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预防(共9篇)
职业倦怠(burnout)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而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我认为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总起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所产生的压力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被认为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所以社会各界对于教师的要求往往是拿着“标尺”和“放大镜”来衡量的,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所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的要求是极其苛刻的,一旦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有所下降,社会对于教师的批评是十分严厉的,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教师整天小心翼翼地工作,整天充满压力地工作,因而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第二:教师在社会中“明高暗低”的地位
现在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经过大学培养的,相对于其他的大学生而言,教师的收入是比较低的。现在社会上对老师的尊重也仅仅表现在口头上,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微薄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体现和得到提升,不少教师产生了极度的失望,从而离开了教师岗位,还有一些则陷入了观望和彷徨,不安与躁动笼罩着这部分教师。
第三:职业压力过大
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较的,从早晨天刚亮一直忙到深夜才能够得到休息,而且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也异常繁重,单元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考完试后的教师间的相互比较,人为加重教师间的竞争,迫使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中。使得教师不堪重负,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
预防与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一个理智的教师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过分自卑,从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及弱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教师的职业观念是指个人在教师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教师的价值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教师职业是光荣的,同时也是繁重的,生活清苦,但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业,那么这一职业许多困难都会逐步加以解决和克服。
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在发展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教师应该培养对人的兴趣,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室或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 从20世纪末起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逐步规范校名后缀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 而师范、医学、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则应规范校名后缀为“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为高职院校的特有校名后缀,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 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 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党的十八大对教育问题有一系列重要的阐述, 其中提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 这是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中永远不变的主题。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 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形势下, 我国政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 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高职教育也同时实现了自身规模上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的高职教育规模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提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适时转型的一系列指导思想, 确立了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这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使高职教育注重基础性理论知识的传授, 比以往更侧重实践知识的要求, 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进而让高职院校与社会上广大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扩大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推动了教育公平和区域统筹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国家将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改革, 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离不开高职院校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积极的力量, 离不开广大高职院校教师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愉快地投入到日常工作之中。但由于众多原因, 造成很多职业院校教师出现职业倦怠问题。
2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
高职院校职业倦怠是在长期的工作环境及伴随的压力中积淀下来的, 因此, 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是较为复杂的, 解决问题的对策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3个方面进行探讨。[2]
2.1 社会因素
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世界各国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同时也对教育寄予了较大的期望。社会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 工作压力, 精神压力日益加剧, 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异常繁重, 日平均工作时间远远长于其他一般职业。如果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其劳动强度不成正比, 极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导致心理上的极度疲劳。
众所周知,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通常是由一所或几所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组建 (如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兰州职业技术学校升格后, 又合并了原兰州师范学校、原兰州教育学院组建而成) , 原学校升格整合后, 将面临一系列人、财、物的调整问题。很多教师的岗位会有所变动和调整, 无形之中带来心理压力。升格后, 原来教师还得面临学历提升和“双师”认证等问题, 进一步强化了职业压力。部分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 原工资占10%的教护龄津贴取消后, 甚至出现了学校升格后工资待遇反而下降的情况。升格后, 很多教师的教师资格证和职称序列也要相应地由中专学校序列转为高校序列, 教师还得面临重新接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和补考职称外语等问题。
2.2 组织因素
学校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学校的组织氛围和谐, 则教师心情愉悦, 效率较高;如果领导专制, 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紧张, 则教师就会感到压抑、烦躁和忧郁。同时, 学校对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否科学也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在这种工作压力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 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 而一名教师往往难以处理几种同时并存但又相反的角色间的矛盾关系, 如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同时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 还要掌握一门本专业领域内的一门实用技术, 具有技师的素质, 这使得具有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 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工作压力大, 相对的封闭性, 使得教师长期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 最终发展成职业倦怠。
2.2.1 激励措施和手段单一
教师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通常将物质激励作为激励机制的全部内容, 严重忽视了对教师的精神激励。
这种根源在于缺乏对教师新需求的分析, 而事实上, 高职院校教师不仅仅有对物质的需求, 也有更多的精神层次需求需要得到满足, 高职教师需要得到信任、尊重以及工作上的自由发展空间和前景。对高职教师而言, 积极向上、充满朝气和挑战的工作氛围以及完善的个人发展前景等精神激励比单纯的物质激励具有更好的激励效果。
2.2.2 教师绩效考核的科学体系尚未建立
考核原本应该是高职院校绩效管理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是对每一位教师工作业绩的完成数量与质量进行考核的过程。而科学的考核体系应该能准确地衡量每位教师的工作成果, 这个科学成果的衡量和考核, 不仅要从数量上进行测评, 更不能忽略质量上的评价。但是,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考核标准重数量, 轻质量, 而偏重于量化的指标往往导致一些负面的影响。量化标准要求教师每年完成的课时量有标准的规定, 要求每年必须发表论文数篇, 要求完成的教案等, 而没有考虑数量背后的质量, 不同教师的工作质量也不尽相同, 甚至差异颇大。这样完全量化的考核标准, 不仅没有科学的衡量每位教师的工作成果,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负面作用。
