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小抄3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治学原理小抄3(共4篇)

政治学原理小抄3 篇1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3、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4、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5、(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6、(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7、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8、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9、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0、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1、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12、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13、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

14、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15、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16、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17、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18、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9、政党的产生是现代(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20、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21、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2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23、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4、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

2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的思想。

27、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政治斗争)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28、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普选制)。

29、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人民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30、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

31、(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32、现代社会科学把(意识形态)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33、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34、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35、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36、选举权和(罢免权)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37、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38、宪法和(个人权利)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39、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二、选择题

1、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德治、礼治)。

2、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

3、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5、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官本位、“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权力本位)。

6、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权力研究途径)。7、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民众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

8、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科学研究)。

9、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数据问题)。

10、(现实主义)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1、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公共权力、人性)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

12、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选民)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13、(利益)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14、(理论与策略)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

15、(规范方式)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16、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申诉和控告权、监督权、批评和建议权)。

17、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民主权、生存权、自由权)。

18、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原则中(人民主权原则)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

19、议行合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20、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司法独立、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体现了法治原则。

2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参政党)。

22、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多党制)。

23、社会主义将(议行合一)确定为其宪政规则。

24、(罗尔斯)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25、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马克斯·韦伯)。

27、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自愿),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28、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效率精神、契约观念)。

29、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义务、责任、权利)关系。30、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31、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有助于经济发展)。

32、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平等选举原则、直接选举原则、间接选举原则、普遍选举原则)。

33、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34、(自由主义)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

35、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

36、(自由主义)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37、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福利改革、经济干预)。

38、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自由经济、强国家)。

39、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0、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平等原则、宽容和理性精神、自由原则、秩序原则)。

4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42、(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43、民主的限度包括(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44、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工人阶级、中产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三、名词解释 1.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2.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3.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4.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5.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6.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7.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8.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9.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10.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11.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12.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13.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14.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15.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16.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1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18.总统共和制在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19.压力集体又称为利益集团,它是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3、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4、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5、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 答: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6、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7、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答:第一种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第二种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第三种认为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第四种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第五种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8、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第一,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第二,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 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第三,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多种手段作为备用,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是后盾。第四,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第五,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

9、政府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答: 政府具有的特性为:(1)阶级性: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2)共公性:政府是实现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4)有机组织性: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

10、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11、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12、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制国的统一。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制国有机统一起来。(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五、论述题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2、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是什么? 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政治学原理小抄3 篇2

一、填空题 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 的社会。政治化 P3 2.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P10 3.“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社会时期。奴隶 P10 4.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社会关系 P12 5.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P36 6.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____________。霸道 P34 7.___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P58 8.___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P45 9.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____________。马基雅维利 P44 10.密尔将人类行为分为____________行为和____________行为。涉己、涉他 P63 11.__________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利益 P62 12.____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 P62 13.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P62 强制力。法律制度 P94 16.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 P95 17.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P104 18.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合法性P115 19.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________。参政党 P130 20.__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P137 21. 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_______和多党制。一党居优制 P127 22.在西方,________是伴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衰落、自治城市的兴起、社会角色的日益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而逐步孕育生成的。市民社会 P118 23.政治秩序是用来描述政治生活的_________、稳定性以及连续性的概念。有序性 P145 24.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统治 P164 25.政治秩序并不要求预测人们的行为,它更多地关注人们之间的________行为。合作 P145 26.(无)27.(无)28.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________的思想。人民权利用 P169 29.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P170 30.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_______。政治言论 P174 3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的参与。政治事务 P170 意识形态指的是_________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 P210 34.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_______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政治文化 P197 35.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公共政策 P200 36.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P211 37.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___________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 P244 38.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都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______阶段。福利化P245~246 39.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包括秩序原则、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和__________精神。宽容和理性P253~255 40.全球化的内容以_______领域为主,涵盖社会生活各方面。经济 P259 41._______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现代“精英民主” P271 42.英国革命确立了__________的民主模式。议会政治 P289 43.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______研究的基本思路。政治哲学 P280 44.具有现代化和__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P297 45.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__________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

二、选择题 P291 1.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 P4、P10 P43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苏哥拉底 D 西塞罗 1

政治之道在于(),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A B C P11 A 法 B 势 C术 D 权 4.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A B C D P27 A 经济分析方法 B历史研究方法 C 利益分析方法 D 阶级分析方法 5.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 B P21 A 政治哲学研究 B 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 政治法律研究 6.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 P43 A 城市 B 城邦 C 法律 D 国家 7.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关于()。A B C P42 A城市国家的观念 B 城邦的理论 C世界国家论 D 直接民主理论 8.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C P36 A 民粹主义 B 民本主义 C精英主义 D 民众主义 9.()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 P58 A 科学主义 B 经验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理想主义 10.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C P73 A 说服方式 B 命令方式 C奖酬方式 D 规范方式 11.()是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A B C D P71 A 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 理论与策略 12.政治学家划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力图界定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社会自治以及个人自由的领域。在此方面,德国学者()的观点最具代表性。D P116 A 叔本华 B 黑格尔 C 康德 D 哈贝马斯 13.下列权利属于第二代“权利”的是()和居住等权利。A B C D P78 A 受教育权利 B健康 C 选择职业 D 保持最低生活标准 14.“守夜人”的小政府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是()A B C D P108 A 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安全 B 提供一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 C 保卫国家不受侵犯 D 保护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 15.一般说来,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A B C D P110 A 行政机构 B 国家元首 C 司法机构 D 立法机构 16.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体现了法治原则。A B C D P100 A 司法独立 B 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17.马克思主义认为()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 P102 A 专制君主 B 贵族 C 二元君主制 D 寡头制 18.当今世界,()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A B D P105 A 法国 B 中国 C 德国 D 日本 19.一般说来,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A B C D P110 按:此条重出,与15条同。A 行政机构 B 国家元首 C 司法机构 D 立法机构 20.欧美的保守党、自由党、民主党、共和党等都属于()政党。A P124 A 核心会议型 B 精英型 C 支部型 D 代表性 21.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 B C D P141 A 合法示威抗议 B 政变C 恐怖活动 D 司法诉讼 22.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等。A B C D P140 A大众传媒 B 立法机关 C 超国家机构 D 政党34.特定的政治符号在社和议会党团 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2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因此在政治社会化治社团是()。B C D 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P137 化的传播作用。B D P238 A 农民组织 B 青年组织 A 凝聚意义 B 代表意C 工会 D 妇女组织 义 24.社会主义将()确定C 表现意义 D 象征意为其宪政规则。D P154 义 A 民主法治 B 三权分35.根据阿尔蒙德观点,立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C 依法治国 D 议行合定时期流行的一套()A B 一 C P197 25.善治即良好的治理,A 政治态度 B 政治信仰 它是()所应追求的目标。C 政治感情 D 政治观A P161 念 A 治理 B 民主 C 法36.克林顿和布莱尔政府制 D 法治 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26.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宣称是一种“新革新主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义”,它倡导建立一种新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的结构,并把()作为其事务的管理。A B C D P165 基础。A B C P228 A 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 A 机会平等 B 个人责B 合作 任 C 伙伴关系 D 协商 C 公民和社区动员 D 27.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自治 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37.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精神的结果。D P164 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A 法制 B 法治 C 民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主 D平等协商 加支持()。A B P217 28.社会主义将()确定A代议制 B 民主制 为其宪政规则。D P154 C 法治 D 法制 A 司法独立 B 三权分立 38.在成年阶段,政治社C 党的领导 D 议行合一 会化主要通过()来实现。29.自上而下的监督我们A B C D P237 称之为政治监督,它属于A 日常社会生活 B大众政治治理行为范畴,包括传媒()等。A B C D D P186 C 政治实践 D政治活动 A司法监督 B 行政监督 39.()是西方国家的主C 立法监督 D 政党监流意识形态。A P215 督 A 自由主义 B福利社会30.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主义 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C 社群主义 D第三条道治制度中,()则是最根路 本的民主途径。B P185 40.从广义看,政治文明A 监督 B 选举 C 弹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劾 D 罢免(),它意味着人们之间31.一般来讲,()只有的普遍合作。C P252 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A 政治稳定 B 政治一才能存在和实现。A P187 致 A 社会监督 B 政治监C 政治秩序 D政治共督 识 C 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 41.在当代,政治发展主D 政府监督 要是指政治的()过程。32.()采用多数代表制A P243 计算选票方法。A B C A 现代化 B 民主化 P182 C法治化 D法制化 A 美国 B 法国 C 英42.渐进——妥协式的发国33 D .新闻舆论的监督方式意大利 展道路,以(C P246)为典型。主要有()等舆论形式。A 德国 B 美国 C A B C P191 英国 D法国 A 调查 B 报道 C 评43.()是实现政治稳定论 D 批评 的根本途径。D P251 A发展经济 B共同富裕 2

C政治发展 D政治制度化 44.宪政的核心是()。D P256 A.形成公民社会 B.依法治国 C.保障自由 D民主政治 45.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 B D P250~251 A.权威 B.平等 C.自由 D.自治 46.从历史和理论发展逻辑来说,()民主理论是民主理论最早和最典型的形态。C P272~273 A.自由 B.代议制 C.直接参与 D.间接参与 47.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实现民主化的方式是()。C D P293 A.暴力革命 B.军事战争C.妥协 D.选举 48.()是天生的民主派。B P296 A.工人阶级 B.中产阶级 C.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49.民主的限度包括()C D P237 P285~287 A.以不干涉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注意:A错。应是“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若A为“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则选A、C、D 50.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B P290 A.19世纪 B.20世纪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P14 2.行为主义: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P52 3.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 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P66 4.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P68 5.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P79 6.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P90 7.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P122 8.政治社团: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趣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P131 9.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它是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P136 10.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P145 11.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P151 12.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P170 13.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P186 14.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 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成的利益关系。因此,政治P197 关系涵盖阶级、民族、社会15.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合性的思想观念。P211 内部的关系;⑵它强调一切16.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主体以暴力为特征的对旧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的政治秩序的根本颠覆。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P156 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与非政治现象;⑶它从经济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P244 性。17.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3.儒、法、道、墨政治学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么?P34 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⑴儒家政治学说以“礼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治”和“德治”为主要内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容,其核心是“仁政”,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P244 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18.有限政府:指在规模、政、刑律治天下; 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⑵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强调“法”、“术”、效制约的政府。P254 “势”为核心的政治观,19.民主化:民主化就是社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来驾驭人民。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⑶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过程。P289 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20.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治”; 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⑷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兼爱”、“非攻”为中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务的决策过程。P267 来维持统治。4.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

四、简答题 本特点是什么?P39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本内容P12~14 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⑴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研究“天人之际”的学的社会关系;⑵政治是经问,即把天地、宇宙、自济的集中体现;⑶政治的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就是国家政权问题;⑷政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的综合研究。是科学,也是艺术。⑵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政治的含义?P14 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政治就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⑶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3

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5.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P68~69 ⑴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⑵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⑶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⑷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⑸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6.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P79~81 ⑴自由权,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⑵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⑶民主权,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7.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P97~100(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⑵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⑶ 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是指按照民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8.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P97~98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一切政治权力属于人民;其次,人民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9.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P99~100 ⑴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⑶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⑷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权力必须依法行使;⑸司法独立。10.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P122 ⑴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⑵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⑶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⑷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11.政治社团具有哪些特征?P131~133 ⑴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⑵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⑶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⑷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1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有哪些?P148~150 ⑴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⑵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⑶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⑷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13.善治的精神P161~163 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⑴契约观念,指政府在治理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⑷政的过程中不是以一个权威府的执行危机。⑸对于那些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以与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共同治理。包含的要素契19.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约:第一,自愿;第二,一原则是什么?P253~255 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⑴秩序原则,这体现在政治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 上就是法治。⑵自由原则。⑵效率精神,包括的内涵: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个含义:A、个人的自由权:度效率;第三,回应性,指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结社自由等等。B、有限政时的和负责的反应。府。⑶平等原则。平等原则14.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是什么?P164 含义:A、法律面前人人平⑴政治色彩浓厚;⑵治理等。B、民主。⑷宽容和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性精神。它包含如下内容:⑶政府职能包罗万象,立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B、妥协精神;C、每个人在揽于政府;⑷治理方法单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一。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15.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任。么?P177~178 20.民主的价值是什么?⑴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P282 治民主发展;⑵政治参与政治学对民主价值的研究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和论述大体存在两种途径,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即理想主义的和经验主义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的。前者带有哲学研究的特量;⑶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点,后者具有历史和社会学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研究的特点。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⑴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的价值在于:A、“自治”,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即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B、“平等”。C、“权威”。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⑵经验主义途径认为民主16.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的价值在于:A、民主宪政是什么?P180 保证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⑴普遍选举原则;⑵平等从而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选举原则;⑶直接选举和B、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间接选举原则;⑷秘密投关心人民的幸福。票原则。总之,民主制度是到目前为17.政治选举的意义是什止所有可能的政治制度中么?P183~185 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⑴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2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治民主化? P296~297 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⑴ 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⑵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基础之一;⑵经济发展促进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教育的发展;⑶经济发展使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重要途径;⑶政治选举是并希望表达出来。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

