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优秀教学设计

2025-03-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元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

元日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一、了解学习情况

1、诵读情况(字音、句读、读、背)

2、理解情况(除 屠苏 曈曈 桃符 千门万户千家万户 换与除的联系)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形容太阳刚升起时明亮的样子。日出时光亮的样子。(字形指导)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成春联)

3、积累情况

关于作者的了解 王安石 宋朝著名的政治家、诗人。20岁以前,随父亲南北各地游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年地方官,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49岁时被任命位宰相,不顾官僚大地主们的反对实行改革,推行新的政法,这样,农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的剥削,日子比较好过一些,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后来受到保守派的攻击,被迫辞职,新法就被废除,不久就怀着悲愤的心情死去。

《元日》这首诗就是他做宰相推行新法时写的。

关于春节主题诗词的了解

二、联系我的生活经验理解阅读

文中提及了哪些事情?(波浪线划出)

生活中谁做这些事情?(在相关事情旁边写人)

读出自己

感受如何?(暖)来自何处?(爆竹好玩、长一岁、春风、屠苏、曈曈日、新)

还有多少人在其中?

三、走进作者的内心阅读

作者的心境如何?(为什么?)

作者的眼界如何?(从何看出?)

类似于作者的人知多少?(范仲淹 温家宝)

四、自定作业:读完这首诗,你想建议大家一起继续做些什么?

第二稿:

《铃儿响叮当》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日)风俗习惯。

一、了解学习情况

1、诵读情况(字音、句读、读)

2、理解情况(元日 除 屠苏 曈曈 桃符 千门万户千家万户 换与除的联系)

3、资料情况 关于作者的了解

过渡:四年级的孩子,凭自己就能基本读懂了几千年前的诗文,真是了不起![读诗文]集体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品味文字给你的感受。

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感受?(暖)我们就来找找这暖意来自何方。

二、感受暖

1、暖意何处来?

(放鞭炮的热闹,长一岁的快乐,春风送暖,屠苏的力量,曈曈日,辞旧迎新)

2、谁暖?

读者暖:文字的传递(读:这是汉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是吟诵千年的经典传递过来的温暖)(男生、女生)[读自己]

千门万户:普天同庆(读:这是如阳光般普照的快乐,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温暖)

作者暖:新法推行成功(相关资料)(读: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快乐,这是一个心系天下的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读作者]

所有的中国人:文化的传承(读:这是几千年的文明传承,这是我们华夏祖先传递过来的温暖)

过渡:看来我们读诗文,不仅要弄懂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还要读读作者,最重要的要联系自己来读一读,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一个作品,它能让所有读它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就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也自然地成为经典之作。今天这首《元日》就这样几千年来温暖着无数人的心,当然是经典。

三、学法延伸

我们学习的这24课的课题叫《古诗两首》,还有一首是什么?(《江雪》)

轻声地读一遍 用一个字说出这首诗传递给你的感受。这个感受又是谁传递给你的?(柳宗元)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为何要写这样的一首诗?他又为何有如此寒冷的感受?我们从诗中又读到一个怎样的自己呢?请同学们尝试着用今天读《元日》的方法去读一读。古诗两首

读诗文

经典 读作者

元日优秀教学设计 篇2

《元日》 (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 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叙事与写景结合, 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新年气象, 呈现了“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的春节传统文化习俗。同时, 《元日》是王安石拜相实施变革、推进新法之初写的, 是诗人借新年新气象来表达自己对变革充满喜悦和自信。

这首诗脍炙人口, 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人们传诵的是一种美好生活, 传诵的是一种民俗文化, 传诵的是一种人生追求。因此, 感受欢乐氛围、理解节日文化、体会诗人内心应该是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2.理解古诗,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3.读写互动, 适度拓展, 能感受春节文化, 体会诗人心情。

设计理念

坚持“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 在读中理解诗意, 感受文化, 体会诗情, 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韵味;以写为训练, 丰满文本, 丰厚文化。

