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通用8篇)
一年级《春天的手》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天景象:大地变绿、小河歌唱、小鸟欢叫、小朋友高兴等。如果仅限于读课文,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田野上,小河边去感受一下大自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显得具体、精彩,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锄禾》古诗时,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知劳动艰辛,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对锄草的感受,或组织学生进行种菜、种花等活动。这样学生不紧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更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就更谈不上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之路。
1、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教学《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2、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例如,在教学《凡卡》后,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指导用“管理”造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这样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尝一尝”也就是说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
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尚书.群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 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三)、课外创造生活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 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利用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颐和园》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3、结合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4、设计想象生活,学习语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总之,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一)走出去,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美丽的彩虹》一文,彩虹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了解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再如一年级《老树的故事》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到校外观察学校的老树;《我的家》一文就可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家庭,进行表述。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勤模仿,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一年级《快乐的小公鸡》这一学生熟悉的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老牛、青蛙、蜜蜂、爸爸等,从而让小公鸡知道了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快乐,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亲经历,体验生活。
一、提高“生活”素养
1. 提炼教材的“生活”资源。
“语文教材是儿童了解语文教育最初、最直观的东西, 是儿童建构语文形象的直接诱因”。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已有很多具有“生活”意义的课文, 例如体现对母亲的爱的《第一次抱母亲》, 朴实而又真挚;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平等、谦虚的《大作家的小老师》;在下学期刚开始的课文中总会充满着浓浓的春意,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燕子》等都带领着学生们去体会当下时节的美景……在一个单元结束后有时会有相应的口语交际, 例如“学会祝贺”“健康小顾问”等。教材的内容是固定的, 但是教学的课堂是灵活多变的, 所以教师要灵活地提炼出其中的“生活”资源。
2. 提炼日常的“生活”资源。
语文的教学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须不时地插入一些与生活实际有关的素材, 增添教学效果。素材的积累不管是新闻里看到的, 或是网上搜索到的, 甚至是路上听到的……其获取的途径是非常地广, 其内容也是极其宽泛的。政治的、文化的、历史的、法律的……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需增强对生活素材的敏感度。面对积累的素材, 要精心地对这些材料进行提炼, 选出最适合的素材插入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 这其实也只是做了一半的工作, 最为重要的是在运用素材的时候, 要求教师在述说的时候, 引起学生的共鸣, 巧妙地引领学生同教授的知识联系起来, 这就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了。在此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 消化这些联系。
3. 提炼教师的“生活”素养。
提高生活素养不是简单地说说想想就可以的, 而是需要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 查看教学效果, 以发现这种做法是不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 则可能成为名师。”必须在每节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得到进步, 反思情境创设、反思生活素材的应用、反思情感体验……结合生活化的理论, 在反思中看到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总结出运用的效果, 形成理论经验, 对下一堂课的指导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二、提高“生活”教学能力
1. 在教学中回归生活。
语文来自生活, 而高于生活, 最后又回归生活。语文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语文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 用生活的理念构建语文课堂, 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文, 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 而这篇课文语句含义深刻, 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40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 于是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流逝的, 从而加深理解层次,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在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前, 可以先布置个踏青的任务, 让学生在周末的时候去野外走走, 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观察一下春天的美景。
2. 在教学中再现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 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在教学《小松鼠和大松树》一文时, 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三个角色演一演, 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 把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不仅使学生加深文中蕴藏着的寓意的理解, 更让学生受到课文感染, 懂得不盲目骄傲的道理, 学会正确地看待生活,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
3. 在教学中体验生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 把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寻找与课文中描绘的生活相似的实践活动, 加深学生的感受。
在教学《掌声》一文时, 为了再现课文中的情境,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验文中的生活, 我先让一位学生模仿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 其他学生响起热烈、持久的掌声, 这个时候去采访一下在座的学生们, 你为什么给英子掌声。当英子讲完故事后, 你又是为什么给她掌声。同学们个个入情入境, 感动万分, 朗读的时候也声情并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给学生感受自然,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完善人格,"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一、丰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生活因子,开展生活化的教学。现行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极富生活趣味的、学生在生活中能听到、见到、说到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如《荔枝》、《"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童年的发现》、《21世纪社会集锦》等。这样的内容既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教学时善加利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比如,学完了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可以引导学生向家长、长辈收集民间故事,然后开个故事会,比比谁收集的故事多,讲得生动,相信那些"葡萄架下"的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一定能滋润学生精神的田园。
2 .挖掘社会中的生活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人是社会的人,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如果能好好利用,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
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3.挖掘家庭中的生活资源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二、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1、观察生活式