五、论述题 高的重要手段;⑷政治选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思主义政治观 P10~12 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18.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 历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主要有稳定的原因P249~250 以下几种: ⑴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⑴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⑵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导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致政治不稳定。⑶人们的社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4

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⑵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种政治观被称为神学政治观。它将“政治”的本质归结于一种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⑶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⑷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⑸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同时,把政治活动亦具有片面性。上述看法都具有一些片面性和局限性,一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2.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P63~64 ⑴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⑵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⑶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⑷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础。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 3.试述政治社团的功能 P138~139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 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的依赖关系。统治基本上局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限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治社会化功能。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⑴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的国家与民众。作为政府管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⑵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三领域的治理(如公司治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理、社区治理)并不是一个信念和信仰。政治社团的意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识形态功既为维护成员利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发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展和聚集成员,形成共同行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动提供了条件。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⑶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⑷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⑸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利益紧密相关。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的情况下发生的。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员。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4.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P164~165 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善治模式的特征是: 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第一,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表达,表达机制,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能够更好地体现赖互动的新型关系。公开、公平和公正。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5

政治学原理小抄3 篇3

-1-※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在分组时,凡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般是(将此值归人下限所在组)※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等于100%)※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若物价上涨,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减少,则物价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人口按性别分组)※某市工业企业2007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8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一个月)※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选择的分组标志多少不同)※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总量指标)※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的指标是(抽样平均误差)※如果变量X和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说明两变量之间存在(完全相关关系)※说明现象在较长时间内发展的总速度指标是(定基发展速度)※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它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类)※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1≤r≤1)※在一定的抽样平均误差条件下(扩大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产品按品种分组)※回归分析中的两个变量(一个是自变量,一个是因变量)※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抽样凋查)※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这种抽样组织形式是(简单随机抽样)※比较相对指标的数值通常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强度相对指标则用(复名数)表示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标志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因此(数量标志才有标志值)※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抽样误差范围决定估计的(准确性),而概率保证程度决定估计的(可靠性)※抽样平均误差是(抽样指标的标准差)※抽样误差是指(随机的代表性误差)※抽样误差是指(随机抽样而产生的代表性误差)※从个人奖金最高额,最低额,企业奖金总额和人均奖金额等方面研究某企业奖金的分配情况,该项研究中统计指标是(企业奖金总额、人均奖金额),变量值是(个人奖金最高额、最低额)※次数分配数列是(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次数分布的类型主要决定于(社会经济现象本身的性质)※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对于不同水平的总体不能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变动度,这时需分别计算各自的(标准差系数)来比较 ※对某种连续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要求每隔一小时抽出10分钟的产品进行检验,这种抽查方式是(整群抽样)※当所有的观察值y都落在直线y,=o十bz上时,则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ㄧγㄧ=1)※当变量x值增加时,变量y值随之下降,那么x与y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当有变量的数值确定后,因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安全确定,这种关系属于(函数关系)※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是(二者有时是一致的)※调查时间的含义是(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当所有的观察值y都落在直线yc=a+bx上时,则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积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反映不同总体中同类指标对比的相对指标是(比较相对指标)※复合分组是(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层叠起来进行分组)※各年末商品库存量数列属于(时点)数列,各年的基建投资额数列属于(时期)数列 ※各项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各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累计增长量)※广义的指数是指(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相对数)※估计标准误说明回归直线的代表性,因此(估计标准误数值越大,说明回归直线的代表性越小)※根据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的组限必须(重叠)※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100和14.5,它们的标准差为12.8和3.7,则(甲

5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假定某产品产量1999年Pdl994年增加了35%,则1999年比1994年的平发展速度为(135%)单项选择题

-2-※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89分、96分,学生成绩是(数量标志)※将某地区国有企业按制调计划完成程度分为以下四组,正确的是(第三种,80%以上 80%—90% 90%—100% 100%—110% 110%以上)※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首末折半法)※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变形为综合指数时,其特定的权数是(q0p0)※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变形为综合指数时,其特定的权数是(q1p1)※离散变量分组中,变量值变动幅度比较小时,应采取(单项式分组),如变量值变动很大,项数很多时则采取(组距式分组)※连续调查与不连续调查的划分依据是(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某厂2003年完成产值2000万元,2004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2310万元,超额完成计划(5%)※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轻、重工业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复合分组)※某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比上年提高5%,职工人数增加2%,则企业工资总额增长(7.1%)※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总体单位是(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某校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时间的关系进行测定,建立了考试成绩学习时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yc=180-5x,该方程明显有误,错误在于(a值和b值的计算都有误)※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其产量年年增加5万吨,则该产品产量的环比增长速度(年年下降)※每一吨铸铁成本(元)倚铸件废品率(%)变动的回归方程为:yc=56+8x,这意味着(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元)※能够测定变量之间相关系密切程度的主要方法是(相关系数)※平均增长速度是(平均发展速度减去百分之百)※平均发展速度是(定基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配合回归直线方程对资料的要求是(自变量是给定的数值,因变量是随机的)※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属于(数量指标)※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依据是(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实质上取决于(作为权数的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相比(都具有平均意义)※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实质上取决于(作为权数的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若要观察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变动的基本趋势,需测定现象的(长期趋势)※若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保持不变,则各年增长量(逐年增加)※设回归方程为yc=2+3x,当x=5时yc=(17),当x每增加一个单位时,yc平均增加(3)个单位 ※时间数列中总量指标数列是基本数列,其派生数列是(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和平均指标时间数列)※事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然后依排列顺序和按相同的间隔来抽选调查单位的抽样称为(等距抽样)※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统计调查根据(被研究总体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凋查,根据(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统计调查是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环节)※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分组标志)※统计指标按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种,其中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绝对数)※统计指数按指数化指标反映的对象范围可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统计指数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的依据是(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统计整理的关键(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组)※为了了解某工厂职工家庭收支情况,按该厂职工名册依次每50人抽取1人,对其家庭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属于(等距抽样)※相关分析研究的是(相关)关系,它所使用的分析指标是(相关系数)※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即(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销售价格综合指数(∑q1p1/∑q1p0)表示(报告期销售的商品,其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下列哪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高(平均流通费用率与商业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4)※下列数列中哪一个属于动态数列(出口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下述各项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单项选择题

-3-※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工业企业现状调查)※下列数列中哪一个属于动态数列(出口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下述各项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下面现象间的关系属于相关关系的是(家庭收入愈多,其消费支出也有增长的趋势)※以所有制为分组标志对全国工业企业进行分组属于(类型分组)※以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要求抽样指标值的平均数等于被估计的总体指标本身,这一标准称为(无偏性)※以1960年为基期,1993年为报告期,计算某现象的平均发展速度应开(33次方)※1997年北京市下岗职工已安置了13.7万人,安置率达80.6%,安置率是(相对指标)※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2%、5%、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为((102%×105%×108%×107%)-100%)※已知某企业1月、2月、3月、4月的平均职工人数分别为190人、195人、193人和201人。则该企业一季度的平均职工人数的计算方法为((190/2)+195+193+(201/2)│ 4-1)※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2%、5%、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为(2%×5%×8%×7%)※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总体标志总量)※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的前提条件是(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总体是非标志(0,1)分布的平均数为(成数P),方差为(P(1一P)或PQ)※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示的 ※综合反映商品销售量变动程度的指数称(数量指标指数),综合反映产品单位成本变动成本的指标称(质量指标指数)※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是指(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所以(标志和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变化的)※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必须是重叠的)※在什么条件下,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结果相同(权数相等)※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条件下,当抽样平均误差缩小为原来的1/2时,则样本单位数为原来的(4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抽样单位数增加一半,则抽样平均误差(缩小为原来的81.6%)※在回归直线方程yC=d+bx中,b表示(当x增加一个单位时,y的平均增加量)※在—定的抽样平均误差条件下(扩大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在什么条件下,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结果相同(权数相等)※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估计的概率保证程度,其估计的精确程度(随之缩小)※在回归直线方程 中,b表示(当x 增加一个单位时,y 的平均增加量)※在销售量综合指数Σq1p1/Σq1p0中,Σq1p1—Σq1p0 表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多项选择题

-4-※在工业普查中(每一个企业是总体单位/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企业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下列是某地区经济发展指标,其中属于相对指标的是(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为1.03:1/人口出生率为14.3%/工业产值计划完成程度1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00元)※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抽取样本单位的方法/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变异程度/抽取样本单位数的多少)※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产量总指数/销售量总指数)※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共同点是(两者都是非全面调查/两者选取单位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下列属于正相关的现象有(家庭收入越多,其消费支出也越多/某产品产量随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总生产费用随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组距数列中,组中值(上限和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用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水平/人就是组平均数/在开放式分组中,可以参照相邻组的组距来确定)※编制综合指数的原则是(质量指标指数以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数量指标指数以基期质量指标作为同度旧索)※按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间接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有(当月分配法/累计分配法)※变量x值按一定数量增加时,变量y也按一定数量随之增加,反之亦然,则x和y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直线相关关系)※变量按其取值的连续性可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两种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按其形式划分有(线性相关/非线性相关)※编制总指数的方法有(综合指数/平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标准差(反映总体单位标志值的离散程度/反映总体分布的离中趋势)※抽样估计中的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要产生的/是可以事先计算出来的/其大小是可能控制的)※抽样调查方式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灵活性)※抽样判断的特点是(由推算认识总体的一种方法/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可以计算并控制抽样误差)※抽样估计中的抽样误差(是不可以避免要产生的/是可以事先计算出来的/其大小是可能控制的)※产品成本项目中的原材料,包括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原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采用代数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能够提供正确的分配计算结果/适用于实现电算化的企业)※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必须正确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而在产品约当产量计算正确与否取决于产品完工程度的测定,测定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方法有(按50%平均计算各工序完工率/分工序分别计算完工率)※采用分项结转法结转半成品成本的优点是(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能够真实地反映产品成本结构/便于从整个企业的角度考核和分析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长期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分析方法有(累计法)和(水平法)两种 ※次数分配数列(由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和各组单位数两个因素构成/包括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数列两种/可以用图表形式表现/可以表明总体结构和分布特征)※采用简化分批法设立的基本生产成本=级账,其作用在于(按月提供企业或车间全部产品的累计生产费用/按月提供企业或车间全部产品的累计生产工时/计算登记完工产品总成本/计算登记月末在产品总成本)※成本计算方法应根据(生产组织的特点/生产工艺的特点/成本管理要求)来确定 ※成本会计的职能包括(成本预测决策/成本核算分析/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考核)※测定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的方法是(编制相关表/绘制相关图/对客观现象做定性分析)※调查单位是(需要调查的总体单位负责人/调查项目的承担者/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对工业企业生产费用最基本的分类是(费用要素/产品生产成本项目)※动态数列分析中,反映现象速度变化的指标有(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增长量及平均增长)※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两者都属于速度指标/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分组相关表可分为(单变量分组)和(双变量分组)相关表两种 ※分类法下采用系数法计算各种产品成本时,被选作标准产品的产品应具备的条件是(产量较大/生产比较稳定/规格折中)多项选择题

-5-※辅助生产车间不设“制造费用”账户核算是国灰(制造费用很少/辅助生产车间不对外提供商品/辅助生产车间规模很小/为了简化核算工作)※国家统计系统的功能或统计的职能有(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回归分析的特点有(两个变量是不对等的/必须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因变量是随机的/自变量是可以控制的量/回归系数只有一个)※简单随机抽样(适用于总体各单位呈均匀分布的总体/在抽样之前要求对总体各单位加以编号/最符合随机原则/是各种抽样组织形式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形式)※计算和分析脱离定额成本差异主要包括(直接材料脱离客额差异/直接人工费用脱离定额差异 /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法有(几何平均法/方程式法)※计算变异指标可以(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离中趋势/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说明现象变动的均匀性或稳定性程度)※计入工资总额的津贴包括(技术性津贴/补偿职工特殊劳动消耗的津贴/保健性津贴/其他津贴 /年功性津贴)※计入工资总额的奖金包括(生产奖/机关、事业单位的奖励工资/其他资金/节约奖)※计入产品的工资按其用途应分别借记(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营业费用)账户 ※基本生产车间完工产品转出时,可能借记的账户有(低值易耗品/原材料/产成品)※基本生产车间发生下列(折旧费/修理费/机物料消耗/修理期间停工损失),应借记“制造费用”账户 ※将某地区国有企业按利润计划完成程度分为以下四组,正确的是(第三种,80%以上 80%—90% 90%—100% 100%—110% 110%以上)※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受各组频率和频数的影响/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是一种(总指数/平均指数)※可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的项目有(联产品/各等级品/品种规格繁多且数量小,费用比重小且零星产品)※累计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前者基期不变,后者基期逐期在变动/二者存在关系式,逐期增长量之和的累积增长量/根据这两上增长量都可以计算平均每期增长量/这两个增长量都属于速度分析指标)※某企业某种产品原材料月末库存资料如下: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原材料库存量(吨)8

