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种境界(共11篇)
“平凡常常才是真”,这是一句真话,更是一个真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孕育伟大,也达到不平凡。能将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能将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不平凡的人,既能把不平凡的事做好,也能把平凡的事做好。
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虽然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可以作出不平凡的业绩,为我们伟大的事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我们的社会需要不平凡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也需要平凡的炊事员服务员、售货员、炊事员,试想,如果一座大楼只有建筑设计,没有工人施工,能建起来吗?如果没有清洁、服务、商业等工作者平凡的劳动,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靠我们做好每一项平凡细小的工作来实现。
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平凡和平庸是生活的两种状态,中间既没有必然的通道,也没有必然的链条,但两者确实离得很近,且极易转化。
平凡不易,它就像潺潺流水,不论在山间、深谷、或平原,它的节奏总是不紧不慢,流动如歌;它克服了浮躁、莽撞和激愤。进入平凡,平凡就是不动声色地规范你的行为与操守。并设法把你的人生和命运协调起来。你或许荣耀过、1
辉煌过,或许屈辱过、失败过。但当平凡悄然来到你的生活时,当你默认这一切时,你会重新学会坦然面对人生,并深深体会它到它那悠长的意味。
平凡的人,做不了“明星”,就先做一盏明亮的灯;做不了伟人,就先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平凡的人,干平常的事,过平淡的日子,享受平静的生活,达到平安的目的。这是一种平凡的追求,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平淡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中国画中,浓的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无疑是一种美。但在一张玉版纸宣纸上,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种意境,也是一种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的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没画出的,更耐人回味和思索。
一般说来,浓到好处,不易;淡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譬如交友,好的“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水不够浓的。而“君子之交淡如水”,似乎是够淡的了,不过,蜜如胶漆的朋友,后来反目成仇的,又时有所闻。倒不如像水一样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会更融洽些。
人生在世,岁月匆匆,权与势、名与利都不过是过眼云
烟,只有淡薄才是人生的永恒。然而,物质世界,五光十色,光怪陆离,诱惑多多:显赫的名、丰厚的的利、华丽的衣、鲜美的食,还有那妩媚的色,随时可能勾起你的联想,激发你的欲望,令你智乱心迷。当此之时,保持“出污泥而不染”的淡泊心境,的确难能可贵。所以、淡泊者以简朴为美,崇尚清廉。面对物欲 的诱惑,淡泊者自会多一份思考,方寸不乱,泰然处之。
保持淡泊的生活,并非易事。一个人如果 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生态度,没有同世俗偏见和私欲决裂的勇气,是难以成为淡泊生活的强者得。
人生难得是淡泊。淡泊,是摆脱名缰利锁的达观心态,是远离喧嚣争斗的超逸境界,是心灵的和谐和精神的升华。“有容德乃大,无欲志则刚”,一个人在事业上有追求,生活上无所求,淡泊名利,心如止水,那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平实
所谓“平”,是不喜欢大吹大擂,大红大紫,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求的是平静、平和、平安;所谓“实”,是不喜欢虚情假意,虚功伟绩,、虚衔空名、虚晃一枪,求的是真心实意,实话实说,实事实绩。
平实的人,拙于外而秀于内。平而不显山露水,实则不外强中干。展现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中自由雄兵百
万”,而不是“墙上芦苇跟底浅,山间竹笋腹中空”。
平实的人,对上没有媚气,对下没有霸气,对家人和朋友没有俗气。
平实的人,说话不慌张,不干假事,不图虚名。平实的人,交友肝胆相照,一潭清水,不惨杂质。为官不摆谱,发财不摆阔,得意不张狂,失意不颓废;既不孤芳自赏,也不自惭形秽;既不鄙人之短,也不妒人之长。
平实的人,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急,恬淡而不凡庸。
平实的人,崇尚善恶分明的是非观、刚直守正的节操观、城诚实守信的人际观;能把握住操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顶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踏踏实实工作,简简单单生活。
“懂”就是教师对教材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材料都弄清楚了,但教材的本质和内涵还没有揭示出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是隐蔽的,知识还是零散的。也就是说,“懂”是备课中书由薄到厚的过程,是钻研教材的最初阶段。此阶段,教师是以自己为中心,自己来学习教材。
2. 透。
“透”是指教师已经走进教材,不但“懂”了,而且还抓住了教材的本质和精华,已弄清了教材的来龙去脉,熟练掌握了教材的全部内容,了解了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难点和关键。“透”是以教材为中心,能把握侧重于教什么,教学目标该如何确定,教学时能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及知识的系统性,属于达标阶段。教学时,教师的讲解井井有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教材运用自如,感觉良好。
3. 化。
战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听者享受到了课堂教学的艺术。在讲核外电子排布的泡利原理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他边讲边以两个前排学生为例:“这就像在同一所学校,不可能有两个同学坐在同一间教室同一个小组同一个课桌的同一头。”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怎么也坐不到同一个课桌的同一头时,哈哈大笑起来。我想,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一定会明白什么是泡利原理的。在进行实验时他使用了“药匙”,这时有一名学生说“小勺子”,只见战老师眼睛睁得大大的,额头上的皱纹挤成了一堆,问道:“这个仪器是‘勺子’吗?”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他还夸张地举着“药匙”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大的弧线,认真并大声地告诉学生在化学中应称它为“药匙”。战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痛快酣畅。