2.2.3 薪酬分配制度不尽合理
目前, 高职院校一般实行工作业绩与收入挂钩的制度, 但主观因素过多, 随意现象严重, 正如文章上面所说, 由于对每位教师工作成果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 也导致了后期的分配趋平均主义的现象普遍存在, 大多数院校仍沿袭着以职务、职称等岗位津贴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 决定津贴的多少主要是职称, 而不是真正的工作绩效, 这种制度使得教学质量或工作业绩与分配没有直接联系, 会直接导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下降, 甚至产生不满情绪, 严重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2.2.4 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竞争上岗虽然已成为人才市场的一种规则, 但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即使近年来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聘任合同制改革, 仍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聘任制尚未完全建立, 或者是已经建立, 但是形同虚设, 与之前的“终身制”并无本质区别。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岗位并未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 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会停滞在原来水平上。
2.2.5 从学校层面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改善学校领导方式是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学校领导要关心教师生活, 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困难, 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要主动关注教师, 多与他们交流沟通, 鼓励他们将消极情绪排解出来, 还可以邀请专家给教师进行咨询或组织培训, 让教师学习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 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支持与关怀, 以帮助他们度过心理的危机期。在教学管理方面, 学校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提倡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另外, 要为教师提供深造及参与学校民主决策的机会, 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尊心, 有效地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
另外, 对于新组建或整合的高职院校,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应尽最大可能性地缩短整合周期, 减少不确定性, 平稳过渡, 以缓解和消除教师的焦虑情绪。上级主管部门不能抱有高职教育投入很难见到明显效益而忽略投入的想法, 在思想不重视, 从而在学校领导班子配备、资金设备投入方面不认真、不重视, 从而给相关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另外, 在领导班子配备方面, 要尽可能配备年轻化的领导班子团队, 从而具有干事创业的热情, 不能一味地派遣一些即将退休需要享受相关待遇又不懂教育业务管理的政府官员担任学校主要负责人。
3 个人因素
3.1 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 分析职业倦怠的成因
研究表明, 那些具有A型人格、低自尊或外控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类教师常常抱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 对外界干扰容易妥协, 在人际交往中体验到无能感, 这种不能客观评价自我的状态, 使得他们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自尊是教师职业倦怠一个重要和起控制作用的因素, 它通过影响教师对以环境为基础的组织因素的过滤来起作用。一些研究认为, 自尊和倦怠密切相关。大多数人对社会支持有一种强烈的需要, 任何感到遭受社会拒绝的事件都被认为是有压力的, 而且缺乏自信的人更容易受到这种威胁而感受到压力和产生倦怠。研究也表明, 那些相信外在控制点的教师更容易倦怠。
3.2 基于个人因素的职业倦怠缓解对策
教师本人应意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 解决的最好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因此, 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 增加自己工作的内部动力。实践证明, 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探索, 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 反省自己的失误, 及时处理问题, 可以有效地减少倦怠。此外, 教师了解自我, 悦纳自我, 培养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 多参与社会活动, 与他人分享工作体验, 也可以减轻工作压力。对于已出现倦怠症状的教师, 在自己有意识调整情绪的过程中, 也可借助于他人的力量, 找朋友倾诉、找专家咨询都是缓解倦怠的有效途径。
只有有效减少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发生, 国家大力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才会有人力资源保障、智力支持, 否则将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一、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1工作压力。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体育教学工作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协调配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比较辛苦。这种环境增加了对学生的管理难度,耗费了体育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的负担重上加重,心力交瘁,导致倦怠心理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促使学校和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朝适应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各种素质要求导致体育教师在这种急剧变化的形势下难以适应。而且,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组织、讲解,还需不时加以示范、纠错等,精力和体力上的消耗很大,身体长期处于一种透支状态。长年的奔波、枯燥单调的工作、艰苦的工作环境使其不断产生疲惫之感,并且工作有时也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认可,获得的心理报偿相对较少,这样也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倦怠心理。
2学生异质性。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如备受长辈溺爱、自我管理能力差、自私、叛逆等个性特征的学生明显增多,越来越难以管教,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心理负担,表现出长期情绪上的倦怠感。
3缺乏发展机会。体育教师活动范围广,接触人员多,极易产生攀比心理,从比较中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渺茫。加上教育经费短缺和教育体制本身问题,他们终身极少有进修、培训的机会。其知识老化、教学索然无味、能力衰退、个人发展受阻,使得他们感到摆脱社会及学校的“附庸”地位的唯一办法就是“走人”,或改行或挤进领导之列。
4学校教师考核与管理制度。目前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体育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现实生活中体育教师诸多方面却不甚理想,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工作量大而又得不到合理的肯定、认可,在学校中的地位处于边缘化,造成体育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倦怠感。
5伤病的困扰。体育教师长年参加体育竞技与锻炼,且多为户外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教师的体能和运动技能也逐渐下降,其身体劳损伤病也日趋明显,以至于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对动作的示范力不从心,这与体育教师长期以来养成争强好胜的秉性形成强烈的反差,造成体育教师心理的失落。
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个体生活质量降低。产生职业倦怠的体育教师很可能出现心烦、气躁、易怒等情绪,这将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要求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这种师生交往有效性的缺失,必然导致师生教学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
2影响体育教学工作绩效。职业倦怠会使体育教师降低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对学生缺乏耐心指导,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不佳。由于体育教师工作士气低落,无心也无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了体育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挥。
3造成社会资源损失。职业倦怠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进而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增加社会对医药和支持性服务系统如心理咨询等的依赖。部分体育教师转岗或改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资源流失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
1体育教师要对职业倦怠有正确的认识。体育教师要想增强心理适应能力,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改变行为态度,一个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其次,要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面对的压力。体育教师应及时调整心态,主动改变不良的人格特征,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发展合作竞争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的心理机制,努力实现教师职业的持续发展。体育教师应主动去寻求社会支持,增加来自社会和家人的支持资源,保持对工作的正确态度和观念,选择恰当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样就能增进身心健康,不易倦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个人的专业技术资源,通过学习、实践,补充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充实自己。体育教师要正确地看待自己,分析和了解自己事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要客观地对待学生,学生是成长中的受教育者,有缺点和过失是正常的,对学生期望和要求过高,就容易产生失望的情绪,要多发掘其优点,改进其不足。
