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1

少年的理想都是多变的,就像妇女们一件又一件的衣服,但是这“衣服”更厚重罢了。

儿时,男孩子们都酷爱武器,想当一名军事家。但长大后,虽依然喜爱枪械,却开始讨厌起它的作用来了。害怕自己的心灵因为血腥而麻木不仁。

近来,日本的九级地震导致数万人丧生失踪,又冒出了研究医学的念头,但一会儿就忘,我的理想始终没有定数。

我也思考过关于理想的问题,但是我有限的大脑简直思考不了这无限的问题。最终我只筛选下两个崇高的理想:作家和数学家。

但只能择其一就面临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是拥有强大的信念,还是拥有真理。

六年级下册作文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貌似两者既是互通的,又是等价的。又根据哥德尔定理,数学这个系统亦不能证明自己的成立和真实性。

于是,我选择了信念。

信念,信念,就是一直相信的意思。我的信念就是相信文字可以给予我信念。

还得从语文的魅力说起。

文字像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当你觉得某个字确定应该是这个意思这个读音,好像它又是个毫无意义的符号了,不可捉摸。而且语文从来不存在满分,这让每个作品都有了上升的空间,并让人有写作的欲望。虽然数学也如此,但它有太多不确定性,说不定那天被证明一加一不等于二,整个数学大厦轰然倒塌。虽然很刺激,但我承受不了。

写作的欲望来源于对生活的倾吐,以让人明白某种道理。无非两种方式,一种纯粹讲道理---议论,一种讲个故事说道理---叙述。相互依托就成了一篇文章。

文学最难的是把握文章的“度”---详略、用词、篇幅、立意……恰似儒家的中庸。你看,光是语文这门学科就蕴藏着许多道理。

最直接影响我的兴趣的还是书。迷上书之后,废寝忘食,乃至抛弃了许多东西---不想做作业了;连上厕所都看,在厕所一呆一个多小时;最老土的办法:窝在抽屉里看;听脚步声;甚至忘掉了“斗智斗勇”,什么都不顾,什么都不管,明目张胆地看,连笔盖都忘记盖上。这些事固然有负面影响,但看一本好书或看一篇好文章,比做一次作业有用!(不过也不能因此不做作业。)

如今最想做的事便是看许多名著,写许多文章。但因为有些懒,没想记录下自己的心中所想。

所以,我更应该应对好现在的各种考验,以后才能更自由地抒发心中所想。每次作文都是一次提高的机会,虽然限制了思路,但也更能让以后的信马由缰不至于跑得太远。

理想都需要现实作依托,我愿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能像鲁迅医治心灵,这是我的理想,不管是谁,或多或少都应该有一个理想,当所有人都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即使末日来临,死亦足矣!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二:

我想同学们都会有一个美好而又美丽的理想吧。

我也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做一名医生。我知道做一名医生很难,但是我一想到那些医生们乱砍价,给人乱看病,等等一大堆不好的影响,对一些家庭有伤害。所以我志愿做医生。医生要有很好的心态,1:身为一名医务人员,不应该给病人不用心看病,心里没有一个好心态,不努力争取给病人看好;2:身为一名医生,不应该乱开价。因为有些医生给病人看病要买昂贵的药物,从中或得较大的利润,是自己过上幸福的日子;3:一名医生,至少要尊重病人和上级。

我想这上面的三点身为一名医生的人,应该具有以上几点吧,这是最少的要求。我如果是一名医生,我要成为全能的医生,一个人可以代表整个医院,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一个医生,那现在的癌症对于我们就是小菜一碟,在简单不过了。但是现在呢?癌病看好的几率太小了。一不小心,稍微失误就会造成生命危险,就算没有生命危险,至少成为终身残疾。那那样医院在病人的心里会怎样想呢。

所以我要去努力的去奋斗,完成我的愿望,为病人们看好他们的癌症。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三:

人生在世,何以为贵?懂得生命的意义的人定是个不凡的人。每个人对人生的定义不尽相同。有的人追求金钱,有的人追求名利地位,有的人却追求贡献……

幼时的我对人生的意义尚未思考,只要每天有好玩的,好吃的就高兴。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初年的追求早已成了“过去时”。我现在就要小学毕业了,将来还要上中学,上大学。用汗水谱写自己的壮丽人生;用努力来回报老师的谆谆教诲;用成功来报答父母的殷殷期盼……

假如将来我是一个大富豪,我将把所有的资产捐赠给中国的福利事业,让每一个人都幸福美满。

假如将来我是一名打工仔,我将我的双手为“四化”创造财富,为公司谋求发展。

假如将来我是一名军人,我将用我的生命去扞卫国家主权,为和平事业贡献力量。

假如将来我是一位篮球明星,我将用尽全身的力量在赛场上拼搏,给观众带来精彩的视觉享受……

六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2

课内: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千年梦圆在今朝》《我最好的老师》

课外:

“指向科学精神的发现”选文:《逝世前的科学记录》《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给孩子们讲阿基米德的故事》《达尔文的童年》(选自人教版 《同步阅读》六年级下册教材。原文略。)

“指向议论文体的表达”选文:《滴水穿石的启示》(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说勤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备课构想

1. 主题的形成。本单元导语这样表述:“你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本组课文将着重让我们感受在每次成功中不可或缺的科学精神。”纵向比较,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释,这就形成了本组教材的教学明线:探明科学精神的内涵。

再横向对照本组课文,不难发现它们都属于说理性的文章,其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显然是典型的议论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小学阶段首次真正接触议论文体,是该珍视的独特阅读体验。因而,本单元导语中还要求“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从中体会议论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这就形成了本组教材的教学暗线:领悟议论文体的表达特点。

2. 目标的辩证。以上对于本单元教学明线与暗线的思考,既明晰了单元教学目标,又对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提出了要求。显然,仅凭本组的四篇文章来感悟科学精神的内涵,领悟议论文体的表达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而摆脱单篇文章的独立教学,避免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课课清,更是必要。如何以更大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发现为核心目标,多阅读、多比较、多质疑、多实践、多分享?这就架构出了本组教材的教学实施途径:群文阅读。