曾有人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曾有人说教师可分为三种:经师、能师、人师。所谓经师是指能严格、严肃、严谨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谨小慎微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范要求,能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所谓能师,是指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有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面对学生用自己的良心出色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的教师。所谓人师,是指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对教育教学有着独特的研究和探索的研究型的教师。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也算尝尽了教育的酸甜苦辣。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对教育教学懵懵懂懂,多的是好奇与小心,因此,我把熟悉教育教学的每一条规则,了解学校的每一个规定,作为我每天的必修课,生怕出点什么意外。
工作了几年后,我不再被教育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也不再胆战心惊地做事了,我放开了手脚,开始了我的教育教学探索。我会将现有教材加以改编,我会结合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我会因人而宜设计测试卷……
只是教学难度越来越大,工作强度也越来越大,更主要的是身体越来越吃不消,有时闲下来会有抱怨与懈怠。可一走上讲台,我的激情一下子就会被调动起来。看到学生那渴求知识的眼神,我的一切痛楚都随风而去。
一个好的问题设计、一堂好的课堂教学、一份好的试卷设计,都会让我欣喜,都会让我激动。慢慢地,教学不再是我的负担,而是一份纯美的咖啡。慢慢地,品尝的过程不再只有苦涩,更多的是甘醇。教学不再是一份工作,而是我生活中一份独特的享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几句话,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但是,对我来说更是意义深远。
我想,不管我能不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有所追求的人来讲,我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人生境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谈点粗浅的体会,想与大家共勉。我认为,作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要具备以下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
第二种境界:大爱无声,教师要有爱心
第三种境界:大道无形,教师要有思想
第一种境界: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
学习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人来讲,可以说是“此生有涯,此学无涯”。我觉得,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倍加需要静下心来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学好一点,争做一名有学养的教师。
一要有书香气。古时读书人家,一般都家藏万卷图书。我们的古人为防止书籍霉变、虫蛀,用樟木制成书箱来存放书籍;或用樟木片放在书籍间隙;或放一种叫芸香草的中药。随时间的积累,当书之主人打开书箱,翻阅书籍时,就会有一股香气扑面而来,此之谓“书香”的渊源。有道是“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自然应该身上常留书香气,读好“有字之书”,求得“有我之境”;读好“无字之书”,求得“无我之境”。用书香滋养心灵,以书香成就人生。
二要有书生气。人们说得好“越单纯越幸福”。坐在一个小小的书房里,手捧书籍,在淡淡的灯光下,与古今中外的名家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是一份难以言喻的喜悦与享受。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
当我的论文《写在教育的天平上》发表后不久,湖北省黄岗中学教务主任发来电子邮件向我告知,他们学校曾专门召开行政会进行学习与研讨。当我收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刘霞光博士从美国发来的电子邮件:“潘老师:您好!阅读了你的博客上的文章,感动又感慨!我现在是在大洋彼岸写这封短信,只是想表达诚挚的问候和对你的敬意!”当我收到一个名叫小凡的网友的来信说:“潘老师,当我看了您写的《我是农民的孩子》后我流泪了,人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被感动,从而在感动之余去思索着关于自己的事情。”„„我感动了,我为他们而感动,我为自己而感动,我为文字而感动,我为友情而感动。三要有书剑气。李白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古人北宋大儒张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何等的开放大气、豪气冲天!龚自珍“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这是何等豪情壮志!他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书剑气的人呢?我认为只有丰厚的读书和大胆的实践才能赋予人这种气质,这种气质作为一个教师非常需要的,因为只有拥有了这种书生意气和英雄豪气,才能自觉地推进教育改革,才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去开展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
第二种境界:大爱无声,教师要有爱心
胡锦涛总书记说:教师是一份职业,是一份特殊的职业。我的理解就是教师是用一份用特殊的爱打造人类灵魂的职业,就是说教师应该努力去承担对教育的责任,满怀对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的事业。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教师有没有一种智慧的、深远的大爱精神,博爱精神,是关系中国教育走向成功未来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无条件地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去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大爱无声,教师的爱润物无声。在我所处的昌化地区,就有许多爱的典型。龙岗小学的爱心妈妈盛老师,为了呵护一个因不习惯住校而哭闹的小女孩而当起了临时妈妈陪护小女孩一起睡觉。洪岭小学和石瑞小学的扎根山区教师群体他们都以琐碎点滴成就不凡美丽人生。马啸中学的方校长以一名共产党党员身先士卒的最朴实管理方法带领自己的团队真正体现了“其身正,不令则行”的良好工作氛围。昌化一小以感化后进生为契机演绎着“你的心在哪里,你的幸福就在哪里”。昌化镇中心幼儿园以幼儿园是我家为主题着力营造家的和谐与温馨;昌化镇小以一个教师的真诚反思从而使教育回归于理想的起点。还有昌化职高的老师上阵父子兵,两代为人师,献身教育无悔怨。
大爱无声,教师的爱感天动地。前段时间我再次捧起《教师何以感动中国》这本震撼我灵魂的书籍,当我轻轻翻开扉页用心灵去感悟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时,泪水还是一次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谭千秋:生命的最后姿势》、《袁文婷:青春定格“公主教师”离去了》、《吴忠洪:用生命雕刻师德丰碑》、《王敏:美丽之花在震灾中绽放》。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但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行动与生命去诠释一名教师的责任和胸怀。他们是教师,他们感动着中国!我也是一名的教师,我除了感动和敬仰,我应该学习什么呢?我们也许没有那样的生死抉择,我们也不希望有那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肩负的责任是永恒的。
