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合同书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南大学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合同书(通用13篇)

海南大学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合同书 篇1

甲方:海南大学

乙方:

丙方:

经三方协商,一致达成以下合同条款:

一、乙方委托甲方培养硕士研究生名。学习专业,学习年限三年,自年月至年月。

二、丙方的培养费每学年元,三年培养费总计。乙方须按甲方的规定一次性或分学缴交丙方的培养费。住宿费另付。

三、丙方在学期间的人事档案、工资和户口关系仍保存在乙方。乙方应支付其工资及其他的福利费用等。

四、丙方在学期间,必须遵守甲方的一切规章制度,甲方按照培养要求和规定,负责其政治思想教育、业务培养和生活管理等。

五、若丙方不能如期毕业而必须延长学习时间,(乙方或丙方)需继续向甲方提供培养费和其他必需费用,该项费用以学期为单位计算。

六、丙方在甲方学习期间,不得自行中止学习或转入其他单位学习,违者丙方须赔偿乙方的损失。

七、丙方若因病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学习,应按甲方规定办理离校手续,由乙方负责工作。乙方或丙方所交的费用,甲方不予退还。

八、丙方毕业后须回乙方工作,甲方概不承办丙方更换工作单位的任何事务。如丙方拒不回乙方工作,须赔偿乙方的经济损失。

九、丙方报考博士、申请出国留学等,必须征得乙方同意。

十、本合同经三方签署后生效,有效期至丙方毕业时为止。本合同中的未尽事宜,由三方另行协商。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代表:代表:

丙方:委培生(签章)

海南大学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合同书 篇2

作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已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南通大学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201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 统筹协调并积极筹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管理办法, 切实有效地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

一、创新教育组织机构, 科学指导培养实施

2014年, 国务院发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通江达海的教育之乡南通将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 提出了2020年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学历指标, 普通初中、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2020年目标分别为12%和30%。在此政策推动下, 南通大学紧密把握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 与南通市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培养, 全面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015年11月, 南通大学正式成立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由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副校长和分管教学及教师教育学院的副校长担任主任委员, 由研究生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培养单位及南通市教育系统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 委员会于教师教育学院设置秘书处为日常办事机构。此举整合南通大学、南通市教育局和基层学校等多方教育资源, 建立和形成了“高校—政府—行业”这一特色工作机制, 明确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责任主体, 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南通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 是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 负责指导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和方案的审定、培养过程的开展、培养质量的评价等系列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确定招生计划分配办法和招生录取工作方案, 指导教育硕士招生录取工作;及时分析报考和录取教育硕士的生源情况, 为下一年度招生宣传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组织相关学科赴国内多所高校调研, 科学制定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推进教育硕士案例教学和课程、教材建设, 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协调教育硕士培养实践基地建设, 规范基地导师遴选标准和程序, 确保教育硕士培养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重视实践教学的过程性评价, 完善导师负责制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健全实践培养机制

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各培养单位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 调研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经验, 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和各专业的学科特点, 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通大学严格按照培养方案中制定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育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的内容, 进行人才培养,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目标中的各项具体要求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得以落实。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旨在培养研究生的教育职业素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课程体系, 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需要, 以及教师职业和专业发展的实践需要, 突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实用性、服务基础教育教学的特点, 较好地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重视教材选用与建设。理论课教材本着优先选用获奖教材或国家规划教材。专业课教材的选用, 推荐本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教材、教研资料等。统一规范课程教学大纲, 按照大纲内容和要求精心编写课程教案和教学案例。严格遵守教学规范、组织教学实施, 各类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情况运行良好。

南通大学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遵循“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专业实践与论文撰写”相结合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探索并试行“五教”模式。“五教”是指“见教”“助教”“试教”“实教”“研教”。“见教”是指第一学期安排集中观摩优秀教学案例, 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流程和要求;“助教”是指第二学期研究生到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 将之前学习的理论运用于助教工作之中;“试教”是指研究生在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导师的指导下备课、尝试教学, 这些过程联合培养导师全程参与, 密切指导;“实教”阶段研究生可以独立备课、上课, 联合培养导师对研究生的备课进行严格把关, 定期随堂听课并及时加以指导;“研教”是研究生对教学实践不断地反思, 强调理论学习与基础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验相结合, 与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相结合, 促使研究生主动发现和思考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仔细分析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而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与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师。

三、推进培养基地遴选, 重视导师队伍建设

联合培养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 是实现校政企产学结合的重要载体, 突出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是推动高校教育理念转变、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这一培养模式在美国称为“城市驻校教师模式”, 对于增强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 优化实践学习环境, 实现教师教育职前与入职一体化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南通大学根据国家系列文件精神的要求, 协同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 共同完成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学校的遴选、挂牌工作, 首批共遴选优质联合培养基地学校13所。建立健全培养基地科学的管理体系, 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出台《南通大学关于建立首批联合培养教育硕士基地学校的实施办法》, 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推动培养基地科学化管理。学校主动加强与培养基地的情感联系、沟通与交流, 保持基础信息对称, 消除彼此之间的各种障碍和隔膜, 建立跨高校、跨行业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源共享机制、情感交流机制和文化融合机制。

在建设培养基地的同时, 南通大学大力推行校内外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度, 以校内导师为主, 重视发挥基地导师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校内导师和基地导师组成导师组, 专职与兼职结合, 理论与实践互补, 建立结构合理、双向驱动联合培养机制, 为保障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导师”制度一方面可以避免教育硕士培养中较常见的学术化倾向, 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以实践性为核心的教学指导, 改变死读书本知识或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方式。校内导师指导研究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学术交流、撰写科研论文等方式了解学科研究前沿动态, 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地导师长期工作在基层教学一线, 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造诣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享有较高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 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指导。南通大学首批聘任的26名联合培养导师队伍中, 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小学语文学科方向的李吉林老师、南通市启秀中学的中学数学学科方向的李庾南老师2人, 特级教师6人, 高级教师22人。

南通大学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时间虽然不长, 但在前期培养工作的准备和之后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身先士卒、勇于实践。针对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后, 学校将重点围绕改革招考模式, 吸引优质生源;整合招生领域, 优化管理机制;建立专项经费保障制度, 推进课程和案例教学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探索培养模式创新;构建监控评价体系, 全面提升培养质量等方面推进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执行与落实。

摘要:2014年南通大学增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从管理及保障体制建立、实践基地和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和实践机制完善等方面, 介绍了南通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经验并进行深入探析, 对规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子江.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5) :62-66.

[2]樊华强.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 (12) :70-74.

