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大山镇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建议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盘县大山镇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建议(精选6篇)

盘县大山镇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建议 篇1

戴功显

摘要:位于贵州省盘县南部的大山镇近年来响应盘县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领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的精神。正在努力开发旅游资源。大山镇有着西部小城镇的普遍特征,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运用SWOT分析法对当地的旅游开发进行分析,对领导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盘县大山镇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山镇乡村旅游业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SWOT分析法;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Abstract:The government of Dashan town(which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Panxian of Guizhou province)followed the call of regulating the structure of industries from the Panxian government, as well as comprehending the ispirition of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is exploiting the tourism resources energetically.The Dashan town has the common characters of western towns, and also has its own specialty.Exerting the SWOT analytical metho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tist industry means a lot to the desicion-making of government leaders.The atical concentrates on the ananysis of SWO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industry in Dashan town,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f country tourist industr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Key words:The SWOT analysis;Agricultural tour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SWOT分析法(The SWOT analysis)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行业或企业内外现实情况的方法,已广泛运用于战略研究和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策略制定的主要分析工具之一。SWOT即: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挑战。[1]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所谓的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2]本文拟将乡村旅游看做一个业务单位,用分析业务单位环境的有效工具SWOT分析方法对大山镇的乡村旅游从内部环境分析(优势与劣势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机遇与威胁分析)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一、大山镇区位简介

大山镇位于盘县南部,土地总面积140多平方公里,占盘县总面积的3.45%,辖31个村194个村民组9420余户3.94万人。镇机关所在地距盘县新城红果约88公里,具有能源、交通、生态的相对区位优势。

大山镇土地总面积14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万亩,占总面积的42.78%,林地面积4.96万亩,占23.5%,牧草面积2.65万亩,占12.55%,民居工矿用地面积1.15万亩,占1.46%;水域面积0.23万亩,占1.07%;未利土地面积2.77万亩,占13.13%。经过近几年的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面积略有变动。

资源主要以煤炭为主,境内探明煤炭储藏量约为30亿吨,主要分布在雨谷、司寨、补泥一线,是盘南矿的主采区。另外,还有较为丰富的石灰岩资源,含有少量金、铜、硫等矿。

大山镇机关坐落在盘县老厂林场大桥河工区内,森林面积较大,境内还有四个人工水库。在大山镇,水、林融合一体,形成以“十里大洞—老厂竹海—大山森林公园—妥乐银杏”的盘县南部旅游风景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一个开发潜力大的旅游度假胜地。

二、大山镇乡村旅游开发的内部分析

(一)优势分析

大山镇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性和独特性。乡村旅游产品包括乡村景观资源和乡村意境,以及乡村旅游吸引物体系。乡村旅游资源由表层部分和深层部分构成。能够被所有旅游者感知的乡村自然风景、动植物、农产品、村落风貌、村民农事活动、日常饮食起居、礼仪祭祀等器物层面的旅游资源是表层的乡村旅游资源;而只能被一部分人感知的诸如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环境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文化价值等是深层次的乡村旅游资源。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是其他传统旅游所不具备的,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能够对目标群体产生强烈吸引力。

1.气候条件与风光。

大山镇海拔相对高差较大,最高处为2259.7米,最低处1306.1米,地形呈翼状,中间高两头低。由于受地形影响,气候温差较大。高山、雨谷两村相对较热,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基本均衡,一般在1380mm,全年无霜期约270天,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尤其在夏季,气候凉爽,在盘县诸多乡镇中是暑期平均气温最低的乡镇。无疑是避暑胜地。大山镇周围群山环绕。镇辖范围内有四座人工水库。其中,大桥河水库四面环山,湖水清澈,与四周青山相互映照,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景观。

大山镇生长着大量有“花中西施”之称的杜鹃花,这些杜鹃种类繁多,有马缨杜鹃、露珠杜鹃、皱皮杜鹃、光柱杜鹃等19个品种。阳春三月,漫山遍野,繁花似锦。加上山水的映画,显得格外绚丽夺目。由于境内植被主要为松树,所以大山镇具有“杜鹃映日芳菲艳,松林浴翠清风爽”、春季赏花、夏季休闲、秋季观景、冬季健身等特点。

大山镇森林公园又称“七指峰”森林公园或大桥河森林公园,以大桥河水库周围10余公里为主。其间有高大的林木、百年山茶古树、花草、灌木丛生;也有小水库群星罗棋布;还有林间飞瀑赏心悦目;亦有飞禽、走兽来回穿梭。每年的花开季节,杜鹃、山茶、油茶、映山红或开满整个山头,或点缀在万绿从中,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当地文学爱好者《沁园春.大山》、《七指峰吟》、《晨游七指峰》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

此外,大山镇多植被覆盖,因此,环境的自净能力很强。很适合发展生态旅游。2.民俗文化。

大山镇内有着大量的彝族居民。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火把节期间,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华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彝族的山歌文化也十分丰富,每每佳节期间,都有许多彝族男女老少围满山头,“这边唱来那边和”。在2007年的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上,彝族山歌《山歌出在淤泥河》荣获优秀表演奖,弘扬了盘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

(二)劣势分析 1.开发主体弱小。

乡村旅游的投资主体包括当地政府、外来投资商和居民个体。在大山镇的投资主体中,政府的积极性更高。但是,仅仅政府一味的“出蛮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在 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的旅游开发可能受到外来资金的冲击,那么在大山镇这种经济欠发达的小城镇,即使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其旅游开发也很难吸引到外来投资。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在大山镇由于市场潜力不大,资金进入的意愿也就不大;二是大山镇本身资金就比较缺乏,外来投资商认为在城市投资工业的收益要远远大于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开发的另一主体——当地居民的投资积极性反而不高,他们认为这种投资的风险较大。另外缺乏实力,也不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进行任何大型旅游开发项目的投资。更为严重的是大山居民经济缺乏组织性,使得分散资金难以得到集聚用来进行投资。[3] 2.抹灭农家特色。

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味地模仿和照抄照搬,使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逐渐消失。不能满足旅游者返璞归真的追求,这是现在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的乡村旅游主要是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三种。而知识型、务农型、疗养型却很少。在休闲内容上,跟普通农庄、城市的酒店宾馆大同小异,仅仅是把城市休闲的活动换了一个场所。基于大山镇旅游开发决策者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持,使得大山镇的乡村旅游极容易走入这个误区,使得旅游产品缺乏内涵和深度。[4]

