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村面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镇农村面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共5篇)

乡镇农村面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篇1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文件精神和市委《关于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决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滦平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实施方案具体部署为指导思想,以切实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居民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提升、生态建设、经济提速”六大工程,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加快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升级版的美丽幸福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一是加强引导,农民自愿。改造提升农村面貌,主体是农民。要加强引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农民自觉的参与到行动中来,发挥农民自己的力量建设美丽。

二是结合实际,不搞花架子。根据每个村不同的情况,各村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办法,不搞一刀 切,不走形式,不搞花架子,一切从切合实际的农民利益出发。

三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针对实际,挖掘村庄历史文化,特色,注重实效,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实施求是、少花钱、多办事,重点解决农民急需的突出问题,建立长效机制。

四是科学规划,示范引领。科学制定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通过试点示范,引领健康发展。

(三)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

2013-2015年,按照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的总要求,力争用三年时间,使我乡农村环境状况得到根本改观,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长效化农村环境管理机制基本建立,村容整洁、环境优雅、文明和谐的幸福乡村雏形基本形成,初步实现布局优化、居民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服务优化等“八化”目标。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安排部署为指导,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居民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提升、生态建设、经济提速”六大工程,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加快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升级版的美丽幸 福新农村。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做到“五个结合”,即要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一村一品相结合,实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与产业发展互动互促;与推进农村配套改革相结合,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改造提升;与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相结合,有效发挥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指导作用;与开展扶贫攻坚相结合、统筹推动产业富民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相结合,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改造提升农村面貌的素质能力。

二、主要任务、完成标准

(一)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开展“五清 ”(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和路障、清庭院、清养殖小区周边废弃物),加快推进“四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到2013年10月底,全乡所有行政村要完成“五清四化”任务,并建立起村内卫生保洁队伍。

1、清垃圾

工作要求:彻底清理公路两侧及村内街道、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公共场所的各类积存垃圾,彻底消灭卫生死角。

工作标准:村内无暴露垃圾和积存垃;无污水塘、臭水沟,河塘水面无垃圾、杂物和漂浮物;村庄周边无乱刀乱堆现象。

2、清杂物

工作要求:清理村庄街道两旁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废弃建筑材料,清理村内散落粪堆、砖头瓦块等。工作标准:彻底清理村庄道路、巷道旁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重点治理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五乱”现象。

3、清残垣断壁

工作要求:拆除村内侵街占道的私搭乱建,清理、修整坍塌破房、残垣断臂,使村内从主街道到小巷整治通畅。

工作标准:

(1)对村内街道及两侧规划红线内私自建设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棚屋等违章建筑要限期全部拆除,做到房屋主体或院墙外无私搭乱建、村庄街道视野开阔。

(2)对村内街道两侧有碍观瞻的坍塌破房和残垣断墙,有修整利用价值的要限期修缮,无修整利用价值的要限期拆除并进行清运,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

(3)对因自然、历史及人为等因素形成的影响道路通行的各种路障、私自占用街道乱堆乱放、乱摆乱设的各种杂物要限期全部进行清理、平整、清运,达到街面平整,道路通畅的效果。

4、清庭院

工作要求:清除院落内垃圾、杂物,规整院内堆放物品,及时清理畜圈粪便,做到房内、院落整齐清洁、明亮舒畅。

工作标准:“五个好”。(环境卫生好、违建控制好、道路维护好、绿化美化好、厕所卫生好)

5、清养殖小区周边废弃物 工作要求:清理养殖小区周边粪便和生产废料,有效解决养殖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工作标准:彻底清理清理养殖小区周边粪便和生产废料,养殖小区周边无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现象,对周边环境无污染。

6、净化

工作要求:实现“五清”常态化、制度化,重点加强村庄出入口、主干街道、集贸市场、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管理维护和完善提高。

工作标准:道路路面清洁,无堆放建筑材料和垃圾;施工场地进行围栏,设置显著标识提醒;集贸市场秩序井然、整洁有序,达到净化标准。

7、绿化

工作要求:以房边、村边绿化为重点,积极开展街道、庭院、隙地、水系绿化,因地制宜种植树木和花草。

工作标准:(1)林木绿化率达到20%以上。(2)居民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3)村内及环村周围的树木人均达到3—5株以上。

(4)进村路和村内路全部绿化。五是主街道全部绿化。

8、亮化

工作要求:建设、安装线杆、路灯等亮化设施。工作标准:(1)村内主干路。(2)村民集会场所、文化广场。

9、美化 工作要求:整治临街建筑立面,规范户外广告、公共标志,实施墙壁粉刷。

工作标准:

(1)建筑外立面。沿村庄主要街道两侧建筑要风格统一、色调协调,窗户整洁,门窗无破损。

(2)墙体粉刷。村庄主要街道围墙样式统一,整体色调要保持一致。

(3)广告牌匾。要清理整顿现有广告牌匾,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设计、安装。

(二)民居改造工程

1、继续推进新民居建设。选择地方有积极性、村庄有条件、群众有意愿的中心村,按照“地方特色、田园风光”的要求,深入推进多样的新民居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农村样板社区,发挥引领作用。对于偏远山区、泄洪河道、地质灾害点、尾矿库下游不宜居住的村庄和10户以下的自然村,加快撤并搬迁,向中心村集中。

2、引导现有住宅改造提升。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户一格局”对规划保留的大多数村庄,要着力进行就地改造提升。积极开展外墙立面美化,杜绝泥墙粉刷,引导农民进行坡屋顶改造,实现冬暖夏凉,与周边环境和设施相协调。鼓励农民采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型墙体建材、环保装修材料,改造提升现有民居。就地翻建住房要符合村庄建设规划,采取凸显地方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新民居设计图样,严禁规划区外新建住房。

3、加大危房改造力度。认真落实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对危房进行改造,不断扩大农村 危房改造覆盖面,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规范运作,提高质量,提升建设效果,提高新建项目比例,严格规范维修标准,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让贫困家庭真正受益。

(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以改路、改水、改电、改讯、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农户厨房改造、农村厕所改建为主要内容,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岗位责任,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

1、改路。重点村庄和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村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

2、改水。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的村全部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3、改电。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改造,保障农村用电需求。

4、改讯。积极推进移动、联通、电信信号单项全覆盖,宽带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加强适农信息服务开发与推广。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5、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行“户收集、村集中、乡运送、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建立垃圾填埋场的村庄要积极协调,争取早日完工。

各村逐步实施收取卫生费,每月每户2-4元,由村委会统一收取。收取的费用用于成立清洁队,清洁队成员由村干部、五保户、低保户、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组成。同时要构建运用管理制度和台账,建立长期稳定的运营制度和经费管理制度。

6、农户厨房改造。加快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和使用方式,推广使用先进炉具、灶具,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等新型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7、农村厕所改建。加快农村厕所的改造工作。

(四)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1、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建设标准化幼儿园。加快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鼓励支持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技能培训授课点向农村延伸。

2、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大力推进乡文化站、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到2015年底,每个行政村都要建有文化活动场所。

加强农村体育健身点和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重点解决活动场所危旧狭小问题。到2015年底,体育健身设施安装覆盖面达到80%以上。

3、加强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加强镇卫生院和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配齐村医,搞好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4、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大力推广利用现有“空心房”建互助幸福院等多种养老模式,着力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托。

(五)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加强农村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农村植树造林,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完成时限:2015年底。

1、加强农村污染治理。严格执行农村污染物排放标准,严禁污染企业到水源保护区、河流源头及水库库区落户。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农业清洁示范区建设,综合利用清洁种植、清洁养殖和废弃物源化利用等技术,实现田园(养殖区)清洁、水源清洁和家园清洁,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环境。

2、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农村山坡地、废弃砖瓦窑、废弃矿点、废弃道路、闲置宅基地等整治。在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对田、水、路、林、村、矿以及滩涂荒地、未利用地实行综合治理。积极推行殡葬改革,适时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引导群众移风易俗,节约保护耕地。

3、开展农村植树造林。以经济林为主,以适宜本地生长的杨柳树等绿化树种为辅,在村庄周围建设环村林带;在房前屋后、庭院、村中空地栽植适宜果树;在村里村外、田间隙地、道旁河边规划栽植速生林,实现村庄周边有林带、村中有绿树,形成村在林中、树在村中、人在绿中的良好环境。到2015年,全乡重点村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4、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结合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实施,编制农村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河网、垃圾污水网一体化建设规划,成片连村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并逐步扩大整治范围和示范成果。

(六)农村经济提速工程

1、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

围绕肉鸡、生猪、设施菜三大主导产业和经济林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以“一寸一品、一乡一业”为目标,确定适合村情民意的产业发展路子,实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与产业发展互促互动。

三、实施步骤

要本着“发展中心村,提升一般村,打造特色村”的基本思路,实现重点示范,分期分批全面改善的步骤进行,力争全乡农村面貌年内求突破、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

(一)典型示范阶段。2013年,重点抓好基层建设年活动村、扶贫重点村、五清四化重点村的五清四化工作。

(二)扩面推广阶段。2014年,在总结试点经验、完善配套政策的基础上,对其他村庄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到2014年底全乡50%的村庄完成改造提升任务。其他村庄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好改造提升。

