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保意识心得(精选8篇)
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定要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这次我们小组对于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充分让我感觉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对此,我觉得从自我做起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要当好强化全民低碳减排意识的排头兵。从现在到将来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严格推行低碳减排可能会遇到层层阻力,其中最根本的问题莫过于民众意识的淡薄。造成民众意识淡薄的原因又是非常复杂的。面对如此现状,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号召,通过平面和网络媒体、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志愿行动等各种有效的形式和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高能耗、高污染的极大危害,宣传低碳减排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宣传节能环保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深刻道理,宣传每个公民、企业、机关单位在节能环保中的社会和法律责任,宣传节能环保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名大学生连着一个家庭,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家庭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独特作用。有鉴于此,采取一名大学生对一个家庭的宣传模式,是普及节能环保意识一种很有效的措施,通过大学生的言传身教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带动影响家庭众位成员节能环保意识的显著强化。
其次,要争做健全低碳减排法律体系的推动者。一方面,要全面了解现有节能环保的国际、国内法律法规,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在实践中的困难、矛盾、漏洞所在,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掌握现行法律法规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者行动等方式,积极参与节能环保的监督,踊跃投身于民间环保团体,力争在节能环保执法监督方面力尽匹夫之责。
最重要的是,要成为落实低碳减排行动的实干家。要切实克服“喊空口号”、“当评论家”的陋习,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从自己做起。在家庭、学校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严格做到节约水、电、气、油、纸、笔、衣服、洗漱用品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树立循环利用理念,如纸张两面重复书写,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购物袋。提倡绿色出行,多步行,多乘公交车、城市轻轨、地铁,少乘轿车。总之,大学生要积极将践行低碳减排的伟大理念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一点一滴的具体行动上。
10B09025115
一、环境问题、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次生环境问题。根据我们课题组2007年9月份所做的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环境问卷调查,88.7%的大学生认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工业废水、废气的过量排放导致的水系与空气污染。环保问题是环境保护问题的简称,它主要是指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的问题。环保问题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概括地说,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环境保护意识是指对环境保护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在思想中养成环境保护观念以指导人们的良好环境行为的一系列思维模式。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环境问题大量产生并且日趋严重,资源有限性又约束了人们无止境的对其欲望和需要的满足,因而产生许多不友善的环境破坏行为。因此,普遍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必要的基础。环保意识是人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为倾向,它由环保认知、环保行为倾向二种成份构成,其中,环保认知是环保意识产生的基础,只有在对有关人与环境之间关系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但环保意识并不止于环保认知,这一过程通过对环境的危机感、责任感与道德感等使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倾向,这一行为倾向还不是行为本身,而只是作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意向等,如愿意为保护环境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或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等。环保意识将使人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使个体主动地去认识、评价与保护环境,自觉地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更符合环境规范与环境道德。因此,环保意识是环保行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而对于环保行为的直接参与也会反过来加深人们对于保护环境的认识。
环保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在环保意识支配下的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的积极做法。如随时关上水龙头,别让水空流;尽量用肥皂而不用洗洁剂,减少水污染;随手关灯,节约用电;使用无铅汽油,减少尾气排放等做法都是环保行为。环保行为是以环保意识为基础的,环保意识较强的人将具有较多的环保行为,反之,环保意识较弱的人环保行为较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强化环保意识来增进环保行为。意识虽然影响人的行为,但这种影响能否转化为人的实际行动,决定于制度结构、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利益结构的合理有效安排。
尽管环境问题、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当做的是大力宣传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环保意识向环保行为的转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环境、爱护环境,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和改善中。
二、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为了较全面了解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状况和环境意识水平以及环保行为习惯,并借机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大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我们课题组于2007年5月,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江苏警官学院等8所高校的学生为对象,组织开展了一次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问卷调查活动。为保证结果真实可靠,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现场答卷。调查问卷写明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填写答卷。为保证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我们分别选择数学、物理、化工、机械、大气科学、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会计学、国际贸易、环境科学、英语、法学、通信工程、社会学、临床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16个专业的1000名大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书写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33份,有效回收率为93.3%。