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 篇1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08-30 11:22:00 ]作者:徐立新编辑:studa110711-

[摘要] 自1999年开始,针对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全国县级审计机关正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对于合理、科学选拔使用干部,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由于受各地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改进,则很难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一、县级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审计工作的时间上存在问题。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应当遵循“先审后离”的原则。但在近年来的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项目是先离任后审计,存在为了得到评价和为了任用干部而委托审计部门走形式的现象。离任者已离岗,接任者也已经到位任职,有的离任者人走了好久才进行离任审计,时过境迁。这种先离任后审计,审计监督滞后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讲,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失去了考核、监督的意义,监督上的滞后,导致干部考察与使用“两张皮”。二是审计项目计划上存在问题。当前很多提拔调任的领导干部,多数都是经过组织严格考核,公示通过后任命的。这样,也往往使审计人员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虽然很重要,但也只是走过场而已,在这种心理前提下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只能是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三是审计对象上存在问题。不能完全做到在任期内相关领导干部都已应审尽审,不能完全体现公平;多数审计项目是临时上阵,总体审计的质量不能保证;大部分员工对领导干部公开赞扬的多,而客观批评的却很少,促使很多领导产生“审计走过场”的心理定势,因此很难体现经济责任的权威性。

四是审计内容上存在问题。看重财务数据,忽视理性分析;重问题,轻责任。看重问题罗列,忽视责任划分。审计内容重点不突出,审计质量难以提高,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雷同于常规审计,影响了审计效果。

五是审计方法上存在问题。目前主要采取了查阅、设举报箱、公告审计、座谈等方法。账外审计方法上下功夫不够,使审计的问题难以查深查透,审计质量无法提高。

六是审计成果利用上存在问题。通过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成为强化干部监督约束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在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力度方面,尤其是在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发挥重要作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不高,审计结果报告滞后于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目前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用人和审计严重脱节。其次,缺乏制度保障。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涉及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各个部门,由于没有严格规范的保障制度,使审计结果在运用时大打折扣。最后,审计结果运用的衡量标准不一致。由于审计结果运用中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导致有些审计结果很难适应当前改革用人机制和加强干部管理的需要。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是把离任审计监督的时间“关口”前移,逐步把离任审计变为任中审计,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监督。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而且还能防止和避免经济行为的“一错再错”;不仅能有效地保护干部,还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不仅能减少和避

免账目“技术处理”的假账,还能使审计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不仅能正确地考察干部队伍,还能为组织任用调整干部提供依据。审计实践证明,任中审计好于离任审计。二是审计项目的确定应具有能动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得以确定,应由相关组织部门“一家言”改为“多家言”,主要由组织、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等共同确定,审计机关应主动积极地参与项目计划的制订。对于变化比较频繁的部门组织,如政府、党委以及重点部门的领导任期审计由组织部门来确定,对于不经常变化的一般部门领导人任期审计则由审计机关确定,遇到特殊情况时,对某些被举报反映的单位领导人任期审计则由监察和纪检部门来确定。

三是审计内容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不但包括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还包括各项经济指标具体完成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的审计。在内容上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突出重点,主要包括:第一,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计合法性和真实性;第二,审计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政策执行情况、投资决策情况、廉政建设情况等,重点审计效益性。

四是审计方法的使用应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经济责任审计除使用审计的一般方法外,还可以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一是“看”,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基础设施等进行察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审计疑问,从而确定审计重点;二是“问”,围绕领导干部实施的经济行为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领导者施政情况;三是“访”,围绕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和施政行为,走访相关人员;四是“谈”,组织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员召开座谈会,全面收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职责等方面的情况。

五是合理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否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并不断取得预期效果,确保不流于形式,关键在于对审计结果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对被审计者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评价,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对于那些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认真履行经济责任,工作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表彰和宣传,而对于那些在任职期间严重违反财政财务收支规定,损公肥私或者玩忽职守,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警示、教育和制约。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合理的转化和运用,能有力地促进县级以下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 篇2

一、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指标参考评价体系。

经济责任指标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也是评价领导干部业绩的标准和尺度。由于目前的指标体系可操作性较差, 无法在行业或地区对同类企业进行合理评价, 各板块间的评价指标也因存在较多的客观因素而使指标本身的评价失去意义, 使审计工作完成后的审计评价无统一的评价口径和标准。

2、干部调动频繁, 审计时间紧, 影响审计质量。

近几年由于集团公司持续重组, 各单位及板块间大量的人事变动, 这给审计部门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带来很大的压力。离任审计工作基本上没有列入审计部门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 属于“计划外审计项目”。由于数量多、时间短、任务重, 这种一次性集中审计不利于对领导干部的经常性审计监督, 突击性审计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有的领导干部任期时间较长, 短时间内很难将其“家底”摸清, 无形之中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审计内容涉及面广、重点不突出。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涉及资产负债审计、、财务收支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业绩指标考核等方方面面, 由于审计内容涉及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而现有审计资源仅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 常把离任审计等同于一般性财务收支审计, 往往忽略对离任者业绩和应负责任的评价, 或是评价不到位。要不就是对离任者“德、能、勤、绩”的全面评价, 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持, 工作中看似面面俱到, 实际重点内容不突出, 没有真正达到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4、审计处理难、处理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从近几年来完成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看, 各项实施离任的审计项目多数是宣布离任后的审计, 干部任用工作程序强调, 组织作出决定之后, 干部要尽快到位, 往往是干部任新职一段时间后, 离任审计结果才出来。“新官不理旧账”离任者已晋升或“告老还乡”。就成了接任者默认的“潜规则”, 加之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 使查出的问题和建议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和采纳, 致使部分老生常谈的问题屡查屡犯, 没有真正达到审计效果。

