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健身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精选5篇)
在高校的课程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必修课程,它不仅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更是增强学生体育能力、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学更是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德和情操的基础条件。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必须将一切课程设置的内容围绕学生为中心,并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将学生的潜力充分地挖掘出来,以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国家栋梁之才。
2科学健身定义及原则
2.1科学健身的定义
所谓科学健身就是经过一定的健康教育,在掌握一定的解剖生理知识、卫生知识、心理知识、体育运动知识、营养知识、保健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医学检查,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在合理的运动处方指导下,进行健身活动、增强体质的过程.科学健身,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科学健身的前提就是要对参与者个体健康状况进行科学测量与评价,据此制定适宜的运动健身方案,也称“运动处方”。健身者据此进行体育锻炼,在运动过程中定期进行身体健康与运动能力进行评估,随时调整健身方案,以达到科学健身、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2.2科学健身的基本原则
(1)对个体的认识,区别对待。个体的显著差异必然导致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包括兴趣爱好所致的阶段性锻炼目标不一致,运动量和强度的选择也不尽相同。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去寻求适合自己的目标和身体条件的锻炼计划。
(2)锻炼要自觉积极、目标一致。对自我身体的完善,健康的保持,潜能的开发,才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指导思想,否则像单纯追求消遣娱乐。锻炼的随意性和无目标性,体现出来锻炼的时间不规律,锻炼的效果必然不明显,这样是一个恶性循环,因此,要树立目标,并分阶段性来检查目标完成的情况,通过对健康状况的自我感觉,对运动成绩的测量,对运动知识的积累,不断总结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锻炼内容、方法、手段等。
(3)注重身体的全面发展。在锻炼方法和手段上要相互结合。了解各项运动的基本功能,然后互相搭配,统筹安排。锻炼要内外结合,内脏器官和肌肉力量、上肢与下肢,包括身体锻炼时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修炼,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4)方法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具有灵活操作性。对大学生而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场地器材,结合自己的学习条件,比如,在学习劳累的时候去跑跑步,有场地的情况下约朋友一起打打球调剂下生活,而时间紧张,或者阴雨天气没有场地的时候插空做一些原地而且动作简单的练习,简单的重复性动作一样可以达到运动的效果。
(5)掌握适当的运动量。负荷过小,比如有很多学生认为散步、逛街就达到了锻炼的作用,而实践中证明,轻微的运动起不到锻炼的效果。但负荷过重,不但不能锻炼身体,还会对身体有害。同时量和强度是运动负荷的两个方面,要学会监测身体技能变化的状态,用以调节,并注意安排合理的休息时间。
3大学生科学健身现状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建设人才,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高校体育是学生通向社会体育的最后一站,高校体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对高校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进行科学健身培训势在必行,构建高校新生科学健身服务咨询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余小平的研究表明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焦点集中在教学中灌输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养成长期锻炼习惯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却在系统的科学健身知识上有所匮乏。李学恒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科学健身的关键阻碍在于没有正确的健身指导,缺少科学健身咨询。
综上所述,科学健身是全民健身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是在国家层面进行大力发展和推广的活动,也是结合现代科技成果而提出的促進人们身心健康的又一新理念。科学健身关系到每一个人,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应积极响应和践行科学健身,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4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阻碍,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下:
4.1高校领导对体育教学改革重视程度不够
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大部分的高校领导对于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不重视,由于体育课程往往都是设置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教学课时甚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都偏低,在高校体育考核方面上时常出现低分现象。学生初入大学,既要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又想着在空闲时间去进行娱乐活动,根本无心参与体育教学课程,从而降低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学生身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4.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缺失
教师们对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认识多种多样,有的认为是教给学生们技术与知识,有的认为促进学生健康,有的把体育课看作为娱乐课、游戏课等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过度重视技能,过度娱乐化,出现运动不足的现象,这些认识的偏差导致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下降。一些体育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只关心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漠不关心,根本不主动引导、组织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教师教育的失败,是体育教师工作的失职。
4.3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僵化
