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教案(共9篇)
一、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
1、压力作用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会设计实验定性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知道压强的物理意义;理解压强的概念。
3、会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即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学生很容易列举事例,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学生也容易找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但用语不一定规范,比如把压力说成重力。这里需要老师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压力的概念及它与重力的区别。压强的定义、公式,因为学生已经学过速度,只要老师稍作引导,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只是在应用公式时,老师要强调公式中的压力一定要写作F,不要写成G,即使有时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生产生活的例子,相信他们会有兴趣以及有能力找到并总结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三、思考题设计:
1、利用你的身体或身边的一些物品来产生压力,你对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想法?---同位交流
2、请你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说出你猜想的依据-----小组交流
3、你能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实验需分几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4、(1)这个实验能否定量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因素的关系?你有什么办法得出定量的结论?你是否觉得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看书标出压强这个物理量,了解其物理意义
(2)你能给压强下个定义吗?(类比速度)根据定义,请写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看书标出压强的计算公式p=F/S,了解各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
5、(1)压强公式p=F/S中的F是压力,而不是物体的重力,你能区别压力和重力吗?(教师板图三种情况下支撑面受到的压力:①水平面②竖直面③斜面)总结得出:压力的定义并强调压力的方向。(2)S指受力面积(亦指接触面积),而非物体的表面积。(教师在此多列举事例让学生比较,如:人站立时与走路时;小物体放在大物体上面与大物体放在小物体上面;一本书放在桌子中央与书的三分之二放在桌子上面等等。)
(3)应用压强公式解决1-2道简单的计算题,强调应用公式时的注意事项。
第九章 压强 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福清滨江中学 游源庆
我的说课课题是《液体的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一节选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第八章第二节。内容是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应用,是在第一节学习完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后提出的,是前一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也为后一节大气压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说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技能
①、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掌握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②、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难点:如何建立物理模型,通过设想推导出液体的压强公式。
二、学生分折
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也较差,所以授课时,主要由教师演示实验,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折得结论。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科学探究法、假想物理模型法等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折得出结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习方法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液体的压强特点,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态度。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性格、意志、习惯、兴趣等的培养。
四、选用的教具和设备
U形管压强计,两个装有相同体积的水和浓盐水的同样烧杯,玻璃杯,水,红色的水,自制关于《液体的压强》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程式设计
1、提问复习上节新课所学内容。
2、引入新课
通过阅读一段材料,提出:为什么“由钢铁材料制造的潜水艇的直径竟被巨大的水压压缩了1.5mm。”?
3、进行新课
演示:往带孔玻璃杯中加水,观察橡皮膜情况。
引导分析得出:液体对容器低部有压强,液体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提示学生,用公式推导的方式,找出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先让学生在学案上推导,然后再请学生上讲台板演,分析,引导,最后用多媒体展示)
讲解:深度。
实验猜想:根据学生推导出来的公式p=ρ与液体密度ρ液液gh,猜想出液体的压强大小,可能有关、物体所处液体的深度h有关,并扩展与方向是否也有关。
操作实验:
1、介绍实验器材。
2、分别把橡皮膜分别放置在水中3cm、6cm、9cm深处。(橡皮膜向
上)。
3、橡皮膜放置在水中的9cm深处,朝各个方向。
4、橡皮膜放置在盐水的9cm深处,(橡皮膜朝下)。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课本P150:
由实验探究可知: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____;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
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____。
4、当堂练习
演示实验:往侧壁不同高度扎上小孔的塑料瓶中注入水,会发现水从小孔中喷出来,学生观察现象,完成当堂练习1(多媒体展示)。
