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学生在高年级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后,对标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问题都能够熟练掌握,但是对现实生活中触及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就不能正确进行计算,比如以下几道题:
三、一间课堂长八米、宽六米,高三米,现在要用涂料粉刷它的四壁和顶棚。要是扣除门、窗和黑板二四平方米,求要粉刷的面积有多大?要是每平方米用涂料零.一五千克,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涂料?
这几道要正确计算不但要掌握长方体表面的计算方法,而且要求学生计算时要能够正确判断计算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刚开端教学时学生呈现了错误就给学生阐发、改正,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时又发生了错误。后来经过认真阐发、寻找缘故原由,发现学生不能够正确进行表面积的计算是对长方体的认识掌握不扎实,没有树立正确的空间观念,缺乏对物体的空间想象力。
随着新课程的学习,在进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空间想象力的训练,学生在学习完好长方体表面积之后办理了这一类问题错误明显减少了。
(一)让学生拿出自已做的长方体模型,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如何计算上下、前后、左右每个面的面积,随后变换长方体模型放置方向进行练习。
(二)脱离长方体模型,一名同学口述长方体放置方法,其它学生想象判断上下、前后、左右每个面如何计算。
(三)针对长方体实例或者详细放置好的长方体模型,比如长八厘米、宽六厘米、高五厘米的长方体,八×六求的哪一个面的面积?……通过这样练习,学生在头脑中正确的把长方体图形和详细实物能够联系起来,能够凭据实物想象出基本图形,而且能够凭据想象把立体图形剖析成简单的平面图形,这现实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空间观念的培养。学生办理上面三道现实问题,就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评测。学生空间观念是否正确,通过在现实操作、在办理现实问题中进行检验,随时发现问题、改正毛病,逐步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一个问题的办理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气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问题:“用八个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凭借想象表现出一个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一个表面积最小的长方体”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要留给学生充实的思考时间,这样才气充实激发学生的头脑。常常我们教师为了急于得到知识的结果,用简单的方法,或似是引导实为灌输的方法,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通道到达知识的此岸,用牺牲学生的头脑强度来获取所谓的教学效率。想,要是这个问题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教师给于“启发”、“点拨”,学生知道了:“噢!原来是这样。”还谈得上学生的头脑得到了什么发展吗?学生头脑的发展,就是在想的过程中,就是在从“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越是对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学生的头脑活动越是积极,一旦问题办理,他们的头脑也就得到了一种令人惊喜的发展。当然,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不能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习?再说,今天给学生留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生就会有更大的劳绩和发展。欲速则不达,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就是常常为了急于求成,造成留给学生要记忆的东西不少,学会头脑的东西却未几这一大遗憾吗?
教学设计综述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课型与课时: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新授课,1 课时。
课件:
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思维导图、视频剪辑。
教学环境:
综合电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实物投影)。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教学平台,通过它来开展多媒体课件演示、板书等活动。主要展示内容:长方体展开图;组合、拖拉其中一组长方形与另一组长方形完全重合;利用板檫功能讲解练习中的无盖金鱼玻璃鱼缸;播放“南海一号”视频。
教学概述: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探索有关现实世界中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本节课将白板的使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地发挥白板的展示、组合、拖拉等功能,不仅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长方体展开后的平面图,还能直观地观察到一组长方形与另一组长方形完全重合的操作过程,有效地达成《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此外,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灵活地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的重、难点,不仅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操作和观察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能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品质。
自评:只有确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推动教学过程的实施,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能找准每个面的各项数据。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今天,我们利用长方体的特征来继续研究长方体其他方面的知识。
每个小组的桌面都有一个长方体学具,要做这个长方体学具至少需要多少材料呢,也就是要我们求这个长方体学具的什么呢?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给学生呈现现实、有意义的材料,组织可操作、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主动建构知识。
2. 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 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 师:既然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求6个面的总面积,现在你可以求出这个学具的表面积吗?(生:不行)
(2) 师:需要知道关于这个长方体的哪些数据呢?(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3) 教师指着白板上的展开图,如图1所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拿着学具进行讨论:
上下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和();
前后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和();
左右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每个面的长和宽的关系,不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让学生在操作与合作交流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自评: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后,由学生自己去实验操作、感知发现、推导求证、总结归纳。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实验—发现—验证)、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2) 解决问题
(1) 学生尝试解决(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学生板演完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个列式的含义(要求学生边说边在白板上拖拉对应的面)。
(3) 师:比较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思维导图呈现两种方法,如图2所示)。
(4) 师:计算这些面的面积,关键要知道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白板拖拉演示长方体对应面组合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给予肯定与鼓励,同时立即利用思维导图对两种方法进行适当的比较和优化,帮助学生梳理清晰的解题思路和策略,以期促成学生高级思维的养成。
课堂实录:(片段一)
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求长方体表面积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师: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异同?
