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引导计划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技术创新引导计划(推荐11篇)

技术创新引导计划 篇1

应用部分)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安排

重点面向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创新方法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应用示范、普及推广等工作,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企业创新质量与效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企业开展创新工程师和创新团队的培养,支持区域开展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地建设与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创新方法在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与推广,发挥创新方法在推动科技创新、助力经济转型的重要作用。

二、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创新工程师及创新团队培育工程(指南代码:4000401)

重点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结合我省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为全省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开展创新方法深层次、系统化培训,培养创新工程师,帮助企业建立基于创新方法的新型创新团队,将创新方法系统应用于企业关键技术、生产工艺与产品的研发,推动创新方法在设计、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优先主题二:区域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与服务基地建设(指南代码:4000402)

重点支持省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服务机构及地市有关单位建立“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推广得法、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服务基地;结合本区域的现状和经济发展需求,深化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探索本地区创新方法实施应用路径和方法,形成区域特色。

优先主题三:典型产品/产业创新方法应用示范(指南代码:4000403)

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等领域企业开展创新方法应用示范工作,选取典型产品或细分产业,分析在研发与生产等环节中存在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及方法需求,遴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应用创新方法予以解决,并取得实际应用成效。

三、绩效目标

通过专项实施,开展普及性培训2-3次,培训学员200-300人次,组织深度培训,为企业培养创新工程师500名以上,创新团队50个以上,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50项以上,申请或授权专利120件以上;形成典型产业创新方法应用推广模式,解决典型产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3项以上,形成专利规避和布局3项以上,完成包含3个以上典型案例创新方法应用示范报告和案例集,全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实现新跨越。

四、项目安排

围绕优先主题,拟重点支持项目15项左右。

五、申报要求

申报单位为河北省域内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或依托高校的创新创业培养基地)及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较为完备的实施条件,管理规范,有明确的推广计划和目标群体,企业单位需有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项目执行期一般为1-2年。

六、申报材料

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申请书及相关附件。

七、受理与咨询电话

资源配置与管理处 张建红 电话:0311-85815730

八、申报受理时间、地点

网上申报受理时间:2017年7月10日-7月30日 项目申请书纸件受理时间:2017年7月30日-8月1日 项目申请书纸件报送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路105号521房间。

联系人:许晓静

技术创新引导计划 篇2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 但毕竟学生的知识面有限, 缺乏系统研究的经验。所以, 如何发挥指导老师 (以下简称导师) 在实验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项目结题几个关键过程中导师应起到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作详细阐述。

一、项目申报

在项目申报时, 学生面临的竞争很激烈。例如, 江苏省教育厅对淮阴师范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每年资助的项目总数为65项, 其中重点项目20项、一般项目20项、指导性项目25项。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选题尤为重要。

学生应基于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 以解决问题为动力, 综合运用知识、强化训练过程为目的, 自主提出选题。导师应对题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创新程度, 结合申报者的实际水平对申请书进行审核, 确保该题目具有可操作性, 在项目周期内能够取得预期成果。多数情况下, 低年级学生尽管热情很高, 但受自身知识结构、视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 提出的题目存在对难度估计不准确、可操作性差、实际价值小等缺陷。

在学生无法提出有意义的题目, 且又有强烈的兴趣时, 导师可以协助学生选题。笔者认为, 导师可以从自己研究领域范围或课题里给学生提出一些创新题目。导师应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来引导学生, 通过与学生反复沟通交流填写、修改申报书。导师还应把握研究问题的难度, 切忌将本科生与研究生等同对待。