(时间充裕情况下完成习题2和3)小结
本章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模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本章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模拟、调查、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讲究合理膳食等道理,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为学生学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等知识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有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减少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能力目标:
加深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情感目标:
1、让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课前准备
教师:轻松愉快的音乐
学生:收集有关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的知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前展示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为什么水分对我们这么重要呢?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就说,女人是水做的。今天老师要说,不仅是女人,所有的人都是水做的。这么说有科学依据吗?(二)新课教学 活动二:自学导读
1、水
讨论;水除了是人体细胞含量最多的成分外,还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归纳:[1]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都无法进行,废物也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倡议:为了大家的健康平时注意补充水分,多喝白开水 设计实验;证明食物中含有水分
过渡:要保证健康生活,只是多喝补充水分可不够。有两类营养物质,在我们身体内含量虽不多,但如果缺了它们,我们就会患各种各样奇怪的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2.维生素
100多年以前,生理学家认为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只是蛋白质、糖类、脂肪和水、无机盐等五类,后来才知道食物中还有一类营养物质对人体是必需的。人体对这类营养物质需要 1
量很小,但它的作用却很大,人体一旦缺乏,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引起疾病。这类营养物质后被科学研究工作者所证实,命名为维生素。
活动二:合作探究
讨论:(1)维生素种类很多,你知道有哪些?请一一列举出来。
(2)你知道哪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故事:1740年,英国人安森带领1955名船员乘5艘船作环球航行,在1744年返航时丧失了1051名船员,其中一半以上的船员死于坏血病。1747年,英国医生林德建议远航的船员每天实用橘子和柠檬,此后再没发生因坏血病死亡的船员了。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提问:有的婴儿皮肤苍白,多哭闹,易出汗,出牙、走路晚,下肢呈‘X’形,这是佝偻病患者的典型表现,这是缺少一种维生素造成的,你知道是哪种吗? 3.无机盐
活动三:合作探究
回顾:骨的煅烧烧掉的是什么,剩下的是什么? 实验:验证食物中含有无机盐
讨论;种子经过燃烧后,剩下的物质是什么? 讨论:无机盐对人体的作用。
归纳:(1)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
(例如:无机盐中的钙、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原料。缺少会引起佝偻病、老年骨质疏松等疾病,注意补充含钙的食物;
无机盐中的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缺少会引起贫血症)
(2)参与人体的各种代谢。
教师:对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病人是因为缺碘,可多食用海带等海产品,症状就可消除了。我们内陆地区食海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补充足够的碘,我们吃的盐也都是“加碘盐” 4.纤维素
提问:有一位同学,经常出现排便困难的症状,大家觉得应多补充哪类食物呢?
为何多吃水果、蔬菜,就能帮助排便呢?
纤维素除了能帮助排便外,对身体还有什么作用呢?
特别指出:纤维素是一类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的糖类,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之一。
教师:通过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学习同学们觉得自己有哪些收获呢?有挑食毛病的同学是否认识到了挑食的危害? 总结:
1.食物中可供人体利用的成分,通常称为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是人体必需的六类营养物质。
2.各类营养物质对人体各有一定的作用。归纳起来对人体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构成细胞的成分和组织更新的原料,如蛋白质、无机盐等;二是提供能量,如糖类、脂肪等;三是调节生理活动,如维生素等。
3.绝大多数食物虽然都含有六类营养物质,但每种食物的含量不同。一般说,谷类食物含淀粉多一些;肉类食物含蛋白质、脂肪多一些;蔬菜水果类含维生素、无机盐多一些。所以,我们要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满足人体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要。总结
练习反馈A: 填写下表: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3)
一、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是人体必需的六类营养物质。
二、维生素A缺乏时夜盲症 B1缺乏时脚气病
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记住:我国的面积、濒临的海洋、主要的岛屿和海峡。⑵知道:我国的陆疆、相邻的国家和隔海相望的国家。⑶理解:领海、内海和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⑴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⑵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⑵通过对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等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实现祖国统一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的培养。
难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方法】