三、大山镇乡村旅游开发的内部分析

(一)机遇分析 1.盘县产业转型。

盘县是贵州省经济强县、煤电大县。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不能仅仅依靠煤炭产业支持盘县经济的发展。当前,盘县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虽依然以煤炭产业为经济支柱,但是也在倡导大力发展旅游业、农业、畜牧业、以及特色食品产业等的发展,并且加大了对以上这些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乡村旅游的开发整合了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和挖掘农业资源的旅游价值和作用。大山镇的乡村旅游开发将进一步促进盘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应当得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

2.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指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鼓励和支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在新形势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领会其精神实质,总结经验,看到问题,抓住新形势下的新机遇,对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具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重大意义。如对七指峰森林公园的开发可以促进所属乡村嘎拉河的生态蔬菜、司寨和补泥村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等。

3.传统旅游对城市居民吸引力的下降。在经济能力和时间有限的条件下,传统的城市旅游以及传统名山名水旅游对市民的吸引力正在下降。二乡村旅游却能在不超出市民的经济能力,又能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这种独特的属性,可以使得大山镇吸引红果经济开发区、兴义乃至更远城市的居民前来观光旅游。

(二)挑战分析

1.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

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就会对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之旅游景点的建成,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之后,生态问题和环保问题将普遍存在,并有待解决。旅游目的地频频遭受人为破坏,究其原因,旅游资源长期属于国有。旅游资源经营管理部门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事业单位,使用旅游资源的部门不关心资源的损耗、环境的破坏,缺乏保护环境资源的意识和动力。[5] 若大山镇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个人认为将会出现以下问题:水体破坏(乘船、往水里乱扔废弃物、随意排泄,都会对大桥河水库造成污染。这些污染使原本清澈的湖水浮着一层厚厚的水藻和油污,水生物无法生存,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土地破坏(主要是建设道路以及其他旅游公共设施所占用了大量林地植被)、大气和噪音污染(旅游离不开交通工具,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汽车尾气在空气中四处弥漫,这种废气不仅污染空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以及其他人为破坏。

2.大桥河水库下游司寨居民的饮水质量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大桥河水库建于1957年,起初是为了镇上水储备以及供下游司寨村村民的日常用水使用。对其的开发会造成水体的破坏、引起水质的下降,对于下游村民和镇政府来说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治安问题。旅游与治安往往是分不开的。一般而言,充分的治安保障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另一个方面,旅游业的发展、旅客的增多会给当地治安带来新的挑战,如偷盗、抢劫、旅客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等。如果不处理好治安问题,会影响旅游的质量,给大山镇的名声和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四、对大山镇乡村旅游开发的建议

以上分析可知,大山镇旅游开发是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并存的,而如何更好的实施乡村旅游开发战略,就要做好发扬优势、改进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发扬优势

抓住气候凉爽宜人、生态自然环境优美的优势。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将山、水、树、花等连接成一条观光旅游链。将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将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实现旅游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给我们指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而现代的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回归自然、自我参与的旅游活动,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而乡村旅游是一种强调乡村资源、环境、经济、文化等和谐发展共存并协调发展的旅游形势,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的重要形式。

充分开发景区的文化资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产品是没有品位的,不具备特色和个性,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因而游客的回游率不高。[6]大山镇还有着丰富的民族风情,因此,大山旅游开发的核心应该是和谐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发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有文化核心的旅游才是多彩的,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乃至回游。

(二)改进劣势

开发主体的薄弱,则需要将所有可以利用的主体结合起来,形成“政府——投资商——居民”的“铁三角”关系。

首先,资源的国家属性决定了大山的旅游开发应由政府管制。国务院规定了旅游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因此政府享有对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许可权。由于乡村旅游的不成 熟,其公共产品性质和外部效应还很明显,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作为产业的管理者应着重履行以下4项职责:第一,编制总体规划和执行项目计划,保证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和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第二,制定规章,引导和规范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第三,给予资助,帮助乡村旅游提高质量。

其次,旅游开发区对资金的渴求,决定了大山镇必须让出一定的旅游经营收益,以吸引外部的资金投入。在政府公共资金不足时,外来投资商成为了经营性旅游项目的开发主体。一般来说,投资商对于旅游投资的兴趣主要依据旅游项目的客源市场条件和旅游资源条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向西部地区延伸,东部地区的资金也开始向西部进行旅游项目的投资。外来投资商对于大山旅游开发的投资,一方面加快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当地旅游开发的主要收益外流。但是为了形成一定的旅游规模,一定的让利是允许的。

再次,当地居民则需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认识到旅游开发是一种生产和增值的方式,而且是一种绿色的、有效的生产和增值方式。另外,政府和居民委员会应当帮助居民转变思想观念,甚至动员广大居民将闲散的资金集聚,用来进行旅游开发。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而且也拓宽了当地居民的收入途径。

最后,根据联系的观点,政府、外来投资商和居民应该有效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铁三角”。应该认识到这三个开发主体并不是孤立的,而应当将它们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才能生产出最大的旅游效益。[7] 大山镇的旅游开发不能走近一位照搬照抄的误区,应该具备自己的特色。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引导作用。引导旅游开发向着知识型、务农型、疗养型方向发展。切忌照抄照搬,缺乏特色。如我们所提的“农家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参与农家活动。”吃固然重要,而活动则是丰富旅游内容和留住旅游者的关键。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上可以让旅游者了解农业知识,当地的文化,参加农事活动,还可以搞一些富有乐趣的活动(如农家饭的制作)。让游客在活动中体会到农家乐趣。将旅游者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份子,拉近彼此的距离,不要让游客在乡村旅游中感到都市的压力。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与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8]

(三)抓住机遇

抓住盘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努力学习党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的精神。将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之作为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开发和管理过程。并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认识到短短20字的定位,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将旅游开发与周围所属乡村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着实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引领嘎拉河村发展大棚蔬菜,司寨、补泥的农家饭、农家乐等。转变传统农民增收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建设“农村吉尼斯”。

(四)迎接挑战

城市游客和当地人民需要摆正位置,即城市游客的旅游活动,不能认为是对大山的扶贫,更不可理解为是对大山的施舍。要把小城镇生态旅游看成是一种追求审美的过程,当成一种人文交流的过程,当作是促进城乡和谐的过程。诚然,小城镇与城市相比,确实有贫困、闭塞、落后的一面,然而那是历史留给现代的印迹,并不影响当地人的地位和人格;就像城市人对广阔的田野感到茫然、对朴实的民风感到新奇一样,同样也是历史留给现代的印迹。城市游客和当地人民在地位和人格上是平等的,绝无高低贵贱之分。城市人到当地旅游,要放下架子,入乡随俗,以平等的心态和谦虚的态度游玩。而当地居民应当认识到,城市游客的涌入是促使当地经济收入增加的重要手段、是城乡交流和共同同发展的契机。摆正心态,还能减少一些治安问题,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9]