本调查问卷分六部分,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 (1)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包括世界环境日,绿色食品,环境污染等。 (2) 环保意识水平,包括对世界及本国环境问题、环境状况的认识等。 (3) 环保行为习惯,包括个人环保行为表现、卫生习惯、污染事件举报等。 (4) 对高校大学生中开设环境通修与选修课程,系统学习环保知识的看法。 (5) 对环境保护工作关键环节的认识,包括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从自我做起、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政府的重视程度、资金的投入水平、环保技术的创新等。(6)对高校开展环保方面活动的想法和建议。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我们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和归纳,反映出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以下现状:
1、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在调查试卷中环境知识试题选择了世界环境日,绿色食品,大气、水、土壤、动植物、固体废弃物、居室污染等一些常识性问题。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回答的平均正确率为68.2%,说明大学生具有一定环保知识,但仍显不足。如对“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这样简单的问题只有51.4%的学生答对,约一半的学生答错,这也反映出学校与社会环境知识宣传力度不够。世界无烟日就在5月份,但知道“世界无烟日是哪一天”的学生只有45.6%。学生对“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过多的紫外线,保护人类生存”,选择“同意”的占78%,正确率较高,反映学生对常识性的环境知识了解较多。对“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与三湖’是?”,选择正确率仅为29%。在回答“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48.7%的学生选择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20.9%的学生选择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动植物和睦相处”,只有29%的学生选择“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对于学生获得环保知识的主要途径的调查结果是:60%的学生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室外广告等媒体,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其次是图书、杂志、网络及其它占16.l%,认为通过从小学到大学教育了解环境知识的仅占23.9%,学校环境教育功能发挥不够。
2、环境意识水平
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你认为我国的环境保护非常紧迫吗?”92.4%以上的学生已认识到“环境保护非常紧迫,并表示必须从自己、从现在、从每—个人做起”;还有6%的学生则认为“应先把经济发展上去,再谈环境保护”,1.6%的学生选择“确实很紧迫,但那是国家的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比环保更重要”。在问到“你和同学、朋友经常谈论环境问题吗?”回答“经常”的仅占38.8%;53.7%回答“不经常”;5.2%“很少谈”;从不谈论环境的状况为2.3%。
3、环保行为与习惯
在对于“当你看到校园内有人乱丢果皮纸屑时,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的回答上,21.6%的同学选择“当场站出来劝阻”;74.1%的同学选择“虽然觉得很不好,但也不好意思出来劝阻”;4.1%的学生选择“根本没想到去劝阻”。反映出学生在制止他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时,表现出积极态度的不多,少数学生也会有这种乱丢果皮纸屑的不良行为。在回答“你经常随地吐痰吗?”问题时,竟然有6%的学生选择“经常”;49.1%的学生选择“偶尔”;42.1%的学生选择“从来不”。
4、对高校大学生中开设环境课程,系统学习环保知识的看法
对于在高校大学生中开设环境通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一问题的态度上,学生表现得较积极。91.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7.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1%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对于学生普遍关心并希望通过环境课程学习的环境知识内容,通过让学生自由填写“你最想了解的环境知识是什么”,学生关注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河流与湖泊的污染问题;大气的污染问题;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如何保护地球有限的资源问题;垃圾的分类回收、再利用问题;白色污染的解决办法;中国的环境与环保现状;国际环保合作问题等。
5、
对环境保护工作关键环节的认识方面,有64.3%的学生给出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政府的重视程度;资金的投入水平、环保技术的创新;国际环保合作这样的顺序选择。反映大学生在对加强环境教育和建立有效的制度约束机制上,有着正确的认识。
6、对高校开展环保方面活动的建议
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与建议,如应使教学和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把宣传教育与环保实践相结合,多组织一些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希望学校加强节水节电宣传活动、开展环保教育讲座,树立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光荣的良好风气。学生们还提出了旧电池的回收利用活动、植树、举办知识竞赛、“大手拉小手”环境支教等活动建议。
三、加强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对策
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大学生比较关心环境问题,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较为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将近70%的大学生都能了解基本的环保知识,并愿意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环境保护行为积极,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但是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以及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国环境政策与环境现状等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如何处理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认识还不一致。调查结果也反映出,目前高校环境教育开展的深入程度及环境教育内容等方面还与现实要求存在明显差距。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环境教育与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同时还需要社会的舆论引导与制度促进。
1、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高度认识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学生是开创21世纪伟业的生力军,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学校的德、智、体、美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构成要素。尽管学科门类不同,但任何一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无非都是反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的。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待人才培养,高等学校的一切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内容,都应当有环境保护的含量;高等学校的职业技术行为教育,都应当依照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惯例进行培养和训练。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各高等学校应从专业特点出发,在各学科门类或者各类课程中进行贯穿与渗透。我国已经颁布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对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公民、法人和组织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些高等学校为加强环保意识教育,还试开了《生态伦理》、《环境道德》等选修课程,这种尝试是有益的;一些学校创设示范性环境设施,加大教育力度,进行养成性训练,这也是学校领导重视环境教育的表现。