这些教师真实感人的,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爱,爱中能看到真和善,拥有了真和善也就拥有了美。我想,这样人和事也会发生在我们在座的每一个老师的身上,因为在座的每一个老师的身上都拥有这样可贵的品质。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有希望。
第三种境界:大道无形,教师要有思想
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对我们老师来讲,就是说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思想。教育需要有思想的教师,去解释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的真谛,预见教育的未来;需要有思想的行政领导,去制定教育政策,用思想推动教育的改革;需要有思想的校长,用思想凝聚人心,管理学校,去创建先进的办学模式;更需要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他们用真善美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鼎起教育的未来。
一要用思想武装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所敬仰的李镇西老师说得很有哲理。通过教学反思,思想锤炼,李镇西成为了一代名师。
我在教育实践中开展了十多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撰写了近百篇评论文章,涉及心理、美育、诗歌、宗教等领域,大力宣传“成长比分数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经历比名次更重要,对话比对抗更重要,激励比指责更重要”等教育理念。
二要用思想滋养心灵。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培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去鼓舞人心,课堂生活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
比如我向学生讲辛德勒的故事、居里夫人的故事,让学生去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介绍美国“9·11”恐怖事件中的人员疏离细节,感受其中的人性美。我引导学生阅读龚自珍、严复、潭嗣同、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文志士传奇,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拨动他们思想启蒙的心弦。交流是张扬生命欲望的途径。我采用希腊苏格拉底“精神催产术”,精心组织开展讲演、独白、艺术表演、辨论、小组商谈等活动,在与学生深入交流中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的智慧与勇气。
三要用思想打造家园。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念。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家园,即使物质家园再好,也不会幸福的。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教师,必然要点亮思想之灯,上下求索,百折不饶,锲而不舍,用丰富的思想打造精神家园。
我自开个人博客以来,始终怀揣着激情与梦想,坚持着理想与信念,在忙碌之中打造精神家园,至今有300多篇次文章在新华网、人民网、人教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国教师网等网站发表与转载。我结识了北京师大、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肖川、周彬、张晓鹏、龙井田等全国著名教授,领悟了他们学者的风范与情怀;欣赏了他们敏锐的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我广结天下精英并以他们为榜样,时刻勉励自己。在这里记载着我的心路历程,在这里聆听着我的心跳脉搏,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失去了很多很多,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很多:无言的伤痛、无声的感动、失败的泪水、成功的喜悦,都成为我生命的历程、人生的财富。
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真正能点燃激情,燃烧青春的岁月并不太长。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那样,狮子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活活地饿死。”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就肯定会被他们吃掉。”
我认为,一个人的事业就好比是非洲大草原,至于我,是羚羊还是狮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一种奔跑的激情和梦想,重要的是能不能跑得足够快,重要的是能不能跑得足够优美。我相信,只要我坚守教师的理想与信念,努力追求“大学无涯、大爱无声、大道无形”三种境界,我一定会活出幸福的人生。
蒋定之在讲话中指出,对待工作有三种境界:尽职是第一种境界,管好分内之事,不出事、不添乱,种好“责任田”,这是最起码的工作底线;第二种境界是尽责,带着责任感做工作,除了尽好本职,还为大局承担更多工作责任;第三种境界叫尽心,把工作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主动想大局、为大局,敢于担纲(担纲,动词,指在艺术表演或比赛中担任主角或主力,泛指在工作中承担重任。)、勇于负责、善于开创。每位领导干部都要用心来做事,劳力还要劳心,人人都要“入戏”,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
他说,学习不只是兴趣问题,更是事业心、责任感的体现。老是在门外站着,进不了门,不了解家里的“底细”,不是个“好管家”。不懂不可怕,但不懂还不学习,自我感觉还特别好,就真的很可怕。缺什么就要学什么,干一行就要懂一行,不能干了大半辈子还是个“门外汉”。
在谈到群众观念时,蒋定之强调,要干人民群众希望我们干的事,而不是干我们政府自认为重要的事,把工作做到群众最惦念、最期盼的地方。勤政为民要“见事见物”。“见事”,就是要落实到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为民办实事;“见物”就是要体现到人民群众感受得到的实惠上,使人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他指出,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虚名、虚事、虚招、虚活上,而要用来做实事、抓落实,事事都要实干。整天嘴上喊求真务实,实际上却玩虚的,是更坏的作风。检验工作成效的大与小,关键就要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要使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我们这届政府的鲜明特征。
第二种:捧着书本教书,对教材能很好的把握,对教参能取舍,对教材有关的材料有涉猎,比较得当的运用教法,比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种:站在书上教学,对本科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掌握较多,教材及教参的内容只是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对教材的处理得心应手,教法运用恰当,放得开,收得拢,拿得起,放得下,每教一篇都有新意。
