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的复习教学设计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立体图形的复习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立体图形的复习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牢固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征,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进一步分清表面积和体积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熟练掌握这几种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继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复习的内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复习。还记得我们小学阶段都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学生回答,课件显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和球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这些立体图形的形状还记得吗?教师出示这些立体图形的图片,请一位同学上来按课件显示的顺序在黑板上摆出来,其他同学看他摆得与课件显示的图是否一样。学生边摆,课件边显示图。

这些立体图形就是今天复习的内容,你们想复习他们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立体图形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为了复习时便于比较,老师想把它们分成两类,你认为怎样分好呢,说明理由。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长方体

正方体都是平面围成的圆柱体圆锥体 球有曲面

下面分别进行复习。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

① 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② 分小组讨论。

③ 学生共同完成表格。(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名称面棱 顶点 关系

长方体6个面,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12条棱,相对的棱长相等。8个顶点

正方体6个面都是正方形,且面积相等。12条棱长都相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复习圆柱体、圆锥体。

① 圆柱体、圆锥体有什么特征?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② 同桌讨论。

③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显示答案。)形体名称面侧面底面高

圆柱体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后可能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上、下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无数条

圆锥体侧面也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扇形。底面是一个圆。只有一条 根据刚才的复习,请同学们看一组概念题: 巩固练习:判断题

①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而且六个面都相等。()

② 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那么它的底面周长和高一定相等。()③长方体的三条棱就是它的长、宽、高。()

3、复习表面积和体积。

(1)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举例说说。

如:什么是长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出示教具)学生分别回答。启发学生概括表面积的定义。(出示表面积定义卡片贴在黑板上),计量表面积使用什么单位?我们都学过哪些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几何图贴黑板上)这些表面积是怎样求的,说给同桌听听,然后完成书上表面积字母公式。指一名学生演板。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学生说说,计量体积用什么单位?我们都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图贴在黑板上。圆柱体和圆锥体是我们这个学期新学的,它们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还记得吗?。教师说明:从这里可以看出,以后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尽量挖掘它与学过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可以化难为易。那么它们的体积公式还记得吗?写出体积的字母公式,完成书上填空。指一名学生演板

4、回忆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在小组内交流。(1)汇报复习情况:

师:我们是怎么得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

生:长宽高各可以摆几个小立方体,算出共有几个小立方体就用长,宽高的乘积。师:圆柱的体积又是怎么得出的呢?

生:可以通过切拼把圆柱转化成等底等高的长方体。师:圆锥的体积公式呢? 生:做实验发现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1÷3 小结:从刚才你们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一些新的知识可以转化成旧知识解决。

5、疏理沟通阶段

(1).小组讨论: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有没有一个大家公用的公式?

(2).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讨论后归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具有统一的求体积公式V=SH 形成网络: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

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已经复习完了,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却不能简单地套用,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判断。判断什么时候求面积,什么时候求体积,求面积是求几个面的面积.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填空题:

①做一个圆柱形铁皮罐头盒,求需要多少铁皮,是求它的(),罐头盒周围贴商标纸,求商标纸的面积是求它()。

做一节圆柱形通风管要用多少铁皮,是求它的()。求一个圆柱形容器能装水多少升是求它的()。

④求一段圆柱形钢材有多少立方分米就是求它的()。

2、计算:

一个圆柱形的水池,直径是20米,深2米。①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

②挖成这个水池,共需挖土多少立方米?

③在池内的侧面和池底抹一层水泥,水泥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只列式不计算

一个正方体棱长和是60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校沙坑长5米,宽3米,深0.5米,每立方米沙重1400千克,填满这个沙坑需要多少千克?

一个圆柱体的容积是42.39立方米,底面积是7.065平方米,求这个圆柱的高。(4)图:一个长6厘米的圆锥和圆柱,底面半径是4,求他们组合的体积 列式计算

图:一个长宽高分别为20、15、2的游泳池。问:泳池的站地面积是多少? 要挖掉多少沙?

若每立方米沙重1400千克,需要载重1.5吨的卡车几辆? 若在四周和底面贴上瓷砖,要贴多少面积?

如果注满1.5米深的水,需要多少立方米的水?5 走进学习

如果想知道刚才实验中铁块的体积,你准备怎么做?

学生演示测出溢出的水在长方体水槽中的高度及长方体的长和宽。

b.学生将铁块拉出水面后,测量圆柱水槽槽囗到水面距离及圆柱的底面直径。c.集体计算,然后比较计算结果。实践活动:

每个小组带1千克大米,想:怎么计算1千克大米的体积 生:堆成圆锥或长方体 生:放在铅笔盒内

小组合作选择方法测出体积 交流汇报

自主建平,完善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认为自己有收获吗?更清楚了哪些知识?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同桌互相说)。谁愿意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呢?

五、课后反思:

立体图形的复习教学设计 篇2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 (下册) 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表面积的意义以及求立体图形表面积的一般方法, 能准确、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

2.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空间观念, 能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规律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回顾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温故知新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 我们复习过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后, 接着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有关计算。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特征, 知道下面我们该复习什么了吗? (立体图形的有关计算) 。立体图形的计算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表面积的计算和体积的计算。) 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我们放在下一节课复习, 这节课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板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简短的交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已经“走”到哪里, 将要“走”向哪里, 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

二、回顾沟通

1.表面积的意义。

出示:

提问: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小结:可见, 物体表面面积的总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2.表面积的计算。

(1) 再现思路。

提问: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呢?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同学听听。

班内交流, 并相机出示展开图。

(2) 字母表示。

提问: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字母表达式。

(3) 基本练习。

请同学们求出下面几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教材第105页第3题) 。

(1) 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

(2) 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

(3) 底面半径1分米、高5分米的圆柱。

指名板演, 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复习课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学生通过对立体图形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的回顾, 达到了“温故”的目的, 用字母表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符号感, 这也是复习中的“知新”之处。教学中有讨论交流, 有基本练习, 有对认识的进一步提升, 复习的方法恰当有效。

三、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就用复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做第106页的第6题。 (只列式, 不计算)

制作下面圆柱形状的物体, 至少各需要多少铁皮?