2、开设环境教育通修课和选修课
高等院校不仅要将环境教育贯穿于各科教育、教学的工作中,还应专门安排出一定时间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使学生从各方面获得的不成系统的环境知识,通过开设有关环境类专门课程而得到系统的充实和整合,使他们对环境知识和环境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有—个整体和全面的认识。建议各高校除了环境类专业,其他各专业可以设置1-2门环境类通修课,设置2-3门环境类任意选修课。通过系统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认识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的重要性,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让学生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3、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环境态度、环境观的形成,具有持续而强有力的影响。环境教育要注重多渠道的教育方式,在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非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活动。开展广泛的环境教育宣传.使环境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世界粮食日等有关环境的纪念日和纪念主题,采用如讲座、研讨、征文、文艺演出、竞赛、办展览、组织收看录像、电影等各种形式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宣传;组织学生组建“环境保护协会”;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系,组织、参与一些环保活动;邀请环保专家学者到学校讲解环保的政策法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解决的途径等;高校还可以与所在社区地方政府开展“环境共建”等大型活动。总之,只有开展全方位、多层面、有深度的环境教育宣传与环保实践活动,环境教育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郎一环.中国能源节约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 (2)
[2] 唐秀美.浅谈价值与教育价值[J].高教理论导刊.2005, (9)
[3] 国家环境保护局编.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4] 李天煜.大学生环保社团在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8, (1)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环保意识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音乐学院科研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30-02
1.前言
自从步入21世纪这个工业化社会后,厂矿企业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逐步被放大,比如房地产泡沫、教育体制忽视素质教育、环境污染程度加剧、只在乎眼前利益等。环境保护意识强弱和学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大学生因自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环境意识普遍比学历较低的人高,但是也存在部分高校大学生没有强烈的环保意识,针对这部分高校大学生,如何将环保意识根深蒂固地植入他们的脑中,培养大批高校大学生系统性的环保意识及道德意识推动全社会参与环保事业,避免高校大学生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片面的追求利益而忽视环境问题造成环境污染,给国家和社会到来损失,同时环保教育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也是一堂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2.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
高校大学生已经对目前环境严重污染的问题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对环保意识已经有了初步的雏形。比如,日剧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匮乏,垃圾成山,旱涝灾害频现,大学生校园、寝室中存在环保意识欠缺等问题。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是因为社会大众、企事业单位、政府相关部门三者对该问题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另外,政府执法部门和惩处力度不严、学校宣传不到位、相应的校规校纪不完善等也是全校环保意识不充分的部分原因。除此之外,虽然我国的环保教育意识放入了各个学科的课程体系,甚至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并开设环保相应的选修课等措施,这些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使得高校大学生在头脑中对环保意识形成了雏形。但是并未将这种意识投入到实际行为中,缺乏环境保护的实践,并未融入到自身的日常生活中,并且高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毫无自主性。
除此之外,在高校中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责任心已经被弱化,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相互攀比以满足自己膨胀的购物欲,甚至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思想,导致不注重自己身边的校园和寝室的环境保护。针对这些问题及我国国情,避免忽视精神健康和价值观的建设,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刻不容缓。
3.加强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措施
3.1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各学科中
环保教育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注重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地相处。与之相应的是当今社会个人极端主义、物欲横飞、大规模掠夺式开拓。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之下,应该合理的将环境保护融入到各个学科中,甚至建立生态哲学或生态伦理学等必修课程。不能单单考虑到与经济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就忽视其他学科来进行,单单依赖某些学科来解决环保问题教育是不切实际的。高校需要通过各个学科全面渗透,使得环境保护意识与每个学科相结合,每个学科的课程体系都将环境保护的思维融会贯通,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将社会发展历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环保意识教育,激发起高校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
高校在增加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到所增加的内容要有可操作性,还要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应该让高校大学生自己领会到目前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课后能够主动的去学习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如政治课,高校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加强学生环保意识水平,贯彻有关政策法规,树立科学发展观,改革高校教学体制中政治课程方面的教学。针对医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是用过的废弃物,如注射器械、血液、放射性物品,这些废弃物极有可能由于未妥善处理造成环境污染,甚至传染疾病引起医患纠纷。