(三)全面提升阶段。2015年,对剩余的村庄,全面推进改造提升工作,确保2015年底全乡所有行政村基本完成改造提升任务,并基本建立长效化农村环境管护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乡党委书记马志民为组长,乡长杨桂清为常务副组长,乡纪委书记张立文、人大主席单维宽、党委副书记、政法书记胡海龙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共同参加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乡党委副书记胡海龙兼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由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各村包村干部组成。

(二)明确责任分工。各村要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机构、人员、经费、措施。责任、奖惩到位,确保整个活动扎实有序开展,各村为直接责任人。

(三)科学编制规划。要切实加强规划引导,所有进行改造提升的村庄都要编制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在规划制定和修编过程中,要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确保规划符合实际和农民意愿。

(四)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强化后期管理。后期管理是保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成果的关键,要逐步形成村组分级负责、村日常管理为主、农户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各村要建立健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相关制度,明确成效保持责任人落实成效保持措施。

(五)明确保洁员。各村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保洁人员。保洁人员负责街道清扫、垃圾清运、杂物清理等工作。

乡镇农村面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篇2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工作要求,提高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水平,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是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各项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措施。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规划编制要以符合实际、因地制宜、体现特色为方针,注重规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规划成果的质量,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各地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确保规划设计任务按时高质量完成。

二、工作任务

(一)完成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已编制县域城乡总体规划的,充实、完善镇村体系的有关内容,形成专项规划,加强对村镇规划建设的指导。

(二)加强农村区域建筑特色和整体风貌管控。各地制定当地农村建筑、风貌管控的专项规划或相关技术要求,突出农村的特点、地方特色,提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总体效果。

(三)完成9个片区规划设计。组织编制崇礼、白洋淀、北戴河、正定古城、西柏坡、滦平金山岭、廊坊北三县、固安、衡

-1- 水湖9个片区总体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

(四)编制重点村规划设计。完成全省重点村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编制任务,为实施村庄面貌改造提升提供指导。

(五)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建立和完善规划设计有效实施机制,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进行项目建设;健全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促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有序开展。

三、时间安排

(一)确定规划编制单位。县级城乡规划部门要会同当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乡镇、重点村,及早落实规划编制单位,开展规划设计编制。

(二)落实重点村测绘资料。2月10日前,省国土资源厅(地理信息局)提供9个片区重点村1:1000地形图及相关测绘资料;3月15日前,提供其他重点村1:1000地形图及相关测绘资料;

(三)完成规划设计。4月底前,按照规划设计技术导则(2015年版)的要求,组织完成各重点村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和片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

四、重点工作

(一)积极引导规划设计单位参与。为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和理念,各市要积极引进省外有经验的规划设计单位,鼓励省内骨干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引导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编制,促进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在落实规划设计单位时有困难的,可提请省、市协调增加规划设计力量。

-2-

(二)增强规划设计的实用性。各规划设计单位要采取实地踏勘、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进行调查,了解村庄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真实需求,全面收集基础资料,找准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开展编制。要认真执行规划设计导则的要求,科学制定规划方案,选择符合农村特点的方案和农村适用技术,发挥最大的投资效应,并尽可能降低运行费用,适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需要。15个专项规划设计,要落实建设项目,制定具体建设方案,明确技术要求,对实施改造的效果、投资估算等作出安排,达到直接指导施工的深度,要科学适用。

(三)规范规划设计内容。根据规划设计技术导则(2015年版)的要求,各重点村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成果要包括规划和设计两个分册。规划分册包括:村域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专项规划设计分册包括:15个专项规划设计,深度要达到直接指导项目实施的要求。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规划设计中,应在对重点村传统建筑遗留情况进行调查基础上,建立传统建筑档案,提出具体保护措施。专项规划设计需相应设计单位配合的,由规划编制单位组织。

(四)做好多规衔接。重点村的规划设计,要符合上位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统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工程的实施,协调推进重点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县域城乡总体规划中,要进一步完善镇村体系规划,加强对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分类指导,避免走“翻烧饼”的弯路,因地制宜编制改造提升

-3- 规划设计;要加强县域农村整体风貌控制和区域农村建筑特色指导,突出农村风貌特色,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体现多样性、差异化。

(五)完善指导和评审制度。省、市成立专家组对各地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指导,县级城乡规划部门要充分发挥甲级规划单位作用,带动规划设计成果质量的提高。规划设计成果完成后,县级城乡规划部门要对规划设计成果全部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报县级规划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报市城乡规划局备案。市城乡规划局要组织对所属县(市、区)编制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成果进行抽查,抽查比例不少于30%。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对全省组织重点抽查,抽查比例不少于10%。9个片区规划完成后,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省提升办审查后,提交生领导小组审定。

