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案例完整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诺基亚案例完整(精选4篇)

诺基亚案例完整 篇1

这份报告击溃了诺基亚股东的侥幸心理。此前几天,另一家名气较小的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已经宣布了更糟糕的消息:刚刚过去的今年二季度,诺基亚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只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5%,不仅落后于苹果的19%,甚至不如三星的18%。虽然市场早已普遍认同一二名换位只是时间问题,谁也没有想到会这么快。

根据IDC的报告,今年一季度诺基亚智能手机还有24.3%的市场份额,但到二季度出货量仅有1670万部,比去年同期下滑30.4%。伴随而来的是诺基亚两年来的第二次季度亏损,当季净亏损3.68亿欧元(约合33.59亿人民币)。

更令人意外的是:导致诺基亚迅速“退位”的转折性因素,竟出自被诺基亚上下一致视为“中流砥柱”的中国。7月20日诺基亚公布的二季度财报中提及,期内中国区的手机出货量为1130万部,环比下降高达52%,同比也下滑了41%。加之欧洲市场出现30%的同比降幅,最终拖累诺基亚全球手机销量比上年同期下滑20%。

到目前为止,诺基亚惟一还保持的市场桂冠就是它的总出货量。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诺基亚全球一共卖出8800万部手机,全球手机市场份额急剧下滑至25%,是1999年以来历史最低点,领先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商韩国三星4个百分点。诺基亚CEO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在随后的电话会议中承认,欧洲和中国市场的竞争环境以及各个价格段的产品的销售趋势均面临挑战。其中,竞争最为激烈是智能手机产品。埃洛普强调公司会采取措施,解决中国销售商的库存问题,该问题在5月时已经导致盈利预警。

“最近半年真的只有坏消息,没有好消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诺基亚中国区销售部门管理中层向财新《新世纪》总结说,内忧外患,公司正经历着十年不曾有过的“最低谷”。一面是高管辞职、工厂缺货、渠道崩盘,一面是高中低端产品同时受到国际知名品牌和本土低成本手机无情蚕食,中国——诺基亚最后和最重要的堡垒,不得不展开一场紧急救援。渠道崩盘

诺基亚在全球陷入困境,是2007年苹果公司第一款全触屏智能手机iPhone惊艳问世后就被反复讨论的话题了。但诺基亚内部认识到这个危机比外界要晚得多。去年下半年,骄人的业绩还令整个中国区为之骄傲,亦使诺基亚总部还迷信于其丰富的产品线可以扛住全屏智能手机的冲击。直到2011年2月,新上任的诺基亚CEO史蒂芬·埃洛普毅然放弃塞班系统,宣布与微软结盟,更多人开始为这个王国的覆灭倒计时了。一向业绩稳定的中国市场,会成为压弯诺基亚的最后一根稻草吗?

“我们的渠道在二季度因为承受不住,一下子崩盘了。这种事以前从来没发生过。”前述诺基亚内部人士对财新《新世纪》解读说,渠道危机并非是由某一季度的销量不畅所致,而是一个累计的结果,而根本原因,正是诺基亚中国被总部“委以过多的责任”。

中国区之所以被四面楚歌的诺基亚视为“中流砥柱”,其一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手机市场,更重要的是,诺基亚中国过去十几年中打造出了一个比任何其他手机品牌都更为强大的渠道——既包括蜂星等三大国家级代理商和30多家省级代理商这样批发性质的渠道商,也包括国美、苏宁、迪信通等零售直供伙伴,还有三大运营商渠道——覆盖了全国大部分一到三线市场。即使这样,2001年开始担任诺基亚中国区副总裁兼销售总经理的赵科林(Colin Giles)仍然认为渠道下沉得不够,不能有效快速地到达消费者。

2003年-2004年,赵科林在中国区开创了曾被人称颂多年的全新渠道模式——

FD(Fulfillment Distribute)模式,即发展省级直控分销商,内部简称FD省代。FD与以前的省级代理商最大区别在于,它只承担搭建省一级资金和物流平台的责任——货从厂家到该平台,再到下一级遍布三、四线以下城镇市场的终端经销商(WKA)手里,定价权统统属于诺基亚,虽然也有一定差价,但FD基本不再靠手机差价赚钱,而是赚取来自诺基亚的返点。在2G时代,诺基亚靠丰富的产品线和品牌高知名度拥有着“一览众山小”的市场地位,因此在全国推广FD模式也相当顺利——虽单部手机毛利低,不能一夜暴富,但量大,可持续,依靠快速周转,可以薄利多销,对代理商具有巨大吸引力。仅一年时间,诺基亚就铺设了100多家FD省代,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家分销商开业。

凭借以FD模式为代表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和庞大的渠道体系,诺基亚在中国手机市场份额激增40%,于2004年夺走中国整体手机市场的第一宝座;2005年中国市场成为诺基亚全球最大单一市场,2006年更一举击退了摩托罗拉趁RAZR V3手机热销之势进行的最后反扑,奠定了在中国的绝对领先地位。自此,大中华区市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日本韩国,绝大部分业绩来自中国大陆)在诺基亚全球销售额中的权重,一直保持在20%左右。