3.2 环保意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环保意识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大学生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甚至校外的模式相结合,在具有认知的水平基础上增加实践能力,院校可通过协调并组建各个参与机构,包含教委、科研单位、环保类企事业单位三大主要团体共同组建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鼓励大学生增强环保意识,高校和单位可向学生们提供专业指导和场所,以及实践活动中需要的各类环保设备仪器,通过实践活动可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环保知识巩固并灵活运用到此次实践活动中。高校可通过开立讲座、演讲比赛、研讨会、征文等措施,甚至借鉴国外的经验,引导大学生从宿舍走向校园、走进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引起全社会的吸引力,提升社会公众整体认知能力。同时高校可申请将环境保护融入到各项比赛中,作为一个评分标准,如挑战杯等。高校可以结合与环保相关的纪念日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还可建立环保社团,让其成员构建一个环保事业先锋组织,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文化氛围,并为环境保护爱好者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发挥团体优势的同时大力促进高校大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两者协调发展。不同专业的高校大学生聚集到一起,可以相互学习,在自身所学的专业基础之上获得不同环保知识和技能,同时提供一个高校大学生表现自我的平台。同时让高校大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之后治理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我们不能贪图一时的经济效益破坏环境,环境资源不可再生,改变原有的过度开发、高消费的模式,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让环境保护成为当今高校大学生的重大使命,肩负起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大任。
3.3 加强高校师生校园文化环保意识水平
高校教师在传播知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新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教师还要着重建设校园环保文化,加强校园生活环保意识教育,同时定期由校方组织开展寝室卫生检查活动及文明寝室评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寝室脏乱差的现象。除此之外,还可将环保意识教育研究在艺术院校中进行推广,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逐步形成专业与环保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孕育一批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的高校大学生,并针对寝室文化和校园文化进行艺术展示,为其他院校提供参考。高校应该建设一支环保意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除了需要具备自己所授专业领域的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对环保知识相结合,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并举例分析说明,并结合国内外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例如瑞士采用水枪和吸尘器打扫街道,并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要求垃圾必须分类且放至指定地点;德国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会学习关于环保意识方面的教育。高校学生通过了解其他国家采用的措施可学习并应用到我们国家,我们身边。同时增强高等院校的学生对我国环境问题的认识,避免闭门造车,让高校大学生体会到环境教育进入高校课堂是当今世纪发展的大势所趋。国家教育部门应该结合有关部门制定并出台提升高校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并编写出适用于高等院校大学生环保教育的指导性教材,进而推动高校针对大学生环保教育的教育体制完善自身的教育制度和规范。
3.4 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大学生环保意识
高校利用学校本身具有的优势资源合理地构建激励机制可促进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例如瑞典设立绿色学校奖,鼓励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绿色校园环境,这一行为我们也可以运用到高校中,比如设立校园绿色形象大使、绿色团队等,如果将其与学分、奖项参考或就业相结合,一定会引起很多大学生的兴趣参与进来。政府方面可以通过加大环保方面的财政、人力方面的投入,在学校对政府在环保事业方面的决心进行宣传,让高校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不仅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能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例如设计“海绵城市”,减少旱涝等自然灾害,保护原有的江河沟渠不会受到开发活动的影响。在丹麦,Bjarke Ingels和他的团队获得政府投入的20亿资金用于设计“海绵城市”,将原有的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成被茫茫“白雪”覆盖的1500米跑道以及一个30米的大烟囱,“白雪”由垃圾回收合成,而这个巨大的烟囱可让整个丹麦首都的人,只要数一数烟圈,就能清楚地知道他们浪费了多少能源。
4.结语
总之,环保意识教育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尤其是近年来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企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随之而来的城市污染化也越来越严重,这就更加需要公众长时间地参与到其中来,并要求个高校在教育体系中强化师生们的环保意识教育,要意识到大学生在环保意识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熏陶时也要增加环保意识,从而达到整个生态系统中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社会实践或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除了逐渐组建培养起来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要培养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让自己成为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水平的复合型专业创新人才。此外,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也应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适当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
参考文献:
[1]陈忠媛.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环境教育诌议[J].云南高教研究,1999(2):77-78.
[2]解红晖.我国人学生环境意识研究综述[D].宁波:宁波大学学报,2008:第112页.
[3]舒代宁,工均轴.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教育[J].四川环境.2004.20(3).
[4]李红.论民族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3):103
[5]刘增文,李雅素,强虹.关于建立终身环保教育体系的构想[J].陕西环境,2003,10(2):44-46.
[6]魏振枢,杨永杰.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李莹,郭子仪.重视师范生的环保素质教育[J].集宁师专学报.2001,23(3):51-52.
[8]赵伟大.城市经济理论与中国城市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6)
[9]熊辉.试论高校的环境素质教育[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4(4):126-128.
