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试题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试题(通用7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试题 篇1

一、简答题(共40分)

1、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的异同。(14分)

同:都有可传性,都是以物质为载体的,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遗产的稳定性。异:传承方式的不同;传承方法的不同;传承非遗比传承物遗更需专门技术;传

承结果的不同。

2、我国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和措施有哪些?(13分)

(1)强化立法保护

(2)科学的管理组织体系

(3)重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4)完善专业的科研机构和培训机制

(5)加大财政投入,广开财源

(6)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3、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13分)

(1)历史传承价值

(2)科学认识价值

(3)审美艺术价值

(4)社会和谐价值

(5)经济开发价值

二、论述题(共60分)

1、我国国务院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分类的,这种分类是否科学?请加以评析。(20分)

答案要点:分10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科学性:(1)涵盖性,指导性强;(2)突出重点和特色。

不足:独立性不够明显;划分不够清晰。

2、庆阳有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非遗名录?谈谈你对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建议。(20分)

答案:入录:庆阳唢呐艺术、庆阳香包刺绣、环县道情皮影戏、窑洞营造技艺、庆阳剪纸。

认识:重视不够,经费不足,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缺失,建议:政府重视,群众参与,完善相关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政策和资金投入,对外交流与合作,对传承人的补贴。

3、试述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20分)

答案:

(一)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坚强后盾。

(二)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可忽视。

(三)整体化保护更能客观全面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试题 篇2

关键词: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参考文献

[1].于荣全.论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试题 篇3

【判断题】

(本试题共50道判断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答题时,您认为对的打“√”,错的打“×”)

1.解放后产生并传承至今的中国农民画、集声光电于一身的大型祭典仪式、摊煎饼、卤煮火烧、故宫、古村落、孙中山思想,都是很早就已经形成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事项,有资格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一旦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论怎么改编、改造——哪怕是放弃了传统内容、传统技法、传统原料,都不会影响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更不会将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除名。

()

3.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各级政府只是这些遗产的“大管家”,而不是它的真正“主人”。政府的工作应该是动员当地民众保护好自己所传承的遗产,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与帮助。而不仅仅是通过举办传统庙会等方式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

()

4.保护传统村落的重点是,保护当地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街道、桥梁,至于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歌舞、传统仪式活动,并不在传统村落保护之列。

()

5.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主要研究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为什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说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非遗本体论问题的话,那么,第二个问题解决的主要是价值论的问题,而第三个解决的主要是方法论的问题。

()

6.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拔上,凡具有以下几种情况者应作为重点推荐项目予以申报:一、规模较大项目;二、符合当代人审美标准项目;三、具有较大经济价值项目;四、具有重要政治价值项目。

()

7.“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是一回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

8.审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传承人年纪较大者,应优先考虑。 ()

9.申报民间故事时,不是只要有一个好故事就能申报,而是要有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故事群落(如围绕着一个人,或是一件事,就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故事)才能申报。

()

10.如果我们把非遗比作“小虫子”,那么,以往的非遗保护重点落在保护这只“小虫子”本身。而今天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则重点考虑如何为非遗这只“小虫子”,创造出一个更适合其生存的生态环境。只要环境好了,非遗这只“小虫子”自然会无忧无虑地存活下去。这就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保护理念上与以往非遗保护的不同之处。

()

11.只要让传承人挣到钱,他所传的非遗项目就能传承下去。可以说,“走市场”给非遗带来的只有正能量而没有负能量。

()

12.非遗项目可以开发。但开发主体不应是传承人,而是开发商。传承人的工作重点转向开发,则预示着该遗产项目的活态传承已经终结。

()

13.从本质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同,它们都是“文物”,它们的最大价值都是历史认识价值。所不同的是,物质文化遗产是固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物”。文物不能刻意地改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也不能刻意地改动。

()

14.许多非遗项目都可以进行产业化开发,但前提是开发者一定是开发商而不是传承人。传承人参与开发所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他的传统手工技艺被大机械化生产所取代,而这正是传承人的大忌。

()