传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僵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传统教育中,其教学模式非常僵化。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都是以老师为主体,而学生则只是处于被动地位,一切行动都会以老师的指挥为中心,长此以往的模式,会让学生对体育课堂提不起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产生了巨大的障碍。第二,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和老师的关注焦点都是升学率,而非学生本身的发展。高校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4学生严重缺乏锻炼时间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校后,由于受到拘束较少,很少主动积极的去进行体育锻炼,运动场的人往往都是体育爱好者和体育专业学生。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生活中的大量时间通常都花费在专业课程和上网娱乐交际上,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参与体育锻炼活动,高校设置的体育教学课程又少,教学方法和内容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偏差,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4.5体育场地、器材、师资之间矛盾重重
汉语“传播”这个词最早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 但是communication的意义更为丰富, 有通信、传达、交流、交往等含义, 其外延比“传播”要大, 所以汉语的“传播”与英语的communication相似并不相同。但是由于两者间的历史渊源, 国内还有些学者认为, “ 传播学最基本的该你那是传播 (communication) , 其主要内容是精神内容的传播”[1]。由于传播学者所处的社会及文化背景的不同, 使传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备了不同的意蕴, 在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 关于传播的定义有许多版本, 大致有140 多种, 通过对这些定义的批判性总结, 我们不妨将“传播”的定义概括为:传播者通过传播符号和工具向受众传播信息、知识、思想等行为。
2武术教学过程是信息传播的过程[2]
传播活动是一个有规律和共性的过程、对传播过程中的结构、环节、要素等进行剖析, 并加以研究、组合进而获得“最优化”的传播效果。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符号、和传播反馈等基本要素。武术教学的过程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和武术运动技能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 武术教学活动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人际传播活动。因此, 我们可以把武术教学过程看作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 选定合适的教学信息, 通过媒介传递给学生的教学训练传播过程。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教师必须针对教学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认真研究, 掌握一定教学训练传播技能。[3]
3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武术教师数量相对较少, 业务水平、教学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 是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的态度、教学技能直接影响着教学传播过程的质量和效果。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较薄弱, 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数量和学历构成上存在专业文化程度高低不齐、数量偏少等问题, 虽然学历高低并不能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 但是较高的学历对于教师对武术的理解, 对武术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 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够高。由于公共体育教学不像体育专业教学, 教学内容较为简单, 对学生的习练水平要求不是很高, 教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倦怠思想, 不能以很高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教学中去, 缺乏提高、改进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效果的主动性。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也缺乏指导和纠正, 只要按时、安全的完成教学任即算圆满。
(2) 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受众:现阶段的公共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分析, 教学过程的效果较差, 缺少有效性。公共体育教学的受众大多是没有受过系统运动训练的普通同学, 他们在身体素质和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接受能力上都较体育专业的同学有较大的差距, 尤其是武术这个项目, 它要求习练者有一定柔韧性、协调能力和对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 而且武术套路还具有动作数量多、方向路线变化多、每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的三多特点。然而在公共体育武术课的教学中, 大部分老师只注重动作的讲解、示范, 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 把教学大纲的内容教授完毕就算完成了教学, 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接受程度和学生个体的差异。缺乏对教学效果的重视, 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内心想法、接受程度, 造成了学生在武术学习中只是在生硬的模仿动作, 不能在武术的习练中获得乐趣, 进而逐渐失去对武术课的兴趣和热情。
(3) 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内容:教学内容陈旧, 缺乏改进和创新, 脱离了学生的需求。现在大多数高校公共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依然是以教授五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编写的演练套路为主, 譬如说24 式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器械等。这些套路虽然可谓经典,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已经不能满足以90 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对武术的需求。体育赛事的不断兴起使得很多国外的搏击项目进入国人的视野, 诸如泰拳比赛、K1、拳击比赛、自由搏击, 综合格斗等。这也使得90 后为主要群体的大学生对泰拳、跆拳道、综合格斗、柔术、空手道等格斗项目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项目共同的特征便是“体用双修”, 不但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也具有很强的技击性, 因此在大学生眼中中国武术的技击性、实用性成为他们热爱武术的主要动机。这也就导致了简单的套路教学在学生眼中略显陈旧、呆板, “中看不中用”, 缺少武术应有的技击和实用, 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武术套路的学习中来, 即便是学会了套路但也“不知所云”, 长期以来就失去了对武术课的兴趣, 形成了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局面。
