识,将决定着人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包括认识和改造人自身)。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原因?应如何认识其历史作用?

P22原因(历史背景):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社会前提b.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c.试验方法的确立和科学团体的形成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

作用:P36 ①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直

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③机械唯物主义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方法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是当时认识史上的一个进步。要科学地描述自然界的总画面,首先要弄清楚构成这副总画面的各个细节。对自然现象作分门别类的研究正是达到这个目的的必要步骤。

第二章 人与自然

1、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的原因是?

(一)错误的自然观

(二)不平衡的发展观

(三)病态的消费观

(四)人口增长过快和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

2、哪些环境问题是人为造成的?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物 沙漠化 乱砍乱伐 温室效应 气候变暖

3、我们应该和能够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什么?

P94(1)更新人类的不合理的传统观念(2)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协调发展(3)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建制(4)开展国际性的合作

4、你了解哪些与环保资源有关的及纪念日?(日子和意义几个即可)

(1)世界水日(3月22日)

(2)世界气象日(3月23日)

(3)世界地球日(4月22日)

(4)世界无烟日(5月31日)

(5)世界环境日(6月5日)

(6)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7)国际禁毒日(6月26日)

(8)世界人口日(7月11日)

(9)国际保护臭氧层日(9月16日)(10)世界旅游日(9月27日)

(11)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

(1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2月29日)

(13)植树节(3月12日)(14)世界爱鸟周与爱鸟节(各个省份不一样)

2月2日为国际湿地日。根据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RAMSAR)签定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湿地是指“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禽类的生息和迁徙有重要的作用。

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为地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不断加重的水污染敲响警钟。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以提高公众对气象问题的关注。

1969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盖洛德 纳尔逊提议,在美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的讲演会。不久,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丹尼斯 海斯将纳尔逊的提议扩展为在全美举办大规模的社区环保活动,并选定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当天,美国有2000多万人,包括国会议员、各阶层人士,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环保活动。在全国各地,人们高呼着保护环境的口号,在街头和校园,游行、集会、演讲和宣传。随后影响日渐扩大并超出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最终形成为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4月22日也日渐成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环保活动。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把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以提醒人们重视香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一些跨越国界的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步进入国际社会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由于日益严重的全球荒漠化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从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个南斯拉夫婴儿的诞生为标志,世界人口突破50亿。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联合国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意大利传教士圣• 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导在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为了纪念他,人们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

全世界的粮食正随着人口的飞速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供不应求。从1981年起,每年的10月6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为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日子,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历程

P97产生(会议及会议确定的思想和文献)

(1)《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

(2)《联合国人类环境特别会议》 总结了过去10年间出现的新观念,指出进行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必要性。在贫富对环境产生的压力,战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跨国界的国际行动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应尽的义务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看法。(3)《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这次会议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重要意义。

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起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有史以来人类最广泛的全球性合作得以开始。

(4)《全球21世纪议程》被认为是联合国历史上有关环境与发展的一个最全面和最权威的文件

(5)《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回顾《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一项新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同时也是为了纪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10周年。

2、谈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质的看法

概念: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福德在1993年所著的《世界无末日》一书中提出了如下的定义:“当发展能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当然不只上述两种,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两个要点。①发展必须受到制约

人类应坚持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这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但却不应凭借手中的技术与投资,以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方式求得发展。

②代际应保持公平

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时,应同时承认和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和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所以,绝不能剥夺或破坏后代人应当合理享有的发展与消费的权力

实质:①从生态理论的角度来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态系统协调稳定的运行状态,包括:生态流的运行保持在一种稳定状态,即不随时间推移而衰减;

人类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运行状态,是一种可持续保持的无限永恒存在的状态;可持续运行的生态系统其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还原功能、调节功能可以始终保持着提供资源和服务的潜力。②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分析

从现实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来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是:尽快发展经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但经济发展不应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其实质主要包括以下3点:A.对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超过其更新速度;B.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超出其可更新替代物的开发速度;C.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包括累积量)不超过环境容量。

3、比较传统发展观与科学发展的异同 P96 第五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怎样认识科学运行的社会保障 P141(含义和意义)

2、谈谈你对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的看法 P150(4种)

第六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1、探讨科学发展的动力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第一,自然科学的发展归根到底体现为知识的增长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第二,引起自然科学知识产生和发展、导致科学事业不断兴旺发达的直接原因是人们所从事的认识和研究活动。第三,人们从事认识和研究活动的动力来自于人们的各种各样的需要。第四,人的需要是推动自然科学(知识、活动、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五,要保持并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就要重视人的决定作用,就要不断扩展和强化人类对自然科学知识的需要。

2、科学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哪些特点?

