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精选5篇)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篇1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起源于皮亚杰对西方哲学传统中的知识论的不满。皮亚杰强调,认识是一种适应性活动。这就是说,我们要把知识看做是一种概念和行动纲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因此,他们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皮亚杰理论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四个大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1.5或2岁,相当于婴儿期;前怂憬锥危?—6或7岁,相当于学前期;具体运算阶段,6或7岁—11或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即小学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或12岁—14或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即初中阶段。每一阶段有其自己的整体结构和行为模式,构成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特征。

一、从幼儿的兴趣入手,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

幼儿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保护、培养、巩固和增强学习的兴趣。幼儿对教师安排的活动不感兴趣,就不会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经验.久而久之甚至会丧失宝贵的好奇心和学习的能动性。

了解幼儿的想法,知道他们想要学什么。教师需要从幼儿的角度去发现兴趣点,并考虑到不同幼儿对知识的需求。举例来说,在以“衣服”为主题的活动中,他们特别想知道衣服上面彩色的花纹、图案和标志是怎么印上去的。当想到衣服是在工厂加工里时,孩子们就提出自己到工厂里去寻找答案。教师同意了孩子们的要求。并组织了一部分孩子去参观,当孩子们看到时都非常惊讶,都抢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由于教师尊重并接受了孩子们的想法,孩子们在活动中就会表现得非常积极活跃,对知识和经验的自我建构往往也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设置生活情景,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各种实际操作。给幼儿设置一些各种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情景,如“如门被反锁了该怎么办”,“牛奶倒洒在地上该怎么做”,“和伙伴发生争执该怎么办”等,这些问题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促进幼儿积极思考。

二、建构主义理论十分重视幼儿自主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探究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幼儿正是通过他们自发的探究活动。不断形成和加深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提供探究的内容,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限制,幼儿的探究具有不随意性,注意力也很难长时间稳定,这要求教师对幼儿探究的内容进行精心安排和准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幼儿熟悉的,又是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从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入手,使孩子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保持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在“沉沉浮浮”的主题活动中,为幼儿提供重量不一的实物让幼儿动手操作,通过尝试。幼儿逐渐认识到重的东西会沉下去。轻的东西会浮起来。这时又提供海绵和泡沫塑料迁幼儿再次尝试,通过观察,幼儿提出了“轻的东西为什么也沉下去了”的问题,探究的热情被大大激发。这样的探究活动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使幼儿感受到这些内容对自己的意义,发现周围世界的神奇。

提供探究的方法,培养幼儿解决同题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无论幼儿的办法是对还是错,他们探究的过程都比结果更重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尽管儿童自发的探究中存在许多错误的推理过程和概念,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也较为粗糙,但这种探究形成的原始观念却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幼儿所感知到的关于身边世界的许多现象,因此,这些原始观念对幼儿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尝试解决问题,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来检验、得出结论。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帮助幼儿解答疑问。而应创设机会,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三、建构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主动发展的,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着自身内部知识的结构。因此,在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中要突出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环境的操作、探索、控制作用,这样幼儿才能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实现自我建构和自主发展。

教师应该协助幼儿进行积极的意义的建构,帮助幼儿理解和学习新的经验。这要求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营造一种安全、平等的环境,这样幼儿才能自然、真实地表现自己。比如,比赛说危险的例子,讲一讲自己的危险经历,和教师、同伴一起进行危险的模拟表演等等,幼儿在增长了见识的同时,体验到与同伴交流合作的快乐。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篇2

关键词:皮亚杰理论,科学活动,物理经验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让儿童在动手操作中独立建构知识,因为儿童的智慧来源于动作,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为儿童提供实物,鼓励儿童自我操作、自我探索。不要急于教给儿童什么,特别要尊重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观察、纪录、对话、共建等,鼓励和创造反思性教学实践。