指名三人板演, 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通过做这三道题, 同学们想一想, 解决关于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时, 要注意什么?

小结:解决关于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有的要计算两个底面的面积, 有的只计算一个底面的面积, 还有的只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我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灵活、准确地选择计算方法。

2.做第106页的第4题。

谈话:其实, 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也是这样,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解决有关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通常情况下要计算六个面的面积, 但有时是求五个面的面积, 如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木箱, 求用木板的面积, 求做火柴盒的内盒用多少硬纸板, 在游泳池的四壁和底面贴瓷砖, 求贴瓷砖的面积等;有时是计算四个面的面积, 如长方体商品盒四周贴商标, 求商标纸的面积, 求做火柴盒的外盒用多少硬纸板等;有时是计算三个面的面积, 如求放在墙角的长方体物品露在外面的面积, 要装修报告厅靠墙的立柱, 求装修面积等;有时是计算两个面的面积, 如一个长方体木箱有两个面装防蝇纱网, 求纱网的面积等;有时只计算一个面的面积, 如求长方体纸箱的占地面积等。同学们请看这道题该怎样解决 (教材第106页的第4题) 。

一个长方体金鱼缸, 长40厘米, 宽40厘米, 高35厘米。它左侧面的玻璃打碎了, 要重新配一块。重新配上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指名板演, 交流评价。

3.出示:一个长方体饼干盒, 长17厘米, 宽11厘米, 高22厘米。如果在它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 (如图) , 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 (只列式, 不计算)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第三种做法, 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比一比三种计算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长方体的侧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一样, 都可以用底面周长乘高来计算。

设计意图:将求长方体侧面积与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联系起来, 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立体图形的认识, 这是复习中的又一“知新”处。

4.出示:下图表示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可能有的做法: (1) 根据相对面的视图大小相同, 列式为 (6+6+3) ×2=30 (平方厘米) ; (2) 数一数一共有30个正方形的面, 列式为1×30=30 (平方厘米) ; (3) 分割成两个长方体, 用两个长方体表面积的和减去重叠部分的面积; (4) 添补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 列式为6×4+4×2-2=30 (平方厘米) ; (5) 把凹进去的两个面拉出来, 列式为6×4+3×2=30 (平方厘米) 等。

交流学生的不同做法, 并突出第一种方法。

5.出示下图, 并说明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准备给这个零件的外表涂一层漆, 求涂漆的面积。

学生试做、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1) 用长方体和圆柱体表面积的和减去重叠部分的面积; (2) 转化成求长方体表面积与圆柱侧面积的和的问题。

说明:第4、5两题是两个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 解决这两个问题, 既用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又用到转化的策略, 还用到视图的知识, 能有效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立体图形的复习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计算下面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2)出示上图:谁来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你会算这三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吗?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指名说一说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怎样计算?

2.

(1)刚才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器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区别吗?

(2)出示上图:你还记得这四种图形的体积怎样求吗?字母公式是什么?

(3)指名汇报。

(4)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还记得吗?

(5)小组交流。结合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过程。

3.求下面立体图形的体积。(课件出示)

(1)一个正方体,底面周长是8dm。

(2) 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12cm的正方形,高是50cm。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cm,高是5cm。

(4)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3cm,高是4.5cm。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这些公式。

(2)学生逐题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

(1)一间卧室地面的面积是15( )

(2)一瓶牛奶大约有250( )

(3)一间教室的空间大约是144( )

(4)一台微波炉的体积是92( ),容积是25( )

(1)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如果物体是液体时,它的体积我们一般用什么来表示?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5、0.5m3=( )dm3   4050dm3=(  )m3

0.09dm3=( )cm3   60cm3=(  )dm3

1.04L=( )mL 75mL=(  )cm3

(1)提问:相邻体积间的进率是多少?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6.过渡:刚才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拓展训练(课件逐题出现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1.一个长方体鱼缸,长4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

(1)它的左侧面的玻璃打碎了,要重新配一块。重新配上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把金鱼缸放在柜子上,柜子上至少留出多大的面积?

(3)做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4)李叔叔在购买这个鱼缸时为了方便携带,用一个外包装是长42厘米,宽42厘米,高38厘米的长方体纸箱来装。做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5)鱼缸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6)在鱼缸里注入32000毫升水,水深多少厘米?(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

(7)再往水里放入一些鹅卵石,水面上升了5厘米。鹅卵石的体积一共是多少立方厘米?

(8)如果鱼缸玻璃的厚度是2厘米,那么鱼缸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2.制作下面圆柱形物体,至少各需要多少铁皮?