在我们的课本中,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与学生实际很贴近的,有些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存在着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在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对课文内容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但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并扩大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起到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的作用。
如教学《夕照》一文,很多时候,学生放学时都是沉浸在夕阳的余辉之中的,可是又有几位同学认真地去观察过夕阳呢?去领略过夕阳的美丽呢?去感受过夕阳下城市与村庄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西下的无边美景。如《猫》一文,猫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小动物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它们一样富有生命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并且在学完了之后,还可让学生去仿写,这样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再如《火烧云》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云彩,领略天空的美景,感受自然的千变万化。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再现生活式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还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孙膑、田忌和齐威王。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孙膑胸有成竹的理解,而且对田忌和齐威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当时战斗的英雄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革命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一种强烈情感的陶冶,使学生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3.体验生活式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就体现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特色。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不仅增加了劳动技能和生活适应的教学课时,同时把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的语文、数学学科都称之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这就要求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结合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依据自身的学科特点与智障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新课改潮流下,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就要做到根据培智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抽象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现实实际有效的融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实践操作,在生活中感知知识,了解知识,增强知识的直观性,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在学中用,用中学,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充分体现出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指导思想,培养弱智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还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以生活本色。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室,这里是学生接受知识最主要的地方,教室环境的布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无论是校园环境的规划还是教室的布置,都必须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在自然真实或较自然真实的的环境中学习。
比如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我们可以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天气预报台,里面包括年、月、日的更替;几种天气的变化;与气候和天气密切相关的标志性动植物、以及人的衣饰和运动的转变等等。让弱智儿童去观察、认识、再更换或者报道,从而使这些知识在这种生活化环境中不知不觉的浸润到学生的头脑中。
当然根据教材内容,我们还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舞会、动物园、游乐场等不同的生活化环境和情境。但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真实性,因为弱智儿童只有在真实中才能自如地活动,不太逼真的情景只能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那种身临其境的、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气息,会完全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进而乐于去学习和运用。
二、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说所有的教材内容都是人类生活实践的知识结晶,是对源于生活的知识、规律的高度概括和客观揭示。这样,教学内容更容易生活化,也应该生活化。而弱智儿童教育的目的倾向性也并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更应致力于培养他们日后自立于社会的生活能力。所以,培智学校的语文教材,把许多学生生长、生活必需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融合到了一起。它是生活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如教材中有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常用字,有生活常识,有教育学生爱父母、爱老师、敬长辈、爱祖国等社会伦理,还有社会风俗、生活习俗等等。
但同时由于弱智儿童教育新课改下的教材目前还没使用,原有教材内容又已严重陈旧,与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脱节,所以,我们除了要将现有课本内容尽可能生活化以外,更需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就是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以教材为内容,我们一定舍弃那些不合时宜的、陈旧的、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知识。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把那些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弱智儿童的认知特点,符合弱智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以及他们生活中急需的知识内容增添到教学中来。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给与弱智儿童以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出对生活的理解和认同,激发起学习欲望。归纳一下,主要有下面几种实践模式:(1)、引入学校生活。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一位同学主动帮助小同学的事,某些体育活动、少队活动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2)、联系社会生活。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学校组织的一些参观、野炊活动等,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等。(3)、结合家庭生活。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从事旅游业的,则可以让他做做校内小导游等等。
三、强化动手,在生活操作中学习语文。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就是说明动手操作不仅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为学习进行思维提供了支柱,且往往让人恍然大悟,产生学习兴趣。不过对他们而言,动手操作能训练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求知欲,补偿智力缺陷,缓解手部功能障碍,加强个性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学《洗脸》这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好脸盆和手帕,让学生亲手来操作洗脸,并展开比赛。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获得了感性的知识体验,掌握了洗脸的方法。
四、表演生活,在模仿生活中学习语文。
教材内容都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再获得主观感受的,只有将课本中的语言文字用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学生再次模仿生活,在模仿生活的背景下进行学习,就能使学生得到更真切感受。有的课文内容在是生活中的紧急情况,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五、体验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学习语文。
生活是教育的源头,语文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当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在人与人的自然相处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语文的教学和学生真实的生活感知联系起来,让学生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例如:《购物》一课,我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超市进行一次购物体验,通过在超市购物活动的参与体验,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认识了各种物品,而且学会了在超市购物的流程以及注意的事项,也使语文更加贴近了生活。
当生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在人与人的自然相处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分享:
0 喜欢
让聋校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谈聋校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 安徽省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胡晓莉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然而,现阶段聋校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不能适应聋生学习需要的现象。作为聋校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们聋校的语文教育更应该回归到生活世界当中,我们更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引领聋生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从而使聋校的语文教学活动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聋校