9则该动态数列(各项指标数值是不连续统计的结果/各项指标数值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总量)※平均数的种类有(算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确定统计调查对象时,还必须确定(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若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则这两个变量是(负相关关系/完全相关关系)※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动态分析主要包括(水平分析)和(速度分析)两部分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有(定额比例法/按定额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比例法/不计在产品成本法)※生产各品种情况下,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变动的因素有(产品产量/产品单位成本/产品品种结构)※统计研究运用的方法包括(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和归纳推断法)※统计指标是一定社会经济范畴的具体表现,其特点有(可量性)和(综合性)※统计分组按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两种 ※统计分组是(在统计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将同一总体区分为不同性质的组)※统计分组是(在统计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在统计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量分类/将同一总体区分为不同性质的组/把总体划分为一个个性质不同的、范围更小的总体)※统计分组的作用是(划分社会经济类型/研究同质总体的结构/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统计分组的作用是(划分社会经济类型/研究同质总体的结构/分析被研究现象总体诸标志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位置平均数包括(众数/中位数)※我国人口中,男女人口的性别比为1.6:100,这是(比例相对指标)※我国统计调查的方法有(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为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必须正确划分以下几个方面的费用界限(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各个会计期/完工产品与在产品)多项选择题

-6-※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做好的基础工作包括(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做好原始记录工作/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下列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有(销售价格指数/单位成本指数)※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商品零售量指数/职工人数指数/产品产量指数)※下列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是(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职工劳动生产率指数)※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单位产品成本/人口密度/合格品率)※下列指标中的结构相对指标是(国有企业职工占总数的比重/大学生占全部学生的比重/中间投入与总产出的比重)※下列指标中的结构相对指标是(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总数的比重/大学生占全部学生的比重/某年积累额占国民收的比重)※下列分组哪些是按品质标志分组(科技人员按职称分组/人口按性别分组/企业按地区分组/学生按健康状况分组)※下列分组哪些是按品质标志分组(科技人员按职称分组/人口按民族分组/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人口按地区分组)※下列固定资产中不计提折旧的有(不需用的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下列项目中,属于制造费用的有(生产车间的保险费/在产品盘亏和毁损/低值易耗摊销/季节性停工损失)※下列各项中,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有(车间办公费/季节性停工损失/车间设计制图费/在产品的盘亏损失)※下列属于正相关的现象是(家庭收入越多,其消费支出也越多/某产品产量随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产品产量随生产用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而减少)※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工业总产值指数/职工人数指数/产品总成本指数)※下面哪几项是时期数列(我国历年新增人口数/我国历年图书出版量)※下面属于时点数列的是(某工厂每年设备台数/历年商品销售量/某银行储户存款余额)※下面属于时点数列的有(某工厂每年设备台数/历年牲畜存栏数/某银行储户)※下面哪些现象侧重于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商品销售量/居民消费支出状况/产品产量)※下面哪几项是时期数列(我国历年新增人口数/我国历年图书出版量)※下列哪些关系是相关关系(农作物收获和施肥量的关系/商品销售额和利润率的关系/产品产量与单位成品成本的关系/家庭收入多少与消费支出增长的关系)※下列属于负相关的现象是(商品流转的规模愈大,流通费用水平越低/流通费用率随商品销售额的增加而减少/生产单位产品所耗工时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下列哪些属于序时平均数(一季度平均每月的职工人数/某产品产量某年各月的平均增长量/某商场职工某年月平均人均销售额 /某地区进几年出口商品贸易额平均增长速度)※下列数列哪些属于由两个时期数列对比构成的相对数或平均数动态数列(百元产值利润率动态数列/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动态数列/各种商品销售额所占比重动态数列)※下列统计指标属于时点指标的有(某地区人口数/某城市在校学生数/某农场每年拖拉机台数/某工厂月末在册职工人数)※下列统计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是(工资总额/商品库存量 /进出口总额)※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有(百分数/千分数/系数或倍数/成数/复名数)※相关关系按相关的影响因素多少不同可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相关系数是零,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完全不相关/不相关)※要增大抽样估计的概率保证程度,可采用的方法有(增加样本容量/扩大抽样误差范围/降低估计精度)※要了解某地区的就业情况(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成年人口总数是统计指标/某人职业是教师是标志表现)※要了解某地区全部成年人口的就业情况,那么(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成年人口总数是统计指标/成年人口就业率是统计标志/某人职业是“教师”,这里的“教师”是标志表现)※要科学地组织成本会计工作必须(合理设置成本会计机构/配备成本会计人员/按照成本会计有关的法规和的制度进行工作)※约当产量比例法适用于分配(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管理费用/燃料及动力)※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因素有(各组频率或频数/各组标志值的大小)※用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所谓优良估计的标准有(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多项选择题

-7-※以下属于正相关的现象有(家庭收入越多,其消费支出也越多/某产品产量随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总生产费用随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预提费用”是(负债类账户/资产类账户)※重点调查的特点包括(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重点单位需要随着所调查的对象的改变而改变/其主要目的是要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重点单位的某一主要标志值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绝大比重)※直线回归分析中(自变量是可控制量,因变量是随机的/两个变量不是对等的关系/根据回归系数可判定相关的方向/对于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两个线性相关变量可求得两个回归方程)※直线回归方程yc=a+bx 中的b 称为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的作用是(可确定两变量之间因果的数量关系/可确定两变量的相关方向/可确定当自变量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的平均增加量)※总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是(综合指数/平均指数)※总量指标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按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它可以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样本指标/抽样误差范围/抽样估计的置信度)※指数的作用是(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情况/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利用指数数列分析现象的发展趋势)※在工业普查中(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在次数分配数列中(各组频率大于0,频率之和等于1/ 频率越小,则该组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小/频率表明各组标志值对总体的相对作用程度)※在全国人口普查中(男性是品质标志表现/人的年龄是变量/人口的平均年龄是统计指标)※在下列哪些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各组次数相等/各组次数都为l/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相等)※在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调查中(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是调查对象/每台生产设备是调查单位/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在定额法下,产品的实际成本是(按现行定额成本计算的产品定额成本/脱离现行定额的差异/材料成本差异/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的代数和 ※在次数分配数列中(各组频率大于0,频率之和等于1 /频率越小,则该组标志值所起作用越小/频率表明各组标志值对总体的相对作用程度)※在抽样平均误差一定条件下(扩大极限误差,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缩小极限误差,只能降低推断的可靠程度)※在按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各批生产成本明细账上(包括报告月份发生的费用/包括报告月份以前累计发生的费用/既反映完工产品成本,又反映在产品成本)※在分析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时,单纯产量变动会使(成本降低额增加/成本降低额减少/成本降低率不变)※在工业设备普查中(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是调查对象/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在组距数列中,组中值是(用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水平/在开放式分组中,可以参照相邻组的组距来确定/就是组平均数)※在次数分配数列中(各组频率大于0,频率之和等于1/频数越小,则该组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小)※在什么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各组次数相等/各组次数都为1/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相等)※在直线回归方程yc=a+bx 中(必须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即自变量是给定的,因变量是随机的/回归系数既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两个变量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而且相关程度显著)(C,7,3,2;7,3,3)

判断题

-8-※我国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人”,填报单位是“户”(√)※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平均指数是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其独立的应用意义(√)※发展水平就是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其表现形式只能是绝对数(×)※在各种动态数列中,指标值的大小都受到指标所反映的时期长短的制约(×)※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在抽样推断中,全及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而样本指标值是一个随机变量(√)※与普查相比,抽样调查调查的范围小,组织方便,省时省力,所以调查项目可以多一些(√)※对某市下岗职工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要求在一个月内报送调查结果。所规定的一个月时间是调查时间(×)※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在于区分现象在数量上的不同(×)※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可称为次数分布(√)※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变异指标和平均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总体的特征,因而变异指标的数值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高,反之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低(×)※从指数化指标的性质来看,单位成本指数是数量指标指数(×)※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抽样平均误差反映了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有三个:无偏性、可靠性、一致性(×)※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抽样估计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抽样平均均误差反映抽样的可能误差范围,实际上每次的抽样误差可能大于抽样平均误差,也可能小于抽样平均误差(√)※次数分配数列中的次数,也称为频数。频数的大小反映了它所对应的标志值在总体中所起的作用程度(√)※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对资料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假定变量值在各组内部的分布是均匀的,所以这种分组会使资料的真实性受到损害(√)※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所以定基增长速度也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积(×)※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是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积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动态数列是由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分析复杂现象总体的数量变动时,若研究的是数量指标的变动,则选择的同度量因素是数量指标(×)※分析复杂现象总体的数量变动,只能采用综合指数的方法(×)※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负相关指的是因素标志与结果标志的数量变动方向是下降的(×)※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估计标准误指的就是实际值y与估计值yc 的平均误差程度(√)※根据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不能判断出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环比速度与定基速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式: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限(√)※连续型变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限(√)※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能计算总量指标的总体必须是有限总体(√)※将某班学生按考试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是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有两种方法,即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这两种方法是根据分析目的不同划分的(√)※计算相关系数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判断题

-9-※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直接转化为统计指标(√)※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质量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二者都不能用数值表示(×)※品质标志和质量指标一般都不能用数值表示(×)※平均发展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平均指标因素分析建立的指数体系由三个指数构成,即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变动影响指数(√)※平均增长速度不是根据各个增长速度直接来求得,而是根据平均发展速度计算的(√)※平均指数也是编制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它的独立应用意义(√)※权数对算数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只表现为各组出现次数的多少,与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无关(×)※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若将某地区社会商品库存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属于时期数列(×)※若变量X的值增加时,变量Y的值也增加,说明X与Y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若变量X的值减少时,Y变量的值也减少,说明X与Y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若将1990-1995年末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称为时点数列(√)※若逐期增长量每年相等,则其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是年年下降的(×)※若环比增长速度每年相等,则其逐期增长量也是年年相等(√)※若将某地社会商品库存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属于时期数列(×)※如果各种商品价格平均上涨5%,销售量平均下降5%,则销售额指数不变(×)※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但它在具体研究时也离不开对现象质的认识(√)※设P表示单位成本,q表示产量,则∑p1q1—∑p0q1表示由于产品单位成本的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算术平均数指数是通过数量指标个体指数,以基期的价值量指标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施肥量与收获率是正相关关系(√)※数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总规模水平,质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时期一般固定在基期(×)※是直接趋势的时间数列,其各期环比发展速度大致相同(×)※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统计指标和数量标志都可以用数值表示,所以两者反映的内容是相同的(×)※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同一个总体,时期指标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成反比(×)※完全相关即是函数关系,其相关系数为±1(√)※相关系数为+l时,说明两变量完全相关;相关系数为。时,说明两个变量不相关(√)※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变量安全相关,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个变量不相关(×)※样本单位数的多少与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成反比,与抽样极限误差范围的大小成正比(×)※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3%、2%、7%和5%,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为(3%×2%×7%×5%)-100%(×)※已知某市工业总产值1981年至1985年年增长速度分别为4%,5%,9%,11%和6%,则这五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97%(×)※因为统计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所以数量标志就是统计指标(×)※因素分析内容包括相对数和平均数分析(√)※在任何相关条件下,都可以用相关系数说明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在对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属于重点调查(×)※在统计调查过程中所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调查单位(√)※在任何相关条件下,都可以用相关系数说明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在实际应用中,计算价格综合指数,需要采用基期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工业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判断题

