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共12篇)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篇1

我想:谈迁之所以能够成功,那是因为他在困难和坎坷面前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战胜困难的信念。而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这种信念。记得我刚练习书法的时候,常常遭到老师的批评,说我写的字软弱无力。我难过极了,失败使我丧失了对书法的信心,对成功失去了信念。幸好老师及时开导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像爱迪生,诺贝尔,爱因斯坦,霍金这些名人,他们不都是经过无数次失败与实践,才在他们所研究的科学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这样我又找回了信心,对书法也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后来,经过我的努力,水平终于有了明显的提高,老师也经常夸奖我写的字遒劲有力。而且我还不止一次得过一等奖呢。

我们现在还是学生,人生之路才刚刚起步,摆在我们面前的成功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充满坎坷。如果怕失败怕困难畏缩不前,那么我们注定要失败。如果像谈迁那样,在厄运面前有种打不垮的信念,迎着困难而上,将困难踩在脚下,那我们就一定能成功。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篇2

【教材说明】本课叙写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坚持自己的信念, 让幼时的志向最终得以实现的故事。文章分三部分, 首先介绍了谈迁的志向以及他为写成《国榷》付出的努力;然后具体写谈迁在遭受原稿被偷的厄运后, 重新奋斗, 最终写成史书《国榷》;最后点明题旨, 揭示信念的力量。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 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谈话导入课题 (出示《国榷》书图片) 师:同学们认识这本书吗?生:《国榷》师:“榷”指商量, 商讨的意思。思考广国榷”究竟是什么意思?生:商量国家的事。’师:对, 今天跟老师一起了解这本书。 (简介《国榷》及“编年体”这一史书体裁)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跟这本书有关,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读读课文。二、初读课文, 解决问题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国榷》这本书是谁写的?2.检査学生读书情况。 (1) 出示词语, 指名学生朗读。 (2)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质疑:课文围绕谈迁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师相机板书:编写史书——书稿被偷——重新编写3.质疑:谈迁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 (1) 读完第一段和老师给的补充资料后回答。资料:谈迁·.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 明朝灭亡后, 改名为“迁”, 这既包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也可能是追寻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 他自幼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对历史尤其是明代的一些典故研究颇深。28岁时, 母亲亡故, 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 觉得其中错误很多。因此, 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 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志愿。 (学生交流后回答) (2)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 这里的“真卖可信”可以换个词吗? (对, “翔实可信”) 小结:谈迁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这就是他的信念CH:“信念”并理解, “信念”是自己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疑的看法。4.学习第一段。 (1) 请细读第一段, 说说这部個榷》是怎样完成的? (2) 师点拨:谈迁四处借书抄写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生:不会一帆风顺的, 也许会遇到别人不愿借书给他。也可能去了, 没人在家, 也许会……也许会…… (学生畅答) 师:你们觉得他难吗? (难) 读这句话。 (3) 句子中的“一点”是多少?他为了这“一点”可能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一百多里”有多远?他“竟”带着干粮走路去?这一路走的容易吗?生:“一点”可能只有几个字。生:谈迁为了这几个字, 要走一天的路才能到, 路上干粮吃完了, 也只能饿肚子;渴了也只能喝点山泉水。生:也可能是走山路, 会摔跤。生:遇上雨雪天气, 路上就更困难了。师小结:谈迁为了“一点”史料, 一路风餐露宿, 这史料来得太不容易了, 可以想象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是多么难!他要走多少路吃多少苦, 受多少罪。过渡:谈迁成功了吗? (成功了) 。能找到句子读读吗? (4) 出示句子:细读,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经过20多年的奋斗, 6次修改, 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一《国榷》”生:这句话里有很多数字。师:是的, 这些数字在告诉我们:一部《国榷》就是谈迁饱尝艰辛, 历经千辛万苦的证明, 所以我们在读文章时要关注每一个词, 每一个数据, 写文章时也要学会用数据来说话, 这样更能体会到人物品质。5.谈迁饱尝艰辛,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志愿编写成了明史《国榷》, 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读读第二段, 说说发生了什么?生:书被偷了。生:谈迁太惨了, 那么辛苦写的书没有了。师:书稿被偷, 对谈迁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用文中的词语说) 师:对, “厄运”就是指悲惨的遭遇, 像文中谈迁的遭遇。师:面对如此厄运他被打垮了吗?为什么?生:没有被打垮, 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小结:只要有了坚定的信念, 无论遇到多悲惨的命运都打不垮他。今天的课文我们就学习到这, 剩下的时间我们来学习生字。三、指导写字 (出示“博”字) 分析“博”字: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提醒学生注意右边上半部分的笔画四、布置作业抄写生词并扩词。读读《谈迁传》这本书相信会对你的人生有所启发。【教学反思】在这一课时教学中, 在抓好字词环节的同时,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语等信息来概述文章梗概, 让学生学会学习, 尤其是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 永远比单纯地传授知识重要。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篇3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觉得题目中的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打不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那么,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到这三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读,突出“打不垮”)