语文
教学方式
改变 分享到新浪Qing
一、现阶段聋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然而,如今的聋校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本应是学习的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该怎么办?唯有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把“最大限度地挖掘聋生的潜能,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改进当前的聋校语文教学方式。
二、要让聋校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
在聋校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只有在富有生活特色的课堂上,孩子们才能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才能被调动、被唤醒,他们的身心才会处于最佳状态,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陶冶聋生的情操,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使聋校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三、联系现实生活,加强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认识生活
聋校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过再现,体验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在执教公开课《小壁虎借尾巴》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迎来了观摩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在表演中,学生了解了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的不同用处和小壁虎尾巴的再生特点,他们还学着用不同的语气进行对话,学会了从语感中体会形象,同时懂得了与人交往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提高了理解和交际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教材中有的词句描写的情景和聋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低年级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春天来了》时,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给聋生展现春天的景象,勾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记忆。上课前,我组织孩子们走出校园去踏春,郊游时我拍了很多照片,有的是春天郊外的美丽景象,有的记录下孩子们活动的情景,然后把这些图片资料加以整理,制成了多媒体课件。上课时,除了给孩子们展示了“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画面,还让他们观赏了更多的春天美景和他们自己活动的场面,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春天来了,春天真美丽”这句话。学生欣赏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回忆着郊游时的情形,仿佛又回到了那天的活动之中。到了朗读训练时,虽然只是几个词语和短短的一句话,但是他们却读得那样认真,从他们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聋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聋校的语文教育更要走近聋生,走进生活,注重让聋生去感悟、去体验。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更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育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领着聋生去发现、去创造,才能对这些有障碍的孩子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补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起来,才能让我们的学习活动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2007-12-11
浅谈聋校语文生活化
浅谈聋校语文生活化
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 陈玉英
内容提要: 语言文字是聋童融入主流社会沟通交流“零障碍”的重要工具
语言文字是聋童融入主流社会沟通交流“零障碍”的重要工具,也是改变弱势群体地位的重要条件;更是聋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条件。聋童没有口语基础,他们学习语文是“零起点”,是语言文字的启蒙教学。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聋童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1、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源于生活
目前,聋校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就是要改变语文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聋校的语文教材要以聋童为本,生活性、实用性强,浅显易懂,短小规范,使用频率高,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特征,有利于聋童读写借鉴。随着聋童生活经验的发展、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知识的发展而不断开拓、提高。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根据当地生活编制了课文《我爱宁阳的大枣》是写当地特产大红圆枣的,结合学生在校生活编写了课文《我的一天》,结合举办的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和共青团员入团仪式,编写了《我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小学)和《我是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中学)等等,并加强了综合实践语文课的开发。语文教学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现实生活和语言的联系。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我们在学习各种花草树木的时候,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花园,进行给每种植物贴标签的游戏,教师出示一个一个的标签,先读标签上的词语,然后找到对应的植物,最后观察植物,读词语。学生学的不亦乐乎,收获不言而喻。
2、课文讲读“生活化”——联系生活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课文讲读“生活化”,由于聋童语言基础差,语言理解能力比较薄弱,于是教师在和学生讲读课文时要联系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课文内容、作者的意图。比如在教师执教《师生情》、《要下雨了》、《荷花》、《我和姐姐争冠军》等等 课文时,密切联系生活,使学生把语言文字与现实生活对应起来,画上等号。如在学习《高大的皂荚树》一课时,结合校园里的杨树、梧桐树,要求学生从皂荚树主题: “高大”的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仔细体会皂荚树牺牲自己、甘心默默奉献,为别人带来方便和欢乐的高尚风格,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写校园里的梧桐树、杨树或柳树一年四季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和欢乐,使学生读写结合、说写并举,加强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能力。
3、语文思想教育“生活化”——回归生活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处处用语文。语文是人们思想交际的工具,而交际与生活同在,即使是儿童在生活中也一刻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儿童熟悉生活交际,也需要生活交际。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要使学生生活“语文化”,教师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1、日常生活“语文化”——运用语文
聋校语文课文中编写了一些“多功能课文”,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了起来,为生活实践服务。如《蒋小芸洗手帕》、《扫雪》、《拔河比赛》等课文,学生学习了这类课文,既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道德情操,还学到了言语交际的本领。如课文《扫雪》,学生读了课文,不仅学到了语言文字,又培养了爱心,其收获是多方面的。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让学生完整的叙说某一件事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去做一件事情等等。在学校组织的轮流做纪律检查值日生活动中,值日生必须做好记录,谁做了什么好事,谁没有按时作息,谁和谁吵嘴,自己是怎样劝解的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学语文,用语文。
2、社会生活“语文化”——实践语文
社会生活“语文化”,在阅读教学中,一种是将课堂学习所得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学习课文《一副画》时,让学生说说爸爸为什么给了我一副秃尾巴大公鸡画,为什么最后爸爸又把尾巴添上了?同学们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自己是如何做的,今后如何改正,再写下来。在学习了请假条、留言条、写信的格式和如何写读书笔记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一进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并且每学期举行学生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开展学做家务活动,假期走亲访友活动等等,并一一记录,写出感想、体会。
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融入社会,与社会沟通。为锻炼学生,我们进行了在家长陪同下自己出一次远门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制定出行路线,可出门后一切有学生办理,从与售票员交流买票到打听路线,从选择餐馆到付帐---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语文、用语文,增强了走向社会的信心,同时也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这些言语训练,既练习了学生语言表达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把语言运用于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练习中学会迁移,这对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在说写训练方面,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取新鲜的写作材料,历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的聋童也“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便是老师和学生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下,学生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东西,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依然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