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l、建立健全审计制度, 进一步完善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经济责任审计已逐步成为一项制度化的专项工作。近几年制度化的进行离任审计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离任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的空白, 但内容仍不具体。应尽快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考核体系, 并结合已取得的审计实际案件, 规范、细化不同行业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基本内容, 制定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门的文书格式, 以有利于评价考核, 具有可操作性。

2、要突出审计重点内容, 抓住主要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要在短时间内对离任者进行监督和评价, 其主要内容审计涉及,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财务收支的真实性等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公正的评价, 要求我们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编写出适合某单位的审计方案, 并紧紧围绕审计方案实施审计, 在此基础上对离任者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加强各部门有效的沟通协调合

机制, 使审计结论及建议能得到及时采纳和整改。经几年的离任审计来看, 往往产生问题的根源涉及制度的建立情况、执行过程、监督过程等方面, 而现行的审计结论无法和具体的实施部门进行沟通, 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 使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各经营单位造成审计处理不力或无法处理的假象。使审计的问题和建议不能有效得到规范和解决, 造成屡查屡的结果。应加大对查出问题的整改力度, 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如发现重大的问题线索, 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 进行跟踪审计监督, 将审计结果报告作为考察干部廉洁从政的重要依据, 归入干部廉政档案, 对于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 应及时进行追究处理。

4、要加强审计队伍的自身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 问题 对策

1、县级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审计工作的时间上存在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应当遵循“先审后离”的原则。但在近年来的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项目是先离任后审计,存在为了得到评价和为了任用干部而委托审计部门走形式的现象。离任者已离岗,接任者也已经到位任职,有的离任者人走了好久才进行离任审计,时过境迁。这种先离任后审计,审计监督滞后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讲,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失去了考核、监督的意义,监督上的滞后,导致干部考察与使用“两张皮”。

1.2、审计项目计划上存在问题

当前很多提拔调任的领导干部,多数都是经过组织严格考核,公示通过后任命的。这样,也往往使审计人员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虽然很重要,但也只是走过场而已,在这种心理前提下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只能是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1.3、审计对象上存在问题

不能完全做到在任期内相关领导干部都已应审尽审,不能完全体现公平;多数审计项目是临时上阵,总体审计的质量不能保证;大部分员工对领导干部公开赞扬的多,而客观批评的却很少,促使很多领导产生“审计走过场”的心理定势,因此很难体现经济责任的权威性。

1.4、审计内容上存在问题

看重财务数据,忽视理性分析;重问题,轻责任。看重问题罗列,忽视责任划分。审计内容重点不突出,审计质量难以提高,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雷同于常规审计,影响了审计效果。

1.5、审计方法上存在问题

目前主要采取了查阅、设举报箱、公告审计、座谈等方法。账外审计方法上下功夫不够,使审计的问题难以查深查透,审计质量无法提高。

1.6、审计成果利用上存在问题

通过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成为强化干部监督约束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在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力度方面,尤其是在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发挥重要作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不高,审计结果报告滞后于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目前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用人和审计严重脱节。其次,缺乏制度保障。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涉及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各个部门,由于没有严格规范的保障制度,使审计结果在运用时大打折扣。最后,审计结果运用的衡量标准不一致。由于审计结果运用中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导致有些审计结果很难适应当前改革用人机制和加强干部管理的需要。

2、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2.1、把离任审计监督的时间“关口”前移,逐步把离任审计变为任中审计,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监督。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而且还能防止和避免经济行为的“一错再错”;不仅能有效地保护干部,还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不仅能减少和避免账目“技术处理”的假账,还能使审计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不仅能正确地考察干部队伍,还能为组织任用调整干部提供依据。审计实践证明,任中审计好于离任审计。

2.2、审计项目的确定应具有能动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得以确定,应由相关组织部门“一家言”改为“多家言”,主要由组织、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等共同确定,审计机关应主动积极地参与项目计划的制订。对于变化比较频繁的部门组织,如政府、党委以及重点部门的领导任期审计由组织部门来确定,对于不经常变化的一般部门领导人任期审计则由审计机关确定,遇到特殊情况时,对某些被举报反映的单位领导人任期审计则由监察和纪检部门来确定。

2.3、审计内容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不但包括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还包括各项经济指标具体完成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的审计。在内容上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突出重点,主要包括:第一,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计合法性和真实性;第二,审计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政策执行情况、投资决策情况、廉政建设情况等,重点审计效益性。

2.4、审计方法的使用应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经济责任审计除使用审计的一般方法外,还可以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一是“看”,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基础设施等进行察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审计疑问,从而确定审计重点;二是“问”,围绕领导干部实施的经济行为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领导者施政情况;三是“访”,围绕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和施政行为,走访相关人员;四是“谈”,组织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员召开座谈会,全面收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职责等方面的情况。

2.5、合理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否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并不断取得预期效果,确保不流于形式,关键在于对审计结果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对被审计者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评价,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对于那些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认真履行经济责任,工作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表彰和宣传,而对于那些在任职期间严重违反财政财务收支规定,损公肥私或者玩忽职守,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警示、教育和制约。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合理的转化和运用,能有力地促进县级以下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 篇4

摘要:为了顺应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至今,无论在审计理论还是审计工作中都有了巨大的转变,国家对此方面审计工作的重视也是与日俱增。2010年两办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实规定》),2014年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审计内容、审计评价、审计报告、结果运用及组织领导和审计实施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起到了里程碑作用。在社会转型和国有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经责审计特别是国企领导干部经责审计面临的新问题不断涌现出来,亟待审计人员去解决,其中的核心问题便是责任如何界定。本文就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究,首先文章阐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概念,然后讨论了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现阶段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责任界定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奋斗在国企经责审计战线的同仁们贡献出自己的分寸之功。