(4) 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传播符号:武术教师的教学艺术仍需进一步提高。符号是用来指代或者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表示某物、某事等具体存在, 也可以表示抽象的概念。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中介物, 单独存在与其间, 承载着交流双放向对方发出的讯息[4]。武术教学活动中的传播符号通常可以分为两类: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其中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外貌衣着, 表情眼神, 姿态动作等。优秀的教师能将以上传播符号合理的串联起来, 运用到教学过程去, 仿佛是一个个优美的音符, 共同组成了一首美妙的教学乐章。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中, 很少有教师注意到在自己的课堂上认真推敲自己的语言, 以保证使学生清晰准确的理解自己的表述;也很少注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眼神、衣着、仪表和姿态。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整个教学过程呆板枯燥, 课堂气氛沉寂, 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 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产生厌学情绪。
(5) 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传播反馈:教学过程中缺乏反馈机制。传播与反馈是构成一次完整传播活动的双向行为, 反馈作为重要的传播资源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调节功能, 对于传播活动的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也是如此。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活动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的现象。由于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 缺乏重视, 存在一定的消极心态, 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反馈机制,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状况、心理状况, 就很难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有效的调整教学活动。很多公共体育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自身的“教”, 而忽略了学生的“学”, 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 混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对于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有效的关注, 破坏了教学活动的双向行为, 教学效果也自然不会很好。
3改善高校武术教学效果的对策
3.1 提高武术教师的教学技能, 增强责任心
教师要教好学生要首先自己要先学好武术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武术教材, 钻研教材教法, 不断改进和完善个人的教学技能,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不断吸收和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 避免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采用简单的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教学方法。动作示范要精准到位, 保证武术特有的运动风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清晰, 既要要口齿清晰, 吐字准确, 根据学生对武术的掌握及了解的具体情况深入浅出的运用学生较易理解语言帮助学生准确清晰的理解动作的要领及线路, 又要把武术套路中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讲清楚, 使学生了解动作的技击含义, 体会武术运动特有的魅力和奥妙, 带着目的性去学习动作, 而不是生硬的跟随老师模仿动作,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弘扬武术文化, 增强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责任心, 要热爱学生、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 主动发现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教师还要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 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魅力, 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责任心吸引学生学习武术。
3.2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
以九零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 他们思维活跃, 观念超前, 不满足现状, 勇于质疑, 自我意识较强, 这些心理特征较以前的大学生都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满足书本知识, 希望教学能与实际结合起来, 注重增强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他们不满足于对知识、技能的肤浅认识, 而是希望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 有明显的提高。基于九零后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 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照本宣科, 而注重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与整合注重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挖掘武术特有的项目魅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厌倦, 他们不希望在教学过程中, 只是充当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角色, “你讲我听”, 而是比较趋向于体现自我的主动性, 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 体现个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 武术教师在教学活动要改变过往那些只注重教师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的弊端。加强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互动, 提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参与, 多以肯定、鼓励、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5]
3.3 与时俱进, 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武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依据武术的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材及大纲的基础上自己创编教材。高校公共武术课程主要以初级套路、二十四式太极拳等作为教材。这些套路虽然具有简单易学、群众基础较好等优势, 但也存在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对于武术课堂的期望和需求等问题。因此武术教师可以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依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征, 依据武术运动的规律科学的来创编教材, 从而满足大学生对武术教学期望,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另外, 在武术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明确武术普及课与武术提高课的区别、任务及教学方法, 注重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教学, 既要保证对于大多数同学的教学效果, 又要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的提高提供支持和帮助, 牢牢抓住武术教学的基本环节, 满足不同个体对于武术课的需求。
3.4 提高高校武术教师的教学艺术
