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评价方案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评价方案(精选8篇)

教学设计评价方案 篇1

根据市教育局质量评价方案的实施意见,为了构建我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评价制度改革的深化,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我校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细则。

一.评价原则

1、全面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应具备的多种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心理和特殊才能的评价。[莲山 课~件]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形成性评价是指定期对教学质量形成过程(教学实施过程和学习落实过程)的一种监测,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终结性评价是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对教与学的结果进行的一种检测,其目的在于检查长期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教与学两方面评价要坚持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过程,又关注效果。要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的功能,要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激励师生共同进步。

3、总体评价与抽样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总体评价是指全体学生参加的学科评价,而抽样评价是指对部分学科和部分学生的评价。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定期评价为基本形式,适当采用不定期分项抽样评价,加强对教育教学状况和效果的宏观监控和微观管理。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评价采用“等级”与“评语”评价等方式,定量评价采用“分数”和“比率”的方式,使评价尽量科学合理。

二.评价方式

1.分级评价: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价。

2.分段评价:以1-3年级为低年段,4-6年级为高年段进行过程和阶段性评价。以低年段为例,分段评价是指对一个行政班,从一年级跟踪评价到三年级,研究三年内学生的学业水平、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三.评价内容

1.学生方面:①学业水平;②能力水平;③情感、态度与学科素养;④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莲山 课~件]

2.教师方面:①专业发展水平;②备、讲、批、辅、研。③教学质量书面检测。

四.评价实施

1.学生方面:设立学生成长档案,把各阶段有关学生能力水平、个性特长发展、情感态度和学业成绩的考评结果都放进学生的成长档案里。具体做法:

①学生作业评价:由教导处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各任科教师执行,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任科教师评价实施。(每学期评一次)

②学生文明礼貌与卫生习惯评价:由学校德育部门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各班任执行,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班任评价实施。(每学期评一次)

③才艺展示(包含科学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书法艺术等)评价:由学校综合科制定评价实施细则,综合科执行,通过学生个人申报、展示,最后由综合科成立考核小组评定。(每学年评一次)

④学生语文口语交际、写字水平评价:由语文科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各语文任科教师评价。(每学期评一次)

⑤英语口语表达评价:由英语科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各英语任科教师评价。(每学期评一次)

⑥数学口算能力评价:由数学科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各数学任科教师评价。(每学期评一次)

在认真做好上面各项评价的基础上,再填写下面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并归档。(附表一)

2.教师方面:健全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采用量化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结果要与奖金分配和评先评优挂钩。具体做法:

(1)工作表现(工作态度、责任心,常规工作完成情况,培训进修与专业水平的发展等)占30%:①教师的备讲批辅研工作完成情况,由科组长与行政每学期检查一次,每项按优

6、良

4、中

3、差1给分;②教师读书学习和培训进修情况,由主管行政评价,按优

10、良

8、中

5、差2给分;③部门工作完成情况,由校长评价,按优

10、良

8、中

5、差2给分。①②③项得分之和的30%为实际得分。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的实际得分之和就是第(1)的最后得分。

(2)工作成绩(每学期教师教学质量书面检测结果)占70%:①第一次(第一学期)质量检测的5个指标(平均分、低分率、及格率、优秀率、高分率)各项指标的比较值在同级中排名得分:第一名10分、第二名7分、第三名4分、第四名3分。(注:跨年级任教两班以上的独立计算后取平均值,平衡班取各项指标比较值的平均值计算,一个教师任教全级多班的按第二名计算。)②质量检测的5个指标第二次(第二学期)与第一次(第一学期)的比较值的差乘以10为各指标全年得分,5个指标的得分和为第②项的实得分。第①与第②两项得分之和的70%为第(2)的最后得分。

(3)第(1)与第(2)的最后得分之和为教师学年教学质量的总分。

学校 学年 班 学生综合(学业、行为)素质评价表

填表说明:

1、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2、教师综合学生自评、小组评定情况,通过对学生的总体观察,给出一个综合考核等级;

3、学业成绩的呈现方式为等级制,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85分以上为优,70~84为良,60~69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4、每学期填写一次,并将填写的手册放入“成长记录袋”中;

教学设计评价方案 篇2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是考查考生综合实验能力的主要方式, 因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灵活性, 是历年高考的“重头戏”, 也是历来高考主观试题中的难点和失分点。此类试题能全面综合地考查考生的化学知识、实验技能、思维过程及书面表达能力。因此, 在高考中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 复习时应当高度重视。

【考情分析】

2011年各地高考化学试卷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内容考查情况见下表:

预计2012年的高考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题仍有下列趋势: (1) 掌握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此类试题多为, 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 得出正确结论;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考查实验设计的基本技能。 (2) 化学实验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此类试题多是利用给出装好药品的单个实验装置,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正确连接, 或给出全部或部分实验环节, 根据实验要求安排正确的实验步骤或补充实验, 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或改进的实验综合能力。 (3) 评价实验方案。题目给出几种实验方案, 要求评价方案的优劣, 可以从原料的利用率、环保、原理、操作等角度分析, 考查综合评价能力。 (4) 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这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 并且有将实验操作与定性、定量相融合, 由定性走向定量的探究, 将无机化工流程图与实验操作相融合的趋势。

【知识概述】

一、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1.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

设计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观察现象→根据物质性质提出假设→寻求能够证明或检验假设的方法→根据设想的方法选择适当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恰当的实验步骤→实施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数据→验证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实验预测 (假设) 。

2.化学实验设计的步骤

(1) 明目的, 定原理:

首先必须认真审题, 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弄清题目有哪些新的信息, 综合已学过的知识, 通过类比、迁移、分析, 从而明确实验原理。

(2) 选仪器, 配药品:

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 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 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及温度是否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等, 从而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3) 设装置, 写步骤:

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 以及所选用的仪器和药品, 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学生应具备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实验步骤应完整而又简明。

(4) 记现象, 录数据:

根据观察, 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5) 析结果, 得结论:

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 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方法, 得出正确的结论。

3.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主要类型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主要类型有实验基本操作和步骤的设计、物质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实验 (有验证性和探索性两种类型) 的设计、物质纯度测定等定量实验方案的设计等。

4.解答化学实验设计题的策略

(1) 确定实验方案要根据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解答设计性实验题和评价实验方案的核心, 是设计实验的依据和起点。实验原理一般可以从题给的化学情景, 并结合元素化合物、化学基本原理等有关知识获取。

