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2、高出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美图,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创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生字、词。

3、课件出示生字词。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准、读好。

4、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 思念)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

(5)苏轼转念又想„„指名读第5自然段,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宽慰)

(6)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7)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度感悟

1、指导读2、3自然段,感悟“思念”。

(1)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2、自主学习第4自然段,感悟“埋怨”。

(1)过渡: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2)组织交流: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3、小组合作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联系第5自然段,理解词的意思。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四)课堂总结

1、分享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五)拓展延伸

搜集“咏月”的诗词名句,下次课举办一次以“咏月”为主题的诗词交流会。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篇2

一、从组织设计理论的发展看其趋势

1. 组织理论的发展过程

(1) 古典组织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 随着工业化革命进程, 企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同时对企业组织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泰勒的科学管理学派是站在基层管理者角度探讨适合于企业日常生产的的组织管理模式;法约尔则是立足于企业组织的高层管理, 对企业全部活动进行组织设计;而韦伯是从技术层面设计一种普遍适用的理想组织模式。科层制度是古典组织理论对组织结构设计提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2) 新古典组织理论。新古典组织理论是以古典组织理论的层级结构为基础, 同时吸取了心理学、社会学关于“群体”的理论观点和知识, 在对古典组织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特点是:在集权与分权关系上主张分权;在组织形式上倾向于扁平的组织, 主张部门化;在组织结构方面, 提出了“非正式组织”概念。把人的因素引入组织理论, 可以说是对古典组织理论的质的飞跃。

(3) 行为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巴纳德、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麦格雷戈等。梅奥等人的最主要贡献认为组织不仅是技术-经济系统, 而且是个社会系统, 对人的激励不仅有经济方面, 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巴纳德所提出的关于协作和其他组织理论, 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提供的了借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麦格雷戈X和Y理论以及舒恩的四种人性假设理论、波特-劳勒模式等都是在对人的需求的不同理解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组织管理激励问题。

(4) 现代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也称作现代系统学派与权变学派。系统组织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具有整体性能的社会技术系统。权变学派强调组织变化无常的性质, 认为组织结构本身无优劣之分, 只要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结构就是有效率的, 指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组织管理理论方法。这一理论是对古典、新古典、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强调形式、规范模式等思想的彻底否定。

2. 组织理论的评述及发展趋势

古典组织理论、新古典组织理论和行为组织理论, 都把组织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 没有考虑到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现代组织莅临中的系统学派和权变学派则注重了环境因素, 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特别是权变学派提出的:世上并无一种适应一切组织的结构。

通过对组织理论的发展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 现有的组织理论, 对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人的因素-非人因素这两个维度都有所涉及, 但是大都停留在空间的层面。权变学派提出要根据变化选择最适合的, 有时间方面的含义, 但是没有对时间方面进行单独的剖析。当今社会, 组织的环境变化飞快, 就需要我们有一个长效机制来作用于企业, 这就是基于时间维度的组织设计。可以说, 基于时间维度的组织设计是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在时间方面的具体化。

二、组织设计应为动荡环境做准备

动荡环境下的组织设计带给管理者巨大的挑战。企业的组织类型影响其决策和绩效。在动荡环境中, 企业的决策一般无法运用最优化的方法做到“最优”, 只能进行满意型决策。环境越复杂、变化越快, 为了做出有效的决策, 企业对搜寻方式的多样性或者搜寻广度的要求越高。而在动荡环境中, 企业的组织设计需要应对和消解面临的各种不确定, 以便在环境改变之前快速提升企业的绩效。从而, 企业组织设计的目标是:选择可以在在复杂动荡环境下迅速提升企业绩效和增加企业决策搜寻广度的组织类型。

从复杂性和动荡性两个维度, 组织环境可分为四类:简单稳定环境、复杂稳定环境、简单动荡环境和复杂动荡环境。吴建祖、曾宪聚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 在简单稳定环境中, 组织类型对组织绩效几乎没有影响;在复杂稳定环境中, 科层型组织和单边沟通型组织有利于迅速提升企业绩效和增加决策搜寻广度;在简单动荡环境中, 分权型组织有利于迅速提升企业绩效和增加决策搜寻广度;在复杂动荡环境下, 企业需要平衡绩效提升速度和决策搜寻广度, 此时, 集权型组织更有利于达成这一目的。

