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及技巧(精选11篇)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复习方法及解题技巧
知识梳理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重要体现。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面对一篇作品,要读懂它,必须从题目入手,从词语入手,进而扩大到句子,再到篇章,将其思想实际与感情核心拽住。高考在此设考点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重要词语包括指代词、比喻词、含义深刻的词语等,有时就是全文所陈述的对象词(如转基因作物、沙尘暴等);重要句子包括比喻句(如暴发户造谱牒等)、议论句、抒情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等,有时就是全文主旨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按一定标准找到相关语句,并按要求将其整理合并以符合答题材要求的句子;[常见题型]分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客观题设四小题12分,一般是从词语、句子、信息和对根据文本所列信息所作的推断评判四个方面命题。主观题侧重对文意的理解,对信息的筛选归纳整合,对表达手法的分析评价,对作品形象的鉴赏,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等。客观题注重于对文意的理解,主观题偏重于对文意把握之后的表达。
复习方法主要是读,带问题去读,有意识去读,可以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可以在认真研读了一两篇文章的解题思路之后有意识地去尝试读。
解题方法
步骤与方法,第一步是初读全文,整体把握,这一步要细读,要清楚到每一段讲什么,命题中所指在哪一段要立马能找到的程度;第二步是边读边试命题,考生要有意识地按照高考试题格式对文章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信息筛选与梳理、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方面试着命题,这样看完文章后,再按题索答就轻松多了;第三步要将“一块块”读成“一条线”,就是先抓住全文所述对象,然后将此对象的特点用自己的话归纳成一句话;第四步是认真读懂所设问题的本质,它到底要问什么,我该答什么,问题的关键词是什么,等等。有人说,作现代文阅读要找准三点,我认为是颇有道理的。第一点是找准命题点,就是要明确命题所指大致范围,是指词、句、信息筛选还是鉴赏评价,是在文题、文首、文尾还是文中哪几段;第二是找准相关点,在上述基础上,明确与命题相关的哪些部位;第三是找准选择点,就是进一步落实命题要求答案的相关语句。这三点范围上有一个从大到小,思路上有一个由粗到精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答案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全部资料免费下载的过程。组织答题语言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充分利用原文词句,二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下面是一位老师总结的关于现代文阅读高考复习时的方法,我试了以后也有较大收获。现附于此,供大家参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教与学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我也尝试过一些方法,先公布如下,旨在抛砖引玉:学生读千字文,谈整体感受,只读,不做题——一周时间;学生读文章,看题,对答案,想明白答案的理由——一周时间;学生看题,读文章,作题,教师讲答案——一周时间;学生看题,读文章,作题,学生讲答案——一周时间。
自己觉得挺有成效的,虽然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但收效显著。
二、怎样引导学生组织语言并完整、准确、简洁、规范地“写”出答案,我是这样做的:
1、先看题目要求,从题目的指令中找到启发点和感受点;
2、按答题要求切分文段为若干个表意单位,区分主要信息和非主要信息;
3、筛选主要信息,概括主要信息(即缩写),用自己的俗语来说;
4、设计适合题目要求的表达句式,修改3中的句子。
组织语言的整体原则:
1、文中有原句决不自己造;
2、文中无原句先搞文中词语的组合;
3、实在什么相关的信息找不到,就只有自己按上面四步走。
三、题中没有特别要求的,尽量用原文语句回答。
题中要求“用自己的话”,可以用原文的词或短语组织语句回答。原文没有可用词或短语时也应有原
文语句作依据来组织语句回答。
一、通读文章, 抓其精髓
阅读理解题目虽然主要在“理解”二字上, 但是“阅读”才是做题的第一步, 也是最基础的步骤。当学生拿到题时, 先浏览一遍材料, 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浏览时会出现找不到主次关键的现象, 这就需要老师在一旁作指导,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出现的关键句词, 并做好文章结构的划分, 能总体上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二、题型分类及解题思路
通常遇到的阅读理解题型一般有分析修辞手法类、分析表现手法类。
当遇到分析修辞手法类的题目时, 学生需要先写出修辞手法, 在写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最后再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其作用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分析修辞手法这类型的题, 一般是要求学生就文章的某一段或者是某一句话进行分析, 总结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只要学生能理清解题思路, 对于此类题目就可以做到迎刃而解。高中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不多, 学生需要记住以应对考试。第一种就是拟人, 拟人这种修辞手法的目的, 就是使文章的内容更生动形象, 通常是赋予事物以人的情绪、动作及状态, 给读者想象和启发的空间。第二个是比喻, 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丰富文章内容, 使文章更生动, 增加阅读的趣味性。第三个是排比, 排比句很好识别, 和一般的句子有很大差别。排比句句式结构工整, 读起来会有韵律感, 读者一般对于排比句印象更为深刻, 有利于文章对于主体的说明和突出。第四种是反衬的手法, 一般是使用正面或反面事例来突出文章写作主体的, 能更为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态度和情感色彩。
表现手法类型的题目同样也需要学生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 象征手法就是其一。为了使文章的更具有鲜明的特征, 可采用引申的手法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含蓄地表达。当明确了文章所用的表现手法后, 学生依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对题目进行论述, 决不可出现脱离文章内容作答的情况发生。
其实, 无论是什么题型的题目, 把握好文章的主旨才是关键, 任何题目的作答都是以文章内容为主体, 不可脱离文章而空谈。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 在日常的学习中老师需要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归纳和概括能力的培训, 引导学生能靠自己的力量, 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同时在答题时不少学生会出现答题不完整、不全面的现象, 老师可以通过平时的训练加强学生对文章的全面理解, 使学生在答题时能全方位, 客观作答, 找到得分点, 高效答题。
