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教案上

2025-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三历史教案上(共8篇)

初三历史教案上 篇1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世界历史上、下两册。

二、背景分析依据: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初三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世界历史上、下两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不好动、不好讲、比较死板。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放出去就收不回来。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今年历史结业考试要成功的担子很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课堂及时巩固,及时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四、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辅助性教学。

五、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初三这学期的历史内容是世界史,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一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六、教学进度:

上学期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2

陈廷舜

本学年我担任初一年级4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以来,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现分几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激发兴趣,发挥潜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又通俗易懂。我在在讲授新课时尽量使用搜集到的图片资料、以及悦耳动听的音乐,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效果。我还在教学中采用讲故事、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历史课变得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进入初三后,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逐渐削弱,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考试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课上带着耳朵听,他们挺乐意的,一让他们动笔,就开始偷懒。从初一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由于历史考试主要靠背的方式,在教科书上勾划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用红笔或彩笔勾划,并注明考点的项目:如“明治维新”的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上课时,我边讲,边巡视,提醒和督促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勾划课本。

下学期末,七门学科进入都进入大复习阶段,各科作业接踵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

三、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初三世界历史的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我的办法是,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统测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再把考点逐题改编为小问答,让学生当堂训练,熟悉中考的每一个知识点。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练习一遍,同样一张小问答,我一般让学生训练三、四遍。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对考点由陌生逐渐熟悉。对于重要的章节,我则采取“重点进攻”,让学生把重要的内容识记下来,课堂上再默写。学生通过小问答题的反复训练,基础知识夯实了。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仅仅训练小问答是远远不够的。统考试卷的选择题和材料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包括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第二步就是针对统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我十分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四、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主要进行专项复习,把近三年来的全市统测题按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项进行分类,再按世界史时间段进行整理,让学生进行训练。历年统考题经常涉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这对历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没有相关资料,自己动手,上网查询、结合考纲,整理、编写“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等七个综合性专题,再配以相关的练习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日渐疲惫、松懈,学习状况大不如前。

五、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转化一个后进生谈何容易,需要老师极大的韧性。他们屡教不改,让老师头疼、甚至想到放弃,但欲罢不能。《士兵突击》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是“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面对困难挫折时,不应该轻言放弃。转化后进生要多动脑、想办法,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把握时机等。后进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他会出现动摇、反复,老师不能轻易放弃,而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每次考试后,对于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后进生交流,共同寻找考试失败的原因,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期中考试后,我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是加强基础题的训练。

六、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我平时按时参加我校的集体备课和教学反思等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能不断了解外面的前沿信息。我主动向同行们学习、请教,对历史复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进度与方法。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初三学生所用的复习资料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整理、编写的,工作量虽然很大,却很实用,而且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扎实、细致、到位,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在市统测考出优异成绩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初三上主题班会教案 篇3

1、小故事

小结:人间最美是真情,人间最真是亲情,人间最值得珍贵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人间最无私的情感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情感。

2、宣布主题班会的主题

二、深入认识

1、引入:母亲的诠释

父母给了我们世界上唯一最重要的东西——生命,同时也把无私而伟大的爱给了我们。作为子女,我们有太多太多的理由,需要感恩父母!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蜜蜂采花而去,嗡嗡的一番表白,这是感恩;葵花向着太阳,永远注视着天空,这是感恩。对有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蕴的万物之灵——人类来说,知好知歹,有恩当报何其重要!

2、进一步加深母爱的理解:讲关于一个母亲的八个谎言

第一个谎: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第二个谎:男孩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县郊农村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们补钙。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啃鱼骨头,用舌头舔鱼骨头上的肉渍。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鱼夹到母亲碗里,请母亲吃鱼。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男孩的碗里。 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 ——母亲撒的第二个谎。

第三个谎:上初中了,为了缴够男孩和哥姐的学费,当缝纫工的母亲就去居委会领些火柴盒拿回家来,晚上糊了挣点分分钱补点家用。有个冬天,男孩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躬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男孩说,母亲,睡了吧,明早您还要上班呢。母亲笑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母亲撒的第三个谎