[10]李金.让环境教育早日进入课堂[N].中国环境报,2000,11(3)
[11]郎一环.中国能源节约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2)
[12]宋悦华.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7,(2)
党员意识是党员政治觉悟和党性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员思想上的“身份证”和精神上的标志,是整个阶级意志和阶级利益在每个党员身上的集中表现,是共产党员在对党的纲领与任务的认同、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认同、对党的组织与纪律的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党员意识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角色意识、执政意识、信念意识、服务意识、理论意识等。
从社会意识的角度看,党员意识属于社会意识中群体意识的范畴,是群体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党员尤其是执政党的党员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而党员意识具有不同于其他群体意识的四个特点。一是具有主导性。党员意识在当今我国的社会意识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具有时代性。党员意识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赋予党员意识不同的时代内涵和特点。三是具有政治性。政治性是党员意识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能够反作用于物质,对客观事物发挥能动作用。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意识的这一属性说明,意识问题十分重要。党员意识的强弱,是判断、衡量党员对党组织和党的事业忠诚度的重要标准,也是判断、衡量党员素质高低和先进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新形势下不断强化党员意识,对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党员意识的含义及其特点
党员意识是党员政治觉悟和党性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员思想上的“身份证”和精神上的标志,是整个阶级意志和阶级利益在每个党员身上的集中表现,是共产党员在对党的纲领与任务的认同、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认同、对党的组织与纪律的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党员意识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角色意识、执政意识、信念意识、服务意识、理论意识等。
从社会意识的角度看,党员意识属于社会意识中群体意识的范畴,是群体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党员尤其是执政党的党员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而党员意识具有不同于其他群体意识的四个特点。一是具有主导性。党员意识在当今我国的社会意识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具有时代性。党员意识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赋予党员意识不同的时代内涵和特点。三是具有政治性。政治性是党员意识的本质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身为党员,就具有了鲜明的政治身份。因而所拥有的观念意识也就具有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政治性特点。五是具有先进性。先进性是党员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就其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一切共产党员都是组成这一先锋队的先进分子;就其内容来看,党员意识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以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追求实现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己任,它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趋势。
二、深刻认识当前增强党员意识的重要意义
增强党员意识是开展创先争优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提高党员素质,实际上就是要强化党员意识,使广大党员的党性不断增强,为实现党的宏伟目标提供思想保证和理论基础。
增强党员意识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前提。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对于一名共产党员来说,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党员意识,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发挥党员作用的重要前提和思想基础。只有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才能时刻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积极行使党员权利,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增强党员意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党员意识直接关系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有着74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如果广大党员缺乏强烈的党员意识,就无法真正成为一个紧密团结、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政治集团,无法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国际共运史上一些大党、老党之所以走上解散、衰败之路,原因固然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广大党员的党员意识淡漠的结果。而对于我们党来说,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我们、拥护我们,坚定地跟着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奋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彰显党员意识而带来的巨大感召力——人民群众从广大党员的模范行动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力量、看到了前途,增强了信心。
三、新形势下增强党员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党员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员意识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来自党员内在修养的提高,又来自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
增强党员意识,必须加强学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为理论上的先进性,党员意识的形成也首先得益于每个党员形成对党的理论的理性认识和把握。一个党员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标志,理论上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论武装的重大任务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把学习理论作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途径,作为成事之基、做人之道。因此,只有加强学习和教育,才能使党员对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才能使每个党员都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党的现实状况把握事情的本质主流和内在规律,从而坚定对党的信念,增强对党的信心。而且,这种学习和教育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抓好。要坚持和完善已有的学习和教育制度,健全学习、培训体系,拓宽学习途径。丰富学习和教育内容,提高学习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要建立和落实学习考核和教育激励机制,营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逐步建立起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增强党员意识,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依靠党员,通过学习增强党员意识虽然十分必要,但仍然是不够的。因为党员意识的增强,还需要通过党组织的管理、监督加以引导、启发和不断巩固、强化来完成。作为党的组织。应当切实认真地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本着对党负责、对党员负责的精神,坚持对党员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针对党员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合理调整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把每个党员都纳入到严格的党内生活中来,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群众意见大的党员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对不合格党员要及时进行处置,切实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同时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日常性的工作进行目标管理,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科学、合理地对党员进行考核,不断促进党员增强自身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