赵科林也因此一路升迁。2009年,时任诺基亚大中国区客户及市场运营高级副总裁的赵科林取代何庆源担任诺基亚中国新总裁;当年底,赵科林再进一步,成为诺基亚全球销售业务主管,邓元鋆升任诺基亚中国副董事长。由于诺基亚在中国不再设立总裁职务,邓成为诺基亚在中国的实际掌门人,来自芬兰总部的梁玉媚出任诺基亚中国副总裁,负责市场营销。软件工程师出身的邓元鋆也是诺基亚中国的有功之臣,2003年-2004年,他成功领导了诺基亚在北京、苏州、东莞的四家生产性合资公司的合并重组,成立了中国移动通信行业最大的制造和出口企业诺基亚首信通信有限公司;诺基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牵头的星网工业园和在东莞兴建的南信物流中心,也通过供应链管理挤压库存成本和渠道间隙,给了诺基亚“最不怕价格战”的底气。

赵科林给邓元鋆留下的是一个漂亮的成绩单:2009年前三个季度是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时期,全球手机销售总量萎缩,诺基亚净销售额同比下降20%以上,但诺基亚中国销售量却暴增38.7%,三个季度就卖出了5050万部。另据赛迪顾问有关2009年-201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分析的一份调研报告,整个2009年,中国市场共卖出2222.5万部智能手机,其中诺基亚就占了1502.3万部,市场份额超过三分之二,当时苹果只卖出16.1万部。或许正是因为2009年的成绩单太过靓丽,总部对邓元鋆和梁玉媚寄予了更大的业绩期待。“心态上有点急于求成,于是不断对渠道实施‘高压’政策。”前述诺基亚内部人士评价说,“代理商的存货周转从过去正常的三四周不断恶化,先是五六周,然后是七八周⋯⋯到了2011年一季度,FD的存货周转已拉长至前所未有的11周,而且没有下降趋势,很多FD资金周转陷入绝境。”

2010年四季度的一次意外雪上加霜——临近新年,诺基亚的工厂由于对市场预期不足,生产环节突然掉链子,市场大批缺货。最严重时,原订的发货日期被向后拖延有六七周之久。而这正是各级代理商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钱都交了,却迟迟拿不到货,既失去了市场机会,同时让本来就因库存周期不断拉长而面临很大压力的资金面进一步捉襟见肘。到2011年一季度,工厂的发货倒是正常了,2010年12月被拖延的订单相继发出,产生的连锁反应却更糟——市场在走下坡路,为了业绩,诺基亚对代理商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大批上季度延迟的货堵满了仓库。

“真正问题爆发是在今年一季度。”这位人士透露,一季度时,公司业绩继续显示“稳定增长”,但是大量的货“只是从诺基亚的工厂转到了代理商和分销商的仓库,并没有从终

端被很好地消化掉”。诺基亚的一季度业绩是保住了,代理分销商那里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少的赔几十万,多的赔几百万,几乎找不出几家是挣钱的”。

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从4月开始,各地代理商有史以来第一次集体对诺基亚“说不”,诺基亚在中国市场陷入史无前例的渠道崩盘。

“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跟诺基亚合作了十几年,这其间,诺基亚一直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现在FD停止从诺基亚进货的理由也很充分——已经赔到不能再赔了,不能再玩了。”这位人士说,由于大批渠道商拒绝进货,他们已经预料到二季度的报表会非常难看。赵科林的药方

“经营管理不善,库存高企”,这是诺基亚CEO埃洛普对当下中国市场的评价。当然要有人为此负责。5月下旬,埃洛普闪电来华,5月31日,他通过内部邮件宣布,从第二天起,刚刚接替邓元鋆统管大中国区、韩国及日本业务不足半年的梁玉媚正式离任,赵科林重归。被称为“中国先生”的澳大利亚人赵科林曾负责诺基亚在华手机销售业务长达8年,一手奠定了诺基亚在中国的绝对霸主地位和中国区在诺基亚全球市场中的核心位置,此番回归,他肩负的不仅是带领团队迅速扭转中国市场颓势,更有为整个诺基亚赢得利润和时间的重任。赵科林开出了三大药方:

首先是渠道健康,目标很简单,就是“一定要让合作伙伴有钱赚”。诺基亚二季度宣布了对产品的整体调价。消费者不会对这一轮调价有明显感觉,诺基亚主要是为了清理目前串货严重、价格混乱的市场,以帮助渠道赚钱。

其次是回归基础——公司销售团队要踏踏实实地去做零售,帮助渠道商把产品卖出去。“回归基础,就是每个人各司其责,而且不能再以目标为导向,以减少销售部门员工去走歪门邪道,比如说数据造假。”前述人士透露,目前诺基亚销售部门正在清理业务数据,一些存在造假行为的销售代表遭到辞退。

第三是要打造一个有活力的团队,帮助员工结束过去仅仅为“完成任务”就已经疲于奔命的工作状态,激起团队的积极性。

“赵科林在全国经理会议上说,他有两次非常难忘的经历——2003年到2004年是第一次,那时他带领团队打败摩托罗拉,登顶中国市场第一;第二次就是过去的几个星期,他说自己又找到了大家一起齐心协力的感觉。”

前述诺基亚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在诺基亚中国,坚持工作七八年的员工不在少数,赵科林在这些员工中始终具有很高的威望,因此赵的回归让很多员工重新找到了“战斗”的感觉。目前,公司中层还成立了名为“风暴小组”的项目组,按照赵科林提出的三条药方,一一制定详细的战术。

一个人和一部手机的救赎

派回赵科林,诺基亚总部的想法很简单:借助赵的经验和威望,保销售的同时改善渠道,稳住中国这个战略市场的阵脚,为这个冬天WP7手机的落地销售做好一切准备。

“幸亏老赵以前练过铁人三项,否则现在天天这么飞,早不行了⋯⋯”一位诺基亚中国销售部门的员工评价说,赵科林个人几乎已经拼尽全力在保卫市场,而团队也在他的带动下士气昂扬。

