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意见(推荐8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落实5月15日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适应市县对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要,加快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特提出如下问题及建议。
一、职教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重庆市“6+1”支柱产业(即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化工产业、材料加工、电子信息、能源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2+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即“2”:笔记本和离岸数据开发处理两个全球重要基地;“10”:通讯设备、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风电装备、光源设备、新材料、仪器仪表、生物医药10个千百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在巩固好现在的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服装、旅游、建筑专业基础上,着力在以下专业上有新突破: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轻纺、笔记本电脑、通信设备、集成电路、旅游、种养植等专业。为此:
1.我校将与重庆理工大学联办汽车专业,在丰都设立教学分校区;
2.2015年内完成职教中心全部建设工程;
3.充分发挥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功能,搞好各类培训; 4.利用工业园区条件,搞好“园校互动”的办学模式; 5.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搞好“校中厂”,夯实学生技能培训基础。
2013年在校学生达4500人,创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2015年在校学生6000人,社会培训达到年3200人次的办学规模。每年为高等职业院校输送新生500人以上。每年为重庆重点企业及县工业园区输送技术工人1500人以上,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
二、问题及建议
1.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和传统工艺传承,实施中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推进工程。在加强市统筹的基础上,五年内,重点扶持建设6个左右中职教育骨干专业、3个左右中职教育特色专业与新兴专业,重点扶持2个左右品牌实训基地(包括市级示范实训基地),提高职业教育对地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覆盖面和服务能力。每年举办若干期以“专业现代化”为主题的培训班和研讨班。为此,政府宏观调控,科学设置专业,努力打造特色专业。在现有电子信息、服装、建筑等骨干专业基础上,打造汽摩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旅游等新专业。
根据建设规模,需要500亩的土地,现职教中心占地150亩,尚差350亩。建议:相关部门在工业园区抓紧落实地块和红线的划定。
2.尽快启动职教中心4号学生公寓建设问题,确保职教中心因规模扩张,满足正常需求。
3.建造6000—10000m实训厂房。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围绕《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丰都发展实际,到2015年前,教师培养建设目标为:
一是通过在职进修和引进(含外聘)等方式,使研究生学历占专任教师的8%目标;二是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参培20人,通过7人的目标(现已参培5人);三是市级专业骨干教师参培40人,通过23人的目标(已参培12人);四是“双师型”教师通过90人的目标(现仅通过高级9人,中级1人);五是青年教师企业实践15人。
建议:我县制定3-5年教师计划,着力解决职业教育在发展中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是编办应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编制标准,配齐配足教师编制;二是给学校用人自主权,按学校考核、教委审查、人社局备案的程序,扩大职业技术学校从农村学校选调和从大学招聘专业课教师自主权;三是给职业学校划拨“特岗”教师名额,支持学校从在校技能优生中选聘技能实训指导教师;四是保障资金聘请高职院校退休教师、企业能工巧匠到校担任专
业课教师,加强重点专业建设。
目前,职教中心教职工总编制为232人,现有教职工134人,3月考入教师22人尚未到岗。按市教委对中职师生比的要求为1:16,目前职教中心有学历教育学生3500人,应配教师218人。差距较大。2013年,在校学生将达4500人,应配教师281人。2015年,在校学生将达6000人,应配教师375人。
建议:(1)在8月份考调时应不低于50人;(2)凡周边区县职教中心的正式专业教师,只要愿来我县工作,应不设门槛;(3)对紧缺学科,连续几次招考都不成功的,应降至专科层次;(4)在特岗教师中有一批能适应专业教学的应优先考虑职教中心;(5)全县现有教师中能胜任专业教学的可根据需要考虑借调。
5.尽快解决教师的临时住宿问题。现职教中心校内无教职工住宿,仅靠几个值周领导和教师,管理难度较大。
建议:尽快启动职教中心教职工周转房工程;能否由县政府统筹,将工业园区廉租房,拿一定数量,按同等价格,暂作职教中心教职工临时住宿。
6.经费保障:4号学生公寓建设需投资800万元,汽摩专业建设需投资300万元,畜牧兽医专业建设需投资200万元,旅游等新专业建设需投资100万元,教职工周转房1600万元,共计需投资1400万元。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 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为实现龙江振兴、富民强省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二) 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既要发挥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 加强行业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指导。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质量立教、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文化基础和人文素养教育, 提高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
———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 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 搭建多元互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三) 目标任务。到2020年, 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结构规模更加合理。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33万人左右, 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1万人左右。招生计划增量及存量调整原则上全部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占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以上,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98%以上。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比例、本科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比例稳步提高。
———院校和专业布局更加优化。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布局, 整合教育、人社部门和行业、企业等职业教育资源, 各县 (市、区) 要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科学设置专业, 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 推动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紧密对接。重点提升面向以现代农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龙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服务能力, 提高专业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覆盖面。建设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
———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引导并重点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示范 (骨干) 和优质特色职业院校。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特色专业 (群) 。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拓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渠道, 加大“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建设一批能够兼具教学、生产、培训和鉴定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实训基地, 其中, 重点建设50个左右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骨干专业覆盖率达到80%以上;职业院校基本建成标准化数字校园;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5%和90%以上。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省级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 政策法规更加健全, 相关标准科学规范, 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更加健全。全社会人才观念明显改善, 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和“人人皆可成才, 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
二、加快构建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以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为重点, 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各市 (地) 要建立高中阶段统一招生录取平台, 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 确保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鼓励优质职业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 整合现有资源, 优化布局结构。推进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 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 重点推进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计划。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
(五)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 重点培养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沿边开发开放、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 将其打造成区域内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应用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继续教育中心。按国家相关规定, 将符合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统筹管理。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结合我省实际, 研究落实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 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 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六) 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以我省重点建设的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引领,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发展, 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建设服务企业创新基地和特色专业技术研发协同创新基地。鼓励2000年以来新设本科学校和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 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 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