二、项目实施

项目获批后, 导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发挥引领作用, 积极为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研究创造条件, 提供便利的科研空间和平台, 在科研方法等方面适时给予必要指导和帮助,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师应定期检查项目完成情况, 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压力。按照项目的进度安排, 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明显提高与项目相关的各种技能, 感受到创新的乐趣, 获得挑战自我的成就感。遇到挫折时, 导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防止学生出现厌倦情绪, 随时注意学生心态的变化, 及时与学生谈心, 缓解各种矛盾, 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导师还应定时参与项目讨论, 就项目实施中的重要问题与学生充分讨论, 指引项目发展方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遇到本学院或本校无相应分析测试设备的情况, 导师可以协调、组织学生到外单位做实验。导师应安排好学生在外地的衣食住行。首次出差尽量随行, 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对于项目经费的使用, 导师要把好关, 防患于未然。一个省重点项目经费达两万元, 对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导师应提醒学生严格遵守经费使用规定, 按照申报书中的预算合理、合法报销, 不拿虚假发票套取现金。对实验所需材料的购买也应把握好量, 做到不铺张浪费。

三、项目结题

顺利完成项目内容和研究目标后, 并不等于项目完成了。导师应提醒学生, 及时总结实验结果, 撰写结题报告。学生往往对自己所研究的内容并不能进行较好的整理、总结或者阐述, 这就要对本科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导师应花费一定时间专门培训学生如何在网上图书馆中检索、下载项目相关文献, 并选取几篇典型的文献与学生一起阅读, 讲解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每个环节写作要点等。这一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作为实验计划的参与主体, 完成相应实验计划任务以及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专利的申报工作,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可以为今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书写打下良好基础, 更为以后进一步从事硕士甚至于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工作夯实基础。

导师可将学生创新性实验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技术设计竞赛、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等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竞赛活动。通过参加社会科技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来实施检验创新实验成果, 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技术创新引导计划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46-01

[摘要]目的:探讨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儿童计划免疫的方法。方法:实施切实可行的引导方法,对6007例计划免疫接种记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片区内99.2%的儿童家长主动带子女来院接受计划免疫接种。结论: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工作的知、信、行等,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而提高。

[关键词]儿童计划免疫;家长认识;体会

计划免疫普及工作做得好,不仅与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分不开,而且与家长对计划免疫工作的支持息息相关。家长的支持与自身提高计划免疫知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1]。我们就如何提高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认知能力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对象

为2005年1月~2007年12月来我院接种疫苗6007例,均有计划免疫接种记录。

2方法

实施计划免疫宣传、政策鼓励、优质服务等综合措施,引导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工作的知、信、行;以片区内计划免疫适龄儿童为基数,计算儿童家长主动带子女来院接受计划免疫的接种率。

3结果

3.1接种率统计,见表1。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2007年比2006年有大幅度提高,其中2007年新生儿143例全部实现接种。仍有25例接种项目不全或没有接种(家长携子外出打工等原因)。

3.2向儿童家长共发放计划免疫调查表100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930份,满意率率为98.8%。

4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儿童计划免疫的方法

4.1用好的政策鼓舞家长:目前,常规免疫在四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接种。此项政策的实施不仅让儿童受益、家长高兴,而且大大促进了计划免疫工作的顺利进展。

4.2用娴熟的技术信服家长:在为儿童预防接种时,我们注意接种部位的选择避开炎症、硬结、疤痕及病变部位;严格无菌操作;皮肤消毒用消毒药由内向外旋转式涂擦,面积不小于5平方厘米,待干后再注射;选择正确的接种途径,分清需要皮下、肌内或者口服等;详细询问有无禁忌症,严格掌握一般禁忌症、特殊禁忌症和绝对禁忌症;严格检查一次性注射器质量;同时考虑一些夹杂因素(如笔头接种、无效接种等)。通过上述准备工作后,方可为儿童实施疫苗注射,这样不仅能保证接种免疫成功,也让家长信服。两年来,我们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把大城市先进技术经验学到手,用新颖的项目、地域领先的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计划免疫接种工作。

4.3用优质的服务感染家长:在为儿童及家长服务时,我们时刻注意自身的医德医风的修养,文明用语、礼貌、周到、细致、耐心、态度和蔼、衣着整洁、配戴齐全(为儿童注射时穿白大衣、戴口罩、帽子)、微笑服务,用自己充实的专业知识、技术知识解答家长的疑惑。我们给接种的儿童准备了多种玩具,让他们在玩乐中愉快地接受免疫接种。