3. 结构的建立。群文视角中的本组教学,主要由精读、群文、口语交际(辩论)、习作、读书课等部分组成,在原来教材的编排上需做大胆的调整。群文主要补充两类:其一,包含科学精神特质的文章,以丰富科学精神的内涵;其二,体现说理性的议论文章,以比较发现议论的表达方法。习作上原本的编排与本单元主题无关,建议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安排的小练笔作为习作内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此项习作更符合本组文章的表达特点,更有助于达成单元教学目标。读书课将推荐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相关作品,如《居里一家》《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星光璀璨》(美国中学生描摹大科学家),并结合“回顾·拓展”中的“日积月累“”成语故事”,不断加深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群文视角中的议论文体教学,拒绝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拒绝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的教学,而是力求在更合理的结构化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让读,让学,让发现。因此,本组教材教学安排10~12课时,分以下三步实施:

第一步:精读教学(4课时)

教学目标:把握文章大意,掌握生字新词,体会文本情感,初步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

教学内容:《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二步:群文教学(4~5课时)

教学目标: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更多地尝试更实用的生活化阅读,在有限的阅读中经历较高水平的思考性阅读与表达。

教学内容:围绕单元教学的明、暗两条线索进行。

线索一:指向发现。参考实施群文课例《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

延伸活动:口语交际·辩论,“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线索二:指向表达。参考实施群文课例《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

延伸活动:习作·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第三步:巩固提升(2~3课时)

教学目标:打开阅读视野,延伸阅读活动,丰富主题体验,反馈、整理单元学习收获。

教学内容:结合“回顾·拓展”,导读科学家传记,读书课交流。

课例呈现

(因篇幅所限,这里仅展示群文教学部分。)

课例一: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

目标指向:发现

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阅读,运用联结、统整等策略,发现科学精神的内涵,初步认识科学精神的核心特质,从中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回顾单篇,形成主题

1.发现:“美丽”中的科学精神。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跨越百年的美丽》。回顾课文,想一想:除了美丽的容貌,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我觉得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她的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

生: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不仅累,而且充满着危险。并且这项研究很有可能会失败,但是她决不放弃,迎难而上,一直到实验成功。这种毅力是很了不起的。

师:是的,这种“美丽”表现在她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还表现在哪里?

生:居里夫妇千辛万苦地寻找新元素,不是为了名利与金钱,而是为了让科学为人类造福,这就说明他们的追求目标是远大的,更是美丽的。

师:的确,我们还可以从居里夫人对待荣誉的态度上验证这一点,谁发现了?

生:诺贝尔奖是多么重要的奖项,她完全可以凭这个奖尽情享受,但是她视名利为粪土,一如既往地埋头工作。这种淡泊名利的精神是美丽的。

师:难怪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出示,生齐读。)

2.伸展:“心灵”中的科学精神。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不仅说出了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更谈了自己对“美丽”的思考。这种跨越百年的“美丽”,正是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如果我们往居里夫人的精神世界再走近一步,我们会发现居里夫人“美丽”中所蕴含的更多科学精神。请拿出1号群文资料袋,阅读其中的两篇文章: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思考在这两篇文章中,你又发现了哪些科学精神?

(生自由阅读,师出示“思维导图”,核心词为科学精神。)

师:让我们来谈谈新的发现吧!谁先来?

生:从爱因斯坦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居里夫人在难以想象的困难下工作的热忱。

师:请你把“热忱”补充在这张科学精神的思维导图中。

生:我原以为聪明才智是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关键,读了这两篇文章,我才知道品德力量的重要。正是她的坚强、纯洁、严于律己,让她毫不妥协地、极为顽强地在科学之路上走下去。

师:请你把“品德力量”补充在思维导图中。

生:正如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中所说的“: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做每件事情,一定要尽自己所能,问心无愧。

师:请你把“坚忍不拔”补充在思维导图中。

生:老师,我能说居里夫人的研究是很纯粹、很单纯的吗?居里夫人说“: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认为她是一个很本分很地道的科学家,就是一门心思搞研究。

师: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这种科学精神就叫“执着”,请你把这个词语也补充上去。

师:同学们,透过居里夫人的美丽,我们发现了她很多宝贵的科学精神,比如:热忱、执着、品德力量、坚忍不拔……这也正是居里夫人能取得伟大成就的不可或缺的原因。

二、比较阅读,扩展主题

1.基于“同质”比较,形成科学精神的基本认同。

师:那么,是不是每个科学家都会具有这样的科学精神呢?如果将居里夫人与本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的三位科学家进行对照,对他们共有的科学精神,你能发现什么?

生:他们在科学研究中都是坚忍不拔的。

生:喜欢探索,都是那种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生:反复试验,从发现到发明,到创造,到成就,都有执着的追求。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这样一对比,我们就发现了这些品质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精神,在每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身上都会得以体现。

2.基于“异质”比较,丰富科学精神的丰富内涵。

师:可是,科学精神的含义是无限丰富的,绝非只是这几种,让我们继续发现。请大家分别阅读本组单元中的另两篇略读课文 《千年梦圆在今朝》与《我最好的老师》,看看这两篇文章中又蕴含着哪些独特的科学精神。

(生阅读后交流)

生:《千年梦圆在今朝》中,中国航天人的团结协作也是科学精神。

师:现代科技成就的取得,除了个人努力,还需要团队合作。

生:我觉得有梦想,富有激情,也是科学精神。

师:对呀,梦想的力量,就是研究过程中取之不竭的动力之源。

生:《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怀特森老师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这是他在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

生:他在教育我们要尊重事实,要敢于质疑。

师: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不要死读书,对吗?

生:对,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学会独立思考。

师:你们看,科学精神的含义多丰富啊!仔细琢磨每一项科学研究,我们会发现,科学精神都在闪耀。

3.统整“同质”与“异质”。

师:科学精神有共同的含义,也有独特的内涵。如果联系本单元的四篇文章,结合刚才的对比发现,以“我们眼中科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为话题,提炼共同的基本特质,你能行吗?接下来,我们开展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由各组记录员补充在下图的深色区域中。

(小组讨论)

师:哪一组愿意来展示?

