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大自然作文(共16篇)
古时候,中国一直粮食紧缺,当时的人们追求“能填饱肚皮就好”这样简单得想法,而不像现在的人们要吃美食、要穿新衣。人们为了生存,大面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原本生机勃勃的山被压在了乌云身下。他们在湖泊、河水里建一个个堤坝,用于开垦种田,把水汇集在一起,才得已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也就勉强填饱肚子而已。
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大自然像点了把火一般,怒气冲冲地报复人类。它落下千万滴眼泪,山没有树木的遮挡变得脆弱无比,河、湖泊更不能承受这泰山压顶的重量,水冲刷了山,导致了泥沙滑下,山脚下的屋子一下就被冲垮,越来越大的洪水不知害死了多少人的性命,人类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人们在大自然的报复面前不堪一击。
其实,大自然需要每一个人敬畏。现在条件虽然变好了,大自然却在受伤害,世界上每天有上万种动物在灭绝,人类的行为让全球变暖,冰川的融化就像在人类的面前架着一把大刀,随时就向人类砍来
一句简短而又精辟的话语,道出了李秋梅对摄影最真切的看法,也道出了当下许多摄影人渐渐失去的那份对摄影最原始最纯真的追求。
李秋梅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积极参加各类摄影讲座和摄影采风等活动,对摄影充满无限情感与热爱。至今,已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其中多幅作品荣获摄影大赛的不同奖项。
“摄影瞬间的美让我着迷,人和自然在不断地交流与沟通,气候的变化、光线的变化、明暗的对比,它把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荣辱永恒地保留下来,那种可遇不可求的特性和富有挑战的意味,随时都会点燃你的激情。”
伊春河开河时节,李秋梅在半开化的河边发现:阳光照在化冻的冰面,伴着涓涓的流水,春风用刻刀雕塑着渐渐融化的冰面。她细心观察,未冻的溪水成为冰雕的背景,神龟、大象、神龙、鲨鱼……幻化成一个个拥有生命的精灵,细心观察每一处冰雕的细节,又像是一件件有趣的水晶艺术品,形态各异,大自然仿佛成为了最伟大的艺术家。李秋梅在惊讶于自然界之神奇的同时,不忘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冰趣造型,并通过后期润饰,将富有艺术的想象力与情感赋予每幅照片,形成不同时间光影交织下的明暗对比,生动形象地把握住了作品中形态的神韵,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李秋梅善于通过对细节的描述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体会,用独到的视角触摸大自然的肌肤、倾听它的声息,又在远景的拍摄上表现景物的形与韵。她说,“只要有一束光,就可以让家乡的山水树木顿获生机,在无数个生命的细节中,我常被山林中深海珊瑚般的美丽惊得目瞪口呆,内心敬畏自然带来的每一次感动生命的体验。我的情感流动着,脑海中显现出一个变化万千的影像世界。”
“每一次采风,我用双脚踏访家乡的山水,用心灵解读林都富有生命的岩石;每一次采风我都用心捕捉未被发现的美,用镜头寻找天真忘我的情趣和返朴归真的感受。”
李秋梅通过采风开始重新关注赖以生存的家园,发现生态之美,用镜头记录自然生命带给她的感动。在伊春,她领略到红松原始森林蔚然壮观的绿海松涛,将对自然的敬畏和理解通过相机表现,把家乡的生态美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
排烟融雪绿岛淹
人类虽有雕虫技
还需敬畏大自然
诗画注解:
作者们试图用短诗和漫画来演绎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提醒人们敬畏大自然。
作品首先以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咸海(Aral Sea,旧也译作“阿拉海”)作为例子(图1),说明人类多年来的生产建设活动使得这个曾经的世界第四大湖日渐干涸而几乎成为不毛之地,当地居民纷纷背井离乡。近年来,当地政府痛定思痛,着手治理并修复咸海的环境问题,希望重新将河流引入该湖泊,问题似乎已经有了转机。
图2讽喻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假以时日,人们可以悠然坐在棕榈树上垂钓,以此丰富我们的餐桌。全球变暖还将缔造新的世界奇观——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岛的冰山将“串联”到泰国,与时下的曼谷洪水“胜利会师”。
图3似在表现开发商的强势。在高额利润或“快钱”的驱动下,开发商蜂拥而至,人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农民以自己最简单的方式保护自己,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对抗。随着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宽阔的马路也在不断延伸。于是乎,汽车满路跑,垃圾从四面八方涌来,把城市团团围住……