三、文章类型分析
在高中时期常见的文章类型主要有3 种, 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阅读理解题目一般出现的文章是科技说明文和文学作品的选段, 其中文学作品包含的范围很广泛, 有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题材。虽然题材上千差万别但是多数文章都是通过对具体事件或事物的描述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背景和社会现象的看法, 文章蕴含着浓厚的思想情感和人文气息。
学生在做题时, 不仅要能清楚区分各种文章类型和写作表达手法, 还要能找寻出考查的知识点。由于新课改的实施,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提高, 这使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像原来一样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 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优势, 做学习的主人。在做练习时, 老师不妨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 然后多采用引导和暗示的手法, 让学生自主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对于同一篇文章的不同见解, 老师要多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 不能武断否定, 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善于总结积累
阅读理解题目虽然在文章类型上有些许差别, 但是对于常见的问题都是有可循规律的。学生可以将日常的题目和答案记录在本子上, 通过对比分析, 寻找答题规律和技巧。采取厚积薄发战术, 学生通过日常的点滴累积帮助自己提高在阅读理解题目上的正确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任何质的飞跃都需要量的累积, 学习也是一样, 只有把日常学习的点点滴滴都记录收集起来, 才能在最终的考试时做到得心应手, 平时的积累会反映在考试成绩上, 打破学习懒惰性, 积极主动地去累积知识。
一、江苏省近5年高考阅读理解题分析
1.2009-2013江苏省高考英语试卷的阅读理解题类型统计。
【2009年】体裁:议论文1篇,记叙文1篇,说明文2篇。题材:女性喜欢交谈,幼儿园小朋友“刁难”老师,公共汽车票,土壤的知识。
【2010年】体裁:议论文1篇,说明文3篇。题材:人对狼的态度,英文姓/名,美加旅游交税对比,中国高铁环亚洲计划。
【2011年】体裁:议论文1篇,说明文3篇。题材:人性本善,发明创造,招收成员海报,深海风力发电。
【2012年】体裁:议论文4篇。题材:一个人在荒岛,美国农业老年化,药品危害,文学作品。
【2013年】体裁:说明文1篇,议论文2篇,人物传记1篇。题材:公园传单,辩证地看待排队行为,生物生态,马克·吐温和他的6本书。
5年的阅读理解题中推理判断题量分别为:7,7,4,5,8;事实细节题为6,7,8,8,4;主旨大意题为1,1,1,2,3;词义猜测题为1,0,2,0,0。
2.数据统计分析。
(1)体裁方面:议论文和说明文占主体地位,阅读理解偏重于对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考查。还可看出议论文的体裁正在高考阅读理解中凸显其地位,议论文已成为主要的考查体裁。
(2)题材方面:涉及的范围较广,从对各种话题、事物的阐述,到对各类问题的议论,从中国国内的主题到国外现象的说明和议论,每一篇都是新鲜的内容。可见阅读理解越来越具有灵活性,是能力测试题。
(3)设题方面:推理判断题和事实细节题比重很大,主旨大意题和词义猜测题比重相对很小。阅读理解题还是突出对于文章的具体内容、细节的理解,主要是考查学生寻找信息、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阅读理解的解题策略
1.破解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一般根据短文提供的信息和事实进行提问,命题人通常通过对文章细节加以改写,来考查学生准确理解细节的能力。细节理解题难度不大,只要考生做题时细心, 就不会失分。
(1)细节理解题的出题特点。这类题中的干扰情况有改变句子的时态或语态;近义词、反义词的变化,表现在正话反说、反话正说以迷惑考生;主语或谓语的改变,把原来A做的事改成B做的;文不对题或无中生有, 即根据主观想象错误地推断出一个结论,与原文内容毫不相干。
(2)破解细节理解题的策略。根据细节理解题的特点,笔者建议的方法为寻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数字、人名等,把握住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还要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千万不能张冠李戴, 错误理解选项或原文。
2.巧解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直接陈述的观点或描述的事实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得出符合作者意愿的结论,即根据作者暗示的内容,推断出合理的结论。
(1)推理判断题的出题特点。要了解题干中常用的词,如infer,learn from。判断题干扰项的典型特点为错误推理, 鱼目混珠,还有一种是没有进行推理,选项只是重复了原文中已经呈现出的事实,没有经过推理。
(2)巧解推理判断题的策略。①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原文,从字里行间捕捉有用的提示和线索进行推理判断。利用正向推理或逆向思维去推断出该句话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同时还要理清前后句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对比关系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②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词义色彩,利用文章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褒贬之意,进行合理正确的推理判断。③最关键的是千万不能用自己的观点来进行推断,否则容易出错。④遇到推断文章出处的题时,要分析文章的结构及内容,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揣摩出文章的类型或出处。这时排除法也是必须配合使用的方法。
3.明晰主旨大意题。主旨大意题通常分为两种:选出文章最佳标题和概括文章或段落大意。
根据其出题特点,考试时可利用略读或跳读法找中心句、主题句。抓住文章的首段与末段及段落的首句和末句,顺着其提供的主要线索,就能归纳出文章的大意了。要了解文章标题的特点,那就是必须涵盖全文的意思,并且简洁明了、新颖醒目,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
