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阅读答案(精选7篇)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和谐( ) 点缀( ) 煞风景( ) 孕育(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则摧毁了形式美。
煞它风景:
⑵艺术形式的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桥之美的总特征
举例说明
各自的作用
桥普遍具有的作用
⑴
⑵
⑶
⑷
4.对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项是( )
A、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此句说除了造桥工程人员外,画家肯定是见的桥最多的人。
B、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此句说美术工作者没有不喜欢桥的。
C、“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一条成语,也叫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意思是如果相差不大,造成的误差或错误也就不大。
D、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此句从具体的桥扩展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的形象”,起到这种作用的形象就具备了桥之美!
5.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⑴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⑵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6.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 )
⑵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
⑶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
二、同步解读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低。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甲)桥一高,两岸的路面也要高起来,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桥,这种桥的下面是陆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桥”,引桥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桥”的工程还大。(乙)现在有一种活动桥,桥面很低,平常走车,等到有船过桥时,就把一个桥孔开开来,等船过去再关上。但是因为桥孔的开关很慢,对于走车过船都不方便,因而这种桥虽然便宜,却用得很少。(丙)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桥孔可以用极轻的材料如玻璃钢制成,开动桥孔的机器,也比现在的灵活得多,因而开桥、关桥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而且桥上有自动远距离控制的设备,有船过桥时,它会自动打开桥孔,并且预先对两岸路上的车辆发出信号,让它们知道桥下正在过船。等船一过去,桥孔立刻自动关好,车辆可以很快地过河,这样对于水陆交通,两不妨碍。(丁)
7.“因为桥下要走船,如果水高船也高,水涨船高,桥就更要高了。”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还原于( )处。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8.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然后自己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一处加以说明。
⑴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
⑵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
⑶
9.文段末的“两不妨碍”是指哪两方面都不妨碍?
10.要想使将来的桥梁造得很低,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前提,请加以概括:
⑴
⑵
⑶
11.本段的中心句是
三、美文赏读
桥
茅以升
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桥?如果说,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是桥,那么,船也是桥了;能使人越岭,从这山到对山的东西就是桥,那么直升机也是桥了,船和飞机当然都不是桥,因为桥是固定的,而人在桥上是要走动的。可是拦河筑坝,坝也是固定的,而人又能在坝上走,从此岸走到彼岸,难道坝也是桥吗?不是的,因为桥下还要能过水,要有桥孔。那么,在浅水河里,每隔一步,放下一堆大石块,排成一线,直达对岸,上面走人,下面过水,而石块位置又是固定的,这该是一座桥了(近代叫做“汀步桥”),然而严格说来,这还不是桥,因为桥面是要连续的,不连续,不成。但是,过河越谷的水管渠道,虽然具备了上述桥的条件,而仍然不是桥,这又是何故呢?因为它上面不能行车。这样说来,矿山里运煤的架空栈道,从山顶到平地,上面行车,岂非是桥吗?然而又不是,因为这种栈道太陡,上面不能走人。说来说去,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
其次,什么叫早?是自然界历史上的早呢,还是人类历史上的早。是世界各国的早呢,还是仅仅本国的早。所谓早是要有历史记载为根据呢,还是可凭推理来臆断,早是指较大的桥呢,还是包括很小的在内,比如深山旷野中的一条小溪河上,横跨着一根不太长的石块,算不算呢?也就是说,是指有名的桥,还是无名的桥。这样一推敲,就很难落笔了。姑且定个范围,那就是: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但只指桥的类型而非某一座桥。