2学校要正视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学校应该帮助体育教师找出并消除那些不必要的压力来源,学校领导应采取一种重视和关怀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对体育教师提出业务技能高要求的同时也要给予能够满足教师个人需要的激励,建立积极、和谐的集体组织氛围,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监控,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首先,学校要给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进修机会。一次性的师资培训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使体育教师能够胜任时代赋予的新职能,必须使师资培训体制具有终身性。学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读研究生。这既可缓解体育教师繁重的工作负担,也可使教师在此期间积极充电,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且教师在职进修可以提高工作热情,更新思想,更新知识,增加活力,推动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取得高效益。
其次,学校要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学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学体系,包括提供必要的教学参考书、教学软件、信息技术设备以及良好的体育设施等,增加对体育教师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对于教学场地、设备、器械比较落后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一所学校的体育教师,提高社会地位,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缩小和消除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收入差别,即“同工同酬”。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是避免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
最后,学校要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要改变当前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制度。深化对教师评价理论价值的认识,加大执行教育部关于评价工作指导思想的力度,大力推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工作;体育教师评价方案的价值导向,应该与本校教师的现状结合起来,教师评价的要素指标,必须结合实际,重新修正,且在评价体系中要提高教师自我评价的权重。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的评价应根据其特殊性而建立。评价方法要科学、简便、灵活、有效,评价形式应多样化,倡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
3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各界要对体育教师职业有积极认识,并对其工作价值进行肯定。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教学方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竞技技术的创新,学生素质的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策略等也要遵循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这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挑战。这也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社会应当给予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工资待遇,认同他们的职业地位,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认可他们的劳动和价值,避免他们的主要需要在较低层次徘徊,促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把才能真正释放在事业之中,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满意程度。总之,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积极关注,不仅关系到体育教师本身,而且是关系到全民体质以及全民健身观等社会性问题的大事。因此,我们应该一道努力,积极鼓励、理解、支持体育教师,并为预防以及干预其职业倦怠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俊伟,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成因及对策,四川体育科学,1999(4)
[2]余凤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探析,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3]邓如陵,略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_现代教育科学,2002(7)
[4]杨秀玲,美国教师职业倦怠根源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5(6)
[5]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辽宁教育研究,2003(11)
[6]黄俊伟,体育教师的理性体育文化的理念问题,体育文化导刊,2003(2)
目前,很多中学的体育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骨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以及职称评定等问题上,体育教师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些问题极大地挫伤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其普遍产生了职业倦怠。这种状态势必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学改革的进程。对于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是目前素质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地位偏低。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在中学文化课的学习被置于绝对优势地位,体育课变成了文化课的附庸,甚至被文化课占用,以至于中学体育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这也逐渐造成了社会上对于体育教师的错误认知。自从实行了绩效工资,体育教师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多劳不多得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使很多体育教师的心理产生了不平衡。
2.社会媒体的不良导向。一些新闻媒体对于体育课中伤害事故的报道往往有失偏颇,使得原本压力极大的体育教师更是如履薄冰。为了上课不出事故,只好减少上课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尤其害怕上运动技巧类和运动器械类的课,唯恐在自己的课上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在这种不良的情绪影响下,体育教师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二)学校因素
1.学校的管理水平偏低。目前有些学校存在着不重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的合理化建议不予采纳、不关心体育教师的生活困难等现象。同时,对在教学中发生的伤害事故,把责任完全推给体育教师,使体育教师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产生了职业压抑感。
2.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合理。体育教师工作量的评定与文化课教师无法比较,体育教师工作量大而又得不到合理的肯定。同时很多中学在骨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以及职称评定等问题上存在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平等的待遇,体育教师的工作缺乏发展的机会,结果导致他们的教学能力衰退,个人发展受阻,产生消极的工作心态。
(三)自身因素
1.缺乏职业自豪感。中学体育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效益”,尤其是非毕业年级的教师。体育教师获得的职业自豪感远不如其他科目的教师那么明显。尽管自己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导致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前途产生困惑,慢慢地对体育教学失去了热情。
2.个人能力结构缺陷。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体系老化、缺乏理论修养,已经越来越难于胜任当前的教学改革工作。这不仅制约着体育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且使其心理压力逐渐增大、职业倦怠就容易产生。
二、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
(一)从社会层面来看
1.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教师地位的诸多因素中,对教师工作重要性的评价和对教师的尊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的社会地博彩通 位与经济地位是紧密相联的,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地位而奢谈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毫无意义的。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不仅要提高其经济待遇,还要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以保证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与提高,切实维护体育教师的权益,使体育教师真正感受到这一群体为社会所尊重。
2.对体育教师建立合理期望。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家长过度依赖教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相当高。众所周知,人的体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此要认识到教师也是普通人,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应对教师抱有合理期望。同时,作为教师个体,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在职前培训阶段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真正进入教学实践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时,就会产生巨大反差而带来压力与倦怠感。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