生:相同点是都可以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不同点是方法二运用了乘法分配率进行计算。
自评:带领学生共同把“思维导图”深入运用到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一起学会利用工具组织建构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培养高级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3) 求解正方形的表面积
如果换成正方体你还能算出它的表面积吗?白板出示正方体图,棱长5厘米。根据学生回答生成板书: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设计意图:正方体作为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要懂得求它的表面积必然要先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求法。提出具有梯度层次的问题是推动学生学会知识迁移的重要方法。该环节不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而且使其体验数学的妙处,体验问题解决的知识迁移过程。
3. 巩固练习
(1) 教材19页第1题。(练习第1题)
(2) 求解无盖玻璃鱼缸的表面积。
(3) 求解打捞“南海一号”沉箱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强化所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
课堂实录二:(片段二)
播放视频“南海一号”,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视频播放后发现部分学生不理解沉箱是4个面的,于是请学生利用学具讲解、分析。
师:仔细观察,你观察到沉箱是几个面?
生: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师:底面有没有?
生:没有。
师:只需要求几个面?
生:4个面。
老师给出沉箱的相关数据后,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讨论。
自评:巩固练习的设计源于教材,但又有了新的发展,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通过“南海一号”视频提出新问题,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面临真实情境的问题,从而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落实知识、发展数学情感的效果。
4.全课总结
我们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思维导图呈现,如图3所示。
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课堂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在回忆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概括出本节课的重点与精华,明晰知识脉络。
课堂实录:(片段三)
师生利用思维导图共同总结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求解方法。
师:还学了一个特殊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什么图形?
生:正方体。
师:不管是求长方体还是正方体的表面积,都是求6个面的总面积。
运用“思维导图”,既充分又直观地表达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实践与反思
《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时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推导等自主探究活动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知识。活动的设计不仅力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注重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操作、合作等高级思维能力。而再优秀的教学设计,如果没有教学实践的检验,那么设计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更何况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是离不开教育实践和对实践的反思的。在此,我结合本课教学设计的教学实施过程反思优点与存在问题,以期深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改进自身的教学。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因而,本课开始利用长方体学具引入新课,讲明长方体有六个面。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要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必须计算出六个面的面积总和”。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借助学具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长方体,这一设计既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又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接着,再利用Flash动态展开长方体立体图,并用三种不同颜色呈现三组相对应的面,便于学生观察长方体各个侧面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平面展开图与立体图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感。
2.实践操作,合作探究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本课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学具为依据,摸一摸、算一算,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抓住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同的学生在摸索中可能会发现不同的解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化发展,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此后,教师对两种方法的比较,既为学生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打好必要的基础,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可见,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时,要做到先松后紧、张弛有度。此外,学生在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后,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改变了以往将正方体的表面积用独立时间进行教学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3. 联系生活,由浅入深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本课教学设计在教材练习题的基础上,设计了两道求特殊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 (1) 无盖的玻璃鱼缸。 (2) 四个面的沉箱。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既源于课堂教学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它们的解决,要求学生做到在具体的情境下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设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意识到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问题可以变化出许多特殊的情况,我们在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不可以千篇一律地套用公式,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4. 导图归纳,层次清晰
本节课在课中与课堂总结时有效地利用思维导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课中利用思维导图对两种方法进行适当的对比和优化,帮助学生在大脑里构建清晰的解题策略。课堂总结时,利用思维导图,师生共同总结所学知识,有效地帮助学生概括本节课的重点与精华,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在该环节的实际操作中,学生说,教师点击白板呈现导图内容,这一前一后的线性操作未能完整地体现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若能以别的方式呈现,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据此,我们研讨出了以下两种解决方案。
方案一: (1) 各部分的图标可以先做好,由学生拖动图标建构图式。 (2) 先建构主树图,再让学生完成图中内容。 (3) 呈现多种图式:鱼骨图、事件连图、对比矩阵图、主树图、维恩图等,让学生选择适合本节课的图式。
方案二:若在本节课让学生自己建构思维导图,时间有限,可进行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即第一课时以讲授为主,第二课时以练习拓展为主。第二课时学生可根据第一课时所学知识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归纳、生成思维导图。无论选择哪种方案,目的都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课堂有效性。
评述与探讨
观点一:
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关键是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思维到归纳概括,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模型”,并能根据不同事物的特征适当选择和运用模型解决问题。这一点在几何教学中尤为突出。本课教学在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是立足生活实践、立足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倡导学生观察、发现、探索,将已有知识、直观感知、探究问题有机集合。体现了新课程改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即体验学习与个性思维的发展, 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潜在的作用, 也是引导学生探索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
