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课程问卷调查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理学基础》课程问卷调查(精选11篇)

《管理学基础》课程问卷调查 篇1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形式,对我院来说只是刚刚起步,为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以利于我们今后教学的不断改进,请各位同学从实际出发,认真回答下列问题,谢谢!1. 你认为在专业课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方式:

1>很好 2>好 3>一般 4>不好

2. 你认为用双语教学是否影响了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1>影响很大 2>有影响 3>影响很小 4>没有影响 5>3. 你认为所使用的教材:

1>很难 2>较难 3>一般 4>较容易 4. 你的外语水平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教学和学习方式:

1>能适应 2>有点困难 3>非常困难 5. 你认为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你的外语水平:

1>有较大提高 2>有提高 3>一般 4>没有提高 6. 你课前所用的预习时间:

1>4小时以内 2>4-8小时 3>8小时以上 7. 你课后所用的复习时间:

1>2小时以内 2>2-4小时 3>4小时以上 8. 你所喜欢的授课形式:

1>全英文 2>全中文 3>中英文 9. 若采用中英文授课形式,中英文所占比例为:

1>1:2 2>1:1 3>2:1 10. 你对这门课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管理学基础》课程问卷调查 篇2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护生,学习动机

近年来, 护理人员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为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带来机遇, 同时也对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 为提高教学质量, 除应用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学习外[1], 还应了解护生学习该课程时存在的问题及学习动机, 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选取我校435名在校护生, 调查其护理学基础学习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由于我校护理学基础课程开设于一年级下学期及二年级上学期, 因此选取护理专业一年级、二年级共435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 一年级209名 (女生207名, 男生2名) , 二年级226名 (女生223名, 男生3名) 。

1.2 方法

参考相关资料[2]并结合授课体会, 自行编制“课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针对护生护理学基础学习状况进行调查。该问卷旨在了解学习该课程的内在、外在动机, 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等。1~4题是对护生该课程基本学习情况的调查, 5~13题是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调查。

将有效问卷进行编号, 录入SPSS 19.0, 由两名研究人员核对后进行统计分析。对1~4题进行描述性分析, 5~13题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课程学习基本情况

我校一、二年级护生护理学基础学习情况见表1~4。

2.2 课程内在学习动机

问卷中第5~13题是按“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分别记1、2、3分, 以调查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得分越高表明内在学习动力越弱。对得分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5。

3 讨论

3.1 课程学习基本情况

大部分护生对课程学习要求是“知道个大概”, 而对学习要求“很清楚”的比例二年级 (35.8%) 高于一年级 (14.4%) , “不清楚”的比例二年级 (1.8%) 低于一年级 (2.3%) 。说明经过一年的学习, 护生对学习目标更清晰, 学习也更有侧重点, 但教师还应进一步强化课程学习要求, 使护生有的放矢, 不要因为盲目学习而产生厌学情绪。

就学习情况来看, 护生平时“很努力学习”的只占35.9%;想学没时间学的比例一年级高于二年级, “等期末再开始冲刺”的比例二年级高于一年级。有27.4%的护生或多或少曾经逃过课, 一年级“从不逃课”的比例高于二年级。这反映出很多护生仍是把期末考试成绩当成学习动力, 大部分护生平时未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而是考前临阵磨枪。一年级学生刚入校, 学习积极性较强, 遵守纪律, 出勤率高;但由于要参与大学多元的学习、娱乐活动, 时间安排紧张, 课下学习时间较少;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生活, 时间安排较有序, 但学习态度松懈, 上课积极性下降。可见, 对一年级学生我们要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提醒其合理安排时间;对于二年级学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2], 强调平时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

注:*P<0.05, 差异有显著性

3.2 课程内在学习动机的特点

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总分低于一年级学生 (P<0.05) , 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二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强于一年级。在“喜欢本课程”“喜欢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发表相关见解”“学习新内容之前, 都会认真进行预习”这3个项目上, 二年级的积极性明显高于一年级 (P<0.05) , 有显著性差异。可见,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接触专业相关课程, 对其缺乏了解和兴趣, 且基础护理学内容多, 加之学习方法还不适应本课程要求, 掌握起来较困难。通过一年的学习后, 二年级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有所提高, 且知道主动学习, 积极思考问题。而对于将要从事护理行业的护生来说,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3], 这也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一项素质。

4 建议

研究发现, 一年级学生学习态度较好, 但不知如何学习, 按高中时的题海战术、背诵等方式学习, 但由于大学学习内容多, 平时少有作业, 导致其不知如何自学。因此, 我们应鼓励护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可以通过一些学习交流活动, 教会其如何自学, 尽快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环境。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以及考试, 已经总结出一套相对有效的自我学习方式, 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部分护生认为上课所学知识以后用不到, 不听讲甚至逃课, 纪律较松散。因此, 我们要引导护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并从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等途径加强课堂教学效果[4]。

参考文献

[1]程小萍, 邱忠仪.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8 (26) :1-3.

[2]卢燕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高职内科护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4) :38-39.

[3]贺采英, 雷俊.后现代教育对临床护理教育的启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 :222-223.

《管理学基础》课程问卷调查 篇3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课程标准;基础教育;学习方法;评价测量

数学课程改革在全国开展以来,其实践效力一直是数学教育界持续和高度关注的。笔者于2014年3月4日在重庆市第一中学实习,在实习期间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访谈教师(主要)以及深入课堂听课等获得了许多数学教学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也获得了一些成果。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教育改革尤其如此。数学新课标不可否认有非常多成功的地方,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一、数学新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

1.数学课堂的情境化与去情境化问题

在之前的学习和这次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新课标似乎很倡导把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比如教材中设置了斐波拉契的兔子问题等,就是一些很好的情境问题。但也应看到,强调数学来源于现实并服务于现实,这种想法和做法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些教师把情境仅仅理解成现实或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就构成了一种偏见。实际上,情境还应包括数学内部的问题,即在数学知识与逻辑线索中的层次构成和顺序结构所呈现的因果关系和铺垫性。

与设置现实情境相比,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去情境化”。这是学生数学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从低级迈向高级的重要步骤。但数学教学实践中,这一步却常常被忽略。

2.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知识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必须具有大众性和实用性”这种提法具有相当的片面性

必须指出的是,所谓的“学生需要”,其实更多的是教育或者说是社会所赋予的。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有很强烈的成才欲望和成功欲望,因此就不能把大众性和实用性等同于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单纯强调面向大众、面向生活,并相应减低教学要求,这种课程意图总体上是不可取的,也是不会实现的。

3.虽然已有所涉及,但整体上没有较好体现信息时代、高技术时代数学知识的特点

表现为与计算机科学的关系不够密切,初步的离散数学的知识偏少,与算法等计算机语言相关的知识要求过于简略。算法一章通常只要两节课就讲完,教师与学生都不会重视,算法的设计又不在考纲中,不能体现算法所要让学生达到的要求,反而成了浪费教师和学生时间的课程。