生:我们填了四个关键词:迎难而上、坚持不懈、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师:如果选择一个最基本的、最关键的,会是哪个?

生:那我觉得“锲而不舍”最为关键。因为科学探索的道路布满荆棘,不是人人都能坚持下来的,没有毅力,就退缩了,就不可能成功。

生:我们认为“热忱”是最基本的特质,没有热忱,就没有研究。

生:我们填的是不辞辛劳、不求回报。因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书中的这几位科学家都是在为人类创造出新东西和新财富,我们觉得这才是科学的价值。

生:我们填的是一句名言:实践出真知。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课堂上学习的我们,都离不开怀特森先生的教诲:一切都要实践。你看,居里夫人、谢皮罗、波义耳、中国航天人,哪个不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成就的?

师:这句名言真是太精辟了,掌声鼓励!通过一轮轮的对比发现,你们一次次地发掘出科学精神的含义,分析得有理有据,越来越深刻。现在给各小组一分钟时间,结合刚才各组的观点,修改补充自己组的思维导图。

三、任务驱动,深化主题

师:那么,你们想知道专家学者们又是如何定义科学精神的吗?

生:想!

师:(出示)你看,这是法国巴什拉的著作 《科学精神的形成》,这是迄今为止对“科学精神”最详尽的论述。在这本书中,作者列举了科学精神的15种“追求体现”,我们来读读。

生:(齐)理性精神、求知精神、求实精神、可重复和可检验、求真精神、大无畏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自由精神、批评精神。

师:书中的这几种含义,与我们刚才小组讨论形成的观点一致吗?

生:有些一样,有些不一样。

1.驱动学习活动一:陈述已知。

师:能发现几条相似的含义,我们已经很了不起了,他是大专家,我们也算得上一个小专家了。现在就让我们进行深入的比较,在“追求体现”的15种精神品质中,哪几种我们已经关注到了?

生:航天人有着协作精神,善于发问的科学家有着实践精神。

生:怀森特的求实精神、求真精神。

生:居里夫人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贡献,不求回报,应该是功利精神。

2.驱动学习活动二:关注未知。

师:那么,哪几种我们还没有关注到?(生圈出没有关注到的几种) 这几种科学精神到底是怎样的含义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2号群文资料袋,里面有《逝世前的科学记录》《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给孩子们讲阿基米德的故事》《达尔文的童年》四篇课外文章,四人小组一人一篇,阅读后交流:我阅读的这一篇让我发现了哪种未知的科学精神?

(小组里先针对个人的阅读收获进行逐个分享,然后小组选定其中一篇集中讨论。)

生:我们从《逝世前的科学记录》中发现了“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竺可桢爷爷坚持每天记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令人感动。而且,从记录本中的各种数据与分析中,我们发现了他实事求是的态度。

师:对啊,竺可桢爷爷的成就,正是来自于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心观测,来自于严格精确的科学态度。他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还亲自制定了校训──“求是”。他的一生,贯穿着“求是”精神。请你把“求是”补充在科学精神的思维导图中。

(生板书)

生:《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表现出了大无畏的探索精神。在炸药的发明过程中,诺贝尔险些送命,他太疯狂了!他愿意为科学事业献身,设立的诺贝尔奖更是造福人类。这是很多科学家做不到的。

师:关于这种精神,我们还会想起谁?

生:我联想起居里夫人整天和放射性物质打交道,也是极其危险的,同样是大无畏的。

师:是呀,这样的科学家,这样的科学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请你把“大无畏”补充在思维导图中。

(生板书)

(师生继续交流,略。)

师:同学们,一组群文,让你们对科学精神又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老师真佩服你们敏锐的洞察能力。看看黑板上的思维导图,补充的词语越来越多了,相信你们对科学精神的认识也是越来越丰富了。课后,你们还可以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比如《居里一家》《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星光璀璨》等,相信在阅读中你们会感悟到更深刻的科学精神。

课例二: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

目标指向:表达

教学目标:发现议论文体的主旨所在,并通过比较阅读,感知议论中叙事表达的独特效果,领悟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议论方式。

教学流程:

一、聚焦“议论”文体的共同特点,关注“怎么读议论文”

师:同学们,《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说理性的议论文。所谓“议论”,就是分析评论。议论文,也就是作者通过分析评论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那么,如何阅读议论文,可是讲究方法的。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现在,请大家速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画找文中议论的句子。

(生速读,画找句子。)

师:找出来了吗?让我们先进行小组学习,交流找出来的句子,并试着比较哪个句子最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小组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来汇报小组学习成果。

生:经过比较,我们找出的句子是第2自然段中的一句: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这也正是题目所说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是的,一启篇,作者就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还有吗?

生:我们找到了两个句子。第一句: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二句: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这两句和题目表达的意思也是一样的。

师:的确,作者在列举事例时,注意到用事与理的结合来证明观点。

生:老师,我们还画了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借华罗庚的话告诉我们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师:是的,作者在总结全文时,又重申了观点。同学们都发现了,议论的句子虽然分布在文章各处,但都在表达同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就形成了一篇议论文的主旨。

师:那么,围绕主旨,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实展开议论的呢?再次速读这篇文章,用简练的词句概括出文中运用的具体事实。

(生浏览)

师:有哪些事例,谁来交流?

生: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师:概括得非常简洁,真好!你发现了吗?阅读议论文,就要学会把握作者的观点,看看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实来议论分析的。因此,理清观点和事例是议论文阅读的关键。看这张表格,(出示表格) 让我们运用刚才的阅读方法,梳理另外两篇文章的观点,以及所运用的具体事实。

(生阅读,完成表格 。 )

师:谁来展示一下?

