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篇1

黎城二中

崔增花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和逐渐深入,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典型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融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能逼真营造和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轻松地缩短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感受生活经验的存在,能寓情于景,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理激情,知行统一,实行激情、明理、明理、导行,所以它的运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而忽略教学过程,教学时也完全依赖课件,缺乏引导,这让很多课堂失去了本质。如何巧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辅助手段,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里谈谈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思品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计算机辅助品德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水的宝贵,水的来之不易,懂得节约用水这一重难点时,我通过网络收集了水的美好,水的生产过程以及我国西部缺水的大量材料,通过计算机录制声音,插入图片,设置成自动播放的形式,把“人离不开水——水的来之不易——能喝的水所占比例——缺水地方人们生活的场景——浪费水的现象”等环节,像电视一样播放给学生们看。学生们边听、边看、边感悟,终于懂得了水的宝贵,在生活中要节约用水的道理。通过多媒体,可以把教学重点、难点具体化、生活化,清晰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重点、难点。

二、应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学习的动力”,“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品德课不同于其他课,仅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不能把知识真正地植入学生的脑子里,要想让学生爱上品德课,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而现代信息技术恰恰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在教《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就可以用信息技术从网络上找到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来导入本课,既可以让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有很多有趣的动物和植物,又能让学生懂得这些可爱的动物和植物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了解动植物的兴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三、挖掘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课堂知识容量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之一,传统进行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和黑板板书,这两者速度的局限性限制了课堂信息含量,使教学出现“少、慢、差、费”的不良局面。计算机多媒体的大信息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密度和速度。例如,在讲《可持续发展》一课时,课本内容只用几副图片和几句话介绍了我国的资源现状,而通过放录像,学生了解了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极其匮乏,以及人为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有很多内容学生原先不了解,但通过录像资料鲜明生动直观地展示了祖国资源的匮乏,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祖国资源匮乏的现状,而且形成了节约、保护资源的意识。改变了学生的态度,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特征。运用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和的课件,效果很好。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把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具体感人的道德情境,展示了教学内容,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心入其情,全神贯注地进入角色,达到陶情冶性的目的。

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知识建构。

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从黑板到电脑多媒体课件,本身就是一大进步,在“教”的一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新世纪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这一步,教师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教”,而是考虑学生“怎么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学习方法,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的品德教育环境,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探索与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终生求知,主动学习的热情与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动画及视频图等进行实时处理,形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思考问题,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强化记忆,增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创造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应用现代信息可以使品德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学中有乐,乐中有得。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这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品德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然而,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品德课教学情境,使“激情——明理——导行”这一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不仅改进了教学方法,而且使课堂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用音画交融、声情并茂的手段以情激学,寓教于乐,打破了机械分割、平面运动、岸上学泳的松散结构,更注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能力,更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外的扩展和延伸,学生也在情境中大有收益,同时,也会比较有力地促进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篇2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学科都有涉及。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理论性强,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的第一个自治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地方色彩突出。基于此,教师可充分挖掘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乡土资源和时政热点,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当中,既增强了背景材料的实效性,也淡化了教学内容的抽象性,能为课堂教学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调和氛围,这种情感设计也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基础。

二、确立目标,教学内容地域化

教学目标确立的合理与否是课堂教学成败的灵魂。要实现教学目标,素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如,在讲解“地方的特色经济”一课时,为实现“特色”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天祝经济信息网和农业网上提供的资料,让学生选取特色资源作为素材,了解和掌握特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也可以选取我县的几大品牌:白牦牛方面,如“走向世界的名片———天祝白牦牛”珍稀畜种,天润公司开发的国家A级白牦牛绿色食品等;生态旅游方面,如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天祝三峡原始林,神奇的自然风景———马牙雪山和药水神泉等。这些素材可借助信息技术,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乡土化的素材和地域化的资源凸现出“地方特色”这一目标。

三、设置情境,教学内容问题化

所谓教学内容问题化,是指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既是教学活动的开端,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爱因斯坦曾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问题的设计是否具有开放和探究的价值是教学成败的根本。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教学内容问题化。

如,在讲解“环境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天祝经济信息网上提供的我县旅游胜地“石门沟”的一扇门——优质石灰石山被炸时的烟尘迷漫和炸后的残缺不全景象(图片、文字、视频、解说)来引出环境问题的内容,而后因势利导,提出“我县还有哪些环境问题”、“造成我县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理?”等等。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通过这些现实的、生动的、信息化了的知识模型,让学生透过现象探索本质,对现实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自然地培养和造就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探究化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紧密和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新课改强调的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要求“结论过程化,原理情景化”,变以前的单一教育结构为现在的多元教育结构,而探究化教学模式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如,在讲解“我国的民族关系”一课时,教师可借助我县民族地区这一特点,汇编整理15个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围绕“我县的民族关系是什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有哪些?”等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讨论,从而由点到面,总结出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并由我县是“全国自治第一县”引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学生中间少数民族居多,可以“在学校和班级生活中,我如何与各民族的同学友好相处?”这样的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归纳总结,引出我国公民如何履行民族团结义务的知识点,这样能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五、借助网络,教学活动网络化