第四个谎:高考那年,母亲请了假天天站在考点门口为参加高考的男孩助阵。时逢盛夏,烈日当头,固执的母亲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一杯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子喝了,茶亦浓,情更浓。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男孩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去请母亲喝。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母亲撒的第四个谎。

第五个谎:父亲病逝之后,母亲又当爹又当娘,靠着自己在缝纫社里那点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拉扯着几个孩子,供他们念书,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胡同路口电线杆下修表的李叔叔知道后,大事小事就找岔过来打个帮手,搬搬煤,挑挑水,送些钱粮来帮补男孩的家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左邻右舍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劝母亲再嫁,何必苦了自己。然而母亲多年来却守身如玉,始终不嫁,别人再劝,母亲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母亲撒的第五个谎。

第六个谎:男孩和她的哥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下了岗的母亲就在附近农贸市场摆了个小摊维持生活。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知道后就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母亲撒的第六个谎。

第七个谎:男孩留校任教两年,后又考取了美国一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后留在美国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待遇相当丰厚,条件好了,身在异国的男孩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老人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母亲撒的第七个谎。

第八个谎:晚年,母亲患了胃癌,住进了医院,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男孩乘飞机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了。母亲老了,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男孩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疼。——母亲撒的第八个谎。

2、诗歌朗诵

3、互动环节:你了解你的爸爸妈妈吗?(你了解你的儿子女儿吗?)

步骤:

(一)实物投影对比

(二)心灵表白:同学们现在你们有话对爸爸妈妈说吗?现在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是什么?

学生:

①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②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吗?

③你经常和爸爸妈妈聊天吗?

④上中学以来,你曾经把妈妈气得掉眼泪吗?

⑤你通常怎样向你的父母表达你的爱呢?

家长:

①你知道你的孩子的生日吗?

②你知道你孩子喜欢吃什么吗?

③你经常和你孩子聊天吗?

初三历史教案上 篇4

一、中国古代史

1、秦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所有事情都由皇帝决断;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文字(小篆)、度量衡,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开发南疆(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东,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疆。

2、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秦朝的暴政(繁重的徭役、赋税很重、刑法残酷);时间地点:公元前209年、大泽乡;领导人:陈胜、吴广;结果:最终失败;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思想,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秦的灭亡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同年,刘邦入咸阳,秦灭亡。

4、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5、文景之治

背景: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

措施:文景二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奖励农桑,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影响:百姓逐渐富裕起来,钱、粮充足,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6、汉武帝的大一统

原因: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措施: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议),设太学;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7、王莽专政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西汉灭亡,建立“新”,后被农民起义推翻。

8、东汉的建立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农民战争不断,政权名存实亡。

9、昌盛的秦汉文化

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称“蔡侯纸”;东汉的《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以来的数学成就;东汉张衡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华佗、张仲景是东汉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麻沸散”,编成“五禽戏”;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世尊他为“医圣”。

10、唐的建立

618年,隋朝灭亡;同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称为唐高祖。

11、贞观之治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背景: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吸取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吸取秦王的教训;措施:轻徭薄赋,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勤于政事,任用贤才(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虚心纳谏(魏征),完善科举制度,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社会繁荣,史称“贞观之治”。纪上半叶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阻碍

3、目的或任务: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

4、特点:①反封建性②资产阶级领导③具有长期性,曲折性。

5、结果:成功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美国建立联邦制国家;法国资产阶级共和。

比较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并归纳17-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的基本特征。

答:相同点:(1)爆发的原因相同,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而封建专制统治或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矛盾激化引起革命。(2)领导阶级和主力相同,都是资产阶级领导,主力是人民群众。(3)革命的任务相同,都要完成推翻封建统治或殖民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4)进程和结果大致相同,即革命中充满了斗争和曲折,即革命中充满了斗争和曲折,但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法国大革命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美国是以民族独立的形式表现其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三、世界范围内确立(19世纪中期)

1、推动性事件: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美国内战、日俄改革、美国 内战 背景 随着美国领土的扩张,北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在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上的矛盾不可调和。