-10-※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的、唯一的(×)※在各种动态数列中,指标值的大小都受到指标所反映的时期长短的制约(×)※在单位成本指数 中,Σq1p1/Σq1p0中,Σq1p1—Σq1p0 表示单位成本增减的绝对额(×)※在各种动态数列中,指标值的大小都受到指标所反映的时期长短的制约(×)※在对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属于重点调查(×)※在特定的权数条件下,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有变形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精确度(×)※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来达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总指数的计算形式仅表现为综合指数(×)※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反映了现象总体的规模和一般水平。但掩盖了总体各单位的差异情况,因此通过这两个指标不能全面认识总体的特征(√)※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计划在上年的基础上降低2%实际降低3%则该企业差一个百分点,没有完成计划任务(×)※某年甲、乙两地社会商品零售额之比为l;3,这是一个比例相对指标(×)※某地区通过调查得知该地区每万人中拥有54名医生。此指标是一个强度相对指标(√)※某产品产量在一段时期内发展变化的速度,平均来说是增长的,因此该产品产量的环比增长速度也是年年上升的(×)※质量指标都是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的(√)※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一基期水平,因此增长量不能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的速度(×)※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只有当相关系数接近+1时,才能说明两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简答题

-11-※某地区对占该地区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二的10个企业进行调查,你认为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还是典型调查?为什么?答:首先,从该题内容可知该地区对工业企业进行的是一种非全面调查;第二,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这三种非全面调查的主要区别是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重点调查是根据单位标志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比重来确定调查单位,而典型调查是依据对总体的分析,有意识地选取调查单位。因此,根据本题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可判断出该地区对工业企业进行调查,采用的是重点调查方式。

※简述在综合指数计算中对同度量因素时期的要求。答:在综合指数中,无论是数量指标综合指数还是质量指标综合指数,都要求其作为同度量因素指标不变,即同一时期的。例如,数量指标综合指数都以基期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质量指标综合指数都以报告期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因为,只有将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指标固定在同一时期,才能考察另一个指标的变动情况。

※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之间可以进行直接推算吗?为什么?答: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之间不能直接进行推算,要想由环比增长速度推算定基增长速度,必须先将其还原为发展速度,再根据两种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式,推算出定基发展速度后减1或100%,才能求得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

※举例说明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有何不同?答: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例如:学生的“成绩”是标志,而成绩为“90”分,则是标志表现。※简述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的区别并举例说明。答: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区别:(1)概念不同:品质标志是说明单位属方面特征;数量标志说明单位数量方面特征。(2)标志表现不同: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只能为文字,不能直接汇总成指标,只能对其表现.相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而形成指标,数量标志的标志表现为数字,也叫标志值,能直接汇总成指标。例如:当某班级是总体而每一个学员是总体单位时,学生“姓名”是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表现,如二号学生姓名叫李琴;而学生“身高”是数量标志,用数字来表示,如:二号学生身高为170公分(例如:当每一家工业企业作为总体单位时,“企业经济类型”是品质标志,只能文字表现,如某企业经济类型是合资企业;而“企业工人数”则是数量标志,表现为数字,如某企业工人数是700人。)※举例说明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答: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填报单位是负责向上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两者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一致的。例如: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进行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每一台工业生产设备,而填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但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时又是一致的。例如:对工业企业进行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而填报单位也是每一个工业企业,两者一致。

※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答:变量分组包括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离散变量变动幅度小,分组可以选择单项式分组。如果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分组应该选择组距式分组。而对于连续变量只能用组距式分组。

简答题

-12-※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的区别并举例说明。答: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的区别:1)子项与母项内容不同:结构相对指标同一总体中,各组总量与总体总量对比; 而比例相对指标则是同一总体中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相对指标。2)说明问题不同:结构相指标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或结构情况;比例相对指标说明总体范围内各个分组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 例如:在全国总人总体中,“女性所占比例”是结构指标,而“男女性别比”是比例指标(例如,在全国工业企业总体中,“工业企业所占的比重”是结构指标,而“轻工业企业数和重工业企业数之比”是比例指标)※简述抽样推断的概念及特点 答: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特点:1)是有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论;2)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3)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简述相关分析的含义及相关的种类。答:相关分析就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它是研究二元总体和多元总体的重要方法。种类:(1)完全相关、不相关、不完全相关(2)正相关、负相关(3)单相关、复相关。

※什么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可以进行哪些分类?答: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称为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按任务和作用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按分组标志的多少为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按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分组和变量分组

※什么是抽样误差?影响其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抽样误差指由于随机抽样的偶然因素使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各单位的结构,而引起抽样指标和全及指标之间的绝对离差;影响因素主要有:(1)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2)样本的单位数;(3)抽样方法,(4)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简述抽样调查的优点和作用。答:抽样调查的优点有: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抽样调查的作用表现为:(1)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很难解决的问题;(2)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3)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4)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

※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在编制指数时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所属时期?答:在统计指数编制中,能使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数量上可以加总,并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这一媒介因素,称为同度量因素。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答:单项式分组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值变动幅度小的情况下采用;组距式分组适合于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很大,或连续变量的情况下采用。

※什么是时期数列?它有哪些特点?答:在动态数列中,每一指标反映的是某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则该动态数列称时期数列;基本特点是:(1)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数列中各个指标的数值可以相加;(3)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大小与所包括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为什么说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标志的选择?答:统计分组就是把总体按某一标志来分门别类,选择不同的标志就有不同的分组、不同的分组体系。分组标志是作为现象总体划分各个不同性质的组的标准或根据,选择得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正确反映总体的性质特征、实现统计研究的目的任务。所以,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标志的选择和分组界限的确定。简答题

-13-※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答:时期数列的各指标值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指标值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各指标值具有可加性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指标值不能相加;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的关系,而时点数列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答:变量分组包括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离散变量变动幅度小,分组可以选择单项式分组。如果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分组应该选择组距式分组。而对于连续变量只能用组距式分组。

※举例说明标志与标志表现的区别。答: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例如:学生的“成绩”是标志,而成绩为“9旷分,则是标志表现。

※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答: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硫定调查目的。(2)确定凋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凋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举例说明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有何不同?答: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例如:学生的“成绩”是标志,而成绩为“90”分,则是标志表现。

※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答:变量分组包括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离散变量变动幅度小,分组可以选择单项式分组。如果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分组应该选择组距式分组。而对于连续变量只能用组距式分组。

※什么是统计指标?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的的区别和联系并举例说明。答: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或范畴。统计指标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总体范围、时间、地点、指标数值和数值单位等内容构成。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的的区别如下:1)统计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种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2)如果说标志就是统计调查的项目,那么标志表现则是调查的结果。例如:学生的“成绩”是标志,而成绩为“90”分,则是标志表现。(例如:学生“姓名”是标志,而姓名叫“陈菲”,则是标志表现。)(例如:每个企业“总产值”是标志,而某企业去年总产值为“10亿”是标志表现)统计指标与统计标志的联系表现为:(1)统计指标的指标值是由各单位的标志值汇总或计算得来的;(2)随着研究目的不同,指标与标志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简答题

-14-※简述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区别并举例说明。答: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1)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是总体和个体的关系:调查对象是调查目的所决定的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就是总体单位,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承担者,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是调查对象组成要素。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调查目的的变化二者可以互相转化;2)调查对象与填报单位的关系:填报单位是负责向上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也是调查对象组成要素。3)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关系: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都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一致的:有时是一致的 例:全国人口调查中,调查对象是全国总人口,调查单位是人,填报单位是

户,这时调查研究单位与填报单位不一致;而全国住户调查中,全部住户是调查对象,调查单位是 户,填报单位是 户,这时调查研究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又例如:在对某种工业企业设备使用情况调查中,调查对象是全部该种设备,调查单位是每一台设备,填报单位是每家工业企业,这时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不一致;而在对工业企业现况调查中,全部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调查单位是每家工业企业,填报单位是每家工业企业,这时调查研究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

※简述统计分组的概念并指出统计分组可以如何分类。答:1)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2)统计分组可以进行以下分类1)按其任务和作用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分析分组2)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复合分组3)按分组标志性质分为:品质分组、变量分组

※简述变量(数量标志)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答:1)变量分组种类:有单项分组、组距式分组两种,而组距分组又有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组两种。2)单项式分组运用条件:变量值变动范围小的离散变量可采取单项式分组 组距式分组运用条件:变量值变动很大、变量值的项数又多的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可采取组距式分组

※简述平均指标的特点和作用。答:1)平均指标是: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相对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2)平均指标的特点:

一、它把总体单位各标志值的差异抽象化,平均值与每个单位标志值不同。

二、平均指标是个代表值,代表总体各单位标志的一般水平3)平均指标的作用:

一、反映总体各单位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二、、可以用来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总体中的发展水平,以说明生产水平、经济效益或工作质量的差距

三、分析现象之间依存关系

※简述抽样误差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答:1).抽样误差指由于随机抽样的偶然因素使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各单位的结构,而引起抽样指标和全及指标之间的绝对离差;2)影响因素有:1.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2.样本的单位数;3.抽样方法,4.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编制指数时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所属时期? 答: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并固定在基期。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并固定在计算期(或报告期)的。

简答题

-15-※变异系数的概念及应用条件。答:变异系数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变异指标。它是通过变异指标中的全距、平均差或标准差与平均指标对比得到的。常用的是标准差系数。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由于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都是绝对指标,其数值大小不仅受到各单位标准值差异程度的影响,而且受到总体单位标志值本身水平高低的影响。所以在对比相同水平的变量数列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时,可以用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而对比不同水平的变量数列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时,为了消除数列水平高低的影响,就必须计算变异系数。相关的种类及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和判断标准。答:

1、相关种类有:(1)按相关的程度可分为: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不相关。(2)按相关性质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3)按相关的形式可分为: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4)按影响因素多少可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

2、相关系数取值范围是在-1 和 +1 之间,即-1≤γ≤1,当r>0时,表示x与y正相关,当 r<0 时,表示x与y负相关。

3、相关系数判断标准是:当│γ│=1 时,x与y完全相关;即两变量是函数关系; 当 │γ│=0 时,x与y x与y不相关当│γ│<0.3 时,微弱相关;当0.3<│γ│ <0.5 时,低度相关;当 0.5<│γ│<0.8 时,显著相关;当 0.8<│γ│<0.1 时,高度相关。

※简要说明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概念及特点 答:时期数列:在动态数列中,每一指标反映是某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则该动态数列称时期数列。其特点是:(1)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数列种各个指标的数值可以相加;(3)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大小与所包括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时点数列:在动态数列中,如果每一指标是反映现象在某一刻上的总量,则该动态数列称为时点数列。其特点:

1、数列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

2、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不可以相加

3、数列中各个指标值大小与其时间长短无直接联系

※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答:时期数列的各指标值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指标值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各指标值具有可加性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指标值不能相加;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的关系,而时点数列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抽样调查有哪些特点?抽样调查的优点和作用?答: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调查单位进行观察用以推算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抽样调查的特点:(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其目的是要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2)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来抽选调查单位。所谓随机原则就是总体中调查单位的确定完全由随机因素来决定,单位中选与不中选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总体中每一单位都有同等的中选可能性。抽样调查方式的优越性体现在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抽样调查的作用: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困难解决的问题;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可以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抽样调查的优点有: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

简答题

-16-※什么是抽样误差?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抽样误差指由于抽样的偶然因素使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各单位的结构,而引起抽样指标和全及指标之间的绝对离差。抽样误差之所以不同于登记误差和系统误差是因为登记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属于思想、作风、技术问题,可以防止或避免;而抽样误差则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加以控制。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样本的单位数、抽样方法和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简述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答:(1)指标的含义不同,强度相对指标说明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普度程度或密度,而平均指标说明的是现象发展的一般水平。(2)计算方法不同,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虽然都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但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的联系只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而平均指标分子和分母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那分子是分母所具有的标志,对比结果是对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平均。

※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答:(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在编制指数时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所属时间?答:统计指数编制中能使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娄量上可以加总,并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这一媒介因素,称为同度量因素。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答:单项式分组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值变动幅度小的情况下采用。组距式分组适合于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很大,或连续变量的情况下采用。

※什么叫统计分组?统计分组可以进行哪些分类?答: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统计总体按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称为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按任务和作用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按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分组和变量分组。

※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计算结论相同和条件是什么?答:当数量指示的算术平均数指数,在采用基期总值为权数的特定条件下,与一般综合指数的计算结论相同,当质量指标的调和平均数指数,在采用报告期总值为权数的特定情况下与一般综合指数的计算结论相同。※简述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的区别?答:(1)时期指标的指标值具有连续性,而时点指标的指标值不具连续性。(2)时期指标的指标值可以累计相加,而时点指标的指标值不能累计相加,时期指标,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的关系,而时点指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简答题

-17-※统计普查有哪些主要特点和应用意义?答: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普查的特点:(1)普查是一种不连续调查。因为普查的对象是时点现象,时点现象的数量在短期内往往变动不大,不需做连续登记。(2)普查是全面调查。它比任何其它调查方法都更能掌握全面、系统的,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3)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普查所包括的单位、分组目录、指标内容比定期统计报表更广范、更详细,所以能取得更详尽的全面资料。(4)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不能经常进行。