武术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播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不断提高自身传播的艺术性。首先提高武术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武术教学中需要武术教师运用大量的语言来对武术动作进行讲解、与学生交流, 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要进行交流就要有共同的语言, 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是九零后,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生活的影响巨大, 包括学生之间交流的语言, 出现了很多在学生中间广为传播的“网络体”, 武术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拉近与学生交流的距离, 在适当的时候用学生的交流方式来进行讲解、交流, 既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大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 还要注意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 能够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清晰准确使学生能够较好的通过语言了解动作的含义、线路等。 其次, 提高武术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传播的艺术性,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姿态、感情、动作等。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专项技术水平, 以准确、利索、优美、娴熟的技术赢的学生的肯定, 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在武术教学中要投入感情, 情感是教学活动中的催化剂, 只有投入情感的武术教学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敬, 才能和学生成为朋友, 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5 增进师生交流, 注重教学活动的双向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身体状况, 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整理提取,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教学的节奏、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等。同时, 师生间的交流也可以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改善课堂的气氛, 提高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在武术教学过程中, 武术教师要尊重他们的需求, 倾听他们的心声, 对于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要耐心教授, 避免简单重复的习练, 而不顾及学生实际情况。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是高校体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以及武术教学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 导致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兴趣逐渐消减, 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文章以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 分析认为, 武术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一个武术知识、技能的人际传播过程。文章通过对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符号、传播反馈等因素的分析研究, 对武术教学过程中以上因素进行改进和优化, 旨在优化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
关键词:武术教学,公共体育教学,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传播学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2]任广耀.体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王皋华.高校体育教练员基本教学训练技能岗位培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4]谭昆智等.传播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006年国家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指出“明确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基本责任,强化政府的政策规划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兴办体育事业的积极性”。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公共体育设施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是实行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改善国民体质与健康状况,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我国高等院校大多数位于大中城市,并且高校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公共体育设施的重要成分,在全民健身需求中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因此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带动作用,在对社区体育的促进发展中应当从目前单一的教学功能,转变为以教学为主、服务社区的综合功能,这种转变对于城市社区体育水平及质量的提升将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 公共体育设施概念
公共体育设施是指由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用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运动竞技以及运动员训练、竞赛需求的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灯光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1)
2 高校公共体育设施概念与特点
高校体育设施是指为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满足高校对体育的需要而建设或建立起来的设备和场所等的总称。
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高校教学设施的一部分,在高校建设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高校的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就高校体育设施的根本功能而言,它是为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服务的,是高校师生从事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这些体育设施具有以下特点:(1)比较先进完备,许多设施投入巨大,符合国际一流标准;(2)功能多样化,具有锻炼性、休闲性和娱乐性,能满足大众体育的需求,同时与城市大规模的体育中心互相补充;(3)由于主要面向高校师生,设施的特点符合成人开展体育活动的需求;(4)这些体育设施多分布在社区中心或城市文化区域的节点,对周围有较广的覆盖面和较强的辐射力。但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仅为我国体育场地的30.2%,同时开放的体育场地中利用率也不高。我国高校提育场馆多用于比赛和训练,大部分时间闲置不用,使用率很低,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整体上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因此,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力度不够,高校体育自身经济价值和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3 全民健身设施需求的现状