生:《千年梦圆在今朝》表达的观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着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作者列举的具体事实从明代万户试乘火箭上天,到人造卫星发射,到载人航天工程,讲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师:观点与事实,梳理得真好。一篇很长的文章,条理就显得很清楚了。

生:《跨越百年的美丽》主要在讲居里夫人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具体事实主要讲了法国科学院讲台上美丽的容貌,实验室里居里夫妇千辛万苦提炼镭,获奖后她的淡泊名利。

师:你们看,抓住了议论文的表达特点,就发现了阅读议论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同学们学以致用,掌握得真不错。

二、聚焦“叙事”表达的不同方式,关注“怎么论证观点”

师:议论文一贯运用具体事实来证明观点是准确可信的,这个证明的过程就是议论文的核心所在。那么,你们发现了吗?在议论文中写具体事例,好像和记叙文的写法不太一样。

生:写得比较简单。

生:好像都只有三言两语几句话,平时如果我们这么写,老师一定会说经过不具体。

师:那么,议论文到底是如何叙述具体事实呢?我们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第一个事例“谢皮罗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为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版本:原文中议论文表达的版本和改写成记叙文表达的版本。(出示,略。)你们仔细地读读,看看在语言表达上有何不同呢?可以从整体上去比较,也可以从细节上去揣摩,至少写出两点。

(生对比阅读)

师:现在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每位成员的思考,并择优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两点发现。

(小组讨论)

师:哪组来分享?

生:我们组发现的第一点是:议论文的语言很严谨,形容词特别少,读起来没有什么感情;第二点:事例的过程非常简单,表达更简洁。

生:我们也发现,事情的过程写得很简洁,很少用想象、夸张的方法,过程不具体。

师:难道议论文都不用重视事情的过程吗?还是这篇是特例呢?

生:因为这篇文章的观点强调的是要提出疑问,不是解决疑问,所以解决的过程就不用写具体了。

师:你真会思考!那么,具体事例的起因、经过、结果,哪些详,哪些略,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观点。

师:作者的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围绕中心,对事例进行取舍,注意语言的精练简洁,是写议论文要把握的关键要点。

三、聚焦“观点”论证的过程,关注“怎么发表议论”

师:那么,你们敢不敢仿照课文用具体事实证明一个观点呢?

生:敢!

师:来,牛刀小试一个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你知道哪些具体事实能证明这个观点呢?(生一时想不出来)不急,老师早有准备!请打开群文资料袋,阅读其中的两篇文章:《滴水穿石的启示》《说勤奋》,从选用的具体事实、议论的语言表达这两方面思考,看看两篇文章分别有哪些成功之处。

(生阅读)

生:我发现两篇文章都是运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的。

师:如何选择的呢?能具体说说吗?

生:《说勤奋》举了两个事例:司马光勤奋学习编成了《资治通鉴》,童第周通过刻苦努力完成了青蛙卵剥离手术。两个事例既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有天资聪明的,也有基础薄弱的,我觉得很典型。

师:对啊,这样的事例就很有说服力。

生:我发现《滴水穿石的启示》也是这样的,不仅选择了三个正面的事例,还举了一个反例,正反结合,更能够证明文章的观点。

师:这就比较符合议论文严谨、缜密的表达特点了。

生:这两篇文章中的事例都很概括,很简洁。但是,作者把很多数字写得很详细,比如“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用了19年时间”,这些都可以说明论点。

师:这就是围绕观点,对事例进行取舍。你们已经读懂了,真棒!同学们,读了这一组群文,你们也可以把这些具体事实积累起来化为己用。同桌两人交流一下吧,你打算运用哪些事例来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观点呢?列举出2~3个具体事例就可以了。

(同桌自由交流)

师:谁愿意上台分享?

生:我选的具体事例是:居里夫人耗时三年又九个月的时间,最后终于提炼出了镭;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每天勤学苦练书法,最后声名远播、作品流传千古。

师:大家都来评一评吧!

生:我觉得他的事例选择得恰当,能说明论点。

生:还有,这两个事例,有书上的,也有课外的。

(师生继续交流,略。)

师:大家下课以后可以继续小组交流,然后把自己的第一篇议论文写完整。最后小组开展评议,推荐一篇在全班展示。下课!

课例评析

当前教材多是以人文主题来组合单元内容的,单元中的各篇课文虽统整于同一个主题之下,但其关联性并不强,内部的逻辑性也不太明显,换言之“,结构化”不够显著。因此,大多教师还是采取单篇教学、逐篇演绎的方式进行,不能形成单元教学的合力,造成了高耗低效的尴尬局面。

“群文教学”与“主题教学”“单元整组教学”等方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群文阅读中的“结构化”,而“结构化”的最大优势就是帮助身处“碎片化”时代中的孩子学会如何去学习,如何面对阅读的挑战。那么,如何重构单元教材,以结构化实现“促学”系统的形成呢?本课例展现了其独到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用教材:以“组合拳”焕发教材的应有活力

本课例中,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在教材的组合上探索“结构化”。瞄准“科学精神”的人文性主题,补充了“指向发现”的一组群文;又瞄准“议论文体”的工具性特征,补充了“指向表达”的一组群文。从阅读与习作、发现与表达、拓展与运用的多元视角为学生更充实的“学”提供了更丰厚的“材”。

其二,在教学的进程中探索“结构化”。本单元的12个课时由精读教学、群文教学、巩固提升三部分组成。其中,精读是基础打底,群文是添砖加瓦,巩固是装点扮靓,三者相辅相成,目标直指单元核心。这完全不同于逐篇教学的顺序,减少了重复做功的时间,将阅读面加宽、思考层加深、着力点加重,给原本平铺直叙的“教”添加上了激活味蕾的“料”。

最难能可贵的是,本课例中群文教学是基于单元教材展开的,这有别于纯课外选材的群文教学。教者以审视的眼光甄别各篇课文之间的异同,又敏锐发现其不足,并通过课外选文以补充。这样的逻辑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理解。运用这种“组合拳”的方式重整教材,单元整组教材便也发挥出了应有活力,形成了强势合力。