※什么是统计分布?它包括哪两个要素?答: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分配数列。分配数列包括两个要素: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和各组所占有的单位数。

※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的区别。答: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的区别是:⑴子项与母项的内容不同,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的对比;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同类指标在空间上的对比。⑵说明问题不同,比例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比较相对指标说明现象发展的不均衡程度。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请举例说明。答: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如:各工种的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如:轻重工业比例。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数,用以说明同类现象在同一时期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什么是参数和统计量?各有何特点?答:参数指的就是某一个全及指标,它反映了全及总体某种数量特征,统计量即样本指标,它反映了样本总体的数量特征。其特点是:全及指标是总体变量的函数,但作为参数其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是由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的;而统计量是样本变量的函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值,其数值由样本各单位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统计量本身也是随机变量。

※什么是抽样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二者有何关系?答:抽样平均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一本水平的指标;而抽样极限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的最大范围的指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Δ= t•μ即极限误差是在抽样平均误差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的;区别:(1)二者涵义不同(2)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不同(3)计算方法不同。

※从现象总体数量依存关系来看,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又何区别?答:函数关系是:当因素标志的数量确定后,结果标志的数量也随之确定;相关关系是:作为因素标志的每个数值,都有可能有若干个结果标志的数值,是一种不完全的依存关系。

※如何理解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是相互补充,密切联系的?答:相关分析需要回归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关系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则应该建立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依靠相关分析表明现象的数量变化具有密切相关,进行回归分析求其相关的具体形式才有意义。

简答题

-18-※统计指数的分类主要有哪些方面?答:统计指数的分类主要有: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统计指数按其所表明的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统计指数按所采用基期的不同,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在统计指数编制中,如何理解同度量因素的含义和时期的确定?答:在统计指数编制中,能使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数量上可以加总,并客观上 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这一媒介因素,称为同度量因素。一般情况下,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编制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编制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平均指数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有哪几种计算形式?答:平均指数是从个体指数出发来编制总指数的,即先计算出各种产品或商品的数量指标或质量指标的个体指数,然后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来测定现象的总变动程度。平均指数的计算形式为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动态数列的基本构成和编制原则是什么?答:动态数列是由相互配对的两个数列构成的,一是反映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二是反映各个时间指标值变化的数列。编制原则:时间长短应该前后一致; 总体范围应该一致;计算方法应该统一;经济内容应该统一。

※简述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水平法和方程式法的特点 答: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的主要特点是,前者侧重于考察最末一年的发展水平,按这种方法所确定的平均发展速度,推算最末一年发展水平,等于最末一年的实际水平;后者则侧重于考察全期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按这种方法所确定的平均发展速度,推算全期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与各年实际水平总数一样。

※由相对数(或平均数)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相对数(或平均数)动态数列是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总量指标动态数列对比

所构成。计算时要先求得这两个总量指标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进行对比,求出相对数(或平均数)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什么是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二者相比较有什么特点?答:时期数列是指由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总量的时期指标构成的动态数列。时点数列是指由反映现象在某一瞬间总量的时点指标构成的动态数列。二者相比较有以下特点:(1)时期数列的各指标值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指标值不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时期数列各指标值具有可加性的特点,而时点数列的各指标值不能相加。(3)时期数列的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的关系,而时点数列各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的关系。

※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答:单项式分组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值变动幅度小的情况下采用。组距式分组适合于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很大,或连续变量的情况下采用。

※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在编制指数时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所属时间?答:统计指数编制中能使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娄量上可以加总,并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这一媒介因素,称为同度量因素。一般情况下,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答:(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简答题

-19-※简述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答:(1指标的含义不同,强度相对指标说明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普度程度或密度,而平均指标说明的是现象发展的一般水平。(2计算方法不同,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虽然都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但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的联系只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而平均指标分子和分母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那分子是分母所具有的标志,对比结果是对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平均。※简述并举例说明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的区别与联系 答: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或范畴。统计指标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总体范围、时间、地点、指标数值和数值单位等内容构成。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的的区别如下:1)统计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种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2)如果说标志就是统计调查的项目,那么标志表现则是调查的结果。例如:学生的“成绩”是标志,而成绩为“90”分,则是标志表现。(例如:学生“姓名”是标志,而姓名叫“陈菲”,则是标志表现。)(例如:每个企业“总产值”是标志,而某企业去年总产值为“10亿”是标志表现)统计指标与统计标志的联系表现为:(1)统计指标的指标值是由各单位的标志值汇总或计算得来的;(2)随着研究目的不同,指标与标志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简述并举例说明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的区别 答: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区别:(1)概念不同:品质标志是说明单位属方面特征;数量标志说明单位数量方面特征。(2)标志表现不同: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只能为文字,不能直接汇总成指标,只能对其表现相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而形成指标,数量标志的标志表现为数字,也叫标志值,能直接汇总成指标。例如:当某班级是总体而每一个学员是总体单位时,学生“姓名”是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表现,如二号学生姓名叫李琴;而学生“身高”是数量标志,用数字来表示,如:二号学生身高为170公分(例如:当每一家工业企业作为总体单位时,“企业经济类型”是品质标志,只能文字表现,如某企业经济类型是合资企业;而“企业工人数”则是数量标志,表现为数字,如某企业工人数是700人。)※简述并举例说明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 答:调查单位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它是进行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报告单位也称填报单位,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每一工业企业既是调查单位,又是报告单位,两者一致;工业企业设备状况调查,每一设备是调查单位,每一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两者不一致。※简述并举例说明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不同 答:主要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选取调查单位的方式不同。(2)调查目的不同(3)适用条件不同,推断总体指标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不同。

※简述变量(数量标志)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答:1)变量分组种类:有单项分组、组距式分组两种,而组距分组又有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组两种。2)单项式分组运用条件:变量值变动范围小的离散变量可采取单项式分组 组距式分组运用条件:变量值变动很大、变量值的项数又多的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可采取组距式分组

简答题

-20-※简述并举例说明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答: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的区别:1)子项与母项内容不同:结构相对指标同一总体中,各组总量与总体总量对比; 而比例相对指标则是同一总体中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相对指标。2)说明问题不同:结构相指标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或结构情况;比例相对指标说明总体范围内各个分组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 例如:在全国总人总体中,“女性所占比例”是结构指标,而“男女性别比”是比例指标(例如,在全国工业企业总体中,“工业企业所占的比重”是结构指标,而“轻工业企业数和重工业企业数之比”是比例指标)

※简述抽样推断的概念及特点 答: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特点:1)是有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论;2)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3)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简述在综合指数计算中对同度量因素时期的要求。答:同度量因素时期的选择问题要根据编制指数的具体任务以及指数经济内容来决定。一般认为,编制综合指数必须注意指数式内容的现实经济意义。所以,同度量因素固定的一般方法是: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数量指标固定在计算期上;编制数量指标指数,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数量指标固定在基期上

自考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小抄版 篇4

10、经济规律为什么有客观性?怎样理解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形成和存在的。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答:(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济规律。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2)

2、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利用经济规律就是人们使自己答: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事。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

3、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答: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4、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答: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5、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答:(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掌握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能够更加熟悉和掌握生产过程的规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劳动者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2)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6、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答: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7、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什么?答: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8、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9、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第一,11、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答: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1、何为再生产?它的内容是什么?答: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有:(1)综合性比例(2)部门之间的比例(3)部门内部的比例(4)地区之间的比例(5)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

3、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其演进趋势是怎样的?答:从狭义的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2)轻重产业结构、(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4)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按照主要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密集程度,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它们的组合与构成状况,形成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广义的产业结构,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产

业结构。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从各种类型的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来看,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农轻重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代替,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趋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1

5、怎样考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答: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国民生产总值是国际上通常使用的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活动总成果的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就构成国内生产总值。

6、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有以下一些: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5.自然条件。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的经济因素,乃至一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针、政治局势、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在特定情况下会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7、经济增长方式有哪些类型?答: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增多劳动力投入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8、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1、人类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几种?它们各有什么特征?答: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史上,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与劳动交换方式,可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三种。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大体上是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答: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3、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答: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4、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形成的?答:商品的价值形成因素是多种的,最基本的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

5、为什么说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答: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不创造新价值,只能转移其原有的旧价值。所以,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所生产商品中的价值,而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

劳动的原有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

6、为什么说商品和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答: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因为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是具体劳动化为抽象劳动、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价值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一,价值反映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二,价值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部门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时,通过价值关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化为同一的抽象劳动、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7、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 就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8、为什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9、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答:(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的产生过程经历了偶然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阶段,然后才发展到货币形式。(2)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3)职能: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是什么?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起哪些作用?答:(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作用: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优胜劣汰,两极分化。

1、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是什么?答: 各部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对各种各样的资源的需要。但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充分满足一切方面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各部门、各地区均衡发展,就要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资源配置的目标,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是什么?资源配置有哪些方式? 答: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实现的。主要有:(1)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实现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形成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2)资源配置的信息机制。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利用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机制实现的(3)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集中的权力体系和分散的权力体系,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决策机制。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2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2)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4、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市场经济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有其一般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渠道和领域,市场机制是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机制。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第四,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5、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它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答: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这种联系和作用。各种市场要素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a价格机制调节生产。b价格机制调节消费。c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2)供求机制。供求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其次,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3)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重要作用:a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b它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c它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流。d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6、什么是市场调节?实行市场调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答:所谓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调节的作用,一是市场机制调节价格,即价格不是统一规定的,而是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率机制等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形式上是企业定价,实际上是市场定价。二是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即调节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规模与生产结构。三是市场机制调节需求,包括调节需求方向、规模和结构。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是有条件的。第一,企业要有产供销和人财物的自主权,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企业的生产方向、规模、结构可自主决定和调整;第二,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价格要随供求关系和竞争状况的变化而涨落,这样才能给企业传递一种正确的市场信号;第三,企业的经济利益,取决于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实现状况,与市场经营效果紧密相联系;第四,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行优胜劣汰;第五,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这些条件越充分,市场机制越完善,市场体系越发育,市场调节的作用也就越能有效发挥。

7、市场具有哪些作用?答:市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一是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因而是他们进行竞争的舞台和进行合作的桥梁,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市场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环节,生产者依据市场信息安排生产以适应消费,市场交换的扩大为生产的增长开辟道路;三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8、市场体系是怎样构成的?答:市场体系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商品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

9、为什么必须建立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答: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和保证。而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

争。围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主要有三个方面:(1)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2)市场竞争秩序。(3)交易行为秩序。市场制度和规则,指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和规则的总和,是国家对市场和市场主体行为所制定的强制性的制度和规定,目的在于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市场的良好经济秩序。市场制度和规则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市场运行的制度和规则;第二类为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第三类为国家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建立消除不平等竞争、实现公平竞争的制度和规则,是市场运行制度规则体系的核心。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商品有哪些重要特点?答:(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3)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一部分价值。(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它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去,形成新价值。两者的统一就是价值的形成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这个一定点以上,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时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答: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4、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具体方法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于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因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活资料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剩余价值的结果。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工作日的延长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1)从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不是商品?答:资本主义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是因为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但是,劳动却不能独立存在。第二,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有价值。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第四,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

7、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哪些特点?答: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发现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个孤立的过程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点。第一,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还可以看出,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第三,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还可以看出,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总之,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8、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客观必然性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答: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原因是: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第二,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一方面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是推动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影响资本积累因素有: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有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9、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怎样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基础上的再生产答:通过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再生产出来,具体表现在:(1)不仅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一开始就是全部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2)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而且是扩大对剩余价值占有的手段。(3)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物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以换取工人更大量的活劳动。

10、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答: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说的,或者说,是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他的需要。相对过剩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大量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原因是: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第二,大量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可能也不会真正愿意消灭失业人口。

11、什么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答: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其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剩余价值规律之所以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原因是: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

12、资本积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1)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2)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的关系:资本集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累是资本集聚的手段和途径。(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两者都是个别资本增大的途经。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表现在:资本积聚会导致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而资本集中则不会。资本集聚要受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其增长较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因此它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两者的联系表现在:资本集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发展;资本集中的加快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职能形式? 答: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产业资本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独立的三种资本形式,而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并分别执行着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答: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具有并存性。(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资本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与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相联系和互为条件的。继起性是由并存性决定的,没有并存性也就没有继起性。同样,并存性是继起性的结果,如果继起性受到阻碍,并存性也成为不可能。

3、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哪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答: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既取决于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又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对一次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不产生影响,但是对年剩余价值生产发生影响。(1)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量。(2)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率。