4.4利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来影响家长。其中包括:①与家长面对面的沟通。我们在接待家长带领儿童主动来院接种及走访入户调查及时,均发放宣传单,讲解预防接种能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易感性、切断构成传染病流行的生物学基础、实现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知识点,借题发挥、因势利导。②以点带面式的宣传。家长对健康、保健认知水平不同[2]。我们在每片区域里选择部分家长,他们理解能力强,有表达口才,以通俗易懂的家常话帮助我们宣传计划免疫知识,效果非常好。③加强新闻媒体的报道,主动协助市疾控中心定期在电视、报刊上做有关计划免疫知识问答、访谈等方面宣传。④对个体户、无业者、工人以及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和父亲反复叮嘱计划免疫接种的利害,尽量减少免疫接种的盲点。

5讨论

大学生西部计划政策引导 篇4

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首次签约期为1年或3年。签约1年的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可以于下一3月向服务县项目办提出延期服务申请。

根据《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42号)和《关于开展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参加西部计划到基层服务,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计算基层工作经验,服务满两年且考核合格的可享受参加相关公务员定向考录等相关优惠政策。各地要根据公务员考试需具备两年及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新规定,在保持“服务期1到3年”选择空间的基础上,推动更多的志愿者选择两年以上服务期。

技术创新引导计划 篇5

休闲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休闲不是偷懒,不是只顾一时不顾将来的消极态度;休闲不是只有失而无所得;休闲也不能看作是无所谓的空闲,可以随意填补;休闲更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一个人若没有能力来处理自己的休闲生活,往往就成了各种不良社会行为和种种社会变态病症的根源之一。因此,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休闲。

一、休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功用

国外有这样一则推销钢琴的广告:“学钢琴的孩子不会变坏,请买一架×××牌的钢琴吧!”乍一看,这广告有点言过其实,然而稍加推理就能悟出其中隐含着的深刻寓意:辅导孩子学会一种正当的休闲方式(如学习弹钢琴),孩子或许就不再去惹事生非了。因此说,休闲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松弛身心。这个功用容易理解,也是人们重视休闲的一个原因。休闲能松弛身心、平衡劳逸、滋润人生、创造新的生机。静坐、平躺是一种休息,当然也是必要的,但休息不等于休闲。休息往往只能消除体力上的劳累,而不能消除精神上的倦怠。积极的休闲使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减轻压力。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发现,使人“紧张”、引人“注意”比较容易;使人“放松”、“松弛”就没那么容易了,而休闲作为生命的“润滑剂”却可起到让人松弛的作用。

2.满足业余爱好。学生的学习是按照统一的大纲进行的,而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多方面的。如果教育者只一味地要求学生学习,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会被扼杀。正确的休闲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娱乐中增强积极的自我形象,产生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

3.促进成长。过去人们只是把休闲看作休息,后来发现休闲有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满足个人心理需要的作用,现在人们又发现休闲具有促进自我理解、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的功能。休闲能潜移默化、自下而上地起到正规教育的补充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均衡发展,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学会休闲

读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故乡》的人,都为鲁迅童年有这样一块荒芜的百草园作为读书之余的休闲场所而神往,也对农家孩子润土能有各种有滋有味的玩乐感到羡慕。

现在中小学生在学校和家长的严厉管束下,往往不会休闲、不会玩乐、不会游戏。许多学生当然也包括许多成人,认为星期天睡懒觉就是休闲。许多城市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很好休闲是因为生在城市,而农村学生则认为自己休闲不好是因为生在农村。其实,休闲的质量虽与环境有关,但主要还取决于自身对休闲的认识、态度和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休闲辅导,他说:“从童年就培养积极休闲的习惯,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原则之一。”他要求学生选择能增强学生精神力量、充实精神生活、获得精神财富的休闲活动。他不主张学生把时间消磨在无目的的、纯消遣的闲扯、看电视、跳舞等活动上。他要求学生的休闲要充满生动的、能触动思想的、有深刻道德、理智、审美的感受。