4.详辨词义猜测题。词义猜测题主要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和语义的能力,强调语境的分析和把握能力。从考查内容看,主要猜测某个生词、短语、句子的意思或代词指代等。考生可根据上下文的解释进行猜测,还可利用其与熟悉词语的关系进行猜测。对于指代判断,要认真分析动作转换,区分动作的不同执行者和承受者,从而准确判断代词的正确指代。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待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如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还有人心冷漠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因此,在欣赏时,我们就要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认识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由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分析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第一,要善于从地点、时间、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第二,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常见命题方式:
① 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② 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③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④ 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解题思路: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 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典例分析:
① 简要分析《项链》主人公命运的社会根源。
答:当时法国社会视女性为玩物,这种恶劣价值观弥漫于整个社会,是制约玛蒂尔德人生理想和生命情致的一副精神枷锁;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风气,又是导致玛蒂尔德悲剧的深层社会原因。小说在讽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同时,也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造成这一类人间悲剧的资本主义社会。
②《智取生辰纲》中的自然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散文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形式上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同时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暗示,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通过“形”抓住“神”。
一、散文的分类以及文体特征 散文可以分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记叙散文是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有的侧重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何种感情,与文章的思想内涵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散文的线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是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散文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散文的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之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想象,结合已有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具体形象”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托物言志是借物喻人、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人的思想情感。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所写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
散文的思想内容、深刻的意蕴必须依附于带有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进而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阅读,要弄清楚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作品中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散文阅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及其考点。
一是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比如,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若是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题答题的关键,是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二是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散文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考题形式是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的关键是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三是品味语言。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此又包含很多小项。
字词含义。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这类题答题思路,要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要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词语妙用。考题形式是品评加点词语作用或分析加点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思路为: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高级工程师挂靠价格
四是掌握表达方式的作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其他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经常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二、主要题型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出色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一、初中学生阅读理解题失分的主要原因
1.学生阅读基础知识欠缺