动力:(1).心理动力:就是能引起和促进人们发生科学创造行为并进而推动科学发展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它是科学主体发生科学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微观动力。主要包括:

第一,满足好奇心的需要是科学创造行为的启动力。

第二,释疑和求解的欲望是使科学探索行为持续并深化的心理动力。第三,对科学美学信念的追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深层心理动力。

(2)科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其内部各因素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以及人们对这些矛盾的意识并付诸实际解决的需求,也是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简称系统动力。

(3)科学系统之外的其他社会相对独立系统对科学系统的需求和支助是科学发展的外部推动力。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哲学等因素

关系:(1)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各种动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各种动力因素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动力系统,在这个动力系统中,作为其构成要素的不同动力因素在对自然科学发生实际作用时,其作用方式、作用力方向、作用强度等是有差别的,由此便形成了动力系统本身的层次结构。

从宏观整体上看,自然科学的动力系统是由三个层次的动力相联系而形成的一级结构:

第一层次:科学主体进行科学创造活动的行为动力,体现为科学主体对认识自然界的心理需求,科学主体的创造行为是导致科学知识增长的根本原因,因此行为动力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

第二层次:科学系统内部的各种矛盾运动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需求,即系统动力,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中间动力;

第三层次:科学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以及解决这矛盾的社会需求,即社会动力。三种动力从前到后对自然科学知识增长的影响,其直接性依次递减: 三种动力作用的特点:后者以前者 为中介;前者以后者为强化因素

3、如何理解科学实践和科学理论的矛盾是科学发展基本动力?

其一,如果原有的理论观点是错误的,人们通过实验研究,弄清了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创立正确的理论代替原来错误的理论。

其二,如果原有理论知识反映的只是客观自然界的某一方面的内容,而不能全面阐述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可以依据新的实验发现,概括出更为全面的科学理论代替片面的理论

其三,如果原有理论只适用于一定范围的现象,而不能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就必须在新的实验的基础上创立普遍性更大的理论来代替普遍性较小的理论。

第七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举例说明科技改变生活

P191下(如20世纪80年代。。)P193中(提高健康水平)等

2、你怎样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整个第九章P190大标题小标题

第八章 科技方法论

1、怎样理解科学问题?

含义: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目标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

即根据科学知识背景的分析而提出的科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它应包括:事实基础、理论背景、求解目标、求解范围 特点:一是历史性(时代性),即科学问题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背景 二是指向性,科学问题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包含着一定的研究方向和求解目标 三是可解决性,即有一定的求解手段和应答范围,可以解决。

意义:1.从具体的科研过程来说,科学问题是科研活动的起点,也是整个科研过程所围绕的中心,并引导科学观察。从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总体过程来看,科学问题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3.对于每个科研工作者来说,他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往往是其理论素养与科研能力水平的标志。

2、科研选题的意义?怎样更好地进行科研选题?(1)意义:科研选题在科研全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选题在科研过程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环节。

其次,科研选题还能促进科研人员调整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2)步骤及原则:P223步骤 a.问题调研b.课题选择c.课题论证d.课题确定 P224原则:a.序需要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创造性原则d.可能性原则

第九章 科学事实及获取方法

1、科学事实特点和作用

特点 P228 a.科学事实是个别的单称判断b.科学事实具有可复核性、可重现性c.科学事实具有精确性、系统性

作用P228 a.科学事实是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产生的基础b.科学事实是确证和反驳科学假说及科学理论的基本手段c.科学事实能够促进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的完善和发展

2、科学观察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P232 a.坚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原则b.坚持科学观察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c.坚持科学观察的辩证性原则

3、怎样理解科学观察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P2

32(一)坚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原则

第十章 科学抽象与逻辑思维

1、举例说明科学抽象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应注意哪些问题?

阶段P244 a.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b.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中的具体(注意第一段)问题 第一,重视感性具体。感性具体虽然只是现象的具体、个性的具体,但却是科学抽象的出发点。

第二,在科学抽象时应注意得到了关于事物的一些抽象规定,并不是科学抽象的结束。第三,科学抽象的结果正确如否,不是主观决定的,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即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包括哪些类型特点/ P246第二节

第十一章 非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1、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如何?

第一,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联系(辩证统一)非逻辑思维开拓思路,逻辑思维提供依据。第二,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两者的特点不同 两者的作用不同 两者所属的层次不同 一个完整的创造

2、你是如何理解创新的?怎样才能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创新是在知识积累和生活、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由一个新颖的创意而产生的、对人有用且具备一定可行性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并勤于思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若固定的看事物,过分的依赖专家和权威,从 众等等是不会有创新在里面的。要多方法,多论证,学会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最后,我们应该自信对待,不畏失败,不自卑当然也不能自满。还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和经验,创新思维也是需要基础的。不断地扩充自己,充实自己,结果往往就越好。

第十二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1、结合所学专业论述科学家说的特点和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特点P262 a.科学性b.解释假说性c.推测预见性d.待验证性 作用P263a.科学假说使科学研究具有定向作用,是寻求真理的向导

b.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

c.家说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d.不同假说之间的争鸣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化

2、科学理论有哪些特点?建立科学理论有哪些基本方法?