4、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答: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因为产业资本在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实际上是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之中。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5、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的差别是什么?答:(1)概念的内涵不同:剩余价值率是一次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年剩余价值率则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2)两者的企业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则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两者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3)两者在量上的差别:在一般的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大干剩余价值率。

6、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以及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答: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1)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通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7、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答: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原因有: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得到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得到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

8、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答:①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从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即I(V+M)=IIC.由此基本实现条件可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I(C+V+M)=IC+IIC,II(C+V+M)=I(V+M)+II(V+M)

9、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答:前提条件:I(c+v+m)>I(c)+II(c)或I(v+m)>II(c)II(c+v+m)>I(v+m/x)+II(v+m/x)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协调发展)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I(v+△v+m/x)==II(c+△c)由这个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两个基本公式:(1)I(c+v+m)==I(c+△c)+II(c+△c)2)II(c+v+m)== I(v+△v+m/x)+II(v+△v+m/x)

10、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为什么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答: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指在生产技术进步从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的趋势

在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条件下的生产增长顺序是: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对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具有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主要表现在:(1)生产资料生产增长过程中,追加劳动力所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要依赖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来提供;(2)生产资料生产增长所提供的生产资料,都直接取决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需要;(3)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给本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最终也要受消费资料生产发展需要的制约。

1、什么是利润?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答: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在现象上表现为利润。(1)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耗费资本即生产成本的增加额。(2)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取得利润的形态,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答: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剩余价值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二者区别是:概念不同,另外,第一,它们反应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值的程度。第二,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第三,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3、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不同的资本周转速度,因而等量资本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得到高低不同的利润率。由于资本在本质上要求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所以各部门的

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是把资本从有机构成高而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有机构成低而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资本的流动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动,并由此进一步引起资本新的流动。资本的这种在部门间的流动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整利润率趋于均衡、形成各部门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时才会停止。所以,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在平均利润率绝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简单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平均化的总的发展趋势。

4、什么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什么变化? 答: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十平均利润。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了。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如下变化: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成为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生产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形成和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决定的。

5、为什么说生产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答:生产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前提,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这表现在: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值的变动。第二,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6、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对资本主义生产有什么影响?答: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的现实经济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其次,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赢利或亏本的标志。再次,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7、平均利润形成后为什么还会有利润率的差别?答: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趋于平均化,但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由于生产条件不同,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必须按照部门平均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于是,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即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超额剩余价值不会被社会平均化,它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平均利润反映的是部门之间的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并不排斥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不断地在部门内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8、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客观可能性和条件是什么?答:可能性:第一,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式而存在,商品资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条件:第一,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已经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去完成,而是专门由商人来担任。第二,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9、什么是商业资本?商业资本的独立存在起着什么作用?答:商业资本就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作用:第一,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第二,有利于节省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10、商业流通费用是如何补偿的?答:商业流通费用是在流通领域内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各项费用。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用于商品的保管、包装和运输方面的流通费用。它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和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是指同商品买卖有关的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是通过从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来得到补偿的。

11、商业店员是怎样受商业资本家剥削的?答:商业店员遭受商业资本家的剥削。这是因为,商业店员的全部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

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用以补偿商业资本家支付给商业店员的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实现的剩余价值,除其中一部分用来补偿工资以外的纯粹流通费用外,其余部分则被商业资本家无偿占有,形成商业利润。

12、借贷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答: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的来源主要是产业资和利息的形式转让给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还有一部分剩余价

值则以地租的形式交给土地所有者。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第一,资本主义国家预算。第二,各种服务费用的支付。

19、资本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是什么答:第一,资本主义国家预算,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基本途径。第二,各种服务

费用的支付,是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另一个途径。本循环中产生的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包括:(1)固定资本的折旧费;(2)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部分;(3)用于积累而没有马上投资的剩余价值。借贷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是适应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并且在职能资本运动的基础上形成和服务于职能资本的。归根到底,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还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13、什么是利息和利息率?有哪些因素影响利息率的高低?答: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是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第一,平均利润率的高低。第二,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在一定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利息率由习惯和法律传统来决定。利息率的确定没有一个经济上的内在依据和规律,借贷资本没有为它提供一个客观的标准。

14、什么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银行利润的来源是什么?答:商业信用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赊销的商品价格一般高于现金买卖商品的价格,其差额就形成赊购者向赊销者支付的利息。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银行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15、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答:(1)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不同。(2)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原因是:第一,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第二,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3)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16、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答:(1)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2)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原因是:第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第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3)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17、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答: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地主的土地而向地主交纳的地租,它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主义地租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它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用工人基础上,劳动者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表现为一种纯粹的契约关系。(2)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既由超额利润所构成。(3)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18、资本主义国民收入是怎样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答:资本主义国民收入是由生产部门创造出来的,因而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生产领域有直接联系的各个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中进行的。初次分配的过程大致是:产业资本家占有各个生产部门雇佣工人创造的国民收入。其中相当于可变资本的部分,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构成工人的收入;而相当于剩余价值的部分,则在资产阶级各个集团之间进行瓜分。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产业利润留归产业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剩余价值由产业资本家分别以商业利润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如何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答:从根本上说,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为:(1)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的集中。(2)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垄断。当社会经济生活中垄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自由资本主义就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利润的来源是什么?答:垄断利润的源泉,归根到底仍然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获得的:(1)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2)掠夺非垄断企业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和其他商品生产者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3)加强对国外劳动人民的剥削;(4)通过资产阶级国家干预经济如军事订货、实行财政补贴、减免税款等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组织的再分配。垄断利润不仅体现了垄断资本剥削和压迫国内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经济关系,而且还体现了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进行剩余价值再分配的经济关系。

3、垄断和竞争是怎样的关系? 答:垄断作为竞争的对立面而出现,但垄断的出现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甚至加剧了竞争。其原因在于:(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自然也就不能消灭竞争。(2)垄断时期,“局外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自由竞争。(3)垄断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竞争属于次要地位,由垄断产生的竞争占重要地位。

4、垄断价格为什么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答: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原因是:(1)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价格而获取的。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2)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垄断价格出现以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3)垄断利润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可见,垄断利润的获得不过是把其它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移到资本家手里,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所以,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

5、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如何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答: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其形成的途径有:首先,垄断的大银行通过贷款或购买股票来控制和支配大工业企业,或通过直接投资创办工业企业;其次,垄断的大工业企业把资本渗透到银行业;再次,在大工业企业和大银行资本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事结合,双方的垄断资本家或其代理人互兼对方的要职。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

6、垄断为什么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答;垄断是帝国主义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关系,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原因是:(l)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2)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3)垄断是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4)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其它矛盾。(5)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控制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什么迅速发展?答: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具体原因:(l)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扩大

国内外市场;(2)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一系列新型工业的建立需要巨额投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也需要投入巨额资本,这些单靠私人垄断资本是不能承担的,需要由国家投资和资助;(3)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有一个权力机构来协调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4)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社会化,使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开发与研究项目。上述种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是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这就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持续发展。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答:利润率低、风险大的部门,这些部门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投资但对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从而对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是非常必要的。(3)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私人垄断资本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加速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4)国有化企业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资本主义的国有化企业实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12、简述国家垄断资本对私人垄断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功能。答:(1)国家垄断资本再生产运动为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为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投资于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投资或无力投资的部门。(2)国(1)对国家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国家直接对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进行管理和调节,并通过国家垄断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来调节整个社会资本的再生产。(2)对部分国有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有两种情况:一是国家掌握控股权的企业,其经济活动是由国家通过计划和政策进行管理和调节;二是私人垄断资本掌握控股权的企业,国家利用各种优惠条件对这类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宏观调节。(3)对私人垄断资本的宏观管理和调节。国家通过财政、信贷和其他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实现对私人垄断资本的调节和管理。(4)实行经济“计划化”调节社会经济。这种调节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是什么,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进一步加深。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1)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2)资产阶级国家在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3)通过国家运用各种方式干预经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程度上得以协调实现,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4)通过各种福利政策、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在一定时间内暂时缓和了劳资矛盾、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5)通过国际间的调节,使得的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协调与缓和.第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1)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财政支出增大,加重了广大人民税负,进一步削弱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最终形成经济的“滞胀”局面。(3)国家借助于发行公债增加财政收入,制止私人信贷膨胀,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结果使公私债台高筑,加剧财政金融的危机。(4)国有垄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的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10、怎样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计划”?答: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是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而采取的经济调节形式,对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具体表现为:(1)使二次大战后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2)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进了部门经济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作为经济调节手段,“经济计划”不具有社会属性,但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为垄断资产阶级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因而这种计划手段不可能完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不可能通过计划调节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生产无政府状态。

11、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实质?答:(1)实行国有化的企业,往往是那些面临破产的私人垄断企业,国家用高价购买它,实际上是帮助私人垄断资本免于破产。这种国有化实际上是用国家的财政支出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巨额利润的一种形式。(2)由国家直接投资兴建的国有企业,主要是那些投资额巨大、周期长、家垄断资本还通过间接的方式为私人垄断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使私人垄断资本增加积累;利用信贷方式支持私人垄断资本;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支持私人垄断资本。(3)国家垄断资本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

现创造条件,还表现在替私人垄断企业商品的实现提供购买力。

1、怎样认识资本输出的实质和资本输出的作用与影响?

答:资本输出的实质: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资本掠夺和奴役其他国家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1)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2)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手段;(3)资本输出可以带动商品输出;(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世界,成为它控制所在国家经济的工具。资本输出对输出国也带来严重的后果:使输出国的食利者阶层人数剧增,进而成为“食利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输出国经济发展的停止趋势,出现产业“空心化”;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拼命争夺投资场所,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加剧。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作用与影响:一方面会使其自然经济瓦解,刺激当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使输入国受控于他人,国民经济发展服从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掠夺的需要,并使输入国经济单一化和畸形发展,甚至导致在政治上从属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当然如果输入国坚持独立的主权和独立自主原则,虽然要给资本输出国?quot;贡献“,但可通过引进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什么?答:必要性:(1)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这些资本在国内缺少有利的投资场所。(2)把资本输出到国外能赚大钱,尤其是输到落后国家。可能性:(1)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其他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世界市场。(2)这些国家的劳动者也出现了分化,市场有充足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供给。(3)这些国家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4)处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本身的金融业、信用制度的发展,交通通讯设备的现代化,为资本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大规模输出资本成为可能。

3、新殖民主义同旧殖民主义有何区别?其实质是什么?答:新殖民主义与旧殖民主义的区别在于:旧殖民主义是通过赤裸裸的军事侵略,扶植自己的傀儡,直接控制殖民地附属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当地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暴力统治,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攫取高额的利润服务。新殖民主义则采用比较隐蔽的、间接的办法,主要是以经济渗透的办法来继续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垄断资本的各种经济利益继续得到保证。新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剥削的手法很多,主要是打”援助“ 的旗号进行国家资本输出,以此控制受”援“ 国的政治经济。还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以掠夺这些国家的原材料和占领商品销售市场。此外,还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贱买贵卖的不等价交换,利用自己在先进科学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在技术转让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敲诈勒索等等。在这种新殖民主义政策下,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至今仍然受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盘剥。新殖民主义不外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新手法,其实质同旧殖民主义是一样的。

4、垄断资本国际化怎样形成的?其实质是什么?答:资本国际化是垄断资本为追逐高额利润而对外扩张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经济现象。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

化是通过国与国、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形成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体现出来,主要是商业资本的国际化。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团化是由地域相邻的各国和地区的政府出面达成协议而建立的。(3)当代世界市场剧烈竞争迫使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

垄断资本国际化是通过资本输出并带动商品输出,形成国际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最后形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体系等体现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垄断资本国际化和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及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其实质仍然是为了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这些国际垄断组织和国际垄断同盟进行的国际经济调节,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5、什么是经济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答: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根本原因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6、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内容。资本全球化的根源是什么?答: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资本全球化的根源是:(1)新科学技术革命使世界范围内掀起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产业在国际范围转移,只有通过国际投资才能实现;(2)跨国公司的巨大经济实力使其境外投资大幅度增长。(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庞大的资本,需要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纷纷投向国外。(4)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和各国经济发展制定的吸引外资优惠政策,使国际投资环境大大改善,促进资本国际化。

7、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有哪些?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3)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国际经济调控的加强,使国际经济组织和规则不断完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和国际上的一些矛盾。

(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1)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各国经济连带波动的风险。(2)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会使各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3)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使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巨大,发达国家分享更多利益。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表明,它既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

