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立案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立案(精选7篇)

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立案 篇1

一、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案件的决定程序除一般程序外,还有简易程序。相对于一般程序而言,简易程序的步骤简单,操作简便,相关法律、法规对简易程序的规范比较简单。

在行政处罚案件办理实际中,行政执法机关遇到的大多是违法行为简单、违法情节轻微的普通违法行为。一方面,这类行为具有违法性,行政执法机关必须依法查处;另一方面,这类违法行为数量大、查处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办案机构如果按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办理,会影响行政效率。因此,法律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外设定了简易程序,并对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及相关要求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的实际情况,对《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予以细化,在第四章“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部分规定了简易程序的具体要求、当场处罚决定书的内容以及案件的归档等问题。

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处罚程序。《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六十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处罚决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六十条的依据是《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

简易程序的核心是办案机关可以不经立案、调查取证、听证、核审等程序,由执法人员代表办案机关对违法当事人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适用简易程序查处案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一般而言,简易程序有以下几个适用条件。

1.事实清楚、案情简单,并且有法定依据。

在这种情况下,办案机构不必调查取证就能清楚掌握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同时,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了此类违法行为该如何处罚。如果没有法定依据,无论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多么简单,办案机构都不能适用简易程序认定其行为违法,更不能实施行政处罚。

2.违法后果比较轻微,处罚种类和幅度属于法律规定的范围。

违法后果比较轻微即违法行为性质不严重,情节不恶劣,造成的危害后果容易消除。在实践中,违法后果是否轻微需要办案机关及办案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作出判断。

此外,法律还具体限定了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即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案件,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也就是说,只有对当事人作出罚款或警告这两种处罚的案件才能适用简易程序。同时,在对当事人处以罚款的案件中,只有对公民罚款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罚款1000元以下的案件才能适用简易程序,超出该罚款数额的案件不能适用简易程序。

需要注意的是,对个体工商户当场实施的行政处罚,应当依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按查处公民违法行为的情况处理。

在具体程序方面,办案人员适用简易程序处罚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时,应当依法填写当场处罚决定书,无须履行立案审批等一般程序。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及时制止违法行为。

二、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的操作要求

《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当场查处违法行为,办案人员应当当场调查违法事实,制作现场检查、询问笔录,收集必要的证据,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送达当事人,由当事人和办案人员签名或盖章。”

《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明确规定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执法人员适用简易程序当场处罚违法行为应当履行的法定程序。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四条和《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人员适用简易程序查处违法行为时应当遵守以下程序要求。

1.表明执法人员身份。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人员适用简易程序查处违法行为时,应主动向当事人出示工商执法证,表明执法人员身份。

2.做好现场检查笔录。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人员适用简易程序查处违法行为时,应当场了解清楚违法事实,做好笔录,收集必要的证据。

3.告知。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人员适用简易程序查处违法行为时,应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违法事实、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权和申辩权。

4.复核。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人员适用简易程序查处违法行为时,应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不同事实、理由或证据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证据成立的,执法人员应当采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如果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意见与执法人员掌握的违法事实存在矛盾之处且不能当场解决,或者出现执法人员一时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情况,就不能适用简易程序查处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执法人员应当适用一般程序查办违法案件,通过调查取证等程序来解决违法事实的认定问题。

5.下达处罚决定书。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人员适用简易程序查处违法行为时,应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对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6.依法当场收缴罚款。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除法律允许的特殊情况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银行应当收受罚款,并将罚款直接上缴国库。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执法人员可以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当场收缴罚款。

(1)《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凡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的,或者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2)《行政处罚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依法作出罚款决定后,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的,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7.依法出具罚款收据并及时上缴罚款。

《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九条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行政处罚法》第五十条规定,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2日内交至行政机关;在水上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抵岸之日起2日内交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当在2日内日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8.备案。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人员适用简易程序查处违法行为时,应将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报所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具体的做法是,将当场填写的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存根部分交所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三、适用行政处罚简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

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程序简单、效率高,受到基层工商机关执法人员的欢迎。在实践中,有的执法人员简单地认为适用简易程序查办的违法案件就是简单违法案件,不注意遵循法律、法规对简易程序的要求。还有的执法人员在查办违法案件过程中尽可能适用简易程序,忽视了适用简易程序的严格限制条件。因此,违反简易程序要求办案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实践中,违反简易程序要求办案的情况通常有以下几种。

1.办案人员少于两人。

依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办案人员查处违法行为,不得少于两人,而且必须是具有执法资格的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在实践中,一些执法人员对适用简易程序办理的案件不予重视,一名执法人员当场办案的情况,或是虽有两名执法人员在场,但其中只有一名执法人员具有执法资格的现象仍然存在。

2.不出示行政执法证。

办案时向当事人出示行政执法证是法律对行政机关执法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在适用简易程序办理案件过程中,有的执法人员认为自己身着工商制服或者在自己监管的辖区内查办违法案件不需要再向当事人出示行政执法证,导致执法行为不规范。

3.没有取得违法证据就对当事人实施当场处罚。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适用简易程序查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应在了解违法事实后当场作出检查笔录,并根据情况收集必要的证据。有的执法人员错误地认为适用简易程序办理的案件无须取证,往往不按要求制作检查笔录,在没有收集必要证据的情况下作出当场处罚决定。这种做法会导致案件存在证据不足的严重问题,一旦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当场作出的处罚决定就不能成立。