休闲活动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娱乐、体育、交往、审美、求知五大类。从休闲辅导的角度来看,教育工作者在安排好学生在校课余的休闲活动的`同时,还要安排好学生的社区休闲,包括电影院、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俱乐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也将为丰富个人的休闲活动创造各种条件。

三、班主任应教会学生懂得休闲的伦理

休闲具有两重性。有些学生闲来无事,就打架、惹事生非,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懂得休闲伦理,提升学生休闲生活的品质,防止不正当休闲给自身和社会造成的损害。学生能否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爱好,选择适宜的休闲时间、场所和方式,是学生是否真正会休闲的一个标志。

人在休闲活动中,常和他人或社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休闲活动必须遵守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原则。例如,不妨碍他人的安宁,不影响他人的稳私。一般来说,安宁是休闲生活的氛围特征,但有些学生以叽叽喳喳、吵吵闹闹,甚至喧哗蹦跳作为自己的休闲,这样的休闲,当然也应以不妨碍他人的安宁为度。其次,休闲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不得损害公共财物,不得有损社会风气。孩子在家庭中休闲,需家长的监督和制约。家庭休闲应尊老爱幼、和睦友爱,父劝子规,子孝父慈,使家庭成为高品位的休闲场所。

引导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篇6

一、营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在课堂上,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支持学生在学习中的讨论和争论, 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新体会、新发现, 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指导。恰当地运用幽默是启迪学生思维、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它能引起学生注意, 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从而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有赖于心理自由。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便是为学生营造探究性学习的快乐天地,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这位古代教育家是十分重视培养学习兴趣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 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 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内驱力。我们的课堂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手段,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浓厚兴趣。我在教“轴对称图形”的时候, 让学生展开小组比赛, 看谁找的轴对称图形涉及种类多, 看谁能出题难倒其他小组;教“可能与不可能”的时候, 让学生自己动手摸球、掷骰子……亲身体验“可能”与“不可能”。

三、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问题性和实践性, 它能充分突出学生的实践, 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培养技能。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但从目前我们的教学环境来看, 学生缺乏大规模的实践锻炼机会, 因而教师依据现有条件, 在必要时适当点拨, 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运用质疑手段进入情境尤为重要。因此在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 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问题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或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或作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创设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 激起求知欲望;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 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合并同类项时, 搭积木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学生思考探究活动,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大家交流形成共识后得出正确结论。

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过程的关键, 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 让学生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和脑并用的过程, 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 创造条件, 让学生人人动手, 按要求进行操作, 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例如:因为学生易于理解长方体、四面体的表面展开图, 所以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时, 让生在课堂上剪纸张, 再折成长方体、四面体。

2. 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教学“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设计如下三个问题: (1) 当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时, 如由方程2x-5y=l与2x-3y=3组成方程组如何解; (2) 当某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时, 如由方程3x-2y=2与5x+2y=30组成方程组如何解; (3) 当某个未知数的系数没有特殊关系时, 如由方程3x-13y=-16与x+3y=2组成方程组如何解。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 经历了观察、推理、归纳等过程。

另外, 在教学中还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 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数学的价值。

五、鼓励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张扬个性

人本思想的核心是个性化, 个性的魅力就在于心灵的涌动、智慧的闪光、激情的飞扬以及生命力的呈现、自由意识的树立。学生在自主选择、探究、合作中, 必然会获得独特的体验, 引发个性化生活感应, 触动个性化思维过程, 产生个性化心灵震憾, 引起个性化联想启迪。特别是在新课堂中, 学生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 让老师异常惊讶却又不得不佩服他的独特思维能力。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 我给出一个方程让学生赋予情境, 学生的说法是各种各样, 有的参照经常看到的应用题背景, 有的联系生活实际, 有的拿班里的同学做主人公。在我的课堂上, 经常有学生举手说:“老师, 我有其他的方法。”“老师, 我的方法比他的简单。”此时, 我总是尽量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 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 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引导探究,培养创新 篇7