放远一点说,几十亿年以后,太阳要大大膨胀,如果不离开地球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难道你对自然保持敬畏,太阳系就不出现这种前景吗?近一点讲,还存在有小行星撞地球的可能,只是敬畏能让小行星改变轨道吗?人虽然渺小,与宇宙比起来如微尘,如芥子,无法改变自然规律,但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规避自然灾害。已有人提出可以主动出击小行星,而至于几十亿年以后,人一定会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而迁徙到其他适合人居住的环境中去了。如果人类一心只存敬畏而无作为,恐怕什么时候都只能坐以待毙。
有人将敬畏自然与保护自然环境等同,这是不合适的。敬畏是不作为,而保护却要依靠人的认识和改造能力。
先说认识能力。这个能力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断提高的,但有时也会有失误与忽略之处。以这次海啸为例,人们是有些大意了。海啸发生后,但有多少人想起这一天于阴历是月圆之时(中国农历是十一月十五),太阳地球月亮正处于一条直线上。满月之日不一定非要有地震,但地震却多发生在月圆时,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不是有印度学者用这一古老思路预报出地震时间,与实际时间只差28分钟吗?如果我们不大意,如果我们有预警,尽管这次海啸不可避免,但还是能够减去许多伤亡。在这样令人撕心裂肺地付出二十几万条生命之后,我们首先应该检讨的是为什么我们没有预测到地震的可能性,我们的认识能力还受到什么限制,我们的科学技术手段还有哪些缺陷,而不退缩到敬畏自然的境界中去。
再说改造能力。现在一说起对自然的改造,就让人心惊肉跳,极端的自然环境保护者不能容忍改造这两个字。对自然规律我们应该了解顺应,这是不错的。但对自然环境却不可能不改造。人要生活,就不可能不改造自然,不可能按照自然环境原来的模样过下去,否则还有人今天的发展吗?但我们经过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相处,又明白了改造不是可以随意进行的。恩格斯早就警告,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实际上都受到了自然的报复(这种报复自然是客观上的,而不是宗教上的主观报复)。但我们从自然界的报复得到的教训,并非不作为,而是要聪明地作为。因此环境保护不等于敬畏大自然,我们要在顺应自然规律的情况下,适度地改造大自然,以求人类社会更高度更和谐的发展。
没有敬畏,如同荒漠,无论怎样行走,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胡乱穿行。
没有敬畏,如同浮萍,无论怎样扎根,都只是感觉不到土壤的随风飘荡。
心存敬畏,是贝多芬挣扎在耳聋的痛苦中,用音乐抗争,饱受辛酸,最终到达永远的巅峰;心存敬畏,是史铁生挣扎在残疾的抗挣中,用笔杆抗争,饱受苦难,最终留下一部部传世经典;心存敬畏,是马丁·路德金挣扎在黑人解放中,用演讲抗争,饱受磨难,终于迎来了自由平等的天空。
心存敬畏,是大学韦伟的择业观。25岁的韦伟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本科毕业生,却应聘了一份月薪1600元的城管工作,近年来,城管工作人员频频爆出新闻,使城管形象大大下跌,众人皆说清华大学走下神坛,大学生韦伟却说:“学历代表仅是我的学习经历,并不代表工作经历,我只想脚踏实地,抓住机会。”正是因为韦伟心存对职业平等的敬畏,学历高并不意味就业起点高,才去坦然地接受这一份工作,心存敬畏,从小事做起。
心无敬畏,迎来的是一场诚信危机,一张女孩一口一口喂老人吃饭的照片在网上爆红,名叫郑小红的女孩被称为“最美女孩”。事隔一天,有目击者说:这可能是一次商业炒作。后经调查,郑小红和另一名男子拍摄照片后,当女孩喂老人吃饭后,与男子直接走了,并不是其爱心行为。这一行为引发了众人的谴责,正是女孩无视社会道德的敬畏,才会做出如此荒诞的事。
苏武心存对国家的敬畏,才会忍受寂寞和痛苦;蔺相如心存对君主的敬畏,才会对廉颇处处相让;鲁迅心存对生命的敬畏,才会发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时代强音。
那天,我偶然看到了这样一幅让人痛心的漫画:一个残缺的地球,上面有着海洋和大陆,但让人觉得最为怪诞的是地球上安装了一个水龙头,水龙头在不停地流水,同时地球上的水资源也在慢慢枯竭。
这幅漫画反映的是人类对水资源的不珍惜,浪费,也正因此,这幅漫画引起了我的深思,这幅漫画很形象地反映了在我们随意挥霍水资源的同时,人类似乎并没有意识到“缺水”的脚步正在渐渐逼近。
通过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洗车行业在浪费水;工业和生活废水排入江河,导致水污染;没拧紧的水龙头在浪费水,小朋友手里的水枪在浪费水……看哪!生活中,工作中,玩耍中,无时无刻不在浪费水。不要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到了水比油贵的时候,就悔之晚矣了啊!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从此刻做出改变,每个人节约一滴水,那会有多少滴被节约下来的资源!那些在人们眼中微不足道的一杯水,聚在一起也会汇成大海啊!