1.营造民主的管理氛围。在目前的学校管理中,管理理念的更新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可行的实践支持。现在中学普遍实行的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体育教师更没有发言权。因此,改进学校管理,首要的就是校长应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2.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高考却体现不出体育教师的工作价值,进而学校内部形成对体育教师的不公正评价,严重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需要结合体育学科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和奖惩制度,以保证体育教师具有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同时在进修培训和职称晋升时也要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机会,这样才会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避免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发生。
(三)从教师个体层面来看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缓解职业倦怠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进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因此,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职业是高尚的。尤其在当前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时期,教师的工作更加显得意义重大。体育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2.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一个人如果不去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也是如此。同时中学体育教师需要研究教学、反思自己,也需要关注学科的发展前沿,多去学习科研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自己科研方面的能力。通过多方面能力的完善,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就会体会到更多的成功感和工作的乐趣,也就会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诸多职业压力的一种。职业倦怠是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体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是人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促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职业倦怠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职业倦怠存在于很多行业中,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助人的行业中,比如警察、教师、律师、医生、护士、记者、心理咨询师等,这些行业的工作重复性强,工作压力大,特别容易发生职业倦怠。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远远大于其他行业,有资料显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公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也反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其中近30%的教师存在着严重的工作倦怠,结果令人忧虑。
江苏省也曾进行过一项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对18所学校(其中中心小学6所,初中8所,高中4所)随机选定700余名教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77份,这些教师涉及中小学的所有学科、职称,包括班主任以及中层以上干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在各所学校普遍存在。25%的教师声称基本不喜欢目前的工作,11.2%教师完全不喜欢目前的工作,重点中学持有此态度的教师比例较普通中学高,男教师比女教师高。只有41.8%的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36.7%的教师对学生尤其是成绩落后或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耐心和爱心不足,认为部分学生无可救药,虽然大部分教师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和新现象,内心有危机感,但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和更新观念的动力大多不足,表现出相当的惰性。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很少进行反思和研究,也不喜欢进行新的尝试,有21.4%的教师自述不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变化。对相关学校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1.3%的学生称自己遭受过教师的偏见、轻视或公开侮辱,80.2%的学生期望教师能多些微笑和亲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并不仅仅是身体劳累所致,更多的是来自心理的疲乏。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具体表现在:身体方面表现为没有食欲,睡不好觉,反应降低,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心理方面表现为缺乏热情,厌倦工作,易产生疲惫感,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大,容易急躁等;行为方面表现为工作得过且过,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害怕竞争,盼望早日退休。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导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就其共性的方面仔细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学校、社会、教师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管理模式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
第一,工作时间过长。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工作时间是9.67小时,比其它职业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
第二,管理制度僵化,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的激情受到了极大的压制,自尊心收到了严重的践踏。还有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紧张,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
第三,评价标准失之偏颇。当前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仍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主要标准,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形成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绝大多数,教师自身的发展评定则很罕见。
第四,人际关系失调。首先表现为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因学科教师间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使得教师之间沟通难,易误解,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一些教师产生了孤独感,疏于和同事交往。其次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个别品德不端、学业不良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持对抗情绪,有的甚至怀有敌意,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
(二)社会的影响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外部原因。
第一,社会期望过高。过去,教师是知识的象征,很容易在课堂上树立起知识权威的形象,但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和高速增长,教师掌握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这不可避免地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在传统观念中,教师一直被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扮演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悲剧角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上述形象对教师而言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暗示。社会的高期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得教师产生了严重的压抑感。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教育改革力度逐渐加大,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手段,必须更新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改革的需求,才能够不至于落伍。这就便得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训、学习、摸索、尝试。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若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叛”。
第二,社会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在当前的评价机制中,学生的考分仍然是衡量教 2 师工作的主要标准,而对于学生人格的养育、熏陶、责任感的培养等软性指标,则很难进入评价系统。学生成绩的好坏又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影响的因素很多,比如学生的差异、环境的影响、科目的不同等,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陷于困境。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社会,加上社会就业之难,使得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只能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给教师,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使得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而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不相称的,教师付出的多,而教育学生的成效并不显著,而家长惟学生考分是问,这也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职业的失望感,从而产生倦怠。