结合皮亚杰的结构理论,我在小班的科学活动《好朋友夹心饼干》的组织中为幼儿提供喜欢的、适宜的教具和操作材料,帮助幼儿主动高效地探究学习。本次活动中,我选用了幼儿生活中喜欢的饼干,通过多种方式的操作,调动幼儿全身各种感觉器官,视,听,触,动等多种感觉协调配合,实现多通道参与,“看一看、说一说、闻一闻、做一做、尝一尝”,在体验操作的过程中有效促进幼儿的整合性感觉、整合性理解的形成,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班幼儿凡事爱观察,好发问,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通过对孩子们的观察,我发现小朋友在吃饼干的时候喜欢相互的比大比小。我就收集了多种形状、大小、颜色、口味的饼干,创设情境———小熊开了一家“饼干商店”邀请我们去品尝、制作,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认识饼干的颜色、形状,并获得对图形的初步概念,运用味觉、嗅觉进一步认识饼干的气味和味道,并通过形象而富有童趣的语言,讲解饼干的制作方法,配以简短的儿歌,边念儿歌边制作夹心饼干,体会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乐趣。孩子们在感兴趣的游戏中自然地学习了数学知识,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感知、操作,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在活动的组织中,既要注意设置情景,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又重视引导和鼓励幼儿去大胆尝试获取经验,让幼儿主动的活动,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突出了设计的实用性原则、生活化原则、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科学活动《好朋友夹心饼干》中设定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为:

1.感知饼干的不同形状、颜色、味道,获得对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初步概念。(重点)

2.能用不同酱料自制夹心饼干。(难点)

3.体会与朋友一起品尝饼干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依据皮亚杰的理论,皮亚杰认为物理知识是由物理经验所形成的,物理经验,就是由主体个别动作所产生的有关客体位置、运动和性质的经验。根据这一理论,我在科学活动中运用了观察法、操作实验法等教学法,让幼儿从面前的盘子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饼干来观察饼干的物理特征如:饼干的形状,大小、有什么样的花纹和图案、颜色、闻起来的味道、品尝一下是什么味道等,在亲身体验中不仅提升了幼儿的探索兴趣,也使幼儿更加具体的认识了饼干的所有物理特征,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经验和知识。

一、观察饼干,初步了解饼干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等

师:小熊的饼干商店到了,宝宝们,请坐吧,这里的饼干真多呀,它们一样吗?

1.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方面观察。师:那它们不一样在哪里?(颜色不同)还有形状不同,有哪些形状呢?

2.品尝饼干。小朋友们,这儿的饼干有这么多形状,那他们都是什么味的?我们来闻一闻,好吗?现在我们每个小朋友轻轻地走到前面来,到桌子上拿一块自己最喜欢的饼干,先闻一闻,再尝一尝,然后告诉旁边的小朋友你的饼干是什么味的?(菜味、香味、葱花味、芝麻味、油味等)(此环节依据了皮亚杰的理论:皮亚杰认为物理知识是由物理经验所形成的,观察、纪录、对话、共建等,鼓励和创造反思性教学实践。幼儿通过观察饼干的各种物理性质通过看一看、说一说、闻一闻、做一做、尝一尝,获得经验学得知识。)

3.老师小结。原来饼干是各种各样的,它们的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味道也不同。

4.师:你在家里还吃过什么饼干呀?

(牛奶饼干、巧克力饼干、小熊饼干等)小熊饼干商店又出了新口味的饼干,你们看它跟刚刚我们品尝的饼干有什么不同?你们猜猜它是怎么做出来的?那你们都有好朋友,饼干也有好朋友,它们的好朋友是谁呢?(出示一块夹心饼干)瞧,它们脸贴着脸,中间夹上一层甜蜜蜜的酱料,最后轻轻地合拢,就成为“好朋友夹心饼干”了。

二、小朋友伴随音乐动手制作好朋友夹心饼干

1.认识各种酱料。师:宝宝们,愿不愿意做“好朋友夹心饼干”呀?(愿意)做好朋友夹心饼干需要一些酱料,老师一一出示不同的酱料,告诉幼儿酱料的名称。(果酱、芝麻酱、花生酱)

2.老师示范讲解制作方法。师:酱料有了,还需要勺子,老师开始做好朋友夹心饼干了,宝宝用心看,老师是怎么做的?一手拿饼干,一手拿勺子,我用勺子出酱料均匀地涂在一块饼干上,然后把勺子放回原处,再拿一块饼干,头碰头,脸贴脸,轻轻合拢,一块好朋友夹心饼干就做成了。(这么好吃的饼干送给谁吃呀?送给好朋友吃,好吃吗?)师: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餐巾纸、纸篓的使用。