(七) 完善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中高职衔接、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 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加快构建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推进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职与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侧重对涉农、学前教育、养老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专业的扶持。推进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 建立职业教育春季高考制度。对于报考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艰苦行业及少数民族类专业的考生, 可采取综合评价方式、择优录取。到2017年, 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达到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60%以上。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毕业生拥有同等升学机会, 构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到2020年, 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比例达到20%左右。积极探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及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有效模式, 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八) 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灵活学习的制度, 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可承担区域内普通中小学部分综合实践课程, 并面向社区教育机构开放。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 广泛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 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复转军人和新型农民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推动一批县 (市、区) 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各县 (市、区) 要将中等职业学校建成区域内的社区学院。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 创新职业培训模式, 建立开放、便捷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开展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 做好健康教育及老年教育。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九) 加快发展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发挥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作用, 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在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础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升、保障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切实增强服务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能力。率先建成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龙江特点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三、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十) 规范、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支持引导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 举办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民办职业教育;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依法规范民办职业院校在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办学行为,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 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十一) 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认真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深化产教融合, 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和对接职业院校, 提供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符合现行税收法律规定税前扣除条件的,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 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 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十二) 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充分发挥省级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 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 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 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 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十三) 完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制定相关政策, 落实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 完善治理结构, 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十四) 促进多元主体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研究制定促进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 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对接我省重点产业发展, 探索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十五) 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 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 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15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30个左右, 共建实习实训平台要覆盖国家、省示范 (骨干) 院校的全部重点专业, 其他职业院校要达到专业的50%以上, 使其成为我省技术技能积累与传承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 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六) 加强德育和职业精神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重点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的职业精神, 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 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 增强劳动者的综合职业素养、法制观念和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十七) 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
———加强示范 (骨干) 院校、优质特色院校建设。分层次推进职业院校科学发展, 努力建成3所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品牌高职院校, 建成4所省内一流、国内行业领先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建设10所左右省内一流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25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建设20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建设10所左右省级特色中等职业学校。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形成具有龙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 创新顶岗实习形式, 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完善支持政策, 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设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项目。建立50个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 推进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 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十八)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全省职业院校高技术技能人才聘任制度, 建立依据办学规模核定院校编制的动态管理制度, 采取购买服务方式, 鼓励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中、高级技能人才及能工巧匠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制度。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评审标准, 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岗位。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 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加强校长、教育教学管理、教研和科研人员培训, 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2个月。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建设50个左右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提高企业实践考核标准, 加强培训课程体系建设, 提升培训质量。
(十九) 提高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制定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政策规定、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方案、数字校园建设标准等。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依托“龙学网”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由优质职业院校牵头, 校企合作建设我省产业发展急需且满足技术培训需要的省级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20个, 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 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快推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全日制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实行学籍信息统一管理。
(二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对外合作渠道, 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 (境) 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 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以及合作办学, 探索职业院校到国 (境) 外办学。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依据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标准, 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服务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建设, 扩大与俄罗斯及东北亚地区国家职业教育合作, 培养符合现代国际物流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援助, 提升龙江职业教育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五、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二十一) 加快依法治教步伐。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启动《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条例》的修订工作, 依法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 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办学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成果法制化。加快推进促进校企合作的地方立法进程,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执法监督力度。