15.在传承人选拔上,候选人的知名度与社会贡献度非常重要。只要他对社会贡献大、知名度高,即使选上之后无暇从事这门技艺的传承或是无暇带徒授业,也不影响他成为该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为他的入选给非遗宣传带来的广告效应是非常大的。

()

16.原来人口少,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可以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来完成。如今人口爆炸式增长,采用传统手工技艺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生活需求,所以,传承人采用大机械化生产的生产方式来生产传统手工艺产品是历史的必然,没有必要横加指责。

()

17.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本职工作是继承。他的任务就是将历史上创造出来的最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有创新当然可以,但要明确标明这不是传统的做法,不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新创作的作品,以防误导他人。

()

18. 大型民俗节日活动规模庞大,民间举办问题多,难度大。作为各级政府,应该主动承担起传承这类遗产的责任,并通过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大笔投入,将它做大做强,为地方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名片。

()

19.传统节日这类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没有传承人的。 ()

20.从国际层面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主要是从我们的邻国韩国开始的。 ()

21.我们所说的“整体保护”,特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所具有的所有程序、所有流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保护。这种说法不存在任何漏洞。

()

22.传承人对正在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能改造,但文学家、艺术家完全可以把它当成素材,去创作新的剧目或其他新的艺术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又能繁荣当代新文艺。

nlc202309011307

()

23.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一天是要死亡的,这是自然规律。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简单、最稳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它们统统放进博物馆,而不要做无谓的活态保护。博物馆式保护,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最主要的保护模式。

()

24.一种文化有一种文化产生的背景和环境,在推广非遗项目时,不考虑背景与环境,就想让某一种地方表演艺术或传统手工技艺走向全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

25.传承人日益年轻化是件好事,说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已经解决了后继乏人的问题。 ()

26.考虑到管理工作的方便,传统技艺类遗产项目传承人应该是某一企业的领导者,而不是工作在生产劳动第一线上的工人。

()

27.以往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以静态为主,如将社会上流传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录下来,整理存档,为今后研究提供方便。而今天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所倡导的是活态保护。它的最终目标不是出多少种书,而是看你是否能够以活态的形式,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汁原味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

()

28.神话是有关神的故事,仪式是祭祀神的活动。这些传统文化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尽管我们没有必要将它们一棒子打死,但作为标准苛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工作,这些项目无论如何都是没有资格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

29.当代科技发展太快,传统技术已经严重落伍。所以,历史上创造并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没有什么科学价值可言。

()

30.同样是非遗项目,其中一个项目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另一个则年富力强。从优胜劣汰法则出发,我们当然应该重点保护后者。

()

31.当代传媒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与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从这一点来看,当代传媒确实是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罪魁祸首。

()

32.目前,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由农业部公布,共有云南红河梯田、福建联合梯田等19个项目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

3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传承人,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主要源自传承人的濒危。传承人不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不存在任何濒危问题。

()

34.历史上侗歌苗舞的传承过于单一,我们必须将传承人的培养纳入主流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在大学开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如侗族大歌专业、苗族舞蹈专业,来培养新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进入主流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有光明前景。

()

35.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的标准有三: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传统的;二、表现的形式必须是传统的;三、使用的材料必须是传统的。只要符合以上三条,即使有些小的改动,都可以说该项目保持了“原汁原味”。

()

36.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遗产保护不同。如果把遗产比作“鱼”,那么,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是把“鱼”做成标本,只要不腐不烂,能够保存下去就可以。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则要求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鱼”放生到池水中,不但要让它自由生长,还得让它们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

37.识时务者为俊杰。传承人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非遗产品,而不是原汁原味地去继承那些已经过时了的传统技艺。创新是传承人的本职工作。

()

38.“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儿,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文化联系,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没有必要去考虑如何保护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事项。

()

39.传统节日类遗产几乎都是从传统仪式发展过来的。所以,原汁原味的传统节日都会有规模宏大的仪式。这也是鉴别一个传统节日是否还原汁原味,是否还有资格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标准。一个传统节日如果只剩下“吃”,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