我们在进行组织设计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行业、地域, 同时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战略, 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类型。在时间维度方面, 设计出组织类型转变的应激方案, 使得在企业嗅到环境变化的时候可以立即作出有效的转换。

三、重视组织设计的前馈功能

前馈控制能有效地避免风险, 具有超前性、科学性、均衡性和开放性特征, 有效的前馈控制需要融入组织设计当中, 增加前馈控制职能。前馈控制是面向未来的控制, 它是运用不断获得的最新的有关社会运行的可靠信息加以预测, 并将期望的社会管理目标同预测的结果加以对照, 在出现问题的临界点之前就发现问题, 事先制定纠偏措施, 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前馈控制是通过有效的组织设计实现的, 在前馈控制组织设计中, 除了要考虑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工作目标, 还应考虑现有问题、组织行为的负面效应、环境变化及其风险的消除。前馈控制与风险管理密不可分, 增加并强化组织的前馈控制管理职能, 就是将未来可能涉及到的风险问题、风险因素分解到各个相关部门当中, 对风险进行监控、评估、化解。前馈控制是避免坏事情发生, 具有超前性。可以避免反馈控制的“控前损失”, 避免了反馈控制的“时滞”缺陷。

总之, 一个优秀的企业, 是一个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企业, 当组织设计走在企业的前面时, 就已经为企业清扫了道路, 重视时间维度的组织方式是保持企业生命力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许玉林, 《组织设计与管理》,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吴建祖, 曾宪聚, 《复杂动荡环境下的组织设计》, 《管理学家》 (学术版) , 2011年04期.

[3]阎耀军, 《建立社会管理前馈-反馈复合控制机制的思考》,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03期.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3

1、掌握主题文本: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掌握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形影不离”、“悲欢离合”、“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词语。

(3)能够熟读理解《但愿人长久》这首词,并对相关诗词进行积累。

2、感悟文本主题:

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

3、培养语文品质:

(1)通过删词删句等开展表达方式的比较,培养学生感悟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2)通过品析词句、展开联想、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感悟的丰富性。

(3)通过苏轼心里活动的变化线索,体会他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感悟的深刻性和情感性。

(4)在语言文字的准确而丰富的感悟中掌握想象、对比等读书方法,并学习苏轼“转念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时间

四、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2、反复读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组成词语。

3、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屈指埋怨 宽慰

4、读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在课上提出并交流。

5、上网查查关于苏轼的资料,对他的生平有所了解。

(一)体验苏轼对弟弟思念的情景和情感

1、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题,尽量读出文字中蕴藏的情感。(师白:这个题目是有温度的,你在朗读时要感受得到。)

(2)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板书:苏轼)这篇文章写了苏轼的什么事情?(要说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

(一个中秋节的夜晚,苏轼在家中望着月亮,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板书:思念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的内容很特别,它重点不是写苏轼怎么样去欣赏月亮,而是写苏轼的内心活动。(板书:内心活动)所以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要去体会苏轼的内心活动。

2、请你找出“思念”这个词语所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出示第二自然段,问:“在朗读这一段时,你最关注哪个词语?为什么?”说后再感情地朗读词语所在的这句话。(点红并板书:心绪不宁)

(2)师:其实仅仅关注一个词语是不够的,因为词语与词语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关注一个词语,对这一段的理解就不够全面深入。假如我们关注了“心绪不宁”,那么我们还要关注哪一个词呢?(点红:欢欢喜喜)

(3)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和苏轼当时不同的心情。

(4)引导质疑:同学们,读到这儿,你是否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到了心绪不宁的地步?

3、出示自学要求: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你是否能从每一句话中都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原因?并将重点的地词语圈划出来。

(1)自读自划

(2)同桌交流

(3)创设情境对话:老师是记者,同学是苏轼。苏轼接受记者的采访。

师:“苏轼啊苏轼,你为什么如此思念自己的弟弟呢?”