油桶:底面半径4dm 高12dm;水桶L底面直径40cm  高50cm;通风管:管口周长0.628m长1.2m。

(1)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形状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学反思】

如果说新课教学是“画龙”,那么复习则是“点睛”。但很多老师感到“复习课难上、复习课难教”,怎样才能让复习课上的更有效呢?下面谈谈结合这节课的设计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梳理

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算,接着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体积?什么叫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计算公式是什么?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整理、合作讨论参与,最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梳理成出知识网络。   二、建立知识系统注重拓展延伸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对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另外在复习课中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

总之,上好复习课,需要老师敢于放手,敢于创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参与全过程,学生将带给你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样的教学一定会更加的扎实有效。

立体图形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篇4

运城市逸夫小学 史小苗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以及各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亲历整理和复习过程,理解立体图形知识之间的结构,梳理知识并构建知识网络。

3. 通过复习,学生能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教学重点: 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推导过程以及各图形体积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立体图形表面积之间的联系,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个?(点)

想一想,将点移一移,所留下的痕迹,你能想到什么?(线)

很好,看来联想对学数学很重要,继续想。如果将线再这样移一移,你又能想到什么?(面)刚才大家由点想到了线,由线又想到了面,接着想,如果把这个面再向上移一移,你又能想到什么?(体)

总结:刚才我们想象的过程其实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二、整理复习

1.回想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都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就对这些立体图形进行整理复习,(板书课题:立体图形整理复习)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他们的表面积和体积。(板书:表面积、体积)

什么叫做表面积呢?什么叫做体积?

2.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怎么计算呢?它们的公式又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现在请同桌两人为一组,完成学习单上的内容。1.完成表格立体图形aaaaohorhorhb表面积S=S=S=V=V=V=体积V=2.同桌互相说一说圆柱、圆锥的体积推导过程。

3.学生汇报

(1)表面积公式

(2)圆柱的表面积推导过程

(3)体积公式

(4)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推导过程

4.多媒体演示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总结:

刚才,我们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由长方体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又把圆锥转化成了圆柱,由圆柱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对于正方体那就更简单了,因为它是特殊的长方体,所以由长方体和可以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5.渗透直柱体体积计算方法(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有怎么的联系呢?

在这里,长方体的底面积是指?正方体的底面积是指?圆柱呢?

所以它们的体积都可以用v=sh来计算。

(2)再认真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底面一样,粗细一样)

(3)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等类似于这样的立体图形我们统称它为直柱体。只要是符合直柱体的特征,它们的体积就都可以用v=sh来计算。

(4)判断下列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用v=sh来计算。

(5)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直柱体,比如钢管、堤坝、饼干盒、积木等等,它们的体积都可以用v=sh来计算。(也可以用横截面积x长计算)

三、巩固应用

1.老师的袋子里装着一块长方体的橡皮泥,它长5cm、宽4cm、高3cm,大家想象一下这块橡皮泥有多大?

学生比划,出实物对照

2.给这块橡皮泥的四周贴上彩纸,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彩纸。

独立完成 汇报结果

(1)5 ×3 ×2+4 ×3 ×2=54(cm²)(2)(5 ×3+4 ×3)×2=54(cm²)(3)(5+4)×2×3=54(cm²)小组讨论第三种计算方法,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实物演示,将长方体侧面沿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长方体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长方体的高,所以长方体的侧面积可以用底面周长×高来计算。正方体的侧面积可以这样计算吗?回想圆柱的侧面积是如何让计算的?

总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它们的侧面积都可以用底面周长×高来计算,它们的侧面积加上各自的两个底面积就是它们的表面积。所以我们说它们的表面积也有共同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去计算侧面积,比如制作书的腰封、橡皮的包装纸、罐头的商标、茶叶盒的封面。我们在裁剪时必须要先确定所裁剪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用立体图形底面周长来做为长、高来作为宽这样便于裁剪。

3.以长方体橡皮泥的底面为底,削出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多少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交流:为什么底面直径不能是5厘米? 独立计算体积。

4.把削出的圆柱形橡皮泥沿着与底面平行的方向切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单位:厘米)思考:(1)沿着与底面平行的方向切,切出的面和哪一个面的面积相等?(2)(3)(4)切3段一共要切几刀? 每切1刀会增加几个面? 切2刀一共增加了几个面?

学生汇报结果:3.14×(4 ÷2)²×4 5.(1)把圆柱形橡皮泥捏成一个与它等底的圆锥,圆锥的高为()厘米。

(2)把圆柱形橡皮泥捏成一个与它等高的圆锥,圆锥的底面积列式为()。

(3)把圆柱形橡皮泥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

通过练习研究圆柱与圆锥3种不同的关系:等体积等底、等体积等高、等底等高。

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三种关系,加深理解。

6.如果把这块橡皮泥掰下来一块,你有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吗?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总结:水具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它就是什么形状,正是利用水的这种特性,我们巧妙的把不规则的形状转化为规则的形状。(板书:转化)

四、全课总结

立体图形复习反思 篇5

本单元的内容是六年级第十二册数学总复习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涵,牢固掌握相关公式,能灵活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为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奠定基础,为学生将来的几何学习创造条件。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2、应用现有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2、明晰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进一步了解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4、通过复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对一节复习课而言,归纳的全面与否,直接影响着知识的应用和拓展。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相关的问题,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但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又各不相同。所以,仅仅记住计算公式是不行的。必须要能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才能合理、正确地解决问题。本节课对立体图形及其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和复习,突出了对图形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和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含义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与师生互动,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特点、每个面的面积计算、表面积的含义、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体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复习,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此外,课堂上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课时既整理和复习了小学阶段所学立体图形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存在问题:

1、不能忽视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感知,从中获取知识。

立体图形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6

1、知识与技能:梳理立体图形的知识,能熟练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和复习过程,在活动中掌握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

3、情感与态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运用转换的方式间接求出不规则图形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阶段

1、实验引出体积概念

将不规则石块放入盛有水的圆柱水杯中,水面升高。师:谁能用数学知识解释水中现象?(揭示体积概念。)

2、明确复习内容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点出画面:(四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

3、出示学习目标:

(1)在复习中整理、讨论、合作学习,在活动中掌握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2).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再现知识阶段

1.大屏幕出示长方体图:“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吗?” 回忆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在小组内交流。2.汇报、大屏幕动画演示:

师:我们是怎么得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

生:长宽高各可以摆几个小立方体,算出共有几个小立方体就用长,宽、高的乘积。师:圆柱的体积又是怎么得出的呢?