教学过程

一、理解“元”字, 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 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元:第一, 开始。旦:象形字, 指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 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 你还能想到别的带元的词吗? (元年、元月、元宵, 这里的“元”都是第一的意思。)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 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 你会写什么? (写春节做什么, 写出春节的快乐。)

设计意图:导入要与生活相结合, 要有语文味, 要简洁明快。

二、朗读背诵, 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预习过了, 短短的4句28个字, 大家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通过预习, 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 (“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引导学生说说诗句的大体意思。

在爆竹声中, 除去了旧的一年, 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来温暖, 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有感情地朗读。

(1) 读出节奏。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 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 停在第四字后, 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 读出节奏和重音。

(2) 读出欢快。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 要把欢快读到你的脸上。

设计意图:古诗简短, 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 古诗教学就不应该是零起点, 教学完全可以从背诵开始。教师只要适当追问、指点, 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即可。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 让学生运用古诗节奏、重音规律, 把握基调, 有感情地朗读。

三、读写互动, 感受文化

1.过渡圈画。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从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 请圈画出有关词语。 (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 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做法、意愿吗? (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

放爆竹: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驱除邪鬼, 后来人们改用放鞭炮, 现在还放烟花, 由单纯的驱鬼求平安, 变成了一种欢快。

喝屠苏:正月初一这天, 古人要饮屠苏酒, 祈求健康。现在亲人团圆、亲朋聚会也会喝些酒, 以表庆贺。

换桃符:古人用桃木板写上神的名字, 或者画上神的图像, 悬挂在门上来驱赶邪鬼。到现在改用了贴春联, 是一种喜庆。

小结:春节, 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 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是一个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节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诗句中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 读读诗句, 看看插图, 想想生活, 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 (引导学生先说后写, 灵动生成。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画面一:过年, 放鞭炮可是孩子们的最爱。你看, 几个孩子在放“轰天雷”呢, 小女孩们捂着耳朵围在那儿不敢上前, 只有那个小男孩蹲着身子, 伸长手臂, 捏着引火, 一点一点向前移。“滋———”, 引线着了, 随即腾空而起, “碰———啪”炸开了花。孩子们也乐开了花。

画面二:亲朋相聚, 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 这个说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真是人人妙语连珠, 个个喜气洋洋。

画面三:年还未到, 家家户户就忙着贴春联。这家写着“梅花春烂漫, 竹报岁平安”, 那家写着“勤劳门第春光好, 和睦人家幸福多”, 都是那么红火, 都是那么喜庆。

4.感情朗读。现在要读出文化味, 应该读好哪些词语? (爆竹、屠苏、新桃、旧符。)

设计意图:关注、理解、传承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对话交流、读写互动中, 引领学生把握春节文化符号, 感受民俗文化气息, 丰厚春节文化生活。

四、简介诗人, 体会感情

1.过渡激疑。我们理解了古诗, 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新、春节的文化传统。难道王安石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这还需要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体会。

2.简介诗人。王安石,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他两度出任宰相, 为了国家富强, 百姓富裕, 他实施变革, 推行新法。

3.体会诗情。这首诗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 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 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 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 (教师可以先示范, 再由学生交流。)

爆竹:是在庆祝实施改革、推行新法的爆竹。

春风:是改革的春风。

瞳瞳日:是改革的阳光。

新桃:是推行的新法。

(2) 有了这些新的发现, 我们可以把诗和“改革”或“新法”联系起来。

在爆竹声中, 废除了旧法, 推行了新法。改革的春风送来温暖, 人们幸福地喝着屠苏酒。改革的阳光普照千家万户。人们改革总是要实施新法换去旧法。

(3) 王安石是借新年万象更新的气象来寄托自己实施变法的自信。因此, 这首诗不但表现了春节万象更新的景象, 还表达了诗人对实施改革的自信。

4.感情朗读。现在我们应该读出诗人的自信, 要读好哪些词语? (爆竹、春风、瞳瞳日、新桃。)

