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厂职业病危害因素

2025-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镀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共11篇)

电镀厂职业病危害因素 篇1

容易产生职业病的行业主要以有机化工原料制造业、化学试剂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塑料制造制品业为主。而电镀行业做为一个工艺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也极其容易产生废尘和废气对人体产生危害,电镀所产生的职业病有所不同的是,电镀造成的对身体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触电危险。人体接触高压,低压电源都可能会造成触电伤亡事故。电镀生产中用到很多电气设备,如抛光机,滚光机,整流电源,行车,离心烘干机,电热烘炉,电加热器,过滤机,滚镀机和污水处理设备等,它们的输入电压一般很高。另外,电镀车间工作场地潮湿,设备易受腐蚀,故在使用和检修过程中,如有设备不正常运行,防护措施不力或操作失误,就很容易造成触电事故。

二、粉尘危害。作业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可能含有硅,铬,铝,铁,铜和麻布等的粉尘,这些粉尘会给作业工人带来严重的职业危害。大多数有机溶剂有毒,三氯乙烯中毒会造成皮疹,昏厥,高烧,淋巴肿大,最后会引发多种并发症,直至皮肤溃烂,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苯中毒主要影响人体造血功能,轻的引起白细胞减少,重则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后出现白血病;四氯化碳可引起肝肾严重损害。此外,电镀铬时会散发出大量的铬雾,铬化合物能引起皮肤溃疡,贫血,肾炎及神经炎等多种疾病,并有致癌和诱发基因突变的作用。

三、其他危害。除上述主要危险危害外,电镀生产中还可能存在噪声危害(如超声波清洗,压缩空气吹干等过程),机械伤害和起重伤害等。

拿氰化物来说,氰化物是电镀中常用的化工原料之一,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经口、呼吸道或健康的皮肤都能进入人体。氰化物进入胃内在胃酸的解离下,能立即水解成氰烃酸而被吸收,此种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后,血液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3+与氰根结合,生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丧失传递电子的能力,使呼吸链中断,细胞窒息死亡。由于氰化物在类脂中的溶解度比较大,所以中枢神精系统首先受到危害,尤其呼吸中枢更为敏感。

在高毒高污染的电镀行业中,多数企业竟未按照规定对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也未对劳动者提供完善的个人防护用品。在对无锡市开展的涉及电镀行业职业病危害的专项检查中,卫监部门检查了14家相关企业。据统计,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有564人,但只有108人进行了职业健康监护,情况令人担忧。要做好电镀工作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1、防护劳保设施方面。主要标准依据:《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89和《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根据各岗位危害配备,电镀主要危害为有毒品(氰化物、部分有机溶剂等)、腐蚀品(酸性、碱性、其他腐蚀品)、氧化剂(如重铬酸钾、铬酸酐),有的还有易燃液体(如除油工序、喷漆工序、后处理等可能涉及)。个体防护主要是防毒和防化学灼伤,应选用:防酸/碱工作服、防酸/碱围裙、防毒口罩(选用相应型号)、耐酸(碱)手套、耐酸(碱)鞋。需要注意的是:过滤式防毒口罩必须选用适用的型号,如根据使用场所选择防氰化物或防有机溶剂、或防酸雾等等;进行进塔入罐或者清理污水/污泥作业时必须配戴空气/氧气呼吸器,电镀行业有很多案例。此外,电镀企业易发生触电事故,选用耐酸(碱)鞋请考虑其是否具有绝缘性能。

2、身体检查方面。企业应积极主动的组织电镀技术工人的定期身体检查,由于涉及到部分化学产品工艺,可能一较为普通的医疗诊断机构不能很准确的检查出结果,相关企业应联系专业的健康检查机构,确保技术工人身体健康上不存在职业病的危险隐患。

3、重视职业病。广大劳动者要重视职业病,广大电镀技术劳动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拒绝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同时要定期督促企业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注意保存在用人单位工作的证据,维护自身权益。

电镀厂职业病危害因素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通过对65家电镀企业的摸底调查, 其中4家电镀企业的员工为1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本文主要对65家电镀企业生产、工作中存在的氰化氢、铬酸、盐酸、硫酸、氨、氟化氢、氧化锌、氢氧化钠等引起职业病危害的8种因素进行定点采样检测[1,2]。见表1。

1.2 检测与分析

样品采用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比浊法、离子选择电极法等方法进行检测[3]。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氰化氢通过7230G分光光度计检测仪器采用氰化氢和氰化物的异烟酸钠-巴比妥酸钠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 检测标准以GBZ/T160.29-2004为准;铬酸通过AA-8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仪器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 检测标准以GBZ/T160.7-2004为准;盐酸通过7230G分光光度计检测仪器采用氯化氢和盐酸的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 检测标准以GBZ/T160.37-2004为准;硫酸通过7230G分光光度计检测仪器采用三氧化硫和硫酸的氯化钡比浊法进行检测, 检测标准以GBZ/T160.33-2004为准;氧化锌通过AA-8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仪器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 检测标准以GBZ T160.25-2004为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65家电镀企业工作场所中存在的8种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共计386个检测点进行检测, 合格352个, 合格率91.2%。具体结果见表2。

其中4家小微企业检测点数42个, 合格33个, 合格率78.6%。将其中4家小微电镀企业和其他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3。