一、置情设疑,疑中生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和惊奇最容易激发学生产生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因此在导入新課时要有设疑,让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疑中生思”,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如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学生解答:30÷(30÷10+30÷15)=6(天);②将“一段公路长30千米”改为“一段公路长60千米”,其他条件,问题不变,再让学生列式解答:60÷(60÷10+60÷15)=6(天);③将“一段公路长30千米”改为“一段公路长480千米,其他条件、问题不变,再让学生列式解答:480÷(480÷10+480÷15)=6(天)。通过计算,比较,同学们发现了问题,纷纷提出疑问:为什么修的公路长度不一样,但最后的结果一样呢?学生的思维处在探求缘由和如何解决状态中。

二、猜想结果,激发欲望。

在教学中,我常常运用迁移规律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猜一猜结果,猜猜解决方法以及看着课题猜猜学习的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教师导的作用下,学习思维有方向、探索有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波利亚曾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他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和搞小动作了。”

如在《圆柱体积计算》教学时,首先组织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其中有运用底面积乘以高的习题,目的是为诱发学生思考猜想圆柱体积计算公式作铺垫。然后教师拿出圆柱体教具,启发学生:看到这圆柱,你想知道它的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又提出:圆柱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底面积乘以高)用什么办法来验证?接着引导学生实验操作,证实刚才猜想的正确性。这样由猜想到验证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研究问题与探索的问题过程,也使学生感受到从猜想到验证这一成功的精神体验,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欲望。

三、运用范例,教会探究。

弗赖登塔尔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再发现的过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再发现、再创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我根据教材结构的特点,精选一个或几个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学习内容作为范例,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或专题研究,把它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讲深讲透。在探究过程中,教给学生诸如搜集证据,观察现象、撰写概述、使用仪器等方法。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时,我把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了这样几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找出若干能被2整除的数(搜集资料);对这些数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找出自己发现的规律、特征代入实际进行检验(验证假设);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并形成结论(总结论总)。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这些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方法、途径。对其余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运用这些步骤和方法,进行主动的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懂得搞科学研究不是一件十分神秘的事,这样的过程就是在搞研究。

四、创造机会,形成能力。

范例教学只是教给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关键还要去实践,要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保证,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我在教学上例时,给学生3天时间,让他们自己运用在范例教学中获得的探究方法和步骤,大胆地去探究能被3、5 甚至7、9等数整除数的特征,打破课堂的界限,使课内课外一体化。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也可以自由结合成探究小组,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精神。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的课题,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指定某一课题(如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去探究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去探究能被3整数的特征;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去探究能被7整数的特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活动,都能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形成探究的能力。

五、引导求异,探究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我时常让学生根据一定条件和问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在学生“求同”思维的基础上,鼓励并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从同一组条件出发,发射出多种解题思路(发散思维);从同一结论出发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给结论成立的论据(逆向思维);从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去辨析它们之间的类属关系(对比求异)。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一题多编,补问题、补条件等多种变换手段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灵活应用解题规律。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邱延建:乐创•善创•敢创•会创,《天津教育》2000•7—8期 P.75-76

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舆论引导 篇8

安康市委理论讲师团

为了探求健全创新社会管理中舆论引导机制的对策,安康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结合工作实际,对全市新闻宣传战线如何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进一步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进行了调研讨论,较全面地收集了我市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基本情况,提出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舆论引导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和地位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

我们正处在一个传播技术快速变革,传播格局空前变化,受众个性高度多样,价值理念日趋多元的时代,新闻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受众的需求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思维多元化、判断自主化、追求个性化的特点,对新闻的接收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现代传播手段也在发生着快速变化,由媒体的单一传播变为媒体与受众越来越多的双向互动,出现了传统媒体舆论场、网络舆论场、口头传播舆论场等三个舆论场。因此,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大胆实行改革,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手段,从机制上真正“还权”于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在提高自身舆论引导能力方面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技术创新引导计划 篇9

肝脏穿刺活检技术简称肝穿刺。当前肝穿刺的方法主要用于慢性肝病和肝脏移植等方面。

一、适应症

1.慢性肝炎 目前慢性肝炎是肝穿刺的主要适应症。年龄大于40岁的部分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时机的选择及疗效的评价主要依赖于肝脏病理学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多需借助肝活检。

