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2025-0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篇1

一.第一阶段

(1)基本语序:主语+谓语+宾语:我学习汉语。/ 我很忙。(2)“是”字句

(一):我是学生,我不是老师。

(3)“是”字句

(二):这本书是我的。/ 这本书是新的。

(4)“有”字句:我有汉语书,没有英语书。

(5)形容词谓语句:我很忙,他不忙。

(6)动词谓语句:我学习汉语,不学习英语。

(7)名词谓语句:我北京人,他不是北京人。/ 现在八点十分,不是九点十分。(8)主谓谓语句:我身体很好。/ 他学习很努力。

(9)双宾语动词谓语句:老师教我们汉语。/ 我问老师一个问题。(10)用“吗”的疑问句:你是学生吗?/ 你忙吗?(11)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不能用“吗”):他是谁?/ 这是什么书?/ 你去哪儿?(12)正反疑问句:1。你是不是中国人?/ 你去不去商店?/ 你忙不忙?

2.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词典?/ 你有词典没有?

(13)用“还是”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14)用“几”和“多少”的疑问句:你有几本书?/ 这本书多少钱?(15)用“------,好吗?”提问:我们去商店,好吗?

(16)定语:1.的+名词:

这是我的书,那是王老师的书。(领属关系)

2.不用“的”:这是中文书。/ 他是汉语老师。(说明性质)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亲属或单位)

3. 数量词、指示代词作定语:他有一个中国朋友。/ 这本词典很好。/(17)状语:1.副词作状语:我常去商店。

2.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我们努力(地)学习汉语。3.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 我要多听多说。4.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我在他那儿看电视。/

我从美国来。/ 我跟他一起去商店。/

(18)表示存在的“在”、“有”、“是”:

1.人 / 事物+在+处所:他在学校。/ 我的本子在老师那儿。

2.处所+有+人 / 事物:教室里有三个人。/ 教室前边有一个图书馆。3.处所+是+人 / 事物:教室里是留学生。/ 教室前边是一个图书馆(19)程度补语:动词+得 / 不 + 形容词

1.动词后没有宾语:他学汉语,他学得很好。你学得好不好? 2.动词后有宾语的三种形式:他学汉语学得很好。(重复动词)

汉语他学得很好。(宾语提前)

他汉语学得很好。(宾语提前)(20)称数法:1。十进法

2。钱的计算

(21)年、月、日、星期、时的顺序

(22)能愿动词:想、要;会、能、可以;应该、必须

(23)方位词:上、下、里、外、前、后、左、右、东、西、南、北(边、面)(24)量词:个、本、张、把、件、节、口、篇、位、些、公里;

元(块)、角(毛)、分;

点(钟)、刻、分

(25)连词:和、跟、或者、还是----// 介词:在、从、跟、给、往、向、对 二.第二阶段(1)动态助词“了”:动词+了(表示动作完成):

1.昨天我去了书店,他没有去书店。(过去:动作已经完成)

2.明天我吃了早饭去书店。

(将来:动作1完成后将会出现动作2)3.每天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

(平时:动作1完成后出现动作2)

(2)语气助词“了”

(一):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事情已经发生):

1.现在他去书店买书了。

2.昨天你去书店了没有?(正反问)

(3)语气助词“了”

(二):名词 / 形容词 / 句子+了(表示变化):

1.春天了,天气暖和了。

2.他现在是大学生了,可以独立生活了。(4)表示很快会发生:“要---了、就要---了、快---了、快要---了”:

1.要下雨了。/ 新年快到了。/ 汽车快要开了。2.我明天就要(*快要)回国了。(“快要”前不能用时间词语)

(5)动态助词“了”+ 数量词 + 语气助词“了”(可能继续,或不再继续):

1.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我还要学一年。

2.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现在不学了。// 我已经写了回信了。

(6)动态助词“着”:动词+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1.外边下着雨,刮着风。

(动作的持续)

2.教室里的窗开着,门关着。(状态的持续)

(7)动态助词“过”:动词+过(表示过去的经历):

我去过日本,没有去过美国。/ 你去过北京没有?(正反问)(8)表示动作的进行:“在、正、呢、在---呢、正(在)---呢、---着---呢”:

他在看书(呢)。/ 他正看书呢。/ 他看书呢。/ 外边(在/正)下着雨(呢)。(9)连动句(有两个以上的动词):

昨天他去书店买了一本书。(“了”在最后一个动词的后面)

(10)兼语句:第一个动词是表示要求、命令的“请、让、叫”等:

A请 / 让 / 叫 B + 动词

我请他来。/ 老师让学生写作文。/ 爸爸叫儿子去买东西。

动词:懂、见、完、到、开、上、给、在、成

(11)结果补语:动词+<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1.这篇课文我看懂了,那篇课文我没看懂。(动词)

2.这个字我写对了,那个字我没写对。

(形容词)(12)简单趋向补语:

由一个趋向动词充当:上、下、进、出、回、过、起、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

1.宾语是处所词语:动词+处所词语+来 /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刚才他进图书馆去了。2.宾语是事物词语,有两种形式:

* 表示完成:动词+来 / 去+事物词语。昨天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 表示将来或要求:动词+事物词语+来 / 去。

明天去他家,我会带礼物去。// 客人已经来了,你快倒茶来!

(13)复合趋向补语: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 1.处所宾语应该在“来/去”前:他走回家去了。

2.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一般有两种形式:

他拿出来(了)一本书。//

他拿出(了)一本书来。

3.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他拿出书来(了)。

4.表示将来或要求:明天他会买回(一斤)米来。// 你拿出书来!

(14)可能补语(表示能力或可能):动词+得/不+结果补语 / 趋向补语:

1.这本书我看得懂 // 这个字我看不清楚 // 这个包放得下10本书吗?