生……(教师要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完整地表达。)

根据每个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追问如下词语的意思:你的这个词用得好,请问什么叫“手足情深”呢?什么叫“形影不离”呢?小时候,你和弟弟形影不离,还一起做些什么?(在师生对话中体会苏轼与苏辙从小感情深、见面机会少、分别时间久,而现在的苏轼仍是是孤身一人,与弟弟天各一方,从而加深对“思念”的理解。)

(4)教师引读:苏轼跟弟弟苏辙……(生读),小时候……(生读),长大以后……(生读),如今……(生读)

师问:看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够猜到老师为什么这样来引读?

(后面三句话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依次表示童年、青年和中年,说明苏轼不管在什么时间里,都能找到思念弟弟的理由。)

(5)出示第二自然断重点句,指导朗读,丰富对思念的感悟。

出示:“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心绪不宁。”

(二)体验并联想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情

1。引出第四自然段,学习体会

师:同学们,“思念”是苏轼当时的内心活动,“心绪不宁”则是苏轼当时的一种心情(板书:心情)。随着对弟弟思念的加深,苏轼的.心情还在发生着变化。请你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板书:埋怨)

(1)什么叫埋怨?(对人或事物表示不满)你生活中有没有埋怨过哪个人或者哪个事物?(埋怨父母:为什么星期天给我布置那么多作业?埋怨老师:为什么这节活动课让我们考试了?埋怨同学:为什么我学习的时候你老是来影响我?埋怨钢笔:为什么用到你地时候老是写不出字来。)

(2)苏轼埋怨谁?是怎么埋怨的?指名朗读

出示:苏轼躺在床上……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这么亮呢……”

教师指导朗读,要读出对月亮的埋怨,对月亮的不满情绪。

(3)师:同学们,这个句字的最后是个省略号,说明苏轼对月亮的埋怨还没有完。假如你是苏轼,你还会怎样来埋怨月亮?

先同桌互说,然后同学推荐说一说,教师点评。

教师提供句式和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打开学生的思路,当然,最好是思维不受这些词语的控制。

出示:

无情的月亮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欢喜喜观赏品尝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比如: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不能让我和自己朝思暮想的弟弟见个面呢?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让很多人家团团圆圆,而偏偏让我和弟弟遥隔千里呢?

2、师:同学们,苏轼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思念着弟弟,心情发生着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到现在的埋怨月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手足情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

(三)从苏轼的转念思考中体会他宽慰的心绪

1、师:同学们,苏轼在思念弟弟苏辙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发展到埋怨月亮。那么,在第5、6自然段中,苏轼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呢?读读第5、6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

(板书:宽慰)

2、师:此时的苏轼内心还那样的心绪不宁吗?还埋怨月亮吗?还感到苦恼吗?这样的心情就叫——“宽慰”。

师:苏轼真是了不起啊,刚才还是心绪不宁并且埋怨着月亮,怎么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就一下子变得宽慰了呢?老师还做记者,我要好好采访一下苏轼,让他告诉我让心情一下子变好地秘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假如找到这个秘诀,以后就能让好心情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1)同学们,假如你现在要演好苏轼这个角色,顺利接受老师的采访,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读好相关段落,彻底弄清楚苏轼当时心里的想法。)

(2)出示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第五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表达。

出示:“他转念又想:……一轮明月!”

师问:“苏轼啊,刚才你还在埋怨这一轮明月,现在怎么又觉得宽慰了许多呢?”

生答:“因为……所以心情宽慰了许多。”

教师随机追问:

①“你现在思念弟弟而不得,你不是很悲吗,你不是和弟弟分离吗?你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②“现在你孤独一人,再怎么思念也不能和弟弟相见。你现在就像躲在云朵后面的月亮,又像是一个残缺的月亮,你有什么可值得宽慰的呢?”

③“苏轼呀,我在担心,会不会世上只有悲没有欢,只有离没有合呢?假如这样的话,你不就永远见不到弟弟了吗?你还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④“苏轼啊,就眼前而言,你有什么好宽慰的呢?你的弟弟不可能现在和你团聚的呀?”