由于居民封建观念强,文化意识落后,对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观念差。从领导看,思想、理念的陈旧导致旅游开发质量的下降和滞后。从居民看,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将不利于大山镇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要让当地人认识到,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水体、肮脏的环境、鸟兽罕至的地方是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才能成为游客热衷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努力提高当地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也是势在必行的。

旅游区的建成,或多或少会造成大桥河水库的水质下降,从而影响到下游村寨的饮水质量。投入资金进行水净化系统的建设很有必要。在保证下游村寨饮水质量的前提下,又能拉动村寨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意义重大。

总之,大山镇的乡村旅游开发应当认识到“越是自然地越是人类的,越是民族的越 是世界的”。将民族、农村、生态紧密联系起来。

大山镇生态旅游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SWOT分析法很好的将其开发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类和综合。笔者的分析结论可能会对当地领导的开发决策带来一定帮助,但是由于水平有限,难免出现纰漏之处。

参考文献

[1] 秦杨勇.战略绩效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 张春琳.我国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商业时代.2008.19期

[3] [5] [7] 黄玉成.张国平.李金波.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关系研究.旅游学刊.2007.6期 [4]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旅游学刊,1999(2)[6] 王德刚,史云.传承与变异——传统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应答.旅游科学,2006 [8] 陈庆.王平.“农家乐”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来自基层.2005.9期 [9] 胡建英.浅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经济师.2006.2期

致谢辞

盘县大山镇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建议 篇2

一、乡村旅游开发理论研究

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中,各国学者侧重不同的因素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不同的考量,在Arie和Reichel等(1999)的研究中强调地域性,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而Bramwe和Lane(1994)从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出发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类似学者如汤姆斯(1846)强调了民俗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Gilbert和Tung(1990)的强调了活动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郭焕成(2008)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经济发展迅速、地域条件复杂、旅游资源多样的自身特点,指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大致分为: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休闲度假旅游模式、科普及教育旅游模式、回归自然旅游模式。

通过上述乡村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可以看出,尽管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乡村旅游的不同发展模式,但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依托乡村地区的自然、文化、产业等资源的旅游开发模式。因此,在分析当地的乡村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区域旅游市场特征及旅游需求发展趋势的分析就成为了左右乡村旅游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二、集安市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进入本世纪后,集安市旅游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开发、接待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旅游资源、市场及产品开发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首先,在旅游资源方面,目前集安市的旅游资源类型较为全面,数量众多。拥有涵盖自然、人文及民俗的三大资源系统,13个亚系统,40个子系统的200多个景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时期的历史文化古迹是集安市代表性人文旅游资源。除此以外,集安市还拥有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榆林镇溶洞群等众多自然旅游资源以及朝鲜族民俗、边境风情等不同类型的人文、民俗类旅游资源。但从市场认识角度来看,目前集安市整体旅游产业市场认知度较低。

其次,在接待设施方面,目前集安市共有星级宾馆4家,各类宾馆、饭店总数达200多家、旅行社6家、旅游汽车公司及游船公司各2家。基础设施方面,目前集安周边乡镇实现了村镇公路连接,并建立了市区通往五女峰、老虎哨等景区的旅游专线。环卫清扫工作实现集安市与周边主要景区及乡镇的全面覆盖。

最后,在客源市场分布方面,国际市场对韩国市场依存度过高,国内客源市场主要以省内长春、吉林、白山、通化、延边州及周边省份的游客为主。在游客偏好方面,省内游客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周末休闲、家庭自驾游、高句丽文化旅游、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山水观光等旅游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省外及国际游客则以高句丽文化旅游、边境游为主。

三、集安市发展乡村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

集安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高句丽、长白山下小江南、中朝界河鸭绿江”是集安特色品牌,已形成三位一体的生态风光游、人文古迹游、边境风情游的旅游格局。使集安拥有稳定的旅游客源市场,为多层次立体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文化基础。

秀美的自然景观为发展集安乡村旅游提供了乡村性的自然旅游吸引物。集安具有明显的半大陆海洋性季风气候,被誉为“东北小江南”。生态环境优越,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以老虎哨太极湾为代表的湿地资源丰富,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的主要栖息地。森林资源丰富,2005年,全市有林地面积282406公顷,森林覆盖率81.4%,有天女木兰、银杏等珍贵稀少树种在内的250多个树种,国家级森林公园五女峰和云峰湖景区形成集安自然风光观光旅游的核心品牌。经济迅速发展,为发展旅游业提供经济支持。

农业发达,林果业优势明显,集安是“吉林省绿色食品开发基地建设示范市”,以盛产集安白桃、边条人参等久负盛名。东有百公顷的葡萄园,北有土口岭、夹皮沟的大片果园,是吉林省最早的果类种植基地。这为集安开发旅游商品和农业采摘观光项目提供了核心物质支持。

(二)劣势分析

目前集安乡村旅游处于开发初期,现有乡村旅游项目呈散点状分布。已开发的乡村旅游园区是以养殖业、种植业为基础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是采摘园、垂钓园、农家乐等形式,具有参与性农事劳作活动和民俗旅游项目缺乏。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各自为阵,未形成规模,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集安人口相对较少,乡村旅游的需求尚未充分显现,市场结构单一,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尚未充分开发。

集安旅游服务业起步较晚,旅游产业设施不健全,客房量和停车位旺季严重不足,且已建的设施档次较低。现有的乡村旅游景点大部分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旅游项目设计中传统农业气息浓厚,旅游产业融合不足,缺乏科学规划。且管理及工作人员主要是以当地居民为主,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意识。

集安地处中低山区,处于交通线路末端,只有集锡线一条国道,集通高速公路尚未全线通车,铁路处于单线运营,距离机场和海港路程较远,可进入性较差,使集安的旅游吸引力大打折扣。

(三)机遇分析

首先,在宏观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我国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增加,乡村旅游的发展具备比较充分的条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的出台,号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这为集安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外部政策环境的机遇。

其次,休闲度假方式的转变,从需求层面为集安市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大众的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和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城市环境水平不断下降,城市居民对乡村休闲旅游的需求呈现出增加趋势。特别是以周末游、短期自驾游为主要形态的乡村旅游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旅游需求的变化带来了大量的潜在旅游市场,从宏观上为集安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及发展机遇。

