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中的心得体会(精选11篇)

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篇1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而师德的核心是“师爱”,即“师爱为魂”,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无私的关爱、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我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组织全校教师开展道德讲堂,并进行了师德承诺、师德创优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树立了良好的教师群体师德形象。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师爱为魂,关爱无限。

师德中,最重要的是必须有爱心。“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

1、春风化雨,关爱无限。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的基本情感,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爱是架构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育成功的基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爱满天下,爱生如子”。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爱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

2、爱是责任,爱是敬业。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是高尚师德最直观的体现。爱心使我们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使我们乐意做出奉献。爱心使我们时时为学生着想,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关心他们的一切,关心他们的成人、成才、成就未来;爱心使我们在工作中,始终热情洋溢、细致入微!

二、学高为师,终身学习。

1、终身学习,更新知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时刻激励着我们。是的,教师职业要成为个人永久职业,必须永远保持“学高”这一范畴。“不断学习”“终身教育”成为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所以作为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甚至终身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性的教师。正如我们的先哲孔子所说“学不厌,教不倦。”这也是新《规范》中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较高标准,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

2、潜心钻研,勇于创新。科学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为适应时代及教学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不断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能做到与时俱进,精心施教,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三、德高为范,示范表率。

1、爱国守法,师德高尚。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2、以身作则,示范表率。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教师,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 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

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篇2

一、声乐技巧和舞台展示相结合

声乐本身是一门表演艺术, 优秀的演员都是从丰富的舞台经验中培养出来的。丰富舞台经验只能从舞台上得来, 因为只有在舞台上才能学会如何应对身体、气候、服装、灯光等带来的诸多不适, 使音乐表演发挥得游刃有余。

1、校园舞台

所谓的校园舞台, 是指音乐院校都会有很多锻炼学生并使其展示专业水平的舞台。比如, 每学期都会有学生实践周的演出专场等。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提高专业技能而且能积累舞台表演经验。

此外, 每学期末的专业考试也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因为学生的分数是由歌曲表现力和专业技能两部分组成的, 能够充分体现这样一种理念, 即只有歌唱水平还远远不够, 应当声情并茂。当然, 毕业班还会有学生毕业专场演出、毕业独唱音乐会、师生专场音乐会等多种形式。这些, 都是声乐学生可以锻炼自我的平台。

2、社会舞台

社会舞台, 是最具潜力, 最值得开发的舞台。潜力大是指它无边无际, 开发不尽。学校每年都有“蒲公英”杯全国青少年艺术新人选拔大赛, “群星杯”声乐大赛, “金钟奖”全国声乐大赛等各种级别的声乐大赛, 能够促使我们在比赛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并能不断积累比赛经验和舞台经验。此外, 还可以参加一些公益性社会演出, 走出校园到军区、外市县、偏远地区慰问演出。

应当说, 这些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认识社会、开阔视野的机会, 提高我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而且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 锻炼我们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真正使我们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表演形式要灵活多样

首先、演唱者应当认真揣摩作品的内涵, 准确定位表演风格。丰富多彩的歌曲创作使得歌者实现了表演、艺术创作多样性的探索与实践。应当说, 作品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渐进过程。由于民族、国家的不同, 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语言文字、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社会意识、审美观念等特性。这种风貌体现在文艺作品之中, 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中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音乐艺术风格绚丽多姿, 北方音乐高亢嘹亮、南方音乐婉转秀丽。比如, 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节奏律动强, 爱情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曲调优美, 等等。因此, 歌者在演唱时所运用的情感、对音乐的处理也应当是有所不同的。演唱者应当字斟句酌, 不断增强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 从而能够准确定位作品的演唱风格。

其次、演唱方法上“土洋结合”, 增强民族唱法的适应性和丰富的多样性。众所周知, 音乐界的“土洋之争”, 开创了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相结合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欧洲传统唱法 (美声) 在中国的传播, 诸多音乐艺术院校对其予以借鉴, 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歌唱人才, 从而建立了新的歌唱体系, 为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大胆的融合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客观地讲, 这种结合有利于声乐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矛盾, 比如, 发声位置、咬字方法的不同等。因此, 必须明确认识到, 结合更重要的是“融合”, 两者需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需要指出的是, 演唱者应当在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科学性的同时, 寻求发展与创新, 实现更强的适应性和丰富的多样性。