2.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 如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酸转肽酶(GGT)增高等。

3.药物性肝病 对于病史不详,与慢性肝炎鉴别存在困难时,可借助肝穿刺病理诊断。

4.不明原因黄疸 适用于超声未见肝内胆管扩张,黄疸鉴别有困难临床偏向肝内胆汁淤积。

5.感染性疾病 常见疾病包括组织胞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病、结核等。

6.代谢性疾病 包括血色病、Wilson病、糖原累积病和淀粉样变等。

7.器官移植 在肝脏移植的围手术期,肝穿刺有助于判断术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二、禁忌症

1.重度黄疸,大量腹水和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比较应小于3秒,血小板计数应大于。

2.充血性肝肿大。

3.右侧胸腔及膈下有急性炎症。

4.血友病患者。如有强烈指征应通过输入Ⅷ因子改善凝血状况后施行。

三、操作步骤

1.肝穿刺术前准备

1.1术前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如不正常,不应强行穿刺。

1.2 穿刺前应测量一次血压,以了解患者基础生命体征情况。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立止血1000U。

1.3 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解释穿刺目的及可能出现之并发症,训练患者数次深呼吸后屏息。

1.4 用品准备 无菌肝穿刺包、一次性活检枪(16G)、灭菌超声探头、灭菌手套、高弹力腹带、利多卡因、标本固定液等。

2.肝穿刺操作方法

2.1患者取左侧卧位,先用普通超声探头确定最佳穿刺点及进针路径,避开大的血管及胆管,并测量穿刺点至肝包膜距离。

2.2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术者及超声操作者带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根据测量皮肤至肝包膜距离,局麻至肝包膜。

2.3换灭菌超声探头,涂灭菌耦合剂,嘱患者屏息或平静呼吸,取枪迅速进针至肝组织约2cm,激发活检枪后迅速拔出。

2.4拔针后立即消毒按压创面止血,再胶布固定,高弹力腹带束紧。

2.5 取出穿刺组织,以固定液固定根据临床需要送检病理。

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可在显示器下监控进行,从而避开重要器官和较大血管及胆管,是较为理想诊检技术。一次性活检枪,进针速度极快,很好地避免切割副损伤。

四、术后处理

4.1 穿刺后出血最常发生在术后的3-4小时,一般在术后6小时内密切监测,如有内出血表现明显,应考虑输血,必要时邀外科医生协助。穿刺后出血是第一位的严重并发症,但发生几率极低。据报道肝穿刺后出血的致死率仅为1-1.2/10000。

巧妙引导,构建创新课堂 篇10

一、导“趣”,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崔老认为: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使这种兴趣长久地保持,学生就一定“爱学”语文。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烟台的海》一文,提问:大家向往大海吗?你印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烟台的海你去看过吗?那儿的海与别处的有什么不同呢?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烟台的海吧!出示课件播放烟台四季的海。教师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发地走进交互式声像并茂的情境,学生思维的广度、指向性得到激活,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导“境”,发掘审美因素,产生审美愉悦

李吉林创设的情境教学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成功在于这种教法充分运用了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让艺术走进了语文课堂,创设出一种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运用了多种感官产生审美的愉悦。这种愉悦伴随着想象、联想、情感及行为动作的产生,思维在无限自在的心理世界中产生。创新是情感与智慧的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熏陶感染学生幼小的心灵,在获得美感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欲望。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嫦娥奔月的情景,感受嫦娥飞天的优美;聆听《长江之歌》,观看长江惊涛拍岸的壮观,感受它的雄伟气魄,增强爱国感。当然,教师也要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使学生在校园、走廊、教室,都置身于良好的语文学习的环境之中。

三、导“思”,发挥想象作用,训练创造性思维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服的。凭借想象,孩子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凭借想象,可以到达小鸟不能到达的地方。想象显示了孩子的智慧,想象带给孩子童年的快乐和幸福,可以说想象力是儿童拥有的巨大的财富,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点拨,启发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作用。

在一节语文活动课上,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竖线,指导学生进行说话。首先,她让学生说说是什么。学生说是直线。上语文课和数学课时,我们还把它叫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想一想。

“上语文课时,我们把它读作‘竖’。”“在数学课上,我们叫它‘1’。”

接着,她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有什么东西的样子跟它相似?学生一下子说了好多:

“它像笔。”

“它像教棒。”

“它像指挥棒。”……

她紧接着引导:“我们说它像笔,像教棒,像指挥棒……这些东西都是什么人用来干什么的?请你用‘它像什么,谁用来干什么’的句式(幻灯出示句式:它像,用。)说给同学们听听,好吗?”