(四)挑战分析

首先,周边城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成为了目前集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挑战。如前文所述,乡村旅游需求的增加及市场规模的扩大使以长春、吉林等城市为代表的吉林省内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诸如吉林葡萄酒庄园游,龙潭山森林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同时周边通化市等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竞争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目前集安市主要的旅游客源市场,同时也为集安市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其次,乡村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趋势为集安市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带来了挑战。随着乡村旅游开发数量的增加,乡村旅游项目同质化问题严重,吸引力下降。受其影响,近几年乡村旅游呈现出需求与供给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早期农家乐、农业采摘等旅游项目的市场影响力逐步下降。这一发展趋势使集安市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需要面临市场定位、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挑战。

最后,游客对旅游质量要求的提升为集安市乡村旅游全方位服务带来了挑战。目前游客对旅游体验质量要求逐年提升。这一要求体现在旅游交通、设施、服务、旅游项目开发、生态环境质量等各个部分。这种变化不仅要求集安市提升旅游交通、设施等硬件服务的质量,同时也需要提升旅游服务、旅游项目开发等软件服务的品质。

四、发展建议

实行立体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集安拥林果业资源丰富,以集安白桃为代表的农产品备受赞誉,应利用游客的兴趣点,将林果业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资源。由单一出售商品转型成为林果采摘、果酱制作、鲜榨果汁、果酒酿造为一体的复合式乡村体验旅游项目,提高游客的参与度,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体验享受。

走具有集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模式。高句丽文化与朝鲜族风俗传统具有紧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高句丽文化和朝鲜族风俗合理融入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开展具有高参与度的标志性项目活动,实现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联动,加强对乡村风貌、朝鲜族民俗、高句丽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建设朝鲜族民俗体验村、合理安置传统风俗手工艺人,开发使游客体验高句丽时期农耕、狩猎等活动的乡村旅游项目,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在高句丽文化旅游为依托的优势条件下,打造集安乡村旅游特色名片。

走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可持续发展,合理分流游客,确保将游客人数控制在环境承载力之内。强化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的吸引力,使集安生态旅游产品更具说服力,打造集摄影、绘画等创意艺术为一体的文化观光休闲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本身区域特征较强,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集安与周边县市区的地缘互动关系,减少本地区的替代性竞争,逐步推出多个特色旅游名村,确定发展定位,明确产品开发方向,充分利用高句丽文化魅力,做到特色鲜明,差异互补。提升旅游服务和公关营销及管理能力,加强与新媒体合作,为集安乡村旅游的发展提高知名度。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基础设施,合理增加客房量和停车位,立足旅游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实质性对接,进而指导集安乡村旅游开发。

五、结论

目前集安市的乡村旅游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集安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集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的分析。并提出了集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受资料及分析方法的限制,本文仅从定性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定量分析不足,希望后续研究能结合定量分析从更为深入客观的角度进行研究。

盘县大山镇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建议 篇3

牡丹江旅游资源概述

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十县(市)、区,面积4.06万平方公里,人口280万,是黑龙江省第二大旅游城市。素有“林海雪原”、“中国雪乡”、“中国虎乡”、“中国黑木耳之乡”之称。

据牡丹江旅游局政务网公布的信息可以看出:牡丹江是黑龙江省第二大旅游城市,主要呈现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醇厚三大特点。

牡丹江旅游资源“SWOT”模式

优势。一是旅游资源丰富。牡丹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呈现“湖、林、雪、边、俗、特、红”七大资源特色,旅游资源涵盖8个主类,29个亚类,109个基本类型,占国家旅游资源分类的95%,具有良好开发价值。其中,国家5A级景区——镜泊湖,是世界最大火山熔岩堰塞湖。双峰林场年积雪期长在7个月,积雪厚度超过2米,被誉为“中国雪乡”,是世界三大雪乡之一,独特的区域小气候造就了别具一格的雪域景观,是国内赏雪、玩雪、领略北国风光的第一选择。

二是区位优势明显。牡丹江市地处中、俄、日、韩、朝、蒙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区域,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是经海参崴到日、韩、北美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东南沿海地区陆海联运的必经之路,是东北亚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四个国家一类口岸,在空港、铁路、公路方面建立起方便快捷的出入境交通体系,是黑龙江省开展对俄贸易和对俄双边旅游第一市。

三是文化底蕴醇厚。牡丹江市拥有醇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莺歌岭文化、渤海国文化、宁古塔文化、流入文化、闯关东文化、红色历史文化、北大荒文化、百年对俄交流文化在牡丹江相互交融,留下了众多遗址遗迹的文化遗存。唐朝时期被誉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国曾建都于牡丹江境内,使得牡丹江成为当时东北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现代东北亚文化源头之一。

劣势。一是交通相对不便。牡丹江地处黑龙江省南部,对俄罗斯游客而言到牡丹江旅游在交通上相对便捷,但是对于国内乘客而言,到牡丹江旅游,尤其是到雪乡、亚布力等城市外的旅游景区需要通过公路交通前往。因此,在牡丹江旅游发展过程中,交通成为牡丹江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劣势。

二天气因素制约。冰雪旅游是牡丹江主打的旅游产品,特别是双峰林场的雪乡游则是文明国内。但是,对于冰雪旅游而言,受天气影响因素极大,特别是近年来,黑龙江区域内极端天气频发,导致公路、航空运输受到影响。因此,天气因素也制约了牡丹江旅游产业发展。

三是人为因素影响牡丹江旅游品牌。在牡丹江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到位,旅游业经营者诚信缺失,导致的旅游业经营者与游客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个别经营业者不法经营、违法经营,导致牡丹江旅游品牌形象严重受损,这也成为制约牡丹江旅游产业发展的劣势。

机遇。一是旅游意识不断增强。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大家的旅游意愿也不断的增强,特别是融入自然、回归自然的自然景观更加吸引国内外游客,牡丹江作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举的旅游城市赢的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是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黑龙江省在“十三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交通运输建设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等有相应政策出台及具体措施实施,这些都为牡丹江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是政策環境促进旅游业发展。牡丹江市把旅游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在政策扶持、项目引导等方面都把旅游业放在了重点的位置上,这为牡丹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的保障和难得的机遇。

威胁。一是旅游行业竞争激烈。随着人们旅游意愿的不断增强,各区域、各城市都将旅游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之一,在特色旅游、人文旅游方面下功夫,因此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成为牡丹江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威胁。

二是旅游服务多样化的威胁。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不断丰富,吸引游客的景点、服务、内容花样迭出,因此对于牡丹江旅游业来讲保持现有的发展态势也成为了一种威胁。

对策建议

发展牡丹江旅游产业应从自身入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服务内容,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服务质量。发展旅游产业要有吸引游客之处,对于以自然景观为主的牡丹江旅游而言,应在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特别是服务质量上应不断提高,达到国内一流的水平,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牡丹江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丰富旅游内容。牡丹江旅游以自然景观和冰雪旅游为主,相对单一,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在旅游的内容上下功夫,比如丰富人文景观旅游、亲近自然的旅游项目等方面。通过不断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国内外游客到牡丹江来旅游。