3.幼儿制作夹心饼干。师:我们都来做好朋友夹心饼干吧!看谁做得又快又好。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酱料进行制作。(此环节依据了皮亚杰学习过程是儿童力求使自己已有的模式与环境相匹配。幼儿通过已有的经验来体验创作夹心饼干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取得制作夹心饼干的经验,相互合作完成制作。)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幼儿自我服务的培养可以运用皮亚杰的结构理论,在引导孩子掌握穿脱衣服技能中引导孩子通过不断地探究操作中掌握穿脱衣服的顺序和方法,在区角活动中,为孩子提供系鞋带的玩具,通过系鞋带图示法的观察,运用儿歌的形式,掌握系鞋带的顺序和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午睡起床穿鞋中不断地练习,从而掌握穿鞋的方法。在区角游戏中,可为幼儿提供探究物理性质的操作材料,如:探究小球从斜面滚动距离远近与斜坡倾斜度的高度的关系、探究蜡烛燃烧与空气之间关系的操作材料、探究浮与沉与物体面积之间的关系的玩具等等,幼儿在探究这些操作材料中了解物质的特性。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皮亚杰的结构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用皮亚杰的建构理论更好指导我的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大椿.科学哲学北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皮亚杰.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M].氏沙:溯南教育出版社,1983.

[4]皮亚杰,倪连生.王琳译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王文静.社会建构主义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篇3

刘明知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职研究生

邮编:650500 [摘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它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阐述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引下,探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加强协作与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还要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健全的阅读心理和良好的阅读品质,让语文阅读教学顺利开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笔者结合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历,探讨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科学运用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益,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为结构主义。这一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对“刺激—反应”公式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刺激和反应是一种双向关系,刺激加之与同化的结构而引起反应。1970年皮亚杰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①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科学家进行了新的发展,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丰富 和完善,奠定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基础,带来了教育的革新性变化。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要对所学的知识主动建构。

(一)主动建构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秉持“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基本主张,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②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师生间互助、交流,借助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素有先前经验、学习情境、学习者共同体、主动建构、学习结果等。③在学习时,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和辨析,自主建构获得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情境或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认识和体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与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阐述有着紧密的联系。新课标强调多义的阅读文本。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感知、分析、理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先前的经验,根据自己的认知、辨析和理解,对文本会有多义性的解读;另外,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和阅读实践,并在实践 中感悟和思考,以获得知识。④学生的阅读所得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和收获是不一样的。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阅读观,解放课堂,提升学生的认知结构。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审视语文阅读教学,会得到很多启示。

(一)树立新的知识观和教学观

在阅读作品时,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阅读学习,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阅读一篇文章,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要让学生有多样化的思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分析。教师要把学生当成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所以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是灌输,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教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硬塞给学生。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认识和多样化的理解。

(二)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⑤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学生记”的阅读教学方式要摒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采用各种方法鼓励、促进、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适合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主义教学不是学生个体经验水平上的盲目摸索,它需要教师的干预、指导、点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常常因受到阅历、经验和不成熟心智的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往往狭隘、偏颇,甚至与作品的主旨完全背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而是要要发挥好特有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学生才会有更大的阅读收获。

四、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益、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根据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的理解和认识,提出以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借鉴和参考。

(一)重新认识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

语文阅读是学生对知识的外化建构和内化建构的统一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学生与文本的双向交流中向前发展。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身的认知结构影响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与作品的内容相适应时,作品的信息、知识经过学生选择、过滤后被吸取,这样,学生就获得了知识。反之,如果学生的认知经验与作品的内容不相适应,那么,学生就不能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就是 读不懂作品,也就不能获得知识。阅读就是在不适应与适应的过程中循环反复,从而有了阅读收获。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情景

学习心理学家布朗等人提出了“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这一观点,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要设置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作品的情景。

教师精巧的导入设计能让学生很快进入阅读情境,教师充满感情的形象描述以及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达都能较好地营造阅读教学的氛围,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意义建构。还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置情景辅助阅读教学,建构学生新的认知结构。例如,我们在教学《荆轲刺秦王》一文时,我们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的背景材料,在音乐伴奏播放中朗读“易水送别”这一片段,用视频展现“荆轲刺秦王”这一情节。通过音乐、视频画面、师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阅读情景的营造,学生对这样一篇很长的文言文阅读就会感兴趣,同时也能较好的理解荆轲的形象和作品的主题。良好的阅读情景的创设,往往会使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良好阅读情景的创设。