(六)强化实施管理。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各重点村农村面貌改造规划设计一经批准,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进行实施,不得擅自进行调整和变更。确需调整和变更的,要经原批准机关审查同意。要结合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完善乡村许可指导,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促进规划的有效执行。规划设计单位要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对所承担的重点村规划设计实施全过程进行指导。规划设计成果要进行公示,广泛宣传讲解,加强群众对实施情况的监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修改完善技术导则、编制技术图册、进行培训及组织示范村规划成果审查等工

-4- 作,指导各地开展规划设计编制;省国土资源厅(地理信息局)负责及时提供地形图等相关测绘资料。各级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相关配合工作。市、县(市、区)有关部门也要明确工作职责,密切配合,共同组织推进规划设计编制工作。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也是驻村工作组的重要任务,要根据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要求,做好配合规划设计单位开展工作、引导帮扶村积极参与、协调提供相关资料等工作。各规划设计单位要集中骨干力量,认真编制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同时在重点村改造提升过程中做好规划设计与项目的衔接。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经费由省、市、县(市、区)财政分别列支,除9个片区510个村庄外,省级财政平均每村补助2万元。9个片区510个村庄规划设计费用可在专项资金以及各地统筹资金中列支。根据各重点村规划设计需要,省、市安排规划设计经费不足部分,由县级提升办会同财政部门、城乡规划部门统筹各类资金解决设计单位也要对编制工作给予支持,尽可能降低相关费用。省级规划设计补助资金下至县财政,由县财政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各地规划设计任务使用该项资金。规划设计资金要专款专用、及时拨付,严禁截留、挪用。

(三)强化监督检查。各级规划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组织,搞好协调,统筹安排,明确各项工作时间节点。要加强工作调度、监督检查,督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编制工作进度。各设区市每月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报告一次

-5- 工作进展情况,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根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并开展重点督查。规划设计任务完成后,根据抽查和检查情况,对各地规划编制工作进行评价和通报,对工作突出和规划编制质量好的成果给予表扬,对工作落实不力和编制质量差的,责令进行整改,记入规划设计单位信用档案。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情况,作为对各地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

2015年3月16日印发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调查与思考 篇3

2013年6月

近期,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 3年配套改造整体提升近5万行政村,下决心改变河北农村环境面貌长期落后的现状。我省历来重视农村环境面貌的改善与提高,从文明生态村、农村新民居、幸福乡村,到今年提出的改造提升,年年有内容、年年有重点,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我县也早已着手,特别是去年以来,围绕“美丽**、幸福家园”建设,稳妥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三个一”工程,大规模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提升。

一、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上的主要做法

1、推进幸福乡村建设,逐步升级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内涵。将实施“幸福乡村计划”作为新民居建设的拓展和提升,全县规划**个新型农村社区,确定**个幸福乡村试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本着“成熟一个、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制定了完善的规范标准,将供暖供气、给水排污等市政设施及教育卫生、储物库房等便民配套设施纳入社区建设,让“上楼”农民放心舒心。现已累计完成投资**亿元,**个社区开工建设,覆盖**个村街,已有**个村街农民回迁。同时,积极探索农村社区管理新模式,选定**三个作为试点村街,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推行了社区物业化管理,将司法、计生、民政等部分乡镇职能和行政服务进行整合下移,村民过去需要跑镇里、跑县里办的事,不出社区就能办理,生活更加便利。

2、实施“三个一”工程,打开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突破口。即每个村街建一个卫生室、一个休闲文化广场、一支村街保洁队伍,将此项工程作为政府重要民生实事之一,列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原有村级卫生室覆盖率100%的基础上,总投资**万元建设完成**家集体产权的高标准村卫生室,每个建筑面积80-130平方米,更加改善了村民就医环境。共建设休闲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200多个,组建各种花会等表演队伍130多支,带动参与文化活动的农民达5万人。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村街治理覆盖率达到100%,镇村累计投入治理资金**多万元,清理垃圾**万吨,投入人力**万工次,车辆**万台次,达到镇镇有垃圾填埋场、村村有卫生保洁队。

3、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丰富拓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内容。以农业综合开发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12年累计投资**万元,铺设农田防渗管道35.6万米,新打及配套机井148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8万亩,改善了7个乡镇108个村街18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为实现农民增收打下了基础。开展农村道路硬化工程,圆满完成**个基层建设年村街的街道硬化,道路总长度**公里;新修**镇堤顶路**6.3公里,全县总计401公里农村公路全部列入县级保养,并争取在未来三年将全县农村公路的好路率保持在80%以上。保障农村饮水 安全,陆续启动了**水厂新建、**水厂新建、**供水站续建、现代水业公司扩建及**厂扩户工程,投资达到1.5亿元,全部完成后我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将彻底解决。