三次感情朗读味道不同, 要求不同, 方式也不同。可见, 感情朗读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

设计意图:诗人简介儿童化, 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古诗内涵, 体会诗人感情。让学生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诗句意思, 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情。

五、课后拓展, 表达文化

1.改写古诗。课后, 把课堂中交流的三部分合起来, 加上头尾, 就是一篇古诗的改写文。

2.拓展古诗。我们熟知的王安石的诗还有《梅花》、《泊船瓜洲》, 这些都与王安石实施变革有关。课后可以与人合作, 查阅资料, 学习探究这两首古诗, 你会更加理解、敬佩王安石的。

《元日》教学设计 篇3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屠、符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背诵古诗,并能弄懂诗句意思。

难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同时体会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1.同学们,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赏画吟诗。同学们,赏了这一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呢?(分别出示《小池》《山行》《咏柳》古诗的画面,学生吟诗)

2.(出示元日插图),同学们,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节日吗?(春节)

3.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大家回想一下,我国的春节都有哪些特有的风俗习惯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交流总结:放爆竹、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拜大年、领压岁钱、吃水饺、大人小孩都要穿上漂亮的新衣服等等,这些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这些都是我们现代的人过春节所具有的风俗,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古诗《元日》,学完以后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板书课题)——元日

5.大家看到课题《元日》,脑子里会产生哪些想法呢?

学生相互交流。

教师总结:“元日”并非现在一般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轻读这首古诗

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多读几遍。

2.检查

(1)检查读。请学生个别读。

分别从读准字音、读出停顿等方面来评价。

(2)请个别学生读两句诗句的最后一个字“苏”“符”。听一听,这两个字在读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韵母相同)

(3)小结:古诗读起来有节奏,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又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个声律美。齐读古诗。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请学生再根据古诗的部分注释,自主理解古诗内容,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同桌之间先相互交流一下。

2.组织交流:同桌之间还有哪个字或词还不能理解,可以提出来。(学生交流。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或老师提示等方式解决。)

3.组织交流每一句诗的意思。

4.每一句诗句在大家的交流中一一理解了,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更大的挑战,谁能把整首诗意说一说。自己先理一理、练一练。谁来说一说?

5.个别练说整首诗的意思。

6.在理解的基础上,个别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再齐读。

(四)体悟诗情,赏读背诵

1.俗话说:“诗中有画。”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在这首诗中,你读到了哪些春节热闹、喜庆的场面呢?把相关的词语圈

出来。

(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

2.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场面,展开想象,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吗?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组织学生交流。

4.点评过渡:同学们根据诗文,又结合自己的生活,充分感受到了春节那欢乐的情景。其实,诗中除了“有画”,还有浓浓的“情”。请同学们再次用心读读这首诗,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出这份“诗情”。(“暖”)

5.那我们来找找诗中哪些地方体现这“暖”的?

学生1:春风送暖曈曈日。

学生2:放爆竹热闹比较暖,贴春联热闹比较暖。

学生3:其实喝屠苏酒,人们的心里也比较暖。

6.同学们,你从这些词语中知道谁暖?

(1)千门万户,每个人都暖。这是普天同庆的一天,这是阳光般普照的快乐,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温暖。你来暖暖的读读这首诗。

(2)其实,写这首诗的作者心中也暖,看看关于作者的资料。学生读资料。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快乐,这是一个心系天下的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7.这首《元日》就这样几千年来温暖着无数人的心,成为经典。请同学们好好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指名背、齐背。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元日》。

2.根据诗意,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编写一个故事。

(六)板书设计

元日(宋 王安石)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热闹、喜庆 抓关键词

暖 展开想象

《元日》教学设计 篇4

1、知识与技能: 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诵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课前难点:

运用工具书独立完成预习。

课前准备:

对联积累,能够诵读对联。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张老师第一次 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精读古诗、领悟诗情、想象意境。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指导书写:

新:注意左半部的下半部是“小”上有一横。

换:注意右半部的下半部不是“央”。

六、趣味作业,拓展延伸。

采访爷爷奶奶等长辈,了解他们小的时候是怎样过年的,与自己相比有哪些不同,写成采访日记。

七、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送旧迎新 爆竹声中一岁除, 元旦:公历一月一日

焕然一新 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元日-教学设计-(详案) 篇5

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大意。

4、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过年的快乐、热闹和喜庆,体会诗人在除旧迎新是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提到饺子、新衣服、压岁钱你会想到什么?(春节/过年),能说说去年你家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放鞭炮、吃年夜饭喝洒、贴对联)

2、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大年三十晚上到了也意味着过年啦!那有谁知道中国为什么会有过年这个习俗呢?年的传说是怎么来的呢?(欣赏视频,观看“年的传说”)

3、过年就意味过春节了。这是什么字?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是什么意思?(一年的第一天)。

3、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读经典之作,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6页,认真听古诗,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3、同学们读的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诗。

4、古诗有古诗的味道,在读古诗时,我们不仅要读得准确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出示断句符号,再指名1-2名同学读诗。

三、了解掌握,古诗大意

同学们读的真不错,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看一看宋朝人是如何过春节的。(一)

1、出示“爆竹”: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爆竹就是鞭炮,出示爆竹图片,寓意竹报平安。

2、过年了,我们的年龄有什么变化呢?(长大一岁)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第一行中哪个字有“过去”的意思?除

3、播放鞭炮声:伴着喜庆的鞭炮声,人们会是怎样的心情?(开心、欢快)

谁来试着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第一行?(指名读,点评,齐读)

(二)1、过年后冬天就要过去了,马上迎来的是什么季节?(春季)

出示“春风送暖”:猜一猜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春风送来了温暖)

你还知道哪些与“春”有关的成语或词语吗?(回答后大屏幕出示词语和成语,生开火车领读)

2、过年这么开心,人们吃饭的时候可以怎么庆祝一下呢?(喝酒)

出示屠苏:在古代春节时人们喝的酒是一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了解屠苏酒)

3、春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屠苏酒,既热闹又喜庆,谁能读好第二行诗?(指名读)

出示前两行诗句: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再一次感受一下春节家家户户放鞭炮、喝屠苏酒的热闹气氛吧!

(三)1、文中哪个成语表示家家户户的含义呢?(千门万户)也可以说千家万户。你还能说出带有千…万…的成语吗?(开火车领读,积累成语)

2、出示第三行诗句:谁能根据字形,猜一猜“曈”字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太阳)出示日出图片,曈曈指的是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3、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初升的红日照到了千家万户,给每家每户带来了光明、温暖和希望,那么这句诗该怎么读呢?(指导朗读)

(四)1、出示贴春联图片:观察图片中的人在干什么?(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读的时候应该先读右边再读左边,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你会读春联上的内容吗?(同桌互读)

2、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挑选漂亮的春联贴在门上,除旧迎新,同时也表达对新一年寄予的美好愿望。在古时候也是一样,只不过人们在门上挂着的是用来辟邪的两块桃木板,出示图片,这就是桃符,我们如今贴春联的习俗就是由古代挂桃符演变而成的。

3、每一年人们都要告别旧桃符,换上新桃符,4、出示最后一行古诗:你能在这行诗中找到一对反义词吗?(新-旧)

你能说出一个含有这对反义词的成语吗?(除旧迎新)

5、出示插图: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你能不能说出宋朝人过春节时都做些什么呢? 放爆竹、喝屠苏酒、挂桃符

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开心、喜庆,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三、精读古诗要点,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

(一)、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感受?(“暖”、)这暖不仅仅是温暖,还有快乐、热闹。我们就来找找这“暖”意来自何方。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暖?

1、感受“暖”

“暖意”何处来?(放鞭炮的热闹,长一岁的快乐,春风送暖,屠苏的力量,曈曈日,辞旧迎新。)

2、谁“暖”?