插图教学增强小学思想品德课效果 篇3

一、講看结合,以图激情,以图明理

低年级思想品德课插图,有的是对童话、寓言的绘意,有的是生动故事情节的剪影,有的是栩栩如生的道德人物模范型,这些插图,能激起儿童情感的波澜,领略图中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启发学生从中悟出道理,运用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使学生易于认识、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爱惜粮食》一课,笔者重点指导学生观察粮食生产过程的四幅图,根据对播种、插秧、收割、加工等具体劳动场面的描述,结合平时学生见到的粮食是农民伯伯辛勤汗水换来的,力求从情感上感染学生,引起共鸣。这时向学生提问:1.粮食是谁生产出的,是怎样生产出来的?2.小明每天吃饭为什么掉饭粒,爸爸为什么批评他?听了爸爸的话,他为什么惊奇?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农民伯伯每天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地里干活,很辛苦,汗水一个劲儿地往下淌。” “小明吃饭掉饭粒,太不应该了,对不起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通过讲看结合,讨论回答问题,学生们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初步树立爱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的思想情感。

二、先看后议,以图导行

插图不仅饱含丰富的道德情感信息,而且由于插图直观形象,小学生容易模仿、接受,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强化作用。如教师教《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图,指导学生边看插图边理解图意,在学生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这几幅图画的什么?2.狒狒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它应该怎样做?3.学了这课书你明白了什么道理?4.今后你打算怎么做?通过运用形象的插画使学生从画中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学文悟理导行。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导行方法具有直观性和可模仿性,使学生看得见,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很好的作用。

在运用插图的过程中,笔者还采用了“模仿插图做一做”的方法,效果比较显著。如教《国旗国旗我爱你》一课时,随着看图时讨论,激情明理,还进行了尊敬国旗,向国旗敬礼,在国旗下的讲话等的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主图,看图中的小朋友使怎样向国旗敬礼的:少先队员是怎样做的,不是队员的小朋友又是怎样做的?结合插图指导行为。然后播放国歌,指导学生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模仿插图中小朋友的做法和向国旗敬礼。结果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做得很规范,同时道德意识得到巩固深化。

三、化整为零,变静为动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运用插图激情、明理、导行之外,笔者还抓住插图的特点,化整为零,变静为动,以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即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把插画分解开,变静态为动态。在讲授新课时,采用边教学边出示插图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明理的目的,使学生获得的道德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如上《保持环境卫生》一课时,教师先结合课文插图使学生明理,在导行过程中,提出下面问题:学习这课后,我们应该怎样保持环境卫生?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出示分解的挂图,先出示背景(人物单独剪贴)在巩固每一个教学要点时,再现人物,把具体怎样做一幅一幅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动态的人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明白了保持环境卫生的具体做法,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增强了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教学 篇4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使当下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改革,信息技术在学校思想品德教学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也给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强化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突出思想品德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地方,我们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其中德放在第一位,教育首先要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应该说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很重要,所以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工作的保障。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一般形式单一,要么是板着面孔教训人,要么是开会作报告讲大道理,要么是课堂上说教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效果不是很好。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学校教育也随之发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也更加形式多样丰富,无论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教育内容,还是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下面就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教学,谈谈我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信息技术课中的思想品德教学

有人认为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领导、政教部门或班主任的事,与学科的教学关系不大,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无论哪门学科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思想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材中思想品德相关的内容,进行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还必须让学生具有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这一单元时,有关教学内容本身就属于学校思想品德的范畴,在讲到“计算机病毒基础知识及其防治”时,学生认识到病毒和黑客对计算机的危害,从而教育学生不传播计算机病毒与不健康的内容,在学习“做一个文明的小网民”内容时,通过用图片视频动画的等的方式展示一些网络成瘾例子,以及QQ、微博欺骗信息的各种案例,帮助学生构建抵御网络的负面影响,识别网络陷阱,不沉迷于网络,不非法窃取他人的信息,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正确上网、文明上网和注意网络安全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

(二)利用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选题,进行思想政治渗透

在信息技术课中除了网络信息安全这方面内容直接属于信息道德教育外,信息技术其他的教学内容也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利用任务选题或主题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渗透教学,教师选取一些有思想政治意义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想政治的渗透。

比如,在学习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或者学习网页制作作品时,可以选取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主题,如“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健儿的风采”,“禁毒宣传周海报”“雷锋活动月宣传小报”等。这些人物、事件和事物都是很好的思想政治素材,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完成作品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政治渗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思想政治渗透

