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作文教学课件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庭生活作文教学课件(通用10篇)

家庭生活作文教学课件 篇1

从对家庭生活的观察写作中,学会记叙,学会叙事,学会抒情。

训练时间

一周

训练过程

[引导生活]

一.看一看,谁对家了解得多

家庭生活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可即使是对于熟悉的家庭,我们依然有不少盲区。你对家熟悉吗?了解吗?请以“我对父母了解多少”为话题,说说父母的生日,父母结婚的时间,父母的兴趣爱好……

二、做一做,比比谁的发现多

(一)揭示任务

1.观察家庭摆设

学生观察住宅的`外观、室内的格局以及家具的陈设等,看看能否从这些摆设中发现其中与父母性格、爱好相关的东西。

2.参与家庭活动

居家观察父母,了解父母起居习惯等生活情况,以及待人处世的态度等,观察父母的喜怒哀乐,要特别注意感受父母的个性特征。

3.设计家庭活动

自己设计一些活动,如郊游、野炊、垂钓等,注意在活动中观察父母的兴趣爱好,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小事,观察父母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生活情趣。

(二)引导感知和观察生活

1.观察决不仅仅局限于“用眼看”,还要将人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同时,要多与父母交流,多谈心,看看其中能否有新的发现。

2.观察时还要伴随着思考与感悟。不仅要留心观察,还要带着自己的感情观察,遇事多思考,多感悟,多追问。同时,对于自己所要了解的情况,如果从父母处不好直接切入,还可以通过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了解。

家庭生活作文教学课件 篇2

一、观察生活, 让学生作文有素材

学生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然而很多学生生活在其中却“身在宝中不知宝”, 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不加留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写作素材。可见, 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

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春天可体验温暖的阳光, 夏天可观察雷云雨电, 秋天可嗅丹桂飘香, 冬天可望日出日落……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菜等等。

教师还要让学生走进社会, 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如家乡的建设和变化, 街市的热闹和繁华, 家庭设施的添置, 班级动态的剪影, 做到每事必问, 每问必得。

因此, 学生要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进自然, 走进生活, 到广阔的自然园林中去折枝采叶, 在辽阔的知识海洋中拾珠吸露, 从“真”处看, 从“细”处看, 从“深”处看, 从“另”处看, 从“无”处看, 持之以恒, 日积月累, 一枝一叶就会变成繁茂的园林, 一点一滴就会变成浩瀚的海洋。

二、体验生活, 让学生作文说真话

学生虽观察了许多, 可提起笔来还是唉声叹气, 觉得没什么可写, 怎样才能轻易下笔呢?这就要体验生活。体验生活, 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多做、多玩。多做, 如帮助父母做家务, 如洗衣做饭、插秧养花、饲养家畜等;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如扫马路、拣垃圾等;做小试验, 搞小制作, 充分利用试验制作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来写作文;采访调查, 让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问题或新闻人物做调查研究, 然后写通讯或调查报告;旅游参观,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名胜古迹参观旅游, 在亲自感受和体验后写文章。多玩, 如弹奏乐器、唱歌跳舞、体育锻炼、踏青野炊、爬山赶海等。让学生在做中、在玩中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 书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总之, 教师要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做、玩、学、思、悟, 在心情愉悦的做与玩中获得欣慰, 感悟生活的妙趣盎然, 获得写作的素材。

三、感悟生活, 让学生作文有见地

感悟是写作的灵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千差万别的。教会感悟生活, 是教师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学会感悟生活, 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所在。著名作家刘心武说:“倘若仅仅是生活, 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 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独到的、深刻的见解, 那么, 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学生不仅要品味生活, 而且要学会感受人性的美丑, 思考生活的真谛, 养成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见解的好习惯。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如从劳动中去领悟“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从爬山赶海中体味艰苦, 感受坚强;从竞选班干部中品味失败, 学会战胜脆弱……在活动中感受、品味、思考人生的酸甜苦辣, 有感而发, 会有真情流露。

四、表达生活, 让学生作文吐真情

学生虽积累了很多素材, 但写作时也不能活学活用, 这关键是学生没有激活所积累的材料, 不能很好地表达生活。叶老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正如同学说话, 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怎样才能使死的素材焕发出生机呢?

1.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

作用, 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 一般按照类别分为语言摘抄、材料概括理论要点等, 每个类别又可分若干小类, 如“人生品德”方面就可分宽容、良知、责任、感情、敬业等方面。

2. 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或创设情景, 让他们真情表白。

捕捉学生有感而发的场景, 记录闪烁的思想火花, 抓住稍纵即逝的怪问题、小注意、奇想法,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一个盛夏下午第一节课, 突然狂风乍起, 乌云密布, 天地昏暗, 伴随着隆隆的雷声, 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 一会儿窗外成了一个混沌的世界。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窗外, 好奇、惊讶、害怕、激动、兴奋, 表情各异, 这不是最佳的时机吗?于是我和学生一起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 聆听大自然的交响乐, 学生叽叽喳喳, 拍手叫好, 交头接耳。雨过后, 即兴口头作文。学生情动而辞发, 出口成章, 语言流畅, 具有鲜明的个性, 真是“吾意所欲言, 应笔而出, 如泉之涌, 滔滔不绝。”