40.生产性保护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非遗保护新模式。但仅限于“传统技艺”、“传统医药药物炮制技艺”以及部分“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过于狭窄。其实,农业生产知识、牧业生产知识、渔业生产知识等生产知识与技能,以及被纳入“传统民俗”中的服饰制作技术、食品制作技术、民居营造技术、交通工具与设施的制作及建造技术等生活知识与技能,也应纳入生产性保护范畴。

()

4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致可分为个体传承型传承人、团体传承型传承人以及群体传承型传承人三种。由于各类非遗项目传承人人数不同,所以,传承方式与保护方式,会有很大区别。把传承人仅仅理解为“一个人”,非常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搞得不好,甚至还会给非遗的传承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

42.有人认为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元素所进行的产业化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造成根本性破坏。所以,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必须叫停。

()

43.经过专业培训的民歌手,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当然占有更多的专业上的优势。 ()

44.政府聘请知名教授或演员来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技艺,是个快速提升非遗传承人专业水平的好办法。这种专业性培训当然是越多越好。

()

45.我们应该提倡各地传承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如政府可以把苏绣、蜀绣、湘绣、顾绣、粤绣等各种绣法的传承人组织到一起,让她们彼此学习,相互借鉴,这样大家的进步就会更快些。

nlc202309011307

()

46.“传习所”、“大讲堂”的真正价值不是培养非常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有效普及。这种大众化、通俗化且又脱离其原生环境的遗产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

()

47.将玉雕艺人、竹雕艺人、泥塑艺人、年画艺人、民间歌手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上,让他们在这里进行常年的展示与演出,似乎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

48.保存在某寺院中的古老壁画作品《苗人踏歌图》已经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它记录了当地的风土民情,代表了当地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应该申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受到精心保护。

()

49.在食品制作类遗产传承人的选拔上,与街边老婆婆的小店相比,经济效益更好,对当地经济拉动更大,以大机械化生产为代表的国有大企业,显然更有资格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50.传统节日能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看它是否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仪式——如新年的祭祖仪式、端午的划龙舟仪式等等。如果这些仪式已经消失,那么,这些传统文化事项是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

【论述题】

1.到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是原汁原味越好?

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能随意改编吗?

4.用学校传承、传习所传承取代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5.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能不能进行商业化经营?

6.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能不能进行产业化开发?

7.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经营会给非遗传承带来哪些影响?

8.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9.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到底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10.文化生态保护区到底应该建成一个开放系统?还是应该建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11.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分法中存在的问题。

12.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们是怎样鉴别一个非遗项目的真伪的。

考题设计: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参与此次活动:

方式一:您可以将填写好的竞赛试题邮寄到本刊编辑部。

方式二:登录《文化月刊》官方网站,下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试题》电子版,将填写后的试题发至活动邮箱whykfy2013@163.com。

方式三:如果试题引发了您对非遗保护的深入思考,针对每个小问题,您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请将您的观点(800字以内)发至活动邮箱whykfy2013@163.com,我们将从来稿中择优刊登。

方式四: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文化月刊”,与我们进行微博互动,我们将热忱回复您的疑问。无论您通过何种方式参与我们的竞赛,都有可能获得著名学者苑利和顾军共同撰写的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参与竞赛,答对30道题以上的前100名热心读者每人将获得《文化月刊》当月杂志一份。我们将评出10名最热心的读者,赠送精美礼品一份。请在信封背面或电子邮件主题中注明“知识竞赛”。详情请登陆《文化月刊》微博及官方网站进行了解。

您的参与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活动时间:2014年1月

活动热线:010-63213166 010-63213168

活动邮箱:whykfy2013@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8号楼408 《文化月刊》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31

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4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本真包括“真正”、“真实”、“完整”。

1、真正:如捏面人,小孩子也会捏,但没有套路,是瞎捏着玩,不是“真正”,真正包括传统的技巧、材料和技术要求和规范。

2、真实:能作成产品,可见、可听、可触,如山歌,不能仅有文字记载,没人能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篇5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点评。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

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6

罗燕

(贵州省黔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古籍办)

