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意见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意见(推荐8篇)

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意见 篇1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煤炭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动****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按照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安排和部署,现就****“十一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

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实现和谐和优质服务两大任务,以提高全队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区队凝聚力为根本,以创建文明服务为主线,以深入开展“树服务新风,建廉政区队”等各项主题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我队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树立生产服务良好形象,为全矿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原则

1.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坚持以矿井发展为中心,自觉服务于矿井生产工作大局,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生产、奉献矿山,把矿井发展和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务实创新,不断增强我队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5.坚持依靠职工,充分发挥职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坚持长效管理,不断完善我队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工作目标

经过努力,到“十一五”末,力争使我队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全队职工整体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区队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队进一步形成“干事、创业、效益”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发扬“团结奋斗、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夺取胜利”的矿山精神;进一步倡导“严细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作作风和“只争朝夕”的工作态度。与此同时,要使企业精神深入人心,使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在全队培养和树立几个有较大影响力的文明班组(示范窗口、青年文明号)。

二、工作任务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职工头脑,重点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服务宗旨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完善职工道德规范体系,广泛开展以“服务人民、奉献矿山”为宗旨的具有煤业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激发干部职工爱祖国、爱矿山、爱区队、爱岗位的热情,增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打造服务文化,倡导煤业精神。通过服务文化建设拓宽精神文明建设的渠道和途径,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区队和争做学习型、进取型职工活动,大力加强图书窗、职工活动中心等以职工小家为活动阵地的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学习交流、书法绘画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文化读书活动和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全方位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充分反映区队发展成就,热情讴歌星级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增强服务文化渗透力和影响力。以窗口单位为重点,逐步推行三个统一:标志标识统一、标志规格统一、服务用语统一,形成浓郁的服务文化氛围。

(三)大力弘扬正气,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继续以“爱我矿山,我为矿山增光彩”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唱响正气之歌、团结之歌、发展之歌,引导大家看业绩、比奉献。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客观公道选人、凭业绩用人的健康机制,使干事、创业、效益成为胶轮车队人的自觉追求,使崇尚正气成为****人的精神之魂。在内部大力倡导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倡导班组岗位与班组岗位之间以干成事为原则,互相尊重,密切配合;同事之间互相关爱,互相补台。与此同时,立足于构建“星级服务”,使每一项区队管理行为都成为透明行为、责任行为,做到自身权责清晰,群众清楚明白,在全队形成一套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工作制约机制,真正让群众放心,让环境满意。

(四)推进“和谐服务”建设,创建生产满意区队。始终坚持为生产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摆正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的位置,在全队建设与服务管理过程中,设身处地的为一线着想,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需求,自觉规范、约束自身行为,使****与用车单位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继续以领导班子成员、管服工作人员、重点岗位人员为主要对象,开展民主集中制教育,加强司机的思想、纪律、作风整治,大力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全力塑造生产服务良好的外在形象。

(五)狠抓载体,突出效果。根据矿党政统一安排部署,按照矿《2007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意见》要求,以建设“文明和谐矿井”为主线,深入开展“树服务新风,建廉政区队”。重点围绕六个方面展开:在全队开展“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活动;在司机中开展“建服务满意工程”活动;在全队开展以落实《实施纲要》为主题的“建廉政区队”活动,逐步形成“以人为本、加快发展、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廉洁高效、风清气顺、和谐友爱、团结奋进”的服务行业新风。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矿井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全队上下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自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健党支部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分工抓、精神文明建设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完善目标责任机制,各班组与保机组要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自己的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并将目标逐级分解,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确保两个文明建设目标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考核、统一奖惩。完善督查奖惩机制,要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经常性督导检查,不断完善考评标准体系,规范评选表彰程序,增强考评工作的科学性、透明度。要及时发现和表彰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班组岗位和个人进入先进行列。完善物质保障机制,要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和财力状况,逐渐增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保证建设所需。

(三)健全机构,强化素质。充分发挥党团员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参谋、助手作用,并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管辅人员也要要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四)勇于创新,增强活力。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活动,及时了解社会舆情,推广文明创建经验,宣传典型,沟通信息,指导工作,着力探索和丰富公路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机制、新载体、新途径,不断提高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质量,促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以提升胶轮车队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和层次。