除加强党员规范化、目标化管理以外,还要完善各种监督机制。首先要通过强化党内监督意识,教育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自我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自觉构筑思想道德防线。其次要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严格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党员相互监督。最后要从社会和党组织人手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淡化乃至丧失自己的党员意识。
增强党员意识,必须加强修养和实践。增强党员意识的要求,最终还是要在改造社会的客观实践和完善自我的修养锤炼中真正得到实现,并且还要通过工作实践和生活实践来检验和确认。党员意识是一种主观内在的东西,但它又要通过具体的言语和行为外化出来,或者说在实践行为中得到具体的物化。党员的修养是执政党获得政治威信的重要影响力。人民群众主要通过自己接触到的党员形象来评判执政党的形象。党员形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其政治上的认同、信仰现实性与艺术性并存。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因此,它也就有了客观的衡量尺度。人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自我实践过程来评价和判断党员自我修养的程度。所以说。每位党员,要真正达到增强党员意识,就得努力做到: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当模范;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当标杆;在履职尽责、爱岗敬业上当先锋。
总而言之,党员意识是党员对党的纲领与任务的认同,是在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纪律的认同基础上形成的。是每个党员应必备的素质。党员意识又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党员意识不同的时代内涵和特点。因此说,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作为党员,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党员意识,明确党员的基本要求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党旗增辉添彩。
薄志慧指出,全旗教育系统要自觉强化理论武装,打牢思想基础,增强政治担当,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定坚决践行“两个维护”。
薄志慧要求,要高度重视此次学习机会,推动全旗教育系统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坚决做好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切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班仪式后,自治区宣讲团成员张希梅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题做专题报告。此次培训为期3天,分批次覆盖全旗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和教职工,通过集中封闭学、个人自主学、交流研讨学、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教育引导全旗广大教育工作者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掌握阅读技巧及方法,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认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本文结合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出以下几点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
引言: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实现阅读教学模式的改变刻不容缓。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方式,从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成效。
1.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1形式主义严重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严重影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依然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几乎很少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开展阅读教学。经常运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对段落层次以及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按部就班。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处于形式主义,采取师问生答或将固定的阅读题目分析讲解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甚至还有些语文教师直接呈现问题答案进行走马观花式教学。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1.2学生阅读同步性思维欠缺
中学生阅读整体感知环节不到位,在阅读文本后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够准确或者不够深入,导致对重点问题的探究显得忙无头绪或停留于问题的表面,难以深入或借问题论问题,不善于联系上下文或着力于结合语境,却又找不到切入口,没有形成对文本完整连续的印象,思维是片段式碎片式的。这种问题探究的艰难,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获得最佳的情感体验,与作者思维同步。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2.1强化阅读引导机制,创设“以问激问”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阅读文本后还是无法确定文章中心思想。学生的阅读显得苍白无力,目标也不明确,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的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生成,让其学有所获。例如: 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冬天会带给人怎样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出文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在学生明确了济南冬天的特点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济南阳光下的小山有何特点?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在文中圈点勾画相关文本信息,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白雪覆盖下的小山有何点?济南冬天的水有何特点?教师有针对性设疑,带领学生由浅入深,体味文章写景特点及思想情感,不仅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感受文本蕴含的情感及描写景色的特点,又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掌握了知识重难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也会得到深层次的发展。
2.2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营造“冲突氛围”
良好的阅读情境能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以文本内容为依托,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营造浓厚的冲突氛围。从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的状态,最大程度的进行探究。例如:在对《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这篇文章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首先展示大海潮起潮落的图景,让学生用优美的言语描述观海图景的感受。在这种良好情境的熏陶下,教师顺势播放文本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找出作者描山绘海之语句。为了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教师鼓励学生分组参与“爱海派”与“颂山派”的辩论赛。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作者笔下的海美在哪里?”“作者笔下的山也很美,谁替山打抱不平?”“山比海有哪些优势?”纷纷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中,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层次感知。在拓展练习环节,教师有意识的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颂山赞海的诗词。这种看似冲突的学习氛围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学生在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通过对文中山水特色这一情节进行重点的引导,从而激励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文章中心思想,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思维获得多维度发散。