[3]黄正夫.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4.

海南大学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合同书 篇3

【关键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招生政策  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18-02

一、研究生院主要部门职能简介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是学术理事会和研究生委员会的管理机构,通过教职工的管理,有权行使并实施各项规定和政策。在研究生院内部,不同的办公室为研究生、教职工和其他员工提供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各自的问题。招生办公室处理与招生相关的所有问题。奖学金办公室管理大学中奖学金的评定和管理。任命办公室负责审核所有研究生提交的学术任命申请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学位办公室负责对照基本要求,监督研究生的学业进展,收取并审批学生与选课、专业课程增加或改变、委员会成员任命与改变、及论文归档相关的所有事宜。

研究生顾问是为研究生提出学术建议的教职工人员。研究生顾问需要在学生选择学习的项目及申请增加或减少课程时帮助学生,保留被指导学生的记录并且每年审核一次项目中所有研究生的记录,在某位学生没达到获得学位所要求的进度时,需要以书面形式通知研究生院[1]。

二、招生政策

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负责监督与研究生申请及录取相关的所有事宜。研究生院设定总体招生名额。各个项目负责审查申请人并推荐最优秀的申请人入学。

伯克利招生的基础是择优录取,鼓励各个项目发展多样的学生团体。项目招生委员会应遵守研究生委员会声明“研究生招生和选择的多样性”并确保审核包括了多样的标准,避免有能力而且会在该领域中对大学做出贡献的申请人落选。

除了统一的最低录取要求,一个项目可以选择任何适用于其评价的标准作为该项目录取的标准,包括但不仅限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等级分数平均分、工作经历、考试分数、推荐信、和过去成绩的证明等等[1]。

三、课程管理

1.课程设置

伯克利的课程主要包括六个级别,分别是100、200、300、400、500和600系列课程。其中100系列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学习能力;200系列课程主要介绍学科的关键术语和核心理论;300系列的课程主要是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再进一步深入探讨学科领域和技能;400系列课程是实习或“个案学习”课程,强调学科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初步应用;500系列的课程主要是基于个人或小组的研究性学习,强调运用学科知识促进社会的进步;600系列的课程主要是为学生的考试而准备[2]。

2.最低分数要求

研究生院对学生的最低分数标准是:学生必须在选修研究生及更高水平课程的基础上,保持等级分数平均分至少3.0,才能保持学术信誉良好并晋级为学位候选人。一些项目可能有比研究生院要求的最低平均分3.0更高的标准。学生的等级分数平均分是按照学生在学校完成的以字母分级给分的课程计算。基本比例是:A=4,B=3,C=2,D=1,F=0。

有些课程持续时间超过一个学期,在课程未结束的学期末,教师给出的是临时成绩“过程中”等级(IP)。在结束的学期末,任课教师会向教务主任办公室提交字母等级分数并用于两个学期该课程的最终成绩。

如果一个学生的工作和表现能通过课程,但是由于不可控的情况,例如突然生病,没有完成课程,老师可以给学生未完成等级的分数(“I”)。

四、硕士学位政策

1.硕士学位计划

计划I

要求学生完成研究生或更高水平的课程最少20个单元,并完成论文。在这20单元的课程中,最少有8个单元是学生所学专业科目200系列的课程。如果学位所要求的最低课程数目多于20单元,那么单元总数的40%必须是200系列的课程。

计划II

要求学生完成研究生或更高水平的课程最少24个单元,并通过最终综合考试;或者如果研究生委员会批准,可以完成一项由项目管理的硕士科研项目。在这24单元的课程中,最少有12单元是学生所学专业科目200系列课程。

2.晋级为硕士学位候选人

计划I的学生必须在归档论文之前晋级为候选人。晋级时,需要提交个人的候选人申请并列出论文委员会成员名单。计划II的学生必须在参加综合考试之前晋级为候选人。

3.完成论文(计划I)或通过综合考试(计划II)获得学位

计划I全体论文委员会成员必须对学生论文持一致意见并在同意页上签字。如果有委员会成员对学生的论文持不同意见,委员会主席需与该委员开会讨论。在委员会成员不能达成一致或全体成员都认为论文不合格的情况下,研究生委员会的管理委员会将做最终的决定。

对于计划II的硕士学生,每个项目会决定最终综合考试的内容及形式,该考试将包括该领域硕士学位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该考试可以是笔试、口试也可二者结合。

五、资助政策

研究生院奖学金办公室管理奖学金相关事宜。大学发起的资金资助分为三大类: 奖学金、学术任命、贷款。奖学金办公室负责超过600项奖学金,每一项都有其独特的标准[1]。获得大学奖学金的学生需要全日制注册并在该奖学金发放的领域里努力学习,取得令人满意的学术进步并保持GPA3.0或以上。

六、结语

本文分析伯克利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对我国国内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完善有所帮助。首先,在管理人员设置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伯克利大学的研究生顾问制,增加设置研究生顾问职位。研究生顾问的职责可以设定为: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可以签署增加或减少课程的申请书;保留其权限内所有已入学学生的档案;向研究生院院长提供某个学生发展情况的信息等[3]。其次,在管理方面,可以看出伯克利对课程的设置层次清晰,对学生成绩的要求也很明确。过程中等级和未完成等级成绩更是给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制定好了解决方案。一旦学生出现了相关问题,可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细节之处体现出了公平的原则。伯克利大学的细节化管理及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值得我国高校借鉴。最后,在考核学生学业时,晋级为硕士学位候选人是伯克利校方对学生的一次综合考查。只有晋级为硕士学位候选人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或综合测试准备阶段。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研究生获得学位的过程及考核简单了许多。当然,以上的分析并不代表伯克利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完美的,也不是要对其照搬照抄,只是希望通过简要的介绍,能对我国高校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有所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N/OL] http://www.berkeley.edu

[2] 熊华军.丁艳.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91

[3]王栾井.杜佳. 国外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 学海, 2004,5:174

海南大学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合同书 篇4

(甲方)_________与_________大学(乙方),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从参加________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录取_________为_________专业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研究生,学制_________年,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入学,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止,修业期满后,派遣回原委托培养单位工作。委托培养研究生在学期间不享受奖学金、公费医疗待遇,到外地调查、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的旅差费自理。

二、乙方职责

1.乙方负责与委托培养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按国家有关要求,组织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2.乙方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加强对委托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籍管理等工作,奖惩办法与国家计划内研究生相同。

