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学校的监督制度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长对学校的监督制度(精选10篇)

家长对学校的监督制度 篇1

(2011年)

社区、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监督、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形成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教育合力,促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联动,建立家长委员会有效工作机制,保证社区、家长对学校办学、管理的监督评价权利,让所有家长都来关心教育、支持学校,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融洽、充满温馨的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社区、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监督、评价制度如下:

一、成立家长委员会组织机构

(一)每学年初,在学校安排下,由各级部组织班主任召开家长会,每班级由家长根据条件推荐2—3名,上报学校审查,家长同意,在此基础上建立家长委员会。由学校颁发聘书,聘期为一年。家长委员会任期等同于子女在校就读时间,一般在每学年初调整充实,如有需要,则可以延长聘任期或作适当调整。

(二)家长委员会成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作风正派,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

2.了解和关心教育,热心教育事业,懂得一定的教育规律,关心学校,能为学校工作出主意、提意见。

3.具有比较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并有较好的教育效果。4.具有某方面特长,能为学校班级开辟课外教育渠道提供帮助。5.有一定的政治影响或经济实力。

(三)学校家长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秘书长一名,委员7—8名。学校设联络员一名,由学校护导部主任兼任,负责学校与家长的日常联系。

二、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

1.与学校紧密协作,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宣传和发动广大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各项教育工作。

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课程培训活动,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交流家庭教育的规律知识和经验,促进家长创设有利于孩子学习、成长的家庭环境。提高家长的认识,树立新时代的家长形象,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积极作用,做孩子的表率、典范。

3.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增强教育的合力。动员所有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活动和家长培训。

4.广泛搜集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分析、归纳家长们所反映的问题,将有关意见、建议及时提供给学校。

5.通过参与学校的重大活动或教学开放日等,关心、了解学校工作,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质量、教师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做出适当的评价,实行必要的监督。

6.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家长协助解决学校或班级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7.每学期召开两次以上的工作会议,提出并研究一学期的工作计划,期末做出总结。

三、日常运行

1.每学期初,召开一次家长委员会会议,制定家长委员会工作计划,并由校长向家长委员会汇报学校工作计划,向家长征求工作意见。

2.学校家长委员会每月要面向学生家长通过多种方式征集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接报送校长,学校把家长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列入重要工作议事议程,通过教师会或办公会做好贯彻落实,改进和提高学校工作。

3.根据工作进程,遇有重大活动,及时组织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争取社会组织和其它家长的支持。

4.根据学校需要,随时邀请家长代表到校做专题报告或其它方面的辅导。

5.家长委员会成员应成为学校班级与学生家长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热心参与学校改革,协助学校搞好有关工作,可随时代表家长向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

6.学校督察部每学期末要面向广大家长及学生开展一次评教活动。

7.护导部负责与家长委员会及家长的日常联系,倾听家长意见,做到有问必答,工作热情,提高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其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护导部考核。

家长对学校的监督制度 篇2

一、关于英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历史、发展和蜕变以及贡献

首先, 该书系统和深入地介绍了富有特色的英国女王督学团成立、历史发展和向教育标准局的蜕变。传统上, 英国的学校享有较高的自主性, 学校甚至可以自行决定开设哪些课程, 教师也享有较高的自主性。教育督导制度因而在国家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上起着重要作用。英国教育督导制度与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几乎形成于同时, 是国家干预、管理教育的途径之一。同时, 女王督学团也有着一个重要传统, 其作用不仅是代表女王的政府行为, 而且也是自治的、向学校提供专门咨询的专业部门。

“二战”以后是英国教育发展的新的时期, 《1944教育法》是此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政府执政前的30余年的主导性教育法案。《1944教育法》再次确立了女王督学团的权力, 规定对教育机构进行定期的督导和专项督导。在这30余年里, 女王督学团经历了质疑、重振等过程。70年代末, 女王督学团改变了过去以个别的方式对学校进行督导并形成报告的方式, 将对所有学校的督导集合起来作为调查报告的基础, 成为有影响力的政策文献, 影响政策。1981年始, 女王督学团开始出版地方教育当局财政支出的年度调查报告;1983年始, 几乎所有女王督学团的报告开始公开出版。与此同时, 女王督学团也接受了严格的评估。到80年代, 女王督学团克服了很多困难, 保持了教育督导的相对独立性, 提升了整体的地位。

英国教育制度在1979年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政府执政后,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80年代末女王督学团被宣布解散。但是, 《1992教育法》在实际上并未削弱教育督导, 国家标准局的成立是英国教育督导制度发生较大变化的标志, 实行了中央和地方合一的教育督导制度, 建立了以注册督学为首的独立督导小组制, 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督导领域, 制定了详尽的对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各级学校进行督导的指南, 督导报告向学校和社会公开。标准局的成立是教育督导制度的一次蜕变, 是使得教育督导适应新的时代变化的积极变革, 是现代教育督导制度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探索。

公立教育事业是由国家出资兴办、惠及全体人民的公共事业。教育督导对于保证国家有限的教育经费能够真正用于教育事业起到了监督作用, 同时作为专业的机构, 督导又帮助了学校和教师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育督导的组织和督学队伍

该书详细地介绍了英国教育督导从中央到地方的机构网络及内部组织、督学、督学的选聘等情况, 并讨论了督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等问题, 提供了全面了解英国教育督导制度、督导的组织和过程等详尽的资料和分析。

英国督导以对学校的督导、监督并帮助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为突出特点。督学是教育督导的具体实施者, 因而也是督导的核心。英国督学享有盛誉,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较强的专业性, 并因此产生了很高的权威性。女王督学团时代的督学只有460余名, 其专业能力是出类拔萃的, 目前全英的督学已经达到上万名, 也可以想见其中的变革。