注:χ2=6.35639,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 职业病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本次对电镀企业工作场所中主要的8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发现电镀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总体控制良好, 但是在新办的小微企业中, 不合格情况比较突出。由于一些小微企业只追求利润而无视职业病危害因素, 但是其隐蔽性较强, 因此造成了职业卫生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点。因此, 我们建议, 一方面需要电镀企业做好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作, 减少强酸强碱, 铬酸, 氨, 镍, 氰化物对职工的危害, 加强对的职工的卫生防护, 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身体的危害;另一方面, 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应探讨监管模式, 加强监管的广度和深度, 扫清职业卫生监督盲点, 清除潜在的职业病危害, 促进电镀企业的长远发展[4]。

本文对电镀企业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 主要采用的是当今职业卫生标准以及检测方法对其进行检测, 对65家电镀企业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有8中因素时导致职业病危因素的主要根源, 分别为氰化氢、铬酸、盐酸、硫酸、氧化锌、氢氧化钠、氨、氟化氢。但是, 在电镀企业实际工作中, 导致职业病危较为严重的因素不仅仅只有这8种, 还有多种酸碱类具有腐蚀性的化学物品硝酸、氢氟酸等, 有机化学物烷烃类、苯类、乙醇等有毒物质, 金属盐类锌、镍、铜、铬酸盐等, 而且, 还有很多导致职业病危的因素在当今还没有准确的职业卫生标准以及检测方法, 就算如此也不能忽略这方面因素的存在, 要加强对化学品的防护措施, 在一些电镀企业生产、工作的环境下要做好相应的防御措施, 同时要对劳动人民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训工作, 避免或降低电镀企业中人体伤害或职业中毒的事件发生。另外, 通过本文对电镀企业常见职业病危因素的检测结果检测点386个, 合格352个, 合格率91.2%。其中4家小微企业检测点数42个, 合格33个, 合格率78.6%可以看出, 造成职业病危因素的总体合格率明显过低,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不仅只有化学材料的危害, 同时还存在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 噪音、温度、振动、粉尘等, 这与电镀企业生产工作中的除尘、通风等设施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另外通过对赵小颖、何继《嵊州市电镀业铬作业工人职业暴露状况调查》[6]一文的研究, 电镀企业的职业病危害的因素与本次研究的电镀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大体相同, 主要就是氰化氢、铬酸、盐酸、硫酸、氧化锌、氢氧化钠等因素, 说明本次研究非常科学合理, 对电镀企业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因此, 为避免或降低电镀企业生产工作中人体伤害或职业中毒事件的发生, 应不断的加大对电镀生产技术的改进, 以及加强相关的防护措施, 将电镀企业生产和工作向自动化水平靠拢。

摘要:目的 了解电镀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存在状况, 提出建议。方法 对我市某区的65家电镀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通过对电镀企业中主要存在的8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 共设检测点386个, 合格352个, 合格率91.2%。其中4家小微企业检测点数42个, 合格33个, 合格率78.6%。将小微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35639, P<0.05) 。结论 电镀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总体良好, 但在一些小微企业中仍存在一定危害, 应加强监管, 减少对劳动者的损害。

关键词:电镀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志刚, 张体艳.郑州市某企业电镀车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 2013, 29 (21) :2772-2773.

[2]黄缪, 倪淑萍, 高育明.2009年度上海市金山区电镀行业职业卫生状况评估[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0, 28 (5) :255-256.

[3]钱均琪, 吕敏, 陈阳, 等.常熟市电镀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6, 22 (18) :1442-1443.

[4]汪秀国, 张宪珍.温州市电镀行业职业危害因素调查报告[J].中国卫生检验, 2008, 18 (12) :2721-2722.

[5]王卉, 黄德寅, 陈会祥, 等.某电镀添加剂企业职业健康风险因素的调查[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1, 12 (2) :189-190.

电镀厂职业病危害因素 篇3

【摘要】目的:了解冶炼行业的职业卫生状况,为预防职业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家标准对辖区内5家冶炼厂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铅、锰和高温的测定点合格率分别为69.2%、92.3%和50.0%。结论:冶炼行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严重,需加强技术革新和职业卫生管理。

【关键词】冶炼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众所周知,冶炼过程中矿石经高温加热后有大量的铅烟、锰烟逸出。为了解冶炼行业职业危害状况,我们于2010年12月对5家冶炼厂工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辖区内5家冶炼厂为调查对象。

1.2方法:生产性毒物(铅、锰)用FCC-3000G型防爆个体粉尘采样器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进行采样,铅、锰检测分别按GBZ/T160.1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铅及其化合物》、GBZ/T160.1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锰及其化合物》(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分析;高温测定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GBZ/T189.7-2007)进行;评价测定点检测结果是否合格按国家颁布的职业卫生标准[1, 2]进行。

2结果

2.1生产工艺流程:配料(锰矿、富锰渣、硅石、焦炭等)-下料-电炉冶炼-出料(硅锰合金、炉渣)。

2.2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2.1工作场所空气中铅、锰浓度检测结果:铅浓度范围0.007~0.348 mg/m3,测定点合格率为69.2%(45/65),锰浓度范围0.003~0.168 mg/m3,测定点合格率为92.3%(60/65),二者合格率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1.14,P<0.01),见表1。

2.2.2工作场所WBGT指数检测结果:共检测工作场所高温作业点22个,WBGT指数范围27.1~43.2℃,根据岗位工人体力劳动强度和接触时间率进行评价,有11个测定点的WBGT指数符合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合格率为50.0%。