无论哪门学科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都不能忽视。“德育为先”在任何时候、任何学科都适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为各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高效方法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对思想品德教学渗透也更加有效。如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文科科目,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思想品德教学范畴,其中有很多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如果用单一的说教形式,显得枯燥和乏味,教学效果很一般。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实现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要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思想品德课中的很多案例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动画等展示分析,如毒品教育、法制教育等。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课堂更加精彩,学生更加乐学爱学。

三、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而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更有实效和魅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模式与手段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模式可能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和手段更有吸引力,思想政治内容可以用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展示和辅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思想品德教学内容。

例如,主题班会课,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班会课形式,引入信息技术的方式,教师尽量少用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搜索与展示生动丰富的图文资料、视频短片和丰富网络资源,这样的主题班会,使主题班会课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又如,在政教处处理学生违纪方面,传统的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批评说教,责成学生写检讨书等,这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学生往往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深处反而会起逆反心理,效果不佳,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这一模式,可以针对学生违纪的情况下载一些正面和反面的视频教材,让学生观看,因为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内容对信息的表现力强,使学生给以感染,从内心深处认识自己的错误。另外,对于一些知识性和普及性的教育内容,如《防震防火安全》《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视频或电影结合讲座的形式,以达到更佳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思想品德教学的主阵地

信息化和网络德育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教学的一大亮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将学校德育管理提升为信息化管理,构建学校德育信息系统平台开展网络思想品德教学。如学生个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管理学生的操行、奖惩情况、期末评语等电子信息。在校园网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及时发布各类活动信息和校园思想政治新闻动态,如国旗下的讲话、军训、德育基地体验活动等。建立思想品德教学信息资源库,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网络实践场地,建立论坛、贴吧、QQ、微博等发布信息,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拓展交流途径,可以允许学生用昵称发表言论,学生更能够讲真话,通过留言、评论和跟贴等,教师更能够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跟踪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网络的心理辅导交流可以不用真实姓名,可以大胆地吐露内心的感受,师生能够单独交流,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网络使学生、教师、家长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与移动公司合作开通的“校信通”给思想品德教学管理带来了方便,其中的各项功能都是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进行信息化规范化的管理,家校短信功能更加实现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快捷沟通,为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管理带来了高效方便与安全。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形式的教育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黑板报已经不用,取代的是用电脑打印的精美的喷画宣传栏,标语、宣传语、通知通告、贵宾欢迎词、节日贺词等已经用亮丽的LED电子显示屏显示。高科技、信息化的宣传更加快捷更加丰富多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展览厅、体育馆、公共电视台在课余时间开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道德认识。

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将不断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注入新的活力。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篇5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学作了如此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可见信息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审美能力等的艰巨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单一呈现方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个性化,使课堂教学变的活起来,变得更加生动和高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进行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由于农村孩子生活范围小,知道的知识少,对于一些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先熟悉钻研教材,然后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各种各样,文本的、视频的,一课有好多种,而且资料非常多。教师可以选取能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源,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在课堂上教师一边进行讲解,一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做既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们获取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口、耳、舌、鼻等)将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人体,特别是眼、耳、脑的学习功能,增加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需要教师、学生配合来完成。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多媒体呈现文字、图片等素材,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因此, 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 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制作或选用恰当的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月球之谜》一课时,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月球吗?月球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月球就像一个大圆球,有的说月球就像一个大黑球„„于是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月球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学习《检阅》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检阅仪式的盛大与庄严。我利用远程教育中的课件,让学生欣赏我们国家国庆检阅的视频录像。影片展示的图像、声响效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感受到了检阅仪式的庄严和神圣,为学习《检阅》这篇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特别是对“盛大”“隆重”、“人山人海”这些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多媒体的运用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启发了学生情感的投入,达到了求知和愉情的双丰收,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一部优秀的教学影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这些正面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学《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篇课文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的相关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在极其危险的环境里,在一片片废墟里救援队员不顾个人安危,认真地寻找每一名可能生还的生命,他们出色的完成救援任务,为自己赢得了国际赞誉,为我们的祖国赢得了荣誉。学生被视频中救援队员的勇敢、敬业、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深感染着。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反应非常激烈,连平时不爱听讲、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且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进学习效率。

教育教学信息的利用可以有效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刺激强度和频度,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空洞的“说教式”上课所不能企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有些地方是“妙不可言”。这时,单纯凭借语言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师可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多媒体传授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海底的世界五彩缤纷,十分壮观。课文中描

写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的鱼,农村的学生没有见过,单凭想象是很难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的。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教师说破嘴皮也无济于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海底世界的视频一放,学生一看一下就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描写得准确而又生动,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物产丰富,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多媒体能刺激学生感官,超越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这么多的优势使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大有用武之地。

4、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多次适时地用网上下载的课文录音替代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观察课文中描写的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朗读课文做到有感而发,学生的朗读感情真挚,字正腔圆。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利用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课文图片和课文中的文字,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那么美,那么迷人。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就理解的深入而透彻。

