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文教学方法探究(精选8篇)

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篇1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教学又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评改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然而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只关注几句评语,评语如不讲求技巧,不是平等沟通,学生往往心灰意冷,收效甚微。教师长时间的批阅成了出力而无所收获的苦工。

这种无视学生作文评改的主动作用,缺乏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少、慢、差、费”的评改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基于此,我们深感必须在高中阶段进行作文教学评改方法的改革。

在此,笔者根据“主体参与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理论,结合当前高中作文评改的现状及高中学生特点,以作文评改能力梯级发展为序,提出高中作文评改的三种模式:一是以教师为主的同批同改模式,二是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式评改模式,三是以学生自主评改的模式。

<1>、以教师为主的同批同改模式

第一,确立批改目标:学生习作交上后,教师要根据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把全部习作浏览一遍,挑选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习作,确定为本次重点评改目标。另外还要把本次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较集中的问题加以归类,力求评改目标中能涉及到。

第二,修改点评,理论导引:教师把选定的学生习作从整体上加以修改,然后把原稿和修改稿同时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中领悟修改的方法,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修改的全过程。并选择一些有类似错误的习作,让学生指出修改的办法,然后教师板书本次集中存在的问题,并做理论引导。

第三,选典型作文让习作者朗读,要求同学在认真听的同时,并根据写作要求准备发表批改建议,读完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见解,并让习作者介绍自己的构思过程、选材方法、立意方法,此时,“批改者”与“习作者”同堂而论,往往作者在虚心接受“批改者”的批评同时又据理力争,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此时,教师要根据训练要求,从深层的作文理论上要加以指导。

第四,运用评改指导方法,学生再次修改。经过反复激烈的争议后,大家意见逐趋统一,教师点评总结后,进一步指明写作要求,让学生批改剩余的作文,因为有了两次批改经验,学生相对轻松、自主,批改的信度也大为提高。

第五,教师前期训练指导,要重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侧重评价内容方面,积极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悉心抚慰受到挫折的习作者,认真倾听学生的娓娓倾诉,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后期训练可以着重加强作文技巧的指导,此时学生的写作兴趣形成后,希望自己的作文在谋篇布局、结构安排、文字运用诸方面更上一个台阶,教师要细心指导,雪中送炭。

以教师为主的同批同改是以教师整体把握为主,从“挑选样本”到点评示例,到集中指导讨论评改,教师还起主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学生的评改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培养。这一模式非常适合于高一上学期,是培养学生自主评改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的写作理论还处于懵懂状态,写作还处于引导阶段是有很大益处的。

<2>、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式评改模式 经过第一种模式指导训练后,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理论,对习作的辨别能力有了较高的评价意识。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评改权移交给大部分学生,按写作水平高低或位置情况成立作文批改小组。

第一,确立小组及中心发言人。每四五人为一组,小组交叉批改,然后每组选出1—2本有代表性的作文向全班推荐,并由中心发言人阐述评改意见。

第二,选择优秀作文的标准,从十个方面入手: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文面是否整洁,三看有无错别字,四看有无病句,五看标点有无明显错误,六看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七看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八看文章结构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九看表达方式是否恰当,十看语言是否简练准确生动形象。

第三,掌握常用修改符号及高考作文两级评分标准。选择评改例文,让学生了解常用修改符号及点评的方法,规范使用删、增、调、换等修改符号。另外,为在未来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使评改更具针对性,组织学生学习高考作文两级评分标准及具体细则,明白评分标准精髓所在,提出“稳抓基础分,力争突破发展分”的指导思想。

第四,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全文、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从作文的结构、语言、基本观点、思想感情、文面等方面批改文章。除用传统的“删、增、调、换”等方法外,还教育学生学会旁批,并运用说明式、评述式、提示式等方法来评改作文。

第五,针对同一篇文章,经小组讨论后,先由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提出口头评改意见,并兼纳其他组员的建议,加深学生对作文的整体评价认识,然后采用组长组织轮流执笔的方法进行评改。

第六,批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精批点评,多就少改;二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三是因文指导,有的放矢。

第七,推荐样本,交流争鸣。第一节小组讨论批改完成后,第二节各组把评出的样本再拿出来在全班口头交流,然后各小组展开争鸣,教师点评指导。

第八,布置指导本次作文的写作情况,当学生把新习作交上后,教师要认真审阅各小组上次的评改情况,公布表扬那些评改认真的小组及执笔者,对批改重点把握不准,态度不够认真的要重新个别指导,使其及时改正。

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式评改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作用和主体作用。