第三、善于大胆尝试, 创立多样性的演唱风格。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不断的探索和大胆创新。一代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保持民族唱法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结合西洋唱法的鲜明特色, 走民族化、大众化道路;结合自己的唱法研究汉字发音结构和特性, 注重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强调声音的色泽、弹性、张力和技巧, 能够驾驭各种不同时代、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最终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的世界级演唱风格, 在中国民族声乐的教学和表演中开辟了一条新路。

可以说, 在世界音乐发展中, 中国声乐艺术经历了漫长的演唱和教学实践, 已经形成独特多样的音乐艺术风格类型。我国民族声乐文化历史久远, 博大精深,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只有通过不断的继承、借鉴、吸收和发展, 才能更好的诠释和弘扬民族文化。对一名歌者而言, 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多样性在演唱中的重要地位, 不断深化自己在表演和演唱方面的思考与认识, 强化艺术风格与个性,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及公众审美情趣, 在百花齐放的艺术舞台上绽放异彩。

三、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在声乐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每一部声乐作品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风格特点, 同时也映射出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尤其对于我国民族声乐而言更是如此, 无不述说音乐民族文化的悠远绵长——苍劲的古风诗词震慑人心, 细腻的戏曲歌赋沁人心脾, 一根根的历史文脉通过民族声乐文化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犹如一颗绚烂的明珠经历历史文化的熏染在音乐的世界里绽放着光芒。

民族声乐代表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价值, 代表了时代和发展, 因此能够立于长青不衰之地。这些含蓄隽永的乐曲中都传递着人们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期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比如《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民族音乐, 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的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画卷。更为重要的是, 乐曲中所传递的情感影响了数代人, 所传递的音乐文化和人文价值观植根于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 赋予了民族声乐以传承的源泉, 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 成为民族音乐发展的灵魂。

因此说, 在民族的音乐中, 文化渗透于歌词、音乐、节奏等多种元素之中。只有深刻理解了我们民族的文化, 理解了承载这种文化的特殊精神内涵, 才能用心体会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作为一名声乐专业的学生, 应当积极深挖乐曲中的文化内涵, 将自身融入到音乐角色中去, 只有如此, 才能够结合现代音乐元素, 形成自身的音乐风格。

摘要:有效的声乐学习必须做到, 声乐技巧和舞台展示相结合、表演形式多样化、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在声乐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声乐本身是一门表演艺术, 优秀的演员都是从丰富的舞台经验中培养出来的。演唱者应当认真揣摩作品的内涵, 准确定位表演风格;演唱方法上“土洋结合”, 增强民族唱法的适应性和丰富的多样性;善于大胆尝试, 创立多样性的演唱风格。

关键词:声乐,舞台展示,表演形式,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2]雷晓兰.声乐表演的多样性与互动性探析[J].四川戏剧, 2007 (05) .

[3]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

顶岗学习中的几点体会 篇3

关键词:教育教学 教学模式 心得

寒来暑往,光阴荏苒。一年的顶岗学习活动结束了,回顾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收获颇丰。有人说:“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我不知道这一年的顶岗交流时光是否让自己变得成熟,但在四中学习的这一年,让我明白了未来从教生活的方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心中的教育理念和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此,我要十分感谢甘浚学校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要感谢张掖四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感谢四中老师对我热情无私的帮助,他们的敬业、他们的专业令我钦佩,在此请容许我道一声:谢谢。