旅游有三种形式:简捷高效的传统旅游、异彩纷呈的个性旅游、默契诗意的合作旅游。不同的旅游方式, 我们会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同样的, 不同的阅读路径, 我们也会感知到不一样的体验。
一.简捷高效的传统课堂———“你的”阅读, “我的”被漫游
传统旅游目标明确 (今天要玩哪几个景点) 、组织严密 (什么时候玩哪个景点) 、简捷高效 (导游讲、游客边听边看再给时间拍照) 。我们的传统阅读课堂也是如此, 教师就是导游, 下面济济一堂的学生就是旅行团。这样的漫游方式很明显的优点就是课堂思路清晰, 教师往往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 针对有关教学内容, 精心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然后整理出答案, 得出结论。
例如在上萧红的《呼兰河传 (节选) 》时, 笔者就曾经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我”、祖父、花园分别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地方得出这个结论?文章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萧红为什么对童年念念不忘?学生课上经过思考解决了这几个问题, 该文本的阅读也就宣告成功。
然而, 传统旅游无法领会荒山野岭独行的乐趣, 无法体验一叶扁舟放浪江湖的洒脱, 总是成群结队地拥向某一处名胜, 蜻蜓点水似的向风景瞄上一眼, 扔下几只矿泉水瓶子, 便匆匆离去, 回来后还要浮皮潦草地大谈什么感受。有时还要请导游, 让他把已经对人讲过千百遍的陈词滥调, 再重复一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也有类似的不足之处, 注重知识技能目标, 突出对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于是在课堂教学中, 接受学习占了教学过程的大部分时间, 往往只是教师在精心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而已, 到每个问题的最后环节都是所有的学生都紧紧跟随在教师的后面, 听着教师井井有条的讲解, 拼命地记着笔记, 唯恐有什么地方没有记到。
在这过程中, 学生跟着教师所认为的重点思考, 领略了教师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样, 课堂上得到的阅读体验都是一样的, 学生习得的只是一些前人包括教师的既得知识, 区别只在你记住了多少。而我们的阅读课堂要培养的不是记忆力, 而是进行个性阅读的能力。
所以, 传统的阅读教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课堂成为他们的学堂, 通过课堂学生的互动学习, 促进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换言之, 就是要让学生有独特的体验, 要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语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所以, 教学过程的价值取向从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转变为关注学生个性化的主动发展, 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色彩。
二.异彩纷呈的个性化课堂———“我的”阅读, “我的”漫游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越来越不愿意旅行时拍照, 发现那样严重影响观察事物的心情, 当旅行回来, 记得的只有在照片上的东西, 真正的美却不知去了哪里。于是, 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参加传统的旅行团, 选择个性化旅游。因为个性化旅游可以用你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的感受去了解世界。激情的徐志摩在《翡冷翠山居闲话》中这样写道:“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 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 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
个性化阅读的课堂中, 教师就像一个旅游咨询师, 引导着学生自己去发现文章中的风景, 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
例如, 笔者再上《呼兰河传 (节选) 》时, 就勇敢地退居二线, 请同学自己通过预习完成两件大事:一是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句进行品读赏鉴, 一是提出自己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上课时, 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 探讨质疑的问题。正像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 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更有价值。这样的课堂更有弹性, 探索到的“风景”远远超过前人的体验, 教师或“与我心有戚戚焉”, 或“耳目一新”, 或“豁然开朗”, 课堂上异彩纷呈, 每个同学都获得了自己的个性体验。可以说, 同学们在这样的个性化的课堂中都做了真正读书破万卷、行路穷天涯的奇人。一时间, 马可·波罗、达尔文、司马迁、徐霞客都在课堂上被学生侃侃而谈。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体交往互动的特有活动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共在主体。现代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师生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 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 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课堂,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对教师而言, 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 彼此沟通, 分享快乐, 共同成长。对学生来说, 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 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
三.默契诗意的合作生态课堂———“我们的”阅读, “我们的”漫游
进行个性化的壮游者都是一些“孤胆英雄”, 他们勇敢地开辟着属于自己的旅游线路, 开辟着自己的风景线。然而, 不是所有的游客都有能力去获得自己的个性化体验的, 于是合作前进的“驴友团”和交流经验的旅游网站就应运而生。课堂———这个学生灵魂的漫游之地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生生互动、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成为孜孜不倦的探究者。
生生互动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反馈、相互激励等, 它使得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接受力好的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 产生对学习的喜爱;接受力一般的学生会受到学习好的学生影响, 努力向上, 争取也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而接受力较差的学生则会利用交流的机会, 使不明白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从此不再把学习当做一件很困难的事来对待。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 而是合作者。