3讨论

检测结果表明,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浓度及高温强度测定点合格率较低,为69.2%、50.0%,主要原因是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较为落后。工作场所空气中锰烟浓度测定点合格率为92.3%,其原因是由于锰的沸点较高,达1900℃以上,熔点约为1200℃左右,而生产工艺炉内温度只达到1300℃左右,故空气中锰烟浓度多数不超标,而铅的沸点较低约700℃左右,故即使矿石中铅的含量较少,但全部挥发出来,导致空气中铅烟浓度部分超标。提示我们冶炼行业的职业病防治重点应在铅危害的治理和高温的防护。同时要加强对作业工人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2]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S]

作者单位:364000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1

常见工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篇4

水泥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水泥生产中主要职业危害是粉尘。长期吸入生料粉尘可引起矽肺,吸入烧成后的熟料或水泥粉尘可引起水泥尘肺。水泥遇水或汗液,能生成氢氧化钙等碱性物质,刺激皮肤引起皮炎,进入眼内引起结膜炎、角膜炎。原料烘干、立窑煅烧(145℃)等作业地带,有高温、热辐射。此外,各种设备运转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

电焊作业的职业病危害?

电焊作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包括电焊烟尘和紫外线。长期吸入含尘烟气可导致电焊工尘肺。如使用的焊条为高锰焊条,长期吸入烟气还可能引发锰中毒。电焊弧光中的强紫外线如不加以防护,可引起电光性眼炎。

油漆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油漆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是吸入有机溶剂蒸气。喷漆(硝基漆)及其稀释剂(香蕉水)中含多量苯或甲苯、二甲苯,在无防护情况下喷漆,作业场所空气中苯浓度相当高,对喷漆工人的造血器官危害极大。

蓄电池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

主要职业危害是铅烟、铅尘。熔铅、烧铅球和栅板有大量铅烟逸散,球磨制粉(特别在出料、装卸和混料时)可有大量铅尘飞扬,涂板、修板和焊接也可产生大量铅尘、铅烟。

尘肺病的症状有哪些? 患尘肺病早期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有胸闷、咳嗽、咳痰,随着上述症状加重并有气紧、气喘、呼吸困难,晚期可并发肺气肿及肺心病。

预防尘肺病的主要技术措施有哪些?

尘肺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防尘。防尘主要技术措施可归纳为“宣、革、水、密、风、护、管、查”八字。其意为:

(1)宣,做好宣传教育,使防尘工作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2)革,生产工艺技术革新,是消除尘肺的根本措施。具体包括改干式作业为湿式作业,尽量使用不含游离二氧化硅或含量较低的原料,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等。

(3)水,湿式作业。

(4)密,把生产性粉尘的发生源密闭起来。(5)风,利用通风达到除尘的目的。(6)护,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和增强体质。(7)管,加强技术管理,建立必要的防尘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计划 篇5

1目的

为提高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相关因素的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确保其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以达到控制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目的,特制定本制度。

2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1)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职责、职业危害识别检测和整改处理,有因素定期监督检测。

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和生产车间。

3引用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等法规标准。

4职责

1)生产经营部负责指导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检测工作。

2)协助部门为其他各部门和生产分厂。

5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

1)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和使用的物品(如原材料、辅料、成品等)的性质来识别有害成分。

2)根据生产机器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成分进行识别。3)通过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来识别。

4)查阅文献资料、类比同行业进行识别。

6识别后的处理

1)检查识别出的职业病危害项目及时向职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申报,如未申报应及时申报或补充申报,并保留申报回执。

2)发现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时,及时向公司主管领导汇,申请逐步替代现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3)发现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里存在的危险因素,或者经常发生职业病事故的高危险化学品时,检索有无低毒或无毒的替代品。若有,及时上报公司领导,申请替代;若无,当及时上报公司领导,申请通过工程控制(如改善工艺流程和加强防护设施)、行政控制(如减少接触时间)、加强个人防护等途径来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7检测项目的确定

1)参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根据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检测项目。

2)若工作场所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出的项目,或工作场所中存在应作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重点项目。

3)检测项目经所委托的检测机构现场调查确认。

8检测机构的确定

应委托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及检测。

9检测周期的确定

1)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出的项目每年检测一次。

2)其它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3)对检测结果有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情况下,必须按卫生监督部门规定的期限进行整改,直至检测合格为止。

10检测结果的记录、报告和公示

1)安全管理机构应建立检测结果档案。

2)每次检测结果应及时上报公司主管领导及所在地职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3)每次检测结果应及时公示,公示地点为检测点及人员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如食堂),公示内容包括检测地点、检测日期、检测项目、检测结果、职业接触限值、评价等。

11检测费用列入安全措施经费开支。

12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检测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13附则

1)本制度未尽事宜按国家和上级规定执行。

电镀厂职业病危害因素 篇6

一、噪声

噪声不仅对听觉系统有影响,对非听觉系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及消化系统等都有影响,可引起人头疼、头晕、心悸、血压波动、情绪不稳、视觉反应时间延长等反应,影响安全生产,严重的可对听力造成损伤。由于长时间接触噪声导致的听阈升高且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称为永久性听力阈移,临床上称为噪声聋。

生产性噪声一般声级较高,有的作业地点可高达120~130

dB(A)。据调查,我国生产场所的噪声声级超过90dB(A)的占32%~42%,中高频噪声所占比例最大。生产性噪声可分为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三类。

(1)空气动力噪声是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动,以及气体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所致,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和汽轮机等,由于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是由于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等发出的噪声。

