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精选11篇)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

妈妈说:“诚信是做人的准则” 老师说:“诚信是成长的基准” 朋友说:“诚信是交友的基础”

我说:“诚信是我心中苦苦追求的生命之树开出的金花”

三人合:诚信是一首歌:“以诚相见,永远是朋友”我愿唱着这首歌前进。

诚信是一首诗,一首无韵的诗。用心去感受,真诚付出,你才会品出诗中永 远的甜蜜。

主持人(乙):话说诚信,我有千言万语,但此时,我什么也不想说,我只用心承诺:“永远的诚信永远是我心的归宿。”

主持人(甲):下面请班主任老师为我们本次班会做总结发言。

(七)班会总结:

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标准;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相信今天的诚信教育仅仅是我们迈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相信诚信的力量,它可以点石成金,立人为诚。我们崇尚诚信。身披一袭灿烂,心系一份执着,带上诚信上路。

(八)全提宣誓结束: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2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下面结合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要有明确目标

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面对的是刚刚脱离童年期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 对人、对事、对社会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 而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正是需要被人正确指导的阶段。而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 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 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我们在教学必须中要明确每一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就必须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社会实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就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对大陆不尽的思念, 使学生产生企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不同的课文, 应有不同的德育目标。还有唐诗、宋词、元曲, 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至, 蕴涵丰富的德育因素, 读之诵之, 学生在吟诵中感悟、积淀、升华, 情操得以陶冶, 心灵得以净化, 心胸得以开阔。他们会为祖国山河的壮美而击节, 为志士仁人的忧思而扼腕, 叹时光之长流不回, 惜岁月更替之难改。这些文章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收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还能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感染。

二.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精选的篇目, 不少都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德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让学生懂得将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 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 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 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 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 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在我们的身边, 这就是爱国的行动。

三.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而是活生生的人, 有灵魂有思维的他们时刻在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生活。因此, 在课堂上抓住有利时机, 因势利导, 润物无声地进行德育非常重要。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 当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屠时, 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现在某人做了坏事, 有个人见义勇为, 拔刀相助, 将那人也暴打致死行不行?”通过讨论,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现代的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人制社会, 我们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 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正当的权益。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 表现了作者不慕虚荣, 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情操。这样的文章淡泊明志, 格调清新, 不事喧嚣, 体现出了我国文化中的天然和谐的美感和道德修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调正自己的心态, 感受那种不受金钱名利的诱惑而要保持做人的尊严。这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值得我们大力宣扬。

四.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描写亲情的文章也不在少数, 教师可借此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这篇文章里面记叙了他与父亲之间的真挚感情。在教学中, 可让学生默默地去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深深的爱。继而, 让学生感受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 学生的思想情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 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

五.进行科学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知识

科学思想教育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科学思想, 让学生信仰并追求科学真理, 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成人;成才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44-01

教育,教育学生使之成人而后成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一个人首先有为社会服务的志愿,然后才能谈他是否能为社会服务。一个人的能力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具备优秀的品质,一个有优秀品质的人才能以天下为己任,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的。美德是教育的最高证明,所以我们应该将德育教育贯穿教育的始末。

学校教育包括智慧教育和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应本着全面负责的态度,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关系每个家庭,也关系国家命运,只看重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终将害了孩子,也害了我们的国家。当今社会需要有才能的人,但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说“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是无穷的。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文道合一,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统一,教书育人统一。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可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国民。当前学生课业负担很重,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升学考试压力很大。语文课实施思想教育不能以教案上写了多少,课堂上说了多少为标准。语文课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在于实事求是,不搞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应自然、巧妙、有效地实施思想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这样自然巧妙渗透思想教育的例子俯拾即是。