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用具】CAI课件、地理挂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宽广美丽的土地 是我们可爱的家乡 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 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图片显示:长城、秦陵兵马俑、故宫、神六飞船、上海浦东新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
画外音:历史上:我国是世界上闻名的文明古国。今天:我国是日益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字幕: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互动启思、探究学习)
一、伟大的祖国
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
1、根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9?(东部亚洲、太平洋西岸)
3、在图上找出:日本、蒙古,观察中国日本蒙古这三个国家的海陆位置的差异(海陆兼备、岛国、内陆国)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归纳:我国东部沿海多有良好的港湾,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贸易,内陆与众多邻国易于友好往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教师归纳,为学生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作铺垫。读图练习:学生完成地理填充册PT
一、PT
三、2
二、辽阔的疆域
(一)领土的四端(中国的疆域图)师生互动:
1、学生读课本P3图1-3“中国的疆域“图,找出我国的四个端点。
2、教师在图上介绍四端点所在的经纬位置。
3、请学生用直尺量出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计算出实际距离(约5200千米)
4、纬度相差1度,距离相差约110千米,请学生计算我国南北的实际距离。(5500千米)
学生欣赏:中国四端风景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巩固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复习比例尺知识,通过纬度的计算南北距离,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1、学生讨论:
⑴当我国东部乌苏里江旭日东升时,为什么西部帕米尔高原却是繁星满天? ⑵、春节时,黑龙江省是冰天雪地,海南省是什么景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问题,可以使学生智力得到激励,产生智力的群体效应,形成思维高潮,有利于创新意识的释放和提高。
2、教师总结:⑴由于地球的自转,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我国东西跨经度60多度,跨5 个时区,东5 区――东9 区,因此东西两端的地方时相差约4 个小时。比如:我国最东部是早上7点,最西部则是凌晨2点,因此,当东部乌苏里江旭日东升时,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却是繁星满天。
⑵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北气候差异大,纬度越低,气温超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南方的海南却是烈日炎炎的威夏景象。教师归纳: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我国所在的纬度位置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辽阔的疆域使我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陆地面积(世界政区图)
1、学生在图上找出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欧洲。
2、显示图表:四国一洲的面积。
3、学生记忆:我国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前三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比较法知道我国的陆地面积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三)、濒临的海洋(中国的疆域图)
学生读图:
1、请四位学生自北向南依次说出我国濒临的海洋。
2、教师归纳并以图表的形式简明介绍 ⑴、四大海域的大致分界线 四大流域
大致分界线 渤海-黄海
渤海海峡 黄海-东海
长江入海口北岸 东海-南海
台湾岛以南
⑵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另外三个是边缘海。⑶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设计意图)让学生依次说出四大海域的名称,学生可以发现内海与边缘海的特点。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读图的能力。
(四)、主要的岛屿和半岛(中国的疆域图)学生读图:
1、在图上找出台湾岛、海南岛、钓9岛、赤尾岛等岛屿。
2、在图上长出我国沿海的三大半岛。教师总结:我国共有大小岛屿6500多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地图找出我国的岛屿,使学生明白这些岛屿面积虽小,但都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漫长的海岸线
1、教师介绍:中国的领海:中国的海岸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
2、学生阅读:课本P5节一自然段。
3、学生完成地理填充册P2题三T1.三、众多的邻国 显示:“中国的疆域图”
读图回答(提示:我国是与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为邻,所以巴基斯坦是我国的邻国。)
1、在图上长出我国的陆上邻国朝鲜、并以此为起点,按逆时针方向在图上长出我国的其它邻国。
2、找出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设计意图)学生在图上找出我国的邻国,可以培养学生依方位顺序计读图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归纳总结、巩固知识)
1、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形式重现重难点知识。
2、(显示)练习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通过书面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设计】: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我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二、辽阔的疆域
1、领土的四端
2、陆地面积:960成平方千米。
3、濒临的海洋
4、主要的岛屿和半岛
5、漫长的海岸线:18000多千米
三、众多的邻国
1、漫长的陆上国界线:2万多千米
2、陆上邻国:14个
3、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