第三,社会舆论压力大。近年来,一些媒体对个别学校出现的教师殴打、体罚学生、学校食品卫生、教育乱收费等现象大肆渲染,教育工作确实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但过多的负面报道使教育工作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教师既要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又怕自己的某些举措会引来媒体的曝光、社会舆论及家长的声讨。一方面教师被推上“神坛”,另一方面教师又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三)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倦怠产生的内在诱因。
教师工作的特点是单调、繁重和烦琐。通常一个教师所教授的学生的年龄段、科目是相对固定的,教材虽有变化但大体相对稳定,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亦相对稳定,有的教师甚至一辈子都在不断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太有规律的工作和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容易消磨人的激情。虽然课程改革要求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因为受到教材、评价体制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立的人格,其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各不相同且不断变化,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压力。不仅如此,教师的工作要求又是复杂和严格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要扮演朋友、父母的角色;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问题的辅导者;从社会角色来看,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变革者,又是社会准则的实践者、示范者,同时还得承担家庭的各种角色。如此多的角色极易造成教师角色混乱和冲突,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同时,教师工作的工作量之大有目共睹,除了常规的备课、上课、批改、订正外,还有大量的教学辅导、教学展示、教研活动,几乎每个教师都有指标任务,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会考、中考、高考,种类繁多。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繁重而且烦琐。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工作独立性很强,常常单兵作战,极易形成孤独和感情抑郁。
教师与其他职业的人一样,心理素质有高有低。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不同,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不同,人限制,教师的创造性不可避免地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枯燥和疲倦。
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也不同。有的淡泊,有的重功利,有的豁达大度,有的斤斤计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内在的特点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人、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在这三方面都作出努力,采取相应的对策。根据以上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并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应对教师职业倦怠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性的学校管理系统
首先学校必须确定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是教师的工作场所,也是教师诸多人际关系的交汇点,学校是教师赖以生存的基础,学校的管理系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生存状况。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对教师的纯制度化刚性管理已经远远落后,新形势下的教育要确立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帮助每一个教师获得发展的乐趣,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教师,要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要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在制定规划、目标以及各种制度时要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这样就可以从管理层面铲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滋生土壤。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教师的工作不能以学生的考分作为惟一标准,要综合考察,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状态、师德修养、教育科研等,促使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还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健康交往,减少人际消耗和冲突,在教师感到倦怠时,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往往会起到十分明显的缓解作用。因此学校要协调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师合作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往,增加教师之间的亲和度,改变教师的职业孤独感。领导与教师之间要多一些理解、信任和沟通,少一点埋怨、猜疑和指责。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从而舒缓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职业倦怠。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压力源,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提高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如采用传、帮、带等形式进行各类观摩教学和学术交流,加强网络建设来拓宽教师专业视野,进行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短期函授、脱产进修、学历考试、专题报告等以满足教师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 4 需求。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现行法律应对教师身份作出明确规定,应通过修改《教师法》,首先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随后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升级为《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将教师纳入公务员序列,以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加以调整,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不宜太高,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追求完善的“常人”,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教育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合理定位,要做好对普通公众的正面引导,学生家长应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
(三)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1.保持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因此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首先,教师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要走出教师“完美形象”、“无所不能”的思想误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我膨胀,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及机体的生理功能,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怨自艾、退缩、逃避或走向极端,陷入职业倦怠。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善待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远离倦怠。另外,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遇到烦恼,不要闷在心里,更不要钻牛角尖,可找几个知心朋友谈谈心、聊聊天,或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调节心理平衡。
2.改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教师应努力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知识,恰当把握在交往过程中的自我定位,遵循平等交往原则,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真诚对待交往对象。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降低职业倦怠。
3.提高综合素质。
所谓的教师职业倦怠从字面理解即是教师们厌倦了该行业,并在该行业的各项工作中表现出消极,懈怠的情绪。我就个人工作倦怠的实际情况,谈谈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及听了专题讲座后可采取的有效调节策略。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教师要完成各种教学任务,面对越来越个性化的学生,要适应国家教育的改革与变化,而且教学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极易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教学热情消失,消极应付工作,产生厌教心理,缺乏敬业精神,教学工作得过且过,教学方法简单、落后。
2、教学兴趣转移:往往将兴趣转移到自己所爱好的事情上去,并从中获得满足感,丧失教师职业自豪感。
3、降低成就感:低成就感,再加上情绪衰竭和性格改变,就会在生活和事业方面表现出失败感。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除了有教师本身的内部原因外,还有环境的原因。
1、个人原因:单调的教学环境,落后的教学设施,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比较容易使人产生倦怠,除了教学工作之外,还面临出科研成果、发表论文、职称评定、职务聘任、按绩取酬、年终考核评优等一系列压力,在情绪和心理上产生挫折感和失落感。
2、环境原因:国家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与社会都普遍认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一旦出现教育质量下降,学生问题增多,人们就会认为是教师教育不当造成的。学校对于教师的重视程度,学校对于教师的工作安排与评价,学校对于教师的工作安排与使用是否恰当。现在许多教师都感觉,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热情,不肯付出艰辛的劳动,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不良局面。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
如何改变自己让自己的身心摆脱倦怠感,重新找回工作的愉快呢?