<3>、以学生自主评改的模式

学生能自主评改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篇作文优劣的基本写作理论,或是经教师按高考作文两级评分标准几次训练后,或在较为明确的评改标准示例训练后,让学生进行的一种简捷高效的评改方式,写自己的,评改别人的,无异于一文两作,效果尤佳。

一要激发兴趣,提高自主评改意识。

二要培养学生具有朗读推敲的能力。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思、手练。通过整篇默读,习作中的错别字、漏字,就会被发现并纠正过来,然后再轻声读,看习作用词是否贴切,句子是否通顺,上下句连贯是否合理,标点是否正确等。

第三,再从文章结构入手审视诵读,如层次是否颠倒,条理是否清楚,前后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首尾是否呼应。

第四,重点复读思想内容。如审题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围绕中心,事例是否典型,内容详略是否得当,细节是否真实等。依据教师指导的评分标准及常用评改符号及方法,深入品评,点评习作不当之处,力求文通字顺。

如在自主评改中,自己无能力达到更深层的评改,或处于欲言而无法准确表达之时,要主动找教师指导。实际上学生的自主评改已变成了一种更加主动的师生同批同改活动。学生自主评改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写作能力,一般在高二下学期或高三年级为主要的作文批改方式。

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方法,作文评价,人文精神

作文在语文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更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训练的重要阵地。作文不仅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应, 更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然而,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作文教学已经变得模式化、格式化、统一化。作文课变得毫无生趣, 不仅没有完成作文本身的教学任务, 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帮助更是少之又少。

我们选取三个班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针对作文教学现状展开调查, 结果统计如下:1、能够在老师规定范围内完成写作任务的学生不足30%, 其余学生需要在安静环境中才能完成;2、仅希望老师能够看到自己作文的学生占据65%之多, 只有不到10%的学生能够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写作;3、认为作文无话可说的学生人数超过了2/3;4、喜欢作文课的不足5%;5、买作文书籍的学生超过达到90%, 能够坚持看完的却不到20%。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总结几点:1、从教辅书普及率来看, 学生或者家长比较重视作文学习;2、从学生写作环境和对待自己作品态度来看, 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并不自信;3、从作文课受欢迎程度来看, 学生对于目前的作文教学并不满意。如何改进我们的作文教学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首要任务, 语文教学组认真分析了我校学生水平和教学水平后, 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教学方法改进:

一、将作文教学的独立性弱化, 其他教学环节中渗透作文教学

语文学科中包括就是听、说、读、写, 在语文学习中, 写作放在其他能力之后, 这就说明听、说、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不能离开这几个环节独立存在。作文教学同样也不能离开其他教学环节。

1、学生听的能力训练仅靠课堂上老师的示范朗读显然是不够

的, 与学校的小课堂相比, 家庭、社会这个大课堂里的学习素材更为丰富。为了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带着耳朵走路, 带着心去听, 将自己认为有趣的语言记录下来, 在每一节作文课上与同学分享。这样的作业对于学生而言易于完成, 而且搜集的是他人的语言, 也乐于与他人分享。大量生动形象的生活语言、网络语言、影视剧台词、偶像明星的语言、各地方言都被学生搜集到小本字上, 可以说是凡之应有, 无所不有的齐全, 大大超过了我们预期目标。通过观察, 我了解到各个学生的喜好, 将学习任务布置的专业化: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 各组整理自己感兴趣的语言, 每周进行交流, 每个月进行一次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说是小学生应用的最为频繁的一种能力, 说与写虽不能划等号, 但二者之间的联系确实不能忽视的。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 平时很能会说, 可一到作文课上就说无可说, 写无可写;与之相反的是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 内心感情很丰富, 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 可在日常生活中却不是能言善辩的人。如何将能说会道的学生说的能力转化为他们的写作能力, 让内秀式的学生更加活泼开朗就是作文教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每周一和每周五都开设了一个五分钟的节目——你说我写。话题可以自拟, 可以按照之前的规定, 周末安排和周末总结。通过“你说我写”小训练, 不仅可以练习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的准确度, 还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3、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理解力、生活阅历不足, 阅读对于他们仅是毫无目的朗诵。我认为对于阅读可以按照学生特点、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古诗类经典名句, 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背诵, 但在写作中不做刻意的要去。对于诗歌类的作品, 更是晦涩难懂, 属于欣赏类的。故事是学生的最爱, 可以要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特点去朗读, 提高学生理解水平。不同内容, 不同要求,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能达到教学目标。