(2)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科学性、可行性、简约性、安全性和程序合理等。

(3) 解析设计要求, 调控实验条件, 合理选择仪器, 拟定实验步骤, 得出正确结论。

(4) 实验设计还应注意:题目有无特殊要求;题给的药品、装置的数量;实验过程中的隐蔽性操作;会画出简单的实验装置图;药品的规格;要防止倒吸、防爆炸、防燃烧、防暴沸、防氧化、防吸水, 冷凝、冷却、水浴加热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同一仪器在不同位置的作用等。

二、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

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 通过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识活动。较为完整的探究性实验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验目的、假设与预测、步骤、观察与记录、分析与评价。

分析近几年高考化学试卷可知, 探究性实验题的考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实验中反常现象的探究, ②对反应机理的探究, ③对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究, ④对最佳反应装置的探究, ⑤对反应产物的探究, ⑥对最佳反应步骤的探究等。

三、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评价

评价实验方案的前提是明确实验目的, 进而从实验目的的角度评价实验设计是否可行。在同样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 应尽量选择最优实验设计方案。在评价实验方案的优劣时, 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原理简单、正确。力求选择反应速率容易控制的实验方案, 以有利于对生成物的控制和实验安全。

②装置最简。对于不同的化学实验方案, 在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 尽量选择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最简单的方案。

③操作方便。不同的实验方案, 需要不同的实验条件, 如加热、加压和催化剂等, 在选择方案时力求实验条件简单, 有利于资源节约。如尽量避免加热, 如果确实需要加热, 力求选择需要温度低的方案;如果能够在不加压或较小压强条件下进行的实验, 力求选择压强条件要求低的方案。

④药品价格低廉。在选择实验方案时, 应尽量选择消耗药品最少 (转化率最高) 、实验成本最廉价的实验方案。

⑤实验最安全。对不同实验途径、实验药品, 在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 优先选择实验过程与操作最安全的途径。

⑥环保无污染。实验中可能产生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 应选择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实验方案。

【题型归纳】

题型一、考查物质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物质制备实验方案设计思路如下图所示:

例1.将粗制的CuO (含少量FeO) 粉慢慢加入到30℃的浓盐酸中, 并充分搅拌使之溶解得溶液I。为了制得不含杂质的CuCl2溶液并制得CuCl2·2H2O晶体, 查阅到的相关材料如下表:

化学合作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Ⅰ:

方案Ⅱ:

请你参与以下问题的讨论:

(1) 方案Ⅰ中, 调pH的Y______ (填“能”或“不能”) 用NaOH溶液, pH调节的范围是______。X的名称是______。

(2) 方案Ⅱ中, 氧化剂X的化学式可以是______或______;调pH的Y是______;pH调节的范围是______。

(3) 从原子利用率的角度来看, 你认为方案Ⅰ中的Y最好选用______。从环保的角度来看, 方案Ⅱ中的X最好选用______。

解析:设计物质制备实验方案时, 应根据目标产品及所给原料, 列出可能的几种制备方案和途径, 从方案是否可行、装置和操作是否简单、经济与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从中选取最佳的实验方案。在制定具体实验方案时, 还应注意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 制备的目标产品要容易分离出来。通过调节溶液的pH形成金属氢氧化物沉淀, 可以实现溶液中金属离子的分离。上述两方案都可以实现目标产物的制备, 都是合理方案。因此, 在物质的制备中选用试剂还要考虑到经济、环保和原子利用率等其他各种因素。溶液I中除了有CuCl2外, 还有FeCl2杂质, 根据查阅到的相关材料中的有关数据, 可通过形成金属氢氧化物沉淀来实现分离与提纯。

方案Ⅰ, 它是将溶液的pH调节至6.4~7.6之间, Fe2+不沉淀, 使Cu2+转化为氢氧化铜沉淀, 经洗涤, 再加入浓盐酸得CuCl2溶液, 然后, 结晶过滤得CuCl2·2H2O晶体。

方案Ⅱ, 它是先加入氧化剂X, 将FeCl2氧化为FeCl3, 为了不引入杂质, 氧化剂要用H2O2或Cl2。加入Y的目的是调节溶液的pH, 为了不引入杂质, Y可以是CuO、CuCO3或Cu (OH) 2CO3。将溶液的pH调节到3.7~4.4之间, 从而形成Fe (OH) 3沉淀, 而CuCl2不形成沉淀。然后, 结晶过滤得CuCl2·2H2O晶体。从环保角度看氧化剂用H2O2, H2O2是绿色氧化剂。方案I的Y最好选用CuO, CuCO3、Cu (OH) 2CO3与酸反应产生CO2, 不能进入目标产物, 原子利用率不高。

答案: (1) 能 6.4~7.6之间 浓盐酸 (2) Cl2 H2O2 CuO[或CuCO3、Cu (OH) 2CO3] 3.7~4.4之间 (3) CuO H2O2

题型二、考查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通常有探索性性质实验方案及验证性性质实验方案两种。①探索性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主要是从物质的结构特点或所属类型的典型代表物去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一系列性质, 而后据此分别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去探索它所可能具有的性质。②验证性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主要是对物质所具备的性质, 从化学实验上去寻求证据。要求设计出简捷的实验方案, 操作简便易行, 现象明显, 且安全可行。

例2.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金属的知识后, 探究Cu的常见化合物性质。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

①在元素周期表中, Cu、Al位置接近。Cu不如Al活泼, Al (OH) 3具有两性, Cu (OH) 2也具有两性吗?

②通常情况下, Fe2+的稳定性小于Fe3+, Cu+的稳定性也小于Cu2+吗?

③CuO具有氧化性, 能被H2、CO等还原, 那么它也能被NH3还原吗?

【实验方案】

(1) 解决问题①需用到的药品有CuSO4溶液、______ (填试剂) , 同时进行相关实验。

(2) 解决问题②的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取98gCu (OH) 2固体, 加热至80~100℃时, 得到黑色粉末, 继续加热到1000℃以上, 黑色粉末全部变成红色粉末A。冷却后称量, A的质量为72g, A的化学式为______。向A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得到蓝色溶液, 同时观察到容器中还有红色固体存在, 则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 为解决问题③, 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图如下 (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未画出) :

实验中观察到CuO变为红色物质。查资料可知, 同时生成一种无污染的气体。该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

【实验结论】

(4) Cu (OH) 2具有两性。证明Cu (OH) 2具有两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5) 根据实验方案 (2) , 得出Cu+和Cu2+稳定性大小的结论是:高温时______, 在酸性溶液中______。

(6) CuO能够被NH3还原。

【问题讨论】

(7) 有同学认为NH3与CuO反应后生成的红色物质是Cu, 也有同学认为是Cu和A的混合物。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NH3与CuO反应后生成的红色物质中是否含有A:_____ 。