4.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以及高中课程(如选修课)的实施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新课改对某些能力要求降低,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适应,影响到高中阶段的思维发展。二是高中教材同初中段教材衔接不好。许多初中未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高中模块教材中也未有体现,但在练习题中出现了。在“体系创新论”的时髦理论下,模块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代数、几何、三角的分科,破坏了千百年形成的科学体系,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作为结构性的缺陷,关键是主管部门是否有决心和魄力进行适度的微调和渐进式的修改。数学课程标准在各地已经实施了8~10个年头不等,虽然反映出来的问题重重,但是,课改制定者却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动。所幸的是,数学教学实践自身具有对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的修正功能,这是调研中发现的一个实践性极强的法则。当然,这个法则并不是完全属于教学规律内部的运作机制,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由社会需求决定。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都十分清楚,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不对课程标准的载体——教材加以有效地改造,而是完全按照课程与教材的意图去教,教学后果会不堪设想。

二、数学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异化

应试教育的格局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一种主流文化并有日益强化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课改的基本意图在实践中被大面积地异化了。

从知识内容上讲,新课标的意图很简单,如果教材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负担就轻了。然而,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就数学教学的规律来看,教材习题内容配置相对简单,量也较少,很难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因此,93%的数学教学的现实是,教师在完成课本基本内容的教学之后,还要补充大量的“同步训练”内容,为了升学,校外辅导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如果考查新课改的效果,极有可能得到的是新课改很有成效的虚假结果。教材编写得相对简单,表面上好像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支撑学生成绩的补充材料、课外辅导课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就应该引起课程设计者的警觉。如果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无视或远离社会价值目标,那么在实践中,必然会出现一种朝着社会“主导”价值的回归。研究者陷入了痛斥应试教育却离不开应试教育的怪圈里面。这一深刻的教育矛盾仍将会持续。

三、学习方式与评价测量:变革与矛盾

《管理学基础》课程介绍 篇4

基本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管理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按管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管理职能、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等知识和技能模块进行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方法和应用相结合。

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够熟悉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基层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任课教师要求:管理学专业教师,具备讲师及以上技术职务。《市场营销》课程介绍

基本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按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市场营销控制、市场营销调研与信息管理等知识和技能模块进行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方法和应用相结合。

基本要求: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初步具有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预测、营销策划、营销组合、信息处理、与客户沟通等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营销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教学改革 篇5

《管理学》是高职管理类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理论性、抽象性、技术性都比较强,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应是《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加强专业教育,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入门课,按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为了加强新生对管理类专业的了解,增强对管理类专业的学习兴趣,坚定学习信心,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开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一)做好新生入学前的专业教育

管理专业新生入学后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专业教育,一方面可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介绍,通过管理学科的脉络划分,强调管理学在管理类专业中的必要性,从学生的思想上加强对于本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可邀请企业及管理方面的专家为学生做专题的管理学术演讲及讲座,通过实际应用强化学生对于管理学的认知。

(二)公开教学计划,让学生心中有数

公开教学计划,是指任课教师在讲课前组织学生学习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知晓三年所开设的课程及教学计划进程,明白通过三年的学习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便学生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明确奋斗目标。

(三)将管理学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带到实践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让学生知道:知识是需要指导实践的。比方说管理学中强调期望理论,可以举例学生在为购买商品时总会对所购买的商品价值、功用有所期待,而等到实际购买后,会对此商品进行客观评价:当预期大于实际值时顾客就会觉得满意,对商品的评

1价就会高,反之就会低。贴近生活的实例会加深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认可。

(四)成立学习小组,营造学习氛围

学习小组最好是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一方面便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对学习中的问题随时展开讨论;另一方面在今后的案例教学、分组讨论都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课前的教学准备,使学生对管理专业有了一个粗略的感性认识,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为学好《管理学》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吃透”教材,写好教案

要讲好《管理学》,必须“吃透”教材,写好教案。从教材到课堂教学,中间一环就是教案。教材要通过教案来具体化。

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对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程序等都做出规定。教案一方面要与教材相联系,体现教材的要求,使教材更加具体化;同时教案也要对教材进行充实和完善。例如在贯彻新政策新制度,吸收新观点新方法时首先需对原规定内容作适当调整;其次,可适当补充形成和提高课程综合素质方面的内容,如公司要闻、人物、故事、学会、学术等。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方面应充分考虑该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衔接,处理好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把素质教育思想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从教学的全过程看,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在明确教学目的,写好教案之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的决定性因素。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高职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都有较大差异。而《管理学》教学内容的概念性较强,趣味性不够,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为此,要在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条件下,有效地开展

《管理学》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以引导启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导”,是启发、是引导,当好“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大纲”为原则,对理论部分的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把课本中较为重点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以多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而不是仅仅告知结果,简单地从理论上来论证是非。此外,每次课可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释疑解答或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训练,这样会起到巩固知识、集中学生精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效果,达到从根本上避免“一言堂”或简单重复的教学方式。

(二)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寻找适合初学者分析的案例。对初学者进行案例教学,一般适宜采用在理论阐述后举出案例佐证。即在讲解完有关的知识以后,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先给学生相关的案例,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促使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自由发言,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则从中进行指导、启发、总结,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对于教材中一些浅显易学的内容,可留给学生去自学,教师应事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要求,指出应掌握的重点问题以及参考书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可转变角色,让学生参与教学,即教师选取某一章节内容,让学生自己备课讲授,讲完后,老师进行点评,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教学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体会到教师的艰辛和付出,体会到自己知识面的狭窄。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胜过单纯地苦口婆心的说教。此外,还可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通过书本之外的各种途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及能力,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下,引导学生“要学”比“学好”更重要,指导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配套的是教学手段的更新。目前,我国重要教学手段仍是以“教案+粉笔+黑板”为主。为了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要求,《管理学》课程应逐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引进或组织教师自行制作教学课件,对课程的内容力求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表述,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可建立校园网,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课件、实验指导和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在网上运行,以便学生查阅。

四、改革考试内容

《管理学基础》课程问卷调查 篇6

摘要: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对学生素质的成分和组织进行了系统分析,把学生的素质分成三类:先天的、习得的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这为素质教育的人才观奠定了基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也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建构主义贯穿于课改及《纲要》的始终,课改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对建构主义一次勇敢的尝试。关键词: 素质教育 心理学基础 建构主义

这学期,我们开设《英语教育心理学》这门课。学习的过程中,我阅读了一本皮连生的《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心理学基础》。这本书主要论述了课程改革背后的心理学依据。

这篇读书报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素质教育以及心理学基础上的素质观,第二部分是论述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关系,第三部分,谈谈自己阅读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感受。

1.素质教育与素质观

在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素质教育是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举措。

国家教委早在1990年就已经确定了素质教育的总纲领为“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规定素质教育,是什么样的素质观在指引我们? 罗伯特·加涅在1992年修订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对学生素质的成分和组织进行了系统分析。