自然辨证法结课论文 篇5

摘要: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大量采伐利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人类对环境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脱离了特定的生存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另一方面,人类越来越多的从环境中汲取资源也使得环境最终会把这种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因此环境问题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反馈总用。简而言之,环境问题与人类未来既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包含着不可调节的矛盾,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称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本文利用自然辨证法的原理和方法论分析环境问题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以及人类的发展给对环境的影响,并试图发现人类未来发展应该注意的环境自然问题。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关键字:环境问题、人类未来、自然辨证法

目录

绪论................................................环境问题与人类未来的关系.......................................................人与自然的自然辨证法原理.......................................................人类未来与环境问题分析探究...........................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十二五规划中的环境与人类未来...............................................Apeac 蓝与人类未来...................................................................小结................................................参考文献............................................南京林业大学自然辨证法论文

对环境问题,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共生才能使我们的子孙拥有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自然辨证法原理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重突出强调了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通过自然辨证法,恩格斯希望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界的发展运动是辨证统一的运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才能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自然界才能和谐稳定。

人类是自然发展了一定时期后的产物,在还没有人类这个物种前,自然界就已经按照其自身规律存在、演化。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指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活动。他指出,人类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由分化产生的,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将自己与自然界区分开来是因为,自然界的其他物种仅仅只是利用自然界的资源,以自身存在影响自然环境,人类则会通过劳动使自然界的资源服务于人类自身,一定程度上支配自然界。

人类一方面对自然界具有能动作用,通过自身劳动人类可以改变自然界,并通过利用自然界的资源来达到自身目的,更好的服务人类自己。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又受到自然界的节制。当人们盲目的改造自然时,人为的目的越明确。结果往往会偏离人们原来的预期。改造的力度越大,自然界所承受的负荷也越大,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明显。但是同时,自然也会应对这种破坏性行为做出反应,这使得人类不得不南京林业大学自然辨证法论文面对各种环境问题。环境对于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而做出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的发展甚至严重的还会造成人类的灭亡。所以,恩格斯曾严肃地提醒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不能单纯的认为人类获得了胜利,人类已经彻底征服了自然界,而忽视了内在的隐患。如此人类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人类未来与环境问题分析探究

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013年6月20日,中石油长庆油田号5-15-27AH苏气井污水直接排入额日克淖尔湖,导致当地数百牲畜暴死。事故发生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专门赴当地进行调研。在考察中,发现“鄂尔多斯乌审旗和鄂托克旗等地的数万亩草场的水源及其植被有正在遭受污染的迹象,因此造成大片羊群出现死亡和明显病症,地下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已经由当地居民反映身体有明显不适。

中石油作为国内最大的石油工业,对我国工业的发展举足轻重。未来工业的发展也注定无法离开类似的重型化工企业。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化工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从自然辨证法的角度分析,中石化造成的污染问题完全是人们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的体现。人类凭借自身智慧利用劳动汲取自然界的资源,更好的服务人类大众。这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而由于管理不善或是其他原因使得污水直接排入淡水湖南京林业大学自然辨证法论文泊造成大面积污染,人们的生存因此受到威胁,说明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制与自然。正是由于没有将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才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因此,人类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怀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当下。而在我看来保护环境与发展工业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前者。因为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才是我们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前提。

十二五规划中的环境与人类未来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面对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与人类未来发展的问题愈加关注。关于环境保护的议题很早就已经列入国家发展计划。就拿最新的的“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体系来说吧,以“削减排放总量一改善环境质量一防范环境风险一环境公共服务”四大战略任务内容统御全局。具体以保障基础设施控制污染排放总量;改善民生为出发点重点治理水污染;防范高污染行业严格控制排放指标;编制环境保护、农村整治规划;体现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要求五个方面为体现。不难看出我国政府治理环境问题的决心。

国家政策中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更加体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是国内和谐稳定,而一个国家和谐稳定的前提是民生,环境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国家要发展,环境问题一定要解决好。一个国家尚如此,放眼整个人类则更应该如此。环境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所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自然辨证法的角度分析,人和自然,南京林业大学自然辨证法论文是一种辩证关系。自然作为人的环境,提供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要素,同时给人类表现其精神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之前人们大多将自己作为自然的宠儿,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但随着时代在进步人类已经充分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环境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而不是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政策的制定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发展则必须改变自然,带来环境问题,但在改造中必须关注经济和科技活动中生态效益,做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相信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论下,人类的未来会更加美好。APEC蓝与人类未来