三是政策扶持推进。牡丹江旅游是牡丹江经济发展的重点,因此当地政府应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通过政策鼓励促进旅游也发展。

盘县大山镇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建议 篇4

近年来, 随着国家旅游业蓬勃发展, 武夷山旅游业以势如破竹之势得到迅猛发展, 取得很大成就。到2007年, 武夷山共接待游客542.14万人次, 比2006年增长22.4%, 实现旅游收入23.27亿元, 比增23.9%。武夷山旅游业发展不仅体现在量的增加上, 而且在质上也有了较大提高。回首2008年, 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可谓硕果累累。5·13旅游节、第二届海峡茶博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在武夷山举办, 印象大红袍、中华茶博园、信息化等重大项目的建设, 以及中央领导人到武夷山考察指导工作, 都使得中央、地方和海内外媒体关注, 这都促使武夷山知名度、美誉度、信用度、满意度、忠诚度、影响度得到很大提升。2008年12月13日至15日, 央视“走遍中国”栏目到武夷山筹拍武夷茶。在韩国首尔向全球公布的2008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武夷山市已连续四届榜上有名;武夷山入选“改革开放30周年30个最受关注景区”;2008年9月, 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又代表中国乌龙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

二、武夷山旅游业的SWOT分析

(一) SWOT分析方法的简单介绍。

所谓SWOT分析, 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 (Strengths) 、弱点因素 (Weaknesses) 、机会因素 (Opportunities) 和威胁因素 (Threats) , 通过调查罗列出后, 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 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SWOT分析方法最早由哈佛商学院的企业战略决策教授提出, 由于具有简单、清晰、系统、综合等特点, 它的应用范围很快由管理学扩展到各个行业, 特别在区域旅业的研究, 倍受学者青睐。目前, SWOT分析方法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于旅游业的研究, 并被证实该方法是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时了解区域旅游发展各项因素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

(二) 武夷山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武夷山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是旅游资源丰富, 独具地域特色。武夷山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类航空口岸等5块国家级金牌。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总面积70平方公里, 拥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 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武夷山风景区内的自然景观独特、稀有、绝妙, 是碧水丹山的完美组合。武夷山生态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570平方公里, 位于武夷山风景区的上游, 是中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综合性多学科的生态型自然保护区, 也是亚热带最有保护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武夷山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 而且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武夷山的旅游文化积淀深厚、地域特色鲜明。汉朝的闽越文化、宋朝的理学文化、柳永的诗词文化、下梅古民居的乡土文化、以大红袍为代表的岩茶文化等共同构筑了武夷山文化的摇篮。二是武夷山市旅游强市 (县) 的形象已经形成。武夷山旅游业给武夷山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 增加武夷山财政收入。2007年, 武夷山财政总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 达3.7亿元, 比上年增长68.54%, 增量与增幅均居南平地区第一, 连续两年被评为福建经济发展十佳县 (市) (名列第四) 。2007年, 武夷山旅游业为武夷山带来3, 400万元的税收收入, 比上年增收700万元, 增幅25%。武夷山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已经稳固下来, 成为武夷山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三是武夷山旅游环境良好,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武夷山要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就必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建设完备便捷的交通网。经过几年的建设, 武夷山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武夷山机场为4C级民用机场, 已经开通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及香港等26条航线。横南铁路的开通, 为武夷山通往上海、南京、合肥、无锡、厦门、福州、泉州等城市开辟新的铁路运输路段。公路干线四通八达, 101省道横贯南北, 大大缩短了武夷山到其他城市的时间。四是武夷山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推广宣传。武夷山政府加大对旅游业宣传促销力度, 通过财政预算参与旅游营销, 打造武夷旅游形象。2007年, 武夷山持续开展“百座城市亮武夷”营销活动, 先后在晋江、上海、福州、北京、泉州成功开展“浪漫武夷、风雅茶韵”茶旅营销活动, 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 成为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首家现代茶叶。成功举办全国主流电视媒体联合采风大赛、奥运选手举重选拔赛、全国定向运动锦标赛、首届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中国武夷山老年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组织参加云南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长三角旅游交易会、大连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等10多个国内专业会展及促销活动;在央视、《中国旅游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和香港、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开展旅游形象宣传。

2.武夷山旅游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一是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服务水平不高。武夷山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早, 发展较快, 但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行业素质却普遍不高, 特别是既有丰富领导经验和管理能力, 又有系统的旅游规划和管理知识的人才少之甚少。从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看, 从事旅游业管理工作人员中, 缺乏专门的经济类、旅游类、外语类的专业人才, 武夷山旅游企业竞争力也因缺乏专门的人才而降低。二是行业管理不够规范, 市场秩序混乱。旅行社的经营管理是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武夷山旅行社数量繁多、规模过小, 众多的旅行社在旅游市场中, 通过压低接团价、餐饮住宿价、交通价等进行恶性价格竞争, 扰乱了武夷山旅游市场秩序, 损害了游客的正当权益, 使武夷山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不利于武夷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 武夷山的旅游业的购物管理、导游管理、景区管理、宾馆管理、旅游交通管理都是武夷山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缺一不可。三是旅游产品供应结构不合理。目前, 武夷山开发的产品, 从结构上看, 主要是观光型产品, 其比例占75%左右, 另外包括休闲度假的25%左右是带有体验性质的产品。这些观光型旅游产品, 游客只需花两三天就可以把这些景点看遍。武夷山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实现由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由自然景观为主导向深挖文化内涵型产品转型。

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3.武夷山旅游业发展的机会分析。

一是各区域间旅游合作为武夷山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旅游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证明, 以区域合作的方式做大做强旅游市场, 是实现旅游发展共赢的重要经验。 “泛珠三角”旅游区域合作和国家旅游局把海峡西岸旅游区列为全国“十一五”期间优先发展的12个重点旅游区之首的政策为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二是旅游业持续升温, 市场前景看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旅游业, 凭借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悠久的华夏文明吸引了无数的国内外游客, 使我国的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中的行业地位不断提升, 2007年, 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的地位。在国际国内旅游业升温的背景下, 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环保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各种旅游类型的兴起和发展, 为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三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向前发展, GDP都以10%以上的速度向前迈进, 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如表1) , 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提高的城镇与农村居民群体势必为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客源市场, 为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4. 武夷山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威胁。