一、第一次走进八五班——好习惯使他们成为学习标兵

顶岗交流活动的第一天,经过简单开会交换工作后,我紧张而又匆忙地走向了八五班的教室。就这样我忐忑地走进教室,看到满眼的学生,我先静了一下,扫视了一周,看到有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字;有的在电脑前捣鼓着;有的在玩笑打闹着。这时有两个学生看到我进来了,开始大声喊起来:“安静,安静,请大家拿出讲学稿,历史课本!”后来知道了他们是历史课代表。这时学生逐渐安静下来,开始准备学具。我就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问他们以前的历史教师是如何上课的,他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这时上课铃响了,先是一个学生主持进行上节课的复习提问,接着是两个学生进行课前自主预习展示,就是进门时看到写字的学生,他们提前写好了答案,一个提问检查,一个订正;完了又上来一个学生课前演讲。说实话,我的这第一课,真的得感谢四中的“高效、自主、优质”的教学模式。

二、令人头疼的八六班——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我所授课的八个班中,最让我头疼的要数给八六班了。因为这个班是重新组合的一个班,换了班主任,学生比较调皮,每次上课总是那么吵。还有一部分学生上课故意不带讲学稿、课本。我请教了办公室的前辈,他们给我支了很多招,什么责骂,对那些捣乱的头头罚站等,但收效甚微。在一次课间候课中,我就和一个上课很调皮的男生聊了起来:“你们以前的历史老师是谁?”“梁老师,我们都很喜欢他,爱听他上课!”“他不是打人很厉害吗?”我惊讶地又问了一句。“梁老师上课很有趣,会给我们讲很多故事,也很幽默。老师,你以后上课也给我们讲故事吧!”我们的交流谈话被上课铃声打断了……是啊,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学生为什么上课那么吵呢?原因是课堂里的知识太枯燥,没他们想听的,感兴趣的。他们不愿教师将枯燥的知识单一地硬塞给他们,而是需要教师深究教材,然后把难懂的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味的、容易接受的知识让他们心甘情愿接受。

三、让人舒心的八七班——“严厉”的“马督查”

虽然八七班不是尖子班,学生很调皮,但我上课最舒心,原因是他们有一位严谨认真的班主任—马良英老师。记得我接这个班的第二节历史课刚下,一位女老师面带微笑的走过来和蔼地对我说:“左老师,你好,你带我们的历史课,这个班的学生很皮,以后有什么问题你就找我好了,我是这个班的班主任。”我有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好的!”有时她也会在我上课当中悄悄从后门走进来,对那些搞小动作的、不认真听讲的学生给一个“出其不意”。在她的认真督促与“助教”下,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再不用和那些调皮捣乱的学生“斗智斗勇”,边上课边维持课堂纪律了。说实话,城里的学生比较调皮胆大,加上每班五十几个人,课堂组织纪律很重要,因为他们的说话声会比你的讲课声大,组织不住课堂就会是一节无效课的。这也是我最头疼的,有了马老师的“亲自压镇”,我在八七班上课真的很轻松。

四、让我走不出教室门的十二班---教师要有一颗强大的心

一年的顶岗交流中最让我难忘的有那么一节课,那节课曾让我怀疑我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决定。那是四中教学开放周,每节课都有家长听课。我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走进了十二班的教室,后面坐着几位家长,当我刚刚开始上课后,一个平时每节课都乱叫捣乱的学生又坐不住了,开始叫喊,随着他的叫喊全班学生的目光转向了窗外,接着是大笑,面对哄乱的课堂,我高声喊道:“XX,你给我闭嘴!”“闭嘴我怎么说话?”“你先坐下!”可他就是不坐,一直站在座位处还用眼睛瞪着我。可这个学生哪里肯乖乖就范,我走哪他走哪,整堂课一直跟在我后面,我也只好强忍着,一节课很失败地展现在了家长面前。后来在一次教师例会上公布了学校民意测评学生眼里的好老师,我也居然在内,真的出乎意料,这让我很吃惊,学生居然能接受我这外来的老师,这也许是对我的一种默默地肯定吧。

五、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是四中老师的工作态度

四中教师认真做事的精神令人折服,无论是从学校的校长还是到每一位老师。虽然和史校长从未正面交流过,但他做事认真的态度能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得到。他能为了一次教师例会亲自花半晚的时间去做课件;为了推广太极功夫扇,自己先去学,然后每天早上七点钟到校,和老师们一起学习,并且边示范边讲解动作要领,让老师们不好意思不去认真学习。学校的教师也不例外,记得我听过一节七年级英语公开课,内容是有关练习喜欢的什么的一课,教师所做的课件可谓是花了大量的功夫,因为她所用的每一张幻灯片都来自于同学们的身边,亲自去做的。