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种僵死的课本,僵死的课堂教学,最终僵死了他们的思想。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我们认为: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国外
1、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2、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查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到:“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
(二)国内
1、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语文新课标》(实验稿)十分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3、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4、我国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人们都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向四十五钟要效益。但年复一年,收效不明显。原因何在?看法不同。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背诵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和论断,要求一字不改;学习一个又一个的程式和方法,要求如法施行。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变成空洞乏味的东西。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大大减损了学习语文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欲罢不能。”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于漪老师如是说。小语《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回归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再如教学《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 40 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教者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地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了解“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 `````` ”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再如《桂林山水》一文,学生家在桂林,走出家门即可观察山山水水,领略家乡的美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不言而喻;还有《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例如,在教学《凡卡》后,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再如,《奴隶英雄》的教学的确让不少老师犯难,久远陌生的历史背景、拗口难解的外国语言文学、剧本式的文体结构成了教学“拦路虎”,这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准备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斯巴达克、司令官、贵妇人、奴隶、等角色,有声有色地上演一出中国儿童式的《奴隶英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奴隶悲惨命运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发展。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草莓、夏橙、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可爱极了!这科技能训练的“生活化”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配上精心剪辑的音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指导用“管理”造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这样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又如:有位老师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当学生学到阮恒为小姑娘献血,担心医生会抽掉自己全部的血而救活小姑娘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小朋友,你们平时打过针没有,痛不痛?你们怕不怕?”再回到课文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当时阮恒的痛苦与担心便容易得多了。有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期。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能使知识“活”起来,也是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试的好办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走向生活》一文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人们要“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学生制定出“交友方案”,布置学生“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一段时间以后再来交流,甚至书写下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定会“更上一层楼”。
又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尚书?群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二.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和谐统一。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以校为本,联系学校生活教学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上台演讲;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 2 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都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让学生写《我设计的主题队会》说明书;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另者,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古诗《草》,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时,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
(学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
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什么东西?
生:春风。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学生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了几条斜线。
师:这就是风!可是风是看不见的呀!想一想,怎么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生: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
师: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儿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
教师利用图画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像,智慧之花竞相开放,教学高潮不时迭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立足家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走向社会,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 XX 啤酒,步步领鲜”、“使用 XX 牙膏,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葡萄沟》、《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桂林的山水、桂海碑林、李宗仁故居、八路军驻桂办事处遗址、红军突破湘江烈士陵园等,就是一个个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街道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
聋校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生活化
苏州市吴中区聋哑学校
姚里英
摘要:聋校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落后,教材陈旧,再加上语文教师观念的落后,聋校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一套桌椅、一本课本”的框架内,识字成了语文课特有的任务,教识字成了语文教师的专利。这种狭隘的认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课程下“大语文”、“生活语文”的新形势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我们在聋校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创设生活情景,展示生活场面;二是鼓励走出课堂,现场体验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将识字教学于认识校园、家园及周边环境中,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于学生游戏等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获得知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关键词:聋校
识字教学
生活化
从目前聋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及多年来始终未变的聋校教材的制约下,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个性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素质教育难以深化。因此,聋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寻求新的改革思路,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改革的基本趋势。
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回归生活”,反映在操作层面上便是——努力营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丹纽舍夫斯基说“教聋哑儿童学说话的传统方法,乃是儿童学语的一种障碍——把学生说话和活动局限于课堂教学的范围内,是很不够的。”语文课与生活结合起来,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生活化识字教学要求寓识字教学于认识校园、家园及周边环境中,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于学生游戏等活动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获得知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何高效进行聋校低段的识字教学呢?