二、教阅读:以“活动场”引发学生的自由探究

在有限的时间内,群文教学能使学生的学相对丰富、相对多样、相对完整,这是毋庸置疑的。核心原因就在于阅读过程的“结构化”,有效地实现了个性化学习与群体学习的整合,创生了“活动场”的效应。

比如课例一,以《科学精神的形成》中的15种精神品质为话题,陈述已知,并以未知为引擎,小组阅读群文展开交流,以丰富对科学精神的认知。这样的学习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群文阅读的视域之中,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当阅读真正成为一种需求,那么,学生思考的广度、深度都将大幅提升。

比如课例二,围绕议论文习作的难点,以一组群文为例展开讨论:在观点、具体事实、语言表达等方面有哪些成功之处?并借助群文中的相关素材,尝试初步的议论文建构。摒弃了苦口婆心的作前指导,采用多见面、多比较的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通过自我辨析,强调自我建构,把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化的认识,这样的阅读实践才能称之为“探究”。

六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3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但对序言和跋文还很陌生,相关练笔也很缺乏。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前承诗歌单元,后接小说单元,在整套初中教材中,只有这一个有关序言和跋文的单元,可见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本单元4篇课文,将巴金的文章放在单元之首,目的是让学生先了解序言和跋文在一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利于后面课文的学习。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先进行单元整体学习,然后根据课文的编排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对话,既重视精读篇目的教学,又注重指导学生对略读篇目的自主学习。单元课文讲授完成后,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三、教学目标

了解序言和跋文的特点,尝试写序言和跋文。

四、课时分配

《<家>的序和跋》《读<堂吉诃德>》《科学与艺术》各2课时,《永远新生》、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1课时,写作2课时,自主阅读1课时。

(湖南省资兴市教研室雷林宙)

(湖南省资兴市兴宁中学 陈志华)

《<家>的序和跋》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序言和跋文,巴金的《<家>的序和跋》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务必要讲清楚序和跋这两种文体的特点,指导学生领会它们在一本书中的位置及作用,为以后三篇课文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自序”和“自跋”的特点,领会它们的作用。

2.体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和他对生活的态度及思想变迁的轨迹。

3.培养学生真实客观地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鲁郭茅、巴老曹”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其中“巴”指巴金,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泰斗一生创作与翻译了大量作品,《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有谁读过这部巨著,为我们讲述一下故事梗概,好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家>的序和跋》。

(二)朗读与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学生互相质疑、正音解词:

爱怜 吐露掩饰 累赘 妥当

2.比较阅读,了解序和跋的特点。

提示:序一般放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为自序,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本文是一篇自序。

跋一般放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内容大多是评介、鉴定、考释性的。

3.快速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序和跋的主要内容。提示:《家》的创作动机是用文学来展示生活,激励人们前进。

4.自主默读《家》的序。思考: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请你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5.简介《激流三部曲》。

6.自主默读《家》的跋。思考:怎样理解“家”的含义?

(三)探讨作者的情感变化

1.序和跋写作相隔22年,22年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巴金对自己22年前的作品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

(四)启迪正确的人生态度

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

(五)自主探究

作者在《家》的跋里说“《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观点1:《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的时间已是新中国成立的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观点2: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家》的主题没有过时,反封建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为自己熟悉的某部作品写一篇序或跋(300~500字),老师修改后张贴在教室里公开展示。

(湖南省资兴市三中 李仁康段 珺)

《读<堂吉诃德>》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读<堂吉诃德>》这篇序言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节选自海涅为《堂吉诃德》写的引言,文章融叙述、抒情、议论、描写为一体,文笔优美,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是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好范文。

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同时动手对文本进行圈点评注;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师生互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并学习写作序和跋。

2.从整体感知课文到精读赏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综合的学习方法。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前搜集的关于《堂吉诃德》及其作者塞万提斯的图片、录像,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海涅为《堂吉诃德》写的引言,这篇引言主要谈了他少年时期阅读《堂吉诃德》的感受。你的感受会和他的一样吗?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展示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三)走进课文

1.个性化阅读

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感知课文,如串读、大声朗读、默读、小组齐读等。

2.个性化感悟

①在童年的海涅心中,堂吉诃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从文中找依据。

②作者在不同的阶段读《堂吉诃德》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

③海涅读《堂吉诃德》的经历对你的读书有什么启示?

3.个性化延伸:摘抄精彩语句

①品情: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关键词句,细心品味。

②品景: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然后品味课文第一段中描写环境的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初读《堂吉诃德》时的环境还“回忆得很清楚”。

③品韵:例一:“那片刻的时光,我还回忆得很清楚”;例二:“我孩子气,心眼老实,什么都信以为真。……丝毫不知道天地间的讽刺,也一切当真……”;例三:“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

(四)合作探究

1.作者的描写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归纳本课的写作特点。

(五)设计作业,启发思维

猜想以下几段文字可能出自哪本名著(限于四大名著,教师教学时可根据情况自选),确认后,谈谈与其相关的内容。

四、拓展延伸

举办一个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的比赛。

(湖南省资兴市东江实验中学黄寒冰)

《永远新生》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序文,是略读课文,从表达方式上看属议论文。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要素和一般论证方法,教学时可通过搜集一些继承文化传统与吸取西方艺术精华的典型事例,感知只有“反传统”与引进“异种”才能使中国艺术永远新生。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序文知识。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学会在合作、探究中学习他人之长。

3.懂得艺术创新的规律,增强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新意的艺术作品难以流传于世,为了使中国的艺术能够吸取外国艺术的精华,翟墨、王端廷主编了《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吴冠中先生为之作序《永远新生》,支持这本书的出版。

(二)阅读·感知·积累

1.自读课文,正音、解词。

2.本文是一篇序文,从表达方式上它可纳入哪一类文章?

3.本文是用什么方法对论点展开论证的?

4.介绍作者:吴冠中是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是一位把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精华结合得很好的画家。

(三)探究·理解

同学们对以下几个词或句子有什么印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1.异种——(本种)。

2.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

3.保管传统的孝子。

4.盲目崇外的浪子。

5.回头浪子。

四、拓展延伸

你能举出一些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又吸取了外国先进的艺术(技术)而取得重大成功的例子吗?