英国督学的盛誉与其严格的督学及选聘制度和任命有关, 开始比较看重社会地位和学历, 逐步发展到要求督学具有更详尽的专业知识背景与教学经验。成为一名督学绝非易事, 标准本身较高, 还要经过严格的申请、答辩等过程, 并以严格、公正的程序作为保证。这一套对督学的选聘制度保证了督学的高水平和高素质。

该书还对教育督导与对教育机构的评价的关系及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和标准等作了介绍和分析。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起源于职能不同, 督导带有较强的代表政府行事的职能, 权威性较强;而教育评价的专业性更强。督导借鉴评价技术产生督导评价, 这对于现代督导有着积极的意义。

英国教育督导过程本身也很值得借鉴与学习。在实际督导的开始实施前, 对督学有短期的培训;在督导开展中, 在一系列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督导指南的严格框架下, 督导工作有序地开展;督导后向社会公开出版督导报告。公开出版的督导报告既可以体现督导的工作效能, 也可以实现对督导本身的监督。此外, 督导小组包含一名“外行督学”, 也反映了督导向社会和社区靠近的倾向。

三、英国教育督导制度对于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建设的启示

我国现代教育督导制度的建立始于清末, 清光绪31年 (1905) , 当时的清政府本着“上师三代建学之深意, 近仿日本文部之成效”, 成立了学部, 并参照日本文部省官制设立了视学官。民国时期, 教育督导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规制的颁布, 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独立的部、省、县三级视学网。但由于当时国家一直处于军阀割据、外敌侵略、内战不断的社会大动荡时期, 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大多数的乡村贫困儿童不可能享有基本的初等教育, 所以, 新建的教育督导制度虽对当时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不可否认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 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几经波折, “文革”期间停止, 1977年恢复建立。1995年《教育法》将教育督导制度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之一。目前, 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已相对完善, 建成了由中央、省、地、县四级督导机构组成的网, 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督学队伍。教育督导制度在推进我国教育发展, 特别是推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工作中,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 教育督导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教育督导制度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1) 机构

我国现行的教育督导机构分为中央、省、地、县四级。中央督导机构为国家教育督导团, 行使国务院赋予的教育督导职权。地方教育督导机构为省、地、县三级。目前我国督导机构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政府教育督导室 (包括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及其办公室) :明确督导机构为人民政府机构, 代表同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教育督导室 (包括教育督导团及其办公室) :由政府授权代表本级政府行使督导职权;教育委员会 (教育厅、局) 教育督导室。各地教育督导机构组织形式的不统一, 教育督导又缺乏法律上的规定, 或多或少对教育督导机构的权威性都有一定的影响。所谓名不正, 则言不顺。

2) 督学选聘

督学是履行督导职权、执行督导任务的人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督学队伍是完成督导任务的保障。很长一个时期以来, 从中央到地方督导战线中的一大批同志默默无闻、艰苦奋斗, 为我国的义务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工作, 初步形成了富于特色的中国教育督导制度。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教育督导队伍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

誗年龄老化:很多地方把督导室当作安置干部的地方, 不因工作配备干部。督导室同志年龄偏大, 这甚至造成一种印象———凡督学必老。这与繁重的工作极不相配。

誗其次是督学队伍素质不高:我国的督学选聘多为推荐, 由一些有丰富教育工作经验的老同志担任。这些同志确实有着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 但由于督学培训的不规范、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 造成有的督学素质不高。这直接影响了教育督导工作的质量。

3) 工作职能和工作内容缺乏法律依据

1991年颁布的《教育督导暂行规定》仍是目前我国教育督导工作的唯一法规意义上的规定, 对中央和地方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能分别作了规定, 地方教育督导的组织形式及机构的职责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确定。从实际工作内容看, 督导机构从中央到地方, 在20世纪90年代的首要任务是对“两基”工作的督导。随着“两基”工作的几近全面完成, 对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以及针对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的专项督导逐步成为工作的重点。这个《暂行规定》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需要, 因此出台法律意义上的规定是迫切的需要。

家长学校制度 篇3

学员登记制度

1、对辖区内0-18周岁儿童及散居儿童家长学员分班、分组登记、建卡。

2、学校每年对辖区内新生儿家庭予以认真登记建卡。

3、登记内容包括:家长姓名、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子女姓名及出生年月。

学员考勤制度

1、学校以面授为主。学员在校期间要遵守各项制度。

2、家长学员必须坚持按时到校上课,保证一个月一次课时的学习,出勤率达95%以上。

3、上课时,每个学员认真听讲,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或缺席。凡无故缺席3次以上者,视为不合格学员。

4、学员要认真听讲做笔记、勤于思考、努力实践。

教师备课制度

1、每所家庭教育学校有5名以上专兼职教师,教师必须受过区以上家庭教育专业培训。

2、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备课工作,以《家庭教育》为基本教材,做到课前有教案,教学有要求,课后有回访。

3、教学目的明确,讲授方式要灵活,教学效果要明显。

4、教师课后要虚心听取学员意见,不断改进教学。

教学活动制度

1、校委会负责拟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计划,做好教学的组织工作及教学活动登记工作。

2、学校配合教学组织咨询服务、知识竞赛、节目表演、健康检查等丰富多彩活动,广泛深入普及家教知识。

3、按照不同层次家长需要,采取大课和小课相结合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对家长进行系统化的教育,每年教学不少于6课时。

4、每次的教学活动要有记载,活动效果要明确。

5、每学年结合学员特点,开展一次以上学员心得体会交流等特色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6、学校本着“以校养校”的原则,适当收取听课费,促进学校不断发展。

优秀学员、教师评比制度

1、优秀学员、优秀教师的评比工作按照评比条件每一学年进行一次。

2、通过综合考核评比,对完成学习任务者发给结业证书。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效果明显的学员予以评优。