(1)作者“暖”:新法推行成功(相关资料)(读: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快乐,这是一个心系天下的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读作者]

(2)百姓“暖”千门万户:普天同庆(读:这是如阳光般普照的快乐,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温暖。)

(3)读者“暖”

文字的传递(读:这是汉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是吟诵千年的经典传递过来的温暖)

所有的中国人:文化的传承(读:这是几千年的文明传承,这是我们华夏祖先传递过来的温暖。)

(二)、诗中哪一句与王安石除旧革新的思想是一致的。

(三)小结:这样一首融情入境,寓意深刻的经典诗作,我们跟着视频一起来吟诵吧!

四、推荐古诗经典,拓展延伸激励读写古诗

1、这首描写春节的故事脍炙人口,还有其他描写春节的哪些古诗?

《元日》教学设计最新最好 篇6

绥江县和平小学:范玉青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了解诗句所描写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能根据诗句中的词语,理解诗人所寄托的执政变法、除旧革新、富国强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3、学会古诗中的三个生字。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欢乐的歌曲,反映的是什么节日的场景吗?

2、你们知道春节是什么时候吗?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大诗人、政治家王安石描写春节的诗,题目叫《元日》,题目中的“元日”就是指(生答:大年初一,正月初一,过年,春节)

4、同学们都很喜欢过春节,让我们一起来欢乐地读一遍课题。

〈设计意图:从歌曲导入,引起学生兴趣;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透过“文眼”的深层解读,激发阅读兴趣。〉

二、读通全诗,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给你提二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二学生读,相机正音)

2、老师发现,刚才的两位同学真了不起,尤其是这几个生字读得特别准确,{出示:爆、屠、符}谁来教教大家。指名一人读,其他跟读。

3、哪位同学告诉老师和同学,你记住了哪个生字,把你的记字方法说给我们听。

4、会认还要会写,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给这三个生字描红(提醒、纠正学生书写姿势)

5、我们读诗要读诗的节奏,才能品味诗的内容和情感。7个字的诗文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前两个字为一节,中间两个字为一节,最后三个字为一节,现在老师范读,同学们画出节奏。(师范读)

6、师生合作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训练的重点。中高年级要求诵读诗文时,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节奏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三、品味赏析,感悟古诗

过渡:同学们,我们把古诗读正确流畅还不够,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请你和你的桌一起读两遍古诗,再和你的桌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记住:别人在说的时候要认真听

2、集体交流预设

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一阵阵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A、给“一岁”找个近义词:“一年”

给“除”换一个说法:“除去,过去”

B、指导朗读: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哩啪啦”放鞭炮,给你什么感受?(生答:热闹、喜庆)指名两学生读,男女生赛读

第二句:春风送暧入屠苏(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美酒)

A、给“入”换一种说法:“吹进”

给“屠苏:找个近义词:“美酒”

B、组织交流:们喝着美酒,身体上暧洋洋的,这“温暖”仅仅是人们身体上的温暖吗?(心里充满希望)

C、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这种温暖,充满希望的感受?指句两学生读,小组读。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千家万户都照进了光亮明媚的太阳)

A、给“千门万户”找一个近义词:“千家万户”

给“曈曈日”换一个说法:“光亮明媚的太阳” B、指导朗读:太阳给人温暖,光明与希望,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指名两学生读,全班齐读。

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都把旧春联取下来,换成了新春联)

A、给“总”找一个近义词:“都”

把“桃符”换成我们现在的说法:“春联”

B、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新春联,你觉得贴春联有什么意义吗?(辞旧迎新,表达祝福)

小结:一幅幅春联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元日》这首古诗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和喜庆,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3、这首诗向我们介绍了春节的哪些习俗?(生答:放鞭炮,饮屠苏,迎红日,贴春联)

4、你的家乡过春节还有哪些习俗?