4.对所有适用简易程序办理的案件都以工商所的名义作出处罚决定。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第八条的规定,只有在对个体工商户的违法行为作出处罚(不包括吊销营业执照),对集市贸易中违法行为作出处罚(不包括吊销营业执照),以及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工商所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处罚的情况下,工商所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主体,即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否则,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以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名义作出。

《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七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所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的具体权限,由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确定。”在实践中,有的工商所在没有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情况下,误以为凡是适用简易程序办理的案件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处罚,导致越权处罚的情况时有发生。

5.对不符合适用简易程序法定条件的案件按简易程序办理。

对不符合适用简易程序法定条件的案件按简易程序办理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擅自对应适用一般程序办理的案件当场作出处罚决定;另一种是没有依法将个体工商户的违法行为作为公民的违法行为处理,而是将个体工商户视为其他组织,提高了简易程序办理的适用条件。

6.没有当场作出处罚决定书。

不管是当事人的原因,还是执法人员的原因,如果当场处罚决定书不能当场作出并交付当事人,就不能适用简易程序处理,而应适用一般程序查处违法行为。

7.无法律依据当场收缴罚款。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对处以20元以下罚款或不当场收缴罚款事后难以执行的,以及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按规定缴纳罚款有困难希望交给执法人员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在实践中,执法人员超出法律规定范围当场收缴罚款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当场处罚决定书

《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六十二条规定:“前条规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处罚种类、罚款数额、时间、地点、救济途径、行政机关名称,加盖行政机关印章。”

当场处罚决定书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其派出机构适用简易程序对违法行为人及时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书。在实践中,由于当场处罚决定书的制作程序相对简单,罚款数额不高,有些执法人员不重视当场处罚决定书的制作,时常出现制作不规范等问题。应该注意的是,当场处罚决定书的制作程序虽然相对简单,但当场处罚决定书具有与一般行政处罚决定书一样的性质和作用,执法人员应在执法过程中认真对待。

(一)当场处罚决定书的性质、作用和特点。

1.作出当场处罚决定是行政处罚行为的一种法定方式,当场处罚决定书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违法行为人实施当场处罚的唯一书面证据材料。

2.如果违法行为人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当场处罚决定书就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强制执行的依据。

3.当场处罚决定书是违法行为人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依据。

4.当场处罚决定书必须具备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的要件。

(1)实质要件。当场处罚决定书应当符合《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四条和《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包括违法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处罚种类、罚款数额、时间、地点、救济途径以及行政机关名称等内容。

(2)形式要件。当场处罚决定书必须由行政机关预先统一设计、统一印刷,具备统一格式,并统一编号。要求执法人员使用标准化、格式化的当场处罚决定书,有利于实现行政执法的公正和效率原则。

(二)填写当场处罚决定书时应注意的问题。

1.写清违法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在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时,执法人员应按照文书式样的要求认真填写当场处罚决定书中的每一个栏目。当事人是自然人的,应当写清其姓名和住所。当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写清其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和住所。

2.写清违法事实、处罚依据及处罚内容。

在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时,执法人员应在相应的空格处填写当事人实施违法行为的时间、地点,用概括性的语言写明当事人从事的具体违法行为,违反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并写明具体的条、款、项。处罚的种类如果是罚款,应写明具体的数额。

3.写清行政处罚的执行方式。

当场处罚决定的执行一般是指罚款的执行方式。当场处罚决定有两种执行方式,一种方式是违法行为人当场缴纳罚款,另一种方式是违法行为人直接将罚款交到指定的银行。违法行为人当场缴纳罚款的,执法人员应向违法行为人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并按规定将罚款交给行政机关。违法行为人将罚款直接交到指定银行的,执法人员应在当场处罚决定书中写明指定银行的名称和地址。

4.当场处罚决定书应一式3份,每一份都应由当事人、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确认。需要注意的是,执法人员应将需要交给当事人的当场处罚决定书当场交给当事人。

(三)当场处罚决定书的归档保存。

《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六十四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查处案件的有关材料,办案人员应当交其所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归档保存。”处罚完毕后,执法人员应将需要存档的当场处罚决定书按规定归档保存。

五、如何告知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权

《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六十三条规定:“办案人员在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当事人进行申辩的,办案人员应当记入笔录。”

告知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告知当事人作出该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陈述、申辩权是指对于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有权就对其不利的内容说明事实和理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辩解。行政机关应当认真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进行复核。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如果成立,行政机关应当予以采纳。

《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告知制度及陈述、申辩权制度对所有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都具有适用性,行政处罚简易程序也必须遵循这两项制度要求。行政机关如果没有遵循这两项重要制度的要求,即使适用简易程序对当事人处以的罚款数额不大,影响轻微,该行政处罚行为也是违法的。

在行政执法实践中,执法人员适用简易程序查处违法案件时,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1.即使是对当事人当场作出处罚,也不能忽视依法告知这一程序要求,应当保障当事人行使陈述和申辩权。