例如, 笔者上完了《孔乙己》后, 请学生质疑, 有学生提出:“鲁迅为什么不给《孔乙己》安放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 安排孔乙己否极泰来, 考上状元荣归故里呢?”于是教师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习小组, 大家合作探究之后, 得出结论, 鲁迅之所以不安排大团圆的结局, 正是为了进一步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如果孔乙己中了状元, 只会引导人们把希望仍旧寄托在科举上。
又如, 笔者在上王鼎均的《那树》时, 有学生提问:“为什么题目用‘那树’而不是‘这树’?”学生们进行探究, 认为“那”蕴含了作者对古树的留恋和惋惜。还有学生就联想到了《白杨树》中对白杨树的称呼从“那”到“这”的变化体现离白杨树越来越近, 从远观到近看, 对它的情感越来越敬佩, 那么这里的“那”字恰恰就体现了人类从来没有把树当成自己的朋友, 当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着一种自私冷漠的疏离感。
或许在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还很幼稚, 考虑问题也不如成人那样全面而深刻, 但我们必须承认, 互动过程中, 所有的人都在欢笑, 在思考, 在争辩, 在给予, 在索取, 在创造, 课堂成为学习者的精神家园, 阅读成为人生的最大的享受。大家在幸福着大家的幸福, 是的, 此时, 风景不再是一个人的风景, 幸福也不再是一个人的幸福。
身体需要到山水中得到解放, 灵魂需要在阅读中得到享受。选择最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方式, 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激活, 每一个人都得到鉴赏风景的权利;让学生的头脑得到解放, 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大千世界那无限的奥秘;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每一个人都获得精彩纷呈的精神盛宴。到那时, 我们的阅读课堂, 将成为最美的一道风景。
这三个大商人都是江浙人,生活的时代也大体上重合,但他们的人生轨迹与商业理念大异其趣,由此留给历史与后人的形象与意义自然也各不相同。我们回过头去打量他们的人生,会发现这三个人恰恰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商人境界。
胡雪岩虽然现在几乎已成了“红顶商人”的代名词,但他在三人之中其实是出身最寒微的,幼年时家贫,以帮人放牛为生,及长,经人推荐,在杭州一家钱庄当学徒。但他有江湖人的义气,也有赌徒的勇气,当然,也很有运气,结识了落魄的官宦子弟王有龄,并挪用钱庄的五百两银子资助他晋京。王有龄后来官至浙江巡抚,在他照顾下,胡雪岩也从钱庄学徒变成钱庄老板,不但其钱庄分号“几遍各行省”,还涉足生丝、茶叶贸易,“与外洋互市”,赚了个盆满钵溢。王有龄还给胡保荐了一个知县的头衔,这就是“红顶商人”一说的缘由。王有龄死后,胡雪岩因为适时地给接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送上十万石军粮,得到左的青睐与庇护,后来经左宗棠保举,获布政使官衔,加二品顶戴,赏穿黄马褂,一时风头无两。但胡雪岩的确切身份,应该说还是一名“民营企业家”,只是在晚清那个社会,经商离不开权力的眷顾,所以需要捐顶官帽子,这样才可以更方便地搭建官场人脉。
真正的“红顶商人”其实非盛宣怀莫属。盛宣怀出生于官宦世家,办理洋务出身。当胡雪岩在金融市场与生丝贸易市场呼风唤雨的时候,盛宣怀则在李鸿章的权力羽翼下,参与组建轮船招商局,并任招商局会办(相当于副总经理);主持辦理湖北煤铁矿务;创办天津电报局,并任电报局总办(相当于公司总经理)。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十二岁的盛宣怀已经掌控了整个大清帝国的轮船、电报、矿务和纺织四大洋务产业,并获授太常寺少卿官衔(正四品)和专折奏事权。如果说胡雪岩是一名有着官员虚衔的私营企业主,盛宣怀便是“官办”企业、“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方代理人。盛宣怀之志,也不是当一名纯粹的商人,而是做官,做大官。后来他经四处活动,上下打点,花了一大笔贿金,终于当上邮传部尚书。
但若论出身,张謇比胡雪岩与盛宣怀都“正”,他是甲午年恩科考试的状元,当过清贵的翰林院修撰;若论人脉,张氏也不差于胡盛二人,帝师翁同龢是他的恩师,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等官场大佬都与他有交情,江苏巡抚程德全更是跟他过从甚密。但张謇却无意于官场,而是选择“下海”办理实业,走上经商之路。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也应该承认,张謇的官场人脉必定为他带来了不言自明的便利,然而,张謇显然比胡雪岩、盛宣怀更有商人的身份自觉与独立诉求,他愿意运用他的人脉资源,但那是用来为商人阶层谋取更独立的地位、更大的权利和更多的利益。他创办大生纱厂时,原本打算完全商办,但由于劝股受挫,“入股者仅畸零小数”,不得以,只好引入官股,但股东们又对“官商合办”疑虑重重,张謇告诉他们:“官有干涉,謇独当之,必不苦商。”果然,因为有张謇在,纱厂“名虽为官商合办,一切厂务官中并未参与”。张謇也是最早提出设立商会的倡议者之一,因为他认为官应还权于商,希望以商会分官府之权。
而在胡雪岩与盛宣怀身上,我们看不到商人的独立性,我们只看到商人对官场的臣服与逢迎、权力对商业的睥睨和干预。胡雪岩的发迹,是因为先后结交封疆大吏王有龄与左宗棠,得到权力的眷顾;而盛宣怀长袖善舞的本事,大概胡雪岩也要自叹不如:每创办一个洋务企业,盛氏“皆有虚股若干以馈鸿章,故鸿章倚之若左右手”;又通过天津商人王某穿针引线,结纳权监李莲英,自称为“门下弟子”,“莲英喜过望”,多次在慈禧面前称赞盛宣怀忠心耿耿。
然而,当商人将自己的命运跟官场权力紧紧捆绑在一起时,固然可以收割权力的超级红利,但他们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因为一旦官场重新洗牌,他们的路也就到头了。根据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曾仕强《胡雪岩的启示》的说法,李鸿章为了斗倒左宗棠,授意盛宣怀先搞垮作为左系人马的胡雪岩,盛于是通过制造挤兑风潮,致使胡家的钱庄相继破产,整个胡氏商业帝国进而在雪崩效应下完全崩溃,左宗棠去世后,胡家还被朝廷抄了家。盛宣怀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当上邮传部尚书后,因谋划将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引发四川保路运动,资政院因此要求将他“明正典刑”,最后清廷虽然没有杀他,只将他革职,但他再不敢在北京呆下去了,逃亡日本。
站在晚清这个“历史的拐弯处”,胡雪岩与盛宣怀显然只是随波逐流者。张謇跟他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具有胡、盛并不具备的社会关怀与政治自觉。也因此,我们看到,胡与盛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只能停留在慈善捐献的层次,张謇则自觉地致力于推动彼时国家的经济自由、社会自治与宪政转型。张謇不会标榜“我的钱就是国家的钱”,但他从实业赚来的利润都投入于教育、慈善、公益,二十多年来,他的公益捐献“凡二百五十七八万,仍负债六十万有奇”;他也不会躲在租界抨击别人“不爱国”,而是实实在在经营家乡南通的自治,“对于政府官厅无一金之求助”;在清末轰轰烈烈的国家立宪运动中,张謇也是一名积极的推动者与参与者。
同样都是晚清的商人,张謇的境界是胡雪岩与盛宣怀难以企及的。毫无疑问,时代需要的不是胡雪岩与盛宣怀,而是张謇。
这当然是极好的
但绝大多数人
是很难做到的
二是会放弃
这是更多考生最明智的选择
会放弃绝不是全放弃
而是学习过后知道自己的强项弱项
选择性的放弃数量中
掌握得较差,较难的部分
“学”会放弃
本身就是学习的目的之一
三是全放弃
说全放弃基本与上岸无缘了
可能你会觉得是危言耸听
但是
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
全放弃的人
可能比“学”会放弃的竞争对手
至少少了6分
一份行测试卷
能领先几个6分?