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意见 篇2

为全面深入了解环境保护部11月16 日印发的 《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出台的背景、实施的意义、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其对策,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主要负责人对 《实施意见》 进行详细解读。

《实施意见》出台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资源约束趋紧, 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 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对于绿色发展、绿色生活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安排。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绿色发展,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中提出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 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新 《环境保护法》 规定,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 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出台 《实施意见》 正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一系列部署要求, 以及新《环境保护法》 规定的重要举措。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公众既是污染的受害者, 也是污染的制造者。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切实解决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 推动公众生活方式绿色化尤为重要。实践表明,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过程中, 如公众和社会都行动起来, 人人都自觉参与和践行环境保护, 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化转变, 将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作用将胜过政府数百倍的投入。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是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的行动指南。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一方面可以倒逼生产方式绿色化, 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污染减排;另一方面以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为抓手, 从公众衣食住行游抓起, 规范和引导践行绿色生活, 广泛汇聚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力量, 共同为保护生态文明的环境作贡献。

所以, 大力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不仅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还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重点

生活方式绿色化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 在实施中, 应着力抓重点、抓关键、抓典型, 加强宣传, 有序推进。

首先, 要抓住重点人群, 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青壮年人群。青壮年是消费旺盛群体, 引领着生活潮流和消费潮流, 应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 发挥青壮年消费行为的影响力, 力戒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 形成践行健康时尚的绿色生活方式。

二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好风气的形成, 既是抓出来的, 更是带出来的。在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过程中, 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率先垂范, 带动全社会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三是青少年。应将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内容纳入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 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勤俭节约的价值观念和绿色环保的审美情操, 增强他们抵制过度消费的错误思潮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

四是公众人物。善用名人效应, 倡导公众人物履行社会责任, 适时推出绿色生活形象大使, 激励他们身先示范, 不使用大排量车、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购买绿色产品、积极参与环保公益行动, 力戒炫耀性消费。

其次, 要抓住重点领域, 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领域。生产方式绿色化主要取决于原材料采集和处理, 以及产品加工制作等环节。企业应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安全健康、回收循环为原则, 优先采购使用节能、节水和节材的原材料、产品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 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 通过有效管理和技术手段, 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 使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是销售领域。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销售环节应更多采购绿色产品, 进一步倒逼生产企业向绿色转型, 引导公众绿色消费。

三是资源回收再利用领域。采取有效措施, 推进垃圾分类和废旧物品回收利用, 探索建成一批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重点品种回收率较高的回收示范体系。

此外, 还要抓住重点场所。抓住与人们日常衣食住行游等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所, 通过开展绿色生活进家庭、进社区、进机关、进商场、进酒店、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 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难点

落实 《实施意见》, 推动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统筹安排,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也需要全社共同行动, 调动全民参与, 就目前来看, 还存在不少难点问题。

一是公众绿色生活的意识不强,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虽然一部分人有了绿色生活的意识, 但离转化为绿色行动还有很大差距。面对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公众埋怨的多, 从自身找原因的少, 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还未形成。

二是管理机制缺失, 相关制度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和工作推动, 人们在生活中在一些领域已经树立起环保意识, 由于一些制度不尽完善, 配套设施还跟不上, 导致相关工作推动缓慢。

三是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绿色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一方面, 关于绿色产品认证名目繁多, 至今没有统一的绿色标准、认证机制, 导致绿色产品市场鱼目混珠, 难分真假;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政策支持, 生产和市场出售的绿色产品, 成本高、价格高, 而那些不顾环保、浪费资源的产品, 则价格相对较低, 绿色产品反而变成了有钱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是涉及部门众多, 统筹协调形成合力难度较大。生活方式绿色化涉及面极广, 需要环保、发改、工商、工信、商务、财政、教育等众多部门联动, 携手推进。

落实《实施意见》采取的措施

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个社会转变过程, 需要从改变消费理念、制定政策制度、推动全民行动和完善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协调推进。