(3)电磁性噪声是由于磁场脉冲,磁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水力发电企业的噪声源较多,主要噪声源为水轮发电机组、空压机、风机、水泵、电动机及变压器。噪声性质为电磁性噪声如发电机组、变压器、电动机等;流体动力性噪声如通风机、空压机、首部泄洪等;机械性噪声如水泵、水轮机等。目前水力发电企业的运行人员主要采取控制室监控,按时进行现场巡检的工作方式,巡检点一般设置在主要的设备设施附近,故都会在巡检过程中接触到一定的噪声,其中噪声影响最大的设备为水轮发电机组。而设备检修人员在检修时也会受到附近设备产生噪声的影响。

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的要求8h等效声级的限值为85dB(A)。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可通过定期监测掌握本单位的噪声情况,对于噪声强的场所进行重点监测,从源头降低噪声,对噪声较大的生产设备采取消声、减振、隔离等技术措施消除或减少噪声,主要手段有:

(1)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对产生噪声的设备安装减振基础,并集中布置在主厂房。

(2)空压机、风机、泵类独立布置,并安装隔声防爆门。

(3)水轮机组、发电机组的盖板、进入门、引出线洞隔板采取减振隔声措施。

(4)设置的中控室应布置在副厂房,远离主厂房,安装隔声门,装修内饰面宜采用吸声材料。

(5)同时加强个人防护,在产生噪声的场所,作业人员佩戴防噪耳塞、耳罩或防噪声的头盔等防护用品。

二、工频电磁场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现场含大量的输变电设备设施,这些设备设施周围都会产生大量的工频电磁场,主要以电磁辐射的形式作用于人体,对于长期作业于工频电磁场的维修、巡检作业人员,可引起慢性辐射综合症的表现,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疲劳乏力,睡眠障碍等。

卫生部发布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对8h工作场所工频电场强度的职业接触限值作了要求,见表1。

表1

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

频率(Hz)

电场强度(kV/m)

工频电磁场的防护可以采取工程控制、管理控制、个人保护等措施,具体的有:

(1)降低辐射源。选用电磁辐射水平低的设备,且设备及配件加工精良,外形和尺寸符合要求。

(2)控制接触距离。电气设备的布置应满足带电设备的安全防护距离要求,还应有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和防止误操作措施及防直接雷击和安全接地的措施。

(3)采取防护措施。屋内外配电装置按照安全净距布置,配电装置用围栏隔开,防止外人进入;在电气外绝缘体最低部位距地面,装设固定遮拦;配电装置的各种通道的最小宽度也均符合安全要求。

(4)加强个人防护。线路工与检修工及相关作业人员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在高强度工频电磁场暴露下作业时可穿戴屏蔽服、鞋、帽等。

三、粉尘

能够较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做粉尘。从胶体化学观念来看,粉尘是固态分散性气溶胶。其分散质是空气,分散相是固体微粒。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做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的种类繁多,理化性状不同,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多种多样。吸入人体的粉尘有97%~98%可通过人体呼吸道的清除功能排出体外,余下的沉积于肺内,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其理化性质有关,与其生物学作用及防尘措施等也有密切关系。在卫生学上,常用的粉尘理化性质包括粉尘的化学成分、分散度、溶解度、密度、形状、硬度、荷电性和爆炸性等。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主要有全身中毒性、局部刺激性、变态反应性、致癌性、尘肺,其中以尘肺的危害最为严重。粉尘对人体健康最普遍且严重的危害是引起各种尘肺病,其次是粉尘沉着症、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以及中毒等病症。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中粉尘的来源有检修时电焊产生的电焊烟尘。这种烟尘是电焊过程中焊条与焊件接触是在高温燃烧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烟尘,成分与使用的焊条有关,包括氧化铁,氧化硅、氧化锰及氟化物,漂浮在空气中对人体造成危害,可引起呼吸系统粘膜刺激、炎症、电焊工尘肺和中毒。若使用高锰性焊条,产生的粉尘含有较多的二氧化锰,长期接触则表现为慢性锰中毒,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电焊产生的高温也容易对皮肤进行灼伤,强光使电焊作业人员可能产生电光性眼炎。

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电焊烟尘对人体的危害:

(1)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主要包括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在自然通风较差的场所,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焊件时,必须有机械通风措施。

(2)加强个人防护。电焊作业人员应加强提高职业卫生意识,自觉遵守操作规程,佩戴防护用品。

(3)对焊接作业场所的粉尘加强监测管理。

(4)加强对电焊工的职业健康监护,定期体检。

在某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中,使用燃煤锅炉也是也是粉尘的另一重要来源,产生的煤尘中一般含有10%以下游离二氧化硅,作业人员长期高浓度吸入以二氧化硅为代表的硅尘,会引起矽肺病。可以通过下列措施预防:

(1)加强对防尘设备的管理,防止漏灰、漏粉,采取措施提高防尘效率。

(2)定期监测,在粉尘危害大的场所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作业人员与粉尘的接触时间。

(3)加强个人防护。锅炉房作业人员应加强提高职业卫生意识,自觉遵守操作规程,佩戴防护用品。

(4)加强对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定期体检。

四、六氟化硫

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中,SF6作为一种惰性气体,本身并没有毒性,主要存在于高压、中压开关设备中,但是,当它因泄露在空气中含量高时,使空气中的氧含量减少,吸入者便发生窒息,严重时导致死亡。此外SF6因其独特的理化特性,可分别在电弧、火花放电及电晕放电的条件下分解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物,如四氟化硫(SF4)、氟化硫(S2F2)、氟化亚硫酰(SOF2)、十氟化二硫(S2F10)、氟化氢(HF)等,主要分解产物及其毒性见表2。