3、采取召开学员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检查备课教案等形式评选优秀教师。

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1、学校必须有完备的原始档案资料。

2、档案中应充分体现本校及分校组织机构建设轨迹,教学管理、教学活动及社会效果。

检查总结考评制度

1、不断总结教学活动的经验和不足,家庭教育学校工作半年有小结,年终有总结。

2、区妇联和区家庭教育研究会每年对家庭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及活动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并将此纳入区、街妇联目标管理考核之中。

3、市妇联、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每2年对先进家庭教育学校进行一次表彰。

家长学校家访制度

1、每所家庭教育学校的校长或校委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家访。

2、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听取家长意见,接受家长监督,校委会要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3、经常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用上门家访或打电话等形式,虚心听取他们对社区家长学校工作的批评和建议。

4、社区家长学校校委会对家长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作出合理的解释,并提出整改措施。

5、认真记好家长联系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家长学校联系制度 篇4

为了使学校办学向规范化发展,把“深入开展家校携手,共同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工作落实在家长学校联系上,特制订《房云寺学校家校联系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立,有助于学校与家庭能双向反馈,及时地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准确情况,使家长和教师能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从而更加切实有效地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进行正确的教育和调整。

一、学校相关事务的实施采取家长函形式征求家长意见,开展相关活动用书面形式通知家长,家长如有意见、建议、要求、咨询等,可通过各种途径向学校提出。学校务必抱着负责的态度给予解释、答复。相关内容由各受理人负责记录于信息反馈表上。做到有传必达,避免遗漏。

二、要求教师平时通过家访、信访、电访等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提供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态势。

三、备有“家访登记表”,家访时,教师要及时做好有关家访内容记载。

四、每学期重点组织好各年级的“家长会活动”,指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使家长能真实地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五、政教处把家校联系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使家校联系活动定质定量,真正落实到实处。

家长对学校的监督制度 篇5

学校行政领导监督:体育课堂教学强调的是通过身体练习完成教学目标, 如果学校行政部门领导不懂体育教学, 就会造成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 达不到监督的效果。

教学专业部门监督:一是专业技术部门的监督往往会因为人数少而难以兼顾所有学校。如, 朝阳区中学共有460多名中学体育教师, 但只有一名中学体育教研员;二是教研员没有行政权只有建议权, 监督力度不够, 更多地只能依靠自己来监督自己。这样的监督完全取决于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要求, 这也导致了体育教师群体差异较大。

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监督:学生的监督往往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有的学生只要教师让他上课自由玩耍, 他就会把该教师评为一个好教师, 而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教师却未必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 不能完全用学生的评价来评价教师、评价课堂教学。

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到底由谁监督最为有效?实际上, 完善制度才是最重要的。政府行政部门特别是区、县级的政府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 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并严格监督制度执行才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走出问题的关键。在此, 作为北京市朝阳区兼职教研员, 笔者将介绍朝阳区采取的一系列监督措施, 与大家共享交流。

一、与行政部门密切配合, 从管理制度入手

要加强体育教学效果, 必须出台切实可行的文件, 引起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充分重视, 这是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措施。作为朝阳区体育教学的主管部门, 区教委体育美育科发布了《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其附件为《朝阳区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明确了制度、要求。《意见》本着实际的原则, 把文件的每一个条款尽可能地细化, 如, 对体育教师工作量应该如何计算?初中必须男女生分班授课等做了明确表达。

二、制定简单易行的量化指标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在下校过程中, 笔者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与部分学校领导交流起来, 他们普遍认为看不懂体育课。有时候, 他们也特别关注体育教学, 只是由于不是体育专业院校毕业, 无法有效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针对这种情况, 制定一份让非体育专业人一看就能明白的量化评价系统很重要, 这样即使学校领导不是体育教学的内行, 也能够通过这个量化指标评定体系给出简单的评价, 通过对一些简单的表面现象的打分最终反映实际问题, 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2007年11月份, 朝阳区制定了《朝阳区中学学校领导体育教学监督评价表》并下发到全区所有中小学校。

三、严抓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考核, 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考核并非大赛, 重点不是拔优而是考核体育教师最基本的、最应掌握的基础技能。考核的内容是担任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最低标准——必须具有相应的体育运动技能。

技能考核要求全体在职体育教师必须参加, 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颁发合格证。每年一次, 由于朝阳区体育教师人数太多, 教师每3年会参加一次考核。考核教师先针对两套广播体操抽签, 参与考核, 合格后再进行田径、体操、武术、球类四大项每一类的一个小项的抽签。如果广播体操不合格, 则不能参加其他项目的测试, 直接认定为不合格, 等待补考。

四、各年级固定部分教学内容, 加强学生抽测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没有规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要求体育教师根据自己的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内容, 来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对此, 朝阳区根据全区中学各年级的特点, 首先在初中三个年级进行试验, 每个年级每学期固定四项教学内容, 大约24学时, 剩余30学时由教师自主安排;并制定了《朝阳区初中固定教学内容教材安排表》供全区所有中学使用。之后, 又针对小学固定了教学内容, 目前已经全面实施。

在统一部分教学内容后, 如何监督课程的有效实施?对学生进行抽测就是很好的监督手段。2008年6月, 朝阳区抽取35所学校 (每校抽取一个班级) 进行质量抽测。学校和班级在监测前一周通过抽签决定。抽测内容即为本学年已学习的固定教学内容, 学生的练习情况很容易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这是检查监督教师日常教学效果的简单而有效的手段。

五、制作统一的体育与健康教案本, 定期监督检查

家长学校各类制度 篇6

为了提高家长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特质订如下工作制度:

1、围绕家长学校的有关要求,结合家长学校工作实际,每学年制定好工作计划。

2、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每年调整一次,主要负责家长学校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年级、班级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定期召开校务委员会会议,研究学校的教育工作和家长工作,进一步改进学校工作。针对学生情况及家教存在的普遍为题,举行专题讨论,提高认识,达到同步教育。

3、学校每学期组织两次对教师或家长的培训,在中期阶段还要根据不同的年级、班级开展家庭教育主题讲座以及教育子女经验交流活动,并定期抽查培训的效果。促进家庭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4、开展“学习化家庭”评选活动,对各方面的典型和经验做好总结。有计划的为行家长上课并制定以下细则: 1. 2. 3. 4. 5.