关键词: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责任界定

一、经济责任审计和责任界定的相关概念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中第三条指出“本细则所称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这是该细则给出了具体的解释,但是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把握却不尽相同。经济责任审计是基于但又明显区别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是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及其效果等重大决策开展的审计,同时包括对内部控制、可持续发展性等问题的监督,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

经济责任界定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履职范围”和“尽责情况”,“履职范围”即国有企业领导人明确要做的本职工作,“尽责情况”即强调履责的程度。二是针对国企领导人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权责一致原则,根据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充分考虑相关事项的历史背景、决策程序等要求和实际决策过程,以及是否签批文件、是否分管、是否参与特定事项的管理等情况,依法依规认定其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所以相关部门和人员在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要有审计的侧重点,首先还是要把好“经济关”,间接起到优化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目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主要从以下三点体现出来。

(一)准确、客观地对领导干部工作成绩进行评价

开展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可以深入分析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相关的经济指标等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考核,进而准确评价其任期工作业绩。这样做能够间接促进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踏踏实实做事,有效控制和防范一些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为廉政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建立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之上的,是以调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履行经济责任为落脚点。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有效督促企业进一步优化自身监督制约机制,而且还能够使领导干部加强纪律观念,实现自我约束和完善,为廉政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有利于经济责任的明确

由于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所有的问题最终都会进行责任界定,包括对分管领导责任也会明确。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划清前后任的责任,确保工作交接顺利进行,保证工作的连续性,而且还能够帮助继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企业内部情况,为其构建正确的管理思路提供一定依据,尽可能地缩短其适应期。

三、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都非常重视,各级政府为了能够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微观角度出发,国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间接起到了有效维护了财经秩序的作用,控制和防范了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从宏观角度出发,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但是现阶段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责任界定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此项工作顺利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统一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

根据《实施细则》,对领导人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应该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充分考虑相关事项的具体情况,从而认定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同时对三种责任所涉及的具体情形进行了区分,但关键在于《实施细则》对各种具体情形的之间的界定并不清晰,这就导致审计人员容易做出较为笼统、模糊的审计结论,经常定性为主管责任与领导责任,定性为直接责任的较少,针对性不强,不能根据具体问题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和防范风险。

(二)“先离(任)后审”不利用审计工作的开展

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先离后审”及“先任后审”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种滞后审计现象,降低了被审计单位和离任人员对审计的重视程度,同时也给审计部门实施审计增加了难度。有时会对审计人员核查、取证造成诸多不便,不利于审计人员掌握真实情况和顺利开展审计工作,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并形成了一定的审计风险。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审、用两张皮”的状况,降低领导责任界定对领导评价的影响,阻碍了审计结果的利用。

(三)国资管理部门监管考核制度松弛

一个企业良好的控制环境应该是决策权、监督权与执行权之间形成相互的制衡关系,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权利的滥用,所以在国企的经营流程中,处在监督管理环节的国资委至关重要。2004年国资委开始在国有企业中启动董事会试点工作,至今为止已有大部分的国有企业已经成立董事会,为的就是打破传统的“一把手负责制”,解决“人治”带来的种种问题。但是国资委并没足够的动力以及决心打破利益集团的封锁和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导致现在国企高层中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甚至党委书记的现象比比皆是,其权力较大,影响监事会制约机制作用的发挥,同时国资部门对下属国企平时的考核制度又不严格,常处在放养状态,国有企业实质上并没有摆脱“家长式”的“一把手负责制”,容易造成其权力的滥用,不利于界定责任。

(四)未严格执行“三重一大”

2010年7月两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中指出,“三重一大”指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三重一大”是实现决策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但是现实情况中国企对“三重一大”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由于每个企业的自身情况不同,执行不力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政府行政干预,有的是领导盲目决策,未进行充分研究,决策程序不规范,导致责任划分不清,再还有部分国企,虽然“三重一大”经过会议集体讨论,但是会议记录制度不健全,也会导致后期决策出现问题时难以对责任进行清楚的划分。

四、关于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的一些对策

(一)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界定标准

相关部门还是应该进一步细化《实施细则》中的相关条例,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使审计人员在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准确、及时地对相关内容进行评价和监督,让政策真正的落地有声,更好的促进国企监管考核体制的完善,明确经济责任,最终达到控制和防范企业风险,促进企业实际效益提升的目的。

(二)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充分运用

通过建立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首先,审计部门在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同时,要加强与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的沟通,部门间配合联动、统一组织、分工协作,形成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合力,并形成长效机制;其次要规范、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作为对领导人员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重要依据。组织部门作为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牵头单位,要提前向审计部门提供拟审计对象名单,合理安排免、审、任的时间差,为审计部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纪检监察部门应向审计部门提供被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及时调查处理审计移交的有关问题。这样可以将审计监督、干部管理和纪律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有侧重,有效地发挥各部门优势,确保审计成果的科学有效利用和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有利于责任正确界定。

(三)进一步完善国企监管考核体制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准确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科学界定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监管边界,建立监管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现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大力推进依法监管,着力创新鉴定方式和手段,改变行政化管理方式,考核体系和办法,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责任界定提供充分的依据。

(四)加快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

建议国企对“三重一大”事项的界定应尽可能包括量化标准、备案登记制度、严密的决策程序和审批制度,为有效执行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建议其完善相应的会议记录和会议纪要制度,这样可以使得“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出现问题时,责任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界定。