作文教学 立足生活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实际;学习习作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作文教学是难,难在哪里呢?笔者认为,首先难在没有生活素材,难在学生没有表达的欲望。因此,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应指导学生主动选择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并养成习惯。教师应充分给学生寻找机会,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观察生活,让学生有限的生活体验鲜活起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取材。引导学生郊游、社会实践等活动,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唤起其形象记忆。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同样,生活也是培植创新的土壤,生活的浪花能激发学生作文创新的欲望。教师要打开他们心里的“结”,让学生想写、乐写,就必须主动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供亲自感受现实生活的机会,收获真实生动的材料。为此老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参与、投入生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走向大自然,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手去创造,用心灵去体会。比如各种名目的队会活动、班会、赛诗会、放风筝比赛、掰手腕比赛、踢毽子比赛、包饺子比赛等。这些趣味横生的活动,总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三、好的作文也要夸

面对学生习作,我们不应过多的批评与否定,要想方设法从某个角度欣赏赞扬。有一位学生的作文字体潦草,病句错别字很多,但我们仍然在班里读他的作文,表扬他写出了真情实感,但也不忘提出一些宝贵建议,最后,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他确实变了,尽管错别字、病句还不少,但他愿意写了,并且有一次我和他谈话时他说:“老师,其实写日记,写作文可有意思了,最起码长大了翻翻很有意思。”尽管他只会用“有意思”一个词来表达他的感情,但我已经明白他的含意。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 篇4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题目由老师指定,“写什么”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讲评作文也要按照教师确定的调子讲优评劣……其结果,学生作文大都内容相近,写法相似,小孩模仿大人语气,说一些老气横秋、言不由衷的、虚情假意的话,失去了应有的儿童生活气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得十分明确:“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由此可见,作文的目的应是:第一,满足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第二,满足学生日常生活交际的需要。一句话,作文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因此,我们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进一步地更新观念,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

一、从习作时间上把写作的自由还给学生。

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多姿多彩,学生在生活的万花筒中,尽情地捕捉自己喜爱的镜头,将自己的感受跃然纸上,他们感到写作文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是一块说心里话的快乐园。这样的写作没有负担,没有约束,更没有奉命而写的感觉,学生们乐意写。这样做才能真正做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从习作空间上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注重鼓励学生放胆表达,让学生思想自由驰骋,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作文的起步,养成孩子用笔说话的兴趣很重要,内容、语言都是其次的。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就可。

1、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应提供多种类型的范文,还应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所有阅读积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范文对话,与胸中积累的作文素材对话,与别人的写作思路对话,在对话中感悟作文规律,决定借鉴的内容和方法,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仅不会束缚学生的手脚,还会促进学生作文的个性化。

2、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运用表演、歌唱、音乐、绘画、游戏的形式,运用调查、参观、采访、通信、讨论、讲演的方法等。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多种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4、注重写好“日记”,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重要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

用随取,“存”、“取”两便。而且多数人写日记事先并没有要发表的想法,因此其内容是非常个性化的。指导过程中切忌把写日记异化为课外的“记叙文”或“读后感”训练,那样,学生就会觉得不堪重负。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读书笔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生活化作文教学反思 篇5

潘璟慧

作文难写,作文课难教,这是绝大多数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也是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的客观现状。但作文教学又是不可以等闲视之的,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写作能力又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构成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写作能力就是语文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作文不好写,可还得无可奈何地写,作文不好教,可必须得竭尽全力地教,作文似乎成了食之无味弃之不得的鸡肋。怎么办?要走好作文教学的路,就必须正视下面三个绕不开的问题。第一,如何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第二,如何让学生对写作文保持浓厚的兴趣; 第三,作文修改应如何进行。

生活化作文的实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失败的地方,同时也有一些成功之处,从最开始的时候,学生一到上作文课愁眉苦脸,到现在的盼着上作文课,心里有着欣慰。

对于如何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我首先做的是“读”,就是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这里所说的书,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书,只要是健康有益的书报刊,建议学生都能有所涉及。所谓“开卷有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不要仅局限于课本或与课本有关的。可以先从学生自己喜欢的书开始读,慢慢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的时间也不一定要非常固定,可以利用睡前、课间、周日等时间。读书也不一定是作文或是写作方面的,天文、地理、历史、科技,可以广泛阅读。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他们便会觉得写作时要说的话多了,写出的东西也有血有肉了。同时,阅读还会加深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变得成熟和懂事,这是读书的又一收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后,建议学生再有计划地读一些对你来说急需要的书。但是读书也不是水过地皮湿,最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只要是记录学生读书的心得体会,以及积累素材用的。

如何让学生对写作文保持浓厚的兴趣!这点上,我们做的是让学生在体会中、在活动中感悟生活,记录下自己言行、思想。在语文课上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我曾上一堂作文课《有趣的课间十分钟》,同学们从这次活动中都有了自己深刻的体会,所以,自然而然学生也就有了内容可写。