5、当我们穿上了新衣,在静静地等待,新年的钟声响起,听!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此起彼伏。此刻,举国欢腾,举家欢庆,人们举杯再举杯,读---------

6、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愿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送给每一位同学,读-------〈设计意图: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的语言极其简练但却很传神,教学古人的精华诗篇,要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层解读,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悟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后,再融入诗人的心情,读出诗境,感受诗的美,品出诗情。〉

四、赏析古诗,内化古诗

过渡:一声声爆竹,一杯杯美酒,一张张春联,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还有那崭新的压岁钱,同学们根据诗文,又结合自己的生活充分感受到了春节那欢乐的情景。其实,诗人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度的用意。

1、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谁来读一读?{出示:王安石介绍}

2、再看看王安石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下这首诗的?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出示:写作背景}

3、小结:王安石这位胸怀远大的宰相,希望他的新政策能够像春风一样吹进(千家万户),他希望全国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富强)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愿)读------

4、当他写下这首首诗的时候,一定是豪情万丈,我们一起来读------

5、你们就是充满雄心壮志的王安石,你的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背诵《元日》

〈设计意图:给学生介绍王安石创作背景,为的是引领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深层内涵。〉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王安石不愧是大诗人,他的作品还有很多{出示《梅花》、《泊船瓜洲》、《登飞来峰》

〈设计意图: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在这个环节,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去读诗,去品诗,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作业布置 默写《元日》。

〈设计意图:注重“落实”,意在积累,诵读书写,语文之道也。〉 板书设计;

放爆竹

元日 饮美酒

喜庆热闹

迎红日

《元日》教学反思 篇7

教学这首古诗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以往总是把诗的解释全部让学生抄写下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意思的办法,这样的学习学生学起来了无生机没有兴趣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以往我们总认为学生读不懂古诗文的意思,结合本诗有图有文,而且诗文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或把重点的词句意思猜一猜,如:“千门万户入屠苏”学生的猜测十多种多样的,而猜测的好处是学生没有压力,而没有压力的学习才能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学习的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仅仅把读懂诗的意思作为我们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的目标是浅层次的,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才是古诗文教学的真正内涵。我是这样对孩子们说的:“同学们,古人写作时不喜欢直抒胸臆,不会像我们写作时那样直白,任何诗文都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其中,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把诗放在文化背景下历史背景下去学习是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的重要方法。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作者走进写师的那个年代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便水到渠成般的呈现在眼前。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相信学生,学生才会在学习中奏响课堂和谐的乐章。

《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这首诗取材于民间习俗,诗人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学习这首诗,总体是采取一读,读正确读通顺。二读,找出不理解的词或诗句。三读,向字典或同学请教不理解的地方。四读,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五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六读,拓展延伸。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法的指导。

如我提问:“有许多不懂的地方,同学们能提出来,这非常重要。我们事先没有预习,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查字典等工具书、上网查)(引导学生掌握一个学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有三个途径:

(1)联系上下文猜测;

(2)查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

(3)请教别人。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获取知识更重要。)

但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一是这首古诗中有许多词语对学生来说很陌生,比如:屠苏、瞳瞳日、桃符等。在课前设计时,我虽然考虑到了这种情况,但是在处理这些词语时方法单一,靠老师教为主,没有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是在交给了学生一些陌生词语的理解后,如果能及时的将这些词语的意思简略的写在诗句旁边就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是如果将查找资料这个作业布置在课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相信会更到位。

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这首诗是宋朝王安石所写,王安石是一个政治家、改革家,此诗写春节的民俗,字里行间也在体现着诗人的改革激情。不信:请看哪: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们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描述诗歌画面来学习此诗。

首句气势庞大,我想起前些时刚学过对联的“新年”对“旧岁”,于是,我以此来帮助孩子理解“岁”这个字,前几单元的作文练习中有用象声词来写作文的,我灵机一动,也让孩子们用象声词来描述一下第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孩子们过年放鞭炮或看旁人放鞭炮的经验是足的,一个个说得欢畅!