一、创设生活情景,展示生活场面
1、在课堂中再现生活 所谓再现生活,就是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把生活中的片断在课堂逼真再现,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聋校低年级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认识事物以简单、直观、具体的方式为主。因此,若想将书本中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现代化教育技术可大显身手。在出示生字时,运用多媒体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马、牛、羊、等生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利用多媒体创设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牧民骑着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牛、放羊的的精彩情境;又如学习山、石、舟等生字时,可创设这样的画面:一首轻快的小舟在青山绿水中行驶,把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小朋友们看得入迷,旁边出示汉字,生字用红色突显出来,当有小朋友读出来时,便一闪一闪的,同学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地读生字。学习课文特有兴趣,对于识字学习更是兴趣多多。
2、在课堂中表演生活
如教学《两只狮子》时,其中第二段讲到:“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对于“滚、扑、撕、咬”四字的认识,我让学生在对课文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表演,体会动作,进行识字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带学生到草地上表演“滚、扑、撕、咬”四个动作:在滚动中,学生知道了有前后滚,也有左右滚;在表演扑时,我在学生前面一定距离放了一个玩具让学生作为目标扑上去。开始学生总是双手扑空,多次的练习使学生知道了狮子的本领也需要通过刻苦的练习才能得来;在表演撕、咬时,我让学生撕一张纸,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狮子与人类有所不同。我们只要双手一用力就能把纸撕碎,而狮子需要用两只前腿抓住,然后用嘴巴去撕去咬;最后,我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表演这四个动作。通过表演体会,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在学生面前活了起来,一一进入了学生的脑海里。一动胜百读,很多字学生都可以在动一动,演一演,做一做中轻松掌握。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识字,并使学生对汉字获得深刻的印象。
3、在课堂中实践生活
“课堂即生活”,我们不妨把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搬上讲台。低年级学生特别好动,根据他的这个特点,在教学 “坐”“立”“走”“开”“关”“做”、“扭”、“钻”时让学生做一做这些动作,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字义,更好地记字。
二、鼓励走出课堂,现场体验生活
1、寓识字教学于各种环境中
(1)在校园及周边环境中识字。置身于现代化的校园,那如茵的绿草、参天的大树、婀娜的枝条、竞艳吐芳的花卉,看着令人陶醉。与此相适应,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一定也在润物细无声中熏陶着你。一句句催人奋进的警示名言,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一块块引人注目的物名校牌,都是识字教学可利用的极好资源。教师可尝试当回导游。一边带着同学徜洋于优美的校园,一边认读相应的汉字或语句:“山茶”、“桃树”、“樱花”“栀子”“桂花”„„“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 3 生活的强者。——张海迪(肢残人)”、“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环境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自强不息、努力构建平安聋校、和谐聋校、绿色聋校”“不要问吴中区聋哑学校给了我些什么,而要问我为吴中区聋哑学校增添些什么色彩”„„同学们在这样不经意地活动中,了解了校园,亲近了学校,愉快地接触了汉字。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可把识字范围扩大到校园周边。
(2)在家园及周边环境中识字。绝大部分聋生虽然寄宿在学校,但一年中约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家的。他们各自的家园和周边环境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他们身边处处有知识。每天父母所采购的物品,周边的广告招牌、商品名字、宣传标语等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里面有许多学生不认识的字,因此把识字教学延伸到课外,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在走路时,看看广告招牌中有没有认识的字,能否读出其中的内容;在买东西时,看看商品的名字和说明,尝试去读懂它,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观察,使学生在观察中了解熟识的字的作用,认识新的字,这样,既能带动学生主动地识字,又能使学生学到许多生活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寓识字教学于人际交往中
学生都有强烈的同伴交往愿望,并在交际过程中享受交往的无穷乐趣。如今国家也越来越关心残疾人,但社会上大部分人因与聋生无法沟通,使聋生与健全人之间产生了鸿沟,聋生由此也怕与健全人交谈。为了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学校也常为聋生制造一些与健全人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渐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手拉手”活动也是为学生提供交往的好机会,同时,吴中区郭巷中心小学也为我校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郭小的校容校貌,聋生带普小学生参观我校的校容校貌,并为健全人作简介,及组织的各种比赛、联谊活动,扩大了聋生的交往范围。实践中发现:每次活动,学生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有热情地向介绍自己的姓名的,有带着同学的名字向同学紧紧追问的,学生们在充满自主快乐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许多汉字。
3、寓识字教学于各项活动中
游戏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学生喜爱游戏活动,对游戏他们总是乐此不疲的。引导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游戏活动中认识一些字词,寓教于乐,不失为一种识字的好办法。如:给字宝宝安家;拼音、图画与生字对号、找朋友;添笔画组词、变字小魔术。教师出示基础字“十”,让学生先加一笔,可组成“土、干、士、千”,出示基础字“日”让学生讨论,可以变出“田、由、电、甲、申、旧”等字;还可以做“我说你演”的游戏,如教师出示“拍、打、抬、指、摇”等字,学生迅速做出表示这个字的动作,这样既使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到乐趣,也达到了识字的目的。
(1)生活语文