⑤教师最后追问:“苏轼啊,你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你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从埋怨变成宽慰的秘诀吗?”(板书:转念)

(3)师:同学们,从刚才记者与苏轼的对话中,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板书:豁达人生)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你只要再熟读几遍,就一定能把5、6自然段背诵下来。教师出示提示语,学生先自由熟读背诵,接着指名背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里会___________!但愿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_______________,便_______________:

…………

人有________________,

月有________________,

此事_______。

但愿_______,

___________!

(四)总结课文,迁移练笔

1、出示最后两句词: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两句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3、用“埋怨……转念……”说一两句话

例子:语文课上,我在认真地抄写词语。突然,我的同桌碰了我一下,让我把一个字写歪了。我不禁埋怨起来:都怪你,让我还要擦了重写,不是浪费我时间吗?但是转念一想,他也不是故意的,原谅他了吧。

4、拓展关于月亮的成语和诗句

月朗星稀月淡风清

皓月当空明月清风

花容月貌花好月圆

春花秋月彩云追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内心活动思念——→转念

苏轼

心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手足情深豁达人生

《但愿人长久》,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 课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 但愿人长久苏轼

★ 但愿人长久教案

★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 假如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下载

2、《但愿人长久》最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教法:启发式

读悟结合 学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①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

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

8、齐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速度适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思考:围绕这件事情,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尝试给课文分段。

4、组织交流。

四、小结

1、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①听写生字词。②熟读课文。

③思考: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 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④搜集抄录《水调歌头》全文。⑤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1、听写词语,并且反馈。

2、提问:(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3、检查读书情况:出示《水调歌头》,指名读。

二、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2、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庆祝团圆,苏轼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提问:①“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这儿指什么?

②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

4、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苏轼为什么这么思念他的弟弟?把关键词标注出来。

5、相机理解“手足情深”,“一起----一起----”“ 形影不离” “七个年头”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并指导读出感情.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苏轼在想什么呢?自由读第4、5自然段,思考:苏轼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想法?

7、相机指导理解:

(1)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提问:①“无情”是什么意思?这儿苏轼为什么说月亮无情呢? ②“偏偏”表达了什么情感?

③看到月亮,苏轼可能想到了一些什么往事?这儿的省略号表达了什么?

指导朗读。试着背诵这段话。(2)出示语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提问:①“转念”是什么意思? ②苏轼的这段话中有哪几个意思? ③这段话照应了诗句中的哪几句话?

④现在,呢知道诗句中的“婵娟”是指什么了吗?

8、提问:①你们还搜集了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②这些诗同这首《水调歌头》相比,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③这同苏轼这个人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9、齐诵《水调歌头》。

三、小结

第三课时

一、指导朗读、背诵

1、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顺序,弄清苏轼的情感变化,体会其中的感情。

2、朗读全文

3、教师引背:“月亮渐渐„„它透过窗子„„苏轼„„他转念又想„„想到这„„”

二、拓展背诵

1、插放《水调歌头· 乐曲》、投影全词,朗读、背诵、感悟、体会全古诗词的美。

2、分组交流读背自己搜集的“思念家乡亲人”的诗词。

三、课堂练习

(一)听写课后词语。

(二)默写《水调歌头》

(三)辨析,组词:

官()念()隐()吟(宫()令()稳()今((四)选字填空:

委()

冤()()折

()膝求饶

()好

()并

()适

()手

(五)多音字组词:

埋 mán()

禁jīn()

mái()

jìn()

(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密州做官

远离家乡))

中秋思亲

天各一方

手足情深

望月怀人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篇5

2、但愿人长久》(精读课)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2.通过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进行美的教育。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观赏品尝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屈指但愿十全十美悲欢离合

2、听写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感悟意境。

1、了解词作者。读题,“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你了解苏轼吗?结合预习,介绍苏轼。

师简介: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课文第一自然段称苏轼为----《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介绍了他如何创作这首词的。首先请同学们看自读要求:(1)同桌两人一起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2)思考: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三个词语。指名读。交流。(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学习1、2、3自然段

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请同学们细读1、2、3段。学生交流。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已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出示图片,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A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B“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C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吧。

六、拓展阅读

1、出示整首《水调歌头》,同学们轻声读读,课后你们自己去了解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2、阅读《丛书》中***

七、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但愿不是风所为 篇6

身居京城, 眼下最关心的不是有什么外国政要来访, 也不是城市又建了什么新的标志性建筑, 而是今天的空气质量怎么样, 污染指数是多少。近两年, 随着一波又一波的雾霾袭来, 人们对PM2.5已经心有余悸。不过从今年春末到现在, 雾霾天好像不像以前那么频繁了。是我们之前所做的工作起了作用吗?希望是。不过, 但愿不是风所为。