(湖南省资兴市三中李仁康段 珺)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科学与艺术》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科学与艺术之间复杂深奥的关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文中的科学术语尤其让学生感到陌生。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将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课本延伸到生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学习本文议论中夹有说明的表达方式。

2.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学习文章严谨准确的语言,培养严谨的学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艺术(美术、音乐、雕塑……)。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艺术形式很多,如表演艺术、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和综合艺术。你最喜欢哪一种艺术?大家曾想过艺术与科学有什么关系吗?

(二)走进作者与作品(多媒体展示)

1.李政道简介。

2.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扫除生字生词。

2.粗读课文,说说本文论述了什么问题,论点是什么。

3.再读课文,谈谈科学与艺术有哪些异同。

4.你如何理解“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在文中的含义?

5.梳理文章的结构。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对莎士比亚一例的理解。

3.体味文章语言,谈谈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四、课外延伸

小结“序”这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小组讨论),为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写序。

六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4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 刘震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教研室 张绪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学习方法。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评析】用长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图片引入,探索圆柱的特征。1.课件引出研究问题。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2.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

师: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板书)

3.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把侧面剪开变成了长方形,是沿哪里剪的?(圆柱的高)这样就把侧面这一曲面转变成了平面。板书:化曲为直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学生操作)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4.课件演示,建构圆柱的特征。

【评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运用特征,解决问题。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评析】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20页1、2题

【评析】有效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章梧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 cm,宽5 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方法上的指引。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可向老师借用。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习巩固

1.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2.教材P20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 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油桶。

4.考考你:教材P18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章梧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小结: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3)怎么求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引导学生得出:倒置前水的体积+倒置后空气的体积=瓶子容积。

【设计意图】课本中的例题呈现如下,例题是直接呈现转化方法的,我是想先屏蔽相关数据信息和方法,通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来想办法解决,才有了对数学情境的改编,以期通过转化、观察、对比,让学生发现倒置前后两部分立体图形之间的相同点,沟通两部分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分散了难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小组合作,测量计算。(矿泉水瓶内直径为6cm)

教师:方法找到了,接下来能否正确求出瓶子的容积就看你们的了!(1)课件出示:

一个内直径是()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测量时取整厘米数)(2)四人小组合作: A.组长安排好分工:

要量出所需数据,其他组员要监督好测量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要按要求把题目填完整。B.组内互相说一说:倒置前后哪两部分的体积不变? 矿泉水瓶的容积=()+()。

C.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利用所得数据独立计算,再组内校对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在同伴的交流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4.交流反馈。

教师巡查,选择矿泉水瓶中原有水高度分别6、7、8、9厘米的同学板演。瓶中水高度为6厘米的:

3.14×(6÷2)2×6+3.14×(6÷2)2×13 =3.14×9×(6+13)≈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7厘米的:

3.14×(6÷2)2×7+3.14×(6÷2)2×12 =3.14×9×(7+12)≈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8厘米的:

3.14×(6÷2)2×8+3.14×(6÷2)2×11 =3.14×9×(8+11)≈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9厘米的:

3.14×(6÷2)2×9+3.14×(6÷2)2×10 =3.14×9×(9+10)≈537(毫升)。

教师:出示某品牌矿泉水瓶的标签,上面写着净含量为550毫升,基本符合。5.解答正确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小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像这样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立体图形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本环节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碰到相似的问题也可同样利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数学书P27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2)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重点交流如何转化,倒置后哪两部分体积不变?

求小明喝了多少水实际上是求矿泉水瓶上面无水部分的体积,这部分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将水瓶倒置后不规则容器转化成了圆柱:该圆柱体积=小明喝了的水。3.14×(6÷2)2×10=282.6(毫升)。

2.输液100毫升,每分钟输2.5毫升,请观察第12分钟时吊瓶图像中的数据。问整个吊瓶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1)请学生计算,并反馈订正。(2)反馈要点:

整个吊瓶容积=图像中空气部分的容积+还剩下液体的体积。根据图象,可以得出在第12分钟吊瓶有80毫升是空的。剩下液体的体积=100-2.5×12=70(毫升)。即整个吊瓶容积=80+70=150(毫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吊瓶问题引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图像提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既提升了所学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3.如下图,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的圆柱体,从中间斜着截去一段后,它的体积是多少?

(1)思考:这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要求它的体积,它不能像瓶子里的水一样可以流动变形转化,怎么办?(2)讨论方法:

A.重叠:假设把两个大小一样的斜截体拼成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6)厘米的圆柱,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新圆柱体积的一半。

B.切割:把这个立体图形分为两部分,下面是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柱体,上面是一个高为(6-4)厘米的圆柱斜截体,且体积是高为(6-4)厘米的圆柱体积的一半。

(3)用自己认可的方法计算,并进行反馈。

解法一:3.14×(9.42÷3.14÷2)2×10÷2=35.325(立方厘米)。

解法二: 3.14×(9.42÷3.14÷2)2×4+3.14×(9.42÷3.14÷2)2×2÷2=35.325(立方厘米)。(4)反馈小结:可以有不同的转化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不满足于一种方法的转化,展示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求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将它转化成为规则的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将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为圆柱,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主要要弄清楚转化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通过归纳与提炼,让学生明确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四川省利州区白朝小学 吴仕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 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教法学法】试验探究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6个,水槽6个(装有适量的水)【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回顾旧知识

1、你能计算哪些规则物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 激发激情

展示砖工师傅使用的铅锤体(圆锥),你能测试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数学的形式进行设置情景,引疑激趣迁移,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揭示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试验探究 合作学习(探讨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探究一:(分组试验)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1、猜想:猜想它们的底、高之间各有什么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圆柱、圆锥各1个,分组试验,试验后记录结果;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集体评议:(注意汇报出试验步骤和结论)

4、教师介绍数学专用名词:等底 等高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一活动,初步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为探究二活动活动开展作好了铺垫。探究二:(分组试验)研讨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1、大胆猜想: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水槽(装有适量的水),通过试验,你发现了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边试验边记录试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每组的试验)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提醒学生汇报出试验步骤)教学预设:(1)圆椎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3倍;(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3)当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等。

4、通过学生汇报的试验结论,分析归纳总结试验结论。

5、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学生反复朗读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试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自主猜想、感知、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探究三:(伸展试验---演示试验)研讨不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题的体积是否具有三分之一的关系。

1、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2、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还有三分之一的关系吗?