2.他们明天回得来,我们明天回不来。

你病了,不能出去。(禁止)

// 我知道,但是不能说出来。

比较<

外边在下大雨,我没有伞,出不去。// 我知道,但是说不出来。(15)时量补语:动词+时量补语(动作持续多长时间):

1.持续性动词有三种形式:我学汉语学了一年。

(重复动词)

我学了一年(的)汉语。(动词+时间+宾语)

汉语≒我学了一年。

(宾语提前)

2.非持续性动词的形式:

他离开中国一年了。

(动词+宾语+时间)3.宾语是人称代词的形式:我等他等了十分钟。/ 我等了他十分钟。4.副词或能愿动词在重复的动词前:我学汉语只(要)学一年。

(16)动量补语:动词+动量词“次、遍、下---”:

1.动词+动量词+事物宾语:我看了一次电影。/ 他看了一遍课文。2.动词+人称代词宾语+动量词:昨天,我找了他三次。

(17)用“比”字句表示比较:

1.A比B+形容词:我比他高。/ 我不比他高。

2.A比B更 / 还+形容词 / 心理、认知类动词(喜欢、觉得、认识---): 我很高,他比我更 / 还高。

我喜欢锻炼,他比我更 / 还喜欢锻炼。

3.A比B+形容词+数量 // 一点/一些 // 得多/多了: 我比他高五公分 //一点/一些 //得多/多了。

4.A比B早 / 晚 // 多 / 少+动词+数量:

我比他早来五分钟。/ 我比他多学了三篇课文。

5.A比B+动词+程度补语,有两种形式:

我比他来得早(一点/一些 //得多/多了)。

我来得比他早(一点/一些 //得多/多了)。

(18)用“A跟B(不)一样+(形容词)”表示比较:我跟他(不)一样高。(19)用“A有(没有)B这么/那么+形容词”表示比较:

他有我这么高。/ 我没有他(那么)高。

(20)“把”字句:

1.形式:主语+把+宾语(受事)+动词+其他成分

2.语义(致使):说明移动、变化、产生的结果

例:我关了门——我把门关了。

3.动词+“了”、“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宾语”等,不能用可能补语。

我把门关了。/ 我把作业做完了。/ 你把箱子拿上来。/ 你把这本书给他。

4.宾语一般是确指的、双方都知道的:你把这本书(*一本书)给他。

5.能愿动词 / 否定词 / 时间副词在“把”的前边:

我要(没)(已经)把这本书给他。

6.动词后有结果补语“在、到、给、成、作”,一般要用“把”字句:

我把汽车停在学校门口。/ 我把汽车停到学校门口。/ 我把书还给老师。

我把这本英文书翻译成中文。/ 王老师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21)被动句:

1.“被”字句:主语(受事)+被 / 让 / 叫 +宾语(施事)+动词+其他成分

我的词典被(他)借走了。

(有时施事可以不出现)

我的词典被人借走了。

(有时用“人”,表示不易或无法说明的施事者)

2.意义上的被动句(无标志):

信写好了。// 练习做完了。(22)存现句:处所+动词+名词

1.表示存在:墙上有(挂着)一幅画。

2.表示出现:前边来了一个人。

3.表示消失:停车场上开走了一辆车。(23)结构助词“的”

(二)作定语:动词 / 动词词组 / 主谓词组+的+名词:

这是我买的书。/ 看电影的人很多。/ 这是我们学习的教室。(24)结构助词“地”:

1.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一般要用“地”:他高兴地说:“小王要来北京了。” 2.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一般不用“地”:你快走!3.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们很认真地学习。(25)“是---的”

(一):

强调已经发生的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他是昨天来的。/ 他是从北京来的。/ 他是坐飞机来的。(26)动词重叠:

1.形式:单音节:AA

双音节:ABAB

2.语义:短时、尝试、反复、轻松

3.还没有发生,单音节动词之间可用“一”:这个问题,我要想

(一)想。

4.已经发生,单 / 双音节动词之间要用“了”:这个问题,我昨天想了想。

5.双音节动词之间不能用“一”:这个问题,我们要研究(*一)研究。

6.表示“正在”的意思,动词不能重叠:他正在听(*听听)音乐。(27)形容词重叠:

1.单音节:AA

// 双音节:ABAB 2.双音节形容词重叠作状语,后边常用“地”:你应该认认真真地学习。3.单音节形容词重叠作状语,“地”可有可无:你慢慢(地)说。4.重叠的形容词前不能用“很”:他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很干干净净)。5.单 /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作定语,或单独作谓语,后边要用“的”:

一双大大的眼睛 / 一本干干净净的书 / 他的脸红红的 /他们都高高兴兴的。(28)名词重叠:我年年都来中国。// 家家都有电视机。

(29)量词重叠:个个学生都很努力。// 他次次都骑自行车来。(30)数量词重叠:

1.ABAB(表示方式):老师把生词一个一个写在黑板上。2.一BB(表示很多):一辆辆汽车开过去。

(31)指示代词“每”:

1.常用“每---都---”的说法:我每天都锻炼。

2.“每”+量词+名词(人、家、年、月、日、天等除外):每个学校 / 每张纸

(32)序数:第一 / 第二次 / 第十课 / 第六教学大楼

(33)概数:

1.相邻的数目:我有三、四本词典。

2.用“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他有几十本词典。

3.用“多”表示不确定的零数: 数词后是“0”:---多+量词:三十多斤

数词是“1~9”:---量词+多:三斤多(34)分数和百分数:二分之一

// 百分之八十

(35)倍数:三的五倍是十五

// 十五是三的五倍

(一倍、两倍)(36)“就”和“才”的区别:

1.“就”表示早、快:学校八点钟上课,他七点半就来了。

2.“才”表示晚、慢:学校八点钟上课,他八点半才来。

(37)“又”和“再”的区别:

1.表示“过去”重复用“又”:他前天来了,昨天又来了。

2,表示“将来”重复用“再”:今天我来了,明天我要再来。(还要来)

3.表示“有规律”地重复:明天又是星期天了。// 明天他又要来。

(38)副词“就”强调正是如此:

A:你是王华吗?B:我就是。//

A:你住在哪儿?B:我就住在这个宾馆。(39)“有一点儿”和“一点儿”的区别:

1.有一点儿+形容词(有“不如意”的意思):这本书很好,可是有一点儿贵。2.有一点儿+动词:他们想去公园,我也有一点儿想去。3.动词+一点儿(宾语):明天我要去商店买一点儿东西。4.形容词+一点儿(比较):昨天20度,今天冷一点儿。