再者批改作文一直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情,划分很大的精力去批改,而对学生来说却没有什么作用。我采取了作文互批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互评互改中,学生会主动自觉的拿别人的作文很自己的作文对照,在比较中找出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取长补短。在评议过程中,通过加分、减分亲身感受到病句和错别字的危害,从而能引起他们在写作是的足够重视。

互批互改的作文评析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他们在评析时有了强烈一种责任感,这使他们对作文评析的各项要求和标准,如:对文章结构、语言,选材、书写的评析标准;标点符号的用法:修改符号的正确使用等等。都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这些知识的积累,对学生的写作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互批互改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某种变化。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心底都有一种很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同龄人中间,特别是在异性面前,尤其不愿意露丑,这就促使那些本来不很重视作文的学生,也会绞尽脑汁的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长此以往,作文水平一定会有很大进步。

作文教学与家庭教育(推荐) 篇6

【摘要】作文教学与学生家庭生活联系最为密切,语文教师应积极利用作文教学的这种特殊性,以“小手牵大手”的模式积极干预、影响家庭教育,用学生的学牵动家庭去学,用学生的理想去同化家庭的理想,以之促使家长进一步反思反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端正家庭生存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并反过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从而达到作文教学与家庭教育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家庭教育双赢

现在,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初中学生作文时,往往按照中考或高考评价作文的标准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写作方法、文体要求、结构特点去写作。这对初学作文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只是作文教学的初始阶段,当学生掌握了必要的文体知识后,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让他们带着目的、带着任务,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理解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素材,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谈实感,才能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其中最关键的是家庭教育这一块。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是学生最早接受教育、也是经常性并终身接受教育的地方。学生所处的家庭对他们一生的影响非常深远,乔治·华盛顿曾说过:“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是以往有涵养的大人明智的做法。这种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来,和大人赠给孩子们那些最精致的礼物一样珍贵。”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得当的教育方法、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现实却并不如意,大量的调查显示,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导致问题青少年出现的关键因素,当前不少学生存在”提前沾染社会陋习现象”、“孤雁现象”、“高分低能现象”等问题,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家庭教育的缺失现象正愈演愈烈。语文教师应积极利用作文教学与学生家庭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这种特殊性,以“小手牵大手”的模式积极干预、影响家庭教育,用学生的学牵动家庭去学,用学生的理想去同化家庭的理想,端正家庭生存观念,并反过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从而达到作文教学与家庭教育双赢的目的。

一、叙写生活日记,让家长一同参与

家庭生活琐碎杂乱,学生作文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叙写生活日记,对于提高初中生作文能力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家庭生活中学生与家长朝夕相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生活日记可以选择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等细节来描述,也可以选择一件事情、一段对话进行叙写,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可议论、可说明、可叙述、可抒情,写成流水账也好,长篇大论也行,写实也好,想象也行,„„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创作的自由性,切实解决学生作文无活可说的问题。叙写生活日记要让学生家长参与,学生的私人日记家长看不到,但生活日记必须让家长看到并且亲自参与创作。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大部分问题青少年的产生是由家庭风气引起的。卢梭曾经说过,“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要减少问题少年的出现,家长参与学生创作生活日记,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很必要的。一天一则生活日记,记下家庭发生的点点滴滴,有的家长喜欢打打麻将,有的家长喜欢喝喝小酒,有的家长喜欢看看电视,有的家长喜欢吵吵小架,„„这一切都写进生活日记里去,学生和家长坐下来,每天花一点时间相互念念,看看那些坏风气还能坚持多久。当家庭坏风气逐步革除以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就形成了,“提前沾染社会陋习现象”的问题将从根源上得以解决。

二、记述家庭事件,和家长一起分享

学生写作文,理应以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为写作素材,家庭题材显然是他们最熟悉的了。但不少学生觉得家中的人和事太平凡,没什么可写的,于是就套用《优秀作文选》、《中考满分作文》等教辅读物中的内容,胡编滥造几个故事应付了事。这显然无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应改变过去着重讲授写作技巧的教学设计思路,重点阐述现实生活是写作之源的道理,让学生记述家庭事件,从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琐碎日子中找出不一样的每一天,写下成长中所遇到的每件事。发扬“白居易请阿婆听诗”的精神,将写下的家庭事件一一告诉家长,听听他们对家庭事件记述的意见和建议,和家长一起分享作文创作的快乐。

三、描绘家庭成员,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

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相互间较熟悉,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作文教学可以利用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月为每一个家庭成员塑一次像、描一次影,从人物外在形象、生活习惯、言语行为、思维习性等多方面描绘刻画。写好后拿给所描绘的家庭成员对照对照,看看他们的品格、情操、思想境界等与所描绘的是否一致,并就各自的思想行为进行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界定。常期坚持描绘,相互交流,学生对自己和家长就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感染,能革除不良习性,传承优秀品质,破除“高分低能现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评品生活琐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现在是信息时代,家庭生活往往被网络影视所包裹,家庭成员之间失去了太多交流和沟通的时间,产生了大量“网络少年”、“边沿儿童”,他们的性格孤僻怪异,思维观念异于常人。他们涉猎较广,编故事、评时事样样拿手,作文能力并不差。但边沿化了的孤雁行为会给学生未来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这种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家庭教育。语文教师在实施作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多集中点在家庭生活上,多关注点家庭中发生的言语行为,一家人少上点网、少看点电视,多抽空坐下来,谈谈一天的收获,讲讲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将学生学校学得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让家长帮助学生一同印证书本上得来的道理,用亲情破解“孤雁现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抒发真情实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