一是加强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顶层设计。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需要合理制定远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响应、公众参与的运行保障长效机制, 规范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职责和义务。建议依据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新环保法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制定出台“绿十条”, 使之与“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相呼应, 与中央下发的意见相配套, 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绿色理念, 营造绿色氛围。建立生活方式绿色化宣传联动机制, 整合各部门、各单位宣传资源, 加大宣传力度, 开展持续宣传,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开展绿色生活教育活动, 制定公民行为准则, 增强道德约束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发挥新媒体优势, 开发面向公众的绿色生活APP, 让公众随时可以关注绿色生活指数。

三是拓宽渠道, 搭建平台, 构建全民参与的绿色行动体系。广泛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 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生活。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大学生社团开展各项环保活动。开展绿色产品信息发布, 建立便于查询的平台, 发布国家认证的有机食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装饰材料, 置换废旧日用品;曝光有害产品, 接受公众举报。

四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制定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按行业、领域制定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标准, 对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开展绿色信贷, 对积极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有利于绿色消费的项目, 给予专项资金补助、税收减免。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租赁系统等。

五是规范绿色消费市场。首先, 积极开发绿色产品, 制定统一的绿色认证标准, 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其次, 加强监管执法力度, 强化对绿色产品的监测、监督和管理, 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再次, 大力推动绿色产品生产和绿色基地建设, 扶持绿色产业。同时建立绿色产品营销体系和绿色产品追溯制度, 对假认证伪绿色产品予以严厉打击。

六是培育生态环境文化。做大做强环境文化产业, 创作生产出一批倡导生态文明、反映环保成就, 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电影、电视、戏剧、公益广告、图书、书法、绘画、摄影等环境宣传品。大力开展以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为主题的环境文化活动, 鼓励将绿色生活方式植入各类文化产品, 利用影视、戏曲、音乐及图书漫画等形式传播绿色生活科学知识和方法。

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意见 篇3

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

探索设立农村幼儿师资特设岗位,严格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新进幼儿园教师实行公开招聘。现在还未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的幼儿园在职教师要在2018年底依法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期满仍未取得任教资格的,予以清退。其他学段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应在上岗前接受学前教育专业培训。幼儿园教师按照每班配备2名专任教师和1名保育员标准配备。

将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幼儿园教师培训,每年举办园长和骨干教师市级培训,鼓励幼儿园教师进行高学历进修,依托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加大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力度。

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10年的教师原则上都要进行交流

建立和完善本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城镇学校新进教师在城镇学校跟班学习1年后应到农村学校任教3~5年以上。城市中小学教师应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才能聘任中级教师职务,有2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才能聘任高级教师职务。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10年的教师原则上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左右。

开展多种形式的短期支教活动,每年组织 “名师送教下乡”等系列活动,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健全和完善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长期稳定的校际对口支援制度。

岗位职数优先向农村教师倾斜

在全市实行职称评聘地方政策试点,对部分具备资格但受岗位数量限制未能聘用的优秀教师,由同级财政拨付专项资金,保证其工资待遇。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同一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岗位职数在优先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基础上可以互补余缺,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社部门统筹使用。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已聘人员教学业务的定期量化考核,对于无法胜任所聘职务的人员可以不受聘期限制进行调整,予以解聘。

按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费用

依法确保教师培训经费的落实,市(县、区)财政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按教职工年度标准工资(不含绩效工资)总额1.5%的标准统筹安排培训经费。中小学校按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费用。民办学校举办者也要按不低于本校教职工年度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断提升教师学历水平。所有学历不达标、距离法定退休时间超过10年的在职教师必须参加学历提高进修。各县(市、区)要根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的提高教师学历规划并认真实施。

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实施意见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云发〔2009 〕5号)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新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生态的模范自治州。现结合××州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建立科学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在不断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提高人类生活素质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实现以人为本,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协调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客观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

全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要从宏观战略高度、可持续发展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和决策上来,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建立和实现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社会建设目标体系,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走得远比走得快更重要”的发展理念,通过体制 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完善民主法制,努力构建经济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行为文明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功能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逐步建立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州打造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生态文明自治州。