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国居民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育服务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开始全面快速增长,人们开始追求休闲、健康、时尚的生活,由此带动起大众体育运动的热潮。但与此同时,群众日益增长的、旺盛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与薄弱、紧缺的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之间的矛盾又完全彰显。首先,“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只占全国体育总量的2.3%,由于各系统体育设施对大众开放程度不高,真正用于群众体育健身的只占全国总量的10%”。(2)因此体现出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难以提供大量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急需的体育设施;其次,城市居民不参加体育运动,也因为体育设施分布结构不尽合理,部分资源未能够充分利用,短缺与闲置并存等原因。例如:新兴运动项目的场地建设步伐没有跟上,数量严重不足。对于运动场地的建设上,还停留在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上,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最后,社区体育设施绝大部分是由金属材料制成,且几乎都安置在质地较硬的水泥地或行道砖上,因常年使用,又缺乏必要、及时的保养和维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影响了健身者的人身安全。
4 高校公共体育设施的全民健身价值
在全民健身运动热情高度增长的大环境下,2002年7月2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把“大力推进全面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群众性体育设施服务体系”,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摆在了突出位置。另外,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也提出“亲民、便民、利民”口号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纲要提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3)为高校构建多元化群众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要向社会开放的目标。
构建多元化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解决群众的健身场地问题,因此高校体育设施服务于社会,体现了“取之于民,服务于民”的公共政策;是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区体育事业的需要,是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的重大举措,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4.1 高校“封闭体育”向社区“开放体育”转变的人文价值
高校体育“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而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不仅仅为了设施的充分利用,更重要是高校与周边社区的融合,建立和谐融合的社会环境。早期的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社区,有自己独立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自我封闭的“围城意识”、“大院文化”独成一格,与周围社区关系冷淡,仅限于名义上的管辖和被管辖,结果是隔开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和科研机构,已逐渐成为社会的文化中心、服务中心,成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高校与社区的互相依赖共同发展,最后将会创造一个适宜居住沟通休闲的生态社会,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人文氛围。
4.2 高校良好的体育设施资源优势作为全民健身顺利开展的保障
高校文化设施比较完善、信息渠道多、接受和传播新事物快,师生整体素质高、思想活跃、诸子百家、立言立说、各种思潮对撞交融,是先进文化孕育和传播的基地。(4)首先,高校多位居城市,周边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社会个体、家庭、社会团体等对体育的需求程度更高,更需要高校在余暇时间当时、当地实施体育社会服务;其次,综合性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拥有国内知名体育专家,他们在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等多个领域均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和较高建树。因此,任职于高校的体育专家除完成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外,参与社区体育锻炼指导并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分利用,更多的社区锻炼人员可以得到正确的健身指导;最后,高校由于国家长期与逐年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与建造,己逐渐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场所,拥有比较完备的体育设施。
4.3 高校体育资源时有闲置给予高校体育社会服务以时间保证
1999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通知》,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已成为国家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高校体育资源时有闲置,主要是从高校体育的余暇时间资源上看。每学年上下半年的体育教学活动一般均为18周左右,36个教学周加一起约为180天。除去正常的教学期间,有约为180的课余、双休日和“国庆”长假等高校体育资源闲置时间,并且体育场馆设施和人力资源也有相对空闲的时间,因此高校体育较为丰富的余暇时间资源是高校实施体育社会服务,并实现学校体育设施资源成为社会良好服务的地位不能改变的最有力保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社会体育在信息、场地和人力等资源上的不足。
4.4 高校多样化的配套体育设施,满足人们健身多样化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体育设施数量和类型需要得到丰富。但社区体育设施反映出设施简陋、品种单一和设施数量不足等特点,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健身多样化的需求。高校拥有相对较先进的体育场馆、设施,拥有体育实体,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并有国家与学校作后盾。
5 小结
高校公共体育设施的对社会开放,符合时代对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理论和实践的需求。在高校构建服务社会体育设施服务体系,既可以使高校体育更好的与社会体育接轨,又可以使高校将其体育资源优化配置后转化为社区体育共享资源,拓展了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空间,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蓉.重庆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需求及分布研究[C].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柴国才.市场经济与创造性思维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http://www.olympic.cn/rule_code/code/2007-10-11/1276911.html.
[4]张志刚.高校社会功能的时代走向[J].淮坊学院学报,2003(9):8-12.
[5]张玉超.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3:16-19.