一、阅读中的德育教育

和学生一起做《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的现代文阅读时,文章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在欣赏自己的情感风格时,你无妨容纳甚至欣赏他人那与己不同的情感风格”,我对学生们说:“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意思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容易相聚成群,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和自己相似的人接近,而对于那些和我们性格品性相差较远的人难以亲近。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也同样,我们应该学会接受欣赏别人,只有这样我们的情感才能像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样摇曳多姿。这篇文章中作者还提出人应该具有伟大的情感,即具有对祖国对同胞对世界对人类等大爱,在这个前提下人还应使自己的情感丰富细腻,由此我联想到曾在课本中学习的两首诗歌:郭沫若的《炉中煤》,和舒婷的《致橡树》,这两首诗一首表述的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主义是人类一种最古老的感情,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是对祖国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的正确理解,也是力图使祖国更富强、更强大,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一种坚定的志向。一首表述的是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观点,高中学生具备正确的爱情观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作文中的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优势。因为一篇作文练习的全过程包括立意构思、写作和修改,都有一个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其实也是依次德育教育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从立意命题、指导,到批改的全过程,都应该贯穿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一次作文训练以“关心别人与珍爱自己”为话题,有这样一则材料:在美国波士顿犹太大屠杀纪念碑上,一个叫马丁的德国新教神父留下了沉痛的忏悔之语:“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不是工会会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这段材料给学生很大的触动,使学生更贴切的体会到了关心别人与珍爱自己的情感。平时为了积累作文素材,经常让学生阅读一些蕴涵哲理的文章,或者积累一些名人名言。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如在积累有关责任的材料时,学生们积累了顾炎武“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在构思中品悟,在写作中深刻,在生活中切身体悟,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息息相关。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点滴小事中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篇4

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具有高度技艺的活动,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特定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创造。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德育的性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的精神。?n程标准总的目标中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任务。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有:

一、借助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有古诗、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记叙文、说明文等。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遵纪守法等,简直可以称为德育的一本“百科全书”。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德育。例如,《诚实的孩子》,讲述伟大的革命家列宁小时候去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后来他主动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写信给姑妈承认说谎的事。在教学中,我借助列宁这一楷模,教育学生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做个诚实的孩子。《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向学生展示这一宝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们还能借助语文教材中蕴藏着的各式各样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通过学习描写日月行星辰的《看月食》、《海上日出》、《火烧云》;描写山川草木的《黄山奇石》、《桂林山水》;描写花鸟虫鱼的《荷花》、《燕子》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美的情感。再如学习表现智勇双全的《王二小》,表现劳动美的《捞铁牛》,学习表现爱科学的《数星星的孩子》等,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说,借助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技巧。基础知识的获得,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的实践活动,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包括课内的朗读、写作、演课本剧;课外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根据小学生善于具体思维的特点,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能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1.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

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德育。近几年,我校进行了“以读为本,悟情明理”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课题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如《北京》一文,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是描写北京夜景的。“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这两句我让学生用适当的语气和停顿,读出对北京的赞美,激发起学生对首都的热爱之情。又如《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的情趣。“下雪啦,下学啦!”是儿童看到下雪时高兴心情的自然流露,模拟读能激发学生对该自然现象的好奇,从而培养学生爱自然的情感。中间两句描写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快活地跑来跑去,留下一串串“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我让学生在轻快活泼的朗读中知道了四种动物爪子有不同形状。最后两句用问答的语气读,一问一答中知道了青蛙冬眠的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初步了解了几种小动物的一些特点,更希望知道多些有关动物的知识。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2.在作文实践中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图意“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关心帮助老人是一种美德。又如教学第四册复习六“小熊真可爱”这一看图编故事作文时,我在学生编出了小熊拉着爸爸的胳膊不让他去砍树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述了我国的环保现状,教育他们要保护树木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练习写简单记述文时我还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指导学生可以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3.在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如教学《雨中》一课后,我在班上开展“好事周”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一周内尽可能多地做好事,在班会课上汇报,体会帮助别人后的快乐心情,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在学习第三册识字学词学句第一课后,我让学生查阅课外书籍,搜集图片等资料,了解我国的名胜古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完《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后,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精神,我特意联系市公交公司,开展了“我当新时代小雷锋”活动,让学生当了半天义务公共汽车服务员。在学生高涨的热情中,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化设备,开展德育辅助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辅助教学的必要手段,它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电教设备,渗透德育。如播放录音,演示课件,看录像片段等。例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我配以精彩的动画课件和悦耳动听地乐曲,使学生在至真至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开展语文教师各项竞技活动,创设校园良好的语文学习大环境,为学生树榜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德育

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在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很重要。例如,我们学校为了发挥学生这种自身的教育能力,努力开展语文教师各项竞技活动,有校内“语文评优课”、“镇语文教师下水文赛”,“朗读大赛”、“市青文教师创新教学观摩赛”、“兰州市课本剧大赛”,出版“教学后记”专刊等,为学生创设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校语文教师所取得的各项成绩中受到感染,得到动力,并督促自己,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向上精神等,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浅谈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5