1、正视工作倦怠:教师应认识到这是人人都可能会有的正常心理现象。不要过于责备自己,有时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动力,正是有了压力才会使工作充满了干劲。
2、积极应对,培养良好心态:要成为工作上的主人,必须从了解自己开始。尽量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要老纠缠于工作压力等消极方面。
3、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以及进行适度的、有节奏的锻炼,适时适当的休假,让身心恢复。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工作和生活,努力克服职业倦怠,不断调节心理状态,一定会在工作、生活中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幸福!说到如何避免职业倦怠,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以及教师们的共同努力。
从国家社会角度来讲,我们需要从政策上保护教师们的合法权益,关注教师们的经济生活,家庭生活,注重教师的再教育工作。从国家到地方建立一种尊师重道的良好社会风气。不断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伟大。
从学校角度来讲,学校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必须为老师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稳定的环境,让教师们能不受其他一些非教学因素的影响,而让他们安心与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应该尊重我们的老师,为教师们谋福利,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为教师们的自我提升提供条件和一定的资金支持。此外还要注意不断提高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师奖励机制,对于那些爱岗敬业的教师适时的做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表扬和鼓励。
从教师自身角度来看,在我看来避免职业倦怠从根本的就是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对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如果我们的人民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那职业倦怠是不可能发生的。以下是教师们可以用于调节职业倦怠的一些策略:
(1)教师们必须随时从自己的工作中反思自己取得的成就,时刻回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学生们,孩子们取得的点滴进步。不断让自己找到从事这份工作的成就感。
(2)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们在课余时间可以不断提升自己,无论是在专业素养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这样随着自己专业水平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也能得到不断的提升,这样无形当中能不断增加自己的职业信心。
(3)教师们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结束了一天活一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后能给自己提供各种放松娱乐的方式,为自己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能量。
(4)作为从事特殊职业的人民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学生的各项问题。学生们基本都很年少,在他们成长的这一阶段,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容易冲动鲁莽,是他们成长中正常的心理特质。老师们如果以理解的心态对待这些问题,就不会因为这些问题而苦恼,或因为这些问题和学生产生一些不愉快,师生关系好了,那为我们的教学就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定和谐的环境,能够在无形中帮助我们提升教学质量。这样师生们都能够各得其乐,在愉快的氛围中过着每一天。
(5)增强社交能力,教师们除了上好自己的课之外,还应不断与同事交流,发展人际关系。卡耐基说过,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占85%,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相当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及朋友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 ,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来满足彼此之间的心理需要。以宽容之心待人,以诚信待人,才能受人欢迎。通过与人的交往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体成因
1. 过高的职业期望
民族的振兴靠教育, 教育的振兴靠教师, 社会各界对教师角色的过高期望, 致使教师也拔高了对自己的期望值, 希望成为完美角色的化身, 他们竭尽全力扮演社会期待的多重美好角色, 但现实是残酷的, 理想与现实终究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难以做到切换多重角色。长期下去, 教师极易产生自我心理矛盾, 从而降低对职业倦怠的自身免疫力。
2. 过低的自尊水平
自尊是整个人格系统中比较稳定的一个特质状态, 通常是指对自我作出并通常持有的评价, 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高自尊的教师能够乐观自信地对待工作, 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乐群性, 乐于冒险且积极进取。相反, 低自尊的教师往往表现出消极、畏缩、无益于自我发展的行为。Rosenberg和Owens[2]对低自尊水平个体的认知加工特点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概括:一是思维的果断性差, 特别是涉及自我概念和道德事件的时候, 犹豫不决而难以选择;二是非建设性思维, 低自尊者常常面对问题而不知所措, 因为他们比高自尊者表现出更多的担忧、焦虑甚至抑郁;三是反应迟缓, 在日常生活中, 低自尊者在行动上或决断上都比积极自信的人要缓慢;四是非个性化思维, 很少能针对现实情况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3. 外控倾向的心理控制源
心理控制源是一个在认知层面上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变量, 指人们对事件结局的一般性看法, 存在着内外控的个体差异。内控者相信自己应对事情结果负责, 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 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疏忽或能力不足, 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并将自己视为能控制自己命运的人。外控者认为事件结局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影响所致, 把成功归因于幸运, 把失败归因于运气、社会或他人等外部因素。个体对事件结局的认识和态度, 直接影响到个体对事件的情绪情感体验、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价值感, 进而影响个体职业倦怠程度。内控倾向的教师往往相信自己能控制自己的命运或事件的结果, 在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上持肯定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积极主动, 对学生认真负责, 深信只要努力, 肯定会有成绩和发展。在压力情境下, 更多的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 经过努力之后达到目标要求, 必然会有较高的成就感。与内控者相比, 外控者对事件有一种无助感, 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或他人的作用, 在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上多持否定消极的态度, 缺乏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在经历紧张压力的情况下, 更多采用消极逃避的策略, 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进而心烦气躁、怨天尤人, 引起情绪衰竭、无成就感等紧张反应。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1. 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
教师应了解到自己事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机会, 不能一味强调专业的自主性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 不能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幻灭感, 更不能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一时的失败产生职业倦怠。只有了解到自己的优缺点, 教师才能消除那些事业上的困惑, 做一个真实的人。此外,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 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缺点和过失就沮丧失望, 既否定学生的发展, 又否定自己的工作价值。
2. 培养积极的自尊意识
有意识地培养积极健康的自尊意识, 可以有效预防倦怠的产生。布兰登博士从实践的角度提出, 自尊的培养有六大支柱[3]:一是有意识地生活, 个体要尽力去做, 不论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二是自我接受, 首先它是指拒绝与自我对立, 人们可以面对内心最需要关注的东西而不必存有任何自我否认或厌世的感觉。其次, 它是指不回避, 不拒绝, 切实地去体验, 做自己想做的事, 做自己该做的人。三是自我负责, 要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发展唯有靠自己来创造来改变。四是自我维护, 尊重自我的价值、需求, 并在现实生活中探寻适当的表达方式。五是有目的地生活, 尽自己最大努力来明确自己的生活目的、努力要达成的目标,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实现设定的目标。六是个人诚实, 指行为应与自己的价值观一致。
3. 选择合理的归因方式
教师的归因方式直接决定个体处于压力情境时采取的应对策略, 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导致迥然不同的结果, 而结果本身又会强化个体既有的对于自身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策略。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己取得的成绩进行合理的归因, 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又要肯定自已的优势, 长善救失, 扬长避短, 谋求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应该看到,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历程, 其间既有高潮又有低谷。教师不可避免地会经受挫折, 产生倦怠、甚至停滞发展的状况。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应被视为教师生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 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对教师个体而言, 更为重要的是在出现倦怠的征兆时, 能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 化消极回避为积极运用, 顺利度过低潮期, 重新追求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MaslachC, SchaufeliWB, LeiterMP, JobBurnou[J].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397-422.