大自然是有情的,她馈赠给人类极丰富的自然资源;大自然也是无情的,破坏性掠夺和滥用资源的人,必将遭到她的报复。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的地球上,沙漠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大,这正是她对人类乱砍乱伐的惩罚,随狂风肆虐逞威的沙尘暴,是大自然对我们的警告。我们如果再不珍惜水资源,对水不加以节制地浪费,“缺水”将会成为人类以后生存的最大困扰。
关键词:土地,敬畏,回归自然,生态意识
1、引言
作为一名移民后裔,薇拉 · 凯瑟身居欧洲移民当中,在她身上,广袤的美国西部大地培植了她强烈的道德感,澄澈深蓝的天空又赐予她对美的极度敏感,这种来自大地和天空的清新气息使得她在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坛独树一帜。
在薇拉的长篇小说中,一九一三年发表的《啊,拓荒者》 是美国中西部边疆开拓史的高度浓缩,是薇拉最有特色的一部代表作。薇拉 · 凯瑟是置身在拓荒者的社会中成长的,她通过自己笔下的人物,表达人类精神和自然欲望,反映人们在创造和积累财富过程中,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之间的种种关系和变化,有比较,也有褒贬地表现了人性中最具本质意义的内涵。
2、亚历山德拉从大自然中获取的力量
《啊,拓荒者》中的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热爱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知道怎样在艰难中付出爱并持守住做人的原则, 她的这些高贵品质是从大草原来,土地给了她无穷的力量, 凯瑟不断从土地汲取不竭的热情和信念,因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刻画出大地对人的重要意义,薇拉 · 凯瑟在这部作品中通过亚历山德拉的感触把给人带来灵魂之美的大地描写得淋漓尽致:
当爬上“分水岭”的第一道长坡时,亚历山德拉哼起了一首古老的瑞典赞美诗……或许,自从这块土地从地质纪元前的洪水中涌现出来后,还是第一次有人用爱和渴望面对它。对于它,这块土地是美丽,富饶,强盛和荣耀的。她痴情的饱览着宽广的土地,直到泪水模糊了视线。于是,“分水岭”之神——那伟大的,自由的,弥漫于此间的灵魂—— 也从没有俯首于一个人的意志。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就是从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的心里开始的。〔2〕(P31)亚历山德拉对土地的热爱和感知令人耳目一新,在众多的拓荒者中,唯有亚历山德拉对这土地有远见,想象力和创造力,她属于这片土地,她不但对土地有信心,而且热爱,尊重这片土地。亚历山德拉之所以能有效地应对生活对她的历练,这种潜在的力量就来自于对大地和自然的敬畏与感悟。
在表面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有些日子是亚历山德拉感到特别幸福而无法忘怀的——那是她觉得自己和周围平坦,休耕的土地特别亲近的日子。令她感到她的体内似乎融进了土壤里的勃勃生机。……由于一直没有下雨,小河清澈见底, 河水流过闪亮的沙子,激起层层涟漪。河对岸的垂柳下有一潭水湾,那里的水要深得多,水流的如此缓慢似乎在太阳底下睡着了。〔2〕(P89) 这种对自然的感悟类似于美国超验主义大师爱默生(R.W. Emerson,1803-1882)所倡导的凭直觉认识永恒真理,超越感觉去获得知识相符合。在爱默生眼中, 自然是上帝的象征,超灵的外衣,在大自然中可以感受到神的力量和灵魂的隐现。人可以从自然界中认识真理,了解物质发展规律,得到精神道德方面的启示。在这样的自然观下,爱默生倡导远离城市的喧嚣,抵制物质的诱惑,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在自然中寻找万物的本质, 在自然中使心灵净化。他在《论自然》中写到,“今晨我看到这片迷人的风景……米勒拥有这片土地,洛克拥有这片土地……但谁也不能拥有这片风景。在这片视野中,有一份那种能把各部分整合为一体的人才能拥有那份财产,这个人是诗人。”〔5〕毫无疑问,《啊,拓荒者》的亚历山德拉就是拥有这份财产的人,她通过自然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虽未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写下过宏伟的诗篇,但仍可以称她为生活中的诗人。
3、对待大地的不同态度:敬畏或忽视