通过开展国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同时能准确客观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及责任界定,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的经营业绩,增强领导人员的责任意识,促进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最终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 篇5

·安阳县工商局 田仲智

内部审计是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或部门、单位指定的法律、政策、制度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查明其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而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接受干部管理部门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等有关政策,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对企业或政府部门领导人任职期间或离任时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的一种审计活动。其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受托性,它一般是接受干部管理部门委托开展工作。二是专一性,主要体现在审计时间、范围、内容和审计对象的专一性。三是事中、事后审计,这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因为对责任人履行职责的情况无法也不可能进行事前审计。四是主要职能是评价,即对被审计人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价,为管理部门提供考核、使用干部的依据。可见,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贯穿在整个经营者任期的全过程,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强、内容多、要求高、责任重大。2010年12月新颁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对于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

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规定》的第四十一条中明确提出了“部门和单位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这就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为此,笔者就目前我国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调研,观点如下:

一、目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是审计工作的时间上存在问题。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应当遵循“先审后离”的原则。但在近年来的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项目是先离任后审计,存在为了得到评价和为了任用干部而委托审计部门走形式的现象。离任者已离岗,接任者也已经到位任职,有的离任者人走了好久才进行离任审计,时过境迁。这种先离任后审计,审计监督滞后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讲,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失去了考核、监督的意义,监督上的滞后,导致干部考察与使用“两张皮”。

二是审计对象上存在问题。当前很多提拔调任的领导干部,多数都是经过组织严格考核,公示通过后任命的。这样,也往往使审计人员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虽然很重要,但也只是走过场而已,而大部分员工对领导干部公开赞扬的多,而客观批评的却很少或不敢,使审计人员有时难以掌握真实情况,使很多领导产生“审计走过场”的心理定势,因此很难体现经济责任的权威性,更难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三是审计项目内容上存在问题。看重财务数据,忽视理性分析;看重问题明细,忽视任期效益,看重问题罗列,忽视责任划分。财务审计内容重点不突出,审计质量难以提高,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雷同于常规审计,影响了审计效果。

四是审计方法和标准上存在问题。目前主要采取了查阅、设举报箱、公告审计、座谈等方法。账外审计方法上下功夫不够,使审计的问题难以查深查透,审计质量无法提高。不同单位、不同行业的领导干部的审计标准和政绩评价标准不统一,导致在认定经济责任划分时特别的个人责任划分时审计单位和领导者往往存在分歧。

五审计成果利用上存在问题。首先是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不高,审计结果报告滞后于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其次是缺乏制度保障。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多个各个部门,由于没有严格规范的保障制度,使审计结果在运用时大打折扣;最后是审计结果运用的衡量标准不一致。由于审计结果运用中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导致有些审计结果很难适应当前改革用人机制和加强干部管理的需要。

六是内部审计存在先天不足。一是难以引起领导者重视,表现为很多领导者认为内审部门又不直接创造效益,有没有都行,或者和财务部门混为一体;二是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严肃,表现在领导配备使用内部审计人员常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甚至有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严重不足的人员也被配备为审计人员;三是内部审计职能过于狭窄,表现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缺失,致使在空间上内

部审计人员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及决策领域,在时间上内部审计绝大多数都是事后审计,几乎不涉足事中审计;四是内审人员立场易受影响。表现审计人员敬业精神不强,觉得与审计对象都是一个部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何必得罪人呢,致使经济责任审计不全面、不细致,追查不深入,结论不真实,从而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高;五是领导用人意图与审计结论脱节,表现在审计结论在领导用人因素方面只占一小部分,特别是遇到用人唯亲(钱)情况时,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就更显得更为苍白。

二、针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先审后离,广泛开展任中审计

针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监督滞后、审计结果难以有效运用以及审计任务相对集中等问题,今后应认真贯彻“先审后离”制度,积极推行任中审计。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开展任中审计后,可以科学确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审计哪些部门(单位),审计哪些内容,审计哪些重点事先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了离任审计被动、盲目的弊端。而且,按照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将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审计调查等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避免了重复审计,实现了审计成果互用和资料共享节约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效率。

2、突出重点,进行定期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情况复杂、要求很高,内审部门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一个部门的全部重要指

标进行审核和作出评价。因此,必须突出重点,对其进行定期审计。有重点地对重点部门(单位)进行定期审计。对财政财务收支数额和政资金分配权较大的、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部门的领导干部定期安排经济责任审计,掌握基本情况。并通过定期审计,将这些部门的基本情况、基础数据和有关的财政、财务数据等进行分类汇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实施监控,使审计人员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流向和基本情况,分析审核其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并对照检查其内控制度、行业政策和发展状况、执行财经纪律等情况,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动态管理。

3、针对性选择,确定审计内容重点。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不但包括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还包括各项经济指标具体完成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的审计。在内容上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突出重点,主要包括:第一,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计合法性和真实性;第二,审计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政策执行情况、投资决策情况、廉政建设情况等,重点审计效益性。

4、形式多样,采取有效审计方法。经济责任审计除使用审计的一般方法外,还可以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一是“看”,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基础设施等进行察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审计疑问,从而确定审计重点;二是“问”,围绕领导干部实施的经济行为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领导者施政情况;三是“访”,围绕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和施政行为,走访相关人员;四是“谈”,组织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员召开座谈会,全面收集领导干