按时到校上课,不早退、不迟到、不旷课、有事请假。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尊敬老师,听课不吸烟,不随便讲话。讨论时积极发言。

学年末参加考试,写好家庭教育的经验。联系制度家长学校

为有助于学校与家庭双向反馈,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在家的准确情况,使家长和教师能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从而更加切实有效地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进行正确的教育和调整。

1、学校相关事务的实施采用家长函形式征求家长意见,开展相关活动用书面形式通知家长,做到有传必达,避免遗漏。

2、要求教师平时通过家访、信访、电访等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提供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势态。

3、备有“家校联系卡”和“家访等级表”,其中“家校联系卡”作为教师和家长共同交流的格式进行记录。家访时,教师要及时做好有关家访内容记载。

4、每学期重点组织好各年级的“家长会活动”,指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使家长能真实地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5、政教处把家校联系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是家校联系活动定制定量,真正落到实处。

通过家校联系制度以期达到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人为性,优化学校的育人功能。强化学校规范管理与质量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满足社会与家长的教育需要,提高学校知名度,更好的树立起我校的社会形象。

家长学校工作制度

一、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的精神,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切实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二、“家长学校”建章立制,做到“四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常规化。

三、“家长学校”管理规范,做到“十二有”:有办学宗旨,有组织机构,有规章制度,有授课计划,有兼职教师,有活动经费,有专用教师,有省编教材,有学籍档案,有考勤测试,有专题研究,有总长表彰。

四、定期开展面对面的教育与管理活动。家长学校委员会及时向学校反馈家长的意见、建议,学校对家长提出的意见及问题给于解决。家长委员会成员可经常来校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到年级组听课,到班级讲座,参与学生课外活动,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与学困生贪心等,并对学校工作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家长学校”每学期举办两次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以学校文化橱窗为阵地定期出版家庭教育的专栏,家长学校每期学期召开1—2次全校家长会,聘请优秀学生家长做经验介绍,聘请专家进行家教辅导,以提高广大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水平。

六、在学校校园网上开辟“家长学校”专栏。

七、每学期开展一次有影响的家长献计献策活动,邀请家长积极参与,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八、校建立考核考评和奖励制度,每学期做好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工作总结奖励。

家长学校汇报制度

家庭教育即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重要补充,给予学校教育有力的支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更是与学校、和家长密切合作的伙伴。

面对家长对学习教育,学校对家庭教育的需求,国家社会的要求,我校主动与家长沟通、联系,进行家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第一,长期、有效开展家长学校工作。

家庭教育有早期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群众性等天然的优势,家长有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要求,但同时却又存在家庭教育的不平衡、容易感情用事、比较封闭的局限性,因此家庭教育需要指导,尤其是现在这一代学生家长,由于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造成了他们受到了残缺的教育,在自身素质方面,尤其是教育子女方面,还需要很大的提高。

第二,多渠道,灵活多样的加强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架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

倡导家访,因为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家庭,与家长、学生倾心交流,进行实地调查,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有更针对性、时效性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第三,积极应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行家庭教育新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形式、教育主体的新变化,我们在总结以往家庭教育经验得失的基础上,主动调整家庭教育策略,不断创新、实践。

以不断及时调整学校的教育对策,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与发挥。

家长学校签到制度

为了确保上班时间,严格学校出勤制度,根据局文件精神我校安排特制定我校签到签离制度。1、2、3、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7:35前签到。未签到者每次扣月量化总分0.5分。

7:35预钟响后停止签到,对未签到者值周负责人须用“/”在“到签”“时间”栏注明,以防不签。

4、迟到教师到校后,应告知值周负责人,由值周负责人在备注栏填写到校时间。早退教师应自己在备注栏填定早退原因及早退时间。

5、6、早上课未上且不签到,下午有课未上不签离者按旷工论。早上7:35至下午5:10期间无课教师如有事要暂时离开校园需告知负责人,经批准后方才可离开。

7、因病假、事假、出差等原因未能签到者,负责人应在备注栏根据事实进行说明。

8、签到相互提醒,不得代签,代签一次扣代签者月量化总分0.5分。

9、负责人出现一次徇私舞弊行为扣月量化总分1分。

10、教师对当天的签到如有异议需在当天提出。教师均无异议后由负责人、值日教师签字封存。

11、签到制度须严格执行,希望大家自觉遵守。家长学校考勤制度

1、要求学员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上课时间不得擅自离开课堂,外出必须请假。

2、学员因病、因为不能及时上课,要向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请假。

3、各班要建立考勤簿,每次上课自行签到,不请人代替或自行提前签到。校负责人要如实认真填写学员事、病及迟到、早退原因和时间等。

4、教师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员,要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思维文化水平,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

5、学员上课时间不准闲聊,要提高学习效率。加强个人修养,要做到酒后不进课堂,不在教室内吸烟。举止端庄、语言文明。

6、积极准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会议和活动,听从领导,服从分配,保质、保量完成学校的各项学校任务。

家长学校家长考核制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此,我们将教育的阵地延伸到校外,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我们特制定《奈曼旗实验中学家长学校家长考核制度》

一、考核内容1、2、学习领会教育子女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要求要适当,方法要正确,孩子有突出成绩或良好的进步。

3、关心子女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文化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要适当,方法要正确,孩子有突出成绩或明显进步。

4、培养和训练子女的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5、引导子女参加 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深灰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