(二)基本原则。坚持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继承发扬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朴素生态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生态文明观,传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健全体制机制,提高科技支撑和保障能力;坚持统筹兼顾,协调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少数与多数的利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维护后代人的发展权益,打牢可持续发展基础;坚持共同推进,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三)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使经济结构更为合理,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可持续生态文明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生态功能体系;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居体系;促进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文化转型,形成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体系。通过不懈努力,将××州建设成为全省较高水平的生态文明示范自治州。

近期目标: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建立,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治理工作得到加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保护设施、环保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明显优化,生态意识逐步提高,生态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中期目标:到2015年,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的生态经济模式基本建立,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基本成型;生态环境质量全面优化,各种污染源得到 有效控制,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取得全面进步,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念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远期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具有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更有效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得到有效处置,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生态文明道德文化体系基本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基本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州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各族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按照“科学规划、有机结合、分类实施”的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山区综合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南部开发工作相结合,切实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 规划。重点是根据生态环境实际,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各具特色的生态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按照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统筹规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把经济活动控制在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之内。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实行重点开发,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在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的区域实行优化开发,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水平,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增产减污;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人口和经济集聚条件较差,但对区域生态安全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区域,坚持环境优先,实行限制开发,并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逐步成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在自然保护区、湿地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依法依规严格监管,严禁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

(二)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经济。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特色工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消耗低、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区域内企业之间、园区之间形成共生互动的循环型产业,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和循环传递。支持和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重点在冶金、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开展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的清洁生产活动,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循环型工业企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型工业园区,引导所有生产性项目进入园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治污。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资源利用运行体系,完善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培育发展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低碳经济产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发挥我州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生态农业技术,建设“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牧渔业产品及其深加工,建立结构合理化、技术和产品标准化、生产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体系。着力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生物资源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壮大医药、木本油料等优势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和推广生物技术、无公害技术,建立一批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果蔬、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生物产品产业化、品牌化,壮大有特色有优势的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猪-沼-果(菜、鱼)”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提高秸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再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实施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力争建成全省重要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四)以森林资源为基础,培育和发展生态林业。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林业要素市场,建立“林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 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大力实施生态立州、产业兴州的现代林业发展战略,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和商品林工程建设,加快特色经济林、用材林、林下资源开发、森林旅游等产业的开发建设,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规模,尽快构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格局,建立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森林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传播、教育功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五)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州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大力发展培育一批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康体休闲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精心打造内涵丰富、优势明显、生态良好的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格局的形成。围绕“一点(哈尼梯田)一线(滇越铁路)两片区(文化览胜区、康体休闲区)”总体规划思路,切实增加投入,加大重点项目、重点景区的建设力度,以升级创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大力发展融民族文化、生态 文化、康体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在公路、铁路、机场建设中,引入生态大通道建设理念,建设生态观光高速通道,利用交通枢纽、边境贸易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生态服务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和繁荣。

(六)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突出抓好工业原料林建设和生态公益林保护,扩大绿化面积,保证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绿化、美化、净化率,建设一批园林(绿化)城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绿色生态交通”,科学规划项目,把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冶、绿化、污染物防治等工作统一纳入工程监理体系,尽量减少项目实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宣传绿色交通理念,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推广交通节能技术,全面推进交通领域节能减排。以各类创建活动为载体,通过实施“森林生态州”、“林业生态县”、“生态县(乡镇、村、园)”、“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小城镇”、“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打造宜居城乡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和各类典型生态系统,加强重要生态 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重要保护区建设工程和绿色走廊工程,尽快修复退化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七)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并逐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以保障饮用水环境安全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突出抓好异龙湖、××、南盘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对冶金、化工、造纸、电力、建材等污染物总量负荷较高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产生。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为重点,加强火电、冶炼等行业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和工业锅炉、炉窑的技术更新改造,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小型燃煤锅炉,不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努力控制酸雨污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文明示范乡镇(村)建设。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防止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面源污染。以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为重点,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继续推进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矿区生态恢复重建、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生态工程建设,抓好以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为重点的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不断恢复、维持生态功能。强化危险废物、放射源的安全监管,完善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确保环境安全。