(三)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协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对话交流是协作发生的重要环节,⑥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让每一个人的思维和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作品的理解,应受认知结构和多种因素的影响,“理解”是多层次的。在阅读作品时,对作品的深层意蕴,特别是多主题作品的理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就显得很有必要。例如我们在教学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时,学生对这首诗的主旨会有多种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图书馆、资料室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然后通过对话、讨论、交流。最终让学生认识到,这篇作品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音乐”“爱情”“悼亡”“怀才不遇”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作品的意蕴和主题,甚至艺术手段都会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当下,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来进行阅读教学中的协作和对话交流活动。在阅读作品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可以在网络上查阅资料,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教师的任务就是提出学生协作讨论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交流,适时进行点拨。通过广泛的协作与交流,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阅读作品的收获将会更加的丰富、深刻。

(四)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对象应由关注静态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体验。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灵性、情感的生命体,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学生与作品的对话、学生阅读感受的交流,这一过程就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的生成性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从以 下几个方面落实。

一是创设氛围,通过对话促使生成。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指师生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生活的对话等,对话的氛围是阅读教学充满活力的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对话的氛围,搭建学生间交流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想表达,能表达,会表达,并且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见解。只有在对话中,学生的智慧、灵感才会得到闪现,表达的欲望和能力才能增强,才会有认知、情意等方面的动态生成。师生通过对话能碰撞出更多阅读的智慧火花。

二是在解读文本留白时促使生成。在文学作品中,留白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使作品充满想象的空间,使作品的意蕴更加丰富深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预设,引导学生去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留白。如《项羽之死》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项羽过江东,历史将怎样发展?学生在对留白的解读中,生成了丰富的想象,并且这些富有差异的解读产生了碰撞,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谈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和同学交换自己的意见。最终引发学生多样化的思考,使留白的解读充满动态的生成之美。

三是在适度拓展延伸中促使生成。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由作品的某个点加以生发,适当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促使新知的生成。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项链》时,当我们分析了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有“玛蒂尔德”这种的人物吗?如果她没有丢失项链,十年后的生活 会怎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讨论,然后布置学生编写“没有丢项链的玛蒂尔德十年后的生活”。这样延伸不仅没有脱离文本,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还是一次学生写作表达的训练。这种延伸让学生在学习作品时无形中生成了语文学习的生活意识和有趣味的语言表达。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文阅读就是为生成而预设,就是要追求有机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在恰如其分的预设中,生成阅读累累硕果。

(五)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目标。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建构意义就是要让学生对所阅读的作品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阅读作品时,我们每一个阅读者头脑里形成的认知形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每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作品中的形象、主题等,学生得到意义建构是不一样的。例如我们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学生头脑里形成的“孔乙己”这一形象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让学生认识到的是完全一致的“孔乙己”形象,那么,这样的阅读教学是失败的。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独具个性的意义建构是阅读教学最终目标,当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异彩纷呈,就实现了真正的意义建构。比如指导学生阅读《老人与海》,我们对主题的理解不能千篇一律,通过对作品情节的分析,对桑提亚哥内心活动的探讨,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有深刻的认识,这样阅读作品的教学目的就达到 了。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阅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中向前发展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来看,开展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健全的阅读心理和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培养。好习惯使人收益终身,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是在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学生对阅读作品有兴趣,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就能产生阅读的动力。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阅读才能成为学生一生的延续活动。这样,阅读才会有意义。

另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品质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是指与阅读有关的一些非智力因素,是一种品性,一种素质,一种长期作用于人的品质。阅读品质一般包括专注、勤奋、恒心、思辨等,它直接影响阅读的速度、效果,对于阅读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形成,除了阅读的习惯、兴趣以外,更重要的是个人的阅读品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的品质要从多方面着手,阅读目标的激励,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中教师问题的引导等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招一式所能奏效。所以,我们要有一个长期坚持的态度来抓好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心理品质,阅读的目标就能容易实现。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与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诸多内在的联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联想、思考、理解、辨析,从而获得体验和感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与阅读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对象,实现意义建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协作与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健全的阅读心理和良好的阅读品质。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使语文阅读教学顺利开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让语文阅读教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刘儒德教授谈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47 [2]高文,建构主义的教学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1,(1),3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4]郭亚丹,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5]喻冰,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09.05.[6]邱少珠,后现代理论下的语文对话教学反思与构建[J].工会论坛,2008.5,VOL14,(3).[ 7]康会贞,建构主义与语文教学的转变[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作者:刘明知,男,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在职研究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法