也就是说,执法人员在填写当场处罚决定书之前,应当按照行政处罚一般程序的要求依法告知对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有陈述和申辩权。与一般程序中的告知相比,简易程序中的告知是当场并口头进行的,形式相对简单得多。

当事人的申辩成立的,执法人员应当立即采纳,不再作出当场处罚;当事人的申辩不成立的,不妨碍执法人员当场对当事人作出处罚。不论是哪种情况,执法人员都应把当事人的申辩记入笔录。如果当事人的申辩非但不成立,反而涉及重大的违法嫌疑,执法人员就不能再适用简易程序对当事人作出处罚,而应及时适用一般程序继续办理案件。

2.执法人员对当事人作出当场处罚时,应依法告知当事人救济途径。

在实践中,一些执法人员在填写当场处罚决定书时存在不规范的行为。有的当场处罚决定书中列有这样一项内容,如你(单位)不服本处罚决定,可以按照下列第__项规定的方式提出异议:1.自收到本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__工商行政管理局或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申请复议;2.自收到本处罚决定书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些基层执法人员在“第__项”这一空栏中填写“

1、2”或“1 2”,这两种填写方法都是错误的。

当场处罚决定书中列出的两种救济途径是选择性的,在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复议前置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选择先进行复议,如对复议决定不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也可以选择直接去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因此,执法人员在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时应填写“1”或“2”。

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立案 篇2

1.1 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主要指的是拥有着行政处罚权利的行政机关部门或者是在法律法规授权之下的相关组织, 结合法定程序及权限, 针对破坏或者是违反行政法律秩序、和行政法律规范, 然而并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必须依据法律规范针对处罚的法人、公民或者是相应组织采取一定的法律制裁措施。而行政处罚的程序, 是指由行政处罚法规定的, 在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行政机关和当事人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制度。

1.2 行政处罚程序的作用

行政处罚程序是调整行政处罚活动的法律程序, 是行政管理法治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如今, 现代化公安行政处罚程序可谓是我国公安机关及部门根据法律开展各项工作事宜的关键保障, 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针对公安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而言, 行政处罚程序可起到较为良好的规范作用;公安行政处罚程序的优化应用可实现行政效率及效益的合理提高;目前的行政处罚程序能够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 给予人权更多尊重及保障。

2. 行政处罚程序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行政执法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订时更多的注意到了行政执法程序方面的规范与完善。1996我国《行政处罚法》的颁布与实施, 不仅是我国行政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也使我国行政处罚领域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特别是在行政处罚程序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是, 从实际操作过程来看, 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听证程序欠缺完善

听证中实现良好的职能分离可谓是行政处罚程序实施最为基本的要求, 若智能不分则会违反回避制度, 导致听证实效性难以实现, 我国现有程序即使规定听证是通过非本案调查者进行主持的, 然而力度仍然较弱, 未能给予听证职能分离更多重视;在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中, 未能使听证程序有效适用;未针对听证笔录进行排他性原则的合理设置。

2.2 程序性限权欠缺完善

就程序效力而言, 我国行政立法中针对程序效力所进行的规定不是非常彻底, 与此同时, 未对执法过程中警察程序违法法律责任进行相对较为详尽的规定。行政处罚程序失去现实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对于警察权力的规范大打折扣, 实际操作中当事人实体权利逐步丧失, 存在有法律正当性下降的风险。

2.3 由于行政处罚程序不具备较高的准司法化程度, 导致其难以拥有较强的控权及维权功能

律师代理及律师协助欠缺实际的法律规范;针对行政案件中所涉及的被侵害人而言, 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设计欠缺完善。

3. 相关建议

3.1 逐步扩大实际听证范围, 实现听证笔录排他性原则的合理设置

基于我国实际国情及对对应的司法承受能力出发来看, 需适当扩大行政处罚听证范围, 然而, 全部相对较为严厉的行政处罚包括没收较大数额及行政拘留等均需纳入至听证范围中;听证中中涉及的全部定案证据必须向当事人出示, 历经质证之后记录在案, 否则不可作为是定案证据, 同时公安部门需结合听证笔录情况认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并将听证笔录当作唯一证据, 有效设置合理的排他性原则。

3.2 重新制定相关规定, 严格强化程序效力

我国现行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公安机关可针对程序违法行为重新进行行政处罚, 该规定导致行政处罚程序效率遭受较为严重的规避, 为起到良好严格程序效力作用, 有必要进行重新制定。明确区分立法, 可补正程序瑕疵, 即公安部门轻微违反程序的行为, 若程序违法造成行政处罚决定丧失有效性, 则公安部门不可再追求本案中违法行为, 同时, 为确保当事人合法权利, 必须针对公安机关相关人员的渎职责任进行追究, 强制性地强化执法者程序观念意识。