经过 1861年南方挑起内战;1862年林肯政府通过《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战局;1865年北方胜利,内战结束。

文献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

影响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 幕府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商人、新兴地主、一些大名和武士要求改变现状。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容 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影响主义国家;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背景 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容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影响 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但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3、方式:战争或改革(是由本国的国情决定的)

典型例题:

1、比较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14、“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名言出自于

A.徐悲鸿 B.鲁迅 C.李四光 D.沈钧儒

15、《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

A.聂耳 B.冼星海 C.田汉 D.光未然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根据新课标要求,这部分题目有点难度,请你耐心仔细,做到条理清晰,争取多拿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5分,共27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01年,日本右翼的“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出一套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完全抹煞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朝鲜和东南亚各地的侵略罪行。①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3分)

②该事件发生在哪一年?(3分)

③在该事件中有多少中国人惨遭杀害?(3分)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复习巩固: 选择题

1.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3.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

A.尧的部落联盟

B.禹的部落联盟

C.蚩尤的部落联盟

D.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 4.属于我**系氏族时期的原始人类有()

①大汶口原始文化早期居民②河姆渡居民③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A.北京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

D.湖南玉蟾岩居民 6.在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父系氏族公社遗址

7.下面几项表现了我国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用火把肉烧成熟食用

B.使用陶器器皿

C.穿着麻布缝的衣服

D.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

8.下面几个时期的氏族公社居民中,不属于氏族公社时期的居民是()

A.大汶口氏族公社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二、材料分析题 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通“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篇》

阅读材料回答: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

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哪些史实?

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灭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这些内容说明唐太宗是非常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他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止乘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三、“开元盛世” 1.政治经济措施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出唐玄宗的政绩。)

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姚崇极力主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营造,重奖进谏之臣;宋璟主张放宽赋税、减轻刑罚、选拔人才、官吏称职。唐玄宗对他们重用为相,致使政治清明。

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

37、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1)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38、p102:李大钊的文章、毛泽东和董必武的回忆说明了当时的中国只有向俄国学习,走革命的道路才能改变中国现状。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些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39、p104:比较党的“一大”和“二大”确定的奋斗目标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党的 “一大 ”的奋斗目标是 在 中国实现 共产主义,“二大 ”则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重申党的最终奋斗 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同时,提出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党的奋斗目标。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情况的了解,因此能够实事求是,制定奋斗目标。

40、你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答:两大: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

两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大地出现

了新曙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41、孙中山会不会同意与共产党合作,为什么?

答:同意1)孙中山不断致力于国民革命,但最后大都失败了,迫使他寻找革命的新出路。

2)五四运动让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42、阅读教材P105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说说这所军校与其他军校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1)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

2)军事制度严明,管理制度严格,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加强对学员的革命思想教育,是一所新型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学校;(3)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对建立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起了重大作用。

43、北伐战争:

(1)“为什么要进行北伐?”

(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

(2)“北伐为什么能够取得迅猛的发展?”

(共产党人的勇猛作战和工农大众的大力支持)

(3)“北伐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初三历史教案上 篇5

Language Focus:

1. Useful expressions: be based on, as well, climb down…

Teaching Objectives:

1. Master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2.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more about Christmas Day.

Properties: Recorder

Teaching Procedures:

I. Organizing the class

1. Ask the students to get ready for class.

2. Greeting and a duty report.

II. Revision

1. Check homework.

2. Revise the dialogue of lesson 29, Read and act out the dialogue in pairs.

III. Presentation

Give the words connected with Christmas and have the students discuss the Christmas.

Then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words.

IV. Pre – reading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small groups, write down the answers and ask one of each group, to read their answers.

V. Reading

1.

A. Lesson 30

Well, how about in England? What festivals do they have?( Thanksgiving, Hallowmas, Easter and Christmas and so on.)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 Christmas)

How do they celebrate it?

B. Talk about Christmas

What day in Christmas Day?

What do people call 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 Day? (Christmas Eve)

Draw some pictures to help express the meaning.