6、爱护、关心、严格要求子女,不溺爱、不打骂、不歧视,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

7、举止要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业进取,各方面为子女做榜样。

8、保持家庭和睦、创建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9、学习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针对子女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实施教育。

10、要和学校,社会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并积极支持奖章学校工作,关心和支持学校工作并有突出贡献。

二、考核方法1、2、3、每学期定期组织部分家长进行学习活动。要求家长不定期写好学生的反馈信息。

每学期召开家长大会,由教师提名、家长评议评选本年度优秀家长。

家长学校教师考核制度

1、担任家长学校上课的教师,应认真上课,对每一位学员热情、负责,做他们知心的好朋友。每次举办家长学校的教学活动,上课教师都要对所讲内容有记录。

2、学校每学期根据任课教师的工作职责、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对教师进行考核。

3、考核分优秀、良好、及格三个等次,对优秀的教师进行一定的奖励。

4、考核办法公布与各位家长,接受家长的监督。

5、家长对工作不够满意的教师,有权向学校领导提出意见,供校领导参考。

家长学校评优评先制度

1、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民族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家长学校是促进家庭教育工作发展的主要载体,为规范家长学校建设,树立典型,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我校特制了家长学校评优评先考核制度如下:

一、考勤制度:

1、实行分班考勤,定时公布,学员听课人数必须达到80%以上。

2、学员上课期间,不得迟到早退,旷课。有事不能参加,务必向任课老师请假,经准许后方可离去。

3、学员面授缺勤者,必须参加下学期学习。

二、考核制度:

1、每期结束后要对学员的学习效果实行考核、可采用提问、笔答的形式。

2、3、考核后的成绩进行登记,发给结业证书。合格率统计要达到80%以上。

三、评比表彰制度:

1、每期开展一次评选好家长、优秀家长及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

2、评比表彰标准:

(1)好家长:按时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有学习心得体会、论文,考核成绩为合格。每班5—10名每学年度。

(2)优秀家长: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学习心得体会、论文写的好,考核成绩为优秀。每班3—5名每年学度

(3)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能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势,针对性强、观点新、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对人有启迪。每班3—5篇每学年度。

家长学校教师培训制度

1.为帮助青年教师更快好备课关、课堂教学关、班级管理关、为今后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新分配的青年教师人校后,用两周时间进行上岗前的培训。从备课、上课、写教案、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讲授。

2.定期组织以此青年教师业务培训,请领导和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主讲。

3.定期召开青年教师会议,宣读青年教师工作,寒假两假期要适当布置学习内容。

4.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教学竟赛活动,做到在活动中培养,在活动中帮助提高。

5.每学期在青年教师中要刀:展积极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各教研组要强化平时的帮练活动。

6.组织青年教师定期外出参观学习、听课和参加、业务讲座。7.提高青年教师的文化素质,关心青年教师,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文化进修学新,学校在排课上给予支持,时间上给予保证。8.从严要求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文化业务学习。9.坚持对青年教师的听课,并及时进行讲评。

家长对学校的监督制度 篇7

“价值”这个词最早只是在经济意义上使用的术语, 人们通常把能满足我们需要的客观事物称作“价值”或“有价值的”。在我国, 建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价值是在于保障民事执行行为的有效进行, 让执行程序实现法治化。

(一) 实现民事执行维护“私权安定”的目标

诉讼权利是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最后一道利器, 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利益能否得到保护和实现。众所周知, 我国民事“执行难”具有多重原因, 但“执行乱”却是因为法院单方面过错所致, 是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必然结果。

(二) 维护民事执行程序的公正与效率

程序本身有着独立于实体目标的价值内涵, 正如学者肖扬著所说, 科学合理的公权力的设置和分配, 都是要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1) 而在所有的法律程序中, 民事执行直接关系到当事人诉求的实现和民事实体法律的科学合法运用, 而且执行法官权力大, 权力行使随意性强, 检察机关通过法律所赋予的监督职责, 利用这种公权力去监督法院执行机构的行为, 对其中不合理和不正当的执行行为进行纠错, 并按照监督法律的规定, 追求相应的责任, 这样才能实现权力对权力的有效制约, 最终保证了公正的实现。

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主要原则

只有在准确的原则的指引下, 才能设计出完善的制度,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也是如此, 结合执行的目的以及检察院监督权的特点, 我们认为,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 监督法定原则

监督权是我国根本大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公共权力, 它的行使也必然受到法律的规制, 自由在法定的程序中进行, 权力才有效力。监督法定即监督权力法定、对象、事由法定、手段法定、程序法定及责任法定。

(二) 主动与必要的监督原则

民事执行的监督程序对检察院是一个考验, 既要坚持有主动性, 同时又要兼顾必要性。该原则一方面要求检察机关在法律监督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行使检察监督权力, 另一方面对民事执行活动是否介入、介入程度, 又不能简单一概而论, 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原则和标准。 (2) , 绝对不能使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直接越俎代庖的介入执行的过程成为执行的工作主体, 而是以涉案当事人或第三人的申请为必要条件。

(三) 不干预民事执行活动原则

检察监督的属性一方面赋予了检察机关一定的监督权, 一方面, 对该权力的行使范围也有限制, 那就是检察机关的监督权的行使不能干扰法院执行程序的正常进行。之所以设定监督权, 是为了保障执行程序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所以它只是对超出法律规定的行为才发生监督效用。检察机关不能借口执行机关行为违法而肆意介入正常的执行阶段, 而是相反要与法院合力共同保证合法的执行的顺利进行。

三、民事执行监督监督的制度设计

一个国家的立法数量与执法质量是衡量这个国家法治建设成就的重要尺度, 我们必须结合民事检察监督的基本理论和民事执行程序的司法实践, 来构建适合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监督机制。