【练习题】:
1、关于我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东岸
B、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东海、黄海、南海陆空 C、与我国陡上相邻的国家有12个别
D、陆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2、下列四组国家中,既是我国陆上邻国,又属于内陆国的是()A、蒙古、阿富汗、越南 B、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C、阿富汗、尼泊尔、老挝 D、哈萨克斯坦、泰国、缅甸
3、关于我国疆域不正确的是()A、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B、陆上国界线2万多千米 C、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 D、管辖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
第九章第五节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习题精选
1、儿童和青少年每天的睡眠时间应在( )。
A.7~8小时 B、6小时以上 C.5小时以上 D.9小时以上
解 睡眠几乎对整个大脑皮层和某些皮层以下的中枢有保护性抑制的作用,经过睡眠可以使脑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神经系统的功能还不十分完善,更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的时间应在9小时以上。选项D正确。
2、学习一段时间后要更换学习内容,目的是( )。
A.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内容 B.勤于用脑,加强学习强度,
C.防止大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D.使思维更敏捷
解 学习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如果长时间学习一门功课,由于学习内容单调,容易引起大脑疲劳,影响学习效率,如果变换脑力活动的内容则可以防止大脑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选项C正确。
3、长期吸烟,对人脑的影响是( )。
A.使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 B.使脑的兴奋性提高
C.使脑血管舒张,血流加速 D.使人思维敏捷
解 烟中有尼古丁等毒素,不仅对神经系统有损伤,并能通过神经系统使血管收缩,血流缓慢。长期吸烟,会使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尤其是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更不应吸烟。选项A正确。
4、积极的休息是指( )。
A.以一种活动代替另一种活动 B.听音乐
C.参加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 D增加睡眠时间
解 神经系统易疲劳,疲劳后只有充分休息,才能使其恢复功能,提高工作效率。积极的休息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学习之后,下棋,唱歌,听音乐或进行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睡眠也是一种休息。总之,积极的休息即以一种活动代替另一种活动。选项A正确。
5、下列有关体育锻炼对人体神经系统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使肌肉发达,收缩有力,不影响动作的速度
B.改善脑的营养,使脑的功能增强
C.使人的思维和记忆力得到发展
D.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2)知道液体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蒸馏和萃取,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初步掌握蒸馏和萃取的基本操作方法,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发现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建立化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点。
【教学重点】蒸馏和萃取的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蒸馏和萃取的掌握和应用。【教学方法】讲解示范法
【教学准备】制取蒸馏水装置、50ml分液漏斗、10ml量筒、烧杯、铁夹台、铁圈、CCl4、碘水。【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过滤、蒸发操作及SO42-检验方法。
【设问】 过滤、蒸发操作是用于固体混合物还是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学生回答】过滤、蒸发操作适用于固体混合物分离。【过渡】今天我们学习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板书】
2、蒸馏和萃取
【幻灯】展示:自来水制取蒸馏水示意图
【思考与交流】 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利用了什么原理? 【学生活动】阅读7最后一自然段。
【讲解并板书】(1)蒸馏—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必修1第一章教案
【演示实验】制取蒸馏水的操作方法。先阅读实验内容。
【思考、回答】氯离子的检验方法:【学生活动】P8实验纪录表,学生组内交流。【强调并板书】 蒸馏操作注意:
自来水不超过蒸馏烧瓶的1/
3、沸石防爆沸、冷却水从下进从上出。【讲述】淡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的道理。【幻灯】展示:海水淡化工厂相关新闻
(位于天津塘沽的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已经可以产生出口感不错的淡水)
【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样节约用水的?为何要珍惜淡水资源?
【过渡】对于液态混合物,我们还可以利用利用一种溶质在乎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它从另一种溶剂里提取出来。
【板书】(2)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展示】萃取用的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讲解】几种常见的分液漏斗:
(1)普遍漏斗用于过滤,将溶液转移到细口瓶中,溶解易溶气体。(2)长颈漏斗用于组装气体发生器。
(3)分液漏斗用于萃取或分离或组装气体发生器。
【演示】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震荡方法(图1-7)及拿法:
必修1第一章教案
【演示实验】实验1-4内容。
【强调】注意:分液漏斗的震荡方法及拿法。
【交流】实验纪录,最后萃取出来的产品,观看图1-
8、图1-9
【讲述】第四步又叫分液。分液是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一般分液都是与萃取配合使用的。【练习】
1、回答下面问题:
(1)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什么方法?