解析:在进行物质性质探究实验方案设计时, 必须采用猜想论证法。首先要加工、分析课题给出的信息, 搞清实验目的;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 合理应用知识和技能制定探究计划, 开展研究并科学合理地进行观察和记录, 最终得出结论。

(1) 要探究Cu (OH) 2具有两性, 则需用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Cu (OH) 2, 若Cu (OH) 2能溶解在NaOH溶液中, 说明Cu (OH) 2具有酸性;若Cu (OH) 2能溶解在稀硫酸或稀盐酸中, 说明Cu (OH) 2具有碱性。所以, 需要的试剂为稀硫酸 (或稀盐酸) 和NaOH溶液。

(2) 98gCu (OH) 2加热到80~100℃时发生分解反应, 生成80g黑色氧化铜, 继续加热到1000℃以上, 80g黑色氧化铜变为72gA, 所以减少的8g质量为氧元素的质量, 所以72gA中含64gCu、8gO, n (Cu) ∶n (O) =2∶1, 所以A的化学式为Cu2O。Cu2O在稀硫酸中发生反应生成Cu和Cu2+。

(3) CuO与NH3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Cu、N2、H2O, 所以无污染的气体为N2。

(4) Cu (OH) 2既能溶解在稀硫酸 (或稀盐酸) 中, 也能溶解在NaOH溶液中, 证明Cu (OH) 2具有两性。

(5) 高温时, CuO能转化为Cu2O, 说明Cu2O比CuO稳定, 则Cu+比Cu2+稳定。在酸性溶液中, Cu2O能转化为Cu2+, 说明Cu2+比Cu+稳定。

(7) 根据方案 (2) 中所述A与稀硫酸反应的相关现象, 可设计出检验A的实验方案。

答案: (1) 稀硫酸 (或稀盐酸) 、NaOH溶液 (2) Cu2ΟCu2Ο+2Η+=Cu+Cu2++H2O (3) N2 (4) Cu (OH) 2既能溶于稀硫酸 (或稀盐酸) , 又能溶于NaOH溶液 (5) Cu+比Cu2+稳定 Cu2+比Cu+稳定 (7) 取NH3与CuO反应后生成的红色物质少许, 加入稀硫酸, 若溶液出现蓝色, 说明红色物质中含有A, 反之则无

题型三、考查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

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深度, 以实验探究为主, 通过列举资料、辨析等手段, 考查考生对比较、分类、概括等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化学探究实验过程可简略地表示为:课题定向, 确定实验中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方案, 构思原理、试剂选择、装置、步骤→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整理、思考, 形成结论。

例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信息:钾、钙、钠、镁等活泼金属都能在CO2中燃烧。他们对钠在CO2中燃烧后的产物中的白色物质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

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钠在其中继续燃烧, 反应后冷却, 瓶底附着黑色颗粒, 瓶壁上黏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假设】

假设1:白色物质是Na2O。

假设2:白色物质是Na2CO3。

假设3:白色物质是Na2O和Na2CO3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方案, 验证假设】

【思考与交流】

(1) 甲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 其理由是______。

(2) 乙同学认为方案2得到的结论正确, 白色物质为______。

(3) 通过方案1和方案2的实验, 你认为上述三个假设中______成立, 你的理由是______ 。

(4) 写出钠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 丙同学认为白色物质有可能是NaOH。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观点, 并简述理由:______ 。

解析:本题以学生比较熟悉的“镁在CO2中燃烧的反应”为基础, 来探究钠在CO2中燃烧产物的判断。首先, 根据实验对产物进行了假设;然后,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后, 通过实验现象对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和评价,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Na2O与水反应生成NaOH, 溶液显碱性;Na2CO3溶液因CO32-水解, 溶液也显碱性, 故不能依据溶液显碱性判断固体中有Na2O。向样品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说明有Na2CO3;向样品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 说明无Na2O, 所以样品中的白色物质为Na2CO3。钠与CO2反应体系中无氢元素, 故无NaOH生成。

答案: (1) Na2CO3溶液显碱性, 也会使酚酞变红 (2) Na2CO3 (3) 假设2 方案2的①中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CO32-, ②中加酚酞无明显现象说明无Νa2Ο (4) 4Νa+3CΟ2=2Νa2CΟ3+C (5) 不同意, 因为无氢元素

题型四、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对几个实验方案的正确与错误、严密与不严密、准确与不准确作出判断, 要考虑是否完全合理、有无干扰现象、经济上是否合算和对环境有无污染等。

例4.合成氨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合成氨原理的理解, 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图中, ①为广口瓶, ②为20%的硫酸溶液, ③为NaNO2和NH4Cl的饱和溶液, ④为装有用CuSO4溶液浸泡过的锌粒的燃烧匙, ⑤为棉线, ⑥为醋酸 (胶头滴管中的液体) , ⑦为石棉绒与还原铁粉的混合物 (两端用石棉堵好) , ⑧为滴有2~3滴酚酞试液的水, ⑨为2~3滴浓盐酸, ⑩为罩有铜丝网罩的酒精灯。

【实验过程】

(1) 按照装置图组装好装置, 备用。

(2) 实验开始时, ______ (填写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 。这样既说明了气密性良好, 又排尽了装置中的空气。

(3) 挤压滴管, 滴入醋酸 (不要稀释, 越浓效果越好, 可直接滴入冰醋酸) 1~1.5mL于广口瓶内的小试管里, 可发现小试管内气泡逐渐增多。A试管中除气泡增多外, 没有其他现象。

(4) 猛火还原铁粉, 约1~2分钟, A试管内______, 证明有氨气产生。

(5) 撤离A管, 通入B管口, 立即发现有______产生。

(6) 停止加热, 将燃烧匙上提, 直到离开液面。用棉线将广口瓶内的小试管取出。

【思考与评价】

①制取H2时采用的是CuSO4溶液浸泡过的锌粒, 其目的是______。

②上述步骤 (3) 中, 滴入醋酸, 并发现管内气泡逐渐增多, 醋酸在此的作用是______。

③上述步骤 (4) 中有氨气产生, 但A试管内不会发生倒吸现象, 其原因是______。

④仔细研究, 请写出该实验具有哪些优点:______。

解析:本题通过合成氨的反应原理的实验探究, 考查考生设计实验、综合分析和评价实验的能力。根据题意分析, 该装置是一个用广口瓶连接的复杂装置, 体积比较大, 容器多, 通过手捂升温对气体体积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而该装置又是不能被加热的, 因此通过改变温度来改变体积的方法是行不通的。题目中的要求“既说明了气密性良好, 又排尽了装置中的空气”给了我们以下提示:通过什么方法能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而又不引入杂质?唯一的办法就是使锌粒浸到稀硫酸中产生H2。要知道该实验的优点, 必须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实验用的饱和的NaNO2和NH4Cl溶液在醋酸的作用下, 迅速产生N2, 又用CuSO4溶液浸泡过的锌粒 (组成原电池, 加快反应速率) 与稀硫酸反应产生H2, 最后浓盐酸验证NH3的产生并吸收多余的NH3。