5、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 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 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引发争论, 打开学生思路,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 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 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 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 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 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 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 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 难点突破了。电化教学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三、有效运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的生动的情境。在指导学生写“寻找春天”时,学生到大自然观察了春天以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话导入:“同学们,春天已向我们悄悄地走来了,她生机勃勃,清新可爱,你们瞧见了吗?” 学生都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看到了春天的变化,但是学生们眼中的春天并不美。老师问:“你们还想看看吗?”“想!”老师一按键,屏幕上显示出各地春天的美景。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陶醉在其中。“呀!怎么有这么多漂亮的地方呀?”“真美呀!”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种你最喜爱的景色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描述的最美。”鲜明生动、五彩缤纷的画面,把春天的美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会说就会写,这也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学习完了,并不代表这一课的学习任务就完成了。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农村条件有限,学生生活中感受不到课文中描写的内容,学生更不能上网查找资料。在一篇课文讲完后,我利用网络查找了课外补充材料,打印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让学生阅读欣赏。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为了更好的理解人们为什么给燕子发专列,培养学生保护鸟类与鸟类和谐相处的意识,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

1、继续搜集有关鸟类的信息,举行“鸟类知识知多少”的宣传活动。

2、写一些保护动物的标语。

3、画一幅展现燕子风采的图画。

4、创作保护动物的文章、诗歌。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对网络世界是极其感兴趣的,而网络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如何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篇6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只是简单的运用了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比较单调的教学媒体,如今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已经充分的融入进了音乐教学中,它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倍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快。使音乐教学魅力无限,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1、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好的音乐课,课堂导入在教学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他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增长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之中,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播放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和一些抗日英雄的视频录像。通过鲜活生动的画面,使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入歌曲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欣赏音乐故事,激发学生情感。

在徐缓的音乐声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英雄王二小的图片并播放《抗日英雄王二小》的动画故事片,通过图、影等信息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器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了不仅了解了王二小的英雄故事,理解歌曲内容。同时由此来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学生的议论,从而引入本课内容,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这一环节教学旨在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学生熟悉了本课歌曲后,运用多媒体出示王二小放哨图片和王二小纪念碑,我对学生说:王二小就这样一边放牛、一边放哨,勇敢、机智地把敌人带进了我军的包围圈,结果被敌人杀害了,后来,人们在他牺牲的地方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如果让你在这碑上写几个字,你打算写什么呢?由于多媒体的声情同步、形声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受到了情感的震撼,再加之前面情感的铺垫,学生情动辞发,各抒己见,言语中充满了对英雄的敬慕。从而,拓展了歌曲的外延,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受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篇7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 学生的“学”围绕教师的“教”。久而久之, 学生的独立性不断丧失。长期以来, 我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与同类学校之间的差距较大 (见表1) , 具体表现是:教师厌教, 学生厌学。如何改变现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研学后教”是广州市番禺区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试验, 它体现了“研”“学”“教”的有机统一。“研”是前提, “学”是基础, “教”是保障。“研”“学”“教”三位一体,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所谓“研学后教”, 是在利用“研学案”的基础上, 有机融合自主、合作与探究三种学习方式,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

“研学后教”的核心是“研学案”的编制与使用。“研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个性特征, 为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编制的方案。“研学案”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力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研学案”强调学习内容的结构化、问题化和层次化, 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 并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研学案”旨在将教师的“研教”与学生的“研学”相结合, 在强调教师“研教”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研学”, 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

二、利用“研学案”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益的实施原则及有效策略

1. 编写“研学案”的原则

(1) 结合思想品德教材

思想品德教材是核心教学材料。学校要根据一定社会 (或阶段) 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 并形成良好的思想与品德。因此, “研学案”必须源于教材, 重点把握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2) 结合学生实际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地域、背景和个性等方面的差异, 且学生的受教育基础、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 因此, “研学案”的编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 结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 是编写教材与考试、考核的基本依据,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与要求。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它倡导“合作、自主和探究”的学习。因此, “研学案”内容的编写要符合《课程标准》。此外, 《课程标准》为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对学科的性质、理念和设计有合理的考量, 对学科的目标、内容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规范表述,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特征和学习需求。

(4) 结合思想品德评价标准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以下简称《思想品德评价标准》) 在改善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实践中发挥三方面的基本作用:首先, 它能引导教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其次, 它可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 它力求引导教师和教学评价人员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学业评价。

2. 思想品德课“研学案”的实施策略

(1) 制定学习目标

思想品德课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分析课标, 吃透教材, 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目标;二是目标要明确、具体、科学和具有可操作;三是围绕学生进行设计。例如在教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时, 我将学习目标表述为三方面。其一, 熟记民族精神的内涵, 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团结互助、战胜困难的不竭之源。其二, 列举我国近年来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举措。其三,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 举例谈谈青少年应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2) 预习与梳理