8、什么是经济一体化?它通过什么形式来体现的?垄断资本主义国际经济调节的组织形式有哪些?答: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全球化在体制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乃至地区性经济集团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在不同领域、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上的经济一体化和实现国际经济调节的基本组织形式。战后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调节的第一类组织形式是世界经济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三大支柱,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其前身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对国际经济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起到了一定的管理和调节作用。第二类组织形式是某个地区、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同盟、经济政治联合体也是管理和调节国际经济的重要形式。如:欧洲联盟。第三类组织形式是各国政府首脑或负责经济事务的官员通过国际性会议达成协议,参与国按协议办事,起到了对国际经济的管理和调节的作用。如:西方”八国首脑“就是很典型的形式。

9、地区经济集团化是怎样形成的?答:地区经济集团化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世界市场剧烈竞争的产物。(1)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使国际分工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加强,地域相邻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经济上互补性比较强,相互交往方便,为了共同的经济发展而建立地区经济集团。(2)地区经济集

10、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是怎样的?答: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元贬值和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日本和西欧逐渐崛起,逐渐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新格局。美、日、欧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利益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矛盾和斗争。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它们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的不对等的经济关系,引发出诸多矛盾和冲突。一是在很多国际经济组织中,其控制权大都操纵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二是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受到更多的剥削和掠夺。三是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新的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分工体系,往往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成单一发展的状态,使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赖发达国家,遭受发达国家的盘剥。

11、不公正不合理的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为什么要建立和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答:不公正不合理的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制;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制。在这种不公正不合理的旧国际经济秩序中,由发达国家所主导制定的种种”游戏规则“,必须彻底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要途径是:第一,在经济上要高度重视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和建立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的作用,加强危机预防和应对能力。第二,充实南北合作的实质内容。第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互相协商,不应将本国意志强加于人。

12、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是什么?答:第一,经济一体化。(1)科学技术以及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实行国际经济调节;(2)国际竞争需要协调与制约,如果没有打破国家疆界对经济生活的国际协调和制约,各国经济都会遭受损失,因此,适应经济全球化,调节各国垄断资本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矛盾成为必要;(3)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调节,要求建立新的国际制度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3、什么是跨国公司?怎样评价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答:(1)跨国公司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金融等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大垄断企业。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已成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目前,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国际贸易中居支配地位。(2)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生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它的发展又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全球化。(3)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对外扩张和掠夺的工具。它通过遍布国外的子公司,在经济上控制所在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政治上干预所在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政治上干预所在国的内政,扶植为跨国公司服务的政治代理人,建?quot;国中之国”。

14、垄断资本的国际化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哪些矛盾答:(1)加深了资本主义世界各经济中心之间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进一步加深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之间的矛盾;(3)国际垄断同盟内部的矛盾不断加深;(4)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更为加深。

1、为什么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会出现两种趋势?答: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趋势,即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停滞的趋势。第一,经济迅速发展趋势:(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2)竞争促使垄断组织关心和改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3)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这种调整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第二,经济发展停滞的趋势:(1)

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2)垄断还会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

2、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其根据是什么?答: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就是指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种条件日益成熟:(1)经济上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具体表现为:第一,垄断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第二,垄断统治使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日益社会化。第三,垄断统治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的形式。(2)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也日益成熟。具体表现在: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第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经济落后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1、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什么意义?答:(1)明确了判断社会主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物质条件;第五,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答: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原因是:(1)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2)缓解各种矛盾的需要。资金短缺,就业压力大。(3)市场经济的需要。竞争。交换。主体多元化。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答:义的客观标准。(2)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答:(1)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殊历史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脱胎于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条件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经历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以完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2)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要实现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我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特征:(1)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4)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答: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包括哪些内容?答: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内容是:(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6、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第二,它是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条件;第三,它是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第四,它是消灭工农

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必须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这项基本经济制度。为此,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的原因是: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人经济制度真正建立起来;第二,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增长;第四,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第二,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第三,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四,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4、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答: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当前,需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具体采用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等。

5、为什么要坚持和怎样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答:全民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表现为:第一,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全民所有制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第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第四,它的生产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大量的消费品。第五,它在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实现宏观调控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6、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什么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答:第一,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彼此依赖的密切联系,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社会中心来统一指挥和协调,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而迅速地发展。第二,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全民本身是个整体概念,全民所有意味着全体劳动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对生产资料实行共同的占有,而不是每个劳动者个别占有的简单相加,更不意味着每个劳动者都单独占有一份生产资料。第三,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的根本的利益的代表者,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掌握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才能把劳动人民的长远

利益和当前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真正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的根本利益服务。

7、为什么国有经济要实行两权分离?答:(1)社会需求复杂多变,国家不可能及时了解和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况,国家直接经营企业必然造成浪费、效益低下。因而所有权和经营权应当分离。(2)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从历史上看,建企业。

4、按劳分配是通过哪些形式实现的?答: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里,按劳分配借助于货币工资形式来实现。工资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基本形式。奖金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劳动报酬补充形式。津贴是另外一种劳动报酬的补充形式,它是对在特定条件下从事劳动的职工的额外劳动付给的报酬。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分配资本主义借贷资本和股份资本的产生,使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建立在社会化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同样要求两权分离。

8、怎样认识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答: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一般来说规模较小,资金较少,而且基本上由劳动者自行集资,不需要国家投资;它自主经营,比较灵活,对市场的适应性强;它实行自负盈亏,其经营状况同劳动者的利益密切相关,能够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它能容纳手工劳动、半机械化劳动、机械化劳动等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有利于发挥广大劳动者和各种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尚存在多层次生产力、资金短缺、就业困难、某些社会需要还得不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更多地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对于充分地调动广大群众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整个国民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多方面的需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如何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答: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还需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

10、如何深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答: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11、怎样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体,其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它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市场。所以,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具有客观必然性?答: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第二,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为什么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答: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它既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同时也不同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将实行的按需分配。按劳分配体现了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要求,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上的实现。同时,按劳分配也体现了消灭剥削,实现分配平等的要求,体现了劳动者在分配领域中的平等关系。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它与将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的按需分配有重大差别。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有哪些特点答:第一,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第二,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首先,市场机制制约按劳分配的水平。其次,货币工资形式制约着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第三,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以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货币收入,不限于购买个人消费品,也可以用于投资,购买股票、债券或购买生产资料,创

形式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答: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营方式的特点决定的。第一,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第三,多种经营方式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条件。

6、我国现阶段如何调节多种分配方式和规范分配秩序?答:我国目前在分配关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和调节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需要对多种分配方式进行调节。调节的原则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改善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者的收入,形成“中部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为此,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初次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经过初次分配,存在收入差距不尽合理的现象,要经过再分配对收入进行调节,这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机制实现的。采取的手段包括:税收、财政、社会福利政策或社会保障制度等。规范分配秩序的基本方针是:国家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7、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答: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在提高效率与分配公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按要素分配,一方面,它促进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它也造成收入差距悬殊,并不断扩大这种差距,有悖公平。因此,需要正确、全面地认识和适当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谓效率原则,是指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企业和国民经济效率为目标。所谓公平原则,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一方面,从微观上应以人们的投入与其收入达到适度平衡为尺度衡量收入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从宏观上应以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保持适当差距为尺度衡量收入的合理性。人们的收入既应拉开合理的差距,不能搞平均主义分配;又应防止收入差距过大,甚至收入差距高低悬殊。这样才能实现公平分配。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是一致的,二者必须并重。要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

8、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答:社会主义消费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人们在支配消费资料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它体现着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摆脱了剥削和贫富对立的一种平等关系。社会主义消费一方面受社会主义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对生产、分配和交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1)消费对生产有积极的反作用,它既再生产着劳动力,又通过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并为生产创造出动力,推动生产的发展;(2)消费使分配最终实现;(3)消费使交换最终完成,并促使交换扩大。

9、怎样合理安排社会主义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 答:(1)消费结构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消费的组成和比例的关系。合理的消费结构是:第一,消费结构要适应生产力的水平。第二,要根据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特点和要求,使消费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第三,要符合节约原则。(2)消费方式是指人们消费生活资料和劳务所采取的方法和方式。社会主义消费方式由个人消费和集体消费两种方式。集体消费在我国现阶段不能太大,它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多。(3)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它反映消费需要满足的程度。消费水平的合理界限,应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劳动者的消费水平逐年有所提高。但是,如果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也是不现实的。

10、按劳分配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第一,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劳动者必须参加劳动,才有资格从劳动的总成果中获取应得的份额,不劳动者不得食。第二,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包括全部社会产品,只

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第三,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在质上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在量的方面,是以社会平均劳动量为尺度。社会和集体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分配给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是什么?答:除了社会分工这个决定商品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继续发生作用外,还有以下原因:第一,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多种公有制经济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以及其他公有制经济形式。第二,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各企业之间也存在商品关系。第三,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占主体地位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外,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因而还存在其他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2、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答:第一,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促使企业搞好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之所以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因为:(1)市场机制有自身的局限性,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现代化大生产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2)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基础,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8、如何理解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答: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体现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是:(l)一种经济制度一定采取适合自己要求的经济体制。(2)一种经济制度采取的经济体制可以是多种多样。经济制度相同的各国,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3)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不变,在不同历史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4)提高经济效益。第三,推动企业厉行节约,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第四,调节社会主义商品流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的运行和发展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它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市场中主体的结构。(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3)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能够实行更有效、更自觉的宏观控制。

4、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答:(l)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也有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只有对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进行改革,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旧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只有改革才能实现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变,才能解放生产力。(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无论是解放生产力还是发展生产力,都需要进行改革。(4)改革也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

5、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答:(1)经济体制改革是要通过经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变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其核心是建立最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计划和市场的关系。(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是资源配置方式。(3)计划方式是通过政府制定计划、社会执行计划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方式是企业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散决策,由市场价格信号引导资源的流向,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4)实现计划和市场手段调节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5)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既要使这两种调节机制各自在不同层次上发挥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又要使两种调节机制有机结合,在宏观计划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依据市场供求规律和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源的计划配置。

6、现代化大生产为什么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答:市场机制有自身的局限性,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一,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财政收支总额、信贷收支总额、外汇收支总额的平衡,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是难以实现的。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产业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等,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既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难以实现优化和合理化。第三,公正与效率的关系也不能只靠市场来处理。总之,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需要社会计划和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来引导。

7、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决

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在经济体制上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9、简述改革、稳定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答:(1)发展是硬道理。(2)改革是发展的动力。(3)稳定是前提条件。(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要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要为改革创造宽松有利的经济环境;改革要有力地促进经经济发展;发展和改革要以维护稳定为前提。

10、怎样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搞好四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第一,积极推进企业改革,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第二,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流通渠道;第三,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分配制度;第四,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11、我国为什么采取渐进式改革?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有哪些特点?答: 我国渐进式改革有如下特点:1.先易后难的有序改革。2.由点到面的改革进程。3.新旧体制兼容的过渡性制度安排。4.由增量到存量的梯度改革。5.改革同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协调。

12、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实现过程是什么?答: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实现过程是:(1)市场通过价格信号,直接调节生产和需求,在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间分配资源,促进资源向社会需要的部门和行业流动。(2)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把资源分配到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3)市场通过价格和竞争,选择各种资源的合理组合。同时还应看到,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并不排斥计划配置资源的作用。

1、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什么地位?答:(1)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2)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层生产经营单位,是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3)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及市场竞争主体。(4)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实体。

2、增强企业活力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什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答: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活力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其重要性在于:(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2)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4)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可以在完善企业的动力机制、约束机制、运转机制的基础上,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提高企业素质

3、如何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答: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进行综合治理,但主要是依靠企业内部机制的转变。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第二,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第三,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第四,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除了企业自身进行“三改一加强”以外,还要有外部条件的配合,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第二,发展各类市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第三,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第四,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第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社会负担。

4、为什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答:(1)

现代企业制度具有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等优二,受纸币发行量的影响。第三,受经济政策的影响。

点;(2)过去的改革只解决了浅层次的问题,没有达到搞活国有

8、怎样建立我国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答:社会主义企业的目的;(3)现代企业制度有效地实现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价格体系,是指整个市场经济中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各种商品价民主管理。(4)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探索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与市格的有机整体。合理的价格体系的内容就是,要在价格反映价值的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进行制度创新。基础上,形成各种商品之间合理的比价体系和差价体系。合理的价

5、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是什么?答:现代企业制度具格体系,不仅意味着商品的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关系,多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特征。(1)产权数商品的比价、差价合理,而且意味着价格体系促进社会再生产发清晰是指产权关系清晰,即企业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均有展和人民需要满足的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明确的界定。(2)权责明确是指所有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件下,建立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要实行多层次的价格管理形式,的权利和责任。(3)政企分开是指政企职责分开。(4)管理科学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极是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少数商品和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国家要支持和促进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公平、公开、合法的市场竞争,维护正常的价格秩序,对价格活动