笔者认为生活语文指的是一种类似语文的学科课程。于文认为,“所谓生活语文,要强调‘生活’和‘语文’两个概念,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或是语文能力应用于实际生活。也就是既要体现智障学生所学内容的功能性,又要实现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这种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1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2生活语文课程的提出,源于2007年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方案》指出:培智学校的课程要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3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设置理念,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由于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影响了其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此新的课程结构设计时以儿童生活为核心,将之前的语文课、数学课改为生活语文课与生活数学课,这充分体现了对智障学生实施语文教育时强调生活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这种生活语文教学还语文教学以生活的本来面目,一方面利于智力障碍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同时也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更有针对性与实用性。
(2)生活语文课堂评价定义
智障学生是指18岁之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被评估出智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同龄人,并伴有适应性困难的学生。由于智力障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限制,使得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多属于场依存型风格。智力障碍学生这种自学能力与评价能力较差的现实,就决定了课堂中生生评价与自我评价的不足,即使有也以无效评价居多,因此,本研究对生活语文教学中“课堂评价”概念的界定,属于一种狭义概念,仅从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着手,认为生活语文课堂评价是指在生活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了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而对学生生活语文学习状况作出动态评价的过程。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教师评价学生的一系列评价行为的观察,看其评价的合理性。
(3)生活语文课堂评价特点
12于文.生活语文和生活数学的丰富内涵[J].现代特殊教育,2007,06:11-13.甘昭良.从隔离到全纳:特殊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128.教基[2007]1号.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S].2010,(7).3相对于普校语文课堂评价而言,生活语文课堂评价有着一些独特的地方。这种评价的特殊性既与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有关,也与生活语文课程实践性、开放性、生活性的特点密切相连。概括来讲,生活语文课堂评价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相对于普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言,生活语文课堂评价主要是单向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较少。
其次,在“集体评价” 与“个别评价”所占比例上,普校以集体评价为主,而培智学校则更多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强调对学生实施个别化评价。
再次,在评价内容方面,普校更多重视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层面掌握的评价,而培智学校则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注重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评价。
最后,与普校相比,培智学校更加强调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所谓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教学评价,切实发挥评价对教与学的 诊断、引导功能。”4即教师把学生评价自然、适切地融合在实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评价诊断教学及时反思调整教学,同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促进学生及时调整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4)生活语文课堂评价理念
一定的评价行为是由特定的评价观所决定,对智力障碍学生的评价要遵循特有的评价理念。参考普校课堂评价理念并结合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在生活语文课堂评价中,教师需把握以下理念:
首先,教师需明确对特殊学生的评价要尤其强调学生个体的多元智能发展以及个体间的差异性评价。
其次,注重个体间评价的差异性,就要做到分层评价,不能对所有学生“一刀切”式的评价。
再次,充分挖掘个体潜能,注重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注重学生发展的自我比较。
最后,需明确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区分,而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令人盼望已久的暑假终于到来,炎热的温度与欢快的气氛代替了我一个学期以来紧绷的神经。
打开记忆的窗口,一幕幕在暑假度过的开心趣事浮现在眼前:那是一个星期天,奶奶说大姑父那店里人手不够,叫我也去帮忙,,工资一天十元钱,我图个好玩,于是便答应了。
第二天早上,很早,奶奶的“大喇叭”就开始工作了:“喂!都起床了!快点!”奶奶来到我这个屋,一声大吼,我便如受了惊的猴子般,“噌”的坐了起来。起来之后,草草的吃了两口早饭,便向面馆冲刺,不一会儿,便来到大姑父经营不久的饭馆。进门,抬头,一看表,没想到才五点半。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很怀疑,这真的是我么?竟然可以起这么早。
待了没多久,便来了几位客人,我们大家就开始干起活来。我负责端碗,(因为我在家里也负责端饭,还有一点经验,所以,我就自认担当起端碗这个责任了),饭好了,我端起碗给客人送去。由于是第一碗,我的精神头很足,就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躲过去。可是,接着第二碗,第三碗,第四碗……“啊!手都给我烫麻了!”“里面还有几碗”“啊?还有?这不是火上浇油吗?”唉,为了那十元钱我豁出去了,于是我接着干。先是端碗,到了九点多钟时,洗碗的“圣旨”又来了,于是,我把那十几个碗给洗了,碗可是终于洗完了。
可是,我还没有喘上半口气,“圣旨”又到了,那“皇上”可真是对我这个“忠臣”不薄呀!我又去切葱……“哎哟!”把手给切到了,划了一道口子,血流不止,把葱都染红了不少。呼!还好没有什么大碍。
就这样,一直干到晚上,事情终于做完了,那“皇上”还赏了我“十万两黄金”呢!我可总算是没有白干一天啊!