2014年APEC会议举办期间,北京,天津,河北省等地区为使得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水平,实施道路限行和污染企业停工等措施。到2014年11月3日,北京城六区PM2.5浓度下降到每立方米37微克,接近一级优水平。这对于很多北京市民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有网友戏称此时北京天空的颜色是“APEC蓝”。10在APEC欢迎致辞中习主席表示,通过不懈努力,APEC蓝’能保持下去。更加坚定了人们治理环境问题的信心。同时也给我们的未来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展望。

APEC期间的“中国蓝”,恰恰说明了中国政府治理生态环境的信心,也显示出了满意的成效。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治理环境问题中的关键作用,去年来国家为治理雾霾,国务院和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陆续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正确政策的指导下,再加上南京林业大学自然辨证法论文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短短几天的减排举动使得北京城的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了人们治理环境,为后代子孙提供一个舒适点生存环境的信心。而在我看来给我们的启示远不如这些,它提示我们只要下定决心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环境问题是可以被治理的。从哲学的角度分析“APEC蓝”,我们不能看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环境点改进起着重要作用,破坏已经造成,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弥补我们之前对环境问题的忽视。理论永远只能用于指导实践,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的去解决问题。

“APEC蓝”也提示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环境问题,不能太乐观的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任何问题在未来都能得到解决,也不能悲观的认为环境问题无法根治,因此逃避环境问题,消极面对。“APEC蓝”虽然很短暂,当下我们所面对的环境挑战任然艰巨,但是我们应该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觉醒,“APEC蓝”将是人类未来生活的常态。而那时,不但是天空更蓝,人类未来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南京林业大学自然辨证法论文

小结

环境的问题与人类未来是一种辨证的关系。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人类可以通过劳动活动改造自然实现自身目的,相反自然也会将这种人为的影响反馈给人类。同时也存在某些不可调节的矛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势必会给自然界带来负担,甚至造成环境的破坏,而环境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社会发展,对人类未来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各国必须重视环境问题。这一点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人们对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这还远远不够,理论不用与指导实践永远只是空想,而实践不去真正的贯彻落实也不存在任何意义。因此,我们不但要培养生态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肩负起对自己,对他人,对未来子孙后代的责任。将环境保护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人类未来的环境将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南京林业大学自然辨证法论文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人类未来与环境问题关系》 2012年6月 【2】高懿德,李文义.《西方生态伦理观念评议[J]》.齐鲁学刊,1997年5月 【3】陈宏尧 《发展循环经济的哲学探析》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9—203 【5】杜娅萍.《自然辩证法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届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论坛 2009年5月

【6】王书明.《用实践的观点解释自然[D]》.山东.学术交流.2005,5—6 【7】互联网.《话题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水污染问题》 2013年9月 【8】许克.《2013年10大环境事件》.环境 2014年1月 【9】章建刚.人对自然有伦理关系吗[J].哲学研究,1995,(4).

【10】许小峰,王守荣.任国玉等.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 99—107 【11】王金南,蒋洪强.《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体系与重点任务》.环境保护 2012 【12】互联网 网易新闻 2014年11月

【13】互联网 《让APEC蓝继续下去》 2014年11月

【14】刘伟民.人与自然关系道德研究三题[盯.福建论坛,1997,(8). 【15】陈鸿清.生存的忧患[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16】《警钟长鸣》.表面工程资讯 2014年1期

辨证法 篇6

现在,不少人眼睛老是盯着学校、老师和学生:看学校有没有准时放学,有没有办班补课,有没有发教材之外的学习资料;看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有多少;看学生每天在学校呆多久,他们的书包有多重,每天的作业做多长时间。好像管住了这些,在校时间少了不补课了不发复习资料了家庭作业少了学生准时放学了书包轻了玩耍时间多了,那就是“减负”了,殊不知这些都减去了,学生的负担依然不轻。他们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要考好试拿高分,要升上好学校,将来还要找一份好工作,只要社会和家长对他们的期待没有改变,他们的压力一天也不能“减”下来。宏观面没改,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没改,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没改,学校的“减负”空间有限。在这狭小的空间里,看学校的“减负”工作,千万不能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面:学校能否遵循教育的规律,在“减”的同时,把符合教育本质的东西“加”进去,有“加”有“减”,“加”为了“减”,以“加”去“减”,以“加”促“减”。其核心是一句话: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全体学生学习能力。