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阅读的基本知识并具备最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命题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设计的,一般比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规律。很多的初中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没有掌握最基本词汇的常见意义和应用方法,对已经学过的词汇不能很好地掌握,不能对文章的基本信息进行概括和归纳,不能对一些简单的文章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因此,不能对文章的主旨、艺术手法,或者一些逻辑关系进行准确把握,造成失分较多。
2. 常用的文体知识了解不够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一些常见的文体知识了解不足,这也是制约学生有效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原因。学生不明白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的特点,不能根据不同文体特点进行答题。
3.缺乏相应的解题技巧
阅读题有一定的解题技巧,但有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教给他们的方法和技巧,更不能在平时训练过程当中进行很好的总结,没有掌握解题技巧,因此得到的分数不理想。
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策略
1. 重视基本阅读知识教学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题的得分率,教师就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巩固,要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词语和句子阅读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引导学生能够通过上下文的关系分析,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使学生能够牢固树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思想,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阅读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使学生了解理解文章的主旨对阅读的重要性,要使学生能够结合文章的主旨理解具体句子在文章的重点含义,使学生能够把词句的含义理解得更为深刻。总之,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基础阅读指导,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2. 对学生进行文体知识指导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题的解题效果,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常见的文体知识指导。比如叙事类文章一般注重叙述的六要素,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把握文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主要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对议论文来讲,需要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在文章当中是如何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是如何选择一系列的材料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佐证的,在论证过程当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等。只有对常见的文体知识有所了解,学生才能结合问题特点,进行阅读理解,学生的阅读题做题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3.对学生进行阅读题解题技巧指导
根据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对考生的要求,我们可将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归纳为以下几种题型:细节理解题,词句理解题,主题、主旨题,猜测词义题,推理判断题。下面,作者将结合平时教学中的经验体会,谈一谈做英语阅读理解题的技巧及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
1、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阅读题干,首先要掌握问题的类型。分清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客观信息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观判断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这类题必须领会作者的态度、意图,并对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推理。另外,了解题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对比,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
2、速读全文,了解大意知主题。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吸收有用信息。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近几年的高考阅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45个词左右。考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主题句,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并且要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
3、事实细节题的解题技巧。事实细节是用来支撑、阐述和解释主题思想的具体信息。抓住文章中的事实和细节是做她该类题型的关键,也是做好其他题型的基础,该类题型法类题的特点:其正确答案几乎都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直接信息。正确答案常常让阅读材料中的某个信息点,或是其变体。此类题目难度一般不人,只是要求做题时要细心,看清题干和各选项,仔细辨别真伪。
4、判断推理题的解题技巧。推敲作者的杰度,理解文章的寓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和推理判断题,也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这两类题常常是相互依存的,推理是为了得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又依赖于合乎逻辑的推理。
判断题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不同观点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能力。推理题是考查学生由文章的字面信息推出未知信息或隐含信息的能力。推论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无论是做判断题,还是做推理题,最大的忌讳是脱离原文,凭空臆断。要做好判断题和推理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判断有据,推论有理,忠实原文,切忌用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原意,全面分析考虑所给相关信息,推理条件要充分。如果所提供的选项条件均不充分,可对各选项进行可能性排序,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5、猜测词义的方法。猜词是应用英语的重要能力,也是高考中常用的题型。它不但需要准确无误地理解上下文,而且要有较大的泛读量,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我们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确定词义。该类题型旨在考查学生利用上下文提示猜测生词或词组的能力。