生:可以通过切拼把圆柱转化成等底等高的长方体。师:圆锥的体积公式呢? 生:做实验发现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1/3 小结:从刚才你们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一些新的知识可以转化成旧知识解决。

三、疏理沟通阶段

1、小组讨论: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有没有一个大家公用的公式?

2、归纳形成知识网络。(1).讨论后归纳: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具有统一的求体积公式v=sh(“形”变“积”不变)(2)形成网络: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大屏幕出示)

四、深化提高阶段

1、基本练习(大屏幕出示题目、思考、反馈时说说理由)(1)判断: ①圆柱说:“我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②长方体说:“我和一个圆柱等底面积、等高,我俩的体积相等。” „()③长方体说:“把我熔铸成一个圆锥体,我的体积不变。” „„„()④油桶说:“我能盛多少水,我的体积就是多少。” „„ „()⑤正方体说:“我的棱长是6分米,我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⑥至少用4块同样的小正方体就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2)只列式不计算

①一个正方体棱长和是60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②一个圆柱体的容积是42.39立方米,底面积是7.065平方米,求这个圆柱的高。

2、变式思维:(出示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图)

思考后反馈: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如果要使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只改变圆柱或圆锥高和底中的一个量,你有什么方法?(讨论、交流、反馈后出示下面的结论)a、圆柱的高缩小3倍。b、圆柱的底面积缩小3倍。d、圆锥的底面积扩大3倍。

3、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题目、分析、解答。提醒学生注意统一单位)

(1)学校在操场边的空地上挖了一个长6米、宽3米、深4分米的坑,准备装上沙作为沙坑使用。它的旁边有一堆圆锥形的沙,底面面积是12.56平方米,高1.5米。这堆沙够用吗?(2)有一个正方体水箱,棱长4分米,在水箱高3分米处有一个洞,这个水箱能装下50千克水吗?(1升水质量是1千克)

4、思维训练:

如果想知道刚才实验中石块的体积,你准备怎么做?(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的步骤、解题思路)①测量石块放入圆柱水杯前、后两次杯囗到水面距离及圆柱的底面直径。②分析思路、列式解答。

5、课堂练习:(出示或发题单: 1)— 4)题 学生独立解答;师巡视,重点辅导学困生)(1)把一个底面直径为4厘米,高为6厘米的圆柱形铝块,熔铸成一个底面半径为3厘米的圆锥体,这个圆锥高是多少厘米?(2)求下面各图形的体积。(单位:分米)

(3)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5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吨?(得数保留整数)(4)一个长宽深分别为20米、15米、2米的游泳池。求:①泳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② 修建这个泳池要挖掉多少方土?

③若每立方米土重1400千克,需要载重1.5吨的卡车几辆才能运完?

④若在四周和底面贴上瓷砖,要贴多少面积?

⑤如果注满1.5米深的水,需要多少立方米的水?

五、全课小结:谈谈收获和感受;总结知识方法。

六、布置作业: 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设计说明:

立体图形的体积是六下册总复习中的内容。它是将小学阶段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知识组合在一起的综合复习课,考虑到内容较多,所以体积单独用一课时复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图形,掌握基本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课程标准》强化的内容。

本节复习课,我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和学生一起回忆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联系,在交流中体会转化、类比的思想;在学生掌握了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基本练习、变式思维及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解决,通过解题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体积计算的实际意义,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探索、掌握一些基本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还要使学生懂得碰到一些不规则的实物,可以通过转换方式,用间接计算的方法来测量。

立体图形的复习教学设计 篇7

一、完全平面化, 没有进入立体的图形设计

首先, 这里所谓的“完全平面化”, 是指图形设计由草图到图形设计的本身, 这种创作图形的过程, 是一种完全平面化的过程。而这种完全平面化的过程, 是为了对图形设计从平面向立体过渡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它决定了“浅度立体”和“深度立体”在视觉上的丰富性, 功能上的完善性。其次, “完全平面化”是指众多的应用在书籍、杂志、宣传册等实际应用在设计产品内部的一些图形设计, 在不需要夸张或强调的地方, 这是由于图形所处在整个图形系统的位置所决定的。最后, “完全平面化”是根据设计师对整个图形的把控, 为了能与“浅度立体”和“深度立体”进行对比而故意为之的创意, 这种创意往往是凸异、对比作用产生的材质、肌理、造型、视差等不同的效果, 它有丰富整个图形系统的功能, 有对比产生的丰富美, 在视觉上对读者能产生触动, 即是设计师想要达到的目的, 在传播中能为大众所记忆和便于大众理解。

二、浅度立体——印刷后道工艺的使用使图形设计进入简单的立体

所谓“浅度立体”, 即是在视觉上不是特别明显, 在触觉上有独特作用和效果的图形设计, 设计师不仅仅需要在图形本身做出很多的努力, 力图让图形本身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特征更加奇特和完美, 更需要在考虑后期印刷成品的视觉效果。因此, 这一系列从印前草图到印后成品都需要设计师有一个前后相继的思维和一整套连贯的逻辑。浅度立体就是在印刷工艺上对图形设计进行再次美化和包装的过程。

印刷工艺的使用能够使图形设计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除了在印前创作出好的图形, 在印刷中加入特殊油墨, 印刷后道工艺也很重要, 能够让图形达到“浅度立体”的效果。例如典型的凹凸、镂空、模切、激光雕刻、过UV、上彩葱粉、篆铭电化铝等, 都是能够实现平面图形设计上升为“浅度立体”的方法。使用了这些特殊印刷后道工艺的图形, 更具触感, 在视觉上有别于单纯的平面图形。它能强化图形的直观效果, 使其具有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图形的外观上领先于其他, 帮助设计师实现各种奇特的效果, 扩大视觉设计思路等。