答案: (2) 将铜制燃烧匙向下移动, 使锌粒浸到稀硫酸中, 立即产生气泡, 同时看到A试管内有气泡产生, 随之气泡逐渐增多 (4) 很快变红 (5) 白色浓烟 【思考与评价】①形成原电池, 加快反应速率 ②催化作用 ③在所得的混合气体中NH3的含量较小 ④装置简单, 操作方便, 现象明显, 实验时间短, 成功率高;整个装置全封闭, 无氮的氧化物产生, 无污染, 安全可靠;用醋酸作催化剂不需要加热, 同时产生N2的速率快, 气流平稳, 其化学方程式为ΝaΝΟ2+ΝΗ4Cl=Ν2+ΝaCl+2Η2Ο

题型五、考查定量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定量实验注重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以及对实验流程的推理能力。对实验进行评价的关键是准确破译直接所测数据的含义, 进行合理取舍, 提炼出有效数据。一些数据隐含着化学规律及化学原理, 要找出数据的具体含义, 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题中的隐含信息与题目解答之间的联系, 继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5.某课外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测定Na2CO3样品 (含NaCl杂质) 的纯度。请根据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方案一:沉淀法

(1) 将wg样品在烧杯中溶解, 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并用玻璃棒搅拌。

(2) ______ (填操作名称) 、洗涤、干燥, 称量沉淀的质量为mg。

(3) 根据以上数据得出的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方案二:气体法

学习小组利用以下装置完成实验。

(4) 根据上述实验装置可知, 乙中所盛试剂为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丁的作用是______。

(5) 学习小组通过测量丙装置实验前后的质量, 确定Na2CO3的含量, 但计算结果总是比实际值偏低, 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装置气密性良好) :①______, ②______。

(6) 在此方案基础上, 有同学提出用测量气体体积的方法确定Na2CO3的含量, 请依据此设想, 补充完整实验装置。 (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注明所用试剂)

解析:近几年高考中, 有些省份对实验评价的考查涉及定量评价, 即通过对所给化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对实验进行评价。评价的关键是准确破译数据的含义, 进行合理取舍, 提炼出有效数据。一些数据隐含着化学规律及化学原理, 要找出数据的具体含义, 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题中的隐含数据与题目解答之间的联系, 继而得出正确结论。

方法一:该方法原理是通过测定BaCO3沉淀的质量来测定Na2CO3样品纯度。m (BaCO3) =mg, 又Na2CO3~BaCO3, n (Na2CO3) =n (BaCO3) =m/197mol, 故Na2CO3样品的纯度为 (106m/197w) ×100%。

方法二:该方法原理是让样品与硫酸反应, 通过测定生成CO2的质量来测定样品的纯度。因此, 装置乙中应装浓硫酸以除去CO2中的水蒸气, 装置丙吸收产生的CO2, 装置丁防止了空气中的CO2、水蒸气倒吸而影响测定结果。测量结果偏低, 原因在于生成的CO2未被完全吸收;或是因为生成的CO2部分留在装置甲中;还可能是因为气流过快, CO2未能被NaOH溶液吸收完全。

答案: (2) 过滤 (3) (106m/197w) ×100% (4) 浓硫酸 吸收CO2中的水蒸气 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进入丙 (5) 装置中残留的CO2没有被丙中的NaOH溶液吸收 气流过快, CO2未来得及被丙中的NaOH溶液吸收

(6) 如下图 (答案合理即可)

【易错点回顾】

化学实验的设计和评价是综合应用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 结合化学知识, 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步骤, 并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解答有关化学实验设计及评价试题时, 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点:

(1) 不能明确实验目的和反应原理而出错。由于未能通过审题弄懂题目要求“做什么”或“怎么做”, 就急于确定实验方案, 选择药品和装置, 确定操作步骤, 造成设计出与实验目的不符或不是最简单的实验步骤。

(2) 审题能力差, 挖掘不出隐蔽性条件而出错。由于审题能力较差, 不能充分利用题目中提供的条件, 特别是一些隐含条件, 对重要提示不敏感, 难以发现突破口。

(3) 不能灵活迁移而出错。由于缺乏思维灵活性, 不能准确理顺整个实验过程, 对新情境联想不到相关的旧知识点, 使其思维迁移受阻。

(4) 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表述不清而出错。由于思维能力不全, 书面表达能力较差, 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抓住关键, 实验结论表达不够准确、不精练、描述不完整等。

(5) 定量计算实验数据处理不当而出错。定量计算时, 不能很好地分析处理题给实验数据, 搞不清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无法计算。

(6) 解决操作细节问题难与实验情景紧密结合, 出现违背科学性或违背常理的解答。如用H2还原氧化铜的操作时, 易错答成“H2还原氧化铜结束后, 先停止通氢气, 后撤酒精灯”。

(7) 设计过程缺少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简约性。如点燃或加热通有可燃性气体的装置前, 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 否则易发生爆炸事故, 不符合实验设计的安全性。

【专项训练】

1.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对应的是 ( )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中, 加适量乙醇, 振荡后静置, 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该气体的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C.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Ba (NO3) 2溶液, 再滴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D.将含少量HCl的FeCl3溶液加热, 可得纯净的FeCl3溶液

2.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测量mg铜银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收集到的VL气体全为NO

B.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

C.操作Ⅱ应是洗涤

D.铜的质量分数为:143.5V-22.4w100.45m×100%

3.爆竹的成分之一是黑火药。它是由硫黄粉、硝酸钾和木炭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为了探究其爆炸原理, 某化学学习小组开展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1:2ΚΝΟ3+S+3C=Κ2S+Ν2+3CΟ2

猜想2:4ΚΝΟ3+5S+3C=2Κ2S+2Ν2+3SΟ2+3CΟ2

【设计实验】

为了探究黑火药反应原理, 设计如下图所示的装置: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取不同种的黑火药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不同。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是A、B中溶液都褪色, C中无明显变化;乙同学的实验现象是A、B、C中都无明显现象。

(1) D装置盛装的溶液是______,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作用:______。

(2) 甲同学实验中, C装置无颜色变化, 由此推知______。

(3) 由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推知______正确 (填“猜想1”或“猜想2”) , 由乙同学的实验现象推知______正确 (填“猜想1”或“猜想2”) , 二者现象不同的本质原因是______。