薇拉 · 凯瑟对那些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平民百姓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她以细腻的笔触,从各个生活侧面描写平凡的人, 平凡的事,从凡人俗事中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追求生活的真谛。在一九二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凯瑟深有感触地写下了这样的话:“像我们这样浮躁不安,像我们这样急功近利, 像我们这样苦苦钻营,是无法造就美的境界的。”〔2〕P8对于艺术,凯瑟有自觉的追求。艺术不单是美的,也是和人类一切庄严神圣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对精神的尊重和对艺术的自觉追求,使她的作品有一种深邃之美,读过之后会发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这在《啊,拓荒者》中也有所体现。面对的是同一片土地,亚历山德拉扎根于此,以满腔的热情来感受土地与自然的美,并从中汲取顽强,勇敢,自信的力量,用同样博大的胸怀和眼界来面对生活,最终赢得了土地丰厚的回报,而她的两个弟弟则表现得十分浮躁,自私,冷酷,只顾眼前的利益。薇拉 · 凯瑟在作品中很巧妙地根据大家对土地的感情进行褒贬:只想利用土地的两个大弟弟受到了谴责,不能扎根大地只为自己着想的小弟弟和玛利亚受到了委婉的批评,那些热爱土地,牺牲了自己的前途供养弟弟妹妹们乃至下一代们出去受教育长见识的人们,受到推崇。这些人质朴而伟大,只是他们供养出来的一代却丢失了这种伟大的素质,反而在流行思潮中迷失了自我。
4、自然与文明的关系
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亚历山德拉逐渐意识到,人永远是匆匆过客,而土地是永恒长存的。因此她尽管热爱土地, 但激励卡尔和埃米尔走出草原,在未知世界里寻求新的自由。这不能不说是亚历山德拉的远见卓识,并正确处理了无垠的土地和新的文明的关系。而对于早早离开家园,去城市 “寻找人生方向”的卡尔,在回到“分水岭”时也会感叹“在这里你是一个个别的人,有自己的身世,会被人想念,但在城市里,有成千上万个像我这样滚动的石头。我们都差不多, 没有任何联系,不认识任何人,一无所有。一旦我们中的某一个人死了,大家都不知道该把他葬在哪里”〔2〕(P54)这就像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遭遇的精神困境,久住城市,偶尔来到僻静的山谷湖畔,面对一望无际的土地,会感到一种解脱的自由。在现代都市里,觅得一粒新芽,一朵野花,一刻清净,人会由衷地快乐。在杳无人烟的荒野上,发现一星灯光,一缕炊烟,一点人迹,人也会由衷地快乐。自然与文明, 人皆需要,二者不可缺一。
文明开端于人从自然的分离和人对自然的改造,在广袤的自然世界中开辟出一个令自己惬意的人造世界,可是,如果因此而沉溺在这个人造世界里,与广袤的自然界断了联系,被钢筋、水泥、混凝土、塑料和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包围起来,久而久之,会让人们总是忙绿于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在大地上,在大自然中,远离人寰,方知一切世俗功利的渺小。终日被建筑物,商店和水泥路面包围着,定会活得很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也就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赏土地的悲壮和美丽,那么,人们必定会像小说中的卡尔一样,思念被现代文明覆盖着的永恒的土地,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乡。
5、结语
雅安震后,当务之急仍在救援与安置灾民,接下来重建家园将是重中之重。
重建家园要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科学。从汶川、玉树,再到雅安,五年三次7级以上大地震,国民屡受重创,这提醒我们自然界仍有很多人类所不能掌控的东西,而我们需要学会敬畏自然,不再强求人定胜天。联合国全球风险指南今年有一个主题是“学会与灾难共存”。如何认识灾难、减少灾害,防治灾害,既是一个生存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有约70%的城市和一半的人口位于灾害高发地区。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科学防灾、减灾。政府、社会、媒体、民众等各个层面都须提高这方面的认识,汲取汶川震后重建的经验和教训(详见本期封面报道),真正学会珍惜生命,敬畏自然。
重建家园应及时规划,合理布局。无论政府官员,还是专家学者,在受访中都第一时间提到了科学规划,空间布局的问题。灾后重建要解决好空间合理布局和功能有效配置。比如清平乡,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却两度遭到泥石流袭击,损失惨重。其中2010年的泥石流更直接导致379户居民房屋受损,不能居住。处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中的城市和乡村如何及时规划,合理布局,当成为科学、规划界重点研究的问题。
重建家园要关注农村,引导农民。此次雅安市受灾最重的芦山、宝兴、天全诸县中,农村房屋倒塌者超过90%,相对而言各城市房屋的抗震性和安全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农村住房安全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四川农村自建房大多仍采用砖混结构,轻型建材推广较难,数位地方官员在接受采访时亦提到了这一点。政府应加强有效的指导,引导帮助农村农民建好房子。如何为农民的建房提供安全,是今后新型城镇化,包括农村建设和政务建设最应重视的问题。