2.3强化思维同步性训练,拓展“发散意识”
为了能够推动阅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学生问题意识,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多层次以及广泛性的阅读习惯,让其不断拓展自己知识面,丰富情感体验和阅读经验。例如:《月迹》这篇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六组,提出问题,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以及阅读,对问题实施进行有效的讨论。学生根据人物角色及月亮踪迹分别负责完成相关内容的收集、PPT的制作、分类探究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等。期间教师还要不断鼓励学生对与文本内容相关读物的阅读,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在拓展环节,学生结合教师的要求对《水调歌头》、嫦娥等相关的知识进行收集和整理、汇总,各个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生在阅读的交流探讨中,发展了自身的阅读素养,提升了学习成效。
2.4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以思促写”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明确阅读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渗透等方式来指引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目标,同时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学生从读悟写,思写结合。指导学生从阅读中思考作者行文之意图,领悟作者构思技巧及语言之魅力。例如:在对《故乡》这篇文章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作者生平简历及写作背景,提出不懂问题。课中为了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层面,让其多角度分析闰土和杨二嫂人物形象特征。首先让学生画出文中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再让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最后组织学生对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进行广泛讨论,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自由练笔,借鉴文章写作技法仿写身边熟悉的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从布局谋篇到遣词用句再到思路创新,知识有效进行了迁移,深化了阅读成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提升教学成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将问题意识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阅读成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生态学,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协调的一门学科, 既是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 又是城市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1]。《城市生态学》以生态学基础理论为指导, 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人口、生态环境、城市灾害及防范、城市景观生态、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生态学》原理的社会应用等方面, 全面论述《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重要意义。城市化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 预计在未来的15~20年内, 我国的城市化将会达到60%以上。但一直以来, 城市生态问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污染问题层出不穷, 严重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影响着居民的身心健康[2]。因此, 在《城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等, 都要紧密结合当前实际,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增强大学生对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通过案例教学, 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 了解当前生态环境方面出现的热点问题, 及时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比如, 讲到城市污染中的空气污染, 实时引入目前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雾霾问题, 可以通过新闻、图片、视频, 给学生讲清雾霾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护措施, 然后扩展到“PM2.5”、“伦敦烟雾事件”的相关知识, 这样既能使学生触类旁通的学到更多知识, 又能通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案例, 让学生以一名受害者的身份面对这类问题, 督促他们通过各自的方式为改善空气污染而行动。再如, 讲到水污染, 可以引入由于工矿企业污染水的直接排放而产生的“癌症村”事件,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在, 并能尽己所能, 通过宣传或其他方式减少甚至杜绝类似事件的重演。再如, “黄浦江死猪事件”, 也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了解事件本质, 明晰此类事件对生态的破坏力所在, 进一步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意识。类似的实例很多, 意在教育学生关心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生态问题, 提高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兴趣, 培养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责任感。
二、对比式教学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 我国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致使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体无完肤,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其实在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 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有好多国家的先进治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 中国的污染, 可以和伦敦相比较, 伦敦曾经也是个污染非常严重的城市, 但现在伦敦的天空非常蓝, 走在街上到处都是绿色, 树的种类非常多, 而且形态各异, 伦敦已经成为一个绿色的城市;伦敦街道的两边都是绿“墙”, 灌木丛很高, 围着杂生的草地, 路边任由野草生长, 黄土就不露天, 非常干净。在灰尘、噪音比较大的停车场周围有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 能起到很好的净化空气的作用。一个小火车站旁, 用铁丝网围起野生的植物, 任其自然生长。利用自然的力量绿化城市, 花钱又少效果又好。这些杂生的、野生的草坪不用杀虫剂, 人可以随意在上面活动, 既安全, 又增加城市人的活动面积 (这些都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给学生) 。而现在我国许多城市种植的多是人工选择的树木和草坪品种, 需要不断的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 这样即浪费了稀缺的淡水资源, 又会因为喷药、施肥污染了环境。
再如, 讲到水资源问题时, 在阐述清楚我国的淡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现状的同时, 用对比式的方法讲解国外的节约用水、净化水资源的先进做法。比如以色列, 以色列国土的2/3都是沙漠, 全年7个月无雨, 人均水资源仅270立方米, 不足中国人均的1/8, 然而, 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 以色列人靠科学用水, 建成了现代农业, 令世界惊叹。以色列特别注重加大使用循环水的力度, 把工业与城市生活产生的污水, 集中进行净化处理后二次用于农业生产灌溉, 对海水淡化后的生活使用水也同样如此.再者, 以色列不断增建集水设施, 以最大限度地收集和贮在降雨季节的天然降水资源, 在农耕时用于生产种植, 等等, 一系列的节水、科学用水措施成就了以色列的沙漠绿洲。学生们在了解了相关的内容后, 便清楚了我们该怎么做。