一年的轮岗交流活动很快结束了,在这一年里,我学到了很多,如何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如何去理解学生的犯错,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学会了如何宽容别人,接受别人;少了一份急躁,多了一份淡定。教师平凡普通,没有水晶纯净,没有宝石艳丽,也没什么轰轰烈烈,但有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伟大,那就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去成就伟大的事业吧。

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篇4

单位:汉塘幼儿园

教师:冯燕玲

班级:大四

2013年11月4日,我园学习了幼苗机构2013年第一学期教研主题:《有效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自从学习了这个主题,加上主任在每节研讨课评课上都要老师们说说是否有效提问,从中让我体会到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提问,不仅能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的欲望,还能轻松地完成活动的目标。经过一个星期的实践和以往教学的经验,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为多提问,幼儿会学的更多。

每个学期,我都担任语言活动,自以为幼儿在我多问的课堂中懂得更多,也就把一个活动的目标完成了。例如:在上《有趣的风》这个活动时,我不断地提问题:风是怎样的?你们见到风吗?风跟谁玩呢?怎样玩呢?原来自己的问题只是一种问答式,没有启发幼儿通过思考、观察或探索来回答问题,导致一节课下来也没有问到重点。

通过学习了《有效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后,每个活动我都用心设计提问,抓住重点,分清主次,例如:在语言活动《一只小猪和一百只狼》的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关键的提问:“猜一猜当一只猪被一百只狼围攻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小猪的命运会怎么样呢?小猪怎么做呢?这样的提问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思维,增强幼儿参与意识和自信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集体回答提问多,存在不平等。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自己经常会有一些习惯性提问,例如:今天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好不好?故事中的小朋友做的对不对?我们要不要向他学习?这种方式提问,幼儿根本无需思考,就可以机械地用“好、对、是”等来回答。幼儿无须思考就能直接回答,以简单集体应答案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以致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

学习了《提问的策略》,我知道了提问应面向全体幼儿,提问应有层次性,才能关注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为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语言活动《圆白菜小弟》,我按幼儿能力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来设计提问。比如比较简单的问题“圆白菜小弟遇见了谁?”请平时比较胆小、不爱表现自己的幼儿来回答;而需要探讨性、发散性的问题如“如果你是圆白菜小弟,要是猪山大哥要吃了你,怎么办呢?”就请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来回答;需要归纳、总结类的问题,如:“如果让你来接着编故事,你怎么讲呢?”则请理解能力强的幼儿来回答,在这样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的提问中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

三、提问应有开放性问题

在学习“提问在活动中的意义”那部分中提到,开放式提问让幼儿敢说,我上网查阅到:教师的提问应有开放性,要恰当地搭配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多提一些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问题,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纲要》明确地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度、兴趣与需要,通过开放性问题,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在语言活动中应将故事中的提问“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还有什么好办法呢?这些开放性问题,不要求一个答案,而是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独特想法,这样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拓展思维,大胆想像。学习完后,我在上语言活动《爷爷一定有办法》时,我设计了这样提问:“毛毯旧了、破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读了这个故事,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的爷爷有什么本领?”。我提出了这些具有想像力的问题并不追求惟一正确的答案,孩子们不怕答错,从而敢说。幼儿会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具有丰富想像的答案,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充分提高。

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篇5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做法及思考:

一、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二、合作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开放性练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生似懂非懂,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习,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开展合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讨论的合作意识可能不强,这时教师可以加强指导,并安排特定的时间,有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练习的意识,实施新课程以后,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习的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三、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主要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对权威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经常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在合作评价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教师在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会三听,一是要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例如:“简便计算25×104时,大多数同学都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原式=25×(100+4)=25×100+25×4=2500+100=2600。也有同学利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原式=25×(4×26)=25×4×26=2600。

学生在小组评价中,有以下几种看法:

(1)前一种算法比较容易想出来,但计算时有些麻烦。

(2)后一种算法不容易看出来,但只要能分解开,计算是比较简便(3)两种算法都可以,只是所运用运算定律不同,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用。

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各种算法的理论依据,而且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算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在这里得到锤炼,而在接受学习中没有人去怀疑书中现成的结论,对它只是在如何接受、领会、掌握和运用上动脑筋,这种学习的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它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作用。这种学习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元认知能力。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篇6

书中重点研究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却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读后感觉像是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凭直觉判断,我们都认为我们自己是对的。但是我们的想法往往会藏着许多盲点。比如学生犯错违反了学校纪律,我们的做法就是批评,我们也认为这样做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行为主义的“联结”和“强化”的观念。有些学生违反纪律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如果教师给予不痛不痒的惩罚刚好满足了学生的意图,那么倒强化了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还比如,对一个犯错的孩子,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学生自己认错,学生不认错好像事情还没有完,学生态度变好了,自觉认错了,教育也就完成了。其实这里就藏着一个盲点,学生长此下去就会认为犯了错只有认错就可以,有些学生明明没有认识到错,为了逃避教师的批评,就会做表面上的认错。那么教师的行为就是诱发了学生撒谎。

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看似普通的例子,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学知识。像书中提到的“破窗户理论”、“旁观者效应”、“虚假的一致”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

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篇7

一、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做好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工作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认真地研究设计, 最好按照多层次、多元化的搭配分组原则进行, 即每个小组中成员的知识基能、学习水平、性格特点、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每组应有一个能力很强的小组长。同时, 小组长要能让不同层次的小组成员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 不但要能调动小组成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逐渐使每个小组成员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二、合作学习之中, 教师要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第一, 教师要起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 激励学生喜欢“合作学习”, 从而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情境, 并指导学生合作完成活动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学生, 寻找一切可以合作的机会, 激励每个学生以积极的心态, 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 让学生在互相提问、互相学习、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探究知识。教师还要尽可能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提供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时机, 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互相提问、互相学习、互相评价的氛围中, 形成合作的意识, 养成合作的习惯。比如, 我在教学“2的乘法”口诀时, 首先, 我指导学生两人一组, 合作数筷子, 其中一人一边数筷子一边提问:1双筷子是几根?另一人接着回答:1双筷子是2根。然后, 从中探究总结出一个2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接下来, 各组学生就从1双筷子是几根一直数到9双筷子是几根。最后, 各组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数筷子的过程中完整地探究总结出了“2的乘法”: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二五一十, 二六十二, 二七十四, 二八十六, 二九十八。