一是旅游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武夷山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 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水平,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及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时, 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这必然会给武夷山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严重影响武夷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其他新兴旅游城市的兴起给武夷山旅游业带来竞争压力。由于各地区都认识到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性, 旅游业开发的热情度高涨, 国内旅游业竞争加剧。厦门旅游业近年来蓬勃发展, 特别是厦金航线开辟, 吸引了更多的台湾同胞来厦门旅游。福州提出建设“温泉城市”的旅游精品, 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此外上海、广州、长三角等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一直不减。这都给武夷山旅游业带来竞争压力。

通过SWOT分析看出, 武夷山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并存, 同时也面临着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会和威胁, 应积极采取措施, 整合武夷山的旅游资源要素, 做大做强武夷山的旅游产业。

三、加快武夷山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武夷山旅游业发展要走产业协调发展之路。

武夷山旅游业发展, 长期以来坚持以“绿、旅、新”为理念, 发展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武夷山工业的发展必然会直接或间接的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 武夷山工业的发展应一改传统的以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道路, 突出发展以高新技术武装的食品加工业、特色旅游工艺、生物科技和茶产业的深加工, 提升武夷山工业品的层次, 加快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 发展无污染工业。武夷山旅游业只有走与工业协调发展之路, 才能实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 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要走区域旅游协作之路。

武夷山应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鼓励本地旅游企业走出武夷山, 构筑跨区域经营群体, 实现区域之间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 将产业链和资源配置的范围扩大至全国各地, 甚至国外, 以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使武夷山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 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要走品牌带动战略的道路。

武夷山旅游业要走品牌带动战略之路, 要继续发挥“双世遗”主导品牌优势, 坚持以品牌带动和提升发展水平, 把品牌作为区域积极的象征和城市名片, 进一步突出天游峰、水帘洞、云窝、九曲竹排等旅游观光品牌, 进一步打响以养生、休闲、度假及适合人居环境为主的城市品牌, 进一步做大桐木、漂流、原始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品牌, 进一步深挖“大红袍”、“正山小种”红茶等岩茶文化品牌内涵, 进一步深化朱子文化、柳永文化等名人品牌形象。通过一系列的品牌联动效应及品牌的宣传推广, 武夷山国际性旅游大城市的形象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摘要:武夷山市地处福建北部地区, 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 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 已成为福建省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当然, 武夷山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足, 特别是旅游资源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文章在对武夷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及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武夷山旅游业发展进行分析, 并就武夷山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武夷山旅游业,SWOT分析,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杨金鑫.闽北的定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12

[2].和军.旅游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9

[3].郭鲁芳.旅游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12

[4].李仲管.旅游经济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 7

[5].陈金华, 秦耀辰.论武夷山旅游线路的创新[J].福建林业科技, 2006, 6:197~200

[6].支军, 王红蕾.武夷山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特区经济, 2006, 10:140~141

[7].郭进辉, 王静然.武夷山海外客源市场定位分析[J].南平师专学报, 2006, 10:114~117

[8].方燕鸿.谈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56~58

[9].李维秀, 朱海森.论武夷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太原大学学报, 2005, 9:58~60

[10].马元柱.武夷山“双世遗”资源与闽北区域经济的发展[J].发展研究, 2000 (2) :44~46

盘县大山镇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建议 篇5

关键词:古镇旅游;SWOT分析;开发策略;青木川

一、引言

SWOT分析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1]。青木川古镇地处陕南丘陵区,位于陕西省西南角,陕、甘、川三省交界处。主要地形为山区、浅山丘陵,海拔在680-1047米之间。青木川植被丰富,动物种类多样,其境内的青木川自然保护区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现阶段影响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利于古镇旅游制定合适的未来发展战略,实现青木川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优势。青木川古镇历史悠久,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军事重地。但此地比较闭塞,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民风淳厚,朴实。和谐、安乐的生活状态对游客是一种精神层次的体验和享受。特殊的文化背景让游客对这篇土地充满新鲜与探索感。丰富的文物古迹中,古镇明清建筑集中,与古街相映衬,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距古镇不远的阳平关镇,大安镇溶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白龙湖景区,马家山国家级自自然保护等可以联合拓展市场。

2.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劣势。古建筑在维修后与房屋古老风格形成巨大反差,与古街风格形成冲突。古街部分房屋居住功能衰退,由于历史和时间的积淀,木制结构的房屋不仅危害到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还破坏了古镇风貌。其次,建筑污染与破坏严重。古街房屋间隔空隙小,加上许多建筑都是木制结构,房屋存在火灾隐患。旅游基础服务设施落后,垃圾污染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木川旅游业的发展,限制了古镇旅游客流量的进一步增长和旅游效益的大幅度提升。

3.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机遇。国际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青木川旅游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青木川古镇旅游的发展。青木川可抓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与周边县市互补的优势,促进古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4]。青木川古镇于2001年评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青木川古镇斐声遐迩,引来大批文人墨客,现已成为汉中至九寨沟线路上的重要景点。2007年开通的西安至汉中、西安至宁强的高速公路,提高了青木川的可进入性,增加青木川的客源并改善交通条件。

4.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威胁。青木川旅游业主要面临来自全国其他同类型旅游地的巨大挑战。与陕西省的历史文化名城相比,青木川的旅游知名度也不高,要形成品牌效应,在众多古镇旅游中脱颖而出,青木川要走的路还很长。汉中市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青木川旅游业的发展进程。目前古镇旅游正面临着旅游产品同质化,旅游内容单一的普遍问题使青木川很难走出自己的道路与其他古镇实现错位发展,是青木川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5]。

通过对青木川古镇旅游进行SWOT分析,笔者认为,总的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青木川面对区域竞争等客观条件的障碍,要善于迎接周边地区的挑战,充分抓住旅游市场潜力巨大的机遇,把青木川建设成为人们外出旅游首选的文化古镇。

三、青木川古镇旅游的开发策略

1.保护现有遗址,进行适度维修。回龙场古街、魏家大院应实施保护其原有风貌的措施,从外观整体上来改善建筑。对水泥墙面进行装修,和对古街到辅仁中学上的一排养牲口的圈影响了古镇形象,外围已经破损,而且散发出恶臭,应该进行拆除,或统一重建。老街各重要景点应在不破坏建筑的情况下挖掘其价值。对于存在危险的房屋,政府部门及时了解掌握居民情况,统计危房户数,请专业人士设计并修整房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3]。

2.建设公共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地震后阳平关到青木川的道路被毁[4],应尽快解决交通这一大难题。加强公共卫生间的修建,在已建成的停车场旁修建星级卫生间,完善配套旅游设施,并在农贸市场建厕所,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活需要。建造仿古客栈吸引游客入住,以为房屋时木制结构,而且住在里面可以感受到亲近古色古香与在大城市建筑风格的不同,体会到宁静的气氛。