例如我们经常能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宣传册和书籍的封面, 有的设计师就为了表现出“浅度立体”效果, 在印刷工艺中加入了凹凸和UV等, 这种通过印刷工艺来丰富图形设计本身视觉效果的做法往往都是能够给图形设计加分的措施。应用了能够使平面图形“浅度立体”的印刷工艺的图形设计作品, 用手摸上去有触感, 看上去有少许的立体, 或是凹进去, 或是凸出来, 这种凹凸的效果正好能够照应篆刻中的“阴”“阳”, “阴”为“白”文, “阳”为“朱”文, 有了“阴”“阳”的对比, 就有了高度、厚度的对比, 高度不高, 厚度不厚, 即是简单的立体, 即是所谓的“浅度立体”。

三、深度立体——对比强烈的彻底的立体

与“浅度立体”相对的就是“深度立体”, “深度立体”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静止的, 与材料相结合的图形设计;一是动态的, 与结构相结合的图形设计。

1、静止的, 与材料相结合的图形设计

广义上的材料是除了人类思想意识之外的所有物质, 具体就是人们用以作为物品的特质, 是现代平面创作的重要载体。材料有肌理、质地、色彩以及其他的物理特征, 他能以有形的实体传达多种美的信息以愉悦人的器官。图形设计中如果能使用材料, 是对图形设计的一种延伸和扩展, 无疑会给图形设计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形象, 给人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情趣, 丰富图形的色彩、质地、肌理特征, 是从“浅度立体”向“深度立体”迈进的关键一步。“深度立体”, 是图形设计从二维向三维转变的必然。

例如在图形设计中使用纸张、布料、金属、泥土、木料、陶瓷、树叶、塑料等能给图形带来装饰美的效果, 同时又能体现材质的美感, 最为重要的是材料是有厚度和高度的, 使用了某种材料的图形设计, 就从二维走向了三维。这些在视觉上延伸, 在色彩上丰富, 从创作角度, 又是丰富性和创造性结合的作品, 即是很好的“深度立体”。在材料的应用上, 很多设计师都在思考现代主义设计“少即是多”“装饰即罪恶”这些理念的历史局限性。一味追求简洁明快、素雅大方、洁白无瑕, 丧失了对材料质感的思考, 也是绝对否定了图形的多样性, 绝对的平面化。既然必须承认材料的作用, 就无法回避图形的多样性, 空间性。材料的使用使得本来二维的或是“浅度立体”的图形呈现出完全立体。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目前很多书籍设计上常用的一些方法, 在书籍封套的设计上, 为了体现出材质美, 肌理美, 很多书籍已经突破了原始的透明塑料袋的做法, 向前迈出了一步。在书籍封套上的表现, 出现了木头、纤维、复合材料、亚克力、PVC、灰板等等材料。这些材料的应用都是在原有图形设计上对二维图形语言的延伸。从传播的角度上讲, 这些意想不到也是情理之中的设计, 就让本来看起来很普通的图形设计突破了普通, 超越了普通, 进入到了立体的, 多维的空间。

当然, 二维的图形是三维材料使用的基础, 三维是二维的延伸, 三维不是没有根据的三维, 不是天马行空的三维。在设计师面前, 二维的草图, 设计师用材料延伸了二维图形设计的生命, 由二维扩展到三维, 二维和三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因此, 设计师需要有探索精神, 不断去发掘图形的魅力, 不断去尝试不同材料对图形设计表现的张力, 探索新的适合不同品牌宣传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

2、动态的, 与结构相结合的图形设计

同样是平面创作, 同样是图形设计, 为什么不把立体书设计、展示设计中的一些理念和结构引入到图形设计中去?图形设计有自身的特点, 总是需要一个创作环境和使用环境, 更加注重图形的概念和使用, 这就需要设计师对立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图形创意的把握。

在设计实践中, 首先要认识结构对图形创作的使用, 能使本来平面的图形在三维空间中更加立体生动, 在整个立体的图形中, 能够在巧妙的机关设置中随着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伴随着推、拉、打开、折叠等动作的发生, 图形随之发生位置的错动、大小的变化等, 与前面所说的“完全平面”“浅度立体”以及静止的“深度立体”产生很大的区别, 这就是动态的“深度立体”。如果说纯粹的二维图形设计是古猿, 那应用了印刷后道工艺的图形设计就进化成了能人;应用了材料的图形设计使立体更加明显, 使得图形设计好像让能人站了起来, 成了直立人;最纯粹的是将图形设计与结构合二为一, 让静止的立体变为动态的立体。这彷佛是让直立人进化到了智人。这种动态的立体效果, 让图形设计活化, 随着结构的变化, 产生与大众的互动。结构支撑下的图形, 如当下新媒体的交互设计, 在图形创作中引入这一概念, 能将图形设计从原来的二维引入到三维, 将交互引入到三维, 甚至使设计方法和设计思维达到一个突破。设计创作是互通的, 在创作中, 可以打破思维的局限, 去环境设计、服装设计、新媒体设计中去寻找灵感, 开阔的创作思维才能为创作实践提供充足的创意源泉。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很多儿童书, 就呈现出动态“深度立体”的特点, 儿童书呈现出趣味性, 立体性, 通过书中图形设计与结构设计巧妙的结合, 让本来静止的图形活动起来, 与读者产生互动的效果, 给读者带来赏玩的乐趣, 这就是图形设计的魅力所在, 也是为什么儿童立体书畅销的原因之一吧。

四、结语

不论是“浅度立体”的使用, 还是“深度立体”的使用, 都是延伸了“完全平面”图形设计的生命, 丰富了图形的视觉形象。从立体的角度去诠释图形设计是一种创作的新思路。设计师不应停滞在传统的思维限制中, 应敢于尝试, 勇于探索创新, 用跨界的思维方式延伸图形设计的生命。

摘要:图形设计中经常提到突破“完全平面”的设计方法, 让图形设计立体化, 这种立体化的图形设计可以细分为“浅度立体”和“深度立体”两个部分。“浅度立体”是不明显的、对比度不强烈的简单立体, “深度立体”是对比强烈的、彻底的立体。

关键词:图形设计,浅度立体,深度立体

参考文献

[1]李利民.现代图形设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温州大学学报, 2004 (08) .