最后一点,重建家园不宜急功近利,过度修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在汶川震后援建过程中,各地不遗余力的援建,确实使灾区短时间内迅速摆脱了困境,其正面作用不言而喻。但与此同时,灾区建设亦普遍存在赶、超、比的心态,以至于有一些地方出现过度建设的现象。比如有专家调研发现,汶川震后一些给农民设计的房子没有厕所,有了厕所没有化粪池。没有堆粮食的地方,农民粮食收回来无处储存。大到规划,小到细节,首要提供的都应是生存和生活的功能空间,急于工期,脱离实际,就难免会考虑不周。
——题记
20xx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里氏8。9级地震,同时引发强烈的海啸。带走了至少15万人的生命。
20xx年8月,飓风“卡特里娜”登陆美国南部沿海地区,造成1300多人死亡,100多万人流离失所。
20xx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同时引发了一系列次生灾害。带走了至少六万人的生命。
这似乎是一场场纯粹的自然现象,人类无法阻止它们的发生。这一切好像与人类无关。然而,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却加大了灾害的影响。
也许,人类最要学会的就是敬畏自然。
在中国,沙尘暴也日益严重起来。每到春季,北京便会被沙尘暴所包围,黄沙漫天飞舞,人们都得打扮成“战士”。想想曾经美丽过的罗布泊,已变成一片荒芜的沙漠;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甚至变成了沙漠的源头。
近四年春季,我国境内共发生过53次沙尘天气,而在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共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共发生过14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也在日益遭到破坏。
20xx年,北京承办奥运会。为了治理北京的沙尘暴,政府付出了许多人力、财力。北京市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资金投入达到900亿元。但成效也是人所共知的。北京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正是因为这层“植物防护林”,今年的春天,沙尘暴远离了我们。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止步于此。
我们呼吸的每口空气,喝的每一滴水,吃的每一粒粮食,穿的每一根线,无不取之自然,我们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
可见只有敬畏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只有敬畏自然,才能尊重生命;只有敬畏自然,才能敬畏自己。
圣雄甘地曾说:”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每一次无节制的索取,大自然都会要求偿还。”也许这一次“武汉肺炎”的战争,我们也会像打败“非典”一样打败它,但这场战争建立在惶惶人心和无数人命之上,早已不能以输赢来论。我们不要等到出现超级病毒再后悔贪婪,不要等到付出惨痛代价再后悔愚昧。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敬畏自然,拒绝野味。纵观近几十年新型传染病的发源,艾滋病毒来自于非洲白眉猩猩,寨卡病毒来自于恒河猴,埃博拉和H1N9禽流感也都和野生动物有关。这次肺炎的第一例感染者与随后十余名病人都来自野生动物市场,而多年前SARS的第一位感染者正是一名野味厨师……这些事实无一不在告诉我们野味是大多数病毒的来源。因此敬畏自自然,我们应该要拒绝野味上桌。
敬畏自然,适可而止。澳大利亚的山火、东非的蝗灾、塔尔火山的喷发、土耳其东部的地震、中国美国爆发的不同的病毒……大自然说话人类听不见,所以他只好亲自动手了。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类自己。因此,敬畏自然我们应该要适可而止。
敬畏自然,切莫自大。莎翁曾说:“同一的太阳照着人类,也不曾避了任何一种生物”。天行有常,万物都在其该在的位置,维持天地的周转。人类对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毫无招架之力,如果不是人类自高自大,把自己当做主宰而任由欲望膨胀,把本在山原奔跑的麋鹿、果狸摆上餐桌,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因此,敬畏自然我们千万不能自高自大。
近千年来,人类对大自然的无限掠夺,被人类认为是理所当然,他们从不会考虑后果,但现在大自然终于忍不住愤怒了,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一次病毒的袭卷,便伤得人“体无完肤”。他在呼喊,在咆哮,在愤怒,人类,你们听见了吗!你们收手吧!