“预习与梳理”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 即让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内、轻松的环境中对授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换句话说, 就是学生通过课堂的教材阅读与相关知识的学习, 能找出重点和难点, 从而在“研学案”教学中消化与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

(3) 师生共同探究

“师生共同探究”是“研学案”编制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环节主要包括多维探究、学生合作讨论与共做结构导图等方面。旨在以“学生之脑、学生之口、学生之手”将所学内容转化为结构导图, 使学生将知识的整体逻辑结构记在脑海中, 从而逐步形成构建知识框架的意识。

“师生共同探究”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 分组合作, 讨论释疑。学科小组长明确分工, 安排探究成果的记录、整理与展示。学生把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拿出来与组内成员交流。第二步, 班内交流, 组组合作。将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交到全班, 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 准确把握各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第三步, 教师点拨, 有效拓展。教师在学生争论之际, 及时点拨、启发和追问, 使问题迎刃而解。然后, 教师针对关键问题进行有效拓展, 帮助学生总结方法、掌握规律。

(4) 巩固与提升

“巩固与提升”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 即通过深化与提升, 强化学生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能力, 从而达到“一学就会、一做就知、知而践行”的效果, 最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内化和掌握。这部分“研学案”的编写要加强“变试训练”的设计, 做到举一反三。同时, 要注意把握题目的难度, 引导学生用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进程, 严格进行限时训练, 以拓展学生思维, 达到“巩固与提升”的效果。

(5) 学习与反思

“学习与反思”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所用方法进行主动回悟, 建立本堂课的知识框架图, 从而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与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让教师的“导学”变为学生的“研学”,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思想品德课实施“研学案”教学的实践效果

1. 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课堂效率

“研学案”教学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可有效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在学习过程中, “研学案”教学可有效检测评价、板演展示, 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 实施“研学案”教学能把学习内容问题化, 把课堂的“学”和“做”有机结合, 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与复习任务。可见, “研学案”教学能有效扩充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效率。

2. 提高学生成绩, 有助学生发展

“研学案”教学主题突出、主旨明确, 令课堂教学具有高度、效度、精度、密度与速度,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例如2011学年, 通过比较我校初三政治中考成绩 (见表2) , 便知“研学案”教学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积极意义。采用“研学案”教学的实验班的成绩超过同类学校2分多, 未采用“研学案”教学的常规班比同类学校少5分以上。可见, “研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3. 开发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学案”教学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积极互动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研学案”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通过实验班学生与常规班学生的各项素质的对比 (见表3) 可知, “研学案”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篇8

多媒体技术思想品德教学应用一、前言

随着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采用音频、视频等形式表现教材难点和重点,整合信息资源,有效扩宽学生知识面,可见,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知识水平有限,难以理解一些较为抽象深奧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积极性受挫,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感受高尚行为和品德的熏陶,以此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多媒体技术具较强的感染力,且生动形象,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将教材中的理论直观的表达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属于德育教育,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思品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优势。通过直观的表达方式,向学生展现教材内容,从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使教学方法多元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具备信息合成、组织、存储、获取等功能,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综合控制和处理多媒体信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需求,利用多媒体信息可以进行信息重组、节点修改、以及节点增删。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客观实例及时事材料相结合,通过图文并茂的演示向学生展示教材真实情景,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上,获取思想政治课知识。例如,在学习我国基本国情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录像片,向学生讲述我国成立新中国以来的成就,及社会主义的实质意义,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的生活生平变化,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课文内容对学习重点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课文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

三、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方法

1.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进行初中思想道德教育时,采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首先,多媒体教学对初中生来说,比较新颖,而思品课内容往往比较枯燥,大多数都是理论性的知识,教师若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案,一味地讲述理论、抽象的知识,学生极易感到厌倦,若是采用多媒体技术则大不相同,教师将教材内容制作成电脑课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放映,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之下,教师将教学重点内容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将抽象的知识理论,一瞬间变得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并且多媒体技术放映出来的画面和声音,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由于初中思想品德主要向学生初步讲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本知识和进行基本国情的教育,学生首次接触这类知识难免会产生很多疑问,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可以和学生一起通过多媒体放映的画面或是视频进行学习,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难点疑点,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实现了素质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多媒体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可一味否认学生的思想,尤其是当学生的思想和教材产生差异时,教师应循循善诱,让学生从网上找些资料,和老师一起交流探讨,一方面,不但可帮助学者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还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重新认识教材中的内容,并改变对教师以往的看法,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从而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直以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很少有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学生都是被动的角色,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上,这样不但可提高学习效率,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为中心,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受到刺激,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等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思想品德学习作为智力提升的主要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觉悟性,从而使学生踊跃的参与到课堂当中。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分配小组的方式,让学生相互探讨。例如,在学习《如何实现小康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划分,并提示学生从人们生活各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小康社会,必要时可进行调查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就可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敢于提问,敢于探究,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教材上的内容都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补充,而且所补充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单纯地向学生介绍教材的知识内容,另外一个重点内容是对教材进行补充。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都会将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同时,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会在其中穿插补充与知识点相关的一些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尤其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当中,有些知识点很难用语言进行表达,就算表达出来,很多学生也不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采用多媒体设计成的文图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通过图片来对知识内容进行理解,这样就比较容易掌握教材当中抽象的内容。多媒体教学中追求充分映衬,这就需要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采用现代技术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转变为多媒体形式,最常见的有视频、投影等,将教材中的内容以视频或是图片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动静相结合,使整个课堂富有活力。学生的器官都受到刺激,学生会不由自主的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充分的发挥想象、主动思考,对教材中的内容和课堂上教师所补充的内容进行透彻的了解。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是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之一,这一点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巩固了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思想品德是初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科目,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只有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将教学模式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1(12):123-124.