部任职期间履行职责等方面的情况。

5、提高质量,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

通过离任审计、任中审计和重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应在促进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其特殊作用,而这些最终都体现在审计成果的运用上。充分运用审计成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重视审计结果利用工作,把审计结果作为宝贵的资源加以利用。要坚持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结合起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入;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核评价结合起来,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成为科学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重要依据之一;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整改工作结合起来,督促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并跟踪检查整改情况,切实纠正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综合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剖析原因,特别是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注意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解决和预防的措施;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结果公示制度结合起来,让单位员工通过关注审计结果,参与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来;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结合起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6、制定制度,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一是领导者要对内部审计充分重视,制定有明确目标切实可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使其能独立行使内部审计权,提供真实有效的审计报告,并将经济责任

审计结论作为作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二是在用人、经营决策时,让内部审计部门参与进来,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三是形成合力,有效组织人事、纪监和内审部门,联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总之,有效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将强化了企业或政府部门领导人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也可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可以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也为干部管理部门科学合理考察、选拔和任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审计结果逐步科学合理化,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 篇6

(一)预算编报不实或不完整

表现形式:是指部分收入和支出未纳入部门预算的行为。

政策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二十九条“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也不得将上年的非正常收入作为编制预算收入的依据。” ②《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编报和核批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文字〔1998〕10号)第一条“

2、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4、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按规定将应列入预算的各项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遗漏。”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第七条“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二)违反规定编制预算;”

(二)挤占挪用预算资金

表现形式:将财政拨入的事业费、专款等改变用途,用于其他支出。

定性依据: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第五十七条“ 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应当按照预算科目执行。不同预算科目间的预算资金需要调剂使用的,必须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报经批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第六十二条 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不得挪用;确需作出调整的,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

处理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二)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三)违规调整预算

表现形式:是指自行将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进行调整,改变支出科目、数额的行为。

政策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第五十七条“ 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应当按照预算科目执行。不同预算科目间的预算资金需要调剂使用的,必须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报经批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1995]第186号)第六十二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不得挪用;确需调整的,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第七条“……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 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三)违反规定调整预算;”

(四)超预算列支人员和公用经费

表现形式:单位人员、公用经费实际支出超出预算额度。

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1995]第186号)第三十八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 处理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1997]第231号)第五十二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区别情况对违法取得的资产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责令限期缴纳、上缴应当缴纳或者上缴的财政收入;

(二)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四)责令冲转或者调整有关会计账目;

(五)采取其他纠正措施。”

(五)虚报人员编制骗取财政经费

表现形式:是指单位不按实际人数,多编人员经费预算,虚增人员编制,骗取财政经费的行为,包括人员减少,仍按原人数编制预算;对离岗从事其他活动创收的人员,仍编制预算等。

政策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1995]第186号)第十七条“各部门、各单位编制预算草案的依据:

(四)本部门、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九条“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 3 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处理处罚依据:①《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1997]第231号)第五十三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依照本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对违法取得的资产作出处理;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被审计单位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审计机关认为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向有关部门、单位提出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建议。”

(六)虚报、虚列部门预算支出

表现形式:以虚假的业务支出虚报、虚列部门预算支出。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九条“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处理处罚依据:①《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 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1997]第231号)第五十二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区别情况对违法取得的资产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责令限期缴纳、上缴应当缴纳或者上缴的财政收入;

(二)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四)责令冲转或者调整有关会计账目;

(五)采取其他纠正措施。”

(七)应缴未缴财政专户

表现形式:是指部门、单位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预算外资金)、罚没收入,未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未实行收支两条线,坐收坐支的行为。

政策规定:①《湖北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第十条“部门和单位取得的预算外资金必须足额缴入同级财政专户。” ②《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若干规定》(财综字[1999]87号)第二条“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按财政部门规定全额上缴国库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处理处罚依据:①《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财政部财综字[1996]104号)第四十三条“各部门和各预算单位原单位资金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按违反财经纪律或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二)预算外资金不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

②《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2000]国务令第281号)第十四条“不按照规定将行政事业性收费缴入国库或者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八)隐瞒转移预算外收入

表现形式:是指采取各种方式隐瞒、转移单位预算外收入的行为,包括将预算外收入存入本单位银行账户;未经财政部门同意,擅自开设预算外资金账户;将预算外资金收入记入往来款科目;暂存在所属单位账户上或者另设账户单独核算,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等。政策规定:①《湖北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第十条“部门和单位取得的预算外资金必须足额缴入同级财政专户,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除外。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设立预算外资金账户,不得公款私存、设置账外账。” ②《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第七条“……严禁将预算外资金转交非财务机构管理、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和公款私存。” 处理处罚依据:①《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第八条 “对隐瞒财政预算收入,将预算资金转为预算外的,要将违反规定的收入全部上缴上一级财政。同时,要追究有关部门和本级政府领导人的责任,依据情节轻重给予处分直至撤销其职务。” ②《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第四条“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隐瞒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二)滞留、截留、挪用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九)应缴未缴预算收入

表现形式:是指应纳入预算的各项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未按规定上缴国库或财政,或者截留、动用应当上缴的预算收入的行为。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六条“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将应当上缴的预算资金及时、足额地上缴国家金库,不得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第四条“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隐瞒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二)滞留、截留、挪用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十)预算内转预算外

表现形式:是指部门、单位将收取应上缴的预算内收入转作预算外收入的行为。

政策规定:《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财政部财综字[1996]104号)第四十三条“各部门和各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按违反财经纪律或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一)隐瞒财政预算收入,将预算资金转为预算外资金;” 处理处罚依据:①《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第三条“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补收应当收取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五)擅自将预算收入转为预算外收入;” ②《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 第四十四条 “

(一)属于第一、二款的,要将违反规定的收入全部上缴上一级财 政。同时,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依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直至撤销其职务”;《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第十条 “….,或者将预算内资金划转为预算外资金,违反财政法规款额在10万元以上,或者不足10万元、但是情节严重的,对单位给予警告,并可处以相当于违反财政法规款额10%以下的罚款;对责任人员给予记过以下的行政处分。前款违反财政法规款额较大、情节严重的,对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可处以相当于违反财政法规款额30%以下的罚款;对责任人员给予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并可处以相当于本人1个月基本工资以下的罚款。”