好了,先来一波课前预习吧
向下箭头分割线GIF动态
1
例一:某干洗店承接了一些业务,干洗200块窗帘。干洗好一块可得干洗费30元,但若损坏一块不仅得不到干洗费还要赔偿150元。若清洗完毕共得5280元,则损坏窗帘多少块? (2016年江西法检,61.02%)
【A】4
【B】6
【C】10
【D】12
向左滑动查看答案
2
例二:市总工会举行工会知识竞赛,每位选手作答25 题,答对一题得3 分,不答得1 分,答错扣1 分。某单位派出7 名选手参赛,由四位记分员分别统计该单位选手的总得分,结果分别为539 分、490 分、469 分、434 分。经核查,其中有一位记分员的统计结果正确,则该单位7 名选手的平均分为( )分。 (2016年广州,55.76%)
【A】77
【B】70
【C】67
【D】62
向左滑动查看答案
3
例三:甲、乙、丙三人工作的效率比为7:9:8,现将A、B两项工作量相同的工程交给这三个人,甲负责A工程,乙负责B工程,丙作为机动参与A工程若干天后转而参与B工程,两项工程同时开工,耗时8天同时结束,问丙在A工程中参与施工多少天? (2018年江西法检,62.85%)
【A】3
【B】4
【C】5
每天半小时,做好课前预习
在接受新知识这一环节,课前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预习,可以实现对新知识的了解和认知,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预习直接听?面对抽象性知识立马进入听天书的状态……
已预习再听?宛如打通“任督二脉”……
每学科的预习根据自身学科特色略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按如下步骤进行,相信会助你一臂之力的。
一通读教材,形成初步印象
每科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读教材,对不理解的内容做个标注,这是你明天上课要重点听的内容。预习的目的是要形成问题,带着问题听课,相信第二天老师讲这处时,你会精力高度集中。所以,发现不明白之处你要写在预习本上,形成自己的预习笔记或预习框架图。
二利用工具书,扫除基本障碍
做到“借力”,从而使自己“有力”!
除查字典和词典外,还可以查阅课外资料,搜集整理本课的相关资料,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例如语文常见的有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便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针对重难点,提前分析攻关
每一门科目中不明白的问题,这些需要提前感知,建议可采用两次预习法。在不同的时间里对同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的进行查缺补漏。之后,再将自己不明白的内容和课堂上老师讲解的进行比对,以便形成自己的收获与反思,学习效果也必然深刻。
四主动思考,融会贯通
能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可以带着课后的练习题进行阅读,当看到文中有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或者写下来。这样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也就更容易心领神会了。
更深层地,主动思考回顾这一单元这一章节学习的内容,知识有哪些内在的联系,主体思路在哪里,文章的结构又是如何等等……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画出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加深学习的内在逻辑的研究。
五做相关练习,检查预习效果
没有一定的训练量是无法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建议预习结束后,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预习检测,及时反馈预习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形成自己的预习反思,对下一次预习过程也是一种有效的提升和促进。
相信不久,你会发现
学习是那么美好
掌握知识是那么轻松
这些精彩,也值得一看:
听说,你掉进学习思维误区了!
来源:《之江新语》 |作者:习近平| 上传时间:2013-01-10 12:08
我要评论(0)字号:小大
【编者按】2003年2月25日,浙江日报头版多了一个特色栏目——《之江新语》专栏,署名“哲欣”,而“哲欣”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所用的笔名,取“浙江创新”之意。2007年5月,这些文章集结出版,书名《之江新语》。
本网将陆续转载,以飨读者。
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
(二〇〇三年七月十三日)
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治学有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如何理解创新
创新,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20世纪初最早从经济学角度给出的定义,是指通过采用一种新技术,生产一种新产品,再通过开辟一个新市场,建立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来实现产品的商业价值。从社会学意义来看,这里的创新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是不断破坏旧的架构,建立新的组织的过程。自此理论提出以来,对于什么是创新的研究和争议始终没有停止过。上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个层面。而现在“创新”两个字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教育创新等。
尽管创新一词使用的频率很高,但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和理解却五花八门,随着时代的前行,创新的内涵和领域也不断被突破。那么,我们是否就不能对创新进行界定了呢?创新与科技、知识、创造、创意、产品工艺研发、发明或发现密切相关,以至于在很多场合人们把它们等同起来,这给创新的实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这里我从否定的方面追问:创新不是什么?即创新与上述概念的区别,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握创新的内涵。
首先,创新不是科学技术、知识。科学作为一种探索未知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获得的是认识客观世界存在及规律的知识与方法,如开普勒天文观测获得的行星运行三定律,达尔文生物考察揭示出的生物进化论等。技术是为实现人的一定目的而形成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技能、设施与方法,如地质勘探技术、火箭发射技术等。尽管科技成果有可能转化为生产力,但科技本身只是以知识或专利的形态存在,并不是创新本身。
其次,创新不是创造、创意。创意其实就是新的设想、新的点子,这是创造性活动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把创新等同于创造、创意是片面的认识,创造是新创意或新关系的发现。创造性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实现可以导向创新,但不是创新本身。
再次,创新不是发明或发现。可以说目前我们所涉及的创新概念主要是围绕技术创新展开的,很多情况下,发明或发现、取得专利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创新最重要的内涵,但发明或发现与创新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异。德国学者冯•布朗指出,发明指的是一种概念,一份图样,一种新的或改进了的装置。发明可以申请专利,但未必能带来适应市场的产品和服务。
无论如何理解,创新都强调必须完善新知识的发展和利用,而不是局限于纯粹的发明。不论发明多么新颖,要实现商业成功,还必须关注项目管理、市场开发、财务管理以及组织的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发明不等于创新,但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品化。在发明未能转化为创新之前,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发明不一定导致创新,但创新前身大多是发明。创新其实就是发明和洞察力的结合,是把一个创意转变成商业价值的过程。《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认为,当一个新的构想在实验室被证实是可行的时候,这仅仅是发明,只有当它被用于生产,创造出全新的产业,或使原有的产业发生重大改变时,才能称之为创新。这个过程是多元的、复杂的历程,包含着创新来源、创新内容、创新领域、创新程度、创新参与者的复杂多样性。
最后,创新不是产品工艺研发。产品工艺研发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创新的投入,是创新成功的物质和科学基础,也可以说是创新的实体化机构。研发活动有助于创新,但有研发并不一定意味着有创新。
创新是动态和变化的,要给创新概念下一个权威的定义显得不现实。20世纪90年代,创新的主要议题还只是技术、质量控制和降低成本,但今天,创新的涵义已经不止如此,企业以效率为中心而组织,以创新和成长为中心而再造,以及把设计当做创新和差异化之源等,都可以看作是创新的表现。也许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严格地界定创新,那样反而限制了思维创新。企业也不要把创新看得高不可攀。其实,创新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神话,而是人类最普遍的行为。创新无处不在,无人不能。
二、创新的精神境界
对于工业社会来说,制造是其核心范畴,对于知识经济社会来说,创新则是其核心范畴。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研究创新的发展。创新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双重作用,人类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身。从创新的本质来看,创新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最高本质;从创新的社会作用来看,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创新的价值目标来看,创新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创新是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从远古人类钻木取火到瓦特发明蒸汽机,从爱迪生探索灯泡到博纳斯•李发明因特网,人类的发明创新活动从未停止过,创新以各种形态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上,它可以是原理的突破,可以是工具的更新,可以是范式的形成。探索创新的存在形态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们把握创新的规律、总结创新的方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创新作为人的独创性活动,其实是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