二是交互白板恰到好处的运用。本课教学中, 学生如何将直观感性的几何认识转化为数学计算中的有用信息, 是一个难点。特别是现实物体中长方体对应面只可看, 不可移动拼接, 而用电子白板直观移动, 实际上是将学生不容易表达的思维演变成可以直观展现。这一突破对学生优化组合信息、引导学生推导最优化地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是教师能站在更高的视角引导学生完善数学建模。教师引用思维导图, 不但让学生清晰看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需要的相关因素, 更能准确梳理学生不同的发现方法, 以便寻找最佳计算方式。在此基础上, 学生延续这种思维, 对于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思维引导对于帮助学生运用现有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也有现实意义, 如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特征, 根据特征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 (计算公式) , 根据已有信息选择合适、必须的因素……
汪细强湖北省黄石市广场路小学
观点二:
无论孩子们具有怎样的知识基础, 在面对“展开图”中的各个面时, 他们仍需必要的学习支架帮助其深入探究, 而失去三维视图引导的孩子们对空间的概念也会变得十分淡薄, 需要及时引导下的适当铺垫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因此, 抛开本课在内容上的精心设计不说 (可参阅教者自我反思) , 仅从整合的角度来看, 本课的精彩之处正是电子白板与思维导图两者的有效运用, 这种有效介入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当然, 我们更希望看到白板在学生探究性学习与个性化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威力, 也希望进一步感受思维导图在“放”与“收”两方面优势的充分发挥。比如, 尝试一下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板演, 或者能更灵活地处理思维导图与教师板书的微妙关系, 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张勤坚江苏省太仓市中心小学
观点三:
看了黎华俐、郑朴芳老师的教学案例,让我欣喜地看到新技术带来的课堂教学革新,使教学彰显了教师灵动的智慧。
交互式电子白板给教学带来的革新在于便利地将隐形的知识显性化。教学中, 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出示长方体面积的展开图, 让学生边说边拖拉对应的面, 得出长方体面积的计算方式。当然, 这些技术多媒体课件等也能实现, 但电子白板的新技术更加贴近课堂教学, 更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能非常方便地能利用技术来实现自己的想法, 真正成为课堂探究的主人。
思维导图给小学数学课堂的理性思维提供了支撑。“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余渔”, 用思维导图来帮助理解长方体面积的意义, 既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又梳理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新技术带来新变革, 新变革带来新智慧, 黎华俐、郑朴芳老师的教学为新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教学内容:教材66页例4
教学目标:1、推倒和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抽象过程中,感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现实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应用意识,增强自信心。
重点难点:推导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会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讲解演示,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相关知识,谁来说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谁能说说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怎么具体规定的?
师: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
师:如果我们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该怎样测量?
生:可以用一平方米的正方形拼摆来测出它的面积。
师:那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去求它的面积呢?今天我们就探索一种新的求面积的计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师:为了研究方便,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长是5厘米、寬是3厘米的长方形,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吗?
【出示课件】下面就请你们同桌合作摆一摆拼一拼求出它的面积吧!学生同桌活动
师:谁到前面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摆的。
生1:我在长边显摆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了行,共用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5平方米。
师:还有谁跟他的白发一样的吗?你再说说.
师:谁还有不同的摆法吗?
生2:我在长边上摆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在宽边上摆了3行,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
师:还有跟他的摆法一样的吗?你再说说。
师:你的方法很简便,看来你们很善于动脑思考。
师:让我们在回顾一下拼摆的过程。【课件演示】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怎么求的呢?
生:回答……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求呢?让我们通过实践去验证一下吧!请看学习指南
出示学习指南:
1、小组合作: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完成教材66页的表格。
2、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并汇报
师:哪个小组到前面展示你们所拼摆的图形,并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组1:
(1)我们小组摆的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共摆了8个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所以我发现长和宽的乘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2)我摆的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共摆了10个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所以我发现长和宽的乘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3)我摆的长方形长是3厘米、宽是1厘米,共摆了3个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3平方厘米所以我发现长和宽的乘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4)我摆的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共摆了12个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所以我发现长和宽的乘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5)我摆的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1厘米,共摆了5个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所以我发现长和宽的乘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师:哪个小组还想汇报:小组2汇报
师:还有那个小组还想汇报:小组3
师:你们都很善于思考、动脑。能百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能很快求出它的面积,其他小组你们的发现跟他们相同吗?
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个小组拼摆后所填的表格。通过实践验证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生:长和宽的乘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师:因此我们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出示课件】开火车轮读。
师:要想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和宽)
师: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计算时就直接用它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但长和宽必须统一单位,再计算,长和宽使用长度单位得出的面积要用面积单位 .
师:我们学会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那就动手量一量66页(3)独立完成在书上。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师:同学们,请看第二个图形,它是什么图形?为什么也同样可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求面积呢?
生:因为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特殊的正方形所以可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求面积。
师:在这里畅和宽在正方形里的名称是什么?(生:边长)
师:于是我们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边长(开火车轮读)
师:让我们用肯定的语气大声读2遍吧!在用自信的语气再读一遍吧!
师:要想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边长
师:我们指导了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边长,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齐读课题)
师:老师想验证一下你们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公式求面积呢?能接受考验吗?