In that night, children all over England put a stocking at the end of their beds before they go to sleep because their parents tell them that Father Christmas will come during the night. Father Christmas is very kind-hearted. Because he gives people presents. How? He lands on top of the house and climbs down the chimney into the fireplace. Then he walks quietly to the bedrooms and fill the stockings with presents. (Teach: eve, stocking, kind-hearted, chimney, fireplace.)

C. Part 1

Get th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Part 1.

D. Part 2

Read and do Workbook Ex1

E. Analyze the passage and divide it into three parts.

F. Conclusion.

The new words.

VI. Practice

Have th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together, then in groups.

Have the students retell the story of Christmas Day, make sure every student can say something about Christmas Day.

VII. Workbook

Do Exercises 2 Individually and check the answers with class.

VIII. Homework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your spending spring festival

初三历史教案上 篇6

Language Focus:

1.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waste water; Greener China; Good idea; be afraid; a member of; a book on the environment

2. some useful sentences:

How long have you been a member of Greener China?

I’ve been with Greener China for a year.

How many English words have you learned since you came here?

About one thousand.

3. The difficult points:

现在完成时(二)现在完成时用来表示过去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可以和表示过去某一时刻延续到现在的一段时间的词组连用。

瞬间动词不能和表示过去某一时刻延续到现在的一段时间的词组连用

Teaching Objectives

1. Try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lesson and read it fluently.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should be right.

2. Master the following materials as four skills.

Words: pour, waste, dirty, member, join, environment

Phrases: be afraid of sth.

Sentences: How long have you been a member of Greener China?

I’ve been with Greener China for a year.

3. Master the use of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Properties: Pictures; TV; Overhead Projector; Recorder

Teaching Procedures:

I. Organization of the class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lass

Showing aims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what they will learn in this lesson and what they will do in this class:

1. To master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2. To learn the grammar: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3. To make the similar dialogues freely.

4. To know that they shoul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II . Revision

Revise the grammar;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sk: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been there? Get the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ask several pairs to act out their dialogues.

III. Presentation

Present this dialogue:

A: Where have you been?

B: I’ve been to a paper factory.

A: What did you do there?

B: I saw the worker making paper there.

Present this dialogue with one student as an example,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practise this dialogue in pairs, and get some of them to act out the dialogue.

IV. Practice

1. Talk about the environment with the students.

2. 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environment?

Put up a picture of a paper factory on the blackboard, get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factory, for example; " This is a paper factory, it makes paper, but it also makes smoke and waste water. I found the smoke was put into the air and the waste water was put into the river near it. The river has become very dirty. Lots of fish have died.” Have the students talk in groups of four and then ask some of them to read out their report to share with the whole class.

V. Read and say

1.

A. Unit 3 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Lesson 9

The rivers are not clean now, why?

B. Part 1

Listen and do wb. Ex.1

C. Read and learn

Pour: pour some sugar into the glass

The rain is pouring down.

Waste: waste water, a waste of time

Write a story about it to …

Be afraid of …

D. Part 2

How long has Victor been in Greener China?

What has he done?

Read Dialogue 1 and answer

Teach: be a member of…

join: join the league= be a member of the league

join in the game, join in the activity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by using the words in the box

Conclude the use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瞬间动词不能和表示过去某一时刻延续到现在的一段时间的词组连用 要进行转变,如:

open--- be opened; close--- be closed; begin--- be on; finish--- be over; join---be a member of be in…; die---be dead; get up---be up; come to…----be in…; arrive atin…---be in…; reachget to…---be in…; leave---be away; sleep---be asleep; buy--- have; borrow---keep; catch a cold---have a cold

eg: I opened the door two hours ago.

The door has been open for two hours.

The meeting began an hour ago.

The meeting has been on for an hour.

VI. Write

Get the students to act as journalists, make an interview. Interview one of their friends. Ask him or her some questions about him or her and his or her family members.

For example: How long have you been in this school?

What subject have you studied?

How many friends have you made?

What’s your fathers job?

How long has he been a … ?