(二十二) 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 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新增财政教育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 依法落实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建立和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全省职业院校财政拨款机制。全省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原则上不低于3000元 (含免学费补助) 。到2017年, 各地公办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万元, 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负担。省财政将根据各地职业教育投入和绩效改革等情况给予综合奖补。重点支持示范 (骨干) 院校、优质特色院校和重点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信息化等建设计划实施。发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审计监督公告和预决算公开制度。
(二十三) 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完善财政贴息贷款、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 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企业和个人通过符合条件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捐赠的, 其捐赠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 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 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 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除国家另有规定外, 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 由县级以上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 统筹用于本地的职业教育。探索利用国 (境) 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和机制。
(二十四)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编制黑龙江省“十三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落实国家中职和高职院校办学标准并实现基本达标。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引导高职院校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提高教师素质;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各级人民政府、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加强所办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
(二十五) 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建立高职院校城乡低保家庭毕业生到我省基层单位就业的国家助学贷款或学费代偿制度, 逐步建立职业学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加大对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农民工随迁子女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 积极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切实加强资金管理, 严查“双重学籍”、“虚假学籍”等问题, 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二十六) 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 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继续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示范县和省部共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项目进行专项支持。加快统筹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和功能, 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能力。
(二十七) 健全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 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 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各市 (地) 、县 (市、区) 政府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 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制定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 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等制度。
六、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八) 落实职责。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省直有关部门要有效运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以及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 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各市 (地) 、县 (市、区) 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要亲自抓, 负总责。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 减少对学校具体事务干预。推进管办评分离。建立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合力。省财政、教育部门每年要对市 (地) 、县 (市) 职业教育投入情况进行考核。
(二十九) 强化督导评估。健全职业教育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 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 建立督导报告公布制度。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施示范 (骨干) 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确保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督导, 督导报告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评估, 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以行业、企业、非行政部门为主体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今年5月,陈建华市长在调研教育工作时对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进行部署,要求抓紧选址规划建设若干个职业教育基地,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用地紧张、办学场地分散、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有关部门迅速开展选址工作,初步制定了花都、白云、增城、从化4个选址组团方案。
据介绍,广州职业教育基地拟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期进行规划,纳入8所高职院校、15所中职院校和8所技工院校,还可预留安排省属驻穗高校。相关区(县)负责人一一介绍了各选址的前景,并表态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基地的落户。座谈会确定将规划的广州职业教育基地命名为“广州教育城”。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郴州“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结合我县的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是强化领导,狠抓目标管理。
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力度,进一步提高对职业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培训中心内部进行调整,成立专门领导班子,抽调业务骨干充实培训中心的力量,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职业技能培训历来是就业工作的重点、难点和亮点,积极支持和大力发展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教务室、专业教研组,形成完善的培训教学体系。调整师资队伍,聘请具有高级资质的教师,严格考核制度,确保培训教学质量。
二是强化基础,搞好“两项”建设。近年来,中心致力搞好两项建设。
一是硬件建设:围绕训练中心的规划和建设这一主题,在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一流的理念、超前的意识和发展的需要三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合理使用每一寸发展空间; 二是软件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师资水平,逐步实现培训规范化、模块化、网络化。训练中心在在硬件设施配备、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工种开设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是明确责任,规范管理流程。
就业训练中心按照年初签定的规定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完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狠抓贯彻落实,有效地实行目标管理,严格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了目标责任的顺利实施。就业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工作涉及科目繁多,需求层次不同,培训时间长短不一,尤其是政策规定性的培训,标准高、要求严、范围广、时限紧,及早筹划、分工明确显得尤为重要。每项工作均确定了责任目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明确内容、方法、标准、时限。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建章建制工作,使各项工作开展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较大程度避免了出工不出力,干好干坏一个样,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是加强宣传,营造培训氛围。
县人社部门不断扩大宣传范围,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载体、通过下发文件、各级会议传达、公开栏、广播、电视、信息标语、网络、散发资料等形式,到企业、社区、街道的宣传站、点,宣传培训政策、了解培训需求、组织报名登记,切实营造培训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深入企业了解用工情况和宣传培训政策。
五是深入基层,做好调查摸底工作。
为深化对接服务,更好的服务企业用工,服务我市经济发展大局,全面了解我市企业当前用工状况、企业用工需求及培训情况、招工缺工情况,有效化解企业招工困难,支持企业的发展,畅通我市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更好的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今年以来,我们成立专门培训“调研团”,由局长带队,深入到企业、社区内部,先后走访50余家企业和社区,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用工和企业员工的技能情况,根据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的需求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争竞争力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平台作用,对入户调查供求与培训需求信息等进行认真统计分析,掌握社区居民要掌握什么技能,有组织的针对目标群体开展技能培训。搭建平台,促进用工供求有效对接;加强培训,为企业培养合格技能人才。
六是紧贴市场、科学制定培训计划。