3.委托培养研究生修业期满,乙方负责发给相应学历证书。凡按计划要求修完全部课程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评审的,发给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凡因故未修完课程或因课程考试不合格者,按学校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4.研究生学习结束,乙方负责将其档案和有关材料转回甲方。

三、甲方职责

1.甲方负责提供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费用,每人每年_________元,在每学年开学时付给乙方,委托培养研究生凭交费单据注册入学。

2.甲方负责协助乙方搞好委托培养研究生业务学习、政治思想等工作,在可能情况下协助提供实习场所、资料、研究课题以及有利地完成其学业的有关条件。

四、委托培养研究生,因种种原因不能坚持学习者,经乙方批准,可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凡在校超过二分之一学期者,该学年培养费不退;在校不超过三分之一学期者,该学年经费退还一半。

五、在修业期间,如发生协议以外的问题,双方可协商解决。

六、本协议书一式三份,三方各执一份,自三方最后签字日起生效。有效期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委培研究生(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

附件

甲方交付培养费可面交或银行汇款,银行汇款请寄:

收款单位: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

银行帐号:_________

海南大学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合同书 篇5

关于接受委托培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同意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人单位)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______________。就委托培养有关事宜,双方协商同意:

一、委托培养研究生是国家计划外为用人单位培养的研究生。研究生在读期间不转户口,不调档案。培养费、生活费用及医疗费由委托单位支付,学生毕业后回原委托单位工作。

二、委托培养研究生培养方式和培养要求以及学历、学位证书均与国家计划内研究生相同。

三、收费标准:培养费每生人民币36000元,可分两次等额缴纳。

住宿费另付,按学校住宿费标准。

四、委托培养研究生入学报到注册时至少需缴清第一次培养费18000 元(凭汇款单、支票或现金),未缴清所需费用者不予注册。住宿费在报到安排住宿时缴纳(如不需要学校安排住宿,可免交住宿费)。

汇款请汇至:收款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帐号:***001

开 户 行:中行合肥南城支行

汇款用途务请注明“ x x x研究生培养费 ”

五、委托培养研究生在读期间,若触犯国家法律法令或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导致无法继续在校学习者,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该生退回委托单位,本协议自行中止,已付培养费不退还。

六、本协议经双方单位签字盖章后即行生效。

七、本协议内容如有与今后国家颁发的有关规定抵触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修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盖章)

负责人:

(签字)

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 篇6

一、学制及修业期限

学制:_________年

修业期限: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止。

二、培养要求

(1)丙方修业期间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乙方的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全部课程学习,课题调研、论文撰写、答辩和学位授予均按乙方的有关规定办理;

(2)丙方在修业期间应遵守培养单位的规章制度,毕业后按协议回到原委托单位工作。

三、学习期间的待遇和管理

(1)丙方与国家计划内招收的硕士生毕业后待遇相同。

(2)丙方在修业期间享受甲方工资和医疗保险及福利待遇,乙方不再为其发放助学金。

(3)丙方修业期满,其《毕业证书》、《学位评书》及党团组织关系及学习期间的有关档案等均由乙方直接转给甲方,丙方不能自行领取。

四、培养经费

按照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_________号文件规定,学校向委托培养硕士生单位(即甲方)收取委托培养费用。硕士研究生的委托培养费共计_________元,签协议之前缴第一年委培费_________元(中途退学不退委培费)。答辩前缴清所有委培费。

五、执行时间

自协议生效之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止。

六、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可经由甲、乙、丙三方协商修改补充,并需以文件记录为准。

七、本协议经甲、乙双方加盖公章、代表签字和丙方签字后方能生效。本协议一式叁份,甲、乙、丙三方各存一份。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___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丙方(签字):_________

海南大学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合同书 篇7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

国际商务硕士是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 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质量”设置的专业学位。到目前为止,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不过两年, 各高校在探索教育中对其培养体系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这严重制约着国际商务硕士的发展。本文以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为例, 深入剖析我国全日制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现状, 进而从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研究如何提高该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建设的背景和人才培养的规模

国际商务硕士教育首先出现在英美国等发达国家, 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这些国家已形成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美国教育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根据教育法案成立了国际商务教育研究中心, 并已建设了国际商务硕士的教育体系和课程”。我国在2001年之前一直将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放在职业技术教育中, 2001年之后开始发展高校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2010年教育部设置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 首批授权78所院校开设该专业。这些院校中有25所是经贸类专业院校;有69所院校设有经贸专业博士点, 其中50所为“211”院校, 这使得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开办有着很好的专业依托。

二、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建设的目标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胜任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 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通晓现代商务基础理论, 具备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国际商务分析与决策能力, 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 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各高校都依据教育部的上述规定确立了该专业培养的具体目标, 并根据各自师资方面的优势进行了有所侧重的培养。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 它将2011级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方向定位为外包服务型人才, 这也是结合北京市外包服务迅速发展的现状并预测市场人才需求所做的定位。

三、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建设过程中所遇问题及建议

虽然各高校都确立了细致的培养目标, 但由于前期经验欠缺、专业认知不深以及师资条件不足等因素,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以下问题。

1. 学科定位不清。

在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出现前, 我国早已存在国际商务人才的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 长久以来各开办院校对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科定位不清, 使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体系大相径庭。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人才培养范式, 即“语言学范式、经济 (贸易) 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 但都存在很多问题, “难以胜任国际商务人才质量要求”。根据英美等发达国家对该学科的定位, 应属商科, 即包含语言、经贸和管理。对于中国来说, 国际商务硕士是一个新的学科, 应该使语言、经贸和管理三个学科的精华部分相互融合, 在融合中形成全新的培养范式。

2. 教学资源不足。

该专业作为新开设的专业尚未在社会上形成明晰又全面的认知, 导致学生生源差异化较大, 学生的知识背景大差大离, 给教师的授课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也制约了学校精英式教育的开展。此外, 该专业教师团队也是由经管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组合成的, 师资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足, 而商务业界的校外导师资源更是稀缺。生源问题一方面要靠各招生院校根据培养方案细化招生要求, 保证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则需政府和各院校加大对该专业的宣传力度。师资问题则要靠师资队伍的建设解决, 重点要落实双导师制。除了要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 提升该专业校内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质量以外, 还要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联合, 切实解决校外导师的问题。

3.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滞后。

教育部设置国际商务硕士学位时没有出台全国统一的MIB课程体系, 所以各高校大多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以往国际经济与贸易、MBA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设置, 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 在教学方法上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照搬的现象比较严重, 缺乏本土化的融合, 仍需进一步发展创新。国际商务硕士是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硕士, 因此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 要以实践为导向, 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滞后则需各院校进行教学改革, 针对国际商务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结合现有的教学经验在引进西方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合创新,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资源丰富该专业的教学。