3.3 强化提升准司法化程度,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设计

在行政处罚一般程序中积极推广应用非正式听证程序, 即简式听证, 并在行政处罚中积极引入相应的职业法律服务体系, 针对律师向行政违法嫌疑人进行法律服务的全程提供实施鼓励, 完善确立相应的律师代理协助制度, 加强行政处罚程序公开透明度;结合实际现状, 基于保障人权的角度出发, 针对行政处罚程序实施人性化制度设计, 彰显保护弱者的相关理念, 完成行政案件社会救助基金的合理设立, 并交由公安部门管理, 若加害人或者是受害人没有能力负担医疗费用, 加害人实施违法行为之后发生逃逸的, 均可由救助基金进行部分或者是全部医疗费用的垫付, 而后公安部门在完成垫付之后并依法向加害人追偿。通常而言, 行政案件中所涉及的医疗费用相对较低, 为此该项工作的实践操作性较强, 较为容易实现。

结语

综上可以知道, 在公安机关行政指法过程中, 行政处罚程序应用成效甚为明显, 其可强化提升工作效率, 为实现依法执政提供强有力后盾, 为此需针对行政处罚程序中所存在有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并积极给出针对性较强的有效措施, 力求努力完善公安机关行政执法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晓.行政处罚与刑罚优先性问题探究——以税务行政处罚案为例[J].今日湖北 (下旬刊) , 2013 (06) .

[2]李蓓.论案卷排他性制度——兼论我国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 2014 (19) .

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立案 篇3

关键词:刑事诉讼立案;中国特色;立案监督;虚无化倾向

中图分类号:D92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7-0089-02

一、立案概述

1、刑事诉讼立案的概念

刑事诉讼的立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自首等方面的材料,依照管辖范围进行审查,以判明是否确有犯罪事实存在和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并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2、刑事诉讼立案权的归属

《刑事诉讼法》第83条、第88条规定:“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对于自诉案件,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由此可见,立案是国家法律赋予公安、司法机关的一项重要职权,除此之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都无权立案。

3、刑事诉讼立案的中外对比

立案作为刑事诉讼开始的标志,是每一个刑事案件都必须经过的法定阶段。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立案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诉讼程序和制度。除苏联、东欧和蒙古等国家采取与我国类似的做法,将提起刑事诉讼及立案作为独立的诉讼阶段在其刑事诉讼法典中加以明确规定以外,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的刑事诉讼立法都不将立案规定为独立的诉讼阶段。例如,在美国,其刑事诉讼程序可以分为审前程序、审理程序和审后程序三个阶段,而审前程序包括提出控告、逮捕、在警察局“登记”、逮捕后在治安法官前聆讯、预审、正式起诉、传讯、被告人答辩几个步骤,及立案不是独立的刑事诉讼程序。

我国《刑事诉讼法》在第二编第一章专门规定了“立案”程序,其法律地位与“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程序并列,这不同于普通法系国家,普通法中通常以逮捕作为刑事诉讼的开始。只有依法逮捕后,一切刑事诉讼活动才有合法依据。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要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包括姓名、住址、涉嫌罪名、何时、何地被逮捕等等,并且告知嫌疑人有权聘请律师,然后再开始进一步的侦查。

4、刑事诉讼立案程序的设立初衷

我国《刑事诉讼法》之所以设置“立案”程序,立法者可能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权缺乏司法控制,立法对侦查手段的制约和规范不够严谨,失之过宽,给公安司法机关行驶侦查权留下了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从而对公民的权利保障产生威胁。因此,设置这一程序的主要目的,是从程序上防止公安司法机关滥用权力,随意采取侦查行为或强制措施,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立案程序的缺陷

1、立案条件的问题

我国刑诉法规定立案的法定条件是:有犯罪事实并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立案条件的规定由于违背人的认识规律而存在着逻辑上的悖论,因为是否有犯罪事实存在以及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是需要通过侦查程序的运作来予以查明的,它是侦查的结果而非侦查的前提。如果将之作为侦查程序启动的前提条件,那么无疑是违背了人的认识规律、倒果为因。而一种违背人的认识规律的制度安排显然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其结果只能导致制度本身在实践中的异化或虚置。笔者认为,按照刑事案件发案、破案的发展规律,获取、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据客观上应受时空和侦查物质装备条件等多方面条件制约,主观上应受侦查人员的侦查水平等多方面制约,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够全部获取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据。案件在立案后,经过侦查排查,侦查终结的处理结果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撤案;第二种是不起诉(绝对不起诉、相对不起诉、存疑不起诉);第三种是起诉。有的案件在起诉之后,经过法庭审理,由于证据的认定原因,可能判决被告人无罪。所以,我们应树立科学的证据观念,不能把立案的证据标准等同于起诉的证据标准或认定有罪的证据标准。对于立案的证据标准,笔者认为应定位在“具有合理存在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形式诉讼中,我们应以报案、控告、举报、自首材料为依托进行审查,只要可以推出某种犯罪事实具有合理存在可能性,即可立案。

2、“先破后立”、“不破不立”、“边破边立”的现象普遍存在,立案阶段存在着一定的程序虚无化倾向

长期以来,侦查实践中一直立案数作为侦查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侦查机关为了片面追求立案数、破案率,对立案程序十分谨慎,一般情况下不达破案的程度不会贸然立案,既然立了案,一般情况下又不会轻易撤销案件,在办案人员的观念中撤销案件就是错案的想法还普遍存在。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正常的撤案程序设置被架空,该撤案的不作撤案处理,有错不纠的情况时常发生。

3、公安司法机关在立案程序中立案决定前的行为,是否系诉讼行为性质归属难以确定(侦查机关立案前行为的法律性质问题)