坚持贴近市场、服务就业的培训方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学员为主体、以质量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秉承“用明天的需求来培训今天的学员”的培训宗旨,坚持“先进性、实用性、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牢牢把握企业实际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根据求职人员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合理设置培训专业,不断调整专业培训重点,在实际培训中严格本着“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的原则,结合企业用工情况和企业发
展需要,加强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培训计划大纲的研究,在制定培训计划时,采取事先调查研究,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授课内容具有前瞻性,树立用明天的需求来培训今天的学员思路。积极支持和大力发展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关的专业,满足社会、市场需要,着力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为企业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保驾护航。
七是开拓思路、打造“三单三段”式培训。
打破培训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壁垒,与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开设“企业冠名班”:根据企业规模较大、属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而且同工种岗位人数较多,单独成班;“企业订单班”:企业根据用工需要,向中心提出培养人才的规格、数量要求,由中心根据“订单”“加工”; “企业岗位技能提高班”:公司为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水平,委托中心对职工所在的岗位技能开展针对性的提高培训。我们实行每期培训班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负责组织教学管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台帐的制作。培训推行“三单三段”式培训,把增强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技术作为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点,分期、分批开展培训,获得企业好评。“三单式”培训模式,我们在为企业新招聘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中,大胆创新,采取企业出订单、培训部门出菜单、政府补贴来买单“三单”式培训。为保证培训质量,培训实行“三段”式的教学,第一阶段开展公共课培训,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劳动争议争裁、职业道德、安全生产、消防安全、治安管理等内容。第二阶段开展技能课培训,聘请永兴职业中专教授、专家授课,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开展技能课培训,授课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第三阶段开展实训课培训。聘请具有职业技能等级证的教师或从企业内部聘请技术骨干从事实训教学,实训教学课不低于整个培训时间的60%,提高培训效率,学员很快能胜任新的工作岗位要求。这种新型的培训模式曾多次被省、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推广,深受企业和员工的好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八是做实基础信息管理台账。
基础信息管理台帐是培训工作的重点,做实基础信息管理台帐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中心建立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平台,进行动态管理,参加培训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根据培训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标准,采取切实措施,对补贴对象审核、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实行公开透明的办法。本着对培训单位、对培训者个人负责的态度,我们严格按照省厅工作要求,落实基础信息管理台账,确保培训到位,补贴到位。
九是加强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为加快农业旅游发展,丰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全市旅游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业旅游的重要意义
“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农业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历史,并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我国农业旅游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农业旅游逐步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社会影响逐步扩大。农业旅游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和互动性,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有利于一产与三产直接融合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农村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供给、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农业旅游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推动,促进全市农业旅游深入发展。
二、发展农业旅游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创建全国、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抓手,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按照“成熟一批、发展一批”的原则,不断增加数量,努力提高质量,逐步扩大规模,加强规范服务,完善政策措施,努力实现农业旅游发展的新突破,将农业旅游培植成为我市国内旅游的重要增长点。
主要目标:通过积极引导、强力推动,力争用3-5年时间,培植发展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左右、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10个左右。
三、突出工作重点,扎实稳妥推进
(一)高起点编制和实施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严格按规划开发建设的原则,走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路子。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起点编制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做到发掘一批、培养一批、包装一批、推出一批。规划既要切合当前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将农业和旅游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农业旅游的内涵,实现农业产品向农业旅游产品的转化。市农业局、市旅游局负责,年内编制完成全市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并指导区县编制区域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农业旅游项目规划。
(二)加强规范管理和服务。我市农业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很多方面有待理顺和规范。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指导,积极协调解决农业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抓好安全管理,加强对从业者的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抓好经营管理,引导农业旅游从业者自觉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以优质服务和鲜明特色吸引游客。要抓好职业培训,对农业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接待礼仪、服务规范、卫生常识、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加强卫生管理,购置必要的卫生消毒设施,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创造健康的旅游环境。
(三)积极创建全国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各区县、高新区、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以规划为指导,每年确定几个重点农业旅游项目优先发展,大力扶持,培植典型。要对照《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试行)》,组织发动具备条件的单位创建“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创“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要以创建全国、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抓手,加强对农业旅游的引导和规范管理,不断加强产品的层次性开发和产业链扩张,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典型带动作用,推动全市农业旅游健康发展。要突出农民风俗、农业风光、农村风情,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要坚决防止生搬硬套、大兴土木、破坏生态、片面追求城市化的倾向。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各级旅游部门要发挥行业优势,加大对农业旅游项目的宣传推介力度。要将农业旅游项目列入全市旅游宣传促销重点,科学设计线路,优化产品组合,编印农业旅游宣传品。各级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也要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宣传推介农业旅游项目。对于特色鲜明、服务规范、条件成熟的农业旅游项目,要加强策划包装,细分客源市场,通过旅游推介会、交易会和专项促销会等形式,积极开展对外宣传促销,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泛吸引游客。
四、加强对农业旅游工作的领导
目前我市农业旅游总体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开发和服务质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旅游工作的领导,制定具体措施,将发展农业旅游纳入议事日程,确定责任部门,安排精干人员,负责对农业旅游的指导和开发,促其更快更好发展。要周密论证、科学开发,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市农业、旅游部门负责做好调查研究
和综合分析,尽快制定全市发展农业旅游的具体工作方案,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措施,加大推动力度;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工作和地方实际,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单位作为重点,旅游部门要加强指导,帮助搞好规划和策划,逐步提高农业旅游的质量和效益。
关于大力发展工业旅游的意见
市经贸委市旅游局
为充
分发挥我市工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建立独具特色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我市旅游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工业旅游的重要意义
“工业旅游”是指以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工业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方兴未艾,在我国则是最近十几年才出现,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工业旅游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和互动性,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是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旅游项目。xx工业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是山东省及国内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门类齐全,石油化工、医药、建材、日用陶瓷、机械冶金、电子以及新材料等行业特色突出,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医药生产基地,发展工业旅游潜力巨大。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有利于二产与三产直接融合良性互动,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全面展示xx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提升城市形象;有利用广泛开辟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供给、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各区县、高新区、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协调和组织发动,引导更多的企业认识发展工业旅游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新的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