三、课堂练习
1、图形求面积。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
2、完成教材67页做一做。
一张长方形的a4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冲这张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独立完成68页第2题。
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思维拓展
一张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1个边长为10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在数学学习中学猜想。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就如本节课上,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应该是鲜活、生动而有趣的。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结论并不很难,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较容易发现。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波利亚的一段精彩论述启示了我,他是这样说的: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
确实,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从心理学角度看,猜想又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如今,它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引导参与探究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与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和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接着,我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学生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方法知道了学生卡长的面积。又通过填表、计算等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我在这堂课中,四次运用小组合作。第一次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小组交流讨论。第二次是在摆各种长方形来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第三次是在对实验形成的表格进行的小组讨论,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不是正确时开展的。第四次是在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四次讨论各有各的作用,有的进行合作操作,有的进行方法的讨论。学生在这些小组合作中提高了合作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并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羊毫街小学 牛永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涉及到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因此,教材中的两个例题引导学生通过用面积单位拼长方形,用面积单位去覆盖已知的长方形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操作,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三学三疑”课堂教学,讲学生置身于设疑——释疑——追疑的思维活动中。
在引学生疑的环节,我采用了传统的以旧引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回忆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然后揭示了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新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对应课题,让学生提问:你想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哪些知识?学生的设疑意识比较强,提出了如:
1、什么叫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它们的什么有关系呢?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学生已经对长方体特征及其展开图有了较深的了解基础上,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适时点拨。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难点是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找出每个面的边长(长和宽)。上课的时候直接揭题并板书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学生完成书第8页的第一题,通过这题,学生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各边之间的关系,为计算各个面的面积作了准备。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不能上升到公式化的高度。这时,通过例4的学习后,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就归纳出长方体的表面的计算,可以用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表示出来。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需要做改正:如对长方体表面的概念这一环节的教学,在讲完这个概念后,应该让学生拿出他们的长方体纸盒来摸摸以加深理解和印象,有在归纳出长方体表面的公式后,应该回到一开始的图上,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部分求什么,以达到加深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些都是在以后备课和上课中要注意和更细致一些的地方。
一、提高问题情境创设趣味性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 (修改稿) 》指出: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 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 知识与学习总是具有情境性的。注重情境化设计, 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就成为数学课程及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信息技术为趣味性的数学情境创设提供了技术手段与可能。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图形与几何知识相对比较抽象, 无法让学生产生直接兴趣, 可以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创性、需要性来满足学生好奇的探索心理。信息技术为实现图形与几何的情境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寓图形与几何知识信息于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情境之中, 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 自然引起对其中数学问题的本能思考, 学生本着对情境画面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数学知识的间接兴趣, 从而产生探究欲望, 激发求知的热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为学生学习抽象的图形与几何数学知识构筑了一个探究平台。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为了引起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探究兴趣, 创设了一个这
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之电教媒体优势
许婧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小学, 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语文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的形势下, 我本着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 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 对电教媒体与语文课进行适当整合, 是改进语文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语文基本知识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就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几点优越性, 作一些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电教媒体;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志码:B
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有国防现代化, 科技现代化, 工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19-0260-02
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其中尤以科技现代化为重中之重,
----------------------------------------------
样的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快到了, 我们学校想给每个小朋友送一个礼物, 这个礼物用精美的包装盒包装, 这两种不同规格的盒子都可以, 用哪种盒子节省材料, 学校就决定选用哪种盒子, 请同学们帮忙做出选择。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 设计出拟人化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两种不同规格的箱子以动漫形式在争论, 都认为自己的表面积最节省, 请学生当法官做出判断。为此, 学生必须要学会如何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从而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探究新知的主动性。
鲁迅曾说过:“没有情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多媒体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 融数学知识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中, 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展现思维活动过程直观性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 (思维活动) 的教学, 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 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揭示或展现蕴含在学习数学知识中的丰富多彩的思维活动过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修订稿) 》中指出, 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许多情况下, 借助几何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几何的直观性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在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 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 以形象直观的图片或动漫形式, 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将学生的抽象空间思维过程, 予以直观形象的图片展示。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设计了长方体立体图展开六个面形成展开图的动感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展开过程并比较原立体图和展开图之间的联系, 清晰获得长方体表面积概念, 并为长方体各面面积与原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联系建模。
再如, 当学生在自主探究长方体表面积求法时,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以三组不同的图片演示了三种不同的空间思维活动过程, 变抽象思维为形象直观的图片呈现, 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1:先求六个面的面积, 然后再相加。
生1:先求前后、左右、上下相对两个面面积, 再相加。
生3:先求前后、左右、上下相对面中的一个面相加, 再乘以2.