我国法律赋予立案程序的独立性法律地位,其实质是排除侦查机关在立案阶段使用侦查手段或运用侦查措施的可能性,但事实上,这种立法设计却使得侦查机关在立案阶段对侦查手段和侦查措施的适用非法化。

另外,我国《形式诉讼法》的“侦查”、“审查”及相关解释中的“初查”等概念,其应该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2条第1款规定,侦查行为具有专门性,是由特定主体在特定条件下适用的特定手段,侦查手段与强制措施的适用只能在立案后进行。根据《形式诉讼法》第86条的规定,“审查”只是公安司法机关在立案前对有关报案、控告、举报、自首等材料进行审查的方式,主要是书面审查,作出是否立案的判断。《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27条、第128条,将这种“审查”定位为“初查”,从规定内容分析,初查的主体是侦查部门和举报中心,方式是包括除限制人身自由和财产性权利的强制措施以外的侦查手段。事实上,在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一直都是将“审查”、“初查”当作侦查来对待,在司法操作层面上很难把三者作出实质的区分。

4、立案监督存在制度性的缺陷,其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1)法律赋予立案监督的手段缺乏执行力。对立案阶段的法律监督问题,从《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可以看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立案监督的手段主要是一些软措施,如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检察建议。基于立法上的缺陷,导致了实践中开展立案监督工作的先天不足。如对于公安机关接到立案通知后仍不立案的处理,就仅有“六部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人民检察院通知公安机关立案的,公安机关在收到《通知立案书》后,应当在十五日内决定立案,并将立案决定书送达人民检察院。在上述时限内不予立案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予以纠正。公安机关仍不予纠正的,报上一级检察机关商同级公安机关处理,或者报告同级人大常委会。”至于检察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上一级检察机关商同级公安机关处理的时限以及上一级仍不能达成共识的处理办法等均没有规定。现行法律没有赋予检察院一定的立案监督处分权和追究有关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力,成为开展立案监督工作的一个“盲点”。

(2)立案监督对象不完整。《刑事诉讼法》关于立案监督的对象仅局限于公安机关,而未设置对其他刑事立案主体(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进行立案监督的法律条文,从而导致当前司法实践中,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刑事立案活动的法律监督无法可依,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刑事立案活动中错误行为和违法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特别是对检察机关自行立案侦查的案件,在内部监督制约缺少效果的情况下,又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督制约,造成职务犯罪侦查案件的立案监督程序形同虚设。从理论法学角度上来看,立案监督是检查机关对刑事立案主体的立案行为是否合法实施的法律监督,人民法院、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军队保卫部门、同人民检查院、公安机关一样均享有刑事(自诉)案件的立案权,所以将其同时列为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刑事立案监督制度才科学、规范和全面。

(3)监督范围界定不准确。《刑事诉讼法》第87条对于立案监督范围界定不全,易形成立案监督的空白地带。如对刑事立案主体的“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侦查”及其他刑事立案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的缺乏监督。

5、立案制度与无罪推定原则相违背,并造成了侦查权对审判权的侵犯

立案在刑事程序中起着案件分流的作用,立案制度是基于侦查人员对案件事实及其法律后果的判断,其带来的程序方面的后果是决定了案件的处理方式,是公诉还是自诉;其带来的实体方面的后果则是对被控告人(包括自首者)之法律责任的预断,是有罪还是无罪,或者说案件性质是刑事案件还是治安案件。在未经审判之前就确定了一个案件的性质,这与无罪推定原则相违背。另外,某人的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最终取决于人民法院的判决,而立案制度却要求侦查机关预先作出判断,这实际上就是把本属审判机关的权力交给了侦查机关,既不符合刑事诉讼分工协作、互相制约的原则,又造成了侦查权对审判权的侵犯。

综上,作为刑事诉讼的开端,立案程序设计得科学与否、合理与否,立案活动进行得顺利与否、得当与否,将对后续诉讼活动的展开以及全部诉讼活动的整体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刑事诉讼法设置的独立的立案程序在功能价值上具有积极地意义,但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上却存在诸多缺陷和矛盾。对我国刑事立案程序存在缺陷进行系统分析,希望将来对提出完善构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吕萍.刑事立案程序的独立性质疑[J].法学研究,2002,(3).

[2]杨书文.论刑事立案的性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4).

[3]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出版社,2002:145-147.

[4]陈卫东.模范刑事诉讼法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03.