第二, 教师既要让学生会“独立思考”, 又要让学生会“互相交流, 共同提高”, 从而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不要看成只是一种热闹的场面, 而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在互相提问、互相学习、互相评价的过程中, 有讨论、有争辩,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但教师应同样重视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所以在实际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强调和观察学生“互相交流”的热闹场面是实实在在的、有收获的、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又要从学生“独立思考”的静态表现中, 认识到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的差异和不平衡性。这时候, 教师要因材施教, 以达到“共同提高”, 也要防止只有几个反应比较快的学生在参与竞争或交流, 其余学生只是凑热闹的情况。比如, 在二年级数学教学“5的6倍是多少”这一问题时, 学生第一次遇到“倍”的问题, 对其显得比较陌生。为此, 我先引导学生解决“6个5是多少”“6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等这样的乘法问题, 也就是从复习乘法的意义入手, 激励全班学生“独立思考”并很快列出了乘法算式6×5 (或5×6) 。全班学生拿着列好乘法算式6×5 (或5×6) 的数学本, 争先恐后地在我面前展示, 那场面实在“热闹”。然后, 我就乘着学生的热度指出“5的6倍是多少”这一问题中的“5的6倍”就是“6个5的意思”或是“6个5相加”的意思。这样学生的思维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 都对“倍”的含义达成共识, 真正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三,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既要发挥好小组长的“组长责任心”, 又要激励好小组成员为“集体争荣誉”的积极性, 从而正确处理好小组长与小组成员的关系, 同时, 也要实现全组成员达到“基本要求”, 小组长与小组成员“各有所长”地“差异发展”。学生之间永远存在着差异, 教师承认学生的差异性非常重要, 还要在教学中正确对待“基本要求”与“差异发展”的关系,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极大部分是在一个群体中进行的, 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更是如此。比如,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 我为了培养小组长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采取了对小组长的评价和对该小组的评价同时进行的方式。如小组间完成竞争性的作业, 在每组桌子上放上相同数量的小红旗, 小组人员全做对的再加小红旗, 并且要给组长贴一个小红星, 做错的小组要减相应数量的小红旗。在比赛竞争性的练习题或作业之前, 我先让小组长带领各小组成员一起学习将要比赛的练习题或作业。这样每做一次作业都涉及小组长和每个成员的利益, 就促使每个学生为了小组必须认真做题, 为小组的成功作贡献。通过这些方面的训练, 学生认真听讲的程度比以往有所提高, 集体荣誉感也增强了不少, 小组长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得到了空前提高, 成绩水平不一致的小组成员都人人动手, 个个动脑。这样的训练达到了培养全体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 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 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 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教育教学当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才能够更深入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针对如何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能力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育课堂当中,兴趣是最有力度的老师,它会成为小學生学习的一种潜在动力。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出一系列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小伙伴,两个人一组,哪个组的学生最先算出来就算哪个组的学生胜利。这样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而且能够积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在比赛的过程中,一些算数算得比较慢的学生,就会在下次比赛过程中,更努力地学习这些内容,加快自己的算数速度,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这就是情景模式的魅力,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从而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好的习惯能够受益终身。巴金曾经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第一天开始跑一千米的时候,你可能在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感觉到全身疲惫,腿脚酸软,于是你有了想要放弃的小念头。当你第二天开始跑步的时候,你可能还会感觉到全身疲惫,腿脚酸软。但是当你第三天,第四天开始跑步的过程中,你可能就不会那么疲惫了。时间久了,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还爱上了跑步的习惯,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在教学当中,更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例如,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坚持了半个月,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够形成认真听讲的习惯。这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的魅力。

三、将知识和能力结合在一起

虽然说小学数学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的窄,内容相对来说也很少。但正是因为如此,才应该牢牢把握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才能够稳扎稳打的上升。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融合在一起,只有牢牢掌握好了旧的内容,融汇新的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学习。

例如,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入旧的知识点,将旧的知识点复习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才能够带入新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过程中,在第一小节是数数、数的组成,其次是读数、写数。如果说在第一小节中,学生没有掌握好数数、数的组成,那么怎么进行下一步的读数、写数呢?所以说一定要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因为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占领学生的主体位置,要不断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在学生自己认真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麻烦,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实际模型中将一些理论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当中,从而更好地学习。

比如说,在涉及一些数学公式、法则、定理,要教会学生将其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将生活和数学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数学的重要性,了解数学在生活中是时时刻刻存在的,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重视数学,培养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五、将教学内容和数学思维融合在一起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将数学思想和教学融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

比如说,在解决数学习题的过程中都是将未知量转化成已知量,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教学当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比如说,将数和形状结合在一起,能够从直观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内容,从而更深入地掌握其学习概念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学习。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来说,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要重视数学,要掌握好数学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利用情景模式进行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将数学思想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将直观的形态的数学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向金贤.刍议数学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江科技,2012(04).

[2]李国芝.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作者单位 吉林省四平市八马路小学)

语文主题学习中的点滴心得 篇9

如火如荼的语文主题学习已经进行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的教学讨论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特别是一些比较有责任心的老师的声音:“不讲,学生会吗?”“考到了,怎么办?”“低年级的学生,连字都不会认,会自学,会阅读吗?”“老师说一点学生做一点,老师不说学生就不做。”其实这本不该怨学生学习自主性差,因为长期以来老师们把该学生做的事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不肯放、不愿放或者是不敢放。但是不放手学生就永远学不会自己学习,所以该放手时就放手,这才是明智之举。不要让孩子们总是莫名其妙地去做语文的智力游戏,而应该把一生中记忆最好的黄金时段,用来阅读、用来背诵最好的母语材料,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不是说有一种爱叫“放手”吗?对于“语文主题学习”来说,有一种阅读方法也叫“放手”?