(十一)截留应拨所属下级单位预算(外)资金 表现形式:是指主管部门将财政拨入所属单位的事业费、专项拨款等预算资金及财政专户返还的预算外资金等滞留挂账本级财务或者少拨、不拨的行为。

政策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七条“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执行;” ②《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本级政府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不得挪用;确需调整的,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四十九条“主管单位收到财政专户核算的预算外资金属于应返还所属单位的部分应及时转拨所属单位,不得在暂存款挂账。”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 8 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三)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

(十二)违规集中下属单位资金

表现形式:是指主管部门、单位未经有权部门批准,以各种名义从下属单位集中资金的行为。

政策规定:《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财政部财综字[1996]104号)第十二条“预算外资金包括以下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四)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的管理费及其他资金。”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三)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

(十三)违规使用预算外资金

表现形式:是指不按规定使用预算外资金的行为,包括用预算外资金炒股票、炒房地产、进行期货交易、拆借资金等;超过规定标准,用预算外资金发放奖金、津贴、补贴、实物;未经有权部门批准,用预算外资金购置专控商品;未经有权部门批准搞计划外固定资产投资等。

政策规定:《湖北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第十三条“预算外资金必须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

(一)用于公共工程和社会公共事业等专项预算外资金,应当专款专用,单独核算,支出结余结转下专项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二)用于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和福利开支的预算外资金,应按照规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开支;用于公用经费的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核实拨付。

(三)用于基 本建设的预算外资金,应事先经财政部门审查其资金来源,再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立项手续。”第十四条“禁止用预算外资金从事股票、期货、房地产等交易活动。” 处理处罚依据:《湖北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发放工资、奖金、补贴和福利,或者擅自改变专项资金用途的,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可处以违法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第三十一条“用预算外资金从事股票、期货、房地产交易活动的,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没收违法资金和违法收入,并处以违法金额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四)向非预算单位拨款

表现形式:是指将预算或项目资金拨付或者存入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所属经济实体、行业协会、其他业务往来单位等非预算单位,作暂存款或经费的行为。

政策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八条“ 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资金,应当按规定的用途使用……”

处理处罚依据: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七十五条“隐瞒预算收入或者将不应当在预算内支出的款项转为预算内支出的,由上一级政府或者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责令纠正,并由上级机关给予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②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 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二)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十五)设备及器材购置未经政府采购

表现形式:是指单位在购置设备及器材时,未办理政府采购手续、不按政府采购程序而自行购置的行为。政策规定:《关于印发〈湖北省省级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程序暂行规定〉的通知》(鄂财采发[2004]11号)第二条“省级所有预算单位(包括一级、二级、三级等预算单位,含垂直管理部门在市县单位,统称采购人)使用财政性资金或与财政性资金配套采购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都要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上报政府采购计划,实施政府采购。”

处理处罚依据: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31号)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区别情况对违法取得的资产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二)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

(四)责令冲转或者调整有关会计账目;

(五)采取其他纠正措施。” ②中共湖北省纪委《关于印发<关于违反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行为的党纪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的通知》(鄂纪发[2003]13号)第三条“采购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给予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党内警告或严重警告,行政警告至记大过处分:

(一)应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计划而未编制的;

(二)不按规定内容编制政府采购计划的;

(三)无政府采购预算、计划擅自采购的;

(四)不按政府采购预算、计划采购的;

(五)应当实行集中采购的政府采购项目,不 委托集中采购机构自行采购的;

(六)以其他各种理由规避政府集中采购的。”

(十六)无预算采购

表现形式:是指单位在无政府采购预算的情况下,实施采购项目,挤占其他财政性资金的行为。

政策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六条“政府采购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按照标准考核、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五)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十七)应当集中采购项目而自行采购

表现形式:是指单位采购项目按规定应纳入政府采购进行集中采购,而自行进行采购的行为。

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七条第三款“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实行集中采购。”第十八条“采购人采购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

处理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七十四条“采购人对应当实行集中采购的政府采购项目,不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实行集中采购的,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停止按预算向其支付资金,由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依法给予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分。”

(十八)规避公开招标采购

表现形式:是指单位应当采用公开招标而擅自采用其他方式采购,化整为零或者采取其他措施规避公开招标的行为。

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政府采购采用以下方式:

(一)公开招标……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第二十七条“采购人采购货物或者服务应当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其具体数额标准,属于中央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国务院规定;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因特殊情况需要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的,应当在采购活动开始前获得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第二十八条“采购人不得将应当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货物或者服务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 处理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七十一条“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给予处分,并予通报:

(一)应当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而擅自采用其他方式采购的。”

37、隐匿、销毁、伪造、变造采购文件

表现形式:是指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违反规定隐匿、销毁应当保存的采购文件或者伪造、变造采购文件的行为。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四十二条“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对政府采购项目每项采购活动的采购文件应当妥善保存,不得伪造、变造、隐匿或者销毁。采购文件的保存期限为从采购结束之日起至少保存十五年。采购文件包括采购活动记录、采购预算、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标准、评估报告、定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质疑答复、投诉处理决定及其他有关文件、资料。” 处理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七十六条“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违反本法规定隐匿、销毁应当保存的采购文件或者伪造、变造采购文件的,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共性问题举例

2010年,我办共组织完成了15家单位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发现的问题各不相同,但也有存在共性的问题,下面我给大家来说一说。