在人类历史以前,就有三种桥。一是河边大树,为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形成现代所谓“梁桥”,梁就是跨越的.横杆。二是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渐渐扩大,孔上面层,磨成圆形,形成现代所谓的“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三是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三个又去抱着第二个,如此一个个上去连成一长串,把地上猴子甩过河,让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猿桥”,形式上就是现代所谓“悬桥”。 ,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都由此脱胎而来。
因此,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就离不开三种基本形式。A 就是单孔的木梁。B 就是以堆石为墩的多孔木梁。C 就是单孔的石拱。D 就是只过人而不行车的悬桥。
12.什么是桥?请根据本文第一段加以概括。(不超过30字)
13.填写在第③段的横线上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悬桥、拱桥和梁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
B.拱桥、梁桥和悬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
C.梁桥、悬桥和拱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
D.梁桥、拱桥和悬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
14.把下面四个介词短语,分别填入第④段的A、B、C、D处。
(1)在水深而面不太宽的河上( )
(2)在最小的溪河上( )
(3)在水深流急而面又宽的大河上( )
(4)在浅水而较大的河上( )
15.本文主要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指出来并加以说明。
16.本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xié、zhuì、shà、yùn
2.⑴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⑵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特征:在不同环境中,起着不同形式的作用。⑴石桥与苇丛相配合;显得疏朗开阔。⑵石桥与细柳合作;显得和谐统一。⑶长桥与水面配合;打破了单调感。⑷风雨桥的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之感。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4.D
5.略
6.依次是:比喻、拟人、排比
7.A
8.⑴说出了通常的情况,而不是绝对的情况。⑵副词,说明不同的程度之大,有强调作用。⑶略(意近即可)
9.指水上交通和陆上交通。
10.⑴桥孔要用极轻的材料制成。⑵开支桥孔的机器比现在的灵活得多。⑶桥上有自动远距离控制的设备。
11.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低。
12.桥是架在空中的、上面能行车走人、下面能过水行船的路。
13.D
14.(1)C(2)A(3)D(4)B
15.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一.句式长短交错, 整散结合, 给人疏密有致之美
“桥, 多么美!”简短的语句, 明快地流露出作者对桥之爱, 情有独钟, 溢于言表。“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 真是密不透风”, 长长的句子, 渲染出令人压抑的气氛。“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 形式整齐, 声音和谐, 气势贯通, 意义鲜明。“极目一片庄稼地, 有些单调, 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 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 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多变的句式, 丰富的信息, 鲜活的画面, 生动地诠释了桥“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这一作用。
时而简洁明快, 时而绵长舒缓, 时而匀称整齐, 时而参差错落, 如此长短交错, 长中有短, 整散结合, 散中见整, 读来文气畅达, 音韵婉转, 更觉思想丰富多彩, 感情波澜起伏。
二.修辞别出心裁, 引人入胜, 收到形象感人之效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 真是密不透风, 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 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 透了一口舒畅的气。”“真是密不透风”, 在夸张之中使人感受到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 令人产生憋闷感。“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 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其实, 苇丛不会“发闷”, 也不会做“深呼吸”, 作者借用通感方法, 将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 表明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 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 令人觉得神清气爽。发现石桥前后截然不同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 突出了苇丛之中的石桥打破呆板画面、改变沉闷气氛、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形式作用。
作者将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彼此渗透, 前后配合, 交错使用, 使它们变化层出, 互补互衬, 浑然一体, 相得益彰, 把桥的形式作用展现得多姿多彩、妙趣横生。