“它像一支笔,我用这支笔写字,做数学题。”

“它像一支彩笔,我用彩笔画小鸟,画花儿,画北京天安门。”

“它像一根指挥棒,指挥家用来指挥乐队演奏。”

“它像金箍棒,孙悟空用它打妖怪。”

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把干巴巴的内容与生活中形似的东西联系起来,越说越有劲,越说越有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练习了说话,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当然,教学中我们更多地要凭借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教师设计引以思考的问题,紧扣课文重点内容、关键之处,既不难,也不易,既有想头,又有说头。让学生分析、推理、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对也好,不对也好,只要有其合理性,就应肯定,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培养、训练他们能思考,善于思考,并逐步训练他们自己能提出问题,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

四、导“读”,注重读悟结合,读出新意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要提倡独立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要提倡多角度地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英国诗人弥尔顿非常重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他认为:“在琅琅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常能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其实,指导学生朗读或默读,不仅仅是读的基本功训练,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而且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以《爷爷的芦笛》为例,我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态时设计了分组读、角色读,想象读等方法带领学生细细揣摩人物复杂的心理以及顽强的个性。在背景音乐的映衬下,对小说人物形象有入木三分的把握。我觉得,这样指导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是理解性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便可以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

五、导“问”,培养问题意识,发展求异思维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它体现了思维过程中的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爱因斯坦强调:“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加强自己的“问题意识”。为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记录下来,多读几遍之后,自己能解决几个就划去几个,书中没有的看看查阅资料能解决哪些,最后,不能解决的带到课堂上讨论。在深入学习时,发现新问题随时提出。学生所提的问题,只要与语文有关均可。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可让学生自答、互答,亦可教师回答,有些问题可问而不答。另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外显。学生质疑的深浅,反映了钻研知识的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标新立异,有助于发散式思维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样做不仅拓展加深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当然我们在实施问题教学时必须注意:(1)要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太多的“统一”,会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质是牺牲了个性、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2)要减少问答,提倡创造性的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在自读中领悟,在自读中发现,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这样的阅读,才是创造性阅读。(3)要走出琐碎练习的泥坑,拓宽教学领域。

六、导“法”,帮助掌握科学的方法

创设实验情境引导探究创新 篇11

关键词:激发,引导,学会,发展,探究创新

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 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 是指有创见的一种思维形式, 是产生新想法, 发现新事物的能力, 而新想法的产生和新事物的发现过程, 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因此, 创新思维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载体。那么, 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创新, 使学生明白“我要做什么?我会怎么做?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本人略谈以下几点:

1 改进实验方法, 探寻新的途径, 激发探究创新

探究创新精神是学生进行各项创新活动的基础, 有了探究创新意识, 才有探究创新能力。在科学教学中, 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 一般都不局限于一种方法, 教师如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他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有意引导学生去探索, 寻求不同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定能使学生的思路开阔, 探究创新意识增强。如: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 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将红磷点燃后再伸入集气瓶, 立即塞紧瓶塞, 待红磷火焰熄灭并冷却后, 打开弹簧夹, 观察水被吸入的多少。这样, 尽管动作很快, 仍然可能使装置内空气逸出, 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或实验失败。于是我问学生:“你们是否有更好的实验方法?”有学生提出:“老师, 用放大镜来聚焦, 使红磷点燃。这样, 实验装置始终密封, 空气没有逃逸出。”这时, 有的同学赞同, 也有同学对可行性表示怀疑。于是, 我提议试一试。结果, 非常成功, 不仅实验结果准确, 而且操作方便。学生为自己能够改进实验并获得成功而自豪。通过这些实验方法的改进, 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 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 激励学生去探究, 去创新。