一、重温“语文主题学习”实践的基本理念  1.简简单单教语文。要打破原来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的阅读教学课堂常规,合理调整课时,实施单元备课,对于教材,要学会取舍、学会放弃,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地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速课堂教学,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

 2.实施课内大量阅读。有人曾经说过:“现在的阅读教学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认识到了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但把大量阅读放在课外;一方面是在现有教学模式上,着眼于技术层面的改革,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事实上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一条重要的理念是:把课外阅读拿来课内学习,实现大量阅读。

 3.《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阅读不要精雕细刻。

二、践行“语文主题学习”的一些实施策略

如何开展“主题学习”,如何把大量的课外阅读搬到课堂上进行教学,在这一段时间的尝试实验中,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对教材,对《丛书》内容要学会取舍、学会放弃,大胆放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但是“大胆放手”绝不是“放纵不管”,必须有方法,有策略。下面谈谈我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的一些主要的实施策略:

1、调整课时安排,营造语文教育的大环境。教师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创立宽松、自主的大语文环境,让课堂教学“提速”,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才能实现厚积薄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

2、调整教学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要求我们在一学期中,不仅要学完课本知识,还要读完配套的主题学习丛书,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加快课本学习步伐,加大课堂容量。实验一开始,既要与以前的语文教学搞好衔接,又要加快学习节奏。在每个单元中,找出一篇课文作为精读课文,通过精读课文的学习,教给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辐射式阅读。

教学现行语文教材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破,可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课堂中老师准确把握课文重点,设计最合理的问题,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在课堂上少讲,精讲,充分运用学案,让学生读书与交流并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当前我县开展的课模改革。

3、采取“精读”和“博读”相结合。

“主题学习”的主旨是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在往年开展的“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活动的基础上,主要以课文为中心,向《丛书》或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课堂上围绕单元主题,采取“工笔细描”对范文进行精读和“粗线勾勒”的博读阅读其它课例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里的内容。这也就是对教材、对《丛书》的“取舍”问题了。

4、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表扬鼓励阅读积极分子。

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让学生畅谈自己是如何阅读的;交流阅读所得;展示学生的阅读笔记并进行生生或师生间的评价;展示语文主题学习手抄报并择优张贴上墙;量化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成员分工负责登记,如课堂汇报次数,学案完成情况,小组交流互动情况等)……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授予“读书之星”,给予一定量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三、思考“主题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区别 

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篇10

学习心得体会

很荣幸,我能学习《有效教学—物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这最近的学习,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这是收获丰厚的二个月,也是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的二个月。所以我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自己要必须以十二分的干劲和热情努力!

一、更新观念,以新的观念做为指导思想当前,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已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时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能教职工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种种新问题材的挑战。

二、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

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书斋进而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教师要求承担起研究者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将为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供积极的学习机会。

三、改变原有工作方式,在合作中求发展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课改的实施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立一人较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了解其他学科,不要把自己任教的学科看作孤立的整体。要改变彼此孤立的局面,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与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打交道。要互助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经过本次教师自学培训,我受益匪浅:

一、思想灵魂得到了洗礼

多年的教学历程,使我已经慢慢感到倦怠,我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老是爱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矣,却把教师的职业当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所以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常带有厌倦感,心态老是失衡。可通过这次培训,听了各位名家的故事,他们那曲折的人生历程,勇于克服磨难的精神,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憾,灵魂得到了净化,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的支点,我们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自己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加强学习,促进专业化成长

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但要想学生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尽,教师就得时时给予补足,专家的讲座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我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面对着一群群渴求知识的学生,使我深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以及教师职业的神圣。让我对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和上课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教师们对教学中的困惑和争论,更让我体会到了进行终身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适应世纪的挑战,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行业。