三.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综合运用, 尽显珠联璧合之妙
本文虽是说明文, 却不乏生动的景物描写。第四段尤为突出, 文笔细腻, 语言丰赡, 内容充实, 形象逼真, 意境优美, 如诗如画, 令人陶醉。乌镇河畔, 一座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 厚厚实实的苇丛中, 间或出现鲜明简单的石桥, 使狭窄拥挤的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 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繁简交融中带来特别的感受。早春天气, 江南乡间, 细柳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刚柔相济中创造出缠绵景致。苍茫湖面上, 水天一色间, 一座长桥“长虹卧波”, 面线对比中谱写出壮丽诗篇。险峰之间, 湍流之上, 一座有廊有亭的风雨桥横亘其中, 点线联系中营造出安闲意境。四个不同环境之中出现的四座桥, 联系了繁与简、柔与刚、面与线、线与点, 体现了“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行文之中, 作者难抑对桥的情有独钟, 或直抒心意———“桥, 多么美!”毫不掩饰对桥的热爱。或即事缘情, 当你读到“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时, 就会立刻感受到一种安闲自在的氛围, 产生出一种一睹风雨桥的冲动。或融情于景, “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 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 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将行人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 借用茂密的苇丛, 含蓄地道出人们发现石桥前后从憋闷压抑到神清气爽的心理过程。或寓情于理, “如果煞它风景, 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 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 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摧毁了形式美”, 在议论强调桥在水乡的重要形式作用的同时, 流露出痛彻心扉的遗憾和惋惜。
8、因为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大片的留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观众可以根撂自己的体会进行再发挥、再创造。(3分)
9、含义是:执恬淡生活观者同样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其积极表现在以从容、自如、审慎而不甘于凡庸的精神面貌对待人生。(3分)
10、运用排比的手法,揭示出欲望膨胀者的丑陋行为和阴暗心理,气势充沛,行文酣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情感。(2分)
11、CF(A是过渡段,过渡到谈人生之淡;B作者反对做清教徒;D中国画也有色彩浓重的;E自画像不是真指画像,而是指作者的精神思想的外在体现)(6分)
中国人赏花讲究人花交感、心物相通,把花视为人的精神品格的化身。自古就有屈原滋兰九畹,陶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丛,陆游以梅言志,林逋以梅为妻,苏东坡“唯恐夜深花睡去”等佳话,有一种“为爱名花抵死狂”的味道。画家们画花,也不是简单的再现,他们追求的是情注丹青。他们的“画意”是由自然形态引发的一种艺术感受,是一种美的升华。欣赏他们的作品,能让人产生许多美妙的【A】遐想(联想),沉醉在浓郁芳馨的情韵之中。
以梅花为例,苏东坡有诗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开天下春。”崔道融也有诗云:“数萼初含雪,孤标画自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由于梅花能在春寒料峭时独放,夏秋时又【甲】果实累累,人们便以其高雅、刚毅、圣洁的“梅格”来比德、畅神,视梅花为“国魂”。由于人们爱梅花,梅文化也逐渐形成了。由最初的植梅、食梅、用梅,演变成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触发爱梅、赏梅,变成“梅痴”,进而把“梅品”等同为“人品”。于是,梅花成了坚贞不屈的象征。历代梅文、梅诗、梅画等【B】层出不穷(络绎不绝)。文人墨客喜欢以梅为友,将梅列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首、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
本来花中“君子”只有梅、兰、竹、菊,但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为莲花争得了第五个君子的席位。周敦颐写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于是,莲花成了圣洁的象征。周敦颐被尊为莲花的守护神。
其实,花文化并不全是由文人墨客们“创意”出来的。在民间,花文化也很流行,并融入传统的习俗中。
比如石榴,因其多籽,送给新婚男女,可祝愿多子多孙。又因其花红似火,可寓意生活红红火火、事业兴旺发达。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中,在为人祝福、祝寿时常以牡丹、松柏、石榴寓“多福、多寿、多子”。
芒种祭花神,在民间也一直流行。芒种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提醒农民加紧田间耕作,否则将影响一年的收成。中国民间非常重视芒种祭祀花神。在这一天,人们一定要把各种花树用红带子系上以祭祀花神,【乙】(qí) 福迎祥。
中国人对花的颜色也很【C】讲究(考究)。同样一种花,因颜色不同所表达的花意也不同。色彩艳丽的花卉大多用于喜庆场合,而白色的或全黄色的花卉适用于悲伤悼念的场合。红色的山茶花则是胜利之花,在胜利者凯旋之时向英雄献上一束火红的山茶花以表示祝贺。山茶花也是爱情花,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小伙子向姑娘求爱要送上一束红色的山茶花,若遭到拒绝还可以送上一束白茶花以示发问:“你为什么不爱我?”