内容摘要:

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它比其他学科更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本文作者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阐述: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可是近年来,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许多人错误的理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教师的事,与自己所教学科无关。这也是教育陷入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我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谈一下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从而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呢?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再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沁园春•雪》以及《藤野先生》等。后者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从而使他毅然弃医从文。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何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借助于感情。一种经验要成功地向别人传达,也必须借助于感情。所以,初中语文课中的思想内容多数呈现为经验形态,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注重相应的情感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几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应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的斑羚获得新生。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又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我们要自立自强,在天空中展翅高飞。”

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育人教育的作用是如何之大。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有浪费生命的现象,在讲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 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在学习《白蝴蝶之恋》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会去爱怜白蝴蝶,这是发自灵魂的爱。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做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法国着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文中的深层含义。例如庄子的《秋水》《两小儿辩日》都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而且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6

再如:“Teachers′Day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结合“Women′s Day、Mothers′Day等节日系列活动,要求学生用英语向老师、父母献上祝福,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学以致用,又学会关心身边的人。

九年级的“The accident”一文叙述了学生在放学途中目睹车祸的发生,并送伤员就医、向老师和警察求助、保护事故现场的事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对他人遭遇意外事故漠不关心的现象,开展讨论,并以“如果我在现场我会怎么做?我该怎么做?”,并召开主题班会,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品德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7

一、注重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不应仅仅是师生、生生之间行为的互动,更应使学生有心灵的震撼。因为内在的“心动”比外在的“行动”更重要,只有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产生心灵的共鸣,才能让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达到教实、教深的目的。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渗透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其所选诗、词、文、小说等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离骚》体现的是理想主义、忧国忧民;《梦游天姥吟留别》体现的是漠视权贵、廉洁自律;《出师表》体现的是感恩图报、鞠躬尽瘁……不难看出,教材中的古代选文多涉及忠贞爱国、治国修身、大公无私等美德,每一篇都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光芒。而教材中的现代选文也涉及了生命反思、人格影响、苦乐体验等诸多方面。冰心的《谈生命》以一条河的形象比喻,展现了人生的历程,使学生懂得,我们的人生必定会经受许多风雨,只有勇于挑战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而鲁迅的《藤野先生》更是以藤野先生高尚的师德,认真的工作态度,毫无民族偏见的博大胸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学生在欣赏和学习这些作品时,就是接受心灵的洗礼,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就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而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绝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共鸣、净化与升华。

同时,课堂教学中还应注重生活拓展训练题的设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通过生活才有效。”语文教学必须建立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文,实现发展。所以在学习课文时还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的拓展性训练题。如在学习了王鼎钧的《那树》后,结合本单元的主题“草木有情”,联系如今多地出现的环境被破坏的现象,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大自然真如那树一样被人类无情地“屠杀”,那我们何处寻找绿色呢?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们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积极组织第二课堂活动

思想道德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的多种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主题报告、演讲会、辩论会、文学艺术欣赏等活动,都包含着许多生动的思想教育内容,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时不仅得到实际的锻炼,而且可以身临其境,通过生动形象的感化,增强情绪体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心灵净化,陶冶情操,加强文化修养的目的。同时可根据不同节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元旦,了解祖国过去一年的伟大成就;三月份学雷锋,树新风;七月份歌颂伟大的共产党;国庆节回顾祖国光荣的历程,展望祖国美好的前程。所以,教师不应该把第二课堂看成是一种形式和负担,而要精心组织,让学生积极参加,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臧克家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经典名著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学生通过这些文学作品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接受,比我们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让学生们明白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困难没什么大不了,只要从现在做起,由小事起步,努力锻炼自我,在艰难困苦中战胜自己,就会创造出奇迹,就会成为一块钢铁;读《爱的教育》学生们可以从中懂得什么是真诚,什么是守信,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忠诚……并且从中发现了世间最纯洁最美好的东西,那就是爱。这就是名著,它以深厚的人文底蕴,给人潜移默化的滋润与熏陶,教我们直面生活,思考人生,完善自我,这实际上是一种塑造品格、净化灵魂的精神洗礼和锤炼。