[2]王娜娜.纸本玩具书的设计历程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J].包装工程, 2011 (03) .

立体图形的复习教学设计 篇8

一、通过观察与欣赏图片来导入新课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两种图形的感性认知,要让学生能够辨别两者之间的差异。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欣赏图片来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它既可以是艺术中的绘画和雕塑,也可以是科学上的表达或记录。数学既研究数,又研究形,数与形是数学这棵大树上的不同分支,这两者间的相互结合常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然后,通过PPT给学生播放各种图形及画面。让学生对于平面图形及立体图形有感性的认识,这对于后续学生能够对于各自的特点及相互间的差异进行辨析是很有帮助的。

二、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回顾

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以及平时的生活中,学生们已经接触过大量的立体图形及平面图形,对于两种图形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对于他们的回顾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绪,也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对于两种图形的特性进行区分。

1.对立体图形的回顾

师:大家能够归纳一下常见的立体图形吗?

学生们纷纷作答,学生的答案归纳后可总结为常见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体。

师:生活中许多实物都是由几何体构成的,大家能够回忆一下你们熟悉的几何体吗?

学生生经过回忆、思考后回答。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的物体吗?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作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适时说明几何图形与生活中的类似物体的关系,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实物抽象成立体图形的过程,逐步建构实物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对立体图形的直觉;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倾听、欣赏,理解他人好的见解,并从中获益。

2.对平面图形的回顾

平面图形相对于立体图形而言简单,其中的知识点不太多也不太复杂。在对这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及回顾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两幅图形,我让学生分别来观察国旗和国徽,并且找出里面所有能看到的图形。

学生们观察得都非常仔细,有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基本都能够在这两幅图中看到,这个过程是为了利用学生身边熟知的平面图形,激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回忆和重新认识,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具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练习与巩固

当学生进行了平面图形及立体图形的相关回顾后,我会加入练习及动手的部分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例1 将12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用透明胶粘贴成如图1、图2、图3的三种形状,你能想象出哪一个可以折成多面体?动手做做看。

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乐趣。这也是一个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过渡与转换过程,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两种图形间的认识。

例2 请同学们沿着做好的立方体的一些棱将它剪开,可以把它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吗?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否一样?

学生把自己做好的立方体沿着一些棱剪开,展开成各种不同的展开图,同一个立体图可以有不同的平面展开图。动手的过程不仅很好地解答了上面的问题,也让学生发现了立体图形的构成规律。

例3 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印有下图4个图形的白纸。先请学生想一想:这四个图形是不是多面体的展开图?如果是,那么这些多面体的名称又分别是什么?让学生把这四个图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到底是什么立体图形?

让学生经历先猜想,然后动手操作,再进一步思考学习的过程,这样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能力。这三个例题都具有代表性,并且是综合性较强的思考题。学生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探究精神,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对于两种图形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28页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从多角度去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积木若干个,长方形纸或正方形纸一张。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些积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挑出你最喜欢的一样,告诉小组同学他是什么形状的?

师:大家说的不错,这节课我们就来用这些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比一比,看谁摆的好,拼的棒。(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拼组。)

二、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

1、再认长方体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积木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请大家拿出自己桌上的任意一块长方体积木,看一看,这个长方体的前面是什么形状?它的后面是什么形状的?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什么形?上面和下面呢?

现在请同桌两人把看到的互相说一说,右边的同学先说给左边的同学听,左边的同学再说给右边的同学听。

师:我们刚才拿的长方体它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是不是所有长方体的每个面都必须是长方形的呢?当学生心存疑惑时,师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让学生见识。

师:请仔细观察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上下两个面大小相同)。左右两个面呢?前后面呢?给同桌互相说一说。

2、再认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积木是什么形状的?(正方体)请大家拿出自己桌上的任意一块正方体积木,看一看,这个正方体的前面是什么形状?它的后面是什么形状的?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什么形?上面和下面呢?

现在请同桌两人把看到的互相说一说,右边的同学先说给左边的同学听,左边的同学再说给右边的同学听。

师:我们刚才拿的正方体它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的)是不是所有长方体的每个面都必须是长方形的呢?多拿出几个不同大小的正方体看看。

师:仔细观察正方体的六个面你发现了什么?给同桌说一说?(六个面大小相同)

3、再认圆柱和球

拿出一个圆柱体积木,看看它的上下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的,大小相同)

球和圆是不是一样的?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形。

三、了解生活中立体图形拼组美化生活。

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现在我们一起去超巾看一看好吗?(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大型的购物商场,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柜台上摆放了那些东西?(牙膏、香皂、纸巾等)它们摆放的整齐吗?(整齐)再仔细观察牙膏摆成了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它是由多少盒牙膏摆成的?