(4) 现用一包黑火药, 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分离提纯硝酸钾, 简述操作方法:______。

4.某校化学小组的同学开展测定Na2SO3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中Na2SO3质量分数的探究实验, 他们提出下列实验方案:

【方案一】气体分析法

(1) 甲同学用图1所示装置, 把xg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后, 测定产生的SO2气体的体积。实验开始时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

(2) 乙同学用图2代替图1中的收集装置, 则所测SO2气体的体积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你的改进方案是______。

(3) 丙同学用图3装置测定SO2的质量, 该装置存在较多缺陷, 从而导致实验误差, 请你指出其中的一处缺陷:______。

【方案二】沉淀分析法 (如图所示)

(4) 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该固体混合物中Na2SO3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 。

(5) 丁同学在用方案二实验时, 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期相差较大, 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及验证方法: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 (1) 澄清石灰水CΟ2+Ca2++2ΟΗ-=CaCΟ3+Η2Ο (2) SΟ2已除尽 (3) 猜想2 猜想1 黑火药各成分比例不同 (4) 取黑火药溶于水, 过滤, 将滤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过滤得到硝酸钾晶体 4. (1)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将注射器活塞拉出一定距离, 一段时间后松开活塞, 若活塞能回到原位, 证明不漏气, 否则漏气 (2) 偏小 将广口瓶中的水改为饱和NaHSO3溶液 (3) ①没有吸收SO2中水蒸气的装置;②球形干燥管与空气相通;③反应结束后, 装置内残留的SO2不能完全排出 (答一点即可,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4) 过滤 (或过滤、洗涤) 126y/217x (5) Na2SO3变质。取待测试样于试管中, 加适量蒸馏水配成溶液, 先滴入足量稀盐酸, 再滴入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则证明该Na2SO3固体变质

教学设计评价方案 篇3

1 过程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对比

研究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首先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要进行学生评价以及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来指导学生评价.从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来看,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纷繁复杂的评价归纳为三种,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1 目标取向的评价

曾几何时,“目标测试”与“排名”是学校与老师的宠儿.除了测验与排名,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家长甚至家长与子女之间似乎都找不到别的更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其实,“目标测试”与“排名”都是目标取向评价的具体体现,它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目标取向的评价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因而这种评价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化研究”方法,它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这种评价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

1.2 过程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过程取向的评价以美国的斯克里文和英国的斯腾豪斯为代表.在方法论上,这种取向的评价既支持.“量化研究”方法,也倡导“质性研究”方法.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核心地位,它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尽管要对活动内容进行预先规划与设计,但更强调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不断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体现了强烈的过程取向,其评价也应珍视过程的价值.

1.3 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这种取向的评价反对量化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比如,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习和交流,而家长评价学生则使得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了解,教师也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

目标取向的评价由于其操作的简便在过去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这种取向的评价只追求结果,忽视了过程的价值.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都承认评价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其中主体取向的评价主张使用完全质性方法,但是使用质性方法,不仅在观念上人们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因为它的复杂性,在操作上也存在非常大的问题,需要逐步探讨和推进.所以,既提倡质性方法、又支持使用量化方法的过程取向的评价就比较现实可行.

2 过程性评价方案设计的依据——三维目标

每节课都应该有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三维教学目标的是完成过程性评价方案设计的依据.

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力》第四节《摩擦力》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该节课属于基础性课程,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理解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摩擦力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力的基本性质、力有三要素;也对摩擦力有了基本的概念.本节课注重知识内容的探究过程,并且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正确理解摩擦力的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情和教材分析的基础出发,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三维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分类和产生条件.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够对问题提出有根据的猜想,能在实验里搜集数据和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

(3)理解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4)能够计算摩擦力的大小,并能判断其方向.

2.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讨论、回顾等教学活动,养成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

(4)体会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探究、问题思考和游戏互动等主体活动,激发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界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交流讨论等养成合作精神,感受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素养.

(3)在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时,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提升价值观.

在明确的三维目标下,我们的评价就有了依据,可以做到尽可能的科学.

3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性评价的步骤

3.1 确定研究对象

教师在实施过程性评价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要具有针对性,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现状等,熟悉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的实施评价.学习现状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它是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掌握一手资料的方法,它能让教师熟悉学生的学习背景,以便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3.2 评价信息的收集

实施过程性评价要特别注意评价信息的收集,评价信息的收集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环节.收集学生的评价信息,主要是学生的作业、考试卷、问卷调查表、课堂记录表、实验报告、研究性学习报告、小论文和小制作等反映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的原始资料,还有教师对上述内容的评价信息,如教师给出的分数、评语、改进意见等,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有家长参与的评价也是重要的评价信息.评价信息收集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

3.3 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行为描述法、测验法、随堂记录卡、成长记录袋评价法、自评、互评、质性评价法等,究竞选取哪一种方法,要根据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一般采取随堂记录卡.随堂记录卡的使用具有典型性,在某一堂课中如果某一个学生表现良好或很差时可以选择使用,但是它不具有普遍性.在评价之前,还要设计好评价工具.评价工具一般是评价表,评价表的设计要依据条目清晰性,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要体现质性评价的理念,还要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的需要.

3.4 评价效果的分析

实施评价后,需要分析自己所实施的评价是否有效,是否起到了推动学生学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完善了学生的人格,是否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情操等.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反馈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理,达到以评促教的效果,教学相长,使师生双方互惠互利.

教学设计方案评价量表 篇4

科 设计者姓名 评价项目 选题(5分)

年级·课题 所属学校

得分

中(2~3分)

选题比较能体现技术的优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价值

中(2~3分)对课程进行概述

中(2~3分)

对学习目标进行了界定,一些目标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基本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级基本合理,分类基本准确,描述语句剧本具有可测量性;能基本结合学科特点,建立情感目标。中(2~3分)

列出部分学生的特征信息 中(15~23分)

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较好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基本符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能基本上做到优化组合,多法配合;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结构基本流畅,组织基本合理。中(5~7分)

技术运用效果较好,部分环节技术的优势并不明显

差(1分)

选题不能体现技术优势,没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差(1分)

陈述不力,繁琐

差(1分)

学习目标不明确或与学习主题相关性不大,不能适应不同学习者的要求;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不合理,分类不准确,描述语句不具有可测量性;没有结合学科特点,而且没有建立情感目标。差(1分)

信息或表不清楚或缺少许多

差(1~14分)

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不能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或多个目标不能落实;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能做到优化组合,多法配合;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结构不流畅,组织不合理。差(1~4分)

滥用技术,资源和工具的运用不恰当,不能发挥必需的作用

课时

课程概述(5分)