面对影响不断扩大的雾霾天气,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出台了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多项措施。京津冀等省市也在积极行动, 针对能源结构、工业企业排放、汽车尾气等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近期来看, 应该是收到了一些效果。这一点可以从环保部近日发布的74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数据得到印证:与去年同期相比, 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33.2%上升为36.4%, 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在6项监测指标中PM2.5下降13.0%、PM10下降9.8%、SO2下降24.1%、CO下降25.5%。这些数据也提高了我们下一步进行空气治理的士气和信心。

但是从环保部相关负责人的话语中, 我们还是读出了两点忧虑。一是北方地区, 特别了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达标天数仅为36.4%, 比重点监测的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要低23.9个百分点, 上半年空气质量较差的10个城市中京津冀地区竟然占了8个。二是在谈到74个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时, 该负责人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关措施的陆续落实, 和气象条件利好影响并列而谈。从这两点我们不难看出, 天气状况仍是空气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京津冀地区治理雾霾仍任重道远。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篇7

教学回顾:

一、破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理解的词语,在不理解的词语上打问号。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提示:谁,什么时候,想起了,写下了)

3、速读,找一找,在那个中秋佳节的夜晚,苏轼的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用着重号标出三个关键词。

三、精读感悟

苏轼的心情不断变化,思念(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字,走进苏轼的内心。

1、读1-3,想一想“心绪不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说一说,苏轼因为什么而“心绪不宁”,而思念弟弟。(中秋佳节应团聚,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众人皆欢欢喜喜,唯苏轼孤独看月;手足情深,分别已久,却远隔千里。)

2、读一读第四小节,联系上下文说说“埋怨”的意思,苏轼为什么会埋怨圆月?(因思念而睡不着,月圆人圆独我不圆。)关注省略号,尝试补充。

3、读一读5-6,联系上下文,推敲“宽慰”意思,想一想苏轼怎么会“宽慰了许多”?

诗文对照,师读诗句,孩子读课文,然后互换,想一想,如果你是苏轼的弟弟,听了他吟诵的诗,会对他说些什么。(尽量用上一些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四、朗读课文,总结

这是一篇特殊的课文,你以前学过这样的课文吗?像这样的课文,诗蕴藏在文中,让我们比较容易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后,我们读诗,也要这样联系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走进诗的意境。

反思:

把握线索,百毛皆顺。本文字数不多,但在少不更事的孩子读来,很乱,很苍白,无法体会到苏轼当时的内心。于是,我在整体感知时就让学生把眼球盯住这三个关键词。

寻找基点,适度拓展。“手足情深”“眼睁睁”是两个很好的拓展点,有助于学生走进课文感受兄弟间的深情,有助于体会苏轼强烈思念弟弟却无可奈何的无助心境。从哪些句子,你知道了他们“手足情深”?你和谁“形影不离”?你们俩一起干什么?如果你和这位好友、这个爱物分别七年,你的心情怎么样?用这样推己及人的移情让孩子走进课文。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篇8

《 但愿人长久》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大家一起寻找有关苏轼的其他诗词,在课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扎实训练 打造有效课堂——《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教学本文,我注重扎实训练:

一、以词引意

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理解词的意思,而这个意思就是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快地理解词意,从而加快背出呢?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意,接着再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引出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用小黑板出示内容,让学生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快速动脑记忆的过程,学生发现其实意思很好记,多读几遍,多比较几遍,大部分孩子就能把词意记住了。再花点时间背诵一下,就熟练了。

二、想象说话

本文可供训练说话表达的地方颇多,比如用“一起。。。。。。一起。。。。。。”造句,比如想象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比如苏轼还会埋怨些什么?比如创编词,等等。有的采用填空式激发,有的采用语言情境激发,有的采用回忆讨论式激发。学生们在王菲的《水调歌头》的音乐中,灵感得到激发,情感得到升华,表达也自然顺畅许多。