(2)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静置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试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答案:(1)蒸馏方法。(2)取一支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往其中加入少量水,如果加水后,试管中的液体不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则上层是水层。
2、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mL碘水和15mL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放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使溶液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空):
_____→_____→_____→ A → G →_____→ E → F。
(2)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_____。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
(3)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C→B→D→A→G→H→E→F(2)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怀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要让上层液体流出。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进行(E)操作时漏斗里液体能够流出(3)CCl4与水不互溶;而且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很多
【学生阅读】P9最后一自然段。
【强调】DNA测序、尿糖试纸检测。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使我们探索世界奥秘的有力助手,能给我们带来无
必修1第一章教案
穷的乐趣。
【小结】蒸馏和萃取的基本操作,Cl的检验。【作业】
1、P10 1、2、2、课后复习本节内容
3、预习第二节 附:板书设计:
2、蒸馏和萃取
(1)蒸馏—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操作注意:
自来水不超过蒸馏烧瓶的1/
3、沸石防爆沸、冷却水从下进从上出。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1节
遗传与变异的现象
授课人:张富银
教学理念:
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操作过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本章的开始,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主要安排了二个活动来讲述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而要让学生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就要从生物性状开始学习。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可利用一些活动来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进行教学,其次从欣赏和分析两幅漫画开始,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来辨别遗传与变异现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能力目标
⑴ 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⑵ 能举例说出人、动物和植物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和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和辨别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能力。(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动手能力。(3)享受合作与交流获得知识的喜悦和快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教学策略:
1、教法:启发式教学法
2、学法:实物观察、合作学习
3、教学媒体:实物、图片 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亲自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2、利用趣味课件: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再一次呈现在学生眼前,由现象认识上升到理论的水平。
教学方法:
1、分组合作探究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自主探究式的学生互动总结式教学法。
2、实验探究法:利用趣味性课件并结合活动,图片、实物等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种豆只能收获豆子,猫为什么就只能生下猫而不能生下老鼠呢?从日常的生活现象开始导入,激发兴趣的同时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体现了生物学是一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科学,既学到了知识又领略了大自然的奥妙。)“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话从生物学角度理解,是生物界的什么现象呢?俗话又说:“一猪生九子,一窝十个相”,这又是什么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章第一节遗传和变异现象来解答这些问题。
二、新课讲授
1、性状和相对性状
师:想一想,刚步入中学时,你认识的第一位同学是谁?他(她)有哪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外表形态特征? 后来随着你们的相处和交流,你又发现了他(她)的哪些内在生理特性? 生:
师:你所了解的这些人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称为什么呢? 生:性状
师:同学们在课本P97划出这一概念。人和生物体的形状表现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完成P98的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来了解。四个同学一组,先进行自我检查,然后派一位同学进行总结。生:分组讨论7min 老师抽几组回答。
(1)你们组员中总结一下有哪些性状出现(2)有几个人是相同的?
师:人和生物体的每一种性状,往往有很多不同的表现类型。例如,人的毛发有直发和卷发,玫瑰花有红色、粉红色,豌豆有圆粒、皱粒等。这些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在生物学上称为什么? 生:相对性状
师: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的组合中哪些是属于相对性状的?