4、写作练习方法改进。

写作不能急于求成, 作文教学也不是一定要以作文的形式完成任务。一个句子、一个段落都是可以作为写作练习。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有:给学生找具体的写作对象。比如训练外貌描写, 先让学生以我为模特进行练习, 学会抓人物的特征;同样进行景物描写、动作描写训练时都采取类似的方法。改变作业方式促进学生写作兴趣。小学生最依赖家长, 他们对于爸爸妈妈的爱可以转化为学习动力。比如在进行一篇人物写作训练时, 告诉学生你一定有自己最尊敬, 最喜爱的人, 想不想为这个人送一份礼物呢, 赶快用小笔头表达你对他们的情感吧。将枯燥的作文作业转换一种模式, 让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写作教学中。

二、正确对待作文的教学目的, 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防止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抹杀学生的个性

作文是一个人内心的表达, 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造成了人的千差万别的性格特征, 各个学生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也不可能一致。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1、写作技巧是别人总结的写作经验, 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

词汇积累的丰富性、写作顺序、各种修辞方法的使用、标题的新颖等等都是我们想要教给学生的写作技巧, 但这些技巧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英语中的语法一样枯燥和陌生。诚然, 这些写作技巧确实是有助于学生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 但这些所谓的技巧如果阻碍了学生内心的表达, 那就需要丢掉。正如一个学武的人, 只练习一招一式, 没有力量一样不能克敌制胜一样。允许学生在写作中自由表达, 甚至允许他们犯一些语文表达上的错误,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最原始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内心, 然后帮助学生修改表达不足的地方, 渗透一些合适的写作技巧。

2、作文是一个人内心的对外表达, 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 尊重学生的个性。

作文不但是写给人看的, 也是写给自己看的, 敢于表达自己真实内心的作文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相信一篇词语华丽、语句流畅、结构完美的文章能引起读者的好感甚至佩服, 但未必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反而一些朴实无华, 流露作者真情实感的文章更能深入读者的内心。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作家的写作水准, 但是可以要求学生敢于写出自己的内心所想, 敢于正视自己弱点的优点, 这样的作文教学无论是对于眼前的教学, 还是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是有利无害的。

三、作文评价工作渗透人文关怀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1、学生作文不愿与人分享的重要原因是害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同。

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 切不可急功近利的要求学生公开传阅学生习作。作文评语要客观、尽量避免使用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词语。针对这一点, 我建议各位老师可以参照国外家长或教师教学用语, 多一些宽容, 少一些严厉, 多一些幽默, 少一些呆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认同, 同学对他的认同, 鼓励学生多与人分享。

2、作文评价可由原来的教师评价变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

文章修改工作大致分为错别字修改、词语使用是否得体、语句是否通顺、文章主题是否清晰、标题是否贴近主题等, 这里面部分工作可由学生来完成, 让学生学会基本的修改方法, 学会审视自己的文章, 让学生做自己文章的主人。学生间的互助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篇3

一、大处着眼

写作文首要的是立意,这是文章的根本。我们常说意在笔先,立意的确立直接影响后面的行文。所以在作文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立意要准确,尽量做到深刻。

如:作文材料: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是很有有意味的两个词,没有格拉丹东冰峰孕育的第一滴水,就没有长江的波澜壮阔,浩荡千里;没有体积数倍于树冠的发达根系所提供的水分营养,就没有大树的高可参天,浓荫蔽日……根,有的有形,有的无形……有根的,又岂止是树……请以“根”为话题作文。在立意时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父爱、母爱,上升为国家、民族、思想、文化,拓展文章的内涵,让学生落笔,有一个较高的基础,以此提升文章的档次。

二、小处落笔

立意确定后,在行文的阐述时,要注重细节的设计,小到一字、一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要求学生每次的作文都要做到精雕细刻。

(一)作文拟题

学生可以通过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作为作文的标题,运用诗歌作为文章标题,写出来的作文不仅生动活泼而且不失文采,给人一种风格迥异的感觉。例如以“人生哲理”为主题的作文,可以借助古诗歌入题,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诗歌名句都可以作为文章的题目,作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作文题目的看法,所以观点的阐述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要时刻地提醒学生,在作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要将其放在开头较为醒目的地方,让看文章的人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此信息。

(二)联系话题: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见此种情况,文章写的如行云流水,单从文章来讲属于上品,但却背离了作文题目,只能按照跑题处理,十分可惜地将其列入下等。这也是在作文中常常困惑学生的难题,怎样让学生避免跑题的失误,让其作文能扣紧话题,这同样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跑题的文章在具体的写作中,没有联系话题,完全脱离话题本身行文。所以在作文指导时,笔者提醒学生要联系话题,话题和命题作文的关键字要在作文中,反复的提及,如“特色”为话题作文时,“特色”二字在作文中要不断出现;材料作文,在行文时要转述材料,以期扣紧材料本身。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不管文章怎样的天马行空,但主线是紧紧围绕话题本身。

(三)内容充实:

在作文内容部分,我们常常形象的将其称为猪肚,可见内容写作时要做到充实,要适当的运用材料,以此拓展文章的内容。但是实际的写作中却是,要不就一味大谈自己的感触,空洞无物;要不就运用万能材料,不管什么样的作文题目,都是那几个人,常见的是李白、杜甫、陶渊明,让人看后大跌眼镜。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材料,并且为此不断积累,以期材料的新颖、独特。

(四)条理清晰:

课标中提出作文要“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写作之前要有宏观意识,先确立写作的框架,设计好写作的思路,为此可以让学生列出写作的提纲。

(五)书写规范:

写作应立意深刻,内容充实,条理清晰,但也要注意规范书写,正确运用标点,很多学生的文章一逗到底,要让学生重视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需要我们长期的积淀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篇4

语文教师都知道小学生最怵作文,一看见题目紧皱眉头,咬笔杆儿,要不然就是翻作文书。尤其是遇到老师命题的作文,就会无从下笔,无话可说。而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一开始教作文时,就热衷于讲解怎样写开头,怎样写结尾,怎样立意,怎样谋篇……这些更让学生们觉得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其实,初学写作文觉得难是正常的,这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有很大关系。主要的作文训练是综合性训练,不是一个纯技巧性的东西,因此单纯就作文谈作文,收效是很有限的。要想让孩子写好作文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为什么学生有时可能有满肚子话要说,但无从下笔,不知道怎么写?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资料少,词汇量积累不够,书面表达不清楚,生活经验缺乏。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用书中的多元化资料来补充学生的各种不足。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认识,丰富学生词汇,还可以学习写作方法,不仅如此,阅读材料还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例。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建立在“读书破万卷”的广博基础上的。由此可见,阅读对写作有多么重要。

例如学生描写雪景,从一开始的“满眼都是白色,很美丽”,到“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到“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再到“雪终于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走来了,步履是那样的轻盈、舒缓,悄悄然从遥远的天际飘落,片片光洁如絮的雪花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落在袒露着胸膛的大地上。它为大地编织了厚厚的洁白的羽绒衣”.这些习作上的进步都与阅读分不开。书中的语言,书中的写作顺序,书中的写作方法都是孩子模仿的蓝本。我们要启发孩子探究作者的写作顺序,作者的情感路线,作者的语言特点,至于摘抄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的功夫更要下足,时间长了,写作的功夫就会水到渠成。所以,我们从小要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

二、开阔学生的观察视野

为什么学生写作文觉得无话可说?俗话说:巧媳妇不能做无米之炊。学生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原本就没有多少素材,而他们又对丰富的生活熟视无睹,不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或事,因为他们没有兴趣,感兴趣的又不是老师让写的。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给孩子创作写作的舞台。教师要给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引导学生带问题,有目的的去观察环境,体验生活,培养其敏锐观察力,逐渐学会从生活中吸取养分。所以组建文学社,成立记者团,办学生本身的校报,弄个本身的作文选刊很有鼓动性,学生也有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生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引导他们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写作灵感。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部电影,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看后和孩子谈谈体会和感受;与学生做游戏,搞比赛,可以和学生讨论怎样活动,结束后反思本身在游戏中的失误与心得……先参与,再观察,然后再作文,让学生知道“噢,这样写就行呀!” 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事物,认识社会。学生了解的东西越多,他观察事物的兴趣越浓,积累的素材越多。不要三分颜料开染店,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记者眼,丰富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头脑。学生头脑里有了丰富的材料,才能够谈得到选择材料,写好作文。

三、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宋朝大文学家王安石写下的著名诗句,此句由于在遣词炼字方面有独到之处,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可见,一篇成功的文章是离不开修改的。我们以前都是教师改作文,成摞的作业,夜以继日地从字词句标点到篇章结构,不厌其烦的批改。效果呢?学生看完分数就束之高阁。我们做过小学生,老师花了很大的力气,把作文批改再细,学生也是不大仔细看的,因为那是老师想的,是老师的话,深奥得很,并不是学生本身想的。学生本身想的东西,本身表达的内容,哪里不周密,哪里表达得不完整,学生本身知道。老师只要指点一下,应当先考虑让学生本身去改,老师加以检查就可以了。

[语文论文]探究性作文教学初探 篇5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探究性作文教学初探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掀起一股热潮,小学语文改革的焦点之一便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要实现这一变革,首先要从语文的课堂教学变革做起。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要改变以往注重传授所谓“技巧”“经验”满堂灌的形式,要注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自己亲身感受。即“探究性”作文。

什么是探究性作文?研究性作文是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之后,将其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记录整理而成的作文。