这种“加减法”必须从两个层面去进行。首先是教师的层面,其次是学生的层面。其中,当前关键是老师必须要“加”:加强对反映教育本质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业务素质,加强师德培养。不少老师虽然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但他们却不知道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规律是什么,到现在为止还有许多人认为把学生管好不出差错就是教育,把好好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就是教学。就算是一些好教师,不少也是属于那种高耗低效的“拼搏型”的教师。由于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所以当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多遵循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的路子,课堂教学常常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成了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而进行的表演的“观众”;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仅停留在识记、辨认的层面上,所以,课讲得很累,时间耗费了但实际效率低下,课堂里普遍缺少现代课堂教学必须要具备的学生良好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感状态和思维状态,学生对知识是被动地接受,就算问题弄懂了,但分析、综合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没什么提高。也就是说,老师没有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身的能力,也没有诱发他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习材料的时候,把能力外显、迁移到新的问题上来。学生的学习总的跟着老师转圈圈,一旦他们要独立面对新的学习材料时,就会变得束手无策,或者反应缓慢,半小时的作业量得花好几倍的时间来完成。久而久之,身心的疲倦和过度的学习焦虑使学生的成就动机低下,学习不再是一种需要,里头更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学习因此成了学生一种沉重的负担。

由于我们的教师受正规教育的年限偏短,普遍只有十二、三年,而国外的教师受正规教育的年限最低得十六年,而且还要像当律师、会计师一样,必须要考取教师资格后才能上岗;另外,我们的师范教育主要是为培养学科型教师而设置的,大多教师综合能力不高。他们的能力不高使他们不得不常常在用时间来换效果,效果不理想又使他们再加大时间投入,循环往复,从而形成一个低效率的怪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提高自己。因此,据我们调查,学生的不少负担是因老师教学能力不高而形成的。因此,学生要“减负”,教师要“加压”,通过教育的理论学习,确确实实把让教师树立起现代教育观,通过继续教育、教科研活动提高老师的业务素质,通过教育管理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这可是学校“减负”工作的当务之急。当前,广州市中小学正在开展一场规模盛大的“优化课堂教学,切实减轻学业负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动,组织了大量的有指导意义的公开课和示范课,同时,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编写并颁发了包含有18个学科的《广州市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优化的意见》,正式奏响了以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的进行曲。虽然这场活动刚刚解揭开帷幕,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反响,老师们普遍认识到,只有提高老师的素质,才能使学校变被“减负”变为主动“减负”,才能“减负”不减质。

作为“减负”主体的学生,也需要“加”:加的是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这包括在学校进行的和在社会上进行的各种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活动。“减负”并非就意味让学生早早地离开学校,绝不能形式主义地以学生在校时间长短来衡量“减负”工作的好坏。日本的中小学校认为“最好的学习是玩耍,最好的玩耍是学习”,所以他们很善于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日本称作“部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并把参与活动的情况作为学业评价的一个方面。因此,许多优秀的人才,在这样的课余兴趣小组的活动中脱颖而出,踏入社会后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我们过去也有后来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优良传统,只不过后来变了味,成了学校“捞分”的手段而已。现在,我们有必要重新把课外兴趣小组“加”回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玩耍”,在“玩耍”中养成各种各样的能力,使课外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们自由活动的空间,而千万不要染上大人功利的色彩。

学校的“减负”工作,虽说是个沉甸甸的话题,但要“减”出成效,就得“减”而有法,这“减法”就是“加法”;“减”是从形式从数量去减,而“加”则是从内容从实质上去加,“加”“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这就是加减的辨证法。

辨证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资料60例, 均为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门诊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均以胃脘疼痛、痞满、嗳气、泛酸等为就诊主诉, 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均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患者39例, 女性患者21例;年龄32~65岁, 平均年龄49.5岁;病程3个月~15年, 平均7.5年;实验室检查Hp阳性感染48例。排除同时应用西药治疗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60例患者均采用自拟益气活血方进行辨证分型加减用药治疗。 (1) 辨证分型:脾胃虚弱型18例:胃脘隐隐作痛, 喜温喜按, 食后胀满, 纳呆, 不欲进食, 四肢乏力, 便溏, 舌淡红, 苔薄白, 脉沉细;肝胃不和型12例:胃脘胀痛, 频频嗳气, 嘈杂, 泛酸, 舌淡红, 苔薄厚, 脉弦;脾胃湿热型12例:胃脘灼痛, 口苦口臭, 胃脘痞满, 口渴不欲饮, 舌红, 苔黄腻, 脉滑或紧;胃阴不足型10例:胃脘灼痛, 口干, 大便秘结, 舌红少津, 苔有裂纹, 脉弦细;胃络瘀血型8例:胃脘刺痛, 痛有定处, 拒按, 迁延难愈, 黑便, 舌紫暗, 或有瘀斑, 脉弦涩。 (2) 自拟益气活血方基本药物组成:黄芪20g, 党参20g, 炒白术15g, 丹参15g, 当归15g, 茯苓12g, 莪术10g, 三棱10g, 甘草9g, 大枣10枚。随症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加白芍30g;虚寒加吴茱萸10g, 干姜10g, 肉桂10g;湿盛加白蔻10g, 苍术9g;便溏加五倍子10g。肝胃不和型加柴胡12g, 白芍12g, 枳壳6g, 香附6g;脾胃湿热型加白蔻10g, 黄连10g, 黄芩10g;胃阴不足型去茯苓及炒白术, 加麦门冬15g, 沙参15g, 川楝子6g, 佛手6g。胃络瘀血型加延胡索20g, 五灵脂10g。每剂水煎服日1剂, 早晚分2次空腹温服。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个疗程结束后,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作电子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部组织做快速尿素酶试验和Giemsa染色;观察胃镜下病灶恢复情况及HP清除情况;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断标准[3]