对一个人的素质的分析有各种着眼点。加涅对学生素质的分析,强调学生是学习者,他们身上形成的素质应有利于继续学习和未来的发展,他把学生的素质分成三类:先天的、习得的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

关于学生素质的先天性,加涅只列举了三个例子。从信息的输入来看,人的视敏度有个别差异;从信息的内部加工来看,人类个体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7-2个组块;从信息提取来看,其速度也有先天差异。对于这些和其他由遗传决定的学生的品质,教学的目的不是通过学习去改变它们。相反,应“避免超越人类潜能”。

加涅倾注了毕生精力,找到了支配人类行为表现的五种学习结果,这五种学习结果也称五种习得的性能。这五种学习结果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言语信息也称陈述性信息,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是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相当于我国“双基”教学中的基础知识。

智慧技能就是根据某种语法规则说话、造句,或运用某些数学、物理、化学规则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当于我国“双基”教学中的基本技能。

认知策略有些类似于学习方法。学生所具有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认知策略,一般为与注意、知识的编码和提取有关的策略。加涅认为,聪明的学生一般善于运用认知策略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是个体习得的、决定个体行为选择方向的相对稳定的内部状态或反映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如对人、对物、对社会、对自然的热爱的态度。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态度教育大致相当于德育,不过态度涉及的范围大于德育。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一套操作规则,二是肌肉协调能力。人的动作技能绝大多数是后天习得的,如音乐课上学谈钢琴,美术课上学画画。

由于教育目标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有了加涅提出的这五种习得的素质后,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变得非常明确了。

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有两点:一般能力和差别能力、人格特质。

智力包括一般能力和差别能力,差别能力从一盘能力中分化出来,如特殊的记忆力,因此,智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人格特质包括焦虑性、成就动机、性格倾向性、谨慎性、冲动性等。人格特质在量上因人而异,从而构成了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加涅的理论只是支撑素质教育的心理学理论之一,这里由于篇幅原因,其他理论就不一一列举。

2.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关系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也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的实际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迁移性、有效性等特征。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其本质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与借助教师或他人呈现问题、讲解问题、得出答案的问题解决过程相对。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几乎所有的合作学习模式都具有两个共同的本质特征: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也就是说,合作学习需要小组的成员积极进行分工协作,个体的学习成功依赖于小组的学习成功。二是个体的可依赖性。即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学习中承担的任务,并且各负其责,各尽其力。

倡行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自主、协作。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

3.读后感

上文中提到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这三种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主张不谋而合。

很明显,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建构主义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建构主义又是怎样具体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建构主义者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解释或假设,并非问题的最终答案,学生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可见,新课改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受到了建构主义的一些影响。

长期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新课程改革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这与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的“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相一致。

我国以往的课程评价存在好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指标单一,重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单一,多采用纸笔考试。此次课改指出要提倡发展性评价;倡导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纸笔考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小组讨论、研究论文等综合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这与建构主义所提倡的“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观符合。

建构主义贯穿于课改及《纲要》的始终,这里只是列举。课改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对建构主义一次勇敢的尝试。

以上也只是皮连生的《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心理学基础》的一部分和自己的一些思考。总之,这本书使我对课改在心理学上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

参考书目

《管理学基础》课程问卷调查 篇7

关键词:电路分析,学习基础,教学针对性,期初调查问卷

《电路分析》课程是多个专业的职高学生最初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性和理论性强, 课程内容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方法的掌握, 学生的学习基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 对学生的学习基础缺乏了解将给教学带来很多问题, 使教学陷入被动。常见现象如下:

1.新开课程的初期教学中, 由于对新教班级的学习基础缺乏了解, 导致部分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教学效果相差甚远, 到后期教学时, 往往积重难返。

2.由于对各班级学习基础的差异缺乏掌控, 初期的课程教学往往缺乏针对性, 常会导致不同班级对同一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有明显差距。

要改善这一状况, 教师应该尽早开展有意识地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活动, 并尽量缩短活动周期, 避免在对教学对象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基于这一思路, 笔者组织了一项调查研究活动, 主要内容如下:在学期初即通过问卷调查来初步了解评估学生的学习基础, 并根据调查结果来调整改善教学, 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持续观察调查对象的学习效果, 与往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 检验教学调整改善带来的实际收益, 为更深层次的教学改善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围绕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意义进行分析, 具体如下。

一、问卷设计的准备工作

在问卷设计的准备阶段, 我们明确了以下几个事项:

(一) 确定了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

我们将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确定为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来评估当前任教班级的学习基础, 从而针对当前任教班级制定出具体到单个或一类知识点的教学改善措施,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具体实在的帮助。

(二) 确定了问卷的内容结构和体现形式

通过对长期积累的课堂问答记录、试卷和实训考察记录等学生学习资料的整理分析, 我们认为课程学习效果受学生学习基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分别为数学运算能力、文字理解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思维拓展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我们将问卷内容结构总体上确定为五类基础能力的调查 (卷面上不出现类别划分的标题) , 每个类别中再分别选取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相关知识点来设计问卷题目, 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学习某个具体知识点所需的基础知识状况, 又可以考查学生学习某一类知识点所需具备的基础能力状况。在题量设置上, 考虑到教学课时安排和学生答卷效率等因素, 每一类调查题的数量确定为5道题。由于问卷调查时间放在了期初, 此时学生尚未学习课程内容, 所以问卷内容不能体现为对课程内容的直接考查, 但又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 这就需要对问卷内容的体现形式进行处理, 因此我们将问卷内容的外在形式确定为对日常认知、初中学科基础知识等方面的考察, 而将课程内容隐含在其中。

(三) 确定了问卷调查的对象

我们的主要调查对象是刚接触《电路分析》课程的职高学生, 通常是职高一年级或刚升至二年级的学生。为使调查对象能适应问卷难度, 在问卷初稿完成后, 我们会在初中三年级学生中开展试验性调查活动, 以根据调查结果来调整问卷难度。在我们已开展的两轮调查活动中, 共有10个班级的职高一年级学生 (458人) 参与 (另涉及4个班级的初三学生不作为本文分析对象) , 本文中与问卷相关的分析皆以此群体的反馈信息为基础。

二、问卷的设计分析

调查问卷在内容结构上分为五个类别的基础能力调查, 各类型的调查题并不为某类别题型所特有, 在对形式进行适当调整后也可以为其他类型所用。下列举例分析中, 出题背景、预计答卷情况等分析基于对以往教学过程中课堂问答、试卷和实训考察等渠道积累的资料的分析, 实际调查结果则基于答卷的统计分析, 分析结论主要服务于相应知识点的教学改善。

(一) 数学运算能力方面

《电路分析》中大部分知识点与计算有关, 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某知识点也往往仅凭考题的计算结果, 因此, 当学生出现学习问题时, 我们很难确定问题是出在知识点的理解运用上还是基础运算能力上。本类型调查题的设计用意在于了解学生总体的基础运算能力的状况, 以避免课程教学脱离学生运算能力的实际情况。下举一例:

例1将144个人分成A组和B组两个小组, 并使A组人数为B组的3倍, 则A组人

数为多少?