1.创新是人的物质手段和理论形态的创造性体现
创新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既有实物形态也有理论形态。实物形态凝结于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新的劳动对象的产生等;创新的理论形态是指创新作为一种方法研究,散见于各类文献和理论中。无论是实物形态还是理论形态,都是人的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到现代社会的航天飞船,从中国古代的天工开物到现代创新方法的TRIZ理论,关于创新的物质手段和理论提炼始终在不断进行。原先人们只是过多地关注创新的实物形态和具体作用,将重心放在科学的突破和技术的运用上,对于创新方法的理论提炼没有进行挖掘。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创新方法是建立在认识规律基础上的有关创新的心理、思维方法、技巧和手段的总和,是实现创新的中介和桥梁。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不断涌现的创新成果和模式,创新方法的探索也逐步展开,其中在创新方法史上最负盛名的TRIZ理论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它建立起了一整套体系完善、高效实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方法体系,开启了对于创新的理论探索。由此可见,创新作为一种不断进步和吸取最新成果的理论体系的形态,存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2.创新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继承,发现实践是人类把自在之物转为自我之物的一个过程,是一个通过主观世界的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是人类真正成为主人翁,构建起对立统一的主客体的两级,人类在改造客体时获得了客体的意义;同时又是一个自我确证的过程,主客体不是凭空被创造出来或者预先设定的,而是在创新型的劳动中产生的。因此,创新实践活动是主客体得以存在的基础。
人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指的是人类不仅能够支配和改造外部世界,而且还能够控制自身。能动性指的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听之任之,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积极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性是指主体改变客体的原有状态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三者反映了人的主体性的不同方面,同时也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创新是一个认识自主性的主体,产生创新的想法和热情,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用来满足自身需求的一个将人的主体的三个方面统一起来的过程。
创新活动不仅构建了主体和客体这一对象性关系的两极,而且形成了主体和客体双向运动的内在机制。由于主体的创新活动从而使自在之物转化为我之物,使创新活动在给人类带来精神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完善着人,丰富着人,使主体日臻完善、主体性不断提高。所以说,创新是人的主体力量的源泉,是人获得主体性的依据,并反映出人的主体性发挥程度。创新的不断发展,使人类主体性越来越丰富。
3.创新是人的最高本质的体现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性的产物,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结合的共同体。人类具有意识,总是力图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提供新的知识、能力、方法、工具和产品。卡西尔认为,人就是人的文化,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性的创造性活动。一旦停止创新活动,人类就会丧失劳动的技能,慢慢退化为一般动物。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通过社会实践创造全面的社会关系来全面地创造自己的本质的,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人在创新活动中,不是在某一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在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人的创新活动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外化、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创新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就是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发展。
创新活动是一种探索性、开拓性、高风险、收益大的活动,需要主体全身心地、忘我地投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的各种能力和潜能。创新活动唯一的目的就是探索未知世界和获取创新成果,这使得主体全身心地沉浸在非凡的探索过程中,没有私心杂念和狭隘功利的干扰和驱动,也忘掉了现实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和各种利益矛盾的冲突。也正是在这种深层次的沉浸中,创新主体才能最充分地发挥出各种能量,也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其全面的本质。
(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走到今天,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新陈代谢的过程,社会发展无论是改良还是革命,从本质上讲,其主要不是通过量的变化和积累产生的,而是通过不断创新产生出来的质变促成的,创新才是社会和民族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
1.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
创新的政治形态就是创新通过经济领域对整个社会领域产生影响,从而对社会的政治、文化等产生塑性作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科技革命,而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可以看作是创新的集成性爆发。从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可以看出,创新以社会变革力量的形态出现,存在于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之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能够永远保持活力,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创新的精髓,适应世界的发展和变化。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新世界,创新不仅使生产力在量上有了飞速的增长,更是推动了其他生产力要素的改进和革新,使生产力在质上有了飞跃,引领着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向,从而带动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2.创新是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生产和需求是当今社会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内容。如何满足和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社会进步动力问题的关键。只有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全民都投入到创新的浪潮中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通过开拓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把和谐社会建立在丰厚的物质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突破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才能把社会真正地建立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通过文化创新,在全社会弘扬鼓励创新、团结友爱的精神,才能够将理想变成现实。
创新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也是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特征。和谐社会不能没有热情、没有突破、没有创新精神,如果片面强调社会的稳定,以稳定来掩盖创新,这是低水平的稳定,也是最危险的稳定。只有全社会形成创新浪潮,才能激发人民的创新激情,使社会财富的创造源头源源不尽,这样的社会才能长久地保持稳定。
创新是一个社会人才得以解放发展的关键,只有创造活力才能推动社会的车轮前进,只有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社会,才是符合历史潮流的社会。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协四大上曾讲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三者之间一脉相承,且后者是对前者的拓展和深化。因而,科技创新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对我们提高生产力,满足社会需求都非常重要。