(八)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税收、价格、信贷、贸易、土地、风险投资等经济政策。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对废弃物资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建立和完善能够反映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进一步完善水利、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供求方面的调节功能,引导资源按有利于有效利用和生态恢复的方向进行配置。建立能够有效推进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政策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约束机制,强化排污费征收及监管,开展排污权有偿出让及排污权交易试点。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林业发展的地方生态效益补偿、林业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等长效机制;完善矿山、水电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实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从水电资源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当地环 境的恢复治理。加大金融机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生态产业项目申请银行贷款和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市场化。

(九)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从2010年起,州县市财政每年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并通过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项目前期经费、政府投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大力支持生态产业及生态工业园区试点示范项目、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项目、重点城镇及重点地段的面山绿化、生态文明建设技术研究、目标责任制考核奖励等。要统筹安排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河道整治、植树造林、森林资源管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项目资金,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开展。

(十)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生态文明 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健全生态教育机制,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重要举措和工作成效,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科普知识,让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工厂、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切实增强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树立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促进广大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生态文明观,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引导全社会转变消费观念,深入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活动,摒弃讲求奢侈的“高档消费”、铺张浪费的“攀比消费”、追求方便的“一次性消费”等消费陋习,推进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绿色消费,让勤俭节约、理性消费成为社会习惯和时尚,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十一)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形成党政 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策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研究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各部门、各地区间的关系,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州、县市和乡镇分级推进、分级管理、部门配合、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实施、沟通协调等日常管理工作机构,及时处理、协调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推进有力。

(十二)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更加注重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资源能源节约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指数、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县市、部门和企业,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定期作出检查、汇报。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动态管理,接受新闻媒介和社会的监督。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倡导生态文明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为生态文明建 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完不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实施严格问责;对因决策失误、失职或渎职等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意见 篇5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0〕39号)和《中共海南省委办公厅、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琼办发〔2011〕8号)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岛目标,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文明意识、生态意识、发展意识、国际意识,为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好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创建活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制机制,保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旺盛生机和活力;坚持统筹城乡,从实际出发,适应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切忌形式主义,务求创建实效。

二、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载体,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深化文明生态村创建。按照海南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继续创建文明生态村,同时选择若干个完成阶段性创建任务的文明生态村,进行转型升级、巩固提高。要把建设文明生态村与建设热带高效农业示范区、文明生态集镇一起规划、一起立项、一起启动、一起实施,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既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村(镇),又要把创建工作重点向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向问题村、矛盾村延伸。

责任单位:市新农办、市文明办、市农业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民政局、市民宗委,各镇党委、政府,各区工委、管委会

(二)发展生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各镇、村庄的实际出发,突出生态特色,抓生产促创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品牌农业;落实惠农补助政策,扩大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基地,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继续实施“农业科技110”工程,创建科技示范户,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引导农民利用网络信息,进一步了解各地行情,掌握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信息。积极开展“送科普下乡”活动,推动农村科技普及和新技术的传授。建立健全农村流通体系,支持流通企业直接到乡镇、建制村创办连锁化的“农家店”;做好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建材下乡补贴工作。继续开展送资料、送科技、送新项目、送新成果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活动。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科协

(三)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规划开发乡村游、农家乐产业,制定相关标准,有序地发展特色旅游。突出黎苗村落风貌、沿海田园风貌和乡土村庄特色,创建风情小镇型文明生态镇和创建以“特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明生态村”。

责任单位:市新农办、市旅游委、市文明办、市农业局,各镇党委、政府,各区工委、管委会

(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在农村广大群众中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突出抓好村庄建设规划,完善配套设施。继续推进环境卫生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实施改水、改路、改厕、改圈和民房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强调“绿化”,支持“绿化”,加大绿化覆盖率。

责任单位: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市民宗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爱卫办、市文明办、各镇党委、政府,各区工委、管委会

(五)培育生态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农村文化工程,完善文体设施。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二五”期间所有通电农村农户能够收听到3 套广播,收看到3-4套电视节目。加快镇宣传文化站、农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建设,实现人均一册藏书,解决好农村“看书难”问题。积极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逐步实现一个建制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和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名镇、名村。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支持民间文艺团体、农村业余演出队的发展,培养农民自己的文化队伍;鼓励支持图书馆、文化馆深入农村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拓宽农村文化服务的途径和渠道。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做到常下乡、常在乡。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行动,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市文明办

