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山寺》的全诗翻译赏析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宿山寺》的全诗翻译赏析(共9篇)

《宿山寺》的全诗翻译赏析 篇1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水,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注释

⑴众岫:群山。岫:峰峦。耸:耸托、托送。

⑵精庐:小小的佛寺。

译文

群峰托送着寒气,一座佛寺悄立在山顶。清澈潺潺的水里透见夜空点点繁星,水在流动,看起来却是星星在流动;天空的云飘过月亮,云在飘移,看起来却是月亮在走。来到山峰绝顶之上的人很稀少,松树像孤独的野鹤一样在高处站立着。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僧,从未听说过世间所发生的事情。

赏析:

《宿山寺》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夜宿山寺的所见所感。首联突出佛寺之高,颔联描写夜景之奇,颈联体现了山顶的高远幽深,尾联烘托出山上环境的幽僻。诗歌风格清幽淡雅,语言精练,尤其是颔联两句突出了诗人炼字的精妙,为后人所激赏。

贾岛的《宿山寺》。全篇一山,一寺,一星,一水,一月,一云,一松,一鹤,一僧,来此一宿,不禁烦襟涤尽,皈依之念顿生。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片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契合一体,诗人的笔意,地僻境清,远离俗世,胸襟高洁,超群之致,随手拈来,流露于字里行间,实在令人叹而观止。

起笔从视觉形象写起:群峰高耸,山,无需多着墨,用一“寒”,其色自青,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而“耸”字极神,山高,峰极为挺拔。诗人投宿的寺院就坐落在群峰环绕的一座山峰的绝顶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勾画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点。

颔联始见奇笔,“流星透疏水”,星本不动,影落水中,水流而反似繁星流动,流淌中,繁星随水而逝,非是夜空中闪亮划过夜空之流星,空明澄净,引人入胜。最奇者,诗人竟把水分为疏和密,疏而能透,繁星倒影水中,厚密则显浊混,难以透莹光也。诗人之所以称为诗人,其感觉必异于常人的。月本不移,而片云飘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且为两物相逆而行,诗人短短五字,尽也。观察之细致,构想之奇瑰,非一颗敏感之心性不能为之,令人拍案叫绝。这两句的妙处渲染出空山幽寂清玲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五、六句从自然景观转人人事议论。“绝顶人来少”,是说山寺因在绝顶而人迹罕至,揭示了山寺的远离市尘。“高松鹤不群”,写独鹤单栖高松之上。鹤为仙禽,青霄遗举,不于鸡鸳为伍,本即离尘脱俗,益以古刹旁之高松,巢在其上,倍显其了无俗气,卓尔不群。松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现在看到松鹤,自然使人想到植松养鹤之人。这就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尾联两句,写寺中只有一位八十岁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却双足未曾落于尘世,一直与世无争。再看“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二句,正是展现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这位僧人的生活环境。推之全诗,可以看出,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人一人而已。如是,诗人的襟怀意趣不言可知。这正是作者立意的高明之处。

赏析二:

诗人首先写道:“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岫”即山。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群峰高耸,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诗人起笔从视觉形象写起,给人一种有力的气势。其中,“耸”说山高,当然山峰也极为挺拔。一个“”寒“字,不但表明了气候的寒冷,也是诗人心境的体现。“精庐向此分”中“精”即完美的,最好的。“精庐”即佛寺,僧舍,或者寺庙。“向此分”就是指寺庙对着高山而分。《北齐书·杨愔传》:“至碻磝戍,州内有愔家旧佛寺,入精庐礼拜。”宋代辛弃疾在《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中写道:“心似孤僧,更茂林修竹,山上精庐。”这里,就是说寺院就座落在群峰环绕的山峰绝顶之上。这是诗人投宿的地方。诗人首先描写山,在突出了山中的寺院,并点明了寺院位置“高”的特点。