四、以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为例探析国际商务硕士人才的培养

1.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是迈向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步。“国际商务活动是一种包括了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全部经济贸易活动的过程, 覆盖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更好地满足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未来就业的需要, 要构建更具针对性的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我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采用了模块形式, 主要分为以下模块。①基础知识模块。主要包括商务英语、国际商务等基础课程, 这些课程均采用英语或者双语授课,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②专业必修模块。主要包括国际商务前沿专题、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等, 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授课。该模块以促进学生积淀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思维为目标。③综合素养模块。该模块由人文、经管类课程和第二外语的选修组成, 通过选修不同领域的课程,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④国际商务实践训练。该模块由校内国际商务实训模拟和校外实习两部分构成。通过具体模拟和实践, 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

2.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从经管和商务英语专业抽取优秀讲师和教授组建的, 其中富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和经验充足的中年教授各半。我校还定期输送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 不定期邀请商界人士做商务类的讲座。同时, 在校外导师的选取上, 采取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荐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为学生选取合适的校外导师。此外, 还可以在地方高校之间建立师资库, 兄弟院校之间共享优秀的教师资源, 进一步完善师资结构。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取上, 可以跟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签订长期协议, 切实解决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问题, 同时也使校外实习更加规范化。

3. 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方式设置。

对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重点要提升其综合能力。综合能力, 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 我校在教学中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 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等。国别经济课程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教师会布置一个讨论课题留待下堂课讨论, 并从该课题展开教学, 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分组的随机性和经常性则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 该课程采用群体教学, 参与教学的教师均有出国学习的经历, 在授课的同时也介绍各国文化, 引导学生了解跨国文化。商务英语课程则引入了社会调查的环节,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能力。此外, 调查方案的书写与展示语言均为英语, 又提升了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营造了国际商务的氛围。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人才培养才刚刚开始, 我国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则会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程度的深化而不断扩大, 如何培养大量符合国际需求的国际商务人才将是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本文谨结合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 对该问题提出了简要看法。在国际形势变幻的背景下, 专注于国际商务人才的发展需要, 有针对性地探索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 将会大力推进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EB/OL].2010.

[2]陈齐洁, 凌斌.关于发展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J].文教资料, 2013, (1) .

[3]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M].2011.

[4]乐国林.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学科范式及其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5) .

[5]李兵, 于萍.《国际商务》课程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9) .

[6]教育部.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EB/OL].2010-03.

海南大学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合同书 篇8

广东商学院(以下简称为甲方)接受委托方(以下简称为乙方)的委托,招收(以下简称丙方)为专业二○一一年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经甲、乙、丙三方充分协商,就有关事宜达成协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甲方录取丙方为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丙方的户口、人事档案由乙方管理,不转入甲方。

二、丙方在甲方的学习年限为年,自年9月至年 6 月止。

三、甲方按本学科点制定的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和科研活动。丙方应当保证按照甲方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完成学业,积极参加甲方规定的各种活动。乙方应当为丙方完成甲方组织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丙方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符合研究生毕业条件,甲方发给研究生毕业证书;丙方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条件,甲方发给硕士学位证书。

四、丙方须在每学年报到注册时向甲方缴纳委托培养费,标准为每学年元人民币(大写)。

五、甲方按以下约定处理丙方在读期间的培养费、生活费、医疗费、住宿费、水电费等有关费用:

1.甲方负责丙方在规定学制学习期间的研究生业务费。

2.甲方实行奖学金制度。丙方可提出申请,经甲方评定后丙方

可领取奖学金。

3.甲方不负责丙方学习期间的助学金。丙方在学习期间的工资、津贴、医疗费用、计划生育等由乙方负责。

4.甲方为丙方提供住宿。丙方应按照甲方的规定缴纳住宿费,丙方住宿期间发生的水电费自理。

六、丙方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必须努力学习,严格遵守法律和甲方各项规章制度。凡因违法违纪被退学、取消学籍、开除学籍,或休学不按时复学以及其它原因离开学校,责任自负,甲方不退回乙方已缴纳的学费。

七、丙方毕业后必须回乙方工作。甲方不办理丙方的就业派遣事宜。

八、本协议未尽事宜,随时协商。

九、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各持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丙方签字:

海南大学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合同书 篇9

合同书

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为培养人才,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事业发

展的需要,吉林大学(学院、所)(以下称甲方)受(以下称乙方)委托,负责培养攻读___士学位研究生壹名。经当事人协商,签

订如下合同:

一、委托培养研究生(以下简称委培生)

姓性别:

出 生 日专业:

二、委培生在甲方学习期间,必须按培养计划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经考

试和毕业答辩合格,发给毕业证书。学位论文答辩合格,授予相应学位。

委培生在学习期间,必须遵守甲方制定的研究生应当遵守的一切规章制

度。

三、现已为乙方在职人员的委培生,入学时不转工作关系;乙方决定接收的委培生,自入学注册起即成为乙方在职人员。委培生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等,均由乙方自行确定。委培生毕业后甲方将该生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人事档

案及报到证直接交给乙方,由乙方安排工作。

四、委培生因学习成绩不合格或其他原因不能毕业、或不能授予学位、或

中途退学、或被取消学籍和开除学籍,按甲方有关规定,在甲方办理离校手续,返回乙方继续工作,甲方不退培养费。委培生因病经甲方批准休学,本合同可

自动延长一年有效期,超期本合同自动废止,学生按自动退学处理。因其他原

因延长学习年限需补签合同,延长期间需交纳相关培养费用,相关事项参照学

校有关规定执行。委培生休学期间的一切费用需由学生与乙方协商解决。委培

生在学期间申请出国及毕业时申请报考博士研究生(或申请进入博士后科研流

动站),必须经乙方批准,方能办理。

五、双方签订此合同后,乙方承担委托培养费(学费)。学费

六、乙方向甲方支付委培生学费办法:

按国家文件规定,原则上委培生学费按年交纳,即每学年开学二周内缴齐

当年学费,也可自愿一次性交齐所有学费。凡以现金交款的,详见《吉林大学

2010级研究生入学交费须知》;以转账方式交款的委培生应于转款一周内持转

账支票“收账通知联”或电汇“回单联”(复印件亦可)到所在校区财务部门办

理交费手续,取得收据,否则将影响正常缴费,委培生也可将现金或转账支票直接交到财务处。财务处在各校区的办公机构及财务账号如下:

吉林大学前卫南区核算科吉林大学财务核算中心一科(前卫北区)开户名称:吉林大学开户名称:吉林大学前卫北区

开户银行:中国银行长春前进大街支行开户银行:中国银行长春前进大街支行 银行账号:***001银行账号:***00

1吉林大学财务核算中心二科(南岭校区)吉林大学财务核算中心三科(新民校区)开户名称: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开户名称:吉林大学新民校区

开户银行:中国银行长春前进大街支行开户银行:中国银行长春前进大街支行 银行账号:***001银行账号:***001

吉林大学财务核算中心四科(朝阳校区)吉林大学财务核算中心五科(南湖校区)开户名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开户名称:吉林大学南湖校区

开户银行:中国银行长春前进大街支行开户银行:中国银行长春前进大街支行 银行账号:***001银行账号:***001

吉林大学农学部:

开户名称:吉林大学农学部

开户银行:建设银行长春市分行西安广场分理处

银行账号:2200***00701

逾期未交学费,学校将不予注册,不安排学位论文答辩,不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八、委培生毕业后即返回乙方工作。

九、甲乙双方及委培生应严格履行本合同的有关规定。确需更改时,应形成书面协议。

十、本合同需由甲乙双方主管领导签字,加盖公章并由委培生本人签字后生效。本合同一式肆份,甲方壹份,乙方壹份,委培生壹份,研究生院备案留存壹份。

甲方单位盖章:乙方单位盖章:

甲方领导签字:乙方领导签字:

海南大学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合同书 篇10

关键词: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引言

世界经济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的分支, 最早由中国人民大学设立, 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 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更好的了解世界经济形势, 国内很多院校都开设了世界经济专业, 近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在世界经济领域有所专长的人才。但对国内七所重点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研结果显示, 世界经济硕士培养中还存在专学不分、实践不足、课程设置趋同等方面的问题。因此, 如何更加合理地对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 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一、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1. 研究方向。

基于对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七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研, 我们看到, 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按照世界经济学科的知识结构大致分为:世界经济理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与投资、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世界经济运行与国别经济研究等;个别高校如南京大学基本按照地理区域将研究方向分为美国与欧盟经济研究、东亚经济研究、区域一体化研究。整体来看, 研究方向的相似度较高, 以宏观经济研究为主。另外, 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采用导师负责制, 授课模式以集体授课为主, 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

2. 培养目标。

七所高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虽然表述不一, 但十分清晰明确, 概括起来就是要培育了解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能够洞察国际经济发展变化规律、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研究中外现代经济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具体又包括两类:一是对中国经济运行、国家经济政策和世界发展状况十分熟悉, 能够运用各种经济学原理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熟练把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等各种世界经济理论基础,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学术研究的学术型人才。

3. 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需要, 为受教育者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其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 反映的是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最优化设计以及诸因素的最佳组合。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采取“学位课程+学位论文”的方式, 学位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达到所要求的学分并经中期分流考核合格后, 即可在导师指导下进入学位论文的撰写阶段。

二、当前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研究方向不够细化。

从目前的世界经济运行情况来看, 没有所谓“最优模式”,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 由于所面临的全球经济形势不同, 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方针也不同, 因此我们在研究世界经济领域问题时, 应该既研究具有普遍规律的宏观问题, 又探讨特定时期和特定国家的具体问题, 中国现有世界经济专业的培养方向大多比较宽泛且偏于宏观, 明显不够细化, 因而针对性不强。

2. 培养模式较为单一。

虽然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较为明确, 分为“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类, 但是在实际培养中, 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这样一种倾向, 因此这种单一的“学位课程+学位论文”的培养模式对多方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当然, 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培养过程中也比较注重校外实践这个环节, 包括聘请校外导师、开展学术研讨会等形式, 但是大部分由于各种资源的制约, 在实际运用中并不理想, 与预期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

3. 课程设置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课程设置是根据研究方向来制定的, 由于中国高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方向相对宏观, 所以从课程设置来看, 都是比较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体系。但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 世界经济格局进入调整期,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又使得所有的经济体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在实践面前显得有些“滞后”, 一些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需要通过更具有时效性的课程设置和更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研究。

三、完善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1. 增设研究子方向。

在培养方案中, 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优势及地缘特点增设研究的子方向。虽然研究的是世界经济, 但我们的最终立足点是通过学习世界经济, 为中国更好的融入世界、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因此, 各个高校可以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专长及学校所处的地区情况将研究方向细化, 形成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既可以避免趋同性, 同时又可以更好地为经济研究和实务工作服务。

2. 设置更为灵活和宽泛的课程体系。

在研究方向细化的前提下, 要设置更为灵活和宽泛的课程体系与之相匹配。在开设传统的基础课程之外, 应根据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向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设置更多专题性质的课程, 增加教师授课的发挥余地, 避免以讲为主的“本科化”教学模式, 加大讨论环节的比重, 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活跃思维。

3. 制定差别化的培养方案。

在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实际培养过程中要根据其目的和需求制定差别化的培养方案, 做到“专学有别”。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加大理论课程的学习及科研实践环节的要求, 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则更多要侧重对其实务实践环节的培养, 为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做好准备。因此, 对不同的学生毕业条件要求上也可以有所区别, 如学术型研究生可以通过发表经济类论文来界定, 专业型研究生可以通过独立或参与撰写诸如调研报告、公司分析报告等文件来界定等。

4. 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也是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要求, 是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对于中国由来已久的“应试型”教学模式而言, 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解决这一顽疾, 一方面可通过制定课外阅读书籍使硕士研究生阅读大量文献, 扎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其多参与科研和实务实践活动, 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提升创新能力。

5. 增加校外导师比例。

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情况, 学术成果多为“阳春白雪”, 很难直接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因此,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校外人员作为研究生的校外合作导师, 通过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的模式使硕士研究生培养更与时俱进, 培养更符合实际经济需要的科研和实务专业人才。同时, 通过实行校外导师机制, 也可以解决某些高校校外实习基地不足的缺陷, 能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开放式发展, 而且硕士研究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锻炼过程中, 若表现突出, 可以直接留岗, 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6. 增加答辩次数或增设小学期。

针对硕士研究生学制缺乏弹性的问题, 可以参考博士答辩条件, 即每年有两次答辩机会, 这样对于学制存在的“三年过长、两年过短”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学生可以在2.5年时 (12月份) 进行答辩, 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增加答辩次数存在加大难度, 也可以考虑增设“小学期”, 即学期教学任务完成后, 可利用寒暑假时间增设一段校外实践期, 利用这段时间去完成校外实践任务或进行科研调研, 这样就可以把攻读硕士的时间大大减少, 有效地利用了在校时间。

7. 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研究生培养的总结性成果, 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 对于学制为两年的硕士研究生, 在修完学分后, 如果再参与校外实践活动, 其在学位论文撰写上所费时间和精力都极为有限, 很难写出质量较高的学位论文。

8. 实行导师组负责制。

实行导师组负责制指导研究生的实质是由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特长的指导教师组成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 由该小组实施对某一专业研究生全面、综合、具体的指导。由于每位导师的学术背景及专长不同, 可以使硕士研究生接触多方位的信息, 从而达到取各家之长, 补己之短的效果。同时, 可以跨学科组建导师组, 使学生在交叉学科点上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1]田恒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规定性和可变性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 (7) .