赵科林重回中国已两个多月,他没有对他熟悉的媒体喊话,或许是深知面临的竞争环境已于几年前大不相同:既要与在中国已成潮流“街机”的苹果iPhone和借Android之势崛起的HTC、摩托罗拉等智能手机抢夺高端用户,又要与深圳那些采用联发科芯片的功能手机商血拼中低端市场,他重新唤醒斗志的那支优秀的销售团队,眼下却面对“无米下炊”的局面。渠道崩盘,固然有近几年管理漏洞累加的因素,归根结底还是诺基亚产品战略失误传导到终端的必然反应。现在的问题在于,诺基亚已拿不出可以与对手——无论是苹果iPhone还是Android系手机分庭抗礼的新产品。

“我们刚开完下半年产品准备会,总部计划推出十几款新机,同时还要将几款在中国市场依然很走量的老机型停产下市。”上述人士透露,为了保住这些对销售还有贡献的“大机”,他们已向总部递交了申请。但能否说服总部修改生产计划,目前还是未知数。

由此可见,赵科林再强大,他眼下所做的事,无非是对原来的体系修修补补。前述内部人士证实,赵的工作只是负责销售,他对中国区的研发团队没有调动权限。

“我只能看到研发部门不断招人,在别的部门裁人时,他们也在招。”他说,从公司管理架构上,诺基亚中国销售部门与研发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几乎不知道彼此都在忙什么。过去十年,诺基亚在产品线上一直采取“军团作战”,不管用户关注哪一个价格带,诺基亚都能做到“总有一款适合你”。诺基亚销售人员曾骄傲于自己的多系列产品在各个价格带均所向披靡——高端产品可以卖出很好的毛利;中端手机以款式多取胜,至于售价仅几百块钱的低端产品,则可以在二三线甚至更低的市场卖出很大的量,常有机型每个月销售几十万部、每部一两百元钱的利润,其总体收入依然可观。

然而如今,“拿不出可以与对手相竞争的给力产品”成为诺基亚销售员必须面对的尴尬。人们都在以“坚守”的心态来应对每日的工作——等待WP7手机上市的日子,是如此煎熬。今年2月,诺基亚宣布,未来在智能手机领域将放弃自己的塞班平台,选择微软的Windows Phone作为其主流操作系统。此外,诺基亚还出人意料地宣布放弃此前已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研发的MeeGo系统。

这是一场巨大的赌博。消息一公布,诺基亚顿时被批评的口水淹没。有消息称,诺基亚与微软合作研发的第一部WP7手机将于8月中旬在德国首次亮相,不过诺基亚内部依然没有修改WP7手机于今年第四季度正式上市的日程表。

前述诺基亚中国的内部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证实,WP7何时在中国市场落地,目前没有时间表,但日期已比计划有所推迟,原因与产品所涉及的各项审批相关。他介绍,WP代表了微软的互联网计划,一部手机背后关系搜索、地图、歌曲版权等问题,需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准入许可,此外程序付费体系也必须与本地的支付系统相对接。

由苹果引领的智能手机时代,其核心特征在于手机硬件本身已退为一个平台,真正吸引用户的是每个平台所能集纳的应用软件数量及用户体验。在这个“拼应用”的时代,游戏规则早已从单靠手机厂商自己的软件团队做产品开发,改为由大量的第三方开发者利用该操作系统平台,“群策群力”贡献出成千上万个应用。而“哪个系统的用户越多、商业价值越大”,则是吸引第三方开发者的一根无形的指挥棒。

基于这样的游戏规则,一旦WP7手机在中国的落地遇阻,无疑也将对其应用软件开发雪上加霜。晚到一步的诺基亚很可能要在等待中步步落后。

“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诺基亚的步伐越来越慢。”长期从事Symbian和MeeGo应用程序开发的业内人士、DevDiv移动开发者论坛超级版主满神(满志勇)认为,诺基亚和微软联合研发的WP7手机,在硬件做工和平台稳定性上“应该不会输于对手产品”,但想要赶上对手的机会越来越小。

更令满志勇这样的开发者失望的是,“新出的诺基亚500和600,都是很没有亮点的机器,看起来完全是为了应景,看不出一点想打翻身仗的意思。”

搭载了MeeGo系统的N9,本应是今年诺基亚最亮眼的一部产品。满志勇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无论是试用户还是开发者的群体,对该款产品的接受度都很高——“手感很好,不次于安卓,与苹果相比还有长处”,但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诺基亚一再表态说公司未来的智能手机将不会主要采用MeeGo系统。

“我不明白为什么诺基亚会自己站出来要把MeeGo掐死,对MeeGo的态度甚至还不如塞班。”他说。

诺基亚案例完整 篇2

诺基亚, 这个来自北欧的纳维亚半岛的手机品牌, 自1996年以来, 诺基亚一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 更一度凭借超过40%的市场份额笑傲全球, 是手机行业的领军品牌, 以一己之力推动着更广阔的移动电信行业持续发展。诺基亚的主要产品是手机, 借助Symbian系统, 逐渐发展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厂商, 然而在面对苹果公司于2007年推出的i Phone和采用Google Android的智能手机双层夹击下, 诺基亚连续14年的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地位在2011年第二季被苹果及三星双双超越。2012年2月, 诺基亚放弃经营多年的Symbian系统, 转而投入微软的Windows Phone系统。7月, 诺基亚公布第二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 在截止6月底的2013年第二财季报表数据显示中, 诺基亚净营业收入收为56.95亿欧元, 同比下降24%。净亏损2.27亿欧元, 好于分析师预期的净亏损2.588亿欧元。同时, 第二季度售出740万台Lumia智能手机, 环比增长32%, 但是Lumia智能手机却出现难撑大局的局面, 导致其在手机市场上的节节败退。