3.开发旅游纪念品,促进旅游者消费。出售土特产品,如黑木耳、香菇、各种野山菌、野厥菜、土蜂蜜,各种野菜、土酒、腊肉、土漆、天麻、柿饼、黄连、板栗、老鹰茶可以包装出售,或直接在市场出售。制作手工艺品,手工鞋垫、手工布鞋可以让当地农民直接出售给旅游者,也可以在固定的地方专门出售这些纪念品。还可以制作缩小版石磨,可放在屋内当装饰品。小的簸箕和小的竹筛应做成真实版和缩小版,可以当厨房家具,小的可以当装饰品,非常别致。

4.加强旅游宣传与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征对不同的客源市场,进行不同策略的宣传。对近程或过境的游客以休闲度假为主。远程的游客以资源的独特性和传奇色彩作为出发点进行宣传。集中资金和人力,力争以有限费用获得最佳效果。可以请一些摄影师或者文学家来这里采风,将摄影作品制成手册或者海报,在互联网或者西汉高速,以及四川、甘肃到青木川的途中展示。并建立青木川旅游网站,利用网站彩页吸引摄影爱好者[5]。

四、结语

青木川古镇旅游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抓住机遇,规避或解决威胁,避免或弱化劣势带来的不良影响;利用政府政策、特殊文化背景优势拓展客源市场,依据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多角度开发旅游地,才能推进古镇乡村旅游的快速、持续与协调发展。(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南枝.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339-340.

[2]http://www.nqly.cn/Html/huangjinzhou/181452143.html.

[3]張雪丽.古城镇的开发对策与建议——以凤凰古镇为例[J].商业经济,2009,340(12):110-112.

[4]张建勇,宋书巧,王晓丽.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1):1038-1040.

盘县大山镇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建议 篇6

关键字:沿河县;生态旅游;SWOT分析法;发展对策

引言:“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并在1986年于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生态旅游是指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教授韦里克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基于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它通过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进行分析,用系统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制定和提升经济活动竞争战略提供系统判断和指导,以有利于本企业或组织发展的分析方法。

一、沿河生态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

为打造生态旅游大县和武陵山区生态文化重要驿站,沿河县以“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为“引子”,开发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依托丰富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了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乌江山峡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文物保护重点单位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五张名片,树立了“画廊乌江·山歌沿河”别具一格的旅游品牌。此外,沙子南庄休闲度假、“空心李”基地,沿河四宝“油桐、乌桕、蜜蜂、白山羊”等特色产品为主题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为沿河旅游业增添了新的发展生机。

2.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条件

沿河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7℃,生物资源1000多种,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140万千瓦;森林面积102.2万亩,森林蓄积量257.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9.6%,,正在建设的乌江沙陀水电站,发电量为112万千瓦,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点项目工程。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对沿河沙子南庄“仙李”空心李生长十分有利。雨热同期,光温同步,昼夜温差大和小气候明显的气候特点,给沙子空心李的生长造就了独特的气候环境,旅游经销商以此为契机,利用此地独特的气候资源,不断开发此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

3.区位优势

沿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交界结合部,乌江中下游,历来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的称誉。沿河至德江高速公路已经建成,使得沿河县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加之乌江穿城而过,在沿河境内长达132千米,在沿河境内形成两百多里的山水自然风光。由此可见,沿河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区位优势,这对沿河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旅游路线独特鲜明

2011年,黔、渝两省以构建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圈为核心,积极加强旅游合作,资金支持,实现两地旅游资源联动共享,打造重庆武隆——彭水——龚滩古镇——乌江山峡——麻阳河——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梵净山——凤凰——张家界;重庆——乌江画廊——梵净山——凤凰古城省际间旅游精品线路;县城东风码头——千年乌杨树——黑獭——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龚滩古镇——王坨峡的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县级旅游线路。沿河县通过合作这一机遇,独特而鲜明的生态旅游路线这一优势,吸引了不少游客身临其境,游览观光,带动了旅游的发展和开发。

(二)劣势

1.经济发展水平低

沿河县地理环境闭塞,生存条件恶劣,经济相对落后,造成了当地人们思想观念滞后、保守。贫瘠的生存状况必然产生落后、保守和愚昧的观念与意识,部分农村地区文化水平不高,先进观念意识不强,必然排斥和拒绝先进的思想观念,政府难以开展旅游设施建设。沿河是全国少有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属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的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低,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约为17.6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9.27万人,城镇化率仅为29.2%,农村人口比率较大,严重阻碍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2.生态旅游开发水平低

生态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消费需求的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设施不齐全,经济水平低,制约了其开发后盾力,许多旅游设施不能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例如交通、停车场、公共厕所、餐饮住宿、购物商城、娱乐场所等设施不完备,使得可进入性差,旅游吸引力不够,从而制约了旅游影响力的扩大。此外,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少有受过专业正规的旅游职业服务培训,缺乏基本的服务水准和服务意识,从而影响旅游者的回头率和旅游的长久发展。

3.旅游发展机制不齐全

沿河县的旅游发展都相对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生态旅游开发是盲目的,没有战略发展计划和近期行动计划,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沿河生态旅游发展起步晚,生态旅游发展缺乏经验和实际理论支撑,旅游区配套设施散乱,服务意识不强,目前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例如,沙子南庄生态休闲度假区,虽然有旅游品牌仙李“空心李”,却没有完善的旅游管理保护体制机制,还处于粗放型旅游经营开发状态,没有专门的旅游组织形式、管理部门和专业的服务人员。

nlc202309091134

4.重复开发和模仿建设倾向明显

沿河现代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在过去几年里,由于旅游规划没有齐全的管理体制机制,缺乏实际理论经验,旅游生态文化不能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只能借鉴外来先进的技术和邀请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引进外来的“样品”,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之初,难免会进行模仿甚至“复制”,现今的很多生态旅游项目在开发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趋同化与雷同化,仍然没有摆脱重复开发与模仿建设的圈子。

(三)机遇

1.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沿河几年来加强区域合作力度,采取旅游资源共享,旅游项目市场化运作模式,进一步加强了与毗邻地区合作,重点抓好与重庆交旅集团合作开发乌江山峡旅游资源工作,打造省际间精品旅游线路,大武陵旅游“金三角”格局,与重庆联袂打造“大乌江旅游”峡谷风光,加快了“生态旅游县”发展进度。

重庆市是沿河县临近的最有影响力的潜在客源发生地,因地缘联系,两地可以共享因乌江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因此,双方联合促销具有内在的利益驱动力。