接着第二联承上而来,写道:“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这里,诗人具体描绘夜空天体运行的景观。意思是说,从寺外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那朵朵轻云,逆着月亮运行的方向飘移,月亮就在云际中游动。诗人描绘了一幅幽清奇丽的景象。其中,诗人用一个“透”字与“疏”字结合,不但让诗人看到了疏木“透”出了“流星”,看到了“透”出的“走月逆行云”的景象。这里,诗人通过与行云衬托下的流星走月的自落自行,不但渲染出空山幽寂清冷的气氛,而且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第三联承第二联一转,诗人写道:“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这里,从自然景观转入对人事议论。“绝顶”即 山之最高峰。杜甫在《望岳》中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绝顶人来少”不但说山寺因在绝顶而人迹罕至,也暗示了山寺的.远离世尘,绝妙清净之地,真有“空山不见人”(王维《鹿柴》)的空灵之妙。接着下句诗人写道:“高松鹤不群。”这里是一个特写镜头,写鹤栖高松之上。“松”与“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唐代诗人杜荀鹤《小松》中写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意蕴十分深刻。现代诗人陈毅在《雪压青松》中也说:“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也说:“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其中的“黄鹤”喻指仙人。这里,诗人贾岛看到松树上的鹤,或者放大了山巅上的“松鹤”,或者……都有其用意的。可以说,以松鹤喻人,其中情蕴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根据诗句的内容,也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尾联是合,集中情感表现高僧的品质。诗人写道:“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世事未曾闻”就是说这位高僧身处高山之巅,没有听说尘世纷争。诗人在这两句中集中写高僧,突出了这位八十岁高龄的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岁月),但一直与世无争。同时,“一僧年八十”表明了“高寿”,恰好与诗歌开始写道的“绝顶”之高,“高松”之高照应,不但表明了环境对人寿命的影响,也暗示了这位身处“绝顶”之高(远离尘世)人所具有的品质——开阔的心胸,与世无争的生活,从而也间接地表现了诗人对这样的生活的希望与追求。

在艺术上,首先,结构严谨。整个诗歌按照起承转合结构,所以,步步紧扣,环环相生。在诗人看来,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其次,情景交融,融情入景。诗人来到这里,投宿其寺,感受到山巅之幽静,又加上亲见其僧,这时的诗人感受颇深——也许忘记了尘世,也许忘记了功利,也许,还有很多难以言说的也许。再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比如,诗歌中的“松”与“鹤”。第四,衬托的表现手法。诗歌中,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松树之高,仙鹤不群,老僧之寿,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以及远离世俗,超乎物外之情。

(1)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4分)

答:①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遣悲怀》的全诗翻译赏析 篇2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这两句是说亡妻韦丛生前的好处——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她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用笔干净,传神写照,活活一个贤妻的形象。

出自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①搜荩箧:荩箧,竹草编的箱子。搜荩箧,翻箱倒柜搜寻。

②泥:软缠。

⑴谢公东晋宰相谢安,他最偏爱侄女谢道韫。

⑵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⑶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⑷泥:软缠,央求。

⑸藿:豆叶,嫩时可食。

⑹奠:祭奠,设酒食而祭。

参考译文

你如同谢公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我这个贫士事事不顺利。

你见我没有衣衫就在箱子找,你拔下金钗因我相求而买酒。

你用野蔬充饥却说食物甘美,你用落叶作薪你用枯枝做炊。

如今我高官厚禄你却离人间,为你寄点延请僧道超度士灵。

赏析

这诗约作于公元8(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于公元8(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即公元8(元和四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故人寄茶》的全诗翻译赏析 篇3

故人寄茶

(曹邺唐)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作者简介:

曹邺,字邺之,生卒年不详,桂州阳朔县人。晚唐重要诗人,以五言古诗著称。在京城应考十年,九次落第,最后由于其《四怨三愁五情诗》为中书舍人韦悫赏识,荐于礼部侍郎裴休,终于大中四年(公元 850年)进士及第,时年约四十。死后葬于桂林。《全唐诗》收其诗作二卷。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鼎盛的时代,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相当繁荣。茶文化在这一时期则有很大的发展,诗歌也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茶能引发诗人的才思,因而备受诗人青睐。茶、诗相互促进,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作者这首诗词不仅反映了唐代的.茶文化,更突出了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与怀念,对友情的珍视。