二、发展工业旅游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创建全国、全省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抓手,以提高产品化建设及经营管理水平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按照“成熟一批、发展一批”的原则,不断增加数量,努力提高质量,逐步扩大规模,加强规范服务,完善政策措施,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工业旅游大市。
主要目标:力争用3-5年时间,培植发展石油化工、医药、建材、日用陶瓷、机械冶金、纺织等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5个左右、全省工业旅游示范点10个左右,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动工业旅游深入开展
(一)科学规划,规范有序地发展工业旅游。坚持规划先行,严格按规划开发建设的原则,走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路子。要全面普查我市工业旅游资源,摸清本地资源底数,因地制宜制订长期、中期和短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做到发掘一批、培养一批、包装一批、推出一批,保证工业旅游的发展后劲。目前,要尽快着手编制全市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重点企业工业旅游规划和专项工业旅游规划。规划编制要体现以下原则:一是适游原则,规划要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引入现代旅游理念,渗透旅游要素,强化旅游功能;二是创新原则,要创新规划设计理念,突出工业旅游特色,增加旅游项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教育性和差异性特点,增强吸引力;三是景观原则,要通过参观企业生产景观、了解科学知识、体会企业文化等活动,体现动态感、现场感、体验感,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规划既要切合当前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严格按规划开发,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市旅游局、市经贸委负责,年内编制完成全市工业旅游发展规划,同时要指导有关企业编制专项工业旅游规划,实现全市工业旅游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二)积极创建全国全省工业旅游示范点。我市是工业大市,有一批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工业旅游资源丰富,开展工业旅游基础较好。各区县、高新区、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每年确定几个重点工业旅游项目,积极引导,加强扶持,培植典型,推动工业旅游加快发展。要对照《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标准(试行)》,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工业旅游,并积极创建“全省工业旅游示范点”,在此基础上争创“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充分发挥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典型带动作用,推动全市工业旅游健康发展。要以创建全国、全省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抓手,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产品的层次性开发和产业链扩张,增加新项目,开发能够体现企业文化与科技内涵的旅游纪念品,提高工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加大对工业旅游的宣传力度。认识不足、信心不强是制约我市工业旅游发展的“瓶颈”,是当前发展工业旅游面临的首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各区县、高新区、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工业旅游的宣传和推动,通过学习外地市先进经验,引导企业开阔思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提高发展工业旅游和创建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已经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各级经贸、旅游部门要密切配合,搞好协调,将其列入全市工业经济宣传和旅游促销的重要内容,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形式,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要把工业旅游项目作为当地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着力推介。旅游部门要将工业旅游纳入宣传促销重点内容,科学设计线路,优化产品组合,通过旅游推介会、交易会和专项促销会等形式,向国内外广泛宣传推介我市的工业旅游项目,提高其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对工业旅游工作的领导
【发布日期】2006-02-26 【生效日期】2006-02-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十一五”时期是农村教育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农村教育要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是,农村师资力量总体薄弱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逐步建立,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成为发展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新机制、新办法,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逐步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
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是当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切实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1.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重要方针的具体行动,是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龄人口和教师供求关系变化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组织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把这项工作纳入农村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并摆在突出位置。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农村教育服务的重要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建立长效扶持机制,探索有效途径,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切实加强农村师资力量,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以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为重点,不断优化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
3.积极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根据农村学校实际需求,制订本地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重点充实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资源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要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鼓励和支持城镇办学水平高的中小学与农村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通过“结对子”、“手拉手”等多种有效形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继续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支援省份和受援省份要不断总结经验,巩固支教成果,进一步加大东部对西部的教育支持力度。
4.认真组织县域内城镇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教师统筹管理工作,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认真做好县域内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规划;严格控制城镇中小学教师编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定期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并统筹安排落实好其他城市的教师到当地农村支教的工作。各地要严把教师“入口关”,对急需补充的新教师,应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严格实行公开招聘制度,优先满足农村中小学的需要。
5.探索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要抓住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契机,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合格教师紧缺的突出矛盾,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因地制宜地探索农村学校教师补充的新机制,可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师资紧缺的义务教育学校设立一定数量的教师岗位,公开招募大学毕业生到岗任教,逐步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增强教师队伍活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于在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方面做得好的地区,教育部在实施重大项目计划时,将优先予以奖励支持。
6.积极鼓励并组织落实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精神,采取有力措施,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鼓励支持新任公务员和被招募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支教。同时,选派一定数量的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新聘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并作为培养锻炼高校青年教师的重要途径。其中,中央部委直属高校新聘青年教师支教工作按属地化原则和教育对口支援关系由所在省统筹安排。
7.组织师范生实习支教。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要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实习支教。在农村学校建立实习基地,选派教师带队组织实习指导。在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和实习支教连续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实习支教的多种有效途径。参加过农村学校实习支教的学生在就业时优先推荐、优先录用。
8.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动。在做好选派城镇教师长期支教工作的同时,各地要因地制宜拓宽支教渠道,组织开展短期支教、兼职支教等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智力支教活动。通过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巡回下乡送教,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带教或“走教”、“联聘”等形式,缓解农村学校紧缺师资不足的矛盾。各地也要结合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开展,积极组织农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办学水平高的学校跟岗学习、进修提高。要积极开发优秀教师示范课远程教育课件,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