二、案例分析——诺基亚手机的SWOT分析

(一) 诺基亚的优势 (S)

作为曾经的手机业霸主, 诺基亚自1996年至2011年这14年间一直是全世界最为畅销的手机, 业界称诺基亚手机最大的优势来自于良好的口碑和简单明朗的菜单, 诺基亚手机在中国的品牌效应还是很显著的, 拥有不少忠诚型的客户, 曾几何时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甚至人手一部诺基亚手机, 市场份额更是一度达到40%。诺基亚手机由于性价比高, 硬件做的好, 而深得广大顾客的喜爱, 为此我们可以看到他具有的优势:一是重视人才, 给他们自由的发挥空间, 深入企业管理理念, 把广大员工凝聚在一起;二是对市场的灵敏反应, 使公司能更快的了解市场, 适应市场三是高效统一的供应商管理, 诺基亚的供应商必须是本领域的佼佼者;四是勇于创新和提供大量的产品研发费用;五是良好的售后服务, 利用售后服务, 获得客户反馈的最新资源;六是追求高效率和成本控制。

(二) 诺基亚的劣势 (W)

在全球经济的寒冬期, 手机行业难免会受到冲击, 诺基亚手机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反而表现的有点迟钝:一是呆板的机型、单调的颜色、不够完善的智能化;二是设计理念落后, 纵然诺基亚大力投入市场调研, 研发出成百上千种型号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最终导致的结果却是诺基亚手机均价一年比一年低;三是产品线混乱, 主打自己研发的Symbian系统, 同时将自己研发的maemo系统与英特尔的moblin系统融合, 以及与微软合作的wp系统, 却未能取长补短, 发挥优势;还有诸如一些容易落入灰尘、缺少立体声质等等小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也许对于诺基亚的管理者和研发者来说, 他们关注的是高科技, 是上端人群, 但是他们的竞争者三星和苹果正是利用诺基亚的不足迎头赶上、完成超越。虽然诺基亚也研发出了新产品, 并且和微软展开积极的合作, 但是就以目前Lumia智能手机的表现来说, 是很难撑起大局的, 诺基亚在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显示智能机的净营收为11.64亿欧元, 上年同期为15.41亿欧元, 下降了24.46%, 而功能型手机营收为14.05亿欧元, 上年同期为22.91亿欧元。从这两项数据可以看出, 诺基亚的智能机在市场上的表现远远不如功能机, 竞争力与其对手间的差距在拉大。

(三) 诺基亚的机会 (O)

在全球手机遭受经济的影响时, 对于诺基亚来说应该是个发展机遇, 因为在诺基亚连续14年创造业界神话的同时, 中国这个新兴手机消费大国, 很多都是诺基亚的忠实粉丝, 有着良好的品牌效应, 而中国也是扮演着诺基亚全球最大市场的角色。据不完全统计, 在中国的手机销售榜上诺基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对于这个庞大的用户群, 诺基亚要是能很好的利用这个机会重视中国市场, 那么新的神话并不是遥不可及, 而不是现在这样面临着被收购手机业务和服务业务的尴尬境界。与此同时, 衰退的经济也给诺基亚打开了美国市场的机遇之门, 面对这种种机遇, 诺基亚却没有好好把握, 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以及自身固有的优势, 而把自己推向深渊, 拱手把竞争对手送上了神坛。

(四) 面对竞争对手的威胁 (T)

手机行业, 品牌杂乱众多, 然而作为手机行业的龙头, 面临后来者的追赶是在所难免的, 但是真正能成为诺基亚手机的竞争者却寥寥无几, 随着摩托罗拉被谷歌收购, 只有三星、索尼和苹果能威胁着诺基亚, 也正是在2007年推出的i Phone和采用Google Android的智能手机夹击下, 诺基亚连续14年的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地位在2011年第二季被苹果及三星双双超越。2012年2月, 诺基亚放弃经营多年的Symbian系统, 转而投入微软的Windows Phone系统。这个时候诺基亚和微软的合作为时也晚, 已经不能阻止其衰败的步伐, 这是因为:一是受困于手机业务的多变性, 错过了最新的创新和新潮设计, 在短短数月内被对手超越;二是对手的强大, 旧的竞争对手在后面穷追不舍, 而新的竞争对手却在一旁虎视眈眈, 伺机而动, 使得诺基亚的决策者出现了战略失误, 拒绝和谷歌合作, 失去了优先权;三是智能系统, i Phone的ios系统的出现引发了智能手机的市场的巨大变革, 手机的发展趋势已经变成大屏幕、触摸屏、高分辨率和智能系统, 但是这其中最重要的要数智能系统, 它是把前三项有效的整合起来, 而塞班系统明显的处于劣势地位, 在诺基亚没有研发出新的智能系统时, 也没有选择合作者, 从而导致丧失之前建立起来的优势;四是在追求高效和成本导向的同时, 诺基亚也为自己构筑了一堵高墙, 阻挡了竞争对手, 也阻碍了自己的前进的步伐。