[2]Rosenberg, Owens T J, Low self-esteem people, Ex-tending self-esteem theory and resear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415-418.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尊重程度不够等因素,使大部分幼儿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本文针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职业倦怠 幼儿教师 成因 对策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近年来备受关注。作为幼儿教育的实施者的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尊重程度不够等因素,使幼儿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梁慧鹃、冯晓霞两位专家曾对北京市五十所不同体制幼儿园的447名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已经很明显。在被调查的幼儿教师中,基本无倦怠的教师占37.6%,有比较明显倦怠倾向的占59.5%,有2.9%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的倾向。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有严重职业倦怠倾向的教师比例比较低,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有明显的职业倦怠倾向。因此,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大致如下:
(一)社会的尊重程度、认可度不够,失去工作热情
在社会职场中,幼儿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一直不高,教师的受尊敬程度和社会认可度远远不够。幼儿教育工作者虽然拥有专业的实力,但却经常是职场中的配角。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低,家长、社会都没有把她们当成专业人员来给予她们相应的尊重。在许多人的眼中幼儿教师只是“孩子王”,能把孩子看好就不错了,并没有看重幼儿教师在成长中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素养,没有认识到幼儿教师也是一种专业人员,也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才有可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因此,一方面,幼儿教师为自身的成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却仍然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幼儿教师的劳动强度与劳动报酬相差悬殊,造成幼儿教师付出与汇报不成比例,久而久之,导致幼儿教师对工作失去热情,没有职业成就感,而产生职业倦怠。
(二)学前教育迅速发展,工作压力大
近年来,幼儿教育改革迅猛发展,幼儿教师在现实工作中承受诸多的压力。幼儿教师的工作既要符合幼儿发展的需求又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样幼儿教师既要开展特色园的创建,又要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幼儿教师还要迎接同行业之间的挑战,应对来自教育管理机构的各种检查和评估,以及家长的要求。因此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对职业产生倦怠。
(三)工作圈子狭小,重复性强
在幼儿园中从园长到教师几乎全是女性,在这样的一个工作环境使幼儿教师的交往范围小。从周一到周五都是在重复许多相同的工作,教师容易厌烦,觉得今天就是在重复昨天,尤其是工作时间久的人感受更深。幼儿教师就是生活在家和幼儿园的两点一线中,重复性的工作多导致幼儿教师从心理上产生职业倦怠。
(四)职业兴趣不浓,职业需求不强
幼儿教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内容相同的工作,时间久了她们对自己的工作就失去了兴趣,对工作感到厌烦,甚至逃避。幼儿教师的教育成果及教育效益的周期性较长,导致许多幼儿教师自己常常觉得精神疲惫,事业失望,生活乏味,甚至想放弃这项工作。同时现在一些师范院校的许多学生根本不了解这个专业,只是迫于工作的压力和谋生的需要才不得不进入幼儿园担当起幼儿教师的角色。这样即使做了幼儿教师这一行,心理上还是抵触,他们机械地重复着幼儿园每一天生活,最终导致他们的职业倦怠。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是不能忽视的事实。对于幼儿教师自身,将导致生理、心理的极度疲劳,从而诱发其他的心理问题;对于幼儿而言,容易使教师冷漠敷衍对待幼儿,从而影响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幼儿园将导致工作效益下降,影响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以及幼儿园的长远发展和幼儿教师大量流失等不良后果。所以我们积极尝试找到对策来应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为幼儿教师寻找一个快乐的精神家园。
(一)努力优化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
1.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评价管理体系。
评价体系往往决定着教师能否晋级、能否提高工资待遇等切实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易造成幼儿教师之间“争宠”的局面,激化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导致职业倦怠。
幼儿园应当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评价管理体系。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传统的管理者的“一家之言”。如幼儿、家长、管理者,其他教师以及教师自身都可作为评价的主体,把评价过程变成一种共同参与的过程。这样即能增强评价的客观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又能增强教师参与幼儿园管理的责任感。其次,改变评价手段,把传统的目标评价模式改为过程评价模式,注重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把教学评价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让教师把评价的视点转移到教育行为中来,以科学的态度自我反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能降低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又能培养幼儿教师积极进取,不断完善自我的工作态度,减少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2.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团体。
在幼儿园中,应当有意识培养幼儿教师之间的团队精神。首先,平等对待每位幼儿教师,注重为每个幼儿教师提供成功的可能,让他们的才能都能得到展示,这是创造和谐团体的基础。其次,组织互动式的学习讨论,让教师对同样的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分享教学经验。这样不仅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增加教师之间的情感,改善同事关系。
3.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心理成长。
首先,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作为专业的教学人员,要的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专业发展机会对幼儿教师影响最大,专业发展机会越多,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专业发展的机会越少,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幼儿园不仅要在园内创设不断学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还要为教师的再学习创造条件,努力增加教师深造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缓解职业倦怠。其次,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根据许多职业倦怠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能力对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管理者要积极关注幼儿教师个体的心理健康。通过专题讨论,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教师提高心理素质。最后,关注个体生活。幼儿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他们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同时也具有脆弱的一面,适时适当地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或定期请专家进行心理辅导,能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缓解职业倦怠,体现管理的人性化。
4.缓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
幼儿教师的压力来源是社会和组织。这也是导致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直接因素,其中包括教育改革对教师不断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各种评价体系对教师个人的劳动成果和职称评定以及做“专家型教师”的要求。幼儿教师在工作时间内必须小心呵护每个孩子,实施科学保教,工作之外,教师还要参加各种科研进修培训,制作各种玩教具等。基于这种情况,幼儿园应做到是因人而异,分层管理,对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和自主支配业余时间。
(二)加强自身的修养,排除职业倦怠
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学不仅是“成人之学”更应该是“为己之学”,乐在其中。对于幼儿教师个人来说,工作应当是能够表现个人价值和才能,获得自我满足的途径。首先,加强幼儿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为什么当幼儿教师”这个简单而重要的命题,才不会把幼儿教师的职业当成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当成事业来认真对待。其次,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这既是幼儿教师的崇高职责和使命,又是幼儿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幼儿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包括:热爱教育,乐于奉献,严谨治学,提高教学水平,以身立教,德识统一等等”所以幼儿教师自己要树立积极的职业道德感,自觉排除消极的职业倦怠。