地址:云南昆明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篇4

秘书学是研究秘书工作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秘书学的宗旨就是通过揭示规律达到应用的目的。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商务交往日益增多,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这些变化不仅给我国的秘书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高校从事秘书学教学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着过硬实务能力的秘书人才是目前困惑许多老师的一个难题。

很明显,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己不再适应当今秘书学的教学,更满足不了教学目标的需要。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若想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秘书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借鉴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很多优势,具体表现在:

1强调情境的创设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创设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可激发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的新知识,从而赋于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而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教师直接利用教材向学生灌输新知识,没有情境创设这一环节,不能为学习者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当然就激发不了学习者的联想,也很难获得长时间记忆的效果。

2提倡学习者之间的协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学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协商和辩论,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每位同学都可以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价,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及修正,大家共同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协作学习能让每位同学的智慧被群体所共享,这种教学方式比起忽略讨论、交流、协商、辩论等环节,直接由教师给出结果的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重视学习者的会话和商讨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会话。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才能完成老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建构主义主张,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们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只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老师通过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让大家有效地利用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教师不再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同学们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相互启发、畅所欲言。

4明确学习目标的意义建构

尽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有一个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习者自己形成对事物的看法,通过意义建构,同学们不仅能掌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且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会有更多的了解。意义建构与“以教师为中心,以逻辑讲解传授方式为主,让同学们记住更多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质的区别。

以《办公室管理》中的一堂课为例,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要求同学们掌握收进邮件的一般程序并学会发现和处理可疑包裹。

二、教学重点:掌握收进邮件处理的一般程序。

三、教学难点:

(1)怎样发现和处理可疑包裹?

(2)几种特殊邮件的处理方法。

(3)文件在传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教学方式: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有关“收进邮件”的问题;

各位同学,非常抱歉,我今天上课迟到了2分钟,原因是我刚才在办公室里找一封信耽搁了时间。这封信对我来说很重要,为此,今天课前,我特地留出一些时间去办公室拿信。办公室王秘书告诉我,前两天的确有我一封信,可他当时没看见我就顺手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了。我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他的办公桌,随后又到办公室的其它角落细心查找,都没找到。王秘书见状也跑过来帮忙,我俩累了半天,还是一无所获。我又气又慈,责备了他几句,他却很不服气地说:“我每天要处理大童的办公室事务,你的信我总不能天天装在身上吧?”同学们,你们说说,这件事王秘书到底有没有责任?

(2)提出开放型问题:你们认为这件事责任到底该由谁来承担?(请同学们自由思考和讨论)

(3)采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大家积极思考;选举代表发言;老师在黑板上罗列出他们的主要观点:

①这是个小事情,在生活当中很常见,不必太认真;

②事情虽小但能看出王秘书的工作责任心不强;

③秘书每天的工作繁忙且琐碎,不就是弄丢一封信吗?不应该责备他;

④不论大事还是小事,秘书都应认真时待。今天能把信弄丢,以后就有可能会弄丢其它重要的东西;

⑤王秘书应该采取其它的办法,比如电话通知本人或找别人代领子,尽快地让信到达收件人手中;

⑥王秘书错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必妥的记录;

⑦王秘书不会分拣邮件,更谈不上会处理邮件,缺乏相关培训……

(4)归纳同学们的观点:

大致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①应该由王秘书负责,理由是: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缺乏条理;不具备秘书的基本素质。

②不应该由王秘书负责,理由是:办公室的工作环境差;王秘书的工作量大且琐碎;信件是小事不必小题大做。

(5)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思考:你认为作为一名办公室的初级秘书,应不应该熟悉和掌握收进邮件的一般程序?

大家经过思考都认为应该具备,这样观点就统一了:这件事应由王秘书负责。紧接着请大家再思考:你们能告诉老师,王秘书错在哪儿?如果你是一名秘书,你又该如何处理收进的邮件?

(6)创设案例、组织分析:假如你是某大型企业的秘书,每天下午三时,市邮政公司会准时地把你单位当日所有的邮件都放在公司的前台,你该怎样去处理这些邮件?