[2]何树红, 李凯敏.金融数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学理论, 2011, (27) .

[3]刘少华.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 2011, (4) .

[4]郑霖, 仇洪冰.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思考[J].广西教育, 2011, (24) .

海南大学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合同书 篇11

甲方:委托培养单位:

乙方:培养单位: 河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

一、甲乙双方协商签定本合同。

二、乙方年接受甲方委托培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研究生姓名,专业,学制2.5年。

三、研究生由乙方按学籍管理方法管理,按专业培养方案培养,保证教学质量。

四、研究生若是甲方原在职人员,学习期间不转任何关系,工资以及其他待遇由甲方负责。

五、研究生若不是甲方在职人员,应将工资、人事及组织关系转至乙方,由乙方按国家有关规定发给普通奖学金。

六、研究生毕业后自愿到甲方工作,最低工作年限为_____年。

七、研究生未经甲方同意擅自退学、攻博、出国或毕业时不到甲方工作,不服从合理工作安排,由甲方按有关规定处理。

八、研究生学习毕业后,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人事档案、组织关系及报到通知书等,一律由乙方直接交甲方。

九、委托培养研究生费用,共万元,一次付清。研究生因故中断学习,乙方不再退还甲方已支付的经费。

十、签约各方一致同意本合同各项条款所列内容,并信守本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在执行过程中,如遇特别情况,甲乙双方有一方要求变更合同,须与对方协商,另行备件后,方可变更合同内容,并须及时通知研究生本人。

十一、本合同正本壹式叁份,甲方、乙方、研究生本人各执壹份。叁份正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二、本合同自各方签字盖章之日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代表(签字):代表(签字):

定向研究生(签字):

海南大学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合同书 篇12

甲方(定向单位): 乙方(培养单位):石河子大学

甲方委托乙方 学院为甲方定向培养 专业硕士研究生。双方协议如下:

一、定向培养研究生,是指招生时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其毕业后工作单位的研究生。招生工作由乙方负责组织进行。

二、定向培养研究生在读期间不调档案,不转户口、工资等关系。生活费用及医疗费由甲方负责。定向生须按照相应标准缴纳学费。

三、如甲方定向考生按照乙方确定的住宿标准交纳住宿费,乙方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予以安排。

四、乙方按学校的各项有关规章制度对定向生进行管理,定向生在学期间应服从乙方的管理,遵守乙方的规章制度,按时完成学业,如因各种原因发生学籍变动,须向乙方提出申请,经甲、乙双方同意后,乙方根据有关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五、定向生因各种原因不宜继续培养须作学籍处理者,由乙方决定,由甲方负责安排或处理。

六、定向生变更定向单位时,应及时变更协议,逾期不办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七、毕业(结业或肄业)时,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由乙方寄给甲方,由甲方发给本人,如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开具介绍信,也可由本人领取。定向生毕业后,由甲方负责就业。

八、本协议一式三份,经考生本人认可并签字,甲、乙方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并各自持有一份。

甲方负责人: 乙方负责人: 本人签字: 甲方人事主管部门公章 乙方公章

海南大学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合同书 篇13

关键词:农业推广,湖南农业大学,培养模式

1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 而农业是弱势产业, 要突破农业发展的瓶颈实现农业现代化, 重要的一点是要将科技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而这就需要研究型的创新人才和应用型的高层次实用、管理和传播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就是为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完善我国农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而设立的新型学位类型。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众多学者对农业推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王晓楠, 付连双, 李卓夫等提出,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学专业的研究生是未来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王方艳认为,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种补充, 是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尹义坤认为,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一个重要种类, 主要为培养涉农领域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王海霞, 丛鹏, 周顺等提出, 农科应用型硕士培养事关我国农业发展, 阐述了培养农科应用型硕士的紧迫性。唐慧丽, 郭明, 蒋挺等就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康业斌提出, 在研究生阶段应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践技能, 强化创新能力尤其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杨月伟, 石凤伟等认为, 探讨专业研究生实效性能力的培养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谢韶锋, 孟成民, 张明艳等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 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导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为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提供了参考建议。唐仁华, 林建华, 沈月琴等提出,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应以培养单位内部质量管理为核心, 建议优化生源结构、创建良好学风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上述文献表明, 国内学者主要对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性, 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类型, 以及硕士培养的课程设计与质量保障进行了研究。但现有研究还存在不足, 学者们少有针对“三农”发展, 具体研究更适应现实需求的农业推广硕士的新型培养模式和路径。为了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 笔者借鉴以上学者对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的相关研究, 在总结了国内外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经验的基础上, 对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2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现状分析

2.1 农业推广专业发展历史

专业学位 (professional degree) , 是继学术型学位 (academic degree) 发展以来的新型学位类型, 其增设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 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由于两者培养目的的差异性, 所以培养规格各有侧重。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职业分化愈来愈细, 职业种类愈来愈多, 技术含量愈来愈高, 社会在管理、工程、建筑、法律、财经、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专业学位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也逐渐地为社会各界所认识;与此同时, 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 更大量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 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 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 取得了显着成绩。到2009年, 我国已设置了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会计硕士、风景园林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专业学位。至2009年以来, 农业推广硕士在秉承国家各项农业政策的推行下不断发展, 不仅在专业开设上有所增加, 而且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也得到进一步重视。同时, 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不仅满足现有农业在职人员进修需求, 而且开始吸引社会各界优秀人才, 以及应届本科毕业生等新兴生源的注入。