可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花文化密不可分。花卉参与中国民间风俗的形成,极大地开拓和扩展了民俗的内容和范围,给人带来了很多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取材于青萍《花之美》)
(1)给文中甲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2分)
(2)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3分)
(3)通过材料中对“梅文化”形成过程的介绍,可以看出“梅文化”的形成经历了 ① 、② 、③ 三个阶段。(3分)
A.“望梅”可以产生美感,但不能满足“止渴”的功用、欲念,表明“美在于声色”的内涵式超越人的感性欲念和功用追求。
B. 声色之美是对人生低级欲望的超越,如果注重于形式、注重于实物,而不思超越,就无美可言。
C. 从视觉和听觉所获得的声色之美,美在于“自由”,它能解放人的心灵,给人以不受功用欲念制约的愉悦感。
D. “美在于声色”不仅在于感性形式,更在于从有限的、感性的东西中,趋向于超越有限、向往无限。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理性美,就是在感性形式中体现理性概念——“典型”,亦即布瓦罗所认为的“普遍永恒的东西”。
B. 海德格尔的“显隐说”,强调天地万物相互隶属,由“显”的东西可见“隐”在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
C. 中国传统的“意向说”与“隐秀说”相类似,都明确指出“美在象外”,体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思想。
D. 作者并不否认美学应该联系现实,但更强调美要高于现实,认为当代美学应追求以超越功利为本质的具有高远精神境界的美。
10.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昔日‘象牙塔’里的清风”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8.B.(注重于形式错误。原文中圣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在于形式而不在于实物。事物的形式美,如线条的匀称,不能供人使用,是超功用的。)
9.C(中国传统的‘意向说’与‘隐秀说’相类似错误。意向说包括隐秀说。)
试题内容:
河路争桥詹克明“河”行东西,“路”穿南北,会于中土,立地成桥。
“桥”直插河底,纵接于路。当属河耶路耶?一时引得河路相争。
①河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没有水就不会有桥,可见桥当归“水”所有。
路曰:大都市的“立交桥”都没有水,它们也是桥。况且,许多高架路实际上就是绵延在空中的“高架桥”。可见桥路(a)。
②河:“小桥流水人家”多么富有诗意!可见“桥”与“水”乃天作地设之(b)。
路:陆务观有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驿”乃是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这不仅是“路”,还是交通干道。所系之“桥”虽是断桥,但自古以来便与“驿路”(c)。
③河:“兰州黄河第一桥”,“郑州黄河大铁桥”,“武汉长江大桥”,“杭州钱塘江大桥”……这些桥都与河名相连,当属于谁,在老百姓的口碑中就已见分晓。怎么从来没见在上面镌有路牌呢?
路:没有路标牌号不一定就不重要。天安门坐落在北京“十里长安道”的正中央。天安门以东是“东长安街”,以西是“西长安街”,各自编制门牌号数。请问“天安门”在长安街上门牌几号?此乃“中华第一门”,同样没有路名牌号。
④河:最原始的桥当是浅水中的几块小石矶,人兽都可以踩着过河。这些石头原本就是河床的一部分,作为桥的雏形,自打老祖宗起这“桥”就是完完全全属于河的`。一句曾经风靡全国的金科玉律——“摸着石头过河”,无意中也流露出对它的某种原始回归情结。
路:按照现代技术我可以建造一座斜拉桥,用斜缆将梁身悬吊。不仅河中不见一个桥墩,更无须在岸边建造桥堍,整座桥高悬于河流上方,与河水、河床、河岸全不搭界,它又怎么会属于河呢?