天行有常,天地循环,我们应和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人类应行有所止。
相传天塘山上有七个塘,据说是身高三丈三尺的仙人留下的足印。如果哪个人挖到了这七个塘,那么,他会在最后一个塘里得到一副金锣金锤,就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那些上山挖塘的人,果真得病死了,果真断子绝孙了。有人不信这个邪,又上山去挖塘,结果,还是死于非命;或其子女也在一次车祸中丧命。这样,村里的人就相信了,除了上山采茶挖笋什么的,谁也不敢想挖塘的事了。前些年,从山外来了一位有钱的老板,听了这个传说后,也非常好奇,决定找人偷偷去挖塘。结果,老板被山上滚下来的大石头压死了。老板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按理说这也算是断子绝孙!
这样一来,村民更害怕了,远远地避开天塘山,就是上山采茶挖笋也不敢了。天塘山的塘成了村民的一个痛,天塘山的咒语成了一个谜。
多年以后,我为完成博士论文,突然想到了天塘山的咒语。如果把它揭示出来,那我的论文肯定会引起轰动的。于是,我对导师说了想法。导师非常感兴趣,决定亲自带我去考察。就这样,导师和我来到天塘山进行考察,特别是对那石碑上的咒语,走访了所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查阅了所有相关资料,还拜访了有关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民俗专家、动物学家,就在要结束考察的最后一天,导师和我登上了天塘山绝顶。天塘山果然是山势巍峨,绵延数十里,奇峰巨壑,伟丽壮观!导师在山顶只说了一句话:“我倒情愿相信有这条咒语啊!”我却是感慨万端说:“可考察结果却不是这样的啊!”
回校不久,博士论文《揭开天塘山咒语之谜》写成了,交给导师后,导师很多天也没有答复。这让我非常奇怪,实在等不住了,就去问导师。导师的桌上放着我的论文,封面已经很陈旧,显然导师翻看过好多遍了。导师问我一个问题:“你喜欢你的家乡吗?”我非常肯定地回答:“当然喜欢!”导师严肃地要求我:“这论文通过答辩后,别拿去发表了。”这让我非常意外,“这,怎么可能呢?”如果博士论文发表出来,就我而言,意味着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还能在学术上打下很好的基石。
表面上答应了导师的要求,等论文答辩通过后,我悄悄地投稿给一份地理杂志,论文很快发表出来了。导师看到后非常恼火,他拍着桌子训斥我:“你,你,这个不守信用的家伙,你,你这辈子也别想采摘到科学的桂冠!”我低着头什么话都没有说。我知道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没有用。
过了没几天,报纸电视都来采访了,天塘山咒语之谜,就这样真正地向公众揭开了——那些因上山挖塘而死去的人,完全是意外,跟所谓的天塘山咒语无关!有关断子绝孙的说法,根本没有科学依据,完全是迷信!
然而,老家的兄弟来电话说:“什么迷信不迷信的,我们就是相信!”我苦口婆心地说了老半天,兄弟不但不信,反而骂我是傻子!回家过年的途中,我和老婆却被老家的兄弟们远远地堵在了山外,他们不让我们进山。父亲还带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我没有你这个儿子!你永远也别回来!我非常纳闷:“这到底是为什么啊?”我很委屈,只好带着老婆回她父母亲家过年。
年后回学校,看到一条让我非常震惊的消息:天塘山的咒语失灵了!天塘山毁了!那些挖宝的人,把天塘山上的树木全给砍光了……
[评析]
念咒语本是一种巫术行为,迷信行为,我们不能相信,否则就是傻子、呆子;但是,如果咒语用在正义、美好的事物上,那么它就是一种敬畏的态度,一种保护的行为,就像天塘山的咒语,其实它就是人们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一种保护。这种敬畏与保护一旦失去,我们就将犯下弥天大罪,进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追悔莫及,就像天塘山被毁一样。
科学,是对世界的一种真理把握,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事实;但是,科学研究的宗旨是为人类服务,使人类更加幸福地生活,使社会更加和谐地发展,如果像文中的“我”那样揭开天塘山之谜只是给个人带来名利,而不是给人类造福,甚至还给人类、给环境带来灾难,那么,这样的科学只是某些人谋求名利的工具,根本算不上科学,那样的人也永远成不了真正的科学家。因此,我们要有科学兴趣、科学眼光和科学精神的同时,还要有科学良知。
由此看来,科学精神就是一种“求实、求真”的精神,对人对事有所为;宗教情怀就是一种“虔诚、认真”的情怀,对人对事有所不为。
造成这种原因的就是此次疫情,可疫情又是谁造成的呢?是蝙蝠或是其他动物,还是将各种野生动物端上餐桌的人类自己?十几年来,野生动物已成为人们逢年过节的礼品或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人们冰冷的枪口下,许多弱小而无助的野生动物都没逃过被杀的命运,成为人类的食物。数以万计的动物濒临灭绝,大自然正叫苦连天,可人们却毫不在乎,终于得到了这样一个惨痛的教训。疫情严重,全国人心惶惶,所有人都待在家里,社会停止了运转。
十几年前,非典造成了几百人死亡,无数家庭被非典后遗症阴影笼罩。如今,人们早已忘记那次教训,重新杀进与野生动物的“三八线”。大家都知道非典的元凶是果子狸,此次疫情的原凶可能是穿山甲或蝙蝠。这两次病毒有一个共同点,元凶都是野生动物。试想一下,如果人们不去扑杀,食用这些所谓的野味。疫情怎会发生,造成目前的现状,不就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吗?