教学目标(15分)评价标准

好(4~5分)

选题适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好(4~5分)简洁、内容丰富,激发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好(4~5分)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合学生实际; 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合理,分类准确,描述语句具有可测量性;

密切结合学科特点,注意情感目标的建立。

学习者特征分析(5分)好(4~5分)

详细列出学生的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信息技术技能等

好(24~30分)

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遵照认知规律选择教学方法,注意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结构类型与所选择的教学方法配套,整节课的教学过程结构自然流畅,组织合理。好(8~10分)

资源能促进教学;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选择与活动设计(30分)

资源、工具设计(10分)

形成性测试

(5分)好(4~5分)

形成性测试中,大部分同学反应积极,回答问题踊跃;回答问题正确率高达90%以上;课外作业完成顺利,单元测验合格率在95%以上。

评价(5分)

创新性(10分)

可实施性(5分)

规范性(5分)

中(2~3分)

形成性测试中,一部分同学反应积极并能踊跃回答问题;而且回答问题正确率达75%以上;课外作业能基本完成,单元测试合格率在80%以上。

好(4~5分)中(2~3分)

有比较明确的评价标准,有一定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合理的练习,注的练习,比较注重形成性评价,重形成性评价,提供了评价工具;针

提供了一些评价工具;针对不同对不同的评价结果提供及时的反馈;的评价结果能提供一些反馈,同根据不同的评价信息,明确提出矫正

时还能提出一些矫正教学行为的教学行为的方法。

方法。

好(8~10分)中(5~7分)

教法有一定创新性,能激发学生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 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既比较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体现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新理念、新方生主体地位,又能基本发挥教师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的主导作用;能基本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好(4~5分)中(2~3分)

方案比较简单,对其他教师有参方案简单可实施,对教学环境和技术

考性,但其他教师需要作一些修的要求不高,可复制性较强

改才能实施

好(4~5分)中(2~3分)

比较规范,缺少一些设计过程,规范,所有环节一致

个别环节上有一些不一致的情况 差(1分)

大部分同学反应不积极,回答问题不踊跃,错误率较高,完成课外作业有一定的难度,单元测试合格率较低。差(1分)

评价标准不明确,只注重知识的考核,没有提供评价工具;同时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不能提供及时的反馈和矫正教学行为的方法。

差(1~4分)

教法上一般,重在知识传授;

很少关注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学习的培养;在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方面没有体现。差(1分)

方案对环境和技术的要求较高,其他教师需要作较大的改动才能实施 差(1分)

格式随意,各环节各自独立,不能体现整体性

评语:

签名:

物联网教学评价方案 篇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有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表现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

学业评价是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在学习的内容、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目标等方面较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探索工作过程导向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学业评价,明确规定学生学业考评的原则、依据、方法等,有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表现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学业评价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出发点和归宿,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进而成长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有助于促进我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形成我校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提升我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通过评价展示学生的进步和达到的学业水平以及创新的成果,促进学生的反思和进步。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达成专业学习目标的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注重过程性学习、方法能力的学习,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打下基础,引导学生逐步提高专业能力,完成课程标准,激发潜能,探索创新,为学生职业成长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遵纪有礼,勤劳勇敢、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促进学生成长为具有社会主义优秀品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全面地,最大可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有反馈功能。通过教学评价,能使教师和学生知道教学过程的结果,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信息工程学表明,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来调节行为,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目标。教师获得评价的反馈信息,能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教学工作,能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组织中的某些不足,诊断出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可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的和实现程度,明确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学生获得反馈信息,能加深对自己当前学习状况的了解,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此外,还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研究表明,经常对学生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并加以适当的评定,可以有效地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课堂学习。

教学评价可以起到强化功能。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维持教学过程中师生适度的紧张状态,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实验证明,适时地、客观地对教师教学工作做出评价,可使教师明确教学中取得的成就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可促使教师进一步地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鼓励、学习成绩测验等,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同时,评价能促进学生根据外部获得的经验,学会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即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案 篇6

为探索我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新体系和新模式,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打造精品教师,提高教

学质量,实现“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师发展观为指引,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机制,建立以教师

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反思、改

进和发展功能,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对自己的工作作出客观评价和有深度的反思,促进教师的专

业水平不断提升和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评价的原则

发展性原则:

评价要体现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体现现代教学观,以教师发展为本,“注重过程、注重发展”,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把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作为评价的重点,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在达到学校要求、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等工作的过程中,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

/ 7

所发展。

层次性原则:评价要体现层次性,体现提升性,“考虑层次、分层要求”,对新教师、合格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能力都获得不断发展和提升。

自主性原则:教师劳动具有个体性的特点,教师发展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特

点、思维方式去发展才能获得有效发展。评价要“尊重差异、尊重特色、尊重创新”,充分尊重教师的主

体地位,让教师充分行使“计划自主、发展自主、评价自主”的权利,挖掘教师自身发展的潜能,开拓发

展时空,发挥教师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激励性原则:人人都是需要激励的,激励能使人奋起,能使人从小的成功走向大在成功。评价要“注重促

进、注重激励”,改变以往只注重横向比较的评价方式,要注重教师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鼓励教师在不

同阶段,不同基础的情况都能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以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

公正性原则:只有公正的评价教师才认同,只有公正的评价才能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评价要“实

事求是、客观公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三、评价的方法

自我评价:教师自我评价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核心,是指教师通过自我认识,进行自我分析,从而达到自

/ 7

我提高的过程。教师自我评价对教师而言,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识能力,包括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专业水平、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有所认识,尤其要充分认识到自大的能力缺陷以及工作中存在 的问题;然后,还需要有一定的自我分析能力,分析自己的不足和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才有可能找到实

现自我提高的途径。对学校而言,一是要对教师进行自我评价教育,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创设具有支

持性的教师自我评价氛围;二是研制可操作的教师自我评价指标体系;三是重视教师的自评结果;四是慎

用自评结果,不直接与奖惩挂钩;五是与他评相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学校拟采用的自我评价 的方法有:⑴教师按照评价内容通过写自我反思的形式来评价;⑵学校根据评价内容设计有利于教师全面

发展的有关表格、数据让教师自我评价;⑶通过写教学日记、阶段性工作总结等方式进行评价。总之,在

自我评价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具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学校应从多方面给予指导和鼓励,并加强自我评价工作的管理,防止自我评价过程中因过高或过低评价影响工作情绪的不良现象发生。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学生和家长评价: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建立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是新课程发展性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 7

.学生参与教师评价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

和判断;