3.创新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利用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社会财富,技术因此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杠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构建需要技术创新作为基础,通过创新,引进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节约原材料和能源,鼓励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弥补物质资源的缺乏,彻底打破束缚人类发展的对稀缺资源依赖的瓶颈。通过创新,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节约了自然资源,改善了自然环境,促进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发展效益的提高。
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人类文明进化的重要底蕴和基础。一方面,只有通过人们的创新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才能创造出更多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回报率的商品,以适应人们的需要,从而提高效率、降低能耗,以此来降低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延缓资源的耗竭;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人们利用自身的智慧开拓新资源,以避免对某些资源的无限制开采,也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和谐发展。
(三)创新乃人性之魂
1.创新是人性的张扬
列宁说:“世界不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需要的集合,是历史发展和人的认识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上,对人和人性进行了论述。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是人的本质,人是追求自由自觉创造性的存在物,而这种自由自觉活动又具有全面性、普遍性和统一性,人性就是追求这种自由自在的统一。这种本性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创新。创新是实践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实现特定目的,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创造性思维指导下得出的新的符合社会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新成果。正是因为创新方法是人的本性的张扬,所以人类追求自由而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才永远不会停止。创新作为人性的张扬,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是创新的基本主体,创新作为人性的一部分形态,有着持续不断的动力。
2.创新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
人的生存和发展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摆脱了动物那种单纯的生物适应,那种消极地适应自然界来维持自己生存的本能活动,而是上升到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让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支配和利用自然界。人类每一次的技术创新都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新的创造,人类在创新实践中实现着自己的目的,获得了实在的自由,并反过来进一步地推进了人和自然关系的丰富和发展。创新提高了人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和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进一步探知自然界未知的领域,通过新的手段来创造和检验自身活动,从而获得了对自然界更深和更广泛的认识,更好地使客观世界为自己服务。创新的发展其实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是人类实践活动深化的表现,人类通过源源不断的创新,改善同自然界的关系,达到同自然和谐统一。
此外,人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生存,而创新活动的不断涌现,为人类创造出许多新的活动领域,提供了一些新的交往方式,使人们的交往范围越来越广,自由度也越来越大。创新在扩大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的同时,也促进了交往形式的丰富和发展。
首先,创新提高了人对自身的一种认识能力。创新是人类最主要的活动,人在创新中能够把自身作为一种意识对象,能够意识到自身的本性、需求、价值和本质力量,通过创新活动将自身价值尺度外化到客观对象之中,改造客观世界来满足自身需要。创新是一座连接客观事物结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主体自身不断变化需要、利益和能力的桥梁。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人们在创新的过程中提高了对自身的认识能力。
其次,创新提升了人的自我意识。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的问题。创新是一个创造和创效的双重活动,它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人类把自身的需要和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人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创新是通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康庄大道,也是人实现真正自我革命,摒弃个人主义、自我中心、自我膨胀,实现人的思想和行为能够有利于他人、集体、社会和自然的有效途径。
再次,创新有效地提高了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创新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能够培养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创新也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人在创新活动中要面对一些以前没有面对过的问题,这就要求人类有充分的自我调整、自我控制和自我适应的能力,这样才能够面对变化莫测的新情况,才能取得创新的成果。这种调控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包括器具和方法上的,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创新的活动成果和创新的价值目标一致。
最后,创新提升了人的自我价值的程度。创新是一个通过主观价值的指引,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人的需求的一个过程。在创新活动中,只有个人的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和谐统一到一起,整个社会的人的作用汇聚到一起,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程度的提高。在创新活动中,人类终将依靠自己的主体力量,凭借创新活动走出生存困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等各种关系的和谐统一。
创新的三种精神境界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一体,任何一方发展不协调,都会影响到整个创新体系的运行。创新的理论形态是创新机制的灵魂。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只有掌握了创新的理论,才能够将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又好又快地进行创新活动。创新的社会形态是创新的内核。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要求的创造性劳动才有资格称之为创新。如果偏离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创造性活动就不会成为创新,甚至会阻碍创新。只有认清了创新的内核,才能真正理解创新的价值和作用,才能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的人性形态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只有弘扬创新精神,使创新理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使整个社会都形成创新的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创新活动中来。人类和自然界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才能有所前进。
责编/刘荣
赵建军,哲学硕士、博士,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研究,前后主持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地方委托课题,出版专著、合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哲学年鉴》等全文转摘。目前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全国党校系统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东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其在创新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和创新方法等领域研究成果颇丰。目前主持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重大课题“创新方法的政策环境与体制机制研究”,由其主编的《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一书即将出版。
【人生三种境界】推荐阅读:
人生境界名言语录06-09
人生的追求与境界12-12
魏书生上《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06-08
以“人生三境界”为话题优秀作文10-02
写景的三种境界10-10
销售的境界07-21
境界教育10-03
视野决定境界作文05-29
班级管理最高境界09-23
人的境界散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