由于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现在部分中学生出现热衷于阅读漫画、暴力、搞笑等类信息,缺乏美的感知能力,对身边的自然美、行为美和心灵美熟视无睹,感恩意识淡薄。原因主要是缺乏正确的引导。《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应注意引进审美教育,要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好,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善于设身处地去感悟生活,敏于细致入微去观察生活。“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对家庭生活题材要饱含感情去抒写,要结合课堂学习获得的人生道理,进行分析鉴别,怀感恩之心去观察家长行为,抒发真情实感,和家长一同提高审美情趣,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意识,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 篇7

一、重视积累是丰富写作素材的必由之路

1. 重视观察,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只要学生平时留心观察, 认真思考, 便会发现乡土题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如, 一幢幢新农舍错落有致;勤劳的蜜蜂在花间飞舞;欣赏田间此起彼伏的阵阵蛙乐、眼前飞过的流萤……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 学生都有着切身的体验, 于是笔者通过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作文习作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写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用“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可挖掘的写作素材就会越来越多, 积累、观察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2. 重视体验, 适时指导练笔。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 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来。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练笔的机会, 让学生把从课外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迁移到小练笔中来, 哪怕只用到一个精彩的词或一句生动的话, 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拓宽写作题材, 是写出好文章的关键

1. 老调新弹, 于细微处求新题材。

如, 作文《记一次劳动》中, 一位学生写道:“他和几个伙伴去田里捡豆子, 当捡了一小袋豆子后, 便高兴地唱着歌回家。回家后发现捡到了许多空豆荚, 捡到的豆子个头也没有去年的大。”这是一篇很普通也没有新意的作文。笔者在批改时, 抓住捡到许多空豆荚和个头小这要是因为大面积使用除草剂“丁草胺”和剧毒农药“灭扫利”造成的, 从而引出农药的使用对环境污染的问题。这样一来, 这篇作文就有了深度, 有了新意。

2. 注重多方面对比, 发现新题材。

农村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是丰富的, 但他们往往没能仔细地品味生活, 没有很好地对比, 因此, 在教学中笔者常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发现新题材。 (1) 城乡对比, 发现农村的美。如, 在《我的家乡》一文中,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城市的喧嚣和农村的宁静、城市混浊的空气与农村清新的空气、城市逐渐被冷漠的邻里关系和农村淳朴互助的关系对比, 发现农村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并深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通过事件对比, 发现真、善、美。如, 有的人为修路建校辛勤筹款;有人却为修庙塑像奔走募捐。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3. 感悟农业科技, 求真写实科技小论文。

农村学生接触和经历许多种养的科技知识, 这是他们特有的优势, 对此教师可鼓励他们学写科技小论文。写作可以不拘长短, 不拘形式, 只要能把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记下来就行。

三、激发写作兴趣, 是写好文章的首要因素

1. 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掌握了基础知识, 能否写出好文章, 还要看能否置身其中,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及触觉等来体验农村生活之趣。为此, 笔者在学生习作前, 常带学生去参加实践活动, 使学生对这些熟识的事物产生新的感受, 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这时, 笔者再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独特体验真实地表达出来, 进而激发学生内心的创作热情, 从而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 让学生品尝写作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产生自主的写作欲望。

感悟生活式作文教学探究 篇8

近年来,中学作文教学和中学生作文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上“新概念作文”的冲击,中考中连续多年话题作文的采用,打破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沉闷,教坛吹进了清新凉爽的风气。这在作文教学中具有解放思想的意义,使之从格式化、序列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得以去探究更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学生写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所以,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提倡感悟生活式作文效果会更好一些。现代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它的事。”因此,中学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善于获得感悟,表达感悟。

感悟是什么?感是感觉、感受、感想、感慨,它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悟是觉悟、领悟,它属于认识领域的活动。感悟是生命的体验,是个性的体现。强调作文的感悟,就是尊崇人本思想。

就一篇好的文章而言,内容与形式,总是统一的;就写作过程而言,内容与形式也应是统一的。内容又常常对形式起着制约作用:内容的丰盈伴随的是表达的流畅,内容的枯竭,便产生表达的无奈。中学生的作文已经是一篇篇完整的文章,不再像学语时期是意念的最简单的直白。因此到了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视点应逐渐转移到开拓写作内容上来,多多感悟,多多积累。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笔者积极倡导“感悟生活式”写作模式。它的基本构思方式是: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事件的具体叙述,对熟识或不熟识人物的细致刻画,对现实生活中诸多现象的真实描写,产生联想、感悟和触发,让作者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阐发耐人寻味的道理,表达独特的物外之趣。