①角色扮演。

假如,教室的讲台就是你公司的前台,老师在上课前准备一些信件、帐单、传单、报纸、杂志等作为道具,分别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分成两组在下面认真观察、讨论并选定代表将台上两位同学的工作过程详细地表述出来。②小组代表发言,老师在黑板上罗列他们的观点。

第一组认为,首先要对信件进行分拣,其次进行登记,再次分发,最后传阅。

第二组认为,首先进行分捡,其次是邮件的拆封,再次注明日期,最后分发、传阅。

(7)提出思考型问题请大家考虑:

①邮件的种类有哪些?

②办公室里需不需要有邮件分类工具?

③在取邮件时要不要先确定包裹是否安全?

④邮件上需不需要注明日期?

(8)同学们思考后都一致认为在收进邮件时应注意这几个问题。

(9)请同学们把收进邮件的程序写成一份清单。

(10)重点讲解:

①怎样发现可疑包裹?

应特别引起注意的几种情况:邮件的形状不规则或大小异常;能看出金属线的形状;在封口处有油渍;有一种苦杏仁的味道;在包装纸上有小孔。

②怎样处理可疑包裹?

a不打开它,更不要让其他的人去处理。

b对可疑物要轻拿轻放,并且要把它放在一个与地面平行且远离办公室的一角。

c尽可能快地离开办公室,并且要把门锁上,随身带好钥匙,这把钥匙只能在警察或者负责安全事务的官员到来的时候才能使用。

d通知你公司的负责安全的官员,如果有必要,还需通知警方。

e疏散办公室周围的人,保证通道畅通。

③一份文件多人传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a使用标准传阅顺序提示条或者设计一个传阅提示条。如果你使用的提示条上面已经有名字,在这些名字前按每个人必须收到的顺序加数字“1,2,3"等。每个人都必须在看完邮件之后,签上自己姓名的缩写字母或者划掉自己的名字,然后再转交给下一个人,并且注意不要拿掉邮件上面的提示条。

b如果公司使用的是部门之间通用的邮件登记表,可以按每个人的收看顺序把名字写在登记表上,每个收阅人在看完邮件后都要划掉自已的名字,然后把邮件放回原处,并派专人把邮件送给邮件登记表上写的下一个人。

④邮件在拆封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a不能拆开标有“亲启”、“保密”等记号的邮件,除非上司授予秘书这样的权利;

b如果无意拆开了不应该拆的邮件,应立即在邮件上注明“误拆”字样,并封上邮件;

c如果接收到的邮件是报刊、小册子等印刷材料,拆封时要注意整洁,一般应把邮件上的所有包装纸除去,并要把来件理齐摊平;

d拆邮件时,要在邮件底部轻轻敲击几下,使邮件内的物件落到下面,以防让信等物留在信封口的边缘。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支票和重要物件可能会被剪坏,给工作带来不便;

e应该使用开封刀或者用自动拆封机开启邮件,小心取出邮件,并仔细检查邮件内物件是否全部取出,f邮件上注明的附件,必须核对清楚。如果缺少附件,应该在邮件上注明,最好将附件用环行针或订书钉固定在邮件上。

⑤上司不在时如何处理邮件?

a如果上司习惯于每天给办公室打电话,就应该把内部信件和外来的信件分开,同时把每封邮件的内容大致记录,这样就可以随时向上司汇报,b如果上司没有每天给办公室打电话的习惯,应该主动打电话把需要上司亲自处理的邮件告诉他,或者传真一份给他;

c如果上司离开时间较长,应把所有邮件—无论是私人邮件还是商业邮件都通知他;

d尽可能多处理一些邮件,在通知上司时应清楚地说出邮件的主题,或者把邮件交给公司其他人处理;

e把需寄给上司的邮包连续编号(如3—1,3—2,3—3),这样就会知道所寄的邮件上司是否全部收到了;

f如果上司正在度假,并且不让秘书转交邮件时,可以把需要上司亲自处理的邮件先保存下来,并在对发件人回复的信中告诉对方何时可以得到回复;

g把积压的邮件分别装入纸袋,标上“需要签字的邮件”、“需要某某处理的邮件”、“需要阅读的邮件”、“报告”和“一般阅读材料”等。

(11)请同学们再次总结正确收进邮件的程序。

参考答案:邮件的种类和初步分拣、邮件的拆封、注明邮件的日期、进一步分拣、邮件登记、邮件的分发和传阅等。

(12)课后思考:初级秘书应该怎样去发邮件?