1、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社会主义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进行管理。答:作用:(1)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为什么要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2)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3)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促进社会主义分配的实现。(4)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利于满足消费者需要。(5)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2、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既具有市场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的特征。第一,它是统一的市场。第二,它是开放的市场。第三,它是竞争的市场。第四,它是有序的市场。第五,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

3、怎样培育和完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答:

(一)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我国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一是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商品价格的机制,并通过完善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健全商品价格调节机制;二是要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三是国有商业和合作社商业要彻底转换经营机制,在竞争中赢得和发挥主渠道作用;四是充分发挥各种非公有制商业的作用。

(二)培育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生产要素市场,是我国培育和规范市场体系的重点。(1)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2)培育和完善土地市场,包括土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3)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4)培育和完善技术与信息市场。(5)培育和完善产权市场。(6)培育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

4、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有什么意义?如何发展答: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就是要使商品流通的每一种营销方式,实现经营理念、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技术装备、人员素质、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促使流通企业规模和组织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特别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首先,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要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流通集团。抓紧培养精通现代流通规则、熟悉国际商务法律和现代流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其次,要把引进外资与改造传统商业相结合。再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考虑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强大辐射功能,避免因盲目攀比、重复建设而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5、如何规范和整顿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答:规范和整顿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是一项涉及面广又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突出重点,专项整治,带动全局,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第一,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第二,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法制。第三,加强组织保障。

6、我国应怎样调节货币流通?答: 要保持币值的基本稳定,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调节货币流通量:第一,根据一定时期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有计划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第二,坚持货币的经济发行,避免财政发行。第三,加强现金管理,合理地限制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范围。第四,调整信贷结构,加强金融监管。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7、社会主义价格是怎样形成的?答: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价值。价格要以价值为基础,这并不意味价格一定与价值完全一致,因为价格的形成还受下列因素的影响:第一,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第

径有哪些?答: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原因有:(1)满足非生产部门的需要。(2)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3)设立社会保证基金。(4)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有:国家财政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用的支付、价格体系。

2、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答: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从根本上说两者的关系是一致的。(2)两者也有矛盾的一面。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总方针是“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基本原则是:(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使积累基金要能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3)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4)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5)确定合理的积累率,讲求积累基金的经济效益。

3、如何提高国民收入中的积累效益?答:提高国民收入中的积累效益,就是要是国民收入中的一定数量积累基金,取得尽可能多的游泳劳动成果。提高积累效益的主要途径有:(1)积累基金应主要用于内涵扩大再生产和促进经济的集约型增长,以利于改变技术落后状况,实现经济的集约型持续增长。(2)积累基金应着重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形成合理的技术结构。(3)积累基金应主要用于企业设备的更新和工具的改革,用于开发和扩大原料、材料和燃料的范围和种类;用于对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4)积累基金的使用方向,要以在扩大再生产中取得最佳积累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

4、如何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答:(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项目,开展多种类社会保障;(2)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和扩大社会保障对象;(3)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实现社会保障法制化;(4)实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5)建多层次保障制度。

5、建立和健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答:基本目标和要求: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是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健全失业保险制度。3.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答: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意义:(1)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2)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3)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使企业摆脱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性负担,集中精力从事生产经营,提高效率。(4)有利于政府精减机构和减轻负担。(5)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12 经济建设的发展。

1、为什么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加强宏观调控?答;必然性表现在:(1)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2)宏观调控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要。(3)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4)宏观调控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

2、为什么要保持和如何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答: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意义在于:(1)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2)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和防止通货膨胀,从而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保持和实现供需总量平衡的主要途径有:(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3)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民主的经济决策体制。(4)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疏通商品流通渠道。

3、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式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进行的调控。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的主要区别在于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机制不同,是否通过市场中介进行调控,是二者区别的主要标志。宏观间接调控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的,市场成为国家宏观间接调控与企业微观运行的结合点。

4、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是什么?答: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法律、计划、行政等调控手段,这些手段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组成宏观调控手段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综合发挥各种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以便有效地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5、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是什么?答: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目标,需要通过各种相应的经济政策来实现,这些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

(一)财政政策是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它是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平衡、国家债务等方面的政策所构成的财政政策体系。财政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由税种和税率所构成的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府的各项预算拨款政策。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和促进经济增长。按照财政政策在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财政政策可具体分为平衡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三种类型。平衡财政政策是财政支出应根据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安排,既不要有大量结余,又不要有较大赤字,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从而对总需求不产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紧缩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税收而增加财政收入,或通过压缩财政支出来减少或消灭财政赤字,以至出现或增加财政盈余,达到抑制或减少社会总需求,乃至消除需求膨胀的效应。赤字财政政策则是通过减税而减少财政收入,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的规模,来扩大社会需求。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过程来看,主要应采用平衡财政政策。此外,国家还可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政策手段来发挥作用,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国家税收、国家信用,以及财政补贴等手段。

(二)货币政策是为实现宏观调控而由国家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所构成的。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根据货币政策在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货币政策可分为均衡货币政策、扩张货币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均衡货币政策是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的大体平衡,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扩张货币政策是使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其结果往往会造成通货膨胀,或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紧缩货币政策是缩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过程中,应根据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实际

对比状况,来选择以上三种货币政策,以求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政策手段来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手段实际上是中央银行所运用的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各种手段,它包括计划手段、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

(三)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中的收入分配政策的具体内容主要是:(1)从总体上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2)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目的。(3)收人分配应体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保持合理收入分配差距,克服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合理差别和收入差距高低悬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防止贫富两极分化。(4)依法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障最低收入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四)社会主义产业政策有三方面基本内容:一是产业支持政策;二是产业抑制政策;三是产业替代政策。同时,要明确重点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妥善处理重点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生产要素存量调整与增量配置的关系、产业总体配置与发挥地区优势的关系。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向,我国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实施我国产业政策的主要手段,是有选择地在税收、财政拨款。信贷、投资等方面对不同产业给以优惠或限制,以及采取相关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措施。

6、如何认识宏观调控中经济杠杆的作用和特点?答:(1)运用经济杠杆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间接调控的特点,就是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运行,建立起有效的调控传递机制,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宏观间接调控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2)经济杠杆体系及其职能。经济杠杆主要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工资、奖金等,形成经济杠杆体系。这个经济杠杆体系总的说来具有调节、核算、分配、监督等多方面的职能。(3)经济杠杆作用的特点。经济杠杆之所以能够从宏观上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关键在于各种经济杠杆都具有利益调节者的功能,由经济利益的制约上促使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大体上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7、怎样在宏观调控中利用经济杠杆?答:宏观调控既要根据各个经济杠杆的特点分别加以利用,又要使各种经济杠杆协调配合,综合加以利用,以便调节经济运行发挥最佳效果。在综合利用经济杠杆的过程中:(1)应利用经济杠杆的整体性,使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相互促进、相互配合。(2)利用经济杠杆的互补性,即利用各种经济杠杆的特殊功能,互相加以补充,以达到总体调控的效果。(3)应利用经济杠杆的选择性,就是根据各种经济杠杆的特殊功能,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1、为什么要加快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速度?答:加快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第一,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存在和巩固的根本条件。第二,加快经济增长,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经济条件。第三,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第四,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根本条件。

2、为什么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

答: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必须力争较快速度,但较快增长速度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要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相互关系。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第一,速度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第二,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又存在一定矛盾。

3、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答:继续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具有极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矛盾的需要。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第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需要。第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的需要。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关键在于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运行机制。第一,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第二,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运行机制。第三,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实现集约型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宏观调控机制。第四,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4、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和格局是什么?答:产业结构的优化,就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建立起最佳的或最优的比例关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对促进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2)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3)有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4)有利于从物质上保证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我国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变动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5、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答: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第一,农业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与先决条件。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第三,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1)农业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粮食和农副产品等基本生活资料。(2)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3)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4)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最广阔和最可靠的市场。(5)农业是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6)农业为对外贸易提供大量出口商品。

6、如何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答: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必须解决好三个层次的关系,一是种植业内部的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之间的关系;二是农业内部的农、林、牧、副、渔等业之间的关系;三是农村内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和第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道路。

7、我国怎样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答: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对工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第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第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第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8、我国为什么要促进和怎样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答: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极端重要性:(1)它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分

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有利于为扩大对外开放创造条件;(2)它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素质的需要,特别是科技、教育、交通、通信、信息等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加快发展创造条件;(3)它是提高经济效益和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水平的需要,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投入产出率高,有利于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并能为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社会化与专业化的服务;(4)它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高效服务和广泛信息,促进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5)它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劳动力素质,扩大就业的需要;(6)它是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如信贷、税收、金融、审计、法律,以及国家经济机构等,直接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发挥有密切关系。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答: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现代经济部门和传统经济部门同时并存的状态。二元经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双重的影响: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其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是在原有传统落后的经济基础上,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产生,逐渐出现了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从而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将来再由二元经济结构过渡到一元的现代经济。另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如果长期存在和延续,特别是城乡二元经济差别长期不断扩大,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造成传统部门的长期落后,特别是传统农业落后,使农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资金积累和农业收入低下,阻滞农业的现代化。二是制约现代部门,特别是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落后的传统农业,会限制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副产品、市场等作用的发挥,从而不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三是导致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拉大,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2、我国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答:发展中国家的传统部门比重较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所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发展中的严重约束,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的现代 经济转变,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3、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什么?答: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所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和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相互关系。要在实现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未来长远的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4、我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答:按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制定了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三项基本国策。(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2)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3)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平衡。

5、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依据是什么?答: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重要性:首先,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了更强的预见性,更好的全局观念、长远观念,更加自觉地和目标明确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次,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协调发展和实现良性运行,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再次,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意味对经济发展中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进行了正确的决策,这就能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使劳动者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更好满足。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第一,要依据物质牛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第二,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从本国的实际时情出发,依据本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阶段,考虑到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国土资源、人口状况。第三,确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到需要与可能,具有可行性。

6、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是怎样的?答: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战略重点是:(1)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合理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7、怎样正确认识我国已从总体上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

答:进入21世纪,我国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始阶段。我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业的竞争观念和外部压力,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大力组织商品和劳务出口,可以获得一部分外汇收入,增加现代化建设资金的来源。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特点:(1)它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独立自主地进行的。(2)它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的。(3)它实行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联合对外的原则。

5、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积极意义以及我国的对策是什么?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第一,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开放,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第二,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到2000年底,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50多美元,而要达到较高水平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至少达到3000美元,相当于一般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所谓不全面的小康,是指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一个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和生存需要的小康。而且即使这种小康,全国城乡居民并未全面达到。所谓不平衡的小康,是指我国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改变,地区差距还有扩大趋势,因而目前达到的小康状况是不平衡的。

8、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 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答: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趋势,是由一系列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内在要求。

2、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答: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项政策的必要性在于:(1)有利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2)可以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3)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4)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5)有助于增强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3、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是怎样的?答:(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2)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各国进行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和坚持自力更生不是矛盾的、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4、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性制、作用及其特点是什么?答:对外贸易的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它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开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强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对外贸易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2)有利于调节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平衡,促进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3)有利于调剂国内市场的供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4)有利于把企业推向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增强企

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第三,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第四,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需要正视并处理好的紧迫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第一,加快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第二,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第三,应尽快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四,应尽快落实金融体制改革措施,增强中资银行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同时也要加速完善我国金融立法体系和金融机构监管体系,以确保国家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第五,加快我国法制的建设。

6、怎样认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答: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更好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所以,实行对外开放,既要向外国开放我国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不“引进来”,就很难提高我国的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想加大“走出去”的步伐也很困难。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这个战略实施好了,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都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7、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答:经济特区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在这些区域范围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实行各种优惠的办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收外商、外资兴办企业和其他事业,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特区是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特殊形式。特区经济已显示出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引进了外资,增加了建设资金;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扩大了出口贸易;获得了更多的国际经济信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经验,等等。

8、怎样发展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答: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开放→沿主要交通干线地带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开放。

9、我国引进先进技术的意义和原则是什么?答:意义:(1)可以推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2)可以减少科学研究费用,为经济建设节约资金。(3)可以提高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使科技人员更快地成长。(4)可以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和出口贸易的需要。原则:(1)要有利于提高国内的经济效益。(2)要努力把引进、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3)必须注意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

10、我国利用外资的意义和原则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利用外资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1)可以补充国内积累资金的不足;(2)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以提高引进国的生产、科学技术水平;(3)有益于促进引进国经济的发展,改善商品出口结构和扩大出口;(4)有利于引进国发展本国经济,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等等。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必须坚持以下几项重要原则:第一,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拒绝一切不平等和奴役性的条件。第二,利用

上一篇:压缩空气系统操作规程下一篇:奥斯卡获奖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