⑤河:河道运输本是农耕文明的产物。特别是江南水乡,河网密布,为便于大型木船通航,所建之桥多为桥洞高阔之拱桥。这些为水运而建之桥显然当附属于水。
路:首先,河流本身并不需要桥;其次,桥在方向上与路完全一致,却与河的流向交叉;第三,桥在高度上也与路完全相同,却与水面背离;第四,桥天然地与路连在一起,路之不存,桥将焉附。
⑥河:非也!桥与路并非存在必然联系。天安门前金水河上并排着五座金水桥,前后并无五条路,它们所连接的却是整整一座大广场。你能把“广场”称为“五条路”吗?
路:从形制上看,路是“干”,河是“湿”,桥亦是“干”,与路“同质”,自然被路引为同类。
⑦河:不一定!古罗马时代的“渡槽”都是拱形桥结构,由一连串拱形桥洞连成,渡槽里面流的是“水”,与“河”(d)!
路:河流乃自然地理之产物,而路则完全是人类文明产物。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桥同样是人类文明成果,当然要与路归为一类。
⑧河:自从有了人类,河流就已不再是完完全全的自然之物了。除了天然河流还有人工运河。
中国的自然水系多为东西流向,故南北交通和运输较为困难。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不仅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还连接了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区,使中华文明得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条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项堪称“世界级”的人类文明成果!
路:桥两边所连接的都是完全等同的路。倘若一座大桥修建得十分平直,不仅使用了与公路完全相同的水泥材质,而且桥面宽度也与公路等宽,人从桥上驱车而过,他根本感受不到下面有桥的存在。桥面与路面如此浑然一体,感官上都无从分辨,这样的桥还能不属于路吗?
……
河路争桥如此旗鼓相当,难分伯仲,欲请“桥”来评判一番,给双方分个高下。
桥静听多时,自认为:吾桥原本非路非河,独成一类,焉能归属其他异类?故“桥属河还是属路”是一个“伪命题”。权且扬汤止沸,略抒己见:
客观上看,桥断路必断,而河尚可通。由是观之,桥更为路之所需。但若仅仅为着路通而建,填石拦河,夯土筑路似更为简便。但如此堵水,更像筑“坝”,绝非架桥。“坝”:繁体字为“壩”,只顾“自通”,阻断河通,虽是土物难掩霸气。而“桥”既确保路通,又不碍河通,可见,桥乃是□□□□□□……□□□□□□。
二位以为如何?
河路齐声称:“善!”
(原载《文汇报》,有删改)
1.文中a、b、c、d四处括号内,依次填入最恰当词语的一项是( )。(3分)
A.同质 相通 联姻 同宗 B.同宗 联姻 同质 相通
C.同宗 联姻 相通 同质 D.同质 同宗 联姻 相通
2.下面三个回合中的实例,是为了反驳对方怎样的观点而列举的?(3分)
回合 ① ③ ⑦
河 古罗马“渡槽”
路 立交桥、高架桥 天安门
3.河路相争的8个回合中,这些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2分)。
4.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回合中,河路分别用古诗证明“桥”的归属,有理有趣。
B.俗话“摸着石头过河”中,“石头”其实也可看作最原始的“桥”。
C.第⑧回合对京杭大运河的详细介绍,是突出这项工程的伟大。
D.桥既确保路通,又不碍河通,原本非路非河,自当独成一类。
5.文章最后方框处是“桥”的一段总结语,请根据上下文正确填写(不超过35字)。(3分)
6.作为一篇科普小品,本文有何特色,请作简要评析。(4分)
试题答案:
1.(3分)C
2.(3分)①有水就有桥;③桥与河相连,而无路牌;⑦路、桥都是“干”的。
3.(2分)用反问句,以增强辩驳的气势。
4.(3分)C
5.(3分)应河路纵横交会而生,属双方共同成就之物,无法厘清为哪一方所独特。
邑有大姓洪绍生忧之,乃集子姓 与谋,累址 于渊,凿石于山,犬牙相函,鱼鳞密比,架为高梁,崇以尺计者二十有五,修培之。翼以石栏,与桥相齐,劈东西两堤各二百尺有奇。傍筑庵庐三楹间,招浮屠惠澄者守之。始事至正己亥 之三月,讫功于庚子之十一月,费钱一万缗 ,夫工一万一百。桥成,隐然 如虹霓跨空,而收截险利涉之效 。下视飞涛,如履茵席,遂名之曰“广济”云。