通过这快了而又幸苦的一天,我懂了大人们每天工作的幸苦,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幸苦的劳动才能得到自己该得的东西。
在人艺舞台上,《四世同堂》、《茶馆》、《骆驼祥子》……老舍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被一次次搬上舞台,成为经久不衰的保留剧目。在小学课本里,《林海》、《草原》、《猫》……老舍的这些作品陪伴我们度过了整个小学时代。
今年暑假,我终于有机会走进老舍纪念馆,近距离地瞻仰和拜访“老舍先生”。
老舍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在纪念馆门外的墙上,老舍给自己做出了高度的概括: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看到这些文字,我对老舍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漫步在老舍纪念馆,通过一张张图片和实物展览,我看到了老舍结交的朋友既有大政治家、名教授,也有老艺人、洋车夫。他会卖衣服为朋友接风,“真”是他的待友之道。
展览介绍了老舍先生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咿呀学语时,他就懂得了弱国的悲哀;执教英伦,他能更客观地看待别国和本国的文化;刚踏上文坛,他就开始了对国民性的探讨,寻求强国之道;抗日战争时,他化笔为枪,站在抗战宣传第一线;新中国成立,老舍又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回到他热爱的北京。
站在老舍先生最后生活的丹柿小院,我仿佛看到了正是这名文艺界中的“小卒”日夜不停、奋笔疾书、写出了最底层平民百姓的生活,写出了劳动大众的呐喊与呼声。
老舍先生可以自傲的地方是“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实是做到了。”面对命运的不公,老舍先生宁折不弯,最后走向了太平湖。世上再无老舍……耳边响起老舍先生借王掌柜留在《茶馆》里的那句“遗言”:“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我会大声地对他说:“我们都爱你,没有人会忘记你。文艺界尽职的‘小卒’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关键词:小学语文,活化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也很重要的学科,包含拼音、汉字、句子、阅读、写作以及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同时,它还是一门语言交流的工具,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说语文知识涉及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考试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加深,只凭以前的上课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按时完成课堂作业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新课改环境下,在小学阶段,我们怎样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语文的教学资源,优化语文的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校间融合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学习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那我们怎么把小学语文课堂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呢?我们共同讨论一下活化小学语文课堂这个话题。
二、活化小学语文课堂
1. 什么是活化小学语文课堂
所谓的活化小学语文课堂就是指把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亲身经历密切联系在一起,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后的一种教学方法。
2. 怎样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我们都知道生活是一个大的教学舞台,现在的语文教材选题也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生活,因此,教师只有把教材内容与我们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建一个鲜活的课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开发身边丰富的生活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现在我们就共同讨论一下如何让我们的教学课堂生活化。
三、活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让教学课堂与生活相结合,让生活成为语文的教学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把教材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感受“生活这个大的教学舞台”,从而活化语文教学。
1. 创设生活化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点,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小学生的思维都是比较简单、单纯的,他们的思维一般就是通过形象、声音、色彩等感觉培养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创设生活化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二年级课文《饮一杯月光》时,根据这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看图片、动画等特点,教师首先拿出图片教学生认识“饮”,然后通过做“喝水”这个动作,引导学生这个字的含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以提问的形式“你们饮过月光吗?为什么作者要饮月光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夏天的月夜弄明白,开始进入课堂,同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赏月光之夜的景象,这样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夏天月夜美丽的景色,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想象夏天虫子、动物等发出的声音。
2. 把教材的内容融入真实的生活教堂,从而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小学的教材内容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单一,由于学生的生活范围小,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性,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达到活化语文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三年级课文《鲁班造伞的传说》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身边的伞都有什么类型的,它有什么用途,然后以问题的形式“你知道这伞是谁发明的吗?请根据自己看过的动画片或故事书说一下自己心目中的鲁班是怎样的一个人。”然后通过学生阅读,看看鲁班是怎样一步步地做成了能遮风挡雨的雨伞的,然后启发学生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等。
3. 与生活相结合,让生活成为语文的“活水”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因为语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工具,一旦与生活相联系就会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在学习四年级课文《火烧云》一课时,当作者形容那云像一匹马时,教师引导学生“马”有什么特征,它的形状以及声音是怎样的呢?这时有的学生把马形容得特别高大、威武,有的学生还根据动物大世界看到的学着马叫,课堂气氛立即变得活跃起来,可见语文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着生活,它让语文成了交流思想、表达情意、传播文化等综合性的学科。