四、提高自身修养,以良好的人格魅力与爱心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记》中也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亲其师而信其言。”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表率,学生大多有明显的模仿性、向师性,我们从学生的身上总能看到老师的影子,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时刻加强和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多读书,多学习,让自己的思想变得崇高起来,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现代诗人汪国真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这是人的主观感知魅力所在,承载人类文明的语文就可以培养人的这种主观人文性,它能激起人的完美人格,激扬生命。而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告诉学生:教师会用心呵护每一个人,不放弃每一个人。在“润物细无声”的关爱中,你将会让每个学生学会关爱、体贴,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魅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8

一、掌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树立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谋求文道结合的最佳方式

(一)语文教学中有两种倾向必须禁止:

1.单纯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字课,只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而不顾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目的。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

从宏观来讲,为了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教材总是系统的选择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是非善恶正义感的教育、献身精神的教育、勤奋求学的教育、尊老敬师的教育等内容;就每篇课文来说,都有其侧重点,而且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已经融在课文的主题中,不能孤立的把它列出来,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把握这一点,领会教材的德育体系,并制订学期德育计划。具体的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则要求尽其自然,贯彻德育教育应不存有斧凿痕迹,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语文老师要上政治课的感觉。教师中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如导课时渗透,了解背景时渗透,辨词析句时渗透,把握情节时渗透,分析人物时渗透,探讨主题时渗透等等,环节很多,手法也因人而异。

但在哪个环节进行思想教育的时机最好,重要的衡量手段就是看你是在“渗透”,还是在“硬套”。领会大纲精神,重点也在“渗透”上。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时所要贯彻的也正是这一点。比如我在上《驿路梨花》一文时,完全没有向学生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等问题。只在导课时,概括出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问:解放军、梨花姐妹、瑶族老人、老余和我都为小茅屋着想的动机是什么?带着问题,导入正课,层层剥笋,水落石出,终使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他们都是在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

(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授业又要传道,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学具有形象性,这是它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之一。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去探求真理的欲望”。语文教学过程中分析文学内容时容易上得生动,学生乐听易懂,而贯彻德育教育时就往往形成一种平板的模式,单纯的说教,用老腔老调去吓唬学生,招引学生的反感。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孤立德育内容,不向学生提出应该怎样而不能这样等问题,而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形象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传输给学生某种情感或精神,唯有自己要投入,以情激情,换得学生的共鸣,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熏陶。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贯彻文道结合的精神

初中低年级学生好模仿,在家学家长,在校仿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起表率作用,而不能因自己的随意成为学生反面学习的榜样。如给学生上《俭以养德》,边板书边扔粉笔,象这些教师在语文教师中还是存在的。这里暂且不谈这对自己形象的损害,单是给学生间接的形成一个模仿的机会,对学生的危害也够大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以说,要贯彻文道结合,首要的就是教师 以身作则,严以律已,用自己无声的语言带给学生有形的教育。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严厉尖刻的批语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方面,语文学科相对其它学科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利用得好,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在上《最后一课》时,当讲到小弗兰士因迟到而产生懊悔心情时,对几个经常迟到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发觉他们都有愧疚之态,而且此后也准时多了。

三、加强语文的综合透视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开展多种多样灵活的语文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道德情操都有好处。

(一)课前五分钟立意讲话。意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的每篇稿都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每节课由一个学生上台讲演三分钟,然后教师则针对其思想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前五分钟立意讲话用时虽少,但它重在日积月累。积累起来,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不无好处。

(二)加强日记的沟通效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要求写周三记,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辅助手段,同时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通过日记,你可以看到一扇扇敞 开的心灵窗口之内的喜怒哀乐。我钟情于日记,把它当作是一条联结师生情感的金色桥梁。通过写日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在作文活动中贯彻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教育

“志当存高远。”三国时,诸葛亮在留给其后代子孙的著作中写下了这句话。的确,一个人如果连立志的念头都没有,他又怎么能摘到成功的果实呢?