1. 出题背景: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顺利完成的分配运算, 到了电路分析中对电压电流进行分配时却出现了问题, 部分学生甚至不能完成两串联电阻的分压运算。本题的用意在于评估当前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完成最简单串联分压的运算能力。

2. 调查结果:

本题的答题正确率预计在各班平均75%左右。实际调查结果是, 各班级中最低正确率为84%, 最高正确率为87%, 平均正确率为85%, 比预计情况要好。

3. 分析结论:

各班皆有近15%左右的学生将在进行两电阻分压运算时遇到困难, 由于人数不多 (最高为7人) 且问题出在最基本的运算能力上, 可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重视与这些学生的互动, 将运算演示做到位。

(二) 文字理解能力方面

课程中有大量的文字概念, 理解这些文字概念是掌握课程内容的前提, 但学生常会因为理解不了或是认为自己理解不了, 而选择去机械性地记忆概念, 甚至索性放弃概念学习。其实, 很多概念仅仅是在学生日常认知的基础上附加了专业术语等学科形式, 对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本类型调查题的设计用意在于了解学生总体的文字理解能力的状况, 以从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概念教学的预案。下举一例:

1. 出题背景:

很多学生在运用欧姆定律时会忽略电阻定律的限制, 在根据额定功率计算实际功率时又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本题将电阻定律和欧姆定律间关系的核心概括为一段文字描述, 这段文字的假设条件较多, 意在评估学生现有的文字理解能力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对两定律关系的理解。

2. 调查结果:

本题的答题正确率预计在各班平均70%左右。实际调查结果是, 各班级中最低正确率为50%, 最高正确率为76%, 平均正确率为64%, 与预计情况接近。

3. 分析结论:

这段文字基本就是教师在课堂讲解时的语言描述的核心意思, 而各班竟有从24%到50%不等比例的学生理解不了这段文字, 为此在进行此类综合性内容的教学时, 可尝试安排单独的课时, 来专门分析具有关联性的多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同时, 必须优化讲解方式, 加大对概念性文字中各条件的地位、作用和彼此关系等的分析力度, 进而培养学生对有关联性的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逻辑分析能力方面

《电路分析》的学习很依赖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逻辑谬误和悖论, 如学生计算的有效值会超过最大值、竖直方向的导线上画上了水平方向的电流、线圈两端的感应电动势的极性相同等等, 而这些情况往往又出乎教师的预料, 成为了课程学习的隐患。本类型调查题的设计用意在于尽早发现学生在逻辑能力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在教学上有所准备。下举一例:

1. 出题背景:

在单独的KCL和KVL学习任务完成后, 支路电流法的核心学习任务无非是理清逻辑关系, 理解A=B+C-1这个关系式, 可以说从KCL和KVL到支路电流法仅一步之遥, 但很多学生止于这一步。本题基于支路电流法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 树洞、松树和柏树分别对应支路、节点和网孔, 松鼠总数、红腹松鼠数和长吻松鼠数分别对应总方程数、KCL方程数和KVL方程数。本题的设计用意在于调查学生对题目内容中各个对应关系的逻辑分析能力, 以评估学生学习支路电流法的困难程度。

2. 调查结果:

本题的答题正确率预计在各班平均55%左右。实际调查结果是, 各班级中最低正确率为34%, 最高正确率为57%, 平均正确率为44%, 预计情况实为调查结果中的最好情况。由于担心调查结果受到文字理解方面的影响, 我们对本题进行了后续调查, 结果表明当本题的三个条件中的某一个单独出现时, 学生基本不存在文字理解上的障碍。

3. 分析结论:

基本可确定问题出在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上, 答题错误的原因基本在于没能找出题目中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支路电流法的新课教学中, 我们可以将教学重心进一步向A=B+C-1这个逻辑关系式倾斜, 注意避免“单个方程式怎么列”“方程组怎么解”成为新课内容的主角。

(四) 归纳总结能力方面

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期望学生能自己从现象中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激励学生以这种方式进行学习, 因为我们知道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学习效果要明显好于被动地听讲。但实际上, 在教学上采用这种方式的收效会因班而异, 如果脱离了班级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氛围等实际情况,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本类调查题的设计基于部分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知识点, 用意是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估这种教学方式的可行性。下举一例:

1. 出题背景:

本题基于楞次定律中的“阻碍”概念, “阻碍”概念在本质上是比较简单的, 但是它的概念描述比较抽象而且具体体现形式太多, 会被很多学生误认为是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我们希望通过本题来评估有多少学生能从繁多的形式中自行总结出“阻碍”的本质。

2. 调查结果:

各班级中, 最低正确率为63%, 最高正确率为71%, 平均正确率为66%, 占比近2/3。

3. 分析结论:

在后面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用一来一回、双管齐下的方式:先面向调查结果中那近2/3的学生, 引导其从罗列的现象中自行归纳总结出结论, 再面向另外1/3的学生, 用前面得出的结论分析来分析具体的现象, 并且可以重点关照后者。

(五) 思维拓展能力方面

我们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大致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学生用”的阶段,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从第一阶段顺利过渡到第二阶段。能否顺利完成过渡有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教师在第一阶段中的教学投入, 二是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这里的思维拓展能力指的是诸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逆向思维、多角度思考等个人学习能力, 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投入的力度。不同的班级完成此过渡所需的教学投入是不同的, 无差别的教学将导致很多学生停留在第一阶段。本类调查题的设计用意在于了解任教班级的思维拓展能力的相关状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投入的力度, 使更多的学生能完成过渡。下举一例:

1. 出题背景:

相位关系是个灵活性很高的知识点, 需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 分析问题的角度也很多, 在具体表达形式上是无法穷举的, 课堂教学只能覆盖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 更多的形式要靠学生根据所学来拓展运用。本题的目的在于调查任教班级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以预划对相位关系各要点的教学投入的力度。

2. 调查结果:

答案以两类形式为主, A类为仅包含“甲的前方266米处是丙、丙的后方266米处是甲”两个答案形式, B类为在A类的基础上又多了“甲的后方134米处是丙、丙的前方134米处是甲两个答案形式”, 各班答案中, A与B比例最低的为69%比28%, 最高的为89%比9%。另外, 各班的答案, 也存在着极少比例的以下几种情况, 即只写了一个答案形式 (甲的前方266米处是丙) 的和计算错误的。

3. 分析结论:

根据A和B的比例总和, 我们认为, 当前学生在学习超前和滞后的相对性上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 在教学中应以引导启发为主;根据B的占比, 我们认为在分析相位关系时, 很多学生可能不能自觉完成互周角概念的拓展运用, 所以我们应重视对运用互周角概念的分析投入;根据其余答案的占比, 我们认为, 角度值的周角周期性很可能会阻碍学生对相位关系的判断, 所以我们应加大对角度值周期性的教学投入。

三、问卷调查的意义

(一) 使学生了解自己, 建立学习信心, 提升学习效果

我们一直认为, 对于职高学生, 提升学习效果不仅要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也要重视学习信心的建立。在问卷调查中, 答对的题目,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某知识点的信心, 避免因对自己能力的误判而消极对待甚至是放弃学习;答错的题目, 在教师的引导下, 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 并明确该不足是否不可克服, 做好相关的学习准备工作。这还能在学生尚有学习热情的学期初就帮助学生找到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着手解决, 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的有效途径。

(二) 使教师了解学生, 增强教学针对性, 提升教学效果

问卷调查帮助教师尽早地了解了任教各班学生在学习上的历史遗留问题, 也掌握了各班之间在学习基础上的差异, 从而可以使教师对具体的班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问卷分析中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结论”就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就目前实践情况来看, 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结论在实际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用以评价教学效果的各项指标趋好, 很多源于学生学习基础的问题被及早发现并应对, 避免了出现积重难返的局面。

我们的调查研究活动以期初问卷调查为起点, 紧随其后的是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持续性的观察、记录、比对、分析、总结等活动, 目的在于更合理地评价教学效果, 此过程涉及诸多琐碎的数据信息, 其对教学质量提升这一结论的支撑作用我们将另外撰文论证。

(三) 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提供着手点

问卷中的每一题都是针对具体知识点设计的,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可以为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具体可行的措施, 虽然这些措施带有应急性的色彩, 主要服务于短期内的本课程教学, 但由于调查题的设计中融合了能力调查, 使我们能够根据单个调查题的调查结果和类型题的汇总分析结果, 找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着手点, 在实施教学改善措施的同时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提升了部分个人能力。

四、总结

本问卷的设计调查及后续教学行为只是提升教学效果的诸多途径中的一条, 只是笔者与同事进行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通过这一尝试, 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己在教学上遇到的一些问题, 解除了一些疑惑, 相对提升了教学效果。一张调查问卷能解决的教学问题是有限的, 但如果每一次尝试都能发现并解决一些问题, 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更多的尝试必然能发现并解决更多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 调查研究的持续, 问卷的设计将更趋科学, 结论将更具教学指导价值, 甚或可能衍生出调查问卷之外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宝生, 高阳, 吴秀娥.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的理论教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5) .

《管理学基础》课程问卷调查 篇8

【关键词】高职 药学专业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PBL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124-03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 于1969 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提出,是被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效果较好的教学法,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近年来,PBL教学法逐步应用在我国医学教育中,但其应用于职业院校药学专业较少,笔者尝试将PBL教学法应用在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的部分内容教学中,并收到预期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

观察对象: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21名中药3+2班学生为授课及观察对象,5~6人/组,共4组。

授课内容:细菌各论——金黄色葡萄球菌。

时间:提前一周布置任务,学生课外时间准备;课堂1学时50分钟。

二、学情分析

(一)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药专业情况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药专业培养能熟练掌握中药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中药鉴别、中药调剂、合理用药、中药饮片生产、中药制剂生产及中药商品经营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就业方向为:面向中成药生产企业、中药营销企业、中药饮片厂、中药种植基地和药品质量检验部门从事中药饮片生产、中药调剂、中药购销、中药验收、中药种植、中药鉴定与质量检测等职业岗位群的工作。

(二)2013级中药3+2班入学情况分析

2013级中药3+2班是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新模式的高职招生班级,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原中药、药学专业中职学生,继续就读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专业;少数学生是社会药房实习工作后回校就读高职专业,他们对中药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三)2013级中药3+2班学生现有能力分析

经笔者课前以本班21名学生问卷调研,收回有效问卷21份,回收率为100%。课程所需主要能力如表1所示。

表1

三、课程内容设置依据

PBL 教学模式提倡以临床问题为引导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其模式对教师素质、教学硬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PBL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本次课程内容设置依据如下:

首先,根据表1显示,2013级中药3+2班有2/3以上学生具备自学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能满足PBL教学法的实施条件。

其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的内容总体来说涵盖面广、知识零散、逻辑性不强;尤其是各论部分,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有许多相似之处;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杂乱、容易混淆、难于记忆。因此,内容选择各论里一个重点内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PBL试点教学。

再次,本学科在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药专业开设总学时只有30个学时,总体时间较少,与PBL教学法所需较多时间相矛盾,而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教学新模式设置了1个学时的PBL教学。

最后,中药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区别在于学生就业方向完全不一样,教师设置讨论案例时,要选取跟该专业相关性的案例,内容可以精简微生物检验部分,增加中西药用药部分。

四、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自学的促进者、指导者;学生不只是学习者,而且是合作者和研究者,因此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角色和学生的学习角色。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教师不能“自导自演”,要善于把权力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是编剧、主角、配角……将讨论进行到底。PBL教学法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不仅要具备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更要掌握该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进展促进教学;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以深入浅出的教学手段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逐一攻破。PBL 教学法要求学生探索性、主动性、研究性地学习;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或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经过资料搜集后通过讨论、争辩及发言汇总等解决问题 。

五、PBL教学法实施方案

(一)准备阶段

1.教师课前准备:根据教学大纲,选取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案例,引入并提出问题 。

教师提前1周将需讨论的案例资料给学生。

2.课前学生查阅资料并讨论:每小组学生根据案例提出的问题通过网络、图书馆 、教科书或文献数据等查阅、搜集资料,以组长主持为基础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把结论打印成文待全班陈述。

(二)陈述与讨论阶段

安排在课堂上进行,时间控制在30分钟。(1)每组推荐1 名同学代表小组作中心发言,讲解病例并回答问题。(2)随后,学生可就疑问进行广泛性讨论。(3)教师仔细旁听适当启发和引导,如学生讨论仍不能解决时,则由教师解答。

(三)点评思考阶段

教师利用约15分钟点评。(1)主要是根据课堂讨论结果及学生回答时存在的问题,给予优缺点的正确评价,并指出讨论中未意识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重点强化大纲要求掌握的部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思路。(2)教师最后给每组评定一个成绩,经过成绩系数换算把该次讨论分数记录在学科平时成绩上,作为激励。

六、结果

PBL教学结束后,以本班21名学生作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1份,回收率为100%。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该次PBL教学,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讨论热烈,学生提问、发言、辩论踊跃。表2显示,多数学生认为该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增强同学间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能更好地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七、讨论与体会

(一)PBL教学法的优点和效果

这次PBL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教学效果良好。各种枯燥的医学微生物学各论内容中融入真实的临床案例,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在方便促进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强烈的学生会不断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在这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课前预习、准备资料,课堂上踊跃发言,课后仔细反思的自主学习过程得到充分调动。