课程改革专家朱乐平教授认为:实施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问题产生的实际背景与过程, 涉及的旧知识, 得到的新成果 (问题的解答) ;使用的语言 (符号或术语) 与方法, 得到的新方法;成果 (知识与方法) 的应用等。数学思维活动教学的目的是要变知识储备型教学为智力开发型教学, 变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为素质型人才的培养。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提高了数学思维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三、呈现问题解决策略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可促进学生发展思维灵活性和广阔性, 包括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解决方案等。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过程中, 对于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问题, 通过长方体表面展开图与原来立体图的联系, 建立长方体表面积与它六个面的面积数学模型, 在此基础上, 学生探究出了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多种方法策略, 尝试了在求解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如下表:
学生说到哪种方法策略时, 便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逐步呈现哪种方法策略, 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的逐一展示和思维的不断深入,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文字或图形的“变色”或“闪烁”等方式, 突出重难点, 引起学生的注意, 循序渐进地呈现了更加细化的内容知识, 从而有效展示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1. 知识技能: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学会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的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练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教学难点: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回顾旧知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师生共同完成: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沿棱剪,再展开)
参照实物与课件上的长方体,用“上”、“下”、“前”、“后”、标明正方体的四个面。
观察一组图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完成
(1)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答题卷
姓名:小组:
请你想想以下生活中的问题,实际要求几个面?并把题前的字母与公式的序号填到相应的表格里。
A、做长方体电闸箱的用料
B、油漆长方体水泥柱子的面积
C、做正方体油箱的用料
D、长方体游泳池的占地面积
E、做正方体通风管用多少铁皮
F、长方体遥控器全面喷漆
G、做长方体橡皮的包装纸
H、做一个无盖的正方体木箱的用料
I、正方体的占地面积
J、粉刷教室的四壁和天花板
K、无盖正方体鱼缸的用料
L、做长方体简易衣柜的布罩
⑴a2⑵4×a×a⑶ab⑷5a2⑸5×a×a
⑹6a2⑺(ah+bh)×2⑻2ah+2bh+ab
⑼(ah+bh+ab)×2 ⑽(ah+bh)×2+ab ⑾2ah+2bh
⑿a×a⒀2ah+2bh+2ab⒁4a2⒂6×a×a
图形名称要求的面的个数公式
长方体1个公式
4个公式
5个公式
6个公式
正方体1个公式
4个公式
5个公式
6个公式
(2)学生汇报。
(3)师生共同:概括小结。
二、变式练习探索本质
抢答题:
1、求粉刷长方体教室的面积,是求长方体的()个面的面积。
A、4 B、5 C、6
2、长方体油桶用料面积是求()个面的面积。
A、4 B、5 C、6
3、加工洗衣机的防尘布罩,是求长方体的()面的面积。
…………………………
同学们的判断真准确,也就是在解决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有关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判断要求物体哪些面的面积,而不能盲目地列式。
下面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同学们先判断是求物体地哪些面,然后再列出算式。
课件出示题目
尝试题例:
杂货店售米用的木箱(上面没有盖),长1.2米、宽0.5米、高0.8米,
1. 如果把木箱放在地上,占地多少平方米?
1.2×0.5=0.6(平方米)
2.制作这样一个木箱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米?
1.2×0.5+0.8×0.5×2+1.2×0.8×2
3.在木箱的四周贴上商标纸,贴这个木箱要用商标纸多少平方米?
1.2×0.8×2+0.8×0.5×2
师:小结:当我们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首先要判断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缺少了哪个面;再确定所求的面对应的棱的数据,这样才不至于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三、检测练习巩固强化
这是我们班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出现的5种列式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当当小老师,判断对还是错,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意见,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题目
米?
(1) 2×3×2+0.5×3×2( )
(2) 3×2×2+2×0.5×2 ( )
(3) 3×2×2+3×0.5 ( )
(4) (3×2+3×0.5)×2 ( )
(5) (2×0.5+3×0.5)×2+0.5×2 ( )
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判断→进行小组交流→汇报
四、综合练习发展提高
同学们真不错,不仅能自己准确找到求哪些面的面积,还会对同学的错误进行判断说理,那你能够用你地本领解决下面地问题吗?
课件出示题目
学校要给美术室重新装修,美术室长8米,宽6米,高4米。
1.工人叔叔给美术室的地面铺上地砖,铺地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8×6=48(平方米)
2.如果每平方米用4块地砖,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块地砖?
8×6×4=192(块)
3.粉刷教室屋顶和四壁,除去门窗和黑板的面积20平方米,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8×6+8×4×2+6×4×2-20
独立完成→小组中进行互相交流→选取代表汇报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由发言)
考虑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认识是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结合学生家作中集中出现的问题,我把练习二第1、2两题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要求学生搞清楚长方体各个面的长、宽和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的六个面可以根据面积的大小分成三组,每组两个面面积相等;也可以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分成两组,把面积不相等的前面、左面和上面作为一组,后面、右面和下面作为另一组。
课堂上我把练习二第1题作重点交流,指名学生上来指出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时到底是看哪两条棱的长度。然后抛出例题解答“做纸盒要用多少硬纸板”,引出表面积计算的需求,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所列的算式深入解读,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最大的遗憾来自于填表题,有一部分学生脱离了图形就不会思考了,但还有更多的学生在计算上存在很多问题,虽说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是有些繁琐,但既然方法懂了,只要细致一点,计算结果的错误完全可以大大减少。
本节课是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的探究过程,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会正确运用。我从老师家引入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学习,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小组探究找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计算客厅、厨房、卫生间、及各个长方形的面积。再算餐厅面积时,生说12平方厘米,他是边长4,用周长公式做的。我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引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而后,用小判官巩固强调面积与周长的区别。走进生活,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安排上,我有些前松后紧,学生探究过长,效果不佳。合作要求应具体到人,一组一图。再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培养。
听取老师们的评议,我感触很深。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学生独立操作的时间接近12分),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课后对学生的提问和访谈看,学生能较好地举例解释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整个学生的认知过程也较好地体现了布鲁纳表象模式理论的三个阶段,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经历三个认知发展阶段:动作式再现表象阶段映像式再现表象阶段符号式再现表象。
[片断一]有效准确定位的教学活动
师:请同学们回忆回忆本单元中学到了关于长方体的哪些知识?