表2

SF6部分解产物及其毒性

四氟化硫(SF4)

无色气体,有强烈毒性的刺激性气体,可引起类似光气的呼吸道损害。

氟化硫(S2F2)

常温下为无色气体,具有很强的毒性,遇水后生产HF,对呼吸系统有类似光气的破坏性作用。

氟化亚硫酰(SOF2)

无色剧毒气体,有强烈的恶心臭味,能侵袭肺部,引起肺组织急性水肿,影响气体交换,使肺部缺氧充血导致窒息性死亡。

十氟化二硫(S2F10)

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易挥发液体,系剧毒物质,毒性约为SOF2的300倍,引起肺出血和肺水肿。

氟化氢(HF)

无色气体或液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极易溶解与水,形成氢氟酸,对一般材料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能引起肺水肿、肺炎。

备注:光气主要损害呼吸道,可导致化学系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轻度中毒,患者有流泪、畏光、咽部不适,咳嗽、胸闷等;中毒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患者出现轻浮呼吸困难、轻度紫绀;重度中毒出现肺水肿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

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SF6对人体的毒害:

(1)设计方面:开关设备气密性良好,通风装置风口应设置在室内底部,排风电源开关应设置在门外,安装预警、报警仪,控制相对湿度。

(2)运行时的个体防护:在SF6电气设备从事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专门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并配置和使用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具;工作人员进入SF6配电装置室,若入口处未设置SF6气体含量显示器,应先通风15min,并用检漏仪测量SF6气体含量合格;尽量避免一人进入SF6配电装置室进行巡视,不准一人进入从事检修工作;工作人员不准在SF6设备防爆膜附近停留;进入SF6配电装置低位区或电缆沟进行工作,应当先检测含氧量(不低于18%)和SF6气体含量是否合格。

(3)检修时的个体防护:设备解体检修前,应对SF6气体进行检验。检修人员需穿著防护服和防毒面具;打开设备封盖后,现场所有人员应当暂时离开现场30分钟;设备内的SF6气体采取净化装置回收,经处理合格后方准使用,不得向大气排放;从SF6气体钢瓶引出气体时,应使用减压阀降压,当瓶内压力降至1个大气压(9.8×104Pa)时,即停止引出气体,并关紧气瓶阀门,戴上瓶帽;进行气体采样和处理一般渗漏时,要戴防毒面具并进行通风;SF6断路器(开关)进行操作时,禁止检修人员在其外壳上进行工作;检修结束后,检修人员应当洗澡,把用过的工器具、防护用具清洗干净。

电镀涂装职业危害小常识 篇7

(1) 油漆作业中的主要危害是有机溶剂蒸气的吸入。

各种漆都是由成膜物质 (各种树脂) 、溶剂、颜料、干燥剂、添加剂组成。普通油漆通常用汽油作溶剂, 环氧铁红底漆含少量二甲苯, 浸漆主要含甲苯, 也有少量苯。喷漆 (硝基漆) 及其稀释剂 (香蕉水) 中含多量苯或甲苯、二甲苯, 在无防护情况下喷漆, 作业场所空气中苯浓度相当高, 对喷漆工人的造血器官危害极大。

(2) 电镀作业中的职业危害主要是与多种有害气体和溶液的接触。

电镀厂职业病危害因素 篇8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285

手术室是为患者提供手术和抢救的重要场所。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及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加上手术室护士的工作量不断增加,繁重的工作、快节奏而无规律的生活,手术室护士常处于多种危险环境中,若不注意自我防护,会造成严重的职业危害。因此,充分了解手术室护士潜在的职业危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手术室护士遭受职业危害的关键。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物理性危害:①锐器刺伤:在手术配合中,针刺伤是护理人员直接损伤的直接原因之一,感染的针刺伤是导致血液性传播最主要的因素。有报道称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中针刺伤80%[1]。有资料显示只需0.004ml带HBV的血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的HIV的感染率30%,HCV 1.8%[2]。②噪音污染: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允许声压级35~40分贝,手术室的噪声高于国际噪声标准允许声压级,噪声污染严重。手术室噪音污染来源于多种仪器设备运作声、工作人员的对话和患者呻吟声等,影响着工作人员的正常思绪和交流,使人处于高度紧张,导致精力分散,影响手术关键时刻的注意力。③电离辐射伤:为增加手术定位准确,X线机在手术室的普遍使用,护士不可避免接触射线,如不进行有效防护,易造成植物神经造血功能低下,甚至发生肿瘤。手术室护士在消毒灭菌时,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也会引起损伤。④温度性损伤:常见的高压灭菌锅所致的烫伤,易燃易爆品,如氧气、酒精等所致的各种烧伤;各种电器,如高频电刀等所致的灼伤。

生物性危害: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接触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经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等多种途径传播的疾病,护理人员通过与传染患者的直接接触或接触污染的物体、分泌物、组织、体液等导致感染。最常见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HIV),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率最高,有时一次就导致感染。

化学性危害:①化学制剂:在手术室工作中常常会接触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制剂,如各种消毒剂、标本固定液、及有害物质等,可以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针刺伤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疾病,对护理人员身体产生危害。②有害气体:挥发性麻醉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氨氟醚、异氟醚对人体有害。手术室中存在残余麻醉废气,长期接触可在机体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健康的浓度。麻醉废气直接影响机体的抗氧化系统,可能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生育、心理行为及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另外手术中电刀切割、电凝肌肉、脂肪产生烟雾焦味。关节置换术中的骨水泥产生异味。长时间吸入有害气体,可引起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心情烦躁等。