(40)一A比一A + 形容词/动词: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 他一次比一次说得好。(41)“从---起”和“从---到---”,表示时间或地点:

1.从今天起,我们学习第十课。// 从下一站起,还有两站就是上海图书馆。

2.从六月到八月是夏天。// 从这儿到那儿很远。(42)越---越---:

1.同一个主语:风越刮越大。

2.主语不同:

老师越说,我越不明白。(43)越来越---:

1.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

2.我越来越喜欢音乐了。(心理、认知类动词)

(44)一---就---(第一个动作发生后,第二个动作马上发生):

1.同一个主语:我一下课就回家。

2.主语不同:

老师一说,我就明白了。(45)除了---以外:

1.表示加合:他除了学汉语以外,还学英语。/ 除了他以外,我们也去过北京。2.表示排除:除了他以外,我们都去过北京。

(46)量词:包、杯、倍、遍、层、场、次、袋、度、封、辆、米、亩、匹、片、瓶、圈、台、条、下(儿)、只、种、座(47)复句: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一---就---

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篇2

关键词:对汉外语教学,语言,言语,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自从开始到现在, 一直都在经历一个漫长的矛盾探索过程, 一个对理论和实践不懈追问的过程。 五六十年代,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 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汉语知识的讲解和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训练, 然而九十年代以后, 培养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已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了, 经历了讨论、辩证、混乱等一系列过程, 最终学者们对于这样的教学目的已经达成共识。 刘珣先生在2000年1月出版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书指出:“教学目的是总体设计中的首要问题。 教学目的一经确定, 将决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直到测试评估等一系列问题。 ”刘询先生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在他的论著中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及技能, 从而运用汉语语言技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这个教学目的的提出, 意义重大, 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从汉语知识讲授及语言技能的训练转变为交际能力的培养, 这对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有重要影响。 语言是交际所需的工具, 言语则是运用工具所做的交际活动,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进行规范的交际活动, 因此本文主要从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的重要性,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指导学生达到交际目的。

一、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erdiand de saussure) 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到“言语活动”,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言语活动, 就是交际。 他在论著中把语言活动分成“语言”和“ 言语” 两部分, 他认为: “ 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 它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 是社会成员共有的, 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言语是言语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 它带有个人发音、用词、造句的特点。 ”所以我们理解为语言在言语活动中就是抽象的, 是说话表达的工具, 然而言语就是具体的, 是运用工具而产生的结果。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语言就是字、词、句、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讲解及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 只能作为教学内容, 是留学生学习汉语必备的工具, 然而言语则是将所学语言知识转化为说话运用, 是教学目的, 也是最终要达到的效果, 学生只有在学习了语言之后, 才能尝试进行言语活动, 达到交际目的。 但是同时在具体交际的“言语”活动中, 我们又能根据具体的言语活动总结出很多 “语言”中的规律, 这也正是语法规则。 因此语言和言语虽然是两种概念, 但是又有必然联系, “语言”的规则是有限的, 但是只有掌握并了解了规则, 我们才能创造出无限的“言语”, 二者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语言和言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 不同于母语。 孩子不用学校, 两岁左右都会说话, 这正是印证了索绪尔论著中说“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 不受个人意志支配”, 是大家共有的部分, “语言”转化为“言语”是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作用, 既然外国学生在学习本国母语时都可以自然地将“语言”转化为“言语”, 那么学习汉语也一样自然会遵循这样的规律。 但是因为对外汉语是外语, 是第二语言,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语言知识、语法系统、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等教学内容替换学生母语的那套系统,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首先, 必须先教给学生语言知识, 教给学生词汇、语法、语义等知识系统, 让学生提高第二语言的语言能力。 其次, 在教学中在教授语言的同时, 要学习言语, 因为言语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再次, 教师在语言教学中, 选择口语实用的文章, 满足学生的交际需要, 不但是言语的好材料, 而且能让学生掌握其中语言特点及规则。 最后,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要合理安排和分配“语言”和“言语”的分量, 要将二者配合进行, 完成学生语言知识及技能训练。 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能够完成语言知识的教学, 但是不能左右学生的“言语”, 也不能帮助学生进行“言语”活动, 在教学活动环节中教师只是起到催化作用, 能够帮助加速学生将“语言”转化为 “言语”。

三、对外汉语中的“语言”和“言语”教学问题及教学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语言教学无非就是语言知识、语音、语义、语法、词汇等知识及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 但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言语。 在教学中发现, 有的学生虽然语言知识并不扎实, 但是勇于表达, 这样的学生如果脱离语言只学习言语, 汉语水平就只能停留在基础口语、日常生活用语上, 想要全面掌握汉语是不可能的。 有的同学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 他们有完整的语法知识系统, 有很强的书写阅读能力, 考试能力极强, 但是不愿开口, 最终也只是哑巴汉语。 因此将二者巧妙结合才是学习的重点。

1.课本学习固然重要, 因为课本所著都是规范性语言, 因此每天读书, 读课文自然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并建立一个正确又规范的语法系统。 但是将书本的语言转化为课文之外自己的意思就是言语训练了, 学生可根据材料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灵活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就达到言语目的了。

2.教师可在课堂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进行有效有趣的汉语教学,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比如现在的教学基本上还都是以语言知识教学居多, 所以建议将理论融入实践中教学, 通过开设聊天座谈等形式的课堂, 或者文化主题课堂, 学生和老师一起谈话, 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也可以讨论辩论, 如果出现不合规范的句子, 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修改。 这样的课堂不但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而且能够让学生积极将课本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

3.表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语言转化为言语的催化剂, 教师起到主导带动作用, 让学生自己排演话剧, 制作微电影等也是加速语言转化成言语的方式。

综上所述, 语言和言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像一块透明的玻璃, 一面被遮住, 都不能透过玻璃看到外面, 要正确处理“语言”和 “言语”的关系, 二者不可偏废一方。 “语言”是 “言语”的基石, “言语”是“语言”的体现。 仅仅掌握语言知识并不是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 我们应该运用这个系统去交际, 完成交际活动, 这才是学习语言的终极目的。 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舍弃任何一方, 都无法实现终极目标, 只有相互兼顾才能有效进行教学, 充分重视理论的指导意义,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规范合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2]索绪尔, 高名凯, 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3]岑运强.二十年来语言和言语问题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 2008, 8 (4) .