赏析:

《故人寄茶》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曹邺的代表作品之一,收录于《全唐诗》,属于五言古体诗。作者由于朋友寄的“九华英”珍贵无比,邀僧人一同品茶、赏月吟诗。诗句意境高雅清新,透射作者好茶,惜故,乐众的高雅情操。

《山行》全诗翻译赏析 篇4

山行

姚鼐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①扑扑②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注释

①舂(chōng)锄:白鹭;

②扑扑:扑打翅膀。[1]

译文

布谷飞来飞去的劝说人们早些耕种,

白鹭趁着天晴在天上扑打着翅膀,

在层层石树之间的路上行走,

听得山里田园放水的声音。

赏析:

《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是清朝散文家姚鼐所创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写作者山行所见所闻,赞美和歌唱大自然与山乡农民和谐的景象。

开头两句用形象而整饬的对仗句式刻画两种鸟儿的活动,为写春耕营造一种正当其时的氛围。布谷鸟即杜鹃,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它在南方春天耕种季节鸣叫,它“播谷播谷”的叫声听上去就像在催人种谷一样,所以叫布谷鸟。一“劝”字,将布谷鸟的叫声人格化,形象生动而富有情味。舂锄即白鹭,它也是江南常见的一种鸟类,全身雪白,两腿细长,喜欢在水田与河边活动。这种鸟在水中起飞,很远就能听到翅膀打水的“扑扑”的声音,当它们成群地在清澈的水边、绿色的山野、湛蓝的碧空飞翔时是很美的,所以杜甫留下了“一行白鹭上青天”千古佳句。该诗中,作者着一“趁”字,同样将舂锄人格化,好像它明白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转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紧时间一展风姿。可以说,春耕期间山间这两种鸟的活动,既将春天的山乡点染得生机勃勃,又为下文写春耕营造了浓浓的氛围。

第三句写扣题发挥,从仰望的角度写山路之陡峭曲曲。从山下向上望去,只见山路盘旋而上,被层层叠叠的`树木和岩石遮断阻隔,有时又露出那么一小段,就这样时断时续,蜿蜒而上,层层盘旋,越盘越高,越高越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巧妙的视角,将江南山路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也凸显了山乡生活的大背景。同时,又暗扣了一“行”,暗写了诗人沿山路而上,边登山边欣赏的情形,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如果没有这一句,那么最后通过山田放水声写春耕也就没有依据了。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写的是山乡农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诗人关注的是山乡的春耕,此时终于凸现出来了。这时,诗人已经来到了山上。低头俯瞰,只见山下斜坡上面层层如梯的水田平整如镜,在阳光的反射下,带子似的一道道绕在山间;从梯田方向正传来汩汩的放水声。由放水声可以想见农民们巳开始播种稻谷,繁忙的春耕就此拉开序幕。至此,首句布谷鸟的劝耕得到了呼应,全诗的主旨得到了凸显,诗人山行之始就带有的欣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作者本来就热爱自然,本来就对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村生活极为欣赏,当自然景物已经和人们生活和谐地融为一体时,诗人怎能不由衷地赞美和歌唱呢?[2]

《夜渡江》全诗翻译赏析 篇5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

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悬。

心悬:心神不定。

参考译文

江中小洲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天空也呈现一片苍茫晦暗之色。

船只轻小人不觉其动,看到船边缆绳被拉直才知道船夫正背纤而行。

听见笛声从对岸传来知道离岸不远了,又闻到荷花香味知道岸边长满了荷花。

夜色虽然晦暗却可看见隐约的帆影,在黑暗中好像悬挂在空中犹如渡客提心吊胆一般。

赏析

《夜渡江》是唐代诗人柳中庸(一作姚崇)的诗作。这首诗描写夜晚乘船渡江情景,诗人抓住夜色晦暗的特点,写出渡江的感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江上景色,但由于充分调动了视觉以外的听觉、嗅觉、感觉,使江上风光实际上已经融揉在诗人的感受之中了,艺术构思颇为独特。