[2]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课程整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5(03):98.

[3]刘海艳.试谈多媒体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6(08):85-87.

[4]徐福荫,袁锐锷.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88-90.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篇9

建湖县沿河初级中学顾祥中

内容提要: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讨厌的课程之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方法是在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做到:

一、以情激学;

二、以情明理;

三、以情导行。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情感激学明理导行

正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比较厌学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品德课偏重于说教,而初中学生正是成长过程中逆反心理最严重的时期,最讨厌老师家长的说教。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很多尝试,其中,在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一般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的做法是:

一、以情激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 有一定差距。其二,近年来,由于中考思想品德成绩在中考中分值一直下降,学生实际的思想导致学生轻视思想品德课。有些思想品德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1-

“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交差应付,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自然也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但终究还是“一定要把思想品德课教好”的意识战胜了我。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我首先运用了“以情激学法”。

⒈情感投资,以爱结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班级,对孩子们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作游戏、侃大山、说故事。看到班上的同学生病了,我二话不说,背起她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我将学生安排好输液后再立即给家长打电话通知他们来。当有外班的同学闯到我们班生事后,我立即联系该生的班主任,一道处理,事情很快得到圆满解决。这些很快赢得了学生的敬意和信任,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也愿对我说,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遇到了为难的事想给我述说。我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⒉真情实话,以情诱学。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我问了几个他们关心和好奇的问题。一是大家是否觉得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我们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变得越来越别拗,不好意思?二是大家和原本没有隔阂的父母变得生疏了些,容易和父母发生争吵?三是大家对异性同学产生了好奇心,想了解对方又十分的害羞?学生听完之后,很多同学马上说就是这样的,你怎么知道的?一双双惊讶的眼睛望着我,着急的想要知道答案。我望着孩子们天真的眼神,告诉他们只要认真的学习思想品德课啊,就能从中找到答案。于是,学生就有了好奇,想要试验老师的话。而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让他们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二、以情明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⒈语言含情,讲活知识。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妈妈对子女的关怀时,我富有感情的为学生朗读了《游子吟》,并逐句讲解,同学们听完后都想起每天妈妈在临行前唠叨出门时要多加点衣服,骑车要小心等场面。当我问他们听完这首小诗有什么感想或想起了什么场面时,学生纷纷有感而发,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更能体会到父母唠叨中包含的关爱和提醒。

⒉故事渗情,吸引学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形象化。如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讲徐洪刚为了保护受辱妇女,赤手空拳同四个持刀歹徒博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着流出的肠子追歹徒达五十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象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

⒊教具育情,形情交融。为了增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我在举例时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故事就在触手可摸得身旁。比如,在讲哪些行为是尊重老师的行为,哪些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时,我列举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明在快上课时看见老师提着一块小黑板正走向教室,于是主动跑上去帮老师提到教室。上课时,小明听了一会儿课就开始讲小话,不时,还去扯前面女生的头发。下课后,小明

又和几个同学聊起数学老师,他说我们的数学老师一天到晚总绷着脸,又黑,不如就叫“黑板”!他的话引得周围的同学哄堂大笑。我让学生从中去分辨哪些行为是尊重老师,哪些是不尊重的?既能让学生明理,更能在故事中回归生活,知道在生活中如何与老师和睦相处。

三、以情导行

思想品德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因此,我竭力以情感化,导之以行。

⒈教师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常言到:身教重于言教。如讲“关心他人”时,我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一般,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主动当他们入团介绍人;学习上耐心辅导;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在他们烦恼时,耐心听他们的诉说。讲“热爱劳动”,在学校大扫除中,我不怕脏累干在前。发现教室有垃圾马上拾起放在垃圾桶里,讲台脏了,立马擦干净。从我的行动中,同学们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⒉以情启思,明理践行。如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我列举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并引导学生们讨论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我又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教室立即静下来。一会儿,有个别同学说出了父母生日,但语气还不大肯定。我叹息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我启发大家:“想一想,怎样报答父母生养之恩?不要口头,而是要行动,一星期后向我汇报。”结果没过三天,就有不少同学对我讲了他们如何帮助妈妈刷锅碗、洗衣服,给妈妈做生日卡,还有的叙说怎样跟爸爸去买煤,累得满头大汗把煤拉回家的事。