2.2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发展现状

2009年, 湖南农业大学已设置了园艺、农业资源利用、农村与区域发展和科技组织与服务四个主要的农业推广专业, 合计招生人数11人, 这是湖南农业大学开设农业推广专业的首次尝试。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发展下, 第二年又增设了渔业、农业信息化和食品工程三个新的农业推广专业, 招生人数也成倍增加, 由首次招生人数11人增加到24人。尤其是农村与区域发展的招生人数12人超过2009年合计招生数。截至2013年,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的开设学科达到13个, 新增的农业推广专业包括作物、植物保护、草叶、农业机械化、养殖以及种业, 招生人数到达190人次, 近5年农业推广专业累计招生人数达到424人。根据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的实践调查数据, 整理得到如表1所示。

至农业推广专业开设以来, 招生人数发展变化最大的是农村与区域发展和科技组织与服务两个专业, 农村与区域发展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38人, 累计招生人数106人。科技组织与服务人数由2人增加到46人, 累计招生人数112人, 从数量上看, 农村与区域发展和科技组织服务专业成为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招生的主流。渔业、草叶、农业机械和种业的招生一直以来数量都较少, 招生人数主要集中在最初开设的专业, 可能的原因是开设较早的专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专业体系, 在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环节中占据优势地位。为了进一步说明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的发展现状特征, 根据表1的数据得到农业推广专业招生趋势分析图 (如图1所示) 。

从图1可以看出: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发展情况较好, 学校不断扩招, 农业推广专业呈现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农业推广招生专业开设不断增多;二是农业推广招生数量显著增加;三是农业推广专业招生人数变化波动较大。

3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推广硕士生源问题

3.1.1 生源冗杂矛盾滋生。

随着政府不断强调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性, 农业推广专业的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 加上委培的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 研究生的生源队伍逐渐庞大, 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数量大面积已超负荷。同时, 还因为农业推广招收本科阶段不属于农林专业的学生, 有的招生对象甚至是数学专业、计算机专业或者机械类专业的学生, 而在职研究生招生多数为行政人员、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等。

3.1.2 工学矛盾突显严重。

农业推广专业研究生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全日制研究生, 另一部分是在职研究生。攻读在职研究生的人员多数为单位骨干, 或者面临着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等。他们几乎都是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 虽然学校规定在职研究生要有一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然而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真正达到学校要求的在校学习时间的人员很少, 更不用说要求他们在校外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安排。

3.1.3 生源没有质量保障。

农业推广专业生源一般都是来源于国家统招生, 存在不少人员抱着只想获取文凭的想法。同时, 招生生源多来源本科阶段就读非农林专业的毕业生。而本科阶段就读农林专业的毕业生基本选择报考学术型硕士。另外, 由于农业推广专业的录取门槛相对来说比较低, 笔试也容易通过。由此, 农业推广专业的研究生生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较好的质量保障。

3.2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教学的问题

3.2.1 缺乏规范统一的教材。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而农业推广教材更新的速度却很慢, 授课选择的教材资源很少、大多数是比较旧的版本, 现有教材几乎集中于理论教育, 偏重与学术型硕士相适应的知识体系, 强调注重实际不够, 而且缺乏应用性, 脱离实践。目前, 虽然有一定的统编教材, 但是统编教材在符合专业特色、地方特色的需要上仍做得不够。现阶段的研究生一般以学校课堂学习为主, 所以, 教材的缺乏给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2.2 教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农业推广教师一般为学校的教师或者导师, 理论基础很扎实, 科研能力也较强, 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学生在校期间多为课堂学习或者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虽然理论知识水平提高了, 但是远远脱离实践。学校有时会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人员到校上课, 也无法从根本上满足研究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授课不断采用受学员欢迎的“案例式”、“交互式”、“专题讲座式”教学方法, 虽然能调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 仍然有部分学生抱着听大课、无所事事的心态进入课堂, 这些教学方法的收效也并不明显。

3.2.3 课程内容缺乏前沿性。

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是课程内容, 目前农业推广领域开设的课程缺乏前沿性, 主干课教学内容大都较为传统、陈旧, 课程内容的学科性和实践性不强, 课程内容很难及时有效跟进农业领域的热点、重点问题, 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农业推广专业领域的教学本身存在灵活性、实践性特点, 然而, 部分师资专业背景与该领域差距较大, 或者本身的研究领域比较局限, 教师对该领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并不高, 课程的设置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 结合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不够。

3.2.4 农业推广硕士的学制短。

农业推广硕士只有一年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 第二年开始就基本着手毕业论文的写作。由于课程学习时间缩短, 课外增加了实践环节, 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压减了课程数目和学时。所以, 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不牢固、专业技能水平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在研究生能够完成的科研工作量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且科研学位论文的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3 农业推广硕士生自身问题

3.3.1 研究生缺乏明确的目标。

在对农业推广专业研究生调查的过程中, 当谈及读研的目的时, 农业推广专业研究生考研的目的是因为身边的其他同学读研, 所以也加入读研的队伍;对于研究生期间所拟定的目标而言, 基本都是按照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计划, 至于培养计划的落实与否, 他们认为到了毕业的时候自然计划的流程就会结束, 缺乏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的明确目标、计划。

3.3.2 研究生期间时间观念不强。

农业推广专业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时间只有一年, 然而, 很多研究生进入学校后还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 一个学期的时间用来调整状态, 剩下的时间用来应付学校培养计划中要求的小论文写作, 文献综述, 开题等。所有的课程学习都在第一年结束, 第二年主要是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准备学位论文的写作。两年的时间很短暂, 由于研究生时间观念不强, 研究生从进校就没有全面地规划学习时间, 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是措手不及。

3.3.3 研究生就业偏离专业去向。

面临就业与事业的选择,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考银行、考公务员等, 毕业以后就从事政府行政工作、银行工作、企业工作等。在职的农业推广研究生以硕士学历为跳板, 在取得文凭后也相继跳入其他领域或者政府行政部门的工作,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真正从事农村工作、农业方向工作、农村组织服务方向的研究生屈指可数。农业学校培养的农业推广人才大量流入其他行业, 即使国家每年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农业推广工作的推进仍较缓慢。

4 国外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借鉴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历史较短, 所以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还不够完善, 典型的例子还比较少。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3个主要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为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探讨提供借鉴。

4.1 英国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模式

英国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是伴随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特色的。英国先后采用的硕士培养模式有:“研究式”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主要只需要修少量课程, 注重培养研究能力, 以论文为主, 而且在毕业时需提交的论文通常要求具有创新性和实证性。第二种是“专业化”培养模式, 它是一种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模式。第三种是“授课式”培养模式, 以讲授课程为主, 相对而言, 对研究能力的培养要薄弱一些。第四种是“协作式”培养模式, 则很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 英国的硕士教育针对各种不同的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学位论文的要求上都制定了与其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具体制度和要求。