教师指导学生写研究性作文,就是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入问题情境;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然后指导他们把探究的过程整理成文。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写作文的材料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研究性作文就是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学生是比较喜欢写研究性作文的,经常指导他们写这样的作文,对于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十分有效。

1.写研究性作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写作动机。让学生喜欢写作文,愿意写作文,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作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众所周知,动机是行动的直接动力,是激励人们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因。动机水平的高低强弱,决定着个体活动的质量、水平和效果。一般来说,动机源于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体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学生写研究性作文,正是适应学生这种较高层次的需要,以激发其写作动机。所以,学生写这样的作文,积极性高,自觉性强。

2.写研究性作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刘勰说:“文附质也。”“文”就是语言文字及其表达的形式和技巧;“质”就是内容,包括思想和情感。“文附质也”,语言文字的表达必须附丽或扎根于特定的思想和情感内容之中。可见,作文教学的真谛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有丰富的感受,才有作文的愿望,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让学生写研究性作文,正是为了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课题,运用已有知识研究课题,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更充满情趣。

3.写研究性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语言活动是交际和概括的统一。”“人所固有的高级心理交往形式有可能存在,只是由于人可以通过思维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我们也清楚,作文的过程是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寻求表达的过程,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就必须培养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写研究性作文,其前提是让学生对某一课题有所探索和研究。他们探索研究得越深,写出的作文就越有质量。实际上,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训练、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教师把握了这一过程,就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

二、研究性教学的程序

指导学生写研究性作文,可以按以下四步进行:

1.确定研究课题。教师先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指导学生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确立研究课题。可以是全班共同研究一个课题,可以是一个小组合作研究一个课题,也可以是个人单独研究一个课题,这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

2.自主探索研究。教师要给学生安排探索研究的时间,保证学生能围绕课题选择正确的方法展开研究,最终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可以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也可以在探究方法上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中国搜课网 http://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中国搜课网 http://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3.交流研究结果。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教师要安排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探究的方法和结果,以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为了保证交流的质量,事先一定要让大家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好要有书面材料。交流时,发言的面一定要宽,最好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随机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

4.记叙探究的结果。探究的结果要通过作文来体现,所以最后要指导学生将探究的情况记叙下来。一般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怎么探究的就怎么写,重点要写清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三、研究性作文教学实例

一次作文课上,我先向学生讲了牛顿、瓦特等科学家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搞发明创造的故事,让他们明白,提出问题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接着,我鼓励他们大胆提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提出,路边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有的询问,自然界中为什么黑色的花很少见?还有的问,母鸡在冬天为什么下蛋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带领大家讨论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经讨论,归纳出了几种方法:一是看书,二是做实验,三是向别人请教。然后,我布置大家选一个自己最想弄懂的问题去寻找答案,或者几个人一组去共同研究。这是作为作业布置给大家的,要求在三个星期内完成。课后,有的同学去图书馆找书,有的找来材料做起了实验,还有的向老师、父母去请教,有的同学甚至写信向报刊、电台询问。

三个星期后的又一次作文课上,我先让大家分小组汇报各自探索研究的情况,要求发言时必须讲清三个问题:(1)研究的是什么问题?(2)研究的过程如何?(3)研究的结论是什么?接着,我组织全班进行交流,选了几个代表讲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组织大家进行了评议。然后,我趁热打铁,要求他们把交流的内容记叙下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读不通的地方自己再改。最后,我选出三位同学当众朗读自己所写的文章,给予了适当的点评。

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著的。因为学生写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交上来的作文普遍写得较有特色。其中一位同学写的题目是:《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他是采用实验法解决问题的。首先,他用硬纸板分别做了圆形、方形的盒子和盖子,做完后再盖盖看,发觉方盖必须对准了角才能盖上,而圆盖随便怎样盖都能盖上,由此得出结论,盖子做成圆的是为了盖起来方便。后来,他又从玩具汽车的轮子得到启示,知道了盖子做成圆的还为了施工时运输方便,因为圆的可以滚动。文章内容充实,条理清楚,有新意。还有一位同学写的题目是:《母鸡在冬天也能多下蛋》。她从书中找到了冬天母鸡生蛋少的原因是因为光照时间短,于是她跟奶奶搞了一项实验,在鸡窝里装了盏电灯,增加光照时间,结果母鸡果然生蛋多了。文章写得很有点儿实验报告的味道。《探究性作文教学初探》一文由中国搜课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篇6

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框限,长期以来,学生作文中个性缺失,造成作文千人一面,万人一调;作文教学不仅成为教师的心病,更变成学生学习的沉重负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任何学习都是通过自己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主动构建的过程,是学生个体能动的改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化教学,诱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主动求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探究发现为手段,更多地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勇于提出疑问,在疑问中大胆发表见解,从而不断提高认识。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联系的桥梁。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开始尝试着在运用“合作探究—个性化作文”的模式去进行作文教学。