3、学生通过观看试验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

5、结合探究二和探究三,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课件演示试验,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理解,再次突出了本课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进一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四、实践运用 提升技能

1、判断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说明理由---师生评议

2、口答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学生评议

3、拓展运用:【课本例题3】学生分析题意---小组合作解答---学生解答展示---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题、口答题题型的训练,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巩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而拓展题型具有开放性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有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五、谈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六、课堂作业:

1、做在书上作业:练习四

第4、7题

小语六下四单元复习要点 篇5

一、复习课文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2、《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们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凡卡》通过记叙(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3、《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表现他(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优秀品质。

4、《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梗慨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二、背诵、背写。

背写:

正直是道德之本。——(埃及)迈哈福兹《平民史诗》

眼泪无法洗去痛苦。——(冰岛)拉克司内斯《冰岛之钟》

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英国)戈尔丁《蝇王》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苏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饰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三、听写

拖鞋摇篮围裙烤鹅裂缝乖巧堵住冻僵火焰简直薄纱精致蜡烛橱窗喷香蜷腿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梗概畏惧桅杆木筏安慰简陋蓄养教化野蛮挣扎忧郁次序祈祷倒毙震动吹嘘告诫煞白本分萌生威严央求嫁祸凶悍溺水保佑笼罩暖烘烘圣诞树明晃晃眨眼睛火柴梗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

两腮通红哆哆嗦嗦不知不觉郑重其事重见天日聊以自慰不毛之地不可思议无所不能臭味相投无依无靠游手好闲十全十美荒无人烟无拘无束落荒而逃鱼贯而入惊弓之鸟滔滔不绝浩浩荡荡欣喜若狂衣衫褴褛

四、比较组词

乖(乖巧)裙(短裙)兜(衣兜)币(钱币)橱(橱窗)锈(生锈)摩(摩平)乘(乘客)群(群众)霓(霓虹)巾(毛巾)厨(厨师)绣(刺绣)魔(魔术)揉(揉面)玛(玛瑙)蘸(蘸水)毒(病毒)撇(撇弃)搓(搓洗)噎(抽噎)柔(温柔)码(码头)蔗(甘蔗)莓(草莓)敞(敞开)蹉(蹉跎)嬉(嬉笑)匣(匣子)喳(叽喳)吭(吭声)娜(娜娜)伊(伊始)搅(打搅)

医(医院)楂(山楂)坑(土坑)挪(挪动)尹(姓尹)觉(午觉)

五、多音字

冲:chòng(冲劲儿)chōng(冲动)挣:zhēng(挣扎)zhâng(挣脱)

卷:juàn(试卷)juǎn(卷发)缝:fâng(缝隙)fãng(缝制)

摩:mā(摩平)mó(摩擦)挨:ái(挨打)āi(挨近)

作:zuō(作坊)zuò(作业)畜:xù(畜牧业)chù(畜生)

处:chù(到处)chǔ(相处)撇:piě(撇嘴)piē(撇开)

娜:nà(安娜)nuó(婀娜多姿)笼:lóng(笼子)lǒng(笼罩)

落:luò(落后)là(落队)

六、填空

1、填入合适的动词。

(擦)火柴(点)蜡烛(眨)眼睛(做)礼拜(蘸)笔尖(摇)摇篮

(搓)烟叶(擦)皮鞋(摘)胡桃(搭)帐篷(晒)葡萄干(改善)生活

(寻找)出口(划着)小船(采取)措施(遵守)规定(披着)浓霜(摩平)白纸

(敲着)梆子(耸着)肩膀(揉)眼睛(搜寻)孩子(乘)渡船

2、填入合适的修饰词。

(1)(乖巧)的小女孩(金黄)的头发(明亮)的火焰(透明)的薄纱

(雪白)的台布(精致)的盘子(美丽)的圣诞树(翠绿)的树枝

(明晃晃)的蜡烛(闪烁)的星星(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

(模糊)的影子(宽大)的羊皮袄(银白)的树木(甜蜜)的希望

(简陋)的帐篷(寂寞)的生活(不安)的心情(脏兮兮)的流浪儿

(神秘)的山洞(滴滴答答)的喇叭声(宽阔)的河流(荒唐)的故事

(无聊)的谎话(嘲弄)的口吻

(2)(喳喳)地响(小心)地保存(吭吭)地咳(郑重其事)地考虑

(若无其事)地走开(耐心)地寻找(夸张)地吹嘘(诚心诚意)地保佑

(滔滔不绝)地讲(快活)地眨眼(笑眯眯)地眨眼(飞快)地跑

七、近义词

温暖——暖和奇异——奇特舒服——舒适精致——精巧穷苦——穷困

温和——和蔼慈爱——慈祥强烈——热烈慈悲——慈善照顾——照料

欺负——欺压可怜——怜悯畏惧——恐惧流落——流浪安慰——劝慰

简陋——简单援助——救助寂寞——孤单野蛮——粗野忧郁——郁闷

缺乏——短缺公正——公平抵御——抵抗约定——商定凶悍——凶猛

笼罩——覆盖凄惨——凄凉吹嘘——吹捧荒唐——荒谬防范——防备

嘲弄——嘲笑

八、反义词

飞快——缓慢温暖——寒冷明亮——暗淡奇异——一般舒服——难受

精致——粗糙强烈——微弱光明——黑暗保佑——迫害喜欢——讨厌

畏惧——勇敢简陋——豪华野蛮——文明忧郁——高兴训斥——夸奖

惩罚——奖励耐心——急躁兴奋——压抑本分——滑头凶悍——温顺

嘲弄——恭维

九、量词

一(根)火柴一(双)拖鞋一(个)硬币一(支)蜡烛一(颗)星星

一道(红)光一瓶(墨)水一(丝)风一(缕)烟一(顿)毒打

一(家)铺子一(座)帐篷一(根)木桩一(片)乐土一(户)人家

两(排)架子三(道)锁一(阵)香味一(丝)安慰一(面)墙壁

一(座)荒岛一(个)教训一(阵)海风一(张)沙发一(条)通道

一(场)大病

十、特殊词语

ABB式:黑糊糊孤零零明晃晃笑眯眯

香喷喷暖烘烘亮晶晶醉醺醺

十一、仿写造句

1、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就像一支小小的蜡烛!(仿写)