现在有些学生,学习劲头不足,究其原因,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却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追求,没有为理想而奋斗的意志品质,必然会碌碌无为地生活着。因此,为了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在初一学生进校伊始我就在理想教育上大做文章。在作文活动中结合课文阅读教学举行各种理想教育的活动,如开展“我长大了想干什么”主题班会,举办“我的理想”演讲比赛……再汇总自己的所有资料写一篇以“理想”为话题的作文。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认识到理想离自己并不遥远;也认识到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中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只有克服困难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理想的彼岸。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9

文/吕娜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着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从而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

一、德育“无痕”地寄寓教学内容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你看许多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就比如《白杨》一课,德育意识隐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外显、不张扬,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言语对话中流露着,两者紧密得那么天衣无缝、不露痕迹。课文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叙述性的描述,让人想到边疆建设者们那种无私奉献精神。但是课文没有这样写,因为语文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感悟”,就像寓言故事一样,故事叙事简单明白,可是蕴涵的道理十分深刻,这恐怕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二、德育“无痕”地实现水到渠成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抓住德育的契机,必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知道,哪里需要明理,哪里需要渗透,都是一清二楚、。

(一)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一说到上课我们很多人都注意到导入这个环节,这是课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只要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二)通过文眼透视德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就是全篇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并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如在上《秋天的怀念》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怀念”一词,问:什么是怀念?为什么会对秋天产生怀念?母亲对残废的“我”细心的照顾,给我生存下去的信心,我才没有感到绝望,而母亲却是临死之前做的这些,让我感动不已,怀念母亲,怀念有母亲照顾我的那个秋天。让学生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达到学生对母亲有的感恩之情。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了感恩意识。

(三)剖析关键词,挖掘德育

教师在教学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问: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可不可以把“您?”换成“你”或“喂”?让学生明白小壁虎很有礼貌。

三、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策略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诠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渗透点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二十年代的革命志士,了解他当年的处境,体谅他的远行,体会他的心情,文中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但表达的心情并不相同,第一次是一种“离亲泪”,第二次是一种“爱乡情”,第三次则是“报国志”。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养成爱学习、能敬业、敢创新的新一代优秀个人道德品质。

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0

世纪更替,跨越千年,我们已经生活在21世纪了。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现在,我们面临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视若珍宝,甚至溺爱,尽力给他们提供最优越的生活,而学生受教育的途径又是多渠道的,他们除了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教育外,还与家长、同学、亲戚、朋友接触,电影、电视、杂志、小报、各种娱乐场所、网吧和一些社会现象对他们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既增加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使一些腐朽落后、荒谬的东西侵蚀和毒害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失去了艰苦奋斗的意志、助人为乐的精神和振兴中华的理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在向低层次倾斜。有不少学生认为:现在是讲钱、讲吃、讲穿、讲“实惠”的时代,除了学习外,生活应追求高档次,穿戴讲究名牌,劳动观念淡薄,怕苦怕累,有浓厚的超前消费意识,还有个别学生产生厌学的念头,好吃懒做,荣辱不分,道德水准低下,甚至做出践踏法律的令人寒心的事情。

作为政治教师,面对学生的现状,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没有手段的目的。”中学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政治教师应该把政治课教学和德育自然和谐地结合起来,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教育。

现阶段,由于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还不太强,所以要提高青少年的整体思想品德素质,就必须从加强法制教育和理想道德教育入手,引导学生学法、用法、自觉守法。例如 :八年级的《思想政治》上下两册都是学习法律常识

其次,对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我们面对的学生大多在十五、十六岁左右,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政治老师有义务教给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例如

讲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时,首先批驳了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悲观主义人生观,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并结合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及当代中国的张海迪的事迹,说明我们要积极对待人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好充分的准备,正如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的那样:“你若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人生的价值是同他对社会的贡献成正比的。

最后,对学生进行政治素质教育。

通过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通过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学习,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及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对我国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必须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通过对我国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学习,理解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认识我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分辨国际政治现象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质。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1

一、首先正确把握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德育因素常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很少直接显露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经常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文学作品中概括提炼中心论点,文章主旨等,既是对文学作品形式的解构,也是德育的直接落实。 高中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经过周全筛选出来的经典的作品。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都是高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材料,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它渗透到教学中。比如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通过学习《游褒禅山记》,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因为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是苍白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只有坚持了文道结合的原则,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才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确保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1、采用适宜于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改变教学模式,把握学科知识和德育知识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寓德育知识于学科知识中,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使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对古典名篇的学习,结合课文时代背景介绍,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传统的道德教育。

2、在德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

在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学习屈原的《离骚》要使学生在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那洋溢的爱国热情;学习《蜀道难》,要让学生感受到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嵘挺立的人格尊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将德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1、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

2、在教学中加入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表演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受到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作品,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物长廊。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

四、让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外积累中去。

1、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2、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

上一篇:第三专题集中学习讨论发言提纲下一篇:体卫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