[6]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与研究[Ml.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7]秦椿林,王凯珍,肖林鹏.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与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1 终身体育与高校公共体育之间的关系
1.1 高校公共体育从属于终身体育
从组织结构上看, 高校公共体育从属于终身体育, 高校公共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学生从学校教学阶段必有的体育教学走向社会阶段选择性的体育锻炼两个部分之间的桥梁, 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终身体育生活观念的最后一个阶段, 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公共体育从属于终身体育。
1.2 高校公共体育和终身体育两者之间相互作用
高校公共体育和终身体育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高校的体育教学通常都是公共的、可选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选修, 而不是向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是统一的、硬性的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除了锻炼学生强壮的体魄、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 从而培养学习良好的品质之外;还有一个目标就是通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的锻炼身体的兴趣, 引导学生树立终身的体育观念。高校教学过程中离不开终身体育观念的渗透, 终身体育教育又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2 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渗透缺乏实效性
目前, 在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 将全部的教学重点都放到了文化课的教育方面, 而忽视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即使部分的高等院校顺应社会的需求开展了体育教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精神和智能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对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渗透力度薄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们传授一些基本的体育常识和技术动作, 通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渗透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实效性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
2.2 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锻炼身体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终身的体育观念。但是根据调查表明,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学生, 尤其是女学生对体育锻炼并不感兴趣, 一所高效的王老师反映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越来越差, 在一次体育测试中, 1个引体向上都完不成的男生和做不足5个仰卧起坐的女生几近班级总人数的33%, 而教师又不能强行的规定什么, 致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健康观念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同时, 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健康知识讲座, 学生将重点全部放到了学习上, 没有为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渗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 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完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渗透模式
在现代教学理论的全面影响下, 一定要发挥和重视体育教育对强健学生体魄, 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重要性, 完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渗透模式, 引导学生积极的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 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 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树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2 建立健全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体系
针对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的问题, 高校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根据学生们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建立健全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体系, 精简体育教学项目, 针对女同学可以添加健美操、舞蹈、瑜伽等体育教学项目, 针对男同学可以添加篮球、格斗、网球等体育教学项目, 使高效公共体育教学的项目多元化,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兴趣选择合理的运动项目,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运动技巧的动作方面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发展成终身的体育项目。
3.3 转变考核模式, 提高教师素质
在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之所以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 一方面是因为教学项目单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传统的体育考核制度影响, 传统的体育考核都是在学期的最后一堂课由教师公布考核标准, 对学习进行统一的、规划的考核, 无法体现出学生的努力,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针对新时期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 需要对考核模式和考核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转变传统的考核模式, 在考核标准上增加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程度, 根据学生在体育教学全程、全方位的表现进行综合的考核和评判。同时, 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渗透者和引导者, 一定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从而树立终身的体育观念。这一点, 我校的体育教师刘老师做的就特别好, 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核心展开相关的体育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向学生提出强制性的要求, 而是以情教学、以礼教学, 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忧心, 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从心里接受体育教学。同时, 刘老师的在教学过程中特别的有耐心, 在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学生的姿势还是动作的细化分解存在问题, 刘老师都会及时的手把手的帮助学生进行改正, 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 学生都明显的感觉到自身体质的变化, 这样的改变激发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越来越多的学生将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部分, 并长期的坚持了下来, 体育锻炼让学生能够有强健的体魄去应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 并且多数的学生已经在潜意识里树立了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
4 结语
总而言之, 要想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思想观念, 最重要和最合适的阶段还是学校,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和引导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积极性的。同时,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良好的体育氛围, 认真的、严谨的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观念, 让学生无论是在今后的学习还是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都能够积极的、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 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为我国培养综合性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我国加大了对教育领域的关注和投资力度, 高校承载着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的重任, 同时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高校作为学生在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公共体育教学的阶段, 成为最好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衔接点, 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就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的相关方面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终身体育,视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华.高校构建课余体育俱乐部与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关系研究——结合商丘师范学院的公共体育教学改革[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6) .
[2]杨栋, 熊曼丽, 谭志刚, 等.2000—2009年十年间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述评[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6) .
[3]鲁维安.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2) .
[4]包丽英.高职高专公共体育教育发展对策探讨——以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18) .