2 观察实验现象, 进行合理猜想, 引导探究创新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科学是从猜想开始的, 没有猜想, 就不可能有创造的意向, 便不可能进行创造, 只有想象和大胆的猜想, 才能产生假说, 才能激励创造。因此,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 有意识、有计划的引导学生科学猜想, 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最佳途径。例如: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时, 我做演示实验:将石块用细线挂在弹簧秤下, 缓慢进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并问:“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1:石块浸入水中后, 弹簧秤的示数变小;学生2:我发现石块越往下沉, 弹簧秤示数越小;学生3:我发现石块开始浸入时, 弹簧秤示数变小, 可后来就不变了。······我及时表扬了学生的善于观察, 并引导学生分析弹簧秤示数改变是由于石块所受浮力大小改变引起的。然后, 我又趁势抛出一个问题:“那么, 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思考后产生很多猜想。猜想A: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有关, 因为石块比木块重, 石块在水中下沉, 木块则漂在水面上;猜想B:浮力大小可能与浸入的深度有关, 因为我发现石块浸入越深, 弹簧秤读数越小;猜想C:我觉得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的体积有关, 因为从上面的实验发现, 随着石块不断浸入水中的过程, 开始时弹簧秤示数不断减小, 后来弹簧秤示数不变;猜想D:可能与实验中水的多少有关;猜想E: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学生的猜想虽然不一定正确, 但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猜想的提出就是学生直觉思维的结果, 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就是一种发散思维的训练, 通过思考各种猜想提出的依据, 则是训练逻辑思维的过程。

3 引导设计实验, 体验探究过程, 学会探究创新

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有效途径。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 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 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 增强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 而且, 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 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如:在《大气压强》教学时, 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 (玻璃管, 吸管, 塑料杯, 针筒, 玻璃板, 牛奶, 吸盘挂钩等) 设计实验, 动手操作, 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并展示交流。学生设计的方案之多令我惊讶, 有:a.塑料杯装水, 盖上纸板, 倒过来, 纸板不会掉下来;b.用吸管吸牛奶, 吸完后牛奶包装盒变瘪;c.吸盘挂钩能吸附在玻璃板上;d.针筒能吸进水, 并且吸进水后不会流出来;e.用嘴贴着塑料杯吸气, 塑料杯能吸附着不掉下来;f.两个吸盘挂钩相互挤压后再拉开很费力······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亲自操作实验,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而且有助于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4 创设实验情境, 引导质疑问难, 发展探究创新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常有思考, 多提问题, 才有探究创新。在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设置疑问, 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 从而激励学生去探究创新。例如:“大气压的存在”教学中, 有个演示实验-覆杯实验:在玻璃杯里盛满水, 在杯口覆盖一张纸, 将杯子倒转过来, 将手移开, 制片不下落。实验现象的出乎意料令学生惊叹不已, 给学生有深刻印象。然而实验过后, 我问学生:“关于这个实验,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的质疑很多。学生1: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学生2:是水把纸片吸住, 还是大气压把纸片给压住了呢?学生3:如果把瓶口朝向其他不同方向, 现象将会怎样?······针对学生的种种质疑, 我组织学生重点讨论问题2和问题3, 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 有学生提议:“老师, 把这个装置放入真空环境中, 观察纸片是否落下, 就知道是否大气把它给压住了。”全班同学赞同, 并跃跃欲试。于是我提供大玻璃罩和抽气机等器材, 组织学生上台实际操作。一会儿, 纸片在抽气后的大玻璃罩中落下, 学生释疑:原来大气真的有压强, 把纸片给压住了。学生还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明了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 目的明确, 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 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认识。实验情境的再设计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在实验中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还可以促使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 通过改进实验方法, 引导学生猜想和质疑探究, 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 在探究中提出问题, 并独立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使学生逐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2]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6.[2]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6.

上一篇:档案转出介绍信格式下一篇: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