论文摘要: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民族,有着独具的特色。文章着重论述扶贫开发与水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提出对水族文化抢救、保护和传承的对策。使水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永续发展.关键词:扶贫;水族;保护传承

水族有近4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独山县、都匀市、福泉市,黔东南州的榕江县、丹寨县、雷山县、从江县、剑河县,广西的南丹县,云南的富源县等地区。

一、水族文化资源

1、水族口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族口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容来讲,是非常丰富的。涉及文学、历史、地理、经济、语言、文字、艺术、医学、宗教、历法、民俗、生产技术等。

水族口头文化通过民间口耳相传,世代沿袭,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水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繁多,以神话、歌谣、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谚语等多种形式流传于民间。

⑴、神话。水族的神话格调高昂,思想健康、气魄宏伟,具有激发和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作用,构思巧妙、幻想新奇,具有永久的魅力,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水族的社会发展和每一个民族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低级经济基础和贫乏的知识,决定了水族先民认识世界的水平,从而才以他们奇丽的幻想创作了极为丰富的神话。按其内容可分为:开天地类,如《开天地造人烟》、《恩公开辟地方》等;人类起源类,如《人类起源》、《牙仙造人》等。我们可以从这些神话中了解到水族先民为了生存而与自然作,斗争以及人类自身演变的情形。

⑵、歌谣。水族的歌谣按形式可分为双歌、单歌、蔸歌、调歌等。按内容分为古歌如《人龙雷虎争天下》、迁徙歌如《在西雅,上广东》、生产歌如《造房歌》、风俗歌如《端节歌》、苦歌如《苦难歌》、酒歌、丧葬歌、婚嫁歌、情歌等等,其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言语简练、风格刚健清新,所反映的内容充满了劳动的美、斗争的美和情感的美,渗透在水族人民的各个生活领域,具有民族凝聚功能、历史功能、寄托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艺术功能等多种功能和研究价值。

⑶、传说和故事。水族的传说和故事的产生是继承了神话流传的影响,随着现实生活视野的逐步扩大,而逐渐产生和不断丰富。水族的传说和故事非常丰富,题材广泛。从内容上可分为迁徙如《燃火》、风物如《温泉的传说》、爱情如《韦光与石仙》、善恶如《石马宝》、抗暴起义如《简大王的故事》、机智人物《金贵的故事》、动植物如《满懂满》、物产《漆树的来历》等方面至今尚在水族人民生活中流传,由于它是在各个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从人们的客观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

⑷、童话和寓言。水族童话是对儿童进行人生启蒙教育形象化的教科书深为水族人民所需要和喜爱,因而世代相传,久经不衰。水族童话的内容是扬善怨恶,赞扬勤劳、忠厚、善良的美德,批判贪婪、狡诈、恶狠的恶行。具有代表性的有《包谷姑娘》、《葡萄姑娘》、《兄妹斗虎》等。

水族寓言以教诲为主要目的,含有较深刻的意义,大体可分为道德性寓言和哲理性寓言,道德性寓言从各方面反映了水族人民长期纯朴的道德和真诚、谦逊、无私、善良、勤劳的优秀品质。如《乌鸦和老蛇》、《蜘蛛网和蚊子》等。哲理性寓言揭示事物的规律,含有一定的哲理,知识性强,能启人以思,晓人以理。如《石匠和木匠》、《脚和眼睛》、《鹌鹑和老鼠》等。

无论是水族童话还是寓言,都是水族人民对积累生活、生产经验的一种总结。是水族人民智慧的一种结晶,是非常珍贵的财富。水族口头文化内容多姿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丰富,全面纪录了水族历史根源、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揭示了水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征。

2、水书

水书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水族的独特文字,均为手抄本,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它源于洛书、周易。2006年被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书类似甲骨文和金文,其象形原理亦与甲骨文相似。行文体例,先注年月日时方,下注兆象及说明,犹甲骨文先注占卜时间,下注贞兆。又有许多表达宗教内容的文字,有些字近似汉字的反写或倒写等。(水书)