“合作探究—个性化作文”就是以“合作探究”为基础、以“个性化作文”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在实施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激发求知个体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同时,着实渗透和培养学生的主见意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个性化作文作准备。

下面以《作文思维训练合作学习法之五——叙述与描写》教学方案.一、知识储备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研究表明,自主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具体真切地感受绚丽多姿的大自然,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让大自然的芳香、色彩汇成丰富生动的语汇在学生心中流淌。这样就能拨动学生敏感的心弦,让其形成最佳心理驱动,激发主体意识。

此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建立足够的知识储备,为写作做好早期的心理准备。

在教学前,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做好几项准备,使学生的心灵进行一次“爱的洗礼”。

1.搜集材料。利用课余,学会观察、搜集关于“爱的故事”的主题的材料,交流后由组长收集材料,将故事整理成册。通过开展写作的前期准备,让学生或采访、或实地调查、或上图书馆、或上网„„搜集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展开自主学习。

2.定向阅读。指导学生阅读《小抄写员》;完成定向阅读内容。

3.制作课件。准备相关的图片、音像、文字资料,制作成课件,丰富学习的资源。

二、情境创设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个性,让学生酝酿了美好的写作情感,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思维空间,使作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知识与情趣。

1.课堂导入。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极大地感染同学的情绪,为这节课做好前奏,让学生充分理解“爱”的深刻内涵。

2.课件展示。以《小抄写员》为主题的多媒体课件、音乐韩红《天亮了》一曲,再现生活,把材料生动活泼、声情并茂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再次创造出热烈感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3.小组表演。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场小品剧,进一步领悟“爱”的真谛。

三、情感体验

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在作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写作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从而在强烈的自我需求中激活学生表达的欲望。在合作探究阶段,通过巧妙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爱”的主旋律中,经历一次真实的心灵体验。

第一步,温习单元课文,了解单元学习目标;

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讲述身边爱的故事;

第三步,展开交流讨论,探究—体验—感悟;

1.“关爱身边的伙伴”:你身边有没有需要关爱的伙伴?你要怎样给予切实的帮助?

2.“同在一片蓝天下”:街头墙角那些摆小摊、扫大街、捡破烂的普通人,他们对你可能会有触动,当你看到或听到这些事时,你想说点什么呢?还有,丢弃亲子、虐待老人、拖欠民工工资、贫困生失学,还时有发生,你认为应该社会该如何看待它?是当冷漠的看客,还是伸出援助的双手?

3.“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应采取哪些行动?怎样帮助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人?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则和奖励办法,激励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充当各种角色,或自由发言,谈出自己的体悟,或针对前面同学的发言补充、质疑、反驳、解疑;或充当评委,时而点评,时而小结。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因为出色回答,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树立了自信;因为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见贤思齐,学习思维品质得到优化。与此同时,通过交流思想,分享集体的成果,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甚至得到有益的启悟,真正有所收获,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四、个性化写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在合作探究中,学生通过自己能动的思维活动,逐渐构建线性知识乃至立体知识结构体系,形成系统、完整的个体思想情感。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自己记下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辨别、筛选、综合,此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发挥、开放创新的空间,放飞学生灵性。如在文题上,倡导学生自主拟题;在语言上,鼓励进行创造的有个性化的表达;在形式上,欢迎学生不拘一格,或记叙,或抒情;或童话,或小说;„„让学生把生活中最丰富多彩的画面一个个展现出来,使作文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平台,抒写学生心中的真性情。

实践证明,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得到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培养,学生的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选取的角度不同,着眼点不同,写出文章也就“百花齐放”,各领“风骚”。在写作中,同学的思路就明显的较为开阔,行文自如,并且出现了多

篇优秀作品。如:《落叶的声音》、《风铃里的祝福》、《心中的歌》、《爱如潮水》、《爱的选择》、《给他一个家》等等。

实践出真知。好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最终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得作文成为最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抒写出学生的真性情,再现了时代生活的本色。