三、有效课堂的建构

通过认真地学习,使我对如何有效备课和上课有了全新的认识。面对着新课程、新理念,我们教师就得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采取新对策实施有效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效课堂教师要坚持做到先学后导,把先学后导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并要以建构主义教学为基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间的切入点,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和冲突。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这需要教师创设真实的情景来互动。教师设问题,学生生成问题,教师引发讨论,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活力。

有效教学要把评价渗入课堂。教师要使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与学生共同建立起知识的桥梁,形成合作、探究解决,并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本,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或情境?指导学生的学习是要科学化,训练的问题是要目标化,内容的评价要全面真实化。一系列的问题教师都必须进行全面的思考与评价。

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68-01

通过聆听名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解读,让我更了解幼儿的心声,园长说:“不管是上小学、初中、高中,他们的基础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所以培养幼儿的常规很重要。让我回想到以往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实施方法,通过对比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以及需要改正的地方,以往我们会结合《纲要》中的容进行教育教学,但是由于我们对每个年龄段的幼儿知识技能发展没有深入的了解,总是寻找不到适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各个领域教学设计中目标的定位更是尤显困难,所以在本次讲座中范老师详细的介绍了《指南》中每个领域的细分目标和内容,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表现进行相关的举例说明,她在解读《指南》中还融入了自己的相关经验和独特见解,让我对3-6岁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有了全新的认知!

《指南》中针对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的确定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有些语句虽然意义大致相同,但在言语或数字上的界定却更加规范了,例如在动作发展中就有规定3~4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4~5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5~6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表面上看是一些不同的数字,但却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层层递进的,不就是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水平能力发展差异吗?也正是这些小小数字上的差异,让我们教师对于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制定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让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因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把我们的“未来之星”打造好,让他们更加闪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有了《指南》的引领,在我们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时,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每个领域中的教育建议,如“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们的常规教育中得到了更好地体现,比如,让孩子们学会自己上厕所、按正确的方法洗手、自己端饭菜、会收拾各个区域的玩具等等,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要给与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 “利用传统节日让幼儿共同参与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如“亲近五一”我们就带领有看望其他学校的老师,慰问武警官兵,为他们送上自己亲手做的一杯果汁,“重阳节”我们带领幼儿去看望福利院的爷爷奶奶,为他们送上牛奶,衣物以及自己做的手工作品,“注意语言的文明,为幼儿做出更好的表现”等等,这些建议每一个都很具体,更具有实效性,而且还关注到各个方面的细节,每一条都是我们在工作中着实切实可行的,而且可操作性非常的强。

与《纲要》相比较,《指南》更加具体、细化,更有指向作用。《指南》不仅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横向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展开。而且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三个年龄段幼儿应该知道些什么、能做些什么,以及能达到什么发展水平都提出了合理预期目标。这样细致地纵向深入,让我们在幼儿战线上的老师在实施各领域教学时,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依据。

在《指南》领域的划分中,并没有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的生活能力、心理健康、社会性交往、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同时也更强调“自主”二字。比如“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对孩子的发现表示赞赏和肯定”、“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如想知道院子里有多少种植物,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幼儿园和班级里的重大事情和计划,请幼儿集体讨论决定”、“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设计有规律的花边图案,创编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或者按某种规律进行搭建活动”等等,《指南》不仅将幼儿生活与学习上的活动锁定在自主能力的发展上,还根据不同的领域给出了有效的引导方法,“鼓励”、“支持”、“和幼儿一起”这样的字眼随页都可看到,让一件件学习中的小事都变得瞬间灵动了起来,幼儿的思维需要发散,《指南》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指南》还关注幼儿学习的可发展性。假如我们只注重知识目标,而忽略了孩子的自控力、关爱他人、乐群于人、积极乐观、独立自理、兴趣好奇心、积极认知风格、积极学习态度和谨慎行为风格等持续发展品格的培养。那么这种幼儿教育就好有缺陷的。作为老师,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允许孩子存在这种差异,耐心运用各种方法来进行鼓励、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孩子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我们要努力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学会追随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引导孩子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真正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小主人。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会更好。我坚信有了《指南》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就有了努力的目标。

上一篇:描写秋天的词语4个字下一篇:纪律学习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