二、留心生活,感悟触发

“感悟生活式”作文中的人、事、景、物是感悟、触发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在对这些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进行描述时,就更需要凸现特别的视角、生动的场面、细腻的心理、感人的细节……

1、以现实中存在的人或事为触感点

在这类感想性作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事件的发展过程或细节特点等均可成为触发感想的触感点。这个触感点或贯穿全文,或在文中画龙点睛,或时显时隐地统摄感想过程和材料,成为写作内容的主线。

(1)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性文章。一般应以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等为描写对象,透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来折射社会现象,抒写作者对人生等的认识和感悟。

如微型小说《地震给学生上的课》一文,作者以“课”为触悟点,巧妙完成了由通常意义的学校课堂向人生课堂的过渡。行文以人物的言行为描写对象,借助于对比手法,将老教授与女教师对地震的反应、面对突变的做法及事情的结果等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对比:白发老教授镇定从容,时髦女教师慌忙逃命(“惊”“冲”“踢”);白发老教授是在学生“鱼贯而出”安全离开后出来的,而时髦女教师却是率先冲出的……本文就是要借助“地震”的契机,通过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反应和表现,给学生、更给生活于“和平岁月”中的人们上了一堂人格课。文章结尾紧扣“地震”,寓意深刻,希望唤醒人们的人格意识,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危险彰显人格”是作者“悟”到的道理,也是行文的主旨所在。

(2)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性文章。一般以一件事为描写对象,“感悟”社会,“感悟”人生。我们可以依据人们认识获得的规律,在情节设置上,集自然与曲折、巧合与必然为一体,在叙事中创设事件的某一典型细节或事件的变迁规律、特性等,并以这些为触悟点,为启示、感悟的得出提供最充备的条件,突出瞬间所悟的启示。

如一学生写的《我的视线》,文章用朴实的语言细腻、生动地叙写一位身有残疾的父亲送儿子赴考的故事,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了“我的视线”中父亲的形象,表达了父亲爱儿的深情和“我”对父亲的由衷感激。文章谋篇布局极具创意,触悟点的设置匠心独运而又自然天成。全文突破了一般人惯用的从大事着笔写大主题的模式,用小处着笔、小处感悟、以小悟大、以小见大的笔法,抒发顿悟人生真谛的大主题。

2、以景、物为触感点

从生命现象看,物有静动之分。静物包括的触感点可以是其形、色、态及其构成和搭配关系等;“动”物除此之外,还包括其声、生长特性、规律、生命现象特质等。这类题材,一旦触感点明确了,则一般都应由物及人,通过联想,将主题推而广之。

(1)以景为描写对象的启迪性文章。景物的构成主要是色彩、形态,色彩千变万化,形态千姿百态,其特定的形、色,及其形色变化的某一过程或全部,都可作为触感点,引出关于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诸多感慨。对这个感想的过程进行“感”的真实的描写、刻画和记录,自可完成感悟性作文的写作。

如一学生写的《我爱海》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墨,描绘了午后到傍晚大海的静景与动景,以天色、海风、渔船、小岛映衬海,以丰富的想象和精妙的比喻描写海。风平浪静、微波初起,波涛汹涌、潮起潮落,变幻多姿的大海壮景中,渗透着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激情。他从中感悟到自己的生活,正如这潮起潮落的海,有奋斗,有低迷,有平平静静,有曲曲折折,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痛苦。但无论以前如何,当一觉醒来的时候,一切已成过去,又是一个如海一般崭新的一天在等待我们去面对。从而抒发了“爱海,爱它的一切;爱生活,爱生活的一切”的情怀。

(2)以物为描写对象的启迪性文章。这类文章要注意物象的形体外观、生长规律、某种遭遇等的描写,并常以这些为契机和触悟点,引发对大自然、人类社会、世界万象等的思考和感悟,抒写意旨。

如一学生写的《间隔之美》,观察的是教室墙上的瓷砖,泥水匠砌砖原本留有间隙,那是因热胀冷缩之故,留一点间隙,以防出现裂缝甚至脱落。文章由此感悟到:人与人之间也就像这瓷砖,也是需要留有一定的间距的,不然,一遇到“热胀冷缩”,那相互间的关系也会闹僵,抑或出现“冷战”,甚至出现感情裂缝。间隔虽小,但它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更和谐。这样,作者就在完成情感变化的过程的同时完成了“悟”的全过程。情感与“悟”互相渗透,水乳交融。

三、发散思维,联想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没有想象就不能有创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一篇成功的文章,就要呈现出构思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把视野拓展得更广些,把思维发散得更开些,在平时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中,把那些相近、相似的素材摘录在一起,以便写作时将它们勾联在一起。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于古今中外、人事景物之间自由驰骋,这样,一方面可以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另一方面则使得学生的作文由薄变厚,由平面变为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一时间和空间变为多维时空。