三、思考与启示:基于诺基亚帝国的没落

(一) 利用自己的优势, 研发符合市场要求的手机

诺基亚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创新, 然而他们所谓的创新却脱离了市场, 现在市场对于手机的要求是“客户的完美体验、娱乐和移动办公功能”而不是那呆板的机型、单调的色彩和并不流畅的智能系统, 在这点上诺基亚的塞班系统远远达不到要求。在核心竞争力上, 诺基亚已经处于劣势地位。据说诺基亚有个创新团队 (NRC) , 很多先进的科技像无线充电器、3D技术等都产生于此, 诺基亚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手机, 而不是闭门造车, 一味的以自己落后的理念, 研发手机, 固然你的硬件一流, 价格低廉但是你不能抓住客户的心也是枉然。

(二) 把创新和商业结合起来

诺基亚号称有500人的研发团队, 过去10年共投资400亿美元, 这一数额接近苹果同一时期研发投入的4倍, 其研发能力可见一斑, 但是真正用到自己产品上, 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少之又少。触摸屏技术就是诞生在诺基亚的研发部门, 但是其管理者认为现在这种技术还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所以被果断的否决了,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大量的被现在智能机所采用的技术很早就在其研发部门出现, 却不能被应用在手机上, 研发和商业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浪费了资金和时间, 还把大好的机会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因此, 当研发出了一种技术, 就要开发出它的利润点, 将之转化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市场, 否则宁可舍弃也不要做这种无谓的浪费。

(三) 管理者不要墨守成规, 拥有前瞻性眼光

在苹果系统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的时候, 三星等手机利用开源安卓系统展露头角, 而塞班系统逐渐不被市场认可时, 诺基亚管理者为了不受制于人, 固守塞班系统不放手, 从而导致了连续14年的销售王座被三星夺走。如果诺基亚的管理者能认清市场形势, 和安卓合作或者自己研究开发出新的系统, 这样也就不会被赶下王座了。虽然在后来诺基亚和微软展开积极的合作, 利用微软的WP系统, 企图东山再起, 但为时已晚, 此时安卓和苹果已深入人心, Lumia智能手机在市场上并没有表现出其预期的势头, 这时可以说诺基亚的大势已去, 已无力回天, 只能和微软签订出售手机和设备服务业务。

(四) 做好市场调研, 研发新产品

在高新科技行业, 手机更新换代更是日新月异, 利用强大的科研队伍, 研发出符合市场且有自己特色的新产品, 挽回广大消费者的心, 曾经的诺基亚号称“你每眨一次眼全世界就卖出4部手机的豪言”, 更是连续14年把持手机行业的销售冠军, 说明其有着很好的和固定的消费群体, 根据消费习惯, 只要我们的产品符合他们的需求, 这些潜在客户还是会回到我们的怀抱。

(五) 重视中国市场, 提供更加良好的售后服务

在21世纪的前十年, 诺基亚手机在中国有着一大批忠实的“诺米粉”, 中国是个新兴的手机消费大国, 所以诺基亚应该重视中国市场, 这样发展前景也是巨大的。在现在手机业, 售后服务并不完善的今天, 尤其是国外一些大品牌逐渐走向中国市场的情况下 (前不久i Pone5c的发布会首次在中国举行新品发布会) , 牢牢的把握中国市场, 开发一些中低端手机来迎合广大消费者需求。

(六) 改变经营战略

曾经的手机巨头摩托罗拉正是感觉自己在移动通信上缺乏有力的竞争力, 而果断的卖给了谷歌, 诺基亚也可以效仿, 诺基亚有着价值60亿美元的技术资产, 占到总资产的99.3%, 也就是除了技术, 诺基亚现在一无所有, 但是这也是诺基亚独有的财富, 以后的诺基亚可以走技术研发这条道路, 把研究开发来的技术卖给其他厂商, 毕竟这么庞大的研发队伍, 并不是每个公司都有的,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 能聚集到这些人才的也不多,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也相信这会给诺基亚带来重生的机会。

四、结束语

诺基亚手机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但从其发展历程中能看到企业浮沉的影子, 一个企业强大了, 不能盲目, 更不能脱离市场, 没有了市场一切都是浮云,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你停滞不前, 就意味着在退步, 意味着面临淘汰的边缘, 就算是商业帝国, 也会在短短数个月, 就会被超赶, 最后落得卖总部大楼和主要业务的地步。

摘要:诺基亚——作为曾经的手机行业巨头, 近日被微软以72亿美元收购其旗下手机业务和服务部门, 令人惋惜!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诺基亚的沉没提出警示。通过对诺基亚手机的案例分析来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并提出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诺基亚,市场竞争,案例分析,思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1]张斯.诺基亚二季净亏2.27亿欧元.企业家日报, 2013-07-22.

[2]段磊.诺基亚的五大败笔.中国营销评论, 2011-09-27.

[3]殷丽萍.诺基亚失败的创新者.中外管理, 2013-08-09.