[4]邢公畹.从对外汉语教学看语言和言语划分的必要性[J].世界汉语教学, 1993 (2) .

[5]霍晶莹, 索绪尔.“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与对外汉语教学[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

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篇3

关键词:发展历程;比较法;语言学素养

引言

汉语的复杂,令很多外国学生虽想学习但往往不得要领,因此学习效率低下且难以得其精髓。很多学生难以领会汉语之美,更觉汉语难学难懂,极易产生畏难心理。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自身优秀的语言学素养,可以使汉语教学更生动形象且理据兼备,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可以更系统全面地掌握汉语的特征和语法习惯,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汉语学习,减少学习的偏误和学习难度,更好地领悟汉语的精髓,体会汉语之魅力。

1.我国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深受语言理论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追溯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十年文革对对外汉语教学起到很大影响,我国这部分教学与时代脱轨,受到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也不够系统。在上世纪50年代时,对外汉语教学尚存在是否要用翻译授课的争论,当时的教学注重听说训练,直接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并行,教育争论莫衷一是。

到了6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们开始认识到用翻译方式授课的缺点,开始采用汉语直入法授课,借助感性材料和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实践练习来掌握汉语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汉语的语法和规律。这有益于大幅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一阶段教师综合运用翻译法和听说教学及汉语直接教学,逐渐演变为多方式综合教学,教学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的学习。其后果是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了孤立的语言知识及结构,但缺少实际语言交流能力,在实际交流中往往出现语言技能完全正确但语言非常不得体的状况。

发展到70-80年代,为了解决实际交流问题,汉语教学引入了实际功能法这一模式,并很快在国内普及开来。这就区别于长久以来的以教授语言技能为目的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进而追求言语的得体。

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过程深受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吸纳了国际语言学理论的精髓,也融入了国内学界的思考与创新。国内语言学家的很多优秀成果,例如主谓谓语句、致使句等都被借鉴用于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而主张博采众长,综合式教学法。

2.比较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

比较法是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要想了解汉语的特点,就需要跟其他语种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揭示汉语与其他语种的共性及汉语独特的个性。成年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总会用汉语和母语做比较,例如课堂上,外国学生经常会犯一些错误和提一些疑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将母语和汉语做相应对比,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汉语中可以直接以形容词作谓语造句:雨很大。但美国学生则习惯于“雨是很大”这样的表达,因为在英语里形容词前边习惯加系动词。这是不同语言语法的不同导致的不同表达。教师可以借助英汉词句对比,讲述汉语和英语的不同,教学生了解汉语中是可以拿形容词直接作为谓语使用的。

通过对汉语和学生母语的对比,可以带领学生探讨各种语言的规律,从而揭示出不同语言的共性和各自独具的个性。对比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要根据学生母语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找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多层级的针对性教学。

同时,对比研究可以揭示汉语和外语之间的发音、词汇和语法及语言习惯的共性和差异,帮我们找到外国学生学习的难点,帮助教育界编纂针对性强的实用型教材。

3.教师的语言学素养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

如果汉语教师具有深厚的语言学素养,就可以很好地分析出汉语和学生母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就可以及时准确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有预见地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干扰,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掌控教学进度。

一个出色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熟知汉语理论和常识,更要掌握教学方法。语言学旨在研究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结构,并深入研习语言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教师正确认识汉语,并可以科学地分析汉语现象,是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基础。对语言学知识的掌握,可以使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甄别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系统化科学化地开展教学。

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以语言学的知识基础来保障其科学性。比如句型教学法,其理论基础就是结构语言学。教师在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前,要深谙其本质,了解其语言学理论基础,再灵活地加以运用。在课堂上,教师无需宣讲孤立的语言学理论知识,而更应侧重于汉语本身的知识传授。教师要有能力甄别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的根本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予指导,才能真正帮到学生并赢得尊重。

结语

语言学理论对于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素养,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探索,都是必备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善用语言学知识和研究方法,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崔永华.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篇4

2012-2013-1期末考试

课程: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专必

班级:对外汉语1101班

学生:李斯 学号:201130403108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综合运用程序教学和电脑辅助教学、视听法和功能法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加,汉语的重要性逐步显露出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全世界正在掀起一股汉语学习热潮。引用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的话说:“每建立一所新的孔子学院,就开启了一扇了解中国今昔文化瑰宝的大门。”但是对于语言背景与汉语截然不同的海外学生来说,汉语难学,特别是难说,已成公论。而身处汉语文化群体的对外汉语教师,对汉语难教也有同感,基于本民族文化的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对汉语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汉语教与学的困难,不仅是由于汉语本身的语音特点,而且与汉语学习者的母语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因此,本文将从教学法来探讨对外汉语教与学的问题,简析在新的环境下,如何面对与解决对外汉语教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程序教学和电脑辅助教学

视听法 功能法 综合运用 [正

文] 对外汉语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也称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或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

成熟的标志。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对对外汉语的认识日益为人所熟知。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近年来也获得了可喜的进展,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更是取得了骄人的进步:无论是海内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还是世界各地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数目,都呈明显上升态势。据官方统计除中国人外,目前世界上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已超过4000万,230个国家23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在东南亚地区,学习汉语的人数有190万,汉语教师超过近3万人,开设汉语课程的大学为102所,中小学有2500所,人数达130万人,各类社会培训机构500多所,参加培训的人数接近20万。而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在内的国家更是把汉语列入学生升入大学的外语考试语种。