小学作文教学探究 篇7

一、材料积累

“没有永恒的收入, 就没有永恒的支出”。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 因而课外知识面窄。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 用形象的话来说, 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 又是鼓风前进的风。没有阅读, 就没有帆, 就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 行的幸福, 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只有加强课外阅读, 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所谓“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聪慧, 演算使人思维精密, 哲理使人思想深刻, 伦理学使人有修养,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我认为在实践中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我结 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每周布置两篇读书笔记和一则周记。读书笔记针对—些优秀学生作文展开, 因为它篇幅比较短小, 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作文训练相近, 学生感到熟悉和新鲜, 积极性高。久而久之, 学生的手中有材料, 心中有形象, 下笔就有内容了。例如:在作文训练中, 我先让学生提前两周写关于班主任事迹和学校生活的周记和读书笔记, 在这基础上布置命题作文:“班主任二三事”或“学校生活二三事”, 并限定在课堂上完成。从布置写周记和读书笔记到完成一篇作文需要两三周的时间, 学生在这几周时间内较集中持久地注意他们学习研究的问题, 即积累材料准备写好一篇文章。因为手中有材料, 学生就能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如此反复训练, 既积累素材, 又培养兴趣, 较有质量的作文也就一篇篇地写出来了。

二、模式训练

如果我们设计一定的写作模式, 让学生有的放矢, 按部就班地练写, 就能加速明确写作的目的性。并且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 写作的基本格式就能掌握自如。

首先,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记叙文的写作模式, 即“开头一中间—结尾”, 按“总—分—总”的思维方式写结构文章。如“学校生活二三事”一文, 我指导学生开头总写学校生活的概况 (略写) ;中间分述两三件事例, 如学习、校园生活、师生友情等 (详写) ;结尾归纳总结, 写心得感想、展望未来, 首尾呼应。由于学生有写周记和读书笔记的经验, 积累了较多的材料, 能依纲作文, 胸有成竹, 绝大部分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其次, 指导学生仿写也是模式训练的好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可指导学生学习所教课文的文体, 并模仿课文写一些文章。这样, 学生信心十足, 写起作文得心应手。

再次, 课外延伸对提高写作能力大有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 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 体验到创作者的精神满足。”当我们教完一课时, 可让学生续写课文, 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三、学生评改

传统的作文批改只是老师打个分数、写个总评了事, 这种方法很难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回顾1988年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学经验介绍, 他在作文批改中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改作文, 又结合叶圣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论述———教师教学生, 其目的是不教学生自会, 我大胆进行了作文评改方式的改革:让学生自己改作文。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改, 学生之间互相对改, 在小组里流水式地改, 多样形式既避免形式单一, 又可以博采众长, 增长才干, 并且一改过去课堂的沉闷局面, 学生兴趣提高, 写作积极性自然也高。

当然, 在改之前, 老师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作具体方法的指导, 对学生的要求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一步起始阶段:只要求学生改正文中的错别字和行款格式。只要符合要求就给予充分肯定。改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 调动他们改作的积极性。第二步发展阶段:这时, 我要求学生不仅改错别字, 还要把文中的病句画出来并加以改正。第三步提高阶段:要求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谋篇布局进行批改, 并要求他们写眉批和总批。作家刘琦曾说过:“写作的成功之路只能靠学生自己走, 老师的责任是引导, 在学生迷路的时候指明前进方向。”但路还是学生自己走的, 老师不能背着他走。叶老还说:“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养成自己改的能力是终身受用的。”实践证明, 让学生参与写作和修改作文是切实可行的, 学生在这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自己作文中的缺点和错误并加以改正, 还可以从别人的文章中吸取精华和教训, 获得取长补短的效果, 从而达到培养双基、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分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的不同需要,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渐渐有了发展, 能逐渐克服小学低年级阶段学习的依赖性, 渐渐拥有自己的见解。在这基础之上, 教师应抓住这个心理变化契机, 在作文教学中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分别点拨指导, 分类推进。在模式训练中, 我们要求学生按模式写作, 这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可是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 这种写作方式将束缚他们的思路, 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又不敢越雷池半步, 思路更是停滞不前, 从而造成无葫芦不能画瓢的依赖表现。鉴于这种情况, 我认为应重视分类指导,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着重指导他们把握中心, 变换构思, 注重材料的取舍, 注重语言的生动性, 注重表达真实的情感等。而对于基础一般和较差的学生, 由于较大幅度地提高较难, 花时间也多, 可以在模式训练中多加训练, 训练多了, 掌握多了, 就能比较灵活地写好作文了。

如训练记叙文总分总的三段式写作方法, 训练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的写法。如写时间和事物等时, 运用反问、设问抒情, 还可以多进行片段练习:如场面描写、肖像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等。另外在分类辅导中, 注意学生的倾向性和差别性, 关注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鼓励, 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 以上几种作文训练方法较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变化, 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融入教师主动意识与手段的一种过渡方法。但不管采用何种训练方法, 都要结合学生实际,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使学生顺利地实现作文教学既定目标。

摘要:作文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语文知识、技能进行写作的本领, 而且对开发职能、塑造创造型一代新人的优秀素质具有特殊作用。因此, 语文教师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学重点, 不断探索, 寻求作文教学科学的、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材料,模式,评改指导

参考文献

[1]陈若凤.“旧瓶装新酒”, 美文自然来——小学中年级作文仿写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S1) .