这是说,接下来该读了,孩子们虽知应读出磅礴的气势来,然而读得却不甚到位!也好,让我来显显身手,我手一挥舞,仿佛自己就置身于热闹的春节鞭炮声中,声音早已不平日粗犷了很多,看来有时候人的意志是能产生奇迹的――“爆竹声中一声除――”也颇有几分王安石改革的激情在。该孩子们读了,结果男生比不过女生,反倒是小荣荣夺冠!真是个可爱的小姑娘!

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孩子们对“屠苏”这个词很感兴趣,它是用屠苏草泡制的屠苏酒,讲它放进井中,元日那天取出,对着太阳喝,别说孩子们对这民俗感兴趣,我也是呢!中国古老的.民俗透着温暖,感人至深。

第一句和第二句连读的时候,要注意第一句读出气势,而第二句语气要柔软,读出春风的温暖,也读出诗人希望政治改革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美好心愿。

《元日》教学反思 篇8

1、元日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联想的什么?

2、古人过年有哪些风俗?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3、结合作者简介,想一想结尾一句有没有更深的含义。

本节课最让我感到成功的是,学完古诗后让学生一边背诵一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眼前的情景,再让学生大胆地汇报。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正穿着新衣裳在开心地玩耍。”有的说:“我看到了小孩子正拿着鞭炮在燃放。”有的说:“我看到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有的说:“我看到了一帮小朋友拿着大人给的利是跑向商店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食品。”有的说:“千家万户的人们正在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还有的说:“人们正在尽情地喝着屠苏酒。”

元日优秀教学设计 篇9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查工具书结合上下句学会生词:屠苏、印⑻曳,掌握学习方法。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二、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插图中的两幅春联。

2、歌曲《过大年》、喜庆的图片,用以课前渲染气氛;

3、搜集关于“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解题

你们知道,刚才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反应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吗?[板书:过年]我们说的“过年”指什么时候,谁知道?[板书:春节 正月初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古人写春节的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谁能说出题目的意思?(大年初一、正月初一、农历一月一号、春节)。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这首诗在书上96页,打开书。借助课后生字表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2、小老师教读生字。

这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哪些,谁愿意当小老师到前面来教教大家?(给已经能够认读的同学一个表现的机会,激发学习生字的兴趣)

哪个最难读、最容易读错? 哪位小老师给大家提个醒(指名说)。(学生发言时教师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读。重点引导读准“爆”、“屠”、“瞳”、“符”的读音。)

齐读生字。 (出示所有要认的生字,去掉拼音。)问:你还会读吗?先自己试试,然后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片,在组内抽读生字,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比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小朋友先组内练读,老师再多形式抽读生字卡片。)

3、出示词语卡片:(爆竹  屠苏、尤铡⑿绿摇⒕煞 )

(1)男女生赛读;

(2)质疑问难。哪个词语你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4、引导学法。有不懂的地方,同学们能提出来,这非常重要。那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指名发言讨论。(查字典等工具书、上网查)(引导学生掌握一个学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有三个途径:(1)联系上下文猜测;(2)查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3)请教别人。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获取知识更重要。)

三、读中悟情,读中生情

1、品读“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举杯畅饮屠苏酒,给你什么感受?那就把你此刻的感受读出来。(读出欣喜、兴奋!读出温暖、希望!读出送旧迎新的喜庆!)指名读,男女生呼应读。

2、品读“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明亮的阳光,让人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充满了希望。谁能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含意吗?(除旧布新,表达祝福)

那就让我们带着深深的祝福来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欣赏春联,拓展延伸

贴春联是我国传统的年俗,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课文插图中的两幅春联:

福满人间,春回大地

笑饮丰年酒一杯,喜看迎春花千树

指导学生朗读后小结:这一幅幅春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祝福和各种美好的愿望。(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感受几幅春联的意蕴,感悟民俗文化的美妙。同时也是为朗读指导奠定情感氛围的基础。)贴春联、喝屠苏酒和放爆竹都是人们过春节时表达美好祝福和愿望的方式。

最后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春节时欢乐祥和的气氛。先指名读,再齐读。

上一篇:共建工作方案下一篇:科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