以上教学环节是笔者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来设计的。它强调知识不再由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通过情境导入、思考、讨论、总结等教学环节能较容易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且记忆深刻。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教得轻松,学习者学得快乐。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篇5

关键字:

建构主义 情境合作 学习概念图

摘要: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方法、手段(物理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概念图)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建构主义的理论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它吸取了近几十年来的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和教育研究领域里的新成果,逐渐成为被广大教师认识和运用的教学指导性理论。这里,本人结合物理教学实际,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作初步的介绍并探讨其实际应用。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就是指“把已经存在的凌乱的、无序的东西,有规律的组建起来”,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对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一理论有其自身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如何获得知识

传统的观念认为:“知识是被动接受的”、是“作为权威的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学生主动建构的”,即“学习不再简单地是信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是通过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交互作用实现的”。因此,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及思路。

2、教学的中心问题

相对“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在启发、诱导、促进、监控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建构主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任务更为艰巨。不难看出,建构主义的这一观点与当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物理教学,是取得教学效果的一个途径。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体验所学

即精心准备和巧妙设计物理情境,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创设情境,利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寻找概念理解的捷径。中学物理学中的许多内容是从生活实际中归纳出来的,例如力学问题,很多都有生活的影子,在教学这些物理问题时,可以反过来创设一个发生这类现象时的情境,以利于教学。如在讲“物体的惯性”时,我让学生回顾乘车时车子突然启动和紧急刹车时的感受,从中体验“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含义,使学生对惯性的理解更为确切。又如,在讲“机械波的传播”时,我让学生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来模拟。我让学生站成一排,从1号到10号每个人相继蹲下和站起。这样,从旁边就可以看到一列波从排头向排尾传去。这样,学生就亲身体验到其特点:波传播的只是振动形式,质点还在原地振动,并不随之迁移。

另一方面,用实验创设情境,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如讲“力的合成”时,学生对“1+1≠2”很难理解。不妨让两个学生拉一条中间挂有一块砖头的绳子,当两人用尽全力绳子也拉不直时,全班同学都笑了。就在这愉悦的笑声中,全班同学都明白了“1+1≠2”的道理,教师再通过弹簧秤做定量实验得出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很容易让学生接受了。在研究单摆的周期特点时,我让学生准备秒表,在课堂上测出不同条件下单摆的周期,自己归纳出“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无关,与摆球质量无关,与摆长有关”的结论。通过学生的实验,学生的动手操作、体验和感悟,除了得出特定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当然,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教师要及时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为中心,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是否发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学,而不在于教师是否教。因此,建构主义者提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如何改变传统的被动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以学为中心呢?许多建构主义者都很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合作学习正是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的重要体现形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小组中开展学习活动。其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目标。从认知理论来看,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意义检构,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和学习活动,还能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对师生讨论、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等交流、讨论的方式了然于胸,又要对这些教学方法、手段应用得当,切实起到启发、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树立平等、合作与沟通的意识,既要尊重、理解学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那么,怎样有效使用合作学习这一手段呢?首先,在突出重点、突出难点、知识迁移、解疑答惑、深化知识和矫正错误时可以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逐步形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其次,针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设计一些讨论题,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为生动、具体,从而使知识成为思维的必然结果。总之,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做到可平等合作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以及建构知识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实。

3、画概念图,建知识结构

前面说过,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那怎样帮助学生有效建构其知识结构呢?

本人实际采用的是概念图。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有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它是一种学习的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提高反省认知,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概念图可以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种不错的手脚架。在一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节画每节的概念图,每章画每章的概念图,然后由我补充完整。这样点滴积累下来,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日趋完整。同时,画概念图也已逐渐成为我的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实践证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在教学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面对新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教师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加重了。教师要恰当地就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者进行讨论、合作,要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信息上、工具上的支持等。

总之,随着人们对建构主义的理解不断加深,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将不断完善,它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主要参考文献:

①《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莱斯利・P斯特弗等主编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物理教学》张克权松江二中

③《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朱学庆宁波大学初等教育分院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06-04

上一篇:优秀通讯员表彰会发言稿下一篇:优秀护理演讲稿:浅谈人性化护理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