二、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保障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我县历来重视农村民生,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头等大事,写入党委、政府工作报告。对农村各项工作实行了县、乡、村“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的有力措施,一级抓一级,县委书记**、县长**等领导同志亲自部署、亲自督导、亲自调度,保证了工作任务都能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为保证平时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验收,专门成立了各单项工作的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成立了环境办;幸福乡村建设成立了新农村办等等。特别在环境整治上,不仅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同时由住建、环卫、执法、园林、交通等有关部门,负责对城区、城乡结合部、县域主要干道等实施重点治理,努力打造街宽路净、地绿水清、村容整洁、舒适宜人的城乡环境。另外,各乡镇基层单位也均按照县级要求配备了对口工作主管领导及工作人员,保证了工作的“上有部署、中有推动、下有落实”。在环境卫生整治初期,县、镇两级都加大了工作力度,县领导坚持深入村街督导治理,镇机关干部取消了干部休假、签订了责任状,与群众一起劳动,一起想办法,助推了治理工作稳步开展,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

2、多元投入,重点突破。农村长期落后的环境面貌是传统习惯和投入不足长期形成的,如一下子改变现状必须要下大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我县本着“财政投入为主、村级自筹为辅、社会资金参与、多元投入推动”的方针,下大力气加快农村环境面貌的改造提升。农村土地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公路修建等均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村街少量或不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广场广泛动员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有限公司等企业采取对口支援等方式,捐资支持农村文化广场等公益事业建设,形成了社会事业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尤其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上更加大了力度,县级实行以奖代补,县财政拨付奖补资金**万元,弥补镇村治理卫生投入资金上的不足,并借助成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县的契机,将重点区域和道路沿线的**个村街全部纳入试点范围,每年给予**万元的补助资金,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各乡镇也纷纷想举措、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

3、广泛发动,营造氛围。为使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变,首先从环境卫生治理宣传开始。一方面通过逐级召开动员会、组织入村宣讲,利用宣传标语、广播、发放倡议书、明白纸和在县电视台设臵环境卫生整治专题栏目等形式,把治理活动的目的、意义,创建内容、途径,工作责任、义务讲清楚,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创造性,逐步将政府主导转变为群众自主。另一方面组织各乡镇主管、重点村街党支部书记及部分村民代表赴**等地区学习考察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亲历了治理环境给农民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坚定了信心。第三是培树典型。为把**打造成我县环 境卫生治理典型,相继召开现场观摩会、调度会等推动工作。目前,全县已有**个村街达到环境卫生合格标准,**个村街进入精品村行列,基本形成**周边及北部片区、**片区两个精品片区。

4、严格考核,建章立制。农村环境面貌的改善前期在于建,后期在于管,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长期管用的维护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农民环境面貌的长久、常新。首先,在县级层面上,将有关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纳入组织考核体系,如新民居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全部制定细致的考核办法与细则,纳入对乡镇党政班子的考核。特别是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上,制定了《**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奖惩办法》;各乡镇也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纳入各村街村“两委”干部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与村干部工资待遇等直接挂钩。在长效机制上,县级统一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垃圾定点投放机制、卫生巡逻和垃圾定时清运、垃圾定点填埋处理机制等,初步改变了农村“垃圾遍地”的现状,为逐步推行“户集中、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对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几点思考

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是农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将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对如何深入推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提出以下五点思考:

1、必须从解放思想高度深刻认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重要意 义。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建设美丽河北,深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必须站在全省大局的高度,自觉增强主动性、创造性,迅速投入到改造建设之中。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不改变,就很难说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全面发展,不仅要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而且必须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下大力气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落后等突出问题,急农民之所急、解群众之所盼,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同时,随着农村基础环境的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优越了,农民主动求发展、谋发展的积极性就更强了;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为县域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注入更多的动力。

2、必须解决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先期集中投入问题。改变农村面貌首要任务是改变农村“脏乱差”环境和落后的基础设施,前期的治理与建设投入必不可少,这是影响治理效果与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一个重大难题。在过来的环境卫生整治中,我县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治理投入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治理与建设资金依然匮乏。今后,在资金投入上,除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扶持外,更要充分调动 各方面的力量,按照突出主体、多方帮扶的原则,广泛采取政府拿一点,部门帮一点,群众集一点,集体补一点,社会捐一点,银行贷一点等办法,多渠道筹集整治资金,想尽一切办法破解资金难题。同时坚持集中投入原则,将各类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用足用好“一事一议”等各类奖补政策,并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壮大乡(镇)级财政和村集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筹集建设资金,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原则和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方法,使农村面貌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改善与提升,让农民满意。