水书是水族先民用以记载古代天文、地理、历史、宗教、历法、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人类学等古老文化的典籍,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是水族的百科全书。水书的抢救、征集、整理,对进一步研究水族古代语言文字、历史、哲学、天文、历法、语言学艺术、宗教信仰以及解读人类发展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水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极高的研究价值,受到世界语言学界的瞩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水书所反映的天象、历法资料,显示了水族先民的天文知识水准,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我国天文学史和民俗学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水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还具有社会生活价值,更具有经济开发的价值。

水书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目前我国稀有的、完整地、活态地保存并应用至今的古老文字。水书不仅仅在水族社会应用,水族聚居区周围的汉族、布依族、苗族等其他民族也相信水书、认可水书、应用水书。水书就其应用范围来说,是开放型的,可为任何一个民族服务。水书结构较为丰富,可分为

1、象形字。

2、指示字。

3、会意字。

4、假借字。

5、象形、会意与指事结合造字。水书是我们今天推断文字历史的重要依据。

3、水族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2006年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更好的机遇。(马尾绣)

刺绣是流行于水族地区的民间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水族刺绣技法的种类很多,有马尾绣、平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

马尾绣是水族地区一种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水族姑娘用这种手法绣出来的花纹图案有很强的浮雕美。刺绣手法与西周时期辫子骨刺绣填彩手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其特征都是以流动曲线组成的对称图纹,似花非花、似蔓非蔓、象波涛滚滚、如行云,似流水,叫人瞩之神往,似乎让人进入一个完全抽象的空间和另外一个神奇的远古世界。水族通过这种传统的刺绣得到不断的传承、补充和发展。

4、庆典活动——端节 卯节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2006年也被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节,水族人民又称“借端”(“借”水语“吃”的意思)吃端、过端。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市、独山县、荔波县等地水族人民欢庆团聚、辞旧迎新、庆丰收而举行的节日。水族历法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和春夏秋冬四季。阴历的九月为其岁首,阴历的八月为其岁尾。水历十二月(农历八月)第一个亥日起,至水历新年二月(农历十月)期间,主要以亥日,亦有以午、未、申、酉、戌日为端节的节期,按古老惯例分地区、分期分批轮流过节。各地所过的亥日不一样,如都匀市奉合、阳河等地以第一个亥日为节日,水龙地区过第二个亥日;恒丰,三洞地区过第三四个亥日。

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敲铜鼓)

祭祖是水族过端最重要的活动,分别在除夕夜和大年清晨进行。祭品依例要戒荤食,惟独鱼不在禁用之列。水族祭祖的鱼叫“鱼包韭菜”,是将大叶韭菜、广菜等塞满鱼腹后,炖煮或清蒸而成,祭祖之后便可食用。相传,水族的远祖由南方往北迁徙时,送行者送上一包食物,原来是内有九种青菜的煮鱼。远祖靠这食物充饥来到黔南落户,后来鱼包韭菜便成为水族人最喜欢的家乡风味。(祭祖)

端节清晨,水族村民在长老指挥下敲起了神圣的铜鼓,大家聚集在铜鼓周围互祝人寿年丰,然后随着铜鼓挨家挨户去贺新年,吃年酒。每到一家,大伙便按辈分依序入座,互挽手臂在“秀!秀”(水族语:干杯!干杯!)的欢呼声中干杯,一边吃些鱼和其他菜肴。吃年酒必须家家去到,若有一家未去,就是对这户人家的极大侮辱。孩子是吃年酒队伍的重要角色,据说孩子的欢笑会带来好运,所以谁也不敢冷落他们。赛马是端节活动的最高潮。赛马的地点叫“端坡”或“年坡”,人们吃过年酒后便成群结队地从各村寨赶来这里,端坡顿时人山人海。青年人赶端坡不但为了看赛马,还把这盛大的聚会看成是物色情侣的好机会。跑马之前也要举行--个简便的祭典。人们在跑道中央设一供席,上摆各种各样的祭品,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长老伫立桌前神情肃穆,端斟满酒的酒杯,口中念念有词,大多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吉祥如意的话语。祭典完毕,寨老跃身上马在跑道上遛上一圈,方宣告赛马开始。水族的赛马形式非常独特,叫做“挤马”。当指挥者一声号令,骑手扬鞭策马,在山谷互相冲闯,在抗争中挤出山谷向坡顶冲去,谁先到远坡顶,谁就是胜者。当夜幕降临,水乡山寨星光点点,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人们将铜鼓悬挂在堂屋中央,敲击为乐,彻夜不息。趁着夜幕,在端坡上相识的未婚青年男女相约而至,芦笙悠悠,情意绵绵,青年男女成双成对漫步在低矮的丛林中;幽坐在散发着缕缕清香的池塘边;他们无所顾忌,纵情歌唱,相互倾吐衷肠。在水族中,有“过端不过卯,过卯不过端”的传统区分。过卯节的这些村寨把水历九月或十月(农历五、六月)的卯日作为新年节日,叫做“借卯”,意为“吃卯”。按照水族的族规,凡过端节的村寨,就不过卯节,而过卯节的,就不过端。