(六)倡导文明新风尚,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在广大农村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广泛普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破除落后的生育观念,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不断提高人口质量。不断完善群众移风易俗自治组织,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风尚、促进社会稳定。推行婚俗改革,喜事新办;提倡火葬、丧事简办。进一步落实农村优抚政策,建设农村养老敬老中心,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生活得到保障。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完善文化设施设备的配备;继续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和向孤寡老人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农技专家、科普人员、文体骨干,开展科技、文化和体育健身志愿服务;鼓励有条件的镇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农村志愿服务队伍。

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市人口计生委、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

三、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关注农村人口多的村庄幼托教育,辍学的未成年人教育。进一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建设好农村卫生院、所,培养农村医务人员,提高医务水平,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防疫防病工作,防止流行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法体系,通过“送法下乡”、法制文艺演出、集市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责任单位: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司法局

(三)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实农村土地确权政策,保护农民承包经营权,保护农田面积,保护原生态,节约土地,发挥镇土地管理所功能作用,合理规划宅基地,核发农民宅基地权证。努力扩大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治理,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相应配套惠及农村。继续抓好乡村畅通工程,做到村相通路连结,逐步规划开通农村公交。大力改造加固病险水库,提高灌溉能力,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市水务局,各镇党委、政府,各区工委、管委会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体系。各镇党委、政府,各区工委、管委会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纳入每年为民办实事之一。同时,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励、精神鼓励等多种方法,培育动力机制,激发创建热情。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工作的考核内容,作为评价班子、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每年组织力量,对创建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对实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对措施不力,没有收到实效的给予严肃批评,限期整改。市文明委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完善和加强我市镇级和村级的精神文明组织建设,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责任单位:市文明委、市委组织部,各镇党委、政府,各区工委、管委会

(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民主制度,搞好村民自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引导农民群众以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制订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各镇党委、政府,各区工委、管委会

(三)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保证一定数量资金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向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用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助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出资建设美好家园。大力培育农村集体经济。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新农办

(四)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党政机关、驻市军警部队、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社会团体及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与村镇开展结队共建活动,帮助建设公共设施、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条件、发展社会服务。各级各类文明单位要带头支持周边农村创建工作。鼓励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志愿者、返乡创业农民和“五老”积极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行动实施意见 篇6

实 施 意 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安排部署,加快提升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县文明委决定,在全县广泛组织开展“乡村文明行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县委、县政府整体工作部署,着重围绕“村容村貌、村风民俗、生活方式、乡村道德、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个方面,以文明镇村(社区)、文明户、文明集市、文明街巷和好婆婆、好媳妇等群众性文明和谐创建活动为主要载体,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

二、工作目标

自2011年起到2015年底,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农村环境 1

面貌更加优美、村风民俗更加文明、道德素质更加提高、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社会秩序更加稳定、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新生活,广大农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县级以上文明村逐年增加,到2012年底,全县50%以上的村要达到县级文明村的标准;到2015年底,实现活动全覆盖,村村有新貌,70%以上的村庄达到县级文明村的标准。

三、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合群众切身利益,吸引农民广泛参与,为农民多办好事实事,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适应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分类指导,统筹安排,务求实效,切忌形式主义、劳民伤财。四是坚持创新载体,加强引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制机制,保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旺盛生机和活力。

四、主要任务

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三大建设”行动:

(一)人居环境优化建设行动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订村庄发展规划,加快农村道路、水利、环卫、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公交、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城乡一体化。

2、加强村庄生态建设。以创建“文明生态村”等活动为载体,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以建公共绿地和开展庭院植树为重点,积极推进村庄、庭院和道路绿化工作,绿化美化村庄庭院环境,建设整洁美观、文明生态的新家园。

3、综合整治农村卫生环境。以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切实解决乱倒乱泼、乱堆乱放等突出问题,彻底治理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实现生活垃圾有专人清理、家家户户置物有序、村居环境整洁美观。加快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和改厕、改厨、改圈工作,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和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处理,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二)镇村文明风尚建设行动