3、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村级规划。科学的村庄规划是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规划不合理,势必影响农村的后序建设与发展,甚至还有可能破坏农村发展环境。一是要高度重视乡村规划,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大盘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真正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二是规划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不仅要有可行性,而且要有操作性,同时还要有实用性。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搞一刀切,并结合各村人文环境和历史特征,充分体现村民民主自治原则,在广泛征求广大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论证,制定符合各村实际的建设规划。在新村建设规划时要超前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综合考虑道路、排水沟、厕所、公共服务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使村庄建设科学合理,整洁美观。

4、必须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推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包含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多项工作,不可能要求一个模样、一种模式。因此要因地制宜开展改造提升工作,总体思路上要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五大工程,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加快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现代农村。具体工作上,要立足村街实际,因村制宜,分类指导,不能千篇一律,搞一个模式、一刀切,能干什么就先干什么,由简入难,不等不靠,最终要达到“实用有用、改善环境、群众满意”。同时,还要将改造提升工作与开发区域经济优势资源,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突出特色,如我县“荷花之乡”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家居文化节、“两河”开发等充分融合,要让改造提升成为有效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新途径、新路子。

2014年农村面貌改造方案 篇4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观摩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推进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紧紧围绕环境整治、民居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提升和生态环境建设五项工程,实施布局优化、民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服务强化八化整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加快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舒适宜居的现代农村。

(二)工作目标 按照面上整体推进、重点村庄率先突破的工作路径,全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分年度分批实施,力争年内求突破、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

2013年,全区18个行政村、10个社区(村改居)全面完成四清、四化任务;重点完成沿107国道、机场路、中华大街、南环路、万亩枣园周边10个村改造提升任务。

2014年,巩固四清、四化成果,万亩枣园周边3村在完成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任务的基础上,建成生态绿化特色典型村。

2015年,全区所有行政村基本完成改造提升任务,并基本建立长效化农村公共设施和环境管护机制。

二、重点任务

(一)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突出乡村特色,注重文化传承,充分考虑农村与城镇的功能性差异,对全区村庄建设分批制定规划。

规划编制。由区规划分局负责,与市规划局加强沟通对接,对全区所有村庄建设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高标准编制村庄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规划主要围绕民居改造、道路硬化、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厕所改造、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土地整理、秸秆处理和厨房改造、新能源利用、村民中心建设、标语广告整治、村庄标识设计、集体公墓建设、传统文化保护开发15个方面工作展开,并做好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树立样板。由区住建局负责,与市建设局加强沟通对接,对农村民居建筑风格和样式进行规划设计,提炼建筑元素、体现民俗特点,推出改造提升民居典型样式,率先在107国道、机场路、中华大街、南环路两侧和万亩枣园周边村推开。

规划执行。由区规划分局、区住建局牵头,对于已确定的规划,必须刚性执行,框死村庄建设边界,就地翻建新房要符合村庄建设规划,严禁规划外新建住房。规划建设部门要制定规划执行的具体问责制度,(二)积极推进农村民居改造。以改造提升为主,以建新拆旧为辅,开展类型多样的农村民居改造,着力打造一批村庄建设样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强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发挥乡镇政府责任主体作用,2013年底前全面完成四清、四化任务,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巩固四清成效。由区农牧局、环卫局、爱卫办负责,集中清理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各类积存垃圾,清理街道两旁乱堆乱放柴草杂物、砖头瓦块,拆除村内侵占街道的私搭乱建,清理坍塌破房和残垣断壁。开展清庭院工作,清除院落内垃圾、杂物,规整院内堆放物品,及时清理畜圈粪便,做到房内、院落整齐清洁、明亮舒畅。各乡镇政府要就环境卫生维护做出具体安排,明确分工,压死责任,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推进长效治理。由区环卫局负责,实施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实现村有垃圾收集点,乡镇有垃圾中转站、配套垃圾运输车辆、覆盖范围之外的乡镇、村庄,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无害垃圾就近掩埋,科学合理确定垃圾填埋场,并按要求填埋处理。提升净化水平。由区环卫局牵头,各乡镇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在改造提升重点村中,加强村庄出入口、主干街道、集贸市场、公共活动场所环境卫生管理,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

提升绿化水平。由区农牧局负责,因地制宜,以房边、村边绿化为重点,积极开展街道、庭院绿化,每个村要新增种植不少于2000株树木,做到村村有环村林带、主街巷有行道树,打造绿化景观街道,村庄绿化率达到35%以上。

提升亮化水平。由区发改局牵头,负责与市发改委加强沟通对接,并联系市供电公司和市水利局城郊水电处,在改造提升重点村中,建设安装线杆、路灯等亮化设施,推广使用路灯太阳能供电,提升美化水平。由区文明办牵头,在每个改造提升重点村中,进行标语广告整治,对农村民居外墙面广告标语泛滥现象进行集中清除。每个村都要建成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文化墙,并以此带动整治临街建筑立面、规范户外广告及协调主要街道建设色调等。文化墙要思想内容健康、格调积极向上,能反映本村特色和历史文化。