(一) 建立起执行前备案制度

检察机关监督法院的执行行为, 目的是为了保障执行程序符合法律规定, 从而避免对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有所损害。在监督的实践中, 如果仅仅依赖事中和事后监督, 可能会出现事已成定局, 追责和改变困难的情况, 尤其是那些涉及较大的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执行文书。为更重要的价值在于, 检察机关根据案件内容和性质, 可以制定预防执行行为违法的方案, 从而掌握了监督工作的主动性, 而且让监督工作也更有针对性。对其立法和实践都需要更加详细的规定, 比如适用范围、适用流程等。

(二) 建立执行监督协作机制

虽然监督工作的实施主体是检察机关, 但是监督工作的效果却不完全能由检察机关控制。这其中涉及到法院执行机构的配合和协作。要保障监督工作的有效进行和落实, 需要建立起两院协作机制, 尤其是建立起信息交流的平台。保持信息畅通, 检察机关才能及时发现执行行为违法的地方, 并及时纠错, 同时, 法院执行机构也才能及时反馈调整的进展。协作机制将提高执行监督的效率。

(三) 完善对执行违法的处理

监督工作的落实最终还是要依靠对违法执行的追究上。如果缺少追责, 监督的约束效果就没有保障。一方面, 从立法角度, 要完善违法执行的处理规范。赋予检察机关追责的权力, 并规范处理程序的细节, 从而保障落实。另一方面, 从监督实践来看, 检察院可以下达两种处理结果。一种是检察建议书, 一种是纠正违法通知书。前一种用于轻微的违法执行案件中, 对其中存在的程序瑕疵进行纠正和调整即可。后一种则是针对违法执行有侵害实体权利的情况下采用, 具备更高的强制效果。 (3)

摘要:执行乃法律的最终结果, 法律的程序最终都指向执行, 因而, 也被认为是法律的生命所在。法治社会是一个权力互相约束和制约的社会, 法律能够防止权力的滥用。因而, 非常有必要建立执行工作的外部监督机制, 并与内部制约机制形成监督“两翼”, 互相配合共同制衡以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关键词:检察机关,民事执行,法律监督

注释

11肖扬.我们的理想: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J].人民司法, 2002 (1) :1.

22 常延彬.试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建构[J].法治论坛, 2008.

社区家长学校的工作管理制度 篇8

一、宣传贯彻国家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充分利用社区家长学校教育资源有计划、有安排开展多个项目以上内容的教育活动。

三、做好宣传栏内容的更新。

四、对辖区内青少年、妇女、老人分别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教育。

五、制定社区家长学校教育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

六、推进社区内社区家长学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基地建设。

七、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家长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工作,加强与辖区幼儿园的合作。

八、针对不同社区公民的教育需求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九、加强反封建迷信,反伪科学活动,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十、建立健全社区家长学校教育各种档案。

社区家长学校各项制度 篇9

一、为切实加强社区家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原则,特制定此工作制度。

二、家长学校要做到“三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三、家长学校要做到“六有”:有领导小组、有活动场地、有工作计划、有工作制度、有工作总结。

四、定期开设课程、开展活动。

XXX社区家长学校学员考勤考核制度

为了全面加强家长学校管理,切实保证教学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努力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员要严格遵守学习纪律,按时到课,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上课时间不得擅自离开课堂,外出必须请假。

二、学员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严格遵守课堂纪律,讲究学习方法,注重学习实效。

三、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家长,优先考虑作为参加“幸福家庭”等评选的依据。

五、家长学校要严格执行考勤考核制度,考勤考核工作由专人负责。

XXX社区家长学校档案管理制度

一、有专人负责管理各类档案。

二、凡家长学校所开展的所有活动,都必须有资料积累,并及时把资料归并成册,分类装订。

三、家长学校活动中的教案、通知、资料等都分门别类装订成册,统一保管。

四、家长学校学员名册、考勤册等装订成册,统一保管。

五、资料工作负责人员应尽心尽职,做到资料装订分门别类,存放整齐有序,不漏收、漏装资料。

XXX社区家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为加强家长学校正规化管理,防止发生各类安全事故,确保 学员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员在社区家长学校学习期间,学生不准携带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教室,不得携带贵重物品等进入教室。

二、学员在社区学校学习期间,应当着装整齐,不得穿拖鞋和鞋底易滑的鞋子,应当服从社区家长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

三、学员在社区学校学习期间,严禁推拉人,自觉守纪,爱护卫生,讲文明,知礼仪,空闲时间可进行阅读和练字。

四、学员在社区学校学习期间,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如遇特殊情况需离开学校,需向老师请假。

XXX社区家长学校管理制度

为了积极推进家长学校建设,不断提高家长素质、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一、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组织领导,由社区工作人员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具体制定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有关指导工作。

二、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系统传授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帮助家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促进家庭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沟通家校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重视家庭教育理论材料积累,根据家长的实际需要,按照家庭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收集、整理部分资料供家长学习之用。

五、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建立相关制度,做到每次活动有安排有记录,同时做好听课学员意见和建议的反馈工作,以提高上课质量。

家长对学校的监督制度 篇10

本文将在探讨制度内涵与结构的基础上, 对制度如何在场域层次上影响组织行为和模式的机制进行阐释, 以期对学校组织的发展带来启示。

一、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中“制度”的内涵与结构

1.制度的内涵

制度作为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和制度分析方法的逻辑起点, 在整个制度学派的研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学家理查德·斯科特综合了制度各派的代表观点, 认为:“制度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 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1]在这里, 制度是由符号性因素、相关社会活动和物质资源构成的体系结构, 其中符号性因素是制度的核心要素, 但相关的行动和物质资源也不可缺少。