一棵柔嫩的小草,可以从岩石缝中生长出来,外柔内刚,不得不让人赞叹。古往今来,多少名人诗人歌颂大自然的美,但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对大自然都做过些什么呢?
污水的排放,导致河流海洋的污染;废气的扩散,导致空气不在那么甘甜;绿地变荒地,建起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建筑,如果再不呼吁人们保护我们的地球,敬畏神奇的大自然,人类将可能被大自然清除。
抗疫期间,一个个白衣天使的脸被防护用具勒得成了一条条深深地红沟,在一线抗疫的护士把自己留长多年的头发剪短,甚至剃光。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人类伤害的自然生物。
自然可以让人生,也可以让人消失。
还记得大自然的恢复力吗?假使地球上的人类全部消失,那么,大自然会在短短数十年让人类上千万年的文明不复存在,地球将变得一片绿地,万物复苏,没有了人类,地球只会变得更好!
所以,大自然既然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应该感谢自然,敬畏自然,而不是不断的伤害自然,把自然推到万丈深渊,让自然不得不抹杀人类。
在无知无畏中前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川藏线,无论你为谁而去,为何而去,远行是一种生活的开始,充满未知与诱惑,带上行囊,告别家人和朋友。让心开始在路上旅行!
生命充满惊奇,任何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转弯,踏上征途的那一刻开始,一切已知和未知都已经不再是问题,因为你只能选择前进,退下就是失败,停下就是懦弱。踏上你的坐骑,在无知中无畏,在无畏中前进。为了自己的执拗,我们选择骑行西藏。
开始的5天里,会面对很多问题,高原反应是开始时的第一道门槛,多数的人都会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时候开始高反: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等多种症状,我用对讲机给他们出数学题目,分散注意力,或者给大家讲个需要思考的冷笑话。初时骑行的崩溃感也随之而来,天气的炽热和开始增加的坡度,在这时,人容易思想崩溃,但是由于初上路,大家的心智都算坚韧。我告诉大家,试着数一下全部家人的姓名,小名,大名,这样一圈儿下来,几十分钟就过去了。
登上折多山的那一刻,看到厚厚的白雪和圣洁的佛塔,我毫无缘由地大哭起来。与一切感觉无关,足有二十分钟后,才停下来,开始下山。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无数座山,起伏跌宕,有多少是自己无法逾越的?因为生活,因为爱情?或者因为自己寻找不到的自己。
关于信仰
有人问我,去时你的信仰是什么,或者你因为什么样的缘由才骑行,我回答,信仰是河道里刻满的经文,是川藏线上开着的汽车、摩托车和骑行的那些人,或为寻找自己或为挑战自己,信仰是你的内心中,最渴望得到的自己。你若寻找佛,佛离你很远,你若找到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佛。
我们的整个队伍从19岁到61岁,完成了整个线路的骑行过程,可能多数的人不知道,到达目的地的人,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是真正骑过去的。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几乎每个人的心里都在想,下一个在车里的人,会不会是我?
在骑行前往西藏的路上,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事情将会永远的铭记在我的心里,过程和人就会永远鲜活地存在。
我们到达通麦后的一个小时左右,后方传来噩耗,一个年轻的生命,昨天与我们一起堵在路上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条路上,也许这是她一生的宿命,也许,她为此而来。死亡原来离我们每个人如此之近!