师:摆放整齐的货物除了能给顾客一种舒心、美的感觉,而且还利于顾客购物,售货员每天清点货物。

四、动手拼组图形

看,这几个同学用立体图形搭成了不同的形状。你们想不想这样来摆一摆?那就赶快动手吧。

1.正方体的拼组

师:请每人拿出两块正方体的积木。拼一拼,看你能拼成什么图形?拼成后的图形又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

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2个、3个、4个……正方体来拼一拼,看看可以拼成哪些不同形状的图形?

小组汇报:2个正方体、3个正方体、4个正方体、8个小正方体等拼成的不同形状。2.长方体的拼组。

师:刚才我们用正方体拼成了许多不同形状的图形,你们想用长方体来试试吗?

请同学们用2个、3个、4个……长方体来拼组,看看可以拼成哪些不同形状的图形? 全班汇报:2个长方体、3个长方体、4个长方体等拼成的不同形状。3.长方体、正方体的拼组。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长方体、正方体拼组了一些图形,大家拼的非常好,想象力也特别丰富。现在请小组合作,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一起,看看又能拼成那些图形呢?试试看。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你们小组拼摆的结果。

3个长方体和2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2个长方体和4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1个长方体和6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1个长方体和1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长方体。

师:刚才我们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了很多不同形状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而成的,例如刚才我们看到的商场里牙膏和香皂的摆放等等。想一想,你能举出几个生活实例吗?(用砖砌成的墙、楼房等)

4、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的拼组

再拿出你准备好的圆柱体和球体,与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一起拼,看你能拼出什么? 师巡视。指小组汇报。(有的小组拼成了机器人,有的小组拼成了火车、还有得拼成了一只小狗等)

五、巩固练习

1、课本30页第2题根据长方体的上面大小形状找下面,根据左面找右面,根据前面找出后面。

2、做一做

师: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它们都有一个平平的面。现在请同学们任意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借助胶水,你能做出一个立体图形----圆柱吗?试试看。(全班展示做的圆筒)

3、数一数

老师也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了一些图形,请大家来看一下(出示课件)。你能数出来每个图形都用了几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吗?

六、全课总结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10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茶叶筒、铅笔、吸管、粉笔盒、奶粉盒、魔方、胶棒等,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了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初中数学立体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篇11

一、“点”式复习课

把每一单元或每一章节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习题进行集中复习, 是一种以追求双基的覆盖性、典型性, 让学生从“会”到“对” (技能性) 、从“大概”到“肯定” (概念性) 的强化性认知体验 (或训练) 的教学模式, 旨在提高双基落实的有效性.

1.“点”式复习课的设计原则

覆盖性原则:“点”式复习课意在呈现每一个独立的知识点, 因而课前教师要梳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将所复习的基础内容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尽量覆盖到, 力争无遗漏.

典型性原则:复习课例题的选择, 应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 应能突出重点, 反映大纲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

公平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使人人都能参与, 都能得到及时反馈.

2.“点”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上好“点”式复习课应遵循“短频快”策略, 即完成习作或思考有时间限制要求的问题并即时进行反馈、检测.“点”式复习课是具有反复性或螺旋性的过程, 应注意错误率比较集中的问题, 做好改错反思, 寻找错因, 及时进行总结, 以利于吸取教训, 力求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

二、“线”式复习课

把某一个知识, 沿着知识结构的纵向分布及递进的脉络进行例题 (习题) 设计, 是一种以追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向纵深拓展, 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的重点、难点从“一般掌握”到“熟练掌握”、“一般认识”到“深刻认识”的认知体验与过程的教学模式.

1.“线”式复习课的设计原则

发散性原则:注重题目的发散性, 善于将例题变式:从单个知识点向多个知识点发散, 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 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系列的变化, 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 实现复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

聚向性原则:注重习题的本质属性, 善于将习题归类——考查同一知识点,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 作出多种不同的命题, 往往多个答案聚向一个方法.

2.“线”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线”式复习课要注重变式教学的研究, 即题目表达方式不同, 但本质基本相同, 数量关系, 解答方法基本一样.通过这样的归类训练, 学生便能在平时的学习中做有心人, 加强方法的积累和归纳, 并能分析异同, 把知识从一个角度迁移到另一个角度, 最终达到常规图形能熟悉、常规结论要记忆、类同方法全套用、独创解法受启发的层次, 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面”式复习课

按数学思想方法的某个层面展开例题 (习题) 设计, 旨在追求让学生正确 (较好) 地把握数学思想方法, 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模式.

1.“面”式复习课的设计原则

综合性原则:力求将知识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全部呈现.不但注重知识的章节内容本身, 更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使用.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问题的本质是问题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 其特征是对问题只有原则性的要求, 这类问题是依赖于解决问题者的水平转化为确定性问题的, 常蕴含多个确定性问题.

探究性原则: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相互配合训练、协调发展, 注重预感、尝试、归纳、猜想等问题的训练, 让学生获得数学探索的经历和体验.

2.“面”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面”式复习课要注重合作学习、演讲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的使用, 并且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能体现“通性通法”, 并注重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针对性、典型性、灵活性要强.

四、“锥”式复习课

以课题学习、项目学习为载体, 旨在培养学生社会综合实践能力及更高要求学力, 是以一个支点出发, 让学生围绕这个支点主动探索扩散到各个领域的知识 (类似于圆锥体) 的一种复习提高模式.

1.“锥”式复习课的设计原则

综合性原则:综合开展研究, 强调知识间融合、课内外沟通、校内外联系, 引导学生综合地运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合作性原则:“锥”式复习课要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 在教学设计时有意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间的合作, 促进共同认知, 全面提升.