做该类题型,要善于从上下文中找出有关提示。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提示:(1)通过定义和解释来猜词。(2)根据同义、反义、同位等关系来猜词。(3)根据逻辑关系来猜,如对比、转折、因果、让步等。(4)根据举例来猜。
6、识别图形题的解题技巧。该类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根据材料内容进行空间想象的能力。如果是地图。考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方位感:如果是人体、实物等,考生必须具有根据文字描述进行形象再造的能力;如果是仪器、仪表、统计图表,考生必须具有准确的读表能力。
二、怎样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的能力是在阅读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大量阅读是必要的,但是科学的方法有助于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
1、学好课文。英语课文是同学们学习英语的主要材料,是国家对高考考生考核和选拔的重要依据,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因此,学生一定要把课文读懂钻透。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把课文理解透彻,会灵活翻译;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弄懂课文里的语法现象,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老师或同学:生词和词组在故事情节中能准确识记:尽量做到能复述课文,背诵部分课文,能背诵全文更好。
2、坚持“天天读”。利用零碎时间,至少每天读1篇短文,每月读1本课外书,到高三时,要逐渐变为每天读一组(5篇文章、包括故事、科普、应用文等),向高考题型靠拢。
3、从趣味故事入手,向广泛适用发展。开始时要选难易适中的趣味故事题材,有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随着能力的提高,选材应更加实用广泛,尤其要重视阅读两方文化背景知识和一般常识方面的内容,也千万别因为科技文章枯燥而放弃。
4、阅读长篇故事与短篇文章相结合。长篇故事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而带问题的短篇文章更有利于及时检查阅读效果和培养解题技巧。
5、培养快速阅读能力。在阅读文章时,首先要理解其含义,即懂得它的意思,与此同时,要注意不断地加快速度。最后力争达到至少每分钟50词以上。
6、阅读理解。培养猜测能力。阅读时不能念出声,否则会影响速度的提高。阅读时也不能见了生词就查字典,要培养猜测生词意思的能力,读完一篇文章后要回味全文。体会作者的意图。解答完文章后的问题时要及时核对答案,如有错误,复读有关部分,找出原来理解错误的地方与产生误解的原因,以期达到正确理解全文的日的。
7、组织阅读小组。互通阅读书籍。经常交流体会,是“花钱少、看书多、共同进步”的一种好方法。
8、学一点快速阅读的方法,用于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中迅速吸收有用信息的一种读书方法。它不是只求快速的阅览,而是注重质量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解过程。如默读法、集中法、记忆法等,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从文章里迅速获得足以构成所学知识的信息。
在高考答卷时,不应人为地控制阅读速度,而应以能正确理解文章为原则。假如平时快速阅读的方法已学到手,能熟练运用,考试时的阅读速度自然就会快起来。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 (4)以事件为线 (5)以情感为线 (6)以某物为线 (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五、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七、文章的结构
1、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八、语言上
1、题型:
(1)词语选用: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B、一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1 )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见附2语言特色)
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一、给文段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十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三、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四、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附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附2语言特色
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2、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附3、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汉。它适用于阅读一切记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只要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一篇记叙文的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⑴“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是以哪个为主。
⑵“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记叙文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⑶“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⑷“辨叙术方式”,即辨析志读文章的主要采用顺叙、倒叙,有无间有插叙、被叙或追叙等叙述方法。
⑸“挖中心思想”,目的是“理解作品的意义”,这是记叙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