(一)保险的问题

按照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要求,我厅部分事业单位参加了事业单位养老统筹,为单位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事业单位养老统筹的相关文件规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分别按照缴费工资基数的28%和3%缴纳,职工个人应承担缴费工资基数的8 %和1 %。这次审计的15家单位中,办理职工养老统筹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单位办了,有的未办,但是已经办了的单位,应由职工个人承担的部分,全部由单位承担了。

(二)奖金和津补贴发放的问题

2006年实行工资改革后,公务员工资由职务工资、级别 工资、津贴补贴、工改保留、住房补贴和电话补贴六部分组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由职务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工改保留、住房补贴和电话补贴六部分有组成。

目前,公务员工资套改已全部到位;事业单位的职务工资、岗位工资已套改到位,但绩效工资一直没有政策出来,因而事业单位实际工资组成为职务工资、岗位工资和套改前的各项补贴津贴。

通过对上述15家单位的审计,各单位的奖金发放基本上是参照厅机关发放的标准发放,津补贴也是参照公务员标准发放,首先来说。这种做法本身,政策依据就不充分;同时,有些单位除了按公务员标准发放以外,另外原来事业单位保留的经补贴也在发,这一条就更不合理了。

(三)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部分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不太规范,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未计入固定资产账。

(四)原始单据的问题

有些单位会计凭证中银行结算单据不全;对外拨款没有收款单位的收款收据;还有的单位用借款冲减应付账款,凭证后无任何附件和经手人。

(五)会计核算的问题

①收支挂往来。有的单位2009年收厅电子政务网建设经费75万元,只将13万元记入事业收入,其余62万元挂在应付账款;还有的单位2007年收其他单位款项17.83万元,未作收入,挂在其他应付款;有的单位2008年支付物 15 业等费用2.2万元、发放目标责任奖1.8万元,未作事业支出,直接冲减其他应付款。②明细账核算的明细科目设置不全。如有的单位往来明细账未设置三级科目,不便于清晰核算资金往来。

(六)招待费、会议费、宣传印刷费的问题。招待费的问题,如果说单位一点没有也不正常,但是数额太大了也是不行的,这个问题就要各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既要把事情办好,又要厉行节约。还有会议费、宣传印刷费等,这些开支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

(七)出借资金的问题。

有的单位将暂时不用的钱拿出去款给企业周转,从中收点利息。这件事从出发点好像是为单位创收,但是这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第十一条规定(未经国务院银监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

(八)“白条”报账的问题。

所谓白条,就是指非正式的发票,包括在街上买的一些收据,还有自制的领款单等。例如,单位职工或者家属生病了(包括领导在内),为了体现组织的关怀,就需要去看望一下。有时需要买点营养品或者给少量的现金,那么这笔帐该怎么报呢,买营养品好说,有发票,那么给现金就不可能有发票了,这时,单位一般就用领款单处理,领款单上也有经手人、复核人员、还有领导签字。这个问题怎么看呢,从 16 开支的真实性来看,一点问题都没有,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合法性来说它确实属于白条。每次我们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时,他们也经常和我们一起探讨,究竟如何处理更好,说实在的,我们也没有更好的建议。还有清运院内垃圾、发放演出补贴、发放植树补贴等均用“白条”,“白条”报账。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 篇7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的审计对象是医院领导干部, 是对其在任职期间及职权管理范围内所担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审查。 审计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涉及到其管理和资金的使用,还包括因资金运作而做出的决策、制度贯彻落实及相关活动等。 同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审计部门的自身法定职能,还是医院监督管理干部的重要手段之一,审计结果直接与干部奖惩、任用、选拔挂钩。 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医院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部门开展的专业审计。 无论是审计主体、 审计内容,还是其审计的目的都具有特殊性。

二、医院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一)开展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能有效促进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发展

医院有着丰富的卫生、人力等资源,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促使各级领导进一步优化医院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医院的经济责任审计,是贯穿于各级领导整个任职过程中,也贯穿于医院整体的经营活动过程中。 因此医院开展内部审计,不仅有利于医院发现自身管理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自身经营管理中的不足,同时还有利于医院领导自我约束,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促使医院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 促进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良性发展。

(二)开展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的加强医院的内部监督力量

医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医院内部监督监察的一种创新。 通过对医院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更好地考察使用干部,从根源上起到了防腐的作用。 同时,医院采用的公开选拔、竞聘等干部选拔机制,需要用审计等手段进行必要筛选监督,确保选择的干部能够更好的履行职责。 对于调离、退休的干部来说,也能够更好地掌握其任职期间的工作情况,更能合理评判其经济责任。 通过审计监督,能够更好地落实好党风廉政责任制,有效加强医院内部各项监督,杜绝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医院经济责任审计认识和审计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虽然大多数医院开展了内部审计,但是有的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和意义却了解不深,重视程度不够,加之缺乏专门的审计人才, 多是由财务人员兼任,且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素质不高,加之缺乏相关的培训学习,导致医院内部审计无法发挥其重要作用,不能有效开展各项审计活动,也影响到了其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另外,还有少数人, 法律观念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对待工作不严谨, 甚至徇私舞弊, 发生违法违规行为, 例如有的管理者对流失的固定资产,进行财务核销处理,而不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使资产盘点成为形式, 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和审计风险。

(二)医院内部审计制度、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医院的内部审计内容庞杂, 如考核业务科室领导的工作完成情况和医疗资源利用情况, 医院职能部门领导的运行成本使用情况和财经纪律遵守情况等等。 虽然很多医院虽然制定了内部审计制度,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审计程序和模式。