2、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仿写)

3、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用加点字造句)

4、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用加点词造句)

十二、拓展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名言

我们老是感到缺少什么东西而不满足,是因为我们对已经得到的东西缺少感激之情。

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的感情又怎样变幻无常啊!我们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希翼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害怕的,甚至会吓得胆战心惊。

名言积累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爱因斯坦

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泰戈尔

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六下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篇6

主要内容

本单元主题为“正义必胜”安排了《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等课文。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5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重难点

1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

2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材分析

《卢沟桥烽火》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半截蜡烛》故事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回日军驻地的经过。本课要求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浓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感悟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

教学计划

《卢沟桥烽火》2课时

《半截蜡烛》3课时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2课时

教学措施

六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7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第三单元自测题 篇8

1.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假如我是一江春水,哪怕遇到巨岩的阻挡,也要尽力地奔腾流tǎng( );假如我是一粒种子,即使落在贫jí( )的土地上,也要顽强地méng( )发生长。我们在等待生命的真dì( ),乘着理想的航船,撑起信念的风帆,驶向辉煌的彼岸。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自信息化以来,“上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炙手可热的话题。

D.这位老人已是风烛残年,他的身体大不如前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B.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D.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4.默写。(5分)

(1)语时了不悲。________________,都不哭。(《人琴俱亡》)

(2)与君离别意,_______________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 。(《己亥杂诗》)

(5)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5.下面是一位中学生近两年来课外阅读量与语文成绩的对比状况图。你看了之后,获得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不超过30字)(3分)

6.根据下面一幅漫画,回答问题。(4分)

(1)请用简洁的文字,说说这幅漫画的内容。(2分)

(2)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2分)

7. 综合性学习。(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烟民已超过3亿,占全球吸烟者总数的1/3,二手烟民更高达7.4亿人。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烟草诱发的相关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资料

材料二:全球大约每6秒就有一个吸烟者死亡。一个十几岁就开始吸烟并连续吸烟20年或更长时间的人,要比从不吸烟的人平均少活20~25年。——CCTV新闻

材料三:吸烟有害健康。——烟盒上的警示语

(1)从材料一、二的数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4分)

(2)有人认为材料三的警示语缺乏力度,请你设计一条更有冲击力的警示语。(2分)

二、阅读精品屋(34分)

(一)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完成8~9题。(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9.请赏析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分)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10~13题。(13分)

[甲]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谓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④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⑤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乙文选自《文言故事选译·世说新语·德行》,刘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市。③相视:看望你。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全,整个。⑥班军:撤回外出打仗的军队。

10.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1)便索舆来奔丧( ) (2)子敬素好琴( )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 (4)贼既至( )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12.《人琴俱亡》通过描述子猷对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而从《荀巨伯探友》中,我们能看出荀巨伯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2分)

13.上述两篇文言短文都选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7分)

默读父亲(节选)

邓 皓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在我10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只能步行着去。过了好半天,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地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呢! ”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光荣光荣。等到去学校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一件不常穿的中山装给穿上。但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大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待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其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 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妈风风光光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角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 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四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出于对别人的羡慕,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儿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心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个小树林里,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我诧异地打量着父亲比平日苍白许多的脸,伸手要擦去他额上的汗珠,他却紧紧抓住我的手,一字一顿地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掂量着父亲这句话,觉得突然起了风,有很多细小的密匝匝的东西打着我的眼。我蹲在树下,父亲伸手拽我,我没有起来,我对他说:“爹,我让沙子迷了眼睛。”他着急了,更加用力地要拉我起来让他看看。我摇摇手,说:“闭闭眼就没事了。你等会儿和我去吃点饭吧。你看你满脸虚汗,肯定着急着赶路没吃晌午饭。”他呵呵地笑了:“可不,光着急把粮卖了买这个小匣子,忘了吃你妈给我带的煎饼。我边走边吃就行了,要不天黑到不了家。来的时候坐你大忠哥的小手扶,回去得用两条腿啦。”他边说边转身,很快走出了树林。林子外,阳光灼灼,几乎晃花了我的眼睛。

④过了很久之后,和妈妈聊天时我才知道,那只收录机卖粮钱根本不够,父亲又抽了500cc血,才换来了它。

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了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却已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着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的生命中——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⑤“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 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选自《留在青春华美地带》,邓皓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有改动)

14.请概括文中表现父爱的几件事。(4分)

15.如何理解“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的生命中—— 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句话?(4分)

16.说说下面这段话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5分)

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地解开衣襟 ,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

17.文章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4分)

三、文笔展示台(40分)

18.阅读何达的小诗《快乐的思想》:“做每一件事情/都给它一个/快乐的思想/就像把/一盏盏的灯/点亮 在砍柴的时候/想的是火的诞生/在锄草的时候/想的是丰收在望 与你同行/想着我们有共同的理想/与你分手/想着我们会面时候的狂欢。”

亲爱的同学,你有时可能会感到生活充满着乏味或者不尽如人意之处;其实,只要你改变自己的心态,用心去欣赏生活,你便会发现,生活中其实处处有快乐。诗人何达的快乐之源是乐观的思想,你的快乐之源是什么呢?请以“ ,我的快乐之源”为题写一篇文章。

上一篇:初中九年级英语总结模板_最新初三英语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风吹黄昏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