(三)呼吁立法,提高社会地位
幼儿教育还没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范畴,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幼儿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还不明确。呼吁通过立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幼儿教师的地位、待遇、晋级、在岗培训等问题,稳定幼儿教师队伍,不断强化社会意识,使幼儿教师获得必要的社会地位,获得社会普遍的认可和尊重,保证幼教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应对外界压力时产生的生理、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是常见的现代职业疾病。这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是教师人人都有可能产生的正常心理现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教师厌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由于升学压力大、社会期望值高、工作单调重复等因素影响,是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群体之一。职业倦怠令教师心力交瘁,倍感痛苦,影响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职业倦怠通常经历三种心理反应过程:一是情绪耗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常常畏惧早晨去上课。二是人格缺失。对学生存有消极态度,有意减少甚至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见到学生也不理睬。三是降低成就感。一旦发现教师职业为他们提供的反馈很少,不足以满足其成就感,就不愿再作努力,甚至产生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思想。
影响教师能力发挥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是客观环境。下面从这两方面谈一谈预防和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
1、引导培养浓厚的工作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体的喜好情绪和态度,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兴趣浓厚,就会以昂扬奋发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积极主动而心情愉快地去工作。教师要培养自己对教育工作的浓厚兴趣,必须对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教育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事业,在他身上维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没有教师的辛勤培育,就没有少年儿童的进步和成长;没有一支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队伍,没有全体教师勤勉敬业、乐于奉献的劳动态度和创造热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无从培养,国家的繁荣昌盛就无从谈起。引导教师从这样的高度认识自己工作的价值,就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激发、培养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学校管理者要为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体现主人翁意识,把学校的办学目标与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减轻教师社会、家庭压力。建立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
2、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是教师对自己的长短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有利于选择和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有利于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能以平静、愉快的心情从事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自我认识是自我评价的依据和基础,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才能有客观的自我评价。
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能自觉地消除“自我中心倾向”。主要表现为:片面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过分强调自己所教课程的重要;将自己讲授的知识绝对化,认为自己所讲内容绝对正确,学生一旦提出质疑,便认为是“吹毛求疵”,不仅使自己固步自封,还会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师生间是“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主从关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自我中心倾向”,妨碍教师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应当努力消除。
3、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
教师在学校、社会、家庭中常有不顺心的事,如果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往往会有不理智的表现,甚至会迁怒于别人。在这种易动感情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沉着冷静,不能意气用事。高兴时,不趾高气扬,忘乎所以;失意时,不心灰意懒,丧失进取心。作为教师,应当把私人的一切烦恼忧愤都置之教育教学活动之外,以平静乐观的心情投入工作。
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包括能抑制无益的冲动。当来自学生、同事或领导方面的信息刺激超出教师的自我认识之外,常会引起教师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便会发生与学生、与同事甚至与领导的对抗,影响同事之间、与领导之间,特别是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甚至产生不良的教育效应。教师应当善于抑制一些无益的冲动,才能不失教育者的身份,才能利于发挥教师积极的育人效应。
4、要约束自己的行为
行为是感情驱使的结果。特别是面对学生,如果教师情绪发作,难以自抑,就容易变为斥责甚至体罚学生的行为,造成不良后果。对此,教师务必注意。在现代社会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上的尊卑、贵贱之分。即使学生的过错有伤教师的体面,教师也不能专横粗暴。讽刺、体罚、训斥、辱骂等都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人权的侵犯。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器重、爱护和帮助。对学生体罚,不仅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精神上、肉体上的痛苦,还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应当从“师德”和“育人”的角度约束自己的行为。
5、增强自律意识
自律是指教师自觉按照教师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的一种行为方式。严于自律的教师,才能塑造完美的教师形象,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育人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筑在教师职业人格的基础上。要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必须坚守职业道德,必须具有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完美结合的完善的职业人格。教师的职业人格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它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注意检点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职业人格,影响和造就青少年一代的美好心灵和理想人格。
6、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育对象千差万别的个性,教育环境、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因素诸方面的多变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动态性特征,决定了教育这项育人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活动。随着国际科技竞争的加剧,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面临着许多新课题:人们要用全新的观念审视教育,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改革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育工作者必须相应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同时要努力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够固守过去,不能固步自封,而应有一种开拓进取意识和积极探索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求索,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又富有个性色彩的业绩来。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培养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预防】推荐阅读: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成因及预防06-10
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07-09
浅析警察职业倦怠11-27
浅析中国城乡差距成因及对策07-13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11-04
浅析建筑施工存在的质量隐患及预防措施05-26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自我概念对职业倦怠的影响11-18
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感悟11-04
教师职业倦怠中期报告06-16