三、加强领导,确保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9.切实加强支教工作的组织领导。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努力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按照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城乡互动的原则,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要建立支教师资供求信息交流和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要把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列为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督导评估结果要作为今后评价地方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和考核主要领导工作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10、认真落实支教的相关政策。参加支教的教师,只转临时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和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工龄、教龄和教师职务任职年限连续计算,生活费和交通费补贴要有专项经费予以保障。选派到农村学校支教的高校毕业生支教期间的待遇按照中办发〔2005〕18号文件规定执行。城镇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新聘青年教师支教期限应不少于一年。各地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以及参评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选派城镇中小学教师支教,其中骨干教师应占一定比例
11.积极做好支教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参加支教的人员必须具备教师资格条件并经过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支教教师支教期间由受援单位和派出单位双重管理,以受援单位管理为主。派出单位要积极帮助支教人员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做好支教工作。受援地区和学校要及时对支教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做出妥善安排,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支教人员在支教期间的工作实绩作为教师评优、晋升教师职务、评选特级教师、获得科研资助的重要依据。
12.大力开展支教宣传工作。各地要认真总结推广支教工作的先进经验,对支教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人物给予表彰奖励,并大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促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教育部
二OO六年二月二十六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不仅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 引发了新的投资热潮, 开辟了就业增收新渠道, 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空间, 而且电子商务正加速与制造业融合, 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催生新兴业态, 成为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新力量, 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原动力。与此同时, 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管理方式不适应、诚信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 亟需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当前,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为减少束缚电子商务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 进一步发挥电子商务在培育经济新动力, 打造“双引擎”、实现“双目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坚持依靠改革推动科学发展, 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着力解决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重大问题, 大力推进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加快建立开放、规范、诚信、安全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进一步激发电子商务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业活力, 加速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二) 基本原则。
一是积极推动。主动作为、支持发展。积极协调解决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在政府资源开放、网络安全保障、投融资支持、基础设施和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服务力度。推进电子商务企业税费合理化, 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释放电子商务发展潜力, 提升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水平。二是逐步规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法无禁止的市场主体即可为, 法未授权的政府部门不能为, 最大限度减少对电子商务市场的行政干预。在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 要在发展中逐步规范市场秩序, 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激发社会创业活力, 拓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领域。三是加强引导。把握趋势、因势利导。加强对电子商务发展中前瞻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研究, 及时在商业模式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引导力度, 引领电子商务向打造“双引擎”、实现“双目标”发展, 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 加速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步伐。
(三) 主要目标。
到2020年,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大市场基本建成。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 成为促进创业、稳定就业、改善民生服务的重要平台, 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营造宽松发展环境
(四) 降低准入门槛。
全面清理电子商务领域现有前置审批事项, 无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 严禁违法设定行政许可、增加行政许可条件和程序。 (国务院审改办, 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进一步简化注册资本登记, 深入推进电子商务领域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改革。 (工商总局、中央编办) 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放宽电子商务市场主体住所 (经营场所) 登记条件, 完善相关管理措施。 (省级人民政府) 推进对快递企业设立非法人快递末端网点实施备案制管理。 (邮政局) 简化境内电子商务企业海外上市审批流程, 鼓励电子商务领域的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 (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外汇局、证监会[微博]、人民银行[微博]) 放开外商投资电子商务业务的外方持股比例限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 探索建立能源、铁路、公共事业等行业电子商务服务的市场化机制。 (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五) 合理降税减负。
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 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 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优惠政策, 小微企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 加快推进“营改增”, 逐步将旅游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类电子商务等相关行业纳入“营改增”范围。 (财政部、税务总局)
(六) 加大金融服务支持。
建立健全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研究鼓励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在境内上市等相关政策。 (证监会) 支持商业银行、担保存货管理机构及电子商务企业开展无形资产、动产质押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鼓励商业银行、商业保理机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服务, 进一步拓展电子商务企业融资渠道。 (人民银行、商务部) 引导和推动创业投资基金, 加大对电子商务初创企业的支持。 (发展改革委)
(七) 维护公平竞争。
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竞争行为, 促进建立开放、公平、健康的电子商务市场竞争秩序。研究制定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探索建立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机制, 完善部门间、区域间监管信息共享和职能衔接机制。依法打击网络虚假宣传、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违反国家出口管制法规政策跨境销售两用品和技术、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 组织开展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促进合法、诚信经营。 (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公安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重点查处达成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问题, 通过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 防止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 (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商务部) 加强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研究进一步加大网络商业方法领域发明专利保护力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知识产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进一步加大政府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采购的力度。 (财政部) 各级政府部门不得通过行政命令指定为电子商务提供公共服务的供应商, 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电子商务的竞争。 (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促进就业创业
(八) 鼓励电子商务领域就业创业。
把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就业纳入各地就业发展规划和电子商务发展整体规划。建立电子商务就业和社会保障指标统计制度。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 同等享受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未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 可认定为灵活就业人员, 享受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 其中在网络平台实名注册、稳定经营且信誉良好的网络商户创业者, 可按规定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拓展业务领域,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园区, 指导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为电子商务创业人员提供场地支持和创业孵化服务。加强电子商务企业用工服务, 完善电子商务人才供求信息对接机制。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统计局,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九) 加强人才培养培训。
支持学校、企业及社会组织合作办学, 探索实训式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推进国家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指导各类培训机构增加电子商务技能培训项目, 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 加快培养电子商务领域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参加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 以及组织职工培训的电子商务企业, 可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网络创业培训。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教育部、财政部)