赛马

二、水族文化资源的开发

1、物质文化

⑴水族村寨大多数是依山傍水而立,人们居住“干栏”式房屋,这些村寨需要进一步维修并培植环境。⑵与水族衣着有关的水族刺绣、剪纸与印染艺术是水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⑶水族的石雕、木雕、工艺美术及金银首饰等手工艺品的商品价值的潜在力也是不可忽视。铜鼓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及社会功能也是急待开发的问题之一。

⑷水族的饮食文化,在保持民族特点的前提下,通过扶贫开发使产品进入市场,从而才能改善水族地区的同胞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2、精神文化 水族的水书、神话传说、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是异常丰富多彩的,它最具民族特色。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所有文化资源的开发,要通过研究使之变成文字的表达,图画的宣传,艺术象征的表演,最终达到物化和商品化,其目的首先是提高民族的自我意识,其次才是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产品商品化,使之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

3、观念文化

水族人民的观念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其原始宗教的观念、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的。通过民族文化、商品经济的交流,使世人从中了解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扶贫开发使民族文化商品走出村寨、走出国门。

三、扶贫开发与水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扶贫开发与水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要实现扶贫开发与水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必须与水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发相结合。充分认识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扶贫开发工作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一个新的突破。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把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扶贫的重点,投入一定的资金抢救、保护频临失传的民族古籍,扶持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的翻译、出版。扶持民族传统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有新的突破。贫穷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扶贫开发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只有消除贫困,社会才会和谐稳定,才能加快促进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经济社会才能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发展和区域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扶贫开发工作要在统筹发展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扶贫开发部门应进一步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作出新的贡献,扶贫开发要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人文、地理以及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传承的开发,发挥少数民族特色,形成特色产业,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增强生机与活力,迅速发展起来,持续发展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它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主权的依据。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灭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和流失,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也同样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建设先进文化为宗旨,把握全局,因地制宜,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指导方针

通过扶贫开发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制度,使少数民族地区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部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3、扶贫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生机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加大投入,扶贫工作部门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少数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获得生机。否则,还没等到国家投入的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是人亡艺绝了。获得传承的生机根本出路在哪里?还是在于要让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能够获得社会对其内在价值的认定,获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知。当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缺失让我们特别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对感到扼腕惋惜、感到千金难求的时候,少数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才真正获得传承下去的强大动力和内在生机,才具备了传承下去的根本条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特点不同,传承条件也不相同,要针对各自项目的特点进行研究,找出不同的扶贫开发对策。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任重道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扶贫开发之路也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传承的本质是文化的延续,正确理解传承,建立科学有效扶贫开发机制,对民族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及保护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很多的口头和行为传授的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面对纷繁复杂的保护任务,迫在眉睫的保护重点将是如何扶贫和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称“非物质”,但与“物”密不可分,其本质不在“物”与“非物”,而在文化的传承,即世代相传,传承人消失,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不复存在。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是传承人,保护好他们,是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保护的责任和权利交给传承者,交给传承的群体或个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肯定会产生经济效益,但这种效益应该先让传承者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有规律的,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重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的特殊保护。