生:“信念”这个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读,突出“信念”)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厄运”这个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读,突出“厄运”)

师:同学们,读书就是要读出自己的体会。

【点评】 可以说,课题中的这三个词语都是“关键词”。每个词都概括了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抓住了这三个词语,就了解了文章的重点内容,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同时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激情,奠定了本课的感情基础。

师:这三个词语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抓住了。谁愿意读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要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谁能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生:明末清初,有一位史学家谈迁写了一部《国榷》,他用了20多年才编写完成,放在竹箱里。有一天,小偷溜到他家,见没有东西可偷,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谈迁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后来,在困难面前他又站了起来,经过多年的奋斗,重新编写完成了一部新的《国榷》,并因此名垂青史。

师:你说得很详细,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生:明末清初,谈迁先后两次完成鸿篇巨制《国榷》的编写,并因此名垂青史。

【点评】 阅读教学有两个境界:一个境界是把书读薄,一个境界是把书读厚。把书读薄,让学生用一两句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这种能力要通过训练获得。

师:“厄运”是什么意思?

生:不幸的命运,困苦的遭遇。

师:结合生活实际,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事情能称得上是“厄运”呢?

生:腿断了。

生:一个人的眼睛看不见光明了。

生:寒假作业丢了。

师:对你来说,是个重大事件,可以说是“厄运”。

【点评】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重点词语“厄运”,既让学生理解了“厄运”的意思,又为下一环节理解谈迁的“厄运”做了铺垫。

师:你们说的情况,远不能与谈迁的遭遇相提并论。谈迁的厄运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再读课文,勾画他遭受厄运的词句。

师:谁来读一读你勾画的内容?

生:读“小偷溜进他家……下落不明。”

师:他的厄运就是——(板书:书稿被盗)

师:看到黑板上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为什么书稿被盗就是厄运呢?

(生纷纷举手)

师:不着急回答,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说明书稿被盗就是厄运,用笔勾画一下,还可以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点评】 教者不是急于让学生谈,而是注重学生对文本重点内容的再次感受。读而思,思而答,这正体现了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要求,这样,回答才会有质量。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先请大家读勾画的句子,然后结合词语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谈迁已经写了20多年的东西失窃了,他很伤心。

师:(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书稿被盗就是他的厄运?

生:从“致命的打击”看出。

生:从“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可以看出。

生:从“热泪在不停流淌”感受到。

师:同学们能通过词句感受到谈迁的厄运,也感受到了他的痛苦。体会得这么好,能读好吗?自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点评】让学生带着感受去读,这是在要求学生用心去品读,此时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已融合在一起了。

师:(指名读)这不幸的命运深深地打动了这位同学,何止打动她一个人呢,也打动了孙老师。孙老师也来读一读,可以吗?

(师范读)

师: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边体会边想象,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

【点评】 教者始终抓住“厄运”这一中心词,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找出文章的重点语段,让他们在各自的阅读中思考、感悟,交流感受,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教者还通过巧妙的教学构思、恰到好处的过渡与点拨,让学生在层层深入中理解了“厄运”,感悟出了谈迁的情感。

师:老师发现这位同学读得声情并茂,作为奖励,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可以吗?

生:(自信地)我觉得我可以试试。(生读,真的读得声情并茂,同学们掌声热烈)

师:掌声是最好的证明。读得这么棒,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我读的时候想象着老人的心情。

师:大家像她一样,一边想象一边读。

【点评】语文课堂重在语感的培养,而语感的培养又离不开朗读。朗读是语文课堂最简单、又是最复杂的实践活动。教者时刻注重引领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从而使学生借助朗读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文本思想的启迪,享受语文的魅力,并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语感。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书稿被盗就是谈迁的厄运呢?