1、时间、空间联想法。

运用发散思维,纵横古今中外。“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比如: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如一学生写的《门的变迁》一文,作者选取三个时间和空间,先写了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住在山洞里,外边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虎狼嚎叫,这时的人们多么需要一扇坚实的门啊。再写唐朝昌盛时,人们安居乐业,夜不闭户,最后写到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楼林立,景美如画,然而,坚实的防盗门使得人和人之间最宝贵的亲情、友情越来越冷漠了,连对门的邻居都视为陌生的路人。由此作者从反面揭露了现代社会的弊端——人性的冷漠,发出了对亲情、友情的渴望。

2、人物性格联想法。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生动的教科书,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以史作证,谈古论今,借助历史展现自己的视野,所以可以根据文章立意的需要,把一些有着相同本质的人及相关的事勾联在一起,这些人物可以是历史上的,现实生活中的或者是文学作品中的。如岳飞与风波亭,屈原与汩罗江,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苏武牧羊守汉节,苏东坡“突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项羽的“不肯过江东”,昭君的出塞,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诸葛亮的谦思,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这些事例不仅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说服力,而且表现了作者的视野及阅读的底蕴。

如一学生写的《选择》一文,构思别具一格,在选材上既不讲生动的故事,也不发长篇的议论,而是精选几个自己曾背诵过的名句作解释,谈体会,巧妙引用到文中。屈原选择正直爱国,李白选择高傲豪放,于谦选择清廉执著,林则徐选择忠诚勇敢,他们的选择成就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和辉煌的人生,四则材料直接证明了“人生重在选择”。

3、人事景物联想法

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由一点向四周辐射、开放,把相关的人事景物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主题更加突出。

如一学生写的《大漠中的生命先锋》,这是一曲以物为描写对象和触感点而吟出的生命的颂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中经历了由物——联想——认识——再联想——再认识——再联想——歌颂的多次被触动的过程。首先,作者的视野放在沙漠上,由沙漠而想到作家和画家笔下的沙漠,之后自然想到“诗人眼中的沙漠”,想到古代诸多诗人面对同一物(沙漠)的感受(诗句)的不同,或凄美,或壮美,或婉约美,由此,作者有了第一次认识:“能够在沙漠中得以生存的都是顽强的生命”。这是作者对沙漠中生存的顽强生命力的肯定,作者接着又以最能体现沙漠中顽强生命力的“很小很小的植物”——走日兰为触感点,展开联想,想到在沙漠中生存、与走日兰有着同样顽强斗志的人们。最后推物及人,对沙漠中跋涉着的绚丽辉煌的“人生之旅”进行歌颂,将“沙漠中的生命先锋”定格,吟唱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四、抒写性灵,展现个性

现代社会新现象不断涌现,新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经济使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学生们都渴望有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而作文就是他们张扬个性的最佳表现方式之一。所以,在作文训练中要号准时代脉搏,披沙拣金,引进时代活水,激活同学思维,让“时尚、科技、潮流”都注入同学的心田。时代活水包括社会热点、时政新闻、国内外大事、当代科技的最新发展(如“神舟”六号)、当代先进理念(如“新课标”、责任、团队精神、公平等)、当代的各项改革、时尚语言(如网上流行语),在引入时代活水时,要学生学会去伪存真,分清良萎,选准角度,鲜活表达,写出佳作。在平时训练过的话题中,选出一些话题,变换角度,多层次“立体式”进行讨论、辨析、交流,与有时代活水的素材接轨。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就会大气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如一同学写的《英雄评说》,这是一首对奥运健儿的赞歌。全文有三个部分组成,“飞翔,不是梦”这是对亚洲飞龙刘翔的赞美;“不倒的,是信念”这是对中国女排的赞美;“英雄,不在成败”这是对失败的英雄占旭刚的赞美,最后抒情作结:“英雄的荣耀与音容笑貌也许会沉没在时光的河流里,成为往昔,但是他们的努力将是这河里永不退色的金沙。”这篇文章内容写得很饱满,也很有张力,有较鲜明的个性特征。

再如在写《海啸》这个话题时,同学们的个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有的依据媒体的报道而想象刻绘出当时的海啸场面,通篇灾难场景及人们自救情形的描述,读来让人宛如身临其境,揪心不已,从中悟出了生命的可贵,要善待自己和关爱身边的亲人;有的则把自己想象成海啸灾难中的一员,亲身经历了这场浩劫,从中赞扬了生命的顽强及爱心的博大;有的描写了对灾后全球性的援助、爱心奉献的认识;更有的就“人与自然”的话题提出了印度洋海啸即是天灾,更是人祸,因为人类在沿海大量修盖房屋以及对红海沿岸红树林等生态的破坏,告诫人类要保护环境,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这些文章读了能让人产生巨大的心灵和视觉冲击,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双眼睛就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锻炼出来的感悟能力。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人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情感,滴水瓣花总关情,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加强,他们都会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作文教学中的生活情趣 篇9

生活作文教学,蕴涵开放、多元、灵活等诸多元素,需要情趣相伴与相助。离开情趣,生活作文教学就会陷入枯燥、呆板的泥沼。

生活作文教学的情趣是怎样“炼”成的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多年作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1引导学生学会留意生活,让作文于“真实处”见生动之趣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是取之不尽的作文资源库。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意生活、感受生活,通过写真实的生活,领悟生活处处有“美丽”、有“生动”。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有情趣可言。那么,如何让作文于真实处见生动之趣呢?