《微雨夜行》全诗翻译赏析 篇6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的诗意:只觉得衣裳潮湿,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出自白居易《微雨夜行》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注释】

①漠漠:阴云密布的样子。

②稍稍:稍微,略微。

③但:只。

④亦:也。

【参考译文】

秋天阴云密布,夜晚略微感到寒气。只觉得衣裳潮湿,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赏析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描写夜雨的诗。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秋夜给人的寒意,后两句以“衣裳湿”,却听不到雨来来写秋雨的细密。

此诗创作背景不可得知,不知因何事,作者独行于秋夜秋雨之中。“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两句写秋雨将至的所见所感。秋云密布,天色已晚,一阵寒气袭来,让人略感到寒冷。“秋云”是秋雨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夜寒”则是秋雨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但作者并没有点出雨字。“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两句,尤为精妙,将秋雨的细腻之质刻画得十分淋漓。这秋雨是极其细微的,那“夜寒”尚且能使人实实在在感觉到,而这一样寒冷的`秋雨却让人根本觉察不到,更不用说听到雨声,看到雨点了。它就像濛濛的雾气,浸润着人衣,久而久之,衣服变得潮湿,作者才发觉:原来是下雨了!

《玉楼春》全诗翻译赏析 篇7

南宋 刘克庄 《玉楼春》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注释:

别本题作[戏呈标节推乡兄]。节推,节度推官,宋代州郡的佐理官。

长安:借指都城临安(杭州)。

青钱:指铜钱,古时钱币因成色不同,有青钱和黄钱两种。

无何:没有什么,意谓什么正事都不做。

呼卢:古时一种赌博,又叫樗蒲,削木为子,共五个,一子两面,一面涂黑,画牛犊,一面涂白,画雉。五子都黑,叫卢,得头彩。掷子时,高声大喊,希望得到全黑,所以叫呼卢。李白《少年行》:“听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

机中字:用苏惠事。晋窦滔妻苏惠字若兰,善属文。滔仕前秦符坚为秦州刺史,被徒流沙。苏氏在家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用以赠滔。诗长八百四十字,可以宛转循环以读,词甚凄惋。

玉人:指歌妓舞女之类。

神州:中国,此指国家的领土。

水西桥:刘辰翁《须溪集·习溪桥记》载“闽水之西”(在福建建瓯县“,为当时名桥之一,又《丹徒县志·关津》载”水西桥在水西门。“此处泛指妓女所居之处。

译文1:

年年骑着高头大马在京城里东奔西跑,竟然把客舍当成了家里,家里反而像成了寄宿的地方一样。每天都拿着青铜大钱买酒狂饮,整日吊儿郎当,无所事事一天混到晚,每天晚上点起红烛掷骰赌博,经常都是彻夜不眠一直到天亮。你应该知道,妻子的真情容易得到,妓女的心思却难以触摸猜透。西北的神州还有没收复,男子汉应该有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切不要为了红粉知已而把而轻易地流下几行男儿泪。

译文2:

好一位同乡的林老史,身在国都,应卯官衙,却年年岁岁,冶游无度。他跃马街市,有家不归,白日纵酒,夜晚豪赌,实在可叹!家有贤妻,他却从不理会她的坚贞严操;青楼的娼妇,他倒要百般去奉承她的心事。待到了明了那娇滴滴的玉人儿其实是一番虚情假意,他还要跑到水西桥下大滴其伤心沔,实在可卑!

译文3:

京城里、年年跃马又扬鞭,旅馆似家园、家园却像寄宿店。

天天无别事,拿着铜钱把酒换。点燃红蜡烛,掷骰(tóu)赌博夜不眠。

妻子织成回文诗,情意深挚文字浅。妓女貌美如天仙,得其真心难上难。

男子汉,应当是、放眼神州复中原,切不可、水西桥畔把泪弹。

赏析:

小标题“戏林推”,黄升《花庵词选》作:“戏呈林节推乡兄。”节推就是推官。首句“跃马长安”,指林推官骑马巡行首都的街市。长安本为汉、唐京师,这里用来借指临安(今浙江杭州)。他与作者同乡,家在福建莆田县,现在供职于京师,年复一年,长期以客舍为家,而在家之日倒反而如寄旅之客一般,十分短暂。