2.制度结构的三要素

斯科特强调制度是一个具有多侧面的结构, 包含三种类型的制度形态, 而在一套复杂的制度体系中, 这三种制度形态一般是同时存在的, 他们共同构成了这套制度的基本要素, 即规制性要素 (regulative) 、规范性要素 (normative) 和文化—认知性要素 (culture-cognitive) 。

规制性要素主要指那些明确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行为的合法性在于服从这些规则。这些规则具有强制性, 伴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如果不遵守就会受到规则的制裁, 组织或社会成员出于工具性逻辑而权益应对。除非获得其他要素的支持, 否则尽管规则和制裁比较容易得到实施、效果也容易反映出来, 但是很有可能是表面化的和稍纵即逝的。[2]

规范性要素主要是指那些大家认为应该这么做的恰当的、合理的规范、义务和责任, 对组织或社会成员具有规约性, 但是没有强制性, 如果不遵守不会受到规章制度的制裁, 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或者关系共同体的排斥。因此, 组织或社会成员出于适当性的逻辑而逐渐内化社会责任, 使行为符合社会性的期待。

文化—认知性要素是指那些被广泛接受的知识和特定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个人行为过程中没有过多的考虑利益和规范, 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takeitfor granted) 的, 制度为行为者提供了一套特定的意义加工系统, 行为者据此可以并且只能对外部刺激进行特定的理解, 并作出程序化了的行为反应。

在任何发育完全的制度系统里, 都存在三方面的力量或要素, 他们互相作用促进有序的行为。[3]三种制度要素之间如果结合不好, 就会引发不同的实践, 极有可能导致制度的变迁。

二、制度环境下场域层次的组织趋同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将研究的视角从个体或者单个组织的利益选择转移到组织生存的环境中, 尤其关注组织的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在场域层次上探讨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所谓场域是指由那些聚合或集群在一起的组织———重要的供应者、资源与物品的消费者、规制性机构, 以及其他提供相似服务与产品的组织———构成的一个被认可的制度生活领域。[1]场域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均受到共同的制度结构的限制, 成为一个公认的制度化生活场域。

按照权变管理的思想, 不同的组织面临同一制度环境, 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 都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组织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模式, 组织之间的差异性会很突出。但是学者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 处于同一制度环境影响下的不同组织却存在趋同现象。组织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等方面似乎被一个相似的“铁笼”所笼罩, 挣脱它, 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这个“铁笼”像神话一样不仅影响到场域中既有的组织, 还影响到即将进入该场域的其他组织, 从而产生组织趋同现象。这个“铁笼”所隐喻的就是组织发展所依赖的制度环境。早期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视组织为制度环境的被动产物, 组织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求得合法性。但是后期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家借鉴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 拓展了制度环境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认识, 认识到组织在制度环境中的趋同取向不是完全被动的, 而是在利益的驱使下的有限理性的选择结果。这样就发展了组织的趋同理论, 注意到组织微观利益的存在。

三、组织趋同的解释逻辑与因果机制

1.合法性是组织趋同的解释逻辑

对于组织趋同或者同晶 (isomorphism) [4]现象的解释,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即跳出组织, 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角度认识这一现象。他们指出, 组织主要面临两种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5]两种环境对组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技术环境包括组织外部的资源与市场、组织内部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技术系统等, [5]要求组织有效率, 即要实现组织生产的利润最大化。

制度环境是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为人们所“广为接受” (take-for-granted) 的社会事实。[6]制度环境要求组织取得符合社会公认的“合法性”。从制度学派的视角来看, 合法性是一种被感知到的、与相关法律和规则、规范相一致的状态, 或者与文化 - 认知性制度相亲和的状态。与物质资源或技术信息不同的是, 合法性不是一种为了生产某些新的、不同的产出而进行的投入, 而是一种以外部可见的方式来展示的符号性价值。[1]如果组织行为和公认的社会事实不符, 就会出现“合法性危机”, 引起社会公愤, 利益相关者的疏离, 最终导致组织发展的困境。

根据制度结构要素的不同, 合法性可以分为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和文化—认知合法性。规制合法性是指组织的结构和行为与特定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相一致而产生的被认可的状态;规范合法性是指组织的结构和行为与主流价值观、专业规范等相一致而产生的被认可的状态;文化 - 认知合法性是指组织的结构和行为与大家接受的“理所当然”的认知原型和行为脚本相一致而产生的被认可状态, 它是最深层次的合法性。

2.合法性机制是导致组织趋同的主因

合法性机制是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5]组织在制度环境的影响下, 为了规避环境的不确定性, 获得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就去采纳制度环境中那些已经获得合法性认可的结构或行为, 这种因果逻辑关系就是合法性机制的本质。它不仅对组织的行为和结构模式产生约束作用, 而且也有利于使组织得到社会承认, 提高组织的社会地位, 从而促进组织间的资源交换。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对合法性机制的阐释主要是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另一个是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

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是说组织行为、组织形式都是制度塑造的, 组织和个人没有自主选择性。[5]迈耶和罗恩称这种由社会共享观念塑造组织和成员行为的现象为“理性的神话”。[5]玛丽·道格拉斯也从结构 - 功能主义的视角提出人们经过互动产生的共享观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具有塑造功能, 并且归纳了三种制度化的途径。

第一, 共享观念塑造一种身份制度, 当人们被放入某种身份制度中, 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定位就会朝着某种身份制度的限定去思维和行事, 从而实现制度化;第二, “广为接受”的观念塑造了集体共享的信息库, 人们按照这样的信息和规则从事活动可以降低人们的心理负担, 同时强化人们对某些信息和规则的记忆, 遗忘其他信息和规则, 引导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向;第三, 共享观念提供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标准, 将不同的事物放入不同的范畴, 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迪玛其奥和鲍威尔的研究则属于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他们认为在制度环境中, 组织和个人的行为的确受到共享观念的影响, 但是这种影响达不到决定组织和人们行为的程度, 组织和个人的行为选择是出于利益动机的考虑。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是制度通过影响资源分配或激励方式来影响人的行为。[7]他们总结了三种导致组织趋同的机制。