三、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教学到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苏轼的心绪不宁,我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讲了许多开心的往事,以此铺垫,用自己快乐的心境和苏轼的孤独情绪相比较,从而深切感受苏轼的惆怅。适当的拓展延伸,加快了学生的理解。

美国如何长久占据科学中心地位 篇9

美国成为科学中心的原因

20世纪, 美国借助着以自动化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以及后来的以电子技术广泛运用为特点的第四次产业革命, 成功实现了科学中心的转移, 坐上了世界科学中心的位置。美国在科学方面的崛起, 受益于本国政治、经济、思想等众多因素, 其中, 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科技创新精神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政策方面, 仅以对科学技术影响最为直接的教育政策为例。美国将起源于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在本国进一步发展成为创业型大学, 并且沿袭了德国的产业实验室, 在美国建立了科学园区和高科技园区。再者, 政府在其中充当了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者, 建立起庞大、规范、先进的科学基金体系、国家科研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值得一提的是, 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 美国非常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的交叉融合, 引领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得益于本国联邦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 美国在战后经济迅猛发展,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这一过程后, 美国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更是以每年4%的速度不断刷新着记录, 这样的增长竟然持续了106个月之久。美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正是在这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下不断前进, 发展壮大的。

在思想方面, 美国一直都是以创新为追求的目标, 开拓精神和技术创新引导着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并保证其兴盛不衰。由于受到各种资产阶级思想的薰陶, 美国人对于新生事物的宽容度和接受能力都相对较强。而在摆脱封建制度和宗教束缚的过程中, 无形的造就了他们的开拓和创业精神。加之, 政治稳定、经济富足的社会环境, 使得美国人民的那种冒险的、创新的民族精神, 进一步应用在了科学技术上。

美国科学发展现状

从美国成为科学中心至今, 已有两百年之久。现在美国仍占据世界科学中心的现实是无容置疑的, 无论是从科学家人数上, 还是在科学研究成果数量上看, 美国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科学霸主, 而诺贝尔奖就是最直接、最权威的证明方式。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 该奖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 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是全世界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奖项。

通过对近五年诺贝尔奖获奖情况的统计, 可以看出美国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其拥有大量的杰出科学家, 和对人类有着重大影响的科学成果。在获奖的美国科学家中, 还不乏美籍华人以及拥有美国国籍的外籍人士。可见, 美国科学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世, 不仅拥有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和科学技术成果, 还拥有着足以吸引世界各国优秀科学技术人员的优越条件。总而言之, 美国一直稳固着其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 并且在近期内无可撼动。

美国长久占据科学中心的原因

思想观念

成为科学中心的国家, 必然需要先进的生产力基础, 但更需要适合科学发展的哲学思想土壤。实用主义最早发源于美国, 作为美国的国家哲学, 其一直影响着美国人的思想观念。美国实用主义认为任何的理论和成果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任何一个研究成果都必须应用于实际且合理有意义。当代美国哲学比以往更加注重人类生活本身、人类生命意义和价值等问题, 影响着当代人类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用主义思想同时也深深影响着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理念, 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注重实效, 升华了美国精神, 进而成为美国工业文明的精神和理论支柱。

美国人拥有世界上最强烈的创新思想和意识, 但这种创新精神并非是与生俱来的, 这与美国的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更重要的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实用主义哲学宣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创造力, 这使得美国科学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极富求新求异精神, 这就是美国创新精神的源泉所在。创新思想是致使美国能够久居科学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使得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屡获成绩, 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拒绝雷同、求新务实, 一直都是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理念。一旦丧失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 其经济和技术也只是无用的沉重的死物而已。

经济状况

在经济方面, 美国享有很多个“最大”和“第一”等头衔, 他是拥有世界上最大贸易量的国家, 是世界上第一大生产国, 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而且美国的其他方面, 如运输业、矿产业, 以及国民收入水平方面, 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虽然经过了金融海啸等风波后, 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变得迟缓, 甚至有所衰退, 其经济制度更是多次受到责难,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美国仍是一个不容世界忽视的经济大国, 其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在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下, 发达且发展迅速的经济得以发挥其最大的效应, 在物质上强有力地扶持着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家政策