垭口是山的最高点,登上垭口就是又完成了一个目标。在路上更强烈的高原反应下,很多人开始推车,很多人快到山顶时感到眩晕,但是更多的人再向前,每一座垭口都是跨越自己的一个里程碑。人生犹如登山,有逆境时需要攀登的高山,也有顺境时百公里的下坡。
挥一挥手,我们一起吧,别怕落日后的黑暗,无论何时,都有身边的光明,为了你,队友们停下脚步,看着你,向前,向前,直到今年的目标,走向今年的胜利。
有一种美丽是致命的,穿越世界上最高的公里,最高的城市,在那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如镜般的湖面,那闪光的河道,如梦如幻,如痴如醉。那生命的奇迹就在眼前,而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感知它,敬畏它。
最后的高山——米拉,当我们登上山顶的时候,每个人心中没有喜悦。一切终将结束,旅程的终点,宴席的结束。来一张合影吧,你我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这一生中你有多少机会与一些人相守一月,去做一件难忘的事情。
祝同路的兄弟,找到自己,幸福。
这次的冠状病毒的发生,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蝙蝠作为一种生物,却被人类拿来吃,这是何等的荒唐?野生动物也许有一些确实很不错,比如野生的一些鱼类和饲养的相比味道就明显不同,所以中国人就是爱吃,但是这些动物真的安全吗?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菌比养殖动物多出一大截,他们想着偶尔吃一次不会出事,却不知,报应来了。
对于吃货,可能仅仅觉得那些野货好吃,事实上很多野味是真的好吃。即使有家养的,野生的也总是被认为更原生态,更好吃些。不得不说,中国人真的是很会吃,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陆地上行走的,甚至是深海里游的,只要是野味,那么自然就可以成为舌尖上的美食啦。二十年前的时候,野生动物的数量还是很多的,但是如今却一直下降,那屠宰的不是别人,就是人类的一张张嘴。
话说回来,许多野味其实还不如养殖的,野猪就是一个例子,野猪肉又干又柴,吃起来体验根本没有养殖猪来的好,可是有些人却愿意吃难吃的野猪肉,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自己能吃到野味,仿佛野味就是他们非富即贵的象征,都是错的!野猪只是一种动物,而不是一种食物,无知的索取会换来更大的报应。
不要吃野生动物这种说法,我们做不到。海里的鱼虾是野生动物,你不吃吗?关键在于筛选好种类,避免危险的吃法。野生的有些确实挺好吃的,但我指的当然不是蝙蝠、蛇之类的。
江苏省兴化市钓鱼中心校八(3)班刘汉文
它是一部世界昆虫的史诗,一部由人类杰出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虫共同谱写的生命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它就是《昆虫记》。
《昆虫记》是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被达尔文誉为“无与伦比的的观察家”的法布尔一人性观照虫性,书中描写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不严肃的学术著作如同有没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而且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读罢《昆虫记》我颇有感触。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社会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生产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看,天空不再蔚蓝,流水不再清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好景象已成为往事。听,一棵棵倒下的参天大树在哭泣,绿色正在慢慢地消失。忍耐了多时的大自然终于爆发了。沙尘暴、洪水泛滥正向人类袭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远去,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于是乎,迷途知返的人类开始了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把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
岂是如此这般,我只想说四个字:敬畏大自然。自然与人生一样,如同一面镜子,你对她笑,她就对你笑;你对她哭,她就对你哭。不漠视自然,不漠视人性。“敬畏自然”,不是分析哲学,不是数理逻辑。它仅仅是世界上最有可能美好起来的一个庸俗。
法布尔不愧是“昆虫世界的维吉尔”和“昆虫之父”。他是凭借着广播的知识、诙谐的趣味以及精彩的文笔把我们一次次导向昆虫世界的,面对他的诚心引领,我们不仅无法拒绝,而且还会对他充满深深的感恩。因为他让我们最终明白:在这个世上,人与自然需要和谐,人与动物需要友谊。只有学会尊重大自然,敬畏自然界中的大小生命,人类才会有光明的坦途。
【敬畏大自然作文】推荐阅读:
敬畏自然事例09-07
《敬畏自然》10-14
敬畏自然珍爱生命07-03
《敬畏自然》课内阅读附答案07-17
敬畏文字小学作文10-03
以敬畏为话题作文06-01
敬畏生命的作文500字05-26
敬畏之心美文09-11
敬畏课堂11-13
对企业制度敬畏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