4.2 美国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模式

美国的硕士培养紧紧结合专业学位的“职业”属性, 在行中求知, 以实践为基础去贯彻理论。主要的模式有:“附属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职业提升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学徒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社区中心型硕士培养模式”。最具特色的是“学徒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主要通过专业的训练, 使硕士研究生像学徒一样获得本专业的高级知识与实践技能, 为研究生毕业后在其所在领域工作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此外, 教师也会为研究生提供机会, 使其较多地参与科学研究, 帮助研究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并鼓励研究生多进行自我探索。

4.3 加拿大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模式

加拿大教育硕士培养路径主要有论文路径、研究报告或计划路径、档案袋路径、课程+考试路径和课程路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专业能力及目标, 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路径。在课程设置方面, 采取“必修课程+研讨会+选修课程”的模式, 其中选修课所占的比重很大。加拿大硕士学习方式最大的特色是校外群组学习。群组主要是由来自不同学区的学生组成的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 在校外共同学习。小组成员不仅要学习共同的课程, 还要一起完成研究计划。这种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 为学生提供了互动、交流与合作的场所和空间。这种学习方式, 不仅可以使学生贴近教育实践, 深入认识其所面临的教育问题, 同时, 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合作的过程中生产和建构知识。

5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构建

由于专业学位起步较晚, 专业学位还始终无法摆脱科学学位的影响, 不能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 尤其农业推广专业是最近开设的专业, 所以对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探讨义不容辞。

5.1“项目绑定”培养模式

“项目绑定”培养模式是指以政府农业项目为核心, 并由政府出资院校团队、个人, 双方委托相应的社会机构进行独立监督、审核、评级, 使农业项目实施团队、个人得到能力提升。项目绑定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包括政府、社会和个体在内的、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全方位反馈机制, 在探索的同时进行改革, 引进创新性思维以达到完善培养模式的目的。从国外经验来看, 专业学位教育一般都是由独立学院承担, 委托机构也相对独立, 并授权独立的中间层组织来承担评估和评级工作, 用社会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形成院校自我改善与提升的动力。培养“项目绑定”的专业学位硕士的项目承接院校、项目实施团队以及个人将可以通过参加鉴定中心的课程鉴定来提升影响力;另外, 社会机构每年也可组织相应的活动展开项目的评比、排名等, 通过社会对学员的关注间接评价学校的专业教育, 不仅保证了政府项目方案的实现, 同时也保证了院校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项目绑定”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5.2“订单式”跟踪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跟踪培养模式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 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 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 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 需要高校、企业、学生密切配合, 共同推进。一是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 确立优势专业和合作单位;二是校企双方明确人才培养“订单”的具体内容, 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书》;三是组织和优化“订单班”的生源;四是制订适合“订单”要求的教学计划和建设与之匹配的师资队伍;五是建立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订单班的实践教学;六是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 形成高等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订单式”跟踪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5.3“基地孵化”培养模式

“基地孵化”培养模式是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一个新探索, 它是以科研团队为核心, 将教学、科研“孵化”、科研三大系列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 该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科研团队、科研“孵化”器 (“学校+基地”和“基地+学校”) 、科研、教学。其关系如图4所示。

5.3.1“学校+基地”培养模式。

(义绑定的下的性实践结合起来, 虽然理论知识水平提高了, 但是远远的指以高等院校为载体, 通过教育、教学、科研等手段培养和提高学员理论素养与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建立或签约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基地, 依托基地真实有效实施农业推广各项理论技能的应用与拓展。“学校+基地”培养模式具体的培养对象是在校学习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 他们大多以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为主, 同时跟随导师从事少量的科研课题研究, 通过一年的理论学习便直接进入学位论文的写作阶段。当他们走入社会的时候, 表现较为盲目, 而且眼高手低, 不能很快地适应社会, 而“学校+基地”培养模式不仅可以让研究生完成学校的课程, 而且课余在与农业推广专业对口的基地进行实践, 解决了研究生毕业即失业的烦恼, 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实践性的研究人才。

5.3.2“基地+学校”培养模式。

指以建立或签约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基地为载体, 从“三农”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 开展各项理论技能的实践应用培训, 反馈农业推广各项理论技能应用与拓展的现实问题;同时, 高等院校对口实践基地, 对学员展开教育、教学、科研等理论与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对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比较适合, 高校的在职研究生都是有工作且需要在理论方面提升的人员。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全日制与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完全没有分开, 采取单一的培养方式, 这样不仅不能保证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 而且对在职人员的培养也没有针对性。对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只有通过在岗在职的人员将实际工作中遇到情况反映给高校, 高校对症下药地去解决问题, 对这部分研究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 才能到达培养的效果。

5.4“工作站”培养模式

指高校根据企方生产和科研需要选派一定数量的全日制研究生在企业岗位进行锻炼、学习, 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研究生、进修生等人才的模式。许多大型企业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可以在高校选拔或者签约一部分研究生, 这部分研究生除了学习学校的必修课程以外, 还要学习与企业实际岗位相对应的知识, 这部分知识由企业组织教材编制、企业提供场地、企业拟定考核方式等资源。期末的考核方式则采用“校内+工作站”综合考核方式, 并且研究生期间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企业拟定发展项目,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毕业时的学位论文写作要求以工作企业实例进行写作, 从而扩大企业的影响力。符合考核标准的研究生可在企业获取一定的助学金作为奖励, 同时, 研究生毕业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采用“工作站”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型人才。

6 总结

发展靠人才, 人才要培养, 培养靠模式, 科学、适用、有效的模式能否运用到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 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也是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保障。高校是确保这些培养模式实现的决定力量, 而政府、企业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农业推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模式也会不断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晓楠, 付连双, 李卓夫.农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华章, 2013 (7) :171-171.

[2]王方艳.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1) :114-117.

[3]尹义坤.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设计的探析—以吉林大学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 (3) :127-129.

[4]王海霞, 丛鹏, 周顺.培养农科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有效途径再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12 (12) :78-80.

[5]唐慧丽, 郭明, 蒋挺.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 2013 (2) :34-36.

[6]康业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实践技能的构成与培养[J].高教论坛, 2012 (12) :106-107.

[7]杨月伟, 石凤伟.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效性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 2012: (28) 209-210.

[8]张明艳.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4) :13-14.

[9]谢韶锋, 孟成民.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1) :212-214.

[10]唐仁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1) :117-120.

上一篇:秋雨唯美朋友圈文案下一篇: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