⑴狗的黄毛和鹅的白毛;⑵狗的黑毛和狗的黄毛;⑶狗的卷毛和狗的黄毛; ⑷狐的长尾和短尾;⑸穿山甲的爬行和天鹅的游泳。生;点名回答
2.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师:同学们观察课本中P99的活动,欣赏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 欣赏和评价教材P99的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⑴《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 ⑵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 生: 师: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在漫画《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就是表明遗传现象。存在相似性的同时也存在差异性,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表现并不完全相同,这种亲子之间性状的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
板书设计:
第1节 遗传与变异的现象
1、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统称为性状
2、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遗传:亲代的性状传给子代的现象
4、变异: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 课堂小结: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举例生物的相对性状;
3、用俗语说出生物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课堂巩固知识与训练
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有()
(1)同样是生长成熟的鱼,鲤鱼的个体较大,鲫鱼的个体较小。(2)狗的黑毛和狗的黄毛;(3)狗的卷毛和狗的黄毛;(4)狐的长尾和短尾;
(5)穿山甲的爬行和鹅的游泳;(6)眼色的茶色、黑色和蓝色
2、一只波斯猫生了一窝漂亮的小猫,其中一只和它一样长着一对蓝眼睛,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其他小猫的眼睛都是一只黄一只蓝,这属于_______。
3、生物的性状受到____________的控制,也受_________的影响。
4、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究_______ __和_______ _的科学就是遗传学。
5、下列现象不属于遗传的是()A、子女的一些性状跟他们的父母相似
B、羊和小牛吃同种草,小羊长成大羊,小牛长成大牛 C、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D、种水稻得水稻,种玉米得玉米
6、子女与父母在外貌特征、皮肤颜色、个子高矮的不同是()、A、遗传 B、变异 C、自然选择 D、人工选择
7、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玫瑰的黄花和红花 B、狗的长毛和卷毛 C、玉米的高茎和豌豆的矮茎 D、果蝇的红眼与白眼
8、关于漫画《新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的叙述正确的是()A 《新鼻子》中鼻子的性状不可能是遗传的 B 《新鼻子》中鼻子的性状可能是遗传的 C《旧砖上剥落的碎片》的断腿很可能是遗传的
D《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都不可能遗传的 布置作业:
1、见课本P100练习2
2、辨别下列谚语中的描述,哪些属于遗传现象,哪些属于变异现象?
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⑵猫生猫,鸭生鸭。⑶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⑸一树结果,酸甜各异。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实物和生活的的现象去总结生物学的概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并把所学到过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做到学以致用。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问题,在争论中解决了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活动中互动,让每个学生参与了探究学习的,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
一、目标与技能: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验、讲解生活里第现象,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4、通过观察图片及实物,初步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对质量单位大小的感性认识,培养估测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常见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通过对宇宙质量尺度的数量级阶梯的展示,拓展学生视野,基本树立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学重点: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质量单位及换算。教学难点: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展示木桌、木凳,铁钉、铁锤图片,讲述物体和物质,从而引导学生辨别物体所含有的物质有多少之别(ppt)
二、新课学习:
(一)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活动一:请同学们预习课本84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们教室里的桌子、椅子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桌子和椅子哪个含有的木材多?(2)铁锤、铁钉是由什么构成的?铁锤和铁钉哪个含有的铁多?(3)教室里的铁门和铁窗含有的铁的多少一样吗?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教师:这里的“桌子、椅子、铁锤、铁钉、铁门和铁窗”是物体,含有的“木材、铁”是物质。
归纳总结:一切物体都由物质组成,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教师: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物理符号:m
3、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 1t=103kg
1g=10-3kg
1mg=10-6kg 1公斤=2斤=1kg=1000g
4、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实验讨论
(1)一个牙膏皮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2)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3)飞船从地球飞向月球,空间位置改变了,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了吗? 思考讨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所处的空间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二:
1、估测物体的质量。
2、比一比。
5、物体质量的数量级
阅读课本信息窗,了解自然界中物体质量的数量级
过渡:用什么测量质量?测量质量的工具是什么?
(二)测量质量的工具
1、了解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
2、观察天平图片,在实物上辨认出天各个部件的名称
(三)课堂练习见ppt 本节课的收获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会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板书
第一节
质量
一、质量
1、定义:
2、符号:
3、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4、单位:
二、测量质量的工具
1、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
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新课教学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 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教案】推荐阅读:
《机械制图教案》第一章第九讲范文03-27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教案12-19
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案01-09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06-26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案06-13
压强总复习教案12-31
流体的压强和流速教案07-13
液体的压强教案示例一12-19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压强和浮力07-10
第九章整章教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