关于对外汉语“教”与“学”的问题,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我国古代的第二语言教学,虽然没有专门的经典记载,但我们也可以从古典文献中寻到蛛丝马迹。如《礼记·王制》记载了翻译官志及其训练情况。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恒帝末年安世高开始,到唐代进入鼎盛时期。不同民族的交往,语言不通,必然借助于翻译,而翻译就会涉及到不同民族语言的学习问题。另外,据《史记》记载,外国学生来华学习,始于汉朝。到了唐朝,外国学生大量增加,尤其是日本派遣唐使和新罗人来唐学习叫鲜明。那时候,人们是怎样教授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呢?这个问题很值得进一步研究。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外国,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有很多。而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有效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们所用。但是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正确的话,我们应正确把握并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中去。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世界上各种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或多或少地对其产生过影响,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法。我们知道国外有很多教学法流派,例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阅读法、听说法、程序教学和电脑辅助教学、视听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社团语言学习法、暗示法与默认法、全身反应法与自然法、折衷法和功能法等。这些教学法是在不断改进中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法是旧的教学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这些教学法前期注重老师如何“教”,强调老师的作用,后期注重研究学生怎么“学”,看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这些教学法前期教的内容是语言的结构形式,后期则偏重于从功能出发进行教学。这些教学法跟以往的教学法有同样的毛病,就是只强调了教学中的某些因素,而忽视了另外一些因素。因此,对外语教学虽有一定影响,但并没有占统治地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靠一种方法是不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的,于是教学法就出现了新的趋势。

一、各种教学法流派正趋向于综合;

二、教学法冲出了方法流派的束缚,注重从不同领域和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外语教学问题,探索的重点由“教”转向“学”,注重“教”与“学”相结合。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无可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今后,我们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下面将着重介绍程序教学和电脑辅助教学、视听法和功能法的信息及其综合运用。

首先,程序教学和电脑辅助教学严格说来,不是教学法,而是教学方式。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学习,在自学的

需求,这种教学方式就产生了。程序教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盛行于50年代,60年代应用于电脑。程序模式分为三种:直线式、分支式和折衷式。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原则有5点:

1、小步子的逻辑序列便于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推理性学习;

2、积极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信息的及时反馈有礼与巩固学生学的知识、技能;

4、自定步调,便于自学(这是最大的优点);

5、错误率低。它的缺点是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在现代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程序教学和电脑辅助教学正在探索交际途径,但是这也只能作为教学的补充,不能完全的依赖于程序教学,正规的教学还是很有必要的。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接着,我们就探讨探讨视听法。视听法是将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进行外语教学的方法,以主张视听并用而得名。由于它强调耳、眼、脑等感官作为整体去感知语言材料,而语言材料的三要素、形、音、义、词、句、话也要连为整体而被感知,因而又叫做整体结构法。又由于它强调结合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教学,也成为情景法。视听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是以推广法语为背景的。视听法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视听法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阶段:

一、日常口语,如《基础法语》;二就一般性非专业化话题进行的连贯谈话;

三、就有关专业化的话题而进行的连贯谈话。它的主要特点是:利用教学电影和录音展示语言项目,向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话语和语境;在母语和外语对比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一般不使用学生的母语;听说先于读写;用操练的方法学习基本语法和词汇。视听法的教学步骤 :1)感知(学生观看幻灯或电影)、2)理解(教师 讲解生词、语法等 , 帮助学生理解内容)、3)练习(模仿、重复、记熟、问答等)、4)活用(自由表达等)。要特别注意的是 ,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视听条件下(有幻灯、电影、录音机等的支持), 利用视听设备进行的。举个例子,在听完《梁祝》的录音以后,学生对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有所了解,但看完《梁祝》电影以后学生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视觉上的刺激,很多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比如,祝英台出嫁时穿一身红衣,到梁山伯祭拜的时候褪去红衣是一身白衣。当然有些是因为文化差异他们不能理解的地方,比如:梁山伯和祝英台死后怎么变成了蝴蝶。在听录音时,外国留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井、鸳鸯、花轿”,但看了电影以后他们能够把一个情景或图象与词语和意义联系在一起,有些词语就不需要教师去解释了。视听法在听说课中的另一应用是根据图片进行成段口头表达或情景对话。例如:要求学生准备口头作文:一次旅游的经历,要求学生准备一张照片,看着照片说话,“大家看,这是我„„拍的照片,当时在„„”。有个图片的直观感受,很快就可以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不少学生还忍不住针对照片上的景物提问,形成一个很好的交际氛围。还可以模拟图片里面的情景表演,学生两个或三个一

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自己组织语言,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一个故事。视听法广泛使用声、光、电的现代技术,借助实物、图片、影像、布景等,用生动、活泼、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讲外语与实物情景直接相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于理解和记忆。视听法还创造了比较好的语言环境,增强真实感,更接近学生实际交际的需求;而且系统地进行循序渐进的安排词汇和语法项目,并进行充分地实战操练。其不足之处在于重视口语,忽视阅读训练;重语言形式而忽视意义;学生对于语言的规律性理解不透彻;教学顺序比较固定,不灵活多变。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视听法是一种较有效的教学法,值得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吸取和借鉴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完善和丰富。

然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功能法的信息。功能教学法是一种以语言交际能力为中心、把实际交际工作作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功能法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等相邻学科和学派中吸取其最新成果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功能法的纲领性文件有《入门阶段》(The Threshold Level)、《英语初阶》(Waystage English)和《意念大纲》(Notional Syllabus)。功能法的基本特征是以功能为纲,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学过程交际化。功能法十分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主张学习语言从功能到形式,从意念到表达法,并且认为这是学习外语较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主要交际原则:以功能为纲,根据教学需要选取真实有用的语言材料;教学过程交际化;单项技能与综合性训练相结合;强调表达内容,不过分苛求形式;圆周式的安排材料,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教学过程:展示,语言要点学习,语境练习,实际运用。功能法吸取了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等的长处,重视学生实际需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主张过程交际化,对克服以往教学中偏重语言形式、忽视交际功能的倾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下面从语法方面来举例说明功能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很多语言功能是不依赖于语法的掌握的,比如,“对不起”用来表示道歉,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功能项目之一,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来看,一开始就已经教会学生使用这一项目来满足他们最初的交际需要。但是,支撑“对不起”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法结构,即是可能补语的否定式,如果受制于语法结构,这个“对不起”就不可能在最初几天学到。还有很多功能的表达在实际运用中都是非常直接而明确的,甚至在对语法结构有所了解之前就很容易学会,比如“真的吗?”用于表意外、“当心!”用于表警告、“天哪!”用于表示痛苦或吃惊等等句式,很多学习者在学习的初期阶段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说出来,不需要讲解和练习。这样看来,功能教学法是可以在一定语义条件下按照语义将某种功能整体输入的,这样学习者接受起来就不那么困难,而且还可以掌握得很好。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教学法流派。