第二,通过锻炼学生各项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学会并有效提高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等信息处理的能力;在案例讨论、情景教学过程中促进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问题讨论、辩论与寻求答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解决冲突的能力,适当地增强了学生情商水平。

第三,强化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记忆,使平时难以记忆的知识点在学生多次反复的讨论过程中记住,同时增加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第四,丰富了教师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巧和课堂组织驾驭能力。教学设计是PBL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此次课程前要像一个总导演一般预先把各种关键步骤和必要问题规划和罗列出来,预设计好各种教学程序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在整个课堂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和问题,教师合理地控制与收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应急处理能力与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 PBL教学法的缺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一,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使部分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 ,同时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个别学生不适应 PBL 教学模式,不能积极参与其中,依赖其他同学查找的资料或教师的总结,达不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第二,因为医学微生物学本身知识量较大 ,内容较繁杂 ,而应用 PBL 教学模式花费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而受学时数的限制,对有些问题不能充分、深入讨论;同时可能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容易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第三,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水平相对较本科生弱些,无法从该教学法体现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由于教学资源与教学时间的限制,无法在该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全面推广。

(三)建议和改进措施

第一,不建议把该教学法用于某个学科的前三次课堂教学。当师生沟通还不够成熟的时候,运用该教学法无法体现预期效果,甚至比传统教学效果更弱。教师可在尝试该教学法前通过多进行高强度的课堂提问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PBL的过渡与适应性。

第二,在实施PBL课堂教学过程前,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行模拟问答与答辩过程。让学生参与预设计的一个过程,以免发生课堂“冷场”现象。

第三,在实施PBL课堂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一些 “游戏规则”,增强趣味性与竞争性以此来增强全员参与度。避免某部分个体的依赖现象,防止滥竽充数行为,增加类似“车轮战”的游戏规则,等等。

第四,在实施PBL课堂教学时,教师得设(下转第129页)(上接第125页)置一个在课堂问答过程中更合理的以鼓励为主的评价体系。例如,在规定范围内问倒别人一个问题加0.5分,正确回答一个不同组的问题加1分等,完善具体评价细节,让学生积极性更加高涨。

综上所述,适当应用 PBL 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合理的运用PBL教学法对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利大于弊,是一种值得采用的教学方法。这虽然是对师生的一种挑战,但它发挥着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在今后,将 PBL教学法适度贯穿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各论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使之成为成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Fincham AG,ShulerCF.The changing face of dental education:the impact of PBL[J].J Dent Edue,2001(5)

[2]李娜,李波清 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1)

[3]朱红,李雪璐.PBL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体会与探讨现代[J].现代医药卫生,2012,7(14)

[4]胡明冬,徐剑铖 实施PBL教学法的优缺点[J].重庆医学,2O10(16)

[5]唐亚平,刘燕平,杨宏宝.当前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法的不足与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8(5)

【作者简介】张柯媛(1981-),女,广西贺州人,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检验系讲师。

《管理学基础》课程问卷调查 篇9

(一)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医源性损伤 2、安全环境

二、填空题

1、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

2、医院内适宜的病室温度一般为____、新生儿室、老年科室以及检查治疗

时候室温应____,以____为宜。

3、病室湿度一般指相对湿度,适宜的病室湿度为____。

4、通风效果视____、____、____、____而定,在一般情况下,开窗通风____即可达到换置室内空气的目的。

5、病室采光有____和____两种。

6、根据WHO规定的噪音标准,白天医院病区较理想的噪音强度在____。

7、病室内应保持安静,避免噪音,病室内的工作人员要做到“四轻” :____、____、____、____。

8、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9、医院常见的物理性损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__等。

10、医院内常见的机械性损伤有_____、_____等,对这些损伤应注意

防范。

11、无论是_____、_____、_____或心理性损伤,如果是由于医

务人员____及_____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损伤,均为

“医源性损伤”。

答案:

1、安静、整洁、舒适、安全

2、18~22℃、略高、22~24℃

3、50%~60%

4、通风时间、温差大小、气流速度、通风面积、30分钟

5、自然光源、人工光源

6、35~45dB

7、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8、感觉障碍、目前健康状况、对环境的熟悉度、年龄、诊疗方法

9、机械性、温度性、压力性、放射性损伤

10、跌倒、撞伤

11、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言谈、行为

三、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是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

A:安全性 B:休闲性

C:舒适性 D:整洁性和安静性

2、医院环境的整洁性不包括下列哪项:

A:病区护理单元 B:病人 C:工作人员 D:病人家属

3、适宜的病室温度一般应在:

A:20℃ B:20-22℃ C:18-22℃ D:22℃

4、新生儿室、老年科室的病室温度应在:

A:20℃ B:20-22℃ C:18-22℃ D:22-24℃

5、病室湿度一般应在:

A:40%-50%

B:50%-60%

C:60%-70%

D:20%-30%

6、为达到置换病室内空气的目的,一般开窗通风:

A:20分钟 B:30分钟 C:40分钟 D:50分钟

7、WHO规定,白天医院病区较理想的噪音强度在:

A:35dB

B:35-45dB

C:45dB

8、以下哪项是病室布置的要求:

A:以简洁美观为主 B:医院装饰的颜色以白色为主

C:病室内床距应大于2米 D:病室内应准备厨具,以方便病人

9、以下哪项不是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

A:感觉障碍 B:目前健康状态

C:对环境的熟悉度 D:护患关系

10、以下哪项不是医院常见不安全因素:

A;物理和化学性损伤 B:生物性损伤

C:医源性损伤 D:医院装修性损伤

11、以下哪项不是医院常见的物理性损伤:

A:机械性损伤 B:压力性损伤

C:放射性损伤 D:医源性损伤

12、下列哪项是机械性损伤:

A:跌倒 B:酒精烧伤

C:皮肤长期受压所致的压疮 D:烤灯灼伤

13、预防机械性损伤的护理措施正确的是:

A:精神科剪刀应放在病人床边,以方便取用

B:对躁动不安患者使用保护具

C:病室安装呼叫系统,浴室和厕所可以不安装

D:走廊上可以不设扶手

14、预防放射性损伤的护理措施正确的是:

A:接受X线检查时,在场人员都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B:接受放射部位的皮肤出现搔痒,可用力擦拭

C:接受放射部位的皮肤出现搔痒,可用肥皂擦洗

D:接受放射部位的皮肤出现搔痒,可用酒精擦洗

15、预防医源性损伤的护理措施正确的是:

A:强化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B: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C: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D: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16、患者的安全环境是指:

A:安全的生物环境 B:安全的心理环境

C:安全的社会环境 D:安全的生物、心理、社会

环境

答案:

D:50dB

1、B

2、D

3、C

4、D

5、B

6、B

7、B

8、A

9、D

10、D

11、D

12、A

13、B

14、A

15、C

16、D

四、多项选择题

1、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包括:

A:安全性 B:舒适性 C:整洁性 D:安静性

2、下列病室条件适宜病人休息的是:

A:一般病室温度在18~22℃ B:声音强度在45~55dB

C:湿度一般以50%~60%为宜 D:破伤风病人的病房应该光线明亮

3、病室内的工作人员要做到的“四轻”是:

A:说话轻 B:走路轻 C:关门轻 D:操作轻

4、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

A:心理性损伤 B:生理性损伤 C:化学性损伤 D:生物性

损伤

5、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包括:

A:感觉障碍 B:对环境的熟悉度 C:年龄 D:诊疗方

6、下列防止病人发生损伤的措施正确的是:

A:对躁动不安者使用保护具

B:年老体虚者活动时应该搀扶

C:楼梯、通道等出口应多放些物品以便病人当扶手

D:精神病科将刀片等锐器收藏好

7、下列属于温度性损伤的有:

A:烧伤 B:烫伤 C:冻伤 D:射线伤

8、医院不安全因素中物理性损伤包括:

A:机械性损伤 B:温度性损伤 C:压力性损伤 D:放射性损

9、安全环境指的是:

A:平安 B:舒适 C:无危险 D:无伤害

10、保持病房安静的措施有:

A:病室建立有关安静制度 B:工作人员做到“四轻”

C:向患者及家属做有关方面宣教 D:椅脚钉橡皮垫

11、下列属于物理性损伤的是:

A:压疮 B:冻伤 C:跌伤、撞伤 D:放射性皮

12、某破伤风病人,神志清楚,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抽搐,其所处病室环境适

宜的是:

A:相对湿度 50% ~60%

B:保持病室光线充足

C:开门关门动作要轻 D:室温18~20℃

13、病室通风可以:

A:调节室内温度 B:调节室内湿度

C:杀死细菌和病毒 D:防止污浊空气中氧气不足

14、保持病区环境安静,下列措施哪些正确:

A:推平车进门时,先开门后推车 B:医护人员讲话应附耳细语

C:病室门应钉橡胶垫 D:轮椅应定时注润滑油

15、病室经常通风可以达到的目的是:

A:净化空气 B:减少细菌数量 C:增加氧含量 D:抑制细菌 生长

答案:

1、ABCD

2、AC

3、ABCD

4、ACD

5、ABCD

6、ABD

7、ABC

8、ABCD

9、ACD

10、ABCD

11、ABCD

12、ACD

13、ABD

14、ACD

15、ABC

五、判断题

1、新生儿及老年人适宜的温度为 18-22℃。()

2、病室湿度以30-40%为宜。()

3、病室的绝对安静对病人来说很重要。()

4、同室病友对住院患者的情绪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5、病室温度过低时,使病人感到烦躁而不适。()

6、病室湿度过高时,使病人体内散失大量热能。()

7、病室空气污浊时,患者可出现烦躁、倦怠、头晕、食欲不振。()

8、病区的绿化是指在病室内和走廊上可适当摆设鲜花和种植绿色植物。()

9、病室温度过高时,可使人肌肉紧张产生不安。()

10、病室温度过低时,可使机体水分蒸发慢而不适。()

11、WHO规定的噪声标准,白天医院病区较理想强度是50-60dB。()

12、家属的关心和支持,可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13、医院内的工作人员应尽量减少噪音的发生,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休养空间。

()

14、因输液不当所致肺水肿属于物理性损伤中机械性损伤。()

答案:

1、错误

2、错误

3、错误

4、正确

5、错误

6、错误

7、正确

8、正确

9、错误 10 错误

11、错误

12、正确

13、正确

14、错误

六、简答题

1、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有哪些?

2、如何为患者创造整洁的环境?

3、医院的物理环境从哪些方面进行调节?

4、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5、医院的物理性损伤包括哪些方面?

6、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有哪些?

七、论述题

1、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有那些?怎样防范,请分别举例说明。

《管理学基础》课程问卷调查 篇10

管理学作为一门管理类的基础课程在管理人才的培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加之社会各界对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学教学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通过开放式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开放式教育理念概述

开放式教育模式的建构源自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改革传统的、单一式的管理教学模式,以达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包括以卜几点:首先,开放式教育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转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其次,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师生关系;最后,优化教育资源环境,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总之,开放性教育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提高高等教育的实效性,向社会提供各种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二、管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开放式教育理念认为,学校培养的学生总体上应该能够适应甚至引领社会需求,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该与社会密切联系。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追求实用知识的影响下,学科设置逐渐向有利于市场需求的方向调整,学校则降为一种职业培训场所,偏离了正确的教育轨道。此外,对于高校教学来说,其教育目的除了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之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内在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因此,精神层面以及内在理想上的开放将会有利于进一步开放教育功能,体现开放式的教育理念。

不管是何种教育机构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在相关领域的职业技巧。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在精神层面和内在理想方面实现了开放,就必然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的开放。为此,高校从学科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以及具体时问等多方面都应该实现开放性,与社会相连接,并依照每个学校的不同特色,开展特色教育,实现教学手段的开放性。比如,学校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以不断拓宽课堂教学的范围,引导学生到社会上去体验生活,自主创业,加强实践教学的投入,让学生不仅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有所受益,而且在学校提供的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开放式教育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管理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抽象性特点,管理知识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以不断加强受教育者对管理知识的理解。在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实践中,开放式教育方法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创设开放的管理学教育氛围。开放式教育模式开展的前提是建立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改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育。现阶段依然有很多教师在进行管理学基础课教学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以权威者的身份自居,学生完全处于从属的.地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为此,在开放式教育的应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授课者,而且是学生的朋友、倾听者、学习者,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到信任和尊重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大胆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会由此激发。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开放式教学理念。在传统的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理念中,教师和学生大都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忽视了对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而管理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加之现阶段社会各界对管理人才的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高校在开展管理学基础学科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习者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式教育模式正是通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提高。为此,在开放式管理学基础学科教学中,教育者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实施开放式的教学内容。现阶段,随着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内容也逐渐得到优化完善。在管理学教育内容的设计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基层管理岗位能力和综合管理技能为指引,综合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管理学基础课程的专业性,依照不同学生的专业特性,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对于思想政治专业学生,应该强调其对学生的班级管理能力,对于物流专业学生,在教学中应该尤其加强对物流、仓储、配送等方面的教学。

《管理学基础》课程问卷调查 篇11

关键词:项目档案;基础管理;项目档案专项验收;调查分析

为了解煤矿建设项目档案基础管理和项目档案专项验收情况,笔者于2016年5月~8月分别从项目档案人员配置情况、对项目档案专项验收了解程度和制度建设方面、项目档案收集和归档的管理方式方法、信息化建设、保管条件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旗下100多个基层单位中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0份,回收率达90%。其中,有效问卷为90份,有效率为90%。以下是此次调查情况的报告。