生:我从本文的第1自然段“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这一句看出,跑这么多路,很辛苦。

师:从“一点”和“一百多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为了写《国榷》,谈迁费了好大的力气。

生:《国榷》的编写经历了许多坎坷,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可以说来之不易。

师:为了抄史料,走一百多里,这句话中的哪一个字最让我们体会到了编写的艰难?

生:“竟”字让我们体会到不敢想象,难以想象!

生:我读出了他要写一部明史的决心。

生:为了史书,谈迁有着坚定的信念。

师:这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他的厄运。你还从哪里体会出来?

生:读“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生:从这些数字是能看出书的珍贵。而书一下没了,谈迁肯定很伤心。

师:这一句话中还有几处数字,请你出声地读一读,用心地体会,可以联系实际,也可以结合上下文, 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些数字背后的事情。

生:我从“6次”看出他的精益求精。

生:我从“400多万字”,看出他跑了很多地方,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生:50减20等于30。谈迁30岁就开始写了,说明他一直在不停地写。

师:课文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书稿被盗就是谈迁的厄运。因为书稿就是他的命!

【点评】 教师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的情感。

师:第1自然段中,还有一处让我们感到他的厄运,看看谁有一双慧眼。

生:“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师:那么小偷偷走的还仅仅是书稿吗?是呀,更是他的理想和愿望。让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读一遍。

师:我们用心去体会,用情感去体验,用想象去丰富,读懂了许多内容,你的内心一定积蓄着许多情感,请通过朗读,把情感表达出来。

【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以情教书,理在其中。整节课教者入情入境,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

师: 《国榷》的编写不仅是谈迁20多年的艰辛付出,还是他用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换来的,更是他从小的理想和追求,所以说《国榷》被盗就是他的厄运。

师:在厄运面前,我们看到一位多么值得同情的谈迁,我们看到一位多么值得同情的老人。这节课我们走近了谈迁,读懂了“厄运”。但他是怎样在厄运面前站起来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他再次写《国榷》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双语实验小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篇4

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用了的时间写了《国榷》,可原稿不幸被盗,他并没有气馁,又经过四年的努力,新《国榷》诞生了,这本比原先的更加详实,精彩。

你知道通往成功的“桥梁”是什么吗?是打不垮的信念。要知道,每个人都需要信念,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伟大的科学家霍金,他不幸患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20年之久,但他却身残志不残,克服了残之患。经过不知多少年的不懈努力,他超越了相对论,超越了量子力学……厄运是打不垮他的。他的心中充满了挑战命运的坚强信念。

名人能够这样,平常人也同样可以做到。

10岁的刘伟不小心触电而失去双手,但是他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用自己的双脚学会了打字,学会了写字,学会了弹钢琴。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他一直提醒自己,“要么赶紧的死去,要么精彩的活着。”他没有被厄运击垮,信念拯救了他。

可再想想自己,恐怕要被他们甩上几条街了。就拿一件小事说吧。原来我是绳键队的,可因为踢毽太累了,练了半年就主动退出了。还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思考题,只是看了题目,想都没想就不做了。

我们是生活在21世纪的幸运儿,被长辈精心呵护,个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虽然我们都没有遇到厄运,但是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也要有迎难而上的信念。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篇5

20年,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到了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20年啊,“天有不测风云!”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致命的打击。有几个能从头再来,又有几个能坚持到最后呢?

当非洲难民在尘土飞扬的荒原上一路倒毙,一路迁徒的时候;当东南亚的海啸将人们一是分段攒的时间吞噬的时候;当阿尔卑斯山发生大雪崩,将人们的一片欢笑顿时掩埋在雪下的时候;当 5月12日 的地震几秒钟的时间消灭这么多条生命的时候……我们难道还会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换了与幸福吗?其实这一切又算得上是什么!那些零星般琐碎的却有无边无际,无处不在的心灵痛苦,更是深入而持久。坎坷、跌落、失落、波折、沦陷、破灭、雪上加霜……这只不过是每个人一生的写照。然而,我们会忘记它们。依然沉浸在了欢乐与笑声忠。这就是人,人事这么的乐观,有性格,更重要得失有一种不同的精神——坚持不懈。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翔实可信、奋笔疾书、一袭破衫”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课文中具体描写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句段,品悟谈迁治学的刻苦和在厄运降临时坚定的信念。