接下两句,从“客舍似家”引出林推官的日常生活。白天是将钱沽酒豪饮,更无别事。“无何”,见《汉书·袁盎传》:“南方卑湿,丝(即盎)能日饮,无何,说王母及而已。“师古曰:“无何,言更无余事。”晚间则高烧红烛,通宵赌博。作者在另一首《菩萨蛮》戏林推是亦说:“小鬟解事高烧烛,群花围绕樗蒲局,道是五陵儿,风骚满肚皮。玉鞭鞭玉马,戏走章台下。笑杀灞桥翁,骑驴风雪中。”可见林推官是在妓院中进行赌博。“呼卢”,指呼“卢”的声音。《晋书·刘毅传》:“后在东府聚,樗蒲大掷,一判至数百万……毅次掷得雉,大喜,褰衣绕床叫。谓同坐曰:‘非不得卢,不事此耳。’裕恶之,因挼五木久之,曰:‘老兄试为卿答。’既而四子皆黑,其一子转跃未定。裕喝之,即成‘卢’焉。”五木类似骰子,五子全黑称为“卢”,掷得“卢”便获全胜,所以赌徒们都连声呼“卢”。对于同乡友人这样的生活方式,作者是深感不安的,所以下片就着重在劝慰和激励。

下片“易挑”两句运用对比,一方面是家乡对丈夫的爱情忠贞不渝的妻子,另一方面是京师妓院中三心两意的美人。“锦妇机中字”,见《晋书·窦滔妻苏氏传》所载:“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图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作者认为,林推官妻子的真挚情意犹如苏氏锦织回文诗那样明确易解,而妓女变化多端的心事却是难以捉摸,相形之下,应该珍惜妻子对自己的一片深情。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陡然振起,“男儿西北有神州”,这句话是全词中心思想所在,作者慨然指出,大丈夫生当国家难之秋,应以收复中原为己任。“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戴复古《水调歌头》)这是多少爱国志士一致的心愿。末句针对上片林推官沉湎于声色的生活,希望他不值得为那些水西桥畔的妓女抛洒泪水,而是要振作起来,有所作为,为恢复中原增添一分力量。

赏析二:

此词是刘克庄为规劝林姓友人而写的一篇佳作。饮酒狎妓,原是文人津津乐道的快事。但时值国运衰颓,时势艰危,词人早已没有了心思。因此对林姓友人的纵酒狎妓生活深感惋惜和遗憾。因而写词予以规劝,颇具辛派词人特色。

词的上片极力描写林的浪漫和豪迈。“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言其久客轻家。“长安”借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年年驰马于繁华的都市街头,视客舍(借指酒楼妓馆)如家门而家门反象寄居之所,可见其性情之落拓。“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则具言其纵情游乐。二句盖从杜甫《偪侧行赠毕四曜》“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及晏几道《浣溪沙》“户外绿杨春系马,床前红烛夜呼卢”等语化出。“无何”即无事,“呼卢”指赌博。日夜不休地纵酒浪博,又可见其生活之空虚。

作者在其它词作中也提到过这位林姓朋友的狎妓纵欲生活,可以互参。如此描写,表面上是对林的豪迈性格的赞赏,实际上则是对林的放荡行为的惋惜。

下片就点对林的规箴。“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二句对举成文,含蓄地批评他迷恋青楼、疏远家室的.错误。妻子情真意切,忠实可靠,妓女水性杨花,朝秦暮楚,一点也不值得信赖。结末“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二句熔裁辛弃疾《虞美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及《水调歌头。送施密圣与帅江西》“同贱子亲再拜:西北有神州”等句意,热情而严肃地呼唤林某从偎红倚翠中解脱出来,立志为收复中原建立一番功业。“水西桥”是当时妓女聚居的一个地方,“莫滴水西桥畔泪”即不要同那些妓女们混在一起,洒抛那种无聊的伤离恨别之泪。这样的规箴,辞谐而意甚庄,“旨正而语有致”(《艺概》评后村词语)。末二语尤见壮心,“足以使懦夫有立志”(《白雨斋词话》评此词语)。