[2]陈新猛.浅谈提升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几个要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7) .

[3]冯前英.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4) .

创新作文方法探究 篇8

一、用心感受

感受是由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源于观察,又高于观察。观察侧重于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只要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就会常有所得。譬如同是绿叶,南北就不一样,南方的叶子色浓,叶片厚而宽,北方的叶子色淡,叶片薄而窄。而感受则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与人的情感、思想紧密相连。林黛玉在看到落花的时候,立刻联想到自己的身世、爱情、命运,感受到“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怎样做到用心感受?细究起来,无非三点:一是留心观察,大自然的草木枯荣,生活的平凡琐事都需要留心细看,见一叶落能知天下秋。二是学会联想。联想是感受的桥梁,往往是由甲物到乙物,由自然到人事,如黛玉由落花的命运想到人的命运。三是多情多思。万物本无情,“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如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都是人赋予自然的情感。

二、学会积累

古人云厚积薄发。创新的源泉是什么?近些年来,一谈到创新作文,人们就想到开启思维,什么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不一而足。但是没有深厚的积累,任何新的思维活动都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写出有新意的文章,需要从哪些方面去积累呢?

一是生活积累。有人说学生生活三点一线,波澜不惊,有什么可积累的呢?其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值得人感动、值得人思索的地方。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上课听讲、课外活动、平常交流,甚至于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有动人的故事。

二是知识的积累。同学们除了上好每一节课,学好每一门课程外,还要适量涉猎课外知识。首先,每天用不少于一小时的时间读报章或文学杂志,进行量的积累。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选择一些古典诗词读本,现代诗歌散文读本,每周背诵两三首诗或一两篇文,这些诗文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人的写作能力就会产生质的变化。

三、巧妙构思

创新作文,就是让文章的内容或形式超过以往,具有更突出、更鲜明的特征。要做到这一点,积累是基础,构思是关键。

创新文章“新”在哪里?一是新的思想。传统的写作教学总要求学生要发掘出深刻的主题思想,并有一定启发性或教育意义。就我看来,任何一篇文章只要有一点新的发现,都属于创新型的文章。譬如说,鲁迅的作品,往往揭示国民的弱点,针砭时代的弊端,属于重大的社会主题,而沈从文的作品,往往以“生命、爱与美”为主题,很细腻地感受生命与人性的美丽,能说这样的主题就不好吗?

二是新的材料。长期以来,人们的思维仿佛有了一个定势,只要说到奋发图强就举张海迪,只要说到助人为乐就举雷锋。是这些英雄人物不能做材料吗?当然不是。但列举得太多,就俗不可耐。要告诉学生多举新鲜的事例,身边发生的事例,甚至于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这样才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况且,即使是旧有的材料也可以换个角度去运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是组织形式新。传统的文章,线索单一,结构简单。如西方的古典主义戏剧,让时间、地点、人物高度单一、集中,虽然结构紧凑,但形式缺乏让人回想的悬念。譬如线索,可以单线,也可以双线,如《药》的明暗两线。譬如结构,可以是总分式、层递式、并列式、对照式,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譬如文法上的起承转合,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非常讲究,有所谓八股之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材料作文有人就总结了一套写法:概述材料→提炼观点→展开论证→照应开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新八股。古人说文无定法,我认为只要是适合于思想表达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四是新颖表达。文章是否有新意,最后还要看语言的表达。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说的都是炼字的功夫。“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僧敲月下门”的“敲”都成为千古文坛上的炼字佳话。

翻开文学大家的作品,语言表达要出新意可在四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尽量使用短句,让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明快而流畅,像海明威的电报式语言,像沈从文、孙犁带有浓郁泥土气息的短句。第二,尽量少用代词、判断词,中学生的文章多半“我”不离句,“是”贯全篇。这样的词用多了,文章的语言无法生动活泼。第三,变换不同的句式。我们常常用的是常式句,遵循着主谓宾成分的排列规律。但有的时候用变式句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鲁迅在《祝福》里说到末路之时的祥林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柱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空的”“下端开了裂”都应该是定语,可这里都后置了,而且独立成句,突出末路之人的穷困潦倒:时间久,完全没有食物。第四,多用新鲜贴切的修辞。只要用心去观察,就会有独到的发现。譬如鲁迅说“柳妈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就非常新鲜贴切。朱自清在说到威尼斯的建筑的时候,用了“简截,不啰嗦。”这个词就很特别,将用于语言表达上的话用到了建筑上去了。

上一篇:院系考风考纪教育总结下一篇:易制爆危化品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