学生边回忆边回答:
学生1: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学生2:长方体的棱的特征。
学生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学生4: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进行板书。
【反思】
有效的教学首先要建立在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起点的基础之上。在确定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时,教师应从教材的知识体系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等方面整体考虑,更多地关注情境与知识的连接点,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价值的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所以,我在执教这一内容的时候并没有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而是直接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学生们在没有老师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已学到的知识滔滔不绝地回答问题,这样导课处理比较朴实。
【片段二】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师:“看来有关这单元的知识还不少,这些知识就这样写在黑板上显得很乱,又不清楚又没有条理。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与复习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一)的整理与复习
师:同学们有没有办法把这些知识整理得既清楚又有条理呢?(学生:能)好,下面我们分四人一小组讨论整理方法。开始!(学生展开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整理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生1: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分为一类,棱分为一类,表面积计算方法分为一类。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两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积都相等)。
生2: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12条棱,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相等,正方体12条棱相等。
生3: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长×高﹢长×宽﹢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棱长×棱长×6。
学生汇报完后,让学生再到黑板前整理成文。
【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实践活动来组织教学。要创设条件,让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发现新知,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同一活动的内容要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以上教学活动看似一个很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则不然,笔者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让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复习得更牢固。
【片段三】有效利用习题的教学活动
师:通过刚才的整理和复习,我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来进行习题训练。
1.填空。
(1)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每个面的面积都(),正方体有()条棱,所有棱的长度都( )。
(2)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一般都是()形,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 )形 ,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 ),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 )。长方体有( )个顶点,相交于 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3)用铁丝做一个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框架,需铁丝( )厘米。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2米,它的棱长是()分米。
(5)一个长方体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这个木箱的占地面积最大是( )平方米,最小是( )平方米。
2.判断。
(1)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
(2)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12个顶点。( )
(3)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站在一个地方最多只能看到它的5个面。( )
(4)长方体也可能有4个面一样。( )
(5)正方体棱长扩大2倍表面积扩大24倍。( )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根据实际需要来解决问题。如粉刷教室的墙壁,制作金鱼缸、烟囱等。
最后全课小结。
【反思】虽然这一练习非常普通也很简单,但“简约朴实”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数学课堂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在练习设计上,不要搞题海战术,应注重习题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努力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让练习落到实处。这样的练习虽然“简约朴实”,但却使练习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所倾心追寻的理想境界是: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到“简约而不简单”的状态,让小学数学课堂彰显出“扎实、充实、平实、真实”的本色。为此,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我们应努力寻找一条既能秉承传统课堂教学精粹又能体现崭新理念的课改之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红旗二校 )
怎么避免学生发生这种错误呢?我的做法是:指导学生画图、看图。通过画图,学生能直观地整理几何信息,经历抽象的几何描述,在抽象的几何问题和实物之间架起桥梁;可以增强学生对这种“体”的抽象认识。也就是说要学生建立一个脑子中的表象(一个清楚的表象),一种像实物那样的表象,再通过看图使学生把这种表象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六个面的方位和每个面的长和宽了。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画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训练学生画图、指导看图,激发学生的几何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一,通过指导画图、看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时的几何老师,他一手规范、漂亮的黑板几何画图,就像印刷的一样,总是无形中激起我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从此我就爱上了数学。如今我同样认为,数学教师标准、美观、精巧的画图,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启迪思维,还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就通过不同的画法,激发学生对画长方体的兴趣。(1)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有6个面之后,就通过先画出面,再由面围成长方体的画法进行画图,过程是先画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代表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然后再连4条高(连的过程中让学生看清前、右、后、左四个面),就画成一个长方体,使学生清楚地数出,长方体是由六个面(上、下、前、后、左、右)组成的,和实物的操作是一样的,但画时是不一样的,而看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其实是长方形的。(2)在认识了长方体有12条棱之后,我就采用先画4条棱代表长方体的长、然后接着画4条宽、最后画4条高的过程,画成了一个长方体,使学生惊奇万分,感到奇妙极了,学习的兴趣倍增,都想试着画。(3)在认识了长方体有8个顶点之后,我又通过首先画点,再画线的画法,先点出8个点,然后再用线段连成一个长方体,过程流畅简单,学生很是欢迎。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觉得很新颖,不但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对面的方位及数量、棱的种类(这里指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数量,还有顶点的个数都了解得很透彻,并且初步感知了立体图形的三维特征,以及求各个面的面积所需要的条件,为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埋下伏笔,为解决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实际问题扫清了障碍。
第二,通过指导画图、看图,使学生辨别长方体六个面的方位。
掌握长方体六个面的方位和清楚这六个面的长与宽,是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例题教学中,我提倡学生要画图,开始不懂的就模仿着画,通过自己画图,辨认实际物体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方位和求每个面的面积所需要的条件。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明白了“无盖”是缺少哪个面;“占地多大”是指求哪个面;“粉刷教室的四周和屋顶”是指求哪几个面了,防范了学生理解的错误。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6页的例5: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我就通过指导学生画图,结合直观、形象的画图想象实际物体的原样,并在图形上标出已知数据,让学生指认计算制作鱼缸的各个面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很快发现:“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长方体的前、后、左、右和下面5个面的面积和”;或者是“先求出长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5×3)的面积”。然后非常轻松地解决这道题。由于学生能用直观的图像表示抽象的几何问题,能通过画图准确选取解决问题所需的已知数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轻松了,不乱套公式了,思路开阔,解法也多样,特别是说理时自信心强了,表述条理清楚了,能指着图形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就像个“小老师”一样。