(1) 症状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 饮食基本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变甚至加重。 (2) 胃镜下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黏膜颜色正常, 苍白区消失, 显露血管网消失;有效:黏膜颜色基本正常, 血管网显露和苍白区减少;好转:病变程度减轻或范围缩小;无效:胃镜检查无变化或加重。 (3) Hp阳性判断:快速尿素酶试验及Giemsa染色两项均为阳性判断为Hp阳性。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60例患者中, 显效21例 (35.0%) , 有效31例 (51.6%) , 无效8例 (13.3%) , 总有效率86.7% (52/60) 。不同证型疗效统计见表1。

2.2 胃镜下病灶恢复情况

60例患者中, 显效21例 (35.0%) , 有效29例 (48.3%) 无效10例 (16.7%) , 总有效率83.3% (50/60) 。不同证型疗效统计见表2。

2.3 Hp清除率

60例患者中, 治疗前Hp阳性感染率为80.0% (48/60) , 治疗后Hp阳性感染率仅有20.0% (12/60) , Hp清除率为75.0%。

2.4 不良反应

60例患者在服药过程中, 发生恶心3例, 腹痛2例, 头晕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10.0% (6/60) , 患者均能耐受, 未行特殊处理, 停药后均自行缓解。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证”等范畴, 常因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所伤、劳逸失度, 而致脾胃虚弱, 或脾胃素虚,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脾虚失运, 脾胃升降功能失调, 气机郁滞而生腹胀。若失治、误治, 迁延日久, 缠绵难愈, 则其气必虚, 而气为血之帅, 气虚运血无力, 则气血瘀滞, 气虚血滞, 不通则痛, 终致胃脘胀痛、痛处不移, 加之脾胃虚弱, 运化失司, 胃失濡养, 不荣亦痛[4]。久之则殃及胃粘膜屏障功能, 胃酸分泌减少, 消化功能减退, 故致嗳气、泛酸、食欲不佳而形成本病[5]。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 肠上皮化生, 甚则不典型增生。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 或虚实夹杂, 但都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特征, 以气虚为本, 气滞湿阻瘀血为标;治宜补虚泻实, 攻补兼施, 故治疗本病应以益气活血为治则。

自拟益气活血方中, 黄芪补气固表, 敛疮生肌, 党参、炒白术、茯苓、甘草可甘温调中, 健脾益气, 气行则血行;当归养血活血;三棱、莪术可活血化瘀;当归与黄芪、党参均为气血之要药, 三者配伍疗效甚佳。麦门冬养阴益胃, 延胡索行气止痛, 丹参活血祛瘀, 干姜、大枣温中、健脾、补虚, 诸药合用, 攻补兼施, 相辅相成, 活血与益气药同用, 直达病所, 补而不滞, 活血而不伤正[6], 使脾胃升降有序, 痞痛自消, 收效甚著。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自拟益气活血方中, 黄芪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提高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还有良好的抗菌及激素样消炎作用[7];党参等益气药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调节胃肠运动, 抑制胃酸分泌, 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以及抗溃疡、抗癌的作用, 从而保护和促进胃黏膜修复[8];延胡索、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可扩张血管, 改善胃黏膜血循环, 促使萎缩的腺体再生[3], 丹参还可减少腺体的萎缩程度;甘草还可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 止痛效果甚好;三棱、莪术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并有抗癌之功效, 可扩张血管, 促进血液循环, 增加血管的通透性[4]。现代医学证实Hp感染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 而丹参、党参、延胡索、甘草等诸味中药皆有抑菌之功效, 可抑制并杀灭Hp[9]。

本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自拟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总有效率为86.7%, 胃镜下病灶恢复总有效率为83.3%, Hp清除率达到了75.0%,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 但反应较轻, 患者均能耐受, 停药后均能自行缓解, 且无肝肾功能损伤, 表明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可靠, 有助于清除Hp, 而且由于中药很少产生耐药性, 长期服用比较安全, 因此笔者认为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 运用益气活血法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不仅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促进病灶黏膜的恢复, 还能有效降低Hp清除率, 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种理想方案, 尤其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法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采取自拟益气活血方口服治疗, 每日1剂, 早晚两次分服, 连续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60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胃镜下病灶恢复情况、Hp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60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为总有效率86.7%, 胃镜下病灶恢复总有效率为83.3%, Hp清除率为75.0%,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 且均能自行缓解。结论 运用自拟益气活血法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病灶黏膜恢复, 有效促进Hp清除, 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种理想方案,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益气活血法,辨证分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自拟益气活血方

参考文献

[1]尹毅霞, 潘小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现状与前景.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5, 27 (6) :893-89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24-129.