单从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政府性投入就不难看出, 一直以来, 美国的科学技术投资额可以媲美日、英、加、法、德、意六国科学技术投资总额。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增长, 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 将当年研发预算增加到1471亿美元, 将经济刺激计划中约15%的资金投向科学技术领域, 宣布把美国GDP的3%投入科研和创新, 并成倍增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等3家国家主要科研机构的经费。

除了在科学技术总投入上逐年成增长趋势, 美国对于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上的资金分配问题也在逐年进行合理调整。2003年, 布什政府将信息技术列为重要发展项目, 其研发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7%。而对于被称为“21世纪上半叶科技主宰”的生命科学, 美国十几年来不惜在财政上强劲投入, 使其在这方面的研究遥遥领先于世。从1985年到2002年,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年经费增幅平均达到196%。而在成功破解了人类基因组图谱之后, 2002年美国又适时地启动了“后基因组”研究战略, 将科研重点转向基因功能和蛋白质功能的探测。由于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具有长远和卓越的眼光, 美国总能及时捕捉到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研究领域, 确保自己在科学技术发展道路上始终保持着领导地位。这种超前创新的意识和做法, 支持着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不断领先, 将其他国家甩在后面。在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以来的200年间, 大多数国家仍处于不断跟进或提高自身科技发展水平的阶段, 无暇超越这个强大的世界科学中心。

科学教育

创新源于教育是美国社会的共识,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 美国对科学技术教育高度重视, 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培养。美国的教育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可谓独树一帜, 因为它是以一种自由市场精神运作的, 处在一种较为宽松、更为自由的氛围当中。独特的美国教育方式不强调死记硬背, 而是注重培养更高层次的思维技能, 尤其是实用能力。美国航空航天署等政府部门、大学院校和众多高科技企业, 长期在为中小学理工科教育提供各种培训机会。许多美国中学生还会利用暑期时间参加各种科学强化班。美国各种的教育基金、教育慈善项目、科学家演讲等, 都是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的手段。美国政府、高校、企业合力运用各种方式方法, 力求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除了本国科技人才的培养, 外来人才的流入更是增强了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移民至美国, 有数据显示, 他们在理科专业研究生中几乎占了一半。美国以拥有较开放的移民政策及宽容、友善的文化而著称, 并利用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实验设备吸引了更多的海外优秀人才。在这方面, 美国看似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度, 实则是一个狡猾的商人。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篇10

1.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屈、埋、偏、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2.教学重点/难点

1、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 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学生交流。

3、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出示课题:*

33、但愿人长久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1)学习生字

轼辙:读准字音(翘舌音)偏扁:辨别读音 廷:复习笔顺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谁)(谁)个别说

三、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自读体会、交流。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1)“皓月”是什么意思?

(2)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什么呢?

(3)齐读2——5小节。

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学生思考、交流

4、师:于是,苏轼写下了一首小诗,它成了流传千古之作。让我们好好地来诵读一番。

(1)以各种形式吟诵

(2)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古”查字典理解意思

“婵娟”通过课文后的注释来理解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3)对照解释背诵

四、拓展延伸,扩大阅读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诵读,配乐演唱。

2、师介绍苏轼以及苏轼的其它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课后习题

我国早在古代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月亮最亮的一天,慢慢地,人们就把祭月的习俗固定在了八月十五。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___________(měi lìdòng rén)的_____(chuán shuō)。我们最熟悉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其次是吴刚伐桂、白兔捣药。千百年来,人们对月亮有过无数想象。如今,我们已经知道,月球上_____无嫦娥和吴刚,_____没有玉兔和桂树,那里是一个________(huāng liáng)寂寞的世界。

(1)看拼音写汉字。(2)在短横线内填上关联词。(3)填空。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预习案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品尝( ) 观赏( ) ( )地品尝

( )地望着 ( )的月亮 ( )的感情

二、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⒈比喻亲兄弟感情深厚。( )

⒉形容彼此关系亲密。( )

三、造句

⒈……一起……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似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案

1、自由读课文,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2、这段后面是省略号,他省略了什么?

3、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探究案

一、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二、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检测案

一、先解释加点的字,再用课文中的语句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合:_________ 缺:___________ 全:___________

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__________ 婵娟:_____________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七06-24

但愿人长久课文讲解07-02

上一篇:团支书学期工作总结书下一篇:申请办公用品说明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