1.1放开手脚,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生命运动中具体而丰富的活动。平平常常的每一刻生活,却蕴涵着生命运动的高位意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意生活,包括每一时、每一处、每一点小小的变化,都要用心去看、去记、去写。所渭“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横看成岭侧成峰”。早上观察与晚上观察同一朵花,会有不同的“情”与“趣”、“美”与“趣”。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珍视每一天生活,看重每一次生命活动,“用笔说话”,把所见所闻所感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1.2放低要求,引导学生捕捉“真实”生活。综观当前的作文教学,许多学生还是很“怕”作文,大多是因为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怪诞现象的直接原因有三:

1.2.1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难以寻找“动听”、“动人”的写作素材,所以许多学生没有看重“平常”。其实,因为“真实”,所以平常。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中“感天动地”的“好”作文题材实在是“凤毛麟角”。没有留意真实生活,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变化、事物之间“不尽相同”之处,学生自然就缺乏搜集、筛选、整理的`意识和能力。

1.2.2教师”教”的要求过高,导致学生“造假”。许多教师往往是以布置任务、“支你一招”的身份和口吻去“教”作文,教作文如同“压模”,希望一次性成品,包括字数、文句、结构等,都有详细“规定”。显然,这是在难为“初积跬步”的学生。学生的回应是:“真实”不“生动”,只有“以假乱真”。

1.2.3作文选的“榜样”太“优秀”。范文引路,是作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时下许多作文选太“优秀”,榜样过“高”,在平常的生活中,孩子掘地三尺也“挖”不出这样好听的故事来,以致许多孩子“望文生畏”。因此,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需要创造让学生“直抒胸臆”的环境。当然,首先要放低要求。

1.3放大优点,引导学生快乐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体验生活作文的情趣,教师首先要善于放大优点,把学生“率性而为”的真实生活作文,视为“原生态”的“绿色”作文。杜绝造假、掺假。“胡编乱造”,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养成留意生活的习惯;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优良品质的发展。由此,教师应鼓励孩子写真实的作文。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自己的话。”写真实的生活作文,也是作文教学的旨趣所在。

2引导学生关注平常,让作文于“细微处”见“事理”之美在许许多多的生活琐事中,蕴涵着各种各样的“道理”,包含着方方面面的“规则”。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小处”入手,在小事中寻找作文的旨趣。如何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写出“事理”之美.

2.1在躬行中品滋味。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有所知晓、有所体味。事实上,许多事情,只有亲身去做了,才知道其意义。单凭空想、光靠书上写的,往往是肤浅的、不得要领的,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一位学生写《种草莓》:“我精心照料着我的草莓。刚刚结成的小草莓是半圆半扁的,白中带青的。渐渐地,渐渐地,那草莓变红了,鲜红鲜红的。一眼望去,它的表皮上似乎涂了一层油似的,鲜亮、诱人!我想,正因为自己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眼前的草莓才会如此惹人喜爱,吃起来才会如此香甜!”正因为小作者亲身经历了种草莓,文中才有“鲜亮、诱人”的草莓外表呈现给读者;也正因为小作者注意到了“细微处”,文末才有吃起来“香甜”的发自肺腑的感受。

2.2在对比中明事理。众所周知,对比是认识事物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自己与别人对比、过去与现在对比,包括生活条件方面,人们做事辛苦、细心、认真、努力程度,对生活、对事物的思考等。通过对比,让学生对生活更有感触,作文自然就会有意思、有“新意”。如一位学生写《甲鱼的窝》:“那是一个初冬的日子,我穿着两件羊毛衫,感觉还是凉飕飕的,老师带我们去参观神州第一甲鱼场的暖房。暖房是孵化小甲鱼的地方,里边的温度有32度。走进暖房,人好像到了另外一个季节里”这位学生通过甲鱼窝内外温度的对比,明确地告诉读者,甲鱼喜欢暖和的环境。

2.3在链接中诉美感。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有时给人启迪,引人深思,往往需要人们去联想。比如,有人写爬山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爬山虎,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攀行多么困难,它总是无声无息、无怨无悔地向前,并由此联想到勤奋好学的人。于是,爬山虎有了美好的品质,有了鲜活的生命形象。这也是观察生活的乐趣、广泛联想的美感。引导学生养成注意事物间联系的习惯,不仅有助于深挖作文主题,还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让作文于“平淡处”见“纯真”之情真情犹如一股清泉,淙淙流淌,清澈纯美。蕴涵在生活中的“情”,是自然而真切的,需要用“心”去悟、去诉说。如何引领学生关注“平淡”,思考“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表达“纯真”之情?