3.通过朗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情境中升华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理解翔实可信、奋笔疾书、一袭破衫等词。

2.明白文中数据使用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谈迁的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教学流程:

一、质疑课题,激发阅读期待

同学们,在明末清初,我们浙江省出了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名字叫谈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他的课文。(板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齐读。)

读完课题,你觉得哪些问题值得大家一起来研讨(厄运是什么?遭遇了什么厄运?为什么说厄运打不垮?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指什么?)不急着回答。同学们课前读了几遍课文了?(生答)很好,真会学习。

1、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浙、抄、挣”等翘舌音。“坎、诞、寝、”都是前鼻音。

(2)理解生词:“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二、初读感知,了解厄运

1.好书不厌百回读。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厄运”指什么?用简单的一个词概括(《国榷》被盗 下落不明 化为乌有。)面对这样的厄运,谈迁最终选择了什么?(从头撰写。)最后写成了吗?(完成了。)

3.谁能根据板书简单说说主要写了什么?究竟是什么促使谈迁下定决心从头撰写呢?让我们深入课文来研读。

三、深入研读,透彻感悟厄运及信念

(一)抓重点词句及数字理解艰辛与厄运:

1. 同学们,一般什么可以称为“厄运”?(金银财宝丢失 身体受伤害等)

2.那么,书稿被盗,又不是金银财宝失窃,不值钱呀,为什么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呢?让我们深入研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可以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句1.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20多年的心血《国榷》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对于体弱多病的老人更是“致命”(理解:夺走性命)。——厄运

▼句2.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他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这句话中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作者运用了一组数字,“20 6 50500” 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把它放回句子再读,用心读一读,看看从这组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20多年——时间久;6次修改——细致、精益求精;终于——艰辛、不容易;500多万字——翔实;50多岁——体弱,更不容易)

请你读出他的艰辛 漫长 细致修改翔实。

(2)从这一组数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似乎看到他: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一百里路上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这些原本毫无感情的数据与谈迁联系起来就有了感情。可见,这书稿中凝聚的就是谈迁20多年的心血呀。可见这书稿是多么来之不易。难怪这对谈迁来说就是——厄运。

(3)面对这样一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让我们怀着敬佩高兴的语气读这句话。(生读句2)

可是,一夜之间,这部书稿却下落不明,可谓从“欣喜的顶峰”跌入“痛苦的深渊”。(读句1)

(4)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他的书稿吗?(20多年的心血,全部的生命)

面对书稿被盗,你此时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谈迁又会怎样?你猜想一下。你还从哪里看出的确是厄运?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播放音乐,学生读)你似乎看见了什么?(辗转反侧,愁眉苦脸,两行热泪不停地无声流淌)听见了什么?(唉叹声,哽咽声,那内心颤抖的声音)此时的谈迁会想些什么呢?这是怎样的热泪?(伤心至极,悲痛,惋惜,痛惜)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内心的这份痛苦吧。

(二)抓四字词想画面感悟坚强信念

1.面对如此厄运,他被打垮了吗?(没有)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呢?请你继续研读,划出能深深让你感动和震撼的关键词句。

▼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很快挣脱让我震撼;下决心从头写;„.)

(1)在这里,“站不起来”是指什么? 令大家震惊的是(“他却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回到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你们读出很快了吗?谁再来?一起来。

(2)是啊,整整追求了二十多年的信念怎能就此罢休呢?他开始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第二次写作。你还从哪里读出他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没有被厄运打垮?(4年完成书稿 特地——注意了数字,抓住了关键词)

▼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1)从“四处寻访”等读出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更坚强了。

(2)“言语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大家都抓住了重要词语来理解体会,这是很好的方法。你看老师也搜集了这些词语,谁能有感情地来读读。透过词语读出了什么?(荒郊野岭危险多多 终日奔波 不辞辛劳 奋笔疾书 与时间赛跑哪个字看出快——“疾”)

(3)读着词语,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互相讲讲。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他面对孤灯,奋笔疾书,直到公鸡打鸣。

狂风暴雨之中,()

大雪纷飞之日,()

2.大家把一个个词语、一句句语话都化作了一个个动人的画面,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在终日奔波,终年忙碌?又是什么支撑他即使病倒了,累垮了,也毅然决然站立起来?是心中那

份坚定的信念,这就是——立志编写一部明史,下决心从头撰写。好,这就是:(生读题目。)

3.此时此刻,站在你的眼前还仅仅是一个一袭破衫、体弱多病的老人吗?你眼前出现了一

位怎样的老人?(板书:意志坚定,不向生命屈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有顽强毅力)

还有哪些语句令你震撼的?