[3]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79-380.

[4]刘启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机研究[J].河北中医杂志, 2002, 24 (6) :473-475.

[5]魏永俭, 陈增荣.慢性萎缩性胃炎20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 2008, 21 (1) :31-32.

[6]丁相领.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4 (1) :79-80.

[7]介世杰, 周琳.健脾益气活血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68例[J].四川中医, 2005, 23 (12) :62-63.

[8]李进兰.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经验谈[J].中国医学杂志, 2008, 6 (3) :61-62.

辨证民间菜肴 篇8

这里的“辩证”既是一个动词,又是一种方法。主要是指用发展的观点,围绕其四大特征,从正反、利害等对立方面,对“民间菜肴”进行思考,以求达到趋利避害、提高人民饮食质量的目的。

民间菜肴的传承性主要是指其世袭性特点,这些菜肴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了俗语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饮食传统。这个传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中餐饮食方式的家庭性。中餐的就餐方式主要是家庭合餐制,注重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地聚在一起会餐。这样,家庭是就餐的主要场所,父母就是孩子饮食知识的启蒙者和传授者。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孩子的饮食习惯一般和其父母有较大的雷同,而且这种雷同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会越加明显。这种就餐方式的益处是孩子可以较早地从周围人身上学习到各类饮食知识,有利于帮助其健康进食;负面的效应是父母和本地域内的一些饮食弊端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身上,容易形成各种偏食和不良的饮食习惯。二是烹饪技艺的传承性。中国烹饪中师徒单传为主的授艺方式,对保留中华饮食中的精华和一些前辈积累的宝贵经验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一些有名的小吃,象什么北京的豆汁张、肥肠李等,就是由祖传手艺而发展的。但是传承具有两面性,在保持技艺延续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门派,在客观上丰富了中华饮食;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狭隘的门派之争,这样就不利于技艺的交流、借鉴和整体创新。三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滞后性。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烹饪科学的职业教育非常薄弱,人民饮食知识的获得只能是通过父母和长辈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这种自我封闭的饮食知识传播方式,大大限制了知识的更新。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错误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重复也被人民当做科学的东西所接受,造成一些不自觉的饮食误区。如民间流传很广的“多喝骨头汤能补钙”的说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骨头汤作为一种物美价廉的食物,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但单纯依靠喝骨头汤却达不到补钙的目的。经科学测定,骨头汤里的钙含量微乎其微,一碗猪骨头汤的钙含量仅有2 g,且缺少具有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所以,对民间菜肴的传承性要做活的理解,最好用科学的知识和手段对其进行去粗存精的筛选。

民间菜肴的固定性是与其传承性紧密相连的。正是因为民间菜肴传承的连续性才形成了其固定性。

民间菜肴的固定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长时间有益的积累,形成了“积跬步,致千里”的效应,达到了集腋成裘的发展目的。这点主要体现在中餐饮食方式的地域性特征,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且各地食风不同,这样就以地域为单位,形成了许多历史悠久且特色明显的民间菜肴。这些菜肴一般都是代代流传,大多都演化成本地饮食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如昆明的“过桥米线”、天津地区的“锅巴菜”、河南的“道口烧鸡”、杭州的“西湖醋鱼”、四川的“夫妻肺片”等。其次,民间菜肴的用料、制作和吃法都有一套自已独特的的固定程序,都具有难以模仿的独创性。如四川的民间菜肴,大多具有麻辣的口味,且用的都是本地特产的花椒和辣椒,若非如此,也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用老百姓的话说:“不是哪个味”。还有北京烤鸭,在原料选取上必须用填鸭,只有这样,才可能烤出正宗的北京烤鸭。二是长时间的不变可能形成固步自封。特别是那些有特色的民间菜点,一般来说历史较久且受人们喜爱。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不需要革新,因为随着人类饮食的不断进步,民间菜肴自身也需要作相应的调整。我们不能对活的菜肴作死的理解。民间菜肴积淀了很多中国烹饪的精华和人民的饮食智慧,但这并不是其因循守旧、以不变应万变的理由。我们必须跳出这个思维定势,用创新的精神和新鲜的知识去守护好民间菜肴。现在,一些以经营“民间菜肴”为特色的老字号,由于在新的变革环境中,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心态,无法应对新时代的饮食要求,因此变的经营困难。这些事实证明,坐吃老本是行不通的。