1 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1.1 人员配置情况、对项目档案专项验收了解程度、制度建设情况。

1.1.1 项目档案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50岁以上的11人,占12.2%;35到49岁的42人,占46.6%;34岁及以下的占37人,占41.1%。

1.1.2 大多数项目档案管理人员接受过档案业务培训,但绝大多数没有参加过档案继续教育培训。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接受过档案业务培训的83人,达92.2%;未参加过业务培训的7人,占7.7%;未参加过档案继续教育培训的89人,占98.8%。

1.1.3 项目档案管理专、兼职人员比例差距大。在基层100家处级单位的710名档案管理人员中,项目档案管理专职人员90人,占21%;兼职人员345人,占79%。

1.1.4 长期从事项目档案工作的固定人员少,更换频繁。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从事档案工作在10年以上的15人,占16.6%;5~10年的20人,占22.2%;1~5年的38人,占42.2%;1年以下的17人占18.8%。

1.1.5 项目档案管理人员职称分布成“菱形”结构,底层和顶层职称人员分布较少,大多集中在中间层。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底层的管理员12人,占13.3%;助理馆员43人,占47.7%;馆员的30人,占33.3%; 副研究馆员5人,占5.5%。研究馆员无,占0%。

1.1.6 多数项目档案管理人员未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主持或参加过档案科研项目的有15人,占16.6%;未参加过档案科研项目研究的有75人,占83.3%。

1.1.7 半数以上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表示未参加过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参加过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的有48人,占53.3%;未参加过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的有42人,占46.6%。

1.1.8 九成以上项目档案管理人员清楚未通过档案专项验收的项目不得进行或通过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清楚未通过档案专项验收的项目不得进行或不得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有86人,占95.5%;不清楚的有4人,占4.4%。

1.1.9 大多数单位项目档案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并实行了领导和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项目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88人,占97.7%;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但未建立岗位责任制的1人,占1.1%;不清楚的1人,占1.1%。

2 项目档案收集、整理和归档的管理方式与手段

2.1 多数单位项目档案验收中项目文件材料收集、归档的主要形式为合同管理。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项目档案纳入合同管理,在签订项目设计、施工及监理合同、协议时,设立专门条款,明确有关方面提交相应项目文件的时间、套数、范围等的有85人,占94.4%;不清楚的5人,占5.55%。

2.2 多数单位的项目文件材料收集未能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由于领导不重视,无法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有42人,占46.6%;项目建设周期长,人员更换频繁,无法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有14人,占15.5%;档案人员自身专业水平不高、缺乏矿井专业知识,无法参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有的有34人,占37.7%。

2.3 多数单位未采取措施对建设项目档案前期进行管控。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清楚本单位采取措施对项目档案前期进行管控的有24人,占26.7%;不清楚的有66人,占73.3%。

2.4 近半数以上不清楚竣工图是折叠成“手风琴”式和竣工图章的内容填写不能是同一笔迹。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清楚竣工图的折叠方法和竣工图章的内容填写不能是同一笔迹的41人,占45.5%;不清楚的49人,占54.4%。

3 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

3.1 多数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未予本单位信息化建设同步。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未纳入单位信息化建设规划中、未与本单位OA系统对接的有51人,占56.6%;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并与OA系统对接的有20人,占22.4%。不清楚的有19人,占21.1%。

3.2 多数项目档案管理单位未使用档案管理软件。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进行目录检索时,使用单机条文版档案管理软件的有20人,占22.2%;使用全文检索版档案管理软件的有10人,占11.1%;未使用档案管理软件的有53人,占58.8%;正准备购置的有7人,占7.7%。

4 保管条件

4.1 多数综合档案库房面积大于30平米,项目档案专用库房则小于30平米。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项目专用库房面积“10~30㎡”的1人,占0.1%;“30~50 ㎡”的31人,占34.4%;“50~100㎡”的50人,占55.5%;“>100㎡”的8人,占8.8%。

4.2 九成以上单位做到了办公室、阅览室、库房三分开。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单位做到办公室、阅览室、库房三分开的有85人,占94.4%;单位未做到三分开的有5人,占5.6%。

4.3 多数单位配备了存放项目档案的柜架。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单位配备 “手动档案密集架”的有69人,占74.4%;单位配备 “铁质档案柜”的有14人,占15.5%。单位配备“防磁柜”的有2人,占2.2%;单位配备其它的有6人,占6.6%。

4.4 多数单位项目档案库房配备了温湿度控制设备,但半数以上单位并未对每日的温湿度做记录。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单位配备了空调、去湿机、温湿度仪的有51人,56.6%;单位配备了温湿度仪、空调作为温湿度控制和除湿的工具的有39人,占43.3%;其中对库房温湿度变化做记录的41人,占45.5%;未做温湿度记录49人,占54.4%。

4.5 消防灭火设施多样化,但基层项目档案室主要消防设施以“人工灭火器”居多。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使用“人工灭火器”的86人,占95.5%; 使用“自动灭火器”的2人,占2.2%;使用“自动喷淋”的2人,占2.2%;使用“高压细水雾” 和“超细干粉”的0人,占0%; 使用“气体”的1人,占1.1%;使用“其他”的0人,占0%。

4.6 多数单位未安装防盗报警装置。在参与调查的90名专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中,本单位安装了防盗报警装置的有10人,占11.1%;未安装防盗报警装置的有80人,占88.9%。

5 相关性分析

5.1 人员基本情况。从人员配置情况来看,项目档案管理人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高层次人才缺乏,研究馆员,占0%。九成以上参加过档案业务培训,但有98.8%的项目档案管理人员未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专、兼职比例失调,人员流动频繁。

5.2 项目档案专项验收情况。半数以上人员未参加过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对如何参与建设项目的过程跟踪,如何对项目资料进行收集、归档整理等以及验收条件、内容、程序等知之甚少,使得收集到的资料杂乱无序,分类整理时无从下手,工作不能有序开展。

5.3 制度建设情况。多数项目档案单位都实行了项目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并建立了项目档案管理制度。

5.4 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形式和整理方法。九成以上单位项目档案收集采取纳入合同管理形式,使得项目档案收集、归档变得“有法可依”。多数单位项目档案的整理方法采取按卷整理为主。

5.5 项目档案信息化。从项目档案信息化来看,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当前的煤矿建设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

5.6 保管条件。九成以上单位建有综合档案库房,做到了办公室、阅览室、库房三分开,表明“三分开”的要求在基层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多数单位项目档案库房余量不足20年,说明基层档案室的存贮空间较以前已经有了改善,但仍存在余量不足的问题。

5.7 设备设施:项目档案设备种类多样,“密集架”已经成为档案室的主流装具,基层单位项目档案柜架方面已经有非常大的改善。多数单位库房配备的消防灭火设施多以“人工灭火器”居多。

上一篇:学会感恩诗朗诵下一篇:施工安全生产责任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