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学生参与教师评价是学生应有的权利。

此外,学生参与教师评价,能增强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

力的提高。

学生参与教师评价的两个担忧。一是学生是否讲真话。由于教师拥有对学生行使奖惩的权利,再加上传统

思想中“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所有可能有一些学生因担心教师评价引起的不良后果面不敢讲真话,尤

其是面对教师身上存在的问题时。二是学生的评价是否客观。由于学生受年龄、知识的限制,一是对教师 的了解不全面,可能会产生“盲人摸象”的评价;二是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无法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把“好”评为“坏”

。这些使教师对学生参与教师评价的客观性产生怀疑。更有一些教师担忧那些“刺头”

学生会借此发泄不满,攻击教师,提出不合理的看法。

在学生参与教师评价中我校拟采用的对策。一是信任学生。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是友好的且有能力的,相

/ 7

信他们参与教师评价有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

在这种积极心态的引导下,以一种诚恳、开放、民主的态度,将这些信任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以一种客观公正、严肃负责的态度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教

师应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是否给予学生参与教师评价的机会,学生对于教师的判断和评价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意见随时都有可能从不同渠道、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来。与其这样,不如以坦诚的态度,通过参与

教师评价的方式,将学生的意见引向促进教师提高这样一种健康、积极的方向,在良性循环中不断促进教

师的发展。二是分析评价结果,珍惜了解机会。教师要端正心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勇于面对问题,不要纠缠于结果的公平性等问题中,而真正需要反思的是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教育教学思想、行为、方

法,学生的深层次的需求,以考虑自己的教育教学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教师更应该珍惜这样一种与学生

直接沟通的机会,在相互了解中达到互相理解、澄清误会和解决问题,赢得更多来自学生的尊重、支持和

信任,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三是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草率下结论。一是以公允的态度处理多方 的评价结果,不以牺牲教师的利益来讨好学生,也不以维护教师利益而生硬地拒绝学生的意见。二是对来

自多种渠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给学生反映权、说明权,给教师解释权、申诉权,慎重下结论。四是对

/ 7

学生进行引导。在学生参与教师评价之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学的引导,如帮助学生了解参与教师评价 的目的和内容,熟悉教师评价的过程和程序,以及如何使用教师评价工具或技术等等。

学校拟采用的学生评价的方法。⑴班干部对教师进行评价;⑵班级代表对教师进行评价;⑶通过来信、来

访对教师进行评价;⑷通过发放“学生评价表”对教师进行评价。

.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家长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

促使家长了解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拟采用的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方式有:⑴班级家长委员会对教师进行评价;⑵在“家长开放日”请家

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主要内容是请家长代表到校听教师的课后,直接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

学作出自己的评价;⑶在家长会上诚恳地请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目;⑷设立“家长信箱”

通过来信、来访、电话、网络等对教师进行评价;⑸通过发放“家长评价表”对教师进行评价。

在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事前要做好说明工作,事后要做好查实工作,防止用不实评价评价教师。

同事评价:是指教师之间相互评价。学校拟采用的同事评价的方法是:通过发放“同事评价表”对同事的

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实绩进行评价,如:遵守教学常规情况、课题汇报课质量、小课题

研究情况、6 / 7

专题讲座质量、外出学习汇报质量等进行评价。

同事评价的目的是发现评价对象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切忌在评价中相互闹矛盾。为了真正做出客观、合理、有价值的评

价,避免教师间的摩擦或矛盾,评价结果不直接与教师的各种利益和名誉挂钩。

学校或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是指党、政、工、团联席会或学校行政对教师进行评价。学校行政的评价,一是学校行政通过平时的各项检查、听推门课、听课题研究汇报课、查实举报等工作,收集教师的信息,根据评价体系,对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作出恰当的评价,作为期末评价量化的依据;

二是从中不断发现人才,为优秀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促进其向更高水平发展;三是对存在一定问题的教师进行帮扶,促进其在原

有的基础了有所发展。

四、评价的组织领导

组长:校长。负责评价的全面工作,审定评价方案,布署评价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方案。

组长:副校长。协助校长做好评价工作,负责评价方案的制定,按校长意见修订方案,落实评价工作。

成员:教导主任、副主任,教科室主任、副主任,总务主任、副主任,教研组长。负责评价的具体工作。

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职代会主任、团支部书记,负责评价的监督、核查工作。

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美观性评价分析 篇7

1 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美观性的影响因素

暖通空调为了做到保温防护, 方便操作, 分为室内安装和室外安装2部分。所以暖通空调设计的美观性也分为室内美观性和室外美观性2种。

影响室内美观性的暖通空调设备有室内散热器、空调室内机、排风机、各种风口以及管道等。影响室外美观性的暖通空调设备包括为冷却塔、外墙排风机、排风口、新风口、空调室外机以及室外安装的各种管道等。而暖通空调在建筑物室内外的安装上, 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设备安装管道的外观形式、颜色搭配、数量多少、合适位置、排列方式以及外包装饰情况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影响因素, 为了提高暖通空调设计的美观性, 体现建筑的艺术美, 应该尽可能的统一外立面上设备与风口的尺寸和形状, 室外设备安装的管道应该结合建筑特点, 尽可能的安装在屋顶或者次要立面位置上。同时为了保证建筑物的美观大方, 设备以及管道的安装应该结合周围环境, 符合建筑物的设计风格, 使设备与管道整齐排列, 努力做到暖通空调的安装与周边环境和建筑风格相协调。

2 暖通空调设计美观性的评价标准

美, 从古至今, 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由于美的复杂性, 直到如今, 也没有具体标准的定义。美虽然可以识别和感受, 但是美不是千篇一律的, 它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准则。由于地域特点、历史文化、个人素养等的不同, 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是各不相同, 从而造就了不同的区域和个人的审美观念。而美观性的评价也同样会涉及到人的主观感受和审美评价问题, 因此它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难题。在建筑设计方面, 由于设计师们的经历和审美标准各有不同, 对于美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 所以对于建筑风格特点的设计也是各有千秋。例如, 在中国古代, 帝王宫殿、官府衙署、贡院、驿站、公馆、等这些居住建筑的风格就是千变幻化, 它们在体现了不同身份象征的情况下带有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在西方, 更有古希腊建筑、拜占庭建筑、古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等不同的建筑风格。近现代建筑风格虽然变化不是特别的大, 但是也有自身发展的特点。暖通空调作为建筑的一部分, 自然要服从建筑物的建设风格, 所以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美观性的评价不可能离开具体的建筑, 也不存在千篇一律的规则。暖通空调设计的美观性需要结合不同建筑物的设计风格以及设计者对于美观性的不同认识, 在进行暖通空调设计时, 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实地的考察, 同时要认真听取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路, 只有与设计者的思想保持一致, 才能设计出符合建筑风格的暖通空调, 才能体现暖通空调的美观性。