予闻,桥之名始于殷,至秦汉多异称,以其有大小之殊,而济人之功则一也。世道陵夷,使拔一毛以利物,则怫然怒,其视绍生一门,见人病犹己病者,几何人哉?呜呼!若绍生者,亦可谓惠人也已。昔蔡襄 记万安渡石桥不过一百二十二字。又叶正刚 ,作《利涉桥记》,乃六倍之。予斟酌其繁简而为斯记,俾刻焉。
绍生字传可,其先有讳汉者,唐末自浦江海塘来迁。世多儒,至绍生,益力本尚义。其子曰居安、居易、居息,侄曰梦能、济浩、福翁、禄翁。居易即来请记者,今为国子生云 。
【注】
胡越:形容距离遥远。胡在西北,越在东南。
子姓:同姓。
累址:累,同“垒”。址,基础,桥墩。
至正己亥: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
缗(mín):本指穿铜钱的绳子,后演变为量词,专指成串的钱。一缗为一贯,即一千文,也称一串。
隐然:稳固的样子。雄伟的样子。
截险:免除艰险。利涉:便利渡河。
蔡襄:字君谟(1012—1067),兴化军仙游(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进士,知泉州时所建万安桥,长三百六十丈,横跨泉州湾,在桥梁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传世碑刻有《万安桥记》。
叶正刚:叶适(1150—1223),字正刚,世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人。有《水心先生文集》,《习学记言》等。
国子生:国子监生员,太学生。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翼以石栏: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B.世道陵夷:衰落,衰败。
C.其视绍生一门:比较。
D.至绍生,益力本尚义:致力。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集子姓与谋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不能杀水怒,竟蚀而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C.夫工一万一百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居易即来请记者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桥)崇以尺计者二十有五
B.始事至正(于)己亥之三月
C.使(世人)拔一毛以利物,则怫然怒
D.俾(叶正刚)刻焉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
A.发源于天台鹧鸪山的两条溪流在长泽汇合后滔滔东逝,在夏秋两季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很大的灾患。
B.当地大姓洪绍生和家族成员商量后,出巨资建石桥,历时一年零八个月而成。因为它造福百姓,故名“广济桥”。
C.洪绍生一家因为造桥辛苦,有不少人生病了。这应该也是作者愿意为之写记的`原因之一。
D.洪绍生的祖先洪讳汉从唐末搬来天台后,一直多行善事,而家门也出了很多读书人,洪绍生的儿子洪居易还进入了太学,可谓“天佑善人”。作者这样写,意在劝人行善。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犬牙相函,鱼鳞密比
(2)傍筑庵庐三楹间,招浮屠惠澄者守之
(3)若绍生者,亦可谓惠人也已
【参考答案】
11A 12B 13C 14B
15(1)犬牙相函,鱼鳞密比:
(石头)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咬合,像鱼鳞一样密密地排列。
(2)傍筑庵庐三楹间,招浮屠惠澄者守之:
依傍着桥(或:在桥旁边)修筑了三间小屋,招募了一个叫惠澄的和尚看守桥。
(庵:圆顶草屋;庐: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
(3)若绍生者,亦可谓惠人也已:
【桥之美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花之美》的阅读答案07-25
桥之美课文内容07-24
人教版初二上册《桥之美》教案09-17
科学家乡的桥阅读答案07-28
家乡长沙之美07-07
山之美作文07-09
汉语之美作文07-23
诗词之美07-26
原谅之美作文07-22
欣赏之美散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