诗文奇奇丽丽美,待我认认真真游。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漫步在林黛玉的诗歌里,读到的是“口齿噙香对月吟”的凄美,悟到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绝望,看到的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愁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漫步在杜甫的诗歌里,读到的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的豪壮,悟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真情,看到的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和谐。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漫步在李白的诗歌里,读到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悟到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看到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伤。
漫步在诗歌王国中,我不仅看到了“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杜甫,“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的李白,我还看到“孤忠报楚国,余**及汉湘人”的屈原,“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的白居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蒲松龄,看到了……
漫步在诗歌王国中,我看到了屈原遭放逐,却依然故我,“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看到了陶渊明辞官回家,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到了李白被贬,依旧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看到了……
漫步在诗歌王国中,我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谁才是真正的英雄!悟到了生命短暂,世上没有永恒的侥幸让我们沾沾自喜,也没有永恒的不幸让我们痛不欲生;悟到了要不为金钱名誉所惑,要做真的自己,善的自己,美的自己。悟到了……
人生曲曲折折弯,世事梦梦幻幻云;
诗文真真切切情,我已完完整整游。
仔细研究高考英语真题,我们会发现,细节题主要是针对文章中的某个短语、某个从句或某个完整的句子而设置,其中又以针对句子设题的情况居多。下面我们将结合真题,具体分析细节题的命题思路、解题方法和技巧。
针对定语从句的关系词设题
我们知道,英语中的基本句型的语序大致上是固定不变的,但有些时候,由于表达的需要,某些句子的成分或位置会发生变化,如定语从句中的状语(关系副词)前移等。这种变化往往会令考生感到迷惑,于是命题者就常常利用这种变化设置考题。
例1:Many years ago, when I was fresh out of school and working in Denver, I was driving to my parents' home in Missouri for Christmas. I stopped at a gas station (加油站) about 50 miles from Oklahoma City, where I was planning to stop and visit a friend. While I was standing in line at the cash register (收款台), I said hello to an older couple who were also paying for gas. (2006年全国卷I,B篇)
60. The author planned to stop at Oklahoma City _______.
A. to visit a friend
B. to see his parents
C. to pay or the cash register
D. to have more gas for his car
解析:这是一道细节题。根据题干中的Oklahoma City,我们可以定位到原文的第二句话:“I stopped at a gas station about 50 miles from Oklahoma City, where I was planning to stop and visit a friend.”分析句子结构,定语从句where...的先行词是Oklahoma City,关系副词where相当于in which,将定语从句还原为正常语序:I was planning to stop and visit a friend in Oklahoma City,可确定作者在Oklahoma City停留是计划(planning to)去拜访一个朋友。因此正确答案为A。
例2:Coming in a close second—and often wrongly mentioned as the most distant land—is Easter Island, which lies 1,260 miles east of its nearest neighbor, Pitcairn Island, and 2,300 miles west of South America.
The mountainous 64-square-mile island was settled around the 5th century, supposedly by people who were lost at sea. They had no connec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giving them plenty of time to build more than 1,000 huge stone figures, called moai, for which the island is most famous. (2003年全国卷,A篇)
5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ost famous for moai?
A. Tristan da Cunha.B. Pitcairn Island.
C. Easter Island.D. St. Helena.
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因moai而闻名的是一座岛屿(the island),因此解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上文最后一句话中the island的具体所指。回到上文第一段,出现了两个岛的名字:Easter Island和Pitcairn Island,进一步分析句子结构可知,主语为Easter Island,而Pitcairn Island出现在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中,是和Easter Island相邻的岛屿,所以下段中出现的The mountainous 64-square-mile island和最后一句中的the island指的也是Easter Island,故正确答案为C。
【技巧点拨】解答针对定语从句设置的细节题时,考生一定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关系词所指代的对象,准确答题。
针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设题
除针对一些结构上比较特殊的句式设题之外,有些意义上容易令考生产生误解的语句也是命题者关注的重点。例如:
In the restaurant
There is probably nothing more annoying than a diner receiving or making a call near you when you are in a restaurant. The icy glares you receive should be warning that it is not appreciated. Turn your phone off and use your message service to return calls after you leave. (2005年上海春季卷,B篇)
79.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most annoying thing in a restaurant is that ________.