(十) 保障从业人员劳动权益。
规范电子商务企业特别是网络商户劳动用工, 经工商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的, 应与招用的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未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 也可参照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与劳动者签订民事协议, 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按规定将网络从业人员纳入各项社会保险, 对未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 其从业人员可按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办法参加社会保险。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 可享受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长期雇用5人及以上的网络商户, 可在工商注册地进行社会保险登记, 参加企业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满足统筹地区社会保险优惠政策条件的网络商户, 可享受社会保险优惠政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四、推动转型升级
(十一) 创新服务民生方式。积极拓展信息消费新渠道, 创新移动电子商务应用, 支持面向城乡居民社区提供日常消费、家政服务、远程缴费、健康医疗等商业和综合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 提升文化企业网络服务能力, 支持文化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 规范网络文化市场。支持教育、会展、咨询、广告、餐饮、娱乐等服务企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 (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鼓励支持旅游景点、酒店等开展线上营销, 规范发展在线旅游预订市场, 推动旅游在线服务模式创新。 (旅游局、工商总局) 加快建立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 完善网上交易在线投诉及售后维权机制, 研究制定7天无理由退货实施细则, 促进网络购物消费健康快速发展。 (工商总局)
(十二) 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鼓励有条件的大型零售企业开办网上商城, 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地理位置服务、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升流通效率和服务质量。支持中小零售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优势互补, 加强服务资源整合, 促进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融合互动。 (商务部) 推动各类专业市场建设网上市场, 通过线上线下融合, 加速向网络化市场转型, 研究完善能源、化工、钢铁、林业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规范发展的相关措施。 (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制定完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 规范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网络经营行为, 加强互联网食品药品市场监测监管体系建设, 推动医药电子商务发展。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卫生计生委、商务部)
(十三) 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 引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 研究制定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出台支持政策措施。 (商务部、农业部) 加强鲜活农产品 (20.00, 0.89, 4.66%) 标准体系、动植物检疫体系、安全追溯体系、质量保障与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 (质检总局、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推动信息进村入户, 利用“万村千乡”市场网络改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服务环境。 (商务部、农业部) 建设地理标志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 支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宣传和销售地理标志产品, 鼓励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一村一品”, 促进品牌农产品走出去。鼓励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发展电子商务。 (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 支持林业电子商务发展, 逐步建立林产品交易诚信体系、林产品和林权交易服务体系。 (林业局)
(十四) 创新工业生产组织方式。支持生产制造企业深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维 (3D) 设计及打印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各环节的应用, 建立与客户电子商务系统对接的网络制造管理系统, 提高加工订单的响应速度及柔性制造能力;面向网络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建立网络化经营管理模式, 发展“以销定产”及“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务部) 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大力开展品牌经营, 优化配置研发、设计、生产、物流等优势资源, 满足网络消费者需求。 (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 鼓励创意服务, 探索建立生产性创新服务平台, 面向初创企业及创意群体提供设计、测试、生产、融资、运营等创新创业服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
(十五) 推广金融服务新工具。建设完善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 制定相关应用服务的政策措施, 推动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银行卡清算机构、支付机构、电子商务企业等加强合作, 实现移动金融在电子商务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推广应用具有硬件数字证书、采用国家密码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算法的移动智能终端, 保障移动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制定在线支付标准规范和制度, 提升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的安全性, 满足电子商务交易及公共服务领域金融服务需求;鼓励商业银行与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多元化金融服务合作, 提升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和效率。 (人民银行、密码局、国家标准委)
(十六) 规范网络化金融服务新产品。鼓励证券、保险、公募基金等企业和机构依法进行网络化创新, 完善互联网保险产品审核和信息披露制度, 探索建立适应互联网证券、保险、公募基金产品销售等互联网金融活动的新型监管方式。 (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 规范保险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研究制定电子商务涉及的信用保证保险的相关扶持政策, 鼓励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信用保险、个人消费履约保证保险等新业务, 扩大信用保险保单融资范围。完善在线旅游服务企业投保办法。 (保监会、银监会、旅游局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五、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十七) 支持物流配送终端及智慧物流平台建设。推动跨地区跨行业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鼓励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发展共同配送等物流配送组织新模式。 (交通运输部、商务部、邮政局、发展改革委) 支持物流 (快递) 配送站、智能快件箱等物流设施建设, 鼓励社区物业、村级信息服务站 (点) 、便利店等提供快件派送服务。支持快递服务网络向农村地区延伸。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商务部、邮政局、农业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 (财政部、商务部、邮政局) 鼓励学校、快递企业、第三方主体因地制宜加强合作, 通过设置智能快件箱或快件收发室、委托校园邮政局所代为投递、建立共同配送站点等方式, 促进快递进校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邮政局、商务部、教育部) 根据执法需求, 研究推动被监管人员生活物资电子商务和智能配送。 (司法部) 有条件的城市应将配套建设物流 (快递) 配送站、智能终端设施纳入城市社区发展规划, 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 (快递) 企业对网络购物商品包装物进行回收和循环利用。 (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八) 规范物流配送车辆管理。各地区要按照有关规定, 推动城市配送车辆的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制定并实施城市配送用汽车、电动三轮车等车辆管理办法, 强化城市配送运力需求管理, 保障配送车辆的便利通行;鼓励采用清洁能源车辆开展物流 (快递) 配送业务, 支持充电、加气等设施建设;合理规划物流 (快递) 配送车辆通行路线和货物装卸搬运地点。对物流 (快递) 配送车辆采取通行证管理的城市, 应明确管理部门、公开准入条件、引入社会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十九) 合理布局物流仓储设施。完善仓储建设标准体系, 鼓励现代化仓储设施建设, 加强偏远地区仓储设施建设。 (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安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林业局) 各地区要在城乡规划中合理规划布局物流仓储用地,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供地计划中合理安排仓储建设用地, 引导社会资本进行仓储设施投资建设或再利用, 严禁擅自改变物流仓储用地性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鼓励物流 (快递) 企业发展“仓配一体化”服务。 (商务部、邮政局)
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二十) 加强电子商务国际合作。积极发起或参与多双边或区域关于电子商务规则的谈判和交流合作, 研究建立我国与国际认可组织的互认机制, 依托我国认证认可制度和体系, 完善电子商务企业和商品的合格评定机制, 提升国际组织和机构对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和商品认证结果的认可程度, 力争国际电子商务规制制定的主动权和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话语权。 (商务部、质检总局)
(二十一) 提升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效率。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检验检疫、结汇、缴进口税等关键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简化与完善跨境电子商务货物返修与退运通关流程, 提高通[微博]关效率。 (海关总署、财政部、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外汇局) 探索建立跨境电子商务货物负面清单、风险监测制度, 完善跨境电子商务货物通关与检验检疫监管模式, 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及相关物流企业诚信分类管理制度, 防止疫病疫情传入、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物种资源流失。 (海关总署、质检总局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大力支持中国 (杭州)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 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加快在全国范围推广。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