行政处罚办案程序 篇4

1、立案

由执法部门的办案人员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提出要求立案调查的事由,制作《立案审批表》,由执法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随初步的取证材料一并报分管局长批准立案。

2、调查取证

由执法部门的办案人员(两人或两人以上)和相关业务处室人员完成调查取证工作。在调查过程中办案人员对所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应当立即制止,做好《现场检查记录》、《调查笔录》等,在取证的同时下达《责令改正指令书》或《强制措施决定书》。办案人员现场调查取证结束后,应提交《××案调查报告》,由执法部门负责人签名后送法制部门审查。凡符合处罚规定并证据齐全的,法制部门在2个工作日内(需实地核查的定为5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进入告知讨论审批程序;对不符合要求的案件,法制部门应当天退送执法部门补证或重新调查,同时说明要补充的内容和须注意的问题。

《××案调查报告》要说明以下情况:与工商营业执照核对无误的单位全称和法定代表人姓名、单位基本情况、案由、调查经过、主要违法事实、违法所得、证据及主要违法行为的处罚依据等(包括现场检查记录、调查笔录、责令改正指令或采取强制措施等情况),同时提出具体的处罚意见。

3、告知

告知时间是在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的基础上,法制部门根据案审委成员讨论意见,制作《行政处罚审议记录表》(附件)呈送分管局长签署意见,根据分管局长意见制作《行政处罚告知书》。

告知内容应明确对当事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对一般的案件,根据违法事实和执法部门提交的调查报告及调查材料,由法制部门审理,制作《行政处罚审议记录表》,送分管局长审批,根据分管局长意见制作《行政处罚告知书》。

对案件复杂、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个人数额超过1万元或单位数额超过3万元的处罚案件,由法制部门牵头,召开局案审会相关成员参加的“行政处罚案件审议会议”,讨论确定拟处罚意见和额度,取得统一意见后,由法制部门制作《行政处罚审议记录表》,参加讨论的成员必须在《行政处罚审议记录表》上签名,送分管局长审批,根据分管局长意见制作《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处

罚案件审议会议”由法制部门做好《案审委会议记录》,载明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审查内容、参加人员意见及会议形成意见,与会人员须在记录上签名。

对事故案件,经市政府对事故调查报告批复后,调查组把《××事故调查报告》和案件材料一并移送给法制部门审理,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分别按照上述程序执行。

法制部门应在2个工作日内将《行政处罚告知书》送交执法部门。执法部门收到《行政处罚告知书》后,要在5个工作日内把《行政处罚告知书》送达被处罚单位或个人,待接收人签名后交法制部门。

对告知听证的案件,执法部门应预先认真准备做好听证的举证材料。被处罚单位提出听证要求的,法制部门应及早通知有关人员认真准备,并事先组织有关人员商议听证程序。

4、陈述和申辩

当事人对处罚告知有异议的,可向法制部门陈述或申辩,法制部门要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并提出处罚意见。

执法部门接到当事人陈述、申辩的,应及时将有关材料和情况转交给法制部门。

5、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法制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或听证情况,对拟处罚案件是否合法、适当等进行审核。

对当事人放弃陈述申辩或听证的处罚案件,法制部门直接制作《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送分管局长和主要负责人审批,根据审批意见,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

对当事人提出陈述申辩或听证的处罚案件,如需对《行政处罚告知书》确定的款项内容作变更的,由法制部门牵头,召开由局案审会相关成员参加的“行政处罚案件决定审议会议”,讨论确定拟处罚意见和额度,取得统一意见后,由法制部门制作《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送分管局长和主要负责人审批,根据审批人意见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案件决定审议会议”由法制部门做好《案审委会议记录》,载明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审查内容、参加人员意见及会议形成意见,与会人员须在记录上签名。

法制部门应在2个工作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交执法部门。执法部门在收到法制部门送到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后,要在5个工作日内送达被处罚单位,并将有接收人签名的“行政处罚送达回执”交法制部门。

6、执行

处罚决定书送达之后,被处罚单位(个人)不依法履行处罚决定,要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等后续工作的职责分工明确为:

收缴罚款。罚款由市财政局指定的银行收缴,执法部门应确定专人负责向局财务部门查询罚款的收缴情况和未交罚款的催缴工作,并及时将《罚款催缴通知书》和相关材料移交给法制部门。

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出行政诉讼的,不停止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由法制部门依据法律规定和所掌握的证据材料,制作《申请书》,经局长审批同意后正式将材料提交人民法院,并配合人民法院执行。

对所发《责令改正指令书》、《强制措施决定书》中明确的事项,如果安全生产违法单位没有认真整改,其违法事实的后续处理意见,由执法部门在及时检查、复查的基础上提出。

7、上报与备案

由法制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具体办理报批、结案、备案等手续。

8、立卷归档

结案后10个工作日内,由法制部门立卷归档。

9、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行政处罚案件查办程序规定 篇5

为进一步贯彻XX分局行政处罚按键查办程序规定的通知精神,严格执法程序,强化办案力度,及时有效地查处经济违法案件,提高办案质量,结合本所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案件评审组:案件评审小组组长xxx,组员:xx、xx等6人组成对所里查办的重大疑难案件(拟处罚没款3000元以上或低于法定处罚额度的)要进行集体讨论研究,确保公平、公正、廉洁执法,“一把尺办案”。

第二条:工商所在本所辖区内查办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

第三条:办案单位案件主办人在收到投诉、申诉、举报其他机关移送,上级机关交办的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予以核查,并决定是否立案,特殊情况经主管局长批准可以延长至1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第四条:采取或解除行政强制措施需经分局主管局长批准后实施。特殊情况需要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必须口头向本所长请示由所长向分局主管局长请示,经同意后在24小时内办理书式审批手续。如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扣留、封存财务等行政强制措施必须填写《行政处罚有关各项审批表》,以分局名义实施。

第五条:对于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在7日内采取以下措施:

(一)、及时采取记录,复制、拍照、录像等证据保全措施。

(二)、需要鉴定的及时到送有关部门鉴定。

(三)、违法事实成立,应当予以没收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没收违法物品。

(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可以查封扣押的由分管局长批准决定查封、扣押。

(五)、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违法事实成立但依法不应当予以查封、扣押或者没收的,由分管局长决定解除先行等级保存措施。

(六)、逾期未做出处理决定的,先行登记保存措施自动解除。

第六条:查封、扣押当事人的财务,应当当场点清,开具清单,一式五份,由当事人和办案(两人以上)人员签名或盖章,交当事人一份,并当场交付查封、扣押财务通知书。

第七条:抽样取证时,应当有当事人在场,办案人员应当制作抽样记录,对样品加贴封条,开具物品清单,由办案人员和当事人在封条和相关记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八条:办案人员在调查取证时,一般应当着工商制服,并出示行政执法证。

第九条:各网格监管干部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案源应当及时向所领导汇报,并当场依法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包括:

(一)、制作现场笔录,勘查笔录;

(二)、物证(票据、实物等);

(三)、证人证言;

(四)、视听资料,计算机数据;

(五)、当事人陈述;

(六)、鉴定结论案。注明出证日期,证据出处,当事人签名或盖章。

第十条:证据收集齐全后及时交由案件主办人,并积极配合案件主办人进入立案程序。

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立案 篇6

自2000年初到现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成立后的13年多时间里, 广大基层煤矿安全监察员依据《安全生产法》、《行政处罚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等现行的法律、法规、以及煤炭行业安全标准、安全规程、技术规范, 认真、细致、严格地开展了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执法工作, 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保护煤矿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随着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日益深入、煤矿企业法人以及从业人员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 对每一位监察员如何依法监察、依法行政就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要求我们每一个煤矿安全监察员必须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法律, 准确对煤矿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避免在煤矿安全执法监察过程中因行政违法或不当等原因造成对行政相对人的侵权, 引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而撤销违法行政行为或纠正不当行为, 甚至行政赔偿, 这必将对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行政执法监察的权威性产生不良的影响。

本人在总结了近七年来煤矿安全执法监察的实践经验, 就如何规范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程序, 提出必须要明确行政处罚的主要依据、行政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范围、煤矿安全监察的现场处理、行政处罚的具体程序、行政违法或不当和行政处罚无效等问题。

1 行政处罚的主要依据

作为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煤矿安全监察员, 其主要职责就是对各类煤矿企业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等有关煤矿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安全标准、行业技术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的情况实施监察。

为了保证有关煤矿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贯彻实施, 规范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行为, 保障和监督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有效实施安全监察, 在对煤矿企业及从业人员的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 《行政处罚法》是我们做出行政处罚的基本依据;《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对具体的违法行为也都明确了法律责任和处罚, 可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此外《黑龙江省矿山安全处罚条例》也可作为对国有地方煤矿、乡镇集体煤矿 (30万吨以下) 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依据, 因为在《黑龙江省小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省长令第9号) 对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进行了授权。

2 行政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行政处罚法》中设定的行政处罚种类有警告, 罚款, 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责令停产停业, 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行政拘留,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煤矿安全监察条例》中涉及到的行政处罚有警告、罚款、停止作业或限期达到要求、停产整顿、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责令关闭、其他有关煤矿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我们在日常的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行政处罚主要是警告、罚款、停止作业或限期达到要求、停产整顿。

例如《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煤矿矿井通风、防火、防水、防瓦斯、防毒、防尘等安全设施和条件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行业安全标准、煤矿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 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限期达到要求, 逾期仍达不到要求的, 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产整顿;经停产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决定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 并移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这就要求我们执法人员在弄清违法事实的前提下, 准确使用行政处罚, 避免行政处罚不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在行政处罚中还要注意这两个问题:一是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 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二是当事人有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或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或配合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当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 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不应给予行政处罚。

3 煤矿安全执法监察的现场处理

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做好超前防范, 事先消除事故隐患, 所以经常要深入煤矿企业采掘一线进行现场安全监察, 遇到紧急、特殊情况时要作现场处理。

煤矿安全监察人员对煤矿实施安全监察时, 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并应当出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员证, 现场检查结束后应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如发现影响煤矿安全的违法行为, 可以做出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责令限期改正或者限期达到要求、责令立即停止作业 (施工) 或者立即停止使用等现场处理决定;如发现存在事故隐患的, 有权要求煤矿立即消除或者限期解决;发现威胁职工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时, 有权要求立即停止作业, 下达立即从危险区内撤出作业人员的命令。与此同时制作相应的现场处理决定书和撤出作业人员命令书, 这样在现场处理的执法程序上才算完整。

4 行政处罚的具体程序

当煤矿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煤矿安全违法行为,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 煤矿安全监察员必须查明事实, 可以按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做出行政处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做出行政处罚前, 应当告知当事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 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4.1 简易程序。

当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 对煤矿企业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对煤矿从业人员处以50元以下罚款的, 可以当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 同时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 并当场交给当事人。当事人对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4.2 一般程序。