1、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提倡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消费观,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婚丧事大操大办,杜绝黄赌毒,培育文明新风。

2、深化道德规范教育。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大力推进“讲文明树新风、我为宝石之都添光彩”活动,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倡导文明言行,使懂礼节、重礼仪、讲礼貌蔚成风气。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文明标兵、身边好人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农民争当“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形成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友善、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新型的人际关系。

3、抓好农村未成年人工作。大力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广泛开展社会文化环境净化活动,大力加强农村青少年宫建设,高度关注并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严厉查处取缔城郊结合部和农村的“黑网吧”,突出抓好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治理,为农村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4、做好农村弱势群体帮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群众第一、基层第一、弱势群体第一”的发展理念,高度关注农村低保户、特困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积极开展结对帮扶、邻里互助和“送温暖、献爱心”等弱势群体帮扶工作系列活动。积极实施阳光资助救助工程,全面落实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免课本费、免学费和生活费补助、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资助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救助绿色通道和阳光监管网络建设,确保实现“应助尽助”。扎实开展农村志愿者服务活

动,完善机构,积极吸纳青年志愿者、热心企业家、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等参与其中,把生活困难群众和老年人、残疾人作为关爱对象,开展以送温暖献爱心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参与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等公益救助行动,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

(三)镇村公共服务建设行动

1、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健全农村科普组织和服务网络,建设农村科普示范和教育基地,大力组织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推广和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科学观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

2、关注农民身心健康。加强农村卫生服务,强化镇级卫生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居民、县镇村一体化配套联动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得到优质、方便、价格合理的基本卫生服务。关注农民心理健康,广泛普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生育观。

3、加强平安村庄建设。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机制,深入推行“周末律师”制度,开展以“和谐村庄、法律同行”为主题的“每月说法”活动,推进法律进镇村,引导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在镇村推行点名接访、陪访、领访、代访制度,积极化解各类

矛盾纠纷。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完善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社会治安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坚持群防群治,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活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4、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镇(街、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努力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求知、求乐、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群众文体活动、节日民俗活动和红歌传唱、经典诵读活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文体娱乐活动当中。不断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养一批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农村文化企业。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传承,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和民俗旅游项目,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五、组织领导

全县“乡村文明行动”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县文明委具体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纳入领导干部任期主要目标,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谐创建工作考核内容。要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切实抓好任务部署、力量组织、政策协调、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各镇(街、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乡村文明行动”,在重点工作谋划、财力保障、力量配备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二)统筹城乡共建。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对“乡村文明行动”的投入。继续深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级文明单位,充分发挥在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优势,与镇村开展结对共建,切实帮助镇村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公共设施、培养文化人才、提供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带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意见 篇7

近日, 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部署加快建设商务诚信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

《意见》提出了五项重点工作任务:一是推动建立行政管理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建设商贸流通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逐步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在行政管理事项中建立信用信息和信用报告使用机制。二是引导建立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机制。在零售、餐饮、居民服务等大众消费领域, 建立完善基于消费者交易评价和社会公众综合评价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在批发、物流等贸易流通领域, 建立对入驻商户和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评价机制。三是支持建立第三方专业信用评价机制。鼓励信用保险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建立以应收账款为核心的企业交易信用评价机制。组织部分有上下游产业关系的行业商协会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四是鼓励发展商业信用交易市场。鼓励商贸流通企业扩大内贸信用销售规模, 规范发展单用途预付卡市场, 支持商业保理行业发展。五是着力打造商务诚信文化环境。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意见》强调,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做好五个方面的支持保障工作:一是加强统筹规划。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三是加强示范引领, 试点建立一批以行政管理记录、市场化综合评价以及第三方专业评价为主体的信用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加强组织保障。五是加强绩效考核。