运动功能性危害:因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长期超时站立,可导致下肢静脉回流不畅,易产生下肢瘀血,甚至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长期不规律就餐,可引起胃部病变;手术过程中,洗手护士术中手术配合上身前倾,颈部偏转,相对固定在20°~30°,长时间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心理、社会因素危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全球性技术革新,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竞争力、适应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所致就业状态的不稳定性、角色更迭和人际冲突,使得职业人群出现职业紧张。另外,源于专业及工作本身,如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工作繁重,医疗纠纷逐渐增多等,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护士压力较大。

职业防护措施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①锐器刺伤的防护:严格管理各种锐器,洗手巡回护士在手术中谨慎操作,用过的针头置于耐刺防漏的容器,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毁形处理。规范手术器械台的摆放,如手术刀、剪、针等锐器,必须放在弯盘内进行传递,并且使用后放在固定的位置。规范手术患者术前检查项目,准确了解其肝炎和艾滋病携带情况,对术前无法确定其情况的患者和急诊手术患者一律按传染病患者处理术中用物。如不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挤出伤口血液,禁止伤口的局部挤压,流动水冲洗伤口,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根据暴露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②噪音的防护:对手术室的仪器、设备及时维修,定期给活动的部件上润滑剂,加强维护,噪音大的仪器应尽量淘汰,吸引器即用即开,手术室工作人员应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请、开关门轻。在手术室安装防噪音设施,避免医护人员手术时分心失误。③电离辐射的防护:对需要X线透视的手术,在指定的手术间进行,放射前注意关闭使用的门,确保穿戴个人保护设备,提示所有工作人员,尽可能远离X线射线管。工作人员定期检查身体,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定期进行辐射安全检查,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暂时回避,以免受射线的危害。术后,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对消毒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健全和规范操作与防护制度,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④温度性损伤的防护:建立职业防护教育和培训制度,积极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掌握高压锅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电刀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规范手术患者术前生化检查项目落实术前患者的访视制度,做好HBV、HCV和HIV常规检查,特异性感染应作特殊记录并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按感染手术进行防护。在进行各种操作时,严格按标准预防进行防护,必要时可注射疫苗以增强抵抗力,降低交叉感染危害。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①化学制剂的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准确掌握各种消毒剂的正确配制和使用方法,取放物品时加盖,避免毒液挥发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做好个人防护,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使用手套、口罩、防护衣,加强自身防护。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尽量选择对空气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如不小心溅入眼内或皮肤上,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②有害气体的防护:对麻醉剂污染,采用在手术结束前停止使用麻醉机,防漏气,重视废气排放管理,麻醉机废气出口安装废气集中回收器。术中保持吸引器通畅,及时抽吸电刀使用产生的焦味及骨水泥所散发的异味。

运动功能性危害的防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站立过程中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轻微的活动,有助于下肢血液循环,减轻下肢静脉瓣膜承受的压力。站立时,可让双腿轮流支撑身体重量并可适当做垫脚动作,促进小腿肌肉收缩,减少静脉血液瘀积。在休息时应尽量抬高下肢,睡觉时可在小腿部垫一小枕,使下肢抬高15°~20°,减轻下肢肿胀。也可穿弹力袜,预防静脉曲张。加强自我保健,对日常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合理安排调整,均衡饮食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腰部和颈部,操作时注意节力原则,手术室要树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妥善安排班次。

心理、社会因素危害的预防:加强护理人员的配备,适当调整工作强度,采取弹性排班、减轻护士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创造和谐的工作范围,以利于恢复疲劳;业余多组织集体活动放松情绪,及时释放工作压力,使心理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加強对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的学习,提高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情况也比较复杂,不可预见的新情况时有发生。要降低职业危害对手术室护士的威胁,必须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技能,通过医护人员的协作配合,尽可能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把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让每位手术室护士更好地服务于手术患者。

参考文献

1 王方.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09-212.

电镀厂职业病危害因素 篇9

发表时间:2015-04-22 来源:职业卫生网浏览次数:12187 评论:0 顶:0 踩: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报告编写格

式等。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开展职业病危害

因素的检测工作。用人单位日常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可参照本标准执行。本标准不适用于放射性物品的检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Z 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60(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89(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 19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术语和定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occupational hazards monitoring 对工作场所劳动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采样、测定、测量和分析计算。4基本要求

4.1检测工作应遵循国家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开展检测工作的机构应取得计量认证,并依法取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

4.2评价监测、日常定期检测、监督监测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4.3异常工况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应注明检测时工作场所的生产状况。4.4在易燃、易爆工作场所采样(测量时,应使用防爆型采样(测量设备。4.5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调查及现场采样应在生产经营单位相关人员陪同下进行。

4.6工作人员在现场调查及采样时,应穿戴好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4.7可能影响监测结果的异常天气不应进行样品采集。4.8检测机构对检测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5监测类别及其采样要求 5.1 评价监测

适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等。应选定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连续采样 3个工作日,其中应

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

5.2 日常监测

适用于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日常的定期监测。应选定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采样1个工作日。

5.3 监督监测

AQ/T 4269-2015 适用于职业卫生监督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时,对工作场所空气

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监测。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日和采样点进行采样。5.4 事故性监测

适用于对工作场所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进行的紧急采样监测。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采样点。监测至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低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为止。检测工作程序