A. you receive icy glares
B. a nearby diner is answering a phone call
C. you have to use the message service
D. you can not return calls until after you leave
解析:解题的关键就在于理解词组nothing more ... than的准确含义:“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即“最……”,用比较级表示最高级的意义。原文第一句中说明了最annoying的事件是:receiving or making a call near you,因此可判定正确答案为B。然而,这道题的其他三个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也有出现,如果考生不理解词组nothing more ... than是比较级表最高级的意思,又受到其他三个选项的干扰,则会无从选择。
英语中有许多难于理解的句子,下面略举几例:
(1) 否定转移
They are not working hard at English only for themselves. 他们在努力学习英语,这样做并不仅仅是为了他们自己。
错误表达:They are working hard at English not only for themselves.
(2) 全部否定与部分否定
全部否定:All germs are invisible to the naked eyes. 所有细菌都不能被肉眼所见。
部分否定:Not all worms are visible to the naked eyes. 并不是所有的虫子都能被肉眼所见。
(3) 含有more than / no more ... than的句子
The question is more than the boy is able to work out. 这个男孩是没有能力解出这道题的。
A family without love is no more a home than a body without soul is a man. 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不能称之为人一样,一个没有爱的家庭就不能称之为家。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针对容易产生歧义或难以理解的句子设置的题型时,考生需结合平时积累的基础知识,反复推敲句意,“去伪存真”,判定句子在文中的准确意思之后再解题。
针对上下文或句间的逻辑关系设题
阅读理解文章中,有些句子间虽然没有明显的关联词,但却形成了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以及含有例证、引用等的句子,这些都可能成为命题人的设题点。
例1:
* The left half of the brain controls the right side of the body. The right half controls the left side.
* One half of the brain is always dominant (in charge). Usually, the left brain is dominant, which is why 90% of people are right-handed. (2007年江苏卷,D篇)
70. 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e reason why around 10% of people are left-handed is that ________.
A. their frontal lobe is usually dominant
B. their temporal lobe is usually dominant
C. their right brain is usually dominant
D. their left brain is usually dominant
解析:该题无法在文中直接找到相对应的答案,而是需要考生利用原文的相关信息进行推测,从而得出正确答案。题干问的是“10%左右的人是左撇子的原因”,而原文阐述的是“通常情况下,左脑处于支配地位,因此90%左右的人是右撇子”,而前文说“左脑控制右边身体,右脑控制左边身体”,那么推测可知,左撇子是由于他们的右脑处于支配地位。因此正确答案为C。
例2:Jim suffered heart problems. In conversation he expressed little joy and it seemed that his life was drawing to a close.
When his heart problems led to operation, Jim went through it successfully, and a full recovery was expected. Within days, however, his heart was not beating properly. Jim was rushed back to operation, but nothing was found to explain the cause of his illness. He died on the operating table on the day before his 48th birthday. (2007年四川卷,B篇)
59. Jim was sent back to operation because ________.
A. his heart didn't work well
B. he expected a full recovery
C. his life was drawing to a close
D. the first one wasn't well performed
解析:题干中“Within days, however, his heart was not beating properly. Jim was rushed back to operation ...”这两个句子之间虽无表示原因的连词,但它们之间形成了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即Jim的心脏跳动不正常,所以再次进行手术。正确答案为A。
例3:What will people die of 100 years from now? If you think that is a simple question, you have not bee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volution that is taking place in bio-technology (生物技术). With the help of new medicine, the human body will last a very long time. Death will come mainly from accidents, murder and war. Today's leading killers, such as heart disease, cancer, and aging itself, will become distant memories. (2007年辽宁卷,A篇)
56.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human death is now mainly caused by ________.
A. diseases and aging
B. accidents and war
C. accidents and aging
D. heart disease and war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mainly caused,可对应至原文中的leading killers,such as后列举出了具体内容,因此正确答案为A。
【技巧点拨】阅读理解题不同于单项选择题,句子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处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相联系。因此,考生解题时不应拘泥于某个单句,而应“瞻前顾后”,注意整体联系,避免“以偏概全”,准确解题。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及技巧】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小说解题技巧07-11
高考大纲题型语文常见题型解题技巧07-21
高考语文提高写作技巧的方法07-06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及解题模型10-17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读原文11-03
高考政治解题技巧10-27
票证类高考历史题解题技巧06-05
成人高考高中语文复习技巧11-07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的方法建议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