What has he done since … ?

Then get the students write a report, have some students read their reports to share with the whole class.

VII. Workbook

VIII. Homework

Talk something about the environment.

初三历史教案上 篇7

Language Focus:

Words: spirit, inventor, invention, pupil, build, print, track, frighten, frightened, safety, telegraph, lifetime

Phrases: try out, at the age of, rush out, New Jersey

Sentences: Thomas Edison thought that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something seemed, he could find the answer.

He said he thought more of a person who has one idea and makes it work than of a person who has a thousand ideas but doesn’t do anything about them.

Teaching Objectives: Master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about Edison. Master the Infinitive.

Properties: Recorder, pictures

Teaching Procedures:

Ⅰ. Organizing the class

Ⅱ. Revision

1.Check the homework

2.Revise the useful expression

Ⅲ. Presentation

Tell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ask them: Do you know who this boy is?

Tell the students his full name: Thomas, Alva and Edison.

He is a great inventor.

Then say: Today we’re going to read a story about this great inventor.

Ⅳ. Reading Part 1 Edison was a great inventor. He never gave up.

*try out; try out a radio; try out a new idea

*was always trying out; here use the past indefinite tense to describe something usually happened in the past

Part 2 Talk about Edison’s childhoo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find sb. to do sth.

*build…for sb.

*at the age of 12=when he was 12

*on the railways tracks

*rush out

*carry him to safety; in safety

*so… that …;

He was so frightened that he couldn’t move=He was too frightened to move.

He was so tall that he could reach it.= He was tall enough to reach it.

*open up

*lifetime; in his lifetime

Part 3 Edison liked a person who can work out his ideas.

*think a lot of= think much of

think more of …than of…

Ⅴ. Practice

Have the students the text and make them understand the text (in group, in pairs).

Let the students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useful expressions,

see if they use them freely.

Ⅵ. Discuss

Ask: 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Edison?

Have the students think over.

Then give out their answers.

Ⅶ. Workbook

Do Exercise 2 in class.

Then check with the whole class.

Ⅷ. Homework

Finish off the exercises in the workbook.

社会历史的主体政治上教案 篇8

学 科: 政 治

学 校: 广东北江中学

年 级: 高二年级

题 目: 《社会历史的主体》

姓 名: 周 招 萍

邮 编: 512026

联系电话: 13420547979

一、设计思想

1、教学理念凸现一个“新”字。依据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理论等现代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内容与教学素材的整合抓住一个“扣”字。紧扣学生的生活、时代的主题及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的融合,引导学生去感知、思考。

3、教学组织过程突出一个“动”。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与电脑互动,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相统一。

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与结构特点:本节内容主要是介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本框题共有两目组成,两目内容呈递进的关系: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材从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角度分析了该观点;第二目是在第一目的基础上得出方法论——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还比较模糊,因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2)教学重点、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学情分析

(1)认知起点:我所教的文科班学生整体素质较好,学习积极性高,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较好的分析及归纳综合的能力,对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感性及理性认识,但学生在社会历史观上还不能辩证地分析历史的发展,尚末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2)学习兴趣:班中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有了解的兴趣;也喜欢关注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有认识的兴趣;对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有参与的兴趣。

(3)学习障碍:由于“个人英雄主义的”的干扰、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健全及科学思维方法的欠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

(4)学习难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和践行。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对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正确认识和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牢固群众意识,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实例引导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顾历史上法国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及重大意义,启发学生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由此导入新课,提出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剪切视频】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报告上的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其讲话内容设计为两则材料并设计两个问题,将学生分成两大小组;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材料一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材料二 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回答:

1、“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给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本组问题并派出代表回答第一个问题。

教师点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之所以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就是因为懂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实践的主体、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及其社会地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3页“名言”“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的作用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朱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取得的成就”,并提出问题:是谁创造了这些巨大的成就?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所提问题。

——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跃居世界第四.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国财政收入3.9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7694亿元

——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0.4%和7.4%。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劳动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

上一篇:应聘面试时的自我介绍下一篇:体育兴趣小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