第一, 强迫机制 (coercive) 。在一个组织场域中, 组织必须遵守政府、专业组织制定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 或者是大家视为理所当然的规范, 以此获得组织场域的认可和资源支持, 否则将受到大家的排斥或惩罚, 难以生存下去。第二, 模仿机制 (mimetic) 。即组织模仿场域中其他成功组织的行为和做法, 以此来尽快地获得社会的认可, 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给组织带来的冲击。第三, 规范机制 (normative) 。在那些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的组织领域, 一般会逐渐形成一些不成文的专业规范, 通过对准专业人员和专业人员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化训练渗透到他们的思维中去, 从而对其今后的工作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将组织置于被动的地位, 忽视组织对环境的策略性应对。弱意义上组织趋同的合法性机制是逐利基础上的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它注重研究合法性机制的微观基础。两种合法性机制相比较, 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通过利益的分配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的合法性可能比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更具有解释力。

3.组织对制度环境的应对策略

奥利弗总结了制度环境下单个组织的应对策略[1], 包括:第一, 默认策略。组织可能出于增强合法性、免于制裁等动机而做出的选择;第二, 妥协策略。当组织面临的权威机构处于冲突之中时往往会采用;第三, 回避策略。组织采取“脱耦”战术, 技术系统和正式组织结构松散连接, 组织的正式结构和部分规则变成了象征性的设置, 变成了获得合法性的资本, 对组织的实际工作没有实质的意义, 组织内部可能采用非正式的职业规范和共同的文化认知性因素来约束成员的行为;第四, 公开反抗策略;第五, 操纵策略。组织试图有目的的与环境合作, 进而来影响环境。除此, 组织也可能通过集体来采取行动, 那样对环境更具有影响力。因此, 组织在制度环境中不仅仅是消极地应对, 也会积极地参与博弈。

四、新制度主义理论核心对学校组织发展的启示

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 如何在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双重制约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几点启示。

1.对学校组织属性要动态合理地辨识

以往我们对学校组织属性的认识不管是将学校看成是能通过职能分工、层级设置、建章立制等来提高组织效率的理性组织, 还是看成强调组织内部非正式结构、权力下放的自然组织, 都没有脱离学校内在的环境来审视其组织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校逐渐从社会的边缘回归到社会的中心地带, 它们无时无处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并与其发生着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因此,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学校组织的属性, 将其视为“开放系统”, 与环境不断发生交互。在学校面临的主要环境中, 当推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两者。以往我们强调学校是“强制度环境、弱技术环境”的组织, 强调学校在制度环境中的被动适应, 但是随着学校教育社会地位的凸现, 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问责的呼声在不断的增强, 这势必影响学校对技术环境的关注。以往我们将学校视为“松散结合系统”的观点, 应该随着社会与学校关系的日渐密切而逐渐转变为“紧密结合系统”。

2.制度环境下学校发展策略的选择性

在强制度环境下, 学校在寻求发展策略的时候不能一味地适应环境, 被环境牵着走, 而应该主动地根据组织发展所处的阶段进行策略选择。一般在学校组织发展的初期, 为了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 获得合法性的认可, 组织可以采用制度环境中已经被实践证明有效或者成功的组织结构和行为, 尽量缩短组织的动荡期;随着组织的不断成熟, 组织除了模仿标杆组织的先进做法以求认可以外, 还要主动地宣传自己, 尽量使组织的形象宣传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一致, 从而增进合法性, 尽快的向成熟阶段迈进;当组织发展到成熟阶段, 达到发展的“高原”期时, 组织不能再一味地效仿来维持发展, 而应该采取特色发展的策略, 做到“人无我有, 人优我特”, 这样才能引领环境变化的方向, 促进学校的发展。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学校在做出走特色发展之路的战略之前应该首先在校内外营造一种有利于改革的文化认知环境, 使利益相关者形成积极的认知图式, 继而出台相关的规定和程序性的要求, 推动特色发展战略。这样能保证战略的实施获得组织内外更稳定的合法性认同。

3.获得合法性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认为教育组织的关键性制约是必须在很大程度上维持公众的信任和信心, 简而言之就是合法性。合法性不仅是一种被利益相关者认可的组织与规则、规范和文化 - 认知相一致的状态, 还是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获得的资源。学校依靠对法律、法规、政策等的遵守获得的规制合法性虽是学校发展的前提, 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这种合法性毕竟是短暂的、不能持久的, 还容易造成学校为了争得资源而权宜应对的局面;学校通过积极宣传价值定位, 与主流价值观吻合, 主动地获得专业组织的认可, 能够保证获得规范合法性, 但是这种合法性还不是最深层次的;组织获得的最深层次的合法性乃是文化 - 认知层面的合法性。在共享的文化氛围下, 成员的行为选择是自然的, 理所当然地, 除此, 别无他选。而要获得最深层次的合法性, 就需要组织在与环境的互动中, 积极地建构文化制度, 从而形成能够共享的文化范畴和认知图式, 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和认知。三种制度的合法性若能一致, 则表明制度的彻底性和科学性, 若不一致, 则说明制度存在不完善, 极有可能潜藏着变革危机。

参考文献

[1][美]W·理查德·斯科特 (W.Richard Scott) .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原书第3版.姚伟, 王黎芳,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理查德·斯格特.比较制度分析的若干要素.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 (1) .

[3]W·理查德·斯科特 (W.Richard Scott) , 杰拉尔德·F·戴维斯 (Gerald F.Davis)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4][美]E.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冯大鸣, 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5]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6]曹正汉.无形的观念如何塑造有形的组织:对组织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一个回顾.社会, 2005 (3) .

上一篇:我为社区建言献策下一篇:春_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