1 采茶舞与健身操的互补
1.1 采茶舞的特点
采茶舞是集歌、舞为一体的民间传统舞蹈。这种起源于民间, 发扬传承于民间的舞蹈, 有着民间文化所共有的特色, 即质朴大方, 幽默诙谐。除此之外, 在漫长的成长变更过程中, 它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风格特色———三奇三绝。
一奇是采茶舞跳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与爱情, 不演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二奇是采茶歌与戏紧密相随, 不只是单纯的舞蹈;三奇是其中有大量的动作是来自于对动物的模仿。例如“鸡公啄米”、“猫儿洗脸”、“黄狗伸腰”等等。这些动作不仅诙谐有趣, 还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三绝则是指采茶舞的三大动作特色:矮子步、单筒袖和扇子花。矮子步是采茶舞的步法:抬头直腰、半屈膝或屈膝蹲身, 通过前进后退或原地踏步来表现前进、上山或下坡等活动。蹲身跳舞在舞蹈中绝对是独树一帜的, 这种动作能够锻炼腿部力量, 同时又没有蹲马步的乏味。单筒袖和扇子花是采茶舞的手部动作:左手甩单袖, 右手舞扇子, 相互配合表演。舞蹈动作一般都讲究对称, 要么是双手甩袖, 要么是双手舞扇, 双手动作讲究统一。采茶舞的不对称美能够锻炼肢体的协调能力。
1.2 健身操的特点
自从健身操传入我国以来, 这种将体育、舞蹈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锻炼方式很快就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群众中迅速推广开来。健身操是由太空人的体能训练内容与非洲的民间舞、美国黑人的爵士舞相结合而成, 具有动作幅度大和音乐节奏强劲的特点。
在健身操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为了适应不同的健身需求, 达到对身体各部位针对性的锻炼的效果, 健身操逐渐分化为“以拉丁健身操、搏击健身操和爵士健身操等为主的徒手健身操;以踏板健身操、哑铃健身操和小球健身操等为主的轻器械健身操;以及以垫上健身操、联合器械健身操和水中健身操等为主的特殊场地健身操。”健身操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的, 正朝着系统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纵观健身操的发展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健身操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发展创新, 但脱胎于爵士舞和体能训练的健身操始终都是一种节奏快、体能要求高、运动强度大的运动。并且随着健身操的专业性加强, 越来越多的专业器械被运用于其中, 健身操对场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总而言之, 健身操并不适合体能基础弱、没有专业设备与场地的普通人群。
采茶舞是由民间创造发展起来的舞蹈, 它十分契合普通群众的需求。首先, 采茶舞的机动性强。只需要扇子和单筒袖子, 没有场地要求, 随时随地都能跳。其次, 采茶舞的动作简单易学。通过模仿动物而演化成的舞蹈动作简单易学并且趣味性强, 易于在民众中推广。而且中国自古就有模仿动物的五禽戏, 由此可见采茶舞的保健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由采茶舞可知, 健身操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应仅仅只是专业化, 还应该兼顾普通群众的需求:简化动作、降低学习难度、放慢节奏、同时降低对器械场地的依赖, 在健身操的系统中逐渐演化出一支简单的适合普通群众的分支。
2 采茶舞与高校体育课的互相推动
2.1 采茶舞的发展前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也与以前大不相同, 使得采茶舞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方面, 农业机械化使得下层劳动人民的劳动方式发生改变, 进而造成了演绎劳动人民爱情和劳动生活的采茶舞失去了创作素材, 采茶舞的创作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在电影、电视剧等新型娱乐方式的冲击下, 带有十分浓厚的地方特色的采茶舞正在逐步失去观众群;同时新的文化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力, 给采茶舞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没有继承人、没有观众、更没有新作品的采茶舞亟需一个新的出路。
2.2 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诉求
在我国, 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模式长久以来都一直被一种陈旧的教育观念束缚, 在这种旧观念的指导下所设置的课程是极为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多以掌握专业性极强的运动技能为主, “在内容的灵活度、知识面的广度以及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上都有很大的缺陷。”这些缺陷使得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并不适合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势在必行。
一方面采茶舞需要走出地域的局限, 寻找更广阔的平台来吸引观众, 获得传承。高校无疑是采茶舞焕发青春的最好平台。首先, 高校学子来自于全国各地, 将来还会走向世界各地, 高校学子的流动性能够突破采茶舞地域的局限, 将采茶舞带到各地被其他文化所接纳和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文化也会随之走上全球化的道路, 高校学子将会成为带着采茶舞走出去的生力军。其次, 高校学子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对这类民俗文化充满好奇, 能够认识到采茶舞的艺术价值, 懂得欣赏采茶舞的艺术内涵, 他们会是采茶舞最合适的继承者。
另一方面, 高校公共体育课需要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新颖独特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同时也需要开发出训练强度更小, 专业性略弱的教学内容来适应非专业学生的体能水平。同五禽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采茶舞, 不但比五禽戏动作优美, 更与五禽戏有同等的保健功能。除此之外, 采茶舞动作简单, 运动强度小, 对体能要求低, 也十分适合体能素质不强的非体育专业学生学习。