(四)推进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通路。由区住建局牵头,联系市交通运输局组织指导乡镇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村村通建设、连村道路建设和村内街道硬化。

改水。由区农牧局负责,联系市水利局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点解决氟超标水、苦咸水、污染及缺水等问题。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由区住建局牵头,各乡镇具体实施,在改造提升重点村中,加快排污管网建设,要在主要街道和生活污水源修建排放沟渠,有条件的村要修建地下排污管线,并采取多种形式建设排污管网,实现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农村教育设施建设。由区教体局负责,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扶持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建设农家店。由区商务局负责,落实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资金,指导各村建设以连锁经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在每个村至少规划建设1家标准化农家店。

农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由区文明办牵头,加快推进村民中心建设。由区文广新局牵头,大力推进乡镇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

建设标准化卫生室。由区卫生局负责,在每个改造提升重点村建设1个不低于60平方米,设置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的标准化卫生室。

建设农家书屋。由区文广新局负责,在每个改造提升重点村建设1个农家书屋,每个书屋配备图书不少于15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建设1个村民中心,并加强规范化管理,使村民中心成为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及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阵地和载体。配备体育健身设施。由区教体局牵头,对没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村抓紧组织实施,每个改造提升重点村都要有必要的健身器材。

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由区民政局负责,大力推广利用现有空心村建设互助幸福院等多种养老模式,着力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托、老有所乐。

(五)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要求,把改善农村面貌与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实现绿色发展。

加强农村污染治理。由区环保局负责,改造提升重点村要实现对金属、玻璃、塑料等垃圾的回收利用,对电池等危险废弃物的单独收集处置,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实现田园(养殖区)清洁、水源清洁和家园清洁;对农村工业企业污染加强治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由区农牧局负责,综合利用清洁种植、清洁养殖等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由区环保局负责,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优先在改造提升重点村实施,力争1-2个村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计划。

三、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区已成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区委书记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区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区委农工委,领导小组下设资金筹措、规划建设、环境整治、民居科技节能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提升、宣传报道、督导考核8个工作组。各工作组按照职责任务,围绕五大工程分头推进。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二)明晰责任目标。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责任主体作用,结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配套改革、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以及创新社会管理等工作,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量化三年目标和年度推进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实化推进举措。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督促指导各村制定三年改造提升目标任务。今年重点村要全面开展15项改造提升工作,其他村要按照本方案要求,推进配套改造,实现整体提升。

(三)开展帮扶帮建。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和部门帮扶制度,区级领导包村,做到每个村都有区级领导联系、有部门帮扶、有干部指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爱心人士、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的帮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

(四)营造浓厚氛围。由区委宣传部负责,充分利用条幅、标语、广播、小册子、明白卡、培训等宣传形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大力营造浓厚氛围。坚持贯彻群众路线,标准由群众定、措施由群众议、工作由群众干、监督由群众做。通过完善村民公约、签订卫生责任状、实行门前三包制等全面调动和引导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乡镇双减行动方案 篇5

一、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息烽县教育局“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教育科,由李先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其他成员科室配合,负责办理日常事务,协调解决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工作内容

(一)提高课堂质量

1、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各学校要严格落实寒暑假一半以上时间来开展学习培训的要求,引导广大教师提升课程解读、作业设计与命题、实验实训等能力。要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教材、学生,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要积极推进幼小学科衔接,帮助儿童做好入学适应,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不得擅自调减、变更课程安排,决不允许“课上不讲课后讲”的现象发生。

2、着力提高作业管理水平。要开展作业设计专项教研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要指导学校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和质量评比制度,设计合理的弹性作业或分层次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小学一、二年级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答疑辅导。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3、着力提升线上服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免费线上学习服务,鼓励名师参加录播录课,加强对学生线上学习指导,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学习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宣传推广使用力度,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

(二)切实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1、准确把握课后服务原则。坚持面向全体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20xx年秋季学期开始,课后服务要做到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并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双职工家庭等亟需服务的群体。坚持自愿原则,学生和家长根据家庭情况自主确定是否参加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加课后服务,不得诱导学生不参加课后服务;在充分讲清学校课后服务安排、政策的基础上广泛发动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课后服务。坚持公益普惠原则,合理确定课后服务运行成本,探索实施财政补贴与家长合理分担成本支持开展课后服务,脱贫家庭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参与课后服务费用由财政承担。

2、切实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义务教育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提供2小时的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确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由家长或监护人提出申请后,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应尽量吸引有需求的学生每周5天都参加课后服务。有条件的初中,周一至周五可设晚自习,原则上不晚于20:30结束。