第三,通过指导画图、看图,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由于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非常抽象,题目没有统一的模式,有的计算长方体的侧面积,有的计算长方体5个面的面积和,有的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等。所以不管教师怎样进行训练,学生还是毛病常出。如计算“制作一节通风管所需的材料”时,学生还是用6个面的总面积来表示制作通风管所需要的材料。为了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我要求学生先画图,理清实际问题的实质,然后才动手计算,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解题的错误,使学生解题时心里明明白白,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保证了学生做题的准确率。如学生在解决“一个长方体饼干盒,长17厘米,宽11厘米,高22厘米。如果在它的侧面贴上一圈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和“一间平顶教室长8.5米,宽6米,高4.2米,要粉刷教室的顶面和四周墙壁,除去门窗和黑板的面积共35.8平方米,要粉刷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这些题目时,学生的画图就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可见,画图形象地反映出问题的变化过程,具有可见性,利于学生观察和发现,方便思考解题。
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一)1、关注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几天我们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教学之前,我让学生收集了一些不同材质、大小不同的长/正方体实物,以制作这些物体需要多少材料这个实际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思考,想办法,动手剪,展开后求出展开图的总面积即可,从而揭示表面积的概念。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很有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着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非常顺利。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作业,寻找生活中的长正方体物体,分析制作这个物件需要材料的多少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
2、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教学。
在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展开教学。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教具的观察、测量、计算来体验探究表面积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还结合学具,让学生在长方体、正方体学具上标出长、宽、高,然后思考相对的面面积怎么求,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我设计了多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如要制作一个洗衣机罩需要多少布、制作一个金鱼缸需要多少玻璃、一个牛奶盒要包装四周需要多大的包装纸等等,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到底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总和,然后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二不是死板的运用知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的一些问题:
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还有所欠缺:从一些作业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很难与实际物件联系起来。比如给游泳池贴瓷砖,学生缺乏观察生活的习惯,计算使用瓷砖时成了6个面的面积。还有计算粉刷教室墙壁的面积时,好多学生加上了地面,造成错误。这些问题得出现,说明同学们缺乏空间想象力,对于一些拓展创新题,更是让不少学生感到困难。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因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误较多。
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争”激思
新课伊始,创设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哪个用的纸板较多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以“动” 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的特征为依据,从给出的 12 个面中选取相应的面拼成长方体,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测出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巧编习题,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综合练习,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算式说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首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 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2 ;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第四种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面对以往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较高的错误率,我在教学时便采用了让学生“钻”进长方体里求表面积的方法。
我首先让学生环顾四周,把我们的教室看做一个长方体,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长方体的世界里,而后我让学生分别指出这个长方体――教室的的顶点、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各叫什么?屋顶的面怎么求?前后的面怎么求?在竞赛的氛围中同学们都能很快地说出每个面的面积的求法。接着我要求学生换方向,与原来方向成90度,接着提问:“现在前面的面积怎么求?左面呢?上面呢?”从而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求每个面的面积所用的条件也有所不同,要根据具体的长方体摆放的位置,来决定求每个面的面积应该用哪些条件。经过这样训练,学生不但能理解每个面的长与宽和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而且还能根据我所给出的数据说出每个面的面积,再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在遇到计算特殊物体的表面积,如鱼缸、通风管、游泳池等,我启发学生先钻进“盒子”里,再想象应该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哪些面的面积不用算,这大大地提高了解答的正确率。
一般的教学是让学生想象展开图再进行计算,由于这个图是虚拟的,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而“钻”进长方体,长方体的各个面就围绕在学生的四周,使学生感觉实在,从而利用直观的看就知道了哪个面不求,还可以用手比划一下,想清楚这个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再求出面积。这样的做法,对于空间观念比较弱的学困生来说,多了一根思维的“拐棍”。因此,在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实际问题时,我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不时的抬起头或转过头看墙壁,有的还用手指偷偷比划着。我知道,他们此时,正“钻”进长方体里。
在由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上增加1块小正方体,表面积发生变化的规律这一内容,学生已经借助想象和推理进行了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既然添加1块小正方体,新图形表面积的变化有规律,那么减去1块小正方体,新图形表面积的变化是否也有规律呢?
学生对表面积变化的探究热情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从立体图形上挖去一块长、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非常复杂,因为挖去的位置和是否挖透,都是影响表面积变化的关键因素。要让学生分门别类的记住那些规律吗?当然不是!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与规律的归纳相比,思维的训练更加重要。学生是怎样思考问题的,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又是利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这些才是我们关注的核心。在探究增加1块小正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时,学生感受到添加小正方体的位置不同,新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变化也会不尽相同,但还是能凭借想象和推理计算新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可以说学生对此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因此我设计了在由27块小正方体摆成的大正方体上拿走一块小正方体、拿走两块小正方体(形如长方体)、拿走三块小正方体(形如长方体)的数学活动,力求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
【教学内容】
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育部2013年审定)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97页数学百花园:露在外面的面。
【教学目标】
1.借助几何直观,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等活动中,综合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立体图形表面积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想象、推理等过程,积累对应面平移的思考方法和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想象、推理过程中,探索在由27块小正方体摆成的大正方体上拿下一块小正方体和拿走由两块、三块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在由27块小正方体摆成的大正方体上拿下一块小正方体和拿走由两块、三块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每块小正方体的棱长都是1cm,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
(24 cm2)
(预设:小正方体6个面完全一样,少3个面,多3个面,所以表面积不变;后面平移到前面,下面平移到上面,左面平移到右面,表面积不变)
设计意图:学生既可以从增加和减少的正方形面的数量方面进行思考,也可以利用对应面的平移进行推理。
3. 课件演示平移过程。
4. 这节课,我们继续借助对应面的平移,进行想象和推理,研究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变化。
5. 质疑思考:拿走这块后,新图形的表面积不变,如果拿走其他块呢?