诺基亚案例完整 篇3

封面:

中国建筑XXXXXX公司 效能监察档案卷宗(过程记录)

项 目 名 称:商务策划业务流程专项效能监察 实 施 单 位:中建XXXXX纪检监察室

实施覆盖时间:2010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

卷内目录 效能监察调研报告………………………………………………… 1 2 效能监察立项报告………………………………………………… 4 3 效能监察组织计划………………………………………………… 5 4 效能监察日程安排计划…………………………………………… 6 5 效能监察文件采集清单表………………………………………… 7 6 效能监察的通知及实施方案……………………………………… 8 7 效能监察准备会…………………………………………………… 24 8 效能监察准备会签到表…………………………………………… 25 9 效能监察首次会…………………………………………………… 26 10 效能监察首次会议签到表………………………………………… 28 11 制度建设充分性测试表…………………………………………… 29 12 业务过程符合性测试表……

…………………………………… 40 13 执行结果有效性测试表…………………………………………… 50 14 业务流程适宜性测试表…………………………………………… 54

其中符合性测试记录

北方公司样本 15 效能监察中间会议(进场会议)记录……………………………… 69 16 效能监察中间会议(进场会议)签到表…………………………… 70 17 北方公司抽样表…………………………………………………… 71 18 所选样本情况简介………………………………………………… 72 19 穿行测试表(J1-J4)………………………………………………… 74 20 效能监察工作组(中间讨论)会议记录…………………………… 94 21 效能监察中间会议(退场会)会议………………………………… 95 22 效能监察中间会议(退场会)会议签到表………………………… 96 23 效能监察发现汇总表(北方)……………………………………… 97 24 样本J1 【大连万科项目】 发现报告………………………………… 98 25 样本J1 【大连万科项目】 建议书 … ……………………………… 107 26 样本J2 【沈阳T6项目】 发现报告…………………………………… 116 27 样本J2 【沈阳 T6项目】 建议书 …………………………………… 124 28 样本J3 【天津于家堡项目】 发现报告……………………………… 132 29 样本J3 【天津于家堡项目】 建议书………………………………… 138 30 样本 J4【北京神华项目】发现报告 ……………………………… 144 31 样本 J4【北京神华项目】建议书 ………………………………… 148 广州经理部样本

效能监察中间会议(进场会议)记录……………………………… 153 33 效能监察中间会议(进场会议)签到表…………………………… 154 34 广州经理部效能监察抽样表……………………………………… 155 35 所选样本情况介绍………………………………………………… 156 36 穿行测试表………………………………………………………… 158 37 效能监察中间会议(退场会议)记录……………………………… 178 38 效能监察中间会议(退场会议)签到表…………………………… 180 39 效能监察发现汇总表(广州)……………………………………… 181 40 样本 G1【福州正荣·润城项目】发现报告……………………… 183 41 样本 G1【福州正荣·润城项目】建议书 … …………………… 188 42 样本G2 【佛山南海尖东半岛项目】 发现报告……………………… 194 43 样本G2 【佛山南海尖东半岛项目】 建议书 … …………………… 207 44 样本G3 【深圳新世界倚山花园项目】 发现报告…………………… 220 45 样本 G3【深圳新世界倚山花园项目】建议书 …………………… 230 46 样本 G4【福州世欧澜山园项目】发现报告 ……………………… 240 47 样本 G4【福州世欧澜山园项目】建议书………………………… 246 深圳经理部样本

效能监察中间会议(进场会议)记录……………………………… 253 49 效能监察中间会议(进场会议)签到表…………………………… 254 50 深圳经理部抽样表………………………………………………… 255 51 所选样本情况介绍………………………………………………… 256 52 穿行测试表………………………………………………………… 259 52 效能监察中间会议(退场会议)记录……………………………… 274 54 效能监察中间会议(退场会议)签到表…………………………… 276 55 效能监察发现汇总表(深圳)……………………………………… 277 56 样本S1 【深圳T3项目】 发现报告…………………………………… 278 57 样本S1 【深圳 T3项目】 建议书 …………………………………… 282 58 样本 S2【深圳偏光片 TFT 项目】发现报告……………………… 286 59 样本S2 【深圳偏光片TFT项目】 建议书 …………………………… 293 60 样本 S3【深圳中航城项目】发现报告…………………………… 300 61 样本 S3【深圳中航城项目】建议书 ……………………………… 304 广西经理部样本

效能监察中间会议(进场会议)记录……………………………… 309 63 效能监察中间会议(进场会议)签到表…………………………… 310 64 广西经理部抽样表………………………………………………… 311 65 所选样本情况介绍………………………………………………… 312 66 穿行测试表………………………………………………………… 313 67 效能监察中间会议(退场会议)记录…………………………… 323 68 效能监察中间会议(退场会议)签到表…………………………… 324 69 效能监察发现汇总表(广西)……………………………………… 325 70 样本 X1【南宁华南城项目】发现报告…………………………… 326 71 样本 X1【南宁华南城项目】建议书……………………………… 331 72 样本X2 【来宾滨江园小区改造项目】 发现报告…………………… 336 73 样本 X2【来宾滨江园小区改造项目】建议书 ………………… 341

诺基亚案例完整 篇4

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高层建筑的日渐增多,桩基础以其适用性强、承载力高等一系列优点被广泛应用[1],而钻孔灌注桩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有适用范围广、单桩承载力高等特点,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物地基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钻孔灌注桩又是一种施工工序多、质量要求高的地下隐蔽工程,在施工现场就地灌注成桩,需要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工程质量较难监控[2]。其成桩质量的检测包括静载试验、低应变检测、钻芯法、超声波等。由于钻孔灌注桩本身极不“规则”,既有扩、也有缩,要根据测试波形仔细分析其扩、缩性。本文主要通过低应变反射波法在钻孔灌注桩检测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说明该桩型自身的一些波形特点。

1 检测前技术要求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桩头处理,传感器的选择和安装,激振点、检测点的布置以及激振锤的选择,这些都很重要,甚至关系到检测工作的成败,而这又往往是测试人员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下面将此内容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1.1 桩头的处理