2.“锥”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由于学生的能力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探索、理解及运用程度, 因而巧妙利用没有定论的数学问题, “将疑激疑”, 启发学生的思考, 尽力去发现、发掘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及实践能力.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通过本课的学习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从而为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教材的设计强调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生动活泼、自主探索的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感受。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经验,组织他们通过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来认识四种几何形体的基本特征,从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49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一年级的学生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能比较准确地列举现实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 区分正方体和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教具、学具准备】

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以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纸盒或竹篮)、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投影仪和相关的投影片。3.相关的图片或挂图。【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标理念、学情与教材分析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拟以这样的设计思路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教学活动】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师:请四人小组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根据学生观察、交流、摸一摸,感受物体的特征。请学生分别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并且帮这四种图形取名字。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师:谁愿意介绍哪类物体的模样?

(1)每一面都是平平的,四面都有尖尖的角。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2)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还有不同的数法?(2、4、6面)(3)质疑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师:这两个物体能不能放在一起?(不能)生1:长方体比较长,正方体比较短。

生2:发现两个正方体合起来就是长方体,长方体中间切开就是两个正方体。生3:正方体每一面都一样大,而这个图形的上下左右都不一样大。师介绍四四方方的这个图形叫正方体。长长方方的这个图形叫长方体。【设计意图: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采取放手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2、圆柱的认识

师: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介绍另一种图形给大家认识。(生介绍圆柱)

生1:这个侧面是有点圆圆的。

生2:上面下面是一样的,都是圆的,里面像一根柱子。师追问:谁再来说说它的模样? 生:上面一圈圆圆的,下面也一样。师:圆柱侧面长长的与长方体长长的一样? 生:长方体是平平的,圆柱是弯弯的。师:圆柱的圆面与长方体平平的面一不一样? 生:一个是圆的,一个是方的。

师:圆柱和一个康师付方便盒比较,它们的形状一不一样? 生1:圆柱上下一样大,这个方便面盒上面大,下面小。

师:像这样上下一样大的,有两个平平的面,身体又是圆圆的,我们把它叫做圆柱。

3、球的认识

师:还有哪类物体没有介绍?(球)师:你来说说它的模样?记大家记住它。

生:它的模样是圆的,它不你正方体一样有尖尖的角。生:它是圆溜溜的。

师:请把圆溜溜的的物体放在桌子上。像这种也是圆溜溜的物体。(师拿圆柱和球)

生:圆柱有平平的面,球没有平平的面。师介绍像这种圆溜溜的的物体我们把它称为球。师质疑:光盘和皮球一样吗?到底叫球还是叫圆? 生:不一样。

生:球是胖的,而光盘是扁的。生:很扁的叫圆形,很胖的叫球。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师:同学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现在,请小朋友看屏幕:

师在屏幕上出示一些生活用品,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图形。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了较多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既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最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手拿球拍,上面分别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一直保持这个姿势不动,绕导教室一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球拍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拍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球拍上的圆柱和放在球拍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无法滚动;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球拍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球拍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初步地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设计意图:以连一连的形式使实物和一般模型建立起联系,考察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与理解。】

2、可爱的机器狗

【设计意图:以数一数的形式对各种几何图形进行辩认,并统计出个数。】

3、摸一摸,猜一猜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游戏的范例,要求学生在看不到实物的情况下,按指定的图形名称摸实物。使学生通过触摸体会图形的特征,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4、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拼组活动,感受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既可以用几个相同的图形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没学过的图形。拼完后,可以交流一下拼的情况,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5、做一做

师:想不想这4种形状的物体都留在我们的课堂。有橡皮泥把它们的形状捏出来。

让生展示作品并介绍它们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习的?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

七、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立体图形的复习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简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上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材按“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三个层次安排教学内容。在“知识的引入”部分,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教学内容;在“知识的教学”部分,教材按“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依次呈现,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立体图形。在“知识的应用”部分,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和区别这些物体和图形。

2.通过摸、滚、推、拼、摆各种立体图形,直观感受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纸箱,课件,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发给每张桌子一个纸箱,纸箱里分别装有积木块、魔方、易拉罐、笔筒、茶叶筒、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将纸箱盖盖好。)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位好朋友,看看喜欢吗?对这个好朋友就是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拼搭出来的,想不想自己也拼搭一位你喜欢的好朋友啊!那这节课就要好好学习。

师:逐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抓住儿童好奇、好动的主要特点,诱导学生在做搭积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1.动手分一分。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牙膏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一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一堆是球。

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圆圆的球。

第三种:物体的一个(或几个)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3.直观揭示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有8个尖尖的角,有6个面,并且每个面的大小一样。

长方体:长长的,方方的,也有8个尖尖的角,有6个面,每个面的大小不一。

球:圆乎乎的,没有平面,在平面上可以往任意方向滚动。圆柱体:长长的,直直的从上到下,粗细相同,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的平面,平躺着时可以滚动,竖立着时不能滚动。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小朋友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后,引导他们继续“玩玩”这些物体。

1.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

请同桌的小朋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动。

3.引导思考,形成表象。

(1)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桌子上的圆柱和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2)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边想边用手指比画各种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1.引导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

先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脱去“外衣”(不考虑物体由什么物质组成、用途等,只看其形状),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简单特征。

2.引导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师:还记得老师上课前给你们带来的好朋友吗?这位好朋友是利用什么物体拼搭成的呢?

4、引导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1.摸一摸。

(1)同桌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另一人在桌子上拿出相应的物体,看谁摸得准。

(2)组织小组比赛(方法同上)。

(3)组织学生交流体会,说说摸物体的感受,怎样才能摸得既快又准。

2.滚一滚。

先引导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从倾斜的木板上滑(或滚)下来,再让学生说说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3.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4.数一数。

投影出示用立体图形拼成的组合图形。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并说一说它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然后数一数,它们各用了几个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上一篇:初中生物教师年度师德自查报告下一篇:计算机应用求职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