最后,在纷繁复杂的教学流派中,我们要有明确的选择,本文就明确指出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应将程序教学和电脑辅助教学、视听法和功能法相结合,综合运用,并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路子。[结 语]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社会的文化规约,虽然以上介绍的三种教学法各有优缺点,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它们的实用价值很高的,我们可以酌情综合运用。总之,这三种教学法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应充分挖掘汉语的特点,把握汉语发展的动态,扬长避短,综合运用,逐步改进并走向完善。相信对外汉语教学的明天更美好,汉语的明天更美好![参考书目]

袁博平

1995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邓文彬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讲义》

张清常

1990,《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吴艳 2005,《功能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吕必松

词汇与 对外汉语教学 篇5

汉语桥是由孔子学院举办的中文比赛,比赛内容包括汉语语言能力、中国国情知识、中国文化技能和综合学习能力。汉语桥已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在中国和世界各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对比赛的观看和总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湖南台还是中央台主办的汉语大赛,都反映了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新形势与新变化。

首先,词汇的问题不容忽视。词汇是句子的构成单位,也就是理解汉语的关键。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从加强词汇量、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理解词语的文化含义及重视吸收新词语等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词汇教学水平。第五届CCTV汉语大赛总决赛的第一个竞赛环节就跟词汇密切相关。此环节要求选手根据视频回答问题。三位选手的题目依次是根据视频回答“逆流而上”、“潮涨潮落”和“披星戴月”有什么独特的思想含义。第二环节则要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将给出的五个词编进故事,这更是对选手词汇掌握情况的一大考察。如果选手词汇量不足,在这两个环节中必将遇到拦路虎。

此外,学习第二语言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导入,文化因素在汉语的语言要素和汉字教学中都广泛存在,而汉语的词汇承载的文化因素更为丰富多彩。汉语词汇中的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及一些口头俗语常隐含着特殊的文化含义。例如湖南台主办的汉语桥决赛的第一环节为《弦外之音》。选手需要解释歌词中的某个词,如“长亭”“牡丹”,这些词都包含浓郁的中国文化。CCCTV汉语大赛中也处处体现文化这一要素的重要性。如比赛第一环节的视频都来自《边疆行》《沿海行》两个大型纪实节目,考生需面对真实的中国场景,并根据场景回答词的独特思想含义。HSK试题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试题集》听力理解中一例:

男:我和你妈妈觉得你跟他在一起,根本就是鲜花插在牛粪上。

女:牛粪就牛粪吧,关键是我觉得这样的牛粪很少见。

构式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篇6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相匹配的`结合体.将构式理论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减少母语给汉语学习带来的负迁移影响,提高教学效果.构式教学法是符合汉语习得规律和认知心理要求的.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大量非常规语法规则组合而成的构式,这部分构式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才能掌握.

作 者:张怡春 ZHANG Yi-chun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刊 名: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9(6) 分类号:H04 关键词:构式   构式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  

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 篇7

1 教学语言特色分析

我们选取了初级, 中级, 高级班的对外汉语阅读课作为我们的考察对象。选择同一课型是避免不同课型可能带来教学语言的一定差异, 选择阅读课是考虑这一课型教学语言比较多, 而且也是三个阶段都设置的课程。

1.1 语速慢

这一项特点勿庸置疑, 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的语速自然会较平时讲话慢些。一般有三个层次:课文对照包括领读课文, 就课文内容机械提问, 基本没有信息要求;课文内容对话是指和课文内容相关, 但是文中没有直接答案的交谈, 有一定信息要求;普通对话包括闲谈, 联想性提问, 一般信息要求较高。研究除了得出教师语速逐级递增和普通对话语速最慢外, 我们还发现越到高级段, 三个层次的语速差别越来越小。这时的语速已经和普通话语段测试 (三分钟450字) 的要求相同。但是和普通说话的200字/分钟的速度还有一定差别。整体看, 这是一个适应汉语节奏, 建立音义反应的渐进过程, 最后归于比较稳定的语速段。

1.2 重复多

在日常对话中不停重复会带来非议, 但是在外汉教学中, 反复是很自然的语言使用。重复出现的场合主要有:新单词:难词, 关键词, 生僻词没有引起学生反应, 对理解有帮助的词语:提问中引导性词语:

1.2.1 确认词

这里我们提到的“确认词”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 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去寻求学生的反响。例如“明白了?”“理解了吧?”“懂了没有?”“记起来了么?“知道了吧?”屡见不鲜。经过统计, 这样的形式在初, 高级频率大于中级阶段。初级是教学初期, 教师会努力寻求学生对汉语的认同感, 所以老师特别留意学生是否理解, 是否跟上教学节拍, 防止学生对汉语产生恐惧;中级是一个巩固过程, 学生对汉语的陌生感消失, 但还不宜引入太多的新内容, 教师更多的只是着眼对课文本身的理解;高级阶段, 教师给学生的空间很大, 引入课外难词, 生僻词, 甚至俚语的数量大大增加, 这时老师的确认是对学生拓展能力和课外知识的试探。我们可以看到, 除了中级阶段教师对学生把握性比较大之外, 其他两个阶段的不定因素相对较多, 所以需要确认的几率也高。

1.2.2 使用母语或媒介语

钱钟书曾经戏谑中文中夹杂洋文是“牙缝里嵌肉屑, 全无用处”, 但是在外汉课堂, 使用学生母语或者媒介语 (一般是英语) 不无裨益, 特别是遇到比较难解释的抽象词语时, 用了反而省事。当学生都来自一个国家, 比如以日本学生为主的班级, 老师会使用日语来解释, 而在混合班级则偏向于英语。