3 暖通空调设计美观性的评价方法

在暖通空调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定优选时, 设计的美观性是评价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 对于设计方案的美观性评价存在的方法一般是主观评价法, 这种评价或多或少会掺杂评审者的主观意念, 美观性由于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 往往基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此很难实现定量化的评价。在如今的建筑设计实践中, 建筑的美观性是人们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如何能够对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的美观性进行定量评价, 一直是人们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对于建筑的美观性评价一般采取的是专家评审的方法, 这种方法由于受到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 客观性较差, 实际应用问题较少, 很难实现评价结果与经济性评价合理的融合, 难以实现对设计方案的综合评定。尽管也可以采用投票打分的方法, 但是最终还是要征求专家的意见, 这样受主观影响较强, 导致公信度降低, 最终还是无法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

针对于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 制定出适合我国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美观性的评价准则。在这个评价准则中需要分析不同建筑物的建筑特点和建筑美观性的表达方式, 然后, 在结合分析的数据对暖通空调设计方案进行科学性的评价。这样可以考虑到不同建筑物对美观性要求的不同, 减少主观性评价内容, 加大了客观、合理、简单以及实用可行的评价观念。同时在对美观性进行评价时, 也需要结合经济性的评价, 要将两者相互融合。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建筑设计人员的配合, 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发现设计的不足, 对有缺陷的方案进行改进与完善, 待设计方案达到设计人员的要求和认可后, 可以从这些方案中优选出成本最低, 费用最少的一个设计方案, 这样可以在保证美观性的同时降低成本消耗, 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4 结论

暖通空调设备的安装会对建筑的美观性产生直接的影响, 杂乱无章, 参差不齐的空调室外机的安装, 不仅会破坏建筑的美观性, 而且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因此, 在进行科学化的暖通空调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美观性的问题, 同时在进行方案评价阶段也要将美观性列为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如果一味的注重美观性的表达, 很可能导致投资、能耗、材料消耗和室内空气污染的增加, 并且严重的会危害暖通空调的系统性能。因此在进行美观性设计时, 要多关注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 了解设计者的设计思想, 尽可能减少美观性对暖通空调造成的不良影响。另外, 由于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美观性的评价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更多的是依靠主观评价, 这样会使得客观性差, 很难实现定量化的评价, 而且最终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与综合经济性评价不一致, 无法进行有效的融合。所以在进行美观性评价时需要考虑到经济的合理性, 要结合实际情况, 对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有关建筑美观性的表达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最终的分析数据, 再采取科学化的评价。这样可以增加客观性, 合理性, 达到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加大暖通空调设计美观性表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兆坚, 江亿.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美观性评价分析[J].暖通空调, 2006, 36 (4) :34-37.

[2]李嘉音.环保节能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5) :104.

[3]罗志文, 赵加宁, 王丽娜, 等.关于暖通空调设计方案评估体系的若干思考[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5, 24 (6) :33-35.

[4]吴江.暖通空调设计对建筑美观性影响[J].建材与装饰旬刊, 2007 (10Z) :40-41.

化学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篇8

【关键词】科学性 安全性 环保性 简单性 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78-01

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一门学科,书本中有许多实验,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在人教版的初中化学书上,实验贯穿了整个知识体系,化学实验题是组成中考化学试卷必不可少的重要一部分,2016年南通市中考化学试卷中探究实验题占了26.7%,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探究实验题有如下特点:素材比较丰富,不局限书本知识,涉及面广;试题具有开放性,标准不同,答案不同,合理即可;思维具有发散性,根据材料,拓展迁移,发散思维。所以,我们好多学生最怕解答实验探究题,感觉题目文字多,内容难,参不透题意,往往一知半解,然后匆匆下笔,结果失分多多。实际上,该类题型一般来说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只要我们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对书本知识作一个拓展延伸,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这类题型就会迎刃而解。

一、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

明确实验目的——根据反应原理选择药品、仪器——设计实验操作步骤——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与数据——实验结论——反思评价改进。

二、实验方案评价的主要原则

1.科学性:实验的探究方法及原理一定是合理的、科学的。

2.安全性: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安全,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3.环保性:必须经过处理,有毒的物质变成无害物质才排放。

4.简单性:实验过程一定要简单、好操作,而且实验的效果要明显,一目了然。

5.经济性:原料用料少,而且要廉价经济上合理。

三、实验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1.制备型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例1.随着科技的发展,潜水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保证能够长时间的潜航,在潜水艇里需要有供给人们呼吸的氧气的装置,下面有以下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①用高锰酸钾分解产生氧气;②分离液态空气;③用双氧水常温分解制氧气;④在常温下用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钠。(1)写出涉及到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2)你认为在四个方法中哪个最合适(填序号)_______;与其它三种方法比较,这种方法的两条优点是_______。

分析第四个发现,用过氧化钠制氧气反应也不需加热,也安全,特别是反应物中有二氧化碳,而潜水艇是一个密闭的空间,此方法的妙处在于还能实现在这样一个密闭空间内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循环,综上所述,最恰当的方法是第四种。

总结:解答制备型实验探究题时,首先应明确实验的目的——知道实验原理(会写化学反应的方程式)——选择最佳实验的方法(从探究实验的原则入手)——准备实验原料——设计实验步骤——确定实验方案——制得所需的物质。

2.性质型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例1.现有A、B、C、D、E五种物质,A是人类在生活年产量最高的一种金属单质,A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B是气体,能帮助可燃物燃烧,A在B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C;D的浓溶液有强烈的腐蚀性,A与D的稀溶液反应得到的产物中有氢气,D与E能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反应后溶液中含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两种离子。

请你从所给的信息中可作出的猜想或结论是_______。 先找关键词,结合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题眼就是问题的解决的入手处,但找到题眼,并不等于问题已全部解决,它仅仅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要解决全部的问题,还必须根据题眼所提供的方向,结合题意和一些化学原理,进行推理、联想或假设,从而实现各个击破,顺利解题。所以我们还必须进行信息的筛选。

总结:对于性质型的探究实验,结合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挖掘出题目信息——猜测该物质可能的性质——设计具体的实验来探究验证——选择合适的试剂——选择恰当的实验仪器、连成装置——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3.综合型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综合型实验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最高,学生要熟悉所有的知识点,能将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灵活运用。同时还要求学生有拓展性的思维,分散性的思维,能根据题目提供的未学过的知识,解答一些题目。

例1.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 )

总结:此类综合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要综合考虑物质的性质、用途、制法提纯、检验等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试剂、仪器装置——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上一篇:老师,我想对您说小学作文450字下一篇:特殊奖金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