(二十二) 推动电子商务走出去。抓紧研究制定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外汇局) 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电子商务企业境外投资并购的贷款支持, 研究制定针对电子商务企业境外上市的规范管理政策。 (人民银行、证监会、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 简化电子商务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手续, 拓宽其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及变更登记业务办理渠道。 (外汇局) 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 创立自有品牌。各驻外机构应加大对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力度。进一步开放面向港澳台地区的电子商务市场, 推动设立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鼓励发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子商务合作, 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 建立政府、企业、专家等各个层面的对话机制, 发起和主导电子商务多边合作。 (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七、构筑安全保障防线
(二十三) 保障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电子商务企业要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相关要求, 采用安全可控的信息设备和网络安全产品, 建设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数据资源安全管理体系和网络安全应急处置体系, 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获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提高自身信息安全管理水平。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加强与网络安全专业服务机构、相关管理部门的合作, 共享网络安全威胁预警信息, 消除网络安全隐患, 共同防范网络攻击破坏、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 (公安部、国家认监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密码局)
(二十四) 确保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研究制定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电子商务交易各方的安全责任和义务。 (工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 建立电子认证信任体系, 促进电子认证机构数字证书交叉互认和数字证书应用的互联互通, 推广数字证书在电子商务交易领域的应用。建立电子合同等电子交易凭证的规范管理机制, 确保网络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加强电子商务交易各方信息保护, 保障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密码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五) 预防和打击电子商务领域违法犯罪。电子商务企业要切实履行违禁品信息巡查清理、交易记录及日志留存、违法犯罪线索报告等责任和义务, 加强对销售管制商品网络商户的资格审查和对异常交易、非法交易的监控, 防范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给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洗钱等便利, 并为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提供技术支持。加强电子商务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协作配合, 建立跨机构合作机制, 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上非法交易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公安部、工商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八、健全支撑体系
(二十六) 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法立法进程, 研究制定或适时修订相关法规, 明确电子票据、电子合同、电子检验检疫报告和证书、各类电子交易凭证等的法律效力, 作为处理相关业务的合法凭证。 (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制定适合电子商务特点的投诉管理制度, 制定基于统一产品编码的电子商务交易产品质量信息发布规范, 建立电子商务纠纷解决和产品质量担保责任机制。 (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逐步推行电子发票和电子会计档案, 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 (税务总局、财政部、档案局、国家标准委) 建立完善电子商务统计制度, 扩大电子商务统计的覆盖面, 增强统计的及时性、真实性。 (统计局、商务部) 统一线上线下的商品编码标识, 完善电子商务标准规范体系, 研究电子商务基础性关键标准, 积极主导和参与制定电子商务国际标准。 (国家标准委、商务部)
(二十七)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制度, 推动电子商务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推进人口、法人、商标和产品质量等信息资源向电子商务企业和信用服务机构开放, 逐步降低查询及利用成本。 (工商总局、商务部、公安部、质检总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促进电子商务信用信息与社会其他领域相关信息的交换共享, 推动电子商务信用评价,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领域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 (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商务部) 推动电子商务领域应用网络身份证, 完善网店实名制, 鼓励发展社会化的电子商务网站可信认证服务。 (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 发展电子商务可信交易保障公共服务, 完善电子商务信用服务保障制度, 推动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第三方信用服务和产品在电子商务中的推广应用。 (工商总局、质检总局)
(二十八) 强化科技与教育支撑。开展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发展规律研究。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交易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实施网络定制服务、网络平台服务、网络交易服务、网络贸易服务、网络交易保障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工程。强化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企业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探索建立电子商务学科体系, 引导高等院校加强电子商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更多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 (科技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 建立预防网络诈骗、保障交易安全、保护个人信息等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服务机制。 (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
(二十九) 协调推动区域电子商务发展。各地区要把电子商务列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按照国家有关区域发展规划和对外经贸合作战略, 立足城市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 引导各类电子商务业态和功能聚集, 推动电子商务产业统筹协调、错位发展。推动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建设。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依托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加快开展电子商务法规政策创新和试点示范工作, 为国家制定电子商务相关法规和政策提供实践依据。加强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支持与指导。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本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 于2015年底前研究出台具体政策。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要完善电子商务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研究重大问题, 加强指导和服务。有关社会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监督作用, 推动行业自律和服务创新。相关部门、社团组织及企业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密切协作, 开拓创新, 共同推动建立规范有序、社会共治、辐射全球的电子商务大市场, 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15年5月4日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它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是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养,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院编写的,全面反映高等职业教育战线创新发展成果的2014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近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呈现以下主要特点:一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总体保持提升态势;二是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资源整体呈现改善趋势;三是政府以财政专项引导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各地积极探索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初显成效;四是高等职业学校在服务产业能力提升和区域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诚然,面对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质量提升的同时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如就业及生源市场供需变化挑战高职办学模式,“升本”诱惑挑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挑战高等职业学校独立空间等难题。在10月18日于江苏泰州召开的“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4年年会”开幕式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鼓励高职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方位,不为所惑”, “把握方向,坚定前行”, 指明了专科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
在未来,提升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因为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操作技术、具有技术革新和创造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近两年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和企业用工极度短缺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如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全面部署,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任务措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高等职业教育只要不断增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必将在新的起点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意见】推荐阅读:
财政局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方案09-13
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07-17
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通知12-11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品07-24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07-10
大力推进班组建设 全面夯实发展基础12-01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10-26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