1.2.3 身势语和辅助手段

这是二语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手段:手势, 身姿, 画图, 和一些卡片。直观的方法就省去了语言不能解释, 或者很难解释的麻烦。所以这样的方法在初中级阶段使用要多于高级班。比如讲到水果, 没有比看卡片更简单方便的了;练数字, 老师会拿来超市的促销单让学生念价格。不过在高级班, 身势语和辅助手段让位于语言解释, 以语言解释为主。

1.2.4 对比

对比是外汉教学讨论的比较多的项目, 比如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 目的语中相近项的对比。我们注意到, 在从初级向高级进阶的过程中, 对比从结构对比向意义对比过渡。所谓结构对比, 是给学生一系列同一结构的句子, 让学生知道怎么用一个词语或者句型。比如在初级阶段提到:

把+宾语+动词+其他成分, 老师就列了如下的句子, 而非灌输术语。括号中是教师隐含的意思, 想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句子领会的内容:

我把录音机修

我把录音机修好了 (动作补语) 。

我把录音机丢了 (加时态标记) 。

我把录音机放在桌子上 (地点补语) 。

我把录音机给小王 (宾语) 。

我把录音机修一修 (动词重叠) 。

而在中高级阶段, 老师则在句型对比的基础上, 加入了让学生体会意思的句子对比。这个时候, 老师选择不解释词义, 而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比如:

嫌:

我不喜欢喝咖啡, 我嫌它苦。

我不喜欢这个女孩, 我嫌她丑。

我不喜欢川菜, 我嫌它辣。

我不喜欢数学, 我嫌它难。

1.3 相关联想多

要有生动活泼的课堂, 单词和课文的相关联想非常重要。以下我们列举课堂中出现的联想种类。

(1) 文化背景:如中山装。

(2) 习俗:7长寿面。

(3) 传统信念, 观点:绿帽子。

(4) 社会问题:包二奶, 沙漠化。

(5) 相关提问:吃饭——你喜欢吃什么。

(6) 评论:讲到水土流失——问学生如何看待, 应对方式。

(7) 同源引申:如, 理发—理发店—理发师等。

1.3.1 鼓励性词语

这也是教学中常用, 而日常交际中罕见的。如“**说得很好”、“很好”、“完全正确”。如果日常对话中只因为对方说出了一句“合法”的中文你就夸奖对方, 一定会被认为有病。但是这是一种教育策略, 树立信心的方法。

1.3.2 大段空白

教师在提问, 领读后都有大量空白留给学生思考、整理。这个空白时间大大长于普通的句间停顿。

1.3.3 自问自答多

因为教学中的问题都是有目的的, 有组织安排的。所以这些问题或答案明了 (就课文内容提问) 或设定了思考框架 (联想类提问, 讨论) 。因此, 课堂问题并不是以寻求新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老师自问自答主要就是提供给学生思考思路, 回答方式或者范式;比如课堂中有这么一个对话。

老师问:如果你是老板, 你会选哪一个人。

停顿。

老师——如果我是老板, 我会选***, 因为……

这里老师就向学生提供了回答的模板, 即“假设分句—选择—原因”。

1.3.4 回指多

老师会有意重复前面或者以往补充过的新内容。在单词讲解中, 教师倾向于用已学过的单词造句, 引发对新词语的理解。这样就一举两得。

2 个例分析

以上都是教学语言的构成性特点, 也就是在教学中一定存在的特点;而其余的都是策略性的, 即可以选择使用的。

我们仅选取单词讲解时教学语言的特点作为分析对象。以下数字就代表上述提及的各个特征。而策略性规则的使用是多重的, 重叠的。以下几个词语的讲解可以综合体现教学语言的策略性特点:

帽子:策略7 (7) , 量词用“顶”动词用“戴”。

策略7 (5) , 你喜欢什么颜色的帽子?

策略7 (3) , 没有“绿帽子”。

表演:策略7 (7) :表演做名词动词。做动词后面要加宾语。

策略6:表演武术。表演京剧。

策略7 (5) :日本的孩子什么时候有全校表演?

策略7 (1) :中国学生毕业, 六一儿童节, 新年……有表演。

策略7 (7) :表演的人——演员。

指导演员的人——director策略4——导演。

3 结语

教学语言, 顾名思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 它和教师在课下或日常生活中说这种语言时不同。我们提出自然目的语这一概念, 相当于正常本族人讲话或对话使用的语言。而教师用语则是一种为了顺应教学需要而做过相应调整的目的语, 它不同于自然目的语。首先, 这种教学语言本身和自然目的语有交集, 语言一定是正确的;其次是相异性, 也就是教学语言和自然目的语在语言习惯上有所不同, 比如重复, 对比, 语速很慢, 确认语或鼓励语在日常使用中不太会出现;教学语言的第三个特点是动态性。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让学习者进展的语言, 也就是帮助中介语向目的语过渡的语言。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特有的一种语言系统, 这一系统在语音, 词汇, 语法, 交际和文化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 也不同于自然目的语, 是一种随学习者学习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教学语言随着中介语的发展而发展, 理想状态是成为自然目的语 (即语言本身和语言习惯完全地道) 。所以教学语言也是动态的。

我们用图1表示自然目的语与教学语言的关系。其中绿色是自然目的语, 紫色是教学语言。注意, 两者不重合部分并不是表示接应语是错误的语言, 而是表示不同于自然目的语的比例, 即上面总结的11个教学语言特点出现的比重与自然目的语的关系。

总结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后, 我们可以根据其特点, 进一步提出二语教学机会评估理论。这也是下一步可以研究的课题。

摘要: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为研究对象, 全面总结了外汉教师语言的基本特征, 并将其分为策略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即有些规则必须要遵守而有些是策略性选择。本文从中介语角度看待教师语言, 认为其是动态性向目的语靠拢的系统。

关键词:教学语言,中介语,目的语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2]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3]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篇8