目前对传承做法各有不同,主要有:(1)只认可传统的传承,否认其他的一切传承。(2)坚持自然传承。所谓自然传承,就是民间父子师徒传承。但实际上,经过社会的变迁,大部分自然传承的条件已经消失了。(3)当今世界已是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了,归入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的归宿。(4)办班传承,进入学校传承是许多人的观点,如民族文化进课堂等。(5)扶贫开发传承,这是靠扶贫工作部门的资助开展传承的做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项长期的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重视、参与、支持,传承将会成为一句空话。随着扶贫开发行动计划,我们水族的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水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扶贫开发将会促进水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水族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俗习惯、民族艺术和手工制品都有独特的特点,把民族文化保护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人文生态保护和自然生态建设并举、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注重保持其独有的民居、民俗和民族风情、科学搞好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建好民族村寨、改善水族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做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扶贫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继承传统文化和弘扬先进文化相互结合,利用扶贫开发方式,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改变水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推进水族地区达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保护遗产、对外开放、走向小康的目标。在扶贫开发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要加强对特困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扶贫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切实推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现代文明水平。要进一步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扶贫工作部门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物、出版、语言文字、报刊等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承载点,也是做好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有效结合点。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重要特色的旅游的快速发展,不断加深对传统民族文化珍贵价值的认识,极大促进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界、各方面更加自觉地投身于民族文化的保护。相较于政府传统的倡导、投入和扶持而言,这种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和积极保护,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具有更加持久、有效的作用。参考文献:

1、潘一志:《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

2、贵州民族出版社:《水族简史》

3、三都县:《水族源流考》

4、贵州省水家学会:《水家学研究》

5、上海文艺出版社:《水族民间故事选》

6、贵州人民出版社:《水族民间故事》

7、三都县:《石马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试题 篇7

一、国际人权的由来和普遍意义

人权问题原本属于国内法管辖的范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社会严重关注战争期间出现的严重侵犯基本人权的情形,制定了若干人权保护的专门性公约,人权问题由此开始进入国际法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期间法西斯大规模践踏基本人权,国际社会强烈呼吁加强国际人权法保护。1945年《联合国宪章》强调:“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为贯彻宪章精神,联合国制定了一系列国际人权法保护的基本文件,人权问题由此全面进入国际法领域。二战后国际社会制定的国际人权保护的基本文件主要是指一宣言两公约。一宣言即联合国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两公约即联合国1966年“国际人权两公约”(《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国际法所确认和保障的国际人权具有普遍意义。其普遍意义体现为如下方面:第一,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即人权适用于一切人。正如《世界人权宣言》所宣称的:“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1966年国际人权两公约都强调人人平等享有人权。第二,人权价值的普遍性。即人权的价值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信奉。《联合国宪章》在序言中重申“人格尊严与价值”。1966年国际人权两公约都强调要尊重人的尊严。第三,人权规范的普遍性。即人权规范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普遍适应。《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以及1966年国际人权两公约等国际人权文件具有法律拘束力;任何国家、组织或个人都必须遵守,如有违反,则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法保护的基础性权利———文化权利

文化权利是非遗产国际人权法保护的重要依据和主要内容,因而奠定了其在非遗国际人权法保护中的基础地位。法国学者格赫勒·瓦萨提出“三代人权理论”。根据该理论,人权是不断发展的,目前已发展至第三代人权。第一代人权的基本内容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第二代人权是有关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权利;第三代人权是有关民族自决、生存和发展等方面的权利。根据格赫勒·瓦萨的理论,文化权利属于第二代人权的范畴。《世界人权宣言》以及1966年国际人权两公约等国际人权文件确认了文化权利的地位和基本内容。一些区域性的国际文件也对文化权利做了明确规定。这些区域性的国际文件主要包括:1948年《关于人的权利与义务的美洲宣言》、1961年《欧洲社会宪章》、1992年《欧洲地区语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等。