▼ 又经过几年的努力,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1.更加翔实精彩令人震撼。

2.出示图片:这就是谈迁和他的《国榷》。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什么是名垂青史?书上有个近义词——流传千古。“垂”的意思是“流传”。仅仅是因为《国榷》吗?(巨著和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1.同学们,谈迁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在感动钦佩的同时,一定会有很多的启迪,正如作者在文中结尾所说: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2.你又有什么感悟呢?想对谁说?写下来。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史学家谈迁说:

我想对()说:

3.老师也想送你几句格言:(出示: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张海迪

坚持不一定回成功,但放弃就一定会失败。)

4.课外作业:

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 篇7

我们吃的不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种特殊的营养液,这种营养液是用各种名贵材料配置而成的,喝一口就可以一天不用吃喝,也不渴,不饿,而且精神充沛,不生病,满足人们的营养需要。

我们穿的衣服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的变换,冬暖夏凉,而且保暖,透气,穿着舒服。如果运动,按一下按钮,衣服又可以马上变成礼服。。。

我们住的房屋也具有特殊功能,像向日葵一样面向太阳,使屋里始终

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当我读起这句话,便会想起《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谈迁编写《国榷》时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艰难的完成了原稿,却又被小偷偷走了,遭次厄运,他却化悲痛为力量,凭着坚定的信念,完成了新的《国榷》,比原来那部更为精彩,翔实。

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起:有一次,爸爸让我学骑自行车,我刚自行车,就跌倒在地,但我毫不气馁,爬起来又跌倒,跌倒又爬起来,几十次过后,我终于学会了骑车。那时我才知道,克服了困难后是多么高兴啊!我凭着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会了下象棋、滑旱冰„„

其实,在社会中也又像谈迁一样,在厄运面前不低头的人,他们都是靠这种毅力取得成功的。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亲的遗嘱写史记,每天十几页,被打入地牢几次想血溅墙头,但是都忍住了,《史记》就这样诞生了。张海迪5岁时胸部以下瘫痪,失去了知觉。可她凭着惊人的毅力只写了,自学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以及大学英语毕业。海勒。凯勒在一岁时被病魔夺走了她的视力、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她学会了读书和说话,成为了知识渊博的人„„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篇8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本课的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是也轻易落入虚幻的人文精神感悟的空洞说教之中。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凸显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位,感悟谈迁的坚强,使这一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以读为主,从读中感悟。

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上网查阅了大量关于这课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料,为了寻找一个比较理想又符合自己班实际的教案,我还专门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理念:围绕第三自然段的“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这句话组织教学。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紧扣“原先”、“新写”、“更加翔实、精彩”,一咏三叹,升华情感,深化认识。其中一扣“原先”,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编史艰难;二扣“新写”,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意志;三扣“更加翔实、精彩”,细读第三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谈迁打不垮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细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谈迁打不垮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清晰的主线,对教师的主次分明教和学生脉络分明大有益处。当集体备课时,我把我的教学理念跟同科组的老师交流的时候,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同。

1、以词说人,词人合一

我发现本篇课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如“博览群书”“鸿篇巨制”“化为乌有”“夜难安寝”“四处寻访”“广泛收集”“奋笔疾书”“名垂青史”等。本文中运用的四字词语,不少于二十个。这些四字词语概括性强,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这有利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益于巩固所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何引导呢?我认为一是理解它们的意思。课文后面练习的第2题是“查字典弄清带点字的字义,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作者选列的这些词语,要提示学生用心体会。二是让学生熟读课文。三是诱导填空、抄写,激励活学活用。在我教学第一课时时,重点让学生划出来熟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解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不单让学生重读这些词,还让学生能运用以上的几个词语来形容谈迁,进一步加深了认识。