三、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参与生态现状调查,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城市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与当地的生态环保现状调查及监督工作。比如, 可以安排学生调查当地企业的治污排污情况, 最后形成自己的调查报告, 一方面让政府及老百姓了解企业在生态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政府采取相关的治理措施。再如, 可以安排学生调查所在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积极地为当地政府献计献策, 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 尽到一个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另外, 还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到相关部门查阅资料, 充分了解所在超市居民对生物资源、能源等消费的人均生态足迹, 计算出当地的土地承载力, 定量分析当地生态发展是否处于可持续状态, 为当地政府指定宏观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总之, 通过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还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自身价值。
四、教育学生从我做起, 保护生态, 改善环境
当前, 我国高校校园普遍存在着极具“校园特色”的环境污染现象[3]。如教室里到处可见的“课桌文化”, 漫步校园的“早餐文化”, 随时都可看见大学生一手拿一次性塑料杯, 一手拿塑料袋装着“包子、馒头、煎饼”, 殊不知, 饱餐后扔弃的塑料杯、塑料袋会对环境造成多大的破坏;再者, 大学食堂、餐厅剩菜剩饭问题严重。根据中央提出的光盘行动, 及时教育学生倡导节约为荣, 节约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 吃饭尽量不用塑料袋, 不用一次性筷子, 吃多少买多少, 这样即节约了粮食, 又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污染源。还有教室的“长明灯”, 洗漱间的“长流水”, 教育学生必须坚决杜绝, 应该让学生意识到, 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有种罪恶感。
总之, 《城市生态学》的教学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的丰富教学内容, 必须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来进行,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掌握《城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树立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意识到我国在生态环境方面面临的严重问题。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环保意识的教育, 使学生把保护环境作为自觉自愿遵守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 使他们重视环保事业, 对保护环境具有神圣的使命感, 造就大批具有较高生态环保意识的人才, 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实现天蓝、水清、空气清新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杨小波, 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关键词:低碳经济 大学生 环保意识 减碳
一、大学生有必要掌握低碳经济知识
何谓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低碳校园”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及价值观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世界未来的经济模式。低碳产业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将成为新的领先者、主导者乃至垄断者,其他国家将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因此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将会因新的低碳模式而再次拉开差距。低碳经济或将成为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规则。从目前全球低碳产业发展及一些学者专家的研究来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可能成为第三个规制全球发展的总则。如果说《联合国宪章》是以土地为主要资源的农业文明的游戏规则,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关贸总协定》是突破以土地为主要资源而利用市场规则的工业文明的游戏规则,那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可能会成为未来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生态文明游戏规则,引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在节能减排技术上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在根据全球气候谈判确定的世界新体系中必将进一步强化其主导地位。从长远来看,碳交易市场及其碳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发达国家也因此增加了一个主导世界格局的新平台。
二、低碳经济与中外经济的发展
1.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第三,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应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第四,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寻求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2.低碳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关系相当密切
一是低碳经济将成为新一轮增长的推动力量。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危机后带动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其实,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人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在危机中酝酿,新能源是这一革命的突破口。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蒸汽机,实质是能源发现,由于能源替代了手工劳动,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电力,实质是能源传输,通过降低能源传输成本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由于人类的信息处理速度加速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新能源很有可能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二是低碳经济将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转型。低碳经济以能源变革为核心,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上,低碳经济则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三、低碳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如何减碳
大学生既是科技进步的主力军,也是引领时尚生活的先驱。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们主要来往于宿舍、教学楼和食堂等。当前大学生们对生活中的节能减碳各有见解。有人认为减碳是件离自己很远的事,如构建CBD低碳商务区、减少汽车排放等,其实,减碳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大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着“节能减碳”,从身边的小事“算计”开始。“节约一度电,可以减排一公斤CO2”“少喝一瓶啤酒,可以减排0.2千克CO2”“少用10双一次性筷子,可以减排0.2千克CO2”等等。很多学生喜欢在用餐时使用方便筷,其实方便筷既不利于环保,又对人体有害,所以在外用餐时可要求服务员更换为消过毒的循环使用筷;洗衣服时,坚持自己手洗;每天关电脑、台灯后,及时将插座断电;当发现宿舍无人却也开着灯时,就及时关上,并告诉身边其他同学节电的意义。节能减碳是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到达改善整体环境的质变。这就是算术中累加的过程。又如剩菜剩饭不仅仅是对粮食的浪费,同时也会有一定的CO2排放,在食堂用餐时,买合适的饭菜,尽量做到没有剩饭剩菜;将电脑屏幕的亮度调低,以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再譬如:女同学爱美、爱买衣服,要知道少买一件衣服能减排6.4千克CO2。因此,在买衣服前,要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样一件衣服。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可以少买几件不必要的衣服,既节约了钱,又为环保做了贡献。
大学生除了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注意“减碳”外,还要尽自己所能影响更多人加入“减碳”大军,从宿舍舍友、社团成员和班级同学开始,逐渐扩大“节能减碳”在高校中的影响。
【大学生环保意识心得】推荐阅读:
大学生环保意识考察06-26
提高大学生节约环保意识从节水做起09-12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10-09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06-23
大学环保实践活动总结05-26
2024年大学生维权意识调查报告10-31
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报告06-27
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10-25
大学生世界地球日环保活动策划书10-03
关于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调查表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