6.1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调查

6.1.1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用(产量、主要成份(浓度及其理化性质等;6.1.2生产工艺、生产方式、劳动组织及工种(岗位定员等。

6.1.3各工种作业人员的工作状况,包括人数、在各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6.1.4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等。

6.1.5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个人防护用品

及使用状况等。

6.1.6现场调查应摄取并留存必要的影像资料。工作场所职业卫生有关内容调查表参

见附录A。

6.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

根据生产工艺及使用原辅材料,结合工作场所设置的各工种作业人员的工作方式、活

动范围等情况,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GBZ2的有害因素范围,辨识出

各工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6.3制定采样方案

根据检测目的,确定采样天数。按照GBZ 159和GBZ/T 189的要求,选择采样方法、样品采集地点、采样对象和数量。制定现场采样方案或计划,经审核后实施。现场采样计划的编制参见附录B。

6.4职业病危害因素样品采集

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样品采集,应根据作业人员现场工作情况和采样方案,按照GBZ 159的要求,进行采样前采样仪器的准备,采样时应在专用采样记录表上做好采样记录。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按照GBZ/T 189有关要求进行现场测量。

6.5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

工作场所有毒物质的测定按照GBZ/T 160有关标准进行定量分析测定。工作场所粉尘的测定按照GBZ/T 192有关标准进行定量分析测定。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按照GBZ/T 189有关标准进行现场测量。6.6各工种接触职业病危害浓(强度计算

粉尘和化学物质浓度的计算,按照GBZ 159的计算方法,结合各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

接触情况,分析计算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短时间接触最高浓度(CSTEL、最高浓度(CMAC或超限倍数等结果,与GBZ2.1限值标准进行比较。物理因素按照GBZT 189有关要求进行现场测量后读数或计算,结果与GBZ2.2限值标准进行比较。

6.7编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情况,分析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原因,提出整改措

施建议。按第7章的要求编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书或报告表。AQ/T 4269-2015 7检测报告书编制要求 7.1概况

7.1.1受检测企业基本情况介绍企业名称、地址、产品、产量、本次检测性质或任务

来源等内容。

7.1.2检测范围根据检测项目来源的目的及要求,检测项目实际生产的工程内容范围,或对合同约定的范围进行检测。

7.1.3检测依据列出检测项目引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基础技术资

料等的名称。

7.1.4质量控制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简述检测工作全过程质量的控制措施。7.2生产情况主要介绍生产工艺,原辅料的使用以及产品副产品情况、主要生产设备,用人单位工种设置及劳动组织劳动定员,防护设施设置等情况。7.3职业病危害因素

辨识

7.3.1用简洁的文字、图表等描述生产工艺过程中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及分布。7.3.2用人单位设置各工种的工作方式、各工作地点停留时间情况。

7.3.3各工种作业人员接触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7.3.4分析并确定应监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7.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7.4.1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量 介绍化学因素、粉尘、物理因素等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测定(量方法、仪器、条件、采样频次、职业接触限值、采样点设置等内容。附实

验室检验报告。

7.4.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检验结果经整理分析后,用简洁的文字、结果与限值

列表报告等进行合理表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7.5结论与建议

针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情况,给出明确结论,分析超标原因,提出

整改措施建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书格式要求参见附录C。

电镀厂职业病危害因素 篇10

同志:

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条的规定,公司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防护措施如实告知您。在劳动合同期间,您的工作岗位发生变更且变更的岗位存在职业危害因素时,将重新告知并请您签署。

您所在工作岗位,从事高空作业,工作中可能存在高处坠落的职业危害。现将具体危害因素、防范措施告知如下:

1.高空作业的职业危害:

对人体的伤害。作业人员在发生高空坠落后,轻则伤筋动骨,重则造成终身残疾甚至因此失去生命。

(2)对生产人员精神的危害。高处作业所引起的精神紧张长期得不到缓解和消除,由紧张引起的血压升高也得不到恢复,高血压发病率随工龄增长而明显增高。长期精神紧张还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身体免疫功能下降,患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增加。

2.高空作业的危害后果

(1)高空作业发生高处坠落,可能会造成伤残、死亡,登得愈高,坠落伤亡的危险性愈大。

(2)长期从事高空作业,尤其是二级以上的高空作业,所引起的精神紧张易引发高血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

3.防高处坠落技术措施:

(1)高处作业均应先搭设脚手架、使用高空作业车、升降平台

等技术手段。

(2)凡在高度在2米以上的地点作业时,都应视作高处作业,应使用安全带,在未搭设脚手架或脚手架无栏杆情况下,高度在1.5米即应使用安全带。安全带应正确使用,并按周期进行试验合格。

(3)脚手架的安装、拆除和使用应执行行业相关规定及国家相关规定。

(4)使用梯子时应坚固完整,有防滑措施。梯子的支柱应能承受作业人员及所携带的工具、材料攀登时的总重量。梯阶的距离不应大于40CM,并在距梯顶1M处设限高标志。使用单梯工作时,梯与地面的斜角度约为60度。3.个人防护安全措施

高处作业时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绳。同时,应戴好安全帽。4.卫生保健措施

凡参加高处作业的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如身体存在不适合高处作业的病症,严禁从事高处作业。

上述职业危害因素如防护不当,可能对您的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公司将对您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安全卫生培训,发放合适的职业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防护用品,并指导您正确使用。

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公司将安排您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您。您有义务按照相关要求参加上岗前、在

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公司承担。

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一旦您患上职业病,我公司将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您有义务履行以下规定:

(1)自觉遵守公司制定的本岗位相关操作规程和制度;(2)正确使用职业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积极参加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3)定期参加职业健康体检;

(4)发现职业危害隐患事故应当及时报告;

(5)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配合用人单位,避免职业危害的发生;

(6)离职时,应该按照公司的规定参加离职时的职业健康体检。若因您不恰当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导致本人或者他人损害并进而导致公司承担任何支付和补偿责任的,公司将有权按该费用的50%追究您的个人责任。

宝鸡供电分公司(单位盖章)本人签字:

电镀厂职业病危害因素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41-02

消毒供应中心是集中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的部门,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液接触,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多种电器设备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环境的噪音、潮湿等。诸多不良因素都会对工作人员健康及安全造成威胁,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势在必行。

1 职业暴露概念

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医院的特定环境中,周围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因素。

护理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1]。

2 职业暴露因素

2.1 生物性因素 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机会,主要发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环节,被污染的穿刺针,手术器械及沾有血液、体液的器具,穿透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艾滋病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2].

2.2 化学性因素 供应室在进行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需使用多种化学性液体、气体等。如果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肤过敏损害及毒性反应[3],出现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症.

2.3 物理性因素

2.3.1在对器械干燥、高压蒸气灭菌、干热灭菌过程中,均可由于高温高压,蒸气的意外引起烧伤、烫伤及爆炸等。

2.3.2在搬运货物、装卸、推车过程中,如果姿势不正确或负荷超重会引起扭伤、拉伤等。

2.3.3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锐利器械刺破皮肤。

2.3.4紫外线灯辐射时,照射到人的皮肤、眼睛、可引起皮肤过敏性皮炎,眼睛损伤。

2.3.5在操作过程中,各类患者的体液及污染物品的接触,都可能使手部皮肤的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操作后手的每一部分均可检查病原菌[4],如果洗手的方法不正确,时间不够,手就会成为病原传播的媒介,可引起自身感染。

2.3.6回收室各种污染物品、包布、巾类、翻动、造成粉尘飞扬,冲洗时形成气雾胶颗粒,这些均可使病原菌散播在空气中,处置不当,可引起多种感染。

2.3.7工作环境的影响,如噪声,空气闭塞,潮湿及电器使用等可引起听觉迟钝、头晕眼花、血压升高、情绪焦虑、耳鸣、疲劳等。

3 防护措施

3.1 提高专业素质和自我防护意识

消毒供应专业知识涵盖微生物学、消毒学、医院感染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拓展,现代化设备的引进和各项新技术的开展,促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强化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自觉有效的在工作中做好自我防护。

3.2 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措施

污染物品回收清洗过程直接接触及未经处理的污染医疗器械.回收人员一定要穿戴好防护用品.清洗环节严防针刺,动作要轻、慢,戴上合适的手套操作,防止手套过大操作不当发生损伤,进行高压冲洗時要用钳子或手固定好接口处,水压不可过大,以免引起穿刺针飞溅而刺伤.清理垃圾时不可用手挤压垃圾袋,万一被刺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包扎伤口,并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清学检查,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5].同时报告院内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感染的定期追踪观察。

3.3 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措施

首先要求掌握常用化学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毒性及注意事项。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配置时要注意方法正确,防止液体飞溅烧伤,浓度要准确。根据各种化学制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制和使用过程要小心谨慎,如不慎溅污立即用流水冲洗,溅入眼内需连续冲15min,衣服如浸湿立即脱去衣服,必要时就诊.

3.4 预防物理性因素的损害

3.4.1灭菌前,要先检查机器的性能,检查水、电、汽情况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防止灭菌器发生故障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爆炸及操作人员灼烫伤的事故。热力灭菌时,防止烫伤,干热灭菌取物品时,须待炉门温度降至40℃才可开门,高压蒸汽灭菌时,物品需冷却10min后才能上架。

3.4.2在进行体力操作前,先做初步的风险评估,应尽量避免有危险的体力操作,如搬运物品过重、过高、体积较大,应采用推车,固定专人搬运并且多人合作搬运,负重时切忌急剧转身,要利用双脚避免任何挪腰动作.

3.4.3预防机械性损伤,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

3.4.4紫外线照射消毒时,要防止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对眼镜的保护,更换灯管或测试强度时要戴墨镜,开关应安装在室外,消毒后通风换气30min后方可入内[6]。

3.4.5重视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洗手时要执行六部洗手法,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4.6空气污染的防护,操作中除须戴8~12层纱布口罩外,各区域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监测每月定期做空气培养,出现细菌超标及时清洁消毒后复测。

3.4.7减轻噪声,避免电击。供应室的噪声来源于多种机器的使用因此应做到各种机器的保养与维修,保持期性能良好.实行工作人员定期换岗,经常对全科人员进行安全用电知识讲座,严格按操作说明执行,用毕应先切断电源,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漏电,定期检查与维护,确保机器性能良好,如发生电击伤害,应立即切断电源,送急诊急救。

3.4.8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年对全体人员进行健康体检[7],必要时进行计划免疫,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建立意外伤害的报告制度,建立登记手册,及时分析伤害原因,以减少伤害的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旺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

[2] 曾慧军,吴欣娟.中华护理学会推荐专科丛书:供应室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5.

[3] 周惠平。中心供应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84-385.

[4] 钟秀珍,程棣研。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

[5] 高伟。门诊换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8(8):57-58.

[6] 张秀銮,张芳。消毒供应室工作的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2(1):65-66.

上一篇:教师经典诵读篇目下一篇:有机食品企业的广告词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