2、让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数字的教学。比如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连续用了“20多年”、“6次”“50多岁”“500多万”等数字,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20多年”包含了多少日日夜夜、风霜雨雪、酸甜苦辣!“6次”修改,意味着谈迁不知查阅了多少史料,不知亲自考察了多少地方,反复查证,反复修改,这“6”字包含了多少艰辛和心血啊!等等!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作者所运用的9处数字,将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从而进一步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3、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的实质就是对话交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自我的对话。对话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它既为领悟文本服务,也为发展学生语言服务。围绕自己设计的教学理念,多种读的方式自然渗透:围绕“原先”这个词,让学生带着“原先的《国榷》是怎样编成的?”自由读,当学生感悟到这部来之不易的《国榷》终于完成时,那兴奋的语调;当《国榷》被偷,谈迁茶饭不思,那伤心痛哭的语调;当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那坚强不屈的语气;当谈迁一袭破衫,终日奔波的那种坚定和孤独,都一一在学生的理解中破译。

4、发散思维,展开想象

想象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其间闪现出无数的聪明火花和独特的个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局限于文本,有时还要找出文本以外的知识联系,让学生从另一角度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讲完“为了让《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谈迁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后,我让学生想象谈迁每天都是怎样做的?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像农民挖地那样,一层挖了再挖,再深挖,这样的精耕细作,自然而然学生也就品读感悟出了语言的美,文本的内涵了。

4、把课文还原于生活,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场景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什么样的教育。赞可夫也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进入情境后,教材不再是那薄薄的了,学生的视野、思想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了,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意,使教学更有吸引力。

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 篇9

这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当读到“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一句时,我读懂了谈迁书稿被盗后的惨痛心情。另外,我从文中最后一小节还读懂得了:只有具备打不垮的信念,才能排除绝望,迎来希望。

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起了一件往事。

记得有一次,我去练毛笔字时,周老师看了看我写的字,摇摇头对我说:“重写!练习了这么多次,怎么一点记性也没有的?老师讲的方法都忘记了吗?”听着老师的批评。瞬间,我对写毛笔字的信心从半山腰直降到了山谷底。我硬是忍着没有哭出来,因为我更害怕周老师会让我多写两遍,我硬着头皮完成了那次学习。回家后,我想告诉妈妈,我不想学习毛笔字了。我觉得我是练不好毛笔字的。当我把我的想法告诉妈妈后,妈妈没有批评,没有安慰,只是把我的语文书递给了我,让我打开课文好好读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篇课文。当我再次读谈迁的故事,似乎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于是,我反思:谈迁受到如此打击还能继续重头开始,我受了老师的一点点批评就丧失信心,和谈迁比起来,我真是羞愧啊!于是,我定下目标,把名言写在纸上贴在课桌上,上面写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朱熹

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中)佚名

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群里锻炼出来的,人也是需要在斗争中和考验中锻炼出来的。――(俄)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坚信这些名言一定能燃起我对写好毛笔字的信心。最终,经过我的不懈努力,赢得了老师的赞叹。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篇10

我捧起《语文》书,细细的品味着一篇文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谈迁呕心沥血写的《国榷》被小偷偷走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为了实现儿时的志向----编写一部可信的明朝编年史,谈迁决心重新撰写《国榷》。最后经过谈迁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地撰写了更加翔实可信的《国榷》。他也因此因此名垂青史。

再回过头来放眼看看世界,其实世界上有许多和谈迁一样有厄运打不垮信念的人。如:司马迁、桑兰、海伦。凯勒、凡高、张海迪、贝多芬、霍金等等,他们都具有厄运打不垮信念。就比如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聪以及失明,在导师安妮。沙利文的帮助下,毕业于哈佛大学,成为了一名美国着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现在我有健康的体魄,幸福的生活,可谓无忧无虑。但在达到我的理想前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要勇敢地面对厄运,不在厄运面前低头,做一名厄运打不垮的人。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篇11

1.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教学难点:通过对具体语境的理解与分析,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围绕“厄运”,体会一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1.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谈迁打不挎的信念是什么呢?什么叫厄运?文中指又指什么呢?

3.仅仅是几卷书稿而已嘛,如何称得上厄运二字?

4.这究竟是怎样的书稿呀,请从文中找出语句读一读。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国榷》”

(1)好好读读这句话,你有怎样感受?(品味数字)

(2)指导朗读

(3)还有哪些地方你同样感受到原稿的来之不易呢?

第二板块:抓住“厄运”,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与坚强。

1.教师叙述: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的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他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

2.合作探究:从文中哪些句段能感受到《国榷》书稿的丢失给谭迁带来的沉重打击?此时的谈迁会想些什么?