二、层层深入,探索规律
1. 提出问题
如果从这个立体图形上任意拿走一块,新图形的表面积一定不变吗?意见不一致没有关系,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研究之前,能先算出它的表面积吗?(54cm2)
2. 出示学习要求
(1)自己填写学习记录单1,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的方案;
(2)同桌互相补充,整理方案后交流新旧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学习记录单1
3. 独立思考
4. 同桌交流
5. 反馈
预设情况一:表面积没有发生变化,还是54cm2。
追问1:为什么没有变化?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利用手势,借助面的平移思考问题
追问2:拿走哪块,表面积依然不变?(学生在屏幕上标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补充,发现从顶点处拿走一块小正方体后,表面积并没有发生变化的规律。
预设情况二:表面积多一组相对的2个面,是56cm2。
追问1:怎么判断表面积多了左右2个面的?(下面平移到上面,后面平移到前面,多出左右2个面)
追问2:想一想,拿走哪块小正方体,表面积还是56cm2?(学生在屏幕上标出)
说一说,拿走这两块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追问3:观察拿走小正方体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从棱中间处拿走一块小正方体后,表面积无论多左右面、上下面还是前后面,都是多一组相对的2个面的面积。
预设情况三:表面积多相邻的4个面,是58cm2。
追问1:怎么判断表面积多了前后左右4个面的?(下面平移到上面,多出前后左右4个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利用面的平移思考问题比较简单,让学生继续借助手势“描述”想象过程。
追问2:想一想,从哪个位置拿,表面积还是58cm2?
说一说,拿走这块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从“面中间”处拿走一块小正方体后,新图形的表面积会多出相邻的4个面的面积。
6. 回顾梳理:通过大家的交流,把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总结一下。
从顶点处拿,表面积不变;从棱中间拿,表面积多一组相对的2个面的面积;从面中间拿,表面积多相邻的4个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叶澜教授说过“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发展”。组织学生对这三种情况进行比较、反思,通过归纳、整理提升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
1.先想象,后思考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可以说是“逼着”学生进行想象,在没有直观图帮助的情况下让学生先想象拿走两块小正方体后新立体图形的样子,然后再借助面的平移探究表面积的变化。
2.交流反馈
从面中间拿,表面积多相邻的4个面的面积:
1.借助学习记录单
2画一画、算一算,思考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学习记录单2
设计意图:拿走由三块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的情况和前面不同,因此让学生利用学习单继续“画”出方案,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想象和推理,完善学生的已有经验。
2.反馈
从顶点处拿,表面积少2个面的面积:
54-2=52(cm2)
棱中间拿,表面积多一组相对面的面积,少另一组相对面的面积:
54+3×2-2=58(cm2)
从面中间拿,表面积多相邻的4个面的面积,少另一组相对面的面积:
54+3×4-2=64(cm2)
3.小结
第一列都是从顶点处取走小正方体,为什么拿走1块、2块时新图形的表面积不变,而当拿走3块时,表面积却少2个面的面积?
依此类推,从棱中间取和从面中间取时是否穿透也会有所不同。看来,从立体图形上取走一部分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取走的位置,还要考虑原模型是否被穿透。
设计意图:横向比较,明确从不同位置拿走小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不同。纵向比较,明确“拿走后下面还有小正方体”与“一拿到底”,也就是说原模型是否被穿透,表面积的变化也不一样。这一聚焦环节,学生的经验会更加完善:从立体图形上取走一部分时,不仅要关注取走的位置,还要考虑原模型是否被穿透。
三、开放练习,深化认知
2. 出示练习
从一个棱长是4cm的正方体上挖去一个棱长是2cm的小正方体,剩下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可能是多少cm2?
设计意图:通过从由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模型上拿走小正方体,过渡到从一个独立的立体图形上挖去正方体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活动经验和思考问题方法的迁移。
3. 尝试画图解决问题
4. 反馈
5. 畅谈收获
四、课后反思
纵观整节课,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情境设计,也没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动态课件,褪尽铅华,只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推理。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置身于一种开放的、变化的场景中,在“一形多变”、“多形比较”中,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积累了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
1.“一形多变”———为学生提供丰富素材
2.“多形比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和比较。
例如在横向比较中
3.“手势表达”———突出了想象过程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10-29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反思07-11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05-25
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复习课教学设计07-0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07-0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11-28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09-18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说课稿12-09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