《黄氏延绿轩》的全诗翻译赏析 篇8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这两句说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江边丛生的草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葱葱”、“靡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出自明代诗人高启《黄氏延绿轩》

葱葱溪树暗,

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

一时放春入。

注释

芜:丛生的草

翻译

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

江边丛生的草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

下雨过后打开帘,

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

赏析

李白《金陵》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篇9

金陵三首

李白

【其一】

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⑴。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⑵。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⑶。

醉客回桡去⑷,吴歌且自欢。

【其二】

地拥金陵势⑸,城回江水流⑹。

当时百万户⑺,夹道起朱楼⑻。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⑼。

空余后湖月⑽,波上对瀛州⑾。

【其三】

六代兴亡国⑿,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⒀。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注释:

⑴晋元帝南渡江,于金陵即位,遂都之。

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诸葛武侯称为帝王之宅。

⑶《隋书》:陈祯明三年,隋师临江,后主从容言曰:“齐兵三来,周兵再来,无勿摧败,彼何为者?”都官尚书孔范曰:“长江天堑,占以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度耶?”

⑷颜师古《汉书注》:“楫谓棹之短者也。今吴越之人呼为桡。”

⑸拥:环抱的样子。金陵: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钟山。《艺文类聚》:徐爱《释问略》曰:建康北十余里有钟山,旧名金陵山,汉未金陵尉蒋子文讨贼,战亡,灵发于山,因名蒋侯祠。故世号曰蒋山。

⑹这句意为:江水绕城而流。

⑺当时:指六朝。

⑻谢朓诗:“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搂。”

⑼国:都城。亡国:指相继灭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两句意为:金陵到处是春草,王宫湮没于丘墟中。

⑽空余:只剩下。后湖:一名玄武湖,在今南京市东北。《初学记》:建业有后湖,一名玄武湖。《景定建康志》:玄武湖亦名蒋陵湖,亦名秣陵湖,亦名后湖,在城北二里,周回四十里,东西有沟流入秦淮,深六尺,灌田一百顷。《一统志》:玄武湖,在应天府太平门外,周回四十里,晋名北湖。刘宋元嘉未有黑龙见,故改名,今称后湖。

⑾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玄武湖中的小洲。

⑿《小学绀珠》: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皆都建业。

⒀《景定建康志》:洛阳四山围,伊、洛、瀍、涧在中。建康亦四山围,秦淮、直读在中。故云:“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李白云“山似洛阳多”,许浑云“只有青山似洛中”,谓此也。《太平寰宇记》:《丹阳记》云:出建阳门望钟山,似出上东门望首阳山也。

译文:

【其一】

晋家朝廷南迁长江,金陵就是当时的首都——长安。

地势有帝王之气,山水则虎踞龙蟠。

金陵空自壮观,长江亦非天堑。

酒醉回船归家去,口吟吴歌独自欢。[3]

【其二】

金陵地势雄壮,江水空摇,高墙巍峨不动。

东晋在这里建都,百万富豪纷纷在这里夹道修建高楼。

东晋终于灭亡,宫殿被荒草湮灭。

只有玄武湖上的明月,在波浪上空注视着曾经繁华的江洲。

【其三】

魏晋六代,兴衰迭起,我且痛饮三杯,为金陵高歌一曲。

这里的宫殿不比长安的少,四周山峦围城,比洛阳的山更多。

古殿傍边吴王种植的花草,深深宫院里美女穿戴着的晋朝样式的绮罗绸缎的服装。

都随着人事变换而消失,就像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回。

简析:

《金陵三首》是一组五言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即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秋。金陵是六朝帝都,当时人口很多,建筑华丽,经济、文化发达,到唐时已衰落。李白在这首诗中怀古喻今,金陵暗喻当时已陷落的京都长安和东都洛阳。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

上一篇:护士个人辞职申请书标准下一篇:特邀监察员、兼职监察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