(三)医院经济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同于其他财务工作, 是一项风险系数高的工作,因为它要评定的不仅仅是业绩,更重要的是对责任人的评定,评价不当可能影响被审计人的前途等等。 但是目前大多数医院都缺乏一套较为明确的责任划分体制,对医院领导,特别是涉及较多岗位的中层领导干部以及一些业务繁忙的科室,都没有明确的落实岗位经济责任制, 忽略了对诸如固定资产监管等经济方面上的监管。 这就造成了权力和责任不清,固定资产浪费流失严重,而且一旦出现问题,无法清楚的界定责任,加上审计手段、会计信息、内控系统等不完善,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较高的审计风险。

四、强化医院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领导,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素质

医院领导应该进一步强化对医院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充分认识到它对促进干部履职尽责的重要意义, 真正将审计结果与干部监督联系起来。 要将经济责任审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促进审计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其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要强化专业人员配备,并加强对审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而作为审计从业人员自身,也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为医院领导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合理评价领导管理效益。 另外,在审计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客观公正,不做徇私舞弊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进一步完善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机构

医院要严格执行所国家和单位内部所制定的审计制度, 认真履行相关审计程序。 要按照“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严格组织任命程序。 要全面开展审计工作,除了开展效益审计,还要开展其他相关审计,并依据审计结果,对医院内控制度、财务制度的严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估测试,及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促使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能有效进行,使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约束核心作用。 同时要成立专门的审计机构,明确审计部门的责任与权限,配备相应的专业审计人员,确保医院各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权威性,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标准,明确经济责任制

医院要根据各部门职能,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制,明确在财经管理中各级领导的权力和责任,不断健全医院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通过对各级领导在任期内经济责任指标完成情况的审计, 进一步强化医院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 促使各级领导不断提高自身经济管理水平和廉政管理,为更好地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创造良好的氛围,也为责任追溯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琼.分析探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J]现代商业.2010.(11)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高职学院审计问题对策

一、高职学院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

高职学院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学院党委和组织人事部的授权权限对学院党政部门、系部主要负责人因轮岗或离任而离开现工作岗位之前,就其任职期间职责权限范围内开展的工作做出审计鉴定和科学的评价。如高职学院的财务处处长平调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时,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则为财务处处长。

二、高职学院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院对轮岗或离任系部中层正职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既是管理干部的需要,又是党风廉政建设根治腐败,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在促使中层正职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部门内部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方面发挥强压作用。但就四川高职学院而言,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领导对审计部门关心不够,人员素质单一

当前四川省的高职学院在内审机构设置方面不够科学、审计人员的结构存在严重极为不合理的现象。

在机构设置上,绝大多数的高职学院将纪检、监察、审计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一套人员,象征性的配置2至3名略会财务的工作人员负责审计工作,而对大量的基建工程结算,感到无所适从。有的高校如民办高职学院仅在财务处下设置审计工作组。因此对于在短期的1~2个月内要完成中层领导干部审计并向学院党委组织人事部提交科学、全面的审计报告,风险较大。

(二)审计结果运用与干部选拔任用存在严重脱钩的现象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处长、主任等中层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坚持“先组织对中层干部审计,后按规定和要求进行组织调整”的原则实施。但是有的高等職业技术学院的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并没有本着“先重后轻、主次有别”的原则,对学院的关键部门、关键岗位的中层正职,如后产处长、财务处分、组织人事部长、院办主任、招办主任、国资处长等重要部门进行预先安排,而是在中层干部集中调整后,在学院党委会上审定、并交由组织部授权委托,学院审计工作处只能在组织部授权委托下接受审计工作任务,“先组织对中层干部审计,后按规定和要求进行组织调整”的原则成为了一句空话。

(三)尚未形成的可供操作的评价办法

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校管的中层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依据《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这一规定在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上有了政策法规依据,但有的项目内容在实际的审计操作过程中难以把握,从而使内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对被审计对象审计评价的尺度难以掌握。审计运用的条款是否恰当,审计结论是否让被审计者信服,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运用。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滞后,从而使审计质量和效果难以有效的实现。

三、开展高职学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审计机构,培养多层面的审计人员

高职学院应本着审计监督和防止“带病提拔”的需要,设置独立审计工作处,由学院院长主管,以确保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除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外的《招投标管理法》和《工程建设规范》等,着力提高审计理论政策水平;党委和行政要为审计人员到企业、到兄弟院校、审计机关上挂充电、锻炼、经验交流学习积极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二)制定科学的工作预案,着力降低审计风险

高职学院党委应充分考虑到中层干部特别是党政部门正职轮岗、副职一般不调整的基本规律,事前召开党委会,授权组织人事部着手安排轮岗调整中层干部正职经济责任审计。以防止审计的集中性和盲目性。从四川省内2所厅办高职学院和12所地方、行业性的高职学院调查问卷和了解的情况来看,高职学院中层干部每3年微调,每5年全调,基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职干部轮岗调整的周期性,学院党委应在中层正职调整前的3~4个月提出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和安排,以防止出现集中审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为降低审计风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审计制度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界定经济责任,防范审计风险,实现审计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又是对经济责任者是非功过的综合论述,即要客观公正,还需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因此评价体系的中心应该围绕构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为主要目标,即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规效益性、内控制度建立及执行、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来建立评价模型和权重,充分显现其合理、合法、合规性和效益性,通过定性分析评价指标与定量分析评价指标,全面科学评价部门中层正职领导干部履职绩效。

参考文献

[1]陈博.剖析“任前审计”.中国审计,2010,(05).

[2]周春霞.浅析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2013.

[3]宋萍.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方法.管理观察,2014.

上一篇:幼儿园绘画展方案下一篇:在初三毕业班师生大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