桩头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检测的质量,桩头松散时测到的是振荡波形曲线[1],同时信号不能传递到桩的深部,无法反映桩身整体质量情况。钻孔灌注桩桩顶一般有几十公分厚的浮浆层,在检测前应凿掉该层浮浆,露出新鲜、密实的混凝土表面,桩面应尽量平整,尤其是安装传感器和被敲击的部位,必要时可用磨光机打磨平整桩面,一方面便于传感器的安装,另一方面有利于敲击,保护激振锤锤头和锤垫。桩头一般不允许与其他结构相连(否则桩头阻抗将发生变化而导致测试信号失真),必要时还需切除过长的外露钢筋,以免干扰检测信号[1]。为保证检测质量,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规范要求,即受检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的70%,且不小于15MPa[3]。

1.2 传感器的选择和安装

同速度计相比,加速度计无论是在频响特性还是在输出特性方面均有巨大优势,更适合低应变测桩[4],速度计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如频响范围相对较窄等)已在工程上较少使用,而加速度传感器频响范围宽,所以测试最好选用加速度传感器(本文所列实测波形均为加速度传感器所测)。传感器安装对测试效果影响很大,理论上传感器越轻、越贴近被测物、与被测物之间的接触刚度越大,传递特性就越好,测试信号也越接近于被测物表面的质点振动[4]。所以传感器的安装点表面应尽量平整,可用石膏、橡皮泥等软粘性材料尽量牢固地将传感器粘结在平整的桩面上,以提高安装谐振频率,防止震荡信号的出现。

1.3 激振点与检测点的布置和激振锤的选择

激振点与检测点不能靠的太近或太远,应满足规范的要求,即实心桩激振点在桩中心,传感器安装位置为距桩中心2/3半径处,根据桩径大小,桩心对称布置2~4个检测点,每个检测点记录的有效信号不宜少于3个[3],现场测试时可根据桩径的大小选择2个以上的检测点,以保证检测信号的普遍性和准确性,当发现桩头较差和信号不一致时更应如此:激振锤应与桩的大小匹配,即大直径桩和长桩选大锤,直径较小和桩长较短的桩选较小的锤。一般情况下,首先用大小适中的力棒进行敲击,当发现桩的浅部有疑问时则改用小质量的手锤甚至钢筋敲击,以进一步确定浅部缺陷的程度与部位,而当需要检测桩的深部情况时则用大质量的力棒甚至50~100kg的小球以获取较大能量来探测桩的深部情况及桩底的反射信号。

2 检测案例分析

例1:JB010#桩,设计桩径:Φ800mm,桩长:25.8m,实测波形见图1。从实测波形看,在3.2m处出现多次等间距的同向反射信号,初步断定该处存在明显缺陷(缺陷类型暂无法判定),经开挖证实,在3.3m处桩身缩径,并伴有夹泥、离析现象,钢筋外露。由于桩身在该处出现的严重缺陷已危害到建筑物的安全,遂将该处缺陷以上混凝土破去,并清理桩头,露出坚硬的混凝土,重新测试以检查该处以下桩身质量情况。重新测试结果显示该处以下桩身质量正常,按设计要求接桩至规定标高,消除了一个工程隐患,确保了建筑物的安全。

例2:HQ367#桩,设计桩径:Φ700mm,桩长:40.8m,实测波形见图2。从实测波形看,在1.6m处出现多次等间距的同向反射信号,但反射幅度不是特别强烈,初步判断该处有可能缩径,经开挖证实,在1.7m处存在较为明显的缩径,缩径范围约占该截面的2/3,见图3。因该桩仅仅是有一些缩径,并没有出现离析和夹泥情况,继续往下开挖,露出所有的缩径部分,用刷子和清水将泥巴清洗干净后再用混凝土将此处修复后仍可继续使用(如为单桩承台则要慎重,最好是将该处破掉后重新测试缺陷以下部分,没问题后再按要求接桩至规定标高或直接交设计部门拿出处理方案)。

例3:LN148#,设计桩径:Φ600mm,桩长:13.5m,实测波形见图4。从实测波形看,在1.5m处出现多次等间距的同向反射信号,并伴有大振幅的低频宽幅摆动信号,而大振幅的低频宽幅大摆动波形应是浅部严重缺陷桩的共性[5]。初步判断在1.5m处存在严重缺陷,经开挖证实,在1.5m处存在缩径和明显夹泥,混凝土完全松动,钢筋外露,缺陷范围几乎贯穿该截面,见图5。将该处破掉后重新测试检查缺陷以下的桩身情况,没有发现异常,按要求接桩到设计标高。

例4:HQ507#,设计桩径:Φ800mm,桩长:43.0m,该桩共进行了两次检测,第一次用力棒作为激振源,实测波形见图6,在3.0m处出现多次同向反射信号,现场查看未发现桩头混凝土有松软现象,初步判断在3.0m处存在缺陷,同时仔细分析波形,发现在首波后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向下的“尖峰”,似有扩的迹象,而3.0m处的“缺陷”也有可能是先扩后缩而形成。由于工期较紧,没有时间进行开挖验证,随后第二次检测采用50kg小球作为激振源并垫橡皮以产生低频信号,结果测到较为清晰的桩底反射信号(t2处),实测波形见图7,由此可以排除断桩和其它严重缺陷的可能。同时由图6可以看出,反射波的脉冲宽度与首波的脉冲宽度基本一致,未出现频率下降的现象,由此可以排除3.0m处“缺陷”明显离析和夹泥的情况,而很可能是一种有限度的“相对缩径”,即该处相对于前面扩径而后桩径变小的情况,因为首波后向下的“尖峰”说明此前有可能扩然后恢复到正常桩径,而且反射波幅值与首波相比并不大同时还能见到桩底反射信号,说明缩径不会太严重(因为定义广义波阻抗比n=Z1/Z2[4],反射系数F=(n-1)/(n+1),透射系数T=2/(n+1),显然T+F=1,将n=Z1/Z2代入反射系数公式得F=(Z1-Z2)/(Z1+Z2),Z2与Z1相比越小,即缩径处阻抗与正常桩径处阻抗相比越小,则缩径越厉害,反射系数F越大,透射系数就越小,即通过缩径处的能量就越小,桩底反射信号越难看到),所以该桩应予以轻判。此桩未做其它处理,目前建筑物已建成,且使用正常。