除可以当场做出的行政处罚外,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发现煤矿及其人员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 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 收集有关证据, 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 并由煤矿有关人员核对无误后, 签名或者盖章。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做出行政处罚前, 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告知书, 告知当事人拟对其做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 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如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 (3天) 放弃陈述或申辩,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在三日后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在当场宣告后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 将行政处罚决定书 (下转19页) 送达当事人, 同时交付当事人的还应有行政处罚送达回执。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 应当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集体讨论决定;实施行政处罚时, 应当使用规范的执法文书。行政处罚执行完毕后, 应当将案件材料根据一案-卷的原则, 立卷归档。

5行政违法和行政处罚无效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监察员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 必须依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 向当事人告知给予其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事实不清、理由不充分、依据不明确的, 或者拒绝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的, 行政处罚不能成立, 即行政处罚无效。不按法定的程序进行行政处罚的, 属于行政违法或不当。因此可能出现行政当事人对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或监察员提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撤销违法行政行为或纠正不当行为, 甚至行政赔偿, 不仅导致煤矿安全机构败诉, 还会降低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行政执法监察的威信。

总之, 我们煤矿安全监察员必须要加强与行政处罚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必须依照有关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 规范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程序, 才能使我们在安全监察过程中做出的行政行为合法、有效。

摘要:本文在总结十年来煤矿安全执法监察的实践经验基础上, 从行政处罚的主要依据、行政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范围、煤矿安全监察的现场处理、行政处罚的具体程序、行政违法或不当和行政处罚无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为进一步规范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程序提供思路。

行政处罚制度之完善 篇7

关键词: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现状与问题;完善

一、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处罚听证制度适用范围过于狭窄。目前我国行政听证程序在行政处罚领域适用范围过于狭窄,有违行政公正原则的要求。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部单独的行政听证法,而在《行政处罚法》中也仅仅用了三个条文来阐述行政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适用程序以及其他注意事项。此种列举式的规定,虽然在最后用了“等”字看似作了补充,但是在理论界仍有较大的争议。胡锦光、刘飞宇学者认为此处的‘等并不是在列举不尽情况下所作的概括规定,而只能理解为是一种立法上的技巧,即在将来条件成熟需要进一步扩大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时,无需修改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只需要在单行法律中增加听证程序适用范围,就能够达到扩大听证程序适用范围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在立法方面不进行更加具体详实的规定,这一程序性制度无法得到更好更加具体的实施。

(二)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启动主体过于单一。目前我国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启动主体过于单一,无法体现行政公正原则的要求。根据目前我国《行证处罚法》中的相关规定,能够作为听证程序启动主体的仅为受行政处罚行为影响的行政相对人,也即依法被行政机关给予具体行政处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除此之外还明确规定了当事人可以要求行政机关进行听证的,行政机关就应当举行听证,不得拒绝。而这也只限于某些处罚,其余的行政机关就可以选择举行或者不举行。这就意味着立法者在规定听证程序的启动方式时更倾向于行政机关掌握主动权。

(三)行政处罚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较低。听证笔录是指听证主持人在听证过程中对调查取证人员、案件当事人陈述的意见和提供的证据所作的一种书而记载,是对整个听证过程的客观记录。听证笔录在听证程序乃至整个行政程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听证制度的价值能否实现,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听证笔录的效力认定。对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未作规定,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对此存有较大的分歧。实践中各地各部门的做法也并不一致,这大大降低了笔录的法律效力。

二、完善我国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对策

(一)扩大行政处罚听证适用范围。笔者认为应把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如行政拘留等纳入听证的范围。无论何种原因,都不应该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排除于听证程序之外。因为,就剥夺相对人的权利性质而言,限制、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罚其严厉程度超过财产罚。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序列中,人身自由权是优于财产权的,而对公民最重要的人身自由权利的保护程度却不及其他权利,不能不说是现有听证制度的一个缺陷。所以,笔者建议若在《行政处罚法》中修改听证的适用范围,把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罚纳入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建立人身罚相应的听证制度,既是健全听证制度的重大措施,也是完善我国基本人权法律保护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修改启动程序规定。建议增加处罚机关主动举行听证的规定。可以参考《行政许可法》第46条将《行政处罚法》第42条有关规定修改为: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处罚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处罚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即行政机关可以依申请也可依职权组织听证,同时将申请听证的主体范围扩展到利害关系人。

(三)确立听证笔录在最终决定中的现实效力。确立听证笔录在行政听证程序最终决定中的现实效力,更有利于实现行政听证和行政公开。为此笔者建议《行政处罚法》须明确规定真实、全面、合法有效的听证笔录作为听证程序终结后行政机关做出处罚决定的唯一根据的法律地位,据此可以参考《行政许可法》听证制度中的“案卷排他原则”。明确听证笔录在行政机关作出的最终决定中的现实效力符合现代行政听证制度的本质要求,同时也能更好的体现行政公正原则中有关案卷排他原则的要求和行政公开原则当中对听证程序结果公开的要求,在完善行政听证制度的过程中将行政公正和行政公开原则落到实处。

结语:纵观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行政处罚领域的发展情况,我们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贯彻执行这一程序性制度的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

参考文献:

上一篇:紫薇的夏天作文550字下一篇:唐诗之《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