3、丰富优化课后服务内容。各学校要在实现安全看护、解决接送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喜好,结合学校实际,发挥教师特长科学制定“一校一案”的课后服务工作方案。可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可组织开展书法、美术、阅读、游戏、体育锻炼、科学小实验、社团活动、劳动等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鼓励义务教育学校组织学生就近到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坚决防止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集体教学、讲授新课。

4、积极拓展课后服务方式。课后服务以政府支持、义务教育学校组织的方式为主,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可积极争取退休教师、学生家长、高校优秀学生、体育教练、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或志愿者,利用义务教育学校场所、师资和设备优势,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鼓励图书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和义务教育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开展课后服务活动。鼓励社区参与课后服务工作,以社区和群团组织等为主体,依托学校、社区、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招募志愿者、邀请“五老”、吸纳家长义工、聘请专业人士等,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免费课后服务。

5、强化课后服务工作要求。各校要认真核算教师课后服务工作时间和工作量。鼓励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和偏远地区进行校内课后服务,经历可以作为晋升高一级任职资格的任教经历和基层服务经历。本校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应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的教师要参与支教学校的课后服务,鼓励“银龄讲学计划”教师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在省市有关部门出台课后服务费政策前,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

(三)切实强化教师队伍管理

1、全面推行教师“坐班制”。各校结合实际制定教师“坐班”具体实施方案。教师在校非课堂教学时间主要做好教育教学、备课教研、学习研讨、作业批改,辅导学生、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和延时托管服务等。课后服务工作的教师下班时间不得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严禁出现教师以已经下班为理由不参加学校的课后服务,学校要强化教师上班期间考勤纪律要求。

2、严查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常态化开展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发布师德师风负面清单,设立师德师风举报平台,严肃查处在职教师进行有偿补课、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兼薪、诱导学生到校外补课等行为,对教师违规有偿补课行为始终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严肃追究学校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严禁公办学校在编教师长期到民办学校任教,已经派出的,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引导退出。

3、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推进校长、教师县域内交流轮岗,确保每年交流数量达到县域内应交流总数的10%以上。在同一所学校(小学以完小为单位)工作满6年及以上或学校学科岗位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有必要交流的教师,以及任职满两届(每届一般3—6年,具体年限依隶属关系由县级以上主管部门确定)的校长列为交流对象。重点引导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

4、严格实行教师入职审查。各级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招聘教师时要符合《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相关规定,严禁无证上岗。严格按照《省高检等9部门关于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建立违法犯罪人员从业限制制度的意见》(黔检会[]9号)规定开展入职审查,每年对所有教职工至少开展一次全面入职审查。

(四)切实加强教师服务保障

1、严格落实教师编制标准。在全县范围内研究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方案,采取招聘新教师、政府购买服务招聘“员额制”教师等方式确保20xx年年底前实现总量达标。2022年6月底前按师生比、班师比、寄宿生规模等实际合理配置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教职工编制。配齐配足教师,严禁长期空编、有编不用和编外用人。

2、合理发放课后服务补助。严格落实上级有关课后服务政策和发放标准,由各校自行组织发放。对聘请校外人员提供课后服务的,课后服务补助按劳务费管理。对未超出正常工作时间和核定工作量的,严格执行绩效考核,不得违规发放补助。

3、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要进一步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控制社会事务进校园,减少与教育无关的APP、微信公众号投票关注、统计报表填写等,完善优化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激励办法,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考核评价教师。

4、完善家校协同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要会同妇联等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

(五)切实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管控和治理

1、做好培训广告管控。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内开展商业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变相发布广告。加强部门联动,主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加大对广告牌、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刊登、播发各种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制造家长焦虑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广告行为查处力度。

2、坚持从严审批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管理,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

3、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管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

三、工作要求

(一)压紧压实责任。局机关各科室、各中小学(幼儿园)要高度重视“双减”工作,坚持“实”字为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把“双减”工作落到实处。各科室负责人、校园长要认真履职尽责,靠前指挥,全程参与,亲自上手亲自推动,要全力具体抓,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制定责任明晰、措施有力、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案,将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具体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员,确保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

(二)明确工作目标。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为目标。确保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三)加强安全管理。学校要及时建立完善课后服务风险防控和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并严格落实考勤、监管、交接班等制度,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措施,明确教职工等课后服务人员安全责任,加强师生安全防范和卫生健康教育。加强与公安、卫生、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切实消除在场地、消防、食品卫生、安全防范等方面的风险隐患,确保安全。加强对课后服务内容和参与课后服务人员的审核,确保课后服务内容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规律。将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纳入校方责任险和附加无过失责任保险范围。及时与家长签订协议约定双方责任权利。

上一篇:眼科护理实习生自我鉴定下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9、穷人183;教案-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