3 采茶舞的新生机———采茶健身操在高校的应用
3.1 采茶健身操在高校的接受度
在赣南地区某高校, 通过“对采茶舞中的音乐和动作进行挑选, 找到既有代表性又能融进健身操中的动作, 开发出了一套既带有采茶风情个性, 又融走跑跳转动作的实效性采茶健身操”。采茶健身操一经投入使用, 获得了学生们的极大关注。
调查显示, 喜欢采茶健身操和愿意修习采茶健身操的学生都高达80%。当代大学生对新颖独特的事务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同时接受能力也很强。采茶健身操引入了民俗元素,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是全新的体验, 同时它又与健身操相结合, 在传统中融入时尚的元素, 迎合了大学生求新的这一特性, 因此采茶健身操在高校的推广十分顺利。
3.2 采茶健身操的锻炼结果
采茶健身操作为一种新颖的锻炼方式获得了高校学子的认可。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作为体育锻炼项目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达到锻炼身体, 提高体能素质的作用, 在采茶健身操推广一段时间以后, 我们做了相关数据分析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采茶健身操作为一种有氧的力量与耐力练习的方式, 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呼吸肌的弹性和力量, 进而加强呼吸深度, 使呼吸系统功能得到锻炼并明显增强。同时, 经过12周的采茶健身操锻炼, 学生的上下肢力量、耐力、柔韧度、灵敏度和协调性都有了显著提升。数据证明, 采茶健身操作为一种锻炼方式, 是十分具有可行性的。
采茶舞借助高校寻求发展, 高校公共体育课从采茶舞中获得改革的启示, 两者相互推进共同进步。由此可见, 与高校教育相结合是传统民间文化获取发展的新机会。
4 小结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舞蹈, 采茶舞的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局限性:地域限制了它的推广, 人才断层妨碍了它的传承。然而, 采茶舞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 发展推广于民间的舞蹈艺术, 也有其优势:它更贴合普通群众的需求。从采茶舞中我们可以归纳出非体育专业的人群所需要的锻炼方式应该是简单的, 易于操作的, 并且对体能素质要求较低, 同时还应该是活泼新颖别致有趣的。这些特性对于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十分具有启示意义。赣南地区某高校从采茶舞中获得启发, 创意性的将采茶舞与健身操融合为一体, 进而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 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同时, 采茶舞也借由高校这一平台获得了新生机。
摘要:采茶舞是一种集歌舞为一体的民间传统舞蹈, 它十分贴合普通人群的需求, 简单易于操作, 并且对体能素质要求较低, 同时还是活泼新颖、别致有趣的。很多高校从采茶舞中获得启发, 改良健身操, 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同时也给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着重探讨采茶舞和健身操之间的互补性, 然后从采茶舞出发, 探究采茶舞在高校健身操中的应用。
关键词:采茶舞,健身操,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洋, 张振军.民族体育元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新疆刀郎舞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 :96-100.
[2]谢莉.桂东南民间采茶舞的艺术特色与传承研究[J].大舞台, 2013 (12) :79-80.
[3]李俊玲, 乔阳阳.赣南采茶舞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J].福建茶叶, 2015 (5) :63-64
[4]刘荣花.高校排舞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12 (1) :109-111.
[5]王俊奇.江西高校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状况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2012 (3) :27-31+51.
[6]赖丹.赣南采茶舞蹈风格的六大特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 :110-115.
[7]张晓敏, 蒋莎, 毛艳红.时尚健身项目排舞进入体育课的可行性研究---以银川能源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12) :1-2.
[8]王欢, 熊莹.江西民间舞蹈教育传承及发展研究---以赣南采茶舞蹈为例[J].艺海, 2012 (9) :127-128.
[9]张波.采茶健身操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 2016 (2) :185-186.
【浅谈科学健身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11-02
第五届体育健身节计划书12-26
健身操论文01-04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重点12-18
民族健身操教学05-26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开题报告格式09-14
浅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作用09-19
2022小学四年级下科学教学总结07-10
从创新角度浅谈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发展论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