2.政府大力扶持

树立“绿色沿河”理念,着力在生态环境质量上实现大提升。加强生态建设,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生态大县”、“旅游大县”的客观需要。

2015年沿河政府工作报告称:2015年,沿河将主动适应新常态,以融入成渝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为取向,要着眼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旅游景区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实施“三年大会战”。在全县组织开展“项目攻坚会战年”、“改革创新突破年”、“生态创建启动年”、“文化旅游突围年”、“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实现总量、质量、均量“三量”齐升,着力建设“美丽沿河。

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内容可看出,“十一五”开始的未来十年内有诸多重大项目涉及沿河,乌江流域内的重大项目正呈现出向沿河聚集的态势,十分有利于沿河县抢抓机遇,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把沿河建设成贵州省乌江中下游的经济文化旅游中心。此外,国家倡导发展扶贫旅游,通过开发贫困地区多样的旅游资源,使旅游业形成区域的支柱产业,解决当地资金短缺的问题。

3.环境保护力度加强

近年来,沿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持经济跨越赶超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围绕实施“三年大会战”,开展了“山青、水清、天蓝、地绿”行动,有效地推进了全县环境持续发展。2015年12月25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决定自2016年起,将每年的6月9日设立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日,是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城镇建设上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引导人民群众强化生态意识,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重要形式,这为发展沿河生态旅游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4.沿河电子商务的发展

2015年以来,沿河县创新“互联网+农特产品”流通模式,建立“农特产品电商一条街”,汇集全县农特产品,为农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开辟一条崭新之路。县城农村电子商务试点工作实施期间,县级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100万,重点用于扶持农村电子商务的村级服务站建设,县级运营服务中心,农村电子商务的宣传、培训、孵化及物流快递配套建设补贴。通过互联网营销作用,利用报刊、电视台、走进沿河微信平台等媒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大力宣传电子商务,营造农村电商发展的良好氛围,可以很好的切合生态旅游的发展,把沿河土家特色产品通过网络的营销方式打造出来,也加速了沿河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四)威胁

1.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对人类及其重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除了供人类生存、生产以外,还具有保健修养和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文化意义。沿河近年来正在进行移民搬迁、危房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一方面,开发不当、政策不完善,保护机制不齐全,从而使一些开发商采取盲目开发、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效益,这给生态旅游开发带来了难题、造成了威胁。另一方面,受经济导向影响,盲目的生态旅游商业化开发,使得这个地方的传统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外来冲击并发生变化,甚至解体。

2.距离主要客源市场较远

旅游产业发展受到旅游交通、旅游客源市场的的影响。整个贵州省处于中国西南边陲偏远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闭塞,外来游客可进入性差,复杂的山区地形使得旅游景点交通建设难度大,距离东部发达的沿海地区较远,客源市场也就制约了该地区的旅游发展。对于旅游者而言,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越的旅游区位,也是决定旅游者是否出行的重要因素。

3.国内已有众多生态旅游区

自从“生态旅游”一词的出现,引起了国内各省份的重视,尤其是贵州省周边各省,都已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知名度的生态旅游区,专业化的旅游服务人才,良好的生态服务理念,先进的开发技术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对沿河的生态旅游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沿河生态旅游起步晚,基础薄弱,要想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将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实现。

二、沿河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探讨

1.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居民参与度

针对沿河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旅游产品、服务设施不齐全的弊端,县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专门的服务人员培训体系,例如因事择人,因地制宜,扩大专业旅游学校的建设队伍,替换以前不适应景区发展的服务人员。由于现在在岗的服务人员有实践经验,可以对其进行“理论再造”和知识更新,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服务人员。同时,迫切的需要提高本地居民对生态旅游的参与度与感知,充分利用政府资金,提高居民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意愿和积极性。

nlc202309091134

2.科学规划,完善生态旅游体制机制

开展生态旅游必须按照高效、科学、合理、精简的原则进行规划,实行严格的管理体系,以确保旅游目的地自然景观不被破坏,推进生态旅游产业永续发展。

要增强旅游目的地居民、经营者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树立旅游规划的权威,切实贯彻旅游法规的政策措施,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管理保障体系和协调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旅游市场的机制作用,协调各旅游管理部门的利益,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开发、相互协作的组织体系和良好的合作伙伴。

3.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有充足的高素质旅游服务人员,只是具备了初步的“软实力”,还缺乏旅游区的硬件设施,必须实施一些有利于当地居民的扶持政策,以吸纳当地居民积极的参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当地景区献计施策,更好的服务生态旅游的改造升级。此外,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大当地旅游区的管理,投入一定资金,加强和完善旅游交通网络设施,建立服务体系,设置服务标准,强化规范服务,让所有服务有章可循,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革除旅游发展中的弊端和陋习。

4.提升旅游品牌效应,挖掘旅游文化内涵

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挖掘本地区的旅游文化,发扬土家族的精髓文化,选择民族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价值高的旅游品牌和项目加以重点保护,重新开发和设计新的生态旅游路线,使之成为土家族的标志和象征,保持本地区文化的独特性,防止再次出现纯粹的模仿、生搬硬套的现象。

对景区文化进行包装升级。“具体包装包括:文化包装,在对理念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旅游景观的人文价值,注入少数民族文化和情感元素,用一种或多种文化现象作为载体予以表达;物质包装,景区外物理形象的营造,包括精心设计,创造优美环境等;理念包装,对定位后的品牌赋予特定的理念内涵,树立高品位的理念形象,并用简洁鲜明的语言表达出来”。

5.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城乡旅游同步发展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业生产经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种旅游方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也是相应十八大精神,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手段。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生产水平低,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但旅游资源保存完好,可利用资源范围广泛,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空间,政府必须实施必要的资金、政策扶持,合理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农业风光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

6.坚持多元化发展,提升旅游资源战略地位

通过多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理,积极发展全域旅游。2016年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全域旅游与媒体融合峰会在海南举行,达成了《琼海共识》,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了建议,“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与引领经济新常态、呼应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以“政府统筹,市场引导、全民参与”多元化推动机制,有利于提升沿河县生态旅游的战略地位。

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依赖于政府引导,全民参与以及媒体的参与和支持,以凝聚社会共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研究结语与启示

SWOT模型分析表明,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是机遇与威胁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但机遇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并不是一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长期以来,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一直处于缓慢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的大力扶持,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生态旅游在市场中取得了一致好评。但是,由于本地区自然环境相对处于封闭状态,环境、交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因素严重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所以巩固自身优势,利用所面临的机遇,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去应对外界的挑战,利用贵州省独特的民族优势和浓厚的民族文化品牌,最终实现贵州省生态旅游强省的目标。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下一篇:教育咨询师数学分析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