浅议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 篇8

关键词:企业 精神文明 建设 探讨

一、企业精神文明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在企业中是一个具有强烈进取性和社会指向的管理内容。在企业的经营中,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企业形成巨大合力、保持活力的基本原因,也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使产品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在激发员工创造力和企业活力的管理运作中,它可以体现出技术数据无法替代的精神核心作用。可以说,如果管理中缺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那么企业在经营宗旨和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企业的原则将是有背道而驰的;企业利润目标追求将缺乏无形资产的推动力,所出现的只能是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就像有些“皮包公司”和“假、冒、伪、劣”生产厂家,它们追求的经营目标是在损害消费者利益和国家利益基础获取的。这种经营t=t标实现的推动力只能是金钱.这就意味着走入惟利是图的歧途;企业员工缺乏精神文明推崇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对企业的忠诚感,将是各有私利,各自为己的离心体.在组织生产时。一个对企业缺乏忠诚感,对社会缺乏道德责任的离心群体,随时有可能出现致企业于死地的事件,管理中的效率将大打折扣.经营目标追求遇到的只会是阻力。而不会有推动力。

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旗帜,是方向。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至关重要,带有根本性、决定性和指导性。确定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清晰、科学、实际、可行,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目标既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要符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既不能搞成任何企业都可以套用的通用件,又切忌形成一个可望不可及、动听不实用的纸上文章。二是目标要清楚准确。既要有总体目标,又要有具体目标。把目标建立在科学、规范、利于操作的基础之上。力争使目标好记忆、好把握,切忌目标笼统而不可行、宏伟而不可靠。三是确定目标要走群众路线,要得到公认、形成共识。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要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的集体智慧,取得员工的普遍认同,要反复宣传已确定的目标,使它深入人心;要保持目标的稳定性,切忌朝三暮四,以免职工群众无所适从。四是要建立科学、完备的目标考评机制,切忌出现“有目标无考评”的盲目自流状况,确保目标的实施与实现,进而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坚持精神文明教育

提升企业精神文明水平,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文明教育。文明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二)突出载体活动

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除了日常倡导以及融入企业各项工作外,还要把无形化为有形,用实实在在的载体活动把精神文明创建落到实处。企业精神文明创建的载体活动,包括长期性活动如岗位劳动竞赛、文明标兵评比、文明服务示范单位评选等。包括阶段性活动如企业文化节、企业运动会、企业文艺汇演、技术状元比武等等。这些活动,展示了企业精神、文化创建的追求,提升了企业精神、文化品位,激发广大职工的荣誉感、自豪感,提高了对企业的认同程度。虽然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繁重,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岗位人员也相对紧张,表面上看开展载体活动与生产经营,看似一对矛盾。但是,只要安排得当、部署科学,载体活动不仅可以进行,而且还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确立员工主体地位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员工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体。企业领导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觉加强同职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的联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切实为他们办实事、谋福利,真正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才能把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四)培育特色企业文化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职工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根据企业的生产、环境、人文特点,培育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企业自己的思想文化理念。长期以来,轮渡公司依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坚持不懈地狠抓职工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培训”、“共建”、“扶贫”、“活动”等载体开展工作,形成不断进取、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开展活动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手段。活动是能把建设目标、重点、形式、效果融为一体的组织行为,是企业基本的、经常的建设重心,也是充分体现企业,尤其是党政工领导抓建设意识、态度、水平的标志所在。因此,企业要在开展活动上作文章、下功夫,在这块阵地、这个舞台上展示业绩风采。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实际、可行、有效。首先,要认真确定活动的主题内容。要实事求是,强调符合企业实际,强调针对性、目的性。脱离企业实际的活动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注定是无效的、短命的。主题活动既要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抓住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又要能反映和体现精神文明建设本质,力争找准两者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其次,要选择最佳的形式和载体。选择形式和载体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群众性,能适合各方面需求,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能促使职工群众积极参与、乐于参与。从实践中看企业文化建设、搞“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是理想的、最佳的形式和载体。

四、结束语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既不能“短”、“平”、“快”走过场,更不能“假”、“大”、“空”搞形式,必须求真务实,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和精神,结合时代和企业的特点,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员工的职业责任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必须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路子,拿出新办法,形成一套有利于企业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监督制约、全员参与,分工明确、量化细化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军.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两者关系[J].知识经济,2010(5).

[2]商凯.论"职工容止格言倡导法"在职工队伍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J].商情,2010(5).

[3]张宇.再论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共创[N].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23(6).

上一篇:的校运会的常用闭幕词下一篇:09年全民创业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