3.1“我爱我家”,萌发亲情。家,是情感的港湾;亲情是尘世间最为淳厚的情感。然而,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许多家庭、学校常常“无暇”顾及这种情感的激发、培育和褒扬,以至于许多孩子从不去想祖辈、父辈的辛劳与奉献。许多作文中所涉及到的亲人,轻描淡写,情感浅薄。通过引导学生采集关于亲人的故事,如《我的一家人》、《节俭的爷爷》等,让孩子们真正懂得自己的亲人“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样,在丰富作文题材的同时,又培育了亲情。

3.2和谐交往,萌生友情。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过:“‘生活与作文’好比‘水与鱼’的关系。”事实也是如此,在平常生活中,许多小作者,对于同伴之间发生的故事,常常觉得是“有话可说”的,而且是富有情趣的。比如:一起玩“猫捉老鼠”游戏、跟同伴学骑车、交流读书上网心得等。这些平常的故事,说不上“意义非凡”,但通过回想、提炼、描述,促使了伙伴间友情的萌生、加厚和延续。这样的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生命成长的记录,是情感历练的日记,是人生的“史记”。

3.3了解家乡,萌动乡情。家乡,是个情缘深深的字眼,尽管在许多孩子看来,眼前的一切是那么“平淡无奇”,如果让他们观察和思考,常常是“皱上眉头”、“厌上心头”。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心不在焉”,没有用“心”去解读家乡的纯净、亲切、可爱。通过引领孩子用慧眼去搜寻家乡的恬美,用真心去捕捉写作素材,孩子们才会真切地感受到:可爱的家乡,到处有美,有耐人寻味的作文题材。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基于这一点,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生活与作文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作文——生活”的循环。教师应广泛接触学生,全面观察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写作而积累。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大写真、抒真情。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写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旨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地选题立意,鼓励学生自由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学生通过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想认识来捕捉习作素材。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又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动地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从而促使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地提高。

生活作文意味着将学习的形式化为生命的活动,作文的过程也就自然演变为心灵体验生活的成长历程。当体验的痛苦和欢乐倾注笔下进,作文不再仅是运用语言的学习过程,更是审视生活,反思自己的心灵思辨过程。我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国内:

1.意识不强,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实际的陈旧作文观。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

2.观念落后,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陈旧教师角色观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成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教育的主宰者,学生是待教育、待发展的,而教师就仅仅是使学生进步、发展的实施者,自身的人格水平、知识水平不值得重视,忽视了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也就忽视了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熏陶感染。

3.无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陈旧作文训练。近年来,人们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构建了“乐于写(1~2年级)→自由写(3~4年级)→学会写(5~6年级)→独立写(7~9年级)”的训练序列。这种训练把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与乐于表达自己真实需要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以往教材相比,这种训练序列确实更科学。但是,新课标仅仅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理论框架,至于具体如何操作依然是未知数。于是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中,出现了教师人为地拔高习作目标、片面追求习作数量等现象。二十多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大城市的作文教学改革,虽然在研究角度和层面上有迥然的差异,但他们的研究有个共同之处:都让作文训练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接近,使他们的生活积累成为作文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达到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近年来,就生活作文这个话题,已经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研究,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学生素质,使得我们的研究大有可为。

2、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们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系列。

3、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研究

训练包含“训”与“练”两层意义,是“训”与“练”的统一。小学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上的训练,从学生整个人生来说,训练是一种手段,生活才是目的。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将教学的训练要求,转述为生活的要求。

4、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

小学作文生活化的教学要体现在作文指导、作文评讲、作文评改上,作文教学过程是在作文生活化策略理论指导下,融作文内容生活化策略和作文训练生活化策略于一体的。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如开学初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变化;春,秋之时;领着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大地的变化;组织孩子走进工厂参观,了解工人;了解企业;引导孩子走进家庭,观察爷爷奶奶的勤俭,爸爸妈妈的关系;看看身边的人,听听周围的事„„.通过观察与系列的活动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进一步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广泛阅读.积累语言。首先是从阅读教学中吸取。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知识、感情,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断记在读写笔记上,并熟读成诵,融合贯通。其次是从课余生活中获取。鼓励学生平时多看一些课外书刊,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新鲜语汇。

3.留心生活,乐于表达。及时利用早会、班队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从生活、电视、报纸中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如介绍家乡特产、名胜古迹、每日新闻、讲故事、路上见闻„„促进信息的广泛收集,并处理信息,提高表达能力。

4.体验生活,运用语言。实践出真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参加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和游戏,参与墙报、办展览、编报刊,进行调查、采访,开展环境保护,科普宣传、举办讲故事比赛、写字比赛、画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文娱表演活动、主题中队会、猜字游戏活动„„如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劳动创造幸福;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留意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生活,就能使他们的思维丰富鲜活,文章情感飞扬灵动。

1.基于作文教学回归社会生活的必然需要。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世界。

叶圣陶 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近几年来,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着眼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一大部分小学生的作文形式化,比较空洞,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内容与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与创新意识。为了使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且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走向生活,让作文走向生活。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往往只停留在课堂上,即课文教学。这就难免出现沉闷、枯燥的教学模式。语文课成了并不怎么受欢迎的课。许多学生语文素质很低,说话不敢登台,怕写作文,写文章错别字连篇,更谈不上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能让我们更多地吸取经验,更多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与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世界。

上一篇:生日的温馨卡片祝福语下一篇:招标采购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