⒊严中有情,端正学风。动之以情,不是对学生错误的一味迁让,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正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批评的艺术

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一次,有两个出名的捣蛋学生,在课堂上扮猴相、出怪调,课后被叫到办公室。我对他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帮助他们挖根源,分析危害,使他们明白“严是爱、纵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的道理。他们终于认真地检查了错误。从此,二人改掉了坏毛病,还争着为班集体做好事。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篇10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三实验小学 杨瑞玲

德育是素质教育之魂、之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过这样一句话:“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足见德育的重要性。2005年,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工作的谈话》中就指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定放松不得。”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学校、家庭、社会已基本得到了普及,做为学校工作重中之重的德育工作,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纠你改,我放你空”的传统德育工作状况,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德育管理

德育管理是一项很繁复的工作,管理者需要做很多全面、细致的工作,而利用信息技术却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各项工作初始的安排、布署中,在工作过程中的评比、检索中,在各种阶段性的汇总、归档中,信息技术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学生的学籍、教师的档案、学校各项工作的资料等都可以利用档案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如学生的学籍管理软件,一般都具备学生的成绩管理、奖惩记录、评语管理等学

生各项资料的管理功能,甚至可以上传学生的电子照片,且易于检索,学校或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能一目了然,管理起来非常地方便、快捷,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德育管理工作得到高度优化。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家校合作

德育工作不能单靠学校的力量,更不能只靠老师的力量,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全力配合,需要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如果家庭的德育教育与学校的德育教育脱节,仅靠学校的一厢情愿,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是付之东流。我们经常说身教重于言教,而现在有的家长不仅“少言教”,更“轻身教”,而且我们常常会感觉到: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是规范教育,而在家庭接受的是实惠教育②

①。如何正确引导家长、取得家长的大力配合,充分发挥家庭在学生德育方面的作用,同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是通过“家访”,达到与家庭的沟通和交流,但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使许多老师和家长很难找到沟通的时间。后来许多老师采取了电话联系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在信息容量和传达信息的准确性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更多一些交流的方式:现在许多学校都和通讯公司合作开通了校讯通、教育直通车等,以便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手机、手机对手机收发短信的方式达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及时沟通;学校或教师可以通过QQ、MSN

或网易泡泡与学生和家长联系;此外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网络博客等方式和平台进行交流。这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沟通更及时,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形成学校、家庭的德育合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三、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德育氛围

如今,网络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时代的到来已是大势所趋、避无可避。信息技术不仅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也应该进一步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德育工作也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为学校在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化教育保驾护航。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上网,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家里也能上网,学校要发挥校园网在德育工作中的政治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加大网络道德文明意识的宣传和引导,向学生提供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网站地址,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搜索恰当的网上资源,浏览网上名人轶事,设计本班的班训、口号及个人名片,设计板报、壁报、画廊、橱窗、宣传栏,上传自己的校园广播稿件到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参与各层次道德标兵的评选投票……做到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人人参与德育,人人重视德育的德育氛围。

四、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德育手段

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无视教育环境和主体的变化,一味 ④

地说教,再就是看看图片,编排一些简单的小节目让学生表演,手段落后,方法陈旧,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已无法遏制学生道德素质的下降和滑坡,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德育工作需要,引进信息技术的德育手段已迫在眉睫,大势所趋。比如在组织班会、队会、毕业典礼时引进信息技术手段,配合内容,播放适当的视频、音乐、动画,展示适当的场景、图片,这样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使学生身临其境,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又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效果。再比如召开家长会、举行家长学校讲座时,传统的家长会是把家长集中到一个相对宽敞一些的场所,或者分别集中到自家孩子的教室,由相关人员语重心长地大讲一通,家长能听到多少,能听进去多少,能记住多少,能理解多少,回去能践行多少,却不得而知。而引进信息技术手段,或全校集中,或分班集中,通过播放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边播放,边讲解,边交流,既直观又生动,使枯燥的讲解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必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更是我们正在努力和一直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发挥信息技术课在丰富德育手段上的优势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和研究的问题。手段的丰富与进步,势必会大大提高德育水平,促进德育效果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校园网站德育功能

校园网站的建立使学校德育又增添了一个新的阵地,只

要网站内容适当,学生对本学校的网站势必会比对其它网站的更关注,而正是利用这一点,在网站上开设诸如“知心姐姐”、“师生风采”、“名人故事”、“时势动态”、“校园心声”、“班级风貌”、“少先队园地”等栏目,让学生通过登录学校网站,了解学校的动态和发展,对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接受正面的教育和启迪。还可以尝试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工具,打破学生的班际界限,组织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班会课即网络班会课,利用网络在时空上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校园网站走进“校园交流室”,在相对灵活一些的班会课的时间段,实现班班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包括家长在内的“主题交流”。使大家在同一时间段里,在同一平台上,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网络班会是对班会形式的一种创新和拓展,一定会深受学生喜爱,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和更广泛的交流与互动。