反之,在民间菜肴的发展中若能跳出思维定势的窠臼,就会别有洞天。像天津的民间小吃“狗不理包子”,刚开始时也只有一种口味和馅料,但它却能紧跟市场的变化,不断发展创新。现在已形成多馅料、多口味的包子系列。而且在配料、和面和加工上有了一套标准化的程序。由些可见,民间菜肴的固定性只是相对的,变什么、固定什么最终还是由消费者的选择来决定。虽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全心全意服务于广大百姓”的这一民间菜肴宗旨不能变,应当长久固定。

民间菜肴的经验性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饮食知识,具有普及性和很大的合理性,并且经过代代的相传,已成为中国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有益的方面:一是那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饮食谚语和格言。这些谚语和格言体现了广大人民对饮食的一些理性认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应该大力发掘和弘扬。譬如,常说的“秋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就用简明的语言说出了萝卜和姜的季节适宜性;还有“青菜豆腐保平安”,精炼地说出了营养平衡的要点,成为中国大众饮食的金科玉律;“吃肉不吃蒜,营养减一半”科学地指出食物搭配中营养相生的重要性。当然,类似的谚语还很多,在此就不一一枚举。但是对于这些饮食的经验我们要认真地对待。二是一些科学合理、简明易学的饮食原则。民间菜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广大人民的劳动成果。尤其一些看似“土”(落后),实则“洋”(科学)的饮食原则,是需要我们好好总结的。1、菜肴选料中“鸳鸯配”的思想。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如果搭配合理,会起到营养互补、相辅相成的作用,民间俗称“鸳鸯配”。这是劳动人民通俗的说法。如,民间常见的“猪肝配菠菜”,一荤一素,对治疗贫血有奇效;常吃的“牛肉配土豆”,因牛肉粗糙,有时会破坏胃黏膜,而土豆富含维生素,能保护胃黏膜,二者同煮,相得益彰。2、民间什锦菜,常吃保安康。许多地方都有过年吃什锦菜的习惯,因为它老少病健者皆宜,而且冲淡了肥腻,调和了食性,真是劳动人民的一大创造。什锦菜是一种混合食品,充分发挥了多种蔬菜“营养互补”作用,体现了中国烹饪的“中和”思想。其基本组成是一些最常见的家常菜,如菠菜、芹菜、芥菜、胡萝卜、冬笋、海带、番茄、木耳等,这些菜烩炒或水焯后凉拌在一起,美味可口,很符合目前崇尚的自然食品、崇尚素食保健、讲究营养互补的膳食新观点。

但是,经验性并不等于科学性。对于民间菜肴中的一些经验性错误,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需用现代科学的观点对其进行系统地梳理,使二者达到有益结合。如在民间常见的夏季凉拌菜“花生拌黄瓜”,人们虽然吃的津津有味,但从营养学的知识看,却是不科学的,因为黄瓜和花生是相克食物,常吃会产生毒副作用,使人伤气。还有一些民间常见的特色吃法,如腌吃螃蟹和醉吃螃蟹,也是很危险的,因为螃蟹体内有寄生虫,这些吃法很可能会被慢性寄生虫感染,因而,蒸煮螃蟹才是最安全的吃法。

民间菜肴的底蕴性有二层涵义:一、民间菜肴是中国烹饪的基础,其孕育和滋养了中国饮食文明。民间菜是中国菜肴最重要的源头之一,许多名菜和特色菜肴都来源于此。这在各大菜系中都有明显体现,如江苏名菜 “黄泥煨鸡”就是由民间的“叫化鸡”演变而成;山东济南的传统名菜“九转大肠”,也是民间厨师集体创造的结果。到了现代,以经营民间菜肴为特色的“巴国布衣”酒楼,其菜肴以农家干饭系列、粗粮细做的风味小吃和山野菜品为主,在保持川东乡间朴实民俗情调的基础上,菜品不重装饰的形式美,不搞雕刻与围边等美的造型。即使在装盘上,也采取自然朴实的基调。正如魏明伦在为“巴国布衣”写的《饭店铭》中所说“反璞归真,淡泊平民意识;坦荡大众胸怀,重续古代布衣菽粟之交,愿与现实普通百姓共尝酸甜苦辣。”就集中体现了民间菜肴所蕴涵的审美精神。还有东北农家菜在各大城市的风行,以及经营民间菜肴为名的北京“四合院”饭庄,都证明了民间菜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着巨大发展空间。二、民间菜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说明了中国烹饪的发展应该放到民间,到民间去采风,去寻找力量源泉。这对于纠正烹饪发展中的城乡两极分化、弥补农村饮食和城市饮食之间的差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烹饪的发展历史表明,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其生生不息的重要法宝。

上一篇:管理者执行力的境界下一篇:宝贝周记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