根据国际人权文件的规定,文化权利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文化参与权。即人人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第二,文化自决权。即每一民族都享有自由决定其文化事务的权利。文化自决权直接来源于民族自决权。1966年国际人权两公约均规定,所有人民均有权“自由谋求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此外,《土著人民权利宣言》第3条和第31条(1)款、《土著和部落民族公约》第11条和第7条(1)款均规定了文化自决权。如,《土著人民权利宣言》第3条规定,土著人民基于自决权可“自由谋求自身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第三,文化认同权。即不同民族、社区的成员对于本民族、群体文化的普遍认同以获得归属感的权利。《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任何国家不得否认那些人种、宗教或语言占少数的群体的成员共同享有自己文化的权利。《土著人民权利宣言》《墨西哥城文化政策宣言》等国际文件亦确认了文化认同权。第四,文化平等权。文化有强势、弱势之分。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挤压,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土著传统文化濒临严重边缘化甚至消亡的危险。如,当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土著语言、土著传统生活方式的快速消失的困境即是明显的例子。《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国际文化合作原则宣言》《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等都主张各种文化都必须予以尊重和平等对待。尤其是对于少数群体的文化平等权,有关国际文件特别予以强调。第五,文化获益权。即民族、社区及其成员所享有的对于民族、社区文化所产生的利益的获取权。根据《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规定,人人有权享有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也规定了文化获益权。需要指出的是,文化收益权既包括物质上的收益权,也包括精神上的收益权。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法保护的具体内容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代表的有关非遗国际法保护的基本文件,对非遗产国际人权法保护做了明确规定。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严格遵循保障普遍人权的理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参照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而制定,强调指出,“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只有符合国际人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为公约所保护。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必须要体现普遍人权的基本要求。

有关非遗国际法保护的文件充分贯彻人权保护的理念,详细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权保护的具体内容:第一,文化参与权。即有关群体、个人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权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各国应努力确保那些创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群体、个人最大限度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公约将公众参与作为基本原则,体现了公众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文化自决权。即有关国家、民族、社区自主决定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保护政策、利益分享等事务的权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规定的国家主权原则、公众参与制度,也是国家、民族、社区、群体文化自决权的重要体现。第三,文化认同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伊斯坦布尔宣言》均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须能够“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产生归属感和连续性”。第四,文化平等权。从总体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弱势文化,其文化空间在国际上面临着被挤压的威胁。因此,有关非遗国际法保护的国际文件均强调要尊重有关群体、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文化收益权。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所享有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收益权利。《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明确规定,应当像保护通常的精神产品一样保护民间创作成果。《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呼请有关政府部门加强民间创作的知识产权保护。

可见,有关非遗国际法保护的文件的上述规定,体现文化权利的基本内容,充分印证了非遗的国际人权法是以文化权利为核心内容。

综上,国际人权法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有之义,具有应然基础和正当性。国际人权具有普遍的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遵循的准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力武器。任何违背国际人权基本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为国际法律所承认。文化权利是非遗国际人权法保护的基础性权利。非遗国际人权法保护主要是保护有关权利主体以文化权利为核心的文化参与、文化认同、文化平等、文化收益等方面的权利。当然,国际人权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仅仅限于文化权利的保护。在非遗国际保护中,国际人权法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引和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向纵深发展。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人权保护符合国际人权的普遍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法保护的基础性权利是文化权利。文化参与权、文化认同权、文化自决权、文化平等权、文化收益权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法保护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权利,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Jessica Myers Moran,Legal Means for Protecti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Indigenous People in a Post-Colonial Woeld,The Holy Journal of Law and Public Policy,2008.

[2]Francesco Francioni,Beyond State Sovereignty: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s a Shared Interest of Humanity,Michiga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4,(25):1209.

[3]Helaine Silverman and D.fairchild Ruggles,Culture Heritage and Human Rights,in Culture Heritage and Human Riguts,Edited By Helaine Silverman and D.fairchild Ruggles,New York:Sping+Business Media,LLC,2007.

[4]Groege J.,Van Staden J.,Intellectual Property.Plants and Phyto-medicinals—Past History,Prsent Scenario and Future Prospects in South Afica,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2000,(96):403.

[5]梁西.国际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服饰文化产品创意设计下一篇:学习教师节县领导讲话心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