总之,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机遇与平台,为德育工作水平和效果的提高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要把握机会,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①《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年第4期 ②《家庭教育导读》2007年5期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篇11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提出未来的教育将是人脑+电脑+网络,要求“以人机之结合,集智慧之大成”。在信息化时代里,在课改背景下,我们要与时俱进,倡导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突破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传统的说教性和呆板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的整合,注入激情,激发兴趣,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像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妙导入,开端激趣

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进行巧妙导入开端,能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情绪,激发他们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可以陶冶情操,催人奋进。

如:教授八年级下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一课时,课的伊始我播放了歌曲《走进新时代》的Flash,一开始教室里安静极了,而后有的同学开始小声地跟着吟唱,再后来是全班同学一起唱。歌曲播放完之后,我不失时机地提问“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三句歌词各有什么含义。这种视听结合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在课堂中注入时尚元素

明星是时尚的代言人,明星效应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毋庸置疑。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不能低估。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在课堂中注入时尚元素。如在八年级下册“传承民族精神”的教学中,我用多媒体播放刘翔在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夺冠镜头,并打出记者采访刘翔时的话语的字幕“谁说黄种人进不了前八……我要证明给他们看,我是奥运会冠军……”学生看完片子后我让他们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从刘翔的言行上体现了奥运健儿的什么精神?谈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上怎样发扬这种精神?因为刘翔是他们大多数人心中的偶像,所以讨论异常活跃,收到了良好效果=很快他们得出了答案:体现了奥运健儿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学习上要刻苦钻研、不怕困难、谦虚谨慎;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

(三)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和呆板性等特点,如果空洞说教,教学将枯燥无味,而采用电教媒体,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将抽象的知识原理以具体化、形象化、动感化展现给学生,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八荣八耻”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漫画:

同学们一下就领悟了漫画的含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这比抽象的说教讲授显得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

(一)巧设疑问,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观察力和想像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提供色彩鲜艳、音色悦耳、画面活泼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如在学习“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内容时我先播放“1999年美国炸毁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录像。然后向学生提问:你有何感想?你知道我们党和政府是采取

怎样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的吗?(落后就挨打;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精神能力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新鲜的信息资源,使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究和设想,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加强。

三、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自主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我们要将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机整合,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

(一)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敢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知、所想。

1课前“新闻评说”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学好思想品德课的有效途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为此我把课前“新闻评说”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做好“新闻评说”,每位学生会主动去关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重点栏目,会去浏览相关的新闻网站,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并加以整理和思考。

同时我会把一些精彩节目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上与他们一同分析、探讨,还鼓励学生在网上与网友讨论相关问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所需资料,或以某个专题为核心制作电子小报,并在班上展示,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2课后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课追求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特点,教学上要回归教材,更重要的是回归学生生活,因为思想和品德的锤炼是蕴含于生活之中。课后实践探究活动是学生最乐于参与教学的其中环节之一,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张扬其个性,突出其主体性。

如在学习“世界在我心中”后,我让学生分为六组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我国在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下节课分组汇报。各组接到任务后,马上布置任务,各施其责,各显神通。通过各种网站各种途径搜集相关信息,并以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课件方式进行精彩的汇报,许多课件比老师的还要精美。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提示和辅助,更多的是学生自主的互动和探讨。

(二)资源共享,交互发展

网络教学使传统课堂的师生交互发展到网上的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三位立体的交互模式,人机、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了交叉网状的交流渠道,实现多方互动。在讲到每个民族都有灿烂文化时,我为学生提供了网址http://www.e56.com.cn,让他们通过人机交互了解各民族的灿烂文化。

鼓励学生把学习反思、学习疑问、学习经验设计成网页,通过校园网的政治组栏目向全校展示交流,体现强劲的交互功能及资源共享的特点。同时我们还建立各班政治网页和公共邮箱,以此为平台共同享受丰富的信息资源,共同探讨热门的话题,共同交流成功的经验。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突出学生主体性,但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初中学生的自制力和明辨是非能力不强,教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要注意对各环节的引导和调控。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性和科学性上实施随机调控。

(二)教学资源的利用要根据教学需要而定

网络技术不等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也不是唯一和最好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资源的利用,教学资源的利用要根据教学需要而定,新闻报纸、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有时是最直接且有效的途径和资源。

(三)信息资源不仅要量大而且要精

勿庸质疑,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教学信息比传统手段更为丰富,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在实践中有些学生把在互联网得到的大量素材性资源简单罗列在一起,整个资源无层次、无系统,同时,一些垃圾信息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建立好“防火墙”,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

上一篇:消防备案变更申请报告下一篇:我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