【关键词】对外汉语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设计

一、引言

任务型语言教学于上世纪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国外,国内的外语教学界开始有意识地介绍、研究、实践任务型语言教学从上世纪末开始,后来这一教学途径被对外汉语教学界注意,国家汉办2008年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已经采用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念,“这部大纲的颁布标志着任务型教学在汉语教学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不再停留在介绍、讨论阶段,而进入广泛运用、实施的阶段”。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基于任务的教学途径,它将任务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本文研究分析的正是对外汉语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二、任务的定义

对任务的定义,国内外学者纷纷给出过自己的解释,有代表性的如:

Long任务是为自己或为他人而承担的工作,有偿或无偿,包括粉刷篱笆,给小孩儿穿衣服,填表格,买鞋,定机票,从图书馆借书,参加驾驶考试等等,换句话说,任务就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游戏中做的事。

Numan把Long的任务称为“目标性任务”或“真实世界的任务”,这类任务是学生离开学校后在现实生活中最终要做的事情,是学生学习外语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此外,Numan认为还有“教育性任务”,指课堂上学习者理解、处理、输出目的语或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各种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表达意义上而不是操练语言形式上。

Bygate、Skehan、Swain给任务的定义是,任务是一种活动,受到学习者选择的影响,而且根据学习者的理解,可以有变化,在任务中,学习为了某个目标,需要使用目的语。

Willis给任务的定义是,学习者因为交际的需要,为达到某种结果,而使用语言的活动。

Skehan提出了任务应具备的特征。

国内学者对国外学者所给的定义已发表了不少见解,吴中伟概括了人们依据上述定义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判断一个活动能否被看为“任务”;程可拉在列举了国外较有影响的15条关于“任务”的定义后,认为有6个方面的内容是多数定义涉及到的:情景、活动、目标、结果、意义、语言。龚亚夫、罗少茜认为任务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活动中所从事的各种各样有目的的活动;马箭飞指出,任务指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让学生完成的语言活动,它不是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而是按学生将来使用语言的需要而设计的交际活动。我们认为吴中伟和程可拉对任务的把握较全面合理,有较强的说服力。

笔者在这里阐述一下对任务定义的理解。目前,任务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任务是指那些只有为了某种交际目而使用语言的活动才可以成为任务,这个任务的结果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狭义任务与语言练习有着严格的区分,语言练习的结果一定是语言的。广义任务在狭义任务的基础上将语言练习包括进去了,并将原本狭义任务的内容称为交际任务,语言的学习即为学习任务,学习者通过学习任务学习词汇、语法等,学习任务的完成是执行交际任务的基础。

又有学者提出了真实任务和教学任务,真实任务是指现实世界里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如打电话预定房间。教学任务是指为了培养学习者具有运用语言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而有意识设计的,与现实交际行为有不同程度相似的活动。真实任务和交际任务有时是合而为一的,如要求学习者向老师请病假,这即是生活中真实的也可以是课堂的一个练习活动。

笔者所理解的任务是狭义的,即为了交际目的而使用目的语进行理解、处理、生成、互动的活动才可称为任务,是课堂上的教学任务,它以现实生活为模仿对象,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客观实际,以表达意义为中心而不是语言形式,它不包括语言练习,任务一定会有结果,这个结果是衡量任务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活动、任务和练习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这三个概念经常出现,是任务型教学的必需部分。“活动”原是交际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概念,被任务型语言教学所采用。活动是任务和练习的上位概念,通常说的任务活动和练习活动就是任务和练习。Willis任务型教学的活动类型有:前任务语言活动、任务活动、文本任务、语言练习活动,她的这一分类也体现了活动、任务、练习三者之间的关系。判断一个活动到底是任务还是练习,主要看它有没有真实的意义交流。练习主要是语言形式的练习,如替换、翻译、连词成句、用固定句式回答问题等。笔者结合魏永红和贾志高的研究成果,将任务和练习的异同总结如下:

有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关注任务和练习的区别,因为二者也是相辅相成,可以互相交替的,学生通过练习学习执行任务会用到的语言,又通过任务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笔者认为任务和练习关系很紧密,但正因紧密才更要区分二者,如果不给以关注的话,任务型教学也就失去它的意义和特色了。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设计任务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设计要形成任务链。任务型语言教学里,每一课设计的任务都要形成一个任务链,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发展,难度上逐渐加大,所以设计任务时,要有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如果某一课里,难以形成任务链,那就不要用任务型教学法,用传统的3P教学模式,即按教师展现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操练,学生产出会这三个步骤来进行教学,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任务设计结合具体课型。通常一个任务并不是仅仅与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里某一项相关,而是涉及多项,所有的创造型任务都涉及了听、说两项技能训练,所以要考虑这些任务用在什么课型上,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上各任务侧重点当然不一样,设计任务时要结合应用的课型。同一个任务目标,在不同的课型上,设计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如《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里的一个任务目标:能简单描述身高、体态,大纲设计的任务是“看照片,描述人物的体貌特征”,这个任务如果采用口头形式,可用于口语课,若采用笔头形式,则可用于读写课,当然也可用于综合课,如果改为:听一段关于一个名人外貌描述的录音,猜一下这个名人是谁,那么这个任务就用于听力课了。

3.任务操作形式要多样化。任务操作形式要多样,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增加学习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避免形式单一,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是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任务操作形式多样化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4.任务可操作性要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又有班级规模的影响,所以任务的操作性要强,步骤繁简适当,占用时间不太长,简单易行。

5.任务要多采用小组互动形式。任务应多采用小组多人合作的形式完成,这样各组员之间才有互动的基础。小组之内,各组员可以互帮互助,互相学习,以好带差,使一些性格内向成绩不好的学生也避免了和全班同学及老师直接面对,有逐步锻炼提高的机会。学习者通过执行任务中的交流互动来锻炼使用语言的能力,由于双方的激发作用,各自都能创造性的使用语言,不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照搬套用。同时互动也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量,各方都可以从对方的言语中学到东西,通过意义协商,也可以对自己的语言做出及时修正,在互动中,参与者都会尽量模仿生活中真实交际场景进行会话。大纲里所有的创造型任务、交流个人经验意见任务和绝大部分问题解决任务都需要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作完成,体现了互动性原则。

上一篇:小学英语起步怎么学下一篇:学校教育产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