总之,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让教材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地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也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为了促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语文这一重要工具,并且能够运用得得心应手,就一定要拉近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打破那一座“障壁”,通过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同时搭建语文课堂与外界社会的桥梁,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并体验生活,促进语文的“生活化”
对于小学语文课文中所表达的感情,需要引导学生加深感悟。在教学过程中,为其创设相应情境,对课文内容进行再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一遍遍、有感情地朗读,从中进行生活体验,加深内心的感受。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对自己喜欢的原因进行阐述,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接下来可通过“读文感悟小演讲”这样的比赛方式进行。因为学生存在不同的选择角度、理解层次以及认识能力的差异,所以,小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有的学生担忧人口过度膨胀,有的学生指责人类破坏环境,也有的学生依旧对地球充满憧憬。大家彼此启发,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促进语文的“生活化”
变课本知识为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技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的转化思维就需要教师引导小学生建立,使其把生活与语文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变理论为实践。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图像、声音、视频以及文字的结合,将生活中的真实语文情景模拟出来,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语文思维的普遍存在。其次,教师可联系社会进行语文教学,通过课文中的思想来对一些社会热点进行解读,促使学生面对问题能够多角度地思考,这样往往能为小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热情和乐趣。
例如,《匆匆》一文,这篇散文文质兼美且语义深刻,主要是告诉小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然而,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可能无法获得深刻体会,教师可如此安排教学内容:课前布置预习,思考问题:同学们可能往往会忽视时间的悄悄流逝,那么大家知道时间是如何从我们身边流逝的吗?请大家课后多加留意日常生活细节,例如闲谈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洗手的时候等等。接下来,带着小学生进入课堂,对课文中的一些语句进行深入理解,诸如“吃饭时,时间从饭碗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等。经过生活观察和思考,学生就能轻易地理解这些深刻的语句了。再通过对“如何珍惜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会促使学生真正珍惜时间。
三、通过教学过程的安排,使学生感悟生活,促进语文的“生活化”
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应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注重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利用师生双边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对导入部分进行精心设计,导语要尽可能简短且极具激情,新课的导入可以是来源于生活的故事、谜语或图画等;在初读阶段,语文教师可借助不同的读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激发出来;进入细读阶段,教师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借助一些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诸如学生自行表演和画简笔画等;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可对学生进行提问,解答其疑问,或者是引导学生就本节课交流感受等。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当即兴引趣,或者进行思维的启迪,更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巧妙点拨,通过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和人文关怀的倾注,促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例如,笔者曾观摩过两位特级教师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课堂实录。通过对其教学过程的研究分析,感受到其共同点就在于重视朗读,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学生以读书的主动权,同时不断引领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把学生之前掌握的生活知识、经验激活,使得学生更深刻地感悟课文以及积累语言,将学生的情感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反复进行朗读,从而一次次感受心灵的碰撞,进而将学生的阅读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教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层次分明而又立体饱满,不但能获得生活信息资源,还能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对于拓宽小学生的生活广度很有帮助,且有助于使小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帮助小学生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语文教学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实践,从而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沈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反思[J].新教育,2014(13).
[2]赵俊.为学生打造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4(07).
【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06-13
小学语文课堂情感10-14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09-07
小学语文精彩课堂用语05-30
小学语文绿色课堂论文09-07
小学语文课堂核心素养09-23
小学语文魅力课堂论文10-03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探究10-13
努力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06-11
小学语文论文活跃课堂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