例5:TB011#,设计桩径:Φ800mm,桩长:41.4m,实测波形见图8。从实测波形看在3.8m处出现同向反射信号。虽然未见桩底反射信号,但首波后的一个明显向下“尖峰”说明该“缺陷”是前面的扩而引起的缩,不宜重判,当然此时还要注意查看桩头的情况,如桩头强度低首波后也有可能出现向下的“负峰”(因为如果桩头强度低,则波阻抗相对较低,根据反射系数,从强度低的混凝土到强度高的混凝土,波阻抗增大,相当于扩径,则波形上反映出反相反射[6]),如发现桩头的强度确实存在问题则应先破去该部分后再重新测试。

例6:XC040#,设计桩径:Φ800mm,桩长:37.4m,实测波形见图9。从实测波形看,在4.8m处出现两次明显同向反射信号。由于异常处位置较深,开挖不太方便,遂对该桩作钻芯检测,钻孔位置选在桩的轴中心,抽芯结果证实在该处芯样完好,同时从实测波形上看反射波的主频与首波基本一致,未出现频率下降脉冲变宽的现象,从而可以排除断桩、严重离析的情况,缺陷应是缩径的可能性大。另外,在实测波形上可以看到该处前面有一点扩的现象,此缩径有可能是先扩后缩(但具体来说是缩回到正常桩径还是比正常桩径更小则无法判定)。另一方面,由于该桩只抽了一个孔,而且是选择在桩的中心,有其局限性,不能排除桩身在该处有较大缩径的可能,考虑到该桩处在多桩承台之中(如为单桩承台则要慎重),不会对使用产生大的危害,经与设计方协商对承台进行了加固处理,以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例7:GQ026#,设计桩径:Φ800mm,桩长:28.1m,静载试验前先进行低应变检测。实测波形见图10,从实测波形看在1.2m处出现多次等间距的同向反射信号,疑似缺陷,但仔细观察桩头发现,该桩设计桩径800mm,结果成桩已达1000mm,即所谓“大头桩”。而1.2m处的反射应是先扩后缩的反映,同时可见到较为清晰的桩底反射信号,不应判为缺陷,静载试验也证明该桩承载力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例8:SHY117#,设计桩径:Φ1000mm,桩长:40.1m,实测波形显示,桩身完整,桩底反射清晰(t2处,嵌岩桩),为I类桩,见图11。

3 结语

(1)低应变反射波法判定桩身的完整性主要是通过现场测试的波形来进行判断,而低应变的波形又具有多解性[6],同时钻孔灌注桩由于自身的特点,桩身很不“规则”,既有缩、也有扩,而仅从波形上来判定桩身质量有时会产生误判。所以我们要分清桩身的缩是绝对的缩(缩径后的桩径小于正常桩径)还是先扩后缩,不可见到同向反射就轻易的下结论,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在现场实地查看桩头情况,一方面是查看桩头是否有扩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查看桩头是否有强度低的现象(如桩头存在强度低的情况应破去该部分后再重新检测),必要时可以开挖验证或辅以抽芯等其它手段综合判定,如条件许可还可以根据情况做静载试验,这样才能在检测中做到既不漏判也不误判。

(2)在测试中如碰到异常波形,可以通过更换激振方式来激发相应的子波,即高频波主要用来检测桩身浅部的扩缩情况(可以通过小质量的手锤或轻的力棒来实现),而低频波主要是用来探测桩身的深部情况以及是否能见到桩底反射(可以通过大质量的力棒或小铁球来实现)。在室内分析时可考虑如下步骤:

①如在波形上(同时注意实地查看桩头的情况)能判断出“缺陷”是由前面的扩径而引起,并能看到桩底反射信号,应予以轻判(如HQ507#、GQ026#);

②如测试波形能看到先扩后缩的信息,虽见不到桩底反射(尤其对一些较长的桩),但一般不宜重判(如TB011#,此时要注意查看桩头,排除桩头强度低的情况);

③如在测试波形上看到多次等间距的同向反射信号出现,同时见不到桩底反射信息(如JB010#),或一方面看到多次等间距的同向反射信号出现,同时伴有大振幅的低频宽幅摆动信号(如LN148#),此时应引起高度警惕,必须采取其它方法进一步验证并采取相应措施排除隐患,以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少忠.提高基桩低应变动测检测质量[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4,18(4):56.

[2]李维平.钻孔灌注桩施工关键工序控制[J].岩土工程技术,2003,(5):299~3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 200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33.

[4]王雪峰,吴世明.基桩动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5,190-192.

[5]陈凡,徐天平,陈久照,关立军.基桩质量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36.

上一篇:网站建设毕业论文下一篇:卫星运行时间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