3.自主探究

4.合作交流

(1)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引导学生说:痛不欲生、灭顶之灾,青天霹雳、飞来横祸,厄运)

(2)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

(1)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多媒体显示)

(2)他的心情怎样,(极其痛苦,甚至是绝望啊)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3)茶不思,思什么?什么叫夜难安寝?是啊,他夜难安寝,辗转反侧,又在想什么呢?

5.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种打击太致命了,可是谈迁)

引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撰写这部史书。

第三板块:品悟想象,感受二写《国榷》的艰辛及坚毅。

过渡:可是,20多年的心血,500多万字,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从头再干谈何容易啊!

同学们,让我们再把心沉下来。

出示: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走近这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去看看他是如何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边读边画出(用“——”)能够打动你心灵的词语,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1、合作探究

预设1: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预设2: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预设3: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2.出示情景,想象画面(音乐《二泉映月》)

过渡:虽然文章只用了短短的几句话来描述谈迁重写《国榷》的情景,但用心读来,那一幅幅图又清晰而又生动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笔把这一幅幅生动而又心碎的画面写出来吧!

3.过渡:“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终于,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

(1)引读:“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名垂青史。”

(2)什么叫“名垂青史”,谈迁为什么会明垂青史的?

4.小结:是的,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明垂青史的。

第四板块:内化情感,升华“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谈迁的故事学完了,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永恒的,正如作者蒋永光在写这篇文章时,非常的感动,发自肺腑地说道: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绝望之云。”

2.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可以对谈迁说,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说)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篇12

一、体会撰写《国榷》的四年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谈迁受到了什么厄运,面对厄运,他被打垮了吗?

2. 学生交流:书稿被偷,没有打垮。

这真是致命打击。相机板书

3.他消沉了吗?(没有)

看一段资料:很多人认为……

板书“从头撰写”

4.“从头”之前有个很关键的词是……生:下决心。

在此之前呢?(挣脱)挣脱什么?(痛苦)板书“挣脱痛苦”

5.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谈迁能挣脱痛苦,从头撰写呢?(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6.“信念”具体指什么?(决心要编明史)

再指读所出示的段落

7.“经过四年的努力,他……”齐读。看数字,四年长吗?(不长,说明他很努力)

他会怎么努力呢?(忘记吃饭,忘记睡觉)这是怎样的四年?用一个成语说(废寝忘食)

还是怎样的四年?(含辛茹苦;坚持不懈;创造奇迹)没有这四年,就没有《国榷》。这时的他已经57岁了,到他59岁时,为了书稿更为翔实,他带着书稿去北京。

8.让我们走进他在北京的两年半生活,体会他对信念的执着与坚持。板书“执着追求”

二、体会修改《国榷》的两年半

1.哪些句子描写了他在北京的情况?指读

2.静下心,认真读这段话。那些词句让你感动?划下来多读几次

3.学生交流说感受:

(1)终日奔波

(2)面对孤灯

虽然年老体弱,但他不顾一切奋笔疾书。“奋”是挥动笔的样子;“疾”在这里做什么讲?出示字典中的`几种含义,让学生选择。(快速)。奋力地挥动着笔,快速地写,这就是“奋笔疾书”。指读该词语

为什么要奋笔疾书?(生命不多)指读相关语句

4.曾有人劝他:你已经60多岁了,这样做何苦?让学生谈体会

5.也许是在酷暑之夜,人们都去乘凉了,而谈迁却……生接读课文

也许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天,人们都去取暖,而谈迁却……生接读课文

也许是在黄沙弥漫的早晨,也许是在风雪交加的晚上,谈迁……生接读课文

也许他曾经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但第二天谈迁依然……生接读课文

6.在谈迁心目中,撰写《国榷》比什么重要?(生命)

7.还有哪里受到感动?(他四处寻访……)

8.谈迁仅仅是在这两年半里终日奔波、奋笔疾书吗?是几年?(6;20;27)

9.默读这样一组句子,注意数字

在每一年、每一天,他都是这样做的。再读“在北京那段时间……”

板书“名垂青史”

一、总结课文,拓展

1.面对厄运,他挣脱痛苦;面对自己的信念,他执着追求……

2.谈迁的《国榷》最终在1958年出版,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最后一段,说感受。

3.师简述从古到今的坚强者,课件出示他们的图片。从这些人中,我们都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齐读最后一段。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沪教版数学下一篇:护士专业技术完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